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作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52:38

自能作文

自能作文范文篇1

我省(湖南)电教科学实验研究单位之一桃源县漳江小学潜心研究电教媒体与自能作文的关系,终于使小学自能作文电教模式脱颖而出,荣获湖南省电教科学实验成果特等奖,并在“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的阶段性成果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为了进一步使获奖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能力,湖南省电教馆于去年在桃源县召开了湖南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推广应用会。推广了小学自能作文的电教模式:“激趣导向----拓思激情----表达融情”。在提供给教师观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课中都体现了这一模式。从这九堂课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的现状。

一、声像并举,注重感知的主体性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多种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实感,说套话、空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小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却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视而不见,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

自能作文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运用电教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清境,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目标捐向上,调动了写作文的情绪。

如一堂《介绍一种动物》作文训练课,上课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当录音机播放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起来。而当电视----展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羊、小青蛙……学生的耳之所闻转入目之所见,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此,《介绍一种动物》的作文训练序幕已经拉开,学生已进入角色,教师只需轻松地驾驭训练的进程,让学生尽情地发言叙述说话。

在《找春天》的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在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投影展示一张张充满春天气息的投影片: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学生被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发情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已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产生要表达的愿望。

九节自能作文课都采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感知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对展现的情景、事物产生了兴趣。这种自能作文训练开端为下面所要进行的训练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了电教模式“感知----理解----表达”三个环节的独到之处,注重了感知的主体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二、纲要演示,突出训练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训练的电教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动清----表达融情”的三环节。体现三环节的训练步骤是从整体入手,从低年级开始。

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低年级侧重句子和句群训练,中年级侧重片断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章训练。在训练的要求上,一改过去的“从形式入手”而为“从内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之后,随之而来是叙述的有序训练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记流水帐,无条理、无中心,二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学记日记》和《晚饭之后》的两节作文课中采用电教媒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在《学记日记》的训练中,老师运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达”电教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来取先役影,让学生看到某某同学一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1)吃早餐;(2)参加升旗仪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劝阻;(5)做课间操,(6)打乒乓球;(7)搞卫生;(8)做功课;(9)看动画片,(10)睡觉。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在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义的。经过筛选,只剩下(2)、(4),当然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有(5)、(6)、(7)、(8)。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写下来,但不要写成流水账,把起床、洗脸、睡觉等琐事都写进去。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对某一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一条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再投映日记的基本格式。

要强调的是,记日记要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琐事落笔,在细节上描写逼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说《学记日记》用投影展示起了训练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饭之后》这一课的训练中,则将作文写作中的“动词用准,神态描写要真,语言有个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体化。

这一课的关键是表达。当学生看完一段录像,老师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让学生寻找描写圆圆动作的词汇:蹑手蹑脚、捧、叫、栽、揉、嚷……动作的动词用准了,把圆圆晚饭之后走进客厅的一系列事件维妙维肖描写出来,把一个调皮有心计的小女孩写活了。寻找描写爸爸神态的词汇:慢条斯理、悠闲……这种生动形象描写使作文语言富于变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圆圆棒着肚子,嚷着说:“哎哟!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条斯理他说:“让她去吧,说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妈妈则反驳:“你们都这么阴阳怪气的,我不去了。”圆圆一听妈妈说不去了,立即说:“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这些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个性。指导学生要丰富积累自己的词汇,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生动。

三、直观评阅,提高写作的反馈性

这次观摩活动采用了投影讲评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饭之后》、《学记日记》,还有《植树》、找《春天》、《介绍一种动物》等作文训练课。

采用投影进行作文讲评,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集指导、讲评、修改为一体,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见效快,学生作文中可能会产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发现后立即及时指正,学生比较对照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予以改正。

自能作文范文篇2

为了进一步使获奖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能力,湖南省电教馆于去年在桃源县召开了湖南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推广应用会。推广了小学自能作文的电教模式:“激趣导向----拓思激情----表达融情”。在提供给教师观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课中都体现了这一模式。从这九堂课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的现状。

一、声像并举,注重感知的主体性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多种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实感,说套话、空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小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却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视而不见,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

自能作文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运用电教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清境,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目标捐向上,调动了写作文的情绪。

如一堂《介绍一种动物》作文训练课,上课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当录音机播放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起来。而当电视----展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羊、小青蛙……学生的耳之所闻转入目之所见,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此,《介绍一种动物》的作文训练序幕已经拉开,学生已进入角色,教师只需轻松地驾驭训练的进程,让学生尽情地发言叙述说话。

在《找春天》的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在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投影展示一张张充满春天气息的投影片: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学生被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发情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已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产生要表达的愿望。

九节自能作文课都采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感知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对展现的情景、事物产生了兴趣。这种自能作文训练开端为下面所要进行的训练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了电教模式“感知----理解----表达”三个环节的独到之处,注重了感知的主体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二、纲要演示,突出训练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训练的电教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动清----表达融情”的三环节。体现三环节的训练步骤是从整体入手,从低年级开始。

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低年级侧重句子和句群训练,中年级侧重片断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章训练。在训练的要求上,一改过去的“从形式入手”而为“从内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之后,随之而来是叙述的有序训练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记流水帐,无条理、无中心,二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学记日记》和《晚饭之后》的两节作文课中采用电教媒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在《学记日记》的训练中,老师运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达”电教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来取先役影,让学生看到某某同学一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1)吃早餐;(2)参加升旗仪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劝阻;(5)做课间操,(6)打乒乓球;(7)搞卫生;(8)做功课;(9)看动画片,(10)睡觉。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在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义的。经过筛选,只剩下(2)、(4),当然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有(5)、(6)、(7)、(8)。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写下来,但不要写成流水账,把起床、洗脸、睡觉等琐事都写进去。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对某一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一条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再投映日记的基本格式。

要强调的是,记日记要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琐事落笔,在细节上描写逼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说《学记日记》用投影展示起了训练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饭之后》这一课的训练中,则将作文写作中的“动词用准,神态描写要真,语言有个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体化。

这一课的关键是表达。当学生看完一段录像,老师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让学生寻找描写圆圆动作的词汇:蹑手蹑脚、捧、叫、栽、揉、嚷……动作的动词用准了,把圆圆晚饭之后走进客厅的一系列事件维妙维肖描写出来,把一个调皮有心计的小女孩写活了。寻找描写爸爸神态的词汇:慢条斯理、悠闲……这种生动形象描写使作文语言富于变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圆圆棒着肚子,嚷着说:“哎哟!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条斯理他说:“让她去吧,说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妈妈则反驳:“你们都这么阴阳怪气的,我不去了。”圆圆一听妈妈说不去了,立即说:“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这些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个性。指导学生要丰富积累自己的词汇,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生动。

三、直观评阅,提高写作的反馈性

这次观摩活动采用了投影讲评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饭之后》、《学记日记》,还有《植树》、找《春天》、《介绍一种动物》等作文训练课。

采用投影进行作文讲评,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集指导、讲评、修改为一体,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见效快,学生作文中可能会产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发现后立即及时指正,学生比较对照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予以改正。

自能作文范文篇3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克服只重视“堂上导读、练笔”的倾向。

尽管“堂上导读、练笔”作为目前自能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自能作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不能发展丰富的想象能力,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仅靠“导读”与“练笔”就能培养起来的,还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看图、看录像,朗诵欣赏好词好句,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

从目前我市的“自能作文”教学现状看,一些教师局限于“导读、练笔”的单一教法上,不能积极大胆地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法,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导读、练笔”这样的形式才称得上是有特色的“自能作文”教学,才能区别于“多媒体作文教学”。

这些观点和做法,其实都是忽视了“自能作文”的多样性,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各种教法都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我们在导读、练笔时,一样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作用,让它为“自能作文”服务。这样做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兴趣协调发展。

自能作文范文篇4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克服只重视“堂上导读、练笔”的倾向。

尽管“堂上导读、练笔”作为目前自能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自能作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不能发展丰富的想象能力,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仅靠“导读”与“练笔”就能培养起来的,还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看图、看录像,朗诵欣赏好词好句,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

从目前我市的“自能作文”教学现状看,一些教师局限于“导读、练笔”的单一教法上,不能积极大胆地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法,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导读、练笔”这样的形式才称得上是有特色的“自能作文”教学,才能区别于“多媒体作文教学”。

这些观点和做法,其实都是忽视了“自能作文”的多样性,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各种教法都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我们在导读、练笔时,一样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作用,让它为“自能作文”服务。这样做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兴趣协调发展。

自能作文范文篇5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克服只重视“堂上导读、练笔”的倾向。

尽管“堂上导读、练笔”作为目前自能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自能作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不能发展丰富的想象能力,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仅靠“导读”与“练笔”就能培养起来的,还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看图、看录像,朗诵欣赏好词好句,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

从目前我市的“自能作文”教学现状看,一些教师局限于“导读、练笔”的单一教法上,不能积极大胆地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法,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导读、练笔”这样的形式才称得上是有特色的“自能作文”教学,才能区别于“多媒体作文教学”。

这些观点和做法,其实都是忽视了“自能作文”的多样性,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各种教法都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我们在导读、练笔时,一样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作用,让它为“自能作文”服务。这样做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兴趣协调发展。

自能作文范文篇6

根据第七册的作文训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第七册作文训练的重点。

本册作文训练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重点训练项目在作文训练中的地位。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本册在第4组和第7组分别提出了“留心周围的事物”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这两个重点项目。“留心周围的事物”侧重训练观察事物的能力,教给学生“看、听、想”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侧重训练写片断的一般步骤,即先确定写作的对象,然后根据确定的写作对象选择写作的内容,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写作的内容。这两个重点训练项目,前者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训练让学生懂得经常留心周围的事物,能增加见闻,丰富知识,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积累下来,作文就有写不完的材料。后者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片断的“三要素”——对象、内容、顺序。

我们在落实重点项目时,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1)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本册7组课文安排了两个侧重于写的“读写例话”——留心周围的事物,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凡安排重点训练项目的单元,一定要把训练落实到位。一是要把本单元读写例话中揭示的写作知识贯穿在一、二类课文教学之中;二是要在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将写作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的能力。对于没有安排训练项目的单元,要复习巩固学过的训练项目,包括三年级时学过的训练项目。如:用词要准确、语句要通顺、把一段话写清楚。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一般,充分体现“抓住重点不放,兼顾非重点不忘”的思想。

(2)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读是一个从外到内的理解吸收过程,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表达过程。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反之,表达可以促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吸收。在处理读与写这个辩证关系时,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两点:

①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写片断时,词不达意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词汇的积累量仍然不能满足习作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通过遣词造句,促使学生将消极的词汇转化为积极的词汇。

②抓好读写基本功之间的联系,使读与写相得益彰。例如:在进行“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这两项阅读基本训练时,可结合练习写片段指导学生列简单的层次提纲。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典型段式进行仿写练习。

(3)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某次作文训练时,既要突出某项基本功训练,以确保训练重点能切实到位,又要注意滚雪球式的综合训练。这里的综合训练,一是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二是包括已学过的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融会贯通;三是包括一次作文中的观察、思维、表达之间的综合训练。

2、结合作文训练,有重点地教给学生有关文体的知识。本册教材安排了7次作文训练,其内容分别是:写暑假中的一件趣事,用一件事写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写一处秋景,写一种植物,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书信,写一个场面。针对这些训练内容,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课教给学生如何叙事、写人,如何写景、写植物,如何写场面,如何写信这几方面的的文体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写作知识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领悟,切忌讲空洞的抽象概念。

3、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不仅能有效、持久地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应当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册作文训练的重点,我们在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时,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的方法;二是要精心设计富有情趣、形式多样和难易适中的“小练笔”,培养学生爱动笔的好习惯。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全面落实第七册作文训练重点

要使第七册的作文训练重点得到全面落实,必须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入手,具体地说,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从引导观察入手,帮助学生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材料可写”。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的材料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观察到的材料越丰富,写作的内容越充实。

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1)要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事物的方法。这里包括:如何确定点,如何安排观察的顺序。在观察人、事、景、物时如何抓住特点,在观察时,如何看、听、想,如何确定观察的重点等等。这些观察方法的讲授,一是可以结合阅读课和作文指导课进行;二是可以结合观察活动进行。

(2)把观察纳入日常教学之中,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教师可设计如下观察卡,要求学生将自己一天中印象最深的、有意思的见闻记入观察卡,学生在写观察记录时,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观察对象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的顺序观察到的内容及感受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观察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要克服为了作文而布置学生去观察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把做观察笔记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2、优化作文教学流程,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我认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就是:作文教学流程不规范,忽视对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优化作文教学流程入手。

(1)抓作文“全程”训练优化。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引导他们根据作文教学目标,经历“积累→构思→评改”的全过程,通过扎实的训练,培养学生“自能积累、自能构思、自能评改”的能力。

(2)抓各课型教学环节的优化。各课型教学环节的优化,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其要求:

①积累课:教师提出积累要求,学生独立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教师检查督促,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的疑难问题。

②构思课:启发谈话,激发习作兴趣→指导审题,开拓习作思路→指导选材,编写习作提纲→一气呵成,完成习作初稿。

③评改课:教师浏览习作,选好评改范例→启发谈话,明确要求→示例评改,指点方法→分组互议,相互启发→自我评改,畅谈收获。

从以上三种课型的各教学环节来看,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二是突出了训练为主线,教师的“导”为学生的“练”服务。

3、指导学生进行多样的小练笔,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其好处:(1)长期系统的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2)小练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3)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使学生长期沉积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理、感想式练习,通过抒情、议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4、优化作文的氛围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自能作文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宏观教育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的特色,蕴含着这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其说学习语文是读书、认字,倒不如说语文是民族精神教育。语文的教学是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环节的互动才能形成教学过程,而民族精神的教学就是“教”与“育”。如果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可以说是在“教”或者“学”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爱,不懂爱己,不懂爱家人,不懂爱国家,那就是没有什么可搪塞的理由了,一定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在历史行进中,教育的问题就落到了我们新一代教师的肩头,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更加沉重、艰巨。所以,对于语文的教学问题不应该还是仅是以往的说、学、读、写这些内容,更应该注重灌输民族精神,从宏观上对语文进行教学。在此,我写下我近几年教学上收获到的感悟,希望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是存放在人们神经大脑中的生活资本,人们一生都可以不断享受它的利息。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好的习惯有许多,如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广泛吸取知识素材,等等。但是,今天我在这里要提出两点比较生僻但又非常实用的好习惯,那就是自主、认真修改文章和多渠道的学习语文。但凡培养好习惯都宜早不宜晚,但是早也应该有个限度,太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不具备,反而会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负担。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基础,初中正是培养这两项能力的最好时机。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10)》一书中,有这样两组插图:第一组分别画着三张图,第一张插图是讲一位教师正在给学生上写作课,黑板上写着“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在告诫学生想要写出好的文章就不要害怕反复修改。第二张画着教室内学生都在认真就该作文,这在告诫学生修改作文时要认真,切不可敷衍了事。第三张图是修改稿,是在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事例,也对修改作文的方法起到警示作用。第二组插图是分别插入了多张图画,内容丰富多彩,但都是场景类图片,例如一些学生认真聆听科学家或其他学者的讲座,一些学生参观工厂、农场的场景,一些学生参加夏令营、劳动队伍,还有学生正在网上浏览新闻、到图书馆参阅书籍、定期看报等情境。这都在告诉学生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语文知识,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见识,增长视野,那看待事物的角度便会不一样。习惯的养成靠日侵月润,潜移默化而来的,更是从知到行、持之以恒才能润物细无声的从中受益。以上两条也应该遵循此道理,按照知、情、信、行四方面环节进行。1.知,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理解之后自然变被动为主动。2.情,就是要从情感方面触动学生,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上去接受然后去遵循。3.信,就是要让学生对以上两点习惯形成信念,让学生对此深信不疑,从而付出实践。4.行,就是行动。好的习惯只有长期在一个人身上形成固化才算得上是习惯。

二、新课标下的自能读书

何为所谓的“自能读书”,想必会有人理解为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读书。其实不然,自能读书,就是学生做到不用教师的教导,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其蕴含的道理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做到以读促思,自解自思,能够掌握的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能从语言阅读实践中获得各种阅读能力。具体来说,自能读书分别包含以下几要点。

1.以“教材”为本。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依据一定不能离开教科书(教材),一旦离开书本,语文课的训练便成了目的性的考试训练,而不是以培养精神为主。因为,无论使用、教学什么样的阅读发法都不能离开课本,以课本为主,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全面操控,综合学习。有的教师会以课本后边的问题为主体,带着问题回去读课文,好像把文章作为解题的工具,这样完全本末倒置。这样,学生会把心思都放在解题技巧上,而不是阅读理解上。因此,强调自能读书一定要以“书”为本,而不能以“题”为本。

2.以“读”为主。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最大量的就是文字,那么阅读就至关重要。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就是读,自能读书更应该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更是“写”的基础。读书能迅速增强语感,多读更能增加对文章的理性深度,能多了解生僻字,更能学会其中谋篇布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的“讲”和“提问”,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3.突显“自”。自能读书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控性。每个学生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技巧与方法,从文章中需要吸取的知识点也不同,所以因人而异。虽然,教师在旁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但是还是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自我感悟,才能从中受益。

4.核心是“能”。自能读书是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核心就是“能”,是学生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升的关键因素。所谓的“能”就是学生的阅读技巧,包括读的技巧和思的方式、阅读的内画因素(感悟、探究、收获),还包括积极思考、主动求知欲和内化知识等。三、结语教师要时刻记住,语文与生活同在,无论培养学生何种能力都离不开课堂与生活,课堂重要是规范性,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而生活是课堂的外延,是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与实际操作的地方。教师要做到平衡两点,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作者:赵书平 单位:河北省任县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自能作文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兴趣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而写作过程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一直是个难点。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注重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苦事。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好,关键的一条是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积极鼓励

鼓励,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哪怕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老师鼓励学生就等于在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

2.提出要求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特点设计并开展活动,让活动充满情趣,诱发学生内在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形成固化的思维结晶,形成个性化习作。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一步登天,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阶段训练,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否则,势必拔苗助长,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方法灵活

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方法灵活多样。具体体现在训练题材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也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

二、扩大阅读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可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篇和散文对学生产生何等重要的意义。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应引导学生多读好书。除了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等这些常用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训练方法。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最后标上推荐人的姓名,还可以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卡片制做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或板报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再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搜集获取相关信息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百科知识卡”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此外,教育学生养成写观察笔记、日记、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缺斤少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只有增加阅读,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三、写前指导

作文前的指导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出了题目后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宜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淡化了写作技巧的训练,并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所以,在写作的指导中,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在于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此,教师可以先来一番“口头作文”表演,学生受到了教育“口头作文”的感染,兴之所至也就跃跃欲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就完成了一次作文。在教师有声有色的“口头作文”中,自然有关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部分,只不过没有专门指出来罢了,一旦“口头作文”结束,只要稍加提示或说明,学生对这些写作方法就会心领神会了,这样做,比孤立地抽象地讲写作方法,效果自然好得多。

四、注重讲评

讲评是一次作文的终点,又是另一次作文的起点,好的讲评能起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的作用。我认为构思是否新颖,是否别开生面,是讲评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尺度。因为写文章就要讲究一个“新”字。只有重视了这个问题,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不落俗套。因此,教师在讲评学生的作文时,不但要总结出他们共同的优点和缺点,尤其要善于发现,肯定他们各自的独到之处。

五、不断修改

自能作文范文篇9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而我们的语文教师习惯于课文内容上的分析,所设的问题也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只能是依循作者或老师设定的思路,很难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创新了。即使在课堂上运用电化和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翻新教学花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依然得不到发展。这样日积月累,教出来的学生大多不会写文章,甚至连语文老师也写不好文章。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打破从内容上分析的授课方法,改从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写作方法上入手。

语文课本里每篇文章的材料也许是最能表现中心的,但并不绝对,也许还能选择其它的材料,甚至还能有更好的材料。这如同毛衣一样,有用晴仑的,有用全毛的,也有用晴仑、全毛混纺的。即使是百分之一百的全毛,也有产地和质量的问题。这样,老师授课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选材后,把作者的材料全部推翻,让他们广开思路,去思索其它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在使学生了解了竞争对手罗致给马克·吐温的罪名后,把这些罪名全部去掉,让学生想象其它的罪名。如可以想象车祸后逃之夭夭的罪名,在竞争对手办公室安装窃听器的罪名,以及偷税漏税、吸毒贩毒和走私军火等一系列罪名。这样的思索,等于是重写《竞选州长》。倘若每篇课文都能这样训导,既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作文时思路的开阔,真正做到了叶圣陶所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作用。其次,文章的结构是五花八门的,教师不能一味赞美作者结构的完美,以至使学生认为高不可攀。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你的毛衣是编织得不错,但我可以织出更好的毛衣。这样,教师在授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叫学生拆散作者的结构,让他们讨论其它的结构法。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家境的贫困引出对于勒叔叔的盼望,然后在船上不期而遇。文章这样结构,教参和教师都赞美作者“结构之巧妙”。这样的赞美除了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篇佳作、是世界名篇以外,一无所得。其实,文章的结构不是绝对的。《我的叔叔于勒》也可以全家在船上欣赏美景开篇,以引出对于勒的盼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最后遇到于勒后则逃之夭夭;可以直接以逃之夭夭开篇,引出对于勒的回忆,再回到逃之夭夭时的场景;也可以直接写于勒的经历,以他个人的遭遇谋篇布局。课堂上能经常这样地让学生学习不同的编织法,不盲目崇拜作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形成了。

文章授完后,经常是做课后练习,写一写字词,再背诵背诵,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则忽略了。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作文创新是最基本的前提。作文创新是对课文而言的,只要是有别于课文的,就是一种创新。如此,可以进行仿写、续写和改写等训练。这里的仿写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仿课文结构,内容则是全新的。续写则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对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情节发展等再展开思索。如鲁迅《孔乙己》,并没有写出孔乙己的下场,可以让学生写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没写出于勒最后的命运,可以让学生写“于勒叔叔回来了”,或“于勒叔叔的新遭遇”等。即使是那些没有情节的散文,也可以对某个细节、某个侧面进行续写。如《老山界》,可以让学生写红军下山的情况;杨朔的《荔枝蜜》,可以写农民的无私奉献等。改写,是课文题目不变,内容和结构则是全新的。如学了《荔枝蜜》后,也让学生写《荔枝蜜》,内容可以是写母爱的、可以是写科学家奉献的、也可以是写国家、民族的等等。语文课堂如果能这样授课,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课要走出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从写作入手,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有望得到提高。

自能作文范文篇10

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课文课应该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表情达意的。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如此,课堂应该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张志公先生指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张志公先生这句话表明语文课不能光靠讲,应该多练习。吕叔湘先生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是“练为讲服务”,教师滔滔不绝,练习却极少。而那些表演,则不是语言练习。一切表演都是为了直观化,即用形象去理解语言的抽象。这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语言学习中,作为辅助手段,无可非议;在中学语文课堂,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语文学习在于练习,而练习中最主要的在于作文练习。这样,语文课堂上的“讲”,应该围绕作文教学进行。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而我们的语文教师习惯于课文内容上的分析,所设的问题也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只能是依循作者或老师设定的思路,很难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创新了。即使在课堂上运用电化和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翻新教学花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依然得不到发展。这样日积月累,教出来的学生大多不会写文章,甚至连语文老师也写不好文章。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打破从内容上分析的授课方法,改从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写作方法上入手。

语文课本里每篇文章的材料也许是最能表现中心的,但并不绝对,也许还能选择其它的材料,甚至还能有更好的材料。这如同毛衣一样,有用晴仑的,有用全毛的,也有用晴仑、全毛混纺的。即使是百分之一百的全毛,也有产地和质量的问题。这样,老师授课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选材后,把作者的材料全部推翻,让他们广开思路,去思索其它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在使学生了解了竞争对手罗致给马克·吐温的罪名后,把这些罪名全部去掉,让学生想象其它的罪名。如可以想象车祸后逃之夭夭的罪名,在竞争对手办公室安装窃听器的罪名,以及偷税漏税、吸毒贩毒和走私军火等一系列罪名。这样的思索,等于是重写《竞选州长》。倘若每篇课文都能这样训导,既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作文时思路的开阔,真正做到了叶圣陶所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作用。

其次,文章的结构是五花八门的,教师不能一味赞美作者结构的完美,以至使学生认为高不可攀。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你的毛衣是编织得不错,但我可以织出更好的毛衣。这样,教师在授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叫学生拆散作者的结构,让他们讨论其它的结构法。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家境的贫困引出对于勒叔叔的盼望,然后在船上不期而遇。文章这样结构,教参和教师都赞美作者“结构之巧妙”。这样的赞美除了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篇佳作、是世界名篇以外,一无所得。其实,文章的结构不是绝对的。《我的叔叔于勒》也可以全家在船上欣赏美景开篇,以引出对于勒的盼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最后遇到于勒后则逃之夭夭;可以直接以逃之夭夭开篇,引出对于勒的回忆,再回到逃之夭夭时的场景;也可以直接写于勒的经历,以他个人的遭遇谋篇布局。课堂上能经常这样地让学生学习不同的编织法,不盲目崇拜作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形成了。

文章授完后,经常是做课后练习,写一写字词,再背诵背诵,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则忽略了。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作文创新是最基本的前提。作文创新是对课文而言的,只要是有别于课文的,就是一种创新。如此,可以进行仿写、续写和改写等训练。这里的仿写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仿课文结构,内容则是全新的。续写则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对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情节发展等再展开思索。如鲁迅《孔乙己》,并没有写出孔乙己的下场,可以让学生写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没写出于勒最后的命运,可以让学生写“于勒叔叔回来了”,或“于勒叔叔的新遭遇”等。即使是那些没有情节的散文,也可以对某个细节、某个侧面进行续写。如《老山界》,可以让学生写红军下山的情况;杨朔的《荔枝蜜》,可以写农民的无私奉献等。改写,是课文题目不变,内容和结构则是全新的。如学了《荔枝蜜》后,也让学生写《荔枝蜜》,内容可以是写母爱的、可以是写科学家奉献的、也可以是写国家、民族的等等。语文课堂如果能这样授课,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课要走出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从写作入手,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有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