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持股制度探讨论文

时间:2022-02-02 10:25:00

职工持股制度探讨论文

(一)关于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认购企业职工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职工以现金形式出资,作此规定的有外经贸部、北京市、深圳市,规定现金出资额不得低于职工认购额的60%;(2)从以前年度结余的奖励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给优秀员工认缴出资;(3)从以前年度结余的工资和福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按员工贡献大小、工龄长短等标准分配给员工认缴出资;(4)在公司利润中划出一块,并经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同意形成职工出资;(5)公司以信贷方式贷款给职工作为持股会投入的资本金,公司从职工的工资、奖金和利润分红中逐年扣除;(6)由公司非员工股东担保,向银行或资产经营公司贷(借)款购股;(7)公司从公益金中划出专项资金借给职工购股,利率由公司参照银行贷款利率自行决定;(8)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按相关规定,折价入股,个人专利和非专利技术,可折价入股,但其比例不能超过职工持股会持有总股本的20%。

各地对职工持股会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仅限于在本公司内投资入股,包括回购内部职工出让的股份,不得用于购买社会发行的股票、债券,也不得用于向本公司以外的企事业单位投资或单独进行经贸活动。企业职工持股试点以来,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实际运作,在职工取得职工股份的资金来源上,主要以个人现金出资为主。如外经贸部规定,必须以现金一次性出资;深圳市规定,现金出资不得低于60%。江苏、上海、广西等地虽然规定了多种出资方式或对现金出资的比例没有作限制性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现金出资占了绝大部分,过去定向募集公司发行的内部职工股,职工基本上是以现金形式购买的,社会募集的上市公司的内部职工股至今也是以现金形式出现。据了解,职工用于购买内部股的资金一次性年人均出资1.5万元以上。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职工年均收入的水平,这样一笔投资还是相当大的,势必会抑制职工的投资热情。有些职工认为投资职工股不如存银行,使得职工持股制度难以继续推行。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区和部门将推行职工持股制度作为变相集资的一种手段,对职工强行摊派,对不以现金认购的职工以辞退相威胁,造成了恶劣影响,也违背了职工持股制度的真正意义。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从开始试点至今,职工股份的取得都是以现金支付为主,实践证明,结果都不令人满意,职工参加持股的积极性不高。采用现金出资的方式,从理论上来说,对职工是很不公平的。职工和普通股的股东同样以现金出资购买公司的股票,但职工股的股东权利却受到诸多制约。首先,职工股东的表决权(用手投票的权利)受到很大的制约;其次,职工股东在离职和退休前一般不能转让股票,这无疑很不合理,在实践中也受到职工收入的限制。因此,职工股份的取得应坚持非现金支付的原则。非现金出资购买企业职工股应是今后方案设计中的首选。可以考虑由公司作担保,以职工持股会的名义向银行借款购买企业职工股,以后用股份红利归还本息。作为代价,职工应承诺在取得本企业股份后,放弃部分股东权利。

(二)关于职工股权的处置

关于职工股权如何处置和是否应限制职工股东的处置权的问题,向来争议颇多。有些学者认为禁止职工出售股份,将违反同股同权的原则(例如,在职工持股的非上市公司中,外部股东是可以转让股票的);如果允许股份的转让,则ESOP又将恢复为普通的公司。这是ESOP的两大难题。另外,在一个健全的现代公司中,股东应该享有“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权利,然而ESOP公司中,职工股东的表决权“用手投票”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离职或退休前一般不能转让股票,“用脚投票”的权利也不能行使。这样的公司很难说是一个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为了防止以往那种利用职工股套现牟利的现象,法律应加强对职工股东的引导,弱化其增值偏好,引导其关注企业的命运,使企业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职工股的转让进行严格的限制,鼓励其长期持股。目前理论界对职工股的转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主张认为,应禁止职工股的转让,理由是:一可有效避免内部职工股的随意转让造成的股市混乱;二可避免内部职工只顾套现牟利,不顾企业的发展。另一种主张认为,问题是存在的,但决不能一禁了之。禁止职工股的转让,实际上弊大于利:一是不符合股份公司的资本原则。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标准形式,其本质为资本企业,为保证资本的信用,出资者一旦缴纳出资就不得抽回,其风险的转移靠资本的流动来实现。禁止职工转让股份,当股价上涨时职工只能看着与溢价的收益失之交臂,当股价下跌时只能被动承担风险,这是不公平的。二是禁止职工股的转让及上市流通,职工一旦持股,在其劳动力流动时,其股票的价格不能依股市计算,只能估价,处于劣势的职工难免吃亏。三是由于职工股禁止转让,这就使得经营者往往将其当成一种单纯的融资手段。

笔者认为既不能禁止职工股的转让,也不能毫无限制的转让。首先,应借鉴国外的做法,规定一个较长的保留期,引导职工关注股票的短期收益转向企业长期经营绩效,提供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并依此提高企业业绩效。过去对职工股转让期限的限制时间(三年)太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以5~7年为宜。其次,法律法规应规定一个职工股的保留额度(例如50%),限制职工将其拥有的职工股全部转让出去,致使职工持股制度难以维系。再次,法律制度在设计时也应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如职工结婚、购房、有严重疾病等,急需大笔现金的时候能够将股份变现。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当某种制度设计的积极作用大于其消极作用时,采取这种制度就是理性的选择。笔者认为职工持股制度也应是这样一种制度。

我国的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体现改革方向的素质好的公司,其发展前景好,股票上市套利差价大,持有这种股票短期内一般没有风险,持股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即使没有与持股行为表现出相关性,也不影响其在股市上获利。所以,相关法规中对股份转让的限制应当更加严格。

2001年1月,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内部员工持股规定》,其中第35至39条对职工股的处置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值得借鉴。第35条原则规定“员工持有的股份不能退股。脱离公司的员工,其所持股权公司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置。这些情况包括调离、退休、自动离职、停薪留职、被辞退或解

除、被开除或

(三)关于职工持股会

职工持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对于职工持股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至关重要。

1.目前各地实际做法简介

关于职工持股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各地对职工持股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的规定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1)社团法人。如北京、天津等地。《北京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职工持股试行办法》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职工持股会是指依照本办法设立的、由公司职工自愿组成的、并经核准登记的

社团法人。”天津的规定:职工持股会是依照本办法规定,依法办理社团法人登记,取得社团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民事权利的社团组织。(2)工会下属的组织。如《上海市关于公司设立职工持股会的试点办法(草案)》第3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职工持股会是指依照本办法设立的从事内部职工股

的管理,代表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行使股东权利并以公司工会社团法人名义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江苏、陕西等地。(3)不隶属于工会,但也不是法人。如民政部、外经贸部、国家体改委、国家工商局于1997年10月联合的《关于外经贸试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登记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中规定:职工持股会是专门从事内部职工持股资金管理,认购公司股份、行使股东权力、履行股东义务,维护出资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上述的分类还可进一步简化,即可以分为两类,社团法人和非社团法人。

职工持股会的机构设置。在职工持股会的机构设置方面,各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一般都规定,职工持股会由持股职工组成,会员大会是持股会的权力机构,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职工持股会的常设机构———理事会(有的称为管理委员会),会员按持股数量享有相应的投票权(有的也规定一人一票),并设理事长和副理事长(上海、吉林、广西、江苏等地规定:持股会理事长由工会主席或工会代表担任或由工会推荐并经职工持股会选举产生)。

职工持股会的理事会作为公司的股东之一,由其代表依照《公司法》及有关法规参加股东会、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代表持股职工行使股东权力,承担相应的义务,从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据此,各地关于职工持股会(职工股份管理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的规定是比较混乱的。职工持股的管理缺乏科学性。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立法,各地对职工持股的管理形式规定不一,管理机构多样化、管理职能随意化。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大多数地方的职工持股会运作效果难如人意。所在,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职工持股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权、运作程序等作出统一规定。

2.完善之设想

职工持股公司──一种职工股管理的新模式。2000年1月11日,深圳市颁布了关于职工持股的新法规《深圳市公司内部员工持股规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创新之处在于引进了一种新的职工持股的管理机制,即由持股员工共同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持股公司)来持有、管理、运作职工股。持股公司作为改制企业的法人股东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在持股公司内部,持股员工即持股公司的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红利分配、股权处置等事项都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来执行,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但令人遗憾的是该《规定》认为职工持股会应设立在工会之下,未脱离传统做法之窠臼。

职工持股会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立法应明确规定职工持股会是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目前有些地方规定的职工持股会以工会社团法人的名义进行活动的做法欠妥。首先,工会与职工持股会的宗旨、任务相矛盾。工会是职工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其宗旨是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与公司在设立宗旨上是不一致的。如果工会作为公司的股东参加股东会,工会的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依法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必然导致工会双重角色的严重冲突。其次,工会与持股会合二为一,在法律上也是矛盾和不合逻辑的。一般而言,工会总是晚于公司成立,且不能当然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法人条件并报上一级工会备案。在公司成立前就以工会作为股东显然于法无据,于逻辑不合。再次,实践也证明,这种做法存在很多麻烦,是行不通的。

严格限定职工持股会会员资格,防止内部职工股的社会化。根据各国通行之做法及我国过去职工持股的实践经验,持股会会员应符合以下要求:以本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制度为限,在本企业工作满一年的正式职工,且该职工须忠于公司,没有损害公司利益的历史记载。之所以规定在本企业工作满一年的职工才可以持股,是为了保证职工股的稳定性,方便管理。所谓正式职工,是指与企业按《劳动法》规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工,不包括企业生产临时需要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

总之,我国的职工持股制度是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实中职工持股制度的混乱迫切需要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消除不规范做法及其不良后果,还职工持股制度的本来面目。国家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和推动职工持股制度的健康发展。死亡等情形。”第36至39条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不同的处置办法:

1.以自然人身份实行员工持股的,员工脱离公司时,其所持股权允许转让和继承,员工转让其股份须符合下列条件:A.持股期限必须满5年;B.每年转让数量不得超过其出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2.以持股公司名义持股的,员工脱离公司时,其在持股公司中所占的股权按《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处置。

3.以工会名义实行员工持股的,员工所持股权发生变动时,按下列方式处理:(1)员工脱离公司时,其所持股权可以在公司内部转让,持股会有支付能力的也可以回购,专作预留股份;(2)自动离职、被辞退或解聘、被开除的员工,其所持股份不满3年的,按个人出资额回购所持股份;(3)持股满3年的员工脱离公司和持股不满3年调离、退休、死亡职工所持股份,按公司上年末相应股权的帐面净值回购;(4)员工持股满三年,有特殊情况需要变现的,经持股会批准,允许在公司职工内部之间转让其所持股权,持股会有能力的也可以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