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5:31:22

中餐

中餐范文篇1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中餐范文篇2

一、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ii]

二、现代中餐礼仪

(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

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餐宴会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宴会,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

宴请活动就其目的性质而言,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礼仪性质的,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或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等举行的宴会,都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另一种是交谊性的,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再一种是工作性质的,主人或参加宴会的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这三种情况又常交相为用兼而有之。宴会的目的形式性质不同,但宾主所遵循的基本礼仪是一致的。

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宴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

(二)中餐宴请礼仪

1.用餐地点的选择

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因此餐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餐空间,用餐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餐宴的效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的疆域和历代的风流人物,都成了各类餐厅取之不尽的素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以特定的历史朝代为主题

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在菜肴、装饰和服务等方面,都尽显历史风貌,如大唐酒楼、清宫御膳房等。

(2)以特定的地方菜色为主题

很多餐厅都是选择众多菜系中的一种,作为制定菜单、装饰布置和服务的基础,形成了以地方菜系为主题的餐厅。如黔湘阁、苏浙汇。

(3)以风景名胜为餐厅布置的主题

通过壁画、雕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等,突出餐厅的主题。对于既想享受美味佳肴,又想领略名胜风光的人,这是绝好的选择。如长城厅、敦煌宫、西湖轩、梅龙镇等。

(4)以花草植物为主题

以盆栽、木刻、壁画等为客人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如桃园、梅苑、芙蓉楼等。

(5)以历史文学为主题

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素材,进行改编或取其谐音,如川国演义等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

商务宴请,选择用餐地点时主要考虑,是否能降低彼此的戒备心,创造无压力的就餐氛围。灯光要暗淡些,并演奏朦胧的音乐。客户的视线应当被一个屏风或一个巨大的绿色植物挡住,这样才能使客人聚精会神,容易获得有利的决定。

2.点菜礼仪

根据我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成“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马虎不得.很多人请客吃饭,对各个菜系尚不熟悉,就经常会出现“乱点鸳鸯谱”的情况。目前,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八大菜系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有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它们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壮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不同的菜肴,也有不同的烹调方法,比如:焖就是将煎、炸、炒或水煮的原料,加入酱油、糖等调味汁,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长时间加热。制品形态完整,不碎不裂。烩就是将加工成片、丝、条、丁的多种原料一起用旺火制成半汤半菜的菜肴。此外,还有烘、煮、炸、烤、滚、爆、蒸、燉、煨等方法。了解基本的烹调技巧,也有助于点出主宾双满意的菜单。

一般情况下,一顿标准的中餐菜单结构包括:

·前菜(开胃菜)

·汤(羹汤)

·主菜(大菜)

·面类或米饭

·点心(甜点)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做东招待时,可请客人点菜,或请女士先点。

·在安排菜单时,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如宗教的饮食禁忌,“三高”患者出于健康原因的禁忌,喜欢吃辛辣食物等地域偏好。

·先决定主菜再搭配其他,主菜代表着品位,也代表了主人的“立场”,也就是“预算价位”,因此主菜点什么,作东者应有主见。

·当天的特色菜可以附加在菜谱上,也可以用立式菜单放在台面上,有时还在餐厅的门口用广告形式陈列。特色菜可能是原料过剩的品种,也可能是是时令菜或厨师的拿手菜。如果它是剩余菜或时令菜时,通常是比较便宜的,可以适当选择。

3.中国酒知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人饮酒的豪放胸襟,难以言喻的情感一览无余,中国也是古老的酿酒国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含糖的野果也会自然发酵成酒的。自古就有“猿猴造酒”的传说,说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猿猴造酒,将吃剩的果子集中堆放起来,由于附在果皮上的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成熟的果子自然发酵,便酿成了原始的酒,称之为“猿酒”。

酒是常用的饮品,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常见的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保健药酒几大类:

·白酒是餐宴场合的情感催化剂。中国传统的八大名酒包括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五粮液、四川剑南春、安徽古井贡酒、江苏洋河大曲、贵州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黄酒:绍兴加饭酒、龙岩沉缸酒等

·啤酒:有生啤酒、干啤酒、黑啤酒等若干种

·保健药酒:山西竹叶青等

斟啤酒时应先慢倒,接着猛冲,最后轻轻抬起瓶口,其泡沫自然高涌,汽泡保持了啤酒的新鲜美味,一旦泡沫消失,香气减少,则苦味必加重,有碍口感。

·中餐常以开杯酒作为宴请开始的标志,宴席开始时,主人举杯敬所有来宾,这个时侯,无论会不会喝酒,都要举杯浅酌,不宜推拒,它代表了主人的谢意与祝福。

·当主人起立敬酒时,所有来宾也应起立回敬,这是基本礼节。

·向长辈或上级敬酒时,宜双手捧杯,起立敬酒。

·许多酒国英雄,喝酒时仰起脖子,将整杯酒滴酒不剩的倒进喉咙里,虽然豪气万千,却很不雅观。

4.餐桌摆放礼仪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二)餐具使用礼仪

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三)用餐礼仪

1.座次安排

目前我国以中餐圆桌款宴,必须注意下列原则:1.以右为尊,左为卑。如男女主人并座,则男左女右,以右为大。如席设两桌,男女主人分开主持,则以右桌为大。2.职位或地位高者为尊,高者座上席,依职位高低,即官阶高低定位,不能逾越。3.女士以夫为贵,其排名的秩序,与其丈夫相同。4.遵守社会伦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在非正式的宴会场合,尤应遵守。5.如男女主人的宴会,邀请了他的顶头上司,经理邀请了其董事长,则男女主人必须谦让其应坐的尊位,改坐次位。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的宴会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安排座位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

二是要把主宾和夫人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通常是以右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

三是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

四是主人方面的陪客应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避免自己的人坐在一起。

餐桌坐次的暗示:在中国的饮食礼仪中,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礼,中国的文化是不让客人感到紧张。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被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

2.上菜程序

宴会之前,应按照宴请所要达到的目的,列出被邀请宾客的名单。确定主宾、副主宾以及陪同客人。宴清时间应以主宾最合适的时间来确定,以多数宾客能来参加宴会为准则。宴会场所的选定,要考虑生活习惯、民族差异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宴会的菜谱要做到丰俭搭配、主次分明。应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同时,酒水、香烟、水果要备齐。

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手碟——冷碟——热炒——大菜(含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饭点——茶果

【手碟】手碟其实是为早到的客人准备的,主要供宾主谈心和等人用。传统上有蜜饯、糕点,但现在流行以茶水、瓜子代替。

【冷碟】冷碟实际上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人看的,或者是在一道道的热炒大菜之间为了不停筷子而准备的。在正规的宴席上,什锦拼盘是不能用的,必须用主碟和围碟。主碟食用意义并不大,主要要讲究拼盘的漂亮和雕刻的工艺。一主碟带8~12个围碟,围碟以食用为主,但一定要在总体上对主碟起衬托作用。

【首汤】首汤,这主要是广东人的规矩,一上来就是一道例汤。据说主要是为了开胃提神,刺激食欲,但按照科学的讲法,它稀释胃液,不利于消化。所以呀,不喝也罢:)

【热炒】热炒和大菜其实不是一回事情,多数以煎、炒、爆为主,汤汁也比较的少。要求色艳、味美、鲜香爽口,量不宜多,一般要比大菜的盘略小一些。作用就是在大菜间调味,说白了就是免得大菜吃多了觉不出好来。上菜的顺序应该是上完先上冷碟,次上大菜,而将热炒穿插在大菜中入席。从传统上讲,热炒应该是从味淡开始,然后味道越来越浓才是。

【大菜】大菜分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是宴席的主角。胡儿讲的大菜其实应该叫做头菜

【头菜】头菜顾名思义是指排在所有大菜最前面,是一桌菜中最贵的一道。按传统,宴席是根据头菜来命名的,比如说鱼翅席,其实就是头菜是鱼翅,而不是到到菜都是鱼翅。

【热荤】正规宴席,热荤的用料应尽量和头菜有一定的差距,避免喧宾夺主,道道菜都是熊掌鱼翅反而是暴发户的样子。热荤的作法一般是烧、烤、焖、蒸、炸扒等,汤汁一般较多,盘子也比较大。有时候会上到整鸡、整鸭,其实这纯属以量取胜,很少有人吃掉的。上海地区过去的婚宴有最后上几盘整鸡整鸭的规矩,客人是不能动的,是留给主人带回家慢慢品位的。头菜以后一般应上炸烤类的大菜,以后的规矩就比较的随便,但切忌重复。鱼菜特别是整鱼应该放在后面。中式传统宴席中,点心和甜菜是穿插热荤中上的,主要是为了调剂口味。素菜也不一定在最后,一般1~2到在比较后的位置上。但现在的趋势是素菜最后上,然后上点心(省略饭点),然后上甜品,这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了。

【二汤】头菜上完后,二菜是炸烤类,然后就要上汤,多半是清汤,为的是清爽喉咙,以利再战(明明是三汤,为什么还叫二汤)。但如果头菜的汤水较多,这到汤绝对不能上了,否则就成水饱了。

【座汤】座汤是最后一道大菜,规格一般都高,有时会用整只的鸡鸭,比如清炖全鸡、鲫鱼汤等,味道要比较浓,给人回味。但现在更倾向于上清汤,甚至不放盐,去出油腻用。可能和现在人整体口味偏淡有关。

这说的主要是宫廷菜系的规矩,其他菜系略有不同。鲁菜规矩比较松,粤菜就比较严。淮扬菜一般热炒上完后才上大菜,但川菜就跟本不分热炒和大菜。

3.夹菜、敬酒、喝汤特别注意

(1)夹菜时,一是使用公筷;二是夹菜适量,不要取得过多,吃不了剩下不好。三是在自己跟前取菜,不要伸长胳膊去够远处的菜;四是不能用筷子随意翻动盘中的菜;五是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可很少地夹一点,放在盘中,不要吃掉,当这道菜再传到你面前时,你就可以借口盘中的菜还没有吃完,而不再夹这道菜,最后你应将盘中的菜全部吃净。进食时尽可能不咳嗽、打喷嚏、打呵欠、擤鼻涕,万一不能抑制,要用手帕、餐巾纸遮挡口鼻,转身,脸侧向一方,低头尽量压低声音。

(2)敬酒。在商务用餐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主办方非常热情,不停地夹菜,不停地劝酒。在正式的商务用餐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参与者,要客随主便,但是我们作为主办方的话,要特别注意其他人的习惯,有可能对方不胜酒力,或者说这个菜他并不是很喜欢吃,那么在让菜的时候,应该尽量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习惯。

(3)喝汤。在喝汤的时候,声音要尽量小,不要影响他人。

4.宾主礼仪

(1)主人的礼仪

应该说,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主人举办宴请,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主人都应提前对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并依照客人的习惯、特点安排好请客时间、地点等事宜。礼仪性宴请礼节更隆重讲究。

在宴会开始前,主人应该站立门前笑迎宾客,晚辈在前,长辈居后。对每一位来宾,要依次招呼,待客人大部分到齐之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家庭便宴比较随便,主人不一定在门口迎客,可在客人到达时趋前握手招呼)。主人对宾客必须热诚恳切,一视同仁,不可只注意应酬一两个忽略了别的客人。

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此后每一道菜上来,都要先举杯邀饮,然后请客人“起筷”。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遇到有特殊口味的客人要及时调换菜点。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应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对走在后面的客人,可略为寒暄几句。

(2)做客的礼仪

作为应邀参加宴会的客人,如时赴约,举止得当,讲究礼节是对主人的尊重。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服饰。客人赴宴前应根据宴会的目的、规格、对象、风俗习惯或主人的要求考虑自己的着装,着装不得体会影响宾主的情绪,影响宴会的气氛。②点菜。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如果你参加一个尚未安排好菜的宴会,就要注意点菜的礼节。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太便宜了,主人反而不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他,如果最便宜的菜恰是你真心喜欢的菜,那就要想点办法,尽量说得委婉一些。③进餐。进餐时举止要文明礼貌,“不马食,不牛饮,不虎咽,不鲸吞,嚼食物,不出声,嘴唇边,不留痕,骨与秽,莫乱扔。”面对一桌子美味佳肴,不要急于动筷子,须等主人动筷说“请”之后你才能动筷。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能用餐。如果酒量还能够承受,对主人敬的第一杯酒应喝干。同席的客人可以相互劝酒,但不可以任何方式强迫对方喝酒,否则是失礼。自己不愿或不能喝酒时,可以谢绝。

参加宴会最好不中途离去。万不得已时应向同桌的人说声对不起,同时还要郑重地向主人道歉,说明原委。吃完之后,应该等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可以散席,才能离座。宴会完毕,你可以依次走到主人面前,握手并说声“谢谢”,向主人告辞,但不要拉着主人的手不停地说话,以免妨碍主人送其他客人。

5.餐桌上如何说话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6.餐桌礼仪细节

餐桌礼仪是出席宴会在餐桌上应该注意的礼貌礼节,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具体来说,餐桌上这些礼仪知识需掌握:公务员之家: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宜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打嗝。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6、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7、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8、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候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19、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0、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账,推拉争付,甚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账。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中餐范文篇3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中餐范文篇4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中餐范文篇5

[关键词]中餐菜名;英语翻译;策略

开展中餐菜名的英语翻译研究,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餐饮行业提升国际形象、增强沟通交流水平的需求。通过良好的英语翻译策略,译者可以将中餐菜品名称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可以传播中餐饮食文化,更可以让每一名就餐人员获得更多的乐趣与体验。

1中西方饮食文化对菜名翻译影响

译者在对中餐菜名进行英语翻译时,必须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思考。首先,与西方餐饮相比,中餐菜名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饮食文化中,很多菜品背后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演变过程可能经历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而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更是让人在品尝菜品时,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如“过桥米线”“佛跳墙”“夫妻肺片”“东安子鸡”等。这些菜品名称背后都是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而这对于中餐菜名的英语翻译来说具有重要影响。译者如果能够将文化故事融入其中,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菜品名称,并留下深刻印象。其次,与西方餐饮相比,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更加多样化。受快节奏社会生活影响,快餐在西方得以大行其道,西方人更喜欢吃牛排、汉堡、炸鸡等食物。就发展脉络来看,西餐远不及中餐的历史悠久。中餐受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菜名上显得尤为丰富,如富有地域特色的“东北乱炖”“羊肉泡馍”“德州扒鸡”“北京烤鸭”等;如体现民族特色的蒙古族的“烤全羊”、苗族的“酸鱼汤”、傣族的“猪肉干巴”、藏族的“酥油茶”、朝鲜族的“泡菜”等。

2中餐菜名英译的原则简述

一是侧重点原则。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需要把握侧重点原则。译者在对菜名进行定性时,必须考虑到它的外观形态、味道色彩、文化寓意、食材本质和地域特色等。如“健康小炒”这道菜主要是由西兰花、胡萝卜、木耳、虾仁等食材构成,其菜名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到它的健康性、绿色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菜名时也要尊重饮食观念的传递,将其翻译为“HealthStirFry”。二是简洁性原则。在对中餐菜名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结合菜品的主要特色进行翻译,译名不能太冗长,那样既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也不利于餐厅菜单的制作。因此,译者必须结合菜名的本质特点,简洁而准确地表达菜名。如有的译者将“小葱拌豆腐”译为“BeanCurdMixedwithChoppedGreenOnion”,这样的译文给人一种非常冗长的感觉。相比之下,“BeanCurdwithShallot”更为合适。再如辣子鸡这道菜,有的译者将其译为“SauteDicedChickenwithHotPeppers”,此译文同样过于冗长,可以简化为“SpicyChicken”。三是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时展的主题,社会各行各业想要谋发展、求生存,都离不开创新二字,餐饮行业也是如此。译者在开展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工作时也要结合一定的创新性原则,予以菜名趣味化、生动化的解读。如译者可将“臭豆腐”翻译为“TenLiFragrance”,意为“十里飘香”;将“驴打滚”译为“RollingDonkey”,意为“翻滚的驴子”等。

3中餐菜名的英语翻译策略

3.1艺术性英译策略

很多中餐菜品名称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饮食上,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十分考究。尤其是在上流社会或高档餐厅里,菜品名称往往代表了一定社会层级和地位,更彰显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很多菜品的命名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如菜品“富贵花开”主要是用各种食材雕刻成漂亮的花形;菜品“步步高升”主要是将各类食材制作成梯子形状等。此外,还有很多菜品的命名与其主食材的美好寓意有关。如鸡爪在中餐当中常常被称为“凤爪”,鱼在中餐当中常常被赋予“年年有余”的寓意,四季豆经常被赋予“四季发财”“四季平安”之意等。所以,译者在翻译中餐菜名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中餐饮食文化内涵,将其中的吉祥寓意融入其中,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如著名粤菜“龙虎斗”中的“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崇高,但是西方文化却认为“龙”是邪恶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绝不能进行直译,否则会引起文化冲突。再如“霸王别姬”这道菜,译者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缺少中华文化积淀,西方人极有可能会对这道菜名感到误解,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做到艺术性与写实性相结合,将其翻译为“FarewellMyConcubine”,或者结合这道菜的艺术文化背景将其译为“GoodbyeMyGoddess”。

3.2直译策略

3.2.1以烹饪方式为侧重的直译策略中餐与西餐不同,它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煎、炒、烹、炸四种烹饪方式,此外,还有蒸、烤、烧、炖、拌、压等。译者可以根据中餐不同的烹饪方式,采用直译策略对菜名进行命名,如将“清蒸甲鱼”译为“SteamedTurtle”;将“红烧全鱼”译为“FishwithBrownSauce”;将“青椒炒肉”译为“FriedPorkwithPepper”等。3.2.2以地域风味为侧重的直译策略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其菜品名称有时候也代表了其地方风味。所以,译者在进行菜名的英语翻译时,可以在地名后面加上“style”,以表示地域风味。这主要是因为地域特色的菜品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风味才能广为流传。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对食材进行考量外,还应将风味翻译出来。对于有确切起源地的,译者还应该将其地名加上。通常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地名+(in)style”的策略进行翻译,如将“广东龙虾”译为“LobsterCantoneseStyle”;将“东北乱炖”译为“NortheastStewStyle”等。3.2.3以原料为侧重的直译策略中餐尤其重视对原材料的运用和加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以原料命名的菜品十分繁多。通过菜名人们便可知晓这道菜是以什么食材为主料进行烹饪的。因此,译者还可以根据菜品的色彩、味道等进行菜名翻译,从而达到直观传递菜品内涵的良好效果。

3.3曲译策略

与西方餐饮文化不同,许多中餐菜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许多译者在菜名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将所有的文化内容直接表现出来。如“香辣凤爪”这道菜,其实就是以鸡爪为主料,以香辣为主味道的菜品。但在菜名的演化过程中,中国人为其赋予了“财源滚滚来”的内涵。译者在翻译此类菜名时,如果仅仅采用直译的策略将难以全面传递其丰富的内涵。因此,译者可以尝试采用曲译法对菜名进行翻译,从而更好地表达中餐蕴含的软文化,这样既能保证中餐的实质内容,又能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首先,译者需要找准菜名翻译的目标定位,确定翻译目的是介绍主配料还是烹饪手法或口感。例如,“杏仁鸡丁”这道菜中,“鸡丁”是主料,“杏仁”是配料,因此译者可以将其翻译为“ChickenCubeswithAlmond”。同理,译者可以将“葱油鸡”翻译为“ChickeninScallionOil”。需要注意的是,菜名的英译文中通常用“in”来连接主料与配料,以此传递主料与配料浑然一体的感觉。其次,针对以烹饪方法为侧重的菜名翻译,译者也需要用到曲译策略。西方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而中国烹饪方式则是多种多样,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中西烹饪方式的差异,带来不同风味的味觉享受。中餐制作的艺术在于对火、料、味、油、汁等全方面的掌握:爆炒讲究的是速度,油炸讲究的温度,清蒸讲究的是时间等,这些重要信息均需要透过文字来实现表达。如“软炸里脊”这道菜,主要的烹饪方法是炸,主料为里脊,这道菜的成品需要做到外酥里嫩,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表现“软”字,将菜名译为“Soft-friedPorkFillet”再如“红烧牛肉”这道菜的主要烹饪方法是红烧,而这种烹饪方式在西方餐厅中基本不会出现。因此,译者应该仔细思考如何通过曲译将红烧这一含义进行准确表达。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翻译为“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BraisedBeefinSauce”或“StewedBeef”。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菜系、不同菜品的名称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特色。因此,译者对中餐菜名进行英译时,应充分考虑菜品的地域、民俗、寓意、味道、食材名称等各方面,从而实现趣味性与准确性兼容的优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常伟.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J].食品工业,2020(8):352.

[2]贾真真.“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餐菜名英译研究——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J].食品工业,2020(6):380-381.

[3]桑韩.中西菜谱及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中英文翻译[J].英语广场,2020(5):9-10.

[4]单心康,张红菊,朱平平.跨文化视阈下鲁菜翻译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0(8):18-19.

[5]向鹏.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策略研究——评《食品专业英语文选》[J].食品工业,2020(8):362.

中餐范文篇6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人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如今,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等。

清代受西餐传人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敬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国的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请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中餐席次和桌次的安排

1.正式的中餐宴会一般均安排席位

在国际交往场合和商务交际场合,中餐习惯于按职务和身份高低排列席位,如果携夫人出席,通常将女士排在一起,即主宾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

如遇主宾身份高于主人时,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请主宾坐在主人的位子上,而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子上(1号座位),第二主人坐在主宾的左侧(2号座位)或按常规排列。

主宾携带夫人,出于礼节,主人的夫人应该陪同出席。如果主人的夫人因故不能出席时,可请与主人有联系且身份相当的女士作第二主人;若无适当的女士出席,可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1号和2号座位)。

2.中餐宴会的桌次排列

按照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数较多时,要摆桌次牌,既方便宾、主,也有利于管理。

中餐宴会上的主桌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横摆桌,主宾面向众席而坐;另一种是大圆桌,圆桌中央设花坛或围桌,主宾围桌而坐。主桌的座位应摆放名签。

一般说来,台下最前列的1~2桌是为贵宾和第一主人准备的,一般的赴宴者最好不要贸然入座。

中餐宴会多使用圆桌,如果是多桌中餐,则桌次一般以居中或最前面的桌子为主桌。

二、筷子的使用礼仪

中餐有别于西餐的餐具主要是筷子,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筷子的使用已形成了基本的规则和礼仪。

(1)正确使用筷子。标准的握筷姿势,过高或过低握筷或者变换指法握筷都是不规范的。

(2)使用筷子的忌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用筷子敲打桌边、碗盏或杯子。在使用筷子夹莱时不要在菜肴里挑来挑去,上下乱翻,不要用筷子穿刺菜肴;遇到别的宾客也来夹莱,要注意避让,避免“筷子打架”;不要将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当牙签使用;在进餐过程中进行交谈,不能把筷子当道具,指点别人;餐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开。

三、中餐进餐礼仪

宴会开始时,一般是主人先致祝酒辞。此时应停止谈话,不可吃东西,注意倾听。致辞完毕,主人招呼后,即可开始进餐。公务员之家:

进餐时要注意举止文雅,嘴嚼食物时,不可发出声响;食物过热时,可稍候再吃,切勿用嘴吹;鱼刺、骨头、菜渣等不可直接外吐,要用餐巾掩嘴,用筷子取出,或轻吐在叉匙上,放在碟中。

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腿上,用餐完毕叠好放在盘子右侧,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使用过。餐巾只能擦嘴不能擦面、擦汗等。服务员送来的香巾是擦面的,擦毕放回原盛器内。

中餐范文篇7

中餐与西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就餐所用的餐具有很大不同。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中餐餐具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与使用礼仪:

筷子

中餐最主要的餐具就是筷子,筷子必须成双使用。上图就是筷子的标准拿法。

中餐用餐礼仪中,用筷子用餐取菜时,需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要注意筷子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挠痒、剔牙或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与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筷子。

3.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食物,千万不要去舔。因为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4.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的上面。因为在中国习俗中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这种插法。

勺子

中餐里勺子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和食物。有时,在用筷子取食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勺子来辅助取食,但是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勺子去取菜。同时在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舀取过满,以免溢出弄脏餐桌或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在原处暂停片刻,等汤汁不会再往下流再移过来享用。

用餐间,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把勺子放在自己身前的碟子上,不要把勺子直接放在餐桌上,或让勺子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完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是把食物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食物倒回原处。若是取用的食物太烫,则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勺子吹,应把食物先放到自己碗里等凉了再吃。还有注意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是反复舔食吮吸。

中餐的碗可以用来盛饭、盛汤,进餐时,可以手捧饭碗就餐。拿碗时,用左手的四个手指支撑碗的底部,拇指放在碗端。吃饭时,饭碗的高度大致和下巴保持一致。

如果汤是单独由带盖的汤盅盛放的,表示汤已经喝完的方法是将汤勺取出放在垫盘上,把盅盖反转平放在汤盅上。

盘子

中餐的盘子有很多种,稍小点的盘子叫碟子,主要用于盛放食物,使用方面和碗大致相同。用餐时,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求保持原位,且不要堆在一起。

需要重点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盘子--食碟。食碟的在中餐里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暂放从公用的菜盘中取来享用之菜肴。使用食碟时,一般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在食碟里,那样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好像是饿鬼投胎,十分不雅。不吃的食物残渣、骨头、鱼刺不要吐在饭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的前端,取放时不要直接从嘴吐到食碟上,而要使用筷子夹放放到碟子前端。如食碟放满了,可示意让服务员换食碟。

汤盅

汤盅是用来盛放汤类食物的。用餐时,使用汤盅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将汤勺取出放在垫盘上并把盅盖反转平放在汤盅上就是表示汤已经喝完。

水杯

中餐的水杯主要用于盛放清水、果汁、汽水等软饮料。注意不要用水杯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需注意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里,这样是十分不雅的。

牙签

牙签也是中餐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它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扎取食物;二是用于剔牙。但是用餐时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要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食物,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更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叼着牙签,更不要用其来扎取食物。

中餐范文篇8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中餐范文篇9

关键词:《中餐厅》;慢综艺;符号学;传播学;文化品格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中华民族在自然和人文的共同孕育中形成了丰富多元、共存共进的文化形态。《食经》《闲情偶寄》《随园食单》《建国方略》等许许多多关于美食描述的文献也彰显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的历史。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不仅仅是在制作和品尝,他们更是把自我对于生命和自然的体悟和哲思融会在美食中,也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和情感沉淀中形成了族群独有的弥足珍贵的共同文化记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体现着中国的软实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及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中,国家也迫切需要让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走出去”,以“文”会友,《中餐厅》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餐厅》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由湖南卫视王恬团队打造的一档以美食和明星经营体验为主打得慢综艺节目。“慢综艺”是这些年才逐渐成形的一个概念,区别于之前注重节奏和快感的“快综艺”,强调放缓节目的叙事节奏,将情感与文化置于前景,在综艺中呈现更多的生活质感,让观众在节目中回归本真生活、反观真实自我。目前《中餐厅》已经推出了四季,每一季在播出后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节目立足与中华传统美食,以明星合伙人经营餐厅的设置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里面也呈现了许多具有标识性的饮食文化符号,无论是对于饮食文化研究、传播学研究还是针对美食类慢综艺节目的研究,《中餐厅》都是很好的研究文本。

1文本分析和研究缘起

作为节目的名称的《中餐厅》本身就是一个中华文化标识。但在国内的文化语境中很少会使用《中餐厅》这个词,不会用来命名中国境内的餐厅,它一般是针对不在中国境内的接受群体而使用的词汇。前三季节目抓住《中餐厅》的内涵,通过综艺节目在他国录制的方式直接让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在地理上走出去。而第四季因为疫情的原因将节目的录制地点从国外转到了国内,将节目放在美食所产生的原产地———中国,聚焦长江沿线的几个城市,把餐厅开在游轮上,以流动的餐厅来带出沿途各个城市的故事。中华民族任何传统美食绝不仅只是给人的感官上享受,它同时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每一道美食都是充满情感和象征的文化符号。符号是讨论文化产生和传播中绕不开的概念,在观察文化传承传播的路径和接受机制方面,符号学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以符号学的角度去阐述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也为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方式。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美食借由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去传递,对于中华民族和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也能提供极大助力。

2《中餐厅》中的文化符号运用及表达

从《中餐厅》这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标识的文化符号出发,在中餐厅这个大的文化场域下,每一季《中餐厅》都展现了一个个各具魅力的中华美食文化符号。节目中出现的菜肴都是由参加的嘉宾制作,美食来源于祖国各地饮食文化,这也印证着“中餐”的表达:不拘泥于某一个菜系,而是中餐精华的“大杂烩”“大融合”。从剁椒鱼头、糖醋排骨、咕咾肉、珍珠丸子到台湾的卤肉饭,在一个个美食文化符号背后共同的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基于不同地理环境和民族特性所展现的饮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饮食文化也牵动着千万个国人的心。美食早已超越单纯生理层面上满足,成了很多人的情感寄托和心灵追求。食材来源于自然,是人在时间长河中累积的对于自然万物的探索。而对于食材的选择、采撷和烹饪,“和”与“度”理念都贯穿始终,诸如清蒸、红烧、炙烤等烹饪技法也是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思考。这些形形色色的美食文化符号表达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学观,在饮食文化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华民族所秉承的“和”的处世与修身哲理。这种理念在饮食文化中,不仅体现在食材的获取上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在美食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各种调味、时长和火候,在品尝的时候也要对所受之食有一颗敬畏之心。“中餐”是一个大的美食体系,也体现着中华饮食文化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的特点,虽然每一道美食都有既定的食材和佐料,但其具体制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各人各地的口味在制作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调整。在《中餐厅》前三季中都能看到为了针对当地人的口味,嘉宾在保留美食本身原有风味不变的情况下也进一步融合当地人的喜好研发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美食,既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又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美食的更多可能性。文化符号输出和接受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这些在《中餐厅》里粉墨登场的文化符号也表现出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和文化品格。

3基于文化符号运用上的文化形象构建及传播

饮食是民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存在,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贯穿着民族生活的始终,也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族群共同记忆。饮食文化符号也在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品格。《中餐厅》除了通过展现一系列的饮食文化符号,以及基于这些文化符号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上所呈现出的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之外,它还通过“嘉宾制作美食”“将餐厅开入异国”等方式推动着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输出和传播。不仅实现了“言传身教”的文化符号解码过程,让观众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同时实现了“身临其境”的文化注入,让异国食客在中餐厅的文化氛围中品尝中国美食,更能呈现一种直观生动的文化体验。同时在文化符号的传播过程中,因为语境不同以及接受者不同的教育水平、民族文化习性、国家和社会的差别等因素,会产生一定的文化折扣或者接受落差。所以,在进行文化符号及文化形象传播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条件和接受语境,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去寻找共性的东西,才能产生良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

4美食类慢综艺节目文化品格和传播策略的反思

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开始逐渐对生活有了理性的思考,不再以单纯的忙碌为生命价值体现,开始期盼有一个机会能逃离巨大的生存压力,以相对舒服的节奏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因此慢综艺的萌发也充分体现出了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在节目的制作初期把握住市场和受众的需求,让他们在观看节目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慢综艺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嘉宾的视角去展现各式美食和自然人文风光,给屏幕前的观众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一个小憩的窗口,用一道道美食拿来疗愈每一个疲惫的心灵,用一处处靓丽的风景来抚慰每一双失神的眼睛。通过“美食+经营体验+旅游”这样一种独特的内容模式来创造一种综艺的新形态,这样的模式除了《中餐厅》之外,在《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大叔小馆》等这些慢综艺都有体现。慢综艺习惯把嘉宾置于具体的自然和人文情景中,通过嘉宾对于这种不同他们以往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的体验,通过对当地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的感受来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活状态,让嘉宾褪去光鲜的外衣、放下匆忙的脚步后用真我去体会生活的温度。慢综艺的制作要求制作者既要兼顾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很好地渗透到节目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和感染到节目中的种种文化符号及其背后魅力。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在《中餐厅》中,嘉宾(合伙人)作为文化传播主体和“守门人”,他们不仅是美食制作者更是美食的推销员,他们既要在真实的厨房环境中展现一道美食是如何诞生的,更要在顾客光临《中餐厅》时向他们介绍美食的独特之处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在《中餐厅》第一季中张亮与从台湾来的客人推荐卤肉饭时就恰逢客人是专业制作卤肉饭的,在双方对于卤肉饭制作的切磋中,也给屏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细致的“卤肉饭”课堂。把嘉宾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嘉宾身体力行去展现美食符号是如何生成的,对于接受者而言这种传播方式更有说服力。同时在嘉宾与顾客的互动中,也让传播行为变得更为生趣盎然,摆脱了以往专门介绍饮食文化的科教片或者纪录片那种精英化的传播方式。在这一点上,美食类慢综艺模式无疑给了我们更多借鉴和思考。《中餐厅》播出多季以来每一期都基本蝉联同时段所有频道收视第一的位置,这也得益于它背后的一个相对高效和完备的传播机制。从湖南卫视的黄金档到芒果TV网播,台网联动的模式让节目的播出效果实现了最大化。而在播出前的宣传造势和播出后的话题经营上,《中餐厅》团队也是很好地利用了“多级传播”的方式。播出前节目组就通过制造微博话题、小视频在官微、抖音、微视等平台上推送等进行发酵。此外节目组抓住当下观众的日常生活习性,以制作表情包、美食烹饪方法图等这种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短平快接受习惯的传播方式,最大地刺激受众们的兴奋心理,并且通过他们的转发、评论和日常使用去进一步扩大节目的宣传效应,形成由点波及面、层层渗透的效果。所以对于慢综艺而言,在挖掘好中国文化内核,确立节目价值表达的同时也要学会找准受众的接受习性,多去观察和研究新的传播现象和随之而来的新的接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节目本身以及节目中所出现的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运用,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5结语

《中餐厅》已经推出四季,虽然也出现了娱乐化和文化性不能很好平衡的情况,口碑也遭受一定质疑,但是亮眼的播出效果和收视成绩依然让它成了同类型美食类慢综艺的佼佼者。对于中华饮食文化中美食文化符号的运用和传播上,《中餐厅》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文化符号的运用上既有标准的文化样式也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活性的文化气度,在文化传播中也会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我们也注意到,在美食类慢综艺中坚守好节目文化品格,从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挖掘出节目所要呈现的文化符号,权衡好市场需求与内容品质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美食类慢综艺而言,“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而“慢”则是一种对生活的重新审视。节目制作和宣传形式的创新诚然重要,但保证好节目内容和表达始终是第一位,立意取材更需有价值,我们也更要注意去关注美食类慢综艺的文化符号是怎么使用以及它们营造出了怎样的文化形象、怎么进行传播等问题,才能在给观众愉悦观看体验的同时也留下更多精神层面的反思,才能让综艺不仅是娱乐也是艺术,一种电视艺术,一种看生活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史灵珂.《中餐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J].视听,2019,(08):111-113.

[2]杨广安.慢综艺节目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9,(19):33-34.

[3]芦鑫.慢综艺的情感表达与创作革新[J].艺术评鉴,2019,(12):167-169.

[4]刘威,范子谦.略论真人秀节目《中餐厅》的传播价值[J].当代电视,2017,(11):43.

中餐范文篇10

误会一:中餐配葡萄酒道太深

烤鸭配黑比诺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放下这个偏见,找一瓶产自法国勃艮第的黑比诺(PinotNoir)来配烤鸭,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看过美国电影《杯酒人生》的人对它可能并不陌生,因其对种植环境等有极苛刻的要求,除原产法国外,其他国家鲜有种植。近些年,美国加州、新西兰等国家的黑比诺葡萄酒也相当不错。

餐酒搭配的黄金定律是“一个地方的菜配同样风土滋养出的葡萄酒最合适不过”。

勃艮第都有什么呢?諯蜗牛,勃艮第红酒炖牛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味,那里的人们也喜欢吃鸭肉,且做出的菜肴如同北京烤鸭一样酱香浓郁。餐酒搭配,和谐是第一。烤鸭的酥皮入口即化,无筋无渣,肉则细嫩肥滑,用荷叶饼“席卷”鸭片等一切清新小料,裹甜面酱,或蘸蒜泥、白糖,入口腴而能爽,肥软柔滑;那番带给味蕾的舒服恰恰与黑比诺无二。血液中都流着葡萄酒的法国人就喜欢这样形容黑比诺的口感—如丝绸滑过柔嫩肌肤一般……

印象深刻的野猪肉配赤霞珠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一家小饭馆吃饭,(可惜的是现在那个餐厅已经消失了),有一道菜做得特别好吃,但是配当晚朋友们带的六款酒,根本体会不出酒的复杂香气,口感也被削弱了,直到配加州的CabernetSauvignon(赤霞珠),一款口感相当强烈的酒时,席间一片哗然,菜和酒共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野性,香气浓郁,彼此很合拍。后来,得知那是野猪肉,难怪有那样的微妙感受。

误会二:葡萄酒的身价高

从半瓶装(HalfBottle)葡萄酒开始,所谓“半瓶装”葡萄酒有两种情况。

有些餐厅会提供价格优惠的半瓶装,酒店餐厅除了有半瓶装外,还有品种较多的单杯酒可以点。真正老饕一般会另辟蹊径,自己到超市买酒,在家中配自制菜肴。北京的家乐福等超市可选择的余地大,各种价位都有。如果是自己拿来喝而非送礼,其实像ChateauLafite这样的名庄也有半瓶装可以买。

组织你的BYOBDinner

BYOB是“BringYourOwnBottle”的缩写,即“自带酒水”,国外有BYOB派对,所有参加者都要自带酒水,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为餐酒搭配带来更为完美的结果。

想想看,用这些带着西方风土的佳酿搭配刚刚用亮油旺火“炒”出来的一盘热呼呼的好食,菜的色香味与酒的香气、口感等或张扬着彼此的个性,或令人愉悦,或给味蕾带来刺激和碰撞,这才是饮酒的乐趣所在。

误会三:自带酒要收开瓶费

好一点的餐厅都会收取开瓶费,一般是50元左右,就像许多上点档次的餐厅都收服务费一样,这样的状况可能一时无法改变,不过如何节省50元的开瓶费,其间大有学问。你可以跟餐厅老板套瓷,请他喝上一杯。假如你是那间餐厅的常客,而且特别欣赏厨师的菜肴,相信餐厅经理也会网开一面吧。

基辛格曾在一次采访中说“登长城,吃烤鸭,品茅台是最美的享受。”假如你同我一样始终无福消受中国白酒的甘醇和辛辣,那么,不如另辟蹊径,用芳香馥郁的葡萄美酒搭配烹饪顶讲究的中国美食。“小二”配花生米,逍遥也疲劳,不妨尝试用葡萄酒来缓解这“味觉疲劳”吧。

打破“餐酒搭配”的桎梏,Ethan有绝招:

1.配酒首要原则是“我就喜欢”,其他都是次要的。

2.“BYOB”创造更多餐酒搭配可能,给味蕾无穷的惊喜和刺激。

3.学会买HalfBottle,既能省钱,又可以多品几款风格迥异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