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3:53:22

尊重

尊重范文篇1

小的时候,每次跌倒,都希望母亲能将我扶起。而母亲却总是站一旁,用坚定不移的目光鼓励我,让我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长大后的我,终于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要我从小便养成自强自立、顽强不息的性格。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精神尤为重要。

天下间便再也不会有任何人给予我们如此盛大、永无止息的爱和恩慈,再也不会有这样心甘情愿,只为我们笑逐颜开而不计得失辛苦的劳作。而我们谁会记得母亲的生日,谁会真心的为她送上一句祝福,谁会记得她头上第一根白发出现的时间?

母爱是心甘情愿,母爱是恩慈,母爱是永无止息。

尊重范文篇2

当前,在全国各地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各地都树起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广揽天下英雄的大旗。然而这其中不乏装饰门面之流。能够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地方其实并不很多。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本地区压抑了多少贤才,却视而不见,造成人才不断外流,还亦然高喊尊重人才、人才溃乏,并摆出架势以各种优惠政策拟召揽各路英雄豪杰,实在是天大的笑话。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尊重人才,往往有两种态度。一是希望各类人才都投奔到自己的麾下,为自己装点门面然后听我指挥、随我利用。我让你发挥什么才能你就发挥什么才能,让你发挥到什么程度就发挥到什么程度,让你什么也别发挥你就呆着,最终把人才当作奴才使用。二是主动招贤、敬贤、让贤,为各类人才充分自由地发挥其专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人才在其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二者虽然都要人才,不拒人才,也都使用人才,看似也都尊重人才,然而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假尊重人才,后者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目前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遗憾的是还存在相当多的假尊重人才的情况。

招揽人才,吸引人才,也有两种方法。一是针对看得见的,已被公认为人才的人才,已出成果的人才,名扬四海的人才,或者是能赚钱并已赚了钱的人才。对这些人才,不惜重金招聘,挖墙角搞来,企图依赖他们的名声地位、资金等立即带来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结果往往高投入、高成本吸引来的这些人才,离开了原来的基础,却未必能立即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得不偿失。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短期行为,并非真正地尊重人才。可惜的是,我国目前招揽人才的地区大多都持这样的眼光和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针对那些尚未被认识和发现的人才,尚未出成果但极有可能出成果的人才,名不见经传的人才,缺乏资金的人才。对这些人才,设法去发现、挖掘、培养、吸引、挽留他们,为他们创业、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他们在本地成就一番事业。这些人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必然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这才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人才观。遗憾的是,目前持这种人才观的地区还太少太少,实在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怎样来评价是否尊重人才,也有两种途径。一是统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录用了多少名博士、硕士、留学生,本科生或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多大比例。这是目前比较常见和通用的方式。另一种是看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现有的各类人才是否安心工作,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有无条件取得工作成绩。通过这些才可以真正看得出是否真正地尊重人才。可惜的是,这种方法却很少被重视。

我们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追求人才的时候,都必须有自己的正确的人才观。没有正确的人才观,说什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都是假的。

尊重范文篇3

重阳节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九九重阳节,迎来了老年人自己的节日。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对于每一位老人,尤其是养育过我们的父母,无论是从亲情伦理的角度讲还是从道德法律的角度讲,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善待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今天对待老人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以后子孙后代对待我们的活样板。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尊老爱老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历史,尊敬的老年朋友们,你们把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我们,没有你们的奉献和汗水,就没有我们的现在。今天作为企业的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挤出一些资金,献上我们的爱心,送去我们的祝福,最后我们衷心的祝愿老年朋友们节日愉快,万事如意。

尊重范文篇4

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紧密相连,职业礼仪又日益与效率相接,现在社会的发展已不允许在礼仪上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信息化的社会要求速度与高效,效率是时代生活的主旋律,所以礼仪也在日益简化,但有几点在职业场所还是需要注意:

一、接电话。这在外企和在酒店行业做得较好,先报自家单位名称或个人职务姓名,如果对方要找的通话人不在场,就应要求留下联系方法,包括对方姓名、回电号码等,但我们多数职业人员都缺乏必要的耐心,殊不知由此丧失很多商机。

二、咨询对话。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酒店、邮局、银行、商场等大门内都设有大堂副理又称咨询台、值班主任专柜等设施,但有一点常常使人不快的是客人站着问话,而职业员工却坐着对话,遗憾的是一些职业人员并不知道这是失礼行为。其实只要把顾客当成和你一样有时也会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平等相待就可以了。

三、预约制度。我常常受人之托邀请一位外国朋友出席一些会议、仪式等等,但常因没有留给他人一定的时间余地,所以只能作罢。这说明如果缺少职业礼仪将会对业务发展构成损失。不仅对外,对待国内各行业、各部门之间,事务往来都应尊重对方的工作秩序与计划,提前三两天通知对方,在异地更要考虑对方的方便等等,这样做才会使对方感到你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职业化的合作者,有利于交流。公务员之家:

尊重范文篇5

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动主体,是党的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内民主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对党员主体地位的科学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政治保障,是在党的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党员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根本组织原则所决定的。工人阶级政党是由千千万万个立誓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组织原则,决定了全体党员是党的组织和党的事业的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员主体意识愈强、权利愈得到保障,党内民主的发展也必将愈充分,党的创造活力就越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首要和根本的问题。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创新活力,归根结底体现在广大党员参与党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只有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得到充分肯定和保障,党员的价值才会得到实现,主体意识才会得到增强,党员才会自觉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先锋作用,党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营造民主讨论的环境,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只有在承认和解决矛盾中才能得以实现。同志曾经指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敢讲话,能讲话,会讲话,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一个不同意见平等讨论和坦诚交流的宽松环境与良好氛围,才能广开言路,广大党员才能畅所欲言。如果党员主体地位缺失,党员就会变得瞻前顾后,党内就缺少民主讨论的氛围,就会变得鸦雀无声、死气沉沉。一个生动活泼,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的政治局面,就无法在党内形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必须全面贯彻党章关于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牢固树立党员主体地位意识,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党员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努力开创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将党员主体地位意识的培养与党员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与党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切实维护和实现好广大党员的根本利益;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建立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激发党员自身的主体意识,鼓励广大党员以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做好工作,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牢牢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促使广大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这样,保持党的创新活力就有了强大而不竭的动力源泉。

尊重范文篇6

[关键词]国家主权尊重挑战意义

国家存在的本质在于其主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主权的存在程度可以真切反映出国家实际存在的程度。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最重要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主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在当代的国际环境实践下,受到了挑战。正如中国国际法学者周鲠生教授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权观念成了众矢之的;否定国家主权成为国际法方面的一种扩张主义派或世界派的主导思想。”[1]主权的可分与共享问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原则正在遭受霸权主义的践踏,叫嚷“主权弱化论”,“人权高于主权”的浪潮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使得“互相尊重主权”原则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权及互相尊重主权原则释义

主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的提出,始于伟大的法国思想家让•博丹,他以法律的名义规范了主权的真义,在他那里,主权是“国家支配其公众和臣民的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2]让•博丹认为,主权是国内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除了受上帝的戒条和自然法的限制外,不受任何限制。”[3]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老秀斯认为:主权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主权行为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限制,也不从属于其他任何人的意思。[4]到了霍布斯那里,他认为主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权利的约束,你想象得到它有多大,它就有多大。[5]卢梭认为主权是永远不能转让,不可分割的。黑格尔将主权推至极端,认为主权是“排他的自为存在”,是“独立自主”。[6]无论各个思想家如何定义主权,不可否认的是,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正因为国家主权如此重要,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也在其宪章中写入了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并得到各国的承认。

互相尊重主权原则,即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重要的原则,是当代国际法律关系的基础。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意味着相互尊重各国主权地位的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意味着一国有尊重和承认他国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任何国家一律平等,相互独立,有彼此尊重的权利和义务;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完全不受外来干扰,威胁,恐吓,破坏下,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以独立的国格与世界各国交往,独立处理解决一切内外事务的权力和权利;意味着各国平等,即使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并不具备控制弱小国家的权利,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意味着国家存在发展的自由,意味着一国的自由同时是另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有效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权,独立,平等,自由密切相关,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弱小国家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对国际法,国际社会强烈呼吁的同时,一些霸权国家却以主权有限或者某种借口来破坏国际契约对主权的规定性,由此引发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可见,国际社会的法律政治关系和谐发展的前提即在于尊重各国主权。

二.互相尊重主权原则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围绕着互相尊重主权原则,需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主权与领土的关系

冷战后出现的民族冲突,领土争端和地区性冲突,使得领土主权的问题更加敏感。

依照现代国际法学的通常观念,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换句话说,国家领土就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7]领土主权不可侵犯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尽管理论上如此规定,但实际上领土主权原则被改变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国家领土的不可侵犯性遭到破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弱小国家领土主权被践踏就是一个事实,不仅战争期间,甚至在和平年代,国家领土被占领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国际法国际条约对国家领土也设有一些限制,比如领土主权问题的“共管”,“租借”还有“国际地役”问题。90年代以来伊拉克的“禁飞区”就是对领土主权的不可分割的挑战。领土的争端,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主权的争端,中东地区的领土冲突,中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归属之争,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于南沙群岛问题的争论,其实都是主权问题。

领土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存在的特定前提,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但是,在国际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弱小国家在维持领土原则问题上的诸多无奈,领土被侵犯时有发生,甚至有人认为,国家领土主权的不可侵犯只是一种理论的梦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履行国家主权原则,才能保障正常的国际秩序。

2.主权与人权

二战结束以来,人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联合国以“促进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作为其基本宗旨之一。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推行“人权外交”,当今世界,东西方国家关于人权与主权问题的论战仍在激烈进行。

在人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上,西方社会强调,由于人权原则已经载入《联合国宪章》承认已向国际法原则,因而人权问题便不再是以国内管辖的问题,应当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处理和关切人权问题,但广大落后国家担心因此会是西方国家以人权问题为突破口,再次重回近代西方社会的殖民时代,而不断拒绝和反对西方人的主张。

人权高于主权的人说:“我们并非随意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也并非否定所有国家的主权,但“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实行残暴统治,践踏人权时”,这个国家的主权也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文明国际社会不能对这种政权袖手旁观”,外部干涉就有了“人道主义的依据”。[8]于是,美国打伊拉克就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美国说是为了对恐怖主义进行打击,是为了推进民主的进程,为此,可以牺牲被干涉国的主权,可以依照他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伊拉克,推翻萨达姆,造成无辜民众的伤亡。为了干涉中国的内政,以人权为借口来对中国的内政问题指手画脚,而这一切,都严重动摇了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挑战和动摇了国际法。

关于人权和主权的关系,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在人权问题上,不仅不需要新的理论,而且新的理论可能破坏现有的了解。”“侵犯人权显然会危及和平,而漠视国家主权则一定会真正造成混乱。在维护人权问题时必须尽量谨慎,以免保护人权被用来侵犯各国基本管辖权和破坏各国主权的跳板。”[9]

实际上,人权之争并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争的实质,其背后真正的动机在与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即与控制相关国家的命运,推行人权政策,干涉别国内政。人权问题的冲突,实际上是主权问题的冲突,而这更显得互相尊重主权原则的重要性。

3.互相尊重主权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一项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其第一项原则是互相尊重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将一国主权的客观存在前提领土完整单独提出来,表明了这一原则的突出内容。而后四项原则每一项都是体现国家主权原则内容和实质的。互相尊重主权,包括了政治主权,领土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强调了主权的完整,同时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信条,是各国消极的和平共处(不发生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基础,措施或保证,是中国在国际法领域是主权原则的一个特殊贡献。

三.互相尊重主权原则面临的挑战

亨利•基辛格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交流和人类理想方面变的相互依赖的年代。”[10]“全球化的意义在于,它是对传统的国家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一国界标志人群活动区别的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11]

主权是一个国家独自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根本属性,它具有不可分性,不可共享性和不可转让性等特点。近代以来,国家主权这一质的规定性一直未变,然而,二战以来,尤其是冷战后,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主权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各种不同思潮的挑战,下面择其一,二以分析:

1.主权弱化论

该理论认为,当代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各种形式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而,无形中有力的“侵蚀或削弱了主权观念的许多本质规定”,“抵消或弱化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属性。[12]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是主权的主体,但是,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2.主权共享和转让

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各国相互依存性的提高,国家主权不再是任何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和国家主权不可共享的观念应该加以修正,国家主权不仅是可以共享的,也是可以转让的。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割让主权,建立经济,政治联合体,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甚至全球联合。欧盟就是“主权让渡”的最佳例子。

应当承认,冷战后的国际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主权观念受到挑战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主权现象同国家一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而理解他也应有历史的眼光。它是随着近代国家一同诞生的,它也将随着世界体系的变迁而改变自己作用的形式。[13]但是主权是否就弱化了或者是可以共享呢?也许还言之过早。

其一,经济的全球化并非弱化主权,而是强化了主权。它使各国政府从主体意识出发,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各国加入经济组织,并不是主动让出主权,而是为了在经济的合作中加强自身的实力,以更好的维护和实现主权。

其二,冷战后出现的各种冲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抬头,这些现象对国家主权产生了强化的影响。克里米亚半岛之争,波黑内战,中国的西藏问题,大国的强权政治,以强凌弱,想使弱者放弃主权,而这些,更加让弱小国家自觉的保护自身利益,维护国家主权。

其三,世界相互依存在加强,各国利益需要关系更加密切,区域乃至全球的合作性组织越来越多。但是,各国的合作并不是以让渡主权为前提的,反而是在各参与国的自身的主权得以确立,并不受根本侵害的情况下来合作的。可以说,全球性合作组织,比如安理会,国际红十字会,这些组织的出现,是各个主权国家在自立基础上的“合力”,其结果不是弱化主权,而是使互相尊重主权在新的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国家与主权本来就是天然结合体,国家与主权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国家未消亡之际,国家主权原则并不会因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主权的独立性,不可转让性的特点将会随着国家的存在而存在。

四.互相尊重主权原则的意义

主权首先是一个纯西方的理论,故以往关于主权理论问题的争论都是在西方国家,直到亚非会议发表的“万隆宣言”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赋予了主权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西方才失去了阐释主权的垄断权。因而西方才开始认为其绝对主权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14]

在新的世界体系中,西方先前制定的各种游戏规则非但已经被非西方民族国家所接受,反而驾驭得比西方国家更加出色。西方国家感到自身的话语权受到了挑战,为挽回劣势,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主权的理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所有民族国家必须接受的现实,他将迫使每一个现存体系去顺应它并变革自身。”[15]对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此背景下谋求与发达国家平等的机遇,更应坚持自己的主权观,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在国际法上,在实践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1.符合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主权是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奉行的对外政策。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国际社会发展实际的对外政策,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成为许多国家操作对外行为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第一个原则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国家主权不可转让的思想。一方面指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性,在国际交往中不可转让,另一方面指各个国家是在尊重各国主权不可转让的基础上来进行交往的。强调国家主权的不可转让,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坚持和平共处,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新秩序。关于霸权,斯蒂尔在《美国治下的和平》一书中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政治上最积极的国家……我们有能力推翻整个社会,并予以重建;推翻某些政府,建立另一些政府;阻挠或刺激社会变革;保护我们的朋友,摧毁我们的敌人;我们有史无前例的行动能力,还有使用这一能力的冲动……”[16]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是对国家主权的无视和侵犯,是国家主权的主要敌人。必须看到,中国早已成为霸权文化的主要攻击和打击对象。这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选择,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生活观念,人权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上,对中国实行全方位的霸权攻势。死刑问题,计划生育,都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攻击中国的借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强调尊重主权,无疑是积极的举动,强调这一点,就是维护世界各国尤其是弱小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利于它们独立解决自己的内外问题,走好自己的道路而不受干涉,是建立公平,公正,稳定的国际新秩序的保证。

3.承认互相尊重主权,就是承认了人的存在和尊严,承认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生存一致,承认了国家权利的实际存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国家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单位,其价值与权力应该得到承认,个人总要从属于一定的民族和国家,承认国家权利即承认个人权利。

互相尊重主权强调的是“对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的认同和尊重,是赋予东西方文明国家人类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合理的生存理念和国际政治准则。”[17]在保护人权的今天,承认并尊重主权原则,即是确认人类生存的基本逻辑原则。

简短结语

西方国际政治秩序的特色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强权为基础,以国际契约(国际法,国际条约)为行为准则。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西方列强用军事实力,迫使中国认可并加入了西方确立的国际政治秩序,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却是现实的。[18]

必须承认,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与中世纪的洲际社会,与近代的工业社会以及殖民主义所影响的社会是不同的,这是一个经历漫长文明变迁,年轮积聚无限能量并空前释放的时代,随着地球村的到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国家主义盛行的时代。只要国家仍然存在,主权就永远是国家立足于国际的基础。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永恒发展的,主权也是一样。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原则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坚持互相尊重主权,这是权利,也是义务,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然是以国际契约为行为准则的,唯有坚持这一原则,人类才能共筑和平。

[参考资料]

[1]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让•博丹:《国家论六卷》第四卷,转引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3][11][1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4][5]刘仁山,徐敏:《论国家主权理论的新发展》载于《国际法学》2003年第2期

[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7]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8]宋国涛等:《中国国际环境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周琪主编:《人权与外交——人权与外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时事出版社

[10][12][16][17]姜安:《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逻辑与人文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4]肖佳灵:《西方对主权理论三次挑战的实质》,载于《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尊重范文篇7

一、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结合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发展的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我认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员权利保障的现状与党章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党员主体应具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选择权、监督权,在党内现实生活中难以完全得到落实。其他还有,一部分党员对于主体地位的认识比较模糊,党员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较为淡漠,难以自觉地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缺乏保持先进性上的内在动力。在党内现行体制及党的建设的若干具体机制的运作中,党员主体还主要是作为教育、管理、监督的对象,很少以党的能动主体出现。一些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没有体现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些负面影响。我国长达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的积极方面推进了党内民主建设,而其中的负面因素则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权威政治、官本位思想等仍对党员的思想和言行发生着影响。

2、受到共产国际,特别是苏共建党模式约束。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共产国际,特别是苏共的影响,党内民主也是如此。邓小平曾指出,长期困扰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个人崇拜和专制作风,不仅“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

由于受苏共建党模式的影响,加上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对党的建设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强化了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性,有利于增强党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不利于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3、党内现行机制体制上存在某些不足。一是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党内民主的原则性规定较多,但可操作性比较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民主觉悟和工作水平。二是党代会和党委会的运行机制中权力授受关系不清。党委会是党代会选举产生,本应向同级党代会负责,但现实情况却是党委会领导和包办党代会,党代会无法有效监督同级党委会的工作。三是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备。党章及《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过于抽象,只停留在原则的规定上,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四是党员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部分党员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缺乏诉求权、申辩权。

4、党内生活中某些不平等、不民主的情形依然存在。在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不管职务高低,都平等地享有党内法规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党内生活中,能否畅所欲言反映了组织内的民主程度和整体信任水平。只有在自由地发表看法、平等地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广大党员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中来,正确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失误。由于党员的工作性质不同、行政职务高低、收入和能力上的差别,导致党员内部利益分化,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诸多利益群体,也直接造成党员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党内生活还存在义务本位、领导本位、组织本位的观念,忽视了党员民主权利,党内缺乏讲真话的氛围、缺乏法治精神的氛围,从而给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员主体地位的政策体系。首先,要在《党章》中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写“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一切权力属于党员”的条文,强化党员的权利意识。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扩大覆盖面,建立党内事务的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党员的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等基本权利。再次,扩大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健全党内利益诉求渠道。第四,建立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激励机制。第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查处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

2、进行多层次的党员关爱活动,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各级党组织要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以社会发展状况和党员内在需求变化为依据,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党员的全面发展,给党员施以更人性化的关爱,满足党员对政治尊重、美好生活追求和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不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进一步创新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提高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一要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二要变约束型管理为凝聚型管理,进行党员分类量化管理。三要处理好发展党员与提高党员素质的关系。四要利用互联网、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建设动态开放的教育网络。

尊重范文篇8

[关键词]国家主权尊重挑战意义

国家存在的本质在于其主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主权的存在程度可以真切反映出国家实际存在的程度。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最重要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主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在当代的国际环境实践下,受到了挑战。正如中国国际法学者周鲠生教授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权观念成了众矢之的;否定国家主权成为国际法方面的一种扩张主义派或世界派的主导思想。”[1]主权的可分与共享问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原则正在遭受霸权主义的践踏,叫嚷“主权弱化论”,“人权高于主权”的浪潮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使得“互相尊重主权”原则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权及互相尊重主权原则释义

主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的提出,始于伟大的法国思想家让•博丹,他以法律的名义规范了主权的真义,在他那里,主权是“国家支配其公众和臣民的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2]让•博丹认为,主权是国内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除了受上帝的戒条和自然法的限制外,不受任何限制。”[3]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老秀斯认为:主权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主权行为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限制,也不从属于其他任何人的意思。[4]到了霍布斯那里,他认为主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权利的约束,你想象得到它有多大,它就有多大。[5]卢梭认为主权是永远不能转让,不可分割的。黑格尔将主权推至极端,认为主权是“排他的自为存在”,是“独立自主”。[6]无论各个思想家如何定义主权,不可否认的是,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正因为国家主权如此重要,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也在其宪章中写入了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并得到各国的承认。

互相尊重主权原则,即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重要的原则,是当代国际法律关系的基础。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意味着相互尊重各国主权地位的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意味着一国有尊重和承认他国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任何国家一律平等,相互独立,有彼此尊重的权利和义务;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完全不受外来干扰,威胁,恐吓,破坏下,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以独立的国格与世界各国交往,独立处理解决一切内外事务的权力和权利;意味着各国平等,即使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并不具备控制弱小国家的权利,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意味着国家存在发展的自由,意味着一国的自由同时是另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有效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权,独立,平等,自由密切相关,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弱小国家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对国际法,国际社会强烈呼吁的同时,一些霸权国家却以主权有限或者某种借口来破坏国际契约对主权的规定性,由此引发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可见,国际社会的法律政治关系和谐发展的前提即在于尊重各国主权。

二.互相尊重主权原则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围绕着互相尊重主权原则,需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主权与领土的关系

冷战后出现的民族冲突,领土争端和地区性冲突,使得领土主权的问题更加敏感。

依照现代国际法学的通常观念,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换句话说,国家领土就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7]领土主权不可侵犯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尽管理论上如此规定,但实际上领土主权原则被改变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国家领土的不可侵犯性遭到破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弱小国家领土主权被践踏就是一个事实,不仅战争期间,甚至在和平年代,国家领土被占领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国际法国际条约对国家领土也设有一些限制,比如领土主权问题的“共管”,“租借”还有“国际地役”问题。90年代以来伊拉克的“禁飞区”就是对领土主权的不可分割的挑战。领土的争端,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主权的争端,中东地区的领土冲突,中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归属之争,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于南沙群岛问题的争论,其实都是主权问题。

领土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存在的特定前提,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但是,在国际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弱小国家在维持领土原则问题上的诸多无奈,领土被侵犯时有发生,甚至有人认为,国家领土主权的不可侵犯只是一种理论的梦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履行国家主权原则,才能保障正常的国际秩序。

2.主权与人权

二战结束以来,人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联合国以“促进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作为其基本宗旨之一。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推行“人权外交”,当今世界,东西方国家关于人权与主权问题的论战仍在激烈进行。

在人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上,西方社会强调,由于人权原则已经载入《联合国宪章》承认已向国际法原则,因而人权问题便不再是以国内管辖的问题,应当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处理和关切人权问题,但广大落后国家担心因此会是西方国家以人权问题为突破口,再次重回近代西方社会的殖民时代,而不断拒绝和反对西方人的主张。

人权高于主权的人说:“我们并非随意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也并非否定所有国家的主权,但“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实行残暴统治,践踏人权时”,这个国家的主权也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文明国际社会不能对这种政权袖手旁观”,外部干涉就有了“人道主义的依据”。[8]于是,美国打伊拉克就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美国说是为了对恐怖主义进行打击,是为了推进民主的进程,为此,可以牺牲被干涉国的主权,可以依照他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伊拉克,推翻萨达姆,造成无辜民众的伤亡。为了干涉中国的内政,以人权为借口来对中国的内政问题指手画脚,而这一切,都严重动摇了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挑战和动摇了国际法。

关于人权和主权的关系,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在人权问题上,不仅不需要新的理论,而且新的理论可能破坏现有的了解。”“侵犯人权显然会危及和平,而漠视国家主权则一定会真正造成混乱。在维护人权问题时必须尽量谨慎,以免保护人权被用来侵犯各国基本管辖权和破坏各国主权的跳板。”[9]

实际上,人权之争并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争的实质,其背后真正的动机在与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即与控制相关国家的命运,推行人权政策,干涉别国内政。人权问题的冲突,实际上是主权问题的冲突,而这更显得互相尊重主权原则的重要性。

3.互相尊重主权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一项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其第一项原则是互相尊重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将一国主权的客观存在前提领土完整单独提出来,表明了这一原则的突出内容。而后四项原则每一项都是体现国家主权原则内容和实质的。互相尊重主权,包括了政治主权,领土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强调了主权的完整,同时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信条,是各国消极的和平共处(不发生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基础,措施或保证,是中国在国际法领域是主权原则的一个特殊贡献。

三.互相尊重主权原则面临的挑战

亨利•基辛格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交流和人类理想方面变的相互依赖的年代。”[10]“全球化的意义在于,它是对传统的国家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一国界标志人群活动区别的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11]

主权是一个国家独自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根本属性,它具有不可分性,不可共享性和不可转让性等特点。近代以来,国家主权这一质的规定性一直未变,然而,二战以来,尤其是冷战后,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主权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各种不同思潮的挑战,下面择其一,二以分析:

1.主权弱化论

该理论认为,当代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各种形式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而,无形中有力的“侵蚀或削弱了主权观念的许多本质规定”,“抵消或弱化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属性。[12]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是主权的主体,但是,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2.主权共享和转让

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各国相互依存性的提高,国家主权不再是任何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和国家主权不可共享的观念应该加以修正,国家主权不仅是可以共享的,也是可以转让的。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割让主权,建立经济,政治联合体,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甚至全球联合。欧盟就是“主权让渡”的最佳例子。

应当承认,冷战后的国际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主权观念受到挑战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主权现象同国家一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而理解他也应有历史的眼光。它是随着近代国家一同诞生的,它也将随着世界体系的变迁而改变自己作用的形式。[13]但是主权是否就弱化了或者是可以共享呢?也许还言之过早。

其一,经济的全球化并非弱化主权,而是强化了主权。它使各国政府从主体意识出发,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各国加入经济组织,并不是主动让出主权,而是为了在经济的合作中加强自身的实力,以更好的维护和实现主权。

其二,冷战后出现的各种冲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抬头,这些现象对国家主权产生了强化的影响。克里米亚半岛之争,波黑内战,中国的西藏问题,大国的强权政治,以强凌弱,想使弱者放弃主权,而这些,更加让弱小国家自觉的保护自身利益,维护国家主权。

其三,世界相互依存在加强,各国利益需要关系更加密切,区域乃至全球的合作性组织越来越多。但是,各国的合作并不是以让渡主权为前提的,反而是在各参与国的自身的主权得以确立,并不受根本侵害的情况下来合作的。可以说,全球性合作组织,比如安理会,国际红十字会,这些组织的出现,是各个主权国家在自立基础上的“合力”,其结果不是弱化主权,而是使互相尊重主权在新的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国家与主权本来就是天然结合体,国家与主权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国家未消亡之际,国家主权原则并不会因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主权的独立性,不可转让性的特点将会随着国家的存在而存在。

四.互相尊重主权原则的意义

主权首先是一个纯西方的理论,故以往关于主权理论问题的争论都是在西方国家,直到亚非会议发表的“万隆宣言”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赋予了主权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西方才失去了阐释主权的垄断权。因而西方才开始认为其绝对主权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14]

在新的世界体系中,西方先前制定的各种游戏规则非但已经被非西方民族国家所接受,反而驾驭得比西方国家更加出色。西方国家感到自身的话语权受到了挑战,为挽回劣势,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主权的理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所有民族国家必须接受的现实,他将迫使每一个现存体系去顺应它并变革自身。”[15]对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此背景下谋求与发达国家平等的机遇,更应坚持自己的主权观,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在国际法上,在实践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1.符合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主权是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奉行的对外政策。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国际社会发展实际的对外政策,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成为许多国家操作对外行为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第一个原则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国家主权不可转让的思想。一方面指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性,在国际交往中不可转让,另一方面指各个国家是在尊重各国主权不可转让的基础上来进行交往的。强调国家主权的不可转让,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坚持和平共处,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新秩序。关于霸权,斯蒂尔在《美国治下的和平》一书中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政治上最积极的国家……我们有能力推翻整个社会,并予以重建;推翻某些政府,建立另一些政府;阻挠或刺激社会变革;保护我们的朋友,摧毁我们的敌人;我们有史无前例的行动能力,还有使用这一能力的冲动……”[16]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是对国家主权的无视和侵犯,是国家主权的主要敌人。必须看到,中国早已成为霸权文化的主要攻击和打击对象。这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选择,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生活观念,人权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上,对中国实行全方位的霸权攻势。死刑问题,计划生育,都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攻击中国的借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强调尊重主权,无疑是积极的举动,强调这一点,就是维护世界各国尤其是弱小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利于它们独立解决自己的内外问题,走好自己的道路而不受干涉,是建立公平,公正,稳定的国际新秩序的保证。

3.承认互相尊重主权,就是承认了人的存在和尊严,承认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生存一致,承认了国家权利的实际存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国家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单位,其价值与权力应该得到承认,个人总要从属于一定的民族和国家,承认国家权利即承认个人权利。

互相尊重主权强调的是“对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的认同和尊重,是赋予东西方文明国家人类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合理的生存理念和国际政治准则。”[17]在保护人权的今天,承认并尊重主权原则,即是确认人类生存的基本逻辑原则。

简短结语

西方国际政治秩序的特色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强权为基础,以国际契约(国际法,国际条约)为行为准则。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西方列强用军事实力,迫使中国认可并加入了西方确立的国际政治秩序,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却是现实的。[18]

必须承认,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与中世纪的洲际社会,与近代的工业社会以及殖民主义所影响的社会是不同的,这是一个经历漫长文明变迁,年轮积聚无限能量并空前释放的时代,随着地球村的到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国家主义盛行的时代。只要国家仍然存在,主权就永远是国家立足于国际的基础。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永恒发展的,主权也是一样。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原则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坚持互相尊重主权,这是权利,也是义务,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然是以国际契约为行为准则的,唯有坚持这一原则,人类才能共筑和平。

[参考资料]

[1]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让•博丹:《国家论六卷》第四卷,转引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3][11][1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4][5]刘仁山,徐敏:《论国家主权理论的新发展》载于《国际法学》2003年第2期

[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7]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8]宋国涛等:《中国国际环境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周琪主编:《人权与外交——人权与外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时事出版社

[10][12][16][17]姜安:《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逻辑与人文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4]肖佳灵:《西方对主权理论三次挑战的实质》,载于《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尊重范文篇9

如果有人问我幼教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什么?我可以简洁明了地回答八个字“尊重个性,自然成长”。

教育幼儿就像培育植物一样,幼儿来到我们教师手中好比是一粒粒种子,并不知道他们以后长大后的样子。作为我们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让幼儿按照其自己的属性自然成长,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顺其发展的成长环境,提供幼儿成长需要的阳光、水、土壤和二氧化碳。幼儿长大了,好比是一个物种丰富的植物园,有的是松树,有的是杨树,有的是果树,有的是鲜花等等,呈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盎然生机,这说明我们的幼儿教育是成功的。反之,如果是清一色的一片松林,或是满野鲜花,我们的幼儿教育就是失败的,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运用到我们人类社会,我们需要幼儿长大成为工人、农民,成为教师、医生、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而绝不能都成为工人,或都成为农民。

“尊重个性,自然成长”,我们教师今天仍然应当按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我们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培养他们乐观生活的信念。为此,我们教师要屏除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是一种教育者对被教育者“高控制”的中国传统教育策略;放弃以教师为主导,较少考虑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是把幼儿看作被动接受的个体,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幼儿的自身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很少顾及幼儿的个别特点与差别,以外在的价值标准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行为要求的教育方法;不能对幼儿习惯于强调“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过分要求幼儿对于义务、责任的认同,做出分享、谦让和友爱等行为。

“尊重个性,自然成长”,我们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人需要、潜能与人格,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重视引导而不是教导,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良好的社会行为。通过引导使幼儿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幼儿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社会认知,符合其发展规律健康地成长。总之,我们教师不能约束、限制幼儿的个性与发展潜能,而是要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不仅让幼儿“动手”和“动脑”,而且让幼儿“动心”,给幼儿一双灵巧的小手,一个智慧的头脑,一颗快乐的心,促使其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尊重范文篇10

1、尊重人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法律规定选举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代表法第二条

经严格法律程序选举产生的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享有法律规定的职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享有执行代表职务的有关保障,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大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我国的经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其他人不具备的法律地位、发挥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大代表职务是神圣的、崇高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代表的权利,支持代表执行代表职务。必须明了,人民把自己的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来行使,人大代表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主人即人民的代表;而在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其工作性质和职责决定了,自己理所当然地要为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做好相关的服务保障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主仆关系。由此决定了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发自内心地尊敬人大代表、敬重人大代表,重视并严肃对待自己承担的为人大代表服务的工作。尊重代表,就是对人民的尊重,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尊重。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其次是一个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然后还有个思想和工作作风问题。

2、学习人大代表

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代表依照本法的规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行动,都是执行代表职务。

——代表法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

人大代表都不是一般的普通公民,他们在所在工作领域或者地区,大都是令人钦佩的精英或者模范人物,在代表职务岗位上也承担着神圣的职责。从见诸报刊以及有关材料的介绍代表事迹或者情况看,几乎每个代表身后,都有一大篇动人的故事,都有许多激动人心的言行,都会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人大代表,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很好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和工作业绩,有相应的履行代表职责的能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执行好代表职务,在依法行使代表权利的同时承担了相应的代表义务,并且具有广泛性。人大代表是个宝库,这里有学习不竭的丰富资源。人大代表的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勤于奉献的精神和业绩,在执行代表职务过程中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恪尽职守的精神和行动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人大代表是我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在人大机关工作的同志,才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近距离地来对代表表示钦佩、来向人大代表学习。我们要在对代表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在为代表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学,然后知为足,也才能知晓要达到人大代表的境界决非易事。

3、服务人大代表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为本行政区域内的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应当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服务。

——代表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