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时间:2022-12-14 09:50:14

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供应链系统的日益完善,电子商务行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新零售”和社交化电子商务发展迅猛;“O2O”向更多的应用场景渗透;此外,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并存以及《电子商务法》的出台给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变化。

二、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及影响

(一)“新零售”业态仍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和商品品牌的重要程度不断降低。“新零售”目前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根据其特征与发展趋势,“新零售”应是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新零售”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整合能力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提高配送的时效,降低生产企业库存。“新零售”仍在发展中,目前参与“新零售”的电子商务平台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这类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其规模和技术优势,建立和优化跨区域的大型供应链系统,并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金融、信用、认证等增值服务,有效地便利了供应商和消费者,使大量商业行为发生在平台系统内部。二是以网易严选、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型电子商务平台。这类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自身品牌给小品牌供应商赋能,平台产品供应商借助平台品牌销售,有效地降低了高品质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新零售”的出现导致品牌在商业行为的重要程度下降,这也为缺乏品牌的高品质商品带来了发展机遇。未来电子商务平台即将消失,线上线下和物流将结合在一起,产生新零售业态。线上是指云平台,线下是指销售门店或生产商,新物流消灭库存,减少囤货量。(二)社交化电商发展迅速。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化电商的崛起标志社交化电商进入了新时代,有着巨大潜能。社交化电商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社会信用的碎片化。以往在信息技术不够发达的时代,消费者与产品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往往通过品牌认证的方式来解决。当前我国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人与人之间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连接,社交软件也具备商品、销售的功能,并借助国内的物流快递企业完成商品配送。社交化电商中,个人利用自身信用作为企业销售商品通道,利用网络高效传播的特点形成网络扩散。社交化电商为消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拼多多”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采用“拼团”的销售模式进一步降低消费者成本,这种模式将社交化电商和规模化采购销售有机相结合。(三)“O2O”向更多的应用场景渗透。“O2O”(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O2O”当前广泛应用于外卖、订餐、预定酒店、购买机票等场景,未来在家装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发展前景。“O2O”可以提高传统行业效率,但缺乏行业规范可能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如滴滴打车出现的司机暴力伤害乘客的案例。(四)《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将对电商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电子商务法》将开始正式执行,其对于电子商务行业中存在的缴税、信用、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在规范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的同时将增加中小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总体上讲,《电子商务法》将规范电商行业,有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促进沈阳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新零售”电商企业合作。加速“新零售”在沈阳的发展。“新零售”是电商的发展趋势,沈阳应借助“新零售”的发展契机,推动、指导沈阳生产型企业参与“新零售”,发挥沈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打造高速供应链系统。(二)积极研究社交化电商,推动中小电商企业转型。在“新零售”背景下,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应积极向社交化电商转型。利用自媒体、短视频、微信等新型传播工具,树立中小电商企业的自有品牌。(三)推动、规范“O2O”业务的发展。通过推动、规范“O2O”业务的发展,可以提高传统企业效率,但需要对其服务进行规范。沈阳应在积极推动参与“O2O”发展的同时对其发展进行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四)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电子商务法》。认真分析解读《电子商务法》相关条款,围绕《电子商务法》制定相关的服务措施,指导电商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以零售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

[2]陈海宇.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法制博览,2018.9;

[3]张周国.电子商务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9;

[4]胡宇航,王睿达.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特征[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8.1.

[5]程震舟.我国“智慧外贸”发展趋势分析[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10)

作者:胡洋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