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读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4:30:22

自能读书

自能读书范文篇1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学生)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阅读作为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学生有关的元认知能力也有这样两个方面构成。其一是有关阅读活动的知识,其中主要是阅读方法与手段的知识,如怎样细读,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怎么写摘要,怎么做卡片,怎么勾划圈点等;其二是有关自身认知活动的知识,即能有意识地对阅读活动进行周密的计划,对阅读过程能随时进行必要的监控,从而作出恰当的调节,如能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选择一定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自省和提示自己:这样读对吗?这样读能达到阅读目的吗?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及其结果自觉地进行监控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肯不肯、会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检查,是他们有没有学会阅读的主要标志之一。掌握自我检查的方法,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是那些“自能读书”的优秀学生的鲜明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弗劳威尔等认为,适当地给学生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制订计划,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学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监控、评价和修改,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看作是通往“自能读书”的境界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总结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元认知能力的四环节教学法,其基本做法是:

一、传授必要知识。有关元认知的研究表明,学生元认知的知识,很大部分是属于一种程序性知识,即认知主体对于认知策略或如何解决认知任务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生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虽然一直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各种阅读方法,甚至把“自能读书”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阅读方法,结果收效甚微。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仅仅传授了方法本身,而忽视了传授“如何解决认知任务的知识”,即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何种方法,在何时采取等方面的知识。我给学生开列的阅读方法的清单,或曰要让学生掌握的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体,即五个"W":什么方法(What);怎样运用(how);在何时运用(when);在何地运用(where);为什么而运用(why)。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只有综合地顾及到了这样五个方面,才可能行之有效地运用于阅读活动。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预习课文、自读课文时,我常让学生用评点法,并作出了这样的规定:第一次评点,力求详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皆包括在内,用铅笔;上课时,听教师讲解、同学发言,若有新的发现,或与已有的评点有相左之处,在课文右边记录下来,用圆球笔;课后复读课文,仔细分析揣摩,辨别优劣,寻找原因,有所心得则记录在课文之后,用钢笔。运用评点法,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捕捉稍纵即逝的心得体会,而且还留下了阅读心理活动的外化痕迹。再次阅读时能起到引读的作用,使人很快回忆起课文的要点以及初次阅读时的感受。这样,由于传授了必要的知识,坚持运用三色评点,学生评点课文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二、进行自我诊断。每个学生都会在阅读过程中呈现不同的认知特点,如“我喜欢读散文,不喜欢读说明文”、“阅读古文我常觉得困难”、“我的记忆力不够好,所以对课文常要多读几遍”。这种属于元认知的心理体验,既可清楚地意识到,也可能是下意识和不清晰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元认知能力,就必须唤醒这种心理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白无误地确认,“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读者,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应该说,这种认知体验是形成认知能力的必要先导,使学生能对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控和调节,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完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阅读诊断书”,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从而唤醒自我意识,认识自身的阅读状态和特点。“阅读诊断书”分读物性质、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自我评价等多项内容,而重点是作“自我评价”,并要求在分析每次阅读活动的得失之后,寻找原因,有的放矢地给自己制订阅读治疗方案,并且在每次阅读时,都能根据治疗方案进行有意识的监控和调节。这里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阅读周期,我往往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填写“阅读诊断书”,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诊断。

三、交流认知体验。一般而言,学生在对自身的阅读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囿于认识局限而出现一些盲点,甚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评价,这样就会对学生阅读中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我往往在间隔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交流认知体验。与一般的读书报告会所不同的是,我们交流的不是阅读的直接心得,不是读物的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而是“我”是怎样阅读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长善救失。这样的交流会往往会开得生动活泼,因为都是切身体会,又有一段时间的积淀、思考,以“阅读诊断书”的内容为蓝本,所以也较有深度,对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启发。弗劳威尔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范型”的作用。以一个各方面都很熟悉的同伴为“范型”那么就会更具榜样的威力。例如,一位同学认为其阅读效率高,是由于“三读”程序好。先是“鸟瞰式读”,快速通读全篇,把握重点、确立中心;继之“鲸吞式读”,一字一句、一层一段地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从而把握全文;最后是“牛咀式读”,即通过引申、比较,不断消化,反复咀嚼,把文章中有益的东西真正学到手。有同学戏称此为“海陆空三读法”,后来,班中许多同学都采用了“三读法”,甚至于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一些新的阅读方法。我感到,组织学生交流认知体验,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借鉴,打开视野,从而更正确、深入地认识自身的认知特点,也使阅读活动中的监控和调节更为有效。

自能读书范文篇2

这个过程,也就是借助一个教材阅读的过程,采用恰当的方式把一系列读书方法归纳出来,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认识这些方法。

1.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中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按提出的要求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读书,“其义”就会更明白,学生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边读边思,圈点勾画,分层理解,提出疑难。

3.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这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在学生读书后,要指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意。

4.结合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读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读书,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到一些写作方法。

5.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提高其鉴赏力,陶冶其情操,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6.指导学生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地读书。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

7.让学生进入情境后,再指导表情朗读。在授课时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境界中,体会感情,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叙述画面内容后,再指导读书。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提示,再引导学生摆脱框框,发表议论,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和表达图意,最后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二、学生习练,尝试自读

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老师的指导,还必须让学生经常习练,尝试自读。习练的过程,也就是创设以上适应各种读书方法的学习情境,提供类似的课题或阅读材料,并给予适当的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认识的读书方法尝试自读。

三、运用读法,形成能力

读书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读书习惯。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读书习惯的:

1.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多读课外读物。在读课外读物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边勾点图画和批注,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还有一些好的写作方法,都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自能读书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宏观教育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的特色,蕴含着这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其说学习语文是读书、认字,倒不如说语文是民族精神教育。语文的教学是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环节的互动才能形成教学过程,而民族精神的教学就是“教”与“育”。如果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可以说是在“教”或者“学”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爱,不懂爱己,不懂爱家人,不懂爱国家,那就是没有什么可搪塞的理由了,一定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在历史行进中,教育的问题就落到了我们新一代教师的肩头,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更加沉重、艰巨。所以,对于语文的教学问题不应该还是仅是以往的说、学、读、写这些内容,更应该注重灌输民族精神,从宏观上对语文进行教学。在此,我写下我近几年教学上收获到的感悟,希望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是存放在人们神经大脑中的生活资本,人们一生都可以不断享受它的利息。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好的习惯有许多,如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广泛吸取知识素材,等等。但是,今天我在这里要提出两点比较生僻但又非常实用的好习惯,那就是自主、认真修改文章和多渠道的学习语文。但凡培养好习惯都宜早不宜晚,但是早也应该有个限度,太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不具备,反而会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负担。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基础,初中正是培养这两项能力的最好时机。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10)》一书中,有这样两组插图:第一组分别画着三张图,第一张插图是讲一位教师正在给学生上写作课,黑板上写着“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在告诫学生想要写出好的文章就不要害怕反复修改。第二张画着教室内学生都在认真就该作文,这在告诫学生修改作文时要认真,切不可敷衍了事。第三张图是修改稿,是在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事例,也对修改作文的方法起到警示作用。第二组插图是分别插入了多张图画,内容丰富多彩,但都是场景类图片,例如一些学生认真聆听科学家或其他学者的讲座,一些学生参观工厂、农场的场景,一些学生参加夏令营、劳动队伍,还有学生正在网上浏览新闻、到图书馆参阅书籍、定期看报等情境。这都在告诉学生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语文知识,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见识,增长视野,那看待事物的角度便会不一样。习惯的养成靠日侵月润,潜移默化而来的,更是从知到行、持之以恒才能润物细无声的从中受益。以上两条也应该遵循此道理,按照知、情、信、行四方面环节进行。1.知,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理解之后自然变被动为主动。2.情,就是要从情感方面触动学生,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上去接受然后去遵循。3.信,就是要让学生对以上两点习惯形成信念,让学生对此深信不疑,从而付出实践。4.行,就是行动。好的习惯只有长期在一个人身上形成固化才算得上是习惯。

二、新课标下的自能读书

何为所谓的“自能读书”,想必会有人理解为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读书。其实不然,自能读书,就是学生做到不用教师的教导,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其蕴含的道理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做到以读促思,自解自思,能够掌握的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能从语言阅读实践中获得各种阅读能力。具体来说,自能读书分别包含以下几要点。

1.以“教材”为本。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依据一定不能离开教科书(教材),一旦离开书本,语文课的训练便成了目的性的考试训练,而不是以培养精神为主。因为,无论使用、教学什么样的阅读发法都不能离开课本,以课本为主,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全面操控,综合学习。有的教师会以课本后边的问题为主体,带着问题回去读课文,好像把文章作为解题的工具,这样完全本末倒置。这样,学生会把心思都放在解题技巧上,而不是阅读理解上。因此,强调自能读书一定要以“书”为本,而不能以“题”为本。

2.以“读”为主。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最大量的就是文字,那么阅读就至关重要。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就是读,自能读书更应该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更是“写”的基础。读书能迅速增强语感,多读更能增加对文章的理性深度,能多了解生僻字,更能学会其中谋篇布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的“讲”和“提问”,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3.突显“自”。自能读书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控性。每个学生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技巧与方法,从文章中需要吸取的知识点也不同,所以因人而异。虽然,教师在旁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但是还是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自我感悟,才能从中受益。

4.核心是“能”。自能读书是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核心就是“能”,是学生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升的关键因素。所谓的“能”就是学生的阅读技巧,包括读的技巧和思的方式、阅读的内画因素(感悟、探究、收获),还包括积极思考、主动求知欲和内化知识等。三、结语教师要时刻记住,语文与生活同在,无论培养学生何种能力都离不开课堂与生活,课堂重要是规范性,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而生活是课堂的外延,是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与实际操作的地方。教师要做到平衡两点,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作者:赵书平 单位:河北省任县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自能读书范文篇4

【关键词】自主;多读;主体;主导;实践Theindependencewhichdiscussastudentstudy

LiuXian-bo

【Abstract】Newcourseinofalittlebitbrightonisanindependencestudy,fromabilitystudyisitofhadbetterbodynow.Fromtheabilitystudytowantfullbodynowteacherofpredominancefunctionandthestudent''''scorpusfunction,thuspushstudentofaggressivethinking,successfullycompletionstudymission.

【Keywords】Independence;Muchread;Corpus;Predominance;Practice

自主读书,指的是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主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自主读书”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功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在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的讲解、没有思考价值的连环设问、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表面上的气氛活跃,造成了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事倍功半。自主读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训练学生自主读书呢?

1.要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思的空间训练自主读书,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问题。统得过死,教得过细,求稳怕乱是无法训练到位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毫不吝啬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学时间。

一般来讲,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应在1/2-2/3之间。这1/2-2/3的时间(不宜一次性集中)应该完全由学生来自己支配,包括确定读书形式,进行圈点色画、攻克理解难点、向老师和同学质疑等等。

当然,强调学生自能阅读并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然。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学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导,如自读前明示读的要求,自读中把握读的动态,自读后检查读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掌握及调控,以免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混时间。

2.要让学生跳着摘下果子如前所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是训练学生自主读书的核心。教师要在训练学生的“能”(包括学习潜能)上下功夫,花气力。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和课文难异程度的不同,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训练每一个学生都跳着摘下果子,一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跳”得勤一点、高一点,要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顿悟”的喜悦。

3.要注重学法指导自能读书强调以自学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学法,主动地把握理解的契同。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牢固掌握。

自能读书范文篇5

关键词:课堂阅读;自主学习;现实意义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洪流中,研究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备会读书、会质疑、会释疑、会品味,从而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会读

所谓会读,关键是把学生当作主体,教以方法,给予时间,通过反复、系统的阅读实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对学生指导的义务,而没有越俎代庖的权力,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思索,阅读理解的过程,学生也不必拾人牙慧,机械地读老师咀嚼过的东西。此种读虽读而不算读,而求能力提高,更是难矣!而要达到会读这一目的,一定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地静静地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评,边读边问,才能使学生能动地反映,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读书,教师在关键处指导一下读书的方法,便于形成规律,提高“自能读书”的能力,这才是任务所在。如扫除障碍通读→了解大意再读→分析理解细读→反复吟味熟读→比较品味赏读。布置读的要求,每一次读都是思考的过程,都是提取信息,进行信息分析加工的过程,旨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自读习惯:1.指导学生运用综合归类法进行自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基本规律,以帮助通读,学会分段规律,理顺读书思路,理清文章脉络,以帮助了解读、学质疑、释疑、评析、鉴赏文章的方法和概括、归纳的规律帮助细读。提高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通过自我学习,自我钻研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所以,读是前提,读是基础,只有读得仔细、深刻,才能进而问到点子上。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自读习惯。

二、会问

有问必有答,在提问的同时已经确确实实地引发了思考,因此要教会学生发问,培养独立发现问题,从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真正学会提问,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训练和培养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从低年级抓起,从平时课堂教学中认真地抓。1.让学生愿问应该说,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既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提问题,不论学生提的问题或大或小,或对或错,都不应嘲笑批评,而应鼓励表扬,修改指导,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题;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外的疑问要适当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并讨论研究。让学生明确,能提问是动脑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2.让学生问对在愿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问题问正确,老师对学生提问要作出判断,或首肯,或纠正,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鲜明,或提时间,或提对象,或提事情……指向要明确,不含糊。3.让学生问好在问对的基础上,更要求学生提些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值得分析、推敲、品味甚至触及中心问题,所谓问到点子上。不仅仅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要问问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这个段(探究性),到了这一步,学生才算学会了提问。相信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设疑、质疑会从问“是什么”过渡到问“为什么”,从浅显的表层的疑问趋向较深层次的探讨。当然,提问的时间还要根据实际,灵活安排,如教学开始的质疑,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把容易解决的先解决,重、难点在分析讲解时解决,使教学有的放矢。教学中的随机提问是让学生在有问题就提出,在讲课中共同分析、探究。离题太远的待课后解决。教学结束时的总结提问,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

三、会答

会答的基础是会问,而会问的目的是要实现会答。纵观小学阶段,不管在口头还是书面,回答过无数的问题,训练了无数次,理应熟能生巧、对答如流了,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整地、有条理地回答问题,有的甚至回答时文理不通、思路不清楚甚至文不对题,而在试卷的课外阅读部分的回答问题普遍得分率不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只是教一题会答一题呢?恐怕这与教师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答问能力的训练、答题方法的指导、答题学生的范围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提问与答问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般情况下,有问必有答。提问是教师向学生了解教学情况的一个方面,答问是学生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的一个方面。城然,精心设计好提问对提高教学效益不无好处,但对实现整个教学目的来说,它只是完成整个任务的一半,如果问设计得再好,但学生答题能力太差,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显然会逊色不少。那么如何来指导学生的答问呢?1.就像写作文前要审题,回答问题前也要分析问题,通俗地讲,如果题意都明确,岂非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而要审清问题,必须做到三审:(1)审大类是问“什么型”的只作出判断就行(如什么是“火烧云”?)是问“怎样型”的要进行完整的叙述和描述(如“火烧云的形状、颜色怎样?”)。是问“为什么型”的要进行全面分析,说明理由,说清因果关系(如“五彩池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色彩?”)。(2)审题眼作文题有题眼,问题也有题眼,说穿了,就是关键词,找到关键词才能进行理解,并针对题目回答。(3)审层次,也就是审清问题的数量和范围。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单个的,有许多是复合型的,包含着许多小问题,学生常常因为粗心或审题不清,顾此失彼而失去完整性。2.引导学生掌握答题的一般步骤(1)先读题目,明题意。要求能读懂题目,明确题目的意思知道问什么。(2)深思考,找答案。确定答题的范围及内容,求得答案的准确性。要求细读文章,深入思考,有的答案在文中较明显,有的要通过内容再分析。(3)理层次,说答案。对思维材料进行组织,有逻辑、有步聚地表述,即使是文章中找得到的答案,也要组织好语句。回答时有条不紊,力求完整连贯。“什么型”的问题以判断句回答。“怎样型”的问题,用总起分述表达。“为什么型”的问题用因果关系形式表达。

自能读书范文篇6

学生自主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应该以“书”为本。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和凭借是“书”,即课文,离开了课文,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书本(课文),而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点缀式的,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这样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性阅读能力的。因此,强调自主阅读,首先必须坚持以“书”(课文)为本,而不能以“题”(阅读思考题)为本。

其次初中学生自主阅读应该坚持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谴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的讲和问,而应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学生不应是一味的听和答,而要多读勤思,熟读精思。

再次初中学生自主阅读应该突出“自”。自主阅读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

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要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自求得之”。

最后初中学生自主阅读应该体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自主阅读的核心,是学生的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它包括阅读的基本技能(读的技巧,思的方式)、阅读的内化因素(感知、顿悟、深究),还包括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等等。

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自主阅读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训练目标,其训练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训练自能读书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长期的实践。训练学生自主阅读,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要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思的空间

训练自主阅读,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问题。统得过死,教得过细,求稳怕乱是无法训练到位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毫不吝啬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学时间。一般来讲,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应在20~25分钟左右。应该完全由学生来自己支配,包括确定读书形式,进行圈点勾画、攻克理解难点、向老师和同学质疑等等。当然,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学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导,如自读前明示读的要求,自读中把握读的动态,自读后检查读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掌握及调控,以免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混时间。

2要让学生跳着摘下果子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训练学生自能读书的核心。教师要在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花气力。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和课文难异程度的不同,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训练每一个学生都跳着摘下果子,一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跳”得勤一点、高一点,要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顿悟的喜悦。

3要注重学法指导

自能读书范文篇7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一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自能读书范文篇8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一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自能读书范文篇9

一、1+x主题阅读课

这个课型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请学生精读课内的精品课文,特别是对文中的亮点,让学生反复品读,咀嚼品味,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由((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五篇文章构成,老师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结合知识能力点,重点学习《背影》《老王》,其余整合推进。教师们经过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先期阅读,确定《背影》一课可以结合丛书中苏童的《父亲》、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舒乙的《父子情》、余杰的《父亲的自行车》、黄大能的《父亲赠我的座右铭》等。文章,来深度解读。当然,这一课型不单指1+x,也可是x+1,或是x+1+Y、1+x+Y等,教师们应注意:每个单元选取1~2篇重点文章精读,实现“1”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大胆取合,不要面面俱到,在研读教材的精彩段落上下功夫,同时加大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丰富学生对“x”的感受和认识,达成对文本的交互解读;增大课容量,凸显语文教学重点,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忽略了对文本的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x”是为了深入解读“1”;“x”文章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存在差异,读多少,读哪些,是可以弹性安排的,要给学生留下自由选择阅读的时间和空问。

二、主题阅读展示课

主题阅读展示课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的所思所感,因此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型,教师在平时上课时采用较多,设计这种课型一般遵循以下流程:(一)组织引导阶段。教师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根据教师预先设计的学习提纲开展阅读。阅读文章的同时做好圈点勾画和批注,让学生明确在展示课中的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二)交流、展示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展示时各组间同学要注意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各组问的合作补充完善。可以是文本的展示,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以是情感的展示,学生说感悟、体验,引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材料补充认识,形成与文本的深入交流等。(三)提升阶段。本环节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训练语言知识技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设计活动,使语文生活化;也可以是文章写作方法的归纳、整理、学习、实践。比如,张丽老师执教的主题阅读展示课《美丽人生》,有效地整合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古韵今风》中“我心深处”和“人生行囊”两个板块中的文章,以“美丽人生”为主题,引领学生将自主阅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展示,使学生深入思考在人生道路上一个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三、主题写作指导课

立足课堂,大量阅读一定会实现厚积薄发,主题写作课型与表现手法鉴赏课型有许多共同点,就是“读透一类文章,把握一种手法,会写一种文体”。主题写作指导课强调每节课主要训练一个技法,打破作文训练把所有的写作技巧“一揽子全兜”的现象,一个技法一个技法地训练。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相对独立到全面综合,由追求一点点的完美过渡到追求全面的完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的过程。学生每一次写作都是在感受大量美文或片段基础上进行的,有真实的体验,有深刻的感悟,每一次写作都会有收获和提升。

四、语言特色品味课

语文课要细读文本,品出文字背后的味道。只有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意蕴,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只有引领学生领悟语言的精妙,才能使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品读文章的能力。我们把语言特色的品味分成词语运用的品味、语句内涵的品味、语言特色的品味和语言技巧的品味等。

五、阅读指导课

学生面对大量文章,是一目十行、粗略浏览,还是字斟句酌、细细揣摩?我们认为,学生应立足课堂,做到精读与泛读结合,进行高效阅读。如何确保学生的阅读效果呢?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运用一些阅读的方法,把握某一体裁的文章基本的阅读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进而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海量阅读。阅读指导课,既能引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帮助学生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又能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搭上阅读的快车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能读书范文篇10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之根本。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的肢解和记诵上,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且具有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见解,真正实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良性循环。如学习《散步》一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读后我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我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感悟回味的余地。学生思考一会,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孝敬母亲,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好象有厌烦的意思。”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到亲情的内涵,理解了“‘慢慢地’、‘稳稳地’”两个叠词所表达的真挚而又深厚的亲情及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文中重点段、关键词,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欣赏,仔细体味一字一词所表达的细微复杂的情味,才能读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读中有品

品读是以品评课文选词用语、艺术构思和表情达意之妙为目的的阅读方式。关于品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有过精辟的阐述:“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一些精美的句段,让学生细读慢嚼,边读边品,深入细致地揣摩,领会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内在情感,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才能得到提升。如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第3、4段。读后提问,这两段写出,突出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征?学生读书,相互交流,最后代表发言:“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次写薄雪覆盖下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文中两个“卧”字用得十分恰当、精妙,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它们的情态,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让人形象地感受到冬天的济南暖和和安适的特点。接着再让学生品读第5段写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之“绿”,接着一连用了几个“绿”字,,“绿萍、绿藻、绿柳”烘托出水之清澈、透明,表现出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及所蕴育的勃勃生机,抒发出水之清澈、透明,表现出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及所蕴育的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赞美和喜爱之情。学生回答较好。接着再让学生品文中的用词。形容词“小”在文中出现次数最多,“小山”、“小摇篮”、“小雪”、“小水墨画”、“小村庄”等等。诸多的“小字却缺一不可,这些“小”字配合着句末语气词“呀”、“吧”、“呢”共同传达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品味鉴赏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许多新问题,有了自己新的独特的见解。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通过品读学生领悟到文章用词之妙,构思之七,语言之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