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0:18:40

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草畜产业金融服务产业转型

一、临泽县草畜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现状

(一)草畜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值占比和产业地位更加重要。多年来,经过全县多年碳素努力,临泽县创出了“公司+农户”的新华模式,“协会+农户”的寥泉模式,标准价建设、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的板桥西柳模式和连片布局、农户小规模大群体利用暖棚饲养的鸭暖暖泉模式,建成了规模化养殖场区15个,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泽特色的草畜产业发展路子,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科技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为全县草畜产业进一步高质量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草畜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在32%左右,在农民纯收入中是占比达到30%,草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草畜产业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目前,规模化养殖场区15个上,养殖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草畜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养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持续提高,粮、经、牧、饲、草种植比例不断调整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三)银行业信贷投放加大,金融支持作用显著。近年,金融业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止2018年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草畜业贷款余额144954.96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1.33%。重点支持牲畜养殖、畜产品加工和饲草料种植等。其中,农商银行联合体贷款信贷产品,向草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放生产经营性贷款,配合农村产权改革,全县共办理养殖场、养殖企业、合作社产权证300多户,办理产权抵押贷款和活畜奶牛抵押贷款7512万元,开展“保险+投资+担保”模式试点,人保财险出资5000万元,为全县肉牛养殖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较好地满足了满足了草畜产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投档草食畜牧业贴息贷款8.86亿元,银行信贷已覆盖90%以上的牧户,贷款金额集中在5-200万元,最高5000万元。(四)多种养殖业保险陆续开办,保险的风险补偿作用有效发挥。目前,人保财险、大地保险、中和联合财险等保险公司在临泽县开办养殖业保险,开办的险种有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政策性保险等。保险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草畜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及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草畜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养殖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草畜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分散经营仍占主体,市场化程度低。并且,牛羊出栏集中于夏秋季,畜产品产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草畜产业业。二是同时,草畜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羊独大”、肉牛产业发展不充分、猪禽产业相对薄弱等问题,草畜业供给侧结构有待优化。(二)草原牧区草畜产业规模化养殖比例、组织化程度不高,地区产业优势不明显。一是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仍较少。到2017年底,全县规模化养殖场区只有15个,标准化养殖场区42个。二是规模化养殖场基础设施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比较普遍,并且养殖场大多没有人工种植的饲草基地,应对自然灾害的饲草料储备库和繁育母畜保暖棚圈建设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需整体提升。三是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风险承受能力弱等问题,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独立面对市场交易成本高、谈判议价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亟待建立健全。(三)草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效益不突出、发展动力不足。一是绿色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模糊,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影响力不强,优质不优价问题突出。畜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高品质牛羊肉比重低,不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也影响草畜产业产出效益。二是草畜产业还没有成为财政收入重要税源。近年,虽然草畜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占比不断提高,但由于草草畜产业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明显收窄,影响发展草畜产业牧业的积极性。再加,发展草畜产业的整体成本高、风险大收益较低,没有成为主要的创收产业,导致发展草畜产业的动力不足。三是草畜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实力弱,加工层次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四)融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银行信贷产品粗放而对养殖规模化发展的支持引导作用不突出。一是草畜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仍面临手续多、额度小、成本高、期限短以及缺抵押、少担保等问题困扰。二是服务不到位,金融机构普遍缺少针对草畜产业生产经营特点而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与种植业比较,养殖业周期长、风险大、成本回收期长,统一执行农业信贷政策制度,没有细化信贷产品条款,一定程度也引发贷款逾期、“过桥”贷款、民间高利贷等问题,信贷支持机制亟待完善。三是金融支持规模化养殖不足,支持方向有待调整。金融机构在牧区仍然多是小额、分散放贷,规模化专业化养殖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存在缺口。(五)养殖业保险覆盖面窄、发展缓慢,风险总体保障不足。养殖业面临的灾害类型多、发生概率大,保险勘查、理赔难,防灾避险难度大。临泽县作为牛羊养殖大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养殖业政策性保险还不健全、商业保险发展迟缓,比如:肉牛和肉羊未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羊肉目标价格保险尚未建立、养殖业保险亟待扩面,风险分担机制有待健全。

三、金融支持思路与政策建议

转型发展范文篇2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

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坚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乡村发展规划要求。依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乡村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时增强。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商贸广场、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胜利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准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继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注重量质并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强化镇村(社区)联动、村社为主、部门保证的征迁工作机制。严格依照时间要求,征地拆迁序时推进。坚持把征地拆迁作为大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围绕节点、落实责任、加快节奏,有效确保了路整治工程黎明村征地拆迁项目、地铁项目、范家“城中村”改造二期项目、石大线项目等区块年度拆迁任务的全面完成。一些多年来的拆迁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年共完成交地660亩,拆迁面积15.8万平方米,拆迁农户258户,拆迁企业12家。

以民为先,农居建设不时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农居建设。围绕范家、黎明等村、社区农居房建设,全年农转居多层、联体公寓共计开工4万平方米,竣工1.3万平方米。严管农居修缮,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督查,有效确保了全镇农居修缮规范有序推进。

实施完成了13条背街小巷、13处小区截污纳管和15处道路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社区、弄社区危旧房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基础设施经费近亿元。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完成样板房建设。等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全年新建沟渠3000米,河道池塘驳坎5000米。新增绿化6.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公园11座,装置路灯393盏,新建、改建道路4.57万平方米。

三、坚持以清洁村庄为载体。

制订了清洁”五年行动计划,创新工作机制。以打造“清洁”为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清洁”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完善了综合考核方法,每月进行全镇环境卫生考评,年底按累计积分实施奖惩。建立检查制度、曝光制度、代整治制度、包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清洁工作的监管与督查。完善镇、村(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乡村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切实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突出攻难点,强化重点整治。突出抓重点。集中抓好支小路、卫生死角等乡村管理难点区域的专项整治。突出治乱点,加大了对“八小”五乱”整治,着力解决乡村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创亮点,开展了庭院整治”活动,完成了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创建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同心村创建为市级“百千工程”示范村,全镇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将所属17个村(社区)划分为精品类、示范类、重点整治类和一般整治类进行差异化管理。成立了由人组成的道路序化员队伍,落实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差异化管理。加强一、二、三类街巷的保洁保序工作。建立健全环卫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社区、弄口社区等六个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强化巡查、督查和例会制度。大力开展“百日拆违”集中整治行动,狠抓防违控违。完善违法建筑发现、处置、撤除快速反应机制。共组织集中拆违行动次,撤除各类违法建筑93处,集中拆违面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撤除违法建筑处,总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新违法建筑的发生。

四、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

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开展失业、失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和社会保证不时拓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共计个。共培训失业、失土人员名。提高农村养老平安覆盖率,全镇农民参保人数人,适龄参保率达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参保率达到%以上。开展春风行动,为“四级”救助圈463户困难户、低保户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和就学等困难。

有效协助了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开展了文化“三下乡”电影进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胜利举办了全民运动会,科教文体事业长足发展。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老年运动会,建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卫生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坚持稳定。人武、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推进村务公开,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强化村务管理与监督。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探索村级资产股份制改革,俞章村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8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以社区自治建设为目标,健全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以优化服务为宗旨,大力扶持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党员中开展结对活动,不时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五、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目标。

总结推广弄口社区外来人口管理“1+3模式,平安创建继续深化。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积极探索“以外管外”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出租私房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村级110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全镇装置监控探头17只,地桩锁把,装置防盗门、窗扇。流动人口协管员和治安巡防队伍进一步强化,治安重点村、重点区域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不时拓宽信访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在信访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全年受理各类信访件件,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办结率达100%。食品平安、消防平安,交通平安、生产平安管理等工作有效推进。

整合资源,法治建设不时加强。以建设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为目标。构建镇、村(社区)两级网络化司法调解平台,全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75起,调处率100%调处胜利率98.8%深化以“五五普法”为抓手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村户”活动,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排工作,全年矫22人次,帮教安顿22人次。

六、坚持以提升效能为重点。

依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改善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自查整改、培训教育等形式努力改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规范从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围绕征地拆迁、防违控违、社会稳定、清洁村庄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狠抓落实,体现为民惠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地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证、社会治安、环境建设等问题。年初确定的7件为民实事工程如期完成。

主要是牢牢掌握了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掌握转型期形势,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坚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转型期的新问题新矛盾。二是牢牢掌握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突出征地拆迁这个重点,又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发展。三是牢牢掌握“决战东部”机遇,坚持城乡一体,序时推进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城乡一体化不时迈进。四是牢牢掌握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村、社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较好地调动了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凝聚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各位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里,代表镇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于全镇“三个”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支持协助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高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也清醒地认识到深入实施“决战东部”战略,效果面前。加快乡村化进程中,政府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机遇、新困难和新挑战。

当前,从困难和挑战来看。镇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稳定的关键期。乡村化大推进、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给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是观念理念更新尚有差异。局部党员干部的乡村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分析还不够透彻。措施还不够扎实。村、社区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工作执行力还须加强,突出表示在掌握政策的力度、热衷工作的水平、推进工作的速度与现实工作的要求、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由于我镇乡村化相对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集中体现在一是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突出表示在工业经济进入平台期,第三产业尚未兴起,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减缓。二是发展的比重差异很大。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7920三是发展的空间相对受约。由于受土地、规划、机场等因素制约,新引进企业困难加大,外迁企业逐年增多,给我镇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长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阵痛效应业已显现。

三是统筹社会发展压力增大。与兄弟乡镇相比。随同着城市化的全面启动,征地拆迁任务的增多,大量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将会日益加大,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多,同时大批外来人口的不时涌入,为生产、消防、交通、乡村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七、从机遇和动力来看。

一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区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江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四更新一加强”总体工作思路,为全镇上下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发展,开创实力、清洁、和谐新局面,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转型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

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转型发展范文篇4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征地拆迁序时推进。坚持把征地拆迁作为大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强化镇村(社区)联动、村社为主、部门保障的征迁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围绕节点、落实责任、加快节奏,有效确保了路整治工程黎明村征地拆迁项目、地铁项目、范家“城中村”改造二期项目、石大线项目等区块年度拆迁任务的全面完成。一些多年来的拆迁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全年共完成交地660亩,拆迁面积15.8万平方米,拆迁农户258户,拆迁企业12家。

农居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切实加强农居建设。围绕范家、黎明等村、社区农居房建设,全年农转居多层、联体公寓共计开工4万平方米,竣工1.3万平方米。严管农居修缮,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督查,有效确保了全镇农居修缮规范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基础设施经费近亿元,实施完成了13条背街小巷、13处小区截污纳管和15处道路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社区、枸桔弄社区危旧房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完成样板房建设。蔡家河、五号港等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全年新建沟渠3000米,河道池塘驳坎5000米。新增绿化6.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公园11座,安装路灯393盏,新建、改建道路4.57万平方米。

三、坚持以清洁村庄为载体,扎实推进城市管理

创新工作机制。以打造“清洁”为目标,制订了“清洁”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清洁”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完善了综合考核办法,每月进行全镇环境卫生考评,年底按累计积分实施奖惩。建立检查制度、曝光制度、代整治制度、包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清洁工作的监管与督查。完善镇、村(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化重点整治。突出抓重点,切实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突出攻难点,集中抓好支小路、卫生死角等城市管理难点区域的专项整治。突出治乱点,加大了对“八小”、“五乱”的整治,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创亮点,开展了“庭院整治”活动,完成了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俞章村创建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同心村创建为市级“百千工程”示范村,全镇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落实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差异化管理,将所属17个村(社区)划分为精品类、示范类、重点整治类和一般整治类进行差异化管理。成立了由*人组成的道路序化员队伍,加强一、二、三类街巷的保洁保序工作。建立健全环卫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草庄社区、弄口社区等六个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狠抓防违控违。完善违法建筑发现、处置、拆除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巡查、督查和例会制度。大力开展“百日拆违”集中整治行动,共组织集中拆违行动*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3处,集中拆违面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处,总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新违法建筑的产生。

四、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共计*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开展失业、失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失业、失土人员*名。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全镇农民参保人数*人,适龄参保率达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参保率达到*%以上。开展春风行动,为“四级”救助圈463户困难户、低保户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和就学等困难。

科教文体事业长足发展。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有效帮助了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开展了文化“三下乡”、“电影进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卫生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武、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强化村务管理与监督,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探索村级资产股份制改革,俞章村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8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以社区自治建设为目标,健全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以优化服务为宗旨,大力扶持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党员中开展结对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五、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会稳定

平安创建继续深化。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总结推广弄口社区外来人口管理“1+3”模式,积极探索“以外管外”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出租私房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村级110”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全镇安装监控探头17只,地桩锁*把,安装防盗门、窗*扇。流动人口协管员和治安巡防队伍进一步强化,治安重点村、重点区域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不断拓宽信访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在信访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全年受理各类信访件*件,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办结率达100%。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工作有效推进。

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以建设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为目标,整合资源,构建镇、村(社区)两级网络化司法调解平台,全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75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8.8%。深化以“五五普法”为抓手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村户”活动,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全年矫22人次,帮教安置22人次。

六、坚持以提升效能为重点,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改善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按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自查整改、培训教育等形式努力改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坚持依法行政。围绕征地拆迁、防违控违、社会稳定、清洁村庄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规范从政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体现为民惠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地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环境建设等问题,狠抓落实,年初确定的7件为民实事工程如期完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是牢牢把握了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转型期形势,坚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转型期的新问题新矛盾。二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突出征地拆迁这个重点,又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发展。三是牢牢把握“决战东部”机遇,坚持城乡一体,在序时推进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城乡一体化不断迈进。四是牢牢把握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村、社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较好地调动了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凝聚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于全镇“三个”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支持帮助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入实施“决战东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机遇、新困难和新挑战。

从困难和挑战来看,当前,我镇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稳定的关键期。在城市化大推进、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给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是观念理念更新尚有差距。部分党员干部的城市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分析还不够透彻,准备还不够充分,措施还不够扎实。村、社区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工作执行力还须加强,突出表现在把握政策的力度、热衷工作的程度、推进工作的速度与现实工作的要求、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由于我镇城市化相对滞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集中体现在:一是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突出表现在工业经济进入平台期,第三产业尚未兴起,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减缓。二是发展的比重差异很大。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79:20。三是发展的空间相对受约。由于受土地、规划、机场等因素制约,新引进企业困难加大,外迁企业逐年增多,给我镇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长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阵痛效应业已显现。

三是统筹社会发展压力增大。与兄弟乡镇相比,我镇城市化特别是基础设施、路网构架、农居成片开发和新型农居建设等总体上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伴随着城市化的全面启动,征地拆迁任务的增多,大量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将会日益加大,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多,同时大批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为生产、消防、交通、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机遇和动力来看,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

一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区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江干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的要求。镇党委结合实际,提出了“四更新一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为全镇上下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发展,开创实力、清洁、和谐新局面,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去年随着东站枢纽中心的实质性启动,机场路的全面整治开发,同协路、丁桥东路等道路的建设,区域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转型发展范文篇5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历史赋予央企的使命。企业存在的价值核心就是“谋利”,企业的经营宗旨是揽到活、赚到钱、收回钱,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根本要求。赢利是第一要务。基于现有纯粹依靠施工的单一业务赢利模式,项目管理责任的履行至关重要。如何履责,一是不断优化机制,二是要继续抓风气建设。应该认真分析两种现象:第一,同一个项目,为什么不同的项目经理去管,结果不一样?第二,同样的项目,同样一批人,用不同的模式去管,结果也不一样。关键是人和机制出了问题,造成管理责任缺失、监管失控。基于此,应该提倡“不管你”的管理思路,允许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一大堆,如果缺乏执行力,没有问责机制,等同废纸一张,形同虚设。有的子公司亏损严重,一些项目潜亏面较大,靠举债度日。其根源是什么?风气不正,没有责任追究。基层不少同志反映,项目搞砸了、经营亏损了,干部挪个位置,照样干,甚至还提拔了。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种不正常情况,并且正在作相关政策调整。2011年开始,开始实施主动“问责制”。凡是发生严重失信事件,或造成项目严重亏损(潜亏)经审计确认的,一律依规问责,所有亏损项目都要进行效能监察审计,都必须找到一个“埋单”的!上交款是经济责任的落脚点。近年来,国家将央企纳入资本经营预算范畴,现金分红比例逐年提高;证监会也在着手研究针对上市公司的强制分红新政策;股份公司先后组建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厘清了与各个局的经济关系,享有出资人权利,所有局都必须上交现金股利。集团公司作为对工程公司的投资人和重大项目的合同主体,收回上交款也是对经济责任的具体诠释。理财是必要条件。现代财务管理的根本就是理财,就是用好、用活手中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率。在此方面应该做到:一是把钱用在刀刃上,二是想办法“钱生钱”。按照股份公司“严管、强收、少投”的指导方针,管好、用活投资性融资资金,责任重大,不容有失。据此,集团公司提出了资金运用的基本原则,严禁串用,禁止投放到亏损项目垫付施工。

二、坚持实践检验真理,主动担当企业发展的历史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一切。不论是生产经营,还是作决策,或是选人用人,作为决策者都必然要接受时间验证、实践的检验,承担起对企业发展的历史责任。关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单纯靠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完全走到尽头了。国有企业加快转换发展方式是主线,突出工程总承包主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定做强非工程业务,增强发展后劲。循此路径,二十五局集团几经周折,达成“433”转型战略的基本共识。该战略的定位是:逐步摆脱企业微利模式,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路径初步多样化。着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实现规模与效益、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匹配,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价值创造指数。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施工、新业务、资本资源产业等三块业务的利润贡献比例基本达到“433”构成。

这两年,在诸多不理解、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们筹集了5个亿,完成轨道、房地产、珠海重工和五公司等四个新公司注册,推进结构调整、市场布局、资产配置的前期工作,推动了企业艰难转型,稳住了经营规模的下滑,2012年路外项目比例占比超过80%,扭转了以往依靠铁路求生存的局面,企业整体发展看见了新的曙光。关于投融资决策问题。随着企业转型战略逐步实施,企业资本项目开支将会继续增加。此举短期内势必会带来财务费用增加、资产负债率升高,直接拖累本届领导班子任期内的业绩考核。但是,我们拿这些钱不是去花掉,而是配置或者寻找一些目前低估值的资产。这就像农民一样,无论冬天的寒夜多么漫长、多么难熬,也不会把春天的种子吃掉,因为那是希望。我们预期,通过资本撬动带动工程经营,还可以利用资产的“估值效应”,享受到未来潜在的资产增值和资本收益。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地把企业发展好。关于识人选人用人问题。人是一切问题的决定因素。选准了人,用对了干部,其它问题迎刃而解。最近在机关领导干部竞聘和对外招聘人才时候,我们提出,逐步实行聘用干部“举荐制”。

转型发展范文篇6

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程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简说

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何为社会转型?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1〕社会转型期不是一切都变,也不可能一切都不变,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都有一个向度的问题。本篇论文无意去探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学术语,而是想通过吸收社会学家的科研成果,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人文学科透视、分析传统的民间舞蹈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变异原由,使我们能较为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些现象。

2.民舞生存空间的变化

我们知道,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三、民间舞蹈的时空移位与新包装

1.民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0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创造了条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奇山异水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多有保存,奇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这些民族地区发展的首选项目,旅游业的发展使该地区走出封闭的山寨,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一些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兴建民俗村、民族园、风情园的热潮,这些旅游景点规模不等,他们将各民族风格独特的建筑荟萃一起,并配上身着盛装的本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动静结合,交相辉映,使游客在一天或半天之内饱览民族风光。这一时期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生造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民族歌舞自然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此间的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或节日活动中,展现风土民情,渲染节日氛围,增加活力和参与性,加强与商客游客的感情交流,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

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长期以来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常日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不同的节日、祭日还形成了程式化、仪式化以及禁忌等约定俗成的风习。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贵州雷山郎德村为例:这一带风俗约定,农历六七月间吃新节后才开始吹芦笙,到正月十五以后禁止吹奏,据说是春天后吹芦笙惊动谷神会造成粮食歉收。过去对违者处罚很重,要本人宰牛扫寨发誓不再违犯。作为旅游点开发后,现在只要游客一到,不论春夏秋冬哪一天,村民们照常吹芦笙跳《芦笙舞》迎接。过去只有在十二年一次的“鼓社节”(吃牯脏)才敲击的铜鼓,也照例每日向游客敲响。〔2〕滇东南彝族地区也有此风俗,每年四月初八“跳宫节”后不能再敲击铜鼓,理由也是铜鼓声会惊动谷神而使庄稼歉收,如今也已改变。

云南石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石林周围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和阿细人,边弹大三弦边跳《阿细跳乐》,是他们的代表性舞种。改革开放前,彝族人民基本按照传统习俗过火把节,没有表演成分,没有商业性质。节日期间或花好月圆之际,撒尼、阿细青年男女总要会聚一起,围着篝火跳乐(月),他们以舞蹈的方式自娱自乐,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近十多年来,节日活动产生了质的变化,节日期间国内外、省内外游客和商人大量涌来,其人数无数倍于当地彝族人。昔日彝家老少高举火把游弋田间驱瘟逐疫的火崇拜仪式,变成了广场的象征性篝火;昔日围着篝火自娱自乐、谈情说爱的《跳乐》,变成商业性的歌舞表演;昔日以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为节日的主体,变成数倍于本族人的外来者。

3.民舞形态的新包装

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云南德宏州的《新嘎光》就是生动的一例。傣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德宏地区成为国内外旅游和经贸的热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越加迫切,旧的民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80年代中,州歌舞团和群艺馆的舞蹈家们,在原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中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出《新嘎光》,既保留了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动律特点,又规范发展了动作组合,很快得到傣族群众的认可,特别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全国民舞集成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力地促进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与改编,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藏族《龙鼓舞》是青海省黄南州新挖掘的原始祭祀舞蹈,每年于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壮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经整理加工,将流传下来的13段(套)动作,更趋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无论从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情绪的渲染,使这古老的舞种得以新生。陕西的《安塞腰鼓》、安徽的《花鼓灯》、山东的《鼓子秧歌》、青海玉树的藏族《卓舞》等一大批民间舞蹈,都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不伤筋骨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审美的要求。加工后的民间舞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

四、多元、多样、复杂性:90年代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90年代这一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民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1.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于七八月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时节,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当地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作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内涵

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社祭”(俗称“吃鼓脏”)是其最为隆重的神圣节日,它是一个由血缘家族、宗教为核心的“江略”(类似军事联盟的氏族组织)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每隔12年举行一次,届时众人要跳《踩鼓舞》,踩鼓时要身背祖先“央公央婆”跳舞。央公央婆的象征物是用杉木雕刻成的男女半身裸体像。在踩鼓时象征交媾的表演中,要绕寨一周,表示祖先看望子孙繁衍,人人都是央公的孙子。〔3〕80年代以后,苗区的生产单位“家庭化”,加速了家庭经济的私有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再一次呼唤人们的劳动互助,这种互助自然是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发生。由此给人们提出了恢复“江略”团结的需求,通过鼓社祭,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同跳《踩鼓舞》,共饮“江略”酒,似乎又回到了同一血缘的圈子里,使人们获得“江略”认同感的满足。从苗族鼓社祭的活动中,我们看到这里既有祖先崇拜的信仰痕迹,又有加强群体之间的心灵交流增强认同感的心理需求,还有击鼓而舞的愉悦快感。多元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特点在当代民间舞蹈中具有共性。

2.民舞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较多地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或原生和变异并存的状态,只要这个地区和民族继续保留着适合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衍,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需要或结束而延续或消失。旅游文化、商贸集会或各种文化节,扩大了民间舞蹈传播的空间,经过加工整理的民间舞蹈,增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当其反馈回群众后起到升华提高的作用。当然,这种改编应该十分慎重,不负责任瞎改乱编只能糟蹋民间舞蹈的精华,尤其给青年人造成误导,成为披着民间舞外衣的假冒伪劣产品。

转型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降本增效

一、前言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结构持续升级、经济驱动逐步转化、经济增速有序换挡,国内经济逐渐由高速度发展状态向高质量发展状态转变,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国外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需求较为疲软,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加剧,叠加国际运输成本攀升,这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根据XTransfer的《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收入逐步提升,同比增长32.1%,但竞争力指数为71.1,较年初有所下滑。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外贸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在“危”中探寻“机”,以期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小外贸企业管理层普遍面临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经济新常态的宏微观背景,基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结合国际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重点探究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策略,以期对我国政府的决策者和中小外贸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有所裨益。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

如前所述,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由此使得自身的经营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是其难以应对新常态下国内外宏微观环境的根本原因,因此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探究其困境及其成因,以期更为精准的探究化解的策略,结论认为:企业发展凝聚力欠佳、价值链偏低、持续性不足是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其主要诱因是管理缺乏科学性、产品缺乏竞争力、人力缺乏高素质,具体分析如下。

(一)经营管理缺少科学化引导,企业发展凝聚力不足

企业发展凝聚力欠佳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其主要诱因是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缺少科学化引导。众所周知,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往往比较滞后,叠加在企业自身发展早期,管理者往往忽视了制度建设,由此导致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失范,最终使得企业发展凝聚力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应对机制,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各类经营风险,尤其是国际贸易纠纷风险;其次,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偏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发挥,由此难以真正发挥中小外贸企业的“小体量”优势,员工队伍的战斗力不强;再者,成本控制缺乏科学规划,“该省的地方不省,不该省的地方瞎省”是目前中小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企业运营成本难以有效控制。

(二)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价值链偏低

企业发展价值链偏低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核心困境,其主要诱因是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聚焦轻工业制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相对偏低,如各式家具、儿童玩具、农产品、装饰灯具等。由于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底端,故而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为这些出口产品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中小外贸企业难以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经营风险偏高,且利润率普遍偏低,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仍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小外贸企业的产品销售难以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显著的弊病。

(三)业务发展缺欠复合型人才,企业发展持续性不足

企业发展持续性不足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其核心诱因是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业务发展缺欠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的支撑。在中小外贸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由于对外贸易涉及的环节多、领域广,故而需要外语、国际法、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都熟悉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从而可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国际贸易中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外贸企业由于整体实力欠佳,给予的工作待遇、环境及职业发展平台都难以与大企业相媲美,故而难以招揽优质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使得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专业性不足,企业发展的持续性不高。

三、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具体策略探究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政府持续为中小微企业减负、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不断加深对外开放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贸易需求结构性回暖和贸易摩擦风险提升等背景,本文探究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具体策略,结论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必须以“制度兴企”策略为基础、“技术立企”策略为支撑、“人才强企”策略为保障,牢牢抓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制度、技术、人才三大核心要素,用好制度力、创新力、知识力“三大法宝”,全面提高自身经营的科学性、实效性、持续性。

(一)以“制度兴企”策略为基础,加快实施降本增效策略

以“制度兴企”策略为基础,制度建设赋能日常管理,加快实施降本增效策略,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风控能力,这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基础性策略。第一,科学规划组织设置,明确各部门机构设置的权、责、利,确保岗位设置合理、岗位考核科学、岗位评价严谨,真正发挥制度约束管理的效能,提高中小外贸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第二,明确提质增效要求,要立足工作效率提升、展业效能提高、业务拓展势头提振三大方向,建立业务发展激励制度,匹配中小外贸企业的有限资源,高效调动中小外贸企业经营的一切正向力量,助推企业发展。第三,注重集约降本制度建设,加强财务管控,综合应用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相关理论及工具,强化经营预算,突出财务核算,严控财务管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以“技术立企”策略为支撑,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

以“技术立企”策略为支撑,自主创新助力价值创造,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这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性策略。由于中小外贸企业的技术实力终归有限,因此这里所说的“技术立企”并非一定是在产品生产领域要具有非常高精尖的技术研发,而是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品牌性、技术性。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要求“技术立企”,一方面是在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塑造中小外贸企业的“硬实力”,即可用持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产品的功能表现,强调自主创新,构建“知识产权”护城河,以“质”取胜。另一方面,注重中小外贸企业的产品品牌建设,塑造“软实力”,以期对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粘性,最终获得消费市场。

(三)以“人才强企”策略为保障,加速培育优质外贸人才

以“人才强企”策略为保障,人才队伍助推专业运营,加速培育优质外贸人才,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运营能力与经营水平,这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补充性策略。如前所述,中小外贸企业在人才要素竞争中并不占优,故而“人才强企”策略并不能和大企业进行硬碰硬的竞争,而要实施差异化的人才战略。第一,放宽人才引入门槛,积极招纳专业性强的实战型人才。例如。目前许多企业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有诸多限制,造成许多具有丰富外贸经验的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中小外贸企业就可以适度放开年龄限制,注重实战型人才的招纳。第二,积极探索“共享人才”模式,由于许多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单一中小外贸企业难以给予其待遇,可以采取多个企业联合招聘的形式,吸引人才。例如,国际贸易争端中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单一的中小外贸企业无疑难以招揽,并且并非能经常用到这些高素质人才,因此可以采取聘请顾问、共享的形式来联合招聘、第三,加速人才的内部培育与外部引入,在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给予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以诚待人,广招贤士,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研究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世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要素调整仍要持续,国际贸易领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叠加国际物流、汇率等方面的振幅加大,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展业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落地,叠加疫情背景下世界供给缓慢恢复的形势下,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科学应对风险,高效把握机遇,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船小好调头”的经营优势,立足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坚持“制度兴企”、“技术立企”、“人才强企”,加快实施降本增效策略,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加速培育优质外贸人才,全面提升自身应对风险、把握机遇、高效经营的能力,最终实现自身高效、稳健、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转型发展范文篇8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征地拆迁序时推进。坚持把征地拆迁作为大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强化镇村(社区)联动、村社为主、部门保障的征迁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围绕节点、落实责任、加快节奏,有效确保了路整治工程黎明村征地拆迁项目、地铁项目、范家“城中村”改造二期项目、石大线项目等区块年度拆迁任务的全面完成。一些多年来的拆迁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全年共完成交地660亩,拆迁面积15.8万平方米,拆迁农户258户,拆迁企业12家。

农居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切实加强农居建设。围绕范家、黎明等村、社区农居房建设,全年农转居多层、联体公寓共计开工4万平方米,竣工1.3万平方米。严管农居修缮,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督查,有效确保了全镇农居修缮规范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基础设施经费近亿元,实施完成了13条背街小巷、13处小区截污纳管和15处道路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社区、枸桔弄社区危旧房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完成样板房建设。蔡家河、五号港等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全年新建沟渠3000米,河道池塘驳坎5000米。新增绿化6.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公园11座,安装路灯393盏,新建、改建道路4.57万平方米。

三、坚持以清洁村庄为载体,扎实推进城市管理

创新工作机制。以打造“清洁”为目标,制订了“清洁”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清洁”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完善了综合考核办法,每月进行全镇环境卫生考评,年底按累计积分实施奖惩。建立检查制度、曝光制度、代整治制度、包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清洁工作的监管与督查。完善镇、村(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化重点整治。突出抓重点,切实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突出攻难点,集中抓好支小路、卫生死角等城市管理难点区域的专项整治。突出治乱点,加大了对“八小”、“五乱”的整治,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创亮点,开展了“庭院整治”活动,完成了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俞章村创建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同心村创建为市级“百千工程”示范村,全镇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落实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差异化管理,将所属17个村(社区)划分为精品类、示范类、重点整治类和一般整治类进行差异化管理。成立了由人组成的道路序化员队伍,加强一、二、三类街巷的保洁保序工作。建立健全环卫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草庄社区、弄口社区等六个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狠抓防违控违。完善违法建筑发现、处置、拆除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巡查、督查和例会制度。大力开展“百日拆违”集中整治行动,共组织集中拆违行动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3处,集中拆违面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处,总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新违法建筑的产生。

四、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共计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开展失业、失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失业、失土人员名。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全镇农民参保人数人,适龄参保率达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参保率达到%以上。开展春风行动,为“四级”救助圈463户困难户、低保户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和就学等困难。

科教文体事业长足发展。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有效帮助了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开展了文化“三下乡”、“电影进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卫生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武、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强化村务管理与监督,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探索村级资产股份制改革,俞章村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8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以社区自治建设为目标,健全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以优化服务为宗旨,大力扶持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党员中开展结对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五、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会稳定

平安创建继续深化。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总结推广弄口社区外来人口管理“1+3”模式,积极探索“以外管外”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出租私房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村级110”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全镇安装监控探头17只,地桩锁把,安装防盗门、窗扇。流动人口协管员和治安巡防队伍进一步强化,治安重点村、重点区域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不断拓宽信访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在信访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全年受理各类信访件件,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办结率达100%。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工作有效推进。

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以建设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为目标,整合资源,构建镇、村(社区)两级网络化司法调解平台,全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75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8.8%。深化以“五五普法”为抓手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村户”活动,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全年矫22人次,帮教安置22人次。

六、坚持以提升效能为重点,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改善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按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自查整改、培训教育等形式努力改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坚持依法行政。围绕征地拆迁、防违控违、社会稳定、清洁村庄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规范从政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体现为民惠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地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环境建设等问题,狠抓落实,年初确定的7件为民实事工程如期完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是牢牢把握了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转型期形势,坚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转型期的新问题新矛盾。二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突出征地拆迁这个重点,又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发展。三是牢牢把握“决战东部”机遇,坚持城乡一体,在序时推进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城乡一体化不断迈进。四是牢牢把握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村、社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较好地调动了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凝聚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于全镇“三个”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支持帮助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入实施“决战东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机遇、新困难和新挑战。

从困难和挑战来看,当前,我镇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稳定的关键期。在城市化大推进、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给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是观念理念更新尚有差距。部分党员干部的城市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分析还不够透彻,准备还不够充分,措施还不够扎实。村、社区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工作执行力还须加强,突出表现在把握政策的力度、热衷工作的程度、推进工作的速度与现实工作的要求、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由于我镇城市化相对滞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集中体现在:一是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突出表现在工业经济进入平台期,第三产业尚未兴起,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减缓。二是发展的比重差异很大。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79:20。三是发展的空间相对受约。由于受土地、规划、机场等因素制约,新引进企业困难加大,外迁企业逐年增多,给我镇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长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阵痛效应业已显现。

三是统筹社会发展压力增大。与兄弟乡镇相比,我镇城市化特别是基础设施、路网构架、农居成片开发和新型农居建设等总体上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伴随着城市化的全面启动,征地拆迁任务的增多,大量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将会日益加大,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多,同时大批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为生产、消防、交通、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七、从机遇和动力来看,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

一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区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江干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的要求。镇党委结合实际,提出了“四更新一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为全镇上下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发展,开创实力、清洁、和谐新局面,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去年随着东站枢纽中心的实质性启动,机场路的全面整治开发,同协路、丁桥东路等道路的建设,区域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转型发展范文篇9

1产教融合的现有模式

“十三五”计划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放在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基于这个思路,各个高校探索性的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机制,基本可以分成四种模式: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1]产教融合研发模式是应用较广的一种产教融合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在产品或者服务等方面增加创新性。简而言之就是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并给予资金扶持,由高校负责研发,承担技术更新或者提供技术支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性强,且成果易于评估。另一种比较主流的模式是产教融合共建模式。该模式一般采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推行,基地建成后既可以开展专项科研也可以作为在校生的教学平台。由于该模式涉及到校企双方多种资源的合作共享,基地的建立也往往是依托于高校重点学科或者重点实验室的背景,较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融融合共建模式更加复杂化和系统化。第三种是项目牵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校教师希望通过参与省级或者部级大型课题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并且在实际调研中和产业接轨。但是由于受到资源限制,有时候高校独自难以承担国家或者省级大型课题,也可采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参与地方的项目共建。通过项目牵引这种模式,高校可以利用大型项目平台搭建起产教融合公共实践基地,学校和参与教师都将收益良多。第四种是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较之前三种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偏重于高校和企业的互动交流,如教师、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企业派高管到高校授课。该模式依托企业环境和行业经验,在高校的理论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的实践体验,实现校企合作对学生的联合培养。

2现有产教融合模式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教融合的推广已经初具规模,但部分高校的改革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从内外两方面看,都存在不少问题。从内部分析,部分高校缺乏产教融合内涵的深刻认知。个别高校依旧遵循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思维开展产教融合工作,虽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其实只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实现产业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更遑论协同发展。由于并没有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的涵义,开展走过场式的产教融合并没有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对于高校、企业与学生来说并未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环境的有机结合。经费不足也是许多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改革的一块绊脚石。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设校企合作研发中心、购买更高级别的实验室设备等等,都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而地方高校往往预算有限,尤其是涉及到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建设,并不是每个专业都能承担起这些费用。经费不够直接限制的是产教融合模式的选取,效果好坏可想而知。[2]另外,产教融合虽然是高校和产业的融合共建,但是双向选择中,校方作为发起人和载体并没有更大的主动权。从外部环境看,产教融合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趋势,尽管政府出台了一部分政策和指导意见,但高校并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良好的外部支持。首先,各级政府对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没有给予适当的刺激和鼓励。政府掌握着各类社会资源,如果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高校和行业进行对接,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的效率。同时,地方重大项目有了政府牵头,就更利于开展项目牵引模式的产教融合。其次,高校和行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现有机制中并没有一个协调机构帮助各方协调利益。这也是目前外部环境的一大不足之处。[3]除此之外,尽管产教融合模式多样化,但至今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评估体系能够对其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

3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维度分析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金融服务业由于其行业属性,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第一维度,懂理论。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是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这也是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需要满足的第一个维度。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四年的专业化学习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专业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让他在入职前就能理解产业背景,明确该产业在整个金融服务业甚至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完善的理论体系能让高校人才一旦从事金融服务业,便能迅速实现专业理论向为生产力的转化,承担起工作链中的一环。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个作用是帮助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及时理解并适应产业的变革。第二个维度,强业务。学生在高校用四年的时间学量的专业课程,除了专业知识的积淀,更需要培养出良好的专业技能,满足从业要求。以银行的客户经理一职为例,审批一笔贷款,为客户撰写报告需要的是处理数据的技能、财务分析的技能等,这些技能应该能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同时,高校更应该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通过一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多种技能。通过技能的强化和综合运用,以应对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第三个维度,熟业务。熟悉对应产业中的实际操作是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提出的更高也更实际的要求。以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为例,进口、出口业务种类繁多且流程复杂。银行内部采用的是学徒制,由老员工在现场操作中直接对新员工进行教学,教授相关材料的处理方法以及电子系统的操作过程。这种传授模式非常直观易懂,但缺点是新员工因为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业务,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单独上岗。要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就必须把业务的培训过程从产业内转移到高校的教学中,即在现有的理论课程之外加设《国际结算》的实训课程,开展仿真度较高的模拟操作,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够熟悉大部分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过程。

4立足金融服务业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结合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应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4.1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增加综合课程的设置。综合课程指的是在学生分别学习了几门专业课后,通过一门专门设置的课程综合考核多门专业课的理解和运用。综合课程一方面能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专业领域锻炼学生对综合技能的运用。其次,增加实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通病,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必然意味着增加应用型课程的设置,例如实训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课是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巩固和升级。采用与行业接轨的配套设备让学生更快接触行业环境,理解产业内涵。4.2升级教学资源。首先,编写应用型更强的教材。过去我国高校的教材更偏重理论性,与行业脱轨。从教材上进行改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直观的了解产业的发展和动向。其次,校企合作研发教学(实训)软件。目前现有的教学软件由于是第三方承担,或多或少的与实际生产不太相符。高校和企业合作,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配之以教师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出更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实训)软件,这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第三,将行业经验引入教师团队。一方面,高校可以主动吸纳有行业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派驻教师进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通过这两个层面,将行业经验引入教师团队,使教师授课的不再基于“道听途说”,而是自我经验的分享和传承。4.3拓展教学平台。高校的教学平台不应该局限于三尺讲台,通过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让学生走入产业内部,甚至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形式,让学生在产业内部去学习和思考。

5结语

将产教融合模式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等方面对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培养出当代金融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只是高校的工作,客观上要求政府、社会、企业协助完成。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2]贺耀敏,丁建石主编.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8-73.

转型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天津自行车产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一、天津市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形成

天津是我国自行车的发源地。拥有“飞鸽”、“红旗”两大名牌的天津市自行车产业曾辉煌了几十年,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重大经济变革率先触动了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国有经济在天津市自行车产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极大的挑战。由于连年超负荷运转,加之观念僵化、管理滞后、产品老化等,国有企业面临市场经济的种种不适应逐渐暴露,并且不断冲击国有企业的根基,企业人才大量流失,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生产规模日益萎缩。1988年,天津市自行车总量为310.6万辆,是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天津市自行车产业跌入了谷底。2000年以后,一度衰落的天津市自行车产业,再次出现了产销量大幅度提升,所不同的是,支撑该产业再度兴起的不再是国有大企业,而是一群私人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大都分布在津南区八里台镇、西青区王庆坨镇以及北辰、双口、西青等工业园区内,形成了颇具规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二、天津市自行车产业集群转型

天津市自行车产业从衰落到重新崛起的过程是脱胎换骨的产业再造过程。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天津自行车产业发生了四个根本性转变:

(一)民营经济替代国有经济成为产业的主导。根据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天津市拥有自行车生产厂家943家,其中,整车厂486家。在整车厂中,国有企业8家仅占总数的1.65%,而各类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从产量看,国有大企业飞鸽集团的产量从1988年历史最高峰的661.25万辆下降到2001年的80万辆。而民营企业的产量则从1998年的零猛增到2001年1220万辆。1997年天津自行车产量已恢复到1988年600多万辆的水平,只是国有自行车企业的产量已下降到不足60万辆。

(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1990年到2001年,天津自行车产业从只有飞鸽集团惟一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发展为近千家中小企业,这种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天津自行车产业已由国有完全垄断转变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也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变: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对行政配置资源方式的替代。

(三)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根本性转变。与国有自行车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道路根本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自行车产业中民营经济的发展走了专业化群聚生产的道路。为分离专业化所带来的分工经济和规模效益,600多家民营企业分别在北辰、东丽、西青和武清王庆坨镇自行车工业园区落户,该园区聚集了247家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厂家。其整车生产中所需的零件的95%以上由园区内的零部件厂商提供。

(四)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在群聚生产过程中,天津自行车企业之间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专业化协作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升级,把传统天津自行车生产的技术和产品结构升级,把传统天津自行车生产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整体产业的竞争优势。天津自行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98年以来天津自行车产品的出口连续3年成倍增长(1999年23万辆,2000年63万辆,2001年突破110万辆);二是从1998年开始,天津自行车正在实现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自行车产品向高科技的自行车延伸产品的转化,突出表现为电动自行车产业在天津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天津市已有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82家,产量超过lO万辆,企业数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4%和19%,初步形成了电动自行车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电动自行车是集电子、电机、机械、电化学、控制技术、软件技术和工艺设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它的发展必将带动天津自行车产业的技术和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提升天津自行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基于产业链的天津市自行车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根据产业链分析,西方学者Kaplinsky&Mor-ris,2001年将产业集群的升级类型分为四种: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集群的产业升级是从工艺流程升级开始,然后逐步实现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最终达到价值链的升级。(1)工艺流程升级。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产业集群通常是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与规模经济作为竞争优势。在这个阶段的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增进传输体系,引进工艺流程的新组织方式,提升价值链某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实现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即所谓产业集群的工艺流程升级。(2)产品升级。产业集群的产品升级是指集群引进、研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比竞争对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新产品、新品牌及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将带动产业集群的产品不断升级,进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3)功能升级。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是指集群在实现产品升级后,逐步重新组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或战略环节,调整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与组织方式,专注于产业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优势环节,放弃或外包原有的低价值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通过拥有该产业价值链“战略性环节”,最终获得该产业价值链的统治权。(4)价值链的升级。价值链的升级是指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延伸至价值量更高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在相关产业领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或者移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价值链;或者使一些企业得到数条全球性价值链。从而促使企业和地方产业集群提升到一个新层次,达到一个新水平,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天津市自行车产业集群升级主要体现在:

(一)由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方面。现代产业集群升级首先在于集群内的企业顺应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要求,加强特定生产链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集群内每一个企业只能从事产业链中非常细小的环节,分工协作程度逐渐提高,使产业价值链的充分细分,形成价值链“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这种由产业“价值链”连接成的产业格局,将整个产业集结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使之成为功能细化、分工明确、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联合舰队”。天津自行车产业正是当国有大企业陷入困境时,在私人企业中出现的一种自行车生产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与传统的自行车生产方式不同,可以简称为“组装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自行车整车企业只需把握自行车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组装,而将其他零件的加工变成外在化市场采购。由此,自行车的生产过程就形成了纵向分离,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过程。每一单个企业生产的环节大大减少,所要求设备、资金和劳动力也都大大减少,企业的规模、产量和生产时间也都缩小。传统的自行车生产方式因“全”而“大”,新型的生产方式则因“专”而“小”。

(二)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效应优势。由于“专而小”,“组装模式”在生产上就可节约成本,节省时间、还可按照定单要求加工不同型号、不同配置的产品,能够适时地满足市场需求。又由于这种生产方式投资小,进入成本非常低,很容易为私人企业所采用。因此,在短短几年间,以散件组装为生产方式的私人自行车小企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天津的近郊区迅速成长起来。乡村私人企业成为自行车产业的主力军。

(三)产品质量好,种类齐全。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市自行车产业集群每年进入市场的自行车品种、花色(包括结构、造型、用材、色彩等方面的变化)约在2000种以上。如,天津市飞鸽自行车已形成八大系列、200多种款式的多品种产品竞争优势。通过几年来大力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使产品结构,尤其是品种花色的变化均位居全国的前列。在注重产品开发的同时,集群内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目前集群主导产品全部通过ISO9000、ISO9001认证,有的品牌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市场十大畅销自行车、天津市名牌产品等称号,天津市自行车产业正是凭借一流品质、一流品牌、一流服务畅销国内外市场。

(四)在工艺和设备方面,自行车产品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十分明显。天津是自行车产业的发源地,在其成套生产制造技术,尤其是关键的七大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近几年产业集群发展中,各企业纷纷在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引进或研制生产设备。如,富士达公司从台湾引进的全自动组装线、烤漆线;天津捷安达车业公司引进的台湾、荷兰等国家的焊接架叉线、全自动锁轮机及空中轮网储存线等均为具有国际标准和水平的自行车组装设备。集群内企业在技术、工艺、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全面升级有力地保证了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