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学德育评价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24 11:40:58

现阶段中学德育评价问题浅析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主体错位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和学生等群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中学德育实践往往忽略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将德育评价的权利全部交给教师,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德育评价中,如果只有教师才具有道德评价的权利,片面强调教师的道德权威,将会加大教师工作压力,极大增长教师的主观随意性,从而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出现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学生一旦被当做客体来对待,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往往只会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行事,而对评价结果则一听了之,没有申诉及辩驳意识,缺乏对自己言行反思的动力。

2.评价形式过于简单

目前中学德育评价形式十分匮乏,往往都是通过教师的评语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考核,以成绩的好坏来决定思想品德。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实际上都是无法对学生的德育评价真正起到实效的。以教师的评语作为评价方式,是将教师作为德育评价的主体,依靠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所得印象来进行德育考核,赋予了教师极大的主观性,有可能导致德育评价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而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考核,将德育评价与量化的理论题目画上等号,用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道德等级,忽视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教育,不仅偏离了德育评价的初衷,更会导致学生一味地注重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情况。

3.评价内容偏失,脱离学生实际

综观学生的操行评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评定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评语大全,几乎从各个方面提供了评语,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也让德育评价成为了工业化的流水线。类似“该同学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敬爱师长,团结同学”等一系列评语空洞而不切实际,内容模糊且多与学习成绩挂钩,不仅敷衍了事,而且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脱离了学生的行为实际,无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失去了德育评价应有的教育、激励功能。

4.评价目标缺乏科学性

德育评价受德育目标决定,德育评价的目标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如何树立起符合中学实际发展的德育目标对于德育评价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评价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激励学生全方面、多层次发展,然而现阶段条件下,中学德育评价目标出现了歪曲、难以操作等现象。学校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过于功利化,认为既然要对德育作出评价,那么就必然要分出层次,评比出优秀的学生,而这将会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成绩,忽视了道德与社会能力的养成。德育目标在确定时大多只考虑到教育者的意志,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这种德育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显得大而空,德育工作者往往侧重于考虑自身的工作能否让领导、家长们满意,也以这种满意度来衡量德育成绩,使得德育评价形式化且功利化。同时,我国目前并没有具体的德育评价标准,现行的评价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亟待修正完善。

二、改革中学德育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1.注重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中学德育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德育评价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胜任,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单向式德育评价模式具有极大的弊端,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是由教师凭经验、印象给出,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评定的准确度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评错。因而,我们应当积极拓宽德育评价的主体,使之多元化。德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也是其个人经历的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种种认知活动产生对道德的深刻认同,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因而要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必须落实德育评价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以及互评等方式,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使德育评价切实发挥出功能,提高德育评价工作的民主性、参与性以及公平性。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不能忽视教师评价的作用。长久以来,我国中学的德育评价都以教师为主体,这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教师毕竟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得更远更高,对于学生个人的品德发展能够提出可行的建议,指导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德育评价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德育评价中能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真正参与到德育评价活动中。此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都是德育评价的主体,要重视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

2.推动德育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中学德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德育管理及其效果评价、德育实施过程及其效果评价以及学生道德素质评价,而传统的中学德育评价往往过多地注重前两者而相对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对此,首先应该提高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水平,对于教育者要提高准入门槛以及加强执教能力的考核,而对于受教育者则要加强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具备评价素质;其次,要丰富德育评价内容,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综合素质的考评,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日常表现以及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水平,还要加强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及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评价。而根据评价内容的丰富,在德育评价形式上面我们也要进行不断创新,采纳吸收国内国外优秀的实践成果。例如:(1)巧用亮点卡,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将评价细化到个人,由专人统计每天的个人德育情况,每周进行总结,根据加减分的情况,选出本周之星,通过颁发亮点卡的方式来激励学生。(2)引入家长评价。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鼓励家长参与德育评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纠正,也能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3)勤用激励性评价语。激励性的评价语能够让学生的自尊心感觉受到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性评价效果会远远好过与老师的批评,因而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促进其奋发上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记录,建立德育档案,把学生基本情况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活动记载、教师评语、反馈意见等放入档案,为学生的品德评价提供依据。

3.制定发展型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看到,一路走来,我国的德育目标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其总体走向是“从社会本位走向人与社会的和谐,从依附个体走向独立人格,从模式化德育走向个性化德育”。同样地,我国中学的德育评价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发展下去,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提高。为了提高中学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及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度的可持续的评价目标。一方面,作为德育评价工作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掌握德育评价的度,既要表扬学生,又要进行适度批评,过分频繁的表扬与批评也不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真正有效的德育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并纠正其道德行为,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另一方面,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例如,对低年级孩子的激励以精神鼓励为主,可以用微笑、点头或亲切的语言进行并且这种激励应该持续不断;对于中年级孩子则要给予其更多受激励的机会和舞台,让其从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自信;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激励,真实诚挚的语言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时期,他们的心理敏感程度相当大,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与其多多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

4.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评价工作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并完善目前的德育评价制度,将中学德育评价作为一项制度纳入到相关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之中。第一,建立中学德育评价信息系统。信息沟通是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同样地,收集并整理出相对完善的德育信息是进行中学德育评价的基础工作之一。由于中学生的数量相对较为广泛,且其思想带有很大的可塑性及复杂性,相对变化较快,中学生德育资源虽然很丰富,但若要收集整理中学德育信息却是一件相当复杂且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对中学德育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中学德育评价信息网络,对各类德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交流使用,时刻改进评价系统以便使德育评价活动更加科学有效。第二,建立完整的中学德育评价工作制度。中学德育评价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活动,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评价工作制度,将各个部门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制度化,规定工作的范围,针对不同的德育活动开展程度不一的德育评价工作,定期检验考核评价活动的主体,才能够相对确保中学德育评价工作的透明公开与顺利进行。第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德育评价组织。中学德育评价工作的开展必然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而建立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价组织有助于确保德育评价工作较为公开公正,可以使学校德育的组织者更清楚得认识到自己的得与失,对自己有更准确的定位,提高德育评价的准确性,从而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目的。此外,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评价基金并由这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组织进行保管,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评价人才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确保其工作的开展有着强大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监督中学德育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作者:孙丹 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