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8 17:07:22

科技安全管理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1

1.1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面积不足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院所承载的项目及课题不断增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断增加,相当部分的科研院所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仪器设备摆放密集,有限空间变得更加拥挤,水电等公共设施负荷加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缺少仪器布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后由科研人员随意摆放至实验室内,缺少安全、环境的综合论证。

1.2科研工作量大,夜间实验增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是科研院所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没有捷径,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工作为基础,这就促使科研人员要加大精力投入。时间有限情况下,部分实验室出现了连续运转的状况,过夜实验增多,夜间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操作等情况,急需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夜间实验的安全性,如夜间实验操作需最少两个人,加强相互督促等。

1.3实验室分散,药品信息难掌握

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一般以课题组为主体,课题组人数不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空间,实验室较为分散,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基本由课题带头人来安排,不会经过处室或研究所等上级部门审核,以至研究所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监管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实验药品购买基本上都是课题组自行购买,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到药品信息,对于一些剧毒药品的购置和管理也容易出现疏忽和漏洞。

1.4实验室开放共享,人员流动性大

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发展的核心目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基本都列入了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共享目录》,科研院所实验室普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外及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部分设有环境、健康和安全部门,有浓厚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文化,高效安全的管理组织构架,硬性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保护人员、财产的安全、建设优美环境开展大量工作,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各种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服务[6]。

2.1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不会单独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是将所有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统一管理,包括建设许可论证、空气质量管理及动力工业车辆管理等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设施投入较大,但行动综合管理效果显著,事故处理能力强,行动能力强[7-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安全和健康有关的各项事务[9],高校一般都有一套以职业健康和安全操作为准则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部,由校长直接负责,各学院院长兼任职业健康与安全主任,学院的各研究室主任对下属的实验室安全负总责[10],实验室管理非常细,普通工作日、周末及假期、过夜实验操作都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11];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各安全领域,包括防火安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加工安全、放射性安全、生物安全、常规安全、特殊工种安全、意外防护安全等[12];日本高校非常重视环保安全工作,每所大学都设有环保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这种浓厚的安全、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的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13];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一般建有2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大学内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学校安全部门的认证和许可才能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14]。

2.2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中国香港高校在成立初期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转的重要元素,用定量的指标数据反映实验室安全状况,开展实验室安全状况的评估,掌握情况,对危害与风险做出预测,各部门、各级别的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做绩效考核,安全职责能否达到标准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5-16]。中国台湾高校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设立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是学校安全卫生与环保委员会,二是学校安全卫生及环保中心,三是科、系、所安全卫生及环保小组,四是各实验室安全卫生及环保责任人[17]。另外,香港及台湾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际之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使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6]。

3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院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院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院领导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院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院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各研究所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院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18]。(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发情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2)结合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是对仪器设备安全操作及维护的保障措施。科研院所仪器设备一般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购买,购买人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比较熟悉,仪器购入后,资产录入购置人名下,通过建立仪器资产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督促相关人员对仪器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管,为仪器安全操作增添一份保障。(3)建立实验室安全自检档案制度,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关键措施。安全排查,定期自检,并形成安全自检报告,存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自检内容包括水电线路老化排查、实验药品放置、废弃物处理、压缩气瓶使用及防护等。为督促自检制度的定期实施,各级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例会、检查通报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一位安全管理专家说过,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9]。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20-21]。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烘托一种文化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无辜渲染,实际上实验室的安全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安全意识,改变科研院所的整体安全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传播功能,来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抓好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3.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实验室平台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作机制。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要以熟知安全问题具有极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技术人员为主,组织体系内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管理过程中问题,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及时修正调整。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院所安全管理部门与市级环保局、消防局及公安局形成联动,定期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药品库、放射源、压缩气瓶等危险物品进行检查,对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4结语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业信息建设进程。所以,在企业应用大数据便利条件时,适时完善其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企业内部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对于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信息覆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复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庞大。因此,一个综合性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构建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安全可靠的技术作为支撑,也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对其具体工作进行约束,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企业信息安全起保障作用。

1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影响

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企业的信息数据管理模式在发生着创新改变,一方面有效优化企业业务信息存储模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但大数据时代推动企业信息管理方式进步的同时,也对其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大数据环境中包含的信息内容广泛,数据容量大,安全隐患问题较多。因此,企业应正确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对于自身信息管理发展的影响之后,适时建立起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日常的生产工作入手,有效保障企业业务信息的安全。科技时展带来的新兴技术,也能辅助企业顺利有序完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以此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管理。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建设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内部重要私密信息数据及资产的安全,其相关工作是在一定技术基础支撑的条件下开展的,是科学合理指导、规范和系统管理企业内部信息和保障其使用安全的重要措施。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云端系统的使用度越来越高,也适时将现实生产、生活、工作中的信息数据存储在云盘中,这也是推动加快大数据时展进程的关键原因。支撑大数据时代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今网络条件发达,它具有一定的信息开放共享性和虚拟性,有助于人们高效搜索所需数据的同时,也增加了不良信息影响的风险。所以,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处于一个风险系数反复变化的状态,能初步对自身信息数据进行系统管理,但无法保障内部信息的安全调用。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的多样性不断增强,社会发展背景逐渐复杂化,企业内部信息安全受到的威胁也就相应增加。因此,企业在面对这种环境现状时,应积极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条件,合理完善自身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内容,以此提高整体信息数据存储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涉及的方面较多,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切实根据实际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问题探究,以此帮助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多方面得到进步提升。

3大数据时代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深入研究

3.1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先进设备在企业中的使用普及度越来越高,对企业数据信息整理的应用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各个企业的发展领域和特点不同,所以在建立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应初步构建一个大致框架,将其实际所需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大致分类,以便后续完善工作的有序开展。企业的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是以云端信息平台为基础载体的,其性能涉猎范围较广,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企业在构建自身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时,应适时参考行业发展标准,再添加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内容,以此提高该框架的科学合理性和实用性。(1)增加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补充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为安全管理和先进技术,因为技术是支持系列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落实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推动大数据管理系统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及时根据科技进步对自身法律条文进行适时更新和补充,提高执法独立性,以此有效保障企业信息安全。此外,法律知识也能辅助企业管理人员完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并规范其具体操作。相关法律知识的适时补充,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工作人员的知识构建体系,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保证其系列工作开展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的。(2)严格完善企业工作管理机制。紧密有序的工作管理机制是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联系各部门工作的关键纽带。因此,在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进行构建时,也应对其组织安排、运行检核等工作管理机制进行实时完善,以此帮助工作人员加深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根据内部信息的保护程度对其进行分类,促进实际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管理体系特点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工作管理机制内容的明确制定,也有利于严格规范企业人员的具体工作,促进其工作内容与管理制度特点相契合。因为各个企业的发展背景不同,运作模式不同,所以要求其根据自身特点对管理机制进行个性化定制,是在加深管理工作对企业人员影响程度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企业发展特点的重要措施,也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在新兴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具体管理工作进行适应性革新的具体办法。3.2云平台的安全防护。云平台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基础,其工作运行是在网络条件支持下进行的。但就现今发展状态而言,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导致云平台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因为网络具有信息共享这一特点,使得企业云管理平台很难清晰界定信息来源及引用对象是否为内部成员,这也是造成企业内部信息泄露和遗失的重要原因。所以,企业在完善自身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应适时对云平台及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增加使用人员认证、应用范围说明等程序,以此确保企业信息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和私密性,也就能够适时降低外网环境破坏企业内部安全体系的风险。云平台登录人员的身份认证,是从根源上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发生安全问题时,也有利于技术人员的问题排查工作进行。云平台的安全防护也能有效减少外部网络病毒的入侵,其自带的风险把控措施能够将可疑问题拒之门外,在计算机防火墙的协助工作下,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企业在落实云平台安全防护工作时,还可以建立一套网络防护体系,隔绝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可靠性。3.3完善风险评估标准和安全标准。企业内部信息数据的安全对于企业整体发展而言具有关键意义,所以,企业适时提高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知程度,让其深刻理解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保证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落实。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对市场的风险评估标准和安全标准进行合理改进完善,以此更加贴近现实安全问题发生状况,这样不仅能提高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也能保证信息安全问题的完备解决。企业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高效适应大数据时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保障内部数据信息不受外界干扰的关键措施。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和安全标准的实行,使得云平台体系及工作人员能够对隐患问题进行判断,对其开展解决防预措施。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发展,计算机应用的广泛,各种安全隐患和威胁方法层出不穷,企业信息安全的整体形势较为严峻。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新时期现代企业创新上升的重要措施。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升级,都能够切实帮助提高企业整体的信息安全防卫水平。因此,正确树立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目标,有效保障系列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进行,是确保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完善和保障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性的可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1]朱辉,袁亮,孙琴.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2):176-177,180.

[2]黄新宇,李徐鹏,曹旭,等.基于ISO27001的智能网联车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仪器仪表,2020(3):21-27.

[3]孙俊昭.智能信息化系统在造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中的应用[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9,38(6):66-68.

[4]叶帆,王娜.浅谈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现状及管理措施[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42.

[5]陶彤.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电气时代,2020(3):78-79.

[6]孙红梅,贾瑞生.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9):210-213.

[7]张敏.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中信息安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3):93-94.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质量安全;公路工程;科技引领

目前桥梁双柱墩盖梁施工是在墩柱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之后,安装抱箍,然后在抱箍上安装作业平台,从业人员在平台上完成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养生直至拆模,抱箍承受盖梁施工期间的所有静态和动态荷载,如何确保盖梁各项工序施工期间作业人员安全和确保盖梁各工序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实现盖梁施工质量安全双赢的目的,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盖梁施工期间作业人员的安全,让作业人员彻底解除对自身安全的顾虑,方可确保从业人员安安心心地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完成盖梁各工序的施工,从而实现质量安全双赢的目标。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6),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目前公路工程双柱墩桥梁盖梁施工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盖梁作业人员的安全带缺少挂点,导致作业人员使用安全带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从而部分作业人员在缺少监督的时候,就心存侥幸,不正确佩戴安全带,一旦作业平台发生坠落或作业平台临边防护失效,对作业平台作业人员生命将会产生巨大威胁,因此,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一种盖梁施工作业人员固定安全带的可移动装置十分必要。

1双柱墩桥梁盖梁作业人员安全带固定可移动装置的设计

针对目前双柱墩桥梁盖梁作业人员系安全带困难的问题,根据本人多年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经验,通过设计一种可移动的安全带独立受力固定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双柱墩盖梁施工期间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安全带的难题,在确保盖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不仅提高了作业效能,而且由于从业人员自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盖梁施工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否则盖梁作业人员为了减少高空作业的时间,往往赶工期,忽视工程质量,对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一是两个墩柱钢筋笼固定时对应最外侧加长主筋的设计,在加工墩柱钢筋笼时,以钢筋笼安装固位置为基准,加工两个钢筋笼最外侧的一根主筋长度时,在原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对应盖梁高度1.2~2.0倍长度进行加长,其余主筋长度按照设计要求确定,两个加长主筋长度超出盖梁高度的部分,从上往下,从距离顶端20cm开始到高出盖梁顶端30cm的区域,每隔10cm,以对应主筋最外侧竖中线相应位置为中心,以对应钢筋主筋的0.1~0.4倍为直径加工通透圆孔;二是安全带可移动固定装置的设计,竖向为以最外侧加长钢筋最顶端的圆心为中心,以加长钢筋直径的1.05~1.2倍为外径,以加长钢筋直径的1.02~1.1倍为内径,高度为加长钢筋高处盖梁的长度减去30cm的钢管,对应从距离顶端20cm开始到高出盖梁顶端30cm的区域,每隔10cm,以对应钢筋主筋的0.1~0.4倍为直径加工通透圆孔,用于与加长钢筋通过插销固定,横向以两个墩柱钢筋笼最外侧加长主筋水平截面的两个中心点的水平距离为长,用和竖向同样型号的钢管焊接,在钢管竖向和横向焊接直角的部位顶部,设计宽度为钢管外径,高度为10cm~30cm,厚度为0.5cm~2cm,垂直与水平钢管焊接的挡块;三是两个墩柱钢筋笼最外侧加长主筋与安全带可移动固定装置连接的设计,通过插销将钢筋笼外侧加长主筋与安全带可移动固定装置进行连接,插销为直径为对应加长主筋和钢管通透圆孔直径的0.8~0.95倍,长度为竖向钢管外径的1.2~2.0倍的光圆钢筋,在距离光圆钢筋两端0.5cm~1.0cm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0.2cm~0.4cm直径加工通透圆孔,通过卡扣固定插销。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将传统安全带固定挂点设计成可移动的,在确保盖梁作业人员安全的同时,方使作业人员水平移动,一方面解决了盖梁作业人员安全带挂钩无法固定的难题,另一方面提高了作业人员工作效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双柱墩盖梁施工期间质量安全管控的难题。

2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的延伸

双柱墩桥梁盖梁作业人员安全带固定可移动装置的设计有效解决了施工期间质量安全管理的难题,可以说是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如何最大程度地加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控力度,全面提升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创新要充分结合实际,切忌生搬硬套、盲目创新,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解决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实际难题的有效手段,一是注重信息化,但不能盲目依靠信息化。近年来,信息化在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难题,如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超前地质预报、路堑高边坡开挖过程中及隧道浅埋段施工过程中运用位移监控系统对位移变化进行监测,甚至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全生命周期模型对项目质量进行管控,的确解决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控难题,但是,由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很多分部分项工程主要还得依靠人工来完成,如钢筋的切割、绑扎,桥梁盖梁的施工、支座的安装等,仍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然后由于人是有自主思维的,天生具有的懒惰、贪婪等特性,信息化往往具有约束性,导致从业人员经常对信息化产生抵触,如目前大多施工项目推行的质量安全信息化全员管理系统,要求从业人员每天班前、班中、班后对岗位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排查,无论是有无问题,每天都要通过系统将现场的相关照片进行上传,慢慢部分从业人员就开始弄虚作假,影响管理数据的真实性,为此,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创新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必须符合实际。二是正视创新与适用之间的矛盾,谈到创新一般泛指申报奖项、发明专利、出版专著、等,而忽视所有的创新,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提高生产力,创造有效价值,为此,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在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创新时,务必将质量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一线工作人员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发挥一线作业人员才智,切实将质量安全管理方面一些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总结、固化、推广,方可确保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的适用性;三是注重质量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的前提是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行业规范等要求标准化施工,从面上、基础上确保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不是想通过创新一个点而带动整个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因此,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必须注重基础,必须将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化、制度化,通过不断健全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排除日常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盲区,通过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推进公路工程日常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突破绝对不能盲目忽视基础而进行创新。四是注重质量安全管理创新投入,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尤其是必须注重组织管理,要安排具有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质量安全管理的创新工作,并给予相应的权利和职责,切实为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不能将质量安全创新挂在口头,要付诸于实践,针对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就得安排专人负责、筹集专项费用,否则再好的想法,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做坚强的后盾,也难以实现。五是将项目应急管理机制与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相结合,应急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指出现质量安全事件、事故时,立即采取措施,将质量安全事件、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其实,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必须将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进行创新,不能将应急管理仅仅作为处理突发质量安全事件、事故的工具,要通过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创新,将应急管理作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预防质量安全事件、事故发生的有效对策,如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程中,对所有大型机械安装红外感应装置,将人体温度设定为感应温度,并与大型机械制动系统相联动,一旦有人与大型机械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对应的大型机械就自动停车,从而有效减少大型机械碾压从业人员的事件,真正做到事前预防,对于路面施工中沥青的控制,也可以通过温度感应器进行沥青质量控制,一旦沥青温度不符合要求,就自动报警,对相应的沥青进行报废处理,从而避免不合格的沥青应用到工程中,而诱发质量事件,真正通过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创新,全力助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切实做到提前预防各类质量安全事件事故。六是将质量安全管理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要让全体从业人员认识到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将质量安全管理创新作为项目的一种文化,通过文化渲染让全体从业人员认识到质量安全管理就是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生命线,从而主动落实各项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为公路工程项目做好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本论文通过双柱墩桥梁盖梁作业人员安全带固定可移动装置的设计,以点带面,阐述了创新对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就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要点,结合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做好质量安全管理创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要想取得质的飞跃,还需将质量安全管理创新制度化、体系化,以制度建设明确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职责,以体系建设推进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推进,尤其是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母体,必须将质量安全管理创新制度化、体系化,否则质量安全管理创新就只会停留在一个点,而不会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只有质量安全管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会确保质量安全管理创新成果变成生产力,产生应用价值,切实带动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迈向新台阶,最后也希望更多地从事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创新研究,切实提高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可靠性、安全性、耐久性。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

[2]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3]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4]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5]张少华.公路桥梁工程与项目管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安全措施

1前言

随着清洁能源的不断开发和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各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落实安全法规和标准,减少安全隐患,加强水利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对保证水利工程安全尤为迫切。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是水利工程质量评定的首要指标,它不仅关系到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同时也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水利建设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关键。

2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2.1保护施工人员安全,保证工程质量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施工人员的安全的同时也影响施工质量。只有施工人员的安全的到保证,才能使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高质量。

2.2保证人民的用水用电等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建设工程,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面,比如说基本的用水、用电等。保证水利施工的安全,就为人民生产生活各方面需求顺利实现提供了保证。

2.3保证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到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在水利工程后期出现隐患,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就保护了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提高水利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务必完善水利建设的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进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水利建设的安全性是水利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其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水利建设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3水利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讨论

3.1复杂的环境是水利工程施工最大的安全隐患

首先,水利工程施工的场地较大,施工人员较多,施工分散,对其综合管理的难度较大;其次,水利施工的工程程序极为复杂,尤其是爆破时的安全问题,是一直以来的核心问题,第三是施工现场大部分都是户外开放式施工,很难与外界环境进行封闭隔离,这对施工材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3.2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素质差、安全管理能力不强

目前,水利施工人员整体安全素质不高,受到的安全教育培训不系统、不规范,且项目施工管理不能很好的协调生产与安全的关系,安全工作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给水利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

3.3水利施工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一方面水利工程难度大、工期长,且施工环境复杂多变,监管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监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监管工程人员安全责任意识薄弱,甚至无证上岗。监管队伍的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落实。

3.4没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地点偏远,交通不便,且配套设施不够全面,应对突发安全问题难度较大。突出问题是安全预警机制落实不到位、应急队伍建设不完善、应急救援人员应急能力不强,不利于水利施工的安全管理。

4解决水利工程安全问题的对策

4.1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从施工现场的内部工作人员和周围的群众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坚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水利工程项目的首要地位,需要企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不定期抽检安全教育的落实情况。

4.2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

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核心,也是建设过程中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因此要想做好水利施工安全管理,就必须严格把握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健全防火、防爆等安全工作机制,完善机械、设备等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对材料进场出场严格把关,合理分配,及时回收。设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队伍,对于任何有安全事故隐患或违章操作行为立即制止并严肃处理;对从事高空作业、特种设备操作等危险作业的施工人员要持证上岗,并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检修检测,保障机器性能。

4.3提高施工安全行必须采用先进的科技和安全的技术

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机械设备陈旧,施工方法也比较落后,这就难免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发生很多非人为原因导致的错误。只有紧跟时代的科技步伐,不断更新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案,替换传统的不适应时展的工艺,才能尽可能减少因繁琐的人工操作引起的安全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才能及时对工程施工环境、天气等条件作出预判,更好地保障施工安全。

5结语

安全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是施工管理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保证。它是生命安全的基础保障,是完成高质量工程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指导方针,保障水利工程正常健康运行,保障国家、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

作者:宋小旺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铭昕.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07).

[2]张佳磊,孙勋臣.浅谈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5

一、提高客人安全意识

酒店安全问题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客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例如,客人疏忽大意而在酒店丢失东西或物品被盗,客人抽烟引起火灾等。2010年8月10日,义乌市某酒店2011房间一名叙利亚游客卧床抽烟引起火灾。当时该客人已睡着,所幸被该酒店的巡查保安发现,并立即将火扑灭,未造成进一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客人应该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充分认识到酒店中潜在的不安全隐患。酒店员工也应提醒客人提高警惕,引导客人遵守酒店规定,并妥善保管好自己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

二、开展安全工作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保证客人生命和财产安全是酒店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和根本,是酒店最大的社会效益。酒店经济效益也是以安全为前提和保证的。因此,安全虽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它保障经济效益的实现。一旦失去安全保障,酒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付之流水。因此酒店做好安全管理,保证客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向客人负责。同时也是向经营管理者自身负责。部分管理层因为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酒店的安全问题。比如宴会厅物品没地方摆放,就随意堆放在安全通道;为追求高利益,一味的让员工加班,而忽视部门员工的安全培训等。因此,酒店管理层首先应高度重视安全,树立风险意识。

酒店安全工作的关键,其实就是管理与培训的问题。因此酒店管理人员既要负责检查与发现不安全隐患,并及时纠正,也要负责安全工作的学习与培训督导,尤其要重视对一线员工的安全培训。这些员工往往是跟客人联系最密切的,他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在大连香格里拉大酒店,曾有一位女性客人因为厌世准备自杀。客房部员工发现客人情绪不对,仔细观察后,马上报告客房部经理和大堂副理,从而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因此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对于客人和酒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进行强化,他们才能真正地树立安全意识,并自觉地应用到实际行动中。

三、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应急事件处理程序

现在酒店虽然都设立了安全部,但是安全管理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工作,它需要酒店内每个员工的努力。因此酒店可以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每个部门选派一名管理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制定、完善和执行酒店的安全计划,并负责定期对本部门的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委员会应意识到自己对酒店客人、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酒店财产的安全负有全面的责任。

应急事件是指发生在酒店中的一些突发的、重大的不安全事故或事件。从安全角度看,现代酒店中容易产生的应急事件一般有停电事故、客人违法事件以及客人伤、病、亡事故、涉外案件、恐怖袭击等。同时还包括一些不可抗自然力产生的灾害,如台风、地震、水灾、海啸等。酒店应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并定期培训。各部门应熟悉各自职责及应急程序,管理层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这些程序制定好了,不应是酒店的摆设,更不应是酒店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而应让酒店所有员工熟悉,并要定期进行演练,真正地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四、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酒店安全管理

现在酒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服务质量,都应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高科技不仅可以使酒店服务质量提高,同时能更好地保证客人及酒店的安全。现在酒店一般都采取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措施,安装有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自动防火、防爆、防盗系统等,使酒店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违法犯罪分子的活动和其他侵害因素的侵袭。成功地应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辅助酒店的安全管理,不但要求酒店日常操作模式要符合科技的要求,而且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科技人员配合,使先进的科技有效地服务于酒店的安全管理。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数字水印技术

科研项目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也关乎科技机密、国家安全,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的档案管理,保证资料完整、信息安全,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下的核心任务。在2020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确保科研档案完整、准确、可用、安全”,并对归档范围、归档要求、保存形式等予以详细地说明。因此,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提升安全意识,保持危机意识,进而尝试采取多种措施,营造安全的保管环境,才能支持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从这些档案中汲取知识,借鉴前人的经验,进而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项目档案数量持续增加。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在科研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受此影响,在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验收、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文件资料,例如项目申报书、项目结题报告、发表论著、成果鉴定书等等。这些文件、证书等归档以后,作为档案存储起来。纵向来看,近几年科技计划项目相关的档案数量同比增加明显。

(二)档案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应用价值,档案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目前来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例如,《档案征集制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征集范围和归档标准,既可以防止珍贵档案因为无法及时归档而造成丢失的情况,同时又能够避免不符合规定的档案被接收。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稳步推进。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部门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于部门工作开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编制专项预算,增加资金投入,采购信息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实际措施,让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持续性的提升。调查发现,很多档案部门安装了自助服务终端,使用者可以自己操作设备完成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查询,办理借阅和归还等一系列基础业务。这样就减轻了服务台档案工作人员的压力。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制度亟需完善。现阶段档案部门的制度体系中,有关于保障档案安全的相关规定。但是仔细阅读发现,这些制度、规定大多是指纸质档案,而很少涉及电子档案。也就是说,目前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制度仍然处于空白地带,从而更容易引发安全漏洞。事实上,信息时代下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申报、材料验收等各项工作,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理。这也使得近年来电子档案比例持续增加,甚至在一些互联网技术比较发达的省、市,电子档案的比例已经超过纸质档案。但是有些档案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转变思路,没有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调整。在没有完善的制作提供约束和指导的情况下,对于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不能高质量的开展。

(二)网络环境存在诸多的风险隐患。原来的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主要依托线下办理,而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无论是档案的载体、类型,还是档案的接收、查阅、转移等各项业务,都是依靠网络线上办理。这种情况下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就显得尤其必要。但是目前来看,很多档案管理部门对网络环境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访问互联网时没有启用保护程序,或者是对第三方网站进行病毒查杀。如果网络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在访问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出现病毒入侵的情况,对整个档案部门的信息系统都有可能构成安全威胁。

(三)档案管理软件存在安全漏洞。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各类办公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的推广使用。这些软件往往能够基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各种需要,提供预制匹配的服务功能,从而在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但是这些由第三方企业开发的应用软件,本身也有可能因为维护不到位,或者是下载渠道不正规,而存在诸多的安全漏洞。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在享受这些应用软件提供工作便利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四)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能力不强。做好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首先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能够敏锐的觉察到当下档案管理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但是调查发现,很多基层档案从业者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认为只要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即可,对档案的安全防护、开发利用等缺乏一个客观的认识。还有的档案从业者虽然从业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也因为年龄较大,对于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各项技术缺乏了解。不能很好地发挥技术优势做好档案保护,也成为档案安全漏洞多发的一方面原因。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防护对策

(一)重视管理制度建设,为安全防护提供制度保障。科技计划项目中必须保障信息安全,例如非项目相关人员不得旁听,即便是参与旁听的人员,也不得进行拍照,安全管理意识有了较为明显地提升。同样的,在科技计划项目的档案管理方面,也要重点补充和完善关于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制度。首先是制定电子档案接收的统一标准,例如图片类档案,均使用.jpg格式存储,文字类档案,均使用.pdf格式存储;影像类档案,均使用.mp4格式存储。采用统一的接收、存储标准,一来保证格式兼容,方便后期进行查阅;二来也可以使档案内容清晰可见,避免出现乱码,对保障档案的可用性有积极帮助。

(二)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创新防护技术消除安全隐患。在办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各项业务时,必须保证线上网络环境的绝对安全。具体又可以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两部分:内部网络即为本单位的局域网,网络安全环境相对较好。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杜绝因为个人不规范行为而引发安全问题的情况。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并遵守本单位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例如禁止使用办公计算机从商业网站上下载文件,将个人U盘、移动设备连入办公计算机时,需要先使用安全防护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外部网络即为互联网,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也是网络环境管理的重点对象。尝试多种措施消除网络环境中的风险与隐患,例如启用防火墙,或者是安装360等杀毒软件等。如果需要在内网与外网之间传输电子档案,还需要使用到加密/解密技术,或者是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等,以保证电子档案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绝对安全。

(三)做好应用软件维护,切实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首先,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在下载和安装应用软件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例如软件服务商的官方网站。同时在安装前应当进行一次病毒查杀,确定该软件不存在安全漏洞方可正常安装和使用。其次,档案管理中使用到的各类软件,必须定期检查是否有版本更新。如果有新的版本,应当将其更新至最新版本。这样既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运行效果,同时也能够使用新开发的辅助功能,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最后,对于自主开发的一些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要将安全性能和运行稳定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例如系统开发时,选择成熟度较高的JBoss Seam搭建系统框架,平台结构采用B/S结构,开发语言选择java或者C++等。

(四)培养安全技术人员,提高对风险的识别与处理能力。鉴于新时期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安全管理需要,档案从业人员仅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显然无法保证岗位胜任力。除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外,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尤其是对于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的操作,也成为新时期档案人员必备的技能。例如,数字水印技术是目前保障档案安全、防止档案丢失的关键技术之一。要想应用该技术保障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数字水印的嵌入技术、数字水印的真伪辨别技术等。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基于新时期安全防护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来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稳定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钰然.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与对策浅析——以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数字档案室建设项目为例[J].云南档案,2020(08).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7

摘要: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势好坏,既影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又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认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行业率先实现开放化,“有水大家行船”,无论个体、集体、国有企业都可以从事水上运输,水运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由于市场准入标准等种种原因,也给水上安全埋下了不少事故隐患。

跑马行船三分险。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势好坏,既影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又影响到社会稳定。然而,水上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如1999年“11.24”海难,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2001年1月29日,重庆合川市一艘个体客船因严重超载触礁翻沉,死亡46人。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但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社会所震惊,冲击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而这些事故的发生与我国的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领导干部安全意识淡薄,疏于管理,致使安全责任制落空、安全管理措施不力是主要的原因。同时,部分水运企业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毫不关心,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要钱不要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也是重要的原因。

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社会水运资源的配置、社会分配公平性的提高是起着根本性动因的作用的。因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是作为前提条件规定了水运经济运行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特征的,制度所决定的选择取向对水运企业等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稳定的均衡更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水运生产力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要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就必须减少对制度的人为干扰。

无可非议,水上安全管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伴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水上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机构的改革等,使水上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诸多问题,为水运安全管理的制度变迁造就了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对社会心理进行充分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水上安全管理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必须进行矫正,从而使管理更加合乎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根据制度变迁中各主体所发挥作用的区别,笔者认为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思路应该是: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力量以提高资产的共性程度,特别是游戏规则的普遍适用程度,要通过法律程序构建游戏规则,使游戏规则具有公开性、普遍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败德性机会主义的内在冲动,增加理性行为动机。具体地说,就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预防为目标,通过提高败德成本,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力,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督促水运企业及有关经济主体提高素质,构建现代的水运安全管理机制。总结以上思路,笔者认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进行五个方面的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体现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就是必须以保障从事水运的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为最高原则,杜绝以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去换取物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非人道行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向全社会宣传安全知识,继续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能力,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是要切实加强水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水运企业经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从事水运业的所有人员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意识。

二、转变理念,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要实现水上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转变。

1999年“11.24”海难,因天气恶劣、救援力量有限等原因,长达7个小时都没有救援成功,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就是随后不久的12月12日,在法国海域,一艘马耳他籍油轮断为两截,在风力10级环境下,船上20多名员工在很短时间全部救走。如果11.24海难救援更得力,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限度。这个事故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再一次提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目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符合自己国家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建立了国家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拥有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充足的应急救援队伍、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国外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过程既有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一些教训应当汲取: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必须具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应急救援指挥应当实行国家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基本原则;国家要大幅度地增加应急体系建设的整体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确保应急救援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应急救援的主要基础是全社会总动员等等。

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

过去,水上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凭借规章制度的约束。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水运行业的日益专业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其中的核心,水上安全管理机构不是万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知识的有限性和专用性决定了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理性的有限性。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摆脱其“救火队”的职能与形象定位。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专家会议制是弥补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知识缺陷的合理选择。当然,在举行专家会议时,参与者的广泛代表性和会议程序的高度透明性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件。

三是管理客体应由船舶个体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水运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集中在乡镇、个体运输企业占80%以上。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大水运经济主体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经济主体的安全监督管理。

三、科学管理,创新水运企业自我管理制度

水运企业是水运经济的细胞,是水运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经济增长的主体。水运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只要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了,水运安全生产形势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当前,要逐步实现水运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船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水运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水运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水运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结合先进科技,创新管理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实现水上安全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管理技术,如使用CCTV、AIS等技术,从硬件上做到安全管理更快、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安全管理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五、完善法制,创新管理手段

水上安全管理职责的本质就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安全生产主体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的行政行为。目前,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依据,清理、修改和完善过去各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并同时废除与安全生产基本法不符合和不适应现实生活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条例等。

另外,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新形势和水上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水上安全管理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再有,应依法强化水上安全管理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生产正常秩序。在制度创新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就是制定安全方面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且社会中任何经济主体所面临的规则应该是统一的。如果一方出现严重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能够不受制裁或只被轻微处罚,那么严守规则的另一方会陷入何等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规则也就会被所有经济主体视作“空头纸文”,安全管理秩序必然无从谈起。

在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中,因环境的变化,从事水运业的经济主体在不改变其行为动机的前提下,必将改变其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与已经改变了的环境因素相适应。因此,在实施创新的变迁时,水上管理机构还必须不断对新制度进行评价。就转变后的体制而言,是鼓励一种生产性努力的行为,还是鼓励分配性的努力就是评价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绩效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全管理;预防维护

在我国,许多工业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而如果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就能够简化这种复杂的工业过程,这样可以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中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但是由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存在操作复杂的特点,所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和预防维护需要十分重视。

1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安全管理是指要防止人的不安全的行为,其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核心,就是要把人的安全当成首要的核心任务。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1)建立安全的管理机制需要与法律相结合。目前我国没有对应的法律,如果建立了对应的法律安全条律,就会产生很大的权威,职工就会更加重视安全管理。而且当发生事故时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建立法律使得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成为了规范性的事情,而规范更能提高效率。2)增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意识。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真正能做到这12个字就必须坚持把人放到首位的思想,即引入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生产中,要明确不同岗位不同员工的任务与责任。应该在员工上岗前就对其进行培训,一定要达到员工明确知道自己的责任与维护要求。企业最好让员工互相监督,这样有故障可以及时保修及时修理,使损失达到最小化[1]。3)不断升级设备。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机电设备也在不断发展,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机电设备。防止因为机电设备老化产生的安全问题。而且在更新设备以前一定要先培训员工了解新设备的安全使用方法以及日常维护方法,防止出现由于新老机电设备使用方法不同而引发的安全隐患。4)严格监管。企业在更新机电设备之前,一定要先试用一下,看符不符合要求。而且在采购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来进行,以防买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5)加强机电设备的电源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顾名思义要使用电源、电缆、电线等东西,这些也是非常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尤其是电缆电线十分容易损坏。如果坏掉不仅影响生产的进度,更可能引发火灾。所以一定要注意管理这些设备,一定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坏的一定要及时更换,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6)建立安全管理档案。要对每一台机电设备建立一个安全管理档案,记录每次的维修工作以及每次的运行状态[2]。这样才能做到有据可查,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这个安全档案来分析是哪方面的问题,以便加速解决问题的过程,减少维修花费的时间。遇到问题也可以立马进行改正,防止拖延产生的其他问题。

2机电一体化设备预防维护故障的有效策略

机电设备的预防和维修更是保证机电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要想使机电设备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机电设备的预防维护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监管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平常的预防维护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想要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一定要做好维护预防工作,这就要求维护人员一定要按照预防维护的制度对机电设备进行严格的维护和检修工作。要根据机电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设备能够始终保持正常运行。最好选择有知识基础的人组建专门的固定的人数的队伍进行检查,这个队伍的成员必须每个人都明确的知道自己所负责的任务与责任[3]。2)提高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对检查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得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科技进步相符合。并且要经常用事例来讲解安全危害,增强她们的警惕心理。尤其要锻炼临场反应能力,通过演习等形式提高他们遇事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免发生意外时慌乱。3)做好机电设备工作环境维护。维护设备环境是进行设备维护的重要环节。机电设备中的电子设备最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工作环境维护中包括测量工作环境的湿度、温度等因素。一旦发现这些指数超标要立马进行改善。工作环境的维护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所以要让员工形成习惯,最好一天进行3次测量,并且加以记录。这样即使发生问题,也容易查出引发问题的原因[4]。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机电设备在不断发展,它将会应用到更多的方面,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运行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所在,所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预防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机电设备维护人员的要求将会更高。还要强化相应的法律条律,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使得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更加安全,能创造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周艺.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以及预防维护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8):99-100.

[2]王浩.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以及预防维护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0):272.

[3]石新红.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以及预防维护策略[J].山西建筑,2017,43(20):247-248.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三个服务”,实施交通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人本化“四化”管理,为本质安全型和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该教育培训计划,深入开展“四化”管理,为全市交通行业培养一批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更好地提升交通行业“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训内容

(一)交通安全管理、事故统计的基础知识;

(二)交通质量管理、QC小组建设的基本知识;

(三)交通科技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四、实施步骤

(一)5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管理统计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县市交通局、各交通企业安全管理统计人员。

(二)6月份,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开展一次以弘扬交通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初赛由各县市交通局自行组织;复赛由市交通局组织,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各单位各选送一名选手参赛。

(三)9月份,结合质量月活动,组织开展一次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单位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和QC小组负责人。

(四)11月份,结合百日安全生产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为各县市交通局、各交通企业安全管理人员。

(五)12月份,结合年度交通科技项目申报,组织开展一次全市交通科技创新项目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各单位科技负责人、市局交通科技人才库组成人员。

五、培训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年度教育培训工作,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实现交通“四化”管理的主要措施,提升交通“三个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纳入交通事业全局中统筹考虑,使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体制保证。

各单位要根据市局培训方案,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订好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选派合适人员及时参加培训,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时效性。

科技安全管理范文篇10

1、普遍存在着重应用、轻安全管理的现象。没有把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内控制度不建全或不能严格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人员、业务操作人员的自律,安全管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缺乏具体的先进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缺乏智能化监督安全软件,计算机安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2、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管理缺乏有效性。随着各项业务普遍使用计算机应用系统,科技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科技人员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日常工作当中,很少有机会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仅靠一名科技人员来专管计算机工作,行使科技管理职能,往往顾此失彼,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科技人员又兼任计算机安全员,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为一人,所有工作也一手清,计算机安全管理无从谈起。

3、制度建设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基层金融机构虽然也制定了计算机管理制度,但为了应付检查,互相抄袭的多,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应用系统制定的制度少,往往执行起来难,制度与管理工作脱节。

4、系统资料档案不全、管理不规范。存储资料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使用权限未进行有效的管理,出现人员交接而不更换操作代码及口令的现象,同时由于基层人员少,岗位设置与人员产生矛盾,没有相互制约。个别重要业务应用系统有串岗、混岗现象,随时可能出现安全风险。

5、设备配备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基层金融机构的计算机设备档次较底,设备老化,大部分办公用机无备用电源,出现过因UPS掉电或停电后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造成文件或数据丢失的现象。

6、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差,措施不力。主要表现在:预防不力,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一整套病毒预防措施及制度。病毒检测、诊断、杀除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查杀毒软件更新不及时、跟不上病毒发展的步伐。

面对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我们应充分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把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作为基层金融机构履行职能、开展业务的重要安全保障。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技术设施、技术手段全面检查,切实提高计算机安全防范水平,全面防范科技设施引入的风险,构筑金融计算机安全“防护堤”。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管理层到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要高度认识计算机犯罪对基层金融机构信誉和资金危害性的认识,把防范计算机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部署计算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防范能力。组织业务人员转变观念,自觉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功能,强化内部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业务安全、快速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基层行要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有章可循,操作规程应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要严格按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做到有章必循。各业务部门制订相关的业务操作规范,对原来已有的制度,可以根据计算机安全管理要求进行修改后实施。建立、完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管理维护制度,如各种计算机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制度、密钥管理制度等。并坚持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分工的原则,做到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员不准串岗、不准混岗。终端操作员离开终端必须退出登录画面,避免其它人员非法进入。专职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要具体负责计算机安全策略的实施,负责整个系统的安全维护、对整个系统授权、修改、特权、口令、违章报告、报警记录处理,负责日志审阅。对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更应加强安全管理;要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以动态防护为主、静态杀毒为辅,在系统执行拷贝、运行、改名、创建、收发电子邮件等操作前,自动检测文件是否感染病毒,发现病毒自动消除或由用户选择处理。定期实施静态杀毒,对计算机和大量软盘进行杀毒处理。

3、加强人员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计算机犯罪不一定具有很高明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但是能发现和利用计算机或监控系统中的一些弱点,因此人事管理是防范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的重要环节。要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查、考核、教育和培训,建立和不断完善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努力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员工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管理中要分工明确,严格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对科技人员、计算机机安全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定期检查,对计算机安全员、科技人员、操作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同时,每台计算机的任何使用都需要有超级用户给予授权,以便能控制谁使用机器和机器的使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