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2:44:01

准备金范文篇1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频繁调整;运行机制;效果作用

1.政策简介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Deposit-reserve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运行机制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8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9%,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1万元。

3.此次上调目的分析

3.1防止中国经济过热

此次加息主要意图在于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2007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政府不愿让经济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央行也表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目前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有抬头的风险。央行系列政策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多的外汇流入,达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3.2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

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高,股市火热,物价上涨存在压力等现象,央行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行为。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上涨,上证综指屡次创新高,百姓买股票、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前3个月投资股票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导致银行排队现象进一步加剧。不过,在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而国内股市的火热,“财富效应”也在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

3.3进一步抑制投资性购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CPI增速的确过快。与此同时,全民投资意愿将会有所加强,而此产生的投资行为也更容易作用到房产市场,存款专备金利率事实上调,对于回笼资金抑制投资性贷款从而抑制投资是一个抑制作用,在当前房产市场调控背景下,该效果也将事半功倍。近来房地产市场火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收紧房贷。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最近三个月,市场有所回暖,而此时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4.预期效果及局限性分析

从市场反应来看,在股市上,虽然准备金率连续上调,人们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股市依然持续飘红。有分析指,从短线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金融、地产的利空很大部分上将会在资源类个股维持强势的境遇下逐渐得到消化。据业内人士测算,本次准备金率临时调整后,所冻结资金规模将在1800亿至1900亿元之间。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目前的流动性。据此分析,此段时间频繁的上调准备金率并未消磨人们的投资热情,再短期内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准备金范文篇2

我国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的财产保险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国际上财产保险的准备金还有多种分类方式,主要包括:

1、对于未到期责任所计提的准备金(未赚保费准备金),主要涉及的概念包括:未赚保费准备金(unearnedpremiumreserve,简称UPR,也称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延迟获得成本(deferredacquisitioncosts,简称DAC)、附加未到期风险准备金(additionalunexpiredriskreserve,简称AURR)。

2、意外事故准备金,主要涉及的概念包括:巨灾准备金(catastrophereserves)、平衡赔付准备金(claimsequalizationreserves)。

3、已赚保费的准备金,主要涉及的概念包括:已报告赔案准备金(notifiedoutstandingclaims)、已发生未报告赔案准备金(incurredbutnotreportedclaims,简称IBNR)、已发生未充分报告赔案准备金(incurredbutnotenoughreportedclaims,简称IBNER)。

财产保险准备金不同于资产项下的风险准备和跌价准备,它不是为资产的贬值所做的准备,而是公司的负债,是对被保险人的负债,因此,也被称为保单负债或技术负债。准备金,尤其是赔款准备金的核算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是无法事先预料和确定的,因此赔款的发生也是无法事先确定的,因此对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就是一个估计的数字。虽然保险事故的发生是无法事先确定的,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统计,并由此确定保单的费率。在计算准备金时也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准备金的金额。对历史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就是保险公司管理人员根据经验所做的主观判断。因此,保险准备金相对于其他财务项目有着更大的主观性。

下面我们就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进行探讨。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保险合同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保险公司提前确认了收入,而在保单有效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承担保险责任。由于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产生负债的原因在于会计期间与保险合同期间的不相符合。因此,保险公司应对会计期后的保险责任提供保障。

如果我们考虑到一个公司获得其保费的方式,那么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性质和目的就变得清楚了。假设一个公司发出一张为期一年的保单,保费为120元。保费在事先就支付了,由于保单还有一年的责任期,很明显保险公司尚未赚到这些保费,而只是随着保单期限逐步到期而逐步赚得。第一个月底,1/12的时间过去了,保险公司可以有理由认为赚得了这期间的保费,即10元。保费的11/12,或110元,还没有赚得,因为保险公司还没有为剩余的11个月提供保障。

在第六个月底,一半的保费,即60元,赚得了,而另一半还没有赚得。一直到12个月结束后,才能认为获得了全部的保费。在会计期末,应对未赚保费部分发生的赔付提取准备金对应于未到期的责任,这种准备金被称为未赚保费准备金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这一部分应当被认为是被保险人的信托资产。虽然是提前支付的保费,保险公司不能把这些当作自己的资产。保费准备金因此可以被定义为保险公司已收取但未赚得的对被保险人的负债。

对于未到期责任所提取的准备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对于保费的赚取而言,它是对赔款和相关费用所做的准备。其次,对于退保或保险责任的中断而言,它也可以理解为对被保险人的保费退还。从这两个方面可以引出两个有时会令人疑惑的专业术语:“未赚保费”与“未到期风险”。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最初签发保单时确定的保费基础被认为是不充分的,未到期风险可能会超过未赚保费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就需要增加到与业务真实风险相一致的水平,这一过程通过“附加未到期风险准备金”来实现。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

保险公司的全部未决赔案不仅包括保险公司已经知道的赔案,也包括已经发生但保险公司尚未接到报案的赔案。后者包括12月后期发生的但在次年1月1日后保险公司才接到报案的赔案。因此,未决赔款准备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已报告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准备金(IBNR)。

其中已报告准备金可以分为:个别案件准备金;再报告赔案准备金(指结案后再次索赔,reopenedclaims);对已报告案件另外提取的额外准备金(已发生未充分报告准备金IBNER)。

计算赔案准备金的常用方法包括:

1、单个赔案损失估计法(逐案估算法)

单个赔案损失估计法是指理赔人员通过经验判断来估计赔付金额。当赔案的金额较为确定并且案件数较小时,这个方法很有价值。许多公司都建立这种单个赔案的估损体制,而不论年度财务报告时使用什么计算方法,因为这种估计对于赔案损失调整和评价理赔估损人员的经验水平都很重要。

2、平均价值法

平均价值法是指通过将已报告的案件数量乘以案均赔款(由过去的经验确定)来确定赔款准备金的总额。这种方法在赔案金额的偏差较小时比较适用(例如,车身损伤),并且具有简单、经济的优点。在这种方法下,还有必要说明在前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在本次报表日期前尚未赔付的赔案的情况。同样,这个额外的部分可以采用逐案估计法或平均价值法。

3、公式或赔付率

公式或赔付率法应用这样一个原理,即相对于保费收入,损失率和查勘费用占一个特定的比例。例如,假设某项保险业务在过去三年中的赔付率(含查勘费用)为60%,那么应计提的赔款准备金就是已赚保费的60%(估计或预期的损失率及查勘费用)减去到目前已经支付的赔款和查勘费用。如果逐案估计的赔款金额大于按照赔付率法计算的准备金,那么必须以较大的金额作为提取准备金的依据。

4、IBNR的计算方法

确定IBNR准备金有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阶梯模型,这个计算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历史数据来推测未来的赔款情况,并根据推测的未来赔款数据与现实数据的差来确定IBNR。

准备金范文篇3

(一)银行机构面临的两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的支付清算业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往账业务,即受客户委托,将客户资金汇往其他银行机构客户账户的行为;一类是来账业务,即受客户委托,将其他银行机构客户资金汇入本行客户账户的行为。无论是往账业务还是来账业务均通过银行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完成资金清算,并使得准备金账户头寸产生增减。其中,来账业务使银行机构准备金账户头寸增加,往账业务使银行机构准备金账户头寸减少。因此,支付清算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根源就在于银行机构准备金头寸是否能够满足支付业务清算和准备金考核的要求,即如何协调好往来账业务与准备金头寸间关系,既按照支付清算纪律要求,完成正常支付业务的清算,又使得准备金头寸满足准备金考核的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使得银行机构陷人两难境地。

(二)银行机构的应对策略随着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规避流动性风险,满足预期准备金考核,需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支付业务规律,即支付业务历史往来账与准备金头寸变化的规律;一是预期支付业务规律,即支付业务预期往来账规模与结构,及其对准备金头寸的影响。一般来讲,在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下,准备金头寸考核比较容易满足,银行机构的支付清算安排应更多地侧重历史支付业务规律,满足支付业务需求;在相对紧缩的金融环境下,银行机构的支付清算安排应兼顾考虑预期支付业务规律,在历史与预期业务规律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判断。因此,本文认为支付清算安排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支付清算业务时,结合以往支付清算往来业务与存款准备金使用情况的历史规律,对未来支付清算往来业务与存款准备金情况的预期判断。可以尝试推断,在金融市场流动性受到货币政策约束的前提下,约束力越强,清算安排对预期不确定性的依赖性越大,银行机构正是借助清算安排这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调和微调能力,来完成支付清算任务,达到满足准备金头寸考核的要求,实现规避流动性风险的目标。

二、资产选择行为下的支付系统效应与准备金调控模式构建

(一)支付系统中的成本一收益机制1983年,在《稳定货币的自由竞争理论》?—书中,新货币经济学提出以无现金支付系统(CashlessCompetitivePaymentSystem)为特征的自由竞争货币系统,BP“BFH"系统。认为纸币货币体系向无现金货币体系演进的第一步就是外在货币消失。银行活期存款不再代表对现金的最终要求权,而是“可转让共同基金份额”。这种“基金份额”可以用任何可交易的财富形式表示,如债券、股票等?。书中指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银行家和其他投资账户管理者之间很难有明显的区别。尽管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注重支付服务,但竞争会促使银行向它们的存款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投资账户,而其他金融机构则更注重投资账户管理,但竞争也会促使它们向客户提供与银行联系的支付服务。这样一来,它们都被称作银行,因为它们都提供不同回报的投资账户,都提供资金转移的支付服务。”③"BFH"货币系统兼具支付结算服务和基金管理双重功能的货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成本-收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FH"系统的运行流程。表明,通过发行银行券,共同基金银行获得负债,分别储存在结算系统和基金管理系统两个系统中。以单位价值形式储存在支付账户中的负债如同交易媒介,以基金份额储存在基金账户中的负债如同投资资产,赚取基金投资回报。

(二)资产选择行为下的支付系统效应在前述金融机构的资产选择行为中,主要体现为成本-收益约束机制,即相对“共同基金”资产收益,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是中央银行控制的清算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包括对存款准备金调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准备金考核罚息的不确定性以及支付清算业务结构是否稳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对清算资金成本的操作,构成了新货币经济中的“支付系统效应”。所谓“支付系统效应”,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金融机构清算账户成本-收益约束的影响,改变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达到政策目标的效应。银行负债的资金总额将分配在两个方面:一是共同基金账户,以基金份额形式存在并有投资收益;二是用于支付准备的清算账户,以“价值单位”形式存在且没有投资收益。在“支付系统效应”的作用下,银行在考虑支付清算业务结构及支付清算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将不断调整这两个资产账户的资金配置,以达到最大化的资产配置。本文认为“支付系统效应”控制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该模式改变了通过直接控制名义货币数量方式,而采取收益成本控制机制传导货币政策,达到政策目标;二是该模式建立在“市场机制不存在本质缺陷”的前提下,即承认市场有效性,这个前提顺应了新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三是该模式兼顾支付清算资金需要与业务管理,为从银行机构的选择行为判断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四是伴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金融中介自由竞争特征增强,它推动金融制度从机构管理模式向功能管理模式的转变。结合上述四个特点’本文认为支付系统控制模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于金融中介行为,顺应了现代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也为本文基于电子支付构建准备金调控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基于电子支付的准备金调控模式构建根据上述的认识及预微调机制的内在机理分析,以及新货币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本文对支付清算安排的预微调模型构建如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金融市场行为活动和客户委托,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发起往账和接收来账业务,并结合准备金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往来账业务作出具体安排;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账户资金随着往账的发出而减少,随着来账的转人而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支付业务往来账情况,检查准备金账户资金是否满足业务处理与管理需要,是否符合成本-收益的最佳组合条件,并对支付清算安排作出适当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调整后的支付清算安排,对往来账资金的流动性进行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整支付清算安排的准备。

三、总结与建议

(一)电子支付业务与准备金调控之间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支付系统与准备金调控关系分析,认为在传统条件下,准备金调控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考虑法定准备金考核要求,以及支付业务处理与资金管理的需要,并通过支付清算安排,对准备金期末余额7jC平作出调整。在后货币经济时代,本文通过引入支付系统成本-收益机制,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在准备金调控时,除主要受准备金期初余额、法定准备金水平,以及支付业务往来账金额水平等四个影响因素外,还将在支付系统成本-收益机制作用下,对清算业务的历史规律以及清算资金的预期水平作出判断,通过资金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对清算业务处理与资金头寸管理作出最佳安排,以适应宏观金融调控形势的需要。

(二)电子支付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对准备金宏观调控的反映灵敏度。电子支付业务的背景是经济活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对支付清算安排的调整,来满足准备金率宏观调控的业务处理与管理需要,实际上也是金融市场对宏观政策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反映。本文通过引人支付系统效应,以支付系统的成本-收益机制为基础,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采用支付清算安排,对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性情况与成本作出判断,根据电子支付与准备金调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支付清算安排作出调整,以适应银行业务支付清算与资金管理的需要,更快更准确地针对市场形势作出调整,提高应对金融宏观调控的灵敏度。

准备金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下行;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流动性

现阶段,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对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针对货币政策对银行资金结构优化所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通过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进而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因此,为了保持良好的信贷投放能力,商业银行在政策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应加强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管理。

一、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在潜在增速下滑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物质资本速度下降、金融效率弱化等问题。面对这一形势,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使信贷市场功能得到尽快恢复,促使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帮助社会摆脱通缩状态。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调节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自经济增速放缓以来,国家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40余次的变动。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同时也暴露出各种发展问题,如信贷投放过多、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等。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上调,促使货币政策从稳健向趋紧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趋缓,物价水平开始下降。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适度下调,以便使信贷市场流动性得到增强,为银行放贷提供有利条件。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成本不断增加,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能够缓解社会资金紧张局面,从源头上降低成本,使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负担得到减轻。受经济形势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也不会造成货币泛滥,并且能够为今后经济繁荣时期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提供空间,继而有助于社会的转型发展。

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加强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银行流动性的具体影响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合理应对政策影响。(一)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1.对银行经营战略的影响。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变动,将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银行流动性战略产生影响。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来看,在不考虑银行自有资金和股权融资的情况下,银行资产由负债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构成,吸收的存款为贷款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之和。在银行一般性存款不变的基础上,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将导致银行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多,使得银行需要对相应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得以降低,确保银行库存现金在合理水平。受这一决策的影响,银行存放同业和拆放同业资金将有所减小,贷款结构将随之调整。想要对贷款规模原本水平进行维持,银行需要对负债结构进行调整,增强自身吸储能力,以便对信贷资金进行补充。此外,银行也可能通过长期债权或股权融资获得资金。相反的,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银行将处于资金流动性充裕的状态,因此能够使银行制定释放流动性的战略。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固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流动性战略的制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础上进行战略实施。而存款准备金率发生变动,将导致战略实施缺少稳定规划,促使战略实施难度增加,最终使银行对流动性的把控能力下降。2.对银行流动性收益的影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直接造成银行超额准备金受到影响,继而通过影响银行资金周转给银行流动性利润带来影响。商业银行在利润获取方面,将受到资金周转速度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在存款准备金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因为在存款准备金率稳定条件下,资金周转波动小,银行无需对资金周转问题进行考量,能够为银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旦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原本银行采取的资金周转模式也面临资金周转波动大的挑战,导致银行对资金周转把控力下降,从而不利于银行流动性的维持。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重要利润来源,在受到较大威胁时将造成银行利润自然下降。对存款进行吸取后,银行需要将存款用于各项投资,以便从中获得利润。存款准备金发生变动,导致银行资金管理能力下降,因此会给银行投资带来困难,继而影响银行利润获取。实际面对国家政策变动,商业银行需要对传统流动性模式进行改变,期间将产生较多成本,使银行盈利空间遭到压缩。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存款准备金属于税负的一种,因为由央行支付的存款准备金利息要比资金成本低很多,造成银行难以通过缴存存款准备金获得利润。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银行部分资金冻结,也意味着用于放贷或投资的资金损失一部分,银行需要将产生的成本转嫁到其他信贷资产上或压缩负债方利息支出以弥补亏损。(二)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样本数据。为确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给银行流动性带来的影响,可以结合经济下行背景,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给商业银行流动性带来的影响展开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可以对2012-2016年期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分析。参考这一时段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考虑到样本衔接性,可以将银行整理存货比当成是反映银行流动性的主要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与准备金政策相关数据则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在样本数据整理和分析方面,采用Eviews6.0软件,从而使实证分析过程得到简化。2.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阶段,考虑到选取的变量为时间序列,需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而进行修正误差模型的建立,使数据分析的平稳性得到保证。针对存货比序列DCB-I(1),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序列则不存在,因此为平稳序列。RAD序列RAD-I(1)经过检验发现,同样为一阶单整。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能够使变量间的关系得到反映。采用默认滞后阶数2阶,可以得到在假设存款准备金变动为存货比变动原因时,P大小为0.0118;在假设存款准备金变动不是存货比变动原因时,P大小为0.4002。考虑到不同商业银行性质存在差异,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而确定银行流动性受到的影响。采用的回归模型如式(1),检验发现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LDRt=0.776864-0.625311RADt+et(1)采用误差修正模型(2),可以对回归模型精度进行增强,确定变量间的短期行为和长期变化关系。将DLDRt当成是被解释变量,误差项et-1和DRADt为解释变量,可以得到式(3)的估计回归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存贷比受上一期偏离均衡水平影响较小。根据误差项系数可知,在上一期偏离较远的情况下本期需要较大修正量。ΔLDRt=α+βRADt+γet-1+εt(2)ΔLDRt=0.000484-0.35099RADt-0.283541et(3)从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来看,联合检验P值为0.0000,说明整体回归系数显著。而R2为0.909996,说明具有较好拟合程度,能够证明采取的实证模型具有合理性。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款准备金率变量系数广义矩估计值为-0.0035,说明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会降低0.00035个单位。由此可见,在经济下行趋势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流动性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能够使银行流动性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得到的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

三、商业银行应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对策

(一)加强银行流动性监测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国家会根据各项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面对这一局面,商业银行还应加强流动性监测,以便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背景下各项政策进行积极应对。结合以往发展经验,银行可以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带来的影响进行总结,以便使银行流动性预测能力得到提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为此,银行需要建立专业机构,专门进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可能的分析和预测。根据分析结构,该机构需要出具相应报告,向管理层反映银行流动性监测和预测情况,以便为银行管理层制定有效管理策略提供科学数据依据,避免银行流动性因政策变动受较大影响。在实践工作中,银行需要对衡量自身流动性的指标进行明确,如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同时引入第三方资信评级等反映市场信号的指标,达到有效监测的目标。采取该种措施,能够使银行主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弹性系数的管理,利用计量模型加强头寸管理,避免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发生变化时陷入被动状态。(二)完善银行流动性管理在加强银行流动性监测的基础上,银行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依然会不断发生变动,所以银行还应完成动态化流动性战略机制的建立,从而及时进行政策变动的应对。建立该机制,能够使银行一改过去的流动性管理模式,在加强自身发展定位的同时,从战略高度进行流动性发展规划,将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当成是流动性战略的制定基础,在工作中做到上下一致,从而使相关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结合政策变化实现银行流动性战略的不断调整,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经验进行借鉴,能够使银行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提高。针对银行资金流动环节,商业银行还应制定严格的管理策略,确保银行各环节得到有效衔接。面向银行管理人员,还应加强资金管理技能的培训,对各项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进行完善,促使人员在资金流动管理方面积极合作。通过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可以有效应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给银行资金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继而为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性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来看,将面临经济下行、金融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等各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银行还应对原本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进行更新,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取得转型发展,从而使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得到维护。在实践工作中,银行需要加大债权资产投资,通过增加资产种类提高资产盈利能力,寻求银行投资利润的新的增长点。在加强资产负债配置分析基础上,需要从整体经营角度出发,确定银行资源耗费点,通过优化负债项目可行方案使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高能耗的行业退出,同时加强国家新兴行业和消费贷款投资。针对商业银行存量资产,还应通过扩张负债进行盘活处理,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的开展,以便从资产端寻求新的资金来源。采取发行金融债和次级资本债等方式,也能使银行资本得到补充,同时增加银行长期限稳定负债来源。采取这些措施,能够使商业银行资产充足率得到提高,继而使流动性得到保持。

综上所述,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存款准备金率会发生频繁变动,导致银行资金周转、流动性战略和流动性利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使商业银行取得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影响的应对,通过加强银行流动性监测制定科学流动性战略,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继而使银行体系稳定性得到维护。

参考文献:

[1]赵泽彬,王辉.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在抑制通货膨胀中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8(12):49-50.

[2]祁永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7(05):41-48.

[3]张戈,宋新红,王静,等.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07):85-88.

[4]傅长青,杨润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青海金融,2017(02):24-27.

准备金范文篇5

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回答中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按一定比率提缴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加强银行的清偿力,防止连锁性的银行倒闭。虽然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根本动机是一样,逐步发展为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信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功能日益减弱。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日益偏重价格型指标,工具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如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而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只能作用于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量,而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因此,这些发达国家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例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等国家就已经完全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这些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大部分都已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些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实际上是清算的边际需要最终决定它们的准备金水平。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分别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协助银行在无指令性存款准备金要求情况下有效的管理准备金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一是大规模的改变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中央银行为保持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必须保证相关的存款机构仍有在央行保持准备金负债。因此,中央银行可能至少会要求部分存款机构通过中央银行进行清算和金融交易,并继续对出现透支课以罚款。

二是采取其他—些措施,以使存款机构将其不大愿意使用的贴现窗口作为减轻准备金市场压力的安全阀。尽管如此,货币市场仍会剧烈波动,从而难以预测银行系统对准备金的要求而破坏中央银行实现理想的储备市场的能力。

三、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及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未来发展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有两个方面的根本区别:

其一,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2009年1月初召开的央行2009年年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早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亦表示将“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然而目前,中国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定价能力不强,需要中央银行加以引导。央行所规定的一定时期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非常明确地向公众表明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底线,对于防止利率过度“降调”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目前,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中国采取了“适度宽松”政策。这之后几年内,中国将重新面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货币金融环境,我们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框架下创造出有利于货币供应量发挥中介目标功能的货币调控机制。2008年来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是由中国货币金融制度、货币政策操作环境与操作框架内在决定了的。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功能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基本上实现了其所赋予的功能。我们认为,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任务和过程的长期性特征与金融体系存在较多过剩流动性的基本事实,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将是有效的操作工具。

准备金范文篇6

关键词:非寿险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确认与计量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负债主要由各种责任准备金组成非寿险责任准备金是对保险合同所承担的保险责任或经营风险的评估结果,其计算需要依赖保险精算人员运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计量,这是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不同于其他负债的地方,也是初次涉及保险会计的财务人员较难理解的地方

一非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含义

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中的责任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或保单持有人的未了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因承保保险业务而提取的基金,或者说是对因承保保险业务而引起的将来负债或已有负债的提取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取在先,赔款支付和费用发生在后,所以保险公司要设置一定储备基金以应付未来的保险责任

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在会计期末对已发生保险事故应付未付赔款所提取的一种资金准备,一般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并已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而保险公司尚未结案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理赔费用准备金是指为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

2.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非寿险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最常应用的技术是逐案估计法,即由经验丰富的理赔人员对每一个已报案赔案的未决赔款成本进行估算,同时要考虑索赔自身的特点经济环境等的变化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精算部门分别提供再保前和再保后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数据

2.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通常采用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赔付率法和B—F法等通过上述精算方法可以先计算出各事故年的终级损失,从终级损失中减去已决赔款,即得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然后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中再减去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金额,就得到了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10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23109

3.理赔费用准备金对于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除应支付给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赔偿外,还应支付结案过程中发生的理赔费用,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提取理赔费用准备金其中,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损失检验费律师费等为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而不是直接发生于具体赔案的理赔费用为间接理赔费用,应提取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1)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常用方法是比例法,该方法假设直接理赔费用与相应的赔款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并且该比例关系的发展规律在过去和将来是一致的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11089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11089

(2)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需要首先确定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然后假设间接理赔费用在立案时发生50%,其余50%在剩余的理赔过程中发生按照上述假设,就可以根据下述经验公式估计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50%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与已决赔款的经验比率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

三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保险公司履行未来赔付责任的资金准备,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要按照规定计提而且保险公司在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还要对其进行充足性测试,如果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能满足未来赔付费用等的需要时,还必须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方法通常分为比例法和风险分布法其中比例法又可以分为1/24th法1/365th法等,主要适用于被评估险种或险类的风险分布比较均匀的状况;而风险分布法分为七十八法则逆七十八法则流量预期法等,主要适用于保险期间较长的险种下面分别就上述方法予以介绍:

1.月平均估算法(1/24th法)

月平均估算法的理论依据是假定一个月所有承保的保险单是30天内逐日开出的,并且保险单数量保额保费服从均匀分布,这样可以近似的认为所有的保单从月中开始生效,即对于每张保单当月仅能赚得半月的保费对一年期的保单,当月已赚保费仅是年保费的1/24

以一年期的保单为例,采用1/24th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每年末的12月31日,可以根据下表所示的未赚保费因子来评估:

(1)2005年12月该公司提取的再保前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P12=1248*1/241296*3/241200*5/24…1164*23/24=1115.5

则2005年12月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115.5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115.5

(2)2005年12月该公司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A12=998.4*1/241036.8*3/24960*5/24…913.2*23/24=892.4

2005年12月该公司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A12=223.1

则2005年12月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23.1

2.逐日估算法(1/365th法)1/365th法是以日为基础逐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一种方法,所以又称逐日估算法1/365th法是根据有效保单的天数来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下(包括一年)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所有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加总,即可得到长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采用1/24th法,1/365th法或者其他更为谨慎合理得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特别是对于机动车辆法定第三者责任保险,根据《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必须采用1/365th法评估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而且采用1/365th法,其精确程度明显要比1/24th法高得多

1/365th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公式为: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单未赚保费天数/保险期间涵盖天数×保费收入

3.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险种,随着承保时间延长,风险逐渐降低或增大此时保险公司考虑近似选用七十八法则与逆七十八法则,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例如,对于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证保险,由于贷款余额的减少,风险分布呈现递减的趋势,可考虑采用七十八法则;而对于车辆保修期延长保险的风险在承保期内逐渐增加,则考虑采用逆七十八法则

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12

P12=∑(13-N)*XN/78

N=1

逆七十八法则的计算公式为:

12

P12=∑N*XN/78

N=1

N——表示月份数

P12——表示年底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X——表示年度各月的保费收入

上述公式适用于一年期保单,分母78=1211…1;如果为两年期的保单,分母则是2423…1=300

1)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前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12

P12=∑(13-N)*XN/78=1233.1

N=1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233.1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233.1

2)该公司2004年12月31日提取的再保后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算如下:

12

S12=∑(13-N)*ZN/78=986.5

N=1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P12-S12=246.6

借: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46.6

4.流量预期法流量预期法是以承保业务的实际风险分布为基础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这需要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对风险分布状况和已赚保费比例分布进行估计

5.保费不足准备金按照保监会第13号令《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中第12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因此,在按前述方法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后,保险公司还需要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与费用,就是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去乘以估计的赔付率与费用率,扣除投资收入的差额,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账面余额进行比较,检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否足够充分并且按照《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金额应大于或等于以下两者中的较大值:

I.预期未来发生的赔款费用及再保支出的余额;

II.在准备金评估日假设保单退保时的退保金额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提取责任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理来核算损益反映盈亏,而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准备金评估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产品设计偿付能力以及公司之间盈利能力的可比性等等因此,保险会计对保险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尤其是对责任准备金的确认与计量应遵循谨慎的估价原则目前,各家保险公司也在通过不断努力,寻求适合于自己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的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力求计提的责任准备金充分合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核算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吴小平.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张卓奇.保险公司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洪涛.保险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魏巧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准备金范文篇7

关键词:超额准备金率;支付系统;交易动机;预防动机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①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逐渐受到货币经济学家和实务界人士的关注,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可能影响货币当局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1]。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也将影响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从2006年7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上调一次法定丰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6年7月5日的8%上升至2008年6月25日的17.5%。但同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①此处的商业银行主要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②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率也在变动,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可以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部分效果被降低的超额准备金需求所抵消。因而在货币政策的日常操作中,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监测指标[2]。

一、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总体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的时间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逐步降低趋势,从2001年超过6%,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3%左右。(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最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而农村信用社最高。2001年至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为3.8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75%,农村信用社为6.18%。此外,图1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超额准备金率的走势比较接近。(3)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呈季节性变化,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较高。在下文中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二、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理论分析

超额准备金需求分析最初建立在Baumol[3]和Tobin[4]等人的存货模型基础上。该模型假设商业银行持有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支付未来的一系列可预见性交易。超额准备金的持有虽然可能使商业银行放弃将资金投放在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债券上,但也减少了将债券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根据存货模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为:??R??d=2cY[]r??b-r??R,其中R??d是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c是每次将债券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Y是预计每年的交易量;r??b是债券利率;r??R是超额准备金的利率。透过存货模型,我们可以预见:

(1)随着金融市

①支付系统由有关的金融工具、银行业务程序,以及确保货币流通的银行同业资金转拨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主要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是以电子实时处理同城和异地的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款项的汇出业务和紧急的小额款项的汇出业务。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主要处理跨行同城、异地纸质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以及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金额贷记支付业务。

支付的账务处理和支付指令的处理不同步时,对支付系统的某些用户来说增加了随机成本,而对另外一些用户来说则得到了一笔意外收入,这种由于对付款人和收款人非同步记账所带来的账务影响就是通常所说的在途资金。在途资金的一个例子,如付款人通过开户银行向交易对手汇划款项,当其开户银行已经扣除该款项,但收款方开户银行仍未收到款项,如果此时中央银行减少了付款人开户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但迟延增加收款方开户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这属于中央银行的贷方在途资金,它减少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场,特别是其基础设施——支付系统??①的发展,c将逐渐减少,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也将随之降低;(2)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r??b-r??R越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就越小;(3)商业银行之间若采用净额结算方式将减少交易量Y,从而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

??Poole[5]把货币市场因素引入到准备金需求模型中,并假设银行要么通过隔夜市场调整其准备金水平,要么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不足。Poole[5]模型实际上是解决商业银行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流动资金在准备金和隔夜拆借市场之间分配。根据Poole模型,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将减少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后续的超额准备金需求模型则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其中Oliver[6]、Frenkel和Jovanovic[7]、Miller和Orr[8]的模型考虑了商业银行净支出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他们认为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原因不仅仅是交易动机,更重要的是预防支出的不确定性(即预防动机)。在预防动机下,如果客户提取存款的规模、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商业银行应持有较高的超额准备金。需指出的是,由于支付系统的发展,在支付过程中产生在途资金??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逐渐增加,这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

三、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快捷、高效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可使银行间的贷款交易、存款交易或其他货币交易及时结算以缩短资金清算所用时间,减少结算时间的不确定性,且费用较低,进而可提高银行机构的流动性和刺激货币市场的发展。而市场流动性提高以后,银行系统对中央银行货币的隔夜持有需求量会有所降低。这将推动银行采用市场导向的超额准备金管理方法,商业银行调节流动资金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流动性也随之增强。

我国的资金清算系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手工联行系统(Paper-basedNon-localFundsTransferSystems)、电子联行系统(EiS,TheNationalElectronicInter-bankSysterm)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China’sNationalAdvancedPaymentSystem)。其中前两个阶段无法保证汇划的资金实时入帐。现代化支付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ValuePaymentSystem)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BulkElectronicPaymentSystem)两个业务应用系统。大额支付系统采取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系统与直接参与者可采取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了从发起行到接收行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实行逐笔发送,实时清算,一笔支付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2005年6月大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上线工作;而2006年6月底完成了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一)支付系统发展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表1表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随着支付系统的发展正在逐渐降低。如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5.2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3.56%;而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则为3.25%。虽然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结果,但即使在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大额支付系统的建立仍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由于中央银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起始时间为2006年7月5日,所以表1中的第2阶段也是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而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的时段。其间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下降了32.19%,而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则下降了36.3%,可见大额支付系统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二)支付系统发展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从表2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为1.4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为0.59‰;但在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上升为0.83‰。对于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出现了上升,主要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方差由0.95‰上升到了1.59‰所致,股份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方差增加主要是由于下文将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和拆借利率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的暴涨引起。总体来说,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的建成,增加了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减少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波动。

表1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变动单位:百分比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5.25[]4.6[]6.96[]5.7第2阶段[]3.56[]2.93[]4.18[]7.05[]第3阶段[]3.25[]2.32[]4.16[]6.99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表中数据为季度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2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单位:百分比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1.45[]1.3[]2.75[]1.76第2阶段[]0.59[]0.58[]0.95[]2.83第3阶段[]0.83[]0.4[]1.59[]2.33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三)支付系统发展与对持有超额准备金成本的敏感程度

表3为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之间的相关系数统计。在表3中,只有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测试,且相关系数值由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的-0.36,变为上线后的-0.68。这表明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高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多,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低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少。总之,数据表明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国有商业银行增强了流动性管理水平。

表3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一)机会成本[]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

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阶段1[]-0.3

(0.18)[]-0.36

(0.16)[]-0.15

(0.62)[]0.19

(0.46)利率差[]阶段2[]-0.21

(0.56)[]-0.68

(0.03)[]0.07

(0.84)[]0.02

(0.95)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3)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4)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四、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

超额准备金需求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上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鉴于支付系统发展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上文论述,本节不就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交易或预防动机影响展开论述。

(一)交易动机分析

根据存货模型,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大,商业银行将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从表4可看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越高,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储备越少,而且商业银行总体和国有商业银行在0.01水平上显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0.1水平上显著,农村信用社在0.2水平上显著。统计数据支持了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商业银行越不愿意持有超额准备。至于转换成本c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前文论述。而交易量Y的影响,则在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建成,实行一点式接入和账户集中管理后可有更显著的数据支持。

(二)预防动机分析

商业银行资金的充裕程度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预防动机。如果某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紧张,而同期拆借利率较高,该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以预防存款支取的波动。从表5可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相对较充裕,一直是回购和拆借市场中资金的净融出方,而其他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较紧张,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方。

①Shibor利率的提高和新股申购验资行主要是工农中建交有密切关系。表4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

(二)机会成本[]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0.54

(0.00)[]-0.64

(0.00)[]-0.37

(0.09)[]0.26

(0.18)

注:(1)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2)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3)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5金融机构回购和拆借资金融入融出情况统计单位:亿元季度[]国有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其他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非银行金融机构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2007-12[]-121608[]-18720[]99232[]2007-09[]-93736[]-11934[]729602007-06[]-52811[]-6340[]424682007-03[]-29807[]784[]222572006-12[]-127925[]46896[]657772006-09[]-88290[]35030[]435562006-06[]-54224[]13275[]35308[]2006-03[]-25823[]6923[]160632005-12[]-91261[]31971[]52629[]2005-09[]-70944[]27321[]389382005-06[]-41014[]16594[]220072005-03[]-14493[]7300[]61022004-12[]-50871[]25743[]23991

注:(1)负数表示融出,正数表示净融入、负数表示净融出。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在表2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较第二阶段增加了67.37%;而表1中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值较第2阶段仅减少0.02;股份制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为4.16%,显著高于国有商业银行2.32%。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可能占有优势,但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却较高。从表5中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并不充裕,我们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预防如下冲击而持有较高超额准备金率。一是中央银行自2006年7月5日起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2007年,在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同时,货币市场每隔一段时间,资金拆借利率就会发生脉冲式的大幅上涨,尤其是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拆借利率的暴涨现象更为明显。表6列示了2007年现金申购冻结资金超过1万亿元的新股申购发行日Shibor隔夜利率波动情况,并统计出申购发行日Shibor利率较申购发行前一天平均增加了12.06%。

(一)货币需求的预测应考虑支付系统的发展。现代化支付系统建成之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支付系统的建立,加上商业银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商业银行能够用比以前少得多的中央银行货币完成与以前一样的清算和结算金额。因而,在银行间资金转账系统得到重大改进之后,应对货币需求的预测方法和中央银行的传统做法作相应的调整。如果中央银行能准确预测与支付系统操作有关的流出和流入商业银行的资金量,它就能更好地完成公开市场操作,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尤其是短期利率目标。

(二)货币信贷调控政策应考虑超额准备金分布的不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不平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最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而农村信用社最高。对于既肩负宏观调控又肩负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中央银行来说,在货币信贷调控政策的制定中必须考虑此因素,在必要时,改善和扩大现行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三)应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提高,有许多网站和文件可以让公众明确地知道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但是,出人意料的操作也时有发生。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由于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四)加强协作监管力度。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应和其他监管部门相配合,加强协作监管力度,如2007年11月底,由于监管部门的规范力度加大,大型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暂停对券商的信用拆借,导致新股申购期间,同业拆借的利率波幅大幅收窄。这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因为预防动机而持有较多超额准备。

参考文献:

[1]FrostPA.Banks’demandforexcessreserv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1,79:805-825.

[2]戴根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9):4-15.

[3]BaumolJ.Thetransactiondemandforcash:aninventorytheoreticapproac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2,66:545-556.

[4]TobinJ.Theinterest-elasticityoftransactionsdemandforcash[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56,38:241-247.

[5]mercialbankreservemanagementinastochasticmodel:implicationsformonetarypolicy[J].JournalofFinance,1968,23:769-791.

[6]OliveraJHG.Thesquare-rootlawofprecautionaryreserv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1,79:1095-1104.

准备金范文篇8

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后,金融机构头寸仍比较宽松。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超过2万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商业银行会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增加贷款能力。但问题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分工越来越模糊,对资金需求就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当一家商业银行资金偏紧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随之偏紧。所以,全社会的流动性抽紧,其结果将会是,今后几个月商业银行将更加谨慎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贷款增幅将会出现明显回落。同时,部分银行出售债券,还将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资产结构。从长期看,新增贷款减少,贷款投向更加审慎,新增不良贷款也将有所减少。然而依靠快速发放贷款,作大分母以此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做法将失灵。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讲,信贷总量扩张的受限,利润水平将面临挑战;资产运做将面临挑战;减低不良贷款比例也将面临挑战。

面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诸多影响,商业银行应以积极的姿态予以面对。笔者认为,当前应深化改革提高管理经营水平、优化资产结构、健全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盈利能力。

首先,商业银行应以加强中间业务收入来弥补利润下降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数额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2600亿元左右,按照货币乘数的效应,实际减少信贷总量可能会达到6000至8000亿元。

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接近80%的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贷款一年期利率5.31%。如果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假设增加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经过测算:将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2600亿元,因此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31%*2600=86.06亿元。与此同时,假设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2.0%,银行上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2.86亿元。因此,仅此一项就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利润88.92亿元。

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就应加大非利差收入,大力提高中间业务创利能力,提高中间业务利润,以其增加经营利润水平减低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影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不断增强资金实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比原来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商业银行更要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当前面对要交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又必须向央行借入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弥补信贷资金缺口,增加再贷款或票据的利息支出。从保障流动性的角度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力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应作为主要的持有品种,可以通过出售或回购及时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当出现紧急情况问题时,商业银行应考虑从中央银行取得再贷款。因此,准备金率的上调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更应当灵活使用各种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调拨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了资金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准备金范文篇9

自恢复办理国内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原人保公司在寿险责任准备金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规定了计提方法,年度决算时按照规定计算提留,专项管理。但是,从当瓣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情况看,保险业务迅速发展,而寿险责任准备锪积累却未能与之同步,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不相适应。如中保寿险系统自机构分设以来,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下降,1997年该项指标为负数,而这几年中保寿险业务却突飞猛进地发展。1996年保费收入212.9亿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年增长40%;1997年保费收入迅速增加到389亿元,较上年净增长176.1亿元;1998年保费收入达到53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4.3%.业务扩大,保险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同时增加,而用于给付的奢险责任准备金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对寿险责任准备金管理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寿险业务的特点是保险期限上,一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的,因此,寿险责任准备金在部分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实现给付。由于时间长,公司经营效益和成果不能很快地反映出来,因此有的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解决眼前的困难和问题,对远期偿债能力如何并不那么关心。加之寿险业务是全国统一核算,一级法人制度,公司是否具有偿债能力、寿卫责任准备金积累率高低等等,似乎与下面各级公司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形成基层公司注重局部利益,而不重视全系统的整体利益。如,有的基层公司为了搞好地方关系,便于开展业务,宁可将资金留在当地银行,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也不愿将资金上调给利息高的省公司,增加资金积累。由于管理者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没有真正的、将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故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导致寿险责任准备金管理问题重重。

寿险责任准备金被挤占挪用。中保机构分设前,由于产、寿险业务长期混业经营,在经营指导思想上重产险,轻寿险;重速度,轻管理,造成寿险责任准备金被挤占挪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寿险责任准备金支付产险业务的应分摊的费用,形成寿险费差损,减少了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第二,因超额使用发展基金,安排和购置在建程和固定资产而挤占了寿险责任准备金。1994年新旧会计制度转换时,在制度接轨中安排的基建项目和一些清理出来的超规模在建工程、帐外固定痢疾,大都挤用了寿险责任准备金。固然,这些占用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逐年摊回,但因为是公司自用的固定资产,不能生息增值,因而造成寿险责任准备金利息损失。第三,寿险责任准备金相当部分已变成风险资产,收加难度大。前几年,在资金运用上出现了不少数量的不良资产,主要是逾期、呆滞贷款,亏损的“三产”投资、房放投资。这些资金运用项目多由寿险责任准备投主,也成为寿险责任准备金的损失。

受寿险业务核算特殊性的影响。由于寿险核算规定,寿险利润年终全部转为特种责任准备金,因此,中保分业经营后,寿险公司购置房屋、业务用车、电脑设备等固定资产主要的资金来源没有正常渠道解决。从费用上看,保险条款除营销业务外预定费用率都偏低,如,养老金保险、地方性险种条款预定费用率为6.6%、5.5%,手续费仅1.5%,实际开支费用大大超过预定费用,超支费用也无法解决,这些最终都导致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减少。这就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以往寿险责任准备金被挤占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很她解决,而新的占用却有所增加,寿险责任准备金难以随着业务发展而扩大积累。

具体操作中寿险责任准备金计提不准确。目前计算寿全责任准备金的基础资料大多仍依靠手工逐级汇总完成,由于寿险责任准备金是分险种、按承保年限逐单逐笔计算,内容多,工作量大,容易产生错误,一是手工操作中失误;二是一些公司对此项工作缺乏认真态度,计算中未按规定执行,人为造成的错误。这些往往引起计算基础数据不准确,必然造成寿险责任准备金计算不准确,形成寿险责任准备金计提问题。

政策因素导致利差亏损。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目前寿险资金绝大多数存入银行,银行利率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寿险资金收益水平。1996年以来银行利率连续六次下计,同时取消了对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特定利率,寿队公司因此减少相当一部分的利息收入。而寿险条款预定利率普遍偏高,多为8.8%复利,相比之下,两项悬殊太大,寿险公司支付给保户的利息,无法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中得到弥补,因此产生大量亏损,使寿险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

解决问题的对策

转变思想观念,认真执行《保险法》,维护保户利益。加强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管理,首先,要林思想上入手,认真学习、执行《保险法》。世界上各国都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极为重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直接进行监管。我国《保险法》也作了明确规定,足额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不断提高承保质量和资金效益,切实提高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其次,在工作中真正树立保户第一的观念,树立局总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观念,管好用好寿险责任准备金,以最大可能去实现其保值增值。同时,要通过开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控制费用开支,增收节支,以增加寿全责任准备金的积累。

尝试改革寿险财务核算办法。在完善保险责任准备金计算的基础上,对寿险财务核算办法可试行利润核算,即半目前寿险核算中“死差、费差、利差”作为单独考核。通过利润核算,从公司盈利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以解决基本建设、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出路问题。对分业后占用的寿险责任准备金应尽可能地通过逐年消化,加以填补。

加大考核和监管力度。一是试行对省级机构偿付能力考核。可参照一级法人的做法,由总公司向中省下拨资金作为资本金管理,对资本金和寿全责任准备金等实行指标考核,进行偿付能力管理,与经济利益挂钩,发挥省级分公司积极性。二是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好财务分析,通过报表信处掌握动态,预测各面准备金与其所承担的风险相适应的能力。建立预警制度,对达不到最低偿付能力要求的要及时发出警告,采取措施。

扩大业务发展,加大清收力度,降低不良资产比重。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业务,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提高资产总量。在增加资产总量的同时要十分注意防止新的风险资产的出现,确保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要下大力做好不良资产清收工作,减少资产损失。随着这项工作不断深入,难度也在加大,只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使清收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准备金范文篇10

关键词:长期责任准备金;成长惩罚;成本率

一、引言

为了规范非寿险业务的发展,加强非寿险业务的核算工作,促进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科学管理和准确计算,减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公司管理层对准备金提取的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保险业界都极为重视准备金领域的理论及其实践操作和监管模式的研究。

2004年12月,中国保监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规定,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保监会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应当采用二十四分之一法或者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对于某些特殊险种,根据其风险分布状况可以采用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1]由此可见,目前监管部门在准备金监管上,对短期险和长期险业务等同对待,均要求按照传统的比例法计提,并没有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方式。

该试行办法明确了传统比例法的法律地位,并最先以法律的形式将精算理念引入准备金的核算,势必有力推动产险公司的规范经营与管理。该试行办法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按比例计提,因而较《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相对于目前产险公司的业务操作方式而言,试行办法仍有一些不足。一方面,各产险公司长期险业务以楼按为主,而该类险种保险期间较长,一般涉及十年、十五年或二十年等较长时间,最高甚至可达三十年;另一方面,该类险种的签单费用一般偏高,后续费用较低,呈现费用前期集中的特点。试行办法在忽略签单费用的基础上,以签单保费为基数比例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将全部签单费用列入当期费用核算,结果导致当期费用高估,利润考核数据严重失真,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业务导向。也就是说,不考虑签单费用而以签单保费为基数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使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从而引起业界对此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并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大胆思考,希望对国内产险公司的经营和政府监管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

1997年,美国保险官协会修订了《财险与意外险公司的会计实务与程序指南》,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该指南明确了对长短期险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规定使用不同的计提方式。按照该指南的规定,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的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结果来计提,其中未赚比例的估计值取合同未到期期间预期成本(含赔款和费用)与整个合同期间预期成本的比率。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该指南规定长期责任准备金在计提之前需要计算三个金额(即经过三个测试程序):第一个金额为假设合同终止情形下保险公司根据条款规定应支付的退保金额(测试程序1);第二个金额为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测试程序2);第三个金额为合同未到期期间未来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测试程序3)。[2]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NAIC对短期险未到期准备金规定的提取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电脑系统也容易实现;而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无论是客观数据的要求,还是主观上的估计,其内容都要丰富得多,电脑系统的实现也比较复杂。

一般在实务处理上,长期责任准备金有一些要求。第一,逐单与汇总的要求。在保险合同的头三年内,保险公司必须在逐单进行三个测试程序之后,按照最大的计算结果逐单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已赚时间超过三年的合同,保险公司却是在逐单测试后,按风险的特点将上述三个金额分类汇总,然后取最大值作为某类别的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二,使用最新数据进行估计的要求。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突出了“估计”和“预期”这两个概念,这与传统的以会计保费为基础的比例法迥然不同。比例法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机械化的计算,而NAIC的规定则要求精算人员进行估计和判断,更加侧重于经验的运用。一般来讲,在每个准备金报告日期,NAIC要求精算人员使用最新的经营数据对预期成本重新估计,并使用这种结果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贴现的要求。传统的比例法在计算各项准备金的过程中不允许贴现,而NAIC在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个金额的过程中,涉及了现值的计算。这里必须注意两点:(1)贴现时间长度的确定。一宗赔案从发生、报案到结案的整个过程中会有多个关键时间点,如事故发生时间、报案时间、立案时间、结案时间、赔款支付时间等,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保险公司因缺乏相关的技术力量,往往会出现因理解差异从而导致错误计算贴现时间长度的问题。为此,NAIC明确规定了贴现时间长度按照未来预期赔款与费用发生的日期计算。(2)贴现利率的选择。NAIC规定,计算使用的贴现利率应低于下列两者当中的较小者:当前五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公司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资产的到期收益率减去1.5%后的差额。第四,与财务口径保持一致的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最终要在年度报表中体现,因此为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时需要考虑是否参与了分保。另外,计算预期成本时,如有必要,可扣除未来预期残值和追偿款收入。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NAIC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方法称为测试法。

三、三个测试程序的比较分析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变幻莫测,因而准备金特别是长期责任准备金在提取原则和方法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方争议和分歧颇大。测试法的三个程序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原理进行了阐述,这充分显示了测试法的谨慎性。同时,选择三个程序最大结果的机制,也有力地说明了测试法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谨慎性和保守性确保了测试法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从而使得该方法倍受各国监管者的青睐。

计算退保金程序主要是保证保险公司在业务停办、合同提前终止时有足够大的准备金用于支付退保金。这种思路遵循了清算会计的理念,侧重于在停办业务的假设下保险公司应该承担的义务。该程序客观性强,无需精算人员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分析,一般根据条款约定的方式来计算退保金。大多数条款规定,退保时保险公司按照比例计算的未赚保费退还,从而使得该程序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操作及电脑系统的实现。在这个程序下,通过准备金提取和返回机制,保险公司每笔业务的保费都是在该保单的整个保险期间内按比例赚取的。

按照未赚比例估计长期责任准备金程序,其显着作用是消除了“成长惩罚”。所谓“成长惩罚”,是指在传统的比例法下,准备金按照保费比例计提;其提取和返回机制使得保费在整个保险期间分期赚取,而占比较大的签单费用却一次性记入签单当期,这种收入与费用匹配不合理的弊端,造成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未赚比例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其未赚比例的计算必须考虑赔款、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的分布,从而保证了每笔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能很好地配比,有效地解决了“成长惩罚”的问题。如在一年最后一天承保的保单,签单费用占比15%。按照比例法,该笔保费基本上全部记入准备金,转为今后的收入;而大额的签单费用却全部记入当期,作为本年费用,故这种方式对签单部门极不公平,本年利润严重缩水。但按照测试法,该程序却是通过未赚比例的估计,准备金仅按照保费的85%提取,故该做法极好地消除了比例法造成的不利影响。

计算现值程序主要是针对产品定价不足而设计的;它完全撇开保费,其未来成本的估计全部建立在对未来风险判断的基础上。因此,只有这个程序才可能要求保险公司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该程序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了避免操作上的随意性,监管者一般都会对未来成本的估计、贴现时间长度的计算和贴现利率的选择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界定,以形成行业的统一标准,树立行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有效降低定价不足风险、最大程度上满足产品监管的需要,是该程序最突出的特点。

对上述三个程序的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四、风险分布对测试法的影响

风险分布不同的合同,在使用测试法的过程中,其占主导地位的程序是不同的。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由于按比例提取准备金的方法比较保守,测试程序1容易占主导地位;对于成本后置的合同,测试程序2有优势;对于定价不足的合同,准备金一般按照测试程序3的结果计提。在实务中,不同标的的合同,其成本分布千变万化。有的合同,其成本在逐年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形下,其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中,占主导优势的程序则分阶段有所差异。

现在考虑三份不同的长期合同,保险期间分别为5年期、2年期和6年期(见表2)。如果假设承保在每年内是均匀分布的,那么不失一般性,可假设以上三份合同在年中开始生效、合同期内每年的赔款与费用均发生在年中、三份合同在保单签发时均有15%的签单费用、之后均有总和为80元的赔款与费用支出。

注:合同1原来是5年,但这里假设理赔需要6年才结束。同样的考虑适用于合同2和合同3。

首先,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都是100元,那么每份合同都有5元的利润,利润率为5%。现按照三个测试程序对这些合同分别计算应提取的准备金,其中,测试程序3按照5%的贴现率计算。具体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注:①第2列即测试程序1有一定的规律,如第一年后的测试值减少了10,而第5年后的测试值正好是10;从第2年开始,每年的测试值等额减少20。

②84.21=100×(80÷95)。其中,95为整个合同期间的预期成本,80为未到期期间的预期成本。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③67.73=0.77×1.05-0.57.88×1.05-1.5…7.41×1.05-5.5,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4}以下表中的计算说明类似。

合同1在第5年和第6年的赔款与费用有所降低,因此在中间年份,该合同准备金的计算以测试程序2为主;但在合同期间的尾部年份,测试程序1重返主导地位。由于合同2的成本前置,测试程序1比其他两个程序保守得多,因此该合同每年的准备金全部按照测试程序1来计算提取。与合同2相反的是,合同3的成本明显后置,即成本主要发生在保单后期,在这种情形下,准备金的计算提取以测试程序2的结果为主。由于存在承保利润,测试程序3的结果未出现在准备金中。

其次,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85元。此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09.1%[=(85×15%+80)÷85]。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6、表7和表8。

此时,测试程序3计算的结果出现在合同1的中间年份和合同3的尾部年份。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2而言,相对保守的测试程序1仍然占主导地位。

最后,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60元。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相当大的承保损失,测试程序3在长期准备金的计算中凸现出来。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48.3%[=(60×15%+80)÷60]。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9、表10和表11。

除了合同2的第2年外,测试程序3在其他地方都占主导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合同1和合同3中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超过保费,合同2第一年的准备金也超过保费。更为特别的是,合同3在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出现递增,这种现象意味着在这段时期保险公司的已赚保费为负数,这就是严重的“成长惩罚”。

五、测试法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虽然测试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与监管者的监管诉求不谋而合,然而,它必须经过三个测试程序,并选取最大值计提准备金,故这种方式决定了它必然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由于这种内在的选择机制,故在计算准备金过程中,测试法使用程序将不连贯,从而使得每年已赚保费和成本率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

(一)已赚保费的分析

已赚保费分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两种。简单地讲,累计已赚保费就是保费减去准备金后的差额;每年已赚保费为累计已赚保费在每年的增量。对上述三份合同的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进行计算,得到表12、表13和表14。

由表12-14可见,在保费为60元时,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会出现负数。另外,即使赔款与费用流按照平滑的趋势发展,已赚保费也不一定会出现平滑的趋势。例如,合同3的赔款与费用流呈现递增的趋势,当保费为100元时,每年已赚保费却在第2年和第3年之间呈现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在于NAIC规定取三个测试程序结果的最大值作为准备金这种选择机制。

(二)成本率的分析

如果保费收入与成本不能较好地匹配,那么在保险期间内的成本率变化是不稳定的。在赔款与费用的估计没有发生变化、且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假设下,对累计成本率和每年成本率进行测算,得到表15、表16和表17。

由表15-17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本率的变化很不稳定,应用成本率的意义不大。另外,上述例子都假设赔款与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内与估计相吻合;一旦这些估计发生偏差,那么相应的准备金、已赚保费也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大成本率的波动。

六、对国内保险业的借鉴

总的来说,测试法在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上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该方法已经逐步得到各方的认可。然而对国内保险业来讲,测试法却显得很陌生。在保险业对外开放渐成气候的形势下,引入并借鉴测试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不过,长期以来,数据缺乏有效性、业务系统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业务操作尚不规范统一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测试法在国内保险业的使用效率和作用发挥。本文认为,就现阶段而言,针对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测试法对国内保险监管、产险公司准备金评估及分析有以下借鉴之处。

1.充足性测试可按照计算未来预期成本的方法进行。《试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但该办法对如何进行充足性测试并不明确,测试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前所述,测试法的程序3要求保险公司计算未到期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慎用贴现率。在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以及各保险公司投资业绩不甚理想的环境下,使用贴现率的时机不够成熟;二是应考虑分期应收保费计划的操作惯例和系统实现方式。目前,各产险公司虽然允许一些大客户使用分期付款计划,但很少在业务系统有所体现,一般是手工操作或仅在财务系统中记录。

2.测试法的程序1和程序2要求保险公司精算人员对赔款和费用的分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然后根据分析和预测的最新结果进行相关计算。这对数据的集中性和可信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监管部门要求各产险公司定期提供xml格式的数据,这在机制上为数据集中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宏观上,针对国内的行业现状,建议在现有的行业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加强赔款和费用分布的研究,掌握各类险种的承保理赔规律,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学术机构负责组织并对外,形成一套准备金的计量标准作为监管依据,从而避免各公司各自为政和故意扭曲经营数据等行为导致的信息失真,确保各公司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能够达到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的要求。在微观上,建议严格各险种条款中保险责任的界定,加强各险种条款间差异的研究,尽快制定产险统计指标的行业标准,切实提高数据的质量,防止数据资源的浪费。

3.测试法要求退保金计算必须实现逐单化和电子化。逐单化和电子化是相辅相成的。就现阶段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为达到逐单化和电子化的要求,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IT技术支持必不可少。由于长期以来各产险公司不重视退保工作,突出表现是新产品在写入系统时往往缺乏退保考虑,因而在实践中,退保金的计算更多的是停留在手工层面。二是业务操作的复杂性。一方面,各产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多种多样,各产品对于退保的规定有不少差异;另一方面,迫于竞争的压力,即使相同的产品,应客户的要求,保险公司也会做一些变通,如降低退保手续费率等。因此,业务部门在提交IT需求报告之前,有必要总结整理各产品业务流程和操作细则,在此过程中,IT部门可协助提供系统的历史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小平.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