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2:31:36

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范文篇1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内部分析指标体系;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外部分析内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b.内部分析内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内容外,还包括: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专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特定的目标选取特定的资料及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

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d.关于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财会学界学科体系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财务会计之争深入到各二级学科,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学科的分分合合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致,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20世纪到90年代,财会论坛上就有财务分析要独立成科的微弱声音,到了现在,对此论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且似乎已达成共识,即由于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财务分析必须独立出来。那么,独立的财务分析学科在财会学众多学科中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内容,与其原附着的学科关系如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问题,而是一个漫长的选择和甄别的过程。

1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内部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需要灵活设置,其内容相当广泛。

一般说来,可从筹资、投资等方面设置。

1.1企业筹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再次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

1.2企业投资分析。

企业对投资活动首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投资分析的重点;其次应对投资活动进行事中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最后对投资活动进行事后分析,以考核投资效果、评价投资业绩,为改善企业今后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在投资分析时一般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的风险价值、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在投资阶段为考察投资方案的可行,可设置内含报酬率,为考察投资的收益可设置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2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2.1企业偿债能力。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2.1.1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2.1.2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2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

资产运用效率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的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凭借资产、运用资产才能取得营业收入。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表示其运用效率越高,利润越大。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有无过量投资?有无因设备短缺而导致生产不足?有无因资产闲置而导致利润降低?凡此各种问题,皆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所关切。通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2.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从一般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两方面制定。一般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权益利润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标外,还可借助以下指标: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社会贡献能力分析。

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单纯的片面的追求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是不行的,还必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盈利企业可用实现利税来衡量,但对一些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企业讲,则无法适用。故为此设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可兼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情况。

2.5综合财务能力分析。

指标体系范文篇2

[关键词]医院;财务分析;财务指标

1当前医院财务分析体系中存在问题

第一,不重视现金流量指标。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体系是在医院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收支汇总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这两个财务报表可以实现对医院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的财务分析。但对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却没有相应财务指标,现金流量有维持和评价医院筹融资、投资和日常运营的重要作用,因此忽视现金流量指标是财务分析体系的一大缺陷。

第二,不重视非财务指标分析。现行医院财务指标体系是以财务报表提供数据为基础的,因此财务指标的分析是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反映的历史时期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不能有效地预测未来经营状况,而非财务信息比财务报表信息更能提供更多、更可靠的预测信息。如果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结合,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医院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三,缺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医院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因此,医院应同国有企业一样需要设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目前医院现行的成本核算时,对发奖金、算物价的方法,还没有实施全面成本管理法,因此极有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四,缺少反映无形资产和知识成本的指标。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只是针对有形资产如现金、固定资产等硬性资产的分析,而对于医院的无形资产如现金技术、商誉、人力资源等软性资产不能完全反映。而目前医院的这些无形资产构成了医院市场价值的绝大部分,在知识经济下反映无形资产更为迫切。因此,反映医院无形资产的指标应是重要的财务指标才能反映医院真正的实力。

2现行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第一,资产负债率指标。资产负债率是指医院承担债务总和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是反映医院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医院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比率越高,医院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差,说明医院靠借款维持运营,经营风险较大,如果这个比率越低,则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从医院经营的角度来讲,既要考虑医院的正常运营,又要考虑医院承担的财务风险,如果资产负债比率过低,则说明医院较保守,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较差,而相反的如果负债比率过高,则说明医院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因此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应维持在60%~70%为最佳,而到达85%以上时医院应开始注意债务危机。

第二,变现能力指标。变现能力指标反映的是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反映的是医院的短期债务到期前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流动比率越高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保持在2∶1为最佳状态。但如果比率过高,也表明医院的流动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损失了大量机会成本。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反映的是医院能立即用于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保持在1∶1为最佳状态。

第三,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量指标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比率有所区别,医院的现金流量比率是指医院的现金及等价物与医院结余的比,主要包括业务收支现金率、业务收入现金率和资产现金率,综合衡量了医院的现金保障能力和获利能力。业务收支现金率是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业务收支结余的比,反映的是医院的现金收入在业务收支的比重;业务收入现金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的比;资产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流量与资产总额的比。

第四,经济效益指标。①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指标。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是用医院医疗业务收入与药品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总和与职工人数的比率,反映的是医院职工平均创造价值,通过这个指标分析意在反映医院的经营效率水平。②固定资产收益指标。首先是固定资产业务收入比率,是用业务收入与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意在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水平。其次是专业设备医疗收入比率,是用医疗收入与专业设备平均价值额的比率,意在反映专业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赢利能力。③资产收益指标。资产收益率指标是用业务收入与平均资产的比率,反映的是医院的资产的获利能力,意在控制医院的成本,提高收益率。④药品收益指标。药品收益比率指标是用医院的药品收入与医院医疗业务收入与药品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和的比率,反映的是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意在控制药价过高,减轻病人经济负担。⑤经费自给指标。经费自给率指标是用医院所有业务收入与医院所有业务支出的比率,反映的是除财政补贴外医院的经费自给能力,一般比率1为最佳状态,如果自给率大于1,则说明医院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而自给率小于1的则需要政府财政的重点照顾。⑥盈余增长指标。盈余增长指标是用医院本年度的收支盈余与上年度收支盈余的差比上年度的收支盈余,反映的是医院与上年度相比盈余水平,意在分析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存能力。⑦医疗收入增长指标。医疗收入增长指标是用医院本年度医疗收入与上年度的医疗业务收入的差与上年度医疗收入的比,反映的是医疗收入的增长率,意在分析业务收入的增长趋势。⑧医疗成本降低指标。医疗成本降低指标是用本年度的医疗成本降低额度与上一年度的医疗成本的比率,反映的是医院的成本控制情况,意在分析医院的成本管理能力。

第五,管理水平指标。管理水平指标反映的主要是医院的营运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固定资产更新率和管理费用比率。①存货周转率是用医院的药品材料支出与平均存货的比率,医院的存货较单一,主要是卫生材料和药品,该指标反映的是医院的存货流动性,意在分析医院存货的变现速度,考察医院存货是否过量。②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是用医院业务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的比率,反映的是流动资产创造业务收入的能力,意在分析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③固定资产更新率是用本年度末净增的固定资产与年初固定资产值的比率,反映的是医院规模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更新水平。④管理费用比率是用医院管理费用额与年度支出总额的比率,反映的是医院的管理费用占年度所有支出的比例,意在分析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

3改善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议

通过分析现行医院财务分析体系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适当进行债务融资,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目前医院的负债水平普遍较低,医院可以适当的引入债务融资扩大医院规模,更新大型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债务融资能利用财务杠杆为医院带来更高的收益水平。

第二,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医院应在不影响正常医院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存货,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还能有效的降低债务压力,提高变现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第三,降低应收账款周转率。医疗卫生系统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普遍较高,医院应在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或成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

第四,提高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随着医院业务收入的提高和赢利能力的提升,医院应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尤其是大型先进医疗设备,不仅能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还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收益。

第五,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医院应适当控制管理费用和业务支出水平,对成本实现事前分析、事中监督和事后控制,科学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水平。

指标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指标;权重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科技卡脖子越发受到关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的大力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合作,不仅能增强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行业新发展。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加强对科技成果的重视,使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优势。因此,研究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科技金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文献从科技金融概念界定、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以及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由于国外没有科技金融这一词汇,所以对于科技金融的理解大多是从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出发。King等(1993)得出金融与科技相结合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Hsu等(2013)通过对32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研究,证明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创新。Pradhan等(2016)指出欧元区金融行业的发展导致地区科技创新的增强,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科技金融进行研究:第一,在科技金融概念方面。房汉庭(2010)明确提出,科技金融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用科技创新去引发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行为;胡苏迪和蒋伏心(2012)认为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产物,基于政府、企业和科技市场三个角度,总结国内外研究,探究如何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芦锋和韩尚容(2015)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分析每个阶段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刘姝璠等(2021)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发现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第三,在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谷慎和汪淑娟(2018)实证检验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时空异质性;揭红兰(2020)基于“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这一路径对三者之间的传导关系进行梳理和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在东部、西部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纵观上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研究,但对于区域科技金融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构建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测度科技金融综合权重和分项权重,研究各项指标对科技金融的影响,为研究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一、指标体系设计

(一)科技金融指标特点

在构建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时,选取的指标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选取的指标可量化。存在客观的数据,能够避免主观因素对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构建产生影响,这些数据还应当具有权威性,确保得出结论能够符合实际情况。而对于缺失的数据,宁缺毋滥,避免造成结论的失真。第二,具有可比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等条件发展状况不同,绝对量的数据难以支持不同地区的比较,不利于数据的深入研究,为了确保不同地区可以相互比较,应当选取相对量数据。第三,数据应当多角度。科技金融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影响因素较多,为了最大限度构建科技金融指标体系,使得科技金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应当从多角度去选取参考指标来综合评价科技金融。

(二)科技金融指标组成

对于科技金融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数据的可得性,构建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标权重和分项指标权重。将科技金融按照资源投入进行区分,分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以政府为主。在科技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政府对于科技企业发展的影响较大,而政府投资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构建王晨鹏摘要:本文采用2013—2019年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11省市科技金融发展此,运用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公共科技金融。财政科技拨款占比对科技金融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科技拨款越多,公共科技金融对科技金融综合指数的影响越大。在科技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科技金融的投入对整体科技金融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市场科技金融方面,企业自身资金投入和市场资金投入对科技金融的影响占主要方面。本文选取R&D经费投入、专利授权数作为企业自身资金投入;选取技术市场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作为市场资金投入对科技金融的支持。而专利授权数、R&D经费、技术市场合同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对科技金融都有正向影响,数量越多,在科技金融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越大。R&D经费是指研发机构用于研发支出的实际支出。专利授权数是指发明创造经过审查审批,由专利局依法授予发明人或创造人专利权的数量。技术市场合同数是指从事经营活动市场进行交易的合同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是指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进行技术交易而发生的总金额。

二、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19年相关数据研究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发展状况,构建科技金融指标体系。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二)指数计算方法

1.数据选取。选取m个指标,n个样本,则Xij为第i个实证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数,i=1,2,3…n;j=1,2,3…m。2.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不同指标所用的度量单位不同,所选择的年份不同,为了避免数据非标准化所带来的影响,选用正向指标(越大越好指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指数权重设置

对于科技金融发展指数权重的研究,目前有的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重要性次序的排列,专家打分来确定权重。有的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但在进行跨期运算中缺乏可比性,随着面板数据的增加,难以进行跨年比较,使得数据缺乏可比性。主观赋权法是通过询问专家的建议,来判断各指标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相应的权重。客观赋值法是依据熵值法求出具体数值,赋予每个指标权重。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专家的主观确权可能差别较大。本文运用客观赋值法,通过熵值计算,得出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2013—2019年综合指标的权重。

(四)科技金融指数权重计算结果

按照东部11省市相关数据,分析2013—2019年科技金融指数权重构成。1.东部11省市的科技金融指数发展权重如表1所示。财政科技拨款比率在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中所占权重相对较高,专利授权数、R&D经费、技术市场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在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中所占权重相对较低。从财政拨款角度来看,北京、河北、上海、山东、广东5个省市对科技金融发展的财政投入较多,表明政府重视科技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从R&D经费角度来看,江苏、浙江两省企业在科技金融发展中投入的研发经费较多,说明整体科技创新氛围较高,市场较为活跃。2.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综合指数权重如表2所示。在科技金融综合指数权重的测算中,相对于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对综合指数的影响更大,所占比重超过公共科技金融。但公共科技金融主要由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构成,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作为单一指标对科技金融综合指数的影响更大,而市场科技金融中的各项指标权重低于财政科技拨款占比权重。

(五)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指数结果分析

在部分省市,公共科技金融对科技金融的发展仍起重要作用,北京、河北、上海等财政科技投入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在财政支出中给予科技更多投入,企业依靠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实现科技金融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应当在给予科技企业更多金融支持的同时,加大对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降税减费,使科技企业有更多资金投资于科技研发,享受公共科技金融带来的发展红利。在市场科技金融方面,市场科技金融对科技金融综合指标权重的影响高于公共科技金融,但相对于各单一指标来说,市场科技金融的各指标又低于公共科技金融的财政科技拨款占比。江苏、海南的R&D经费投入占比较高,在其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两省企业发展氛围充满活力,更加愿意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促进科技创新,相应地在技术市场合同数所占的比重也就较大。在专利授权数上,浙江在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中所占的比重是最高,依靠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在浙江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公司不断在科技领域进行资金投入,吸引更多优质的科技公司,推动了整体的研发实力,所拥有的专利技术也不断增多。技术市场合同数与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对于科技金融综合指数贡献比例相同,相对其他指标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科技拨款比率在科技金融综合指数中占比较高,对科技金融发展贡献较大。随着科技专利增多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专利所有权的保护,合理规范技术交易,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

结语

指标体系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指标体系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并以其强大优势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高校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多媒体课件评价技术,正确评价多媒体课件对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与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制定课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多媒体教学课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科学、全面、准确、有效评价的基础,因此制定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指标的完备性。完备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的全面、完整、整体性原则,它要求制定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本质地反映、再现和涵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目标,不遗漏反映目标本质属性的重要标准。指标如果不具有完备性,遗漏了一些重要指标,评价者就不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分析和评价,评价的结果也会有偏差,从而造成评价工作的失误。

(2)指标的独立性。独立性原则是指同一层级的指标不得出现重复、交叉、互推现象,从逻辑上讲,不得具有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因果关系,而必须是并列关系。如果指标不独立,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按照具有同一关系和交叉关系的指标进行评价,要么漏评、要么重评,而这都将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按照具有因果关系的指标进行评价,将会无意中给一些指标增加权重,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指标互不独立,有些标准重复或多余,这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会增加评价的工作量,影响评价的进程。

(3)指标的和谐性。和谐性原则是指各指标之间必须互相衔接、协调一致、和谐相容、不互相矛盾,并具有一定的比例性。比例性反映了指标体系量的统一性和配比性。从逻辑角度,不得出现矛盾关系,按照具有矛盾关系的指标进行评价,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无所适从。

(4)指标的可测性。可测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的内容具有可以用操作化的语言概括表达。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取得结论的性质。一般具体、定量的指标容易测量,而抽象、定性的指标难以测量。因此,要善于运用抽象和具体逻辑的方法,努力把抽象的指标转化为具体的指标、定性的指标转化为定量的指标。

(5)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一致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必须充分反映目标,并与目标一致,应是目标的具体化、可测化和操作化。课件评价既是软件质量的评价,也是教学质量的评价,因此既有软件目标,也有教学目标,但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学目标上,因为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3多媒体课件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制定课件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科学、严格,对共性的标准可以统一,而对特殊性的标准就应灵活掌握.绝不可以机械化、教条化。在制定出课件评价标准后,要反复运用指标对实际教学课件进行评价,以考察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收集评价结果数据和评价人员对指标指标体系的意见,再对课件的评价体系作进一步的修改.如此反复直至完善。

在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评分标准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课件作为一种教育软件的主要特性.可以作为建立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见表1)。

指标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构建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在2016年的教育部门统计中,发现我国已经有近902万的留守儿童存在,并且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要关注,我国政府也开始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目前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体质健康则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之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交通体系不完善,和外界缺少沟通,无论是留守儿童本身或者是监管人员均缺乏一定的健康意识,无法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提供重要保障。因此要想改善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问题就必须要从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层面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某省份共1000名留守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为624人和376人。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网络信息,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进性相关查阅,对近年来的相关书籍进行阅读思考,同时翻阅了知网等网络上的数十篇硕士论文,重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等理论进行分析,让研究活动具备更完整的数据理论基础。(2)实地考察法前往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农村地区经济情况、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生活情况、饮食情况、家庭情况实施综合性分析。(3)专家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指探究人员通过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可控制、可测量的问题,要求被研究者填写问题答案,进而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4)访谈法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以面对面沟通的互动形式,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活动,本次研究中由研究人员和1000名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探析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

2.研究结果和分析

(1)影响因素筛选为了确保体质健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合理和科学,本文将邢文华教授所提出的指标筛选理论作为基础,按照两个步骤的方法筛选了有效影响指标。首先,确保能够从理论角度获得支持初选指标的逻辑分析内容。为此,研究人员针对近年来有关于留守儿童以及体质健康的理论资料进行归纳和研究,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整理,由此发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均会影响到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在每个大因素层面之下,同时存在多个影响体质健康情况的小因素。其次,在选择指标后必须要由专家进行经验筛选。本次研究选择指标时就是根据专家所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属于有关领域专家经过多年所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指标。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活动选择具体一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省份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均有显著差异,因此在选择影响指标时也需要注重特殊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和该省内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分别和专家以及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访谈,并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以此来确保指标选择的准确性。经过指标初次筛选后,邀请10名专家对设计问卷实施矫正以及校验,之后向其余30位专家发放设计完毕的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合和归纳。选择重测法对调查问卷可信度进行分析,经分析后得出问卷之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P<0.01。最终利用频数统计分析的手段,对30名专家所回答的问卷结果实施整体统计,如果有3/4比例,专家对该项影响指标表示认可即可代表该指标属于影响农村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2)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经过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后,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具体主要受家庭层面、学校层面、自身层面以及环境层面的影响。从家庭层面角度进行分析,留守状况、经济状况、父母身体状况、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以及家庭饮食习惯均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支持增加比例分别为85%、80%、95%、81%以及84%。如果儿童处于留守状态,代表家里经济水平较低,无法及时为留守儿童购买肉类或者水果进行营养补充,平时过于单一的饮食结构也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父母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遗传影响,如果父母身体素质较差,那么也有可能增加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几率。当前人们在城市生活过程中普遍具有较高的健康意识,能够认识到为儿童自身补充营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较差,因而没有格外为留守儿童补充营养的概念。从学校层面看,体育课教学质量、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以及体育教师课外体育锻炼健康指导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支持专家占比分别为80%、82%以及80%。学校是对留守儿童实施教育的重要机构,如果学校没有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并且由于农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较为缺乏,体育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会影响到体育课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进而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从学生自身层面看,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体育锻炼习惯、睡眠质量、营养状况以及饮食习惯均是影响其体质水平变化的指标,支持专家占比分别为90%、99%、90%、91%以及81%。在这一层面中支持专家基本都在90%以上,特别是在体育锻炼习惯这一指标上有99%专家都表示肯定,这代表留守儿童个体因素是影响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留守儿童心理状态较差,这样会影响到睡眠质量和营养吸收情况,使留守儿童无法有效吸收营养。近年来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多数是由于和父母缺少沟通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如果缺乏自主锻炼的习惯,会有极大几率影响到体质健康水平的上升,留守儿童不能主动利用锻炼来促进自身发育和成长。饮食习惯虽然也获得了角度专家支持,但是留守儿童个人习惯多数和家庭饮食习惯有关,但是部分留守儿童也存在挑食的问题。过于从环境层面角度看生存环境外部质量也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有90%的专家支持,这主要是由于如果外界生态环境较差,例如,水源质量较差会增加留守儿童出现口腔疾病的几率,影响留守儿童牙龈发育。空气质量下降则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出现几率,对于留守儿童肺部功能的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3)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构建在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将整体论以及系统论作为基本理论,将对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造成影响的指标作为整体,在整体下方划分4个大指标,即家庭层面、学校层面、自身层面以及环境层面。在4个大指标之下设不同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指标之间以及子系统和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和影响关系,每一个指标的变化都会使子系统或者整体系统出现改变。在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中存在动态化的特点,和外界环境进行交流之后或者外界环境出现变化均会影响到体系变化。在这种情况,最终得出如图1所示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劳动力缺少的现象,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多,因此大量的农村父母开始前往农村务农。父母外出务农会使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加之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营养成分不足,无法为儿童正常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学校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质健康知识教学,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儿童无法通过日常运动来增强体质。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多个角度以及多种方法分析了影响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指标,从整体角度出发,对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构建了完善的体质健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加林,唐炎,陈佩杰,等.全球视域下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体育科学,2017,37(01):14-27.

[2]何文涛.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运动干预——评《运动与健康》[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06):1284.

[3]纪颖,何欢,李子耕,等.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1):32-35.

[4]么广会,张龙,余成斌.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运动干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04):498-504.

[5]程晖.基于BMI、Rohrer指数对甘肃陇东南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01):14-16.

[6]李胜恒,韦海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6(03):70-74.

指标体系范文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世界上的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包括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地区)外贸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极为紧迫的课题之一。然而,要研究中国外贸竞争力,就不能不对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指标一般是指一个数量概念,用来反映社会管理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指标体系,则是指由单项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综合状况。在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一般是按等级来划分的,上级指标规定和制约下级指标的内容与范围,而下级指标的完成则对上级指标起到一种保证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要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满足统计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了科学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观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该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外贸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它由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和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来体现。产品外贸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产品外贸竞争力、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外贸竞争力三个方面构筑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联系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要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设计指标,并使各种指标在同一体系内,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在外贸竞争力体系中,产品竞争力是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前提,产业竞争力是依托和场所,外贸竞争力是合力和结果。它们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外贸竞争力必须以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其中,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和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企业则是微观经济竞争的主体,所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关键地位;产品是微观竞争的客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已成为主流,因此差别化产品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当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和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最终是通过企业来创造和体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可比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要考虑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在地区间、国际间及历史上的相互可比性。本文所设计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既可与历史资料对比,又可用于国家(地区)的横向间对比。

可行性原则

设计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可行性,又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基础,不必要的和难以得到数据资料的指标不设置。

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及应用

按照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各指标从不同程度的角度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判定,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法模型(如表1所示)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判断,评价出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优劣。

K1—Kr代表外贸竞争力的r个因素指标,具体实践中K1代表产品外贸竞争力、K2代表企业外贸竞争力、K3代表产业外贸竞争力;X1—Xm代表外贸竞争力的M个评价等级,具体实践中将外贸竞争力评价的等级设定为5个等级,分别确定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和很差,如果认为某一指标(如产品外贸竞争力)很强,则可以被赋值为1.0;若认为很差,则可赋值为0;其他的中间值以此类推得出。nij代表对i因素指标的j等级评价的调查结果的数量。

将上表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由德尔菲法及AHP法求得)和评分,由此得出计算公式:

外贸竞争力=K1×X1×n11+K1×X2×n12+……+Kr×Xm×nrm

=∑Ki×Xj×nij(i=1-4,j=1-5)

总之,外贸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等特性。在研究外贸竞争力体系时,不能被庞杂的数字所淹没,而应面对数字、做出理性的思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做出定性、定量的有效性分析研究,找出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出提高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可行途径。

参考资料:

1.宋明佳、张庚淼,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人文杂志,2003

2.陈春宝主编,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胡列曲,国家竞争力理论的评价与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

指标体系范文篇7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物流已从最初的简单运输式的原始物流逐步发展成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几乎涵盖了各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主要载体,国家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规模、结构,监测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行状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运行[2006]625号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定期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工作。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6年起将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定期开展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

中国是农业大国,且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阶段,因此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与农业生产物流相比,农业销售物流,即农产品物流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物流尚缺乏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也只是简单的涉及到了农产品物流总额和农产品物流费用总额两个社会性指标,导致很多地区、部门在推进农产品物流时比较盲目,实际效果不显著。国家应该在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期就制定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以便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设计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涵盖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其指标的设计应力求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反映农产品物流的综合情况,以保证全面性和可靠性。

2.2针对性原则

由于农产品的种类繁多,体积大、价值小、易腐烂以及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使农产品物流具有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严格性,以及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性等特点。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设计应有针对性地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的现状。

2.3科学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选取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能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运行规律,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4可比性原则

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有利于地区内的纵向比较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以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统计指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比性,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统计方法的一贯性。

2.5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原则要求农产品统计指标体系层次清晰、指标精炼、资料易得、方法直观和计算简便等特点,使之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3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对农产品物流范畴的把握,遵循以上统计指标设计原则,本文从宏观的社会农产品物流总量和微观的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两个角度提出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3.1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

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从宏观上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现行的物流社会统计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费用和农产品物流业务总收入等指标。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足以分析农产品物流的瓶颈所在,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体系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农产品物流增加值

农产品物流应重视加工增值物流,农产品的物流增值服务主要有农产品分类与分类包装、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小包装、农产品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等增值服务。农产品物流增加值可从各项增值服务提供的增值效益来计算。

3.1.2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统计除了利用统计部门现有的物流设施统计,如公路里程、铁路货车拥有量等,还应包括与农产品物流密切相关的农村交通设施统计,此外,农产品信息平台的构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3.1.3农产品物流节点

农产品物流节点布局是否合理、数量和规模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成本、效率。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还应包括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布局、数量和规模。

指标体系范文篇8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一、引言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是增加基于需求的有效供给,增强基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活力,增加基于改革的有效制度供给,最终实现生产。要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主要任务是去除无效供给,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改造传统落后供给的同时还要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新制度供给。结构性改革在我国,供应方面主要提供三个方面:一是元素的有效供给。从粗放型大投资向集约型储蓄转变,人力资本的升级改造、资本和资源的效率的提升、技术的更新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让新兴产业扛起创新发展的大旗。二是产品的有效供给。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效、安全的中低端产品供给,更要有优质、高效的中高端产品供给。抓住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式、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走一条精致、智慧、绿色、高端的道路。三是制度供给。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支撑、以新型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及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创新激励机制。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党的报告指出,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方体制改革为主线,从质量、效率、力量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体经济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对企业经营风险防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内外在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导向下,对企业财务预警指标的重视程度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通过分析一般性财务预警指标的问题,提出在现阶段构建企业核心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防止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成

(一)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目标。在企业中实施风险预警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以从各方面消除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上拥有发展下去的能力,让其能在社会上立足脚跟,实现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企业能够随时看到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失误,当企业财务方面出现问题时,能够准确把握问题之处,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财务损失。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能够保证企业的资金一直在安全区域内流通,帮助企业提高资金运动的效益性和持续性。实施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能够让企业领导人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将自己的精力投放在企业的前途。管理者在预警管理时,能够根据企业现在的管理基础,充分发挥企业在IT和ERP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提升现有的财务预警水平。(二)信息检测与传导机制。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信息。各个企业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都是以对财务风险信息的统计分析为基础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捕捉到最原始的风险信息,才是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做出的相应评估、度量和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有用的。因此,企业需要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设置信息监测体系。这一监测体系的设置能够灵活、快速、准确的收集到反映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财务信息,进而对收集到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得出的结论轻而易举找到影响企业继续发展的各种问题。企业设置这一监测体系,属于有百益而无一害,随时监测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当财务风险超出预期时,企业领导人即可马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财务危机,以保证企业健康、正常的发展道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最基本的保证在于传导机制的确立,这一机制对企业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能够将收集到的各种风险信息及时、准确的传给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待财务预警系统产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指令时,又能够将其准确传到企业风险部门,来控制风险的管理工具实施。其次能够将预警系统管理后的效果和评价信息反馈到企业预警系统,这样能够帮助企业领导人发现风险预警系统中哪些地方存在缺陷,从而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和管理工具进行恰当的调整。有效的传导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运行能力与结构,让企业在激烈的环境竞争中有较高的经营能力。(三)财务风险评估与分析机制。企业的生产生活都需要财务的支持,二财务预警系统首要的目的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正确分类和评估,帮助领导人判断财务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与环境是否可行,这样就能将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模型,但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效果差强人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环境,根据企业财务预警目标和管理水平,运用合适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结构分类、结果分析和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知,立刻做出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指令。

三、企业财务预警指标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者对部分财务指标缺乏重视。在国有企业为主导的领域,由于企业管理者的任期以及考核体系的因素,常常忽略长远发展的指标,对于反映当期业绩的指标重点关注,对考核体系中的指标重点完成;在民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主要重视经营业务,财务主要定义为服务部门,重视经营业务的指标,对其他财务报表反映的指标一直缺乏重视。上述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的管理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财务预警指标缺乏信心和认识,还表现在缺乏对于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不利于发现财务风险,不能及时提醒管理者的解决财务困境。(二)部分财务指标预警存在主观性,不能因时而异。由于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差别,各行业差距、经营期间的长短,并且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缺乏全面性、战略性,以点代面。财务预警指标的一贯的套用传统比值,对企业的风险反映不及时、监督不力。比如:资产负债比率是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国际上一般公认60%,我国银行审贷一般在70%;流动比率,一般来说,国际标准值为200%,中国的优良率在150%左右。速动比率,国际认可的标准比率为100,我国的优良率约为90%。这些比率都存在主观性,在所处当时的环境和当期政策的变化会导致的财务和法律的风险,这些都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三)信息收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企业基本不重视。信息的收集,包括国际行业形势变化,产业发展趋势,国内的行业对比,市场竞争状况,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数据以及历史财务资料等进行分析判断,主要依然由管理者依靠个人能力进行决策,没有专门的收集信息的部门,缺乏整体性和及时性,避免危机的产生是必须通过大量信息的分析,从各个财务指标反映出来。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隔绝危机的手段,到目前为止已然比较成熟。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济状况、企业文化,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考虑到我国企业的独特性,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置时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简便性原则。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去除企业中无效的机制,改造传统落后供给,提供新的机制体制。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这一目标分析,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很多模式预警指标多种多样,其涉及到企业的盈利、偿还债务、发展等方面,而且它的计算方法也是繁琐复杂,人们需要具备精深的数理统计能力才能够完成。企业可以选择预警指标体系少、计算方法简单的预警模式。进行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找到影响企业运营之处。实际情况能够看出改变企业运营的因素并不多,而且有很多企业规模小、生产内容简单,对企业运营的改变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有部分企业的预警指标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反映本质即可。(2)灵敏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能够准确的反映出财务风险中的某一方面,即如果财务风险出现变动,就可以在预警指标中明显体现出来。借助于供给侧改革的力量,将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进一步优化,仔细研究预警指标与财务风险的相关程度,选取那些与财务风险程度关系大、先导性强的指标。(3)重要性原则。我国的经济转型改革为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生存带来很大压力,各方面都为企业财务带来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无法偿还债务而消失。面对如此难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会选择借款维持自身的生存,但因无法如期偿还债务,使得企业的信誉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投入的资金比例是流动资本比固定资本大。很多小型企业创立之初,企业领导者都会将目光放在流动资金方面,特别是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控制,这是与大型企业关注固定资产不同之处。因此这就决定了大部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需要特别关注相对流动性程度。其主要包括现金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短期偿还能力。(4)动态性原则。企业的发展要随势而变,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供给侧改革,势必为企业带来各种影响,财务预警指标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整体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生存下去,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当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时,如果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就需要吸收大量资金,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存,财务预警指标反应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如果企业已经发展成熟,在市场上打出自己的知名度,获得更大的利润,就需要将财务预警指标改革到注重盈利类、资产运营类方面。如果企业正在走下坡路,就要重点关注财务结构类指标。(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分析,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来自于产权结构、企业规模、产业特征、内部供给结构,这些因素进一步反应在生产经营的财务指标上,为防止企业财务危机发生、扩大或再次发生,需要结合反映企业资金、劳动、技术、资源的四要素一并分析,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从产权结构划分为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国有参股企业,两者主要是在权益结构和考核激励评级体系由区分;从产业特征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净出口贸易由于中美贸易战的长期和艰巨性对经济长短期都有一定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投资的边际效应在减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短期稳增长,长期调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把握产业的特征来拟定财务预警指标;从企业规模来划分产业集聚、产业分散,主要研究抵御风险能力以及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带来的风险因素;从内部供给结构来划分,由供给的资金、劳动力、技术、资源来影响财务预警指标,因为这些资源要素要通过一定的配置方式,经过多个产业链生产的过程,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供市场消费,所以指标的选择不能侧重于短期利益,要侧重于中长期的经营,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划分以上四个层级的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权责分明的职能、信息记录的真实、完整、全面、及时,特别是从上到下要重视财务预警机制,其次要协调好上、中、下游的产业协同,建立数据的动态共享机制,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预警的内容,最后在分析当前供给侧结构的特征后,对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直观的选择五类指标来反映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防范现阶段的财务风险:(1)现金流量表。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它反映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表明企业未来内部资金的增长状况及增长趋势;投资适当比率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现金利息和股利之差额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比,是衡量投资活动是否正常以及投资状况是否优良的指标;资产负债率。(2)研发能力。研究费用当期费用以及资本化的资金,当期申请专利数、研发资金投入占当期收入比,反映企业在提档升级所取得成绩和费用。(3)资源转换生产力。环境修复力,它反映企业在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人员结构。人员年龄结构、高级技术人员比率,人均薪酬、人均产出。(5)商品竞争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国际竞争力,反映产品性能和产品是否过剩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构建上述五位一体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来保障企业资产高效运营,保证经营管理适应当前的改革形式,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提醒企业管理者在多方面关注风险点,采取对策防止财务危机,及时通过财务指标反映出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其及时制订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企业低效率重复建设以及产能过剩等恶性竞争现象,切实提升管理者识别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使得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企业需要做好财务预警工作,对企业动态加强实时监测,有效预防财务风险发生。本文详细阐述了企业财务预警指标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企业经营者对部分财务指标缺乏重视,部分财务指标预警存在主观性,不能因时而异,信息收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并结合实际,构建一套适应于企业发展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为企业更好地应对账务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指标体系范文篇9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决策工具,要有足够的灵敏度和有效性。指标体系的优劣则反应了这些特性。通过分析评估低碳经济指标的优劣性,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将可以长期持续引导低碳经济发展。在对统计指标及体系的构造方法研究中,曾有一些学者指出检验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的因素。如,苏伟华认为对指标体系整体的检验可以从体系的协调性、必要性和完整性出发,其中必要性通常从辨识度(有效性)和冗余度(相关性)来衡量[7]。对于初步设计完毕的统计指标还应进行全面性测验,包括指标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的测验[8]。刘丽莉认为,选择评价指标时要做到目的明确,确实能反映有关内容,指标全面并且切实可行[9]。邱东等学者认为,选择单个指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指标的目的性、可行性和代表性上,并且指标体系要求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层次性[10]。综合各学者观点可以看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所选指标独立,不重复却又全面地涵盖了评价对象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选择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来评估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此外,作为能引导未来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其中的指标还应该具有前瞻远瞩的特征。因此,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和前瞻性五个方面,采用量化评分来衡量低碳经济指标的优劣。设定总分100分,各特性分别占20分。先将评价体系最后一层的指标进行归纳划分,再根据评分规则,对各环节评分。在制定各评分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分值的公正性以及评价工具的可操作性。

1.1全面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体现在体系中的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特征。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可映射到经济、能源、社会、环境、科技五个层面,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也是从这五个方面来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针对性地评价。因此,评判一套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可将体系中所有指标按照这五个系统重新进行归纳分类,考察其对这些领域的反映程度。

1.2有效性评估

本文收集了多套近几年国内外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为保证可靠性,经整理后共选用28套指标体系,将这些体系所有指标进行归纳汇总,得出如表2所示的低碳经济指标。经征求各方低碳经济专家的意见,普遍认为这些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能较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指标采用率的高低,直接表达了其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表2中所列的指标被很多专家认为确实能有效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将待评估的指标与其相比,能判断出指标选择的效用程度。在分析研究中发现,这些指标的采用率最高为89.3%,大部分指标采用率集中在10%-50%之间。因此,将采用率高于10%的指标定义为有效指标。对于采用率低于10%的指标和未被使用过的新建指标,采用专家咨询评估法来确定其对于将要进行评价的地区是否有效。若80%以上的专家认为是有效的,则将这些指标划分为有效指标,否则视为效用较差的指标。评估时,根据有效指标占体系中所有指标的百分比来判断得分,总计2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

1.3相关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中,对于指标的选择,不一定要多,但是需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每个指标应该具有代表性,指标之间要尽量减少相关性,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若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太高,表明所反映的信息重叠性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难以令人信服。要完全消除所有指标的相关性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套优秀的指标体系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限制同级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SPSS软件分析体系中指标间的相关程度,判断指标的选择是否得当。从经济、能源、社会、环境、科技五组的各个层面出发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考察各组子层面间任意两指标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单尾P值的大小,来检验相关性是否显著。由于两个重要指标之间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将相关系数为1,P值为0.000的完全相关指标认定为重复表现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方面[11]。根据完全相关的指标成对数占整套体系应有的指标对数的百分比来判断得分,总计2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

1.4适用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体现在指标体系在所针对的评价范围内,能够清晰明确地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指标数据的获取、低碳标准值的设定以及指标是否反映了评价对象的主导方面这三个角度来衡量。指标的适用性首先表现在是否能够获取评价对象的相关指标数据。若空有指标,难以获取评价对象的评价数值,证明筛选出来的指标对于所评价对象来说不具有适用性。通过能够获取有效数据的指标在体系中的所占百分比来确定分值。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其次,每个指标都有其应该达到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对象在此方面的发展程度,以及是否达标。因此,指标是否适用,也要从其所确定的低碳标准值来看,主要考察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低碳标准的设置需要有合理的依据,可考察指标体系是否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所规定的标准值,保证与国家相关政策或规划的目标值相一致。该项得分通过采用规范来制定低碳标准的指标占总指标数的百分比来衡量,最高分值为4分。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低碳标准显然不同,衡量低碳标准是否合理,可考察低碳标准是否根据评价对象低碳发展现状来确定,符合评价对象应有的低碳发展水平,而不是以过高或过低标准来衡量。该项得分仍然通过符合要求的指标所占总指标数的百分比来衡量,最高分值为4分。以上两项评分见表3。再次,指标的适用性还体现在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所侧重的范围应该不同。可通过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所侧重的范围是否与评价对象相符合来衡量,一方面可考察指标是否反映评价对象发展的主导方面,若能反映得4分,若不能则得0分;另一方面可考察指标是否能够反映低碳技术进步、发展和应用而促进低碳发展,若能反映得4分,若不能则得0分。

1.5前瞻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既要能够评估当前低碳发展现状,又要能够反映未来低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前瞻性可以通过低碳标准的先进程度以及灵活程度来衡量。首先,低碳标准应具有先进性,代表着评价时期内的先进水平,能够指引低碳经济的发展。根据采用当前先进值设置低碳标准的指标在所有指标中所占比例来判断得分。共10分,具体评分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适用性中主要考察低碳标准的来源是否合理规范,此处主要考察的是标准的先进性,具有时效特征,保证所定的低碳标准是评价时期内的先进值。其次,标准的灵活性也是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前瞻性的要点之一。随着实践的发展,很多原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并不表明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我们可以停止不前,此时便可以考虑提高标准要求,引导低碳经济向更高一级发展。可根据具有灵活标准的指标在所有指标中所占比例来判断得分。

2实证分析

为验证所提出的方法是否能对低碳经济指标进行客观评估,本研究选用已经进行过指标采用率统计以外的一套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该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碳排放、环境能源以及社会人文四个层面出发,选用16个指标来衡量2005-2009年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见表4[12]。河北省能源资源较为丰富,有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约占一次性能源的90%,大量的煤耗带来巨大的CO2排放。工业是河北省的主要用能行业,钢铁、装备制造、水泥、石化等高耗能企业比重较大,使工业能耗占全省能耗的80%以上。由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偏向于重工业,导致能源消耗极大,加上高新技术薄弱,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13]。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显著特征,选择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来做评估分析,更能发现指标在设置上的优劣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体系评估

(1)全面性评估。将16个指标重新进行归纳,其中,经济系统方面,有人均GDP、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发展的指标。能源系统方面,有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电量消费量、平均碳排放系数代表碳源的指标;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代表污染物排放的指标。社会系统方面,有城市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业率代表社会发展的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表生活水平的指标。环境系统方面,有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代表绿化碳汇的指标。因此,根据评分规则,经济、能源、社会、环境、科技五个系统得分分别为2、5、4/3、2、0,总计得分10.33分。(2)有效性评估。经比较分析和专家咨询,指标体系中除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视为效用较低的指标,其余14项指标均为有效指标,所占百分比为87.5%,根据评分规则,该项评估得分16分。(3)相关性评估。将河北省2005-2009年相关指标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能源系统中,碳源方面,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电量消费量之间相关系数为1,P值为0;碳排放方面,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1,P值为0,所以这两对指标都属于完全相关指标。社会系统中,生活水平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相关系数为1,P值为0,所以也完全相关。综上分析,经济、能源、社会、环境和科技5个系统共14对指标,其中有3对完全相关,完全相关指标的成对数所占百分比为21.4%,相关性评价总计得分12分。(4)适用性评估。首先,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都能获取河北省的有效数据,因此指标数据的获取这项评分得4分。其次,判断指标的低碳标准是否合理。此套评价体系并没有给指标设置低碳标准。因此,对于是否采用规范的标志值来制定低碳标准得分为0分;对于低碳标准是否符合评价对象当前低碳经济水平得分也为0分。再次,考察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所侧重的范围是否与评价对象相符合。在考察指标是否有突出河北省的主要发展情况时,由于指标体系中不存在体现产业结构以及煤炭消耗情况的指标,所以可认为指标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河北省的主导方向,因此此项得分为0分。另一方面,在考察指标是否能够反映低碳技术进步、发展和应用而促进低碳发展时,由于体系中并没有相关的清洁生产技术或低碳节能技术水平等指标,故此项得分也为0分。综上分析,对该套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评价得分总分为4分。(5)前瞻性评估。由于该套指标体系中并未设置低碳标准,因此该项得分为0分。综上评估,总得分为42.33分。

2.2评估结果分析

经评估得出该套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较好,全面性和相关性次之,适用性、前瞻性较差。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体系所含指标不够全面,导致全面性降低。16个指标虽涉及到经济、能源、社会和环境,但是并不完整,如缺乏能够反映产业、教育宣传以及科技技术水平等指标。(2)所选的能源和社会指标相关性较高。指标之间越相关,就越会重复地表达评价对象,这与体系建立时的构建原则背道而驰。指标不能完全排除相关性,但有必要剔除相关性极高或完全相关的指标。(3)指标适用性和前瞻性低主要是因为指标没有设置低碳标准。每个指标都应该有其需要达到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对象在此方面的发展程度及达标程度,但此套评价体系中并没有设置标准值,很难发现河北省在某一年是否已有某方面的指标达到了低碳经济发展所该达到的程度。由于缺少这样的衡量标准,导致部分适用性和前瞻性无法估量。(4)指标体系未能突出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小、煤耗量比重大、技术欠缺等特征,减弱了指标体系对于河北省的适用性。

3指标体系的改进

通过利用所建立的评价方法对河北省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的量化评估与分析,可以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使其更适合用于评价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3.1指标体系改进的依据

在收集到各方面的有效指标基础上,依据相关性原则剔除相关性极高的指标,并为选取的指标设置标准值,最后得到一套经过改进的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其中,技术水平、基础设施、教育宣传、政策规划等指标,河北省还没有相关统计数据,但这些指标对于衡量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可考虑在今后把这些数据纳入统计体系,便于进行低碳经济的评价。依照适用性和前瞻性评分原则,对指标的低碳标准值进行设计。依据如下:(1)根据国际或国家所规定的标准来确定,保证与国家相关政策或规划的目标值相一致。例如,人均GDP、森林覆盖率、工业废弃物利用率等指标的低碳标准参照《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所要求的主要指标而定。其他指标的低碳标准设置方法相同,均是根据河北省的相关政策规定而设置。(2)根据评价对象应有的低碳发展水平来确定。根据河北省发展特征,在设置低碳标准时,不与其他省市或全国平均水平做横向对比,仅以河北省各年间的情况来衡量,采用纵向比较,若是高于(或低于)前一年的一定值,则认为是朝向低碳发展的。(3)根据评价时期内的先进水平来确定,因此不能用对于2005年来说还是处于先进水平的标准来衡量2009年的发展,而是要随每年的进展重新设定低碳标准值。该套指标中,根据河北省政策规划,将各指标规定的年均增长率(或降低率)目标作为临界值,以高于(或低于)前一年数据来作为低碳标准。(4)标准具有灵活性。由于每年指标值不同,所以标准值也在相应的浮动,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据值。

3.2对改进后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

经改进后的指标体系,指标全面并有效地反映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此若用本文构建的评估方法对改进后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全面性和有效性评估均为20分。相关性评估:体系共有13对指标组,除技术水平中的三个指标没有数据导致3对指标不能检验相关性以外,其他的10对指标均通过了SPSS的相关性检验,不存在完全相关的指标组。通过检验的指标对数占总对数的76.9%,因此,相关性评估得分将大于或等于12分。适用性评估:首先对于是否能够获取河北省的相关指标数据做评估,由于24个指标中,低能耗建筑比、低碳教育普及程度、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完善度、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智能节能技术这7个指标没有数据,共71%的指标能获取相应数据,故此项得2分。其次,根据前面叙述的低碳标准设置依据可以发现其余考察项均达标,因此适用性评估得分为18分。前瞻性评估:根据前面叙述的低碳标准设置依据及该项评分规则,前瞻性评估得分应为满分20分。综上分析,对改进的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最终得分大于等于90分,远高于原指标体系得分,故经改进后的指标体系优于原指标体系。但可以发现,改进后的指标体系仍存在不足,如部分指标数据无法获得,使得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能要去掉这些指标,这将对低碳经济的整体评价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这些指标对于衡量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相关机构能将这些数据纳入统计体系,便于进行低碳经济的评价。

4结论

指标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全面预算;高职院校;绩效评价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经费投入比例日益增长,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政府分配教育经费和学校争取办学资源共同面临的问题。2015年,湖南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明确了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情况并不如人意。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基础较弱,全面预算起步较晚,预算编制科学性不高,执行中刚性约束力不够;只重视预算编制,对预算执行结果没有进行必要的考核与评价,即使有,也仅限于对预算执行率考核而没有对效率、效益和效果进行考核,预算绩效考评环节完全缺失。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对高职院校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进行绩效评价。

1高职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

1.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现实需要。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都先后提出了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期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高等教育是财政资源投入的重要领域,高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自然也成为国家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对高校“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1.2解决高职院校经费不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导致经费使用管理缺乏科学指导,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树立投入产出分析观,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切实开展预算绩效评价,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经费不足的问题。1.3提高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是高校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落后于本科院校,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具体到预算管理方面,由于观念或体制原因以及缺乏有效的工具方法指导,一直存在绩效管理观念缺位、管理手段落后、考核评价单一等突出问题,高职院校自身加强绩效管理内生动力不足。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切实开展预算绩效评价,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提升组织绩效、优化业务流程,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治理能力,进而保证高职院校实现战略目标。

2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设置指标体系首先应遵循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即:具体化(Specific),也就是说,绩效评价指标必须明确具体的指向全面预算结果(或过程);可衡量(Measurable),指绩效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量化或者行为化,以便后续考核;可操作(Attainable),指绩效评价指标涉及数据要从现有资料中获取,指标体系应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分类界限清楚;相关性(Relative),表明绩效评价指标应与评价内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客观评价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时效性(Time-efficient),表明绩效评价指标应符合所属预算期的特点,且可以随着情况变化加以调整。此外,设置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1战略导向原则。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往往带有导向功能,很容易使被评价者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因此,在建立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时,应与单位战略发展规划充分结合,根据战略目标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发挥战略导向作用。预算管理应遵循“战略目标—绩效指标—指标值—行动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的预算管理思路,实现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机统一,注重被评价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2整体优化原则。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评价目标多元化,不能简单使用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来评价,而应建立一套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指标不宜太多,以免失去评价重点。2.3动态完善原则预算绩效评价是一项持续、不断完善的工作,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趋势性,如果只用某一年静态的指标数值进行综合评价,就无法剔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绩效评价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设立指标体系应坚持动态完善原则,指标、权重和标准应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修订。

3构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3.1明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借助公共财政的支持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面向政府、企业、家长等有关利益方提供服务,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是学院第一要务。因此,内部运营即学院内部各个业务组成的流程,可以理解为战略实现路径,业务流程质量决定学院提供服务的质量,内部流程层面在平衡计分卡中也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学习和成长层面包含学院对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管理,是影响战略实现的无形因素,财务层面是对资源配置的管理,是影响战略实现的资金因素,可视为实现战略的保障。3.2构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共性分析,笔者从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分别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2.1构建利益相关者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利益相关者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3.2.2构建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上述指标体系设置,参考了教育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能适应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由于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较为复杂,因此,在上述指标体系中有少量主观评价指标以及较难准确量化的指标,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微调,以使其更符合被评价单位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