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心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7:04:29

懒惰心理论文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1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一部农村改革的血泪史

——《赵剑平小说选》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内容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学院院长:(签名)年月日

学生姓名:钟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王继英

贵州民族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文题目一部农村改革的

——《赵剑平小说选》分析

院(系)民族文化学院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班级05民语

姓名钟娟

学号200507020057

指导教师王继英

填表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二00八年十一月

说明

1、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2、学生应在开题报告前,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此表一式二份,交学院装入毕业设计(论文)档案袋。

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院(系)领导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下一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5、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他专业类不少于15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6、开题报告撰写不少于1000字。

研究的现状:

《赵剑平小说选》自1995年出版之后,有很多人都作了评论。如:夏元佐在《穿越夜郎神话的现代灵魂》中说赵剑平1979年发表于《山花》第十一期的《敲锣的人》“这篇‘好人好事’的小说,既有那个时代人物模式印记,又有初学者笔调幼稚的痕迹,可贵的是幼稚的枝叶有生活露珠滚动、、、、、、”从生活上解读了赵剑平小说。

王鸿儒在《致力提高小说的品味》一文中指出赵剑平初期作品的描写“并不拘泥于生活具象的再现,而着意于诗意的追求、、、、、、”从品味上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评论。

本文着力于当时的时代背

景,从作者的艺术追求上出发探讨、分析作者作品反映的农村改革的艰难历程。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本文打算通过对《赵剑平小说选》的具体分析,从赵剑平作品所反映的农村生活,揭示农村改革的艰难历程。

意义:赵剑平是以反映农村改革比较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研究他的作品不仅有利于人们对这位少数民族作家的进一步了解,而且通过其作品还可以了解到当时农村改革的艰难和曲折,为以后改革提供经验教训。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本文通过对《赵剑平小说选》的分析,揭示农村改革的艰难及希望。

一、前提简要概述赵剑平生平及本文主旨

二、农村改革受阻的原因本

(一)农村的贫穷落后和乡人的愚昧无知对改革的阻挠

(二)大锅饭的后遗症—懒惰对农村改革的阻碍

(三)农村领导者的固步自封对改革的阻碍

三、农村改革的希望

(一)与传统思想作斗争的典型对改革的促进作用

(二)对封建权威发出挑衅对农村改革的贡献

(三)燎原的星火给人似曙光的希望

重点:分析赵剑平如何通过作品反映改革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对改革困难原因的多重分析。

研究方法、手段:

一、文献参考法

1、民院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上网查询

二、分析法

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其主要资料

2、把整理和分析出来的资料再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3、请教指导老师

三、判断法

通过多次的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研究进度:

1、2008年9月10日接到任务书

2、2008年9月15日详阅《赵剑平小说选》了解赵剑平创作的有关情况

3、2008年10月28日确定课题中心

4、2008年11月5日写开题报告

5、2008年12月—2009年1月撰写论文

6、2009年3月15日—3月23日根据老师意见修改一稿

7、2009年3月28日—4月8日根据老师意见修改二稿

8、2009年4月23日—4月29日根据老师意见修改三稿

9、2009年5月4日—5月10日定稿

文献综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1、《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

本书两位作者十分强调艺术形式分析的重大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把文学研究分为内、外部研究两个方面。研究形式主义方法的明确立场,在文学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上。诸如文学的本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和我们的理解存在着根本的差别。特别是当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范畴时,作者不唯评价甚低,而且往往作出很武断的错误解释。

2、《文学导论》张怀瑾(主编)

本书在《文学概论》的基础上发展文学理论,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是基本指导思想。现今的中国文学是过去的中国文学的必然继承和发展,现今的文学理论也应是古典文学理论的必然继承和发展。

3、《社会变革中的哲学思考》收入1978—1986年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上发表过的部分论文

在杨超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哲学思想的特色》中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使之更加丰富和发展,辩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批判地吸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哲学思想,从而使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具有新鲜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4、《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编它属参考资料书中收入了以下内容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言论辑录

(2)我国现当代、古代和外国作家、理论家有关言论辑录

(3)近年来重要文学理论问题:讨论情况综述、评价或论主要参考文献:

1、赵剑平.赵剑平小说选[M].作家出版社,1995.4

2、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民族文学研究[Z].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5,(1)

3、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民族文学研究[Z].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6,(5)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5、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出版,1984.11

7、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编.文学理论基础[Z].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8

8、张怀瑾.文学导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

9、叶敦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10、杨西光.社会变革中的哲学思考[Z].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2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月日

院(系)审查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备注: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意见表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题目:

指导过程记录

院(系):专业:年级:

评语:

评分:

签字:

年月日

备注:

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意见表

学生姓名评阅教师职称

论文题目:

评语:

评分:

签字:

年月日

备注:

院(系):专业:年级:

贵州民族学院学院(系)级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论文(设计)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辩内容:

学生介绍论文时间:分钟问答时间:分钟

答辩组人数:组长姓名:秘书签字:

年月日

学生姓名:____专业:________指导教师:____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意见:

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席:

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

学院(系)领导签字:

年月日

备注:

目录

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绪论……………………………1-2

第一章、农村改革受阻的原因…………………………………………2-6

1.1农村的贫穷落后和乡人的愚昧无知对改革的阻挠…………2-4

1.2大锅饭的后遗症—懒惰对农村改革的阻碍…………………4-5

赵剑平是八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仡佬族作家,他出生于贵州省正安县一个偏僻农村——庙塘。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89年后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成熟期。从他的整个作品看:他的创作特点是不停留在生活真实的描写上,而是把小说中的人物置于历史转变的时刻来塑造,通过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新旧观念冲突地描写,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1995年出版的《赵剑平小说选》可以说是这个特点的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为把中华民族之崛起、为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在本世纪末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神州大地遍吹改革之风”为背景,描写黔北农村改革的艰难历程。在新时期,四化建设成为历史的潮流,“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我国的改革之风,首先又是从农村大地吹起来的,由于农村改革没有经验可循,赵剑平同志毅然地站上时代的浪头,以大山人独特的眼光和知识分子敏锐的时代忧思,剖析了改革在农村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说明改革在农村受阻的原因,提醒、告诫改革者在农村改革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并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完成的一项历史使命。但改革毕竟是时展的需要,它像一股巨大的洪流,经过多少曲折迁回,甚至碰撞,流向远方。所以作者在描写受阻的同时又通过农村涌现出的支持改革的新生力量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改革的前景,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走与实际相结合的路线,并采用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改革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一农村改革受阻的原因

(一)、农村的贫穷落后和乡人的愚昧无知对改革的阻挠

封闭的大山保持了它的原始的同时也造就了这块土地的贫穷落后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人们对新事物的无法理解、排斥和愚昧的行为造成了一桩桩血与泪的悲剧,同时也成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大阻力。

在作品《第一匹骡子》中,“骡子”这一新事物,在土马与驴的配种中,由于土马的不适,在生产时不能顺利产下骡子,而血崩死亡,这一正常现象,被山里人看成是不吉利,将驴当怪物,而唯一生存的一头骡子在大山中成

了异物,骠悍的骡子在山里人的排斥和不理解的情况下,只能在寂寞中消瘦、衰亡。作品表面写骡子在大山的遭遇,实则暗写改革在农村的受阻状况。由于农村人对改革的盲目性和大山人的排外心理,改革在农村也很有可能遭受到和骡子同样的结局。因此作者用骡子的命运在告诫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做到未雨绸缪,有备而来,只有这样,山里的“小矮马”这一旧事物才有可能适应“驴”,被骠悍的“骡子”所取代。

山里人的愚昧是阻碍农村改革发展的内在原因。这一点作者显然已经深深感受到,并通过作品对它们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在《白果》一文中,老牛毛的愚昧,以白果树为象征,此树几乎与他的命运共存在。于是当滑坡造成白果树的迁移时,老牛毛宁愿离群索居;其女人患了狂犬病,他甘心让村民们残忍地往她嘴里灌大粪;女人明明死于疾病,老牛毛硬是以为是那片白果蕊作祟而引咎终生。后来,那棵白果树被炸掉了,老牛毛也变得痴呆。他女儿、女婿在东部开发区混得不错,把他接了去,他不认为这是奔向文明开放的新生活,而仿佛是去寻找他生命的归宿——那棵只存在于梦幻中的白果树!老牛毛及村长的嘱咐等等,写出了以老牛毛为代表的这一代农民对故土的依恋,对于旧生活的不肯割舍。也正是这种不合时代要求的依恋和不肯割舍,阻碍着农村的进步和发展。作者用开拓者的眼光看到了这一点,写出极具启发意义的作品,让我们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要想在农村实行改革,就必须解放思想,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深入宣传农村改革,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和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为农村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转变农村人口----转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如作品中写到老牛毛的女儿、女婿在东部开发区自己办厂,还混得不错,就是鼓励农民勇敢的离开故土,抛开旧生活、旧观念跨进新时代的行列。

贫穷落后是阻碍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面。在《鼠患》一文中,木子在城里为了弄几只猫回家配种,因为没钱买猫而不惜用偷,在老岩豆去看他时,他却说:“不偷都已经偷了,龌龊的名声已经背上身——我爽性还在这里蹦上两个月,等到春上下过猫崽,你才把大猫拿过来退赃——木子坡没有猫不行——”多么辛酸的话,多么无赖的举动,而造成这一切的都只有一个“穷”字。穷使得山里人变得没有“道德”,“穷”逼得山里人走上绝路。要在这样的农村实行改革,可以想象那将是何等的困难。木子坡人与鼠斗的惨烈场面的形成不是没有根源的,若不是老岩豆因五步蛇咬死老婆决意报复蛇而请来蛇魔,若不是蛇魔对蛇的过度捕猎,木子坡的鼠绝对不会那么猖獗,木子坡也不会那么贫困。为此作者用人与鼠的战斗提醒我们,在改革中,必须了解当地的实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事物的根本原因后对症下药。作品结尾,老岩豆的觉醒,赶走了蛇魔,对蛇的宽恕和保护,让读者看到了山里人的希望之光,也说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农村的发展是不可抵挡的。

(二)、大锅饭的后遗症—懒惰对农村改革的阻碍

解放初期,“”“大锅饭”给日后经济发展、农村改革留下了不少后遗症。这种后遗症的症状在农村中就显得更为明显,赵剑平同志站在历史高度,对此作了深刻的反省,为改革在农村的推行找到了症结。所以在其作品《穷人》中,作者一反“视穷人为歌颂对象,团结对象”的常规,把穷人推倒小说“法庭”进行严厉的拷打和审判。让历史来个沉痛的反省。小说的主人公唐二,是一个生在匪窝而不为匪,“热爱集体”,勇于向上级揭发单干的好人,一个不爱劳动,不爱土地输掉老婆也不认为耻的懒人,一个混吃混喝,无精无神的废人。当大锅饭停止供应,他在处处诉苦、告状而没有着落的情况下,只好钻进自家挖的煤洞,死于懒设安全支撑的塌方之中,作为一个典型的穷人历史形象,唐二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他既不是由于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造成的穷人;也不是因经营破产或天灾人祸使其倾家荡产的穷人,而是一个好逸恶劳,依懒成性所造成的穷人。在这种人身上,其自身的惰性是形成穷的内在因素,加之在‘以穷为荣’的“极左”的时代,人们推行大锅饭的经济政策,又助长了他的依赖心理,使他在穷得理直气壮中完全丧失了个性意识和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一旦其依赖的物质基础突然失去,就落得了可叹可悲的下场。唐二死于自家煤洞的塌方,实际上是历史对这种穷人命运的埋葬。唐二的形象,让我想到老舍笔下的阿Q。他们虽然都是穷人的代表,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阿Q的形象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的缩影。他在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在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恋爱、不准革命。他穷,但他努力过,他是在对现实无望时才变得自甘堕落、穷困潦倒。他是社会制度不平等所造成的牺牲者,他的穷,具有深刻的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是外在环境起主要作用下的穷,是个令人同情、哭笑不得的形象。但唐二则不同,可以说他比阿Q幸运。他有着绝对的政治自由,甚至还有女人,他的穷是一种人性的扭曲。文中他曾几次说到“我是穷人”,“穷人光荣”是他根深蒂固的思想,为此,他不思进取,只要不饿死,无所谓做人还是做牲畜,心安理得的癞皮,不惜让自己的老婆养活自己。最后尽将老婆当赌资输出去——他的人性在他的“以懒成性、以穷为荣”的观念中一点点沦丧,可悲可恨。也因此他成了改革的最大阻碍者。文中他以穷人的身份去揭发单干,害怕分产到户,拖生产队的后腿,阻碍生产队的发展,在县里组织动员火秋坝的人炸老岩山修路时,他对城里干部愤起怒吼,也是他害怕改革、阻碍改革的具体表现,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让我们领悟到了在农村改革中,改革者必须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杜绝“穷人光荣”的极左思想的再次产生;另外,在改革中,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废止一切阻碍个性生产力发展的旧俗,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从各地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行改革。

(三)、农村领导者的固步自封对改革的阻碍

赵剑平在写改革、探索改革之路时,不仅仅将目光放在了山里的贫穷落后和山里人自身的愚昧无知及懒惰上,而是更进一步地描写了领导阶层在面对改革时出现的一系列矛盾而复杂的心理。领导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的威望,对陈规旧

俗的顶礼膜拜,不忍舍弃及思想上的固步自封是造成改革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又一阻碍。

《赵剑平小说选》中有不少作品反映的是开山区之先锋者在将时代的风潮吹进古老的山乡时,由于这种风潮或多或少的损害了山里原有领导者的利益或权威,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时代风潮在山里也只是昙花一现,在领导者们的破坏下,先锋们最终不得不离开山区,放弃改革。在《破车》中,以破车为主线,通过买车、卖房、修车、毁车为故事发展梗概暗喻了改革在农村受到的巨大阻力之源。文中金狗由于槐子成了官村里了不起的人物,能“置起大家伙,干大事的人”。引起了他的妒恨。金狗是关村有名的能说会恰的能人,而且金狗他爹是村长,是村里的领导阶级。因为槐子的破车而转移了村人的视线,损害了金狗的权威。为了打击报复槐子,金狗先占了槐子心爱的女人晚月,为了将槐子及转移村人视线的“破车”彻底赶出官村,金狗不惜装疯砸车、打人,最终槐子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完全被破车吞噬,毁车离开官村。金狗这一形象是典型的旧制度下的领导者的代表,他对槐子及破车的一切打击、阻挠,说明了领导者对挑战到他们权威的新事物的挤压与排斥。赵剑平通过作品告诫人们改革过程的艰难,如果不究其根源,那么,农村改革就如同槐子的破车一样,终归是昙花一现。

此类文章,还有在《梯子街》中,村长韩幺叔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处处阻碍李佳新的各种创新改革。文中他自始至终都在重复着“这是规矩”、“要是九叔在九和了”、“要是九叔在九不会这样了”,深刻表现了一个农村领导者对陈规旧俗的崇尚与迂腐的性格,揭示了农村改革存在强大阻力的社会现实。但这阻力并不是坚不可摧的顽石,例如村长韩幺叔对女儿翠容与李佳新的婚恋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要走就不要打翠容的主意”到“让他拿媒人来”,再到后来的“故意遗落的锁着村公章的钥匙”。为我们改革在农村的推行指明了方向,也更让我们明白,任何新事物的从产生、发展到消亡,都是一个曲折、反复、漫长的过程。这个实例还让我们知道:改革会让领导者在村子里的领导地位与“一言九鼎”的威望岌岌可危,因此,领导者的自视清高与固步自封才是我们改革在农村受阻的症结所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杀鸡取卵的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必须步步为营,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利用思想惯性,让新事物慢慢成为人们生活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实施改革。

二农村改革的希望

面对农村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赵剑平虽然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他对改革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大批的改革阻力者形象,通过他们以说明改革艰难的同时,也塑造了无数英勇、顽强、先进、开明的改革者与传统思想及封建权威作斗争的典型事例,反应了农村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让人们更多地看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希望之光。

(一)、与传统思想作斗争的典型对改革的促进作用:

在作品《破车》中,槐子就是这样典型的代表。他曾经是上过战场的退伍军人,有较开阔的视野,是具有现代意识、勇于创新的苦难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能正确评估自己和自己的家乡,正视乡里的落后,勇于把现代之风吹入官村,一辆破车是他改变自己、改变官村的全部希望。破车虽破,但它是官村人所见过的最具有现代化的东西。由于他的这种足够“时尚”的观念与勇于创新的精神,让村里人长了见识,促进了农村改革的发展。在他与“反动势力”金狗等领导阶级的较量中,充分显示了他的顽强、坚韧。凭着一股冲劲、毅力,恁是把一辆破车拉回官村,逐步瓦解村人的传统思想,把“破车”这一现代化事物深深植入官村人的心中。这充分说明了改革是不可阻挡的,农村改革发展是必然趋势。

《穷人》一文中,作者在塑造唐二这个典型的反改革者形象的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改革者的典型。共产党人大胡子,在他进入火秋坝后,了解了当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带着宣传队上老岩山,在思想上进行改革,指导火秋坝人走正路,而后带领人们搞单干、求发展。把一群“土匪”改造成改革的支持者,为火秋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与之共奋进。村人马头儿原为匪头,但在大胡子的教育和影响下,也积极响应改革,督促村人听从大胡子的号召,大力发展,实行农村改革并最终成为改革的先锋代表,对火秋坝的改革顺利推行起到了带头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的正确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农村改革历程中重要经验。火秋坝的发展正说明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形势一片大好,改革之风遍及神州大地。

(二)、对封建权威发出挑衅的事迹对农村改革的贡献:

在《梯子街》中,主人公李佳新是村里的“两支钢笔”,虽然在他毕业后,无论是把城市淘汰的书籍低价收购后在梯子街搞书刊出租,还是请村长出面让人集资开录像,出发点虽是想赚钱,无可厚非,但他确确实实地给梯子街带去了城市的“新鲜”,促进了梯子街的发展,如烤烟、养鱼、桔子种植等技术及计划生育宣传。在这一过程中他曾受到韩幺叔等领导派的阻挠,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用他的方法,让梯子街的人逐渐接受了他带进来的“新东西”,推进了梯子街的发展。与翠容的爱情,更是对传统媒妁之言的挑战,最后做出离开梯子街的决定,表面上是为了忘记过去,走出阴影,但更深层是对韩幺叔等领导者的无奈与对新事物无限向往与追寻。文中翠容对李佳新的爱情是那样自然而然,没有一丝肆意渲染,尽管她也是“两支钢笔”,但思想的深处毕竟受来自于父亲传统观念的熏染,不敢对“改革”在语言上有太多的表现,然而在行动上却一切以李佳新为准,就是在父亲面前,对李家新的作为也是处处维护,在文章结尾,翠容承认了自己的感情,并向李坦白,赤裸裸地反映了年轻人对新生事物、自由的向往与渴求。无论是给官村带去城市的新鲜还是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虽都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无一不是在对官村封建权威发出警示!这充分说明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的发展必然趋势,新知识、新思想取代农村旧文化、旧思想势在必行,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农村改革必然性。

(三)、燎原的星火给人似曙光的希望

赵剑平小说不仅从反改革者与改革者之间的剧烈斗争中反应出农村改革的希望。部分作品还专写农村改革的希望之光。

在作品《细长的山路》中高中生惠芬和张新强为给洗河村修电站东奔西走,并最终在他们的带领下修成了电站。然而在一个雪夜陈新强因担心新架的电线被凌冰压断,一个人冒着严寒忙了大半夜将线路上的冰

块震落,在回家途中因劳累过度从两丈多高的下水孔摔下去…文章以惠芬出嫁起头,写出了新式的爱情故事,在出嫁途中几个送嫁的年轻小伙的心理描写,说出了他们各自对惠芬的爱恋,更表达了他们对惠芬的理解和敬佩。惠芬——一个勇于挑战旧的传统爱情,一个思想开明,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年轻人,她就像是燎原之火带动着洗河村和木溪寨的人们建水电站、铺路等。把时代的先进带入落后的山村。

赵剑平小说从农村改革所受的阻力和农村改革的希望两大方面,以推进农村改革为艺术追求,给后人提供了改革经验、教训。说明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农村改革是在曲折中向前迈进的。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采取相应的方法技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稳步前进。同时看到了农村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赵剑平.赵剑平小说选[M].作家出版社,1995.4

2、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民族文学研究[Z].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5,(1)

3、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民族文学研究[Z].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6,(5)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5、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11

7、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编.文学理论基础[Z].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8

8、张怀瑾.文学导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

9、叶敦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差生思维缺陷

在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首先,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举作文为例:

第一、批改要及时。

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

第二、要公正。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

第三,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专场;改革实践

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能力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把专业理论用熟练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于2008年和2012年成功遴选为校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音乐与舞蹈学再次成为校重点建设学科。从课程设置、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学公开课、专业技能比赛、实习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其中毕业论文环节以论文写作与答辩,拓展为论文写作和毕业专场音乐会并存的模式,以其为改革重点。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与改革目的

(一)现状。1.论文规范与要求:目前一般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要求基本相同,各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过程管理和质量的把控均有一套完备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薄弱与选题的局限性:音乐与舞蹈学各专业特点是技能实践多于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技能多于理论,舞台演出是考核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现象。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一个“坎儿”。关于演唱、演奏、舞蹈动作分析等技术理论的研究基本是重复论述,选择针对某些作品的分析或处理则是老声新弹,对实际的专业指导意义薄弱,与专业实践脱节。指导教师根据学校毕业论文规范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对老师是一种煎熬。学生为完成毕业论文,则带着两个键(ctrl+c和ctrl+v)就来写论文了。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屡屡出现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双轨制”。(二)改革目的。目前,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音乐学与舞蹈学专业,大多还是以毕业论文形式为主,学生将技能表演的感受化作文字来陈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但体现不出艺术表现水准,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量。音乐与舞蹈学学科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本学科在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是培养具有较深的专业艺术理论和表演技能专业人才,舞台实践是必备的实践形式。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音乐系在经过前期听取相关专家建议、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从2015年12月开始实施以毕业设计(专场)代替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改革。即毕业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开题阶段,可在毕业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和毕业设计(专场)两种形式中选择其一。1.毕业设计(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毕业专场设计、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围绕专业特点,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基本要求,所选择的形式与作品体现出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2.结合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近年生源的实际情况(文化分与专业分3:7比例录取),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薄弱,对舞台展示缺乏信心和表演欲望,存在怯场心理和懒惰情绪,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加强指导和鼓励,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并通过毕业专场的展示进行检验。3.通过毕业设计(专场)的实施,能有效地推进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发展,切实培养出学生“学中演、演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实践能力、节目编创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改革达到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达到的目标。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舞台实践是必备的实践形式。毕业专场既源于此又区别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在选材、编创、演(唱)奏、设计的过程中将理论贯穿于实践,将二者有机结合构建一种区别于传统、带有学科特色具有创新性的模式,展示出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准备初始,即将技术水平、驾驭作品能力、音乐会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等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将音乐理论学习和艺术修养以舞台实践形式进行展示。毕业专场的形式既带有学科特色又符合现阶段重视实践的要求。根据高校培养模式的要求,每学期都会有专业期末考核,相比毕业论文答辩,毕业专场这种形式和每学期的期末考核联系更为紧密,从中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毕业生举办替代毕业论文的毕业专场,不仅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回顾、总结和检验,也是对低年级学生的一种激励和促进,指导教师及时检查筹备毕业专场的实施情况,督导专场总结的撰写等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

三改革实施内容与成效

(一)资格审定。以教研室为单位,第六学期末组织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员进行动员与调研,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申报情况,对拟开毕业专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各学期技能考试成绩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确定专场人员。第七学期进行曲目的选定与审查(与教育实习同步进行),学期末进行专场音乐会的开题答辩程序,答辩通过即开始筹备毕业音乐会。(二)改革的主要内容。音乐学声乐器乐方向:专场可单人、二人或三人形式;单人须至少演奏(唱)5首不同风格作品(或时间不少于40分钟);如果重奏(唱)形式,重奏(唱)组成员每个单人演奏(唱)至少4首作品,重奏(唱)作品至少参与2首。音乐学理论作曲方向:至少有三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原创作品,进行展示。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专业:专场为不超过8人一场,每人至少完成3个作品(至少有一个作品为独立编创)的表演。其中至少一个独舞,其余2个可以在双、三、群舞中任选,不能重复。表演的作品须为完整剧目,独立编创的作品每个不少于5分钟。第八学期1-3周,教研室负责对毕业设计(专场)音乐会进行初审督导,11--13周举办毕业设计(专场)音乐会,并进行现场答辩。最后录制成光盘配以相应文字说明(不少于1500—2000字)上交。(三)实践检验。毕业设计(专场)为校内首创,在音乐与舞蹈学的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2016届、2017届、2018届三届毕业生的实施,得到师生的肯定。现以毕业设计(专场)形式申请学位的学生逐年递增,比例逐年加大。2016届毕业生总数241人(专场音乐会10人),占4.1%;2017届毕业生总数255人(专场音乐会18人),占7.1%;2018届毕业生总数230人(专场音乐会35人),占15.2%。

四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考核高等学校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科特点,将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体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之中,使学生在毕业之际将四年的学习成效进行总结、展示,既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手段,又可以使得学生在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具有策划与组织音乐活动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翔.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方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6(03)上.

[2]殷琪,梁毅.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方案改革的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4-196

.[3]蒋明明.高职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方案探索[J].时代教育,2011,(05).

[4]丁岩.新形势下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5):46-47.

[5]管志婷.项目教学法对《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含AutoCAD模块》的改革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8):84-85.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4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择了江苏省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900名作为研究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获取他们参加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情况并做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扬州大学医学院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88份。农学院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4份,有效问卷80份。电子商务专业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89份。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88份,经管学院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89份。人文学院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9份,有效问卷86份。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7份,有效问卷176份。总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90份,有效问卷876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互联网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iteSeerX、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FinDaRticles、Highwire等。包括近十年来与本课题相关度极高的学位论文、国内外期刊以及重要论文报告会的论文,为此论文构筑了坚固的写作基础。2.专家访谈法专家包括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的1名教授、1名副教授和2名专业课教师。就“线上体育课程”目前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以教师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高“线上体育课程”教与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究和讨论。笔者对收集到的访谈记录进行整理与分析,以达到提升该调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3.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问卷设计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内容,设计了《“互联网+”教学情境下体育学科线上教学质量提高方法的调查表》。发放与回收问卷的情况如下,发放问卷共900份,回收问卷共890份,回收率为98.9%。其中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为98.4%。本次问卷的信度检验采取了折半信度法。将876份有效的问卷进行折半信度的检验。信度检验时将反得分项正向处理,保证了各题型得分的一致性。所得信度系数R=0.84,P<0.01,证明了该份问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4.数据分析法将回收的有效问卷876份所得的数据用Excel进行相关计算,得出统计学的结果。

二、结果

(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关于线上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分析

胥磊认为体育态度即体育参与的个体或群体对体育参与中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的主观综合表现,三者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体育态度的整体。动机以布鲁纳划分的三种驱动力为主:好奇的驱动力、胜任的驱动力和互惠的驱动力。科学研究也证明:内在动机是个体为了克服困难而必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外部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才使得学校体育存在与发展。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对于线上体育课程的态度和动机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半数高校大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程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对自己参与线上体育课较为肯定和明确。其中对线上体育课程呈积极态度的学生占总体的39.2%,对线上体育课程呈消极态度的学生占总体的24.9%。在呈积极态度的大学生中有262名学生是男生,占其总体的76.3%,在消极态度的大学生中有150名学生是女生,占其总体的68.4%。由此可见男生参加线上体育课程的态度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有强有弱,均对学习体育活动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根据本组调查数据可知部分高校大学生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排序依次为增强身心健康、兴趣爱好、考取课程高分、为其他运动项目做铺垫、人际交往、获得好评、与同学竞争和其他。男生学习动机排名前三依次是增强身体健康、兴趣爱好和为其他运动项目铺垫,增强身体健康、兴趣爱好和为其他运动项目做铺垫。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在乎身体健壮、个人爱好和发展运动技能,而女生则更在意学业发展、外貌体型和人际和谐关系。目前在体育教学界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似乎比较统一,均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体育教学一直都在固定的教学场地中,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对上课的内容和节奏进行总体把握,学生只需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挥即可。首先,学生学习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将单调、枯燥的讲解和示范用生动、有声有色的视频形式表现;让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地点的限制。其次,学生根据的学习内容的难易可以自主控制进度。最后,学习内容可以自主延伸,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大部分学生指出,线上体育课程中教师无法更好地进行指导;教师不能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学生实际操作起来困难;教师无法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管理学生,学生自觉性也难以提高;教师教学内容单一无趣;错误动作难以纠正;教学过程过于粗糙;师生互动方面欠缺;教师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在所调查的男生中,倾向高的运动项目主要为篮球、跆拳道、足球、跑步、网球、羽毛球和武术等,女生倾向性高的项目主要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排球、跳绳、乒乓球、武术和跑步等。在课程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加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球类项目在线上课程的学习手段非常有限,领会学习法也在此种有限环境中受到限制。

(二)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因素

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据调查显示影响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因素主要有缺少场地器材、缺乏组织和指导、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内容不够详细、懒惰没兴趣和身体状况欠佳等。

(三)提升线上体育课程效率的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所得数据,部分高校大学生中进行线上体育课程时没什么感觉的大学生和稍有疲倦的大学生分别占46.96%和24.31%,精力充沛和疲倦不堪的大学省分别占18.78%和8.29%。在心理状态上,平静和欢快的同学分别占53.59%和31.49%,心情烦乱、低落和紧张的同学分别占7.18%、4.97%和1.66%。三、讨论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是比较明确且是多样化的,态度较为积极,他们希望通过线上体育课程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男女生在参与线上体育课程的态度和动机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学生和教师双方面提高教学的效率且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和教学平台。想要开展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就必须提高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对教学课堂的管理和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影响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缺少场地器材、缺乏组织和指导、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内容不够详细、懒惰没兴趣和身体状况欠佳等,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地区的一些场馆实行收费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对大学生的参与运动项目巩固运动技能的兴趣也产生了削弱。部分高校教师较为缺乏能调动学生参与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相关体育工作者也还未及时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应举措,线上体育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纪律管理质量呈中下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教师教学方式传统等问题层出不穷。(一)进行线上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传达体育价值的内容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铺垫在线体育课程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同时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但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之前,应在关注教学概念的同时为学生积极参与线上课堂做准备,线上体育课的操作困难包括与有限的环境条件和教育内容有关的单调性,这最终降低了向学生传达体育价值的有效性,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教学媒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告知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课中发散学生思维,以有趣的相关视频或事迹保持学生的关注并进行频繁互动、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任务,使学生感觉到被关注、在下一节课前对每一位学生的课后任务进行具有个体差异的评价和提供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更正学生的错误。

(二)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思想,将“教会学生

学习线上体育课程”转换到“教学生会学习线上体育课程”首先,尽管互联网提供的课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访问,但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那么线上体育课程的就失去了教的对象和学的主体。在实现体育的价值时,解决线上课堂上缺少的心理动力因素和情感因素肯定会提高线上体育课程的效率。其次,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共享线上体育内容为未来的体育方法做准备,并获得专业的体育实践知识。体育教师之间应加强线上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资源的分享,这种合作是线上体育课程的课程内容价值型的核心。最后,有必要探索各种线上体育教育的案例,互相交流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及其意义,以提高线上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通用性。

(三)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运用线上教学媒介的效率以改善教学策略的制定

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线上体育课,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体验。突然转向线上课程,使体育教师没有做好准备,对较为陌生的教学方法而苦苦挣扎,这迫使体育教师不得不采用试错法。在线教学策略不足以及师生对线上课程的准备不足,使传统体育课向线上体育课的过渡变得困难,也是教师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的体现。体育教师需要捕捉和编辑各种具有可用性的体育活动照片和视频的媒体,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体育老师可以轻松地将其合并,这就要求信息素养相对不高的体育教师学习教学软件和平台的使用方法,例如在课堂中分享来自不同站点的相关视频、使用编辑图像和编码视频文件的软件提升教学效果。

(四)将线上体育课程缺乏的客观条件转换到学生自主线下自主进行,将难以在课程上进行的身体运动转换到线下学生自主进行提交作业并给予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和具有个体差异的评价

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一定的截止日期前完成,并将动作方法和任务要求表达清晰。积极向学生搜集反馈信息,可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具有针对性的纠错,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好的师德素养,对学生进行客观但具有鼓励的评价。例如:为了评估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十次投篮中篮录像并上传,但是具体的投篮距离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来明确。

四、结语

线上体育课程已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第一”和“发展运动技能”也是线上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合理且有效的组织管理并在一定程度提高自身使用网络媒介的信息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以转换课堂主角的方式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线上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这就需要教师编制精彩的教学策略和高效的教案来适应线上体育课程的时空限制。此外,线上体育课程已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第一”和“发展运动技能”也是线上体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的教学目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上每一个人,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认识到线上体育课程的意义。体育伴随着人的一生,学生从踏入学校以来体育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提高自己的素养来匹配体育教学的趋势,提高线上体育课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23–129.

[2]曹阳.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夏青.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中国体育博士文丛,2012.05:601.

[4]常益.大学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5]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2(18):159.

[6]邓伟,黄学诚,叶蓁.普通高校能级结构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及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06):88–89.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5

大家好!

能够在这里参加竞聘演讲,今天。汇报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所经历的探索和追求,这要感谢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我创造的一次机会。作为滨海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在这么多的教育前辈、领导和同行面前展示自我接受各位前辈、领导和各位同行的指导感到万分荣幸!谨此表示我对各位领导、各位评委的崇高的谢意!

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走上讲台,常言道:三十而立。已过而立之年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世纪。展示自我接受评判,希望能给已过而立之年的留下点什么…叫,现年35周岁,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一九九三年分配至县五汛中学工作。十年来,以工作认真踏实、教学严谨认真、科研成果显著而赢得广大师生们信赖。现为县五中学团委书记,省‘十五’重点教育科研科研员”省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市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市心理教育委员会会员”县心理教育委员会理事”站在大家面前的稳重而不死板,激进而不张扬,温和而不懦弱,愚钝而不懒惰,正直而不固执。一个既具山的稳重,又有水的灵动,更有海一样胸怀的

平时爱读书看报,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热爱这甘为人梯的教师工作。也喜欢到网页上浏览了一些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时尚等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步入领导阶层以后,更加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系统学习了有关业务知识,初步具备了一个团委书记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还自学了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网上操作、文字处理和日常维护。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只能算在辉煌的过去,还要把握好现在和将来。今天,参加副校长职位的竞争,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副校长的素质

生长在农村家教严格的从小就造就了一种,第一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目前我担任的职务是共青团五汛中学委员会书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良好品质。爱岗敬业,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管干什么从不讲价钱,更不怨天尤人,干一行,爱一行,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爱好广泛,第二有虚心好学、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勇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同时我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具有高昂的斗志。

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第三有严于律己、诚信待人的优良品质。信奉“诚实待人、严于律己”处世之道。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信条,严格要求自己,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应该说得到领导、同事的肯定,学生的爱戴。

第四有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培养了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十一年的教育生涯。养成了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的工作习惯,造就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的工作态度。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离开高校时,当时的历史系主任许友根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小刘啊,高校干的很好,工作以后一定要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副校长的才能。

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定的解,;一是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平时比较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尤其是做了团委书记以后,更加注重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意识的改造,能够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敏锐性。

参加过文学社,二是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学阶段就爱好文学。16岁时就发表过诗歌,参加工作以后,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文字综合水平又有了一定的提高,目前我有17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表彰和报刊发表。其中我撰写的历史教学体现时代精神的做法》获部级教研论文一等奖,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知识》等部级杂志,纷纷来信要求刊登、发表。

将不负众望,三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五年班主任生涯、四年的共青团工作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协调、管理经验。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不辱使命,做到以为争位,以位促为”

当好配角。工作中我将尊重校长的核心地位,第一、摆正位置。维护校长的威信,多请示汇报,多交心通气,甘当绿叶。辩证的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团结协作,做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

提高素质。一方面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明辩大是大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业务知识和高科技知识的学习,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完善,使自己更加胜任本职工作。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6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飞行员已经成为民航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成为民航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民航院校作为我国民用航空飞行员培养的摇篮,必须肩负起“民航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2]。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对于提高民航飞行员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民航飞行学员在校期间打造坚实的身心基础对于适应未来繁重的民航飞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民航现役飞行员与飞行学员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对比,揭示两者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差别。与此同时,以现役民航飞行员体育锻炼实际为参照,找出飞行学员体育锻炼误区和存在的问题,为航空公司加强飞行员体质健康评估与督导,为民航院校飞行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我国民航现役航线飞行员和两所民航直属院校飞行学员。

2.2研究方法:2.2.1观察法:本人作为民航院校飞行体育教师,承担多年飞行体育教学工作,可以直观了解民航飞行学员及部分民航现役飞行员的体育锻炼实际情况。2.2.2问卷法: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编制问卷,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92份,有效问卷867份,有效率97.20%,其中飞行员92份,飞行学员775份。2.2.3访谈法:向两所民航院校飞行体育教学主管领导、教师、飞行学员及部分民航现役飞行员进行现场咨询或电话交谈,了解调查对象体育锻炼情况。2.2.4文献法:通过图书馆借阅、互联网检索等方式广泛收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书籍(六部)及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锻炼认知情况对比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生长,增强身体机能,改善身心状态,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压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对于增强民航飞行员体质、提升飞行员心理素质、促进飞行技能掌握、缓解飞行疲劳、提高飞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调查统计显示:92名民航现役飞行员和775名飞行学员均认可体育锻炼对自身体质以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都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认同体育锻炼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压力,以及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可见,不论是民航现役飞行员,还是飞行学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都较为深刻,能够比较全面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

3.2体育锻炼动机情况对比

锻炼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决定着人们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运动强度、倾向性和坚持性,对体育行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体育锻炼动机的多元化特征,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每人选择三项锻炼动机。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民航现役飞行员体育锻炼动机前三项依次为保健康复、缓解疲劳和应对体检,飞行学员的体育锻炼动机前三位分别是增强体质、应对考试和兴趣爱好。可见,两者在体育锻炼动机上差异明显,前者体育锻炼主要以保健康复和缓解疲劳为目标,以确保飞行安全、提高飞行质量、延长飞行寿命为根本目的;后者体育锻炼大都以强身健体和应对考试为首要出发点,一方面要塑造强健的身体和健美的体型,另一方面要应对难度较大的飞行体育专项考试任务。

3.3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对比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体育锻炼特点,也具有不一样的体育锻炼效果。在本次问卷中所列取的12项可供选择的锻炼项目中,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每人选择三种经常参与的业余体育锻炼项目,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民航现役飞行员中以选择羽毛球、长跑、器械练习、乒乓球和篮球居多。而飞行学员所选择锻炼项目前五名依次是篮球、足球、长跑、器械练习和游泳,这反映了两者在体育锻炼项目优先选择上的差异。依据项群训练理论,羽毛球、乒乓球属于以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足球、篮球属于以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而长跑、游泳和器械练习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和力量性项目。通过调研了解到,广大现役飞行员大都选择隔网对抗性项目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运动中受伤,以免影响正常飞行工作。而飞行学员大都喜欢参与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们争强好胜、朝气蓬勃的年龄特点,也符合民航院校教学管理和体育场地设置特色。体能主导类耐力和力量性锻炼项目则是两者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共同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民航现役飞行员和民航院校飞行学员对体育锻炼均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认可体育锻炼对自身体质以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体育锻炼动机上,民航现役飞行员以保健康复和缓解疲劳为主要目标,飞行学员则以强身健体和应对考试为首要出发点;在体育锻炼行为上,民航现役飞行员每周锻炼以1-2次居多,运动强度中等,持续时间一般在2小时以上,而飞行学员在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下,自主参与课余锻炼机会较少,有1/3左右的学员没有课余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现役飞行员大都选择隔网类或对抗性小的运动,而飞行学员则比较钟爱篮球、足球等同场类或对抗性强的项目。影响现役飞行员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在于繁重的飞行任务,另外也存在锻炼方法不合理、锻炼知识缺乏等问题,而制约飞行学员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严格、课业负担太重、懒惰怕累的心理等,导致部分学员出现体育认识与锻炼实践的脱节。

4.2建议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学术期刊;萌芽

随着的兴起和发展,内蒙古的一批知识青年和省外求学的内蒙古籍学生,纷纷依托同乡会、同学会及学会组织,创办了《蒙古留平学生会》《绥远旅平学会学刊》《蒙古月刊》《励志月刊》《蒙古向导》《新蒙古月刊》等进步刊物。如《绥远旅平学会学刊》(以下简称《学刊》)系在北平的绥远籍学生约于1919年成立的刊物,是以传播文化、砥砺学问、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改良社会为宗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及新思潮、新学说,研究内蒙古绥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实际问题的进步期刊。该刊除设立《评论》《会务报告》《文艺》《书报介绍》等栏目外,还设立《学术》《论著》栏目,用较大篇幅登载学术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兼具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很成熟的学术论文,故《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应属于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在内蒙古期刊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起到了砥砺学问、传播学术的作用,其内容涉及绥远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如在政治方面,有《县政府在训政期间的地位与作用》《绥远政务的概观并对于当局者的希望———就吏治与自治而言》《所谓(帝国主义)》等文,这些文章关注绥政,评论制度,既批判监督,又建言献策,为绥远的政治改革开出良方。对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章如《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发展绥远农业的刍议》《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等,这些文章对绥远的经济现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诸多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在教育方面,有《几个中国教育行政问题的讨论》《怎样发展绥远的女子教育》《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等文,对绥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严密充分的论证,并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弊病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在《学刊》发文的有些作者在文学历史领域造诣很深,所发表的作品如《常平仓、义仓、社仓,清苗法之沿革》《魏晋南北朝之学校状况》《词的演变》《五言诗起源考》等,都是基于对大量古典文献进行研究而总结出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所刊发的学术论著还涉及管理学、哲学、法律、心理学等很多领域,选题切合实际,论证充分,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很成熟的学术论文,使刊物的质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内蒙古期刊。

二、《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学术性

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性的学问,学术文章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它的内容是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的特点。(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文章要客观地立足于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论证材料充分、准确、可靠,得出的结论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并能据此提出中肯、可行的解决办法。《学刊》中的论文多是学者们立足于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现状,以社会上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多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和对策。如曾经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张遐民,十分关注绥远实业,在《学刊》发表的《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从此次的整理说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等文均是针对绥远实业之弊病,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并开出了治理良方。《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一文,是张遐民针对当时绥远省钞价格跌落而使民生凋敝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而著,是一篇思想性、实操性、结构性都成熟的学术著作。首先,作者深刻揭示了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原因,即各路军阀退踞绥远后,均以军阀的威力或政治名义向绥省唯一的金融机构———平市官钱局———进行勒索,从而导致平市官钱局资金匮乏而滥发纸币,最终造成省钞价格大跌。加之平市官钱局发行的纸币不与外省流通,在资金薄弱、范围狭小的情势下势必导致钞票价格跌落。其次,作者分析了省钞价格跌落带来的不良后果:运用推理分析法揭示了省钞价格跌落、物价上涨,必然导致民众利益受损、谋生困难的逻辑关系;运用调研法获悉在商会注册的商户由原来的1500多家已缩减至半,走贩外蒙、新疆的驼商由原来的十六七家缩减至不足十家等商业状况,得出了生产力减低、贸易停滞等不良影响。最后,作者对整理省钞、改变经济危机提出了现实的解决办法:(1)筹备现金,包括地方筹划和向中央贷借等途径。(2)变更官钱局的组织,使官钱局的行政与政府分立。(3)用限数兑现和分类兑现两种办法将准备金兑现。[1]以上三点都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局而提出的具体明确的方案,作者还进一步论证了三种方案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强调了政务、财务公开和监管的重要性,可谓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结论深刻,对策可行。1931年,绥远当局提出了整理平市票、稳定省钞的具体举措,但该举措诸多方面均不利民生、难以奏效,舆论界纷纷发文指责,对此,张遐民又发表《从此次的整理说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一文,通过分析研究后就当局举措发出议论:首先,作者用采访调查法总结了票价低落给地方民众带来的痛苦,说明了钞票价格稳定的重要性,间接地指出了混乱的政局、腐败的体制是导致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其次,作者对省府颁布的整理平市票的办法提出了三点忧虑:(1)平市的旧账不公开宣布难以提高人民对票价的信用。(2)现存的准备金额较旧票的票面额相差甚远,将来恐难维持票面一定的价格。(3)省内其他不兑现纸币的票面额已经超出新钞票面额数倍,将引起恶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作者从平市的组织、现金的筹备、收兑旧钞及发行新钞的方法三个方面给出了稳定平票的举措。[2]该文从立论上讲是针对绥远当局调整平票的具体举措,在对策方面是对《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中所提方案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两篇文章可洞见作者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不仅是对民国时期绥远金融局面的深刻阐释,也是绥远学术史上的不朽之作。此外,在《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一文中,张遐民通过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了绥远省毛织品不发达的原因,如机器不良、产品不精、价格高昂、成品不多、运费繁重等,但主要原因是绥省当局者对毛织业不提倡、不鼓励、不引导,指出了绥远当局者变动频繁,每每上台后都大唱“振兴实业”“开发利源”的高调,却不去落实,揭露了统治者愚弄百姓、吹嘘功绩的虚伪做派。作者继续阐释了毛织品对绥远实业的重要性,并指出现实路径:在积极方面,政府应创办小规模的毛织品工厂,在平津等地设立分销所,量情减免毛织品运费;工厂应改用毛织机器,充实工厂资本,雇佣熟练工人。在消极方面,政府应令地方各官署人员一律穿用毛布,施行奖励办法,聘用专家改善牛羊种子;工厂应该顾及信用不要轻易动摇价格,合聘专家以便随时指导,成立设计委员会和检定委员会。此外,还应该抵制日货,使绥省毛织品得以推广。[3]可见,该类学术文章是建立在对当时的行业现状有深刻了解、有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分析,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反复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的力作。(二)创新性。创新性是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的价值和生命力,需要研究成果有新意,具体表现在: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或者发前人所未发,对前人不曾发现或探讨的问题提出质疑;就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维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用最新的实践,针对不同表现,提出新意,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分裂混战、列强入侵的局势下,绥远社会动荡,政局混乱,兵匪交加,天灾人祸频仍,实业不兴,民不聊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入中国,冲击和影响着学者们的思想,有志学人对家国苦难深感忧虑,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和丰厚学养让他们纷纷从专业角度对社会弊病进行深入剖析,撰写深刻的理论文章为家国命运谋求治理良方,可以说,此阶段发表的学术论著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多为发前人所未发,其创新性毋庸置疑。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农村推行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合作运动,由此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各类农村基层合作社。合作社的类别涵盖较广,分类标准也不同。学界对于不同政党,不同社会团体组建的合作社进行了很多研究,王泉的论著《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农业金融十年计划与绥远合作运动》,选取绥远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个案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4]追溯了合作运动的国际缘起,分析了合作运动历史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合作的定义、性质、法制,并据此对中国现行的合作社进行分类,分析了其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制度、分配制度、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带来的影响。《农业金融十年计划与绥远合作运动》一文,作者介绍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原因及农村合作运动的现状,将农业银行和农民银行进行了比较,认为当时绥远成立的由私人集资和公款联合成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实则与《合作制度法》背道而驰,因此,应取消绥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省赈务会,请求中央拨款补助,以《农业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办法》为准则制定金融振兴计划,并筹备由公款创建的农业银行和绥远省农业金融委员会。[5]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弊习在的家庭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张恺然发表了《急应改良的几个家庭问题》,指出来家庭破产的主要原因:(1)遗产制之弊,即遗产传子孙,但子孙不上进者会滋生懒惰习性,甚至会成为社会败类。(2)大家庭同居之弊导致家庭秩序难以维持,权利稍微有出入便生冲突,导致婆媳抵牾,妯娌不和,兄弟不亲。(3)婚姻专制之弊,即父母包办的无爱婚姻使青年倍受摧残。(4)受过新思想洗礼和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具有自由、理想化的婚姻恋爱观,处理家庭矛盾时容易产生消极绝望的心理。[6]此外,作者还依据实际情况列举了当时婚姻的四种组合方式以及财产划分方式,例证翔实,材料充分,具有说服力。最后,作者针对导致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办法。(三)理论性。理论是在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是实践的凝练、提高和升华,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学术论文的理论性体现在对一系列问题和材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炼出普遍的客观规律,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学刊》的作者无不是生长于斯,对社会环境有切身的体会,对自己学习研究的领域有着清楚的研判。曾就读于绥远女子师范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的卜效霞先生,对中国以及绥远的教育现状有全面的了解,曾在《学刊》上发表了数篇研究教育问题的学术论著,如《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怎样发展绥远的女子教育》等。当时封建落后的中国家庭观念认为,男子的最高追求是扬名立万、光耀门楣,只求个人荣华富贵,不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危;轻视女子,认为女子本来属外,只需要遵守“三从四德”,不必接受教育,也无所谓人格;抹杀儿童的天性,过早教育其谙于世故,致使儿童“少年老成”。对此,卜效霞在《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中批评了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阻碍作用,阐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应自然化、科学化、社会化,应教授子女知识,重视对子女健康、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使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对于中国学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卜效霞将其归结为三点:(1)财政方面,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混乱,军阀因利害冲突连年混战,财政主要用于军饷,无暇为教育拨款,抹杀了教育的生机。(2)观念方面,受传统的“礼义”等观念影响,中国教育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3)办学方面,学校营利目的强,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也不能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计划。学校软硬件设施较差,教师待遇难以保障,没有施行西方国家的强制义务教育制度,小学教育不普及,职业教育未出现。据作者引用的教育部调查数据,当时中国共有三千七百一十九万学龄儿童,受到学校教育的仅有四十三万人,受教育比不足1.5%,可见中国的教育落后状况。同时,作者还将中国教育状况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病态。对此,作者认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应该顺应二十世纪的时代潮流,在思想、理论、行动上做合乎时代需要的教育。因此,作者提出了统一教育制度,施行强制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独立等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7]除此而外,针对当时国民政府提倡的改革县政方针,张遐民发表了《县政府在训政期间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他依据百姓遭受的剥削和苦难以及县政腐败的现状,犀利地指出了封建官僚体系下的县政长官们盘剥百姓只求升官发财的本质特征,国民党集团施行独裁统治,与孙中山《建国大纲》中要求的“民权有所托付,主权在民”之教义背道而驰,直接指出国民党的训政是失败的事实。[8]绥远省设立了县政研究会,李启元发表了《绥远县政研究会与裁局并科后之旧行政效率问题》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国成立后,鼓吹由专制变为民主,但是却一如旧观的真相,政治上没有任何进步。他指出行政改革之研究为现在中国政治上最迫切的需要,地方政府“裁局并科”不应是简单的形式变化或者粉饰门面,要成立行政研讨的机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效率。[9]这些文章都能穿过事物的表象从理论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综上,《学刊》中登载之学术论文均能立足现实问题,透过庞杂的社会现象和所掌握的材料,揭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关系,以专业知识和洞察力得出深刻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已具备优秀的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而以大量篇幅刊载该类学术论文的《学刊》可视为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

三、民国时期内蒙古学术期刊的特色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国内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又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1997年由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先生以《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为题,从西方引人到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从此,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茁壮成长。在这十年期间,从陌生到熟悉甚至到对此理论地狂热一路走来,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学习、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古今中外,对学习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的时代对学习也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对学习的定义,可见学习由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学习包括个体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而狭义的学习即人类的学习,则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从狭义的学习概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习理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的专门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论。自从心理学从1879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长起来。100多年来,各派心理学家都将学习作为其分析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他们对学习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学习理论。迄今为止,对学习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有两大派别,但这两派别当中又有不同的观点和新的小派别。第一大派别就是以华生、期金纳、桑代克等为代表的联结派,他们倡导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简单联结形成的。第二大派别就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为代表的认知派,他们倡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是个体头脑中经验的重组。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广泛被使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实质也属于认知派别,只是相对而言,它更侧重于研究学习情境并发展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在西方流行起来,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属于现代认知派别的一个分支,更加重视社会情境对人类知识建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具备建构主义所需要的特征,通过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要素的控制能够很好地营造认知环境,有效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要求,这是导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理论,对国内的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甚至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认为教师可能将被取消。近两三年来,人们逐渐回归理性,开始冷静地认识和对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的积极影响

传统环境下与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它关于情境设计、交互式学习等观点。正是现代信息技术迎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对学习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其积极的影响。

2.1对人类学习观念的变革

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当中,人是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当然在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以及学生被当成灌输的对象等等。所倡导教育者的新理念,如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而向全体发展学生的理念,以及受教育者的新理念,如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一个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这种理念都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人类的学习观念也由原来的被动的过程变逐渐地变主动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影响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在于人们陈旧的观念。在学习中,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难以推广,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被人教的依赖,懒惰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改变,也难以改变。

2.2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讲,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类将学习狭隘地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高层次来把握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就要求人类要适应新的环境,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学习是学习者个体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学习者根据学习材料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还是在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能够将多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在传统单一环境下学习的发生。

2.3对学习资源的变革

学习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当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基本要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垄断者,学习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是学生唯一资源。而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设计社会情境,学习者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有助于学习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资源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手段。

3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必将继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水平的现实情况下,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倡导的情境创设等观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层次水平相差较大,对新理论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盲目跟进,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知识适合于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让学生掌握,而有些知识不适合这种理论来让学生掌握,有些知识还需要强化或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人们的学习活动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教师的情况来定。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较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来支持。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多数学习者的软件硬件水平达不到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的构建学习环境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也相对不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使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1000万教师的国家,也需要国家巨大的经济投人,逐步来改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软硬件环境。

3.3建构主义本身也存在不合理的观点,不能一味地学习和运用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批判着行为派学习理论成长起来的,当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也批判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合理的成份,过分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个体知识再生产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因此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博采众长,对各种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将各种学习理论的优点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活动。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国内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又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1997年由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先生以《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为题,从西方引人到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从此,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茁壮成长。在这十年期间,从陌生到熟悉甚至到对此理论地狂热一路走来,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学习、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古今中外,对学习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的时代对学习也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对学习的定义,可见学习由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学习包括个体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而狭义的学习即人类的学习,则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从狭义的学习概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习理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的专门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论。自从心理学从1879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长起来。100多年来,各派心理学家都将学习作为其分析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他们对学习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学习理论。迄今为止,对学习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有两大派别,但这两派别当中又有不同的观点和新的小派别。第一大派别就是以华生、期金纳、桑代克等为代表的联结派,他们倡导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简单联结形成的。第二大派别就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为代表的认知派,他们倡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是个体头脑中经验的重组。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广泛被使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实质也属于认知派别,只是相对而言,它更侧重于研究学习情境并发展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在西方流行起来,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属于现代认知派别的一个分支,更加重视社会情境对人类知识建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具备建构主义所需要的特征,通过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要素的控制能够很好地营造认知环境,有效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要求,这是导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理论,对国内的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甚至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认为教师可能将被取消。近两三年来,人们逐渐回归理性,开始冷静地认识和对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的积极影响

传统环境下与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它关于情境设计、交互式学习等观点。正是现代信息技术迎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对学习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其积极的影响。

2.1对人类学习观念的变革

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当中,人是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当然在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以及学生被当成灌输的对象等等。所倡导教育者的新理念,如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而向全体发展学生的理念,以及受教育者的新理念,如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一个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这种理念都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人类的学习观念也由原来的被动的过程变逐渐地变主动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影响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在于人们陈旧的观念。在学习中,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难以推广,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被人教的依赖,懒惰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改变,也难以改变。

2.2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讲,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类将学习狭隘地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高层次来把握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就要求人类要适应新的环境,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学习是学习者个体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学习者根据学习材料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还是在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能够将多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在传统单一环境下学习的发生。

2.3对学习资源的变革

学习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当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基本要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垄断者,学习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是学生唯一资源。而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设计社会情境,学习者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有助于学习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资源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手段。

3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必将继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水平的现实情况下,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倡导的情境创设等观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层次水平相差较大,对新理论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盲目跟进,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知识适合于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让学生掌握,而有些知识不适合这种理论来让学生掌握,有些知识还需要强化或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人们的学习活动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教师的情况来定。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较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来支持。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多数学习者的软件硬件水平达不到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的构建学习环境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也相对不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使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1000万教师的国家,也需要国家巨大的经济投人,逐步来改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软硬件环境。

3.3建构主义本身也存在不合理的观点,不能一味地学习和运用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批判着行为派学习理论成长起来的,当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也批判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合理的成份,过分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个体知识再生产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因此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博采众长,对各种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将各种学习理论的优点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活动。

懒惰心理论文范文篇10

下面谈一下硕士论文写作的总体步骤,然后再详尽谈一下几个重点环节,最后说说引证的规范问题。

第一节论文写作的八个环环相联的步骤

严格地说,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硕士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根据许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在我国,多数中文学术资料目前没有上网,需要手工查找,因而这个步骤中查找中文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拉丁文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由于网络传播的方便条件,相对好查询。但是不少资料即使找到了目录,真正能够阅读到,仍需要作者不懈的努力。

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

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由于硕士论文字数相对长,常见的问题之一,在于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

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

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这是由于论文的规模较孝给予作者的研究经费有限、作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例如一个很宏观的话题本来适于思辨研究,硬要加进一项微观的量化调查结果证明什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现在写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体问题。

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硕士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硕士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

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材料和访问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此要作出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论文功亏一篑的原因就在于写作时间安排过紧,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这很不值得。

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整个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这种情形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长时期犹豫不决,必须较快地作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起炉灶。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重新做起,花费的时间不会很多,对此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里最大的障碍在于作者舍不得“割爱”,花费了许多功夫准备论文,一旦许多材料用不上,难以割舍。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论文框架结构的问题。不过,将较大的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总比相反的情形要容易得多。硕士论文写作中,论证对象范围过小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二三万字的论文,本来大多适宜开口较小的选题。

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含目录)、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具全。有时,一篇较有水平的论文,答辩时提出批评的主要问题是引证的不规范,由于这个原因使论文的评价低一档,这很不值得。

第二节论文的选题:

一个适当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由于十年“”这场浩劫,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谬论充斥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几乎一切从头开始,因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还没有显现为一个问题,因为写什么题目,即使不是空白,也是需要重新认识和论证的。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几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努力,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研究生的招收数量大幅度提高。年年招生,年年写新的论文,而各学科的研究领域是相对稳定的,空白越来越少,新问题的研究又有一定难度,于是现在文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局面,如何选择好论证的题目,凸现为一个新问题。有鉴于此,需要重点谈谈硕士论文的选题问题。

关于选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选题的大小

选题大而不当,这是硕士论文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动手搜集资料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选题是否过大。例如“谈谈××学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在这样的选题下,当然什么都可以谈到,但这只适合某个具体学科的领导人做总结报告时采用。若具体一些,例如“论传媒受众的心理”,似乎好点,但在这样的选题下必须谈几十个大小问题才可能做到论证全面、深入,适宜写成一本学术论著而不是一篇论文。普通的论文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不同层次的问题。

对于硕士论文来说,选题之下,以只能分出第二个层次为宜。若选题之下能够再分出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的层次,就不大好把握,难以将论证深入下去。

如果把刚才的“论传媒受众的心理”题目,缩小为“试论读者阅读消息时的选择性理解”,显然后者比前者的论证范围小多了。第一,它从广泛的传媒受众缩小到报纸这单一传媒的读者;第二,又从泛泛的一般心理具体到接受心理;第三,再缩小,只涉及接受新闻体裁中的一种----消息时的接受心理状态;第四,又将选题进一步缩小到只研究读者接受时的一种心理表现----选择性理解。选题小了,才可能对问题探讨得更深入。当然,如果作者既有较多的材料,又有较强的论证能力,可以将选题定在刚才说的第三个层次,甚至第二个层次上。

掌握多少材料和估量自己的驾驭能力,确实是选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自己对某个选题特别感兴趣,下定决心要写,但是材料很少,并且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搜集到更多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换一个选题为好。材料是论文的基础,基础打不磁实,仅凭兴趣,是写不出成功的论文的。例如一位作者作出“中国的新闻传播带有道德色彩而西方的新闻传播带有机械性”的理论假设,但是他除了对当前的中国大众媒介有所了解外,对中国解放前一百多年,以及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的大众媒介,几乎没有接触过,对于国外传媒的接触非常有限,这个假设虽然有新意,但是可供论证的论据寥寥,这样的假设就难以成立。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这就是材料太多,作者的研究经验有限,难以驾驭,而且论文的篇幅也有限,这种情况下,最好坚决将选题范围缩校我本人1978年读研时,一上学就确定了写“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这当然要建立在通读他们全部著作的基础之上,而三年时间完成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著作太多了(共3000多万字)。于是我缩小到写他们活动的六年,即“从《莱茵报》到《新莱茵报》”(1842-1848年)。但即使这六年的材料,也使我花费了两年时间才全部看完和作出笔记。若用于写论文,一篇硕士论文是难以容纳下的。在动笔前我再三考虑,征求导师温济泽的同意,决定只写一年,即《莱茵报》这一年(1842-1843年)马克思的新闻思想,恩格斯也暂时不写了。结果论文写了五万多字,外加注释二万多字。由于集中力量写一年,较为深入,论文是成功的。

二,选题的价值

学术研究要追求某种价值,这包括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如果说选题大小尚属于个人把握的技术问题,那么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更重要的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一。为了保证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首先在确定选题之前,对准备选择的题目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价值评估,如果自己继续这个题目的研究,是否有价值,这可以从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两方面衡量。

如果某方面的选题,其学术方面总体上可能会有一定的价值,那么还要掂量一下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提出的假设是否足以产生新的学术价值。如果属于引进、介绍国外研究的新成果,在国内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要估量一下自己的理解、概括的能力,以及翻译水平、普及能力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社会价值,即有些选题在学术上看起来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通过其科学的论证,可以使社会较直接地受益,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样的论文,应当与具有学术价值、但不一定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论文,其价值评估给予同等看待。当然,这类论文同样要求学术规范,只是衡量的价值标准有所差异。例如,一篇论文通过对许多出土汉简的研究,论证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官方新闻传播体系。如果得到学界的认可,那么我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将提前800多年,这就是一篇具有明显学术价值的论文。而另一篇关于当前少年儿童与电视的论文,以科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为依据,对电视与儿童行为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它在学术上很难说为传播学的某些理论增添了多少新观点,但是这样的研究对于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组织、保护儿童的组织和妇联,提供了其展开活动的科学依据。这两类论文的价值应当同等看待。

选题的价值评估,在选题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多听取本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人士的意见。有时到了论文答辩的时候,作者还说不出自己论文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会严重影响对论文的评价。

第三节文献检索:

必须经历的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

许多人文-社科研究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为了完成某一个研究选题,搜集资料、阅读堆成小山般的论著、做笔记、找人访谈、搞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些工作做得越充分,写作的时间就越短,并且会感到十分顺手。像硕士论文这样规模的论文,几天就能脱稿。

最令人感到为难的情况,就是材料不多,思路不明,却由于某种原因一定要写出来,花费了许多痛苦的写作时间,搞出来的东西往往水平有限。在这里,特别对于硕士论文的作者来说,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做好文献检索。因为这样规模的论文,专门为它搞抽样调查、大量访谈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较小的假设来论证,因此准备工作大多集中在文献检索方面。

文献检索可以考虑走以下几个步骤:

一,首先以选题为中心,对广义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材料搜寻,然后缩小到选题本身较小的研究领域。例如研究性社会学中关于“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这个选题,那么了解的范围一开始就不应局限在中国女性,而应先了解世界女性总体、一般情感、所有关于性的问题等等面上的情况,然后再缩小到中国妇女、一般情感和独特的中国女性情感。广泛搜索之后,再逐步缩小搜索范围,这对于把握自己准备论证的话题在较大范围内的地位和意义,是必要的一个步骤。

二,在适当缩小搜寻范围之后,一个侧重了解的情况便是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它们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存在哪些问题;它们没有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选题是否能够产生新的结论等等。

三,了解不同学派的基本情况。多数选题在学科的历史发展中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检索时要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的基本观点或倾向。这个步骤对于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对选题涉及的领域中学有所成的专家进行有计划的访问。以上的文献检索步骤,接触的主要是死材料,不论是找寻途径,还是理解材料的内容,硕士论文的作者都是新手。因此,这种访问对于深化选题,亦是关键的一步。有的硕士生写论文时只是埋头找寻材料,由于自己的社会阅历有限,以这种阅历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归纳,即使存在重大遗漏,自己往往感觉不到;另外,对具体问题、材料的理解,也容易出现较多的差误。许多材料其实并不存在于有形的文字和声像之中,而是存在于专家的头脑中,及时挖掘这类活的材料,对于提高论文的价值,意义重大。

找有关专家访问,具体的目的有两条。第一,取得进一步找寻材料的途径。遇到问题到那里能够找到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专家们以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往往可以在材料的找寻方面指点迷津。作者通过专家提供的有效的捷径,一般都能找到比自己知道的多得多的材料。第二,访问本身也是听取对选题意见的机会。专家既然在所选题目领域内学有所长,那么只要你说出自己关于选题的想法,往往会得到许多忠告,包括对选题的价值评估、选题的大孝可能的论证视角,甚至未来论文的框架结构等等,这种帮助是十分可贵的。

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作者认识上重视外,还需要一点韧性。专家们一般工作都很忙,难以顾及硕士生们的拜访。这就需要论文作者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工作上能够给专家们以帮助(例如帮助打字、抄写、复英购书、查找材料等等),以诚心感动专家;专家最宝贵的是时间,为了节省专家们的时间,访问要有周密的计划,问题得当,不要那些虚套的东西。君子之交淡如水,多数文科的专家对于请客吃饭很厌烦,这种既浪费当事人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也耗费专家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术拜访与商业公关的请客吃饭性质不同,这一点希望硕士生们注意。

经过对专家们的访问,再进一步进行材料的查寻。这项工作结束后,所谓“文献检索”的第一阶段可算完成,进入第二阶段,即以对材料的分析为主的阶段。但这仍然属于文献检索的一部分,尚不是研究本身。

五,面对已有的材料和专家们的意见,分析研究空白和不够深入的地方。这时考虑两个问题:在选题范围内,有哪些尚没有被涉及到(空白);哪些虽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手头材料的突破口,成为论文的主攻方面。这第五步,意义在于“沉一沉”,思考一下。

六,在第五步的基础上,再考虑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新情况。前人没有涉及到,而现在又急需作出解释,或得到解决思路的地方,可能出新观念或新视角。如果考虑得周全,较容易得出研究成果。但是这时要对自己的把握能力再估量一下,因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阐释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功底。

七,经过第五和第六步,进一步有目的性地查找本学科的材料。这时选题的主攻方向有了,就会产生深入查找材料的动机,文献检索的目的性更强了。这时找寻的材料,大多可能直接与将来要写作的论文相关,因而,这时查找材料与做笔记并重。

做笔记没有一定之规,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和个人习惯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例如按内容归类做笔记、以不同的作者归类做笔记、用活页纸做混合笔记(看到哪里就记到哪里,然后再按一定的分析要求归类)等等。如果材料可以借走,当然使用电脑做笔记当然更好。整理笔记,按将来写作论文时的逻辑编排,这一步做得好,写作时就会感到很顺手。这项工作宁可慢些,到写论文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技术性问题,即笔记的每条都要将作者(编者、译者)、论著(或资料)名称、出版情况和出版时间记下来;外国作者,除了译名外,必须记下外文原名。不要忽略这件事情,许多论文作者临到答辩才重视引证的规范,回过头来查找出处是很困难的。

八,第二次扩大搜寻范围,查找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材料。这回不是泛泛地浏览,由于基本确定了论文的主攻方向,那么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人文-社科各学科的知识(有时还需要找寻一些自然科学的普及性知识),可能会有不少能够为论证所选择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一般地说,采用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会给论文增添较多的学术性(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常常带出研究的新视角)。这一点有些硕士生忽略了,只在较狭隘的本学科的范围内论证,局限较大。

查找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不在历史上的,而要多注意最新的研究成果。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渗透已经是一种常态,特别是最新出版的研究专著,这种情形更多些。建议在论文的准备过程中,多跑几趟学术书店,买几本最新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即使不是本专业的),往往在这个时候,新书所展现的新鲜的研究视角,会对正准备写的论文产生某种思想灵感。

另外,坚持浏览《读书》杂志月刊,对于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读书》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的汇粹,不仅材料、观点是最新的,而且各学科荟聚本身,是一种难得的触类旁通的学术思考的“潮。

以上文献检索的八个步骤,只是大体上规定一下如何进行材料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说,检索的步骤顺序不会都是一个模式。但是,凡是写得较规范、真正能够写出新东西的论文,大多经历了以上的准备过程。而论文不大成功的,检讨起来,多数都是在文献检索时犯了懒。这方面的懒惰,贻害无穷。

第四节动笔之前:

在头脑中把论文写成

在充分的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论文的写作要开始了。这时的第一步,不是马上就写,而要为写作做准备工作。这种工作的性质,就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足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起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是否在头脑中先把论文做成,往往影响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文章质量。宁可多用几天作好充分准备,也不要将时间陷在写作过程中。

写作消耗的时间一般不应该很长,多数长时间处于写作阶段而不得结束的情形,往往是由于文献检索阶段的工作不完善,写前没有做好准备。由于思路没有形成,或思路本身是否成立尚存在问题,写不下去,但又不愿意重头开始。这是最尴尬的情形。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重新开始,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在论证阶段拖时间。

一,写前三方面的掂量

准备动手写作了,首要的问题是将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者自己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准备普及的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再做三方面的掂量。原因在于,常写理论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确定了自己论证的写作框架,真地写起来,即使感到哪里说不顺,“扭”角度或改框架是困难的,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刚刚确定的框架的限制,思路被框住了,较难摆脱。而且,往往动一个环节,就需要全局调整,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这三方面的掂量是:

第一,“……是否……”。这是指在就要动笔前几天,再慎重考虑一下,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否得当,材料是否丰富、论点是否站得住脚等等。这几天,在“是”和“否”之间,与周围的老师、同学谈谈,再看看材料,对这个主攻方向重新审视一番。

第二,“……提供……”。这是指对自己选定的主攻方向的价值(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再掂量一下,到底能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文章在行文、表述方面的问题,一般被看得较轻,而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即绪章中谈到的“五新”),答辩时被看得最重。对此,真地要动笔了,一定要自己心中有数,不能等着最后答辩时评委们的结论,首先自己要对自己的论证有个客观估价。

第三,“联系……”。这是指对自己的选题,在广义上做一些链锁思考。一个问题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考虑得越多,论证就能越深入,给人以较多的新意。这对于设计论文的框架,是一种必要的前提思考。

二,研究要素的确定

动手写作前的第二项准备,是要确定研究的要素,即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论证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布等等。

一篇硕士论文,只论证一个,最多二至三个抽象或具体的话题,二三万字的规模一般够用了。这样规模的论文,已经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辅的少量其他概念,可以形成一个小系统,它们是论证得以进行的基矗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巴尔特就此写道:“如果我们在入手时就遵循一个提供给我们的首批术语和原理的模式,就会使这一理论的建立工作得到许多方便。”[2]但是这些概念是否科学、是否有明确的含义,对于论证的完成影响很大。有些论文在答辩中遭遇诘问,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内涵不清、不同的概念内涵重叠、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衔接不当等等,于是造成论文多处出现逻辑矛盾。

关于概念体系,对一本学术著作,一般要求使用自己特有的较新概念,“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必须用一系列符合自己体系的概念和范畴予以表述,‘旧瓶装新药’也是表述体系的一种方法,但毕竟不是最好的办法。”[3]对于硕士论文来说,这个原则需要变通。

鉴于硕士的论文作者大多是论文写作的生手,最好使用本学科已有的概念,不要随意生造概念。一篇算不上很长的论文,如果采用许多生造的概念,光解释概念就需要相当的篇幅,哪里谈得上论证问题呢?

把握一下论文中准备操作的变量有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复杂与否,这些是另一类研究要素。硕士研究生初涉这样较大规模的学术研究,一般不宜使论文中的变量太多,要处理的因素过于复杂。多了、复杂了,难以把握,但是太少了又会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平。写到什么分寸,既不要给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要使得论文因此显得很单薄,这也是写前作者需要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变量少、处理的因素简单,而是相反。不少论文常常越写越长,就是由于事先没有在变量、复杂程度上想好,到时候收不住了。然而,由于多数作者初次写这么长的论文,虽然超过了规定字数,水平并未因为长而提高,得到好评的论文多数不是那些超长论文。长短,并不是显示论文水平的必要标志。

设计论文的大体框架结构。这是写任何略有规模的文章所必须的。对于硕士论文来说,框架可以设计到“节”,但不宜过细。写作中间需要在论证逻辑方面、次序编排方面经常调整,一些具体论证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网络“超链接”性质的对于论证中新出现的词汇概念的解释等等,翻来覆去的改动更是常有的事。事先设计得过细,会限制自己的思路。而较为宏观的“章”,要多设计几种方案,以保证突出主要观点的论证,让其他部分紧紧围绕主要观点展开。“章”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整体上各章的内容要衔接有序,字数大体相当。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任何学术论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论证,以达到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解释清楚某个问题,或为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合理性的说明。硕士论文属于中等偏下规模的研究,虽然可以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但是现在更多的论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样化。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遵循科学的法则;而非科学的“研究”常常表现为个体经验的描述、随意观察、个人感想、利用未被证实的常识进行概括等等。这样的“研究”不大遵循严密的逻辑,没有考虑足够多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来的结论常带有片面性,很容易被无法涵盖的其他事实轻易推翻。

科学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思辨研究(可以是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等等),目的是获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另一类是实证研究,目的是获得事物属性的认识。实证研究又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方式。定性研究以观察、访谈为主,通过归纳分析、从资料中发现、体验式访谈和观察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定量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的环境,以假设演绎的题目,代表性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如果选题属于实证性质,一般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

注意:现在流行的关于“定性研究”的理解,经常误指思辨研究。思辨研究是指从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对选题进行综合的、逻辑的分析;而“定性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访谈、观察和资料分析,解决的是相对具体的问题,目的、方式与思辨研究有较大的差异。

不论任何研究方法,没有高低之分,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决定采用哪一种。哲学、史学理论、文论方面的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方法较为适合;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民族学、国际关系方面的论文,多数是实证研究。其中又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这是由于硕士论文的经费有限,作者一般只能专为论文做一些小型研究,较为宏观的数据,可以采用专业机构的调查材料。

量力而行,是硕士论文确定定量研究方法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条件的不具备,千万不要贪大,自己动手去搞较为宏观的社会调查。不然,会弄得骑虎难下。

定性与定量研究各自有优点和缺陷。因此需要了解一些现在的争论,以便选择研究方法时权衡。一些研究者认为,通过量表和统计分析、电脑模拟和资料简化的技巧进行等量化技术,可以使论证经得起测试和证明;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要找出社会现象的真正因果关系是太妄想了。以定量研究来解释社会现象,有时显得不自然和缺少人性,过度简化了社会现象。[4]

第五节论文的论证:

论据与论证的统一

真地到了写作论证阶段,可说的话反而不多了,因为不同的论文所进行的论证千差万别,这里只能涉及到一些论证的原则。在论文选题和论证的主攻方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所谓写作,其实就是将许多论据,经过论证,证明作者的假设是成立的,或者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成立的。论据与论证的统一,正是我们进行论文写作要达到的目的。

论据,即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准备的各种材料,包括实证调查的数据、众多的事实、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证据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少数现实政治的选题外,“权威人士”主要是指本专业本领域内的专门家,而不是当权的政治领导人,学术研究与政治理论宣传要求的请“权威人士”说话,是有差别的。

论据如果不经过论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论据准备好了,接着就要紧紧围绕每一个立论(硕士论文中应有一个或二三个总体的立论;各章节可以还有一些较小的立论,但均应服务于总体的立论),动用自己头脑中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论证。论证包括基本的逻辑论证,即常见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还有归纳论证(这要遵循严格的定性研究方法)等等;再就是定量论证(数据分析)。就论证的形式而言,还可以把论证分为正论、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

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将一篇硕士论文拿来作为说明如何论证的实例,所以暂且拿一篇典范时事评论,说明一下几种不同的论证形式:

一个人真能承包100个厂吗?

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最近签定合同承包了鞍山造纸厂,这是他承包的第39个厂,他一共要承包全国各地的100个造纸厂。对此我有一喜一忧。喜的是,中国确实涌现出了有雄心大志的企业家;忧的是,一个人真有能力承包100个厂吗?

我的忧虑并非全无根据。中国目前的交通、通讯条件,对这种跨市的承包很不利。马胜利在石家庄,他承包的厂家有一个在贵阳市。一旦有个指令,即使挂长途电话也未必能十分顺利;如果有事要亲自前往,光火车就要换两次,还未必能顺利买到火车票;如果乘飞机,也并非天天有班机。这还只是一个厂,其他的厂更无须去论了。目前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交换阶段,各个工厂需要厂长亲自去处理的矛盾是相当多的。

再就个人的能力而言,我读过关于马胜利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的报道,那里介绍说他经常早起晚睡,吃住在工厂。可见管理一个厂对他也不是很轻松的。现在要承包100个厂,既无闭路电视、卫星传真,又不像哈默那样拥有私人飞机,奔波于100个厂之间,何其辛苦!且不说熟悉100个工厂的基本情况,就连记住100个厂负责人的姓名,也够忙上一阵子的,还能谈得上知人善任吗?再说,我们承认马胜利在石家庄造纸厂的成绩,也承认他的经验别人可以借鉴,但决不能承认真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厂之道,各个工厂都有自己的具体复杂的情况。

把每一个人的成绩都归功于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这样的话已经被讽刺为“老套子”,现在不大有人说了。但是,把一个人一时一地的胜利完全归功于个人智慧,也不见得正确。改革大潮中显露身手的风流人物受到人民的尊敬和赞扬,这是应当的,如果真的在捧场声中以为自己的局部经验也能成百倍地放大,那可就有点闹玄了。步鑫生就是因为不太清楚而吃了很多亏。当然,我希望马胜利能够万事如意。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因为个人不谨慎而自我膨胀,如果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只知捧场而不知提醒,接二连三的失败只会给改革事业抹黑,动摇人们的改革信心。

(冯越,《大连日报》1988年3月1日)

这篇评论的立论,已经在标题和第一段中点出,因而它的主要任务,是论证已经确定的立论成立。第二段开始论证,通过一系列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方面的论据,说明其立论,论证方式属于“正论”。第三段又有一些论据,退一步后进而反问,这叫“反论”。第四段实际上是“驳论”,即对一些错误的认识提出批评。第四段最后几句话,是结论,对立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论的立脚点之一“抹黑”,现在看显然在认识上过时了)。经过正论、反论和驳论,立论得到了相当牢固的立足基础,使人不能不信服。评论写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通过这则评论,我们可以看到,“正论”即通过使用论据,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反论”,是将有关对立观点的正面材料,拿来作为论据,反过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成立(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这篇时评中,作者将过去正面报道马胜利管理一家工厂时如何辛苦的描写,拿来证明:他如果管理100家工厂,在个人的体力、精力方面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是“反论”,这种论证方法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驳论”好理解,即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而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他的论证方式,“设论”,即用设问的方式进行论证,“假如怎样……,那么就会怎样……”。“喻论”是用比喻的方式论证问题,例如为了解释党的机关报的工作性质,用“喉舌”、“耳目”、“桥梁”等等的比喻来说明。

学术论文的论证与时评有些不同,单纯的反论、设论、喻论是不能视为充分论证的,要以基本的逻辑论证、实证为主要论证方式,论证形式以正论为主;少数情况下的驳论也可以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论证方式。而反论、设论、喻论等,只能作为辅助性的论证方式。如果一篇学术论文,充满了喻论、设论,很难说它是学术研究。另外,学术论证中的论据,不能像时评那样信手拈来,要交代明确的来源。

硕士论文中,常出现的论证问题之一,是论据太单薄,无法全面说明立论。例如要论证中国文化具有道德色彩,论据只有孔子的一句什么话,然后一下子跳到20世纪80年代初搞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显然,这种情形下的立论太无力了,随便举出一件相反的事例就可以推翻立论。论据与立论无直接联系,是另一种常见的论证中的问题。例如,用中国先秦时期的一则民谣,证明从先秦到清末延续数千年的新闻传播的内容均不够精确,这就有点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了。

第六节论文的引证:

注重规范化和前后对应

现在对于硕士论文的引证如何规范,各院校不大统一,但是在要求规范这一点上并没有分歧。各大学“学报”对论文引证的要求,今年起开始一致了,但是硕士论文与发表在学报上的论文还有许多不同,至少现在不能完全套用“学报”论文的引证规范。这里我介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对论文引证的要求,它的根据是港台中文硕士论文的引证和注释规范。具体的规范现在暂时可以不同,但是原则应是一致的,即尊重被引证者的著作权、引证明确、便于查找核对。就此,谈以下几个具体要求:

一,鉴于硕士论文带有较强的学术性质,可能要标明的引文出处、非正文注释较多,如果采用“页下注”的办法,有些论文的某些页,注释部分会比正文还多;如果某一论著多次被引证,就必须反复注明同样的作者、论著名称、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等等,烦不胜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引文出处和非正文的注释分别处理。

非正文注释(这是指需要作一些解释,但又不宜放在正文中的那部分文字),在文中统一编号,所有这类注释集中到论文之后,紧接着论文便是“注释”。

文中对引证标明出处,不采用编号页下注,而是在引文(或引者复述)之后加一括号,依次写上作者(或编者),发表年代。如果引证的是书,在年代之后加冒号,标明页码。论文的最后组成部分,应是“参考文献”,将文中引证到的所有论著和其他资料一一列出。无论一部论著(或调查报告)被引证多少次,关于这部论著的作者、出版时间、名称、出版社(或期刊)等基本情况,只在“参考文献”中出现一次。正文引证后的括号内,要求列出发表年代,这是便于读者感受被引证材料的新旧;不同的页码,正文括号中已经给出。

二,非正文注释中的引文或复述之后,同样采用括号,只注明作者(或编者)、发表年代和书的页码。

三,为了便于查找核对,“参考文献”按作者(或编者)的姓名排序。中文著作(书)为一类,按作者的姓氏笔划顺序排列;中文论文为一类,也按作者笔划排列。英文和其他拉丁文论著编在一起,著作(书)与论文同样分别编排,分别按照作者(或编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俄、日、阿拉伯、梵、回鹘、彦等文字的论著,分别另组,同样按作者(或编者)姓的字母(或假名)顺序排列。

四,文中没有明确引证或复述,但确实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思路的论著,也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便于审阅者考察作者文献检索的视野。

五,“参考文献”中的论著,可以有少量未发表的,但要说明原来或目前的状态(例如:“已通过或尚未通过的博士论文”、“作者提供的未发表稿”、“征求意见稿”、“打印稿”、“手稿”等等),一般也要注明写作时间。

六,“参考文献”中每一论著情况的排列顺序是:作者(或编者)姓名(外国人要先写上姓,姓之后加逗号,然后是名)、用括号标明的发表时间、冒号之后是论著(或调查报告、其他资料)的名称、出版社或期刊名称及期号(不用标年代,因为第二项已经标明年代了)。

七,引证同一作者(或编者)的不同论著,按该论著的发表时间顺序编排。不论在正文还是在参考文献中,均在标明的发表年代之后以加上a、b、c……来区分。

八,引证中文翻译论著,正文括号中标原作者(或编者)的中译文“姓”。译者在“参考文献”的论著名称之后加括号标出。

九,这样,论文的要件排列如下:

标题、目录、绪章、正文章节、结束语(可以不设)、有编号的注释(有的论文不需要在正文另加注解,当然也可以不设)、参考文献、后记(可以不设)。论文提要、关键词等,是为了便于了解和查阅而设置的,很有必要,但不属于论文的组成部分。

十,正文或注释中第一次出现的外国人名、机构名和一些专用术语,除了常用的外(例如马克思、诺贝尔、小布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激光等等),中译文之后应加括号,标出原名。不过,现在一般仅限于拉丁文体系的文字,一些非拉丁文体系的文字由于存在打印困难,暂没有要求。

硕士论文毕竟有数万字,需要在完成论文之后,认真整理材料,使正文与“编号注释”、“参考文献”对应。现在硕士论文的一个主要的技术性问题,就是不重视材料的整理和不遵从对论文的技术性规范要求。有时,答辩中这种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技术性问题,使得对论文的评价大打折扣,因为这表明作者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这种因“斜失大是很不值得的。

引证规范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正文中引证或复述了,却没有标明出处;或虽然标明了,但在“参考文献”中找不到相应的材料,数页纸满是论著名称,就是前后对不上号,很让审读者恼火。原因不外是忘记列上,或是没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标识中年代、页码错误,以及引证中丢失字词或句子、抄错了或抄窜了行,造成意思扭曲,是另一类常见的问题,这主要是引证后没有再去核对原文造成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版。

[2]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叙事与研究》第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