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预算会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50:59

总预算会计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财政部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对政府收支分类进行了改革,在探索改进预算会计改革方面成效显著,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加以改进。

(一)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作及结果。

财政总预算会计局限于当期的支出,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核算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形式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除了无偿拨款外还有政府参股等多种形式,而现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并没有与时俱进,仅仅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环节。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深入,国库资金将逐步实行资本化运营,发生有价证券的买卖行为,政府的一部分资产将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对此,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状况。

(二)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总预算会计是对本期已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的记录。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对本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现金的支出,或在以后年度应偿还的债务本金或利息,会计上得不到反映,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另一个重要弊端则是造成了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非配比性,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真实情况。收支平衡是财政的重要目标,然而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和收入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结余情况,从而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三)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和企业会计不一样,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格式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报告只是一种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的单一模式,没有对政府债务、债权及资产的情况的反映,不利于公众对政府财务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不利于政务的公开化。对于财政内部管理来说,由于缺少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使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对于财政外部管理来说,预算会计信息传布形式过于简单,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强,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政府建立威信,也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改革我国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努力向国际惯例靠近,又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

(一)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

财政总预算是为国家政府部门服务的,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及会计核算,其受托责任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反映及当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展示,更是对整个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局限于当期的预算收支,应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会计对象,使其更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整个预算资金运动连续的过程及累积的结果。具体应包括国有资产(包括产权和收益权)管理的责任、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等。

(二)逐步开展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处于发展转型期,没有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实际情况,可允许财政补助收入的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最后全部实行。当然,权责发生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业的核算,所以应该对预算事项有选择、有目的地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和计量,即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例如对财政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入等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而对那些需要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才能进行核算的收入和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地方财政购入的有价证券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等。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2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但就实际改革效果而言,却仍显得有些不尽人意,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1.1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在当前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工作中,总预算会计制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统领作用。所以,总预算会计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就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相关内容来看,却并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由此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1.2科目设置单一,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就目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所设置的科目来看,主要包括“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暂存款”和“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这些科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负债、支出的资金情况反映出来,但由于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1.3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

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也是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政府部门之所以选择收付实现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方式可以将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但这种方式几乎都是等到问题出现之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财政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起不到任何作用,此时的会计信息对于财政风险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信息功能。

2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的改革措施

2.1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在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与政府部门改革同步,从而促进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财务报告体系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全面性、真实性和前瞻性。在实际会计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将详细的内容记入主体财务报告体系中,将补充说明内容记入辅助财务报告体系中。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建立起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通过上述体系,政府部门就可以就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分析,此外,财务报告体现的内容能够为政府部门今后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2权责发生制的新增

就目前来看,政府部门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职、责、权”不分明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无人负责。将权责发生制纳入到政府部门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会计矛盾。因此,政府部门要完善权责发生制,并以此为核心,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责任,而且为财政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2.3基建会计的新增

在对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进行编制时,应将基建资金、事业活动资金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将基建拨款收入、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劳动价格等作为一级会计科目,对其进行准确核算。在政府部门基建项目完成后,将上述科目转为固定资产时,政府部门会计可通过基建会计编制的工程支出表对基建资金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掌握,将明确的支出数额记录到固定资产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报告系统,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3结束语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3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权责发生制;弊端;目标方向

财政部于2015年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修订后的制度对于加强预算管理、规范政府预算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预算管理改革、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实施等一系列措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足以满足国家治理、政府预算管理、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等需求,因此为提升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具有现代财政制度特色的政府总会计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一、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弊端

(一)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局限性

随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全面实行,该制度重新构造了政府会计核算的模式,实现《基本准则》下的“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模式,重新定位我国财政会计核算目标,改进会计核算方式,广泛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完善了会计核算收支核算内容,对部分收支类科目名称和核算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政府会计核算信息既能体现预算执行情况,同样能够反映资产负债信息,有效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但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状来看,财政总预算核算基础仍遵循“收付实现制”模式,其核算侧重集中于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而对于与收入、支出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流出政府财政等相关信息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出来,未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与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有效衔接,不能满足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会计核算报告编制要求。

(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科目不完整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各行政事业单位采取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记账,双分录核算,其会计科目分为预算会计科目与财务会计科目,而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仅有预算会计科目,且在资产负债等核算方面不全面。例如,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公务用车购置、土地征迁补偿和安置、设备购置、大型修缮、物资储备等资本性投资的核算时,仅做简单的预算支出处理,未能核算其支出实际反映的是一项资本性投资,后续形成的固定资产无法在总预算会计账套反映,以及某些潜在的收支项目,因为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因,未体现于账套中,库款水平情况不能可靠得知,造成政府财力的高估或低估,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中除了预算支出科目不完善外,还需增设财务会计科目,才能满足《基本准则》下的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双基础的核算要求。

(三)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不全面

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下,总会计报表含预算收支的旬月报、总决算报表,及总会计套账中的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仅反映政府预算收支及部分资产负债情况,对于股权、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等相关信息无法全面在报表中体现,导致公开时不利于广大群众对政府财务状况的了解和掌握。

(四)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内控规程不完善

现行制度下,总预算会计制度对于财政预算监督、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在总预算会计在核算时无法对预算编制、调整、变更等相关信息进行体现,事前未参与预测、事中控制不足,决策参与度不高,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不利于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其基本目标是根据党中央和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持续推进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逐渐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以编制和报告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为核心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报告编制质量,落实政府会计总预算会计制度责任,提升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具体目标

1.制定新制度。在现有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明确政府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管理中的基本目标、要求和约束,应建立健全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详细规定政府总预算管理范围、管理措施、预算收入和支出统筹结构、预算编制管理和预算执行绩效管理要求,提高政府总预算管理科学性、系统性。通过规范总会计核算和流程控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为总会计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从而有效衔接总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增强财政部门对预算收支、资产负债管理的统筹力,全面、真实、完整、可靠地反映政府财政财务行为。在预算收入管理方面,应将行政事业单位预计财政收入和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全面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完善收费基金清单管理,将纳入清单的收费基金全部纳入预算,政府统筹使用的基金项目专列公共预算,合理确定财政资金上缴比例。部门和单位预算统筹管理时,应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所得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收入、处置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均应按规定上级并纳入单位预算范围内。在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应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合理确定预算指出规模,完善重点支出预算编制程序,发挥政府总预算核算体系在调节政府财政周期、安排财政赤字和举借债务等方面突出作用,预算支出应突出重点,坚持预算编制支出底线(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严控一般性支出,严禁违反规定、随意追加预算,构建自源头至使用末端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在预算编制管理方面,应坚持跨年度预算平衡和中期财政预算管理双约束机制,在严格把关年度预算的前提下,通过中期财政预算规划管理核算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年度预算执行过程监督和硬性约束,对合规确定的中长期支出和跨年度项目进行科学预估,科学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确保财政总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偿债收支情况。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将资产、负债、投资等信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报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全面落实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完善权重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实现总预算会计核算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效衔接2.优化政府总会计核算系统。增加总会计账套的财务会计核算功能,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功能,构建预算会计数据和财务会计数据既各自独立、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应在核查预算单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负债等基础上,按财政收入界定资产产权归属并明确价值评估,按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编制政府收入费用报表,预算使用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应全部合并、体现在单位预算报告中,形成完整的部门财务报告;优化系统在预算指标变化中的体现,提高总会计对预算收支、单位资金结存等环节的会计监督作用。严格各类资产登记和核算机制,将所有过程资产性支出应当形成的资产全过程登记,并将资产使用落实到人,推动国有资产投资使用效能;强化预算报告分析,对部门预算信息财务分析,重点对资产状况、债务风险、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等数据进行审计管理,促进政府总预算制度体系下预算管理、资产负债与绩效管理有效衔接。3.强化总会计职能作用。设置客观性的总会计核算规则和科学有效的监督措施,强化预算约束力,对超预算、无预算、低效、无效支出等形成有效控制,提高预算决策参与度,保障预算执行精准化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预算的合规审核机制,预算经批准后非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由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会计账户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建立预算动态监控机制,严格控制财政预算专项转移资金和本级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结果形成检查结果并通报考核,针对总预算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方向

(一)完善预算会计科目体系

延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为目标,对现有科目加以完善,通过规范会计行为,控制会计流程,主动适应现行“零基预算”改革要求,对预算会计要素进一步优化调整,对核算管理的漏洞进行堵塞,对于特殊预算收入、支出事项加以规范,对接预算指标核算,提高总会计核算规范性、可靠性、全面性、严肃性,确保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针对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科目存在混淆的问题,应在预算会计科目中核算、区分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科目,事业单位开展专项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仅能作为事业收入,不得作为经营收入。行政单位和全额拨款单位除财政拨款收入外,其他收入(如自有房租收入、货币资金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等)不应计入经营收入,而是应当计入其他收入并通过非税收入性上缴。年初预算(含追加预算)各项支出均应计入预算会计科目,上级转移支付、同级单位非税往来、本级预算专项资金等应根据其资金行政按收付实现制确定是否纳入预算科目。此外,针对预算执行中照搬往年预算,导致预算程序性压减,造成重点项目预算保障不足、其他项目经费大量结余,最终导致预算单位未按预算执行规则自行调整预算、提取备用金的问题,要求预算单位强化预算编制质量考核,在保障压减预算总额的前提下,缩减或删除预算执行率低、绩效差的项目经费,确保预算单位基本项目经费。

(二)新建财务会计科目体系

财务会计科目体系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加强政府资产负债管理为目标,防范财政风险、夯实政府“家底”、服务政府决策,提高政府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根据政府会计制度中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要求,合理确定新建财务会计科目体系要素,包括收入、资产、负债、费用等科目,完善科目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基本要求,将股权、债权、债务纳入总会计核算中,并将现行制度下反映的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从预算会计体系中剔除,加入新增的财务会计体系,从政府财政管理视角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财政经济可持续性。在新建财务会计科目体系中,应注意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应在全面清查、盘实的基础上计提折旧,防止大量年代较为久远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

(三)加强财政总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具有现代财政制度特色的管理型总会计模式及适应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要求,需要一支业务素质强、创新能力高的财政总会计人员队伍,因此要集中组织培训,加强学习。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应注意总会计人才建设,动态收集财政预算、会计制度等在相关领域重大决策、重要政策,对比研究新旧政策变化,在评估分析适用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整合培训资源,建立符合预算单位实际的人才队伍培训机制,实现预算单位培训资源动态更新、培训工作常态化、培训人才队伍梯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

四、结语

针对总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总预算会计制度目标,优化政府总会计核算系统,强化总会计职能作用,并从新建预算会计科目体系、财务会计科目体系等环节着手,实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精准对接,提高我国预算制度体系实施的全局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1]赵亦强.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变化、问题与对策[J].商业会计,2020(20):112-114.

[2]廖民睿.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12):24-26+49.

[3]薛小颖.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10):12-14.

[4]陆阳春.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4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渐进式改革

1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的成果,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在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大部分支出是以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的,即按国库实际拨出款项列报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一些较大的支出项目,需要按项目进度分次拨付资金。部分项目跨年度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实际拨款数小于预算支出项目所需金额的情况,按此记录和汇总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额就会使预算平衡表出现结余。而实际上由于应付未付的资金是已实施项目必需的资金,并不是真正的预算结余。由此会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并给以后年度预算项目的安排造成假象。

而这一问题会随着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的推广更加突出。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出现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

1.2不能明确反应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年度的财政预算支出包括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和已经发生但是尚未支付现金的部分,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包括本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和前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这样就使得财政总预算支出中没有包括那部分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资金,于是出现“隐性债务”。隐性债务中的“隐性”,是指债务支出在当期已发生只是尚未支付现金,因而不在政府会计报表体系中直接表现的支出部分。隐性债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财政支出的低估,导致政府会计报表数据失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业绩的正确评价。目前“隐性债务”突出表现在中央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各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社会保险基金缺口,政府由于提供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以及地方乡镇政府拖欠公务员工资等方面。

1.3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经济分析与绩效分析,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在收付实现制下,建立在现金流量基础上的政府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大。一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下所反映的现金支付是按当期实际缴入国库数和支付数分别确认和计算收支的,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样,一些应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由于集中在本期发生,往往导致前后会计期间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多,二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支出和费用的标准,是资金是否己经实际付出,而不核算资本的损耗。这样,因资产购置的不平衡,预算单位之间难以进行绩效比较分析,从而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其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同时还未考虑将资本投资于实物资产的机会成本,所以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政府各部门使用资本的年度成本情况。

2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2.1引入时机: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

世界上第一个对政府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实质性变革的是新西兰,从其改革历程来看,实施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要有系统的行政、合同、预算、投资等法律法规相配套,还要有完整的部门组织结构、清晰的行为责任划分和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规范新基础下的管理流程,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统。我国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国家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的修订,还不能满足全面彻底的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来看,我国从事政府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已经适应原有的简单政府会计的处理,整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强,观念还停留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如果进行全面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他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培训,以掌握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对于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但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一定长的时间,所以从具体实务工作者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目前也不具有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

2.2推进方式:采取渐进式改革,实行逐步扩展与分步到位相结合的方式

综观世界各国,对于预算会计改革的推进方式和实施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步到位式,分步到位式,逐步扩展式。一步到位式,即对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直接由收付实现制转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其代表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分步到位式,即先由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过渡方式逐步推进,其代表国家为加拿大;逐渐扩展式,即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收入、支出项目或部分资产、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此后再逐渐推广,代表国家为美国。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目前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同时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逐步扩展式与分步到位式相结合。具体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保持原有收付实现制为主的基础上,先对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政府会计的局部领域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第二步主要是对与促进管理和效率相关的项目进行权责发生制改革,待条件成熟时,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转变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对某些会计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此外,为保证改革稳步有序地进行,在实施的部门范围上,应采取从地方到中央逐步扩展的方式。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中央政府会计和地方政府会计中一并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则工作量太大,操作也过于复杂,而且也不利于财政工作的稳定,因此较现实的做法是先在个别地方政府中试点,在实践中找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与不足然后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最后在中央政府中运用。

2.3应用程度: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领域优率先采用权责发生制

财政支出的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了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支出和收入相匹配,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应按权责发生制确定的支出预算数额和支出范围,在应归属的会计期间分别确认。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及其他应付未付款项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处理,以解决财政结余不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新编预算会计学[J].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3).

[2]王敏.中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论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9).

[3]赵秋梅.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4,(12).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5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制

为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内部管理,一是对会计岗位设置、拨款印鉴管理、资金拨付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二是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总预算会计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落实做到“依岗定责、依责定人”,设置了会计主管、核算、拨款、稽核等岗位,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保证了相互间既有配合,又有制约和监督。目前,全省以总预算会计岗位、责任设置为主,学历专业、专业职称为补充的总预算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完善内部检查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内部核查。四是实行印鉴分离保管、使用、交接制度,防止了资金审核、拨付环节的越位和缺位。

二、制定资金拨付、调控等管理机制

制订了《江苏省财政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资金管理坚持“统与及时”、“常规与特殊”、“安全与效益”兼顾的原则,实行了总预算会计资金统一管理,确保重点支出和预算单位及时用款、各级财政资金调度正常化和及时化。针对一些应急等特殊事项的资金需求,在手续完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相对灵活的处理方式加以解决。在保证单位及时正常用款的同时,力争财政专户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强总会计核算

第一,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的会计核算有关补充规定,为加强和规范对财政各项资金的核算,搭建了总预算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根据财政部“金财工程”的要求,严格执行部里关于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自行开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全省财政国库系统内全面推广使用。该系统包括收入管理模块、用款计划模块、账户管理模块、拨款支付模块、会计核算模块、资金运行模块、执行分析模块。系统实现了与预算单位、银行以及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的对接,不仅能及时提供执行动态情况,而且能自动生成静态数据表式,充分满足了国库管理尤其是总预算会计各项工作的需要,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信息系统的建立,解决了我省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快了改革推进的速度。

第二,建立了严格的资金对账制度,规范履行对账确认手续。内部主要与结算中心、各业务处室进行对账,外部主要与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税务、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对账。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对账方式,确保了财政资金核算的完整、准确、无误。

第三,建立了总预算会计信息报告制度。在记账、对账、结账的基础上,编制总预算会计相关报表,按月上报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业务处室,为财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财政系统内部账户管理“三统一”

我们将各项财政资金都纳入总预算会计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收付、统一核算”。财政部门存在的银行账户开设过多、资金管理分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规范的运行,也不符合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按照财政部的要求,2004年我厅狠下决心,把在国库机构成立后仍未移交国库的有关业务处室的银行账户全部收归国库统一管理,并且制订了《江苏省财政厅内部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一是要求财政国库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财政各部门资金账户。二是清理、归并资金账户。撤销无效账户、减少低效账户、合并重复账户,尽可能减少账户数量。三是严格控制新增银行账户。坚持可开可不开的坚决不开,坚持分账不分户。除国务院规定或经财政部、省级政府批准开设的财政部门银行账户外,财政部门处室无权开设新的财政部门银行账户。四是明确审批程序,各级财政部门因管理特殊业务确需开设新的财政资金专户时,必须经财政国库部门审批同意。此外,我们根据此办法下发了指导性的意见,要求各地国库部门比照省财政做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各业务处室的理解,加快这项工作的推进。目前各地这项工作成效显著,大部分地区已做到了“三统一”。

五、加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和培训

总预算会计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的客体均为财政资金,两者在核算体系、核算原则、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总预算会计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下政府会计体系的龙头,背负着统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不适应性角度出发,围绕调整会计核算原则,拓宽会计核算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系统,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为主要内容,加强了政府会计改革的课题研究,探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管理模式。并针对目前总预算会计预算内外、社保基金等分账核算的模式,初步提出了符合政府会计改革方向的整合方案。男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及区域内预算单位会计的培训与指导力度,提高财务管理能力。(1)加大对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省财政以国库部门为主,组织多方力量,抽调精兵强将,联合中介机构,分批对省级所有部门预算单位进行了一次以会计基础工作为重点的检查,检查完毕出具了较为规范详细的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通过这种拉网式的检查,省级预算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对于省以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我们结合一年一度的国库工作考核,由省厅带队,采取跨地区交叉检查的方式组织核查。(2)多层次的定期组织培训。聘请财政部专家、高校教授或行业能手,从最基本的职能拓展预算会计人员视野,提高理财水平。(3)成立业务指导联络组。抽调有代表性的预算单位及财政部门的骨干作为联络组成员,定期研究探讨问题,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专门性的现场指导工作。

六、建设高素质的总预算会计队伍

队伍建设不在于人多而在于精干。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总预算会计无小事”的观念,加强总预算会计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建设,培养和树立总预算会计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精神,确保总预算会计“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为此,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充分考虑总预算会计的工作特点,尽量把政策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强,严谨、诚信、可靠的优秀同志选拔到这一重要岗位。在能力培养上,尽量多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鼓励总预算会计开拓创新。正是在国库工作繁杂、改革任务繁重、工作时效性极强、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广大总预算会计工作者知难而进,团结奋斗,锻炼成了国库管理上作中的“多面手”、“能手”和“快手”。全省上下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关具备一定战斗力的财政总预算会计队伍。

七、加强与财政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一是加强国库管理职能在财政内部的宣传解释工作。国库处成立初期。我们经常通过厅长办公会议、处室协调会议、业务交流会议等方式,宣传我们的职责和改革的内容,让他们认识国库改革工作给财政管理甚至他们本身的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好处。

二是加强工作程序上的衔接,发挥业务部门在每一环节的重要作用。不论是从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的报批到资金的核拨,还是从总预算会计账务核算到部门决算的编制,我们均将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纳入国库有关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体现他们权威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如我们目前的部门决算工作,均邀请各业务部门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成员单位,决算的布置、初审、会审、分析工作都是共同商量、共同研究、共同完成。对省级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国库部门也是积极邀请各业务部门共同参加,检查成效显著。

三是主动配合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尽量帮助解决预算执行中的一些政策衔接、技术处理等难点问题,并及时反馈我们在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助于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如我省的用款计划结余的处理问题,我们一方面提出了省级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案,另一方面对这些资金的下年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分析,督促业务部门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

八、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一是加强对预算单位国库改革精神的宣传。为消除预算单位对国库改革存有的“改革就是收部门权力”等顾虑,我们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座谈会议,一方面加强我们改革精神的宣传,宣传改革的成效以及对部门带来的方便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听取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

二是建立预算单位国库业务联络员制度。联络员主要为各预算单位的业务骨干,通过定期的业务交流与联系,完善工作程序,规范操作流程,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服务与指导。除每年召开一次业务培训会外,平时对于预算单位在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均给予热情解答,口头解答不能解决的,我们就上门服务指导。为方便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工作,我们正在开发统一的省级单位会计核算系统,届时将供预算单位免费使用,帮助预算单位实现从用款计划上报到会计核算业务的全程电子化。

九、加强与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了良好的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并实行系统管理部门对应、模块管理个人对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在业务需求不确定和信息技术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及时沟通,相互查找问题,互相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

十、加强与征收机关、统计机关、人民银行、监督检查机关、商业银行的沟通与协调

一是在日常性沟通接触的基础上,建立了季度、年度的财、税、计、库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互沟通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促进了我们在预算执行分析方面的工作。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6

[关键词]财政;预算会计;会计科目

1财政总预算会计简介

我国的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对,是我国的两大会计系统之一。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个主系统。其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及预算单位,核算对象是政府、行政单位及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和财产变化情况,目的是通过对各级政府及预算单位的资金活动、财务状况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政府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相关的会计信息。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及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其中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核算、反映、监督政府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资金以及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专用基金和代管资金等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其会计核算只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收支结存情况,不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直接使用活动,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不包括现金和实物资产等项目的内容。会计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只有少部分指定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任务主要是对政府财政各项预算收人支出、资产负债进行会计核算,加强财政资金的收付调度管理和监督,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专户、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等账户的管理,参与预算管理并且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和指导下级财政的会计工作。

2财政总预算会计有关科目的使用分析

该部分主要对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中容易发生混淆的部分会计科目的使用进行分析。2.1核算内容。2.1.1与下级往来和与上级往来。与下级往来核算本级政府财政与下级政府财政的往来待结算款项。与下级往来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下级政府财政欠本级政府财政的款项;贷方余额反映本级政府财政欠下级政府财政的款项。与上级往来核算本级政府财政与上级政府财政的往来待结算款项。与上级往来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本级政府财政欠上级政府财政的款项;借方余额反映上级政府财政欠本级政府财政的款项。与下级往来和与上级往来是相对应的,反映的都是上下级财政之间具有往来性质的待结算款项。2.1.2补助收入与补助支出。补助收入核算上级政府财政按照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本级政府财政的款项,包括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补助收入属于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转移性收入。在二级科目设置上根据资金性质不同设置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补助收入明细科目。补助支出核算本级政府财政按照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下级政府财政的款项,包括对下级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补助支出属于上下级政府财政之间的转移性支出。在二级科目设置上根据资金性质不同设置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补助支出明细科目。2.1.3上解收入与上解支出。上解收入核算按照体制规定由下级政府财政上交给本级政府财政的款项。上解收入属于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转移性收入。在二级科目设置上根据资金性质不同设置一般公共预算上解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上解收入明细科目。上解支出核算本级政府财政按照财政体制规定上交给上级政府财政的款项。上解支出属于上下级政府财政之间的转移性支出。在二级科目设置上根据资金性质不同分别设置一般公共预算上解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上解支出明细科目。2.1.4地区间援助收入与地区间援助支出。地区间援助收入是指不同地区间的援助性转移收入。地区间援助收入核算受援方政府财政收到援助方政府财政转来的可统筹使用的各类援助、捐赠等资金收入。地区间援助支出核算援助方政府财政安排用于受援方政府财政统筹使用的各类援助、捐赠等资金支出。2.1.5调入资金和调出资金调入资金是指同一级政府财政内部不同资金之间的转移性收入。调入资金核算政府财政为平衡某类预算收支、从其他类型预算资金及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在二级科目设置上根据资金性质不同设置一般公共预算调入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资金明细科目。调出资金核算政府财政为平衡预算收支,从某类资金向其他类型预算调出的资金。在二级科目设置上根据资金性质不同分别设置一般公共预算调出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明细科目。2.2账务处理实例。[例1]A省财政厅签发付款凭证,通知国库将预算资金500万元借给下级部门B市财政局。A省财政厅:借:与下级往来—B市财政局5000000贷:国库存款5000000B市财政局:借:国库存款5000000贷:与上级往来—A省财政厅5000000[例2]年终体制结算中,经计算,B市财政局应上解A省财政厅而未解的预算收入为100万元。A省财政厅:借:与下级往来—B市财政局1000000贷:上解收入—B市财政局1000000B市财政局:借:上解支出1000000贷:与上级往来—A省财政厅1000000[例3]年终体制结算中,经计算,A省财政厅应拨而未拨B市财政局的补助款为60万元。A省财政厅:借:补助支出600000贷:与下级往来—B市财政局600000B市财政局:借:与上级往来—A省财政厅600000贷:补助收入600000[例4]A省财政厅将以前借给B市财政局的500万元借款中400万元收回,其余的100万元转为对B市财政局的补助款。A省财政厅:借:国库存款4000000补助支出1000000贷:与下级往来—B市财政局5000000B市财政局:借:与上级往来—A省财政厅5000000贷:补助收入1000000国库存款4000000[例5]A省财政厅收到B市财政局多缴的上解款200万元,应当退回B市财政局。A省财政厅:借:上解收入2000000贷:与下级往来—B市财政局2000000B市财政局:借:与上级往来—A省财政厅2000000贷:上解支出2000000[例6]A省财政厅给B市财政局的补助款中有50万元为多补的款项,B市财政局应当退回A省财政厅。A省财政厅:借:与下级往来—B市财政局500000贷:补助支出500000B市财政局:借:补助收入500000贷:与上级往来—A省财政厅500000[例7]A省财政厅收到C省财政厅转来的援助资金300万元,存入国库。A省财政厅:借:国库存款3000000贷:地区间援助收入3000000C省财政厅:借:地区间援助支出3000000贷:国库存款3000000[例8]A省财政厅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中调出200万元,用于平衡一般公共预算收支。A省财政厅:借:调出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资金2000000贷:调入资金—一般公共预算调入资金2000000

3使用中注意的要点

在对以上会计科目核算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在实务中使用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3.1核算内容。首先必须了解《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内容、要求的相关规定,其次要熟悉各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掌握具体的核算方法。3.2所处的会计主体角度。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各个会计核算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上下级财政之间、同级财政之间、本级财政内部或是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的资金活动。3.3资金性质。经济活动发生后,要分析所涉及的各项收入支出资金的性质,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对资金进行明细核算。当年终转账时,将收入支出按不同的资金性质分别转入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专用基金结余等净资产科目。

参考文献

[1]王银梅.预算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7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对策;探究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专业会计,它是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核心,为我国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财务总预算制度改革,由原来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向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两制并存”的格局转变,还通过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编制部门预算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政府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在总预算会计工作不断创新改革,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也在实践中显露出一些弊端与不足,如核算覆盖面窄,制度局限性大等,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成为提高政府总预算会计工作水平的关键。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特点

1.政策性和计划性。首先,财政总预算是根据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和财政收入支付等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安排进行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意志和财政政策的倾向,在总预算会计工作过程中,无不体现和贯彻着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因而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同时,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各项工作是紧紧围绕着政府的基本财政计划,在计划目标的前提和约束下开展工作的,也体现出很强的计划性。

2.统一性和广泛性。为准确、及时掌握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支执行情况,便于研究和发现问题,政府总预算会计工作需要在国家集中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和制度约束下进行,各级地方政府决算的编审工作,也需要在统一的组织和行动下,才能保证总预算会计工作任务的完成。总预算会计工作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环节广,财政预算收支反映了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的各环节复杂的经济关系,既反映了产品生产领域的预算收支情况,又反映了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成果,核算内容广泛而复杂;二,科目多,总预算会计工作的科目体系对象包括了行政单位、财税系统、国库系统等,都是总预算会计核算需要涉及的对象。

二、总预算会计工作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财务制度的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我国财政政策更趋于科学合理,但同时,政府总会计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总预算会计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完善。

1.会计核算难以满足发展形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其投资形式也开始由原先单一的无偿拨款向投资参股等形式转变,政府投资形式逐渐市场化、多元化、复杂化。会计核算内容变得更加繁杂,这无疑增加了政府预算会计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新的政府投资形势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却仍然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层面上,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发展和完善,使得会计工作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政府投资情况,无法适应当前多样化、复杂化的核算要求。并且,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的不断完善,国库资金将逐步实现资本化运营,有价证券交易行为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政府总预算会计越发显得不合时宜,难以适应现代政府财政制度和市场形势的发展。

2.会计核算制度的局限性。收付实现制是总预算会计收支核算的基础,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只针对已经实际发生的收支费用进行记录核算。但在政府投资行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政府财政和投资管理的实际中,很多收支项目的时间周期是很长的,如工程费用等。在收付实现制下,很多周期较长的收支内容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在当期的会计核算中,使得总预算会计也无法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财务收支和负债的真实情况,使预算编制也缺乏科学合理性,预算管理中难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3.缺乏统一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总预算会计是执行政府财政部门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在性质上与企业会计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我国在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方面还缺乏一个统一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现行的政府预算报告中体现不出政府的资产和债权、债务等情况,只能单一地反映出政府的收支预算决算。这种财务报告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财务信息的不完善,不利于立法机关对政府资金的监督管理,不利于政府预算编制,政府财务制度有待完善,财务状况的公开透明性有待提高。

三、总预算会计工作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

在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中,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趋势,是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和政府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政府总预算会计工作的实际,加强对先进改革经验的借鉴、积累和总结,才能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政府预算总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1.扩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核算的对象范围。由于政府财政总预算不仅体现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投资和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在政府投资形式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就必须要对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进行扩展,使核算对象不只仅限于当期的预算收支,同时还覆盖政府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并账以及各种债务债权的管理。政府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范围的扩大,使总预算会计工作能够更系统、更客观、更全面而完整地反映出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为政府预算编制以及各种经济决策和投资行为提供更准确全面、更具参考价值和意义的信息。

2.建立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务行为的不断拓展,政府财政部门、立法机关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报告的需求性日益增加,建立并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也成为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建立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提供更多准确的政府财务信息,有利于使用者充分了解政府资金使用投资情况以及债务债权等情况,并以此作为政府财政行为和绩效进行监督考核和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为加强政府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防范政府财务风险等提供了信息支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财政经济的良性发展。

3.加快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政府职能作用日趋完善,投资行为也逐渐多元化,传统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明显难以适应政府预算管理的现状,因此,加快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财政制度,才能适应当前政府预算总会计工作的需要。由于财政工作实际和政府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所限,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应有选择、有步骤、有目的地逐步开展。同时,还应加强对政府会计人员的培训,使之能更好地对制度改革后的预算事项进行核算。

四、结语

政府总预算会计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作用的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断研究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解决措施,才能不断提高政府总预算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政府预算监督、核算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李静 单位:武安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李胜平.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分析[J].商,2014(24).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8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

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介绍

(一)我国预算会计发展过程

我国预算会计是在建国初期开始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共经历过3个时期。1949—1965年,我国预算会计实现了收付实现制和借贷记账法等目标。1965—1999年,有许多要素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等,但其中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收付实现制。在1999年之后,我国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也就是实行了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二)我国预算会计的相关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财政部对财政预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其目的在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各级财政预算会计的考核。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其他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不同,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其性质是管理型会计。其特点是:(1)以国家财政预算为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以国家财政预算执行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致的,不可随意进行改变,主要为社会服务。(2)社会性和公益性。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样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制约着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

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收付实现制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对本时间段内实际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对于应该由本时期进行核算的收支却不能进行核算,导致不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金融风险在近些年逐渐提高,在此基础制度之下,不利于财政风险防范,对于政府的管理来讲,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相关意识树立不到位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在日常的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还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工作的过程中还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正常的工作。此外,还有的工作人员不能区分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情况,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21世纪,法制社会使规章制度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方面,我们发现缺乏相关的完善规章制度,如奖惩制度等。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其工作缺乏动力,使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不断完善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要不断拓展新的方法,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构建新的财政预算基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其他相关制度为辅,不断完善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制度,使其更加全面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积极宣传,提高重视程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此期间许多人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在工作中存在着错误的行为。因此,要积极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从思想意识出发,使工作人员可以从思想角度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从而促进自身行为的规范。

(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面也是如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新时期的优势,不断充实相关的理论依据。此外,要充分建立激励制度,利用激励制度激发相关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出谋划策,使各项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建设,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促进人员之间思想、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为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作者:于明霞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郝珊珊.基于财政总预算的负债与净资产[C]//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2012.

[2]王长江.严谨服务创新奉献做好新形势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体会[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10).

[3]彭淑艳.浅谈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中国市场,2013,(5).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9

关键词: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现状改进对策

最近几年,公共财政体制深入化建设,财政支出领域加以政府采购与工资统发和国库集中收付等环节均出现较大变革,因为客观环境出现巨大变动,促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及管理产生新问题,因此科学的应对这些变化,满足总预算会计工作对财政支出机制改革变化的需求,成为总预算会计工作的关键话题。再者乡镇财政是基础化的财政组织,乡镇总预算会计成为象征财政系统化管理的核心力量,如何改进总预算会计核算相关问题,以下是笔者给予的分析和建议。

一、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现状

结合乡镇财政所的工作情况,各个财政所人员数量比较少,且工作者年龄组成偏高,本科以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更少。基于《预算法》标准,乡镇往往不安设乡镇级金库,税收收入以及非税收收入就近被缴纳到县级金库中。多个乡镇财政资金通过财政局结合乡镇财政收入实施现象,把资金下拨到对应乡镇财政所。每一个乡镇财政所结合本乡镇提前预算分配,完成资金支付,乡镇总预算会计依据加以会计核算,通过县级财政局进行负责,人事分配通过人民政府进行。但是在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中依旧表现出问题,具体如下:(一)财政资金支付缺少科学性。部分乡镇选择一次性的把财政资金下拨给对应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中,会引出财政资金结余多户头分散存放的结果,还会引出乡镇财政资金匮乏,调度存在困难。财政资金通过乡镇财政下拨,财政以拨列支,之后通过预算单位具体支付给个体与供应商,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具体支出呈现滞后性的特征。所以乡镇财政支出报表列报支出无法切合实际的凸显财政资金支出数量。一些乡镇多次列支拨款信息,造成虚列支出,或者乡镇把之前尚未使用的资金通过多种理由进行支出。首先,乡镇现阶段总预算会计依旧通过收付进行实现,不能科学的展现乡镇政府之前的具体资金支出;其次,乡镇将财政支出规模视作前提,完成财政指标增长;最后,一些乡镇财力情况难度大,仅仅凭借上级补助进行资金收入,所以借助虚列支出延伸财政赤字,和上级沟通获取更多补助资金。(二)会计核算出现混乱。一些乡镇地区的总预算会计账目中,存有暂存与暂付款项目,这些项目资金数量比较多,时间跨度比较长。首先是乡镇对收入实情进行隐瞒,乡镇把上级补助资金进行暂存款处理,其次是一些乡镇把应列报支出资金款项和尚未进行预算安排的款项和暂付进行关联,通过隐蔽超支实现结余操作;最后是些许乡镇项目已经完工然而尚未办理结算手续,针对重要的项目,没有及时给施工机构索要发票处理相关账务,引出资金挂账结果。(三)乡镇总预算会计分工不够确切结合会计管理的基础规定,各个部门要创设岗位责任机制,依据岗位分配理念,足额的进行工作者配备,确定岗位内部人员职责分工明确。一些乡镇没有形成岗位责任机制,也没有系统化的把支付凭证、支付业务专用印章和会计核算交给同一个工作者负责。少量乡镇总预算会计没有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乡镇管理者在印章更换之后总会存在原印章依旧使用的情况,没有及时上交印章并销毁。一些乡镇支付印章财务专用章与法人章通过相同的人员进行保管,没有执行专人负责与分人分印管理。

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相关改进对策

(一)集中支付化管理乡镇国库,体现财政资金支付的规范性。进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机制改革,便于乡镇财政资金支付的进一步规范,增强财务管理合理性与精细性,保障乡镇财政资金安全稳定的运作,促使乡镇服务水平得以提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也就是把乡镇一切财政资金支出基于规范流程运行在国库单一账户结构中,促使支出运行工作保持在财政科学监督环境中,赋予财政支出项目一定的透明性,控制资金拨付环节,财政支出直接传给个体或者供应商,提高资金运行速度,有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乡镇各个单位预算不需要再保留资金账户,资金存放通过单位预算分散处理转变为国库统一化管理。对于支付手段,乡镇财政资金结合先预算后支付的理念,基于资金性质与种类实施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和授权支付方式。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单位预算改革进行配置与衔接,全方位落实单位预算制度为前提,内化预算编制,促使一切的财政资金支付在确切的13预算基础上,给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布设条件。(二)强化暂存暂付款项管理,增强会计核算水平。各个乡镇要全面清理本乡镇内暂存暂付款项,完成账务调整,确定债权债务两者关联,对坏账情况进行严格冲销,创设债权债务职责追究长效制度,对暂付款到期尚未收回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每一年的年末,乡镇总预算会计都应该强化暂存暂付款项清除作业,以免新增挂账。县级财政单位与审计单位强化对多个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往来挂账监督,尤其是通过往来挂账隐瞒截留收入现象,擅自挪用资金引出国有资产流失的反财经法纪问题,严格化处理问题,确保国家层面利益不会受到侵犯,将财经秩序稳定维持。(三)合理安排会计岗位,提升总预算。会计素养各个乡镇都要结合国库管理标准以及总预算会计业务需求,合理设置总预算会计工作岗位,包含账户岗位、资金岗位、支付岗位和监督岗位,岗位安排不可以相互交叉与重复。县级财政局定期举办乡镇总预算会计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设置对应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廉政风险教育。乡镇总预算会计要强化会计与财政专业知识传递,强化对会计核算基础原则的掌握,基于会计相关准则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真实的记录财政收支运作现象,突破随意性使得会计信息具备完整化。另外各个乡镇要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形成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动态化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安全被使用,通过对账制度,体现账证相符与账实相符的理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总预算会计管理,落实国库集中支付机制,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激发乡镇理财积极性的核心点,针对乡镇财政资金与资金高效利用等产生深远意义。因此国家要加大力度进行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带动乡镇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财政总预算会计实施权责发生制的对策初探[J].财会学习,2018,000(034):115.

[2]王艳.财政与预算单位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一体化构建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9(25).

[3]赵玮,侯吉恒.县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329(01):50-51+65.

[4]王海燕.浅谈如何加强乡镇财政所预算会计工作[J].中国科技投资,2018,000(028):178.

总预算会计范文篇10

政府债务可以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因此可分为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或有隐性负债四种类型。

据财政部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的国债余额为5.33万亿元[2];2009年政府将在赤字率3%之内发行5581亿元国债[3]。根据欧盟标准,国家负债安全标准是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3%,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60%。2008年中国综合负债率为79.57%[3],虽较2005年84%的水平有所下降,但仍然高出国际安全线。在近年城市化和建设热度增加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负债规模也随之逐步增加,如果再加上不需要立即全部支付的养老保险等许多隐性负债,以较低水平估计,2010年前财政年平均负债余额为7万亿规模。这些庞大的债务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

政府进行财政风险管理,也就是需要对所承担的各种财务上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决策实施有效管理以使风险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而财务风险识别、评价的基础依赖于政府会计提供的及时、客观反映政府财务,主要是政府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只有提供正确、及时的政府负债的会计信息,提醒政府及各方面关注财政风险,才能使各种风险在政府决策中予以估计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随着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进行,初步形成了以1998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2001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为主体,政府债务相关会计制度、财政专户资金会计制度、财政管理改革和相关会计制度、专项资金会计制度等其他制度为补充的体系。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它应该成为财政风险管理的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和管理工具。因此,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视角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对财政风险管理的影响(一)总预算会计制度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核算内容不统一在反映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方面,总预算会计制度起主导作用,应统领其他相关债务会计制度,这也意味着总预算会计报表应反映财政预算会计体系中已经予以核算的债务内容和其他有利于控制债务风险管理的相关会计内容。但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统领地位并未能有效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相对独立于总预算会计制度。虽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对财政机关的转贷部门从“贷款协议生效”到项目执行过程中逐年“提款报账”时的实有债权、债务,直至贷款归还时债权、债务的消失进行了政府外债的全程核算,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对应由财政预算承担的部分,通过转贷部门增拨“偿债基金”方式间接列入了“预算支出”,在贷款归还时通过两级财政结算资金反映负债的偿还数[4]。政府外债作为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财政风险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债务资金运行情况并没有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具体反映,这样不利于政府对外债风险的整体掌握和控制。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独立于总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社会保险基金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它的资金运行状况关系到政府的未来财政负担。在我国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并不充裕、社会保险支出负担十分沉重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会计信息的掌握对于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的反映了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的整体运行情况。在这种分离的会计核算制度下,核算内容不统一造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运行信息没有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不利于政府对社会保险资金整体状况的了解,也不利于社会保障的监管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二)负债科目设置的单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反映不明晰在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负债科目只有“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和“暂存款”、“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其中,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国家法律、国务院规定举借的债务机制及现行负债通过“借入款”科目核算,也规定了中央预算需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举借。但“借入款”没有具体规定国内、国外债务的核算内容,也没有按照借款期限长短进行分类。在资产负债表中仅仅从“借入款”项目中获得政府国债规模以及变化情况,而且这些信息也未能进行分类列示和详细、具体的披露。这样必然影响到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有用性,不利于合理安排偿债资金,也不能分析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偿债能力,也无从考评政府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风险。

此外,对于“与上级往来”科目核算上下级财政之间因国债转贷资金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笔者认为欠妥。国债转贷资金是国务院为扩大有效内需,将1998年增发国债的一部分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的资金。而“与上级往来”核算的是上下财政待结算款项使用的内容,属于预算内资金,并不适用于核算有偿资金。国债转贷资金的核算没有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得到明确的反映,报表使用者不能获得国债转贷资金的规模和增减变动情况,也无从获得对财务风险管理有帮助的会计信息。

(三)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不完整《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虽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中明确对个别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但对其他债务都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只能核算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而对于核算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核算则无能为力。这便导致了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仅仅核算了“直接显性负债”,而对于一些占重要地位的“隐性的、或有的债务”则无法核算,这些债务主要包括担保的外债、社保基金缺口、金融机构呆坏账等。有数据表明,我国2006年的196975亿元的政府债务中,仅仅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了37866亿元的直接显性负债,有大约81%的政府隐性的、或有负债无法予以反映[3]。这说明,现行政府会计造成政府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风险被大量积累和隐藏,将导致财政未来损失巨大,给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此外,收付实现制虽然利于管理者清楚现金流动情况,但收付实现制通常在“坏结果发生之后”才进行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往往存在“滞后”和“狭窄”,管理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对将要产生的财政风险没有起到预警和防范意识,此时的会计对于财政风险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信息功能。

比如,某地方政府应在本财政年度的第12个月拨付一笔金额为200万的职工工资,但这样本年度将产生200万赤字,从而违反了现行预算法关于不得发生赤字的规定。为此,将本应该年度拨付的工资拖延到下一年拨付,这样就将本年的债务隐藏起来,赤字避开了,财政风险也会因此被低估。

总之,政府负债会计信息的不统一、不明晰、不完整必然造成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的政府负债信息量过少,提供信息质量不高,也无法为财政风险管理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因此,政府会计“负债”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基于财政风险管理视角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建议

(一)明确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统领地位对财政总预算进行改革,首先应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其他会计制度的关系。财政总预算会计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都属于政府的宏观会计,后两者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政府资金进行了局部性的核算和监督,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综合性、预算性以及全局性是其他政府宏观会计无法比拟的。

为了总体反映政府债务情况,有必要将其他政府宏观会计反映的债务信息总体性的反映于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当然,财政总预算会计并不能取代其他宏观会计因特殊需要进行的会计核算。

因此,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增设关于国际金融组织转贷和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会计科目,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予以专门的反映和列示。关于国债转贷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重要信息,如债务的归还日期、外债借入期的汇率等可以在总预算会计报表的附注、或以其他形式进行披露。

这样,将已经核算的、但并未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负债信息予以统一反映,才能方便报表使用者在同一张报表中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也可以获得在核算范围之内的财政负债总数额,有利于政府尽早识别债务风险,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

(二)明晰政府负债的核算内容

为体现总预算会计制度统领地位的思想并结合财政收支分类改革,本文分别对总预算会计科目设置进行了如下改革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划分“借入款”核算内容,将借入款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核算,并按国内负债和国外负债划分。

建议将“借入款”改设为“长期借入款”和“短期借入款”两个科目,并在每个科目下分国内负债和国外负债明细核算。取消国内转贷资金在“与上级往来”和“与下级往来”的做法,将国内转贷资金债务分长期或短期列入“长期借入款—国内转贷”和“短期借入款—国内转贷”科目核算。同样,也可以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债务按以上做法作为国外转贷的明细反映。为反映转贷款资金的转贷情况,还应增设资产类科目“转贷款”,反映国内外转贷有偿资金的债权核算。

其次,进一步划分总预算会计收入、支出类核算内容,增设“债务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支出”科目,单独反映政府向境内外举债时得到的收入和还债时发生的支出;增设“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科目,反映政府按规定筹集的社会保障基金总收入和按规定划拨的社会保障基金总支出。

最后,明晰净资产类科目,增设“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和“政府贷款基金”、“政府偿贷基金”科目。“社会保障基金结余”核算社会保障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年终由“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和其他相关科目中的社会保障基金数进行收支转账;“政府贷款基金”、“政府偿贷基金”核算的是政府贷款以及政府还贷时的结余资金。

总之,增设专门的会计科目反映政府负债,可以将负债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具体、明晰,有利于清楚的反映负债信息,有利于政府从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全局性掌握债务风险信息,从而更加方便管理当局对债务的控制和防范。

(三)逐步实施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对于控制财政风险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并不需要实施权责发生制基础来核算所有的政府债务,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结合前面的科目设置,有区别的、渐进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于国内外转贷资金等直接显性负债,考虑实施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核算的做法。基于政府当局管理的角度,一方面,总预算会计要能及时提供控制债务风险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因为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将实际没有发生的支出记入支出范围,造成政府支出的迅速增加,引起公众的误解和不安。因此,考虑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的做法。比如,借入或归还贷款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确认债务收入或支出,借记“国库存款”,贷记“债务预算收入”或借记“债务预算支出”,贷记“国库存款”;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应付债务的增加或减少,借入债务时借记“政府偿债基金”,贷记“长期借入款”或“短期借入款”科目,归还债务时做相反分录。政府将款项贷出时,一方面以收付实现制,借记“一般预算支出”,贷记“国库存款”等;另一方面以权责发生制,借记“转贷款”,贷记“政府贷款基金”。

此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因收付实现制基础而没有纳入的负债核算内容,如“应付工资”、“应付账款”、“应付利息”等,类似上述借入款科目,并参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做法予以核算。

(2)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等直接隐性负债,考虑按业务性质分类选择采用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基础核算。社会保险基金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由于采用部分积累模式,相当的余额要进行投资运营,因此适用于平日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年末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调节。而医疗保险基金与失业保险基金因为剩余基金不多,投资运营的数额较少,宜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以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选择不同的会计基础将保险基金反映在总预算会计中,可以结合前面的科目设置进行。财政部门收到国库转来的社保资金平日全部按收付实现制基础进行核算,借记“国库存款”,贷记“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支付保障基金时,借记“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贷记“其他财政存款—社会保障存款”。年终再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调整成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数额,最后将所有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结余转入“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并在账簿中开设年初积累数栏,反映历年来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情况。

(3)对于或有显性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这部分的或有显性负债主要指担保和赔偿、行政赔偿事项的未决诉讼、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坏账和其他可以量化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可以设置“预计负债”科目进行核算[5],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衡量,一是分项目对主要或有负债进行量化,其中,最佳估计数的确认和预期可获得补偿的处理尝试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或有事项》准则相关规定;二是在此基础上核算政府各种或有事项可能产生财政风险的预计形成总量;三是进一步核算或有负债预计形成额中真正转化为政府直接负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