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电视与区域文化承嬗

时间:2022-06-27 07:09:29

方言电视与区域文化承嬗

我国电视台对方言曲艺的转播催生了方言电视节目,方言电视剧、栏目剧提升了方言电视的影响力并培养了方言电视受众群体。方言新闻将方言电视带入了大雅之堂,方言综艺节目将方言电视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方言电视综合频道的开办则标志着方言电视的节目策划能力、题材资源挖掘能力、节目制作水平已经基本成熟,并且在受众市场中已占有相对稳定的份额。方言电视为什么会在新世纪前后迅猛发展?其发展的内部动因是什么?方言与地域文化存在什么关系?方言成为电视的播音用语以及方言综艺节目的盛行对地域文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力求进行一些探讨。

一、方言电视发展轨迹概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开始播放马三立等人的方言相声节目,这或许可以认为是方言电视节目之滥觞。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开播后,语言类电视节目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的方言相声、小品成为春节联欢晚会连续二十几届的必备节目。在方言相声、小品风靡大江南北之际,方言电视剧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风生水起。早在1982年,宋学斌导演就拍摄了方言剧《人与人不同》,真正广为观众喜欢和认可的是1989年到1994年由刘德一主演的《凌汤圆》、《傻儿师长》〔1〕。从此大江南北,刮起了地方方言电视剧的创作风潮,涌现出如吴语方言剧《孽债》、粤语方言剧《外地媳妇本地郎》、闽南语方言剧《厦门新娘》。而北方方言区更是不甘寂寞,相继创作出具有赵本山特色的东北方言喜剧《马大帅》、《刘老根》、《乡村爱情》、《关东大先生》等。1994年重庆电视台开播了《雾都夜话》栏目,开创了我国栏目剧播出的先河。《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在苏州研讨会上发言时说,重庆百姓在这档栏目中用自己的方言来叙述重庆人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具有“形态生活化”、“题材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境真实化”和“观众参与性”等“五化一性”的特点。随后国内众多地方台也迅速开办了方言栏目剧,涌现出像重庆时尚频道《生活麻辣烫》、陕西都市青春频道《都市碎戏》、湖南卫视《爱情魔方》、浙江影视娱乐频道《本塘第一剧》等在当地具有极高收视率的优秀方言栏目剧。从全国影响力来看,北方方言剧远胜于南方方言剧。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四川方言、东北方言都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因此《傻儿师长》、《马大帅》等北方方言剧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广泛欢迎。而吴语、闽语、粤语等方言剧由于与普通话有着极大的差异,非本方言区的居民基本听不懂,因此这些方言剧只能在各自的方言区内小范围流行。

21世纪以来,国内涌现出多档方言新闻节目,方言电视新闻将方言节目推上了大雅之堂,方言节目由边缘迈向主流。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吴语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开播,2004年2月2日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粤语新闻节目《新闻日日睇》开播,2007年5月12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新闻节目《新闻相拍报》开播……一家电视台所播出的新闻节目代表着这家电视台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因此,许多电视台都把新闻节目作为立台之本。但是随着央视和众多省台不断扩充频道,不断提高覆盖率,加上网络视频的夹击,城市电视台的观众市场不断受到挤压,没有一家城市电视台敢在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报道上与央视抗衡,至于本省新闻,城市电视台与省级电视台相比,也是相形见绌。在竞争惨烈的题材与观众争夺战中,城市电视台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城市的民生新闻和本城市的地域文化,方言逐步成为城市电视台的制胜法宝。

在方言电视步入大雅之堂后,方言综艺节目将方言电视推向了高潮。2002年5月24日湖南经视综合频道推出方言综艺节目《越策越开心》,这是一档娱乐脱口秀栏目,通过影片桥段剪辑、短剧、方言笑话、音乐演绎、访谈等各种形式组合成一幕幕笑料频出的场景,将快乐和轻松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获得内心愉悦和身心放松。栏目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获得了湖南观众的热捧,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连年获得全国电视百佳及全国电视节目评比综艺类一等奖。2008年的除夕夜,厦门卫视携手台湾中天电视、马来西亚Astro频道在海峡两岸同步播出了全球第一台闽南语春节联欢晚会《2008欢喜大围炉》,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晚会汇聚了两岸一线影、视、歌综艺明星,并由张菲、胡瓜等台湾综艺天王担纲主持,受到两岸闽南语区众多观众的喜爱。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合法的方言电视综合频道就是于2007年5月12日开播的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该频道拥有12档自办栏目,几乎囊括了当前方言节目的所有节目形态。从方言曲艺节目转播到方言电视剧、方言栏目剧、方言新闻、方言综艺节目,电视工作者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基本摸索出了方言电视节目的制作规律,而且也培养起稳定的收视群体。方言电视综合频道的开办可视为是众多方言电视的集大成者,标志着方言电视的节目策划能力、题材资源挖掘能力、节目制作水平已经基本成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于2009年除夕夜推出的方言综艺节目《五世同堂———2010年两岸闽南人春节晚会》,讲述泉州一个大户人家老太君在虎年正月初一过百岁寿辰,其子孙从台湾、东南亚、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等地赶回泉州老家为老太君贺寿拜年。晚会采取音乐情景喜剧的方式,由闽南语频道音乐选秀栏目《唱歌拼输赢》选拔出的优秀闽南语歌手演绎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或劲爆热辣、充满时代感的闽南语流行歌曲,穿插展示泉州提线木偶、高甲戏等传统曲艺瑰宝。整台晚会形式上紧扣泉州文化,主题上切合泉州海外交流密切,拥有众多海外华侨,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的历史事实。在方言电视风生水起的同时,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国家广电总局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要求规范广播电视中方言播音的使用,目的在于降低方言电视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负面影响。然而,方言电视仍然丝毫不减迅猛发展的势头,究其原因,除了地方电视台应对市场竞争刻意推动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其深层次的地域文化价值加以探讨。

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征

学界一般把我国汉语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毫无疑问,中华文化蕴藏于神州大地各个区域的地域文化之中,由众多的地域文化副区相互融合,通过几千年的涵化和同化而形成现在的中华文化样貌。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最基本单位“文化特色”组成文化丛,而某一地域的几个文化丛就构成了地域文化区。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2〕。王会昌〔3〕根据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等,将中国传统文化区划分为12个地域文化副区,即关东文化副区、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中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淮河流域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荆湘文化副区、鄱阳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岭南文化副区、闽台文化副区。从中可以发现七大方言区基本与王会昌先生划分的文化副区相对应,例如,北方方言区囊括了关东文化副区、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中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淮河流域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等七大文化副区,而闽语方言区则与闽台文化副区完全对应,粤语方言区与岭南文化副区基本符合。由此可见,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表征之一。吉首大学罗康隆〔4〕在考察民族语言的特性时认为,语言对一个民族来说,具有稳定对应性、完整外露性和综合表征性。民族和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但其对应关系却始终不变,民族语言具有稳定对应性;某一民族的任何阶层、任何年龄、任何经历的个人,只要他一开口说母语,立刻显露其民族种类,民族语言具有完整的外露性;一个民族的母语综合进了该民族的其他文化特点,外族可以通过研究语言而转达出该民族自我认知的全部特点,民族语言具有综合表征性。罗康隆强调了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他对于语言和民族关系的论断,其实也适用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关系。某一个地区所使用的方言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如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汉人迁入闽南地区,经过17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南迁汉人所使用的中州古汉语的大多数词语、语音、语法结构仍然保留于现在的闽南语中;在北京,广东人或福建人,只要一开口说粤语“炖母鸡(对不起)”或闽南语“歹势(不好意思)”,北方人立即可以判断其来自广东或者福建,这说明了方言也具有完整的外露性;闽南方言里的“五脚忌(走廊,音译自马来亚语gokhaki)”、“雪文(肥皂,音译自马来亚语sabon)”、“番婆(娶自海外的妻子)”体现了闽南地域文化浓厚的海洋特色,客家谚语“与其街上卖嘴巴,不当(不如)田野提粪叉”体现了客家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这些都说明方言具有综合的表征性。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见证者。方言是一个地域长期稳定使用,能够直接表露和综合表征当地文化特点的语言变体。方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工具,方言的保护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每一种方言都融汇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北方方言里渗透着中原文化,粤语蕴藏着岭南文化,而闽语则表征着闽台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华夏大地众多地域文化和谐互动、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众多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离不开方言的保护、传承、发展。

三、方言电视与地域文化———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为例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征,方言作为播音用语来使用深深影响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嬗递。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在外部市场竞争与内部地域文化滋养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创作出各种方言节目,方言电视已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方言电视将方言作为播音用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每一个普通观众,赋予了方言“公共用语”的身份,提升了方言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提升了该地地域文化的社会地位。闽南方言是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中原官话,闽南文化是该时期的中原正统文化,是全国各地地域文化的优秀代表。泉州是中原汉人迁入闽南的第一站,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最主要的两个分支之一。在泉州这片土地上形成泉州方言的同时,形成了泉州文化。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5〕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闽南方言保留着上古、中古语音,闽南语古词汇中记载着闽南乃至中原汉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要了解、研究和保护闽南文化,研究和传承闽南方言是最为便捷的途径。泉州方言的形成和演变,深深打上了泉州这个地域特殊地理环境的烙印。由于处于对台前线的特殊地理优势,泉州电视台率全国之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许可开办了全部使用方言播音的闽南语频道。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合理嬗递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言电视传承地域传统文化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在外部形式上提升了闽南语在泉州的社会地位,使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更爱说闽南话。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和主要内容的方言栏目如《泉州第一炮》、《咱厝戏台》、《闽台戏棚》、《魅力闽南》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

1.泉州乡土活教材———《泉州第一炮》闽南语频道立足闽南文化,制作了轻松活泼的谈话节目《泉州第一炮》,取材范围涉及泉州市区和各个县市的名胜古迹、民间传说,泉州传统民俗、民间信仰。自开播到现在《泉州第一炮》已经播出500余期,对泉州地域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一些介绍。例如第1到第12期《泉州方言遇着(到)的传承危机(一至十二)》揭示了泉州方言的使用状况以及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传承危机,归纳了已经消失的市井叫卖声,总结了经常被说错的家族称谓;《泉州的姓氏堂号(一至九)》梳理了泉州几大姓氏的迁徙源流和发展脉络;《泉州老街古巷系列》较为全面地讲述了泉州几大老街北门街、东街、西街、中山路、涂门街、新门街中的名人典故和历史遗迹。《泉州第一炮》栏目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泉州乡土文化的活教材。

2.演绎千年戏曲瑰宝———《咱厝戏台》与《闽台戏棚》闽南语频道播出的《咱厝戏台》、《闽台戏棚》将泉州保存千年的隋唐宫廷雅乐———南音,以及原本盛行于宫廷后随逃难士族传入民间的各种中古戏曲种类,如北管、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打城戏、布袋戏等曲艺瑰宝搬上了屏幕,并且加以解析,培养了一批传统曲艺欣赏受众。《咱厝戏台》是一档戏曲欣赏栏目,该栏目由主持人介绍和戏曲欣赏两个板块组成,其创办宗旨是让观众感受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以及千年古乐南音等泉州古老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有时还会介绍一些国内其他剧种,吸引了一批中老年戏迷和南音迷。通过字幕和主持人解说,介绍南音名曲,或者是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中的经典片段,将这些传统曲艺当中的相关欣赏常识、艺术特色传递给观众,对于培养传统艺术欣赏群体有积极的作用。《闽台戏棚》被定位为戏曲欣赏栏目,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窗口,展示两岸戏曲精华的舞台。这档栏目定位准,目标远大。不足之处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这档栏目仍然没有成立栏目组,到目前为止播出的戏曲节目主体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录制的。但是这档栏目的开播,为展示两岸戏曲精华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传承闽南文化和建构两岸文化新认同也是一个积极地尝试。

3.再现独特人文景观———《魅力闽南》《魅力闽南》是闽南语频道新闻栏目《新闻相拍报》的一个小专题板块,主要报道泉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当下正在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闽台文化交流的相关新闻。如在2008年8月6日即七夕节的前一天栏目组到南安市一户农民家里拍摄他们制作七夕节传统贡品———糖粿的全过程,做了关于七夕节民俗活动《七夕揉糖粿,甜蜜凹中盛》的专题报道。以新闻的形式来报道民俗活动,关注闽南文化,对于引导民众关心闽南文化、弘扬闽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言电视培育地域流行文化

电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在家里看电视已成为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极易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电视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学者高宣扬〔6〕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尚、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流行文化已经成为观察和分析社会变动的一个重要指针和关键因素。流行文化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一句富有创意的网络用语、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很容易在人们口中流行起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是闽南语流行音乐选秀栏目———《唱歌拼输赢》,这档栏目通过唱歌打擂的方式来选拔优秀闽南语演唱歌手。经过两年多的运作,该栏目已经在泉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学唱、演唱、比唱闽南语歌曲的热潮,挖掘了一批优秀的闽南语流行歌手,发现了一批闽南语流行歌曲作词、作曲者。这些歌手和词曲作者,引领着闽南语流行音乐的演唱和创作热潮,推出了一批反响很好的原创作品,为泉州大地培育了演唱和创作闽南方言流行歌曲的文化氛围。《唱歌拼输赢》栏目每周的PK比赛,推动着闽南地区方言流行歌曲的勃兴。除了《唱歌拼输赢》这档音乐选秀栏目为泉州培育了闽南方言流行音乐演唱和创作的文化氛围之外,《泉州第一炮》、《新闻相拍报》等栏目经常使用的一些方言俗语也在泉州大街小巷不绝于耳,成为了许多老百姓的口头禅。可以说,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从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两个角度来践行其“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相亲”的频道宗旨,这些尝试是积极而且有成效的,有力地推动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嬗递。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由于闽南语频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播出的节目中也有不少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内容。此外,因为人力、物力等限制,从节目的艺术水平来看,当前闽南语频道对闽南文化的挖掘还是相对粗糙、简陋和低层次的。

四、结语

为了应对全国性以及省级电视媒体的受众市场争夺,各地方电视台充分发挥本地独特地域文化的优势创办了各种以方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市场竞争和地域文化本身的吸引力两个因素共同推动了新世纪前后几年国内方言电视的发展大潮。方言承载着的是当地人民亲身经历的、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因此方言电视节目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电视机构兴办方言电视的本意虽在于争夺受众和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在客观上也对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方言文化教育节目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挖掘,对当地民俗、民艺、民间信仰、风景名胜、历史典故大力宣传,吸引了更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地域文化,关注地域传统文化,这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此同时,融汇着各种现代流行元素的方言综艺节目的播出,弥补了方言文化教育节目单调、枯燥的不足,推动了地域文化合理嬗递,使青少年观众在认识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可以享受地域流行文化的魅力,能够更加自觉地去欣赏、接受和传承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