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管与大数据运用探讨

时间:2022-03-18 04:12:23

生态环境监管与大数据运用探讨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愈来愈多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利用大数据推动农村生态振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大数据在其中的运用也面临着信息化程度低、人才少、监管能力低、相关数据收集难等问题,需要在人才、设施、制度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发挥大数据在实现生态振兴中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乡村生态振兴;大数据;生态环境监管

1大数据与乡村生态振兴

1.1大数据。大数据的概念最初源于IT界,狭义上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合集”,广义上是指从各种类型的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1]。在对大数据的定义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4V”定义,即认为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相对较低(Value)、计算设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即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Velocity)的4个特点。大数据既强调数据信息的量大、多,也要求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要快、准,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1.2乡村生态振兴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和目标。“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三民”的发展依托更是基础中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着重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1.3大数据运用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中的必要性。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解决乡村生态环境监管、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预警预报水平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作用。大数据将最终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监管科学化和精细化,生态环境信息服务专业化和智能化,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1)生态环境监控需要大数据统筹分析。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实现“空天地一体”,对生态环境实时监控。利用数据支撑,结合动态数据和历史数据,可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了解河流的污染程度、分析污染源,还可实时测量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明确地区生态脆弱现状,更好、更快、更精准地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和原因。(2)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大数据出谋划策。通过对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的监测,利用大数据追根溯源,整合分析其具体致因,根据实际情况,为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持。能够有针对性地从治理体制改革、队伍建设、源头治理、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提高环境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性。(3)生态环境续航需要大数据提供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可能是粗暴的、迅速的,但环境的休养和恢复是长期的、缓慢的。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横、纵向掌握环境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保持持续关注,为生态环境问题的预警、预防和解决保驾护航。

2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大数据运用面临的问题分析

2.1信息化程度低、普及小,缺乏信息化人才。大数据飞速发展,而在农村的实际运用却是少之又少。一是在农村生态环境信息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还是简单的样本分析,数据总量小。农村还未养成“大数据思维”,接收新兴事物的时间较后,不了解大数据在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和作用,不能及时更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二是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运用都需要依托信息平台才能展开,但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现在的农村相较于10年前已经大大提高了信息化的普及率,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力争在2020年前将4G网络的覆盖率从95%提升至98%。但根据2018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智能手机覆盖率仅为68%,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的智能手机覆盖率更低。这说明农村农业、环境等信息的传递大部分还是通过大字报通报、会议传达、口头交流的传统方式,农村信息平台亟待建设和投入运用。三是目前农村地区缺乏信息化人才。农村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引进人才,因此导致大数据的收集、分析、运用举步维艰。人才是宝贵的资源,只有拥有足够的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人才,才能将大数据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利用大数据对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监控和分析。2.2监管模式更新慢,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差。我国环境监管模式是行政部门根据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相应的区域进行分级、分部门监管,对环境保护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环境保护法、造成环境污染的破坏者给予惩罚。但目前监督管理机构设立尚不完善,许多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机构长期缺失和空白,放任自流。并且,环境污染信息来源主要通过群众举报和实地调查,信息来源渠道少、精准度低、时效慢、质量差。再加上环境监管部门一方面执法透明度不足,对民众的信息公开少,另一方面听取建议渠道闭塞,不能及时地收集群众意见,群众也难以表达看法,双向渠道封闭,打击群众监管热情。民众对信息难以获取、获取信息碎片化及公众期望和政府以为的公众期望之间的认知差距导致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服务质量低下。2.3相关数据收集难,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保障。大数据的发展对大数据共享和开放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有关生态环境的数据多分散在各级部门的政策文件、规范标准、统计报告等纸质或电子材料中,这些复杂繁多的历史文件资料,以及对民间数据的采集,要求统一收集、整理、分析,实现历史资料的数据化,激活数据价值。当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分布不均,乡村地区占比较少,开放数据总量小、质量低。部门间条块分割,政府内部缺乏数据开发共享理念,一些政府部门把数据开放当成自己的权利,不愿开发和共享。我国对数据开放共享的规定都比较宏观,数据开放共享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开放和保障,开放数据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数据开放共享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信息开放共享的公共平台和统一的数据开放共享管理机构,导致部门数据不知道如何才能开放,什么才能共享。

3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大数据运用的路径分析

3.1加大宣传力度,引进和培育信息化人才。(1)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基层组织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善于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农村居民要加大对国家政策的宣传。针对农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老年化的现状,加大环境保护、治理信息传达的精准度、时效化和可理解化,确保农村居民对官方政策和时展趋势有正确的理解和接受,以调动村民支持、参与的积极性,消除村民的消极情绪。(2)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使农村信息化获得充分的资金保障。降低农村地区信息入户门槛和使用成本,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和硬件设施整体水平。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教育”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利用“互联网+农业”,将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有效利用农村互联网资源,提高农村互联网资源利用率。(3)建设高素质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待遇和工作环境,鼓励动员现代化、信息化的人才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信息化的转型,为农村环境治理注入新的血液。与临近高校、环保部门友好协商,选派专业信息人员在农村建立环境监测工作站指导信息监测、采集和分析工作。对农村居民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环保意识,提高利用信息平台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掌握足够的信息化知识,能为村民答疑解惑;对有基础的工作人员和农民进行专业的信息化培训,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工作,日常开展相关的讲座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3.2更新监管模式,搭建生态环境信息平台。(1)建立基层环境监管机构,弥补农村环境监管机构的空缺。在乡镇建立由县级主管的环境监管机构,在农村中安排设置专门的环境监管员,负责了解实时监测中的环境情况和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从而制定科学的决策,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加快政府反馈速度。(2)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平台要综合国家、省、市、县多级环保系统及相关部门获取的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污染源、土壤质量、放射源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形成逐级贯通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对灾情与生态危机及时预警。明确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面对灾情和生态危机,快速精准地落实到地区责任人。构建环境监测、环境监管和公众服务三大信息化体系。(3)要构建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机制,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以及时准确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和灾情、生态危机处理情况,实现监测信息和执法行为的公开透明。全面推进网上办事“一站式”服务建设。既可让群众从网络平台快捷方便地了解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政府部门也能通过意见反馈功能,及时接收污染举报信息和环保工作等建议信息,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想,以避免政府以为的公民需求与公民实际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失误。3.3建立大数据库,制定详细的政策法规。(1)横纵向整合数据。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国家、科研调查、个人监测等多类型、多时长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的历史数据资源,筛选有效信息,筛除交叉重复信息和不实信息,整合为统一数据库,实现实时资料与历史数据的自动配准和特征信息的自动提取。准确掌握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和规律,分析其变化原因,预测其演变趋势,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法。(2)鼓励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现今,监测信息的公开是有限的,环境质量监测基础数据未能共享使用。多元主体参与建立、使用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既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监测和资源浪费。将数据开放共享作为政府部门绩效评定的标准之一,激发部门竞争力,在政府内部培育数据开放共享的意识。鼓励相关企业开放共享数据,不仅可以形成对企业污染源的多方监控,还可以通过基础数据的共享开发多类数据应用,创造更大的数据价值。数据开放共享的潮流可以提高民众对大数据的认知度,让民众充分了解数据共享开发的价值,提高民众的数据信息平台使用率,了解身边环境质量的实时变化,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激发民众环保参与热情。(3)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开放共享战略,实现政策法规保障。将环境监测数据的开放共享的法律规定列入政府工作重点,完善相关的条例规定,出台详细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办法。政府要明文规定环境监测数据开放共享的原则、底线、目标,明确数据信息使用规范,精确划定数据开放共享的范围。从法律上对数据的采集、评估、使用及使用途径的监督、共享准入的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权威的界定和规范的划分。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开放和共享,推进环境数据整合和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新玉言,李克.大数据:政府治理新时代[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2]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2):10-17.

[3]张彩云.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分析[J].通讯设计与应用,2018(9):26-27.

[4]欧国成.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振兴策略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2):157-160.

[5]张爱民.运用大数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4.

作者:韦雅文 单位: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