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旅游节目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时间:2022-04-14 02:59:19

浅谈电视旅游节目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摘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反之城市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及产物。”为此,现如今,突出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化,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地城市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央视开办的电视旅游类节目《魅力中国城》《乡村大舞台》等栏目,在宣传城市旅游资源的同时,把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发展理念进行了全景式多形态的表达,达到了情景式地传播和强化,受到了近百家城市主政者的认同、市民的认可。基于此,本文择取一档以“小现场大联欢”形式宣传城市节会、旅游、特产、文化等风貌的电视节目《乡村大舞台》为例,并从城市地域特色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的开掘及城市民俗风情的描摹等方面阐析其栏目如何表达城市文化,实现有效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十堰文化;电视旅游节目;《乡村大舞台》

一、引言

针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曾强调:其应结合自身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于此,电视台作为官方媒体,电视又作为声画合一的传播媒介,其因具有传承文化的优势,故可以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此外,伴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并主要体现在外出旅游方面。而人们对于旅游信息的捕捉,则义不容辞地落在对传播媒介的依赖上,比如电视。电视旅游节目的兴起,便顺势而为地为受众和旅游业之间架起一座信息的桥梁,促使电视旅游节目在宣传城市资源的同时,也情景式地传播和强化了城市文化。为了更为明晰地阐析电视旅游类节目与城市文化的内在关联,本文结合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乡村大舞台》栏目,并着重分析2019年11月30日那期有关湖北十堰文化特色的节目内容[1]。

二、城市地域特色的展示

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中心,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具的荟萃之地。并且,郑卫民于2005年基于广义文化视角,认为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便是城市文化,它包括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等。为此,城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所蕴含的区域特色也随之不同,从而电视旅游节目要学会呈现不同城市的区域特色。比如,《乡村大舞台》栏目虽然于2019年11月30日刊播了有关湖北十堰的文化风俗和2020年1月4日刊播了湖北随县(类属随州)的文化风俗,而且两者均类属于湖北省境内,但是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名片,即湖北十堰市作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地域文化至今有着“巴俗、秦风、楚歌、豫音”的说法,而且大山的封闭性与稳定性和汉江、盐道人流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促使这座城市的原住民既传统保守又开放求新的二元共生的文化个性,并呈现吕家河民歌村、皮影绝技、堵河剪纸、郧阳凤凰灯等文化特色;而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的随州因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蕴含着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等文化特色。通过以上分析,也足以说明城市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在《乡村大舞台》的拍摄下被赋予个性化的文化符号,并最终借助“乡村大舞台”的节目符号给以视听语言的展示及传播,从而培养出受众的地域情怀和城市空间秩序[2]。

三、城市文化底蕴的开掘

城市形象符号不仅是单纯的图像组合,而是一套由文化底蕴所建构成的知识联想系统。这主要是因为,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真正灵魂,而城市反之是文化的载体及浓缩产物。也正因此,才凸显出文化资源的挖掘及传播的价值,并无形中从思想、政策、经济等层面强化了城市文化资本的转化能力,促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双赢。《乡村大舞台》在十堰通过建构“会场拍摄”和“外场拍摄”的节目形式,全面挖掘武当山道教文化、房陵文化、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竹山的堵河文化、一带一路茶马古道文化、郧阳区和丹江口市的古城文化等具有底蕴的历史过往。为了更为形象地阐析栏目组如何开掘城市文化底蕴,此处以武当道教文化为例。众所周知,武当山素有“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于是栏目在呈现此画面时,采用的是航拍广角镜头,而后开场主持人毕铭鑫再以“一山一水”引出武当山和负责开掘武当山及其十堰其他具有文化底蕴的场外主持人路遥和小白鹭。其中,由武当功夫中延伸出的“武当道茶”便以远景、近景等镜头移动呈现出来,后在会场以中西合璧的英雄会武当的武术表演,道家弦乐等演绎着武当山玄妙飘灵的文化内涵,并辅以现场采访外国友人的方式宣扬武当山道家文化。此外,栏目组借助路遥和小白鹭两位主持人的外场比拼的游戏方式将竹山上庸滚龙、郧阳凤凰灯舞、竹山皮影戏、竹溪山二黄、国学讲堂等文化进行一一得以呈现。此外,十堰作为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生命没断线、文化没断层、历史没断代。其文化的含义已经不仅是年代久远的沉淀的代名词,更是现代十堰人的生活方式。为此,对于十堰文化的开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现代十堰在与“古城”概念的碰撞,从而促使他们各自赋予对方新鲜元素与活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当代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有机融合式的发展与共赢。

四、城市民俗风情的描摹

毋庸置疑,任一城市皆有其长期形塑而成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并主要表现为当地的习俗、情感、传统及人们的生活实践,进而外化为具有识别这座城市的风格标识。迈克•布朗(MichaelBrown)在其著作《文化地理学》中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多样化及差异化的生活属性,进而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研究产生这一空间和地点的文化。2019年11月30日的《乡村大舞台》以“小现场大联欢”的形式,描摹着诸如吕家河民歌、竹溪山二黄等具有十堰市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吕家河民歌作为一种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民歌,并且也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栏目在描摹吕家河民歌这一民俗风情时,将镜头锁定在吕家河民歌发源地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然后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着当地人如何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唱出来的,进而展示着一幅家家都有唱歌人,家家都在唱民歌的风土人情。此外,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戒赌记》《张生跳粉墙》,也在此民歌中得到了别具特色的演绎。而在介绍郧西三弦儿时,主要通过选择《织女回乡》近距离展现了郧西三弦的魅力。然后通过引出民俗文化学者牛孝文的话语,解释郧西三弦是一种土和洋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展示了南水北调这个大主题背景下十堰的艰苦奋斗经历和两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此外,山二黄因于乾隆、嘉庆年间随荆、襄移民而融进楚调与鄂西北方言,并结合民间音乐而形成十堰当地的地方剧种,其语言由于贴近土语,剧情贴近生活,演员贴近民众,而形成不拘一格表演特色,成为当地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以上阐析及《乡村大舞台》的描摹,可知十堰这座城市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并非意味着无所不包,并主要指的是能够深植于大地,且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在空间上,能够散发感染力,进而地域拓展性的一种贴切人民身心和生活文化[3]。

五、结语

纵观《乡村大舞台》的刊播记录,可知具有地域优势、文化底蕴特色的地方资源能够为栏目组创造更为宽广的选材空间,同时栏目组也能基于资源整合视角,给予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其中最为显著的助推方式便是旅游。为此,通过以《乡村大舞台》为例的电视旅游节目对城市文化的宣传,此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益不仅能塑造城市的内在灵魂,更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

参考文献:

[1]李韵.基于历史文化传承视角下提升城市旅游文化软实力——以秦皇岛市为例[J].智库时代,2019(11).

[2]丁春文.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宁波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09).

[3]冯铁藜.城市旅游建设物馆的重要性分析[J].文化产业,2019(07).

作者:张德贵 单位:十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