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费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2 16:36:32

科技经费管理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1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和统筹协调

(一)完善区内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根据本区实际情况,由区科委、区财政局会同区发展改革委对全区重大科技事项进行统筹,其中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报请**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或区政府决策。

(二)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对以财政经费资助的科技项目,要利用**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项目信息的资源共享,避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重复、分散和浪费。

(三)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各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联系,开展市区联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国家、市各类重点科技项目任务,保证市区联动科技项目配套经费。

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四)稳步提高**区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期末,区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

(五)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创新环境建设等公共科技活动。同时,合理配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资源。

(六)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成立统一的科技投入平台。财政部门按照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来年预计财政支出,明确各类科技经费的功能定位和具体的经费金额,实行分类管理,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纳入财政预算,进行单独列支,并由区科技投入平台进行统一划拨。

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区公共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1、区科技计划经费。主要用于促进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包括科技发展基金、推进技术进步专项资金、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技改财政贴息资金等方面支出。

2、科学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各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经费。

3、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同时包含由财政安排、各部门支出的其他与科技有关的经费支出。包括科学普及经费;农业系统、建设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信息系统和工业系统中与科技有关的经费支出等。

4、科研条件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和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包括用于孵化器建设经费、技术中心建立的经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费等支出。

5、市区联动科技专项配套经费。主要用于为市区联动重点科技项目进行经费配套。包括科技小巨人专项资金和其他国家、市重点科技项目配套经费支出等。

6、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经费。主要用于引导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包括科技(普)馆的建设经费;创意园建设经费;节能环保园建设经费;科技园区建设经费、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等。

7、科技企业专项扶持经费。包括用于各个园区科技企业的项目财政奖励等资金。

三、创新财政经费支持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

(七)建立健全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政府有关科技计划项目要更多地反映重大科技需求,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联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促进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企业需求,举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推介会和专业技术对接与技术咨询活动,通过企业与高校(院所)直接对话,产生互动效应,在相互了解、信息沟通中寻找合作的切入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八)聚焦财政支持的重点。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要符合WTO和公共财政的原则,主要用于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发的支持。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加大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区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设立**区产学研合作资金,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主要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校企联动沙龙、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联合技术中心(实验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大学生创业、共建经济实体等。

四、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核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九)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全面实行网上申报,逐步推行网上评审,积极实施公告、公示制度。

(十)搭建区科技项目数据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条件下,将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信息纳入区科研项目数据库,提供给社会共享,避免或减少科研项目的重复申报、重复立项。

(十一)完善科研项目的项目库管理机制,改变科技财政支出预算方式,科学编制来年科技财政预算。科技财政支出采取当年立项入库,来年划拨资金资助的形式,原则上对未列入项目库的科技项目不予以支持,保证科技财政预算的科学性。

(十二)建立**区科研项目专家数据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科研项目管理及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五、强化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十三)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对项目经费予以管理,重点规范人员经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

(十四)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对科研项目经费逐步实施国库直接拨付。

(**)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健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制度。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科研项目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财务制度和财政部门有关结余资金管理的规定执行。

(十六)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2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

1.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及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新设立(或在每个五年规划期后需延续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以及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报请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或国务院决策。

2.建立部(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部门年度重点科技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分散和浪费。

3.加强对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构建中央、地方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联合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4.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

5.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主要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从事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的运行保障,结合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等的优秀人才或团队开展自主选题研究

——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

——科研条件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维修和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

《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经国务院批准后,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

6.合理配置各类财政科技经费,明确各类经费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避免重复交叉。

三、创新财政经费支持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

7.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进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支持方式。国家有关科技计划项目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应当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建立健全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8.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要符合WTO和公共财政的原则,主要用于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发的支持。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加大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支持,积极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

四、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

9.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特点,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以及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与评审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0.完善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11.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全面实行网上申报,逐步推行网上评审,积极实施公告、公示制度。

12.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项目数据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条件下,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等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避免或减少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同时,方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了解全国科研项目的信息。

五、强化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13.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管理制度。严格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重点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

14.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健全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

15.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制度。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健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制度。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科研项目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

16.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

17.严格追究违法违纪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对违反国家财政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追回财政拨款等处罚,取消其以后若干年度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单位和个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3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和统筹协调

(一)完善本市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由市科委、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对全市重大科技事项进行统筹,其中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上报市政府决策。

(二)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本市各行政(预算)主管部门对以财政经费资助的科技项目,要通过*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项目信息的资源共享,避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重复、分散和浪费。

(三)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对区县的指导协调。各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联系,开展部市合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任务。加强对区县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上的指导与协调,加强市、区县联动,推动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四)稳步提高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期末,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区县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

(五)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创新环境建设等公共科技活动。同时,合理配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源。

(六)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要明确各类经费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避免重复交叉。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政府公共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1.市科技计划经费。主要用于对实现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2.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从事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服务等机构的运行保障,并结合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明确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3.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

4.科研条件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和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5.重大科技专项配套经费。主要用于为国家在本市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提供配套支持。

6.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经费。主要用于引导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三、创新财政经费支持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

(七)建立健全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政府有关科技计划项目要更多地反映重大科技需求,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要促进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聚焦财政支持的重点。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要符合WTO的规则和公共财政的原则,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加大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四、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核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九)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的项目库管理机制。今后,政府资金原则上只对纳入项目库的项目予以支持。

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特点,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以及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与评审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健全科研项目库管理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

(十)完善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管理及预算管理的机制。建立相应的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十一)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科研项目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和公告、公示制度。

(十二)建立*市科研项目数据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将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信息纳入*市科研项目数据库,提供给社会共享,避免或减少科研项目的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

五、强化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十三)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的规定,重点规范人员经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

(十四)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对科研项目经费逐步实施国库直接拨付。

(十五)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健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制度。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科研项目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财务制度和财政部门有关结余资金管理的规定执行。

(十六)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4

一、科技经费投入实现稳步增长

1、2011年、2012年全县科技经费分别投入4585万元和655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1.2%和1.34%,达到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中“县(市、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例:中部不低于1.1%”的要求。

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2.92%和3.5%,也超过了2.5%的全国县(市)平均水平。2013年10月,县第六次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二、科技项目监督管理规范到位

1、加强科技项目和经费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了《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申报县专利专项资金的暂行规定》、《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和《县重点产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依据合法,立项程序合规、手续完备,下达项目批复及时,项目经费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

2、科技项目立项实行专家评审制。科技项目申报根据各行业、各领域,聘请省、市专业对口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立项资助。

3、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与县财政局协调配合,定期对全县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按照项目年度进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确保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科技计划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开展研究,科技计划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逐步涌现

1、围绕全县重大支柱产业,培育一批能带动全县专利申请量的试点、示范企业,综合运用政策、经费支持等激励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2011年以来,全县专利申请数868件,专利授权数561件,下达专利扶持资金50.25万。

2、充分利用产粮大县的资源优势,大力转化推广“双季稻持续丰产技术”、“水稻丰产节水节肥技术”和“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等科研成果。实施了“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工程,通过储备新技术,集成适用技术,逐级带动,扩大示范规模,实现了水稻优质、丰产、高效清洁生产,全县粮食生产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超高产田技术粮丰项目连续10年高产,成为省水稻高产的典型代表。

3、借助科技入园活动,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省实业有限公司聘请了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共同进行了多项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申报,获得了国家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项目立项和科技经费的支持,其科技成果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实业有限公司聘请农业大学教授为技术顾问,研究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这些产学研合作推动了知识创新成果在我县的转化,提高了我县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四、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1、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千亿产业园”、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产业的聚集效应,提升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个,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三年来,按照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全县新增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6家,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5家。今年,实业有限公司、富尔康实业集团等11家骨干企业已经申请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国家和省级技术工程中心已经增加到9家,技术创新团队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园3家。

五、科技项目实施绩效鼓舞人心

1、充分发挥科技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实业有限公司和市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几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般企业,三年来经过各级科技部门的支持,不但获得了国家创新基金、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市科技重大专项的科技项目立项,而且分别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进入了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华丽转身为“人之初集团”。

2、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助推器”的作用,以推动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三年来组织和帮助企业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科技项目21个,进行省市科技成果鉴定13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沃尔福发动机有限公司《陆风X8系列越野车自主研发及产业化》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星火计划、农转资金、农产品深加工、绿色生态种养殖等各类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项目25个,带动企业投资5100万元,县获“全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申报的绿色大米产业化工程“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续建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批准。

六、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科技经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项目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监管的倾向。我们建议:

一是加大对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特别是富民强县专项的支持力度。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财务核算;财务管理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稳定发展,需要加强科研探究,对科研产品改革创新,在获取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保证企业运营发展目标顺利实现。针对能源科技企业而言,通过开展各种研发创新活动,在减少企业运营生产成本投放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给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从科研角度来说,科研项目不但能够给能源科技企业运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能扩大企业效益空间,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一、科学经费形成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高投放低产出的传统化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其不但能源消耗量大,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更好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开始全面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发展思路,在此过程中,加大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科技创新不但决定企业效益,也影响社会发展。对于能源科技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需要加强科研费用投放,这种资金投放也就是科研经费。怎样才能对这些经费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是当前能源科技企业重点思考的内容。

二、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财务核算方法

(一)科研经费拨款核算。根据科研合同内容,科研经费产生渠道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可以把科研项目划分成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拨款科研项目、外单位委托科研项目、企业自主研发科研项目。财务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科研项目实际情况,做好科研经费划分工作。一般来说,科研拨款核算中包含递延收益科目、专项付款科目等。(二)科研经费支出核算。通过对科研经费支出分析,可以得到科研经费支出类型,如费用化科研支出、资本化科研支出。对于研发阶段,具有计划性特点,支出费用也呈现出费用化。在开发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特点,科研费用支出呈现出资本化。在具体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环节中,财务和科研部门需要在上述内容上进行探究确定,如果不能具体确定,则应该统一归纳到研究阶段中。首先,在科研经费资本化核算过程中,需要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开发环节中,把和支出资本化相关的资本进行划分,可以将其认定为无形资产的内容包含完成无形资产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的技术、具有使用或出售价值的无形资产以及可以产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这些科研项目都可以融入到无形资产科目中进行计算;其次,科研费用费用化核算。在科研费用费用化核算范畴中,包含了研发过程中所有费用支出、开发环节中不满足资本化要求的费用等。在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投放的材料资源、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等,都可以根据费用化特点融入到成本费用科目中,实现科研费用的财务核算。(三)月末科研经费结转。在月末,应该把成本费用科目中的核算科研经费支出转入到管理费用科目中,并且按照百分比的方法确定结转收入,根据研发合同内容对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等进行核算。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项目,通过往来科目的方法完成科研经费财务核算。

三、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一)强化财务核算管理意识。在开展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时,能源科技企业需要优化财务核算管理理念,把全成本核算理念引入其中,明确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财务核算管理范畴,如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科研成本等,将企业科研项目实际情况真实展现出来。能源科技企业可以根据权责发生制要求,把企业会计年度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具体划分,如把设备等费用融入到科研项目经费中,在研发阶段产生的差旅费用、公务费用、招待费用等,根据费用支出类型分别入账处理,强化财务核算管理理念,设定适宜的科研项目经费核算管理方案,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获取理性管理效果。(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能源科技企业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在企业内部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经费管理和核算工作,协调好各部门,整合各部门管理意见,对现有科研经费管理决策进行调整,灵活使用各种科研经费管理方法,秉持专款专用原则,从科研费用申报入手,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追踪和管理,对每一笔科研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记录,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专业性,满足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要求,真正做到有账可查,规范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流程。(三)规范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流程能源科技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在进行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与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把科研成本简单记录,并且将其融入到企业支出项目中,要全面分析其在每一笔科研经费中的组成和支出原因。例如,应用在科研项目场地或者设备费用。我国能源科技企业可以参考其他企业成功案例,把企业科研项目当做核心,把企业科研小组当做活动单位,对各项科研项目支出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我国课题制要求下,能源科技企业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采用全额预算管理方式,把预算计划当做核心,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科学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案,规范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管理流程,在保证预算方案执行规范、合理,逐渐摸索和制定迎合能源科技企业管理要求的科研预算管理方案,将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提高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四)细化科研经费的会计科目。能源科技企业在设计会计科目时,其中应包含企业所有会计要素,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科研项目实际情况,对每一笔科研经费支出流程进行记录,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制定会计科目,对今后某一阶段内产生的科研经费内容如实记录,设相关会计科目。结合资本化管理要求能源科技企业可以对科研项目采取分类处理方式,将其划分为研发阶段科研项目和开发阶段科研项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科研费用会计科目中,添加费用化会计科目、资本化会计科目。例如:在四级科目中增加人工费用、科研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等;在五级科目中设有工资薪酬、设计制定费用、软件专利权等。(五)建立科研经费转账管理机制。能源科技企业在进行科研费用财务核算和管理时,应用财务转账核算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科研经费核算管理机制,能够明确各个部门工作职责,将科研经费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提高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财务部门需要从全角度入手,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建设,对科研经费采取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各级人员积极参与。首先,科研分院需要明确科研经费专项核算机制建设的意义,定期对科研项目进行预测,并且和科研部门一同开展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将制定的预算管理计划交由上级部门进行审核;其次,对于科研项目需要投放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等,需要加强预算管理,根据不同项目进行科学分配,把各个项目划分成多个时间节点,各个节点制定不同的管理要求,保证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同一个科研费用在开展不同科研项目活动时,应科学分配时间,防止资源大量占用。与此同时,财务部门需要对各个科研项目费用产生情况进行预测,做好各项费用使用管理工作,结合科研项目消耗时间和工作强度科学计划,避免科研经费随意消耗,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能源科技企业运营发展中,科研项目和企业发展有着直接关联,并且科研项目是能源科技企业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将决定企业运营发展和经济效益。通过对能源科技企业科研经费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分析,提出具体工作方案,通过强化财务核算管理意识、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流程、细化科研经费的会计科目、建立科研经费转账管理机制等,保证企业科研经费财务核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有效提高企业科研经费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给能源科技企业今后发展创建良好科研环境,实现能源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慧.事业单位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系分析[J].当代会计,2019(07):18-19.

[2]宋斌.企业财政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税,2019(04):45-46.

[3]李晓云.企业科研项目核算探讨[J].会计师,2018(02):10-11.

[4]于振江,毕莹.论企业科研经费的财务核算及管理措施[J].中国商论,2018(14):110-111.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6

第二条县科技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指根据*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县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或以科技政策调控、引导,由县科技行政部门制订并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及相关的科技进步活动。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列入县科技计划,由法人或自然人承担,并在一定时期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的活动。

第三条项目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公开行政制度。在严格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科技保密法规的基础上,公布项目管理办法,公开受理项目申报,向社会公布确定的项目,向社会提供项目申报咨询。

第四条项目管理实行回避制度。在立项、经费分配、项目验收、争议处理等环节中,相关管理人员与项目责任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五条项目管理实行合同制。所有项目都应当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合同组织实施、管理经费、监督检查和验收项目。

第六条项目管理实行追踪问效制和绩效考评制。在研项目的责任人应当于每半年以及年终向县科技行政部门报告项目进展、合同执行、经费使用等情况。已完成合同任务的项目由县科技行政部门按合同条款组织验收。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作为该单位申报的下一个项目是否立项的依据之一。

第七条申请的项目应符合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以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技术创新性和经济、社会意义。

第八条项目申请者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在相关领域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或技术优势;

2、具有实施项目必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3、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4、项目负责人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5、申请者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第九条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采取常年受理、分批审批的方式。项目的立项审批实行项目申请、形式审查、对外公示、可行性评估、县科技局与县财政局联合召开办公会议审定的审批程序。

1、项目申请:申请者按照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向县科技局提交书面申请。

2、形式审查:县科技局对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县科技计划项目的基本要求进行审查。对属以下情况的项目申报县科技局在5个工作日之内通知申报单位不予受理或重新申报:

(1)申报内容与之前已立项的项目重复的;

(2)明显缺乏技术创新性的;

(3)不属县科技计划支持范围的;

(4)申报资料格式不符合申报要求的;

(5)申报资料不齐全的;

(6)对有关内容表达不清的;

(7)申报单位科技信誉不佳的;

(8)申报单位已承担两项以上县科技计划项目但均未通过评审(或验收)的;

(9)不符合县科技计划项目的其他要求的。

3、对外公示: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申请,在*科技信息网上公布,设立举报电话,听取公众异议,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情况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之一。

4、可行性评估:县科技局会同县财政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项目的技术水平、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行性评估情况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之一。

5、联合办公会议审定:在形式审查、对外公示、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上,县科技局与县财政局联合召开办公会议进行集体审定后,县科技局与县财政局联合发文。

第十条县科技计划项目分重大、重点、一般三类。项目分类主要根据对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技术水平、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前景、项目实施条件等4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来划分。项目分类以项目可行性评估情况为主要依据,由参加联合办公会议成员单独评价、根据评价汇总结果筛选确定。

第十一条县科技经费原则上对每个县科技计划项目都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资助额度根据当年的县财政科技经费预算安排情况确定,一般为:重大项目10万元以上(不含10万元)、重点项目5――10万元(不含5万元)、一般项目1――5万元。

第十二条工作时限要求:

在4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审批。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7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和统筹协调机制

1.完善省级科技计划及重大科技事项决策机制。新设立的科技计划以及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事项,由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报请省科教领导小组或省政府决策。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定期召开由省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交流部门本年度重点科技工作情况以及下年度重点科技工作计划,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分散和浪费。

3.加强对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加强省、市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发挥科技资源优势,联合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4.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省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建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优化省级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5.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活动、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力度。引导激励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支持的科研项目要突出产学研结合,突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突出项目在创新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6.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优化省级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合理配置各类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明确各类经费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避免重复交叉。省级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省科技计划(基金)经费。省科技计划经费包括科技发展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资金、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等重大科技专项经费。主要支持对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从事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省属科研机构的运行保障,结合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用于支持省属公益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自主选题研究,为科研团队建设、优秀人才培养、新兴学科培育、创新能力积累提供基本条件。

——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省属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

——科技条件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省属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维修和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

——专利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专利申请和维护、专利管理、专利保护、专利实施。

《*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经省政府批准后,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

三、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

7.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要符合世贸组织和公共财政的原则,主要用于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用足用好国家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8.改进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根据项目特点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前期没有获得政府资助的重大科技成果或技术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助。

9.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要坚持产学研结合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金融支撑、产学研联合研发的新机制,促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积极引导中央驻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

10.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和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与评审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科研项目立项与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1.建立省级科研项目数据库。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等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实行部门共享,避免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

12.完善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要广泛吸收技术、管理、财务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管理与评审。

13.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全面实行网上申报,逐步推行网上评审。对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在相应范围或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14.建立和完善项目信用管理制度。对项目首席专家、项目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的信用进行评价和记录,作为申报项目的重要依据;对评审评议专家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信用进行评价和评估,作为以后参与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

15.建立和完善省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严格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重点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

16.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健全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

17.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备法人资格,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科研项目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规范核算。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科研项目应按合同规定期限进行结题,需延期的必须按程序报批。

六、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

18.构建科技项目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审计、财政、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制度,财务验收结论作为以后申报项目的依据。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以下简称"项目(课题)经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涉及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项目(课题)经费是指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拨付的市财政经费。项目(课题)经费由市科委和*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共同管理。

第四条项目(课题)经费的资助方式分为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

成本补偿式是指对受资助项目(课题)的成本费用进行补偿的资助方式;定额补助式是指对受资助项目(课题)提供固定数额经费的资助方式,如新产品补助、贷款贴息等。

第五条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坚持科学立项、择优支持、公正透明的原则。项目(课题)经费的申请和使用,应当勤俭节约、专款专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

第六条项目(课题)经费预算实行专家论证(中介评估)和政府主管部门决策相结合的审批机制。加强经费来源预算的管理,建立健全经费支出预算体系。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课题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计划管理费和课题研究费。

第二章职责与权限

第七条市财政局是项目(课题)经费的监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确定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原则;

2.审核、批复年度项目(课题)经费预算;

3.检查、监督项目(课题)经费的管理和执行情况;

4.考核项目(课题)经费执行的绩效。

第八条市科委是项目(课题)经费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确定项目(课题)经费的支持方向;

2.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申报项目(课题)经费预算进行审核、评估;

3.编制年度项目(课题)经费的总预算和总决算;

4.按任务书的进度拨付项目(课题)经费;

5.检查、监督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

第九条项目依托单位受市科委委托对项目(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及时向市科委汇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任务书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2.审核项目(课题)经费年度决算表和项目(课题)经费总决算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市科委;

3.检查、监督项目(课题)的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条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1.编制申报项目(课题)经费预算和决算;

2.按任务书约定执行项目(课题)经费预算;

3.负责项目(课题)的经费核算;

4.及时向项目依托单位报告项目(课题)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5.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和审计。

第三章经费支出范围

第十一条项目(课题)经费支出范围包括项目(课题)研发费和计划管理费。

第十二条项目(课题)研发费是指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费用、试验外协费、合作费、设备购置费、材料费、资料印刷费、调研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

1.人员费用:指直接参加项目(课题)研究人员的工资性费用,包括专职人员费用及外聘人员费用。列入的人员要与项目(课题)任务书中参加的人员一致,其中:项目(课题)组人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项目(课题)组成员,并按规定在项目(课题)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国家资助的项目(课题)经费中重复列支。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2.试验外协费:指研究、开发项目(课题)所发生的带料外加工或因本单位不具备条件而委托外单位进行试验、加工、测试、计算等发生的费用。发生试验外协费时,必须与协作单位签订相关的合同书。

3.合作费:指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需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所发生的费用。发生合作费时,必须与合作机构签订相关的合同书。

4.设备购置费:指项目(课题)研究中所必须的专用仪器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样品、样机购置费用,以及为此发生的运输、安装费用。其中从国外引进的仪器、设备、样品、样机的购置费包括海关关税和运输保险费用。单台价值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仪器设备单独列示,单台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原则上通过协作共用的方式解决,如确需购买,需经市科委批准备案。

5.材料费:指项目(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零配件、临床观察费和试验动物的购置费用,以及为此发生的运杂包装费用。

6.资料印刷费:指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专用书刊、资料、翻译、复印、印刷的费用。

7.调研费:指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进行的调研、考察、咨询、培训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与项目(课题)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8.租赁费:指为项目(课题)租赁外单位的专用仪器、设备、场地、试验基地等发生的费用。

9.其他费用:指未列入以上各项的其他必要开支。

第十三条计划管理费是指市科委为组织项目(课题)、开展项目(课题)论证、预算评估、招投标、跟踪检查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发生的费用,计划管理费由市科委报市财政局核定。

第四章经费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四条预算编制应当严格遵守目标相关、政策相符、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十五条项目(课题)申报单位应当按照市科委规定编制项目(课题)经费来源预算和成本支出预算,同时按照项目(课题)实施进度编制年度(或阶段)用款计划。

第十六条项目(课题)经费来源中有其他匹配资金的,出资方应出具相关证明。

第十七条市科委根据论证(评估意见)进行审核,并会同财政部门最终确定项目(课题)经费预算,将项目(课题)经费预算纳入年度项目(课题)经费总预算,报市财政局审核、批复。

第十八条批准后的经费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由于项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项目(课题)经费预算造成较大影响,需要调整项目(课题)经费预算时,由项目依托单位向市科委提出申请,经市科委批复后执行,并报市财政局备案。

第五章经费拨付

第十九条项目(课题)经费直接拨付到课题承担单位。

第二十条项目(课题)经费按任务书约定的用款计划拨付。市科委根据用款计划拨付首批经费,根据检查(或评估)结果和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确定后续经费的拨付。按规定需实行政府采购的,经费拨付按政府采购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经费决算

第二十一条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必须按以下规定编报项目(课题)经费决算。

实行定额补助式资助的项目(课题)只在结题时编制项目(课题)经费总决算表,不编制年度决算表;

实行成本补偿式资助的项目(课题)要编制项目(课题)经费年度决算表,在每年的1月15日前向项目依托单位提交项目(课题)的上一年度的经费年度决算表。自项目(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不满三个月的项目(课题),当年不编报年度经费决算表,其当年经费的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经费年度决算表中编报。

第二十二条市科委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课题)进行审计。市科委根据检查结果或审计报告签署项目(课题)经费决算验收意见。

第二十三条对未按项目(课题)任务书执行的项目(课题),市科委将终止拨款,并收回部分或全部已拨资金,重新安排科技项目(课题)。

第二十四条项目(课题)因故中止,由市科委组织相关人员组成清算小组对项目(课题)经费进行清算。市科委、市财政局可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课题)经费、项目(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及相关物资进行相应处理。

第七章经费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并按照科技项目(课题)任务书的约定使用经费,不得拆借和随意改变用途。

第二十六条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负责项目(课题)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正确实施会计核算,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七条市科委、市财政局推行预算评估、中期抽查、决算审计等方式对项目(课题)经费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市科委、市财政局对项目(课题)经费逐步实行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将记录备案,并将作为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以后年度申报项目(课题)经费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未结项目(课题)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课题)结余经费,经市科委批准后,可留给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用于补助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发展支出。

第三十条财政资助的项目(课题)经费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资助文件中另有注明的除外)。资产的处置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用项目(课题)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的固定资产帐户进行核算与管理。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9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支撑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围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开展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由支撑计划承接的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任务,防止分散使用。对反映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能够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分类支持,多元投入。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点,专项经费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实践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撑计划项目实施的作用。

(三)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无偿资助性项目的经费开支范围

第五条对重大公益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前阶段的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一般以无偿资助的方式予以支持。

第六条项目经费由课题经费组成。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七条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设备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事先报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同意。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支撑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八条课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无偿资助性项目的预算编制与审批

第九条科技部在对征集项目进行筛选、凝练、整合时,应当同时形成项目概算。

第十条科技部结合项目的综合咨询,对项目概算进行独立的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和控制项目总预算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一条确定立项的项目,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可行性研究,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包含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科技部结合项目可行性论证,对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进行独立论证,作为组织编制课题预算的依据。

第十二条项目组织单位在选择课题承担单位的同时,应当组织课题申报单位编制课题预算。课题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课题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课题预算书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课题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课题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三条课题预算由项目组织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项目组织单位为地方科技厅(委、局)的,应当商同级财政部门后汇总报送。

第十四条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预算进行评审或评估。科技部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五条科技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并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六条科技部提出项目(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报经财政部批复后,下达项目(课题)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课题)应当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七条科技部根据预算批复,与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课题)预算书。项目(课题)预算书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项目(课题)年度预算由科技部按照要求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财政部批复下达项目(课题)年度预算,并抄送科技部。

第二十条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课题),其经费预算的确定按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无偿资助性项目的预算执行

第二十一条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准。

(二)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部批准。

(三)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部批准。

第二十三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四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五条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课题,当年可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报表中编制反映。课题决算报告由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决算报告由项目组织单位审核汇总后,于次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六条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由项目组织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由科技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原渠道,并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课题实施期间出现课题计划任务调整、课题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报项目组织单位及科技部批准。

第二十八条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无偿资助性项目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科技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或课题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项目完成后,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及时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和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项目通过验收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结余经费收回原渠道,并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科技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五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科技部对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七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技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贷款贴息

第三十八条对已获得支撑计划含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项经费支持,且具有明确产品导向或产业化前景,并能形成一定生产能力规模的项目,可以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继续予以支持。对预期能够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第三十九条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

(二)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所必须的研发、产业化条件;

(三)该项目已获得一年期以上的银行贷款(包括政策性银行的软贷款,不包括一年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并能够提供贷款合同、银行付息单等材料。

第四十条根据贷款用于项目的实际支出水平,贷款贴息额为当年发生利息额的50,贴息时间不超过3年,贴息总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第四十一条符合申请贷款贴息条件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评审评估。重点评价项目的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以及申报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等。

第四十二条科技部根据评审评估意见,核定贴息金额,报财政部批准后,按照财政资金拨付的有关规定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或项目承担单位。

第七章其他资助方式

第四十三条积极探索其他资助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科技领域,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自主创新。其他资助方式主要包括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

第四十四条对已获得支撑计划含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项经费支持,且具有明确产品导向或产业化前景、并能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但未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的应用示范项目,可以采用风险投资或偿还性资助方式继续予以支持。

第四十五条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八章附则

科技经费管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县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实施效率,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绩效,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科技计划是指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县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或以科技政策调控、引导,由县科技局制订并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及相关的科技进步活动。

第三条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列入县科技计划,由本县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承担,并在一定时期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的活动。

第四条项目管理实行公开行政制度。在严格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科技保密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布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申报指南,公开受理项目申报,公布项目立项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项目管理实行合同制。所有项目都应当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合同组织实施、管理经费、监督检查和验收项目。

第六条项目管理实行追踪问效制和绩效考评制。在研项目的责任人应当根据合同规定,及时向县科技局报告项目进展、合同执行、经费使用等情况,县科技局定期组织检查。已完成合同任务的项目由县科技局按合同条款组织验收。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实施情况作为该单位申报的新项目是否立项的依据之一。

第七条项目管理实行回避制度。在项目立项、经费分配、项目验收、争议处理等环节中,相关管理人员、咨询专家、科技中介机构与项目承担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项目立项

第八条县科技计划项目按计划分类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2类,按管理分类分为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3类。

第九条项目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项目的立项程序一般包括指南、项目申请、项目初审、项目评估、行政审批、签订合同六个基本程序。

第十条县科技局根据全县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编制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明确重点支持领域、项目申报的具体方式和有关要求等。

第十一条项目申请者(项目申请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项目负责人在相关领域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或技术优势;

2、项目申请单位具有实施项目必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3、项目申请单位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4、项目负责人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5、项目申请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项目申请单位已承担两项以上(含两项)县科技计划项目但尚未通过鉴定、评审、验收,也未按结题处置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在研的县科技计划项目数不得超过2项,已达到2项的,不得参加申报新的县科技项目。

第十二条申请的项目应符合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符合我县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具有技术创新性和经济、社会意义。

第十三条申请项目需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申请表。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1)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研究开发内容和技术关键;

(4)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知识产权申请情况、应用前景);

(5)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6)计划进度安排;

(7)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8)经费预算。

3、其他附件。

第十四条项目申报。县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常年受理申报、分批审批立项的制度。申请者按照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向县科技局递交书面和电子文档申请材料。

第十五条项目初审。县科技局对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县科技计划项目的基本要求进行审查,对存在以下情况的申报项目及时通知申报单位不予受理:

(1)不属县科技计划支持范围的;

(2)申报单位科技信誉不佳的;

(3)主要研究内容与之前已立项的项目重复的;

(4)申报资料不齐全或格式不符合申报要求的;

(5)对项目主要创新点和技术经济目标表述不清的;

(6)不符合县科技计划项目的其他要求的。

第十六条项目评估。项目评估分项目调查和专家评审两个环节:

1、项目调查。县科技局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申报单位的实施条件、同类技术现状等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和核实;

2、专家评审。县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专家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立项意义、项目的创新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分“建议立项”、“建议备选”、“建议不予立项”三种。

项目调查情况和专家评审意见是行政审批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条行政审批。在项目初审、项目评估的基础上,县科技局与县财政局召开联合办公会议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定,确定项目立项。

第十八条项目公示。通过行政审批确定立项的项目,在*科技信息网等媒体上公布,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间有异议,经调查反映情况属实并需调整的,由联合办公会议重新审定。

第十九条经行政审批确定的项目,由县科技局编制下达县科技计划项目文件。

第二十条确定立项的项目由项目承担者与县科技局签订科技项目合同,按合同制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项目初审合格、专家评审结论为“建议立项”或“建议备选”但行政审批未予立项的项目,作为备选项目进入备选项目库。

第三章项目经费

第二十二条项目补助经费由联合办公会议研究确定,由县科技局和县财政局联合下文。

第二十三条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补助额度为:一般项目每项1--3万元,重点项目每项4--5万元。

第二十四条一般项目的补助经费在签订项目合同后即予全额拨付;重点项目的补助经费在签订项目合同后先拨付总额的50%,余款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另行拨付,项目实施不力、明显违反合同要求的,余款不再拨付。

第二十五条项目补助经费必须按照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定专款专用。不按规定使用经费的,县科技局有权暂缓拨付经费或追回已拨付经费。

第四章项目验收和结题处置

第二十六条项目在完成计划合同任务后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经县科技局同意后组织验收。

第二十七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可申请按结题处置。

1、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或因现有水平和条件难以克服或实现的技术,致使项目不能继续或不能完成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和目标的;

2、项目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已由他人公开,致使本研究开发工作成为不必要的;

3、导致项目不能继续实施的其它原因;

4、项目补助经费在1万元以下(不含1万元)的。

要求申请结题处置的项目,应当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具体理由,同时提交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项目工作和技术总结、项目实现的技术经济指标的有关证明材料、项目经费支出决算报告等相关材料,报县科技局审核批准。

第二十八条项目验收工作应在项目合同规定的完成期限到期后半年内完成。超过合同规定的完成期限半年以上未申请验收、也未按结题处置,且事先未作项目延期申请的,项目承担单位两年内不得再申报县科技计划项目。

第二十九条项目验收由县科技局组织。项目验收以项目合同为基本依据,验收的主要内容有:

1、项目合同书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等各项内容的完成情况;

2、项目合同书确定的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实际支出情况以及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

3、项目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4、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情况。

第三十条县科技局在组织项目验收时,应成立项目验收小组。验收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由相关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经济财务专业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组成,其中相关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三十一条申请项目验收需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1)项目验收申请表;

(2)县科技局下达的立项文件和项目合同书;

(3)项目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4)项目实现的技术经济指标的有关证明材料;

(5)项目经费支出决算;

(6)其它与项目验收相关的材料。

第三十二条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完成或基本完成项目合同确定的任务和技术、经济指标,经费到位且使用合理的项目,通过验收。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通过验收:

1、合同规定的主要任务和指标未完成的;

2、提供的验收资料、数据不真实的;

3、配套经费不落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