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措施的立法建议综述

时间:2022-04-12 03:14:00

单位犯罪措施的立法建议综述

关键词: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立法

内容提要:为防治高发、频发的单位犯罪,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值此刑诉法修改之际,从立法角度研究我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无疑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刑法虽然专门规定了单位犯罪,但是刑事诉讼法却没有紧跟其后,针对单位犯罪的特点设置专门的诉讼程序和强制措施,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侦查难、诉讼难、执行难的现象非常普遍。

单位犯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开始衍生并逐步蔓延的一种犯罪现象,针对这类愈演愈烈的犯罪态势,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海关法》首次作出了规定,开创了我国惩治单位犯罪的立法先河。1997年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定罪和刑罚处罚原则,这是我国单位犯罪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一、现行刑诉法关于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规定及适用现状

(一)我国单位犯罪的现状

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单位成员在单位的意志支配下,以单位名义和为了单位的利益,故意和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惩罚的行为{1}。随着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数量急剧增多。

(二)我国刑诉法关于单位犯罪适用强制措施的立法缺位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和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者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主要是指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从强制措施的性质看,是为了保障诉讼顺利进行而对特定对象的人身自由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三)单位犯罪强制措施适用的司法实践

1.单位犯罪案件侦查中适用强制措施比例低。由于我国刑诉法没有对单位犯罪规定专门的强制措施,司法实践中,公安侦查部门适用强制措施于法无据,为了保证单位被告人能够及时到案、不毁灭、伪造证据等,又不得不参照刑诉法关于自然人强制措施的规定,对嫌疑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采取保证、拘传等措施。

2.单位犯罪适用强制措施难度大,导致侦查、起诉难度加大。由于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这种行为从决策到实施,一般都有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等多人参与,他们既是单位犯罪的参与人,往往也是利益的共同体。为了规避法律,逃避监督,往往在决策的同时就研究好对策,统一口径。

3.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缺位导致单位犯罪追诉率不高。从杭州地区来看,在单位犯罪案件的侦查中,公安机关经常只将单位中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作为犯罪嫌疑人移送审查起诉,而对单位不予追究,往往到了检察机关发现单位已经构成犯罪后才重新立案、侦查并移送审查起诉。这种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原因之一是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定义、犯罪主体及构成要件规定不清楚;原因之二是在诉讼过程中,对单位犯罪没有专门的强制措施作保障,最后往往使判决变成一纸空文,所以公、检、法三家都不愿意办理单位犯罪案件。

二、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立法原则

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立法原则是指立法机关或被授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单位犯罪强制措施规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是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立法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鉴于立法原则比较多,下面仅就刑事强制措施所特有的立法原则进行探索。

(一)权利均衡原则

权利均衡原则,是确保诉讼效率与保障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均衡。公正与效率是我国21世纪司法工作的主题,是刑事诉讼追求的理想价值目标,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尤其是当前犯罪数量不断增多,犯罪性质日趋复杂,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护有待加强,以及民众对刑事司法程序有更高的期望的情况下,如何达到提高诉讼效率与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平衡是法学理论及实务界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也被称为最温和手段原则、最少侵害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在英语世界国家,亦被称为最小限制手段原则(theless-restrictivealternativeprinciple)、最不激烈手段原则(theleastdrasticmeans)、最少不利手段原则(theleastadversealternativeapproach)、最小强制手段(theleastintrusivealternative)或者最小负担手段原则(theleastoner-ousmeasure,leastburdensomealternatives){3}。

(三)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在刑事司法领域中最早是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提出来的,有学者从刑法观念的角度分析,认为适度刑法观是指刑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范围必须适度,对犯罪行为惩处的严厉性也必须保持适度。它包括广度和力度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准确界定行为罪与非罪的性质,后者则是对不同种类和不同危害的犯罪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4}。

(四)独立、专门原则

独立、专门原则是针对当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对自然人被告诉讼程序和单位被告诉讼程序以及强制措施不分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根据单位犯罪的主体面广、多元化和复杂化、手段隐蔽、狡猾和智能化等特点,尤其是单位主体的拟制性、群合性。这就要求我们立法者考虑单位犯罪刑事强制措施的时候必须坚持不能与自然人犯罪强制措施混同,必须要用专门的章节独立规定适用于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

三、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选择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自然人犯罪规定了五种刑事强制措施,但对单位犯罪却没有规定任何强制措施,司法实践中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参照适用得最多的就是对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拘传及对单位取保候审。

(一)对单位犯罪的诉讼代表人的强制措施

1.拘传。拘传指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依法传讯单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实际上是诉讼代表人)时,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的诉讼代表人,强制其到案的一种强制措施。根据现行法律的精神,单位犯罪中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不宜作为诉讼代表人参加刑事诉讼。

2.对拘传不到案的诉讼代表人的处罚。拘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单位犯罪诉讼代表人及时到案接受审理。但是由于没有无法拘传时的后续保障手段以及无法确定诉讼代表人时的法律救济手段,一些单位刑事被告人或被同时列为被告人的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就通过让法院无法拘传的临时回避办法或让检察院无法确定诉讼代表人的长期躲避办法,人为造成诉讼代表人无法到庭的现实,以达到拖延或逃避处罚的目的。故可以参照自然人犯罪强制措施的规定,对经两次传唤拒不到庭的,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15日以下拘留的处罚{7}。

(二)对犯罪单位的强制措施

1.单位取保候审。参照自然人犯罪的取保候审定义,可以认为,单位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单位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因此,单位犯罪取保候审可以分为单位保证和财产保证两块内容。单位担保,相当于自然人犯罪中的人保,单位担保是指由具备担保资格的单位保证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履行法定义务,不妨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方式。

2.登记监管。登记监管是指司法机关依法采取限制单位刑事被告人向企业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注销登记,并对其日常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强制措施。采取这种强制措施可以保障审判、执行的对象不会消失。因为,一旦单位刑事被告人不存在,依照我国法律和国际惯例,就不得进行刑事追诉,这样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就会被规避,从而无法保证刑法的实施。

3.查封、扣押、冻结。查封是指司法机关将特定财产予以封存,禁止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转移或处分;扣押是指司法机关将特定财产保存于特定场所,从而使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不能占有、使用和处分的强制措施;冻结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的存款、资产、债权、预期从有关企业中应得的股息或红利等收益,或知识产权中的部分财产不允许其随意提取、处分的强制措施。

4.暂时停业。暂时停业即暂时停止职业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暂时依法剥夺单位刑事被告人的经营权,停止其一切业务活动的一项强制措施。暂时停业又可称为停业待查,它的适用对象是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明的单位刑事被告人。

四、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立法建议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制定的,1996年,我国对这部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一次大修改,目的是为了改革庭审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国内对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经过学者们数年来的讨论和研究,目前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我们就单位犯罪的刑事强制措施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