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关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8:48:38

治关理念范文篇1

关键词:治关理念从严治关依法治关以德治关

我国30年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外部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同时,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更主动地履行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海关事业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建设现代化海关的30年。海关是国家宏观调控与行政执法部门之一,但是我国海关领导体制相对于财政、金融等领导体制而言是多变的,由1949年集中统一垂直领导改为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海关总署作为全国海关的领导机构,随着领导体制的变化,其隶属关系也经历了多次变更,由直属政务院改为对外贸易部,又降为对外贸易部部属职能局。国务院1980年了《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又将海关总署改为国务院直属机关,并实行统一垂直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关事业的复兴与蓬勃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受益最多。海关系统改革内容十分丰富而具体,本文仅以统领海关工作全局的治关理念为核心,诠释和总结海关系统改革30年的成就。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相对应,我国海关系统的改革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1980—1998年探索出“从严治关”治关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海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出口业务量迅猛增长,进出境人员日益频繁,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多样化。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促进对外开放,我国提出以“促进为主”的工作方针,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海关也是采用渐进式改革,先选择深圳海关为改革试点,再在全国海关系统推广。罗湖海关在1986年率先实施了“红、绿色通道”改革,实施大通道敞开式验放。针对“三来一补”企业增长迅猛、公路口岸无法满足通关需求的问题,深圳海关于1987年进行了加工贸易集报清单制度改革,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公路口岸的进出口货物实行集中报关,提高通关效率,优化了特区外商投资环境。

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以及当时海关工作中存在片面理解和执行“促进为主”方针、忽视严格执法的现象,1993年全国海关关长座谈会确定以“从严治关”作为海关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从严治关"的内涵是“一高四严”:坚持高标准,制度严密、管理严格、作风严谨和纪律严明。

二、1999—2006年提炼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治关理念

1、“依法治关”治关理念。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海关总署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执法活动的经验教训,于1999年1月确定“依法行政、为国把关”的海关工作方针。全国海关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方针指导下,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严密税收征管机制,切实落实国家进出口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实现全国范围的计算机联网监管,有效地发挥了海关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1998年海关开展了大规模反走私联合行动和专项斗争。同时,海关清醒地认识到严重的走私犯罪必然与严重的执法腐败相联系,反走私必须反腐败,因此海关狠抓队伍建设,在海关系统内连续开展依法行政、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整顿。为了真正“管住自己的人、把好国家的门”,海关总署2000年提出了从严治关的3年目标:使海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有较大提高,作风纪律有明显改进,执法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海关。

海关总署出台与海关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对3000余件海关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促进执法工作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起,海关总署提出要注意纠正海关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随着“依法行政”海关工作方针的确立,海关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此外,对海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活动实行监督、制约和检查,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关衔级制度,全国海关关员正式佩戴衔级标志上岗,以“政治强、业务精、管理严、作风硬、廉政好、效率高”为主要标志,全面开展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统筹海关队伍教育、管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在依法治国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依法治关”理念实际是“从严治关”理念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明确了“严”的标准和程度,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履行海关的各项职责。我国把依法从严治关贯穿于海关管理的整个过程,处理好“把关”和“服务”的关系,从而保证了海关能够承担起把守国门并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重任。

2、“以德治关”治关理念。2001年1月,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是基本原则,除了需要法律的规范约束,还需要伦理道德来引导提升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促使理性经济、健康经济的形成。

作为国家监管进出口机关,海关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是海关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而且将长期存在,这是客观现实。如何有效化解和防范这两大风险,是海关工作的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因此,海关系统实行法德同构更加必要和迫切,其具体运用和实践就体现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的治关理念。具体而言,“以德治关”就是要树立“为国家把关、为祖国争光、对人民负责”的海关意识,培养“公正廉洁、文明把关”的海关职业道德,从而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公正执法、高效服务、文明廉洁”的严守海关职业纪律的队伍,自觉抵制行政执法中的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丑恶行为。海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依法行政具有直接的影响。

以人为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以德治关”的重要方式。中国海关坚持“以德治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红其拉甫海关认真履行为国把关的神圣职责,认真落实各项廉政措施,至今未发生一起违反廉政规定的事例,实现了“一个不少、一个不倒”的廉政建设目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2005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艰苦奋斗模范海关”荣誉称号。

三、2007年升华为“科学治关”的治关理念

在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海关总署积极践行和诠释着海关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前任署长牟新生在2007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发表讲话《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面建设和谐海关》,明确了科学治关理念与建设和谐海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牟新生指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总理关于“海关对内要为人民服务,对外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16字方针和“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队伍建设12字要求,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局,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建设和谐海关,不仅要创建融洽友好的内部环境和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把关服务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服务型海关、责任型海关和法治型海关建设。科学治关,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已成为我国海关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盛光祖署长在2008年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的发表讲话《认清形势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任务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海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把关服务能力,建设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海关。盛署长的讲话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部署,提出重点把握4个方面:发挥海关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使海关管理成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之一;认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区域发展支持力度;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他指出了海关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海关管理的不适应情况,强调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监督制约,营造良好氛围,搞好班子建设,努力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

署长会议精神继承了近30年海关改革的成果,并把“从严治关”、“依法治关”、“以德治关”的理念升华为科学的治关理念。海关总署为落实科学的治关理念,1998年作出了《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勾勒出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两步走发展战略:用5年时间在全国海关初步建立起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0年前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海关制度。

1998—2002年,全国海关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并坚持“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工作方针;以通关作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海关信息化建设,全面改革海关业务制度,基本实现中国海关通关管理的“四肢协调”;坚持从严治关,加强海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第一步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现代海关制度初具规模。

2003年初,根据海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2004年4月中国海关正式启动实施《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努力建设“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各项改革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2006年,为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关总署制定了《海关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纲要》,并对《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修订。

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始终遵循六大基本原则:科学治关、依法行政、守法便利、综合治理、以人为本、整合创新。必须明确海关战略目标:在初步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全面、协调地推进海关各项改革与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结合的现代海关制度。努力建设科学、文明、高效、廉洁、和谐的智能型海关,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海关不断探索科学的治关理念,创造了海关事业30年的新辉煌。一是海关税收连年大幅增长,为国家税收和财政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进出境监管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外贸大发展和对外交往。三是依法打击和制止各类走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进出口秩序和社会稳定。四是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五是海关统计监测预警作用日益突出,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海关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六是支持区域发展取得积极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七是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关法制建设全面加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八是海关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服务国家外交、外经贸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口岸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九是“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建设稳步实施,海关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十是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卓有成效,海关队伍形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尽管海关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的治关理念,一定能不断提高海关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海关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

[2]牟新生: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面建设和谐海关[Z].2007.

[3]盛光祖:认清形势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Z].2008.

[4]深圳海关关长邹志武:顺应改革开放趋势服务深圳经济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8-06-30.

治关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治关理念从严治关依法治关以德治关

我国30年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外部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同时,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更主动地履行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海关事业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建设现代化海关的30年。海关是国家宏观调控与行政执法部门之一,但是我国海关领导体制相对于财政、金融等领导体制而言是多变的,由1949年集中统一垂直领导改为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海关总署作为全国海关的领导机构,随着领导体制的变化,其隶属关系也经历了多次变更,由直属政务院改为对外贸易部,又降为对外贸易部部属职能局。国务院1980年了《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又将海关总署改为国务院直属机关,并实行统一垂直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关事业的复兴与蓬勃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受益最多。海关系统改革内容十分丰富而具体,本文仅以统领海关工作全局的治关理念为核心,诠释和总结海关系统改革30年的成就。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相对应,我国海关系统的改革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1980—1998年探索出“从严治关”治关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海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出口业务量迅猛增长,进出境人员日益频繁,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多样化。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促进对外开放,我国提出以“促进为主”的工作方针,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海关也是采用渐进式改革,先选择深圳海关为改革试点,再在全国海关系统推广。罗湖海关在1986年率先实施了“红、绿色通道”改革,实施大通道敞开式验放。针对“三来一补”企业增长迅猛、公路口岸无法满足通关需求的问题,深圳海关于1987年进行了加工贸易集报清单制度改革,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公路口岸的进出口货物实行集中报关,提高通关效率,优化了特区外商投资环境。

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以及当时海关工作中存在片面理解和执行“促进为主”方针、忽视严格执法的现象,1993年全国海关关长座谈会确定以“从严治关”作为海关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从严治关"的内涵是“一高四严”:坚持高标准,制度严密、管理严格、作风严谨和纪律严明。

二、1999—2006年提炼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治关理念

1、“依法治关”治关理念。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海关总署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执法活动的经验教训,于1999年1月确定“依法行政、为国把关”的海关工作方针。全国海关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方针指导下,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严密税收征管机制,切实落实国家进出口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实现全国范围的计算机联网监管,有效地发挥了海关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1998年海关开展了大规模反走私联合行动和专项斗争。同时,海关清醒地认识到严重的走私犯罪必然与严重的执法腐败相联系,反走私必须反腐败,因此海关狠抓队伍建设,在海关系统内连续开展依法行政、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整顿。为了真正“管住自己的人、把好国家的门”,海关总署2000年提出了从严治关的3年目标:使海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有较大提高,作风纪律有明显改进,执法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海关。

海关总署出台与海关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对3000余件海关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促进执法工作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起,海关总署提出要注意纠正海关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随着“依法行政”海关工作方针的确立,海关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此外,对海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活动实行监督、制约和检查,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关衔级制度,全国海关关员正式佩戴衔级标志上岗,以“政治强、业务精、管理严、作风硬、廉政好、效率高”为主要标志,全面开展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统筹海关队伍教育、管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在依法治国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依法治关”理念实际是“从严治关”理念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明确了“严”的标准和程度,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履行海关的各项职责。我国把依法从严治关贯穿于海关管理的整个过程,处理好“把关”和“服务”的关系,从而保证了海关能够承担起把守国门并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重任。

2、“以德治关”治关理念。2001年1月,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是基本原则,除了需要法律的规范约束,还需要伦理道德来引导提升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促使理性经济、健康经济的形成。

作为国家监管进出口机关,海关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是海关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而且将长期存在,这是客观现实。如何有效化解和防范这两大风险,是海关工作的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因此,海关系统实行法德同构更加必要和迫切,其具体运用和实践就体现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的治关理念。具体而言,“以德治关”就是要树立“为国家把关、为祖国争光、对人民负责”的海关意识,培养“公正廉洁、文明把关”的海关职业道德,从而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公正执法、高效服务、文明廉洁”的严守海关职业纪律的队伍,自觉抵制行政执法中的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丑恶行为。海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依法行政具有直接的影响。

以人为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以德治关”的重要方式。中国海关坚持“以德治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红其拉甫海关认真履行为国把关的神圣职责,认真落实各项廉政措施,至今未发生一起违反廉政规定的事例,实现了“一个不少、一个不倒”的廉政建设目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2005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艰苦奋斗模范海关”荣誉称号。

三、2007年升华为“科学治关”的治关理念

在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海关总署积极践行和诠释着海关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前任署长牟新生在2007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发表讲话《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面建设和谐海关》,明确了科学治关理念与建设和谐海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牟新生指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总理关于“海关对内要为人民服务,对外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16字方针和“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队伍建设12字要求,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局,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建设和谐海关,不仅要创建融洽友好的内部环境和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把关服务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服务型海关、责任型海关和法治型海关建设。科学治关,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已成为我国海关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盛光祖署长在2008年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的发表讲话《认清形势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任务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海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把关服务能力,建设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海关。盛署长的讲话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部署,提出重点把握4个方面:发挥海关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使海关管理成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之一;认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区域发展支持力度;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他指出了海关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海关管理的不适应情况,强调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监督制约,营造良好氛围,搞好班子建设,努力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

署长会议精神继承了近30年海关改革的成果,并把“从严治关”、“依法治关”、“以德治关”的理念升华为科学的治关理念。海关总署为落实科学的治关理念,1998年作出了《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勾勒出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两步走发展战略:用5年时间在全国海关初步建立起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0年前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海关制度。

1998—2002年,全国海关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并坚持“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工作方针;以通关作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海关信息化建设,全面改革海关业务制度,基本实现中国海关通关管理的“四肢协调”;坚持从严治关,加强海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第一步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现代海关制度初具规模。

2003年初,根据海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2004年4月中国海关正式启动实施《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努力建设“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各项改革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2006年,为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关总署制定了《海关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纲要》,并对《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修订。

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始终遵循六大基本原则:科学治关、依法行政、守法便利、综合治理、以人为本、整合创新。必须明确海关战略目标:在初步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全面、协调地推进海关各项改革与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结合的现代海关制度。努力建设科学、文明、高效、廉洁、和谐的智能型海关,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海关不断探索科学的治关理念,创造了海关事业30年的新辉煌。一是海关税收连年大幅增长,为国家税收和财政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进出境监管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外贸大发展和对外交往。三是依法打击和制止各类走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进出口秩序和社会稳定。四是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五是海关统计监测预警作用日益突出,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海关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六是支持区域发展取得积极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七是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关法制建设全面加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八是海关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服务国家外交、外经贸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口岸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九是“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建设稳步实施,海关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十是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卓有成效,海关队伍形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尽管海关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的治关理念,一定能不断提高海关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海关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

[2]牟新生: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面建设和谐海关[Z].2007.

[3]盛光祖:认清形势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Z].2008.

[4]深圳海关关长邹志武:顺应改革开放趋势服务深圳经济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8-06-30.

治关理念范文篇3

关键词:治关理念从严治关依法治关以德治关

我国30年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外部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同时,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更主动地履行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海关事业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建设现代化海关的30年。海关是国家宏观调控与行政执法部门之一,但是我国海关领导体制相对于财政、金融等领导体制而言是多变的,由1949年集中统一垂直领导改为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海关总署作为全国海关的领导机构,随着领导体制的变化,其隶属关系也经历了多次变更,由直属政务院改为对外贸易部,又降为对外贸易部部属职能局。国务院1980年了《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又将海关总署改为国务院直属机关,并实行统一垂直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关事业的复兴与蓬勃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受益最多。海关系统改革内容十分丰富而具体,本文仅以统领海关工作全局的治关理念为核心,诠释和总结海关系统改革30年的成就。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相对应,我国海关系统的改革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1980—1998年探索出“从严治关”治关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海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出口业务量迅猛增长,进出境人员日益频繁,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多样化。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促进对外开放,我国提出以“促进为主”的工作方针,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海关也是采用渐进式改革,先选择深圳海关为改革试点,再在全国海关系统推广。罗湖海关在1986年率先实施了“红、绿色通道”改革,实施大通道敞开式验放。针对“三来一补”企业增长迅猛、公路口岸无法满足通关需求的问题,深圳海关于1987年进行了加工贸易集报清单制度改革,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公路口岸的进出口货物实行集中报关,提高通关效率,优化了特区外商投资环境。

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以及当时海关工作中存在片面理解和执行“促进为主”方针、忽视严格执法的现象,1993年全国海关关长座谈会确定以“从严治关”作为海关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从严治关"的内涵是“一高四严”:坚持高标准,制度严密、管理严格、作风严谨和纪律严明。

二、1999—2006年提炼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治关理念

1、“依法治关”治关理念。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海关总署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执法活动的经验教训,于1999年1月确定“依法行政、为国把关”的海关工作方针。全国海关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方针指导下,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严密税收征管机制,切实落实国家进出口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实现全国范围的计算机联网监管,有效地发挥了海关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1998年海关开展了大规模反走私联合行动和专项斗争。同时,海关清醒地认识到严重的走私犯罪必然与严重的执法腐败相联系,反走私必须反腐败,因此海关狠抓队伍建设,在海关系统内连续开展依法行政、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整顿。为了真正“管住自己的人、把好国家的门”,海关总署2000年提出了从严治关的3年目标:使海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有较大提高,作风纪律有明显改进,执法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海关。

海关总署出台与海关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对3000余件海关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促进执法工作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起,海关总署提出要注意纠正海关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随着“依法行政”海关工作方针的确立,海关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此外,对海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活动实行监督、制约和检查,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关衔级制度,全国海关关员正式佩戴衔级标志上岗,以“政治强、业务精、管理严、作风硬、廉政好、效率高”为主要标志,全面开展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统筹海关队伍教育、管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在依法治国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依法治关”理念实际是“从严治关”理念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明确了“严”的标准和程度,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履行海关的各项职责。我国把依法从严治关贯穿于海关管理的整个过程,处理好“把关”和“服务”的关系,从而保证了海关能够承担起把守国门并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重任。

2、“以德治关”治关理念。2001年1月,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是基本原则,除了需要法律的规范约束,还需要伦理道德来引导提升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促使理性经济、健康经济的形成。

作为国家监管进出口机关,海关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是海关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而且将长期存在,这是客观现实。如何有效化解和防范这两大风险,是海关工作的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因此,海关系统实行法德同构更加必要和迫切,其具体运用和实践就体现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的治关理念。具体而言,“以德治关”就是要树立“为国家把关、为祖国争光、对人民负责”的海关意识,培养“公正廉洁、文明把关”的海关职业道德,从而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公正执法、高效服务、文明廉洁”的严守海关职业纪律的队伍,自觉抵制行政执法中的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丑恶行为。海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依法行政具有直接的影响。

以人为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以德治关”的重要方式。中国海关坚持“以德治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红其拉甫海关认真履行为国把关的神圣职责,认真落实各项廉政措施,至今未发生一起违反廉政规定的事例,实现了“一个不少、一个不倒”的廉政建设目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2005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艰苦奋斗模范海关”荣誉称号。

三、2007年升华为“科学治关”的治关理念

在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海关总署积极践行和诠释着海关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前任署长牟新生在2007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发表讲话《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面建设和谐海关》,明确了科学治关理念与建设和谐海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牟新生指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总理关于“海关对内要为人民服务,对外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16字方针和“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队伍建设12字要求,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局,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建设和谐海关,不仅要创建融洽友好的内部环境和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把关服务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服务型海关、责任型海关和法治型海关建设。科学治关,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已成为我国海关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盛光祖署长在2008年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的发表讲话《认清形势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任务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海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把关服务能力,建设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海关。盛署长的讲话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部署,提出重点把握4个方面:发挥海关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使海关管理成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之一;认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区域发展支持力度;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他指出了海关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海关管理的不适应情况,强调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监督制约,营造良好氛围,搞好班子建设,努力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

署长会议精神继承了近30年海关改革的成果,并把“从严治关”、“依法治关”、“以德治关”的理念升华为科学的治关理念。海关总署为落实科学的治关理念,1998年作出了《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勾勒出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两步走发展战略:用5年时间在全国海关初步建立起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0年前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海关制度。

1998—2002年,全国海关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并坚持“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工作方针;以通关作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海关信息化建设,全面改革海关业务制度,基本实现中国海关通关管理的“四肢协调”;坚持从严治关,加强海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第一步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现代海关制度初具规模。

2003年初,根据海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2004年4月中国海关正式启动实施《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努力建设“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各项改革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2006年,为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关总署制定了《海关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纲要》,并对《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修订。

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始终遵循六大基本原则:科学治关、依法行政、守法便利、综合治理、以人为本、整合创新。必须明确海关战略目标:在初步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全面、协调地推进海关各项改革与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结合的现代海关制度。努力建设科学、文明、高效、廉洁、和谐的智能型海关,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海关不断探索科学的治关理念,创造了海关事业30年的新辉煌。一是海关税收连年大幅增长,为国家税收和财政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进出境监管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外贸大发展和对外交往。三是依法打击和制止各类走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进出口秩序和社会稳定。四是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五是海关统计监测预警作用日益突出,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海关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六是支持区域发展取得积极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七是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关法制建设全面加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八是海关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服务国家外交、外经贸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口岸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九是“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建设稳步实施,海关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十是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卓有成效,海关队伍形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尽管海关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的治关理念,一定能不断提高海关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海关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

[2]牟新生: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面建设和谐海关[Z].2007.

[3]盛光祖:认清形势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Z].2008.

[4]深圳海关关长邹志武:顺应改革开放趋势服务深圳经济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8-06-30.

治关理念范文篇4

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在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同时还行使部分刑事执法权。做好新时期的海关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治关理念。

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海关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持科学的指导思想,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是海关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明确了海关工作必须以“促进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依法行政”这一基本准则,全面发挥“为国把关”和“服务经济”的职能作用。“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海关工作16字方针,就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从单纯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和检验海关各项工作,增强海关工作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六个必须”原则,把握好六个工作重点:一是按照“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海关监管、税收、打私和进出口统计能力,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按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深化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监管制度改革,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优化;三是按照“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进出口便利措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四是按照“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地区海关合作,推动区域通关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是按照“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建立与守法企业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六是按照“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原则,及时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特点,全面推进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各项改革,加强“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全面建设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是海关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海关真正成为守护国门、维护国家利益钢铁长城的基础工作。应以建立“和谐海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全面加强海关队伍建设,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使其在把关服务的神圣岗位上建功立业,切实履行好肩负的职责。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开展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需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准军事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既要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要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和严格的纪律,又要加强人性化管理,为广大关员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二是把握好广大关员根本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既要维护好广大干部职工的集体利益,也要照顾到关员的个体利益,努力营造人人心情舒畅的和谐氛围。三是把握好海关事业整体发展和关员自身发展的关系。引导关员将自身发展融入海关事业发展之中,在推动海关事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整合海关各项改革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海关工作来看,贯彻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重点是整合海关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

1998年,海关总署作出了《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勾画出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并确定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两步走”的发展战略。2003年,在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后,海关总署又制定了《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其目标是:到2010年,按照“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结合的现代海关制度”的总体要求,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全面、协调地推进海关各项业务改革和综合改革,使我国海关现代化建设迈上科学、文明、高效、廉洁的新台阶。

随着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海关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许多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带来的资源配置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应用管理与技术的升级换代不同步等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对推行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树立“改革是创新,整合也是创新”的理念,着眼于海关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整合海关信息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创新和完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切实做到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统一,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改革目标与管理资源相匹配,部门之间、关区之间相协调,努力扩大改革的综合效应。

创造共谋发展环境

海关作为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代表国家在口岸行使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权,每天都要和众多进出口企业打交道,海关的许多行政行为还要与有关部门、有关地方合作实施。海关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有关地方和部门、广大进出口企业及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努力创造共谋发展的和谐执法环境,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国家利益以及广大进出口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海关承担着进出口监督管理、口岸管理、“大通关”建设、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子口岸建设、反走私综合治理、特殊监管区域管理等职能。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理顺海关与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与广大进出口企业建立起以诚信为本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按照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坚持执法为民,尊重和维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廉洁从政,高效运作;二是积极搭建海关与有关地方和部门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配合,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合作机制,共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三是努力建立与广大守法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落实守法便利原则,真正实现海关与企业和谐双赢;四是切实加强与新闻媒体、中介机构等社会各界的联系与配合,完善和落实关务公开、警务公开制度,积极接受群众监督,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五是大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开展国际海关执法行政互助,通过互助互利,提高我国海关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地位。

提高把关服务能力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海关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研究和把握海关工作规律,坚持统筹发展,全面提高把关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三个统筹,并以此带动海关各项工作。

用构建综合治税大格局统筹海关各项业务工作。海关税收既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和增强中央财力、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考核海关工作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化指标;既是国家赋予海关的重要职责和海关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又是体现海关执法整体状况和把关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是海关各项业务工作的“轴心”。因此,必须构建海关综合治税大格局,并以此统筹兼顾海关税收、监管、保税、稽查、缉私、统计和科技、口岸等各项工作,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整合资源配置、合理界定事权、明确职责任务,从根本上确保海关税收应收尽收。

治关理念范文篇5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实践,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思想有新认识、工作有新举措、队伍有新面貌上来。

一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各级检察机关要自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紧迫性、重要性,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在借鉴国外法治成果的同时,注意抵制西方法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纠正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坚持,错误的思想得到纠正,模糊的思想得到澄清,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思想得到及时更新。

二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执法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各级检察机关既要通过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回顾、查找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通过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打击预防犯罪的能力,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三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检察机关深化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本着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岗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在各种规范化建设中加以体现,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使广大检察干警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四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对于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检察机关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改革创新,使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始终沿着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方向推进,取得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司法权威的预期效果。

治关理念范文篇6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又面临繁重任务;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尤其是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使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为紧迫任务。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措施,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执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执法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执法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执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平台,也是和谐社会其它特征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法治建设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促进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按照民主法治要求加强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能够促进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公正执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促进检察机关自觉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身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实现执法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推进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法治文明是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文明的复合体,因此,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首先,法治理念教育是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把人民主权、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牵引动力。只有首先推进法治理念的现代化,培植和构筑先进法治的社会根基,才能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执法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另外,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保障手段。只有在检察机关乃至全社会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为司法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法治理念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司法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司法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推动政法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国家及公共利益,而且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求我们执法严格、公正,而且要求我们执法规范、文明。有些过去能过得去的事情现在过不去了,有些过去适应的做法现在不适应了,很多过去没遇到的问题现在不断产生,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因此,检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检察干警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落后密切相关。如有的干警“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重配合轻制约”、“重司法秘密轻司法公开”、“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结果导致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队伍素质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不牢;执法能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新不够。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广大干警自觉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牢固法律信念,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执法问题的发生,做到为民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种种现象,都能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本质认识,因此,分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这种方法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属性、价值、作用等的科学理论、系统思想和基本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

掌握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1、它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立法和执法都要服从人民群众根本意愿、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执法为民思想,是人民主权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自觉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以法治民”思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它具有政治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各项法律制度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集中反映,因此,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载体、蕴涵于法治文明中的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司法工作“非党化”、“非政治化”、“政治中立”等错误思想。

3、它具有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律现象为意识客体,归根到底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既继承了中国法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吸纳了世界法治文明的精华,反映了一切法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深刻的法律科学性、专业性。因此,既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区别开来,又要将法治理念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防止和克服“法律虚无主义”、权大于法、以情代法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4、它具有先进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深入,不断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发展要求,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个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法律观念更新、推动执法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

三、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十大法治理念

当前,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执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通过执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权主体地位。

二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增强对法律精神的感悟和体认,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学习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追求法律理想,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三要树立司法公正理念。既全面履行司法职责,依法惩治各种犯罪,监督纠正司法不公;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要树立保障人权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坚持打击、保护、监督、服务并重,既依法履行执法司法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又依法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证人、申诉人、被申诉人等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五要树立法制统一理念。正确理解和适用国家法律,坚决抵制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防止和纠正因地方、部门利益而破坏法治统一实施的问题。要强化执法权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制约的观念,保证执法权依法、正确、严格、规范行使。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六要树立法律平等理念。不分贫富、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内资外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地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七要树立司法效率理念。自觉消除执法中的官僚主义、拖拉作风,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守办案时限,杜绝超期羁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涉案单位正常秩序。强化司法管理意识,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规范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提高司法效率。

八要树立程序正义理念。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原则,自觉破除程序法只是为实体法服务的、程序规定碍手碍脚、按程序办事麻烦的思想,自觉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诉讼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

九要树立司法公开理念。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不断完善执法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执法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执法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执法和谐。

十要树立司法文明理念。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自觉克服态度粗蛮、方法简单、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案件当事人,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执法司法的人文关怀。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四、检察机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应全力抓好。根据检察机关当前执法工作实际、队伍建设实际和以往教育整顿的经验做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开展:

一是在思想发动上着力。深入分析检察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检察干警法治理念存在的不足,深化对开展法治理念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好动员部署,激发广大检察干警自觉参与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扎实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是在正面教育上着力。总结“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教育和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的有益经验,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组织广大政法干警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树立和培养现代法治理念。要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教育读本,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内涵、特征和基本内容,廓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有关盲目崇尚西方法治理念、不加批判地引进西方法律观念的倾向和做法予以批判、纠正,消除理论混乱和认识误区,教育和引导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要广泛开展自学法学原著、精读法学名篇等读书活动,使广大干警真懂、牢记、会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是在丰富形式上着力。要采取举办读书班、研讨会、学习培训、演讲比赛、写读书笔记、举行考试考核、建立学习档案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使法治理念教育贴近工作实际,容易为干警接受,能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真正使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四是在集中研讨上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既要总体安排、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突出当前迫切需要树立和强化的法治理念,分列专题进行集中研讨,及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推动教育活动不断深入。

治关理念范文篇7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又面临繁重任务;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尤其是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使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为紧迫任务。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措施,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执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执法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执法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执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平台,也是和谐社会其它特征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法治建设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促进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按照民主法治要求加强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能够促进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公正执法,原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促进检察机关自觉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身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实现执法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推进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法治文明是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文明的复合体,因此,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首先,法治理念教育是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把人民主权、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牵引动力。只有首先推进法治理念的现代化,培植和构筑先进法治的社会根基,才能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执法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另外,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保障手段。只有在检察机关乃至全社会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为司法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法治理念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司法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司法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推动政法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国家及公共利益,而且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求我们执法严格、公正,而且要求我们执法规范、文明。有些过去能过得去的事情现在过不去了,有些过去适应的做法现在不适应了,很多过去没遇到的问题现在不断产生,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因此,检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检察干警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落后密切相关。如有的干警“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重配合轻制约”、“重司法秘密轻司法公开”、“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结果导致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队伍素质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不牢;执法能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新不够。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广大干警自觉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牢固法律信念,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执法问题的发生,做到为民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种种现象,都能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本质认识,因此,分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这种方法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属性、价值、作用等的科学理论、系统思想和基本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

掌握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1、它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立法和执法都要服从人民群众根本意愿、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执法为民思想,是人民主权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自觉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以法治民”思想。

2、它具有政治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各项法律制度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集中反映,因此,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载体、蕴涵于法治文明中的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司法工作“非党化”、“非政治化”、“政治中立”等错误思想。

3、它具有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律现象为意识客体,归根到底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既继承了中国法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吸纳了世界法治文明的精华,反映了一切法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深刻的法律科学性、专业性。因此,既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区别开来,又要将法治理念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防止和克服“法律虚无主义”、权大于法、以情代法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4、它具有先进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深入,不断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发展要求,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个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法律观念更新、推动执法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

三、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十大法治理念

当前,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执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通过执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权主体地位。

二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增强对法律精神的感悟和体认,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学习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追求法律理想,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三要树立司法公正理念。既全面履行司法职责,依法惩治各种犯罪,监督纠正司法不公;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要树立保障人权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坚持打击、保护、监督、服务并重,既依法履行执法司法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又依法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证人、申诉人、被申诉人等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五要树立法制统一理念。正确理解和适用国家法律,坚决抵制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防止和纠正因地方、部门利益而破坏法治统一实施的问题。要强化执法权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制约的观念,保证执法权依法、正确、严格、规范行使。

六要树立法律平等理念。不分贫富、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内资外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地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七要树立司法效率理念。自觉消除执法中的官僚主义、拖拉作风,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守办案时限,杜绝超期羁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涉案单位正常秩序。强化司法管理意识,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规范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提高司法效率。

八要树立程序正义理念。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原则,自觉破除程序法只是为实体法服务的、程序规定碍手碍脚、按程序办事麻烦的思想,自觉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诉讼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

九要树立司法公开理念。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不断完善执法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执法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执法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执法和谐。

十要树立司法文明理念。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自觉克服态度粗蛮、方法简单、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案件当事人,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执法司法的人文关怀。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四、检察机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应全力抓好。根据检察机关当前执法工作实际、队伍建设实际和以往教育整顿的经验做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开展:

一是在思想发动上着力。原创:深入分析检察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检察干警法治理念存在的不足,深化对开展法治理念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好动员部署,激发广大检察干警自觉参与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扎实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是在正面教育上着力。总结“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教育和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的有益经验,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组织广大政法干警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树立和培养现代法治理念。要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教育读本,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内涵、特征和基本内容,廓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有关盲目崇尚西方法治理念、不加批判地引进西方法律观念的倾向和做法予以批判、纠正,消除理论混乱和认识误区,教育和引导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要广泛开展自学法学原著、精读法学名篇等读书活动,使广大干警真懂、牢记、会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是在丰富形式上着力。要采取举办读书班、研讨会、学习培训、演讲比赛、写读书笔记、举行考试考核、建立学习档案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使法治理念教育贴近工作实际,容易为干警接受,能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真正使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四是在集中研讨上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既要总体安排、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突出当前迫切需要树立和强化的法治理念,分列专题进行集中研讨,及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推动教育活动不断深入。

治关理念范文篇8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又面临繁重任务;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尤其是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使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为紧迫任务。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措施,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执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执法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执法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执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平台,也是和谐社会其它特征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法治建设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促进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按照民主法治要求加强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能够促进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公正执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促进检察机关自觉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身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实现执法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推进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法治文明是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文明的复合体,因此,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首先,法治理念教育是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把人民主权、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牵引动力。只有首先推进法治理念的现代化,培植和构筑先进法治的社会根基,才能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执法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另外,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保障手段。只有在检察机关乃至全社会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为司法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法治理念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司法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司法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推动政法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国家及公共利益,而且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求我们执法严格、公正,而且要求我们执法规范、文明。有些过去能过得去的事情现在过不去了,有些过去适应的做法现在不适应了,很多过去没遇到的问题现在不断产生,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因此,检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检察干警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落后密切相关。如有的干警“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重配合轻制约”、“重司法秘密轻司法公开”、“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结果导致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队伍素质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不牢;执法能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新不够。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广大干警自觉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牢固法律信念,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执法问题的发生,做到为民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种种现象,都能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本质认识,因此,分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这种方法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属性、价值、作用等的科学理论、系统思想和基本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掌握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1、它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立法和执法都要服从人民群众根本意愿、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执法为民思想,是人民主权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自觉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以法治民”思想。

2、它具有政治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各项法律制度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集中反映,因此,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载体、蕴涵于法治文明中的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司法工作“非党化”、“非政治化”、“政治中立”等错误思想。

3、它具有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律现象为意识客体,归根到底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既继承了中国法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吸纳了世界法治文明的精华,反映了一切法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深刻的法律科学性、专业性。因此,既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区别开来,又要将法治理念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防止和克服“法律虚无主义”、权大于法、以情代法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4、它具有先进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深入,不断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发展要求,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个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法律观念更新、推动执法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

三、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十大法治理念

当前,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执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通过执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权主体地位。

二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增强对法律精神的感悟和体认,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学习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追求法律理想,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三要树立司法公正理念。既全面履行司法职责,依法惩治各种犯罪,监督纠正司法不公;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要树立保障人权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坚持打击、保护、监督、服务并重,既依法履行执法司法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又依法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证人、申诉人、被申诉人等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五要树立法制统一理念。正确理解和适用国家法律,坚决抵制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防止和纠正因地方、部门利益而破坏法治统一实施的问题。要强化执法权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制约的观念,保证执法权依法、正确、严格、规范行使。

六要树立法律平等理念。不分贫富、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内资外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地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七要树立司法效率理念。自觉消除执法中的官僚主义、拖拉作风,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守办案时限,杜绝超期羁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涉案单位正常秩序。强化司法管理意识,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规范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提高司法效率。

八要树立程序正义理念。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原则,自觉破除程序法只是为实体法服务的、程序规定碍手碍脚、按程序办事麻烦的思想,自觉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诉讼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

九要树立司法公开理念。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不断完善执法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执法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执法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执法和谐。

十要树立司法文明理念。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自觉克服态度粗蛮、方法简单、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案件当事人,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执法司法的人文关怀。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四、检察机关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应全力抓好。根据检察机关当前执法工作实际、队伍建设实际和以往教育整顿的经验做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开展:

一是在思想发动上着力。深入分析检察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检察干警法治理念存在的不足,深化对开展法治理念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好动员部署,激发广大检察干警自觉参与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扎实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是在正面教育上着力。总结“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教育和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的有益经验,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组织广大政法干警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树立和培养现代法治理念。要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教育读本,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内涵、特征和基本内容,廓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有关盲目崇尚西方法治理念、不加批判地引进西方法律观念的倾向和做法予以批判、纠正,消除理论混乱和认识误区,教育和引导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要广泛开展自学法学原著、精读法学名篇等读书活动,使广大干警真懂、牢记、会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是在丰富形式上着力。要采取举办读书班、研讨会、学习培训、演讲比赛、写读书笔记、举行考试考核、建立学习档案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使法治理念教育贴近工作实际,容易为干警接受,能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真正使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四是在集中研讨上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既要总体安排、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突出当前迫切需要树立和强化的法治理念,分列专题进行集中研讨,及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推动教育活动不断深入。

治关理念范文篇9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凸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原创:又面临繁重任务;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法治建设尤其是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使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为紧迫任务。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执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执法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执法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执法工作的必然要求。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促进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按照民主法治要求加强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能够促进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做到公正执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促进检察机关自觉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身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实现执法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只有把人民主权、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只有在检察机关乃至全社会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为司法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法治理念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司法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司法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推动政法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检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检察干警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落后密切相关。如有的干警“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重配合轻制约”、“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结果导致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广大干警自觉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牢固法律信念,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执法问题的发生,做到为民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1、它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立法和执法都要服从人民群众根本意愿、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执法为民思想,是人民主权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自觉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以法治民”思想。

2、它具有政治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特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司法工作“非党化”、“非政治化”、“政治中立”等错误思想。

3、它具有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律现象为意识客体,既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区别开来,原创:又要将法治理念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防止和克服“法律虚无主义”、权大于法、以情代法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4、它具有先进性。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个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法律观念更新、推动执法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

三、检察机关应着重提倡十大法治理念

当前,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执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通过执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权主体地位。

二要树立崇尚法律理念。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学习法律知识,认同法律价值,保护法律秩序,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追求法律理想,严格执行法律,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三要树立司法公正理念。既全面履行司法职责,依法惩治各种犯罪,监督纠正司法不公;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要树立保障人权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坚持打击、保护、监督、服务并重,既依法履行执法司法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又依法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证人、申诉人、被申诉人等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五要树立法律平等理念。不分贫富、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内资外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地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六要树立司法效率理念。自觉消除执法中的官僚主义、拖拉作风,努力提高执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严守办案时限,杜绝超期羁押,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维护涉案单位正常秩序。强化司法管理意识,运用先进理论、科学方法、规范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督,提高司法效率。

七要树立程序正义理念。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原则,自觉破除程序法只是为实体法服务的、程序规定碍手碍脚、按程序办事麻烦的思想,自觉防止和纠正法外程序、省略程序、违反程序等诉讼问题,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辩护权、申诉权等诉讼权利,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有机统一。

治关理念范文篇1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实践,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思想有新认识、工作有新举措、队伍有新面貌上来。

一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检察机关要自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紧迫性、重要性,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在借鉴国外法治成果的同时,注意抵制西方法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纠正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坚持,错误的思想得到纠正,模糊的思想得到澄清,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思想得到及时更新。

二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执法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检察机关既要通过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回顾、查找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通过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打击预防犯罪的能力,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三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检察机关深化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本着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岗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在各种规范化建设中加以体现,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使广大检察干警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四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对于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检察机关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改革创新,使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始终沿着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方向推进,取得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司法权威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