旅游景观鉴赏方式

时间:2022-07-15 10:11:39

旅游景观鉴赏方式

旅游景观欣赏是指游客从旅游景观中获取高质量美感和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审美感受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审美景观的感受和知觉;二是在此基础上,激发出愉悦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并在体验这些现象和情感的过程中,产生舒适、惬意、兴奋和满足感,即得到审美的享受。

一、培养审美情趣,体会景观之美

旅游审美情趣的培养一是要有科学的审美态度,积极观察身边的事物,一棵树、一朵花、一条河流、一个雕塑,都可以是美,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同样是对山的欣赏,登一座山一年四季乐趣各有不同:春赏花、夏看绿、秋摘果、冬观雪;同一季节登不同的山景观就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南方的山“青翠欲滴”,北方的山“苍茫雄奇”。另外,把所见所闻用心去感受、思考,把眼睛中看到的美传递到内心,充实内心美。二是要努力学习一些美学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和内涵,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可以活跃人的审美情趣,增加人的审美内涵。比如宗教景观一向是旅游者观光的热点,但宗教景观的审美鉴赏,对旅游者的宗教文化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要学习并掌握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知识。如泰山时,便能联系杜甫诗歌《望岳》,想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妙处;登黄鹤楼时可以联系崔颢的诗歌《黄鹤楼》理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苍凉美,做到由景生情,融情入景。

二、提高审美能力,探索自然和人文之美

培养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艺术作品意义或内容的能力就是审美理解力。把握住整体形象并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形象,是达到审美理解的关键。而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审美感受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审美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必须以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为基础,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在旅游景观欣赏中的摄影、摄像、绘画、游记等,其层次和品位可反映出作者的审美创造力。

三、优选欣赏角度和距离,获得最佳欣赏效果

大多旅游景观是立体和多层面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观测角度,才能充分感受旅游景观的外表之美和内在魅力。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观赏效果显著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狭窄的峡谷景观,游客站在谷底仰望,有一线天”之感,如站在谷岸俯视,则产生深邃惊险之感。像四川乐山大佛,站在佛雕的脚趾甲上,才具体知道它的高大状况。远看近瞧,感受不一,“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景观不远看是感觉不到的;张家界天桥奇观,在一条山崖小路上,只有后退到足够的距离才能将这一奇观尽收眼底。造型独特的一些自然风景(地貌酷似类型)多是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岩性的基础上,经过外营力长期的“雕凿”,形成的奇特的形态称为“造型地貌”。如古人对“五岳”形态的评论: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恒山如行,唯有南岳衡山如飞。地貌的酷似造型,需在特定的观赏点方知大自然之巧夺天工之妙。峰峦之雄伟峻秀、奇特,需远眺方显挺秀;丘陵地区的梯田,高低错落,弯曲流畅,也需远眺方感线与面的完美结合;江河、湖海,观其旷景,需俯看、体会远望情趣;较小的湖沼池塘,需临廊、榭低观水中倒影,体验天地之美妙;观赏山水有机组合,需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才能体会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美妙境界,水流、船动、山移,如游画中,心旷神怡。在观看瀑布时应站在适当的距离仰望,才可以兼收声、色、形、动之美。

四、把握观赏时机,尽享景观之奇美

清明踏春,重阳登高,秋赏红叶,冬观腊梅。说明很多自然景观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天气和季节变化中才能出现,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有些景观又只是特定的条件下才出现,这就需要观赏者掌握好有利时机。在观赏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应选择好季节,欣赏北方的山水风光应在夏季,而南方也以夏季为最宜。如黄山为亚热带季风区,一年有200多天云雾期,山中多雾,景色秀丽,夏季的雨后是最好的观赏时机。而欣赏哈尔滨的冰灯和冰雕艺术就应在冬季,欣赏北京香山红叶应选择在秋季等。欣赏随天气变化的自然景观应选择好天气。如泰山观日出、黄山看日落应选择在天晴时分,而观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就应选择雨过天晴时,这时既可以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观赏飞瀑应选在雨季,这时瀑布气势最壮观。“八月十八观大潮,天下壮观无”是说在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最大,观赏时机最好,这说明在观赏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才出现的自然景观应把握好观赏时机。如海市蜃楼、峨眉山的“佛光”、吉林雾凇等都要把握好特定的气象条件才能见到。青海湖候鸟4月份飞来,5月份产卵孵化,6月份飞走,因此5月份是最有利的观赏时机。大理蝴蝶会须在农历的四月十五前后时节最佳等,如果不选择有利时机,就无法欣赏到这些美景。

五、品味文化内涵,求质求真

许多旅游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构成了内在美的核心。对旅游观赏者来说,一些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是“死”的,而当地的风土民情、神话传说以及文化建筑、古诗词赋、楹联、匾额等文学艺术却是充满灵性、富有“生气”的。人们还通过诗词楹联、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景观,并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从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提高了景观的意境,深化景物,启发情思。如杭州西湖岳坟、岳庙门前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岳飞和秦桧爱憎强烈的对比,感人至深。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内蒙古草原风光与蒙古族风情等。旅游者若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淳朴隽永的异族风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告诉我们在欣赏园林景观时要注意古代园林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园主追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和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六、以情观景、情景交融

以情观景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我国人民有寄情于山水的传统,用丰富的内心情感,去“人化自然”或者“自然人化”,并形成了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和山水诗。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入感悟自然的美。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事物,如在欢乐的心境下,他就容易对事物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处在忧虑悲伤的心境下,则易产生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情观景,情景交融,最后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是欣赏景观的最高境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告诉我们欣赏景观的同时,要做到移情于情,情景交融,才能畅旷景观与思接千载的情感相融而产生的审美境界。登山涉水,欣赏自然景观,体味人文景观之美,不仅能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可以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理解天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