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2:59:09

准则

准则范文篇1

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对照《廉政准则》学习后。

从我做起,廉洁从政。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廉政准则》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严格要求自己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作为执法大队大队长。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以《廉政准则》中的八个严禁”和“52个不准”为镜子,认真对照、检点自己的工作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人民群众满意拥护的人,一个同事下属钦佩信服的人,一个回顾人生问心无愧的人。

注意从职权行使、公务消费、个人事项等方面进行把握:作为党员干部。

准则范文篇2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过于自信,学习实践中。觉的自己在廉洁从政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一切腐败的东西都离自己很远,没有心要学习这些制度。并且由于工作敏忙等原因,疏于学习,有时候,自己不能集中精神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总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认为轻视学习,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会因为没有自觉地增强抵御腐败病毒的免疫力,物殊条件下往往由于一念之差犯下错误。并且因对制度的许多规定不是很了解,最终也会违纪违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上述在思想、工作、作风上暴露的一些问题。根本上有自身的主观世界改造不够,认识不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轻学习。认为自己身处基层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1.重事务。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置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轻实践。自身存在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2.重指导。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同志去做,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缺乏深入实践考察研究。

轻要求。工作安排上,3.重安排。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用一流的规范去要求、去衡量自己的工作。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一)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

不时提高自身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力、政治鉴别力和政策水平,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自身的思想政治基础,筑牢反腐拒变防线,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二是牢记“两个务必”不时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保守,正确对待地位、名利、权力,思想上筑起反腐廉政的长城,自觉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少琢磨组织上给了什么,时刻想着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坚持廉洁从政。

认真遵守乡机关管理制度的8章44条,作为乡党政班子成员。注意从思想源头上下功夫,依照“廉政准则》中52条不准的要求,做到头脑清醒,政治坚定,做到清正廉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严格依照规定和制度办事。一是实际工作中,始终依照工作权限和工作顺序履行职责,不讲无原则的话,不办无原则的事,坚持本文来自027ART公平正直,不徇私情,珍视和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勤勤恳恳地做好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办事,公正做人。二是坚持严以律己,不搞以权谋私。要求他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他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招待来客等方面,不搞大吃大喝和相互请吃,不搞铺张浪费。三是各项工作中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

扎实搞好党风廉政建设

准则范文篇3

地球村时代的来,三是廉政准则》及时推行在新世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步速的日益加快。根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只有禁止广大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打造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的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才能真正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才能真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添动力,才能真正为永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不竭泉源,才能真正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才能真正为加快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见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康社会目标倾力奉献。因此,新世纪《廉政准则》广大党员干部中的及时学习、推行,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合自身的岗位和工作实际,上周公司组织学习了廉政准则》随后。对《准则》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准则》学习,有如下心得和体会。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是廉政准则》实用价值在新时期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党主要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致使一些腐败分子认为有机可乘,放松警惕,不严格要求自己,导致了一批大案、要案相继涌现,有损党的光辉形象,影响党的崇高威信,破坏党群间的血肉关系,这些现象如不及时制止,任其发展,严重时将会削弱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为了达到惩防并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中共中央在原1997年3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基础之上修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这一《准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内容从14条增加到18条,从30不准增加到52不准,从若干行为的隐形禁止到明确的八大禁止,对于那些尚无违纪、违法行为、但已处在边缘的党员干部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对那些已有违纪、违法苗头的党员干部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因此,新时期《廉政准则》学习、贯彻和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准则》则是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指南。众所周知,二是廉政准则》贯彻落实在新时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党员干部的活动除了受其肢体、躯体、感官等支配和制约外,还受到其思维、思想的支配和制约,尤其是其思维、思想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决定性作用的而理论则是思维、思想作用的结果。因此,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和约束。如果没有理论指明方向,从政行为活动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如果有了理论指明方向,从政行为活动就会始终保持在正确轨道上;因此,相信,广大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有了准则》理论指导,不必要的失误行为就会相对避免,难以挽回的痛心悔过就会更少地出现。

准则范文篇4

一、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有校长任组长。成立《廉政准则》学习教育活动领导组。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召开全体教师学习动员会。深入学习贯彻《廉洁准则》强调了此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集中老师认真学习了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和要求,安排学习时间为周一、周四下午第三节。并做好了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

二、分步进行自查。

广泛征求意见,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教师小组讨论、组织生活会、群众代表讨论等形式征求了广大教师、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廉政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全体教师结合自身,认真自查自纠。通过对《廉政准则》中八项禁止、五十二条不准的学习。反思过去,认真的进行了自查自纠,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形成了教师学习并贯彻《廉政准则》热潮。

校未发现任何违法乱纪事件,通过自查自纠。如无强制学生购买课外书籍和学习资料,无有偿补课现象,无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现象等等。

准则范文篇5

所谓“准则”,就是言论、行动、思想等所依据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顾名思义,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言论、行动、思想的依据,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按照廉政准则规定的“八禁止”及“52不准”去严格要求自己。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后,就给部队定下了不准拿老百姓一块红薯的纪律,后来逐渐发展到“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并写进了《红军士兵会章程》,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言行准则”,从而赢得了民心。

与此相对应,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由于缺乏“准则”的约束,四处明偷硬抢老百姓的财物,所过之处一片狼藉,惹得众怒民怨,最终不得不吞下自己一手酿制的“苦果”。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带领广大的无产阶级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依靠的正是“铁”的纪律。

然而,在和平稳定发展的今天,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却逐渐的丧失了共产党人廉洁的本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演变为“全心全意为自己牟取私利”,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条路线“走”成了“群众想也是空想,群众急与己无关”,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却根本没有“到群众中去”。长此以往,不但会伤了老百姓的心,还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大权在握的党员领导干部自然也应该有具体的书面准则来规范言行。在现实中,很多位高权重的贪官污吏在落马后都惊人一致的称自己腐化源于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不可否认,由于制度上存在的缺陷,所谓的监督到了他们这里都变成了一种形式,没有人和机构敢于充当“出头鸟”监督他们,除非是上级机关或是忍无可忍的民意喷发。由此可见,要让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效的监督固然必不可少,但最要的还是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自己能够廉洁自律,随时坚守廉政底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细细研读新颁布的《廉政准则》,与其说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言论、行动、思想的准则,不如说是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面“镜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的贪污腐化分子在因为在落马后发出了自己的堕落源于“温水煮青蛙”的悔恨,这些人最初也曾一身正气,只因为一时不慎,让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步步的坠入贪腐的“深渊”。

准则范文篇6

关键词:会计环境视角;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

1会计环境概述

会计环境就是与会计发展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组织、思想、法制、发展水平的客观条件,就会计环境角度,探究会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了解国家会计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深入理解会计模式演变的动因。其次,从会计环境理论中,能够获取准则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进行适当评价。最后,在充分了解会计环境对其发展影响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优化改革。

2目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形势分析

(1)国际金融监督管理框架正在逐步重新构建,而且其国际协调性也在随之增强,从而导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要求也有所提高。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之后,世界经济开始不断走向衰竭。而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开始积极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据此确保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推动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其一,20国集团与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指出,必须全面监督管理系统性风险,加强国际之间友好合作,构建完善的系统金融风险预警与解决机制。其二,国际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正在尝试制定一套金融监督管理新标准,以及科学有效的执行模式,以此对各金融机构做好监督管理工作。(2)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新型经济体制产生的影响不断在扩大,国际地位也在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结构上,新兴经济体制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中,将近1/5来自新兴经济体,而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大约1/3来自新兴经济体,在监督委员会中,也会不断增加新兴经济体代表,这不仅会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还会阻碍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在2011年7月,在我国的积极倡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了新兴经济体工作小组,其中成员主要包括20国集团中的相关经济体成员,办公室设立在中国,主要由我国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新兴经济体工作小组主要是探究本体制独特的、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以此提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而在区域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会直接增强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充分调动其他地区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国家方面,新兴经济体制通过实时追踪并研究准则中的相关项目,积极参加准则修订工作,真正意义上开始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以此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进一步重视相关地区的实际状况。(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深化改革治理结构,提高准则的公认度。随着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始积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实现持续趋同,各权威部门也开始积极关注准则的相关改革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以重新审议会计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治理结构问题的形式,促使实现准则高质量的目标,维护理事会的独立性,以此获得全球认可。(4)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明确修订了许多项目,并逐渐进入关键阶段。为了完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一定指导作用,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理事会大范围修订了相关准则项目,即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等。(5)不同国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和趋同策略大不相同,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中美国和日本方面则需要引起积极关注。一些国家或地区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还部分国家或地区想要趋同。因为美国和日本是两大主要经济体,其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否可以与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之间相互协调一致,直接关系着国际会计准则高质量目标的实现。(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想要世界各国全面采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非单纯的趋同,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球使用相同会计准则的目标。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方式,关键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全面采用国际准则,才能够获取良好效益。因此,理事会期待各国家能够克服政治、文化、法律等阻碍,真正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构建高效的、高质的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如果理事会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势必会给尚未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带来一定压力。

3基于会计环境视角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3.1尊重政治环境引起的差异。我国在完善会计准则时,需要切实以国情作为依据,科学制定相适应的策略,并客观分析政治环境因素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面临的会计环境明显不同,所以,国际会计准则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而我国在持续趋同国际会计准则时,应保留政治环境因素带来的差异,以国际会计准则的优势为指导,有序完成持续趋同。3.2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现阶段,我国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使得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的难度不断加大,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对此,国企应顺应政策导向,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最大程度上消除治理结构的弊端。国企在我国企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此增强其内部监督管理,能够确保企业明确遵守会计准则,并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国企改革势必会迎来全球化和走出去的新潮流,而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能够缩短国企与国际企业的治理差异,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国企改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缩小我国与国际的经济差异,从而缩减经济环境因素造成的差异。3.3充分把握“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理念顺应了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时代形势,为沿线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机遇。我国为了促使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首先,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在此区域内,有很多国家间的会计组织。我国可以构建一支自发的财务报告协调组织,整合分散的组织系统,以此提高国际影响力。其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家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需要明确的基础条件,即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教育体制的协调和趋同。我国可以与沿线国家相联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人才间的交流,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另外,我国还应快速引进沿线区域的优秀人才,吸收经验,特别是与我国存在长期贸易网络,以及资源合作的企业人才,确保可以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与此同时,还应鼓励我国会计人才走出去,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与知识,经过长期良性循环、互补,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局面开始不断形成,这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趋同而言,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所谓趋同策略实际上就是我国在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择优选择当前形势,根据我国国情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立足国内实际情况,顺应形势,参与国际会计准则项目制定和修改工作,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促使其与更多国家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从而为国际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实现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一帆,张力派.浅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基于会计环境的视角[J].中国商论,2018(5).

[2]《中国农业会计》编辑部.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J].中国农业会计,2010(6).

[3]刘玉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J].国际商务财会,2010(5).

准则范文篇7

概括地说,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货易货,不收付款项。所以,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以什么价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帐价格,以及是否确认交易损益。总体来说,对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规定,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在此基础上,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二,为便于具体操作,该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对其分别作了具体规定。

第三,谨慎原则在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核心是:资产的计量和损益的确认,而两者又是相互影响的。为了正确进行会计确认,必须确定判断标准。该准则将盈利过程是否完成作为判断标准。

本文主要拟就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把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美国的会计原则意见书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APB29)作一比较。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含义不同。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对非货币性交易定义为: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易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在APB29中,非货币性交易包括:

(1)与所有者的非互惠转移,如将可流通的权益证券之类的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

(2)与其他企业的非互惠转移,如将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给慈善组织;

(3)非货币性交换,即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的非货币性资产或劳务的交换。

(二)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待售资产指企业为出售而持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商品、短期股票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待售资产指待售资产以外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

在APB29中,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生产性资产、类似生产性资产和非生产性资产。生产性资产指企业持有的或在生产商品、提供劳务中使用的资产,也包括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类似生产性资产指发挥相同功能或者用于相同业务方面的同类型生产性资产;非生产性资产是指生产性资产以外的非货币性资产。

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的划分和生产性资产与非生产性资产的划分,都是为了区分非货币性交易属于同类还是不同类。但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的划分是考虑了我国的实情,因我国一些企业进行非货币性交易往往是出于操纵利润的目的;准则扩大了非货币性资产的范围,规定不仅包括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包括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实质上也就缩小了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之间的交换,减少了对交换损益的确认,避免了以此操纵利润。

(三)非货币性交易中计量标准的确定。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同类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帐面价值,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应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其入帐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定,应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两者的公允价值都无法确定,应以换出资产帐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帐价值,不确认损益。实质上非货币性交易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上,尽可能不确认交换损益。

APB29规定: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应建立在所涉及资产或劳务的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如果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明确,则应以它作为计量标准。如果无法确定公允价值而交换从实质上来说又不是盈利过程的终止,那么,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不应建立在转移资产公允价值的基础上。

(四)非货币性交易中的货币性补价。

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经常会发生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不等值的情况,这样就会发生货币性补价的支付和收取。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对于支付货币性补价,区分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种情况。

在同类非货币资产交换中,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帐面价值与补价之和作为换入资产入帐价值。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帐面价值,应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作为换入资产入帐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收到补价的,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以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以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扣除补价,作为换入资产入帐价值。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帐面价值,应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减去补价作业换入资产入帐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

不同类非货币资产交换时,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其入帐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后,与换出资产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收到补价的,应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其入帐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补价后,与换出资产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现行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的货币性补价不低于交换资产公允价值25%,该交易应作为货币性交易进行处理;货币性补价低于25%,则该交易应作为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处理。货币性补价的收入方以收到的货币性金额大于所让渡资产的帐面价值一定比例的部分为限,实现交换上的利得。支付货币性补价的企业不应确认交易上的利得,而应按所支付的货币性补价加上让渡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帐面价值来确认收到的资产。

对于非货币性交易中的货币性补价,中国和美国均以25%作为区分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的标准,而且两国都是按收到的货币性补价的一定比例确认利得。

(五)损益的确认。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同类非货币性资产相交换,不确认交换损益,仅确认交换资产的减值,因为此时盈利过程没有完成;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相交换,不仅确认交换资产的减值,还确认交换损益,因此此时盈利过程已经完成。非货币性交易中,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之间的交换毕竟是少数,这与我国制定该准则的初衷——限制企业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是一致的。

美国由于他们对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不同于我国,使得不同类交易的范围大于我国,因而也就增加了交易损益确认的机会。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对于规范我国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有助于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边境易货贸易,到目前包括上市公司在内有大量资产置换、资产重组业务,对会计实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这类非货币性交易业务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作出规范。该准则的和实施,恰好适应会计实务的这一需要。

准则范文篇8

一、审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

经济后果观最先应用于会计准则。1978年,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兴起》中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各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而这种“社会性后果”的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产生的影响。换言之,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我们认为,审计准则具有和会计准则同样的性质,审计准则同样具有经济后果。具体表现在:

1.对政府与监管者而言:当政府作为一名投资者时,他与其他普通投资者一样希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信息是恰当的、可靠的,这些信息都是在公认的审计准则审计下披露出来的,能够以此来进行投资决策等;当政府作为一名监管者时,他希望经过审计的信息能够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同时公司披露的信息经过审计后能够达到政府监管的要求,比如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能够服从政府的税法、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计划和调控需要等。

2.对普通投资者与债权人而言:他们要求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以及同时具有可比性。可是,如果仅仅是要求由这些公司来保证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这多少会让投资者与债权人难以相信,唯一的办法就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以合理的确保这些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可靠的。

3.对审计师而言: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进行审计,以审查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公允性。可是由于审计师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他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了确保审计师的行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一致,这就需要一个公认的审计准则来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审计师从事的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为了保护自己以减少面临法律诉讼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则,同时也为了弥补社会各界对审计师的期望差距,审计师同样需要一项公认的审计准则对其业务活动进行指导以及保护其自身利益。

4.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一般来说,相对于以上三者,企业管理当局最不需要审计准则,这样企业就可以随意滥用会计准则,随意披露虚假信息而外部利益相关者却不知道。可是,在现今这个各个利益方相互交织的社会里,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来获得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外部资金,需要赢得外部利益者的青睐,这就注定了企业不可能经常性的滥用会计准则以及随意披露虚假信息,而为了让外部利益者相信其所披露的信息是相关与可靠的,企业就需要审计师对这些信息进行审计,而这些都是由审计准则来规范的。同时,企业也需要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比如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获得同行业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因此企业也希望其他企业披露的信息同样符合“公认会计审计准则”。

二、审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具体行为表现

1.审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博弈原因分析:潜在利润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于制度的需求是因为在当前状态下,行为主体无法获得潜在利益。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审计准则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业务中的交易费用,从而使利益相关者获得由交易带来的潜在收益。“从制度需求理论上说,通过适用的审计准则,使显露在现存制度安排结构之外的利润内在化,即潜在利润内在化是审计准则需求产生的基本原因”(林钟高,2004)。

审计准则的潜在利润是指实行这项审计准则所获得的潜在收入减去遵循这项审计准则所增加的成本,即审计准则给社会带来的预期正值收益。由于审计准则经济后果所带来的潜在利润,相关利益各方才更有动力去参与博弈过程。潜在利润影响审计准则的博弈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经过会计职业界、社会公众、政府机构的辩论和研究,一项公认审计准则得以形成,达到暂时的均衡状态。随着外部经济、法律及技术环境的变化,现存准则安排之外的潜在利润会逐渐显露出来,于是又会引起新一轮的博弈,以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正是相关利益者对审计准则潜在利润的不断追求,才使得审计准则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逼近,同时审计准则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2.审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博弈过程分析: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互相博弈

RoyA.Chandler(1997)曾经指出,将审计准则仅作为技术性标准的观点如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外已有不少审计学者指出,审计准则的制定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如,RoyA.Chandler(1997)研究了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1991年被AuditingPracticesBoard所取代)颁布《审计指南:审计报告样本》的过程中就有着各方所发生的利益冲突和妥协。McEnroeandMartens(1998)则研究了美国AICPA出台SASNo.69的过程中,反映了利益各方是如何表达并维护自己利益的。以上研究都表明,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利益者的博弈过程,审计准则是博弈过程的均衡解,其实质是利益各方所达成的契约,这一点是我们理解审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观的关键。

由于审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不同利益集团往往都会想方设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对审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因为准则一旦制定,将造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实际的财富分配。由上述潜在利润对审计准则博弈的影响过程可以看出,审计准则的均衡解只是一个静态的纳什均衡,一旦审计准则的潜在利润显露出来,相关利益各方就会力争获得潜在利润的最大一部分,无论对政府还是普通投资者与债权人、企业、审计师来讲都是一样的,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追逐潜在利润,并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去对审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以使审计准则能最终体现出自己的利益。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等政府利益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审计准则更多的倾向于维护国家利益,以满足国有投资者、政府征税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及在美国等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审计准则更多的从维护投资者权益角度出发,强调为他们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以及据此作出的投资决策提供鉴证服务,确保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当然,审计准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不仅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还影响着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所必须实施的审计程序,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和收益。正因如此,一些大型事务所,如国际知名的“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力求使自己所开发或者采用的审计程序能够成为通行的标准,从而减少培训员工的成本以及相关的法律成本(McEnroe,1993)。因此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能够在审计准则中得到反映并最大可能的追逐潜在利润,利益各方会不遗余力的参与审计准则制定的博弈。

三、从经济后果观来看我国审计准则制定的不足

1.中美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利益代表比较

美国审计准则是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所制定的,在确定审计准则委员会机构成员时,ASB就广泛吸收各方力量的参与,注意其能否充分代表各方利益和意见,准则制定机构从整体上是否具有广泛代表性。ASB由15名委员组成,其中6人来自“六大”,1人来自中型会计师事务所,6人来自小型会计师事务所,1人来自学术界,1人来自政府机关。而在2003年中注协拟成立的审计准则委员会由30名专家组成,其中政府等有关部门占11名,注册会计师占10名,中注协秘书处1名,证券业界1名,会计、审计学者占6名,法律专家1名。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政府代表占到40%,而实务工作者只有30%多点,而美国ASB15名委员中只有1名来自政府机关,却有13名来自实务界。

2.我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代表性不足的思考

首先,我国现代审计还时间不长,而真正意思上的审计业务从1996年“脱钩改制”以来才只有十年,因此目前审计职业界还没有能力来曾担审计准则的制定这项工作。其次,在我国当前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政府倾向于维护国有资本的利益,就算职业界有制定准则的能力,政府也可能不会放权。因此,由财政部下属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这样一个半官方性质的机构来制定审计准则就更可能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当然,准则制定机构中政府利益代表占多数的情况下,其制定的准则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其制定的审计准则可能在最大程度维护国有资本利益的同时而忽视了其他利益者(如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利益。

四、结论及建议

审计准则做为一项制度,具有经济后果,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进行反复博弈,实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所达成的契约。审计准则的质量不仅仅在于它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框架,也在于具有经济后果的审计准则的制定有没有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审计准则博弈的相关利益代表广不广泛。虽然我国审计职业界、投资者与债权人等已经开始认识到审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但这些相关利益者参与审计准则制定的热情一直不够。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我国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国际上“四大”那样的规模,自身缺乏能力对审计准则施加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的最终投资者与债权人都是国家,他们本身就缺乏动力去参与审计准则的制定,由国家来制定审计准则对他们来说是件省时又省力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政府主导下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分权与制衡的不够。审计准则既然具有经济后果,能为相关利益者带来潜在利润,政府就不能完全主导审计准则的制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公平与效率。因此,我们建议:(1)在我国审计准则制定委员会中,有必要降低来自政府部门的比重,增加来自实务界的代表。审计准则说到底用来规范审计活动的一项准则,而实务工作者处于审计活动的最前沿,他们能够更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提高实务界代表的比例更有利于在审计准则的原则性与可操作性之间达成平衡。(2)我国的审计准则制定程序应为公众参与准则制定提供必要而合理的形式,提高审计准则制定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度。诚然,我国目前新的准则的都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但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讨论审计准则的大气氛,中注协有必要努力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审计准则的讨论,如实行像美国ASB那样的公众听证会。同时,中注协也应该向公众公布更多的准则制定背景以及准则研究报告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公布一些抽象的审计条款。中注协有必要建立一种“政府指导程序民主”的准则制定程序,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去参与准则的制定。

主要参考文献:

[1]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89~222.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暂行规则》,2004.

[3]萧英达:《比较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4]刘继忠:《审计标准与审计标准体系》,中国审计出版社1992年版。

[5]张龙平:《注册会计师审计控制系统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McEnroe,J.1993.AnanalysisofcommentintegrationinvolvingSASNo.54,Abacus,29(2):160~178.

准则范文篇9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背景

作为商业语言的一种,会计准则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护商业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产生,一方面是为更好地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影响。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份额,相继争取在多个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上市,进行证券交易。而财务报告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资本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均需遵守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媒介,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决定贸易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则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尽快扫清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方面的障碍。

2、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流动大量涌现,只有深入了解各类会计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在此背景下,会计的国际比较逐渐形成,借助会计的国际比较,人们往往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何为优秀的会计管理,如何区分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如此一来,各国会计准则通过磨合与协调,不断促进趋同化发展。事实上,会计国际协调可以视为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方法,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辨别与控制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与磨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国在会计准则方面达成高度统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协调以及国际强势集团的影响下,不断磨合与协调的一个过程。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与生俱来的国际特征,国际上市与发行证券范围的日益拓展,更是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相关因素

1、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

结合现阶段情况来看,虽然我国设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系,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体系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均有待提升。金融、财税以及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环境均处在建设与发展的状态中。由于缺乏健全、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势必会受到阻碍。同时,我国市场竞争缺乏规范化的机制加以约束,利润操控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根本无法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均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

2、会计人员综合水平不高

不得不承认,我国整体上严重匮乏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人才,多数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综合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这部分会计人员在处理企业日常财务业务方面得心应手,不过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贸易活动时,其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经验显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而且,会计准则与相关制度变化较快,会计人员很难与时俱进地了解、掌握各种新资讯与新知识,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

3、缺乏科学完善的治理体系

企业法人治理体系的职能其实是为企业运营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是企业股东、董事机构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对不同层次企业权力与功能的配置方法。就现阶段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现有的治理结构显然还尚未成熟,部分早期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其运营机制并未做到与时俱进,沿用的传统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系统只不过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普通系统,同样会受到企业各类决策活动的影响,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监管作用。而内部人员还有可能以权谋私,利用虚报会计信息谋取个人利益。

4、影响力较弱

会计准则在执行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成果,同一种会计准则在处于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或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中,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效果。在经营成果与现金流动方面,会计准则的执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企业的产业价值、财务风险、发展决策、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受到产业价值、财务风险、核心竞争力等指标的影响,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盈亏同样会存在差异。所以,由会计准则产生的经济成果,非常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企业往往更注重实质上的盈利或亏损。虽然,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会计准则的重要价值,但其影响力仍然不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鉴于此,增强会计准则影响力,使其更为广泛地促进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是很有必要。

三、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有效建议

1、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联系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越频繁,表达意识越强,则意味着我国将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鉴于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通过不同渠道,学会创造各种机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有效交流,获取更多发言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能够为我国利益多做考量。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与体会国际准则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执行方面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避免发生冲突或落后的情况。

2、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力度

加强会计准则执行缓解的监管力度,确保跨级准则的深入落实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内部监督还是政府部门监督,均应以透彻领悟会计准则的深刻内涵为前提,根据准则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按照要求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公布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俨然已实现了国际趋同。这意味着,在往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有大量内容会同国际准则的更改与调整发生变化。有鉴于此,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督力度,以促进企业全面落实会计准则,迎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巩固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3、坚持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同时,务必要坚决维护国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在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争取更多发言权的同时,还应在会计准则的落实过程中,积极寻找国际准则与我国基本国情、企业运营的显示情况有所冲突的地方,探索其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磨合、消除冲突的契机。此外,还应对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经济体制、市场体系、规章制度、各类政策等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考量,并通过反复的权衡,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改进策略。企业应充分借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机会,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4、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水平

优质的人才是确保会计准则全面落实的重要前提,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关键会计准则的执行,主要由会计工作者来完成。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为会计准则的有效落实提供可靠保障。优质的会计人员往往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会计信息,并为企业管理与国家监管提供更多便捷。就现阶段经济形势来看,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水平刻不容缓。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是为使他们与时俱进,跟上形势变化,定期更新知识体系,并能将自身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各项实际工作。在培养优质人才的过程中,应强调拓展人才国际化视野,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与国家效力。

四、结语

准则范文篇10

一、组织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情况

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称《廉政准则》这部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运行10余年的基础上修订颁布的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2010年1月18日。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抓好学习培训。将《廉政准则》纳入党组中心理论组学习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廉政准则》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学习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自觉性。组织处级干部参加《廉政准则》知识测试,组织处级干部和纪检监察人员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反腐倡廉知识竞赛活动。二是抓好专题教育。运用课件、案例剖析等形式开展《廉政准则》专题讲座,发放《廉政准则》读本,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每位科级及以上党员干部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学习效果。三是结合人事部门的特点,组织全市人事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开展《防控廉政风险构建廉洁团队》泉州市人事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探析讲座。四是抓好监督检查。把贯彻实施《廉政准则》与督促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相结合,督促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将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检查讲评和责任追究。

二、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情况

目前尚没有发现违规收受礼金问题、违规多占和买卖住房问题、利用职权委托理财或获取内幕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违规兼职任职问题和其他违反《廉政准则》问题。经各科室、直属单位和处级干部自查自纠报告情况汇总。

三、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举报及案件的受理、核查、查处情况

目前我局尚没有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举报及案件的受理、核查、查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