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定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58:12

转让定价

转让定价范文篇1

一、我国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货物的转让定价。集团公司利用其关联公司之间的提供原材料、产品销售等往来,通过采用“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等内部作价办法,将收入转移到低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而把费用尽量转移到高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从而达到转移利润和减轻公司整体税负的目的。

(二)劳务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除了上面提到的材料和产品贸易往来外,还会经常相互提供各种劳务服务。其做法同货物的转让定价基本相同,关联企业之间可以利用提供劳务服务的内部作价方式来实现利润的转移,达到减轻整体税负。

(三)管理费用的转让定价。企业集团总部为其下属公司提供各种管理服务。因此,有关的管理费用必须分摊给下属公司负担。集团公司为了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往往没有按合理标准来分配管理费用,而是对高税率子公司多分配费用,对低税率子公司少分配费用,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四)有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关联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租赁行为。这就为关联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

(五)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商标、商誉、专利权、专有技术等产权。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单一性和专有性的特点,转让价格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可供参照,其转让定价比货物及劳务更为自由灵活和方便,转让价格亦可包含于被转让的设备款之中,但是如果是国内企业将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包含于设备里面,则应考虑国家对出售固定资产征税的其他税收政策法规。

(六)资金的转让定价。资金的价格表现为贷款或借款的利息。关联公司之间可以通过其内部结算银行发生借贷行为,其常常表现为总公司对分公司进行贷款。这样,总公司就可通过对税率高的分公司实行高利率贷款的政策,而对税率低的分公司实行低利率贷款的政策,使公司利润从高税率公司向低税率公司转移,以减轻整体所得税税负。

总之,以减轻集团公司整体税负为目的的转让定价的基本做法是:当卖方处于高税率地区而买方处于低税地区时,其交易就以低于市场价进行;反之,则以高于市场价进行交易。

二、目前我国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对关联企业之间销售货物或财产的定价问题,一直是防止国际避税的一个焦点。其中的关键一环是确定一个公平的价格,以此作为衡量纳税人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方式,压低或抬高价格,规避税收。我国对关联企业之间不合理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是指以税务部门掌握的,非关联的独立竞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同类经济交易的价格,来确定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可比非受控价格法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对商品销售、劳务提供、无形资产转让、贷款提供等方面转让定价的调整。

(二)再销售价格法。在无法得到具有可比性的非受控价格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再销售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是指以关联企业之间交易的买方将购进的货物再销售给非关联企业时的销售价格扣除合理利润后的余额为依据,来调整关联企业之间不合理的转让定价。

(三)成本加利法。在市场可比非受控价格和再销售价格都无法得到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可以采用成本加利法。成本加利法是指按照转出的关联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按合理的毛利率计算的合理利润,来确定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在市场上无可比交易的某些独家产品。在使用成本加价法时,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毛利率。在确定毛利率时,应考虑市场的状况、货品的种类、无形资产的影响、卖方履行的职能等因素。

三、转让定价避税防范措施

(一)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加强立法。可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把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如果没有反证,税务部门在税收争议中所举证的全部事实均认为属实;如果要推翻这一结论,那么纳税人应负举证责任。在争议诉讼过程中,纳税人应列举使人信服的证据,来反驳税务部门征税所依据的法律事实。但当税务部门依法对纳税人的不正常避税、偷税进行处罚时,则必须履行举证责任。

(二)加强纳税申报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必须按照我国税法要求,于纳税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同时附送国家税务总局制发的《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表》。须填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关联企业的名称、地址、资本总额、主管项目、企业与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包括业务往来交易的类型、内容、日期、数量、规格、型号、单位计价标准、金额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本年度内与两家或两家以上关联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应分别填写申报表。未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的,应予以处罚。

(三)加强海关对关联企业之间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作用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对设备价值的鉴定作用。海关一旦发现企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偏高或偏低,即有权进行估价征税,海关可会同商检局对该批进出口货物进行认真检验鉴定。

(四)实行会计审计制度。税务机关在接到企业报送的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的两个月内,要专门组织委派熟悉涉外税收政策和企业财务知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税务人员,专门就企业会计核算过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审计,核查营业收入是否真实,成本费用有无多列少摊,利润所得有无匿报,经营活动有无违法等项内容。如审定企业有避税行为,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

转让定价范文篇2

摘要:从税务当局的角度研究转让定价与反避税问题,成为税收研究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发展,各个跨国企业都在争取我国市场份额。但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和负的最小化,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给中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办厂,而且为了鼓励外商投资,我国也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给我国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人才和技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表面吸引投资过热的背后,却是外资的大部分亏损但是长期不倒,外资企业所得税增幅与投资增幅却不成比例。在中国投资是为了实现全球氛围内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效益最大。但是外资企业长期亏损,却又不断的增加投资,这就有了避税的嫌疑。

一、跨国公司滥用转让定价避税的不利影响

(一)损害我国投资环境和声誉

由于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属非法性亏损,表亏实盈,即主要是由于外商投资者利用转让定价手段将利润转移到境外的关联企业,致使一部分外商企业呈现亏损状态,这种状况会让一些外商误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好,损害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声誉,势必影响不明真相的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妨碍我国进一步引进外资,进而阻碍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二)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

许多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滥用转让定价将在华子公司的利润转移,逃避所得税,直接造成我国税收收入的流失。企业逃避纳税义务会损害我国政府的财政利益,进而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三)侵吞我方人员应得的利润

外商投资企业的母公司在我国子公司最终利润形成之前,通过转让定价提高子公司原材料购入价和压低其成品销售价,把应在我国子公司所实现的利润转移到其母公司所在国。这种在子公司最终利润形成之前,让转让定价顺手牵羊将子公司中我方人员应分得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母公司手中。

二、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不足

我国的转让定价规定与主要发达国家差异不大,似乎已与国际惯例接轨,比如,像美国和OECD一样,我国也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正常交易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仍处在起步阶段,转让定价税制还是过于粗糙,可操作性较差。首先,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不够系统性,操作性差。针对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我国也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和其他合理方法的调整方法,但调整方法规定不够具体,也不便于操作。其次,转让定价制度管理上的局限性。转让定价管理不同于其他日常税务管理和稽查,需要独立的制度框架和模式,所以从事转让定价管理的税务人员必须有专业知识。但是税务当局对转让定价的管理认识不够,稽查人员的培训不足,转让定价管理投入较少。再次,OECD以及美国的转让定价税制中都对纳税人的报告和举证义务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中没有规定纳税人在其经营过程中要作相应的文件准备,只是规定了税务当局进行转让定价调查审计时需要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或对有关文件资料进行确认。这样使转让定价的调查审计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成本,使转让定价反避税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纳税人很难提供比较完整的文件资料。致使转让定价调整常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调整中往往会有很大程度的讨价还价情况发生,使转让定价调整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最后,处在推广预约定价制度初级阶段。订立APA,要经过繁琐的程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纳税人的交易额较大,而且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效率要提高。而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两方面还要继续加强

三、转让定价避税的对策建议

(一)转让定价税制完善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立法层级较低,内容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对此,应借鉴国际上在转让定价税制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坚持运用正常交易原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明确关联关系的认定标准、完善调整方法、明确纳税人的报告举证义务、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等。来制定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转让定价法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反避税条款规定过于抽象、简单、可操作性差,在实际税务处理上给税务工作者操作带来困难。应将具体实施的调整方法制作成各种范例,采用灵活实用的方式来决定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2、应明确纳税人的报告和举证责任,加重处罚

税务机关在对有转让定价行为的企业实施税务调整过程中,规定纳税人负有举证责任和延伸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对税务机关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案,除非纳税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有效的证据材料,否则严格按已定的税务调整方案执行。税务机关要制定专门的转让定价处罚规则,对不合理的转让定价行为给以严厉的处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合理的转让定价行为发生。

3、完善对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坚持正常交易的原则,参照先进国家的做法,对各种方法要详细解释说明其适用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提高调整方法的可操作性。并允许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用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但对选定的方法必须详细列出理由,以说明所作选择符合正常交易原则中的最优法则。

4、推行和完善预约定价制

我国的APA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要提高我国APA的立法层次,完善相关法规,扩大其使用范围;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和征管水平,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提高我国APA规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税务机关执法的严谨性;还要加强对纳税人商业信息的保护:加快双(多)预约定价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制定相互协商管理办法,以配合我国双(多)边预约定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国内各部门的配合和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以便于信息的交换。

(二)加大转让定价反避税人才培养

转让定价反避税工作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综合性强、动态性强,其难度很大,人员素质要求高,需要具备国际税收、涉外税收、外语等多方面的素质。例如,许多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仅仅熟悉税收知识,而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当面对大量、复杂的转让定价问题且跨国公司又是通过计算及其网络等方式进行税务记张或信息传递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专业的培训和长期经验的积累。因此一定要制定措施,合理培养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加强境内外税务合作

对外,主要是争取国际税务合作,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的税收协定或专项的转让定价税制合作协议,对关联企业的税务处理和合作事项达成一致。对内,利用社会力量,强化协税护税制度,加大部门间协作。各级税务机关要争取与本地的外经贸、工商、海关、公安、劳动、银行、外管、财政、国税等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局(行业协会)密切配合,建立协税护税网,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各项基础信息、交易信息、纳税信息等。同时,还要争取其他部门如税务中介机构、司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协助,共同开展转让定价反避税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怎样看外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J].浙江经济,2005(18).

2、刘伟.跨国公司在华转让定价税收规制的局限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

转让定价范文篇3

一、国际转让定价税制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发展中国家进行转让定价的立法与发达国家不断完善转让定价税制并行,但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掀起了转让定价立法创立与革新的热潮,一些发达国家也在完善它们的法律制度。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国际投资缺乏,基本上没有反避税立法,更谈不上转移定价法律制度的完善。

2、OECD所确立的转让定价指南仍然主导着转让定价立法发展的方向。从现有立法实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转让定价立法都借鉴了OECD所确立的转让定价指南,即要求关联企业间的交易应符合“公平独立交易原则”。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加之“公平独立交易原则”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并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OECD的转让定价指南仍将主导各国转让定价立法发展的方向。

3、转让定价立法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增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法律法规更符合国际惯例。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不少国家对其原有的转移定价立法进行了补充或修订,这些补充和修订除体现于实体内容方面外,更体现在转移定价立法的实施程序方面。

4、事后调整向事先约定延伸,预约定价协议开始大范围实施。实践证明,对转让定价的调整,是属于事后进行的一种调整。事后调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往往会引起争议,造成不良后果。于是,美国在1991年制定了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协议(APA),使转让定价从事后调整变为事先确认。APA的出台,使转让定价税制走出困境,是转让定价税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转让定价税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5、转让定价对跨国公司及税务当局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从1995年开始,每年对全球转让定价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包括税务当局和跨国公司对转让定价的认识。2005年的调查显示:转让定价和税收最小化一直是公司税务董事最重要的课题;公司正在进行供应链的重大改革,而且税务董事参与的时间比以前大大提前了;对在亚洲各国投资引发的新税务问题,各国的处理方式有很大差异;公司倾向于以传统交易为基础的转让定价政策,而不是许多国家税务局使用的以利润为基础的转让定价方法。

二、转让定价税制差异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上转让定价税制的通行规定

1、转让定价的基本条件相同。企业要想通过转让定价达到避税的目的,至少应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1)企业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即要有关联企业的存在;(2)关联企业之间要发生交易,即要有关联交易的存在;(3)关联企业不按公平交易原则进行交易,即要有利用转让定价进行避税的主观动因存在;(4)国家之间或一国地区之间的税收制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包括税基差异、征免税规定差异和税率差异等,即要有税制差异的存在。

2、关联关系判定的基本标准一致。目前,世界各国均将对“管理”、“控制”、“资本”的直接或间接控制或被控制作为判定关联关系的基本标准。

3、关联交易认定内容大致相同。虽然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各国转让定价税制的规定和实践中,对关联交易内容的认定却基本一致,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大类:商品和有形财产的购销及转让和使用、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融通资金、提供劳务。

4、各国均规定了纳税人的报告义务。各国转让定价税制对纳税人关联交易规定了多种多样的报告义务,要求纳税人披露关联交易和转让定价信息,并在纳税人所得税申报书中提出了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

5、转让定价调整方法基本相同。各国转让定价税制和《OECD转让定价指南》规定的调整方法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传统交易方法和其他方法。传统交易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CUP)、转售价格法(RPM)和成本加价法(CPM),其他方法包括利润分割法(PSM)和交易净利润法(TNMM)。预约定价协议(APA)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调整方法。

(二)国际转让定价税制的差异

1、关联关系主体范围的界定不同。按照界定范围的宽窄可以将关联关系主体划分为三种。(1)关联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企业,而且包括个人。(2)多数国家把关联关系主体的范围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3)个别国家把关联关系主体的范围局限于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对关联企业的认定缺乏统一或一致的标准,特别是在关联程度上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把最终的认定权留给法庭,或者由税务机关来决定是否有足够的依据认定企业的关联关系。

2、关联关系认定的具体标准不同。这主要体现在设定的股权比例上存在差异,如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规定直接或间接控股达到50%,挪威等国规定达到30%,德国、西班牙规定达到25%,葡萄牙规定达到10%,便成为关联企业。我国的规定是,直接或间接控股达到25%,即构成关联企业。

3、对避税地的关联关系处理不同。有的国家将境内企业与设立在避税地的企业进行交易也按关联企业对待。美国、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税务主管当局都开列出各自认定的避税地名单,并规定了相应的税收政策。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与避税地企业的业务往来按关联企业认定,只是规定与设立在避税地的关联企业有业务往来,可进行转让定价调查及期限追溯。

4、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选用规定不同。世界各国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基本相同,但在方法选用的顺序上有很大差异。有的国家遵循最优法原则,有部分国家实行优先法,也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实行最优法和优先法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少数国家采用一些特殊的选择方法,如巴西规定,选用能得出最少税前利润的定价方法;奥地利偏好CUP;而墨西哥规定可选用任何方法,没有具体的原则。

5、转让定价案例的选择标准不同。除对业务范围的一般规定外,有的国家根据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程度对业务范围做出了特殊规定,美国、英国和挪威等国家在税法中专门订立有关石油产业的条款,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转让定价条款。一些国家还在一般税收制度中订立了有关金融行业的特定法规。我国税收法规没有做出特殊规定,只是规定了选择重点调查审计对象的一般原则,提出每年实际调查审计的面一般不应少于被选定重点调查对象的30%。

三、加强和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借鉴与政策建议

(一)完善我国有关转让定价的法律法规

我国有关转让定价税制的法律法规已有很多,但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转让定价税制相比,我国的立法层级较低,内容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是目前我国最完整、最全面和最详尽的转让定价税制,并与国际上常用的认定标准和操作规程接轨,其中的一些规定与OECD和美国的规定接近,有一定的先进性。但这仅是一个试行规定,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而且内容单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虽以法的形式颁布,但又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对此,应借鉴国际反避税法的制定经验,单独制定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反避税法规,内容包括避税行为的认定、反避税法规适用范围、企业进行避税活动可能采取的方法及可能的避税范围、纳税人延伸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及对国际避税案件有事后提供证明的义务、对纳税人不配合以及违章的处罚规则等。

(二)拓展关联主体和关联关系的认定范围

我国现行转让定价制度对关联关系的主体范围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将其拓展到包括自然人或个体,并加以规制。我国目前对关联关系判定的方法采用的是股权测定法和经营管理控制法,有必要加入避税地判定法,将与避税地进行交易的企业纳入具有关联关系的关联方范围内,建立起我国避税地反避税税制。

(三)细化关联交易类型的分类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企业转让股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我国现行企业股权的转让分别包含在有形财产和无形资产的分类之中,形成分类交叉。为便于分析与调整,有必要将其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关联交易类型。另外,随着关联企业经营方式和财务会计核算方式的发展变化,关联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或企业总分支机构之间往往因在产品、服务、权利(技术)的开发、生产和获得的过程中缔约各方共摊成本,企业往往不按规范计算标准进行准确的分摊,从而产生大量的避税问题。因此,也有必要将关联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或企业总分支机构之间成本、费用分摊作为一个独立的关联交易类型,并对其避税加以防范。

(四)要高度重视转让定价价格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加强税务部门与海关、商务、商检局、统计局等部门的信息交换,逐步实现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同时,税务部门要加强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的价格和利润信息资料的收集,建立价格信息和行业利润信息库,充分利用海关对关联企业之间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作用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对设备价值的鉴定作用。

(五)补充和完善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我国现行转让定价税制规定的调整方法除预约定价法外,有可比非受控价格法、转售价格法和成本加价法。应适时对“其他合理方法”进行补充解释,将利润分割法、可比利润法、交易净利润法等方法作为现有方法的补充,并详细解释说明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同时,细化可比性的规定与说明,引入“正常交易值域”的概念和衡量标准,以使转让定价的调整趋于更加合理。

转让定价范文篇4

[关键词]国际保险;保险公司;转让定价;关联交易

一、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监管的必要性

保险业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监管成为必要。保险的自由化表现为保险险种在过去几十年不断创新,新险种打破保险与金融、寿险与非寿险业务的界限,保险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如银行信贷市场、股票证券市场呈现出很强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受外部压力或自身发展需要不得不减少甚至取消保险市场准入的障碍,放松对保险业的管制并按国际惯例的原则进行监管。保险业全球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保险业在经济一体化的巨浪下,向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渗透,在国内市场竞争处于极限之际,向海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高额利润来源。

这种趋势意味着一方面跨国保险公司可以在各个国家金融保险市场上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母子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将所获取的利润转移到国外,通过会计技术使得利润来源地国家保险公司的利润变小甚至产生负利润。转移的利润将流向母公司或者是税负较低的其他子公司,导致投资所在国税收流失,而利润流向国也可能因为其税收体系与投资所在国的不同最终致使所转移利润在流向国也无需纳税,造成无税收灰色地带。

国际税法中的转让定价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对货物销售、资金借贷、劳务提供或技术交易、有形财产租赁和无形财产转让等业务制订不同于市场公平竞争的价格或就费用的分摊进行不合理的分配。它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只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跨国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目标。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监管,就是要使关联保险企业之间的业务定价有章可循,税收在国际间合理分配,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主权国家正常的市场竞争,保障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监管的发展综述

关于关联交易和转让定价监管的税法规制,最早始于1915年的英国,随后美国于1917年颁布了类似的法规。20世纪50年代,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活动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关联交易和转让定价的税法规制不断完善,执法也日趋严格,这些国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可取的经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借鉴美国的做法,于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转让定价与跨国企业》报告,该报告坚持了正常交易原则,并对确定有形财产、劳务、资金及无形资产等方面正常交易价格的方式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84年,OECD出版了《转让定价与跨国公司:三个税收问题》报告,作为1979年指导方针的补充。而后,OECD对1979年《转让定价与跨国公司》报告进行了修改补充。该补充修订的新的指导方针《对跨国公(中国整理)司和税务当局的转让定价指南》于1995年公布。1996年,该《转让定价指南》又新增了有关无形资产和劳务两章。1997年,OECD《转让定价指南》又吸收了《关于成本分摊的报告》作为第八章。OECD对转让定价问题一般性指导方针对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探讨是持续的和领先的,它以一个全球性知名国际组织的纲领性文件形式将其基本原则固定下来,对全球的关联交易和转让定价问题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

尽管国际上对生产性企业的关联交易与转让定价的监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备,但是在金融服务领域内对关联交易与转让定价的确定却没有明确统一的观点。迄今为止,对国际保险业转让定价模型的构建仍处在讨论阶段,着手领导这一讨论的仍然是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于2005年6月发表的《保险公司长期外设机构利润分配报告的讨论初稿》(以下简称《讨论初稿》)成为最新研究保险业转让定价的文献。然而该文献重点分析了保险公司所涉及到的主要业务及其功能,对构建一个转让定价体系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建议。

由于保险业与其他行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经营特点,因此OECD对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及其功能的论证有助于分析跨国公司内部可转让定价关联交易的主要业务,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内部关联交易监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业务与定价监管

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交易的主要业务,既包括一般跨国公司常见的关联方交易业务,也包括保险公司特有的业务。具体地讲,这些业务主要是跨国保险公司内部的借贷款业务、关联企业之间的再保险业务、母子企业间对无形资产特许权的使用费和跨国保险公司中心服务费。

(一)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的借贷业务

融资对保险公司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从监管的角度看,保险公司需要具备一定的保险偿还准备金,满足监管部门规定的偿付能力标准;从评级的角度看,保险公司需要保持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以获取稳定或者更好的评级;从经营的角度看,保险公司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对此,保险公司关联方一般通过集团内部的借贷款业务实现资金的国际流动,这也使得借贷业务成为保险公司进行税收筹划、转移税负的一种常见手段之一。

直接签订借贷款合同是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之间借贷业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隐性的方式,这些方式也应该归类于借贷业务。常见的隐性借贷业务比如:母公司授权子公司可以使用其资金,使得子公司可以得到更优惠利息的银行贷款;母公司声明子公司可以使用母公司的评级结果,但是出于税收筹划的目的子公司必须为此付给母公司一定的费用。除此之外,财务再保险也是借贷业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保险集团内部的财务再保险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双方约定,一方支付再保险费给另外一方,收取再保险费的一方为另外一方提供财务融通,并对于原保险一方因风险所致损失,负担赔偿责任的行为。因为再保险人融通的资金与保险人整体财务状况有显著关系,且其现金流量应大于保险人传统再保险安排的现金流量,所以实际操作中一般母公司为再保险人,子公司为原保险人。将融资为目的的再保险归类于借贷业务,是因为从目的、手段和效果来看,财务再保险都具有显著的借贷业务特点。

通常来讲,保险公司内部关联方借贷业务的定价都不同于无关联企业间的借贷业务定价。这种差异使得合理避税成为可能,但是合理避税的前提同样要求定价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在借贷业务中可以通过运用以下因素进行审核与监管,即假设无关联贷方的贷款价值(stand-aloneBasis)、贷款货币、贷款时间、还款方式、信用风险和其他权利(比如优先还款约定)等。

(二)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的再保险业务

再保险主要是指传统的再保险业务,即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再保险的合同关系中,再保险分出人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再保险接受人,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税制存在着许多差别,利用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的再保险业务交易无疑可以优化保险集团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可以调整集团内部的财务结构,降低责任准备金压力,甚至可以将仲裁地转移到监管更为有利的地区。

如何界定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再保险交易定价的合理性是保险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难题。因为大量的临时再保险合同都是针对特定的风险进行定价,使得运用“无关联第三方定价”方法难度较大。国际经合组织《讨论初稿》将再保险的功能定义为无关联两方确保通过一个再保险合同来保证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实现再保险交易风险的评估和转移。利用这一定义实现对保险公司内部关联方再保险业务定价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因为从税收中性原则看很难以通过第三方来证明在什么条件下的人力和在什么条件下的物力对于再保险交易风险的评估和转移为充分的。

实践中采用无关联第三方定价的设想仍然是可以实现的,即不考虑自己投入必要人力和财力的费用,而是考虑转移风险的费用(即预期的可预算风险资金值)。监管部门可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关联企业间基于风险资金值翔实的,可利于比较的建档定价文件,用于确认转移定价的合理性。

(三)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无形资产的使用费

无形资产对所有服务性企业都有着无可或缺的意义。所谓无形资产包括:使用工业资产(如专利、商标、商号、设计或模型)的权利,文学和艺术财产权利和诸如专有技术、行业秘密之类的知识产权。就保险公司而言,典型的保险公司关联方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物包括代表着公司整体实力和信誉统一的商号,使子公司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风险和保证集团的最大利益的由母公司依借其丰厚实力与经验制定的《保险指南》,母公司设计的用于风险评估、定价等软件程序或者保险合同的样本。

子保险公司使用母公司的无形资产,通常都是有偿的。但是对转让的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应该如何定价,是实务中的难点。在无形资产交易中,一方面很难找到可比交易,另一方面即使找到可比交易,由于无形资产交易时价值难以确定,并且即便当时是确定的,在其后的转让期间中也很可能发生变化,使得其正常交易价格难以确定。无形资产一般缺乏可比财产或交易,评估相当困难,而跨国关联企业为了实现集团内部目标,可以随意地确定无形资产的价格,使得利润来源国税收可能流失。

对保险公司关联企业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监管,可以参照各国和国际组织近年来发展的新转让定价方法——比较利润法。比较利润法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可比的无关联企业之间独立交易的利润水平,而并不是根据价格水平,来决定关联企业内部交易中应得的利润。可比利润法的理论基础是,尽管可比交易的价格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但其利润水平却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不少学者致力于(中国整理)研究关联企业利润水平的确定,德国学者Knoppe提出关于许可证使用费在许可证所有人和许可证使用人之间利润分配比例公式。该公式认为,支付给许可证所有人的费用应当介于许可证使用人在扣除支付许可证特许费之前利润的1/3到1/4之间。该结论已经被许多实证数据证明是可行的。

(四)保险公司中心服务费

跨国公司习惯于由母公司统一提供某种服务,以节省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典型的中心服务包括定期的会计处理、税务和法律的咨询、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和企业运营等管理活动。对于直接单一的服务,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内部都不难用传统的转让定价方法确定交易成本。

保险公司的中心服务还包括保险业务直接由海外关联企业进行承保。对于信用保险、运输保险、D&O保险(Director&OfficerInsurance)、非传统风险转移(AlternativeRiskTransfer)和巨灾保险等业务,跨国公司内部往往设有专门统一负责处理承保和索赔业务的机构,为投保人提供最优化的保险方案。基于跨国公司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他们所提供的保险方案一般都综合考虑了财务风险转移和税收筹划等因素。

对该类费用的转让定价监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税收的归属权和价格的确定问题。由于主要的保险业务都由海外的专门机构完成,而利润来源国的保险公司仅仅负责市场的推广和交易过程的协调,利润来源国如何依据现有法律或国际惯例对本国利润实施征税是问题的症结。许多国家均采用利润来源地征税原则,那么应该将利润来源国的关联企业方看作是跨国保险公司的常设机构。参照《OECD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的规定,利润来源国有权对常设机构在该国取得的利润进行征税。由于风险转移主要通过海外专门机构完成,因此看作常设机构的保险公司实际上扮演着保险经纪人的角色。对常设机构利润额确定的合理性,监管部门可以参照国际保险经纪人对相关风险收取的佣金予以评估。

四、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的常规监管措施

上文分析了保险公司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重要业务和定价合理性监管的主要方法。本部分将重点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如何对保险公司关联交易进行常规监管。基于保险业的特殊性,监管部门转让定价常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跨国保险公司关联交易转让定价指南、单一业务建档义务与保险公司内部的费用分摊协定的订立与报告。

(一)保险公司关联交易内部转让定价指南

监管部门必须首先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关联方交易内部转让定价指南,将定价体系标准化、定价依据合理化。规范转让定价指南是单一业务建档义务和费用分摊系统的基础。关联方内部转让定价指南应当首先将跨国保险公司内部可能出现的各种交易业务进行分类汇总,根据分类汇总的各项业务分析其无关联第三方定价,即规定计价依据,并且保证计价依据与同行业无关联第三方的定价具备可比性。作为转让定价监管的依据,定价指南必须规定单一业务建档义务和费用分摊系统的内容,并且保证关联方内部在实践操作中能够易于执行,保险和税收监管部门在审核环节中有据可依。

保险公司关联交易业务形式各异,总体来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业务:跨国保险公司内部的投保业务、关联企业再保险业务、母公司总部精算业务、资产管理、公司总部会计业务、法律与税务和计算机信息业务,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公司关联交易内部转让定价指南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的业务,对于内部转让定价指南没有涉及到的业务,保险公司应该通过单独建档加以说明。

(二)单一业务建档义务

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单一业务建档义务的规范。单一业务建档义务主要针对大规模的再保险合同或者大型融资交易。单一建档义务的目的是便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外部审计、税务监管部门的税务稽查和保险监管。单一业务建档需要说明交易双方在法律上和商业往来中的关系,具体采用的定价标准和定价是否与无关联第三方具有可比性。

具体而言,大规模再保险合同的建档需要披露以下要件:包含再保险详细内容的再保险合同、标准的原保险合同、精算定价模型和保费的具体计算方法、足以证明定价具备与无关联第三方交易价格可比性的各项指标。如果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着与无关联第三方类似的再保险交易,应该将与无关联第三方类似交易的价格模型和合同也一并存档。对于大型融资交易,建档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以下要件:融资交易合同、公司之间的法律结构和股权结构、交易的基本数据和交易价格具有第三方可比性的各项指标。

(三)保险公司内部费用分摊协定的订立与披露

监管部门必须规范保险公司订立内部费用分摊协定和要求严格执行该协定并且予以披露。保险公司内部费用分摊包括母公司用于子公司的专属费用或共同费用。专属费用是指专门为某一归属对象发生的,能够全部归属于该归属对象的费用。共同费用是指并非为专门某一归属对象发生的,其费用也不能全部归属于某归属对象的费用。典型的保险公司共同费用例如由母公司开发的集团保险指南(UndewritingGuideline)、索赔处理软件、公司评级等开销。这些费用一般都由母公司先予以支付,但是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都可以从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要求保险公司建立费用分摊系统并且予以披露,就是要确立共同费用在跨国保险公司内部合理化地分摊,规范跨国保险公司内部的利润分配,提供保险公司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基本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分摊目的和管理水平的不同,认定的分摊结果也会因之不同,即同一项费用在不同的分摊目的下会认定为不同的属性。此外,保险公司管理和核算水平不同,费用的细分程度就会不同,费用认定结果也会不同。所以,保险监管中必须要求保险公司内部费用分摊系统至少应该包含以下要件:专属费用和共同费用的认定,重点分析可分摊共同费用的特点、种类和会计科目归类;共同费用的分摊程序和标准,重点分析母公司承担费用比例的界限,扣除母公司承担费用后子公司间可分摊费用的核算、费用的分摊标准和分摊方法。

五、总结

随着我国保险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和组织架构的复杂化,以及资金运用渠道日益拓宽,保险公司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也日渐增多。为了进一步加强关联交易管理,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已经陆续颁发了针对外资保险公司与中国分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的相关转让定价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关联企业内部的转让定价与监管是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和税务稽查部门面临的新的课题。尽管这一课题还没有受到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国际保险业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体系将在未来协调保险业利润和税收的国际分配,促进是否与无关联第三方具有可比性。

具体而言,大规模再保险合同的建档需要披露以下要件:包含再保险详细内容的再保险合同、标准的原保险合同、精算定价模型和保费的具体计算方法、足以证明定价具备与无关联第三方交易价格可比性的各项指标。如果保险公司自身(中国整理)存在着与无关联第三方类似的再保险交易,应该将与无关联第三方类似交易的价格模型和合同也一并存档。对于大型融资交易,建档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以下要件:融资交易合同、公司之间的法律结构和股权结构、交易的基本数据和交易价格具有第三方可比性的各项指标。

(三)保险公司内部费用分摊协定的订立与披露

监管部门必须规范保险公司订立内部费用分摊协定和要求严格执行该协定并且予以披露。保险公司内部费用分摊包括母公司用于子公司的专属费用或共同费用。专属费用是指专门为某一归属对象发生的,能够全部归属于该归属对象的费用。共同费用是指并非为专门某一归属对象发生的,其费用也不能全部归属于某归属对象的费用。典型的保险公司共同费用例如由母公司开发的集团保险指南(UndewritingGuideline)、索赔处理软件、公司评级等开销。这些费用一般都由母公司先予以支付,但是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都可以从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要求保险公司建立费用分摊系统并且予以披露,就是要确立共同费用在跨国保险公司内部合理化地分摊,规范跨国保险公司内部的利润分配,提供保险公司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基本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分摊目的和管理水平的不同,认定的分摊结果也会因之不同,即同一项费用在不同的分摊目的下会认定为不同的属性。此外,保险公司管理和核算水平不同,费用的细分程度就会不同,费用认定结果也会不同。所以,保险监管中必须要求保险公司内部费用分摊系统至少应该包含以下要件:专属费用和共同费用的认定,重点分析可分摊共同费用的特点、种类和会计科目归类;共同费用的分摊程序和标准,重点分析母公司承担费用比例的界限,扣除母公司承担费用后子公司间可分摊费用的核算、费用的分摊标准和分摊方法。

五、总结

随着我国保险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和组织架构的复杂化,以及资金运用渠道日益拓宽,保险公司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也日渐增多。为了进一步加强关联交易管理,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已经陆续颁发了针对外资保险公司与中国分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的相关转让定价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关联企业内部的转让定价与监管是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和税务稽查部门面临的新的课题。尽管这一课题还没有受到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国际保险业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体系将在未来协调保险业利润和税收的国际分配,促进国际保险税收监管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跨国保险公司不断进军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海外融资或者拓展海外市场,国际保险业的税收分配与国家利益密切相连,如何构建国际保险业的转让定价体系必须开始成为中国保险学者探讨的课题。中国目前正处在保险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阶段,监管部门在探索改进国内保险业纳税体系的同时,也应当从国际视角出发,前瞻性地把握国际保险业可能出现的税收问题,维护税收利益。

转让定价范文篇5

相比于信贷发放,债权转让是一种新兴的交易活动,没有先例可循。信息不完全造成资产买方难以合理估定未来报酬和风险;交易市场缺乏效率以及交易双方利益取向不同也造成有效价格难以达成。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度量困难

信用风险计量一直是风险计量中一个艰涩的话题。尽管近十年来,理论界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计量模型,但由于缺少银行贷款违约和挽回率的长期数据以及未能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对破产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而且应用范围也不广泛。

债权银行和投资者利益取向不同造成信贷资产评估差异

债权人主要根据风险暴露(不良债权的余额)和预计损失差值确认债权资产的价值,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风险度量;而投资者投资债权目的在于取得债权权益和债权收益,价值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采用的折现率也与债权人存在着差异。债权银行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较大;而投资者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债权银行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会计账面来确定债权风险和债权价值,而投资者往往结合借款人的整体资产和运营状况判断债权资产的经济价值。债权银行重视对债权资产的控制和处置,投资者关注借款人的成长性和潜在偿债能力。

国际上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及评析

目前,各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按其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收益流现价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思想是:信贷资产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母体,会在资产存续期产生现金流,其转让价格是考虑了风险与通货膨胀因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例如,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在对大量低质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根据资产的规模、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估算各类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或近期出售可变现价值,由资产预期风险决定折现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

此法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有两个关键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率的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要结合资产质量和投资战略加以确定:质量优良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项目日常经营活动和残余价值;债务人赢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则应更多地考虑未来转手时市场的意愿支付价格;收益流现价法中的折现率反映了投资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必要投资报酬率,在确定时必须依据专业经验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项目的市场风险——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在信用风险度量上,近些年来计量和统计技术正在提供更多的帮助,一般认为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获得了很大发展。由J.P.Morgan在1997年提出的评估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资产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迁移矩阵、违约贷款的挽回率、债权或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等数据为贷款或债券计算组合理的市场价值和波动性,推断贷款/贷款组合的VaR值。KMV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模型则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采用将违约距离与历史违约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建立起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借款人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过,当前对投资人,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债权资产定价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难,主要是: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收集困难;应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技术含量高,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对违约损失和违约概率的预测不尽准确。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收益流现价估价法,使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为量化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也为债权资产定价提供了推动力,使债权资产的风险可以从资产中分离出来,进而被衡量、定价、出售和向市场转化。

风险分类折算法

法国在信贷资产转让中采取按照风险分类折算债权资产价值的方法,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划定贷款损失类别并回归计算债权风险价值系数,该系数与债权余额的乘积即债权的风险价值。例如,对可疑类信贷资产的平均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为50%-90%,对损失类债权的平均风险折算系数为90%-100%,具体折算系数的确定由银行根据充足的样本和充分的信息数据,结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来计算。不过,在不实行政府定价的国家,这种基于债权资产分类而预计损失率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投资者来说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这是因为,投资者购入的债权大多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作为一种类别系数,无法精确反映单项债权的风险价值;在风险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强的前提下,银行和投资者计算折算系数所依据的回收数据和损失记录等信息资料存在差异;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所确定的债权资产风险价值是一种估算价值,无法通过有效率市场的检验。由此,投资者在确定债权资产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求更为有效、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

账面价值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如墨西哥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其特点是按照债权人信贷资产净值(面额扣除坏账准备)定价,常见于政府主导的不良贷款转让,实际是政府为保护债权机构而采取的行为。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信贷资产形成成本,与资产的未来收益无关,故采用账面价值定价掩盖了债权人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利于揭露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分析贷款损失形成原因,也不利于客观评价投资者今后的业绩。在非政府定价的市场中,投资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账面价值定价,采用该法只会延误资产重组时机,例如波兰原计划在银行重组或破产中出卖70%的坏账,最后由于缺乏交易市场而受阻。

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

这是美国投资银行在收购韩国信贷资产的时候设计的一种新的交易结构,即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卖方除获得一定比例补偿外,以信贷资产账面价值的40%-60%作价入股,获得该项资产的未来收益权。目前采用这种作价机制的还有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信贷资产处置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是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一大创造,对稳固交易双方信心,推进交易达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上,目前已采用或正在采用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按账面价值定价,主要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给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种政府定价行为;市场定价法,包括招投标、拍卖、竞价出售过程中的定价,其中,拍卖定价正在逐渐成为定价方式的首选;协议定价,如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向灌云县政府出售该县45家企业6000万元债权;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向摩根斯坦利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12亿美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成交价1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华融与摩根斯坦利公司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双方按照契约分享资产管理收益。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中按账面价值、由政府主导定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与我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特点存在必然的联系:转让资产普遍质量低下且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进入资产转让市场的普遍是银行不良贷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贷款,交易标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缺乏必须的流动渠道,且处置市场狭小,也使得投资者对不良债权信心不足,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财务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债权评估成为评估工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债权资产价值评估没有统一规范和成熟的方法,评估中判断性因素起决定作用,风险量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定价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国当前还缺乏对债务人还款、资产转让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其次,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债务人都将安置企业现有职工、解决体制转换遗留问题、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托在盘活债务人现有资产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债权资产的真实保障程度和价值;再次,信贷资产价值还受到国内产权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对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思考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作试点已经开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调整资产流动性的方法。随着交易主体增多和资产交易量扩大,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以往以政府为主导、以账面价值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已受到交易方的普遍置疑,定价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提高资产转让定价中的公平和效率,建议借鉴前述各种定价技术,结合各阶段市场的实际状况加以适当运用:在现阶段市场容量有限、不良贷款处置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为保证贷款处置效率、避免延误改革时机,建议以贷款可能损失(参考国际上通常的专项呆帐准备金提取率)作为不良债权价格折扣评估资产价值,由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价格;交易双方认知存在较大分歧的,可以考虑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用未来收益权弥补债权人当前的损失。随着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发展,政府应逐步放开投资人资格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以信贷资产转让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在转让中注入更多优质信贷资产。在此前提下,逐步推广辅以现代计量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的收益流现价法等市场化定价方法。为保证市场化定价的顺利开展,还应注意做好有关配套工作:积累和统计有关信贷违约率和挽回率的历史数据,为价值评估提供必要参考数据;改善资产转让的外部环境,尽快明确和完善有关债权保障、抵押权实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减少资产转让中的政策性因素,避免资产转让中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安东尼•桑德斯著,刘宇飞译.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转让定价范文篇6

一、我国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货物的转让定价。集团公司利用其关联公司之间的提供原材料、产品销售等往来,通过采用“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等内部作价办法,将收入转移到低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而把费用尽量转移到高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从而达到转移利润和减轻公司整体税负的目的。

(二)劳务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除了上面提到的材料和产品贸易往来外,还会经常相互提供各种劳务服务。其做法同货物的转让定价基本相同,关联企业之间可以利用提供劳务服务的内部作价方式来实现利润的转移,达到减轻整体税负。

(三)管理费用的转让定价。企业集团总部为其下属公司提供各种管理服务。因此,有关的管理费用必须分摊给下属公司负担。集团公司为了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往往没有按合理标准来分配管理费用,而是对高税率子公司多分配费用,对低税率子公司少分配费用,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四)有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关联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租赁行为。这就为关联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

(五)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商标、商誉、专利权、专有技术等产权。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单一性和专有性的特点,转让价格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可供参照,其转让定价比货物及劳务更为自由灵活和方便,转让价格亦可包含于被转让的设备款之中,但是如果是国内企业将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包含于设备里面,则应考虑国家对出售固定资产征税的其他税收政策法规。

(六)资金的转让定价。资金的价格表现为贷款或借款的利息。关联公司之间可以通过其内部结算银行发生借贷行为,其常常表现为总公司对分公司进行贷款。这样,总公司就可通过对税率高的分公司实行高利率贷款的政策,而对税率低的分公司实行低利率贷款的政策,使公司利润从高税率公司向低税率公司转移,以减轻整体所得税税负。

总之,以减轻集团公司整体税负为目的的转让定价的基本做法是:当卖方处于高税率地区而买方处于低税地区时,其交易就以低于市场价进行;反之,则以高于市场价进行交易。

二、目前我国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对关联企业之间销售货物或财产的定价问题,一直是防止国际避税的一个焦点。其中的关键一环是确定一个公平的价格,以此作为衡量纳税人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方式,压低或抬高价格,规避税收。我国对关联企业之间不合理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是指以税务部门掌握的,非关联的独立竞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同类经济交易的价格,来确定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可比非受控价格法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对商品销售、劳务提供、无形资产转让、贷款提供等方面转让定价的调整。

(二)再销售价格法。在无法得到具有可比性的非受控价格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再销售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是指以关联企业之间交易的买方将购进的货物再销售给非关联企业时的销售价格扣除合理利润后的余额为依据,来调整关联企业之间不合理的转让定价。

(三)成本加利法。在市场可比非受控价格和再销售价格都无法得到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可以采用成本加利法。成本加利法是指按照转出的关联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按合理的毛利率计算的合理利润,来确定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在市场上无可比交易的某些独家产品。在使用成本加价法时,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毛利率。在确定毛利率时,应考虑市场的状况、货品的种类、无形资产的影响、卖方履行的职能等因素。

三、转让定价避税防范措施

(一)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加强立法。可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把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如果没有反证,税务部门在税收争议中所举证的全部事实均认为属实;如果要推翻这一结论,那么纳税人应负举证责任。在争议诉讼过程中,纳税人应列举使人信服的证据,来反驳税务部门征税所依据的法律事实。但当税务部门依法对纳税人的不正常避税、偷税进行处罚时,则必须履行举证责任。

(二)加强纳税申报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必须按照我国税法要求,于纳税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同时附送国家税务总局制发的《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表》。须填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关联企业的名称、地址、资本总额、主管项目、企业与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包括业务往来交易的类型、内容、日期、数量、规格、型号、单位计价标准、金额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本年度内与两家或两家以上关联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应分别填写申报表。未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的,应予以处罚。

(三)加强海关对关联企业之间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作用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对设备价值的鉴定作用。海关一旦发现企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偏高或偏低,即有权进行估价征税,海关可会同商检局对该批进出口货物进行认真检验鉴定。

(四)实行会计审计制度。税务机关在接到企业报送的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的两个月内,要专门组织委派熟悉涉外税收政策和企业财务知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税务人员,专门就企业会计核算过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审计,核查营业收入是否真实,成本费用有无多列少摊,利润所得有无匿报,经营活动有无违法等项内容。如审定企业有避税行为,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

转让定价范文篇7

摘要:从税务当局的角度研究转让定价与反避税问题,成为税收研究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发展,各个跨国企业都在争取我国市场份额。但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和负的最小化,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给中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

关键词:转让定价;避税;预约定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办厂,而且为了鼓励外商投资,我国也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给我国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人才和技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表面吸引投资过热的背后,却是外资的大部分亏损但是长期不倒,外资企业所得税增幅与投资增幅却不成比例。在中国投资是为了实现全球氛围内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效益最大。但是外资企业长期亏损,却又不断的增加投资,这就有了避税的嫌疑。

一、跨国公司滥用转让定价避税的不利影响

(一)损害我国投资环境和声誉

由于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属非法性亏损,表亏实盈,即主要是由于外商投资者利用转让定价手段将利润转移到境外的关联企业,致使一部分外商企业呈现亏损状态,这种状况会让一些外商误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好,损害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声誉,势必影响不明真相的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妨碍我国进一步引进外资,进而阻碍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二)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

许多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滥用转让定价将在华子公司的利润转移,逃避所得税,直接造成我国税收收入的流失。企业逃避纳税义务会损害我国政府的财政利益,进而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三)侵吞我方人员应得的利润

外商投资企业的母公司在我国子公司最终利润形成之前,通过转让定价提高子公司原材料购入价和压低其成品销售价,把应在我国子公司所实现的利润转移到其母公司所在国。这种在子公司最终利润形成之前,让转让定价顺手牵羊将子公司中我方人员应分得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母公司手中。

二、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不足

我国的转让定价规定与主要发达国家差异不大,似乎已与国际惯例接轨,比如,像美国和OECD一样,我国也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正常交易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仍处在起步阶段,转让定价税制还是过于粗糙,可操作性较差。首先,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不够系统性,操作性差。针对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我国也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和其他合理方法的调整方法,但调整方法规定不够具体,也不便于操作。其次,转让定价制度管理上的局限性。转让定价管理不同于其他日常税务管理和稽查,需要独立的制度框架和模式,所以从事转让定价管理的税务人员必须有专业知识。但是税务当局对转让定价的管理认识不够,稽查人员的培训不足,转让定价管理投入较少。再次,OECD以及美国的转让定价税制中都对纳税人的报告和举证义务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中没有规定纳税人在其经营过程中要作相应的文件准备,只是规定了税务当局进行转让定价调查审计时需要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或对有关文件资料进行确认。这样使转让定价的调查审计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成本,使转让定价反避税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纳税人很难提供比较完整的文件资料。致使转让定价调整常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调整中往往会有很大程度的讨价还价情况发生,使转让定价调整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最后,处在推广预约定价制度初级阶段。订立APA,要经过繁琐的程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纳税人的交易额较大,而且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效率要提高。而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两方面还要继续加强

三、转让定价避税的对策建议

(一)转让定价税制完善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立法层级较低,内容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对此,应借鉴国际上在转让定价税制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坚持运用正常交易原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明确关联关系的认定标准、完善调整方法、明确纳税人的报告举证义务、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等。来制定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转让定价法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反避税条款规定过于抽象、简单、可操作性差,在实际税务处理上给税务工作者操作带来困难。应将具体实施的调整方法制作成各种范例,采用灵活实用的方式来决定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2、应明确纳税人的报告和举证责任,加重处罚

税务机关在对有转让定价行为的企业实施税务调整过程中,规定纳税人负有举证责任和延伸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对税务机关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案,除非纳税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有效的证据材料,否则严格按已定的税务调整方案执行。税务机关要制定专门的转让定价处罚规则,对不合理的转让定价行为给以严厉的处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合理的转让定价行为发生。

3、完善对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坚持正常交易的原则,参照先进国家的做法,对各种方法要详细解释说明其适用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提高调整方法的可操作性。并允许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用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但对选定的方法必须详细列出理由,以说明所作选择符合正常交易原则中的最优法则。

4、推行和完善预约定价制

我国的APA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要提高我国APA的立法层次,完善相关法规,扩大其使用范围;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和征管水平,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提高我国APA规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税务机关执法的严谨性;还要加强对纳税人商业信息的保护:加快双(多)预约定价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制定相互协商管理办法,以配合我国双(多)边预约定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国内各部门的配合和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以便于信息的交换。

(二)加大转让定价反避税人才培养

转让定价反避税工作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综合性强、动态性强,其难度很大,人员素质要求高,需要具备国际税收、涉外税收、外语等多方面的素质。例如,许多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仅仅熟悉税收知识,而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当面对大量、复杂的转让定价问题且跨国公司又是通过计算及其网络等方式进行税务记张或信息传递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专业的培训和长期经验的积累。因此一定要制定措施,合理培养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加强境内外税务合作

对外,主要是争取国际税务合作,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的税收协定或专项的转让定价税制合作协议,对关联企业的税务处理和合作事项达成一致。对内,利用社会力量,强化协税护税制度,加大部门间协作。各级税务机关要争取与本地的外经贸、工商、海关、公安、劳动、银行、外管、财政、国税等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局(行业协会)密切配合,建立协税护税网,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各项基础信息、交易信息、纳税信息等。同时,还要争取其他部门如税务中介机构、司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协助,共同开展转让定价反避税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怎样看外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J].浙江经济,2005(18).

2、刘伟.跨国公司在华转让定价税收规制的局限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

转让定价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管理难题对策

转让定价是关联企业相互之间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的价格和提供贷款的利息而制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经营经验,投资呈现多地域化和多形式化。大量的内资关联企业应运而生,它们利用各地区税收政策的差异,制定转让价格来避税,降低整体税负,给地方税收管理带来很大难题。

一、关联企业的界定

关联企业的界定是转让定价税制的起点。《联合国范本》和《经合组织范本》都把管理、控制和资本作为认定关联企业的依据。在这两个范本的基础上,各国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关联企业的认定做出了具体规定。

(一)我国的《公司法》未列有关于关联企业的条款。而《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关联企业是指与企业有以下之一关系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1.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2.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3.其他在利益上相关联的关系。”《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1.相互间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25%或以上者;2.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股份达到25%或以上的;3.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50%或以上,或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是由另一企业担保的;4.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常务董事是由另一企业所委派的;5.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企业提供的特许权利(包括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才能正常进行的;6,企业生产经营购进原材料、零配件等(包括价格及交易条件等)是由另一企业所控制或供应的;7.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包括价格及交易条件等)是由另一企业所控制的;8.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际控制的其他利益上相关联的关系,包括家族、亲属关系等。”近年来,从福建省地税局稽查部门房地产行业等涉嫌避税案件稽查可以看出,一些企业就是通过关联企业开展避税活动。

(二)美国对关联企业的认定有如下特点:1.采用的标准:以有关各方的共同经营为标准,强调的是“控制”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2.立法形式:对关联企业的认定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表述,而把相当的权限赋予了财政部长及其授权人员。只要在实务中存在转让定价,税务部门即可根据税法做出存在控制关系的假设,若纳税人不服的,可以提出反证据,承担举证责任。3.适用交易对象:转让定价税制的适用对象包括国内交易和国际交易。

可以看出,我国对关联企业的认定是在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又使用了实例列举法,立法的初衷主要是针对跨国关联企业,同时也适用于内资关联企业。在实务中,税务机关更关注跨国关联企业,而内资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问题由于起步较晚,数额也较前者要小,往往容易被忽略。

二、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给地方税收管征带来难题

转让定价避税是关联企业之间在经济业务往来中,不是按独立企业(非关联企业)之间的正常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交易,而是以人为确定的内部价格进行结算,通过转移收入、利润而人为地安排某地公司盈利或亏损,以此来减轻或解除公司总体税收负担。

(一)内资关联企业制定转让定价的动机

1、可以减少或拖延交纳企业所得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减按18%的税率征收,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下至3万元的企业,减按27%的税率征收。关联企业可以通过转让定价,使内部企业降低应税所得额到适用较低税率的档次,还可以通过转让定价推延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即贷款的支付时间)。

2、可以免征或少征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采用四级超率累进税率,最低税率30%,最高税率60%。土地增值税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含20%)免征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纳税人通过转让定价,内部转移利润,达到少征或不征税。

3、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实现整体税负最小。关联企业利用国内高税区与低税区的税制和税收优惠差异,减少高税区的税收压迫,在税收上避重就轻,达到整体税负最小。我国各地区在税收优惠、是否开征可选择的税种、幅度税率的选择和具体的征管方式上有很大差异,对关联企业避税是很大的激励。

(二)转让定价的形式多种多样,给地方税收管征带来很大困难。

1.有形财产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包括机器设备和生产线)的转让实行“低进高出或高进低出”,把收入尽量转移到税负低的企业,而把费用尽量转移到税负高的企业。地税机关虽可以根据新《征管法》规定关联企业可以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作价以及再按销售给无关联的第三者价格进行调整,但很多企业定价调整没有参照标准,现行税法对转让定价调整还没有比较切实可行的规定,在实际中难以操作。例如目前一些制药企业就利用其制造原材料定价的复杂性、税务机关掌握市场药价的困难,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转让实行“高进低出和低进高出”办法进行避税。又如房地产交易,每个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房产是独一无二的,虽然相同地段相同类型相同结构的房产可供参照,但这种参照标准不是唯一的,因为房产价格除了地段、类型和结构影响外,还受地价、开发成本等房产自身因素的制约。

2.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无形资产故意将土地使用权在关联企业间转让,就是比较典型的转让定价行为,地税机关一般很难察觉和进行调整。如:福州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政府划拨地使用权,又将该块地转让到其全资子公司名下开发房产,增值额在土地增值税免征范围,规避土地增值税的征收。

3.劳务费用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经常发生内部互相提供劳务,如果将大量劳工费转移到一家公司的账上,致使这家公司出现虚亏实盈,就可免纳所得税,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还可以用今后五年的利润来弥补这项亏损。

4.固定资产租赁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还经常发生固定资产的租赁,租赁不仅具有融资的作用,还可以用来避税。例如高税区的公司借入资金购买机器设备,以最低价格租给低税区的关联企业,后者再以高价租给另一高税区的关联企业,就可以利用租赁费可在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的规定实现避税,减少筹资成本。例如厦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规避税收政策,将原本属于租金的收入以物业管理费的名义收取,造成租金偏低,与同档次写字楼租金相差达42.8%,由于租金以管理费的名义收取,造成其收取的物业管理费偏高,是同档次写字楼的2.29倍。

5.金融方面的转让定价。(1)关联企业之间提供贷款的利率高于或是低于市场利率;(2)资本弱化,即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减少自有资本的数量而增加贷款的数量,从而增加利息的扣除;(3)关联企业之间的短期资本融资,如购货方延期支付货款的时间超过商业惯例却不按市场利率支付利息;或是供货方向分销商提供短期资本供进货周转,未按市场利率收取利息;或是由上级公司担保取得第三者贷款,下级公司未支付正常的担保费用等。(4)长期金融领域也常常容易发生转让定价,如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

三、内资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危害与对策

(一)据估计,跨国关联企业避税每年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在300亿元以上,已经成为近期税收工作的焦点。我国内资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对外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增多,这种避税现象将会急剧扩大化和复杂化,其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

1、关联企业通过制定转让定价,降低其整体税负,侵蚀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税收优惠繁多冗杂,使得转让定价避税非常容易实现,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

2、造成同地区、同行业的企业税负不均,不利于公平竞争。同地区、同行业的企业本应适用同样的税收政策,但是由于转让定价的存在,不同关联企业之间、关联企业和非关联企业之间的实际税负差别很大。

3、由于各地区的税收优惠不一致,税收收入由高税负地区流入低税负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制定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东部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利润却通过转让定价转移到东部纳税。中西部地区资源遭到掠夺性开采,环境被破坏,社会成本和公共财政支出剧增,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税收补偿,而东部地区没有付出成本却坐享其成,严重恶化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国家对西部地区也制定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中部地区腹背受敌,形势更为严峻。

4、造成非正当竞争,容易孳生垄断。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操纵商品价格,使某一内部企业能以低于当地市场价的价格出售商品,或通过转让定价虚增某一内部企业利润,扭曲其他企业对其信誉判断,误导消费者,将非关联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5、不利于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利润流入国家鼓励和照顾的低税率行业,违背了税收优惠的初衷。

由于转让定价的过度使用侵蚀了国家的税收,还带来巨大的负的外部效应,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转让定价进行调整,是各国税制的一贯做法。

(二)我国的反避税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避税和反避税之间的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做法,吸收跨国关联企业反避税的经验,完善内资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税制。

1、强化立法,完善法律法规:(1)修改我国《公司法》,增加有关关联企业的条款,规定关联企业在注册登记时须予以申报,确认其身份。(2)修改税法有关关联企业认定的条款,以股权占有标准和业务上或组织上的实际联系标准为主,辅以有关各方共同经营结果标准,既可以减少税务执行上的随意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3)进一步细化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对关联企业提供虚假资料、税务机关介入和处罚的权限、税务机关违法或不当执法侵犯企业自主权等行为的判断标准和处罚措施,既防止企业自主权的滥用也防止税收执法权的滥用。(4)对我国现行繁多冗杂的税收优惠进行清查整理,废除不合时宜、不利征管、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税收优惠,提高避税的难度。

2、严格执法,维护税收法律刚性:(1)提高税务机关对内资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问题的重视,不能对跨国关联企业一边倒,要坚持内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在内资关联企业试点推行预约定价协议。预约定价是目前国际上监控转让定价较先进的方法,其最核心的原则是企业通过与税务机关进行协商讨论,预先确定双方同意的转让定价原则,从而降低关联企业日后受到转让定价调查的风险。(3)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特别是大型和上市内资关联企业年报,对不予披露、披露不足者进行重点审计和处罚。

转让定价范文篇9

关键词: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流动性

信贷资产外部转让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缓解资本充足压力、提高金融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信贷资产的特殊性,其外部转让定价十分复杂和困难,需要在实践中改良和优化。

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困难

相比于信贷发放,债权转让是一种新兴的交易活动,没有先例可循。信息不完全造成资产买方难以合理估定未来报酬和风险;交易市场缺乏效率以及交易双方利益取向不同也造成有效价格难以达成。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度量困难

信用风险计量一直是风险计量中一个艰涩的话题。尽管近十年来,理论界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计量模型,但由于缺少银行贷款违约和挽回率的长期数据以及未能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对破产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而且应用范围也不广泛。

债权银行和投资者利益取向不同造成信贷资产评估差异

债权人主要根据风险暴露(不良债权的余额)和预计损失差值确认债权资产的价值,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风险度量;而投资者投资债权目的在于取得债权权益和债权收益,价值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采用的折现率也与债权人存在着差异。债权银行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较大;而投资者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债权银行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会计账面来确定债权风险和债权价值,而投资者往往结合借款人的整体资产和运营状况判断债权资产的经济价值。债权银行重视对债权资产的控制和处置,投资者关注借款人的成长性和潜在偿债能力。

国际上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及评析

目前,各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按其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收益流现价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思想是:信贷资产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母体,会在资产存续期产生现金流,其转让价格是考虑了风险与通货膨胀因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例如,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在对大量低质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根据资产的规模、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估算各类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或近期出售可变现价值,由资产预期风险决定折现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

此法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有两个关键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率的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要结合资产质量和投资战略加以确定:质量优良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项目日常经营活动和残余价值;债务人赢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则应更多地考虑未来转手时市场的意愿支付价格;收益流现价法中的折现率反映了投资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必要投资报酬率,在确定时必须依据专业经验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项目的市场风险——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在信用风险度量上,近些年来计量和统计技术正在提供更多的帮助,一般认为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获得了很大发展。由J.P.Morgan在1997年提出的评估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资产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迁移矩阵、违约贷款的挽回率、债权或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等数据为贷款或债券计算组合理的市场价值和波动性,推断贷款/贷款组合的VaR值。KMV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模型则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采用将违约距离与历史违约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建立起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借款人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过,当前对投资人,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债权资产定价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难,主要是: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收集困难;应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技术含量高,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对违约损失和违约概率的预测不尽准确。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收益流现价估价法,使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为量化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也为债权资产定价提供了推动力,使债权资产的风险可以从资产中分离出来,进而被衡量、定价、出售和向市场转化。

风险分类折算法

法国在信贷资产转让中采取按照风险分类折算债权资产价值的方法,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划定贷款损失类别并回归计算债权风险价值系数,该系数与债权余额的乘积即债权的风险价值。例如,对可疑类信贷资产的平均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为50%-90%,对损失类债权的平均风险折算系数为90%-100%,具体折算系数的确定由银行根据充足的样本和充分的信息数据,结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来计算。不过,在不实行政府定价的国家,这种基于债权资产分类而预计损失率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投资者来说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这是因为,投资者购入的债权大多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作为一种类别系数,无法精确反映单项债权的风险价值;在风险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强的前提下,银行和投资者计算折算系数所依据的回收数据和损失记录等信息资料存在差异;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所确定的债权资产风险价值是一种估算价值,无法通过有效率市场的检验。由此,投资者在确定债权资产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求更为有效、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

账面价值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如墨西哥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其特点是按照债权人信贷资产净值(面额扣除坏账准备)定价,常见于政府主导的不良贷款转让,实际是政府为保护债权机构而采取的行为。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信贷资产形成成本,与资产的未来收益无关,故采用账面价值定价掩盖了债权人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利于揭露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分析贷款损失形成原因,也不利于客观评价投资者今后的业绩。在非政府定价的市场中,投资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账面价值定价,采用该法只会延误资产重组时机,例如波兰原计划在银行重组或破产中出卖70%的坏账,最后由于缺乏交易市场而受阻。

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

这是美国投资银行在收购韩国信贷资产的时候设计的一种新的交易结构,即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卖方除获得一定比例补偿外,以信贷资产账面价值的40%-60%作价入股,获得该项资产的未来收益权。目前采用这种作价机制的还有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信贷资产处置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是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一大创造,对稳固交易双方信心,推进交易达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公务员之家

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上,目前已采用或正在采用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按账面价值定价,主要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给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种政府定价行为;市场定价法,包括招投标、拍卖、竞价出售过程中的定价,其中,拍卖定价正在逐渐成为定价方式的首选;协议定价,如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向灌云县政府出售该县45家企业6000万元债权;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向摩根斯坦利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12亿美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成交价1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华融与摩根斯坦利公司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双方按照契约分享资产管理收益。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中按账面价值、由政府主导定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与我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特点存在必然的联系:转让资产普遍质量低下且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进入资产转让市场的普遍是银行不良贷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贷款,交易标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缺乏必须的流动渠道,且处置市场狭小,也使得投资者对不良债权信心不足,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财务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债权评估成为评估工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债权资产价值评估没有统一规范和成熟的方法,评估中判断性因素起决定作用,风险量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定价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国当前还缺乏对债务人还款、资产转让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其次,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债务人都将安置企业现有职工、解决体制转换遗留问题、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托在盘活债务人现有资产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债权资产的真实保障程度和价值;再次,信贷资产价值还受到国内产权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对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思考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作试点已经开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调整资产流动性的方法。随着交易主体增多和资产交易量扩大,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以往以政府为主导、以账面价值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已受到交易方的普遍置疑,定价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提高资产转让定价中的公平和效率,建议借鉴前述各种定价技术,结合各阶段市场的实际状况加以适当运用:在现阶段市场容量有限、不良贷款处置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为保证贷款处置效率、避免延误改革时机,建议以贷款可能损失(参考国际上通常的专项呆帐准备金提取率)作为不良债权价格折扣评估资产价值,由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价格;交易双方认知存在较大分歧的,可以考虑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用未来收益权弥补债权人当前的损失。随着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发展,政府应逐步放开投资人资格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以信贷资产转让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在转让中注入更多优质信贷资产。在此前提下,逐步推广辅以现代计量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的收益流现价法等市场化定价方法。为保证市场化定价的顺利开展,还应注意做好有关配套工作:积累和统计有关信贷违约率和挽回率的历史数据,为价值评估提供必要参考数据;改善资产转让的外部环境,尽快明确和完善有关债权保障、抵押权实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减少资产转让中的政策性因素,避免资产转让中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转让定价范文篇10

一、我国转让定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以转让定价为核心的反避税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中国在世界转让定价标准制定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微小,与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不相适应,与世界外资大国、外贸大国的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本国经济利益的捍卫。(二)转让定价立法的完整性不够,精细化程度不高,而且立法的针对性、实用性有待提高。中国转让定价的立法与一些发达国家大致同步,但是十多年来仅限于关联关系认定、调整方法等传统领域,对国际转让定价新领域、新方法的借鉴、吸收不够,如资本弱化、集团内劳务成本分摊、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等。立法太拘泥于OECD的基本框架,对中国独有的一些转让定价新问题缺少相应的立法条款,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三)部门之间的合力尚未形成,社会环境有待改善。有些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把开展转让定价和改善投资环境对立起来,形成工作阻力。信息和资料的社会共享程度差,寻找可比对象、可比信息较难。实际上海关的货物价格评估、外管部门的反洗钱与转让定价管理密切相关,但目前基本是部门分割,信息不畅。(四)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研究能力不足。过多地强调拿来主义、过多地受到OECD的影响,相关研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以中国作为资本输入国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的转让定价还非常不够,与现存的法制环境、经济制度、税收制度衔接不够,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较差。

二、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主要途径和对税收造成的影响

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主要途径有:(一)销售货物的转让定价。集团公司利用其关联公司之间提供原材料,产品销售等往来,通过采用“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等内部作价方法,将收入转移到低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而把费用尽量转移到高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从而达到转移利润和减轻公司整体税负的目的。(二)劳务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多收、少收甚至不收劳务费用,使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根据需要进行转移,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三)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无形资产是指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一般指企业拥有的商标、商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单一性和专有性的特点,转让价格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标准可以参照,比其它转让定价更为方便,关联企业通过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转让费转让定价,来调节其利润,以追求税收负担最小化。(四)资本弱化。向境外不合理地大量借款,形成资本弱化,并由于利息高于市场,实现利润转移。(五)规避预提所得税。对一些本应该向母公司支付并同时扣缴预提所得税的项目,母子公司之间为了规避预提所得税,不签合同或不开售付汇凭证,利用高进低出将费用转移出去,或者人为地将应税项目调整为免税的境外劳务项目。(六)通过集团内的成本费用分摊,实现利润转移。名义上向母公司支付技术使用费,实际上是母公司研发费用的分摊,而且支付大量研发费用的中国企业并未享受相应的收益,形成了向境外母公司大量不真实的支付,即便是一些真实的技术转让,也收费过高,周期过长,造成了利润的不合理转移。(七)控制固定资产的售价或使用期限。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的固定资产的价格和规定的折旧期限,会直接影响子公司的产品成本,以达到利润转移的目的。

三、国外处理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国外管理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调查审计之前对企业关联交易的文档资料准备有明确的要求,起一定的提醒和告诫作用;调查审计过程中有相对完善和可操作的法规作为调整依据;调查审计结束后,有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对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企业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提高了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风险。

其一,国外为了提醒企业不要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为了税务当局转让定价审计的顺利实行和调整,对转让定价的文档有明确要求:要求纳税人提供包括反映该跨国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的文档,以及选择某种定价方法的理由和使用的可比数据,以支持其转让定价政策。这些特定文档要求,实质上是规定企业提供证据和文件,以证明其与关联企业之间交易是否属于正常交易。这些要求可以减少信息缺失,防止税务机关因为信息的缺失影响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情形的判定。

其二,世界上一些转让定价政策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有比较严厉的处罚规定,形成了对滥用转让定价向境外转移利润的一种威慑。如美国、英国等都对纳税人滥用转让定价单独制定了罚则,即使不单独制定罚则的其他国家也对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利润的经济处罚在税法中予以明确。新加坡按少缴税款的1-4倍处以罚款,泰国按少缴税款的1-2倍收取罚款,并且每月按少缴税款的1.5%加收滞纳金,但滞纳金最多不能超过补征税款的100%。

其三,国外很多国家有较为完善的转让定价法规,而且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及时修改和更新转让定价的法规和政策,政策的时宜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如针对跨国劳务的复杂性和利用无形资产避税的多样性,2006年8月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税务局了针对共同控股纳税人之间的劳务提供,以及来源于无形资产的所得的税务处理最终和暂行的法规。新法规详细说明了用于确定共同控股纳税人之间服务交易中的公平交易费用的方法,并且应用于来自无形资产的所得的分摊,特别是有关一个控股方针对另一个控股方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分担额问题(下文的一个案例就是美国2006年对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巨额调整)。日本2006年也修订了转让定价行政管理指南,修订内容主要也是针对有关无形资产交易和成本的分摊安排,新指南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外延,明确了成本分摊中的一些计算比例。

成功案例:2006年9月,美国联邦税务局对美国子公司葛兰素史克向其总部英国的母公司葛兰素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进行了成功调整,累计补税34亿美元,时间跨度囊括1989年-2006年,成为联邦税务局的历史上最大的纳税调整。英国的母公司葛兰素公司是药品跨国制造集团、分销商。葛兰素研究、开发并得到葛兰素系列产品,特别是Zantac溃疡特效药的专利权。葛兰素传统系列产品的所有专利和全球商标都为葛兰素公司所拥有。在70年代,葛兰素和其美国子公司葛兰素史克签订合同在美国市场营销和分销葛兰素的传统系列产品。根据这个合同,葛兰素史克履行装药和产品职能,营销和分销葛兰素传统系列产品。葛兰素史克从葛兰素得到在美国营销、分销产品的权利许可,特许权使用费为美国销售额的10%。葛兰素史克做了一些和这些产品相关的临床试验,费用都从葛兰素得到报销。所有营销材料、计划都是葛兰素在英国开发的并在美国使用之前在其他市场使用过。1989年,当Zantac被引入美国时,遇到了一个直接竞争对手,Tagamet,它在美国药品市场运作得很成功。由于疗效显著,Zantac在引入美国市场两年后取代了Tagamet成为溃疡首选药。Zantac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成品,这种地位一直保持了好几年。由于Zantac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葛兰素史克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也提高了。在1992年的转让定价审计中,联邦税务局认为葛兰素史克自1989以来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价值很高,作为葛兰素史克市场营销活动的结果开发出来的市场营销型无形资产和商标体现在葛兰素传统系列产品的销售价格里。联邦税务局认为这些无形资产的经济所有者是葛兰素史克,葛兰素应在相应年度中对葛兰素史克进行合适的补偿。后来联邦税务局将葛兰素史克支付给葛兰素的产品转让定价调整到合约成本制造商的成本加价水平;并减少了葛兰素史克为销售产品的权利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联邦税务局同时还强调葛兰素史克市场营销活动对提高无形资产价值的贡献,使用剩余利润分割法,根据葛兰素史克的销售额,市场营销活动和葛兰素拥有的知识产权等因素将葛兰素史克的大部分利润分配给了美国。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联邦税务局对转让定价税收管理的力度,还说明了联邦税务局将密切关注纳税人如何定义知识产权并利用这个定义在未来确定他们的转让价格。

四、我国处理转让定价税收问题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