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教改综述

时间:2022-04-22 09:38:00

经济法课程教改综述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缺陷

1、案例教学效果较差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学科,它跟现实生活结合的十分紧密,是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全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高校的经济法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经济法的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当好处的纳入进来,即使应用的案例教学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对于经济法学科的学习,一般是以背书为主,没有真正的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2、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法在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都是必修课程,因此都是闭卷考试,都是以最为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是以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的将经济法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

3、理论教学不够新颖作为法学范畴的经济法学科,虽然纳入了法学当中,但它又不完全是法学,还包括当今社会的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与时俱进的经济法律法规体制的改革等等。它是社会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它约束着经济体制的合理制定,因此,对于经济法的教学工作应该扩大理论教学的范畴,循序渐进的向学生们传授经济法的理论知识。而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千篇一律,课本比较陈旧,基本都是开门见山的讲授专业知识,再加上知识点繁多,课时有限,使得学生们很难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很难把握住知识重点。如此老套的理论教学工作根本达不到传授知识精髓的目的,教学工作变成了循规蹈矩的传授工作,这样的理论教学只是一种口述课本知识的形式教学,而非实际应用的教学工作。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

1、开展丰富的综合教学手段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只有综合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达到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知识的初衷。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书本中的条条框框毕竟是学者们已经经过深思熟虑后沉淀下来的精华,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陌生的,要想快速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很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很枯燥的,很难另学生们提起兴趣,主动接受知识的传授。因此,需要开展丰富的综合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针对案例进行小组分析;可以根据假定案例做相应的经济法律分析;也可以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将教学课件多元化,生动化,从视觉上提高学生们的听课情绪,从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从不断的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结构的领悟能力。

2、开展多元化的案例教学模式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逐渐摆脱原有的书本教学模式,而逐渐转化为辩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模拟式教学模式。将真实的经济法案例引进课堂,用事实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繁荣,各种企业内部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很多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会发现无法学以致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快速准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书本知识的空洞无法满足应用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引进现代案例教学模式,真正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学校期间不仅学到经济法的理论知识,也学到了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不至于在未来工作中需要应用的时候方知自己的欠缺。高校本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天地,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级阶段,因此,将实践融入教学,将理论融入现实是当今教学模式的重要改革。

3、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当今的世界教育既是开放的,也是充满国际性的。但是,其稳定性和确定性本身却不足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法律还必须服从社会进步所提出的正当要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要追求这种正当性。这就需要师资力量的不断健全,不断加强师资的改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理解理论知识的真谛,如何恰当好处的应用所学知识于实际问题当中。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关注国际最新成果、教学方式,考虑引入国际最新教学模式,让经济法教学走出传统课堂,使学生们在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中,提升经济法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外,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探究既有较强针对性、注重理论基础,又有较强适应性、紧跟国际形势和社会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