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电影片名翻译文化

时间:2022-09-05 04:13:18

殖民主义电影片名翻译文化

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看,世界文化的中心为西方世界的文化,而非西方世界文化则处于边缘文化。进入后殖民时代的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对外译介作品数量逐年增加。但第三世界国家文化作品译出与西方文化作品译出的数量仍相去甚远。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输出必不可少。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但在目前国际电影文化格局中,英语仍是强势语言。中国电影能否成功进入国外观众心灵、打入国际市场、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片名的英译起到了关键作用。电影片名既要像心灵窗户一样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又要像商品商标一样吸引观众眼球,还要承担电影推介的重任。而中西方在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生存环境以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片名在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需要不同翻译方法,所以正确的翻译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流向国际市场的华语影片,其片名翻译有以下四种方法,分别是直译、音译、意译和创译。

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及文化输出

(一)电影片名的直译

直译不是机械地字对字、词对词地翻译。直译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减原作的内容,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简而言之,直译就是既传达原作内容又保持原作结构,而同时仍不失通畅的译文方法。当华语电影的片名清楚地表达了影片的内容或主题,而且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对应的、能为译语观众理解的表达方式,此时,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保留原作的内容、形式、意义、风格和修辞。如,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华语片《卧虎藏龙》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汉语中的“卧虎藏龙”是指深藏不露的人才。就动物词汇承载的文化而言,老虎在中国文化中是百兽之王,威猛勇武。而在西方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英国人还把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在中西方的很多习语中,老虎和狮子的意象是相等的。如拦路虎(alionintheway),虎头蛇尾(inlikealion,outlikealamb)等,在习语翻译中,“虎”和“lion”往往实现意象替换。而在《卧虎藏龙》的片名翻译中,为何不用lion而保留ti-ger呢?因为老虎具有东方特色,文化承载词在电影片名翻译时的保留能够体现中国的文化,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龙,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里都有。在中国文化里,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对后代“望子成龙”。龙是高贵、神圣的象征。与龙有关的词语基本都是褒义。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与中国龙的形象不同,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也完全不相同,dragon是异教徒,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所以在20世纪谈论亚洲经济时,把“四小龙”翻译成“fourtigers”,当时的“龙”降级为“虎”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当时的翻译完全迎合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而本世纪《卧虎藏龙》中的“龙”译为“dragon”,表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意象获得了一定的接受,没有被美化或丑化,而是得到了认同。

(二)电影片名的音译

影片片名根据源语的发音直接写出译语,称之为音译。音译使用的原因是:(1)译语中没有与源语对应的词语;(2)为了保持源语神秘色彩和异国情调;(3)源语中承载该语言、该民族特有文化内涵意义的词语无法在译语中实现表达。这种影片译名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外国观众熟悉的中国人名、地域或事物名的电影。如电影《孔子》便音译为Confucius。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教师节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美国、香港、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师节也定在孔子诞辰日。孔子学院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以传播中国文化。国外观众对孔子的认识度较高。由此可看出,Confucius不仅知名度高,而且接受度也广,此类音译方法中的中国文化输出不存在障碍。有时一些以中国特色文化作为电影的片名,也可以采取音译。功夫在中国传承千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随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在国际影坛的成就,功夫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介的一个名片。因此,电影《功夫》就可音译为KungFu。其他一些类似的影片的音译也是如此,如:《少林足球》译为ShaolinSoccer,《观音山》译为BuddhaMoun-tain。

(三)电影片名的意译

在翻译时,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我们必须根据原文意思改变表达方式来有效传达原作的内容和主题。由于源语和译语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只能用适当的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思和再现原作的效果。电影片名的意译实际是指建立在“直译”基础上的“意译”,任何一个好的翻译,是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忠实性和准确性的情况下,“得意而忘形”,进行意译。由于英汉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汉语与英语的表达方式多有不同。一些影片的名称,字对字的翻译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无法传达片中的文化信息或不能概括影片的主要内容,这时可不考虑原文的形式,以译语观众的接受度为衡量标准。在必要时,可以完全抛弃原文形式,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贴近译语社会生活,从而得出译语观众完全能够接受的译文。例如,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其译名为CurseoftheGoldenFlowers,而没有使用Chrysanthemum(菊花),因为英语文化中的Chrysanthemum并不具备“菊花”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可谓形式相同而联想意义不同,所以没有作简单的替换。而且从译名看,curse表明该片是一部悲剧,golden不仅与“黄金”对应,其色彩还可以使人联想到东方文化中的皇室、宫廷,这样的异国情调也是吸引译语观众的重要元素,可以说这个片名翻译是比较贴切的。如果译为WearingGoldenArmorAcrosstheCity,由于国外观众不熟悉唐末黄巢起义的历史背景,电影片名的文化推介功能荡然无存。再比如,《无间道》译名为InfernalAffairs,使译语观众联想到影片的主题与间谍、内奸、潜伏、内战等相关。中国文化沐浴在佛教文化之中,而西方文化多受基督教的影响。中文的“无间”取自《涅槃经》第十九卷:“大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电影片名富有浓郁的佛教文化底蕴,但InfernalAffairs的译名却毫无佛教色彩。译名无法传递原片名的佛教文化,甚为可惜。

(四)电影片名的创译

有时直译、意译都无法有效地表达出电影片名的主题和内容,又或是片名直译或意译的方式让观众不知所云,此时就应该舍弃原片名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影片内容重新确立题目,这种翻译方式。我们称之为创译。中国影片《十面埋伏》片名出自中国古典音乐,用来指四周重重埋伏和重重危机。其译名HouseofFlyingDag-gers指的是影片中的武侠门派飞刀门。译语观众一看此译名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武侠片从而引发观看欲望。可是原作中蕴含的“危机四伏”无法传递,译语观众看到译名也不会像中国观众看到片名就联想到相应的中国古典音乐上,他们对“十面埋伏”的概念也是无法理解的,华语影片《南京!南京!》译为CityofLifeandDeath,没有按照地名翻译。“南京”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承载着历史的苦难,蕴含着历史厚重感。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而不熟悉中国抗日史的译语观众却不一定了解南京的特殊含义,也没有同中国人一样的感受。如果直译为Nanjing!Nanjing!,译语观众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南京这个城市的电影,而“life”和“death”则会使观众联想到影片内容的悲惨性,观众会想去了解一个城市的“生”与“死”是怎样的故事,影片的可看性由此提高。也有一些影片以人名、地名或事物名作为片名,但这些名字对译语观众来说很陌生,若直译就会让译语观众一头雾水。因此,就必须将原片名舍去,用与影片相关的能够概括文章表达影片内容和主题的词语来代替。比如,《霍元甲》译为Fearless(无畏的,大胆的)。霍元甲在中国家喻户晓,不仅武艺出众,而且正义凛然。作为爱国武术家,他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清朝末期对抗列强的民族英雄。虽然在中国无人不知,但西方的观众大多都不知道霍元甲。如果片名直接翻译为HuoYuanjia,译语观众就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某个人的电影,至于这个人的背景则没有更多的了解。而译为Fearless,代表着霍元甲的精神———不屈不挠、无畏列强,对于译语观众理解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大有帮助。

结语

中国电影想要吸引译语观众的眼球,将影片打入国际市场,片名的翻译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译名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与传统的体现,它既要切合影片内容,又要反映影片主题。不管是采用哪种翻译方法,译者都必须首先透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原文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基本的翻译准则,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避免错译、误译和乱译的现象,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不引起观众对影片产生错误的心里预测。只有正确运用翻译方法,才会做出成功的翻译。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电影片名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是权力差异语境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中国文化作品译介到西方、使西方了解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的渠道,这样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应宣传呈现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让西方世界认识真正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