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培训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36

科技培训论文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2

具体做法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除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抓好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即增加推广人员,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技推广责任,拓宽技术和致富信息渠道、改善服务能力、加大技术宣传等,营造一个热衷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本着自愿合作、平等互惠原则,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团体组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2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种植大户数量激增,他们既是农技推广主力军,也是农技推广最具活力的突破口,他们承包大面积土地耕种,若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将会取得良好收益,既富裕了自己,也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工作中,我们在每个乡镇范围内有目的地选择10~15个种植大户担任村级农技推广员,利用他们的场地优势,用项目推广资金进行适当补助,同时对其加强指导,实施农技推广网点建设,以点带片,进行示范面对面、效果看得见的有效推广。

农技人员培训指导的新模式

在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种植观念陈旧、担不起经济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及现场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让农民认知农业技术,再因势利导,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改变他们的小农经济思想,提高他们参与农技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尽可能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农忙季节农技人员可走上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优势作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县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要树立正确的办园思路,切实提高示范园建设水平[3]。创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就是要给农民树一个样板,通过示范园区中农技推广人员自己干,让农民亲眼目睹示范种植效果,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而把“号召农民干”转变为“干给农民看”。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3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著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著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1.培训机构高校写作培训项目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如何去实施、如何保证实施的效果则还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从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已经具备开展写作培训的条件,特别是有外语系或学院的高校,都已具备了培训所需的基本师资力量。但作为一项系统培训工程项目,建立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非常必要。[4,5]在CSM,写作培训是由人文科学与国际研究系来承担的,在美国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语言与人文学科系来承担写作培训项目。通常情况下,培训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办公室与培训场地,机构运行所需费用来源于学校拨款和社会捐赠。2.人员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以及特聘的专家。人员数量根据学校规模不同从3~5人到十余人不等。专职的工作人员通常具有文学、语言学、科学与哲学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多年从事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对写作培训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以确保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在我国,培训人员多由有中文语言学和英文语言学、文学等专业背景,同时兼顾科技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讨论,特别是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开展英文科技论文撰写的讲座。3.网站网站是现代社会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也离不开网站的建设与支持。培训机构的网站通常挂靠在所在学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为两个方面的平台:信息平台与培训平台。信息平台用于介绍机构、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人员组成,以及培训信息等。培训平台更多是一种交流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培训相关资料,以及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问题交流。从CSM多年的培训经验来看,写作培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训练,这与学校的重视、培训教师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培训机构印刷了大量的培训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学员。同时,培训机构与其他高校的培训机构也建立了多方合作关系,以保证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快速推广应用。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4

一、服务三农,积极参加科普集市、送科技下乡活动

水利学会积极配合县科协组织的科普集市、送科技下乡活动,精心准备和送发有关巡堤查险、防汛抗洪、山洪避灾、科学管水、节约用水、渠道防渗、白蚁防治、水土保持、水法宣传等方面的资料四千多份,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广泛传播科技知识,使人们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降低灾害损失;让农民群众掌握较为先进的生产技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评先奖优,鼓励会员开展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我们一直认为,开展学术研究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是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交流与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术论文也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学术成果,是作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具体反映。该项活动从学会成立之初到现在长期坚持,从未间断。2004年该项活动得到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收到会员论文47篇,经学会理事会精心评选,评出一等奖论文3篇,二等奖论文4篇,三等奖论文6篇,学会分别给以了奖励,并推荐3篇向上级科协申报。在今年的优秀论文中,由李正桂、周知辉2人合著的《橡胶坝袋在水渡河水闸中的应用》已在省级专业刊物《湖南水利水电》上公开发表。李小平同志2003年撰写的《我县水利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获市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三、精心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为让全体会员[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对我县近连两年来的水利建设成果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同时为会员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学会2004年先后两次组织会员对全县新建成和在建的水利工程工地现场参观,并将每处工程的基本情况、有关技术参数打印成书面材料供会员们参考。另外,今年学会还与相关会员单位两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及管理经验,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2、在科技培训方面,2004年,学会配合县防汛办和局工程科组织举办了两次培训班。一次是组织水利系统骨干技术人员举办了一期堤坝白蚁防治技术培训班,编教材、做示范,聘请白蚁防治专家亲自授课,并配发防治药物,便于学员即学即用,及早消除堤坝白蚁危害隐患。一次是组织基层工程人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以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学员们掌握了一些适合在我县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对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的重要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基本掌握了工程建设管理程序、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等方面知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2004年,我们按照学会章程,共收取单位会员、个人会员会费四千多元,并通过技术咨询服务方式收取一部分业务费用,使学会活动能够有声有色地开展。我们根据“源于会员、用于会员、服务社会”的原则,所收会费设专帐管理,全部作为学会的各项活动经费以及提供技术咨询的成本费用。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5

一、制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业务工作规程”引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建立和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科协全体同志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学习培训,分工撰写工作规程,经多次修改定稿,同时借此契机,全面疏理了科协多年尚不尽完善的基础工作,顺利通过公司的内审和省认证中心的审核。此项工作的完成,奠定了科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

二、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活动是工作的主线年初,修改了活动的实施办法,对“建家”活动作了精心安排和布置;年中,对各成员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了巡检和通报;年末组织了对活动的考核验收。今年的“建家”活动在各单位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可,有经验和特色。极少数单位的“建家”活动不够理想。经过严格对照“建家”标准考评和综合评价,集团公司的德兴铜矿科协、永平铜矿科协、贵溪冶炼厂科协,武山铜矿科协、职工中专科协五个单位被评为××年度“科技工作者之家”。

三、围绕技术创新,加大了“讲、比”活动的力度今年是全国开展“讲、比”活动十五周年,公司科协已连续四届荣获全国“讲、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讲、比”活动受到最为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立项、节点控制、跟踪检查和验收评估这四个环节上把住了关口。全年共立项项,完成项,创经济效益万元。各成员单位奖励优秀项目万元。集团公司科协还将对各成员单位推荐的优秀项目进行评审、表彰和奖励。四、开展专项学术交流为交流和总结堆浸技术,经过充分的准备,五月份在永平铜矿召开了“湿法冶金——堆浸技术”现场交流会。德兴铜矿、永平铜矿二个堆浸厂就堆浸、萃取、电积的现场工艺控制尚存在的技术问题,急需协调解决的难点作了广泛的交流;十八名科技人员宣读了专业论文。学术交流很成功,为德兴、永平堆浸上规模,为东乡铜矿启动就地溶浸项目等提供了技术信息。会后,公司科协编辑了堆浸—萃取-电积技术论文集,印发册。

五、完成了年度优秀论文的评选、表彰、和汇编“优秀论文集”工作年度,各单位科协共推荐了篇论文参加公司评审。公司评委会依据统一评分标准对这篇论文进行评分,评出一等奖三篇,二等奖六篇,三等奖十篇,对获奖论文的作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共印发《年度优秀论文集》本,供科技人员交流。另外,公司科协将—年度各单位科技人员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以及交流的论文进行了汇总并在《江铜科协》报上进行了公示。

六、第十个“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今年的“科技进步活动月”与全国的“科技活动周”结合在一起安排布置。集团公司各单位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将各项活动有机地与生产、经营结合在一起,活动开展有新的形式和内容,有成效。科技人员的创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经过评比,公司授予德兴铜矿、永平铜矿、贵溪冶炼厂、武山铜矿、银山铅锌矿、职工中专为××年度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优胜单位。“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全公司共组织专题研讨会近场次,参加人员近人次。组织各类讲座和培训场次。组织科普知识竞赛场次,参加人员达多人次;出科普宣传栏期,另外还张挂科普宣传画报张。组织义务科技咨询、便民服务场次,受益群众达余人次。书写各类宣传标语、布质条幅条幅,报导活动月电视广播稿件篇。德兴铜矿、贵冶分别在《江西铜业德铜版》和《江西铜业—贵冶版》上开辟了“科技进步活动月传真”和科普专栏。活动结束后,德兴铜矿、永平铜矿、贵冶、武山铜矿和银山铅锌矿都编辑制作了科技进步活动月专题片。

七、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科技节征集活动创办集团公司科技节旨在营建科技兴企、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的氛围。征集活动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共收集提案条,经征求各层面的意见和反复筛选,公司党政初步确定月日,(阴极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成功),为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科技节。从明年起,集团公司的科技工作者将拥有自己的节日。八、召开集团公司“讲、比”竞赛经验交流和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围绕“着眼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对人才的总体需求,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实施人才战略”这个主题,十月份在杭州召开了专题会议。戚书记为会议拨了专款,何经理到会,以“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推进集团发展、提升效益”为主要内容作了重要讲话,各单位科协秘书长介绍了科技人员的状况,部分科技人员交流了“讲、比”经验。与会的三十余名科技工作者对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和创造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会议中还对科协工作满意度作了问卷调查。股份公司刘江浩总工程师到会主持并提出了要求。会议以后,多项改进措施,正在集团公司和各成员单位中贯彻落实;—年度优秀“讲、比”成果的汇编成册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九、各专业协会活动的开展医务协会就新颁布的解决医患纠纷的条例,尤其是“医疗责任举证倒置”专题,请省内专家来作讲座,共同探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超前提高对新条例的认识。医务、职教、地质、档案等协会分别召开工作会议,交流工作、宣读、评审专业论文。医务协会还编辑印发了《大外科专辑》。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6

(一)教学实践与积累

成人教育体系中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没有范例可参照,但也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而建。其基础首先是需求,其次是基于需求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就我国气象部门而言,气象人员外语能力的培训需求也是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且通过教学实践与积累,逐步将培训内容从单一的基础英语扩展到了与气象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表1给出了气象部门2002年以来的英语培训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针对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大多数英语培训班都开设了气象英语课。其中,在2008年开办的“实用气象英语远程培训班”上,针对气象业务和相关人员的实际需要,主讲教师以“天气、气候与大气环流(Weather,ClimateandGeneralCirculation),云和降水(CloudsandPrecipitation);雾(Fog);温度与湿度(TemperatureandHumidity);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季风(Monsoon);中国的天气和气候(ClimateandWeatherinChina);英文天气预报EnglishWeatherForecast);天气警报(WeatherWarnings)及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和摘要(HowtoWriteEnglishScientificPaperandAbstract)”为主要授课内容,实践了将英语和气象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教学,使学员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学习了气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色,了解了基础英语和气象专业英语的区别。非常有意义的是,部分气象预报员在参加这期培训之后立即把所学的天气预报、警报的英文表达用到了2008年的奥运气象服务之中。此外,在近三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气象局高级英语强化班上,“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员的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气象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很受学员欢迎。这些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气象科技英语对于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也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需求调查

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科发展,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高校的新型学科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建的,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但是成人教育的学科发展是根据成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培训需求调查是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气象干部学院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培训需求调查活动。虽然气象干部学院的英语/气象科技英语培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已经明确了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但是,为了给该学科的建设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气象干部学院于2012、2013年先后在3个省气象局的8个培训班做了气象英语培训需求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气象部门学员的三大特点: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且大多数考过了大学英语4-6级(见图1)。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英语最多的方面是“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和写论文英文摘要”(见图2)。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在日常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资料阅读、气象英文论文及摘要写作及英语听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被调查的352人当中,236人(67%)认为“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包括气象英语阅读、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见图3)。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气象人员对于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需求可概括为: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论文写作和专业文献翻译,重点在于提高学员的气象科技英语综合英语能力。该结果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1气象部门培训学员概况图2气象科技人员英语的使用情况图3英语培训需求

二、新兴学科建设的实现策略

学科建设是一种组织行为,是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一项长期任务,这种行为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存在,是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不同于高校学生,成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因此,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要根据成人的培训需求,遵循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单一的思维倾向。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体现成人培训过程中的行业特色和需求。新兴学科气象科技英语的创立,就体现了这一点。建设和发展新兴学科可以从学科定位入手,通过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科梯队建设和学科管理等手段,逐步发展。

(一)学科定位

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要针对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并随之围绕定位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比如。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定位就是针对气象部门高层次的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重点放在气象科技英语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气象科技文献阅读、翻译、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提高培训学员在国际气象交流活动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科学研究

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先导。只有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把握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授课质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要做好科研,必须首先获得科研项目。新兴学科建设很难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但是培训机构或院系可以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和资助,鼓励科研向纵深发展。气象干部学院非常重视学科体系建设,从2013年起,对于在建的12个学科均给予了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也在其中。这是气象干部学院落实国家和中央的两个《纲要》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系了中国气象局各级领导对于气象科技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的重视。

(三)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根本点就是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就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培训策划和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训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实用”为基点。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开发了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且贴近气象人员实际需求的气象科技英语应用性班型,开设了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培训课程。在综合性班型“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视听、口语及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气象英语翻译与写作训练班”上开设了“翻译理论与实践、气象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在“气象国际交流口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听说、国际会议介绍”等课程;在“英文气象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及气象英文科技期刊介绍”等课程。同时,将加大培训力度,分层次、分群体、轮训式地举办气象英语类培训班,打造品牌班型,支撑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教材建设

培训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科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是成人教育培训中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教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发展和建设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培训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大力度和资金投入支持教师编写教材,编写符合成人教育规律、培训内容和目的的教材。比如,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对于学科的教材编写给予了很大支持。目前,《实用气象英语教程》、《气象英语口语教程》、《气象英语听力教程》、《预报员口语》已经出版并用于教学,《气象科技英语论文写作指南》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还计划将编写《气象科技英语视听教材》、《气象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气象服务英语口语》等教材。

(五)学科梯队建设

不论是高校还是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学科、提高教学质量都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因此,在学科建设梯队里,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学科带头人很重要,同时还需要有乐于钻研业务、开拓进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较宽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把握住学科的前沿问题,善于团结和带领学科梯队共同奋斗。因此,在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机会,改善学术和教学梯队结构,使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均得到提高。

(六)学科管理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护理;科技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四大职能,同样,科研与社会服务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与使命[1],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更好适应高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的要求[2],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存在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3]。作为地方职业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常常是各学者关注的问题。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本课题组开展了“浙江省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科技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的专题调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调研对象与方法

1.1调研对象。将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的专任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加调研且工作满24个月,排除在本校行政部门工作的专任教师。计划调研人员100名,按照整群抽样办法,实际成功访问98人,访问成功率98%。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37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2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9名。其中兼职教师17名,专职教师81名;高级职称17名,中级职称33名,初级职称48名;50岁及以上13名,36~49岁15名,35岁及以下70名。1.2调研方法。1.2.1研制调研问卷表。参考有关专家研究[4⁃5]成果,结合高职院校实际,课题组研究制定专门的针对护理专业教师的调查问卷表,分三大模块。一是调研引导语,明确“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争创一流高职院校”这个调研主题;二是角色模块(包括职称、职务、年龄等信息);三是专题调研内容模块,设置您认为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针对影响因素请您提出对策建议两项内容。影响因素中设置了科研培训、政策机制、科研团队、科研氛围、自身科研水平等5项客观题(每个问题设置是、否两个选项)和1项主观题(由教师自由填写);对策建议为主观题,采用开放性填写方式。1.2.2问卷调查。调研时由课题负责人采用一对一访谈形式进行交流,交流时课题组负责人首先介绍创建一流高职院校中科研工作的主要指标要求,如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到款额、高层次项目及成果、成果转化等,同时也介绍了国家、省、市、学校现有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访谈双方围绕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进行交流,气氛好,最后问卷表由被访问者后续思考后匿名填写,减少被访者的担忧或干扰,提高真实性。1.2.3收集并分析科技服务成果信息。98名被访对象2016—2018年科技服务成果包括技术服务到款额、专利数等9项数据,由各相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调研结果

2.1问卷调查获得的主要结果。回收调查问卷共计98份,有效率100%。整理问卷数据并分析得出,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高到低分别是科研培训、科研水平、科研团队、政策机制、科研氛围、项目指导及科技特派员数量,人数及占比分别为24(2448%)、23(2347%)、17(1735%)、16(1633%)、15(1531%)、8(816%)及5(510%)。2.2调研对象。2016—2018年科技服务成果状况98名护理专业教师2016—2018年发明专利及科技特派员项目为零。专利总数、厅级及以上基金项目数、论文总数3项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核心论文数呈下降趋势。技术服务到款额、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一级论文数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

3讨论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编辑职称;条件

作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整天为别人做“嫁衣裳”,临到自己“出嫁”——晋升职称时确因为论文数量少和成绩不突出而着急,有关系的还要“走后门”。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如何在为别人做嫁衣的同时,为自己的论文写作创造条件和人为努力制造一些业绩呢?我觉得对于现在年青编辑来说,在同等学历的条件下,只有“勤”说明问题,勤看、勤听、勤想、勤写等。这只能在平时积累,不可能在上报职称的前几天突击一下于写出几篇,再找个公开发行的期刊几天内发表;也不可能几天内得到大量的奖励,对于文章少的和其他各方面都欠缺的年青编辑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考虑:

1.经常搜集资料,把平时积累的材料随时整理好备用

编辑是个杂家,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々业的情况和其它各类知识。期刊的内容广泛,需要编辑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订有关刊物,每天看报、剪报,收集专业方面资料,会议采访等等。我的办法是把资料牯贴,编成册,随时查找。比如我写的“西部大开发与人才流失的矛盾”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全靠平时积累的结果,写成后多家期刊争用,最后在西部期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刊登了。

2.尽可能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及编辑培训等

学术会议一方面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帮助,另一方面从会议中可以找到很多写文章的素材,而各种编辑方面的研讨会和编辑培训班更是文章选题的重要来源。我的体会是: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会议对写文章大有好处,我写的文章就有从会议上得到的信息和体会而写出的,而更重要的是接触到有关专业的老师,把平时不清楚的问题一下于就解决。

编辑培训更为重要,结业征书是评职称的重要条件。有很多编辑都是从搞专业转过来的,没有编辑,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其一;其二就是编辑培训结业证书是职称晋升的必备材料。作为主编还要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上岗证。

要有经常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如开会、组稿、调查等,担任一些社会兼职也有好处,既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也扩大了影响面。编辑也要成为社会活动家,期刊也就越办越活,本人从1996年担任中国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副理事长以来,接触的作者和读者明显增多,从这些人中可以得到很多宝贵的意见。另外,稿件量大增,对出版也大有稗益。

3.平时有空多写一些编辑方面的论文

多写文章这个问题很清楚,提职称要论史。可是论史不是一蹴丽就的,只能长时问积累,没有内容不行,胡编乱造也不行。论文不在长短,有关编辑方面各类文章。如经验,体会,新的观点等等。我的体会是文章内容要新,最好是别人没有写过的,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写不出的时候不要为应付职称而写。这就有选题的技巧。选题时要在工作中选,在专她会议上选,在搜集的材料中选,存读别人文章时选。我在1994年以来共发表各种论文及短讯、报道130多篇。其中论文60多篇,编辑方面的文章20多篇。如在《中国科学报》头版刊用的“科技期刊也需要希渠丁程”一史。陕西省政协委员考察杨陵地区时。陕两省出版局长看到文章舌,主动提出要在《编辑之友》上全文刊登,这样很快就出版。有的文章其中有些就是在受到别人启发的情况下写来的。

也有在看别人文章时把发现的问胚写出来。写文章不在长短,要有内容,适合什么出版物就投什么。投稿的出版物有报纸、期刊、论文集,投在学报或一般期刊都有。所用资料平时整理好可随时查找。

写文章要紧跟党巾央的战略部署。科技期刊是舆论喉舌,是宣传党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如我写的“科技期刊要勾知识创新服务”、“科技期刊也需要可持续发展”、“抗御洪涝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化措施”等都是在中央大的战略部署决策下而发表的,对当前工作有’定作用,文章也容易刊用。

4.争取在多方面获奖

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一方面。在新闻出版宣传系统及本行业本部,开展评奖活动时要积极参加,该准备的上报材料·定要齐全。不能错过每一个机会,也不应有自己的期刊不行或自己竞争不过别人的悲观想法。积极参加评奖也是要求上进的体现,也就有了多一次的获奖机会。另一方面,也府参加社会上的有关评奖活动,这是宣传自己及期刊的好机会。也有利于联络阿行结识新朋友。比如,本人及所办期刊获各种奖励40多次,有出版系统的全国科技期刊银牛奖,中国科学院的优秀期刊及个人突出贡献奖,陕西省优秀期刊奖,突出贡献奖。部门多年的优秀个人奖,结合个人成绩不放过每一次的评奖机会,做到年年有奖收入囊中。社会上的奖有,省科委评优秀论文奖,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贡献奖,《水土保持科技信息批秀通讯员、作者,《新闻出版报》征丈等奖,美国柯尔比信息中心评干禧优秀论文,民主与法制社主办“新世纪之声”论文三等奖等,这些机会也是在平时抓住的,能作到年年获奖不断。奖励多证明了办刊及个人的水平。也有利丁晋升职称。

5.有机会对自己办的期刊尽量多作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期刊,让外界厂解期刊的内容。我的体会是,外界了解多丁,投稿多。好文章也就多了,订刊人多,发行量也就大了。《水土保持研究》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把台湾专家的文章吸引来.把北京大学的大量文壹也收到了我们的期刊上面。还有很多想发表在其他刊物上的文章也被我们征来。有了好文章作保证,洋奖有了基础,也就对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公务员之家

6.选择合适刊物与报纸投稿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9

1融合发展规划

在信息爆炸时代,传统纸媒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作为创刊于年的科技期刊,《煤气与热力》的目标不仅是做行业学术水平的领军者,更要成为业内人士交流沟通的平台与桥梁,为促进行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杂志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在努力做好出版工作的同时,建立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举办行业学术研讨会,整合延伸产业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内容传播体系。利用微信公众号、“燃气&热力”大讲堂、学术研讨会等平台,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黏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助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物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2实施路径和发展状况

2.1微信公众号

6年,杂志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煤气与热力杂志”每日推送一次,内容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行业新闻、标准规范动态、标准原文、论文精选等。除每日推送外,还包括作者服务,会议报名、签到,“燃气&供热大讲堂”等功能。公众号现有关注人数人(截至1年5月20日),日均活跃用户近0人。日常推送的主要文章篇均阅读量近1人次,“燃气&供热大讲堂”注册用户5800余人。在内容推送方面,坚持“用做期刊的态度做公众号”,力求审稿严格、数据准确、语言精炼、观点明确。日常推送内容包括经过精心筛选、编辑的行业新闻,由编辑整理归纳的标准动态、标准原文,在《煤气与热力》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原文,以及会议通知、会议宣传、广告等内容。在服务功能方面,公众号基于微信创新开发了“投稿查询”“论文检索”“写作指导”和“规范与专著”模块功能。作者向《煤气与热力》投稿后,可以自行从“投稿查询”菜单中查询稿件录用结果。有意向投稿的作者及业内人士也可以从“论文检索”“写作指导”“规范与专著”中,查询已在刊物发表的论文、稿件发表流程、格式要求,以及标准规范、学术专著等信息。

2.2“燃气&热力”大讲堂

创新开发了“燃气&热力”大讲堂在线学习平台。平台入口位于公众号底端菜单,采用录播课程的方式,观众可在线免费观看课程。目前已上线4项国标、行标的宣贯课程,主讲人全部为规范起草人,录制课程清晰,画面流畅,在标准规范实施期间可以无限次免费观看。

2.3论文+视频

为了提高期刊数字化水平,加强论文表现力,鼓励期刊论文作者在论文中加入视频。作者提供的视频经三审三校后,上传至网络平台,生成二维码,并将二维码印刷在纸质期刊上。读者可通过扫码查看论文附带的视频。对附带视频的论文的责任编辑,给予奖励,以鼓励编辑挖掘优质论文,增加附带视频论文的篇数。

2.4学术研讨会

为了促进线上线下传播渠道融合发展,扩大杂志影响力,杂志社每年举办2个学术研讨会。会议同期召开小型展览会,为业内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至1年每个会议的参会人数均超千人,展位超过个,会议论文逾篇。基于公众号,创新开发了会议报名和签到系统,既方便了参会代表,提高了会议的数字化水平,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扩大了期刊和公众号的影响力,一举多得。在会议的筹备阶段,利用公众号全方位地宣传和报道会议日程、主题演讲、学术交流活动和参展企业,通过公众号的影响力为会议扩大宣传。会议报名和举办期间,通过会议报名系统和签到系统,吸引更多参会代表关注公众号,会议和微信公众号二者相辅相成。在微信公众号创办后,尤其是微信会议报名系统运行后,2个学术研讨会的参会人数均有显著增加,增强了用户黏性,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2.5VR产品合作开发

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基于VR技术的燃气领域技能培训VR产品,内容包括:VR实景教学、VR多人沉浸式操作训练、3D互动培训课件、跨平台应急演练、纸质操作规程、远程教学等。通过可视化阶梯式培训体系,帮助学员高效地学习和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安全快速地投入运维检修的实践操作,节省培训成本,规范生产操作流程。

2.6“煤气与热力”官方网站

4年,《煤气与热力》杂志社官方网站注册建立。涵盖杂志介绍,协办单位展示,论文查阅,会议报名、宣传,信息资讯等内容。为了扩大读者群体,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官方网站支持免费阅读和下载所有《煤气与热力》杂志上刊出的文章。

科技培训论文范文篇10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截至2021年8月,加入OSID计划的冶金类期刊分别是《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黄金》《钢管》。因此,笔者先调查这4种期刊所刊发论文是否全部都创建了OSID码;然后利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识别OSID码,待进入文章界面后,逐一查看每篇文章的语音介绍、开放科学内容、学术圈和在线问答等情况;最后,分析学术圈的学术交流情况(作者问答)。因《钢铁钒钛》是这4本刊物中最早加入OSID计划的,而学术交流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再调查《钢铁钒钛》已经发行两年的2019年1期(29篇)的作者问答情况。

2OSID应用情况

2.1加入OSID计划的时间及创建情况

《钢铁钒钛》从2018年1期开始加入OSID计划,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从2019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黄金》从2019年5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钢管》从2021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通过中国知网下载这4种期刊最新一期的所有文章,《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已对所刊登文章都创建有OSID码,《钢铁钒钛》30篇,《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6篇;《黄金》《钢管》有部分文章仍没有创建OSID码,《黄金》16篇(当期刊登19篇),《钢管》13篇(当期刊登17篇)。因此,调查文章总数为92篇(未包含《钢铁钒钛》2019年1期的28篇)。《钢铁钒钛》刊登了30篇文章,29篇创建OSID码。识别这29篇文章的OSID码,5个码无任何内容,仅24个码含有内容;24篇含有语音,作者都已开通学术圈;都无学术问答;11篇有开放数据(有两篇直接上传的文章);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钢铁钒钛》2019年1期刊登了29篇文章,已全部创建了OSID码,该期虽已刊发了两年,但学术问答仍没有一条。《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刊登了26篇文章,都已创建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6篇有语音介绍;26篇都无学术问答;20篇的作者开通了学术圈;14篇有开放数据(有2篇直接上传的是文章的PDF文件);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黄金》刊登了19篇文章,16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1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个OSID码中没有上传任何资料;15篇文章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全都已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且投稿须知中含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和OSID的创建方法。《钢管》刊登了17篇文章,12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1篇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都未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没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由此可见,创建OSID码的文章有83篇,占文章总数的90%。在创建OSID码的83篇文章中,OSID码中无内容的有6篇(占7%),语音介绍有66篇(占80%),作者开通学术圈有60篇(占72%),开放数据的有35篇(占42%),都没有学术问答内容。

2.2OSID码中的问题

OSID码中包含作者语音介绍、学术交流圈、开放科学数据和关于本刊。其中,语音介绍是作者以语音的形式向读者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或结论,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帮助读者快速、清晰、多角度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圈,专家、作者和读者可通过OSID码对论文进行评价、探讨与交流,在此可拓展学术圈,与论文相关的学术话题。对于在线问答,当专家或读者对论文某部分内容感兴趣或者产生疑惑想再深入了解时,可以利用OSID码的在线问答功能,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采用文字、语音等在线与作者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此外,呈现的学术交流精华内容,可作为论文的补充,扩大论文知识传播深度和范围,实现学术研究的实用性延展[3]。关于开放科学数据,作者可以提供一些证明科研诚信的佐证材料(比如视频、动画、源图表、源数据、PPT、获奖证书等),给审阅专家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审稿专家快速地对论文进行评价,实现审稿质量和审稿速度的双提升,从而有效地帮助期刊缩短周期,提高出版效率;此外也为作者提供了解论文核心与难点的素材,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给读者带来直观、深入、透彻的全新阅读体现。关于本刊,可以将刊物介绍、网站、投稿须知等放入其内,读者或作者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本刊物,也能获取正确的投稿方式。4家期刊的语音介绍,主要介绍的是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存在的不足。但都存在以下问题:只有极个别作者提供多段语音,大部分作者都只提供了一段语音;提供的语音含有杂音,质量不高,听不清楚;语速太快;音量太低,不清晰。这些都影响了读者的收听效果。还有部分作者直接照着摘要或文中引言部分朗读,无扩展内容。开放数据方面,《钢铁钒钛》的6篇上传了试验图片,3篇提供试验数据,2篇提供Word文件;《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上传的资料最多,5篇文章上传了试验原始数据,6篇文章提供了试验照片,2篇文章提供了文章PDF文件,1篇文章上传的是文章摘要;《黄金》的4篇上传了试验图片,1篇提供试验数据;《钢管》的2篇上传了PPT文件,1篇提供试验数据,1篇提供试验图片,1篇提供了4条视频。这4本期刊提供的开放内容多为试验图片、试验数据,缺乏试验过程等的相关资料;部分图片为论文中的图片,且像素不高,对图片没有任何介绍,读者有可能不能理解;视频也不够清晰,且拍摄视角不是一个方向,不方便收看。可见,作者上传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大多数阅读价值不高;资料上传不全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开放内容上传工作不了解或重视度不够,存在应付的情况,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学术交流圈方面,《钢铁钒钛》《黄金》做的较好,作者都全部开通了学术交流圈;《钢管》因2021年刚加入OSID计划,目前没有作者加入学术交流圈。但这4本期刊的学术交流圈都很不活跃,没有产生效果。在线问答方面,4本期刊都没有读者、作者参与,深度互动交流没有实现,在线问答成为摆设。在关于本刊方面,《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黄金》都含有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但只有《黄金》在投稿须知中介绍了OSID计划和如何创建OSID码;《钢管》没有任何内容。

3OSID应用时的建议

3.1宣传推广力度要加大

OSID计划的准入门槛是比较低的,凡是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的学术期刊,能确保连续按期出版,不存在违法、违规和学术不端的科技期刊都可以申请加入;而且此计划是公益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这对经费紧张的期刊出版机构来说,不会增加任何经费负担。期刊加入OSID计划后,OSID的公益属性决定其免费为期刊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非常适合我国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4]。目前我国已经有1727家期刊社加入OSID计划,有79720位作者,121536篇论文创建了OSID[1]。乍一看,数据还挺多,但与我国期刊总数10171相比[5],加入OSID计划的期刊仅占我国期刊总数的17%,可见绝大多数期刊并没有接触到OSID,或者说并没有意识到OSID计划给出的新出版模式可以实现期刊从纸版向网络的数字化转型增值,没有意识到OSID可为传统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对期刊编辑做了一些培训,但OSID计划是公益项目,培训还是相对比较少,且主要是针对北京地区,其他地区也做过一些,但总体来讲覆盖面不广。对于非北京地区的期刊编辑来说,能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虽然现在能通过网络实现培训,但网络培训受网络和工作的影响很大,并不能及时参与,极大地降低了培训效果。出版从业人员每年都要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编辑面授时对OSID进行推广宣传,让期刊从业人员全面、深入地了解OSID在数字出版方面的作用,从而重视OSDI计划。另外,OSID机构也可以与期刊学(协)会联合举办一些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并对OSID开放科学计划媒体融合工具包的特点和功能、建码过程以及OSID为期刊带来的增值服务等进行介绍,并介绍一些典型的、优秀的案例,先使编辑人员对OSID有个直观的认知和深度的理解,为加入OSID计划做好基础工作,将对我国科技期刊加入OSID计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2019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心和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联合举办了“吉林省科技期刊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就OSID计划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这标志着OSID项目在吉林省的正式启动,也是吉林省学术期刊媒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4]。

3.2出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

科技期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编辑人员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组织者”和“把关人”的双重身份[6]。因此,编辑工作变革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编辑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态度必然会影响期刊融合发展的步伐。编辑是监管OSID开放数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监管者,更是最直接的管理者;因此,在加入OSID计划后,编辑需对作者上传的内容和资料进行审核,下载文章OSID码并匹配文章,将OSID码提交排版交付印刷,还需维护学术圈、作者和读者交流互动内容。因此,编辑更应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完成OSID开放数据的上传和审核等工作。期刊每期刊登的文章较多,文章作者的年龄、单位、工作性质等都有很大差异,对OSID的接受程度高低不同[6]。这时,就需要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新知识,通过期刊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作者群(QQ群、微信群)、学术会议等展示优秀案例,向作者和读者宣传和介绍OSID计划,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或对创建OSID码困难的作者,编辑要主动帮助他们创建文章OSID码,以提升作者的配合度和参与度。另外,在OSID码的创建和资料上传过程中,编辑依旧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严把质量关,保证上传资料的质量。期刊刚加入OSID计划时,读者对扫描OSID码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若上传资料的质量不高或参考性不强,读者的兴趣将逐渐降低,甚至不复存在。稿件刊出后,编辑要充分利用OSID平台的互动功能,及时、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关注情况和论文对读者的影响;收集OSID平台中的数据、资料,并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有效利用;利用OSID中的学术圈管理功能对学术圈动态进行监管,及时撤下不当言论。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也应该给编辑人员创造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在业绩考核时,不要只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要考虑到出版工作的特殊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调动出版人员的积极性。

3.3作者参与OSID计划的意愿要尽快提升

目前很多作者对创建OSID码还未完全接受。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作者都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完成单位考核而撰写的论文,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作者只需要撰写论文即可,论文的传播、下载、引用等都不是作者关心的问题,后也很少有读者与作者就论文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沟通,不想因加入OSID计划而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另一个原因是,作者不愿或不能将自己的一些科研数据公布出来,担忧加入OSID计划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相同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迫切,更需要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OSID开放科学内容能立体化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质载体的局限性,满足新时代的科研发展需要。因此,作者也应该充分认识到OSID计划对推广其科研成果的积极作用,不要怕麻烦,要积极参与到OSID计划中,并配合出版单位做好OSID码的创建和资料上传工作[7]。作者的配合是实现OSID计划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