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0:29

经济理论知识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开放教育模式;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西方经济的发展历史、发展现象、经济运行规律等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都需要进行理论讲解,并做出概括。这些也是西方经济课程的基础。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教材理论讲解,没有重视实际运用[1]。应用开放教育模式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教学模开展实际教学活动和教学创新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对教学手段予以创新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应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要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教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展开教学。对于教学进行创新,就要对相关的教学知识进行整合,并将教学知识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强化实践教学,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在教学中采用开放教育模式,可以塑造课堂互动环境,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采用这种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教师配合,与同学互动,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意识[2]。教学课堂上采用开放教育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动,教师发挥学生的知识引导者,指导学生采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对于学生自行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为学生指导解决的路径。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和难点都用课件体检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非常有帮助,而且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繁,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需求更为了解,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予以创新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所涵盖重点内容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所涵盖重点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开放经济宏观均衡等。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经济理论展开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是非常全面的,但是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经济案例展开。所以,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入经济学案例、当地经济热点案例等等。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当理论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得以呈现。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按照大纲的要求展开,有助于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用走弯路,在实践中就可以获得知识[3]。比如,在讲解“供求原理”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实际现象,让学生用经济理论解决生活或者工作中的问题。采用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3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对教学模式予以改革,就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地创新。优秀教师团队具有创新思维,还具有创新能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责任。教师要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就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于知识进行不断地开发和探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有所提升[4]。教师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科研与教学要结合,使得创新意识提升,创新的行为也会有所提升。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兴趣点的导向作用,研究符合学生知识需求的教学方案。

4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对人才培养予以创新

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对人才培养予以创新,这是重要的内容。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中要注重发展素质教育。教育要具有创新能力,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激发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能力。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可以推进西方经济学的个性化发展,塑造轻松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民主的环境中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质量会有所提高[5]。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地创新,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到与时俱进。采用开放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讨论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思维发挥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给激发起来。

5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要做到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就要更接近实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采用开放模式,落实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63-64.

[2]乔洪武,郭亮,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03):32-33.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2

一、微媒体与微课

(一)微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社交网络及各种APP占据了人们的智能手机,进而占据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当前的时代可以被称之为微媒体时代,所谓“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和微信等网络软件为代表的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共享的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网络媒体。微媒体具有门槛较低、数量庞大,形式多样、速度极快,内容灵活多变等三个特点[1]。微媒体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对于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导致传统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衰退。因此,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二)微课。自从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microlec-ture的理念之后,国外对于微课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已深入各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中,在国内的发展则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所谓微课,是指围绕某个课题或知识点而展开的、以在线视频为形式的、短小精悍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2]。微课具有时间短(5~8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精、资源小、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微媒体的推广,使得微课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二、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3],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一)经济学的课程性质。经济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自从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开始,历次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都被教育部确定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由此可见经济学的重要性。教育部之所以如此重视经济学的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是其他经济管理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相关科目,以及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无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新兴教学方式,只要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式。(二)经济学的课程特点。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标志着经济学完整学科体系的正式确立,同时形成了严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1.理论体系严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各部分理论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和掌握不到位,都会导致后续相关理论学习的困难,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理论抽象。作为舶来品,经济学不同于其它课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经济学的理论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很多经济学的知识点看似与现实很接近,可理解起来却又感觉很难,比如需求、消费选择、效用、弹性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3.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实践的归纳总结,微观个体的经济决策与宏观的经济政策则是经济理论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则指导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经济理论和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知识碎片化

(一)知识碎片化的定义。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先进网络多媒体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这种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已经深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4]。所谓知识碎片化或碎片化的知识,是为了适应网络社交媒体和微课设计的需要,把完整的知识与信息予以细分,拆解为精炼、独立的内容,将复杂的知识拆分、简化,以达到易于传播和学习的目的,从而适合微课设计和微媒体传播的要求。(二)经济学的知识碎片化。在当前科技与社会背景下,如果要对经济学进行微课化的教学改革,就需要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拆分、碎片化,以适应微课设计的需要。但是,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而又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拥有自己独有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对经济学知识进行拆分和碎片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以众所周知的一个经济学知识点———需求为例,如果要把理论体系讲透又要满足微课对内容和时间的要求,至少需要把需求碎片化为如下知识点:什么是需求(或叫认识需求)、需求与需要、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需求的影响因素等,如果再考虑到需求弹性的话,需要拆分和细化的内容则更多。

四、经济学微课教改的可行性

(一)知识碎片化的利与弊。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微媒体,方便利用零散的时间了解和学习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知识碎片化不但能够适应信息获取快餐化的需要,而且简化推演过程,使得知识简单化、易接受,再加上微媒体灵动活泼的特性,可以使得碎片后的知识对于受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尽管知识碎片化适应了当前社会微媒体发展的需要,对于社会发展进步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知识碎片化也存在较多的负面性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知识碎片化最大的问题是把完整的理论体系拆分、破碎,使严谨的逻辑体系变成众多知识点的集合,不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知识不再像传统教学方式下那么严谨和全面,容易使受众对于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知识的进一步传承。(二)经济学微课化教学改革的可能性。经济学诞生至今240余年,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和传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自从微媒体出现、微课普及以来,新兴的教学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吸引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给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如果还是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拘囿于正规的课堂中,通过点名、强化课堂纪律等方法保证出勤率,会进一步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偷玩微博、微信、QQ等。当前,微媒体、微课既给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又为经济学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如果能够处理好经济学理论的知识碎片化问题,在碎片化知识满足微课设计需要的同时,又能保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的话,通过微媒体传播进行微课教学,反而更有利于经济学的传播和提高教学效果,把学生重新吸引到经济学的学习上来。但是,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知识碎片化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科目,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更好地掌握自己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完美地分割、碎片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微课设计,同时设计好碎片化之后相关理论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整合,让学生在轻松学习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把握经济学的逻辑脉络,最终掌握完整的经济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微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在此背景下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吸引并分散了大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艰涩、抽象的理论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经济学课程是又爱又恨,甚至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玩微博、微信、QQ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广大经济学教师必须作出改变,利用全新的媒体和方式,重新把学生吸引到经济学的学习上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科目和未来进行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微课化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将严谨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碎片化,同时还能设法保证碎片化后的经济知识之间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能克服上述困难并设计好微课,利用无所不在的微媒体进行传播,再加上课堂教学和引导,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勇 单位:大连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泽.微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15):95~96

[2]谢强.微媒体背景下“微课”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9):209~210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思维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技术类、工程类、人文社科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特点。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一般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再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加以分析讲解。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1]。在宏观经济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4]。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20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如此,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应届毕业生招聘会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还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最后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另外,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一方面,学生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如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五、要关心学生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团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4.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高等数学;经济;应用经济学

一、高等数学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高等数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学科,最开始只是常量的数学,研究对象是常量或者均匀变化的问题。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变成了变量或者非均匀变化的问题。十七世纪后半叶,笛卡尔的直角坐标系、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费尔马的时间最少原理及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使微积分得以创新和发展。十八世纪,伯努利、欧拉、傅里叶等科学家研究的应用数学问题,使这门学科近乎完善,形成了以微积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高等数学。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进步,高等数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天文学、生物医学、军事领域、电子科技和经济领域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可以为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引导,也能将经济领域中复杂的计算问题简单化。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应用于经济社会实践,有效地运用高等数学分析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成为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研究现代高等数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领域中运用高等数学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经济领域里中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需要高等数学来定义和解释,甚至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经济学,数学给经济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前,主要通过高等数学知识构建经济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对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对经济变量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精确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从中探讨更深层的经济理论与原则,实现对经济建设的科学指导。因此,探析高等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意义。

三、经济领域中应用高等数学的必要性

在研究经济形势过程中应用高等数学理论,能够在经济现象出现前做出权威的假设,也能在高等数学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理论,因为数学理论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因此,在经济理论中运用高等数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现代经济管理具有跨领域性和多学科性,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形势,分析对象是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来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发展方案,对财政管理、财务税收、财务核算等数据进行经济管理,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经济数据的统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管理中应用高等数学的逻辑和思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完整的分析方法,高等数学中的统计理论在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应用数学方法进行量的统计时,可以使大量的统计数据有序化,提高统计的准确率和效率;经济领域中的工资核算、产品销量及人口普查等都需要应用高等数学进行统计计算;经济领域中计算机构利息、产业利润等则需要在统计量的基础上对量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应用高等数学能在分析量的同时比较数值,通过对比实际数值和计划数值,制订合理的科学决策。在经济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利用高等数学的理论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政策以完成预期的目标。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作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也源于数学的应用,正是数学的推动使得经济学蓬勃发展。

四、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数学的特点可归纳为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工具性作用,高等数学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工具,其作用不可小觑;另一方面是在思想性上,高等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经济学追求精确和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其严谨的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工具性作用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典范,数学的基本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找不到。作为基础和工具,经济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利用数学语言可以描述得十分清楚。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做出权威的假设,通过高等数学的理论可以推导出新的经济学理论。合理运用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可以使经济学的发展少走弯路。在经济领域的研究中有许多多变的因素,研究问题错综复杂,而高等数学的用处就在于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复杂的数据提供数学模型,使经济领域中的研究变得简洁而有条理。

(二)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思想作用

高等数学的实用性更体现在思想方面。作为一种方法论和研究手段,经济学的基本特征贯穿了高等数学的思想,高等数学严谨的思想促使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西方经济学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非常重要,是描述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具有的数学性,因此经济学被认为是理论形式和研究方法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学科。一种理论或假说能成为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具有可检验性。经济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可以证伪的学科就是借助数学模型的应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已经确立的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当与实际有偏差时,就必须重新审视并进行修正,运用数学方法和思想使经济理论具有科学性。

五、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高等数学的不断发展,其应用的领域日益广泛,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中高等数学的应用最为普遍。经济学的进步离不开高等数学的发展,经济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都借助于高等数学知识。

经济预测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影响掌控整个经济形势的程度。分析经济形势是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高等数学理论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走势分析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合理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经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时,要通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经济中函数关系的建立通常和数学中的步骤一致,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可能需要一个或几个中间变量联系起来。在经济预测的过程中就会用到函数和极限方面的知识,如商品供求量之间的关系、银行的投资抵押、人口增长以及机器折旧的价值等问题就可以通过分析函数图得到解决,通过观察图表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其中借助高度发达的信息通讯平台,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这些都离不开高等数学理论的支撑。编译码技术、呼唤排队技术以及指纹识别技术,都是应用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在严密的逻辑分析下不断完善进行的。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借助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对地质构造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找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储存位置,还可以对资源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对于资源污染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作为高等数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微分方程,其应用也十分广泛,如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人口统计学问题、银行卡余额问题等。在这些经济问题中,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通常不能用函数直接表达出来,根据已知条件和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微分方程的理论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其数学模型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可以为分析数据和求解提供充足的方法。当面临产品随机抽样检测、商品库存、平均收益最大化等需要通过部分反映整体的经济问题时,可以运用高等数学中概率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估算。概率论可以将不可能计算的庞大数据进行估算,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抽象的经济学问题变得形象化。经济领域中的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值分析等常常用到微积分中的导数知识,给企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决策。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是数量的多少决定利润的高低,只有掌握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和需求量对价格的反映程度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对经济领域中边际问题的分析十分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在对产品价格进行决策时,弹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也要综合企业条件、环境等进行全面分析。

在经济领域中常遇到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利润最大”等问题,这些可以通过高等数学知识转化为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问题。在进行购买设备或其他投入等投资行为的经济活动中,运用级数知识将所有费用转化成数值与活动周期内的所有投资费用累加,可以对投资行为的产出比进行估算,为服务项目和购买设备提供科学的指导,为企业节约活动的成本。高等数学的其他分支在经济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多元微积分知识可以解决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回归分析等问题,线性代数知识可以解决投入产出问题和线性规划等问题,也有一些综合的应用如选举体制、民意测验,等等。

六、高等数学在经济学应用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局限性,高等数学也不能脱离其固有的工具性,不能对经济问题直接定性。首先,必须明确数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数学是经济学中用来研究经济理论和现象的工具,数学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在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合理运用高等数学知识,不可本末倒置。其次,在研究经济学现象时,要综合全面地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要考虑相关条件及其符合的特定范围,做出合理的假设,使之符合特定的范围。经济现象不能用数学来定性分析,也不能用数学进行公式化和模式化,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和方法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理论,避免过分依赖数学理论而导致研究资源搁置和研究方向错误。再次,数学模型和经济学研究要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要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做到精确、易于操作和实用。对于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要端正态度正确使用数学方法,既不能只研究定性问题,一味否定数量分析的方法,也不能用大量数学公式去推导不必要的问题。只有辩证地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来推动经济发展,才能使高等数学和经济学完美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宋艳丽.高等数学知识在经济中的运用探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06):21-22.

[2]刘腾雷.刍议高等数学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5(23):189.

[3]程波,孙艳梅.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分析[J].财会学习,2017(9):215.

[4]张素芬,王琳.浅谈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12):181.

[5]张承峰.浅谈高等数学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7(11):170.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文科背景;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计量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经济现象及其演变的内部机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计量分析结果的解释都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对于较深的数学推导更是觉得晦涩难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处理经济中的问题,也不懂得如何操作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使许多学生感到难学,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差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时少,没有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理论和统计学三者的统一,其中经济理论的学习相对要容易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要难

一些,特别是对文科学生更是如此。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范围相对理科学生要窄,进入大学后要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学完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难度可想而知,学过这三门课的人都知道,它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方法和理解思路也有相当的不同。计量经济学的学了认真听课外,课后的习题练习同样重要,不做大量的习题,很难深刻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这点跟数学的学习方法特别相似。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其效果已经过教学实践多次得到验证。

2.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教学,难以实践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几乎都以讲授为主,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很好展开。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使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且与经济学课程似乎有一定距离。

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或者缺少实验师资力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课后作业也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理论,涉及到数学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将经济学问题从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或统计学语言,更是一个艰难的思维和理念的转换过程。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文科学生在软件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和兴趣上,明显不如理工科背景的学生。

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国内不乏许多有益的实践,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这些改革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软件技术为基础,倡导一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但从教学实践看,在教学条件和受教学生变化时,尤其是对于基本功相对差(数学,软件技术)的文科背景学生“,任务驱动,重实践,相对独立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大多由于侧重于应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理论教学重点不突出,教授时间紧张,因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好“度”,集中体现在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实践应用在时间上的冲突。

二、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1.充分尊重学科地位,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它的工具性和服务性。根据一般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水平,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以两个学期为好,因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过于紧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理论知识还是应用能力都很难得到保证,两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将给任课教师充裕的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做习题,教师以将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如动态计量经济学、非均衡计量经济学和协整理论、建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16周64学时的理论教学而言,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8周共计16学时。这样一来,试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2.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注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探索真相、理论检验和预测,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建立模型。构造模型的科学,包括一些用来构造和检验真实世界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工具,它们的发展和使用全都包括在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内。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知识无疑是科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艺术的学习方法有本质的区别,科学知识的表述是明确的和有严格的逻辑性的,可用文字或定理或公式的形式清楚地阐述,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领会是可以掌握的。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即使是简单的单方程模型,也必须判断哪些变量应该放进方程,选择什么样的函数形式,怎样解释模型的统计拟合度,以及模型的结果对预测或解释目的的有用程度。众所周知,经济数据一般来说是非实验数据(实验经济学所研究的数据除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点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即便如此,研究者还经常会面对数据短缺或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补全所有数据或者寻找相关的数据来代替缺失的数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学习和利用,只能按照研究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去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艺术性比其科学性更难理解和掌握,因为艺术性的知识很难用文字性的东西来阐述,更多的是靠研究者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计量经济学培养的悟性与直觉。

作为文科背景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及时练习和巩固。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计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当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在建立案例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因为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做到经济学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软件应用与具体的经济问题解决三结合。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

上机实际操作也是案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要给学生安排一次。这里的所谓案例,是经教师精心设定的一个经济计量问题。学生在建模分析中要达到的目的是,掌握经济计量软件建模的计算机实现过程、读懂输出结果、撰写分析报告。为此,必须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具体地列出实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计量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掌握了一个计量软件等于掌握了一个有用的工具。目前在经济计量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是Eviews、SPSS、SAS、STATA。就经济计量建模应用来说,软件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精通一个软件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各类软件处理计量经济问题的功能强弱还是有差别的。对本科生教学来说,使用Eviews软件是比较适宜的。

三、结论

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经济学的许多高级课程都是以计量经济学应用为基础的。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人,如果不学计量经济学,很难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连经济学的学术刊物也难以读懂。因此,无论怎么强调这门学科重要性,都不为过。问题是,由于建国后高校对计量经济学的误解而不够重视,全面引入较迟,教师队伍本身的计量经济学功底参差不齐,加上不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招收文科背景学生,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在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和相关管理部门重视下,即便是文科学生,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并借助于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是完全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以及阅读经济学学术刊物和进行学术研究。[论-文-网]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56-58.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3]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9(6):20-21.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文科背景;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计量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经济现象及其演变的内部机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计量分析结果的解释都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对于较深的数学推导更是觉得晦涩难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处理经济中的问题,也不懂得如何操作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使许多学生感到难学,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差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时少,没有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理论和统计学三者的统一,其中经济理论的学习相对要容易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要难

一些,特别是对文科学生更是如此。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范围相对理科学生要窄,进入大学后要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学完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难度可想而知,学过这三门课的人都知道,它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方法和理解思路也有相当的不同。计量经济学的学了认真听课外,课后的习题练习同样重要,不做大量的习题,很难深刻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这点跟数学的学习方法特别相似。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其效果已经过教学实践多次得到验证。

2.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教学,难以实践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几乎都以讲授为主,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很好展开。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使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且与经济学课程似乎有一定距离。

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或者缺少实验师资力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课后作业也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理论,涉及到数学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将经济学问题从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或统计学语言,更是一个艰难的思维和理念的转换过程。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文科学生在软件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和兴趣上,明显不如理工科背景的学生。

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国内不乏许多有益的实践,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这些改革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软件技术为基础,倡导一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但从教学实践看,在教学条件和受教学生变化时,尤其是对于基本功相对差(数学,软件技术)的文科背景学生“,任务驱动,重实践,相对独立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大多由于侧重于应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理论教学重点不突出,教授时间紧张,因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好“度”,集中体现在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实践应用在时间上的冲突。

二、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1.充分尊重学科地位,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它的工具性和服务性。根据一般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水平,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以两个学期为好,因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过于紧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理论知识还是应用能力都很难得到保证,两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将给任课教师充裕的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做习题,教师以将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如动态计量经济学、非均衡计量经济学和协整理论、建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16周64学时的理论教学而言,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8周共计16学时。这样一来,试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2.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注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探索真相、理论检验和预测,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建立模型。构造模型的科学,包括一些用来构造和检验真实世界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工具,它们的发展和使用全都包括在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内。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知识无疑是科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艺术的学习方法有本质的区别,科学知识的表述是明确的和有严格的逻辑性的,可用文字或定理或公式的形式清楚地阐述,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领会是可以掌握的。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即使是简单的单方程模型,也必须判断哪些变量应该放进方程,选择什么样的函数形式,怎样解释模型的统计拟合度,以及模型的结果对预测或解释目的的有用程度。众所周知,经济数据一般来说是非实验数据(实验经济学所研究的数据除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点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即便如此,研究者还经常会面对数据短缺或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补全所有数据或者寻找相关的数据来代替缺失的数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学习和利用,只能按照研究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去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艺术性比其科学性更难理解和掌握,因为艺术性的知识很难用文字性的东西来阐述,更多的是靠研究者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计量经济学培养的悟性与直觉。

作为文科背景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及时练习和巩固。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公务员之家

3.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计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当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在建立案例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因为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做到经济学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软件应用与具体的经济问题解决三结合。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

上机实际操作也是案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要给学生安排一次。这里的所谓案例,是经教师精心设定的一个经济计量问题。学生在建模分析中要达到的目的是,掌握经济计量软件建模的计算机实现过程、读懂输出结果、撰写分析报告。为此,必须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具体地列出实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计量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掌握了一个计量软件等于掌握了一个有用的工具。目前在经济计量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是Eviews、SPSS、SAS、STATA。就经济计量建模应用来说,软件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精通一个软件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各类软件处理计量经济问题的功能强弱还是有差别的。对本科生教学来说,使用Eviews软件是比较适宜的。

三、结论

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经济学的许多高级课程都是以计量经济学应用为基础的。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人,如果不学计量经济学,很难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连经济学的学术刊物也难以读懂。因此,无论怎么强调这门学科重要性,都不为过。问题是,由于建国后高校对计量经济学的误解而不够重视,全面引入较迟,教师队伍本身的计量经济学功底参差不齐,加上不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招收文科背景学生,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在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和相关管理部门重视下,即便是文科学生,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并借助于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是完全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以及阅读经济学学术刊物和进行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56-58.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文科背景;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计量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经济现象及其演变的内部机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计量分析结果的解释都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对于较深的数学推导更是觉得晦涩难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处理经济中的问题,也不懂得如何操作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使许多学生感到难学,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差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时少,没有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理论和统计学三者的统一,其中经济理论的学习相对要容易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要难

一些,特别是对文科学生更是如此。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范围相对理科学生要窄,进入大学后要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学完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难度可想而知,学过这三门课的人都知道,它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方法和理解思路也有相当的不同。计量经济学的学了认真听课外,课后的习题练习同样重要,不做大量的习题,很难深刻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这点跟数学的学习方法特别相似。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其效果已经过教学实践多次得到验证。

2.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教学,难以实践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几乎都以讲授为主,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很好展开。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使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且与经济学课程似乎有一定距离。

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或者缺少实验师资力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课后作业也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理论,涉及到数学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将经济学问题从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或统计学语言,更是一个艰难的思维和理念的转换过程。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文科学生在软件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和兴趣上,明显不如理工科背景的学生。

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国内不乏许多有益的实践,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这些改革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软件技术为基础,倡导一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但从教学实践看,在教学条件和受教学生变化时,尤其是对于基本功相对差(数学,软件技术)的文科背景学生“,任务驱动,重实践,相对独立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大多由于侧重于应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理论教学重点不突出,教授时间紧张,因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好“度”,集中体现在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实践应用在时间上的冲突。

二、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1.充分尊重学科地位,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它的工具性和服务性。根据一般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水平,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以两个学期为好,因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过于紧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理论知识还是应用能力都很难得到保证,两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将给任课教师充裕的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做习题,教师以将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如动态计量经济学、非均衡计量经济学和协整理论、建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16周64学时的理论教学而言,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8周共计16学时。这样一来,试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2.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注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探索真相、理论检验和预测,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建立模型。构造模型的科学,包括一些用来构造和检验真实世界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工具,它们的发展和使用全都包括在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内。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知识无疑是科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艺术的学习方法有本质的区别,科学知识的表述是明确的和有严格的逻辑性的,可用文字或定理或公式的形式清楚地阐述,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领会是可以掌握的。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即使是简单的单方程模型,也必须判断哪些变量应该放进方程,选择什么样的函数形式,怎样解释模型的统计拟合度,以及模型的结果对预测或解释目的的有用程度。众所周知,经济数据一般来说是非实验数据(实验经济学所研究的数据除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点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即便如此,研究者还经常会面对数据短缺或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补全所有数据或者寻找相关的数据来代替缺失的数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学习和利用,只能按照研究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去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艺术性比其科学性更难理解和掌握,因为艺术性的知识很难用文字性的东西来阐述,更多的是靠研究者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计量经济学培养的悟性与直觉。

作为文科背景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及时练习和巩固。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计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当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在建立案例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因为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做到经济学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软件应用与具体的经济问题解决三结合。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

上机实际操作也是案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要给学生安排一次。这里的所谓案例,是经教师精心设定的一个经济计量问题。学生在建模分析中要达到的目的是,掌握经济计量软件建模的计算机实现过程、读懂输出结果、撰写分析报告。为此,必须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具体地列出实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计量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公务员之家

掌握了一个计量软件等于掌握了一个有用的工具。目前在经济计量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是Eviews、SPSS、SAS、STATA。就经济计量建模应用来说,软件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精通一个软件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各类软件处理计量经济问题的功能强弱还是有差别的。对本科生教学来说,使用Eviews软件是比较适宜的。

三、结论

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经济学的许多高级课程都是以计量经济学应用为基础的。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人,如果不学计量经济学,很难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连经济学的学术刊物也难以读懂。因此,无论怎么强调这门学科重要性,都不为过。问题是,由于建国后高校对计量经济学的误解而不够重视,全面引入较迟,教师队伍本身的计量经济学功底参差不齐,加上不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招收文科背景学生,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在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和相关管理部门重视下,即便是文科学生,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并借助于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是完全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以及阅读经济学学术刊物和进行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56-58.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定量分析工具;卫生经济学;教学质量;研究生

“卫生经济学”研究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卫生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概念,继续照本宣科的“泛泛而谈”显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将定量分析工具引入“卫生经济学”教学,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定量分析工具已被广泛运用于国外“卫生经济学”教学之中[1]。国外研究生“卫生经济学”教材一般安排专门一章来介绍常用定量分析工具,如常用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卫生经济学”理论介绍后,紧接着就是不同时期和不同分析方法的相关定量分析案例的集中介绍;配套《习题册》也安排了大量需要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2]。因国内外卫生制度环境相差较大,直接使用国外教材并不科学。国内“卫生经济学”教学以文字性的定性讲授相关概念和理论为主,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较少。国内“卫生经济学”教材至少有十五种版本,以复旦大学胡善联教授编写的《卫生经济学》为代表,多以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为主,定量分析工具运用得较少,运用我国卫生经济领域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介绍的案例鲜有所见。国内教材对本科阶段教学比较适用,但不适合研究生培养。实际上,国内也没有一本专门用于研究生教学的“卫生经济学”教材[3-5]。一本(或多本)本科教材,并辅之以教师或学校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研究资料,就构成了我国研究生教学用的教材[6-7]。此外,卫生服务既有私人物品属性,又有显著外部性,同时还涉及人的生命健康等社会伦理,所以,卫生经济理论比较复杂抽象:一个卫生经济领域的现象,有多种理论可以进行解释;一项卫生政策可从多个视角进行评判。卫生经济领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定性分析力不从心。因此,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在研究生“卫生经济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应用的思路、应用的方法、应用的效果三个方面出发,对定量分析工具在“卫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和尝试,旨在提高研究生“卫生经济学”教学质量。

一、定量分析工具在研究生“卫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一)根据“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确定重点内容,选取研究问题“卫生经济学”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医学和伦理学、心理学以及医疗保险学等多学科知识,必须区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问题选择必须具有两性:代表性———蕴含了重要卫生经济理论;时效性———当前卫生经济领域比较关心、比较热点问题。(二)根据选取的研究问题,确定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工具确定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工具,这是核心所在。卫生需求因素及其预测方面的问题,可用一般统计方法,使用SPSS、SAS以及STATA软件分析;涉及比较复杂的长期均衡因素,需要准确判断经济变量平稳性等,可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协整分析,使用EVIEWS软件分析;不同卫生保健系统的绩效比较,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或成本———效用分析,也可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运用DEA软件进行分析;针对抑制和规避医疗保健市场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可采用委托———理论或博弈论,建立委托模型或博弈分析模型,通过MATLAB软件,模拟分析有关规避策略和制度优化设计[8-13]。(三)选取同问题、工具方法相匹配的定量分析案例资料,并编写讲义通过查找整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选择合适的定量分析和模型建构方面的案例资料,组织编写适合研究生培养的讲义。研究生一般已经掌握了卫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知识,但对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和模型建构等方法比较生疏,而这正是需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由于不同学校生源素质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讲义编写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深入分析的“度”。(四)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更改遵照学生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第一,时间调整;合理安排定量分析方法、卫生经济理论以及定量分析案例的教学时间。第二,研究方法的调整;定量分析工具是否合理应用。第三,选择的相关定量分析案例材料更改。相关材料是否翔实、客观,结论是否科学。

二、定量分析工具在研究生“卫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专家咨询法定量分析工具的选择取决于拟分析的内容和问题,而分析的内容和问题又取决于“卫生经济学”的教学大纲。通过邀请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医院、高校或研究所等卫生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政府领导,共同探讨“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确定重点教学内容,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同时,结合研究生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改进内容设置,科学合理地选取问题。(二)文献查询法依据需重点讲解问题和对应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文献查询,收集、比较和筛选,最后确定需要的对应文献资料,编写讲义。中文期刊文献多集中在《中国卫生经济》《卫生经济研究》《中国医疗保险》《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等。外文期刊主要有Journalofhealtheconomics、Healtheconomics、Healthaffairs、Healthpolicy。外文教材主要有RexfordE.Santerre和StephenP.Neun合著的Healtheconomics:theory,insights,andindustrystudies、PaulJ.Feldstein编写的Healthcareeconomics、ShermanFolland等人合著的Theeconomicsofhealthandhealthcare以及FrankA.Sloan和CheeRueyHsieh所著的HealthEconomics、全球知名卫生经济学家合编的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14-17]。(三)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的设置、执行和分析,对研究生“卫生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调查,科学合理地收集学生客观真实的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再次修改教学内容和讲义资料的依据。

三、定量分析工具在研究生“卫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9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其次,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积累什么资料?这是极大多数没有毕业论文撰写经验的学生所碰到的最大难题。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资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资料时才发现已有的资料没有什么用,赶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资料,时间却已不允许,问题就出在没有理性认识的资料搜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题为《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结果作者只搜集了人们接触最多,最易关注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资料,而没有搜集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资料,导致了搜集过程中的片面性。

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确定论题只是确立了中心论点,还必须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把文章写成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报告,比如毕业论文《“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作者,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剖析两者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关系实质上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结果虽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谈,成为如何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报告书,层次太低。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掌握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功底深厚,才能在论文撰写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果知识面窄、底于很薄,在论文撰写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写出来的论文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处处出错、闹出笑话。所以,在毕业论文撰写前必须进行理论准备,以积累知识。那么,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呢?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此外,还要掌握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当今时代是各学科知识大融通的时代,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攻克社会经济难题,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研究经济问题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理论外,还须拥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要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运用。此外,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要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毕业论文的作者还应掌握政治、历史等其他社会科学知识。

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

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

首先,与论题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要做到读懂读通。毕业论文作者要选定与论题密切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加以反复阅读,边读边想,直到读懂、想通与论题有关的理论问题,切忌一知半解或片面的理解。为了加深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把与论题有关的理论要点、警句摘录下来,有了体会还可写读书心得,如果是自己的书或报刊、杂志则可以作眉批,或把疑点、难点作出标记注在上面,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财政干部能力建设为目标,努力构建学习型机关、促进财政文化建设,为推动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培训目的

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局财政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党性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培训内容

(一)财政反腐倡廉知识讲座

7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党政主要领导讲一堂党课”活动,课时安排1天4个学时。同时,邀请县检察院或县第五纪工委领导到我局讲授一次财政反腐倡廉知识,课时安排半天2个学时。以后每季度组织一次财政反腐倡廉知识讲座,要求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讲座活动。

牵头人:*(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工作人员:*、*、*、*

(二)财政经济理论知识讲座

8月份,邀请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到我局讲授财政经济理论知识,课时安排2天12个学时。要求局机关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参加讲座活动。

牵头人:*(局长)

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技能培训

8月份,邀请州财培中心教授到我县进行中级会计电算化考前辅导,课时安排15天90个学时。主要是对今年报考中级会计电算化的学员进行培训。此外,局机关还要进行一次计算机技能知识培训活动,课时安排5天30个学时。10月底前,由局办公室(人教股)组织一次计算机技能考核活动,考核的对象是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牵头人:*(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工作人员:*、*、*、*

(四)珠算技能培训

9月份,组织一期珠算技能培训,课时安排3天18个学时。培训后,干部职工每天利用业余时间自行练习珠算。10月底前,由会计股组织一次珠算技能考核活动,考核的对象是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年底前,由会计股会同县珠心算协会组织开展一次全县珠算比赛活动,要求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比赛(以后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珠算比赛活动)。

牵头人:*(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工作人员:*、*、*、*

(五)会计业务培训

10月份,组织一期会计业务知识培训,课时安排3天18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村级会计委托业务、《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要求全县财政干部职工(含乡镇财政干部)参加培训。

牵头人:*(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工作人员:*、*、*、*

四、培训方式

培训采取半脱产方式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

五、培训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班子要高度重视财政干部业务培训工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把干部教育与财政业务统筹安排,使干部人事管理和教育培训共同发展,切实把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保障培训经费

局办公室要千方百计统筹和使用好培训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各项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