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摄影造型功能变革

时间:2022-10-23 11:17:01

浅谈电影摄影造型功能变革

摘要:本文以电影发展历史为参照将电影摄影划分为三种功能——再现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并结合相关典型电影加以分析、阐述。

关键词:电影史;电影摄影;摄影功能性

自19世纪末电影在法国被发明以来,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电影摄影造型的三种形态逐渐形成,分别是再现造型形态、表现造型形态、表意造型形态。人们认识的初期摄影术就是其复制功能,这也决定了电影摄影纪录风格的自然形成。后来电影摄影向绘画艺术靠拢,又引申出绘画风格,也可称写意风格,用于电影摄影便可称为表现形态。经过电影叙述性的发展,摄影的表意功能又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从而出现了电影摄影的表意造型形态。

1电影摄影的再现功能

摄影机具有复制现实的能力,能够机械地记录下被摄对象的状态,这也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传播媒介的职责。尽管发明电影的卢米埃尔兄弟当时使用了移动、倒拍等拍摄技巧,并开创了新闻片、纪录片,由此奠定了新闻传播的基础。但当时他们对电影摄影的认知与运用只停留在把它作为记录工具的职能上,所拍摄的影片也只能说是生活琐事的副本,不能称之为电影,更不能使之进入艺术行列。正如卡雷尔•赖兹在《电影剪辑技巧》一书中所说的:“在早期电影制作中,卢米埃尔兄弟采用的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他们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有纪录意义的事物,把摄影机对准它,一直拍到胶片用完。任何一个平凡的事件,如《餐桌旁的婴儿》《出港的船》都可作为他们的拍摄目标,只不过是把运动中的事物纪录下来而已。他们把摄影机当作纪录用的工具。”同样,虽然梅里爱将戏剧引入电影,开创了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的角色分工,并创造了戏剧电影,但他仍然没有摆脱电影摄影只是记录工具的概念。摄像机通常被他放在小剧场最后的中间位置,总是从同一个像乐队指挥官的位置,可以看到所有场景,从棚顶到舞台地面。从“摄像机”的视角去看,由近及远的所有事物都会被记录在内。尽管在他拍摄的电影中使用了许多特殊效果,如停机再拍、影像合成、套印、二次曝光或多次曝光等技术,且这些特技的使用常常给人们带来惊喜,但它只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法,因而梅里爱也没能发现电影摄影的造型功能。

2电影摄影的造型功能

电影摄影的功能变化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欧洲电影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好莱坞电影在商业电影领域崛起并成为巨头,以艺术影片为代表的欧洲电影市场一时间陷入低靡。因此,欧洲一批青年电影艺术家掀起了一场反好莱坞及商业化的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对拍摄手法和电影语法进行了大胆革新,开创了电影摄影的造型功能。法国印象派电影的美学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法国印象派电影不关注电影的故事情节而是注重营造氛围,用镜头语言追求造型的美感,大胆尝试拍摄角度和追求新颖的视觉形象成为其最大特点。这正与印象派绘画中呈现的光影变化效果相似,即对短暂直接印象的描绘。摄影师善于用视觉化的造型设计使影像灵动多变。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影片是莱皮埃导演的《黄金国》,女主角焦灼忐忑的状态被摄影师用变形的画面来突显出来,利用镜头的视觉效果渲染氛围,使镜头具有主观意识。例如:影片中的宫殿就像一幅朦胧的莫奈油画,在舞蹈场景的表现中,莱皮尔借鉴了印象派画家常用的模糊手法,用虚焦镜头表达女主角的内心感受。因此,莱皮尔的电影被称为典型的印象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创始的标志是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诞生,罗伯特•威恩导演与三个表现派画家共同成就了这部电影。由美工绘制出的光影关系以及明暗对比,被发展为“表现主义摄影”这一先锋理念。影片利用脚灯造成使人物巨大的投影,突出影片神秘和恐怖的氛围,成为现代电影中制造恐怖和阴暗气氛的经典手法。影片中多处体现出表现主义绘画的特点。例如:镜头画面中呈现出的建筑物都没有遵守透视法则,营造出了一个扭曲的世界。演员们被当作一个视觉元素,身着奇装怪服做出夸张的表演为画面效果服务。以《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电影,从美术、表演到剪辑等表现手法都能体现出表现主义风格的造型意图。

3电影摄影的表意功能

20世纪30年代后,电影的技术层面与艺术层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电影摄影的记录功能和造型功能,便开始在电影中进行叙述与表达,二者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就是电影摄影的表意功能。它体现在两层含义上,一是在具体造型形象中包含比喻作用,二是追求造型在整体上的内涵。“表意”是主体审美意识的强化反映,表意造型形态是这一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它不同于再现和表现的造型形态,是对电影摄影自身认识的加深,或者说是表现与再现形态在另一层次上的结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正经历着电影新浪潮的重大变革。青年导演阿伦•雷乃在新浪潮时期拍摄的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通过用光影制造迷乱和恍惚,表达其表意造型。该片摄影在镜头运动、光线影调上的精准掌控,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影片复杂抽象、暧昧含混的叙事与主旨表达。摄影师萨莉•威尔尼准确捕捉到影片希望强调的“封闭的令人窒息的世界,一个人由大理石、灰泥、圆柱、镀金屋顶、雕塑组成的世界”。这一主旨着重于对物质世界的揭示,强调世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以及人迷失于现实世界的漂浮不定和内心世界的浮躁不安。摄影师改变光线设计,选择让墙壁和背景中的人物正常曝光,而让主要演员脸上和身上都欠曝光。影片总体呈现暗调,但表现人物的幻想和回忆时,偶尔用高调和过度感光的镜头穿插闪回和闪前,有意制造一种突兀的感受,与片中主人公迷离恍惚的主观感受契合。同时期的苏联摄影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在《雁南飞》中对手持摄影进行了开创性革新,影片的诗意突出表现在摄影机的运动配合情节发展和人物情绪上。影片一头一尾的车站场景中摄影机随着人物一同移动,速度和节奏与演员富有的激情表演精确匹配,成为情绪摄影的经典。在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开始兴起。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代表作《红色沙漠》是典型的色彩表意造型电影。在这部刻意让色彩担负抽象寓意的影片中,映射了20世纪60年代现代工业文明中人的压抑和迷失。在摄影运用上强调主观意识,把绿色的树、红色的苹果都拍成了灰黑色,凸显了因工伤而受到神经刺激的女主人的主观感受。另外,影片里的雾是重要元素,摄影师帕尔玛用实际的烟雾创造了持久存在于画面中的迷雾的感觉,雾气迎合了影片的整体气氛,同时起到消色作用,因此体现出了压抑的氛围。这里明显的表现出摄影表意功能的另一特点——不注重现实的地理环境、生活背景,而强调意念的真实体现。电影及电影摄影的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同时每一次革新也会影响电影摄影观念和风格的转变,不再仅停留于电影摄影的再现功能、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摄影师们会继续创新,不受制于传统审美观念,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风格和样式做出选择。电影摄影的造型功能必将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将融合多种风格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进而成为电影艺术的主流。

作者:王沫文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