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2:16:38

真人秀节目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1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电视节目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实电视”,还有学者称之为真实秀、创构式纪录片、记录肥皂剧、实境电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真人秀”的别称,但是每一个名称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真实电视”侧重于将一段未经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状况录制并播放出来,很多“真实电视”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的戏剧化的场景,比如灾难、事故等等。“真实秀”强调节目“秀”的成分,而“创构式纪录片”则着重于强调节目的记录片特性,只不过强调这种纪录片的起始结构是人为设定的。“记录肥皂剧”的提法着重于节目的连续性、戏剧性与虚构性,只不过这种戏剧性是通过真实记录实现的,不是纯粹的依据剧本的表演。广东电视台第三、四届“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的项目负责人阎纯认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游戏节目。”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制片人张晓阳把该类节目形态的特征概括为:“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同时包含了游戏节目、益智节目、室内剧、竞技类、直播类、脱口秀的节目风格。”

(二)真人秀的特征

1.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中采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它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展示,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纪录人们在经历这些事件、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尚且如此,当下的娱乐节目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把人类在封闭环境中心态和情感完整地纪录下来,人的命运、情感、追求被放大、被关注、被尊重。但真人秀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选手在貌似真实的世界里,如别墅、荒岛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而非“真实”。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游戏的设置、淘汰和奖励的设定都是人为的东西,它们和真实的选手加在一起,共同制造了一个表面真实的世界。虽然选手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但他毕竟要受到“规则”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做事情。他们在这个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小说、网络、游戏的世界,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造成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2.冲突性

尽管”真人秀”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但节目本身的进程和播出方式的需要却决定了这一节目应该有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性,设若真实纪录的只是平淡的生活,那么观众对节目的关注是不会长久的,观众还是想从电视上看到“戏’,。而“戏”从何来呢?“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戏剧冲突以人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而要使一个事先并无脚本的节目能做到冲突十足且节目行进的大致方向在制作方掌控中,首先就要在规则制定上费番苦心。真人秀节目往往将选手置于一个与生活常态相距甚远的情境。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选手要将游节目继续下去,先得能够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困难。而且,随着生活平衡被打破,使其处于一个痛苦、烦难的境地,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当然内心矛盾更多还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电视剧戏剧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是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最主要部分,因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3.游戏性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情景剧),也不同于竞赛类的电视节目,它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虽然在前面介绍的国外的此类节目中都直接有游戏元素的加入,但这里的游戏性主要是指节目的整体风格和内涵。真人秀没有纪录片那样严肃认真的视听风格,也没有电视剧(情景剧)那样严谨考究的台词风格,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和痛快,一种意想不到的爆笑和幽默。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难以想象的人际关系,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扮演着一种现实生活里不能达到的身份,快乐地享受着一切。

二、国外真人秀的发展

真人秀虽然最近才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但是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横空出世,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真人秀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这个节目的内容大致是女性通过种种可怕的考验后博得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作为奖品的皮草大衣和家用电器。197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现代真人秀的先驱是1992年美国有线音乐台推出的《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

自2000年起,一股巨大的“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起先,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将招募来的选手置身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等。大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淘汰出局,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观众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网络把自己最不喜欢的选手淘汰出局。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幸存者》是另外一档较为出名的真人秀,它也存在着很多版本,其中以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CBS)出品的影响力最大。CBS公司将招募的16名选手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时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与自然的斗争。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技术条件的帮助下,他们必须搭建房屋,寻觅食物,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壮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人性的挑战——16名选手将定期召开“部落会议”,商量将谁逐出小岛,每次以投票的形式驱逐他们中的一个人。这意味着16名竞争者在挑战自然的同时,得处心积虑地争取别人的支持,但同时又得为把竞争对手剔除小岛勾心斗角。最后的获胜者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节目开播不久,收视率便节节攀升。最终节目不仅在该年度收视率上荣登榜首,还被《电视指南》杂志列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这种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以戏剧化的真实性、刺激的窥视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目前西方的真人秀己进入产业化大制作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营销方式都是跨地区、跨国经营,成为电视界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热门节目形式。

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现有的游戏类“真人秀”主要以野外“真人秀”为主,由于考虑到中国的独特文化,以窥私为主的室内“真人秀”并没有受到节目制作者的青睐,他们大多选择把选手放到野外或挑战生存极限的环境中,制作者们意识到,当把一个人逼到生命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最会是真情流露的。通过这一种方式,国内的“真人秀”试图最大限度地使原本不爱表达的选手能够表达出自已的真实想法,以使节目更有彩头。

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彻底。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喜欢听故事,喜欢章回式的悬念设置,喜欢围观式的窥视,喜欢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就适应了中国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我国央视的《非常6十1》,《绝对挑战》、《欢乐英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北京奥运》、《金苹果》等节目在吸收国外“真人秀”的同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播出或制作了一些“真人秀”节自,《走入香格里拉》在西安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十七,在央视的调查中,收视率与中等电视剧差不多。这个节目应该是至今为止模仿的最像《幸存者》的“真人秀”,但是,节目仍在不少环节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这个观众的收视习惯。最敢吃螃蟹的湖南电视台在“真人秀”的探索上也没有落后,经视的《完美假期》、生活频道的《有爱不孤独》首开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的先河,但是这两个节目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得到的社会非议也最多。《玫瑰之约》一改速配类节目的模式,融入了更多“真人秀”卖点。

(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这种模仿的状态对中国的真人秀发展造成足以致命的影响:

首先,安于追随,永远被动。向优秀节目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以克隆的方式杀出生天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这种克隆成为一种惯性,本土的电视人己经安于追随、惟他人马首是瞻,不仅将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其次,原创缺位,泡沫繁荣。内地电视抄袭海外节目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成功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更多的节目还处于“低级克隆阶段”,精华没学到多少,粗鄙的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

2.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社会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其实,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受众:网络文学开始畅销,电影电视剧中开始了大量历史剧的改编和戏说,《大话西游》等一系列充满浓郁后现代意味的喜剧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经典。正如影视文化传播学者尹鸿指出的:“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在这种后现代的影视文化氛围中,让中国观众接受打破真人秀这种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创新电视形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3.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三)我国真人秀的发展与完善

1.跟进真人秀最新进展的同时,倚重本土策划制作力量

倚重原创并不等同于闭门造车。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创意发想能力、节目制作水准,还是营销规模,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承认差距是迎头赶上的必备条件,只有及时对西方的真人秀的发展作及时跟进,充分研究其节目形态的演进、制作技术的发展和营销手段的独到之处,才能得到方向上的启发。不过借鉴和学习也不能流于简单地克隆,不动脑的“拿来”对本土电视业的伤害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对欧美成功真人秀的学习,要求我们的电视人对真人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有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样在策划和制作实战中,才不会仅限于形式上的照搬。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勇气。

2.充分利用反馈渠道,把握年轻受众心理

一部真人秀就是一件产品,而观众,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传播学中对受众研究的重视,其中心理念与营销学中盛行的消费者研究是相当契合的。如前所述,对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真人秀观众心理把握的不准确是本土真人秀发展的一大阻碍—。把握年轻受众的心理,既可以运用正式的调查手段,也可以充分利用真人秀对多种媒介的整合所形成的丰富反馈渠道,如BBS言论、短信投票、观众来信来电等等,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及时掌握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和观感,才能避免从传统的印象和经验出发,造成传播的“代沟”。

3.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

本土真人秀的一大问题就是极力淡化节目的娱乐色彩,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人是比较看轻娱乐的。一提到娱乐就觉得它是玩物丧志,不值得“提倡”。即使谈到娱乐,也要讲“寓教于乐”,让它承载社会理想和道德伦理,起到教化作用。但实际上,正视并重视娱乐,让娱乐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正是我们的社会向人性复归的标志。可以说,真人秀从诞生起,就是“以娱乐为己任”。作为综合多种电视元素、颠覆了真实与虚拟界线的真人秀,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新拓展,它将从前电视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复合成跟社会、跟人类、跟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并令受众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快。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出于各种目的扭转真人秀的宗旨,用纪录片的追求要求真人秀的艺术层次,令其向深刻庄重转化,无疑会使真人秀的魅力大打折扣。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容许其回归本来的娱乐身份,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力求“秀得精彩、秀得有趣”,才是本土真人秀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电视》2004年9月号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2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电视节目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实电视”,还有学者称之为真实秀、创构式纪录片、记录肥皂剧、实境电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真人秀”的别称,但是每一个名称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真实电视”侧重于将一段未经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状况录制并播放出来,很多“真实电视”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的戏剧化的场景,比如灾难、事故等等。“真实秀”强调节目“秀”的成分,而“创构式纪录片”则着重于强调节目的记录片特性,只不过强调这种纪录片的起始结构是人为设定的。“记录肥皂剧”的提法着重于节目的连续性、戏剧性与虚构性,只不过这种戏剧性是通过真实记录实现的,不是纯粹的依据剧本的表演。广东电视台第三、四届“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的项目负责人阎纯认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游戏节目。”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制片人张晓阳把该类节目形态的特征概括为:“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同时包含了游戏节目、益智节目、室内剧、竞技类、直播类、脱口秀的节目风格。”

(二)真人秀的特征

1.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中采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它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展示,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纪录人们在经历这些事件、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尚且如此,当下的娱乐节目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把人类在封闭环境中心态和情感完整地纪录下来,人的命运、情感、追求被放大、被关注、被尊重。但真人秀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选手在貌似真实的世界里,如别墅、荒岛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而非“真实”。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游戏的设置、淘汰和奖励的设定都是人为的东西,它们和真实的选手加在一起,共同制造了一个表面真实的世界。虽然选手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但他毕竟要受到“规则”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做事情。他们在这个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小说、网络、游戏的世界,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造成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2.冲突性

尽管”真人秀”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但节目本身的进程和播出方式的需要却决定了这一节目应该有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性,设若真实纪录的只是平淡的生活,那么观众对节目的关注是不会长久的,观众还是想从电视上看到“戏’,。而“戏”从何来呢?“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戏剧冲突以人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而要使一个事先并无脚本的节目能做到冲突十足且节目行进的大致方向在制作方掌控中,首先就要在规则制定上费番苦心。真人秀节目往往将选手置于一个与生活常态相距甚远的情境。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选手要将游节目继续下去,先得能够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困难。而且,随着生活平衡被打破,使其处于一个痛苦、烦难的境地,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当然内心矛盾更多还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电视剧戏剧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是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最主要部分,因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3.游戏性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情景剧),也不同于竞赛类的电视节目,它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虽然在前面介绍的国外的此类节目中都直接有游戏元素的加入,但这里的游戏性主要是指节目的整体风格和内涵。真人秀没有纪录片那样严肃认真的视听风格,也没有电视剧(情景剧)那样严谨考究的台词风格,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和痛快,一种意想不到的爆笑和幽默。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难以想象的人际关系,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扮演着一种现实生活里不能达到的身份,快乐地享受着一切。

二、国外真人秀的发展

真人秀虽然最近才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但是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横空出世,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真人秀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这个节目的内容大致是女性通过种种可怕的考验后博得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作为奖品的皮草大衣和家用电器。197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现代真人秀的先驱是1992年美国有线音乐台推出的《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

自2000年起,一股巨大的“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起先,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将招募来的选手置身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等。大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淘汰出局,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观众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网络把自己最不喜欢的选手淘汰出局。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幸存者》是另外一档较为出名的真人秀,它也存在着很多版本,其中以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CBS)出品的影响力最大。CBS公司将招募的16名选手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时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与自然的斗争。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技术条件的帮助下,他们必须搭建房屋,寻觅食物,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壮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人性的挑战——16名选手将定期召开“部落会议”,商量将谁逐出小岛,每次以投票的形式驱逐他们中的一个人。这意味着16名竞争者在挑战自然的同时,得处心积虑地争取别人的支持,但同时又得为把竞争对手剔除小岛勾心斗角。最后的获胜者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节目开播不久,收视率便节节攀升。最终节目不仅在该年度收视率上荣登榜首,还被《电视指南》杂志列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这种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以戏剧化的真实性、刺激的窥视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目前西方的真人秀己进入产业化大制作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营销方式都是跨地区、跨国经营,成为电视界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热门节目形式。

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现有的游戏类“真人秀”主要以野外“真人秀”为主,由于考虑到中国的独特文化,以窥私为主的室内“真人秀”并没有受到节目制作者的青睐,他们大多选择把选手放到野外或挑战生存极限的环境中,制作者们意识到,当把一个人逼到生命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最会是真情流露的。通过这一种方式,国内的“真人秀”试图最大限度地使原本不爱表达的选手能够表达出自已的真实想法,以使节目更有彩头。

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彻底。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喜欢听故事,喜欢章回式的悬念设置,喜欢围观式的窥视,喜欢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就适应了中国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我国央视的《非常6十1》,《绝对挑战》、《欢乐英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北京奥运》、《金苹果》等节目在吸收国外“真人秀”的同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播出或制作了一些“真人秀”节自,《走入香格里拉》在西安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十七,在央视的调查中,收视率与中等电视剧差不多。这个节目应该是至今为止模仿的最像《幸存者》的“真人秀”,但是,节目仍在不少环节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这个观众的收视习惯。最敢吃螃蟹的湖南电视台在“真人秀”的探索上也没有落后,经视的《完美假期》、生活频道的《有爱不孤独》首开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的先河,但是这两个节目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得到的社会非议也最多。《玫瑰之约》一改速配类节目的模式,融入了更多“真人秀”卖点。

(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这种模仿的状态对中国的真人秀发展造成足以致命的影响:

首先,安于追随,永远被动。向优秀节目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以克隆的方式杀出生天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这种克隆成为一种惯性,本土的电视人己经安于追随、惟他人马首是瞻,不仅将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其次,原创缺位,泡沫繁荣。内地电视抄袭海外节目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成功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更多的节目还处于“低级克隆阶段”,精华没学到多少,粗鄙的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

2.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社会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其实,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受众:网络文学开始畅销,电影电视剧中开始了大量历史剧的改编和戏说,《大话西游》等一系列充满浓郁后现代意味的喜剧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经典。正如影视文化传播学者尹鸿指出的:“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在这种后现代的影视文化氛围中,让中国观众接受打破真人秀这种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创新电视形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3.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三)我国真人秀的发展与完善

1.跟进真人秀最新进展的同时,倚重本土策划制作力量

倚重原创并不等同于闭门造车。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创意发想能力、节目制作水准,还是营销规模,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承认差距是迎头赶上的必备条件,只有及时对西方的真人秀的发展作及时跟进,充分研究其节目形态的演进、制作技术的发展和营销手段的独到之处,才能得到方向上的启发。不过借鉴和学习也不能流于简单地克隆,不动脑的“拿来”对本土电视业的伤害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对欧美成功真人秀的学习,要求我们的电视人对真人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有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样在策划和制作实战中,才不会仅限于形式上的照搬。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勇气。

2.充分利用反馈渠道,把握年轻受众心理

一部真人秀就是一件产品,而观众,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传播学中对受众研究的重视,其中心理念与营销学中盛行的消费者研究是相当契合的。如前所述,对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真人秀观众心理把握的不准确是本土真人秀发展的一大阻碍—。把握年轻受众的心理,既可以运用正式的调查手段,也可以充分利用真人秀对多种媒介的整合所形成的丰富反馈渠道,如BBS言论、短信投票、观众来信来电等等,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及时掌握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和观感,才能避免从传统的印象和经验出发,造成传播的“代沟”。

3.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

本土真人秀的一大问题就是极力淡化节目的娱乐色彩,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人是比较看轻娱乐的。一提到娱乐就觉得它是玩物丧志,不值得“提倡”。即使谈到娱乐,也要讲“寓教于乐”,让它承载社会理想和道德伦理,起到教化作用。但实际上,正视并重视娱乐,让娱乐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正是我们的社会向人性复归的标志。可以说,真人秀从诞生起,就是“以娱乐为己任”。作为综合多种电视元素、颠覆了真实与虚拟界线的真人秀,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新拓展,它将从前电视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复合成跟社会、跟人类、跟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并令受众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快。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出于各种目的扭转真人秀的宗旨,用纪录片的追求要求真人秀的艺术层次,令其向深刻庄重转化,无疑会使真人秀的魅力大打折扣。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容许其回归本来的娱乐身份,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力求“秀得精彩、秀得有趣”,才是本土真人秀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电视》2004年9月号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3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电视节目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实电视”,还有学者称之为真实秀、创构式纪录片、记录肥皂剧、实境电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真人秀”的别称,但是每一个名称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真实电视”侧重于将一段未经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状况录制并播放出来,很多“真实电视”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的戏剧化的场景,比如灾难、事故等等。“真实秀”强调节目“秀”的成分,而“创构式纪录片”则着重于强调节目的记录片特性,只不过强调这种纪录片的起始结构是人为设定的。“记录肥皂剧”的提法着重于节目的连续性、戏剧性与虚构性,只不过这种戏剧性是通过真实记录实现的,不是纯粹的依据剧本的表演。广东电视台第三、四届“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的项目负责人阎纯认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游戏节目。”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制片人张晓阳把该类节目形态的特征概括为:“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同时包含了游戏节目、益智节目、室内剧、竞技类、直播类、脱口秀的节目风格。”

(二)真人秀的特征

1.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中采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它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展示,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纪录人们在经历这些事件、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尚且如此,当下的娱乐节目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把人类在封闭环境中心态和情感完整地纪录下来,人的命运、情感、追求被放大、被关注、被尊重。但真人秀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选手在貌似真实的世界里,如别墅、荒岛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而非“真实”。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游戏的设置、淘汰和奖励的设定都是人为的东西,它们和真实的选手加在一起,共同制造了一个表面真实的世界。虽然选手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但他毕竟要受到“规则”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做事情。他们在这个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小说、网络、游戏的世界,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造成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2.冲突性

尽管”真人秀”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但节目本身的进程和播出方式的需要却决定了这一节目应该有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性,设若真实纪录的只是平淡的生活,那么观众对节目的关注是不会长久的,观众还是想从电视上看到“戏’,。而“戏”从何来呢?“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戏剧冲突以人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而要使一个事先并无脚本的节目能做到冲突十足且节目行进的大致方向在制作方掌控中,首先就要在规则制定上费番苦心。真人秀节目往往将选手置于一个与生活常态相距甚远的情境。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选手要将游节目继续下去,先得能够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困难。而且,随着生活平衡被打破,使其处于一个痛苦、烦难的境地,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当然内心矛盾更多还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电视剧戏剧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是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最主要部分,因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3.游戏性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情景剧),也不同于竞赛类的电视节目,它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虽然在前面介绍的国外的此类节目中都直接有游戏元素的加入,但这里的游戏性主要是指节目的整体风格和内涵。真人秀没有纪录片那样严肃认真的视听风格,也没有电视剧(情景剧)那样严谨考究的台词风格,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和痛快,一种意想不到的爆笑和幽默。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难以想象的人际关系,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扮演着一种现实生活里不能达到的身份,快乐地享受着一切。

二、国外真人秀的发展

真人秀虽然最近才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但是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横空出世,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真人秀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这个节目的内容大致是女性通过种种可怕的考验后博得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作为奖品的皮草大衣和家用电器。197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现代真人秀的先驱是1992年美国有线音乐台推出的《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

自2000年起,一股巨大的“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起先,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将招募来的选手置身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等。大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淘汰出局,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观众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网络把自己最不喜欢的选手淘汰出局。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幸存者》是另外一档较为出名的真人秀,它也存在着很多版本,其中以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CBS)出品的影响力最大。CBS公司将招募的16名选手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时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与自然的斗争。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技术条件的帮助下,他们必须搭建房屋,寻觅食物,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壮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人性的挑战——16名选手将定期召开“部落会议”,商量将谁逐出小岛,每次以投票的形式驱逐他们中的一个人。这意味着16名竞争者在挑战自然的同时,得处心积虑地争取别人的支持,但同时又得为把竞争对手剔除小岛勾心斗角。最后的获胜者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节目开播不久,收视率便节节攀升。最终节目不仅在该年度收视率上荣登榜首,还被《电视指南》杂志列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这种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以戏剧化的真实性、刺激的窥视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目前西方的真人秀己进入产业化大制作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营销方式都是跨地区、跨国经营,成为电视界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热门节目形式。

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现有的游戏类“真人秀”主要以野外“真人秀”为主,由于考虑到中国的独特文化,以窥私为主的室内“真人秀”并没有受到节目制作者的青睐,他们大多选择把选手放到野外或挑战生存极限的环境中,制作者们意识到,当把一个人逼到生命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最会是真情流露的。通过这一种方式,国内的“真人秀”试图最大限度地使原本不爱表达的选手能够表达出自已的真实想法,以使节目更有彩头。

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彻底。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喜欢听故事,喜欢章回式的悬念设置,喜欢围观式的窥视,喜欢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就适应了中国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我国央视的《非常6十1》,《绝对挑战》、《欢乐英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北京奥运》、《金苹果》等节目在吸收国外“真人秀”的同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播出或制作了一些“真人秀”节自,《走入香格里拉》在西安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十七,在央视的调查中,收视率与中等电视剧差不多。这个节目应该是至今为止模仿的最像《幸存者》的“真人秀”,但是,节目仍在不少环节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这个观众的收视习惯。最敢吃螃蟹的湖南电视台在“真人秀”的探索上也没有落后,经视的《完美假期》、生活频道的《有爱不孤独》首开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的先河,但是这两个节目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得到的社会非议也最多。《玫瑰之约》一改速配类节目的模式,融入了更多“真人秀”卖点。

(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这种模仿的状态对中国的真人秀发展造成足以致命的影响:

首先,安于追随,永远被动。向优秀节目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以克隆的方式杀出生天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这种克隆成为一种惯性,本土的电视人己经安于追随、惟他人马首是瞻,不仅将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其次,原创缺位,泡沫繁荣。内地电视抄袭海外节目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成功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更多的节目还处于“低级克隆阶段”,精华没学到多少,粗鄙的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

2.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社会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其实,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

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受众:网络文学开始畅销,电影电视剧中开始了大量历史剧的改编和戏说,《大话西游》等一系列充满浓郁后现代意味的喜剧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经典。正如影视文化传播学者尹鸿指出的:“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在这种后现代的影视文化氛围中,让中国观众接受打破真人秀这种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创新电视形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3.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三)我国真人秀的发展与完善

1.跟进真人秀最新进展的同时,倚重本土策划制作力量

倚重原创并不等同于闭门造车。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创意发想能力、节目制作水准,还是营销规模,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承认差距是迎头赶上的必备条件,只有及时对西方的真人秀的发展作及时跟进,充分研究其节目形态的演进、制作技术的发展和营销手段的独到之处,才能得到方向上的启发。不过借鉴和学习也不能流于简单地克隆,不动脑的“拿来”对本土电视业的伤害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对欧美成功真人秀的学习,要求我们的电视人对真人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有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样在策划和制作实战中,才不会仅限于形式上的照搬。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勇气。

2.充分利用反馈渠道,把握年轻受众心理

一部真人秀就是一件产品,而观众,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传播学中对受众研究的重视,其中心理念与营销学中盛行的消费者研究是相当契合的。如前所述,对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真人秀观众心理把握的不准确是本土真人秀发展的一大阻碍—。把握年轻受众的心理,既可以运用正式的调查手段,也可以充分利用真人秀对多种媒介的整合所形成的丰富反馈渠道,如BBS言论、短信投票、观众来信来电等等,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及时掌握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和观感,才能避免从传统的印象和经验出发,造成传播的“代沟”。

3.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

本土真人秀的一大问题就是极力淡化节目的娱乐色彩,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人是比较看轻娱乐的。一提到娱乐就觉得它是玩物丧志,不值得“提倡”。即使谈到娱乐,也要讲“寓教于乐”,让它承载社会理想和道德伦理,起到教化作用。但实际上,正视并重视娱乐,让娱乐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正是我们的社会向人性复归的标志。可以说,真人秀从诞生起,就是“以娱乐为己任”。作为综合多种电视元素、颠覆了真实与虚拟界线的真人秀,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新拓展,它将从前电视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复合成跟社会、跟人类、跟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并令受众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快。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出于各种目的扭转真人秀的宗旨,用纪录片的追求要求真人秀的艺术层次,令其向深刻庄重转化,无疑会使真人秀的魅力大打折扣。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容许其回归本来的娱乐身份,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力求“秀得精彩、秀得有趣”,才是本土真人秀的必然出路。公务员之家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电视》2004年9月号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4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电视节目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实电视”,还有学者称之为真实秀、创构式纪录片、记录肥皂剧、实境电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真人秀”的别称,但是每一个名称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真实电视”侧重于将一段未经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状况录制并播放出来,很多“真实电视”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的戏剧化的场景,比如灾难、事故等等。“真实秀”强调节目“秀”的成分,而“创构式纪录片”则着重于强调节目的记录片特性,只不过强调这种纪录片的起始结构是人为设定的。“记录肥皂剧”的提法着重于节目的连续性、戏剧性与虚构性,只不过这种戏剧性是通过真实记录实现的,不是纯粹的依据剧本的表演。广东电视台第三、四届“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的项目负责人阎纯认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游戏节目。”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制片人张晓阳把该类节目形态的特征概括为:“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同时包含了游戏节目、益智节目、室内剧、竞技类、直播类、脱口秀的节目风格。”

(二)真人秀的特征

1.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中采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它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展示,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纪录人们在经历这些事件、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尚且如此,当下的娱乐节目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把人类在封闭环境中心态和情感完整地纪录下来,人的命运、情感、追求被放大、被关注、被尊重。但真人秀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选手在貌似真实的世界里,如别墅、荒岛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而非“真实”。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游戏的设置、淘汰和奖励的设定都是人为的东西,它们和真实的选手加在一起,共同制造了一个表面真实的世界。虽然选手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但他毕竟要受到“规则”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做事情。他们在这个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小说、网络、游戏的世界,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造成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2.冲突性

尽管”真人秀”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但节目本身的进程和播出方式的需要却决定了这一节目应该有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性,设若真实纪录的只是平淡的生活,那么观众对节目的关注是不会长久的,观众还是想从电视上看到“戏’,。而“戏”从何来呢?“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戏剧冲突以人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而要使一个事先并无脚本的节目能做到冲突十足且节目行进的大致方向在制作方掌控中,首先就要在规则制定上费番苦心。真人秀节目往往将选手置于一个与生活常态相距甚远的情境。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选手要将游节目继续下去,先得能够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困难。而且,随着生活平衡被打破,使其处于一个痛苦、烦难的境地,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当然内心矛盾更多还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电视剧戏剧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是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最主要部分,因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3.游戏性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情景剧),也不同于竞赛类的电视节目,它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虽然在前面介绍的国外的此类节目中都直接有游戏元素的加入,但这里的游戏性主要是指节目的整体风格和内涵。真人秀没有纪录片那样严肃认真的视听风格,也没有电视剧(情景剧)那样严谨考究的台词风格,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和痛快,一种意想不到的爆笑和幽默。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难以想象的人际关系,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扮演着一种现实生活里不能达到的身份,快乐地享受着一切。

二、国外真人秀的发展

真人秀虽然最近才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但是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横空出世,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真人秀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这个节目的内容大致是女性通过种种可怕的考验后博得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作为奖品的皮草大衣和家用电器。197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现代真人秀的先驱是1992年美国有线音乐台推出的《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

自2000年起,一股巨大的“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起先,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将招募来的选手置身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等。大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淘汰出局,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观众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网络把自己最不喜欢的选手淘汰出局。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幸存者》是另外一档较为出名的真人秀,它也存在着很多版本,其中以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CBS)出品的影响力最大。CBS公司将招募的16名选手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时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与自然的斗争。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技术条件的帮助下,他们必须搭建房屋,寻觅食物,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壮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人性的挑战——16名选手将定期召开“部落会议”,商量将谁逐出小岛,每次以投票的形式驱逐他们中的一个人。这意味着16名竞争者在挑战自然的同时,得处心积虑地争取别人的支持,但同时又得为把竞争对手剔除小岛勾心斗角。最后的获胜者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节目开播不久,收视率便节节攀升。最终节目不仅在该年度收视率上荣登榜首,还被《电视指南》杂志列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这种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以戏剧化的真实性、刺激的窥视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目前西方的真人秀己进入产业化大制作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营销方式都是跨地区、跨国经营,成为电视界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热门节目形式。

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现有的游戏类“真人秀”主要以野外“真人秀”为主,由于考虑到中国的独特文化,以窥私为主的室内“真人秀”并没有受到节目制作者的青睐,他们大多选择把选手放到野外或挑战生存极限的环境中,制作者们意识到,当把一个人逼到生命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最会是真情流露的。通过这一种方式,国内的“真人秀”试图最大限度地使原本不爱表达的选手能够表达出自已的真实想法,以使节目更有彩头。

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彻底。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喜欢听故事,喜欢章回式的悬念设置,喜欢围观式的窥视,喜欢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就适应了中国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我国央视的《非常6十1》,《绝对挑战》、《欢乐英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北京奥运》、《金苹果》等节目在吸收国外“真人秀”的同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播出或制作了一些“真人秀”节自,《走入香格里拉》在西安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十七,在央视的调查中,收视率与中等电视剧差不多。这个节目应该是至今为止模仿的最像《幸存者》的“真人秀”,但是,节目仍在不少环节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这个观众的收视习惯。最敢吃螃蟹的湖南电视台在“真人秀”的探索上也没有落后,经视的《完美假期》、生活频道的《有爱不孤独》首开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的先河,但是这两个节目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得到的社会非议也最多。《玫瑰之约》一改速配类节目的模式,融入了更多“真人秀”卖点。

(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这种模仿的状态对中国的真人秀发展造成足以致命的影响:

首先,安于追随,永远被动。向优秀节目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以克隆的方式杀出生天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这种克隆成为一种惯性,本土的电视人己经安于追随、惟他人马首是瞻,不仅将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其次,原创缺位,泡沫繁荣。内地电视抄袭海外节目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成功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更多的节目还处于“低级克隆阶段”,精华没学到多少,粗鄙的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

2.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社会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其实,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受众:网络文学开始畅销,电影电视剧中开始了大量历史剧的改编和戏说,《大话西游》等一系列充满浓郁后现代意味的喜剧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经典。正如影视文化传播学者尹鸿指出的:“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在这种后现代的影视文化氛围中,让中国观众接受打破真人秀这种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创新电视形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3.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三)我国真人秀的发展与完善

1.跟进真人秀最新进展的同时,倚重本土策划制作力量

倚重原创并不等同于闭门造车。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创意发想能力、节目制作水准,还是营销规模,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承认差距是迎头赶上的必备条件,只有及时对西方的真人秀的发展作及时跟进,充分研究其节目形态的演进、制作技术的发展和营销手段的独到之处,才能得到方向上的启发。不过借鉴和学习也不能流于简单地克隆,不动脑的“拿来”对本土电视业的伤害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对欧美成功真人秀的学习,要求我们的电视人对真人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有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样在策划和制作实战中,才不会仅限于形式上的照搬。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勇气。

2.充分利用反馈渠道,把握年轻受众心理

一部真人秀就是一件产品,而观众,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传播学中对受众研究的重视,其中心理念与营销学中盛行的消费者研究是相当契合的。如前所述,对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真人秀观众心理把握的不准确是本土真人秀发展的一大阻碍—。把握年轻受众的心理,既可以运用正式的调查手段,也可以充分利用真人秀对多种媒介的整合所形成的丰富反馈渠道,如BBS言论、短信投票、观众来信来电等等,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及时掌握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和观感,才能避免从传统的印象和经验出发,造成传播的“代沟”。

3.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

本土真人秀的一大问题就是极力淡化节目的娱乐色彩,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人是比较看轻娱乐的。一提到娱乐就觉得它是玩物丧志,不值得“提倡”。即使谈到娱乐,也要讲“寓教于乐”,让它承载社会理想和道德伦理,起到教化作用。但实际上,正视并重视娱乐,让娱乐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正是我们的社会向人性复归的标志。可以说,真人秀从诞生起,就是“以娱乐为己任”。作为综合多种电视元素、颠覆了真实与虚拟界线的真人秀,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新拓展,它将从前电视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复合成跟社会、跟人类、跟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并令受众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快。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出于各种目的扭转真人秀的宗旨,用纪录片的追求要求真人秀的艺术层次,令其向深刻庄重转化,无疑会使真人秀的魅力大打折扣。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容许其回归本来的娱乐身份,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力求“秀得精彩、秀得有趣”,才是本土真人秀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电视》2004年9月号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

9.潘青山:《只有原创的,才是本土的—访《走入香格里拉》总导演、总策划——陈强》,载《声屏世界》,2002年第10期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5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要梳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首先要厘清什么是民族音乐。根据肖常纬所著的《中国民族音乐概述》中的定义:“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狭义的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①可见,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通过民歌、民族器乐、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将风俗、文化、历史等知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轻易便可海量试听、下载各种音乐,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文化传承功能被弱化,导致大众需求不足。以往的民族音乐大多是在传承文化知识的背景下被传承下来的,例如仪式音乐,都是为了传承仪式知识而存在的,当很多传统仪式被现代习俗取代后,仪式音乐也就失去了传承的功能。所以民族音乐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二是表现形式老化,不容易被年轻群体接受。例如,在传统的戏曲中,单调的布景、又慢又长的唱腔等,对于在当前快餐文化时代下受浸染的年轻一代受众来说,这些传统音乐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三是传承形式的单一。很多民族音乐种类都是以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这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时代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中国的民族音乐正在被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挤占着生存空间。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在这轮文化较量中做出反思,开始让民族音乐和现代的表现形式接轨、和市场接轨,特别是在近年来异常火爆的歌唱类电视选秀节目中,越来越多人将民族音乐带到其中,让民族音乐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重新赢得大众的喜爱。

二、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现代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秀”是从英文单词Show音译过来的,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这一单词是这样解释的:作动词时,有Letsomebodyseesomething(即“让某人看”)和Forpublictosee(即“让公众看”)等意思;作名词时,则有Entertainment(即“娱乐”)等含义。中国电视节目中的“选秀”则有“挑选优秀”的意思,而这种“选秀”节目就是一种真人秀。所以笔者认为,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就是以歌唱为节目内容,通过电视平台播出选手进行表演以娱乐电视观众的节目,其突出的是“真”,重点则在“秀”。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电视的市场化开端以及第一档歌唱类选秀节目《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开播,是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雏形期。2004年是中国电视歌唱类选秀真人秀节目的一个里程碑年度,从《超级女声》开始,我国电视歌唱类选秀节目便一发不可收拾,《快乐男声》《我型我秀》等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一直到2007年,这三年可以看作中国歌唱类电视选秀节目的黄金时期。从2007年开始,各类电视台盲目跟风,推出了各种歌唱类选秀真人秀节目,甚至粗制滥造,为搏眼球不计下限。由于播出时间的限制、内容形式的雷同等方面的原因,加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的外部夹击,歌唱类选秀节目步入调整期。直到2012年夏天,由灿星公司制作、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一炮而红,这档从荷兰引进的节目以“不看外表、只听声音”的“盲选”机制瞬间吸引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目光,从“盲选”到“冠军之夜”,再到全国巡演,《中国好声音》不仅打造了一个草根变明星的童话故事,更打造了一条相对成熟的造星全产业链。此时,作为具有多年真人秀播出经验的湖南卫视也不示弱,引进了韩国MBC电视台的《我是歌手》,主打明星歌唱真人秀,以专家点评、大众评分的方式,让普通观众评判明星演唱,这让观众互动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节目配以高水准的编曲与配乐、电影般的精致剪辑,让观众不禁大呼过瘾。这期间也有像主打原创音乐的《中国好歌曲》、类似《我是歌手》的《中国之星》等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以精良的制作、较高的音乐水准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中的音乐风格经历了从普通流行歌曲到多元化曲风的变迁,特别是其中对民族音乐的挖掘、改编,不仅让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火了,更让中国民族音乐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阈。

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

在《超级女声》时期,歌唱类选秀真人秀节目中的音乐更多的是对国内外经典流行音乐的再次演绎,如李宇春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WeWillRockYou》等,而周笔畅则翻唱了很多周杰伦、陶喆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曲风和唱腔显然都偏向日韩、欧美等地的流行音乐风格。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时期,音乐的风格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爵士这种小众的音乐风格出现,更有民族音乐元素的大量融入,而民族音乐元素的加入更是唤起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快餐音乐文化盛行的网络时代,回归音乐的本质。加上刘欢等“精英”导师多次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加激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通过对《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和《中国之星》等几档时下最火的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梳理不难发现,在这些节目中,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挖掘和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中国之星》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看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运用2015年,东方卫视的《中国之星》节目在众多歌唱类选秀节目中表现并不突出,但在5月中旬,微信朋友圈被一首叫《给你一点颜色》的摇滚歌曲“刷屏”了。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给你一点颜色》瞬间爆红网络,从节目视频上线到点击200万次,用了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甚至众多大咖也力挺该曲目,崔健甚至在节目中赞誉该曲是“教科书级别的摇滚”,该曲的演唱者谭维维也因此曲第一次登上了“春晚”的大舞台。《给你一点颜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除了谭维维个人的演唱水准与精致的编曲外,更重要的在于其将陕西民间的地方戏曲华阴老腔融入了其中。华阴老腔源远流长,是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种戏曲剧种,原是皮影戏的一种,滥觞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②华阴老腔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在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中就有其经典的唱段,但此前并没有获得较大的关注和共鸣。这样一个古老的戏曲种类和摇滚音乐被创造性地融合到一起,在土洋碰撞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一是将原汁原味的华阴老腔表演和摇滚音乐完美结合。《给你一点颜色》结构简单,引子和尾声都是艺人演唱、表演的原汁原味的老腔,中间段落则是典型的摇滚。二是将华阴老腔的传统乐器月琴、板胡等有音高的乐器以及枣木凳、锣、棒子等打击乐器和摇滚乐中的架子鼓、贝斯、电吉他等电声乐器巧妙结合,使两类看似毫不相关的乐器通过重新编曲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前后融合浑然一体。三是将戏曲唱腔和摇滚唱腔创新融合。在A段中,谭维维使用了秦腔黑头花脸的唱法,使歌曲在摇滚的背景下更加具有原生态的粗犷风格。除了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外》,还有《中国好声音》中学员阿蜜丝女孩和王克演绎的《苏三说》将京剧元素融入其中;《中国之星》中,孙楠将秧歌元素融入到了《大秧歌序曲》中。这些尝试都让传统音乐离当代普通大众更近了一步,也对这些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从《我是歌手》韩磊的选曲看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中国民歌的运用在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中,韩磊的加入吸引了很多目光。韩磊在节目中尝试了各种曲风,在所演唱的12首歌曲中,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3首传统民歌,还有《天边》《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民族风格浓厚的创作歌曲。另外,他在演唱中还大量地融入了蒙古长调、呼麦等独特元素,并最终赢得了《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冠军。在《中国好声音》中,自从吉克隽逸以一首彝族民歌《带我到山顶》惊艳四座后,在之后的几季《中国好声音》以及后来的《中国之星》等节目中,每一季都有选手选择民歌曲目,且几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音乐打破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界限,而韩磊的夺冠也反映了在流行音乐日趋同质化的时代,大众的审美更加理性,再一次印证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述。3.从《我是歌手》韩红音乐的配器看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中国传统乐器的运用韩红一直以其扎实的唱功、细腻的情感立足于中国的流行乐坛。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中,她选择了一首额尔古纳乐队的歌曲《莫尼山》作为竞演曲目。观众对该曲并不熟悉,但在竞演中,韩红以竹笛作为前奏的主奏乐器,营造了一种悠远、圣洁的氛围,在间奏时,12把马头琴的加入又将莫尼山的雄伟、高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民族乐器的加入,让原本不知名的歌曲《莫尼山》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韩红也因此获得了该期节目的第一名。韩红在《我是歌手》的另一首歌曲《往事随风》中,陶笛的使用进一步渲染了这首普通的流行歌曲所表达的无奈和孤独。类似的例子在《我是歌手》中还有很多,如林志炫的《烟花易冷》使用了二胡,使乐曲的古风跃然耳边;而在胡彦斌演唱的《娘子》中,琵琶的加入让歌曲有了民族音乐的典雅之美。无论是主打草根逆袭的选秀真人秀还是主打音乐品质的明星真人秀,歌手们都在自己的演出中尝试大量融入民族音乐元素,这是个人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四、民族音乐与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之间的关系1.民族音乐借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得以广泛传播从传播学角度看,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包含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5W”。通过对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中国民族音乐的运用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电视节目制作方(Who)选择中国民族音乐(Wha)通过电视台(WhichChannel)传递给观众(Whom),使电视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收获了民族音乐知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中国民族音乐(WhatEffect)。再加上当前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视频流传在网站、App等平台,使传播“5W”中的WhichChannel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这必然会使传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前文所述的华阴老腔,在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之前,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小众的地方戏曲种类,但是《中国之星》这档电视真人秀让更多的人接触并记住了华阴老腔,这就是中国民族音乐传播的成功案例。2.民族音乐提升了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水平与质量无论是《我是歌手》《中国之星》还是《中国好声音》,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舞台都越来越有包容性,不仅大量呈现流行、摇滚、民谣等音乐之类的魅力,也有民族音乐的一席之地,而民族音乐的运用又让这些以音乐品质为主要追求的节目体现出了不同于以往选秀真人秀的风格与品位。这不仅让广大观众认识到民族音乐才是音乐恒久的魅力,更证明了“只有具有浓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艺术作品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群众性,就越能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③这样的节目响应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精神,即“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④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6

关键词:真人秀;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游戏

随着《报告!教练》、《奔跑吧兄弟》等成为热门真人秀节目,其中所倡导的健康理念、体现的体育元素也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综艺融合运动的表达形式也成为促进体育项目全民推广的另一种化身,而体育明星的加盟更增加了其专业性和影响力,完成“体育与娱乐”跨界式联姻。真人秀节目中体育元素的合理调整对推动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引发启示。体育教学游戏是提高体育课程可接受性的重要手段并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脑海中的规则意识,是提高学习效率、保障学习质量的正确途径。真人秀节目中为了博得更高的收视率,提高娱乐性,在节目前期编排中将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化调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也应该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兴趣爱好特点等加以改造,但百变不离其宗的体育精神贯穿于整个游戏表现。

1真人秀节目中体育元素表现特点分析

1.1对体育精神的传递

真人秀节目在娱乐性质之外也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播,蕴含着对人发展具有启迪作用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意识形态,但是超出了体育运动的本身,在运动项目中表现出的从不服输的意志力、勇争胜利的自信力、团结向上的凝聚力都以正能量的形式对体育精神进行阐释。

1.2对体育评判尺度的合理改变

在节目中,有着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编排会结合特殊环境对体育规则进行合理改编。改变难度、缩小区域、创新规则等手段应用至规则、评定中。这样对参与者来讲降低体育参与的水平标准,增加了娱乐性质,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将每个体育项目的特点表述出来。

1.3对体育细节的注意

真人秀节目在注重体育项目选择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在日常锻炼小常识的普及上。如每次进行训练前身体各部位的热身练习,训练过程中的保护帮助,体育动作传授过程中动作要领的表达等。细节的体现为大家健身保护意识的培养、动作学习要领掌握有着关键作用。

2体育教学游戏的重要性分析

2.1提高体育课程趣味性

趣味性是体育教学游戏的显著特征。提及体育,思维固然离不开枯燥、乏味、单调等字眼,技能学习离不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习,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动作纠正,但是提高体育技能学习的趣味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趣而多样的体育游戏是启动体育课快乐的开关,而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自由、开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较高,个性化要求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满足,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乐趣并产生身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

2.2正确引导技术动作形成

体育教学游戏在一堂体育课中的安排往往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如本节课内容是篮球运球过人,那么体育游戏的设置将会设计与运球球性相关的游戏。通过体育游戏能够加强技术动作的重复训练而且节奏不单调,在变化形式的动作技术学习过程中,不仅将技能作为实用进行检验,也巩固了动作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技术学习与体育游戏的契合点,挖掘深层次关系,既保证技能学习的完整性,又不失体育游戏的享受性。

2.3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升华的体现

体育教学游戏的设计是教师教学素质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游戏设置地越新颖、可接受性越高,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层次的提升程度和对课程理解的深刻程度越高。教师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将技能学习转化为无限的开阔资源,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变化,积极地推动教学。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也将会激发学生创造性,通过在游戏中的实践,学生发现其中瑕疵,提出优化建议,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达到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4是体育课程教学结构中不可忽略的工具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可以充当准备部分内容。体育游戏作为准备活动形式可以提高身体温度,减少运动损伤,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可以设计利于专项发展的内容,巩固已学知识并承上启下的结构模式铺垫将要学习内容。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可以适当扮演基本部分。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讲,课堂组织和教学实施是相对比较有难度的,将课程基本部分内容转化为体育游戏,降低教学调度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乐趣,实现在“玩”中“学”的目标。体育游戏可以充实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体能恢复、消除疲劳的重要环节。体育游戏形式的放松运动使学生由紧张的运动状态平稳地过度到安静状态,

3真人秀节目对体育课程游戏开发的启示

3.1体育游戏针对性改编

从真人秀节目中不免能够看到许多改编自社会生活元素的游戏,贴近文化情景,具有很强针对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育游戏应注意其趣味性的同时,也兼具针对性,能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学会一些基本生活实践,如对自身的安全防范、对同伴的保护帮助等。同时,针对不同的体育游戏,针对同一游戏的不同教学目的、要求,游戏的目的、要求、方法、规则和惩罚等的说明也要有针对性,如强调的是游戏的过程还是结果,是动作的过程还是结果,是团队精神的合作还是个人自由的发挥等,都必须依据教学任务要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2体育游戏全面性考量

体育游戏的设计不仅要突出技战术的学习,也要体现出体育人文思想的表达。在体育游戏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完成任务的成功感,还有对学生意志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推进。通过游戏规则、难度的前期制定,预期能够得到的结果,提升游戏质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3.2体育游戏严谨性体现

体育游戏在组织过程中需要松中有严,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也需要严谨的体育态度,听教师指导,不随意嬉戏打闹。教师应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场地离建筑物应有一定的距离,以免受伤,所划界线鲜明,场地的大小、所用器材的种类等,都应根据游戏的性质、游戏者的水平和人数的多少以及客观条件来决定,并应在课前认真检查地面有无石块、坑洼,器材有无松动、脱落。

3.3体育游戏目的性评定

既然是体育游戏,结果的评价必定会对学生再参与的积极性有所影响。首先,需要对游戏输赢进行评定,判罚需要教师体现出公平公正的态度,有赏有罚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兴趣性。其次,需要对游戏过程进行评定。游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所体现的优点有哪些都需要教师进行评述。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更正,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着重介绍。

4结语

真人秀节目为体育游戏的创新设计带来了无限元素,结合真人秀节目中的体育游戏,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体育游戏质量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升华的关键,要在充分而正确认识体育游戏本质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体育游戏成为完善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志杰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黄忠辉.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79-82.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7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电视节目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实电视”,还有学者称之为真实秀、创构式纪录片、记录肥皂剧、实境电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真人秀”的别称,但是每一个名称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真实电视”侧重于将一段未经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状况录制并播放出来,很多“真实电视”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的戏剧化的场景,比如灾难、事故等等。“真实秀”强调节目“秀”的成分,而“创构式纪录片”则着重于强调节目的记录片特性,只不过强调这种纪录片的起始结构是人为设定的。“记录肥皂剧”的提法着重于节目的连续性、戏剧性与虚构性,只不过这种戏剧性是通过真实记录实现的,不是纯粹的依据剧本的表演。广东电视台第三、四届“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的项目负责人阎纯认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游戏节目。”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制片人张晓阳把该类节目形态的特征概括为:“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同时包含了游戏节目、益智节目、室内剧、竞技类、直播类、脱口秀的节目风格。”

(二)真人秀的特征

1.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中采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它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展示,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纪录人们在经历这些事件、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尚且如此,当下的娱乐节目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把人类在封闭环境中心态和情感完整地纪录下来,人的命运、情感、追求被放大、被关注、被尊重。但真人秀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选手在貌似真实的世界里,如别墅、荒岛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而非“真实”。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游戏的设置、淘汰和奖励的设定都是人为的东西,它们和真实的选手加在一起,共同制造了一个表面真实的世界。虽然选手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但他毕竟要受到“规则”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做事情。他们在这个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小说、网络、游戏的世界,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造成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2.冲突性

尽管”真人秀”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但节目本身的进程和播出方式的需要却决定了这一节目应该有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性,设若真实纪录的只是平淡的生活,那么观众对节目的关注是不会长久的,观众还是想从电视上看到“戏’,。而“戏”从何来呢?“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戏剧冲突以人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而要使一个事先并无脚本的节目能做到冲突十足且节目行进的大致方向在制作方掌控中,首先就要在规则制定上费番苦心。真人秀节目往往将选手置于一个与生活常态相距甚远的情境。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选手要将游节目继续下去,先得能够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困难。而且,随着生活平衡被打破,使其处于一个痛苦、烦难的境地,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当然内心矛盾更多还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电视剧戏剧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是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最主要部分,因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3.游戏性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情景剧),也不同于竞赛类的电视节目,它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虽然在前面介绍的国外的此类节目中都直接有游戏元素的加入,但这里的游戏性主要是指节目的整体风格和内涵。真人秀没有纪录片那样严肃认真的视听风格,也没有电视剧(情景剧)那样严谨考究的台词风格,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和痛快,一种意想不到的爆笑和幽默。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难以想象的人际关系,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扮演着一种现实生活里不能达到的身份,快乐地享受着一切。

二、国外真人秀的发展

真人秀虽然最近才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但是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横空出世,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真人秀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这个节目的内容大致是女性通过种种可怕的考验后博得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作为奖品的皮草大衣和家用电器。197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现代真人秀的先驱是1992年美国有线音乐台推出的《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

自2000年起,一股巨大的“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起先,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将招募来的选手置身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等。大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淘汰出局,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观众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网络把自己最不喜欢的选手淘汰出局。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幸存者》是另外一档较为出名的真人秀,它也存在着很多版本,其中以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CBS)出品的影响力最大。CBS公司将招募的16名选手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时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与自然的斗争。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技术条件的帮助下,他们必须搭建房屋,寻觅食物,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壮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人性的挑战——16名选手将定期召开“部落会议”,商量将谁逐出小岛,每次以投票的形式驱逐他们中的一个人。这意味着16名竞争者在挑战自然的同时,得处心积虑地争取别人的支持,但同时又得为把竞争对手剔除小岛勾心斗角。最后的获胜者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节目开播不久,收视率便节节攀升。最终节目不仅在该年度收视率上荣登榜首,还被《电视指南》杂志列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这种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以戏剧化的真实性、刺激的窥视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目前西方的真人秀己进入产业化大制作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营销方式都是跨地区、跨国经营,成为电视界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热门节目形式。

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现有的游戏类“真人秀”主要以野外“真人秀”为主,由于考虑到中国的独特文化,以窥私为主的室内“真人秀”并没有受到节目制作者的青睐,他们大多选择把选手放到野外或挑战生存极限的环境中,制作者们意识到,当把一个人逼到生命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最会是真情流露的。通过这一种方式,国内的“真人秀”试图最大限度地使原本不爱表达的选手能够表达出自已的真实想法,以使节目更有彩头。

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彻底。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喜欢听故事,喜欢章回式的悬念设置,喜欢围观式的窥视,喜欢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就适应了中国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我国央视的《非常6十1》,《绝对挑战》、《欢乐英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北京奥运》、《金苹果》等节目在吸收国外“真人秀”的同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播出或制作了一些“真人秀”节自,《走入香格里拉》在西安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十七,在央视的调查中,收视率与中等电视剧差不多。这个节目应该是至今为止模仿的最像《幸存者》的“真人秀”,但是,节目仍在不少环节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这个观众的收视习惯。最敢吃螃蟹的湖南电视台在“真人秀”的探索上也没有落后,经视的《完美假期》、生活频道的《有爱不孤独》首开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的先河,但是这两个节目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得到的社会非议也最多。《玫瑰之约》一改速配类节目的模式,融入了更多“真人秀”卖点。公务员之家

(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这种模仿的状态对中国的真人秀发展造成足以致命的影响:

首先,安于追随,永远被动。向优秀节目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以克隆的方式杀出生天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这种克隆成为一种惯性,本土的电视人己经安于追随、惟他人马首是瞻,不仅将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其次,原创缺位,泡沫繁荣。内地电视抄袭海外节目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成功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更多的节目还处于“低级克隆阶段”,精华没学到多少,粗鄙的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

2.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社会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其实,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受众:网络文学开始畅销,电影电视剧中开始了大量历史剧的改编和戏说,《大话西游》等一系列充满浓郁后现代意味的喜剧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经典。正如影视文化传播学者尹鸿指出的:“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在这种后现代的影视文化氛围中,让中国观众接受打破真人秀这种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创新电视形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3.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三)我国真人秀的发展与完善

1.跟进真人秀最新进展的同时,倚重本土策划制作力量

倚重原创并不等同于闭门造车。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创意发想能力、节目制作水准,还是营销规模,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承认差距是迎头赶上的必备条件,只有及时对西方的真人秀的发展作及时跟进,充分研究其节目形态的演进、制作技术的发展和营销手段的独到之处,才能得到方向上的启发。不过借鉴和学习也不能流于简单地克隆,不动脑的“拿来”对本土电视业的伤害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对欧美成功真人秀的学习,要求我们的电视人对真人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有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样在策划和制作实战中,才不会仅限于形式上的照搬。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勇气。

2.充分利用反馈渠道,把握年轻受众心理

一部真人秀就是一件产品,而观众,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传播学中对受众研究的重视,其中心理念与营销学中盛行的消费者研究是相当契合的。如前所述,对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真人秀观众心理把握的不准确是本土真人秀发展的一大阻碍—。把握年轻受众的心理,既可以运用正式的调查手段,也可以充分利用真人秀对多种媒介的整合所形成的丰富反馈渠道,如BBS言论、短信投票、观众来信来电等等,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及时掌握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和观感,才能避免从传统的印象和经验出发,造成传播的“代沟”。

3.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

本土真人秀的一大问题就是极力淡化节目的娱乐色彩,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人是比较看轻娱乐的。一提到娱乐就觉得它是玩物丧志,不值得“提倡”。即使谈到娱乐,也要讲“寓教于乐”,让它承载社会理想和道德伦理,起到教化作用。但实际上,正视并重视娱乐,让娱乐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正是我们的社会向人性复归的标志。可以说,真人秀从诞生起,就是“以娱乐为己任”。作为综合多种电视元素、颠覆了真实与虚拟界线的真人秀,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新拓展,它将从前电视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复合成跟社会、跟人类、跟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并令受众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快。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出于各种目的扭转真人秀的宗旨,用纪录片的追求要求真人秀的艺术层次,令其向深刻庄重转化,无疑会使真人秀的魅力大打折扣。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容许其回归本来的娱乐身份,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力求“秀得精彩、秀得有趣”,才是本土真人秀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电视》2004年9月号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8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电视节目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实电视”,还有学者称之为真实秀、创构式纪录片、记录肥皂剧、实境电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真人秀”的别称,但是每一个名称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真实电视”侧重于将一段未经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状况录制并播放出来,很多“真实电视”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的戏剧化的场景,比如灾难、事故等等。“真实秀”强调节目“秀”的成分,而“创构式纪录片”则着重于强调节目的记录片特性,只不过强调这种纪录片的起始结构是人为设定的。“记录肥皂剧”的提法着重于节目的连续性、戏剧性与虚构性,只不过这种戏剧性是通过真实记录实现的,不是纯粹的依据剧本的表演。广东电视台第三、四届“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的项目负责人阎纯认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游戏节目。”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制片人张晓阳把该类节目形态的特征概括为:“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同时包含了游戏节目、益智节目、室内剧、竞技类、直播类、脱口秀的节目风格。”

(二)真人秀的特征

1.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中采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它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展示,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纪录人们在经历这些事件、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尚且如此,当下的娱乐节目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把人类在封闭环境中心态和情感完整地纪录下来,人的命运、情感、追求被放大、被关注、被尊重。但真人秀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选手在貌似真实的世界里,如别墅、荒岛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而非“真实”。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游戏的设置、淘汰和奖励的设定都是人为的东西,它们和真实的选手加在一起,共同制造了一个表面真实的世界。虽然选手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但他毕竟要受到“规则”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做事情。他们在这个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小说、网络、游戏的世界,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造成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2.冲突性

尽管”真人秀”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但节目本身的进程和播出方式的需要却决定了这一节目应该有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性,设若真实纪录的只是平淡的生活,那么观众对节目的关注是不会长久的,观众还是想从电视上看到“戏’,。而“戏”从何来呢?“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戏剧冲突以人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而要使一个事先并无脚本的节目能做到冲突十足且节目行进的大致方向在制作方掌控中,首先就要在规则制定上费番苦心。真人秀节目往往将选手置于一个与生活常态相距甚远的情境。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选手要将游节目继续下去,先得能够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困难。而且,随着生活平衡被打破,使其处于一个痛苦、烦难的境地,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当然内心矛盾更多还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电视剧戏剧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是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最主要部分,因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3.游戏性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情景剧),也不同于竞赛类的电视节目,它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虽然在前面介绍的国外的此类节目中都直接有游戏元素的加入,但这里的游戏性主要是指节目的整体风格和内涵。真人秀没有纪录片那样严肃认真的视听风格,也没有电视剧(情景剧)那样严谨考究的台词风格,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和痛快,一种意想不到的爆笑和幽默。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难以想象的人际关系,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扮演着一种现实生活里不能达到的身份,快乐地享受着一切。

二、国外真人秀的发展

真人秀虽然最近才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但是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横空出世,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真人秀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这个节目的内容大致是女性通过种种可怕的考验后博得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作为奖品的皮草大衣和家用电器。197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现代真人秀的先驱是1992年美国有线音乐台推出的《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

自2000年起,一股巨大的“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起先,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将招募来的选手置身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等。大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淘汰出局,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观众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网络把自己最不喜欢的选手淘汰出局。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幸存者》是另外一档较为出名的真人秀,它也存在着很多版本,其中以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CBS)出品的影响力最大。CBS公司将招募的16名选手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时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与自然的斗争。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技术条件的帮助下,他们必须搭建房屋,寻觅食物,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壮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人性的挑战——16名选手将定期召开“部落会议”,商量将谁逐出小岛,每次以投票的形式驱逐他们中的一个人。这意味着16名竞争者在挑战自然的同时,得处心积虑地争取别人的支持,但同时又得为把竞争对手剔除小岛勾心斗角。最后的获胜者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节目开播不久,收视率便节节攀升。最终节目不仅在该年度收视率上荣登榜首,还被《电视指南》杂志列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这种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以戏剧化的真实性、刺激的窥视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目前西方的真人秀己进入产业化大制作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营销方式都是跨地区、跨国经营,成为电视界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热门节目形式。

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现有的游戏类“真人秀”主要以野外“真人秀”为主,由于考虑到中国的独特文化,以窥私为主的室内“真人秀”并没有受到节目制作者的青睐,他们大多选择把选手放到野外或挑战生存极限的环境中,制作者们意识到,当把一个人逼到生命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最会是真情流露的。通过这一种方式,国内的“真人秀”试图最大限度地使原本不爱表达的选手能够表达出自已的真实想法,以使节目更有彩头。

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彻底。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喜欢听故事,喜欢章回式的悬念设置,喜欢围观式的窥视,喜欢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就适应了中国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我国央视的《非常6十1》,《绝对挑战》、《欢乐英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北京奥运》、《金苹果》等节目在吸收国外“真人秀”的同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播出或制作了一些“真人秀”节自,《走入香格里拉》在西安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十七,在央视的调查中,收视率与中等电视剧差不多。这个节目应该是至今为止模仿的最像《幸存者》的“真人秀”,但是,节目仍在不少环节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这个观众的收视习惯。最敢吃螃蟹的湖南电视台在“真人秀”的探索上也没有落后,经视的《完美假期》、生活频道的《有爱不孤独》首开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的先河,但是这两个节目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得到的社会非议也最多。《玫瑰之约》一改速配类节目的模式,融入了更多“真人秀”卖点。(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这种模仿的状态对中国的真人秀发展造成足以致命的影响:

首先,安于追随,永远被动。向优秀节目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以克隆的方式杀出生天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这种克隆成为一种惯性,本土的电视人己经安于追随、惟他人马首是瞻,不仅将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其次,原创缺位,泡沫繁荣。内地电视抄袭海外节目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成功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更多的节目还处于“低级克隆阶段”,精华没学到多少,粗鄙的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

2.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社会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其实,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受众:网络文学开始畅销,电影电视剧中开始了大量历史剧的改编和戏说,《大话西游》等一系列充满浓郁后现代意味的喜剧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经典。正如影视文化传播学者尹鸿指出的:“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在这种后现代的影视文化氛围中,让中国观众接受打破真人秀这种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创新电视形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3.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三)我国真人秀的发展与完善

1.跟进真人秀最新进展的同时,倚重本土策划制作力量

倚重原创并不等同于闭门造车。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创意发想能力、节目制作水准,还是营销规模,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承认差距是迎头赶上的必备条件,只有及时对西方的真人秀的发展作及时跟进,充分研究其节目形态的演进、制作技术的发展和营销手段的独到之处,才能得到方向上的启发。不过借鉴和学习也不能流于简单地克隆,不动脑的“拿来”对本土电视业的伤害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对欧美成功真人秀的学习,要求我们的电视人对真人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有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样在策划和制作实战中,才不会仅限于形式上的照搬。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勇气。

2.充分利用反馈渠道,把握年轻受众心理

一部真人秀就是一件产品,而观众,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传播学中对受众研究的重视,其中心理念与营销学中盛行的消费者研究是相当契合的。如前所述,对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真人秀观众心理把握的不准确是本土真人秀发展的一大阻碍—。把握年轻受众的心理,既可以运用正式的调查手段,也可以充分利用真人秀对多种媒介的整合所形成的丰富反馈渠道,如BBS言论、短信投票、观众来信来电等等,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及时掌握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和观感,才能避免从传统的印象和经验出发,造成传播的“代沟”。

3.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

本土真人秀的一大问题就是极力淡化节目的娱乐色彩,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人是比较看轻娱乐的。一提到娱乐就觉得它是玩物丧志,不值得“提倡”。即使谈到娱乐,也要讲“寓教于乐”,让它承载社会理想和道德伦理,起到教化作用。但实际上,正视并重视娱乐,让娱乐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正是我们的社会向人性复归的标志。可以说,真人秀从诞生起,就是“以娱乐为己任”。作为综合多种电视元素、颠覆了真实与虚拟界线的真人秀,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新拓展,它将从前电视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复合成跟社会、跟人类、跟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并令受众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快。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出于各种目的扭转真人秀的宗旨,用纪录片的追求要求真人秀的艺术层次,令其向深刻庄重转化,无疑会使真人秀的魅力大打折扣。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容许其回归本来的娱乐身份,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力求“秀得精彩、秀得有趣”,才是本土真人秀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电视》2004年9月号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9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电视节目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实电视”,还有学者称之为真实秀、创构式纪录片、记录肥皂剧、实境电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真人秀”的别称,但是每一个名称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真实电视”侧重于将一段未经任何修饰的真实生活状况录制并播放出来,很多“真实电视”记录了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的戏剧化的场景,比如灾难、事故等等。“真实秀”强调节目“秀”的成分,而“创构式纪录片”则着重于强调节目的记录片特性,只不过强调这种纪录片的起始结构是人为设定的。“记录肥皂剧”的提法着重于节目的连续性、戏剧性与虚构性,只不过这种戏剧性是通过真实记录实现的,不是纯粹的依据剧本的表演。广东电视台第三、四届“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的项目负责人阎纯认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踪的电视纪实手法,按照预先精心制定的规则,如实记录和反映一些经过特别挑选的普通人,在特定环境和情景中的真实反应和表现的大型综合性电视游戏节目。”最早向中国观众介绍“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制片人张晓阳把该类节目形态的特征概括为:“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同时包含了游戏节目、益智节目、室内剧、竞技类、直播类、脱口秀的节目风格。”

(二)真人秀的特征

1.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中采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它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展示,关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纪录人们在经历这些事件、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尚且如此,当下的娱乐节目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把人类在封闭环境中心态和情感完整地纪录下来,人的命运、情感、追求被放大、被关注、被尊重。但真人秀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选手在貌似真实的世界里,如别墅、荒岛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而非“真实”。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游戏的设置、淘汰和奖励的设定都是人为的东西,它们和真实的选手加在一起,共同制造了一个表面真实的世界。虽然选手在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但他毕竟要受到“规则”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做事情。他们在这个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小说、网络、游戏的世界,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造成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2.冲突性

尽管”真人秀”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但节目本身的进程和播出方式的需要却决定了这一节目应该有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性,设若真实纪录的只是平淡的生活,那么观众对节目的关注是不会长久的,观众还是想从电视上看到“戏’,。而“戏”从何来呢?“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戏剧冲突以人为参照,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和人的内心冲突。而要使一个事先并无脚本的节目能做到冲突十足且节目行进的大致方向在制作方掌控中,首先就要在规则制定上费番苦心。真人秀节目往往将选手置于一个与生活常态相距甚远的情境。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选手要将游节目继续下去,先得能够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困难。而且,随着生活平衡被打破,使其处于一个痛苦、烦难的境地,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当然内心矛盾更多还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电视剧戏剧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是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最主要部分,因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3.游戏性

真人秀节目不同于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情景剧),也不同于竞赛类的电视节目,它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虽然在前面介绍的国外的此类节目中都直接有游戏元素的加入,但这里的游戏性主要是指节目的整体风格和内涵。真人秀没有纪录片那样严肃认真的视听风格,也没有电视剧(情景剧)那样严谨考究的台词风格,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和痛快,一种意想不到的爆笑和幽默。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难以想象的人际关系,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扮演着一种现实生活里不能达到的身份,快乐地享受着一切。

二、国外真人秀的发展

真人秀虽然最近才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但是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横空出世,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真人秀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这个节目的内容大致是女性通过种种可怕的考验后博得观众的同情心,来赢取作为奖品的皮草大衣和家用电器。1973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现代真人秀的先驱是1992年美国有线音乐台推出的《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

自2000年起,一股巨大的“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起先,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将招募来的选手置身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等。大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淘汰出局,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观众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网络把自己最不喜欢的选手淘汰出局。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幸存者》是另外一档较为出名的真人秀,它也存在着很多版本,其中以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CBS)出品的影响力最大。CBS公司将招募的16名选手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生活近4个月时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与自然的斗争。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技术条件的帮助下,他们必须搭建房屋,寻觅食物,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壮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人性的挑战——16名选手将定期召开“部落会议”,商量将谁逐出小岛,每次以投票的形式驱逐他们中的一个人。这意味着16名竞争者在挑战自然的同时,得处心积虑地争取别人的支持,但同时又得为把竞争对手剔除小岛勾心斗角。最后的获胜者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节目开播不久,收视率便节节攀升。最终节目不仅在该年度收视率上荣登榜首,还被《电视指南》杂志列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这种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以戏剧化的真实性、刺激的窥视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目前西方的真人秀己进入产业化大制作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营销方式都是跨地区、跨国经营,成为电视界赚取高额利润的一个热门节目形式。

三、我国的真人秀节目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现有的游戏类“真人秀”主要以野外“真人秀”为主,由于考虑到中国的独特文化,以窥私为主的室内“真人秀”并没有受到节目制作者的青睐,他们大多选择把选手放到野外或挑战生存极限的环境中,制作者们意识到,当把一个人逼到生命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最会是真情流露的。通过这一种方式,国内的“真人秀”试图最大限度地使原本不爱表达的选手能够表达出自已的真实想法,以使节目更有彩头。

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彻底。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喜欢听故事,喜欢章回式的悬念设置,喜欢围观式的窥视,喜欢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生活记录类“真人秀”就适应了中国受众独有的文化需求。

我国央视的《非常6十1》,《绝对挑战》、《欢乐英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北京奥运》、《金苹果》等节目在吸收国外“真人秀”的同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播出或制作了一些“真人秀”节自,《走入香格里拉》在西安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十七,在央视的调查中,收视率与中等电视剧差不多。这个节目应该是至今为止模仿的最像《幸存者》的“真人秀”,但是,节目仍在不少环节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这个观众的收视习惯。最敢吃螃蟹的湖南电视台在“真人秀”的探索上也没有落后,经视的《完美假期》、生活频道的《有爱不孤独》首开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的先河,但是这两个节目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够,得到的社会非议也最多。《玫瑰之约》一改速配类节目的模式,融入了更多“真人秀”卖点。(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原创力低下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从经《幸存者》启蒙而策划出的《生存大挑战》系列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开始,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就走上了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游戏节目《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再看地方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翻版自FOX的《美国偶像》……这种模仿的状态对中国的真人秀发展造成足以致命的影响:

首先,安于追随,永远被动。向优秀节目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以克隆的方式杀出生天也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这种克隆成为一种惯性,本土的电视人己经安于追随、惟他人马首是瞻,不仅将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其次,原创缺位,泡沫繁荣。内地电视抄袭海外节目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成功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档节目,更多的节目还处于“低级克隆阶段”,精华没学到多少,粗鄙的娱乐垃圾却比比皆是。

2.对受众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基于为在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标准教化下成长的中国观众接受心理的考虑,规避是我国真人秀的重要任务。于是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与西方呈逆向发展:西方室内节目是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走进香格里拉》将重点放在行走与探险,与天地斗而不与人斗,虽名为真人秀却像一部纪实专题片;拷贝自《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则在极力淡化窥私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社会学家的访谈,将一档纯娱乐节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档“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准纪录片—道德与文化就这样成为真人秀本土化的镣铐。在“2003中国真人秀论坛”的讨论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问题:非真人节目,比如电视剧,可以有很坏的人物和行为,真人秀里为什么就不能有?很显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中国电视人对本土受众的判断存在两个基本误会,第一是观众尚不了解真人秀这种娱乐形式,观众群还有待培养:第二是,观众对欧美真人秀的内容的接受度比较低。可以说,这两个误会都是由于对真人秀的收视群把握不够准确。其实,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受众:网络文学开始畅销,电影电视剧中开始了大量历史剧的改编和戏说,《大话西游》等一系列充满浓郁后现代意味的喜剧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经典。正如影视文化传播学者尹鸿指出的:“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在这种后现代的影视文化氛围中,让中国观众接受打破真人秀这种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创新电视形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3.挥之不去的纪录片情意结

中国电视人不遗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娱乐色彩,固然有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纪录片情意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档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纪录片—如央视的真人秀《金苹果》常将外景选择在一些比较有“文化意蕴”的古镇,然后玩一些诸如跟老乡学做风筝、穿越南北古城、制备豆腐宴等游戏,并在节目中穿插对古镇文化的探询等内容。维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划人陈强曾表达过对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与《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游戏,而我们还想把社会学与人类学标本融合进来。”

(三)我国真人秀的发展与完善

1.跟进真人秀最新进展的同时,倚重本土策划制作力量

倚重原创并不等同于闭门造车。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无论是创意发想能力、节目制作水准,还是营销规模,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承认差距是迎头赶上的必备条件,只有及时对西方的真人秀的发展作及时跟进,充分研究其节目形态的演进、制作技术的发展和营销手段的独到之处,才能得到方向上的启发。不过借鉴和学习也不能流于简单地克隆,不动脑的“拿来”对本土电视业的伤害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对欧美成功真人秀的学习,要求我们的电视人对真人秀的真正吸引力所在有更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这样在策划和制作实战中,才不会仅限于形式上的照搬。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电视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勇气。

2.充分利用反馈渠道,把握年轻受众心理

一部真人秀就是一件产品,而观众,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传播学中对受众研究的重视,其中心理念与营销学中盛行的消费者研究是相当契合的。如前所述,对以年轻受众为主体的真人秀观众心理把握的不准确是本土真人秀发展的一大阻碍—。把握年轻受众的心理,既可以运用正式的调查手段,也可以充分利用真人秀对多种媒介的整合所形成的丰富反馈渠道,如BBS言论、短信投票、观众来信来电等等,了解他们的心理,并及时掌握他们对节目的意见和观感,才能避免从传统的印象和经验出发,造成传播的“代沟”。

3.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

本土真人秀的一大问题就是极力淡化节目的娱乐色彩,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人是比较看轻娱乐的。一提到娱乐就觉得它是玩物丧志,不值得“提倡”。即使谈到娱乐,也要讲“寓教于乐”,让它承载社会理想和道德伦理,起到教化作用。但实际上,正视并重视娱乐,让娱乐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正是我们的社会向人性复归的标志。可以说,真人秀从诞生起,就是“以娱乐为己任”。作为综合多种电视元素、颠覆了真实与虚拟界线的真人秀,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新拓展,它将从前电视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复合成跟社会、跟人类、跟环境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并令受众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快。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出于各种目的扭转真人秀的宗旨,用纪录片的追求要求真人秀的艺术层次,令其向深刻庄重转化,无疑会使真人秀的魅力大打折扣。正视并重视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容许其回归本来的娱乐身份,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力求“秀得精彩、秀得有趣”,才是本土真人秀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电视》2004年9月号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

真人秀节目范文篇10

【论文摘要】:2000年真人秀节目正式登陆中国,经历了从单纯模仿、改进到与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文章通过对"真人秀"节目的实质、构成要素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的研究,试图揭开"真人秀"的面纱,全面解读其节目构成并分析未来的走向。

前一阵无意中听到那句"天涯共此时"的经典名句,还在和舍友讨论这只不过是古人美好的愿望,同时就在想,今天是什么消解了我们的文化空间的异质性和时间上的非共时性,最直接的我认为就是电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实电视在通过一种符号化的途径建构一种"影像现实",在这样的一种现实中,个体经验和媒介经验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真实感"。当人们看电视节目时候,再也无法像看报纸阅读文字时所经历的那样将那些异质的存在用一种整体的理性的思维组织起来,而是心甘情愿地被电视"牵着鼻子走",游走于过去与现在,这里与那里,虚构与真实,很难停留驻足于一个固定的时空中,同时也就很难构建一个由理性主宰的整体的世界,而是被一个不断漂移和变化的符号世界所主宰,"而更多的时候,这也是一个消解了符号的深度意义的世界"。

一、关于"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游戏节目形式。它将游戏规则设置的人为性和参与者表现的真实性以及场外观众参与的互动性结合起来,将游戏节目的智力竞赛和体能竞赛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符合美国观众口味的崭新节目形式。我很同意老师的观点,即"从大的类别来讲,"真人秀"属于游戏节目,而"真实电视"应该归入记录类,当然两者的功能取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娱乐。"现在我们常见的"真实电视"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叫"真人秀"。而对于"真人秀"的理解其实并不容易。有的人认为它是建构性的纪录片,有的人认为它与游戏节目的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有人认为它是故事,归结起来,我觉得可以说,电视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节目,这样的一个定义似乎更确切一些:"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下,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

二、选题的原因及对"真人秀"的初步解读

很早就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当时觉得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很搞笑的,但又是很不真实的。但是当学习到真实电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重温这部影片,会发现这部影片在悲喜交加中,隐喻了今天的人们被媒介包围、甚至生存在媒介建构的虚拟空间中。而在上个世纪末,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已经开始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电视文化的奇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真人秀的节目在我国迅速发展,从《生存大挑战》到《超级女声》,再到《梦想中国》……很多的电视文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也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新领域,我也在一直关注的这这些节目,因此我想尝试着研究一下"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广泛开展的原因以及其未来的走向。

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有必要将人头脑中的景象和外部世界区别开。人的脑海中的景象是建立在媒体选择性"提示"的基础上的,是依据现实环境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的一个符号化的环境,李普曼将其称为"假环境"。"真人"的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在"拟态环境"中,"真人"只是拥有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的符号,他们是媒体挑选出的目标受众的代表,是被格式化和媒介化了的"真人",是形形色色的性格符号。在这里,"人"的真实没有任何意义,"秀"的真实才为媒体所关注。所以,从本质上说,"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是对"拟态环境"的真实展现。

"’真人秀’可以带给观众的满足和快感是完全虚拟的艺术作品和力求完全真实的纪录片所无法企及的。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人可以在紧张疲劳之余,躲在虚拟的背后寻找安全感和自信心,又可以在对虚拟事物的半信半疑中渴求被自己认同的真实的力量。"

三、"真人秀"节目构成的"方程式"

"真人秀"节目的可以分为生存挑战型、身份置换型、表演选秀型等九类之多,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真人秀"都有着一些共同的构成要素。

(一)故事的主体人物元素--参与者

"真人秀"的主体是人,而且是所谓的"真实的人"。一般来说,这些参与者都是一些普通的人群中选出来的人(如《美国偶像》、《超级女声》等),而即使是有些节目中有名人,这些名人也将从他原来的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作为普通的一员参加节目,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如湖南卫视的《名声大震》,上海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等)。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节目的成本,而且这些普通人就如我们身边的朋友、邻居一样,让观众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一举两得。除此之外,我注意到参与者的选择上也不是毫无标准的。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点:参与者要有代表性,要能挖掘出参与者的能力,要塑造平民偶像。在这一点上,我还有一个想法,觉得其实这个诉求是借鉴了偶像剧的元素,因为其实无论是偶像也好,英雄也罢,实际上每个观众都在寻找自己,寻找归属感。

(二)"真人"的命运变化--淘汰与晋级

既然是竞赛就一定会有输赢,如所有的竞赛一样,"真人秀"必然有残酷的淘汰与晋级。在"真人秀"节目的设置中,几乎每一期节目都会有淘汰和晋级,而这样的淘汰设置更大的目的在于给观众以情感上的巨大的冲击。失败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比赛,参赛者之间、参赛者与支持者之间、观众与参赛者之间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认同,那么这样的一个场面,必然会牵动电视机前观众的心。这样的话,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决定胜负,怎样判定?在众多的"真人秀"中,越来越通过让观众参与评判的方式,在表面上更大程度上达到参与性和公正性。

(三)既定的时空安排

如果如前面定义中所说的"真人秀"是要在规定的情景内完成的,那么就必然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安排设置,才能让这样的节目在掌控之中,而且我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时空界定,是"真人秀"真正的达到了"秀"的条件。

(四)实: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

这个因素是"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相信其真实性最重要的手段。"真人秀"一般会采取多机位同时拍摄,当然必要的场面调度是要有的,但是要尽量减少认为控制的痕迹,这也是"真人秀"与电视剧的制作最不同的地方,要让观众尽量刚收不到摆拍的痕迹,要追求自然、随意、出乎意料……(五)虚:巧妙的艺术创作

"真人秀"必须要以参与者的真实的表现和事件自由发展的脉络来记录"真实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艺术穿作何修饰。这种艺术加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对参与者的包装

一般情况下,都会对参与者进行包装,如形象、周围人的评价等,以展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性格,使观众能够区分开每个参与者,并和他们达到一种内在的共识。

2.蒙太奇手段的应用

在"真人秀"中,蒙太奇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通过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守法的运用,增加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观众关注每一个参与者每个时刻的状况,增强戏剧性和矛盾的冲突性。

3.对比赛环节的干预

即使比赛是名义上打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旗号,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为了吸引观众挥着下一步情节的需要而采取修改规则、暗示等方式达到干预的目的。当然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很容易引起非议。

四、"真人秀"的本土化改造--"真人秀"的衍生品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真实节目《观点点播》和《这是你的生活》,而真正兴起是在90年代一批著名的收拾路极高的真人秀节目的新鲜出炉:《老大哥》、《生存者》、《阁楼故事》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等真实电视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而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长相关的研究也较多,我就不做太多的赘述,在此我更多的想谈一谈真人秀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近些年来,真人秀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非常严重的模仿欧美国家的影子。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这样的一种单纯的模仿带来的不仅仅是缺乏创新性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在中国,文化和经济各个方面的差距都很悬殊,而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这样就意味着必须能够兼顾各个层面的人群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所以我认为国内的"真人秀"实际上是"真人秀"的衍生品,必然面临着本土化的伦理选择。这里有两个例证。其一是《生存大挑战·重走长征路》,可以说是经济与政治,或者说商业力量与国家意识形态博弈的产物。爱国主义与情感相结合的模式,或者是集体主义与男女情感相结合的范式屡试不爽。其二就是2006年的《超级女声》10进8的比赛中,开头"超女们"集体用陕西话唱"八荣八耻"的宣传歌曲。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超女们"对歌曲并不熟识,可见节目是仓促上阵的,再联想《超级女声》主题的变化,从05年的快乐到06年的励志,我们不难发现湖南卫视在给节目贴标签,让大众、市场和政治诉求寻找到平衡点,而在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博弈中,我们也可窥见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的生存状态。

当然,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有天然的优势:低成本高收益的经营优势,记录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虚构性相结合的叙事优势等。而且目前国内很多的"真人秀"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认为在未来,只要能够符合中国的伦理观念基础上,努力的开拓创新,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给观众真正提供一场场娱乐的饕餮盛宴,也将推动中国电视观念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建珍,吴海清.《谁比谁真实--电视》,云南人民出版社.

[2]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3]李普曼.《舆论学》.

[4]波兹曼.《娱乐至死》.

[5]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

[6]《"真人秀"的拟态真实数字化时代"真实电视"的文化解读》.

[7]《虚构的真实--对"真实电视"的文化解读》.

[8]《中国电视娱乐步入"真人秀"衍生品时代》.经济参考报.2005,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