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思考

时间:2022-10-09 10:53:57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思考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监管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手段;要建设美丽中国,需牢牢抓住生态环境监管这个关键环节,而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则需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因为加强文化建设是生态环境监管的根基和底色。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内涵

其一,精神内涵。生态环保精神是生发于中国生态环境监管的实践,积蕴于现代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冲突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软实力的重要显示。生态环保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责任相适应,与中国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远期目标相匹配,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荣誉和职责相关联,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灵魂。其二,形象树立。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监管形象,不仅有助于缓解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率,更有助于将生态环境监管的目的和内容更好地传播给公众,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三,素质要求。随着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监管的整体推进,对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和削弱;因此,对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成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生态环境监管人员一要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入理解和体会相关要求制定的前因后果和内在机理;二要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在生态环境监管的过程中,多角度、多点位、多层次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高效运用提高监管效率;三要加强专业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岗位培训、学历培训等形式,提高其环保专业知识水平,缩小中央与地方、顶层与底层的差距;四要加强自身修养,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时刻牢记生态环境监管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树立环境监管的权威。其四,内外环境。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就是存在于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内外部的影响环保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所处的环境存在于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界限之外,但却可能对生态环境监管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因如此,在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建设中,其内外环境不容忽视。从外部来说,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受到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内部来说,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又受到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财力、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大小、结构、方向都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的成败。

建设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重要性

从上述内涵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是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监管思想、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的总和,是生态环境部门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中共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朴素哲学为中国生态环境监管吹响了号角。中共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中央为生态环境明确了越来越高的价值观,也为生态环境监管备好了后盾,意味着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正确科学、高瞻远瞩的价值观指导下,将走得更远、更好。保证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风清气正的生态环保队伍是核心所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生态环保人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得到普遍提升。然而,如何让1+1>2,让每个人在生态环保组织内部充分甚至超常发挥个人优势,事关能否提高生态环保部门运作效率,以及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这个关键的答案就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统一生态环保队伍对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认识。从微观角度看,通过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让每个生态环保工作者都清楚认识生态环保工作对生态环境监管的意义,以及生态环境监管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宏观角度看,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落实到位,让生态环境保护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者。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增强生态环保队伍的凝聚力。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长效激发生态环保工作者的斗志和潜能;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让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主体有统一、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指南;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还是生态环保领域的一种传承,让一代代生态环保人有了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延续。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和组织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环境监督文化不仅是生态环保人的价值观念和行动习惯,还是生态环保面向公众的一扇窗。一方面,让更多的被监管者了解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利于从思想上引导行为;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利于更大范围地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管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基本遵循

坚持与时俱进。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不与时俱进,缺少创新,那么非但起不到预期作用,相反会成为生态环境监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日渐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没有恒久不变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没有亘久不变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要与时俱进,以变治变,在变化中不断完善环境监管文化;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是生态环境监管创新的不竭动力和路径保障,优秀的、创新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激励,促进全员积极工作、充满热情地在生态环境监管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各种资本。保有行业特色。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不是泛泛的概念,而是针对生态环境监管的实际需要,明确生态环境监管的目标和理念,通过总结提炼生态环境监管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出来的文化积淀,因而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这也正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个性所在,也唯有行业特色,才能使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不流于形式,成为摆设。秉承多元性。随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强化,国际合作交流日趋频繁。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址在中国。这使得我国生态环境监管的主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同文化地域、不同行业特点、不同历史渊源的背景之下,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必然会面临摩擦与碰撞。况且,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产生本身就不是一元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是民族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文化的大融合,其多样性与生俱来,因此,尊重并合理利用文化的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注重长期性。良好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不是一蹴而就建成的,文化本身是一种积淀,需要长期培育,应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要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以人为本。生态环境监管为了人,更要依靠人。因此,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本质上就是人的文化。构建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离不开人的能动作用,离不开全体生态环保工作者的参与,只有基于人本精神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才能使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所反映的价值观、战略目标、监管行为、监管方式等在生态环境监管工作者中产生共鸣,也只有得到全员认同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才是有价值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勇于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创新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超越。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一定要不断注入创新精神,缺少了创新精神,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就会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难成为推动生态环境监管发展的中坚力量。创新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的基石,更是推动中国生态环保向前发展的引擎。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建设路径

完善体制机制。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重在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体制机制,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高效型组织,确保生态环境监管成员的整体素养、文明形象、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就要融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效率提高、公众参与、群众满意的体制机制。强化核心价值观。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思想素质,建设生态环境监管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树立文明形象,建设生态环境监管的环境文化打造了平台;为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生态环境监管的服务文化创造了氛围;为加强制度建设,建设生态环境监管的廉政文化夯实了基础。树立良好形象。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树立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良好形象,反过来,良好形象也有助于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态环保队伍,只有使生态环保队伍中的每个成员拥有良好的形象,才能变成巨大的精神动力,成为行动指南。为此,一要抓教育,在专业培训、素质培训、思想培训等各个方面,将改善形象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二要抓激励,宣传并弘扬典型形象,发挥典型事迹和精神的激励作用;三要抓惩处,公开并严惩有损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有悖生态环境保护宗旨的人和事,对整个生态环境监管系统产生警示作用。打造学习型机关。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领导的示范、表率作用,更要依靠全员的积极参与。学习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生态环保工作者的素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应当加强宣传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生态环境监管人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用学习促进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建设、完善和发展。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顺应了生态环保要求、时代要求、发展要求,既是生态环保人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也是其他主体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这一生态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和行动指南将推动中国生态环保事业走向新的高峰,收获更多成果。

参考文献

[1]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5-19.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2]如何应对媒体与公众监督?[N].中国环境报,2011-10-11.

作者:杜淼 罗媛媛 椋埏淪 单位:1.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2.成都市环境工程评审中心 3.椋埏淪系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