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31

勘探技术论文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1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更新换代,一些大型的石油勘探软件逐步升级,给石油勘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次,石油的勘探主要是在人工放炮之后,通过相应接收器来对地震波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进而判断出地层中是否有油气的存储。所以这就为计算机的应用带来了需求,通过不断完善预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明确地层中石油的存储,提高石油勘探的预测精确度,进而节约石油勘探的人力物力,提高经济效益;再次,在石油勘探之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模拟勘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利用模拟软件对油气藏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石油勘探实际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最后,运用计算机的建模技术,石油勘探开发时,可以准确的模拟油气藏的地理模型,给石油开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具体应用

2.1盆地模拟技术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推进,我国石油勘探模拟技术逐步完善,开始集气体扩散技术、断层活动性以及油气水三部分为一体的油气运动模拟方法,逐步形成了盆地模拟技术。盆地模拟技术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油气二维模拟技术,开始采用三维立体模拟技术,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做到油气水三相运行,更加清楚、明了的掌握油气水的运行情况,为更加准备的进行油气勘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勘探技术部署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2.2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作为一项理论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数据管理技术,在当前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在石油勘探领域,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中起到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的展示、数据的存储以及数据分析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动态性、准确性存储大量数据的作用,并且能够提供数据共享和数据处理服务。就目前来看,石油勘探开发所涉及的地质、构造、勘探、钻井等专业的信息系统都要数据库支持才能正常工作。国际通用的勘探数据库和企业自建的数据库都能给石油勘探开发提供宝贵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勘探数据。但由于目前很多数据库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石油勘探开发人员只能下载数据进行加工和推理,不能从根本掌握数据中隐藏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数据库技术也日益完善,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也更加准确,进而为石油地下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2.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繁琐的、复杂的数据进行技术处理,然后转化为可视的图形,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让人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隐藏的东西。石油的勘探主要是在人工放炮之后,通过相应接收器来对地震波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进而判断出地层中是否有油气的存储。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真实直观地感受地层的沉积、构造以及岩性,让石油勘探工作人员更加准确的了解地质状况。在具体的勘探过程中中,可以采用用于地震波数据分析的Landmark、Geofram等软件,用于油藏数据模拟的VIP等可视性软件,进而为石油勘探工作的准确、有序奠定重要的前提基础。

三、结束语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工程勘察新技术工程建设

工程勘察是调查研究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质环境特征及其与工程建设相关关系的综合应用的活动。它为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地质资料和依据,是设计的基础环节。工程勘察技术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物探检测、工程勘探、工程测绘、水文勘测及试验与监测技术等。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及“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工程勘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对工程勘察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专业由于技术装备逐步改善,注重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不断开拓市场,除了常规的水电河流规划、前期工程勘察及施工地质工作以外,还不断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及国外工程拓展,技术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勘察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1.勘察专业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增大,面对的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提高,我们在诸多领域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实力,如: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高坝大库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喀斯特地区水文地质勘察研究、高地震烈度地区高坝大库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等领域。地质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也得到不断发展。

1.1.我国工程地质研究部门引进和开发实用软件。引进边坡稳定计算程序用于滑坡、塌岸稳定分析,提高勘察成果的定量化判识水平;引进开发了勘探图件、地质剖面制作程序及三维成像技术,开发并进一步完善“工程地质软件包程序”,较好地解决了钻孔成图中的很多难题,也为地质平面及剖面图的绘制起到了较好的辅助设计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结合工程实践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我国工程地质研究部门开发边坡斜面摄影成像技术用于工程实践,提高了地质编录工作效率,获得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数字信息;开发水电站枢纽区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分析研究系统,已应用于生产之中。

1.3.积极引进并应用新的地质勘察和分析手段。在水电站勘察过程中,根据地质分析的需要,在右岸构造软弱岩带勘察中,使用了地震波CT测试技术;采用模型洞原位变形观测分析地下洞室稳定性;在右岸构造软弱岩带稳定性分析、左岸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溢洪道边坡稳定性分析均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三维弹塑性有限法分析和三维流形元分析方法,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1.4.其他新方法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坝基岩体质量分类、边坡岩体质量分类、边坡稳定分析、岩体弹塑性理论、地质力学模型、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试验方法的发展应用;电脑与工程地质软件包的开发应用;勘测手段及钻进取芯技术的提高、物探各种测试手段的广泛应用强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勘察中获取工程地质资料周期的缩短和工程地质条件快速分析评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地质专业劳动生产率。

近几年,我国从生产需要出发,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选取适合各类地层(的金刚石钻头,提高钻进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继续完善大坝灌浆变形观测和抬动观测技术,确保坝体安全和工程质量满足要求;在河床冲积层勘探中,采用了SM胶取芯技术,保证了试验样品的原始状态,为冲积层特性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材料。.5水文勘测开发的电波流速仪,在电站简易测流中投入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近年,又开发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现已逐步应用于大型水电站的测报中;为改善以往在水情测报中一直采用的点测量及测流时间过长等问题,水文勘测技术人员正着手对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简称ADCD)”技术进行论证和调研,并逐步将此技术运用在对西部山区性河流的水情预报中,计划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最终实现水情的“瞬时”测量预报。

1.6工程物探在水电站开展了大范围的河床冲积层地震波探测;应用声波垂直反射波法、声波CT法及红外线热成像三种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地探测到了坝体面板脱空等工程质量问题;在多项水利工程和多个水电站勘察中,应用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解决了水库漏水问题和断层构造发育范围及深厚覆盖层地质问题,且成效显著。研究并应用“隧洞施工监控量测一体化”,“坝基岩体质量测试的空间分析”,“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系统”,“堆积体的综合物理探测技术”,“大坝面板脱空综合物理探测技术”,“小波变换在水电工程地球物理中的应用”等新方法新技术,拓展了物探的应用领域,提高了物探的探测精度。

2.勘察专题研究成果应用

2.1大型水库库岸稳定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了航空遥感技术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相继对一批大型水电站进行了库岸稳定性研究,为快速、高质量地评价库岸稳定性及其他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勘察、研究、评价、预测水库区天然状况和蓄水运行条件下库岸稳定性问题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包括岸坡类型划分及其变形破坏机制、库岸再造及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及预测、岸坡失稳及水库诱发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预测、移民安置选点与处理措施建议等。该项目成果在后来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电工程水库库岸稳定性地质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水库库岸稳定与移(居)民点调查地质工作效率及成果质量。

2.2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研究与应用“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研究与应用”是通过试验比较论证提出了采用3种物探方法(声波垂直反射法、远红外热成像法、地质雷达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消除大坝病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大坝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传统的单一物探方法相比,本项研究成果具有多种方法互为验证、利用了不同的物性差异特征﹑探测成果准确可靠的优点。大坝面板脱空的处理质量,节约了处理成本,而且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采用EH4进行深厚堆积体厚度探测应用该方法测量深度大,野外劳动强度小,生产效率高,现场测量直接成像,能十分清楚地辨别地下二度体的异常。该项新技术即EH4电导率成像探测非常实用。而该方法不受这些因素影响,较准确地探测出了堆积体厚度。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工程中,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投资,节省了时间,经济效益显著。

2.4软弱岩带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成果应用:对坝址右岸构造软弱岩带的分布范围和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勘探以及室内和现场试验工作,并完成了现场高压固结灌浆试验和现场渗透变形试验,针对软弱岩带的工程特性、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对工程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基础处理措施。该专题成果为可行性研究的经济技术分析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国内外同类工程的地质勘察和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5“深挖高边坡快速地质编录成图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资料收集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进该项技术用于水电站具有针对性强、收效高、安全快速等良好作用。该技术运用摄影测量的原理,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完成高陡边坡影像的正射、线画图的生成,从而完成了地质编录工作。其技术特点:①在地质编录生产中高效、实时;②减少现场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③利用无站标测量技术和手段可完成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④高边坡计算机快速编录成图还可以不断地积累边坡数字化的编录数据,为以后建立工程地质数据库提供良好的数据源。该技术在小湾主体工程边坡及坝基开挖中均有应用,可实现安全、高效、准确地进行地质编录,通过软件功能还可在图像上对地质现象进行较精确的定位,这是传统的地质编录所难以做到的。

3.今后工程勘察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总体思路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3

1《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国际学术地位对作者的吸引效应

《石油勘探与开发》自从2012年进入国际著名数据库SCI后,影响因子不断攀升,2019年达到了2.845[2],近5年来年增长率达16%(见图1),紧随石油行业内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刊(AAPG)》之后(AAPG的影响因子为2.95[2])。在SCI石油工程类期刊排名第三,位于Q1区,在全球地学类SCI期刊200种期刊排名第63,位于Q2区。论文被全球125个SCI期刊引用[2],2019年,全球153种SCI期刊引用《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勘探与开发》跻身国际一流期刊。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年版)》,《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年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5.084、4.243,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学科92种期刊和地质学学科103种期刊中均位居第一。近10年《石油勘探与开发》13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近5年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20年《石油勘探与开发》入选“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排行榜”及精品期刊40强排行榜,排名第一。正是这种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对国内外的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来稿量逐年递增,在来稿录用率不到4%的情况下,连续10年每年的来搞量都保持在1500篇以上,有力地增强了期刊与作者特别是一些潜在的交流与互动。

2大力发挥期刊对科技人员的发现与推荐作用

科技期刊是培养、发现和推荐人才发展的重要阵地与舞台,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也是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专业水平评定的重要指标。随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国内甚至国外同行对期刊的投稿热情也不断高涨,我们在学习贯彻科协等五部门文件精神的同时[3],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到在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中,科技期刊不仅对科研成果的宣传、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大批创新基地正在建立,科技期刊通过精心谋划,可引导经费与人力的投入,从而为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4]。

2.1坚持不懈跟踪科研课题,发现优质成果与作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为中、英文双语全球发行,为了更加迅速、精准地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了更加及时地反映科研生产第一线的重大创新成果,编辑部主要负责人根据编辑所学专业分组,带领团队多次奔赴油田、科研院校等科研一线,提前精心策划、选题,现场调研,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深度跟踪,将前期的项目背景调研、开题立项,中期的科研项目研究以及最后项目验收、成果总结等贯穿始终,将编辑、作者、专家的身份不断切换融合,协助作者精准提炼最新的学术观点,刊载出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而培养基层高级科研力量[5]。对于一些复杂的科研攻关项目,采用持续不断的滚动式追踪,从2010年开始,持续10年对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的勘探实践追踪过程中,我们也保持着连续约稿组稿,10年来期刊刊载了18篇此热点文章,几乎每年都会了解到最新成果,尤其以邹才能院士为代表的团队2014年所发表的文章《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在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2020年该论文下载量超过万篇次(据石油勘探与开发官网统计)。对国内外的海相油气的勘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迅猛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在多年不断的持续追踪与组稿约稿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并推荐了一大批从事此项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知名优秀学者的来稿。根据斯坦福大学JohnP.A.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Data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Top2%Scientists2020)”,《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会副主任邹才能院士也荣登全球2019年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邹才能院士、编委张水昌教授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年)。担任期刊主编的戴金星院士,以及赵文智、邹才能、刘合、贾承造、李宁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早期“成名之作”和后续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刊出的。一路走来,在编辑部团队持续的科研追踪下,他们对期刊贡献了很多影响力强、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期刊也因他们的加盟发展迅猛。可以说学术是科技类期刊的灵魂,作者是期刊的保障。为了培养并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编辑部每年评选出勘探院优秀论文奖、优秀作者奖,这些做法对优秀作者产生极大的鼓励,吸引了更多优质稿件。《石油勘探与开发》同时也开展了国际化约稿,持续关注当下石油行业在国际前沿科研热点,精心策划选题“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等系列专题,特约包括美国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先驱、美国能源部非常规油气资源顾问、西弗吉尼亚大学Shahab教授在内的8位全球著名学者论文,邀请10个国家的审稿人审稿,并于2020年第2期集中刊出多篇优秀论文,与国外知名学者及其团队建立密切联系。国际化约稿不仅提高了期刊影响力,而且不断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引起了此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极大兴趣与持续关注,引导基层科研力量向国际新领域探索发现,对石油行业的新技术、新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关注重要科技成果信息的来源

编辑部主要利用学术会议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各种大型的学术会议会往往会邀请很多业内的顶尖科研团队作会议报告,是许多重要科技成果的重要信息来源。编辑团队在会上不仅可以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素养和职业敏感度,更可以面对面接触业内专家,有的甚至可以在会场讨论学术观点,对突出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组稿约稿[6]。而我们尤其重视石油行业的各类学术交流会,学习并践行“走出去”“下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会(重要的学术会议)”,摒弃“等稿来”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我们在会前把大会报告的题目按照研究方向指派给参会编辑并分组跟踪,各个编辑小组在会场认真听取报告后,筛选并获取优质“靶向”论文,实时与作者建立沟通,清晰了解作者的研究动向与思路,及时获取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而邀约高质量的稿件。在论文审改环节,主编与编辑在专业视角下坚持认真仔细、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众多科研团队的一致好评,也受到很多国内学者的青睐。通过学术交流会这个平台,编辑部与许多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组稿约稿和审改过程的反复交流中,挖掘和培养并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专家[7]。

2.3提升编辑团队素养,与作者建立紧密联系

《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尤其重视论文的编辑,编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对论文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国内外期刊日趋激烈的竞争,对编辑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发展的灵魂,对期刊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8]。期刊的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执行主编为常年从事勘探工作的教授,他们在石油行业内具有很深的造诣,期刊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步培养了一支专业出身的学术型编辑。作为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学术鉴赏力和社交能力[9]。编辑部几位从科研一线转过来的中年编辑经常回到曾经工作过的科研一线,跟踪课题进展,甚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研究课题,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编辑学研究,与专家学者联系紧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便更专业地处理稿件。编辑对稿件的处理不仅是对稿件进行文字润色和格式规范,还体现在对稿件学术成果的鉴赏、提炼和润色。编辑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有利于判断来稿的学术内涵和参考价值,有利于鉴别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刊发论文的质量[9-11]。编辑团队对于来稿中的很多学术观点、科研数据、学术术语、重要图件等的把关持有非常严谨、专业的态度。期刊作为石油行业的学术型期刊,在学术观点的鉴别方面,尤其杜绝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泛泛而谈,由于很多科研人员习惯于科研“报告式”写法,甚至直接采用从国外一些文献中简单翻译后的“拿来主义”,造成许多重要结论缺乏科学依据。对于此种情况,编辑部会经过讨论,邀请专家,去伪存真,协助作者提炼出正确的学术观点。在涉及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定等基础研究类论文中,很多学术成果来源于大量的实验室数据支撑,所以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编辑部会跟踪实验室,建议作者做重复实验,多次验证确保实验结果真实可信。在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编辑务必认真谨慎,一定要基于经典的理论体系,切记独创各类不规范的学术术语,误导读者。在涉及较多大型复杂地质图件的石油勘探类文章中,由于期刊大多编辑来自科研一线,掌握各类专业绘图软件,熟悉地质制图规范,对大量复杂图件的成图要求极高,需要不断与作者讨论修改,大到构造格局、小到井位符号均严格按照制图规范反复锤炼、精修,确保每张基础图件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每张成果图件要与论文中科学论证过的结论紧紧相扣,每幅图的配色也要反映地质规律。在涉及较多高难度的公式推导的石油工程类稿件编辑过程中,编辑对于很多重要公式都需要与专家协作,联系作者多次推导公式,修正错误,确保公式的使用严谨规范。所以,在石油类各栏目论文文字、公式以及图件等的编辑中,需要主编与编辑团队付出大量的心血,也需要作者、专家反复精修,将科研成果以最科学、严谨的面貌呈现在期刊上。由于期刊编辑自身有过丰富的科研经历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也曾身体力行地撰写过科研论文,在审读和编辑加工稿件时,就会从作者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中发现其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也会在作者修改稿件时给予针对性、启发性的指导,还能做到与专家协作,校正来搞中的公式推导等学术问题。同时,编辑也会深刻体会到作者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撰写论文的艰辛,协助作者将其淹没在论文中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部分显现出来[10-11]。在这些与专家、作者的互动中,编辑采用的多种措施很好地帮助、指导了大批作者。尤其是来自勘探开发生产一线的作者,使他们在学术严谨性、理论性、表述标准化等方面受益匪浅。

2.4搭建国际石油科技人员交流的桥梁

《石油勘探与开发》近年来刊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作者的投稿。据统计,英文版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Direct平台2020年下载量为25.4万篇次(见图2),近10年来翻了20多倍,读者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巴西、印度等124个国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向世界呈现出来,极大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勘探与开发》刊出文章后的1周到3个月时间内,90%以上的作者都会收到国外的函件,有的国外读者对中提到的石油科技类软件产生了极大兴趣,联系到作者,国外高校愿意将作者不远万里派到中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促使作者走向世界,更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向国际。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4

1科技期刊对科研人员具有培育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成果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功能角度来看:于个人而言,科研人员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个人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同行认可、学术成果等的重要评判依据;于群体而言,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数量和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数量,是衡量国家、研究机构、企业等科技成果的重要依据。而科研人员又是科研群体的核心,因此,说到底,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实现自身发展的土壤。以《石油勘探与开发》为例,该刊经过多年有计划、系统性的建设,已成为石油科技类影响力较强的期刊,刊载了大量石油、石化等领域的优质论文。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的2020年SCI期刊引证报告,《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因子为3.803,超越了,创造了该刊创刊以来最高纪录。《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作者,同时也“反哺”了作者,期刊针对优质内容的传播制定了一整套的方案,包括与国外平台建立直接联系,同步最新内容,借助国外知名的传播渠道来推广优质作者及其最新成果。通过一系列长期努力,期刊对作者的“反哺”作用初见成效。据统计,在该刊发表过文章的国内作者,有96%都收到了国外期刊的约稿,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实现期刊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石油勘探等相关领域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形成了期刊和作者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力现状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一方面,《石油勘探与开发》于2012年进入SCI,近年来影响因子持续升高;在全球石油工程类SCI期刊中排名第3,继续保持在Q1区;总被引频次由2019年的3818次增加到4738次;引用其刊出论文的SCI期刊为125种;读者覆盖世界127个国家或地区;作者来自35个国家或地区。另一方面,《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17次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连续5届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6届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有13篇刊出的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12—2016年在中国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在第1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始终处在前5名;在录用率不到4%的情况下,依然连续10年保持年投稿量在1500篇以上。[2]可以说,《石油勘探与开发》已成为我国石油勘探领域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名片,为世界先进石油理论技术进入中国、中国石油工业最新科技成果走向世界搭建了高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3科技期刊培育科研人员的举措

科技期刊不仅对科研成果的交流、宣传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同时是作者和读者,是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引导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是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动力。科技期刊通过发表前瞻性理论成果,可以引领、推动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推进与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在具体实践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3.1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重要科技成果的信息来源。科技期刊尤其要重视各类学术交流会,科技期刊的编辑团队通过会议学术报告不仅可以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增强专业素养,更可以面对面与业内专家交流,对重大前瞻性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组稿约稿。[3-4]科技期刊编辑要切忌“等靠要”的不良作风,积极“走出去”“上会(学术会议)”“下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勘探与开发》根据所在期刊的学科领域和所负责栏目的细分方向,搜集、跟踪会议信息,精准分配给编辑,大家分头上会,全面把握参会人员的学科背景和学术成果,进而挖掘高水平的潜在作者,积极与对方取得联系,作为写稿、审稿的储备专家。[2]

3.2跟踪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是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摇篮,而优秀的作者是期刊发展的根基。为了培养并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科技期刊要紧跟前沿科研项目,在跟进项目进展的同时,挖掘优秀科研人员,以定向约稿组稿为手段,以发表中英文优秀论文为目标,帮助这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走向更高的舞台。《石油勘探与开发》主编带领团队多次奔赴油田、科研院校等开展调研,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从项目背景调研到项目研究再到项目验收,指定编辑进行全程跟进,协助作者精准提炼最新学术观点,撰写成文并尽快发表,进而挖掘并培养基层科研人才。对于一些难度大、周期长的科研攻关项目,《石油勘探与开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有充分的耐心来应对。例如,编辑部连续近10年跟踪震旦纪—早寒武世四川盆地西部构造基础研究进展,连续向参与工作的科研人员约稿,2014年发表的论文在古老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对我国深层古老海相油气的勘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如,编辑部持续多年追踪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等非常规地质理论热点,共发表相关文章96篇,推动了我国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研究与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在跟进这些周期较长的科研项目过程中,《石油勘探与开发》发表了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很多作者如今已成为知名专家,他们的“成名之作”都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发表的。在见证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同时,优秀的文章也吸引了更多国内外优秀作者的关注,真正实现了期刊与作者协同发展。[2]除了跟进国内重大科研项目,《石油勘探与开发》也开展了国际化约稿工作,借此挖掘国外青年科研人员,作为期刊作者、审稿专家的人才储备。例如,近年来编辑部持续关注石油勘探领域国际前沿,精心策划面向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田开发应用方面的专题,与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约稿或邀请他们当审稿人,刊发了一系列优秀论文,得到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3.3打造专业服务

近年来,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进步较快的石油类科技期刊,无不在编辑团队的服务能力建设上加大投入,提升编辑团队素养,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作为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学术鉴赏力和社交能力。很多科技期刊编辑来自科研一线,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在跟踪科研课题进展之余,有的还承担研究课题,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编辑学研究,与专家学者在学术上开展对话、互相启发,在交流中帮助专家挖掘论文选题,无形当中也提升了期刊在专家学者心中的认可度。[5-6]为了提升服务的专业性,《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编辑在论文稿件处理方面,熟练了解相关专业数据库特点并掌握查询方式,了解行业规范,杜绝稿件中出现不规范的术语和违反行业规范的表达,误导读者;在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编辑发挥专业背景优势,去伪存真,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对于稿件中的图表,编辑确保图片信息的准确性和图片质量,确保表格的规范性,提醒作者注意量和单位的规范用法;当稿件中出现公式时,编辑求教业内专家,完整推导公式,确保公式使用的准确无误。通过这些对稿件细节的专业处理,编辑让作者感受到期刊的专业性,确保科研成果以最严谨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也要求编辑多撰写,作为作者切身体会在稿件撰写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来自期刊的专业性帮助,从而在工作中提升对作者的服务能力,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上做好专业服务,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2]

3.4构筑交流桥梁

据统计,《石油勘探与开发》在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的下载量近10年来翻了20多倍,2020年达到25.4万篇次,读者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巴西、印度等127个国家或地区。近年来,《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版刊发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文章,以“石油工业智能化研究成果”为主题的专刊出版,有力推动了国内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调查显示,《石油勘探与开发》刊出文章后的3个月内,93%以上的作者都会收到国外学者发来的邮件,与作者就文章中内容开展探讨,甚至直接约稿。可以说,《石油勘探与开发》切实构筑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推进了学术交流,将我国前沿科研成果推向了国际舞台。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2.3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

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实现纸质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图集、文件等多种形态文献的数字化,其工作流程包括扫描、上传、标引、等。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支持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检索、浏览等操作,是专题资源建设、新书通报等服务的基本支撑工具。在江汉油田图书馆中,数字化加工资源仅仅是对购买电子资源的补充,主要是用于建立本馆特有油气勘探开发知识资源的特色数据库,因此,只要具备扫描、转换、元数据加工和等基本功能即可。

通过调研,方正德赛(DESi)特色资源库建设系统解决方案将各式各样的文献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再进行深度数据加工和加密处理后在局域网上安全,或者以光盘介质出版,供特定范围内的读者进行使用。

2.4跨库检索系统

跨库检索系统是借助单一的检索接口,利用统一的检索方法,实现对分布式、异构信息资源检索的系统。用户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接El,向系统提交检索请求,跨库检索系统在接收到用户的检索式后利用并发机制将其转化为各个数据源能够识别的模式,同步发送到目标资源获取相关检索结果,系统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结果进行整合,将结果记录转化为统一的标准格式,并进行排序、去重等操作,最终,形成格式统一的结果集,显示给用户。

近年来,随着电子资源建设的发展,油田图书馆购买了大量的数字资源,由于不同厂家系统结构的差异,用户要进入不同的资源系统,按不同检索规定进行查询,才能找到所需的信息,手续繁杂,费时费力。电子资源的种类越多,用户的检索负担越重。通过跨库检索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库检索系统是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进行资源整合及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手段。方正CAII.S统一检索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CALLS统一检索系统能够提供以下三类检索服务

1)对多种异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的联邦检索服务。

2)对各种数字资源元数据联合仓库的跨库检索服务。

3)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检索服务。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6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价由中信所主办,其分析数据由万方数据提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每年更新一次,此外,每年评选百杰科技期刊,每3年评选科技精品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收录18种科技核心期刊,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大致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要与国际期刊评价在方法和理论上保持一致,为中国科技期刊走上国际舞台奠定基础。2.要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具体实际,确定反映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指标。3.要突出可操作性,统计数据要易于采集和方便计算。(一)指标得分及总分计算方法。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几个主要学术指标,通过隶属度转换、加权评分,最终得出每一种期刊的综合指标排序值。式中:S为期刊综合评价总分;μi为评价指标i所对应的权重,i=1,2,…,n;ki为评价指标i的值归一化结果;x为评价指标i的值;xmin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小值;xmax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大值。(二)评价体系及其指标。由于学科的差异,指标数字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评价以学科划分单元,单元内综合评价,各期刊总分的计算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考核的指标及权重也有所不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列次的指标调整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并且以上指标所占权重占绝对主导(5年0%;8年0%;年0%;6年80%)。从指标及其权重的变动,可以隐约看到评价机构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相关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评价体系共包含6个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并对各指标赋予不用的权重。相较于以往的评价体系版本,最新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削弱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比重(但仍然是主导指标);增加了开放因子评价指标。(三)评价指标特点。从微观角度出发,某一刊物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随着平均引文数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也相应提升;随着他引率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相应下降,开放因子相应提升;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指标无关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带有强烈的指导,其总体目标为:通过平均引文数,提升国内科技期刊整体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通过基金论文比,提升国内科技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通过构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6大指标的评价体系:①鼓励期刊增加平均引文数,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②鼓励期刊增加基金论文数量,提升论文整体学术水平;③为了避免因自引过高而影响国内期刊声誉,鼓励通过他引的方式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④通过开放因子,遏制期刊小范围内的暗箱互引。

二、石油天然气学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展现状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及期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计量指标均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石油天然气学科主要计量指标较往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影响因子明显高于国内整体水平,但他引率与篇均引文数均低于国内整体水平。(一)期刊总分。对38种期刊总分进行统计,其中种期刊总分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几种优秀期刊优势比较明显,说明优秀期刊总体发展比较均衡,各项指标均位于学科前列。与往年相比,学科综合评价总分平均值变化不大,12种期刊总分大于40,占31.6%。(二)期刊总被引频次。对38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种期刊总被引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3种期刊优势明显。总被引频次最大值为最小值的.08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因此,导致学科内绝大多数的期刊在该指标上表现不良。种期刊总被引大于10,但在计算得分时,《新疆石油地质》(第名,总被引12,比学科内73.7%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学报》(第一名,总被引08)的32.3%。(三)期刊影响因子。对38种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统计,12种期刊影响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1.6%,6种期刊优势明显,多数期刊在平均值附近,几种优秀期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因子的优势。影响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43.2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石油勘探与开发》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不断提升,但绝大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却停滞不前。由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因子全国排名第一,导致部分期刊在指标数值实现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得分却较往年下降。种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石油钻探技术》(第名,影响因子1.2,比学科内76.3%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勘探与开发》(第一名,影响因子)的26.8%,同时,第二名得分仅为第一名的65.4%。(四)期刊他引率。对38种期刊他引率进行统计,1种期刊他引率高于平均值,占%,他引率分布区间较小[0.4,0.5],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选刊原则中一票否决的影响。综合评价总分靠前的几种期刊他引率均较高,有可能是他们已感知到他引率对总分的影响,在办刊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减少自引,他引率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06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11种期刊他引率大于0.85,绝大多数期刊的他引率得分基本与指标数值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断块油气田》因他引率低于40%而被一票否决,以上两刊物的其他指标均在学科内排名靠前。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11.74分。(五)期刊基金论文比。对38种期刊基金论文比进行统计,23种期刊基金论文比高于平均值,占.5%,各期刊基金论文比自上而下基本呈直线排列。基金论文比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且最大值有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于基金论文审核越来越严格有关。12种期刊基金论文比大于0.8,越来越多的期刊已注意到基金论文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适当地增加了基金论文的数量。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6.分。(六)期刊篇均引文数。对38种期刊篇均引文数进行统计,17种期刊平均引文数高于平均值,占44.7%,总分排名靠前的期刊平均引文数也排名靠前,近年的数据显示,优秀刊物在不断加大篇均引文的工作力度,但有少数期刊并没有重视该项指标。篇均引文数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5.68倍,第一名数值在不断上升,而最后一名却在不断下降,导致比值在不断拉大,同时,也存在与影响因子相类似的问题,即学科内整体发展不均衡。种期刊平均引文数大于17。(七)期刊开放因子。对38种期刊开放因子进行统计,15种期刊开放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5%,学报、勘探类、化工类期刊排名靠前。开放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5倍。分析认为:指标大小与同专业方向期刊数量多有关;最高分可提升空间不大,而最低分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1分,因此该指标归一化时,分母将维持在24的水平。15种期刊开放因子大于。统计石油天然气学科核心期刊各指标的平均值及得分情况,考查学科主要指标平均值的得分情况:他引率得分最高,其次为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开放因子,篇均引文数得分最低。假设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相同,施加权重后的得分情况即为相关指标的贡献水平。但是,实际工作中,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不可能是一致的。

三、指标分析

根据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暂将六大指标分为两类,即不可控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开放因子)和可控指标(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不可控指标是指按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编辑部暂时无法开展针对性工作提升的指标或指通过开展工作暂时无法有效提升的指标;可控指标是指通过论文审核、作者补充修改、编辑加工等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的指标。(一)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某一指标得分是以极差作为分母,将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定义为指标单元数,并就此计算得到各指标的单元数(表1)。综合考虑各指标权重后,用各指标权重除以各指标单元数表示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度,得到各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排名(表2)。由指标单元对总分贡献排名看,他引率贡献最大,其次是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因此,在不考虑各指标单元提升难度的情况下,提升他引率、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能提升较大的总分。(二)不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各指标的发展不平衡,提升各指标单元所对应的工作量可能不同,因此,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标准差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离程度的一种度量,计算各指标数据组的标准差(表3)。为消除单位不同对各指标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计算指标数据组的变异系数(表4)。变异系数越小,变异(偏离)程度越小。由各指标数据组变异系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他引率变异系数最小,其次是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影响因子变异系数最大,不考虑指标权重的情况下,他引率对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影响因子提升效果最差。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7

可以进行的有:知网期刊检测系统amlc或者smlc。普刊一般30天内,核心期刊最好使用知网VIP检测,检测结果最好是0。但是也有时肯定是会大于0的,但是对于普刊来说不能超过30%,核心类的则不能超过15%,这些也是一部分期刊,对于你论文索要投稿的刊物自然是要根据相应的情况来进行了,具体的率要低于多少可以咨询搜论文知识网在线编辑人员。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论文格式要引起注意。主要是论文格式对于论文的占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那些论文存在问题的人来说,最好还是改变自己的论文格式,保证与你抄袭的论文格式不相同。一般可提交Word格式,全文上传检测。在职称会一字字,一句句的对每一篇论文进行检测。因此,要是你的论文和别人的或现有的论文相似度很高,那样比较容易被查到。因此,借鉴别人的观点,也要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话表述。一般知网是连续13字符相似就算重复。可见论文的率检测是一项十分严格的方面。

论文的投稿与率有关,还与论文投稿的时间、论文选择的刊物、论文的研究价值等,都有相应的关系,只有将各个方面统统注意到位了,那么论文的投稿发表就会十分顺利!

杂志是部级期刊,论文的审稿周期一般为:2-3个星期左右。具体的可以想搜论文知识网在线编辑人员进行询问。通过搜论文知识网你可以得知论文的征收范围,以及论文的征收时间等相关的信息,对于你的有很大的帮助。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8

1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现代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数字化应用主要包括新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该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做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2工程勘察中的资料收集

2.1勘探深度及勘探间距

基础形式及结构形式不同,勘探深度不同。如:一般5层~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ITI基本可满足要求,而5层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则勘探孔深度15m一般不够。可依据原则为一般性钻孔的勘察深度应能控制主要受力层,不应小于5m;对高层建筑面言,一般性勘察孔应达到基底以下15倍~1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的地层,并满足控制性钻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对于钻孔间距除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2001要求外,对于若采用端承型桩基础,若相邻两个勘察点揭露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适当加密钻孔加以控制。

2.2野外地层划分

野外地层的正确划分是室内资料整理的关键因素,对较大型的工程由于施工多采取多钻机平行作业形式,技术人员较多,各勘探班组往往各行其事,最后资料汇总后难以统一,给室内整理带来很大困难。为避免这种问题应将所有技术人员首先集中到一起共同勘探一至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并派专人现场负责勘探区域整体野外分层连线,发现异常及时研究处理。

2.3地下水位观测

实际地下水位量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同时观测地下水位,量测时间须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h后;第二,地下水位观测应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情况的影响,若量测时间正好处于附近抽水井抽水下降漏斗时,所量测到的地下水位肯定偏深;第三,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座标、标高回测相结合。我们知道勘探孑L口周围地面实际不是一个水平面冰位量测参照孔口位置不同,水位埋深也不一样,因此而产生的误差几厘米是难以避免的,这根本无法满足按规范要求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为±2cm的要求,也更无法测定地下水的正确流向。解决方法是孔口座标、标高回测同时以标高回测时的孔口位置为准向下量测地下水位深度。

3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将做详细分析讨论。不规则格网法(rJN)是用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Y,z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9

1、*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必修课,始终坚持理论学习。

近年来,他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积极参加了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组织的理论培训和厂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坚持做读书笔记、撰写思想政治论文。平时还坚持读书看报,了解重大时事政治,使自己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2、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

一直以来,他把立场坚定性、政治敏锐性、是非界限性作为处世的前提。一是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信守党的誓言,经常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党的先进性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做一名“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二是自觉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与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和厂党政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重大决策上,在上级的重要决定上,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坚决贯彻落实党的重大决策及上级的重要决定。在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北石油企业重组决定,他认为是及时、必要和必须的,是做大做强石油产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企业资源、整合企业优势、发展延长石油的正确决策。积极按照上级的要求,配合做好重组的各项工作,始终坚信重组后的延长石油优势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潜力更加充足。特别是集团公司提出的“三个立足、三个依靠、三个推进”,稳定油气主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确定的建设国际化现代能源化工企业、“十一五”进入中国企业50强、“十二五”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战略目标,使他对延长石油的明天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激发他为延长石油事业奋斗的豪情和斗志。三是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注重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非分明、爱憎分明,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敢于与邪恶作斗争,坚决抵制、抨击不良风气,能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二、坚持业务学习,努力做一名业务精良、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

2002年-2006年,他参加了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还积极订阅了《中国石油报》、《石油学报》、《地层学杂志》、《地质学报》、《沉积学报》等报刊杂志。同时与大油田、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加强技术合作,积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成藏规律和地质规律,联手进行技术、工艺的改进,强化挖潜项目的合作,实现了我厂生产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业务学习,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为油田开发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以一个找油人的执著秉性,实现油田勘探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不断实现超越。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领导干部,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实现勘探上的突破、控制足够的储量,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以一个找油人的执著秉性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丰富了他对油气地质的规律性认识,为厂区在勘探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在企业重组以来,按照油田公司“勘探先行”、“深化勘探”的勘探指导思想,陆续发现了贺家沟-柏林湾、石子沟、贾渠沟等有利含油区,每年弥补产能8万多吨。2007年找到两个富集区块,冯庄乡英沟区域可圈闭含油面积12km2;任家沟区域可圈闭含油面积15km2。在安家沟区域长64油层试油突破了出油关;在注8井和注16井发现了长4+51上部油层、长8、长9油层,均获得较好的油气显示,迈出了向深层勘探的第一步。其中,注8井区域可圈闭含油面积20km2。为我厂连续实现原油生产50万吨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促进了我厂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以一名油田开发的管理者,科学规划采油厂的油田开发。

在丰富川油田实现勘探突破后,在突破年产50万吨以后,为了寻找可靠的资源接替,他将目光重新转移到老区域,在加强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科学选择有利富集区,努力挖掘老区域、老油井的潜力。在年前指导编制好全年的油田开发方案。在开发实践中,按照“完钻一口,总结研究一块,边总结,边开发”的思路,并根据资源状况适时调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实现50万吨稳产目标提供了资源保证和时间保证。

五、以一名技术革新者,致力我厂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

他经常深入钻井、压裂等生产作业现场,认真研究面临的难题,带领广大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在长期的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带领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进行特低渗透储层研究,寻求有效的勘探开发工艺技术,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体系。

1、是应用浅油层丛式井钻井技术,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从2000年起,引进浅油层定向井钻井技术,推广丛式井开发方式,使井网规范,井位落实,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方便了油井管理,降低了油井维护费,也为后期管道输油提供了便利条件。全面采用丛式井开发,能大大减少井场、道路占用土地面积,降低建设工程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是完善压裂改造技术,确保了油井增产增效。针对各类油层不同的特点,我们使用不同的压裂工艺技术:对长6油层使用大砂量、高砂比、一层多缝、限流压裂等工艺技术;对长2油层使用高砂比、小排量、小砂量、宽短缝、酸化压裂、二次加沙、控制垂直缝高度、尾追陶粒支撑剂等压裂方法。压裂技术的进步使油井产量大幅度提高,新井投产第一年的平均产量由1996年的115吨,增加到2006年的226吨,增加近1倍。旧井重复压裂后第一年增产由1995年的43.7吨,增加到2006年的163.2吨,增产3.7倍。压裂成功率也由1995年的78.6%提高到2006年的96%。油井和油层利用率大大提高,压裂事故率及其处理费用大大降低,整体开发效果明显。

3、是推广反九点丛式井注水开发模式,减缓油井递减,提高了综合采收率。在以往的油田开发中,主要依靠自然能源开采,受地质条件的限制,油田综合采收率一直较低,油气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70年代我厂曾经进行过小范围的注水试验,由于受技术、设备及水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注水效果不佳,未能成功。从2001年全面推行区域注水工作以来,截至目前我厂运行注水站3座,水井217口,注水控制面积31km2。姚店油田注水开发区在注水井8个月后,受益井开始见效,注采同层的油层产油综合递减率为8.7%;注采不同层的油层产油综合递减率为12.3%,未注水区域的油层综合递减率为16.4%。丰富川油田注水开发半年后,综合递减由原来的33.4%下降为18.2%。丛式井开发、反九点井网开发、注水开发使油田开发进一步规模化、效益化,全面提高了我厂的整体开发水平,使我厂的开发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是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姚店油田整体注水方案》、《姚店油田长6油藏精油研究》、《丰富川油田长2油层开发方案》、《丰富川油田稳油控水方案》等项目。通过这些基础性研究,有效地指导了生产实践。

五是坚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应用,并自主创新,推动了技术进步。近年来,先后引进、推广了氮气单井吞吐、长2油层酸化解堵、自生热压裂、泡沫洗井、微裂缝填砂压裂、隔薄层压裂、限流压裂、微生物采油、clo2高效解堵、纳米膜驱单井吞吐、生物酶驱油、yc-2驱油剂驱油等技术;应用了低频振动清防蜡器、旁孔式泄油器、防蜡降粘增油装置;自主创新,积极进行了小改小革活动。(1)自行设计了“气砂锚”:防止抽油泵砂卡、气锁,投入生产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自行设计制作了“套管排气定压阀”:用来控制套管气的排放,达到保持地层能量的目的。(3)设计了“冲砂钻头”、“套管刮蜡器”、“管式抽油泵防气环形阀总成”。(4)自行设计制作的封井器在施工中收到良好的效果。(5)设计制作了斜井泵固定凡尔总成,克服了泵在抽汲中的不足。(6)根据油层厚度、物性、含油性、储层配伍性等确定合理的射开程度、射孔液类型、压裂方式和压裂参数等,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压裂配方,形成了适合我厂不同区块、不同油层、不同季度、不同温度下破胶彻底、储层流体配伍性好、对油层破坏小、便于压裂施工的压裂方式。

六、抓好我厂全盘工作,促进我厂的平稳发展。

自组织决定由他主持厂行政和党务工作始:为了确保厂的平稳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生产的组织管理。强化生产调度的作用,将生产日定额下达给各采油队,加强分工协作,督促各生产单位加强相互协调和配合,每天下午召开生产协调会,现场解决各单位的困难和难题,保证了生产运行的衔接有致、紧凑高效。迅速召开“大干三月份”劳动竞赛动员会议,在全厂掀起了“大干三月份”的劳动竞赛热潮。全厂干部职工团结一心,顽强拼搏,3月份弥补年初因雪灾造成的欠产3000吨,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并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

2、加强安全环保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厂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实行厂领导安全生产分片包点责任制,进行了安全生产具体分工。强化各单位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环保部门的职能作用,督促其经常深入一线进行安全环保检查;加强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和“三站一库”的防火、防爆工作,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进行安全环保检查,确保了厂里的安全环保生产。

3、加强综合管理工作。强化各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严格实行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对部分职能重叠的部门,明晰权限,各负其责。按照集团公司、油田公司文件精神,成立了厂招标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招投标工作。加强项目建设和物资采购管理上,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办事,坚决杜绝了违反规定和程序的行为。

4、心系职工群众。召开各类座谈会和发放意见、建议表,设立专门信箱,听取职工群众、离退休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一线了解职工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走访慰问困难户和离退休老职工,为他们解决困难问题。并组织职工群众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组织捐款3次,全厂职工群众累计捐款229850元。

5、规划全厂勘探开发工作。如何规划全厂勘探开发工作,如何实现油田的稳健、科学、持续发展成为他思考的一个主题。在2003年突破50万吨后,由于生产区域和油层潜力的限制,生产任务较为被动和吃紧。为了改变常年“摸爬滚打”的被动局面,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着力厂里的长远发展,根据厂里的资源现状及递减规律,摸清“家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油井普查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本摸清了厂里各个区域的生产现状和资源潜力,制定了稳产50万吨、稳产48万吨、稳产45万吨三个油田开发方案。并经过了详细的考察论证,稳产45万吨可达到20年。对于实现厂里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以廉洁从业为荣,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能够自觉贯彻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按照中央和省、市、公司关于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进行自查自纠,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能够认真对照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观审视自己,检查自己,践行“八荣”,抵制“八耻”,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能够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参加厂里的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自觉维护共产党员的优良形象。

勘探技术论文范文篇10

1教学改革与经验

1.1实验室建设与制度建设

按照学校“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学员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教学的研究、探索、改革与优化。2009年重点建设了地质综合实验室、煤田地质勘探实验室、数字空间信息综合分析实.验室和空间信息采集与数字测绘实验室,累计建设资金356.9万元。实验条件的改善,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了90%。为本科生的集中实践、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为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能,逐步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学院成立了地测实验中心,与系级机构平级,由学院统一管理,打通使用。目前已初步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试行)、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实验守则(试行)、实验教学规范(试行)等制度外,还初步制定了实习报销制度与原则、实验设备管理和赔偿制度(试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试行)等规范管理文件。通过实验条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规范运行。

1.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渠道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明确实习基地承担的义务和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基地的稳定运行.是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以及适应不断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的保障。2009年学院根据人才需求和新形势的要求,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建立了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别为湖南省煤田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云南煤炭地质勘察院、河南煤炭地质勘探研究院、北京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地铁地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京煤集团等;此外,学院与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与就业方面,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将优先接收学院学生到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安排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拓宽了实践办学途径,弥补了校内实验条件的不足,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也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和空间。学院重视地质类和测绘类专业的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在实习任务下达之初,学院和各系统一安排部署,指定有经验的带队教师,结合实习基地条件和特点,确定实习内容和要求,准备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实习前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实习的意义、明确实习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进度,努力解决存在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实习后一周内提交符合格式要求的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质量、实习表现、出勤情况等给出成绩。并召开总结和讲评会,指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后续有待改进的地方.实习报告全部在学院归档保存。从目前的运行结果看总体效果良好,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改革中探索

2.1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依托指导教师承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立项形式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使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从调研、立项、实践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科学方法训练、成果总结发表等较完整过程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2009年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共获得9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规划资助3项。重点资助2项,一般资助4项,累计资助经费l3万元。同时,围绕煤炭资源勘查评价与资源特性、煤炭开采的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以及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等,组织申请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资助计划9项,申请经费l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学年度,在煤炭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刊物由学生参与完成并发表的科技论文达35篇.其中EI收录11篇。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能力和素质训练效果显著。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2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

营造改革氛围和环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久开展,探索实践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而高等学校的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院广大教师重视本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2009年学院有四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顺利通过学校验收,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均超过立项预期目标。2008—2009学年.学院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和行业特点。主编参编特色教材两部,在煤炭高等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地质教育、测绘通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以及矿山测量等刊物上发表教学法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论文l3篇。教学改革成果有效地促进了质量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2008—2009学年.地测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和进展。煤炭行业地质工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获得了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地质工程专业点(负责人邵龙义教授)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岩石学》课程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岩石学》和《土地复垦学》课程获得2009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1人人选学校2009年教学名师培养资助计划。地质工程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获得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地球科学概论A》、《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2009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在学校2008—2009学年度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中,学院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学校2009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立项评审中,学院教师申报的三门课程获得课程建设立项。一项教学改革获得立项;在开放办学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9年招收地质测绘专业新生140名,其中蒙古国留学生2名,签署了地质工程专业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为实现学分互认和开展本科生2+2开放交流项目做好了前期准备。

2.3结合科研选题,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院2009届毕业生共计137名,其中地质工程专业49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9人,测绘工程专业3O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9人;共有36名教师参加了毕业设计指导、,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人均指导学生3.8个。学院在第七学期末召开指导教师工作会议。明确由指导教师提出若干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要求供学生选择,毕业实习一般与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相关,兼顾学生的基础、就业工作和后续深造.同时要求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2009年教育部特色专业地质工程结合科研课题的选题比例为91.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51.7%。测绘工程专业为60%。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51.7%.均高于全校的平均值45.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进展情况一次,解决实习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一个月举行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报告会,及时了解设计进展情况,交流总结经验,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性和建议性意见,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提高设计质量;为使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符合格式要求,学院召开了200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大会。强调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明确撰写格式规范要求。为使本科毕业设计答辩有序、严肃、公正、客观地顺利进行,学院集中组织共分成7个答辩小组,经同学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在限定时间内的陈述、评委现场提问、学生作答、评委评审等环节,由答辩小组审查论文撰写格式、立论的准确性,计算、分析、实验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正确客观,中英文摘要是否齐全规范、设计图纸等是否完备、整洁等。同时审查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语是否翔实、认真、客观,答辩记录是否完整详尽、有关日期是否匹配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教师评语、答辩表现等。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最终成绩。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28人,占20.4%,良好76人,占55.5%,中等34人,占24.8%。总体上.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科研项目较多,论文撰写格式符合要求,中英文摘要齐全,设计图纸完备,教师评语翔实,答辩记录完整,成绩评定合理,符合学校要求。在学校2009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2009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奖的评审会上,学院推荐的7项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院推荐的13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这不仅反映了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总体安排是成功的。也说明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的效果已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