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59:18

治水范文篇1

为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透水事故和预防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要求,经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研究,决定召开这次防治水工作及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2007年以来典型水害事故案例,学习讨论即将颁布实施的《煤矿防治水规定》,研讨交流水害预防、治理、救援及防治理论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经验,展示煤矿防治水新技术及设备仪器,部署煤矿防治水工作。这次会议在雨季之前召开,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等单位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进行了认真筹备,做了大量工作;与会煤矿防治水专家认真总结防治水工作,积极撰写论文,相信这次会议对防治水工作将起到推动作用,提高水害防治工作水平。

一、防治水工作成效显著;但重特大水害事故时有发生,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推动工作。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矿防治水工作

中央领导同志对煤矿防治水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将防治水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经常研究水害防治工作。2008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预防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防范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及加强防治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认真履行职责,出台相关防治水规章制度,开展防治水专项监督检查,使防治水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加强井工开采矿山水害防治工作特别暂行规定》、《山东煤矿老空水害防治安全监察规定》和《煤矿老空水防治十项规定》等;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煤矿水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重庆市为切实吸取水害事故教训,制订了《重庆市煤矿水害防治方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对全市煤矿开展水害基本情况调查,排查矿井水害隐患;安徽省把国有煤矿周边小煤矿列为防治水监察的重点,按照“大矿自保、小矿自律、政府监管、国家监察”的原则,严禁矿井之间超层越界开采,防范透水事故。

(二)煤矿企业防治水主体责任的意识增强

大部分煤矿企业都能够高度重视防治水工作,设立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加强对职工防治水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保障防治水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落实各项防治水措施,有效遏制了水害事故的发生。河南省郑煤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防治水技术管理部;山东省肥城矿业集团吨煤提取5元、华恒矿业公司吨煤提取5.4元专项用于煤矿防治水,实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保证了防治水重点工程、防治水钻探、物探设备和监测监控仪器装备到位,为防范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研院校主动承担防治水技术攻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北科技学院等单位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矿井老空区探测与水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承担了“十一五”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在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研究方面也有重大进展。相信,这些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水害防治水平。另外,一大批科研院校的专家针对企业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攻克生产中防治水技术难题,为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好转做出了贡献。

(四)防治水工作成效显著

2007年至2008年全国发生水害事故122起、死亡518人,每年平均数比前3年平均数(下同)减少48起、201人,分别下降44%和43.7%,占全国煤矿总死亡人数的7.4%。其中发生重大以上(10人以上)水害事故11起、死亡190人,同比减少2起、101人,分别下降26%和51.5%,占全国重大以上事故的16.7%和14.8%。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所有从事防治水工作人员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对所有奋战在煤矿防治水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监管监察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在总结防治水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时有发生,防治水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仍需加强。一是重特大水害事故多发。2007年以来,已发生13起、死亡216人。2008年在奥运会之前,广西百色市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发生“7.21”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死亡36人。今年3月21日和4月4日,湖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发生1起透水事故,死亡13人和12人。二是暴雨洪水引发多起事故灾难和未遂事故。2007年8月17日,山东华源矿业有限公司因突降暴雨,山

洪暴发,河水猛涨,河堤决口,溃水淹井引发事故灾难,致使172人死亡;与其相邻的新泰市名公煤矿也因洪水淹井,造成9名矿工遇难。2007年7月29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煤矿因洪水淹井,造成69人被困,经全力抢救,被困人员全部生还。三是淹井事故时有发生。今年1月8日,河北省峰峰集团公司九龙矿发生陷落柱突水,矿井被淹;3月25日,中煤

平朔煤炭公司三号井工矿发生老空透水事故,透水量约28万m3,最大透水量达5000m3/h,矿井局部被淹;4月18日,国投新集公司板集矿(基建)井筒发生突水涌砂事故,矿井被淹,当班入井622人,621人安全升井,1人死亡。

分析近两年水害事故原因,反映出一些煤矿企业水害防治工作主体责任不落实,基础工作薄弱,水害防治措施不到位,部门监管、监察仍有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防治水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部门、单位和煤矿企业对水害防治工作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未将水害防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水害防治制度不落实,责任不明确,防治水机构弱化、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二是水文地质资料不清。一些矿井缺乏必要地质报告和基础图纸资料;一些矿井井下采掘工程平面图与实际误差较大,无法科学指导煤矿水害防治工作;一些矿井井田内或井田边界老空区积水不清楚;一些矿井没有对井田水害情况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三是探放水措施不落实。一些矿井根本没有探放水措施;一些矿井虽然进行了探放水,但未将水害彻底根治;一些矿井用煤电钻代替探水钻,起不到排除隐患作用;一些矿井根本不进行探放水,盲目掘进,导致水害事故;大部分老空透水事故都有明显的透水征兆,未及时撤退井下作业人员,违规组织生产,导致事故。

四是一些企业在防范自然灾害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重视不够,防洪体系存在漏洞,防洪设施不牢靠,特别是对中小水库、河流管理薄弱,一些河道、河堤不稳固,承载能力低,禁不起洪水的冲击;对井田内报废的井筒没有彻底充填,留下重大隐患。

五是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存在漏洞。一些地区对防治水工作不重视,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发生事故后,没有认真吸取教训,导致同一地区的透水事故接二连三发生。

针对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从事防治水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要有紧迫感、责任感,认真研究,举一反三,将事故的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二、以颁布实施《煤矿防治水规定》为契机,坚决有效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

《煤矿防治水规定》已经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提交总局局长办公会审议后颁布实施。《煤矿防治水规定》是在原煤炭工业部下发的《矿井水文地质规程》(84年颁发)及《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86年颁发)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加了法律责任。正式实施后,国家局还要安排宣贯和培训等工作,希望各位专家、同志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当前煤矿防治水工作,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煤矿防治水工作

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各煤矿企业要增强做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水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水害防治工作职责。雨季前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治水工作,并抓好落实。一是煤矿法定代表人或煤矿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要负责煤矿防治水技术管理工作。二是煤矿必须配备专门负责防治水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业探放水队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煤矿要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三是煤矿要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四是煤矿要加强对职工防治水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制定并不断完善《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使职工掌握逃生的路线。特别是要让职工牢记:当发现井下有突水征兆时,必须停止作业,立即撤到安全地点,并及时报告调度室。

(二)全面加强水文地质基础工作

水文地质基础工作是做好防治水工作的前提。一是煤矿必须具有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建井设计、建井竣工报告以及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和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煤矿图件应当建立数字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半年对图纸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煤矿没有地质报告和必备图件,必须尽快绘制完善。二是要加强对古井老窑和周边矿井的调查研究。调查古井老窑的位置及开采、充水、排水的资料及老窑停采原因等情况。调查周边矿井的位置、范围、开采层位、充水情况、地质构造、采煤方法、采出煤量、隔离煤柱以及与相邻矿井的空间关系,以往发生水害的观测研究资料,并收集系统完整的采掘工程平面图及有关资料,为防治老空水害提供详实的资料。三是任何矿井在废弃关闭之前都必须编写和提交闭坑报告,闭坑报告(包括图纸资料)报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四是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建立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矿井水文地质文字资料、数据、图件、计算评价和矿井防治水预测预报一体化。

(三)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

针对探放水措施不落实、导致透水事故多发的状况,一是凡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要开展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煤矿井田内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严禁超层越界开采。二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三是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确定探水警戒线,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探放水。四是在探放水过程中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五是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四)防范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

一是煤矿要主动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联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掌握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生产的暴雨洪水灾害信息,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掌握汛情水情,主动采取措施。并与周边相邻矿井沟通信息,当矿井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向周边相邻矿井进行预警。二是煤矿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内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h不间断巡查。三是煤矿要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明确启动标准、撤人的指挥部门和人员及撤人程序等;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四是所有煤矿在雨季前要开展一次隐患排查治理行动。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是:位于地表河流、湖泊、水库、山洪部位等附近矿井的防洪设施和防范措施是否到位;与矿井连通的采煤塌陷坑是否填平压实;井口标高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的矿井是否采取防范措施;违法违规开采防水保护煤柱的矿井是否采取了加固和阻隔工程措施;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已关闭的废弃煤矿是否充满填实;矿井防排水系统是否完善等。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责任,限定在汛期前完成。

(五)加强防治水监督监察工作力度

地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煤矿水害的日常监管职责,加强对辖区内煤矿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防治水措施不落实、没有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超层越界开采的煤矿,必须责令其立即停产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要依法关闭。

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对受老空水、地表水、承压水或溶洞水威胁的煤矿,在雨季前开展一次专项防治水监察,对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煤矿,要责令其停产、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对发生水害事故的矿井,要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公布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对重大未遂透水事故,也要彻查原因,追究责任,通过事故教训,全面提高防治水工作水平。

治水范文篇2

关键词:边坡;边坡稳定;边坡治水

一、前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类高层建筑、水利水电设施、港口、高速公路、铁路、能源工程等大量开工建设,在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或建成后的运营期间,有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量边坡工程;这些边坡工程的稳定状况,事关工程建设的成败与安全,会对整个工程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等起重要的制约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投资及使用效益,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分析水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边坡一般是倾斜坡面的土体或岩体边坡,由于坡面倾斜,在坡体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个坡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同时,由于坡体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人力的工程措施,它会产生阻止坡体下滑的抵抗力。一般来说,如果边坡土(岩)体内部某一个面上的滑动力超过了(岩)体抵抗滑动的能力,边坡将产生滑动,即失去稳定;如果滑动力小于抵抗力,则认为边坡是稳定的。

边坡的稳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简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边坡体自身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的形状和尺寸;边坡的工作条件;边坡的加固措施等等,在这其中水是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简单分析水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边坡。一般说,水对边坡的影响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得边坡土体剪应力增加;另一个是使得边坡土体本身抗剪强度减少。

边坡中的土是由于岩石的风化、剥离、搬迁、沉积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与土层的深度、土的紧密情况不同,越到表面土越松散边坡。由于地表水流的作用下,水在坡表面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冲刷整个坡面的松散物质,存在一定的沟槽和低凹地,当水超过了低凹地或沟槽的蓄水能力,不仅形成一定向下的荷载,而且水存在岩土体的孔隙中时,会对岩体产生静水压力,即孔隙水压力。其作用方向与孔隙面相垂直,大小与孔隙水水头有关,水头越高,则静水压力越大,静水压力会对岩体产生一个下滑推力,当孔隙水压力剧增时引起滑坡,从而降低岩体的稳定性一般边坡岩土体的滑坡都是从坡顶裂缝开始。

水流渗进土体,使土体的密度增加,这是增加土体剪切应力的主要因素。水对岩质边坡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岩质边坡的强度较高。当地表水在岩石坡面排泄受阻时,会加大岩体的重量,增加坡体的下滑力。对于遇水容易软化的岩层,地下水常可以使岩石内部的联结变弱,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土体康剪强度降低。

地下水在渗流过程中会对岩土体颗粒施加一个动水压力。它是一个体积力,其大小与流动水的体积、水的容重和水力梯度有关,其方向与水流的方向一致。结构面的填充物在水的浮力作用下,重量降低,动水压力稍大时,就会带走结构面中的填充物颗粒,侵蚀掏空岩块之间的填充物;同时动水还会磨平粗糙的岩石面,使其变得光滑,降低了岩石的摩擦系数,减小了岩体的抗滑力,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由于水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边坡工程对水流的防治是边坡稳定的重要方面。

边坡治水包括坡面排水及坡体排水。坡面排水主要是通过设置坡顶截水沟、平台截水沟、边沟、排水沟及跌水与急流槽来实现。坡体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沟、盲沟及斜孔等。渗沟又分支撑渗沟、边坡渗沟和截水渗沟三种,主要作用截排地表以及几米范围内的地下水:盲沟(即渗水隧洞)主要用于截排或引排埋藏较深的地下水;斜孔主要用于排除深层地下水,土层和岩层均可采用,一般用水平钻机,埋置排水管。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坡面植草绿化的方法减少水对坡面的渗入边坡。公务员之家

治水范文篇3

一、治水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中国是一个治水大国,治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大禹以来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治水在中国有大规模的性质,对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早在春秋时代的管子已经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治水是立国之本,治水的好坏,直接关系王朝运祚。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局面,无不得利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利于水利建设及其成就。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民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外敌不敢入侵,天下太平。相反,忽视水利,工程长期荒废,严重的水旱灾害之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灾逼民反,揭竿而起,即使没有外敌入侵,也酿成天下大乱,以至改朝换代。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

治水在中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受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降雨的时空变异性甚大,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造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河川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年际之间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北方河流可达到10倍以上。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重,在华北平原等地区的部分河流达80%以上。水资源年际变化之大、年内分配之集中,以及丰、枯水年变异之无常,使中国水资源自然条件之复杂,为世界罕有,决定了中国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水害灾害几乎每年发生。

中国古代的治水,大体有三件事情最为重要:防洪、农业灌溉和漕运。历史上,治水的首要任务是抵御水旱灾害。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旱灾害最为突出。从公元前180年至1949年,旱灾、洪涝灾、地震和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占同期全部自然灾害发生频数的90%,其中旱灾和洪涝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是全部灾害死亡人数的51%,平均每年死亡14210人和1863人,相应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难以估算。为抵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建设,在中国具有大规模和经常的性质。古代社会为保障大江大河的防洪安全,特别是黄河下游堤防的安全,国家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堤防的建设和维护。为了减轻干旱的侵袭,中国的农业高度依赖引水灌溉,发展的灌溉工程远远多于西方国家。1400年和1820年中国的灌溉面积大约占耕地面积的30%,而1850年的印度这一比例只有3.5%。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动员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水运在古代治水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水运之中,以联结中国南北交通的漕运作为重要。隋唐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工程,从钱塘江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历史上沟通南北的一条大动脉,是我国北方始终能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一条生命线。漕运历史绵延近千年,直到清朝末期,随着陆上交通和海运的发展,漕运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建国之后,抵御水旱灾害仍然是治水的主体内容。对1949-2000年水旱灾害的统计表明,无论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还是成灾率,从50年代到90年代均呈上升趋势,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建国之后平均每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3亿亩,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总量的50%;七大江河流域平均3年发生一次洪水,每年平均受灾1.1亿亩,粮食减产约占总减产量的27.6%,经济损失上百亿至数百亿元。1991年的淮河大水和1998年的三江大水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强烈的社会冲击。为了抵御洪涝灾害,计划经济时代通过群众运动方式大兴水利,以很低的成本整治了大江大河,修建水库8万多座,堤防20万多公里,保障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用水需求。黄河更是岁岁安澜,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治水成就。灌溉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灌溉面积从1952年的19960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的53851万公顷,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重从18.5%增长到51.8%(1995年),而同期印度为29.5%,美国11.4%,俄罗斯仅4%。"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春秋时代管子的这句古训至今仍然适用。

当代中国的治水包含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越来越多的方面。除了防洪和灌溉,还包含了水利发电、除涝治碱、水土保持、城镇供水、人畜饮水等内容,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发展,缺水问题更加突出,城镇供水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水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每年排放的有机水污染物是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的总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并直接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水污染治理成为新的治水内容,与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治理同等重要。21世纪初期,部分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的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目前塔里木河、黑河和黄河已经开展了为生态目的的水资源调度工作,海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已经启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历代统治者虽然有治水的政治意愿,但受制于技术经济条件和治理能力,都没有能够实现水问题的"大治"。根据笔者的统计,唐朝贞观之治23年,黄河有8个年份决溢;清代康乾之治134年,黄河有47个年份决溢,说明即使在古代最为繁荣的时期,仍然没有足够的能力抗御黄河洪水。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但有效遏制了水旱灾害的威胁,成功保障了黄河的洪水安全,而且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撑了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在取得前所未有成绩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治水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新问题。与历代王朝相比,新时期的治水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转型期中国水危机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大为改善,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与此同时,在急剧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空前尖锐,产生了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源危机"和"生态赤字"。在此发展背景下,中国的水问题日趋突出,水资源整体态势异常严峻和复杂,表现为多重相互交织的危机和挑战。

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长期存在。经过50余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中国的主要江河初步形成了堤防、水库和蓄滞洪区等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一些洪涝灾害频繁的中小河流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常遇洪水已初步得到控制。但目前多数江河防洪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仅能抵御20-50年一遇的洪水,抗御较大洪水的能力依然不足。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之后,国家对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防洪设施整体上的改善很,但由于经济密度的增加及洪泛区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等原因,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加大,平均每年损失在100亿美元以上。

水资源短缺日趋突出。中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仅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只是美国的1/5、俄国的1/7,加拿大的1/50。目前我国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的标准,其中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低于1000立方米的最低限。海河、淮河和黄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50-75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并由于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使情况更为恶化。目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农业年缺水量达300亿立方米,近9亿农民中大多缺少水卫生设施。干旱缺水成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水体污染危害严重。全国有近50%的河段、90%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北方河流有水皆污,南方河流由于污染守着河流无水喝的情形频频发生。近海海域局部污染加重,赤潮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目前已经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已经危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全国目前有3亿多人无法获取安全饮用水。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2004年的沱江污染事故,2005年接连不断发生松花江污染事件、广东北江污染事件、湖南资江污染事件等,表明水环境危机已经敲响了警钟。总体看来,水环境恶化趋势仍在继续发展,治理污染的速度赶不上污染增加的速度,污染负荷早已超过水环境容量。据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的绿色GDP核算成果,保守估计2004年因水污染导致的环境损失达2862.8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7%。

水土流失形势严峻。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需治理的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区。水土流失治理赶不上破坏,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扩大。目前,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其中尤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地和珠江流域石漠化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既有自然的原因,更是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开发建设导致的植被破坏。

水生态迅速恶化。我国西北、华北和中部广大地区因水资源短缺造成水生态失衡,引发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壤沙化、森林草原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而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国际公认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警戒线为30%~40%,而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利用率均已经超过该警戒线,如淮河为60%、辽河65%、黄河62%、海河高达90%。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目前都已处于"不堪重负"的状态。河流系统在众多的水利工程的雕刻下,不断渠道化、破碎化,造成洪水调蓄能力、污染物净化能力、水生生物的生产能力等不断下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众多珍稀的水生生物数量锐减,如长江流域的白鱀豚、江豚、鲥鱼、胭脂鱼、银鱼等。城镇水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多数城镇因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污染超过了当地水系生态自我修复的临界点,不仅引发了大量水生物种的消失,而且导致蓝藻爆发使水质不断恶化。城镇水系的生态一旦步入恶性循环之后,要恢复昔日的水生态的代价就十分高昂。

总的来看,当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相对于以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已经从区域性问题发展成为流域性和全局性问题,已经从单一问题演变成为复合性问题,且每一个问题均呈现高度的复杂性。特别是大规模的水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其严重性已经不亚于洪涝灾害,水问题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转型。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八大因素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0-2.0%,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正在以最稀缺的水资源和最脆弱的水生态环境,支撑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同时使我们面临着历史上非常严峻的水危机,不仅对当代的人民健康和生活构成威胁,而且直接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不安全、水环境不安全和水生态不安全还会越来越来越突出,有可能演化为未来几十年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本世纪上半叶,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庞大的人口规模,将使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矛盾更加突出。到2030年左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从目前的2200立方米下降到1700立方米左右,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国民经济需水总量还将增加1400亿立方米,主要是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大幅增加,从1997年的584亿吨,增加到2030年的850亿-1060亿吨。缺水将导致生产、生活用水更多挤占生态用水,加之污水排放量的进一步增长,将使本来脆弱的水生态环境趋向更加恶化。

可以预见,中国在未来十几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及未来几十年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道路上,水问题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大资源瓶颈,同时水问题将对中国的人类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水危机将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心腹之患。如何保障水安全,特别是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治理问题之一。

三、当代中国的治水转型

水危机表面看似资源危机,实质是治理危机,是治水体制长期滞后于治水需求的累积结果。水的有效分配和利用,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这需要国家为之付出很高的管理成本,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成本。由于转型期国家难以持续大规模供给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成本付出严重不足,也就是实践中大范围的"制度缺位",由此导致水的开发利用在很多情况下缺少制度约束,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导致诸如上下游水冲突、生态水超采、水浪费和低效率利用等结果,这些后果的累积和叠加就是所谓的"水危机"。因此,水危机的根源是治水体制长期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条件,观念因袭陈旧,政策调整缓慢,制度建设滞后,治理能力低下,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治水环境。水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水资源的治道变革,必须寻求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治水模式,水治理模式必须转型。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寻求复杂水问题的解决对策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江洪水、黄河断流、南水北调实施方案的酝酿等治水实践的推动之下,政府部门有意识加快了水治理变革,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继续做好防洪抗旱、防灾减灾的同时,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放到重要的地位,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治水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新的治水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新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水资源;(3)新的治水手段:水权和水市场。

第一,治水理念的转变。在反思传统治水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治水理念: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治水中要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把生态用水提到重要议程,防止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非工程措施,并强调科学管理;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按水资源状况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规划。

第二,管理体制的探索。新的治水思路深刻认识到:水以流域为单元,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水量与水质相互依存,水的开发利用,包括防洪、治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要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必须对各个环节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传统水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是"多龙治水",新的治水思路提出,要坚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积极探索城乡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流域的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

第三,治水手段的创新。新的治水思路认为:水是商品,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新的治水思路还非常重视法律手段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提出要完善水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水,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新的治水思路在治水实践中不断丰富,并用于指导新的治水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以下几例是治水新思路指导下的最新治水实践,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的水治道变革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第一,构筑江河防洪体系。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促使防洪思路的转变,从无序、无节制的人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人与洪水和谐。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累计投资数百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退田还江还湖就近移民242万人,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是中国历史上千百年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主动地大规模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2002年,长江流域中游及洞庭湖区发生较大洪水,江湖安澜无恙。

第二,缓解黄河断流。黄河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连年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从1999年开始,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实施了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黄河水利委员会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段,强化了水量统一调度管理,有效落实了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黄河分水方案,实现了流域各省区有序引水和规范用水。迄今已连续七年黄河在来水偏枯情况下不断流,不仅保障了沿黄城乡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而且使下游河道和河口的生态得到初步改善。

第三,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是促进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战略举措。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中国政府对工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论证,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为了保证工程发挥预期的效益,规划引入了"水权、水价和水市场"的新机制,工程将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公司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体制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

第四,颁行新水法。从2002年10月1日起,中国开始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新水法吸收了治水的新经验和新理念,将近年来探索提出的治水方针、思路和目标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新水法与原水法相比有以下特点:(1)按照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改革水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立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2)把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放在突出位置,按照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加强用水管理;(3)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明确了水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定了一系列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的法律制度;(4)重视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重视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五,建设节水型社会。2000年,"十五"计划纲要将"建立节水型社会"正式作为国策。为了探索节水型社会的实践经验,2002年水利部选择甘肃张掖、辽宁大连、四川绵阳等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试点,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张掖市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通过明晰水权、调整产业结构,在连续数年大幅度削减用水量完成黑河分水任务的情况下,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使黑河的下游生态得到明显改善。2004年,水利部开始将节水型社会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新近完成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确立了未来十五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国家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政府的优先行动和全社会的共识。

第六,维护河流生命健康。面对困扰中国河流的诸多生态问题,水利部、流域机构、研究团体、民间人士提出了将河流健康作为实现水资源和流域管理的目标。2005年,首届"长江论坛"通过了《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发表了题为《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宣言,这两个宣言均强调河流是有生命的,人与河流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呼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5年,"重建江湖联系、恢复生命之网"长江项目已经使天鹅洲长江故道、武汉涨渡湖、洪湖、安庆白荡湖等阻隔湖泊试行季节性开闸通江,探索了为确保长江的健康恢复阻隔湖泊与长江的季节性生态与水文联系。应对新一轮的水电开发热潮,水利部及时提出在水利建设中将继续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把改善和修复生态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保护河流的健康生命,认真对待和科学处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问题。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互的新治水理念。

上述理论探索和治水实践表明,中国的治水已经启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它不仅是几十年来中国从计划转向市场条件下的治水转型,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治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革命。这场变革是对中国新的水问题挑战的响应,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思路为指导,积极引入水权、水市场等新的治水手段,逐步建立流域统一管理和地域统一管理的新的水管理体制。

四、构建新时期中国治水新模式

水危机是治水变革的契机。中国的治水变革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但是必须看到,严峻的水危机态势、独特的国情条件、以及转型经济背景,决定了中国治水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中国治水的转型核心是治理模式的转型,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从以"控制"为主的传统治理模式转向以"良治"(goodgovernance)为导向的现代治理模式,建立新型的水治理结构和治理体制。

长远来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水治理模式,根本上是要正确处理水管理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三者鼎足而立和有机结合的水治理结构(见图1)。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转型期的水治理结构中,政府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和基础性作用;社会参与是政府调控下的有限参与,并在政府引导之下逐渐扩大参与范围,逐渐形成广泛参与的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迅速扩大市场在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中的作用,但市场要在政府调控之下发挥作用。

政府在转型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健全的水管理体系需要国家为之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在国家之外的力量(包括民间和市场的力量)成长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国家的作用之前,应对水危机挑战的根本出路,是国家大幅度增加管理成本支出,解决实践中严重的"制度缺位"问题,支付维持水管理体系必需的制度成本。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途径,是由国家主导开展大规模的制度建设,从工程建设为中心转向制度建设为中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管理,要求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从直接调配水资源转向实施水权管理调控水资源配置,从直接投资办水利转向大规模利用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和外资)办水利,从直接办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转向制定标准和强化监管保障水安全,从全方位提供水利产品转向专注于提供贫困人口吃水、生态用水、灌区节水改造等公共物品。政府在水管理中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解除水务市场的垄断管制,促进各类水市场的发育,包括取水权市场、供水市场、废水处理市场和污水回用市场,特别是要全面开放供水市场和污水处理市场,政府从直接行政管制转向宏观调控,做好水市场的裁判员、服务员和信息员。我国水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非常低下,主要制约因素是水权模糊和水价长期偏低。促进水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战略选择,一是根据水权管理的思路明晰水权,二是根据"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三是打破垄断、全面开放水务市场。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水管理,还要求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组织桥梁,国家与社会达成共识的制度渠道。提高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度和信息透明度,建立水相关利益团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化表达机制和参与机制。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形成水价管理的公共决策机制。建立地方之间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制度,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界在水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扩大科学家、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决策制定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向全社会各种用水信息。

治水范文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依法管水、科学治水、全民护水”。突出治脏、重点治浑、全面治污,全面加强水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以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优美水环境为目标,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建设“中国最美小镇”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障。

二、工作目标

坚持全民治水,通过合力攻坚,力争二年基本解决问题,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基本覆盖。通过深化“河长制”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工业治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河道整治、农林业面源污染整治等重点工作,到2015年底,镇辖区内生活污水排放达到一级标准,工业废水排放达到二级标准,确保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控制在二级标准以上,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

三、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2015年1月至3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部署年度治水工作,继续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最美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全民治水、全民护水的浓厚氛围。

(二)组织实施(2014年4月至9月)。抓好各类治水项目建设的实施,抓好已建成项目的运行,强化检查督促,实现常态化管理。

(三)巩固提升(2015年10月至12月)。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水工作成果。做好治水工作自查、项目验收、考核等工作。

四、工作任务

从“工程治水、管理治水、社会治水”三大方面着手,全面加强镇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一)工程治水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5年8月底前,建成镇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展8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实现13个村3557户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有效收集和处理河道沿岸直排生活污水。

2.工业污染治理。2015年3月底前,督促有限公司完成污水处理设备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2015年底完成15家青瓷企业作坊的污水排放治理,确保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达到目标要求。

3.河道综合治理。落实好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好河道治理成果。2015年继续实施好八都溪至溪口段治理工程,新建生态堤防、护岸2.3公里,新建生态堰坝3座。

4.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行高效、低毒、安全、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农、林(笋竹两用林)领域的生物、物理等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农药的污染危害。2015年全镇集中处理废弃菌棒2000万袋,全面做好做好草咁磷禁用工作。

5.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加强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对三面光水渠、引水坝,灌溉管道及山塘水库进行修理和增补。针对黑木耳、蔬菜、药材基地,加强喷微灌设施建设,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2015年改造渠道4.0公里,新建拦水堰3座。经济作物节水喷灌1000亩。

6.水土流失治理。开展封山育林建设,严禁“三沿”地区林木采伐,在管好2.2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林木抚育8000亩,森林抚育1000亩。

7.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全面推进全镇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2015年开展全镇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清理工作,进一步提升饮用水安全。

(二)管理治水

从日常巡查、执法管理等方面,建立各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职又联动合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管理治水工作职责。

1.加强审批管理,源头控制排污行为。区块规划设计将排污方案纳入审批范围,严格环保审批程序,严把环评关。

2.加强施工管理,源头控制水土流失。严格项目建设水土保持审批,加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监管,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四同时”制度。

3.加强排放管理,防止违法排污行为。严格辖区内企业内部管理,做好企业污水预处理;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加强企业污染物直排水体违规行为监管,有效遏制污染物直排水体。

4.加强设施管理,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加强辖区内供水、污水集镇处理设施和河道及沿岸日常管理和维护,加大巡查力度,切实做好管网相通,供水和污水设施运行正常,堤防管护到位,避免因管网断头或设施运行不正常造成水环境污染问题,堤防管护不到位造成防汛问题;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管理,保障设施运行正常。

5.加强执法管理,加大流域保护力度。各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巡查力度,严厉查处水环境违法事件,采取高限处罚等手段开展“铁腕治水”。在镇流域全面开展禁渔行动。

6.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日常保洁制度。根据“一河一长、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原则,镇辖区内主要河道责任分工到每位班子成员,划定责任区域。建立村镇、河道及河道沿岸卫生环境保洁,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和督查机制,保障区域内卫生环境和水域环境清洁干净。

(三)社会治水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治水管理,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1.强化多措并举,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制定村规村约等形式,积极引导规范村民保护环境,了解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觉控制污染意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到治水行动中,同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包干分片管理、流动红黄旗制度,切实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入河问题。

2.强化责任落实,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与辖区内企业业主签订水环境保护责任书,推行清洁生产,规范企业行为,了解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业主的保护意识。

3.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在集镇或河道主要位置设置“河长牌”,设置举报电话,及时处理问题,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五、工作保障

(一)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河道保洁、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员管理等制度,推行好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治水工作成果。及时调整“五水共治”领导小组、村河段长,与各行政村签订治水工作责任书等,进一步明确分工,切实落实责任。

治水范文篇5

第一,切实提高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水利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几十年来几代水利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水利事业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今天召开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农业农村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讨论农业的水利问题。通过大家的发言,会议内容得到扩展,也讨论了城镇的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可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利用。每个人都要用水,这是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水利工作就是要让水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益。二是水害的防治。就是要防范水造成的灾害,减少水害。刚才大家分析,我们并不缺水,缺水而是体现为工程性缺水。因此,要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作为统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用水困难等问题的关键。只有认识到位投入才能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从上到下及至到群众都要充分认识水利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忧患意识,切实把水利工作作为“富民兴市”的大事抓实抓好。虽然当前的水利建设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要清醒认识到现有水利建设与科学发展要求的差距仍然很大。一方面,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加大了水利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市几十年都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欠帐多,在促进农村脱贫致富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如果群众饮用的水都没有,怎么发展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业?所以,各级水利部门要不断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特别是农村水利工作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履行好职责,加大工作力度。

第三,认真做好水利发展规划。要研究水从哪里来、存在哪里、怎么使用。水利规划不仅要覆盖城镇,而且要覆盖到每个村,充分认识到真正迫切需要水利惠及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要抓紧抓好小水池、小水窖、烟水配套等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好石漠化治理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用活用好资金,确保用出成效,切实解决群众饮水、灌溉问题,为老百姓办实事。

第四,努力加大水利建设投入。要根据轻重缓急推进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市县两级财政无论怎样困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在计划上一定要保证。对于必须建设的涉及民生问题的水利工程项目,要千方百计挤出经费确保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推进水利项目的申报。已建成的水利项目要加强管理,确保发挥效益。发展水利事业、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石漠化治理、发展畜牧养殖等是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水利工作。

治水范文篇6

关键词:“堵”,堤坝,“导”畅通的河道,青春期教育,心理辅导,网络环保意识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量、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受到了各业界人士的青睐。作为求知欲极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的确,“如果今天不学习未来的知识,那么,你只能在未来社会生活在过去。”本来学习网络知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学生用网络来干什么呢?2002年4月1日《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剩下的则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体坛动态、看新闻、发E-mail等。另据本人对我校四、五、六年级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86.6%的人上网玩游戏,5.3%的人上网聊天,4.3%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3.8%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其中有8.7%学生承认在上网时不自觉地浏览过不健康的内容。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十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中,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猝死网吧的喻斌,迷恋交友和网恋而被犯罪团伙诱骗轮奸杀害的8名女中学生(载于《华西都市报》),其他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甚至因网债逼身,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为此不少学生家长成立了“反网联盟”和“抗网家委会”,一时间,网络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的确,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网络就像我们的纸墨一样,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没有善恶之分。其正邪取决于使用它传播信息的人。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抢先占领这个高地(或者说教育在网络的占有率很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一些不健康网站、网吧侵蚀或毒害。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这个高地,而是攻占这个战略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以“导”为主,避害趋利

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开设网络活动课,将素质教育的阵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营业性的网吧里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如网上English/">英语沙龙、数理化辅导等等。

另外,通过一些正面的例子,如重庆市一位中学生潜心学习网页制作,后被一公司聘为总经理的事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网络知识竞赛,其奖品也十分丰厚,可以鼓励和训练学生参加。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又如建立学校网页,让学生承担部分专栏的网页制作。让孩子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二、要以“堵”为辅,“堵”术高明

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是一种“缚”的方法,是一种强制性的方法,通过剥夺孩子的权利和自由来限制孩子上网,如不给零用钱,不准出家门,甚至有一位家长为了防止儿子逃出去上网,将自家的防护栏改装成笼子,自己有事外出时就将儿子锁在笼子里。这种方法有较多的弊端:一方面网络的有其进步的作用,禁止孩子上网会使孩子接受不到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孩子这方面知识十分欠缺,使教育没有面向未来,不利于孩子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同时,这种大家长式的作风很难作到以理服人,近乎“残忍”的方式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主、平等、诚信的育人氛围的必然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就会与师长更难沟通,就越是要向着反方向发展。其实我们可以借鉴鲧治水的办法—堵,作为“导”的辅助。“堵”表明了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有利于让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堵”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堵”好比是防洪的堤坝,“导”好比是畅通的河道,“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导”。但是,“堵”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何堵呢?

首先要堵住恶流的源头,通过健全网络法律的建设,来保证网络的正常秩序,目前世界上几乎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网络法规,网络秩序主要是依靠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持。作为孩子的师长,除了呼吁加速网络法制的建设外,要利用自己的威信,严正地向孩子申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不准主动地查找、浏览不健康内容,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也要做到“非礼勿视”。否则严惩。

另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们免受毒害。如国家安全部监制的“学生浏览器”,能有效的将大多数不健康的内容屏蔽于浏览器之外,北京也建立了19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绿色通道”,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净土。另外,可以运用一些防止青少年免受不健康侵害的软件,如:《护花使者》,同时,在WINDOWS系统的开始/设置/控制面板/INTERNET属性/内容.分级审查中,分级功能可分别从暴力、裸体、性和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四个级别分级限制,还可以在许可站点设置任何时候都可以查看或无论如何分级都不可以查看的站点。

三、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

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后,性成熟与性无知的矛盾日益突出。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卫生老师、体育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青春期的教育指导工作。除了利用《健康课》或《生理卫生课》对孩子进行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外,可以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播放幻灯和电影等方式做好青春期卫生知识和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时,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的家长培训班,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这样,孩子掌握科学的卫生知识和性知识,就会获得免疫力,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成长为体魄健全的人。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甚至可以利用QICQ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从成都电子科大制作网络虚拟主持人“江灵儿”的创意得到启示,虚拟一位能够被孩子们喜爱和信任的“知心小姐姐”,其幕后工作则由广大的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由于QICQ是一种利用对话框(也可以进行语音聊天)进行非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彼此都是陌生人,交谈双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隐私被曝光的顾虑。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敞开心扉,教育者则较容易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并开出良方。于是,当“知心小姐姐”被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时,几句善意的劝告可能会胜过平时教师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

治水范文篇7

关键词:“堵”,堤坝,“导”畅通的河道,青春期教育,心理辅导,网络环保意识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量、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受到了各业界人士的青睐。作为求知欲极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的确,“如果今天不学习未来的知识,那么,你只能在未来社会生活在过去。”本来学习网络知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学生用网络来干什么呢?2002年4月1日《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剩下的则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体坛动态、看新闻、发E-mail等。另据本人对我校四、五、六年级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86.6%的人上网玩游戏,5.3%的人上网聊天,4.3%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3.8%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其中有8.7%学生承认在上网时不自觉地浏览过不健康的内容。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十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中,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猝死网吧的喻斌,迷恋交友和网恋而被犯罪团伙诱骗轮奸杀害的8名女中学生(载于《华西都市报》),其他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甚至因网债逼身,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为此不少学生家长成立了“反网联盟”和“抗网家委会”,一时间,网络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的确,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网络就像我们的纸墨一样,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没有善恶之分。其正邪取决于使用它传播信息的人。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抢先占领这个高地(或者说教育在网络的占有率很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一些不健康网站、网吧侵蚀或毒害。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这个高地,而是攻占这个战略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以“导”为主,避害趋利

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开设网络活动课,将素质教育的阵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营业性的网吧里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如网上英语沙龙、数理化辅导等等。

另外,通过一些正面的例子,如重庆市一位中学生潜心学习网页制作,后被一公司聘为总经理的事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网络知识竞赛,其奖品也十分丰厚,可以鼓励和训练学生参加。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又如建立学校网页,让学生承担部分专栏的网页制作。让孩子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二、要以“堵”为辅,“堵”术高明

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是一种“缚”的方法,是一种强制性的方法,通过剥夺孩子的权利和自由来限制孩子上网,如不给零用钱,不准出家门,甚至有一位家长为了防止儿子逃出去上网,将自家的防护栏改装成笼子,自己有事外出时就将儿子锁在笼子里。这种方法有较多的弊端:一方面网络的有其进步的作用,禁止孩子上网会使孩子接受不到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孩子这方面知识十分欠缺,使教育没有面向未来,不利于孩子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同时,这种大家长式的作风很难作到以理服人,近乎“残忍”的方式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主、平等、诚信的育人氛围的必然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就会与师长更难沟通,就越是要向着反方向发展。其实我们可以借鉴鲧治水的办法—堵,作为“导”的辅助。“堵”表明了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有利于让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堵”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堵”好比是防洪的堤坝,“导”好比是畅通的河道,“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导”。但是,“堵”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何堵呢?

首先要堵住恶流的源头,通过健全网络法律的建设,来保证网络的正常秩序,目前世界上几乎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网络法规,网络秩序主要是依靠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持。作为孩子的师长,除了呼吁加速网络法制的建设外,要利用自己的威信,严正地向孩子申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不准主动地查找、浏览不健康内容,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也要做到“非礼勿视”。否则严惩。

另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们免受毒害。如国家安全部监制的“学生浏览器”,能有效的将大多数不健康的内容屏蔽于浏览器之外,北京也建立了19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绿色通道”,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净土。另外,可以运用一些防止青少年免受不健康侵害的软件,如:《护花使者》,同时,在WINDOWS系统的开始/设置/控制面板/INTERNET属性/内容.分级审查中,分级功能可分别从暴力、裸体、性和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四个级别分级限制,还可以在许可站点设置任何时候都可以查看或无论如何分级都不可以查看的站点。

三、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

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后,性成熟与性无知的矛盾日益突出。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卫生老师、体育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青春期的教育指导工作。除了利用《健康课》或《生理卫生课》对孩子进行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外,可以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播放幻灯和电影等方式做好青春期卫生知识和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时,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的家长培训班,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这样,孩子掌握科学的卫生知识和性知识,就会获得免疫力,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成长为体魄健全的人。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甚至可以利用QICQ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从成都电子科大制作网络虚拟主持人“江灵儿”的创意得到启示,虚拟一位能够被孩子们喜爱和信任的“知心小姐姐”,其幕后工作则由广大的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由于QICQ是一种利用对话框(也可以进行语音聊天)进行非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彼此都是陌生人,交谈双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隐私被曝光的顾虑。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敞开心扉,教育者则较容易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并开出良方。于是,当“知心小姐姐”被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时,几句善意的劝告可能会胜过平时教师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

治水范文篇8

l、要做好职工的教育培训,井下职工均要熟悉透水前的各种预兆,发现透水危害及时汇报并采取(上述)应急处理措施。

2、要建立必要的矿井防治水规章制度,把防洪、防治水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注意收集整理资料,准确将积水巷、水窝、积水老窑绘在图上,以便进行采掘工程时制定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4、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

煤矿地下的地质条件是复杂的,地下水的情况也很复杂,在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水害的威胁。根据现有资料,对无法确保没有水害威胁地区,必须采取探放水措施,探水后消除了水害威胁再向前掘进。多年来与地下水作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是指导煤矿生产与各种水害作斗争的有效方针。

在煤矿与地下水作斗争,决不可疏忽大意,不能蛮干,也不能为了赶生产怕麻烦而存有侥幸心理。

在有老空水威胁地区必须进行探水,掘进工作面必须边探边掘。平巷掘进一般可对正前和巷道上帮进行钻孔探水,一般为三组钻孔,每组l一2个孔;在上山掘进时,一定要在巷道正前和左右两帮进行探水,钻孔不少于5组。

使用探水机械要注意如下事项:

1、加强探水钻眼附近巷道的支架,背好顶、帮,工作面打上坚固的顶柱,以防高压水冲垮煤壁和巷道支架。

2、探水工作地点挂牌,明确探水眼位置、方向、眼数、钻孔深度。打钻前要清理好巷道,准备好水沟和放水巷。并有和调度室联系的电话。

3、探水工作面要经常检查瓦斯,要加强通风。

4、水压大的探水眼要装套管,装水闸阀,便于调节水量。

5、探水时如遇到钻孔沿钻杆向外流出,应立即停止探水,固定钻杆,严禁移动钻机和拔钻。并向矿调及矿总工程师汇报,按指示行动。

6、疏放排水。疏放排水是煤矿强含水层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一种基本手段。主要是借助疏水巷道、放水钻孔、水位降低钻孔、抽水钻孔等专门工程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影响采掘安全的上覆或下伏强含水层中的地下水降低水位(水压)或使局部疏干。

7、防水煤柱留设。在受水害威胁的地段,预留一定宽度和高度的煤柱,使工作面和水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地下水或其他水源浸入井下工作地点或巷道。该措施各类矿井均有使用。

8、堵截治水。堵截治水就是利用堵水材料将突水点或突水水流通道堵死,使水害地区与正常生产地区隔开,根除水害威胁或减少矿井排水。该措施大庆矿井于1989年曾使用过。当时,大庆矿井掘进3179工作面切割到位后,至切割反掘工作面机巷约42m时,揭露了与原煤炭湾井老空积水相通的导水断层。大量煤炭湾老空水沿导水断层涌入该施工巷道。该掘进头被迫撤退。最后从3179切割上部设置两道抗压墙和一道挡水墙才将该处涌水截住。

9、水闸门和水闸墙。水闸门是用来预防井下涌水威胁矿井安全而设置的一种特殊闸门,它在正常情况下应不妨碍运输、通风和排水,一旦井下发生水害时,将其关闭可控制水流,把水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保证其它采区安全生产。同时,它也是淹井时,保障中央配电室,水泵房、井底车场的屏障。

水闸墙分临时水闸墙和永久性水闸墙。临时性水闸墙是在有出水威胁的采掘工作面备有堵水材料,突水后迅速将水堵在小范围之内,起临时抢险作用,待事后加固;永久性水闸墙,是在开采结束后,永久隔绝有继续大量涌水可能的区段而砌筑的一种永久关闭的挡水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水闸门。竖井的井底车场和中央配电点、水泵房均有设置,由于抗压高、体积大,由金属或混凝土制作,所以笨重,平时闲置,只有淹井时启用,往往被人们忽视。从防治水角度来看,每年必须要维修,平时要维护保证完好,以防矿井受水威胁时正常发挥其作用。

10、防止雨季地表水涌入矿井。在地面修筑防排水工程,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井下。它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对于以降雨和地表水为主要涌水来源的矿井尤为重要。它也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每年雨季前,都要建立专门的防洪(汛)机构,组织这一工作。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充填地表塌陷区和泄水通道。

(2)挖排洪沟避免雨水灌入井下。

(3)提前完成小煤窑调查工作,堵截小窑通往矿井排水通道。就我矿而言,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因为,我矿各井周边均有多处小窑,并且这些小窑均在矿区周边越界开采,小窑井巷与各井均有打通。虽然各井对这些小窑打通点进行了封堵,但无法割断水力联系。小煤窑位于浅部,采用传统的穿巷回采方法,雨季来临,大气降水渗透快且易于积聚。雨季降水通过小窑快速渗

入我矿井下。据实地调查,大庆矿井、打磨沟矿井(雨季)井下涌水增加量有70%以上是从小窑渗透过来的。

治水范文篇9

按照县普法领导小组的要求,我局2013年普法依法治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筑和谐社会为总揽,以发挥普法依法治理职能为先导,以健全制度的抓手,以促进解决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我县水利工作,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的总体要求,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发展,认真做好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加强专业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水平,为全局改革、稳定和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现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1、健全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职责,完善工作职责和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普法依法治水办事机构建设,保证必要的办公条件。

2、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反馈、统计报告和会议制度,做好各种资料收集和整理,搞好基础建设。

3、继续实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切实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普法依法治理环境

1、继续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各基层单位要通过举办法制培训、专题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宪法的主题活动,在全体职工中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提高职工的法律素质。

2、继续开展“一月一法”学习宣传活动。以专业法规为重点内容,组织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宣传活动。结合“法制宣传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开展水法规的宣传工作,促进我县依法治水工作,增强社会公众的水法律意识,保护好水资源,维护好水环境。

3、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信访条例》精神“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有序维权,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崇尚法治,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认真做好新颁布实施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开展对新颁布实施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维护和促进新法律法规顺利贯彻实施。

三、切实加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全局普法教育深入开展

1、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对象,为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一是要认真落实区普法领导小组有关安排,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为重点,以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有关专业法律知识为学习重点,以切实提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水平为目标,采取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自学等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学习;二是积极参加市、区相关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的法律法规轮训,并在全局举办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制讲座2次,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法规理论素质;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登记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和任职前考核中来,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四是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上级安排的法律知识年度考试,检验学习成效。

2、组织好专业法规的学习宣传。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结合水利管理实际工作,认真抓好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一是要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行政法规的学习培训;二是要组织专业法规如《省城乡用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学习;三是举办一期水法律法规培训,请市水务局、县法制办法规专家为执法队员授课,不断提高水务执法人员的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四是坚持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执法水平,促进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创新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针对我局职工多、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对职工的法制教育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利用各种宣传栏、板报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安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计划生育法规等有关法律知识,增强职工的法律意识;二是紧密配合全县“严打”整治,禁毒、反邪教等专项斗争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职工的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三是加大投入,抓好普法宣传骨干的理论培训,更好地辅导职工的法制教育;四是组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培养职工的诚信意识;用“十不行为规范”指导职工生产生活,让他们用最基本的道德法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职工。

2、加大法制舆论宣传力度。各基层单位要重点落实三项工作,一是要积极主动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围绕水务管理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发挥广泛的社会效应,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我局依法行政奠定基础;二是基层单位所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省城乡用水条例》等水务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监督保护排水及堤防设施的自觉性,为我局开展环境创新工作提供舆论监督;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好“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宣传活动,创新宣传形式,用多媒体视频投影滚动宣传水法律法规,扩大水务事业的社会影响。

3、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报送工作。各基层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和统计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向局普法依法治水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信息,做好工作资料收集和整理,搞好基础建设。

五、加强普法的经费保障

治水范文篇10

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水利所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流域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结合流域新情况,必须探索流域治水新思路。

针对流域水利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太湖流域管理局在认真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提出在流域开展“引江济太”调水试验。通过现有工程体系调引长江水入太湖和流域河网,加快流域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以缓解流域水污染恶化的趋势,改善流域水环境,实现流域水资源科学调度、合理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引江济太”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

江总书记在2001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十五’计划建议把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全党和全国上下都要深刻认识和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大政方针,努力抓好落实”;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再次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方向。

水利部党组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汪恕诚部长明确指示太湖治理要把防治水污染作为治水的核心问题,以防治水污染带动太湖流域的其它各项水利工作。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和水利部领导对太湖流域工作的要求,探索流域新时期治水思路,太湖流域管理局认真分析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流域水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以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为重点的“十五”水利发展目标。确定以实施“引江济太”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缓解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作为流域工作的核心任务。

二、实施“引江济太”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取得了高度发展,流域凭借占全国0.4%的国土面积和占全国2.8%的人口,却创造了占全国的11.8%国内生产总值;且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但由于流域水质型缺水和水污染的不断加剧,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受到严重制约。

目前,流域内年用水量远远超过本流域水资源总量,并且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流域一般工业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已达49亿多立米,致使全流域河网湖泊水污染严重,流域骨干河道水体污染严重超Ⅲ类水质的河道水体已达75%以上。

太湖水质监测评价表明,目前太湖水体有机污染指数高锰酸盐(CODMn)逐年上升,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总磷(TP)与总氮(TN)的含量,远未达到国家确定的2000年规划目标要求,太湖富营养化水域面积在80%以上。

流域河网湖泊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水资源供给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河网湖泊已经不符合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同时水污染的加剧,流域水环境的恶化,使流域水质型缺水的矛盾日趋突出。

因此,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要求来看,利用流域水利工程体系开展“引江济太”调水实验,一方面可以解决流域水质型缺水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域水环境恶化趋势,并最终达到改善流域水环境的目的,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引江济太”实现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综合效益

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流域水利建设,国务院专门召开治理太湖工作会议,作出了治理太湖的决定。经过十年治太工程建设,流域水利工程体系逐步完善,太浦河、望虞河工程已经完成,杭嘉湖南排和环湖大堤工程已进入竣工准备阶段;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等四项边界工程也已开工;东西苕溪防洪、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等三项地区性骨干工程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太湖流域现已初步形成由环湖大堤、环湖各口门水利枢纽、流域重要河道及水利枢纽组成的太湖流域水资源调蓄工程体系,上述工程体系的形成,为太湖流域防洪除涝和水资源利用、保护、配置及调度创造了条件。

由于太湖流域滨临长江和钱塘江,长江常年平均过境水量为9000多亿立方米,因此充分利用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是与长江直接相通的流域重要河道望虞河,通过水资源优化调度,引长江优质水入太湖和流域河网,改善流域水环境,解决太湖水质型缺水,是可行和必要的。

九十年代以来,太湖流域管理局和各省市在做好流域防洪调度工作的同时,针对流域水资源状况,为努力实现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流域水资源合理调度。

1997年由于流域降雨偏少,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实施流域水资源合理调度,利用常熟水利枢纽调引长江水2.97亿立方米,改善了望虞河水质,缓解了望虞河沿岸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2000年汛期太湖流域干旱少雨,在水利部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实施了《望虞河引水应急方案》。通过望虞河引长江水4.6亿立方米,其中引长江水入太湖2.22亿立方米,太湖贡湖湾水体水质从引水前的劣于V类水资源合理调度。改善为引水后的Ⅲ类。同时,由太湖向黄浦江增加供水0.73亿立方米。

2000年实施的《望虞河引水应急方案》,首次实现了望虞河建成以来引长江水入太湖,发挥了治太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流域科学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缓解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改善太湖和流域水环境,引长江水入太湖2.22亿立方米境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通过流域水资源调度支持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引江济太”促进流域水利可持续发展

实施“引江济太”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流域水利工程体系调引长江水入太湖和流域河网,通过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及优化调度向流域环湖地区和流域下游地区供水;同时加快流域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遏制流域水环境恶化趋势。

太湖流域受自然地理影响,流域地势周边高,中间低,流域湖泊河网密布,水流运动十分复杂,流域洪涝压力大。在这样的流域内实施“引江济太”将涉及到流域内各地区、各部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通过“引江济太”调水试验,研究流域水资源预测预报模型,研制引水演进数字化模型,研究潮位变化对“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的影响,研究流域引水与区域排水的关系,研究望虞河常年引水对改善太湖水体水质的效果和引水泥沙对望虞河、太湖的影响等,以建立完善的科研体系。

目前“引江济太”调水试验仅通过流域重要河道望虞河引水,其引江能力有限。而要真正解决流域水质型缺水,改善流域水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必须未雨绸缪,研究扩大“引江济太”工程规模和引江能力,完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引江济太”调水效益,必须建设以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为重点流域管理体系,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流域水利现代化。

通过流域“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探讨流域水权、水价、水市场的运行机制,努力实践以市场机制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流域水秩序,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努力实现流域水利可持续发展。

今年9月,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在会上他强调指出,水利部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引江济太,实施生态调水工程,“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近期目标是调引10亿立方米长江水入太湖。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也将“引江济太”作为流域生态恢复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