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多元化教学方法

时间:2022-04-12 03:30:15

经济法多元化教学方法

摘要:经济法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手段等诸多原因,导致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围绕经济法教学的全过程寻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之路。

关键词:经济法;多元化;教学方法

高校经管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并提高其依法经营、合法开展业务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不具备这些工作岗位所需的经济法律知识。我结合多年从事经济法教学的经验分析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该课的改革有所裨益。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特点

与普通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经济法不同,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更侧重微观经济领域活动所需的法律规范的介绍,既有传统法学学科中的民商法,又有经济法及经济司法部分,法律知识繁多、涉及面广,融知识性、专业性、技术性和操作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有法律素养、有坚定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信念的经管类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结合听课对象的现实情况:他们是没有法学基础理论背景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专门的法律课程。虽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少量涉及,但是内容非常浅显,而且只是对法律进行简单的宏观介绍,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极其薄弱。通过若干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建立了以本专业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所以要想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将拗口的法律术语和严谨的法律逻辑联系起来,就要靠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任课教师宽厚的知识背景,才能达到经济法课程在经管类专业中的设置目的。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定位不清,教育目标模糊。经管类经济法的定位有别于法学专业经济法和公选课类的经济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目标却没有明显不同,导致原本缺乏系统法律知识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增大了学习难度,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目标。此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经管类学生所用教材缺乏专业差异性,虽有部分教材比较适合经管类的学生,但其未做细化区分,所包含的内容太广,知识点太多,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急需针对不同的专业有重点介绍。如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对《票据法》这一章就应该详细介绍,工商管理专业对《竞争法律制度》这一章就不能简单地一笔带过。由于不能很好地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使得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难以实现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服务。(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欠缺。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能得到强化,就会导致整体学习行为出现偏差。虽然有些课堂内已经开始运用实例分析法,但是整体项目的实效性却不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自主学习机制,没有良性互动的课堂,导致整体教学缺乏实际意义。此外,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普遍缺乏实践性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学生知识储备不够,课程学时不足。由于学生缺乏前期的法律导入课程,加上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予以重视,因此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储备相当不足,老师在讲授时不得不对学生所欠缺的法律基础理论、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知识进行补充介绍,这样就挤占了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时间。同时,学生学习比较吃力,案例分析中抓不住要点,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影响教学效果。(四)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经济法的考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的形式单一,以笔试为主。大多期末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过关而选择期末突击复习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经济法律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提升,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独立思考、表达观点、踊跃发言、参与讨论能力的培养和导向。

三、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多元化教学改革的探析

针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一)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针对学生专业不同、课时不同的特点,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案例的难易程度时应有所区别。比如对会计专业的普通本科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可以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经济法内容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公司法》、《合同法》和《票据法律制度》等章节的知识点应予以重点介绍,不但要全部精讲,更要与专业结合精讲,与相关的专业课程有机配合,进行必要的渗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企业法显得更加重要。所以,经管类专业表面上看起来能统称,但内部区别很大,反映到学生未来的岗位要求上更有天壤之别,授课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二)以多元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除过讲授法外,多管齐下,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具体如下:一是案例法。在经济法课程讲授方法上不能只重理论,应当穿插一些简短的案例介绍和分析。虽然存在学时过少和教学进度的压力,但不能忽略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只对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否则,不仅不能弥补课时不够的不足,反而使学生更加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总之,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应尽可能突出案例教学和可操作性,增强其对法律的感性认识。二是实施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授课老师选取部分内容作为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学,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及文献,并选择合适的案例分析相关专题,最后拿出部分课时作为专门的专题辩论或专题讨论课。在专题讨论课上,学生之间可以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讨论,以提高对专题内容的掌握程度,最后由老师点评。专题讨论法注重学生的自我动手、动脑及动口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加强专题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加强校内实训。经济法条文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尤其对于法律基础较为薄弱的经管类学生更是如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选择配套的实训教材或集中教师编制经济法的实践教材。比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习中,大学生的消费观、维权意识调查表的设计、印刷、填写和总结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本章学习结束后,要求班级分组设计一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宣传海报,宣传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知识,作为实训内容。(三)增加教学课时。应增加课时量,以72课时为宜。通行的经济法教材内容一般包括十余章,各专业都不能回避的重点内容至少包括基础法律制度、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竞争法等。每章约有4节—8节内容,将现行的48或者54课时平均到各章节,相应授课时间难以满足各章节的教学需要。因此,应增加课时量,深入讲授经济法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吸收。(四)加强考试改革,应用多种考评模式。改变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应用多元化的考评模式。主要表现为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应该将重点集中在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整体表现,比如课堂讨论、实训表现等,考查其对于经济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法律意识上,而不仅仅拘泥于僵化的卷面成绩。经济法教学方式改革将是一项长期工程。多元化教学改革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突出实用性、互动性,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社会知识,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经济法教学改革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曲振涛.经济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卢运辉.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法学研究,2006(10).

[3]陆俊雄.论经济法教学在经管类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4]陶伦康,鄢本凤.中国实践性法律教学改革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5]刘充宇.经济法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作者:舒真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