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05:31

贞观之治范文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贞观之治范文篇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贞观之治范文篇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贞观之治范文篇4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4.“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隋朝历史的有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隋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生:(回忆,作答)

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板书,第2课标题)

一、唐朝建立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唐政权建立后,只占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要进行激烈的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生:(阅读、归纳概括)

师:总结、说明。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灭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这些内容说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盟”字为名。

师:请同学阅读教材归纳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呢?

生:阅读、归纳、概括。

师:(总结)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公务员之家:

四、开元盛世

政治经济措施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出唐玄宗的政绩。

生:看书,归纳、概括。

师:总结。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范文篇5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

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贞观之治范文篇6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识记唐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知识点,准确掌握“贞观之治”这一历史概念,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正确分析评价唐太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2、武则天的统治

运用发展观识记并理解武则天在位时期所采取的使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武则天。

3、“开元之治”

用分析历史问题的一般规律分析“开元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即唐玄宗的主要政绩)及其概念。

重点和难点精析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的统治者鉴于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⑤同家统一,科技进步。

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盛世景象;②都是在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并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③统治阶级都调整了统治政策;④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局面;⑤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现象,都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①出现的具体朝代不同:前者出现在西汉初期,后者出现在唐朝前期;②调整统治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等;后者侧重于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沿用或完善各种制度等;③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3、正确评价武则天

功:(1)政治较清明。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举,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荐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2)经济有发展。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国力很强盛。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重视古建筑的修建;兼容三教,使其发展;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知识拓展

对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的认识

(1)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看: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农民战争推动,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③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④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此外还跟制度的革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有关。

(2)从盛世局面的表现看:一般都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的盛世,都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奴役。

(4)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②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两汉、唐朝统治后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足以证明这一点。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⑥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⑧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等等。

师生探究

例1、《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载,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A、稳定社会秩序B、维护地主阶级长久利益

C、忧怜百姓D、完善各项政策

解析本题答案是B。此题解答的关键先要看懂材料,弄懂“本质”的含义,“本质”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一般来说,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必然反映其阶级属性,维护其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

例2、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她重用有才能的人

解析本题答案是C。此题考察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她的评价,用的是生产力标准,历史人物的措施,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就要肯定。

例3、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与贞观时期相比,开元时期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解析本题答案是A。根据课本中关于开元盛世的概念的表述可知:开元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据此可以判断,与贞观相比的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经济繁荣的程度。故选择A。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贞观之治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五块八步;自主学习;教学法

当前的教学改革提倡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由传统的讲授、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合作共赢。在此,我试以《贞观之治》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贞观之治》是唐朝历史的开篇,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介绍的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史实。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可谓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气象,在我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学好这一课的内容,是学好本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为了达到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我在了解校情、学情,深钻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一载体将课堂学习内容分成五大块,即问题提出、课堂探讨、小品表演、人物评价、学以致用。为了实现这五大块内容,我将教学具体分为八个步骤。第一步:查询。课前我就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或者翻阅相关的书籍资料等方式来查询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资料。第二步:编写。让学生预习时设计表格或者编写10分钟左右的小品剧本,设计表格的,要求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治国政策与措施分别填入表中;编写小品剧本的,则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发挥合理想象,角色语言生动,肢体动作形象,将时代性、艺术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第三步:完善。邀请文字功底好且认真负责的学生,挑选、修改质量较好的表格和小品剧本。第四步:编排。鼓励学生主动报名,大家共同挑选角色,编排小品。第五步:探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第六步:引导。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并对唐太宗、武则天这些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第七步:感悟。践行学史,使人明智,即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谈谈受到的启发。第八步: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问题:“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五块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将动脑、动手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情感、思维活跃起来,并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1.在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资料收集中,学生学习了信息收集、处理的方法,开拓了眼界,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还扩大了知识面。有的学生甚至能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资料,让大家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如:玄武之变出太宗,爱惜民力轻徭赋,重视纳谏用魏征,和州并县强权重,完善科举人心笼,贞观盛世传后裔。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生动的小品能使知识具体化、感性化,通过编写和修改小品,能把学习从原来枯燥单调的死记硬背转化为润物无声、积极愉悦的体验过程。在布置学生编写和修改小品后,我曾担心课堂教学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吗?编写的小品能正确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吗?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物的特征吗?”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却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小品主题明确,寓教于乐。一位参与编排小品的学生说:“编排小品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这次学习使我对编历史剧的基本方法有了大体的了解,我很有成就感……使用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不仅对知识记得牢,而且更深刻地了解了贞观之治这段历史。”

3.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融合。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良性竞争,资源信息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了“头脑风暴”。这样的脑力激荡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在互相促进中共同提高。如“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唐太宗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武则天墓的墓碑空无一字,成为千古谜案。你对此有何见解?”等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以唐太宗、武则天为代表的唐初统治集团的开明思想及治国政策促进了唐初的繁荣,让学生从中领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促进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联想到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当前改革开放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行,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有利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以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学生能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了导演和演员,共同演绎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根据课本内容及平日积累,对历史情景剧进行编排、表演,根据自己的理解塑造他们心中的历史人物,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探讨,最后教师做出引导、总结。这样,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就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参与率提高,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生明白了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当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其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在评价唐太宗时,不应单纯地从伦理道德角度评价,而应看他历史活动的道德影响:唐太宗拥有远见卓识和宽广的政治胸怀,他博揽群才、励精图治的政治作为,推动了唐初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君主。这才是对唐太宗做出的客观公允的评价。

5.通过“学史一得”活动,充实课本知识,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学校大门把儿童与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开展“学史一得”活动就是融知识、情感、哲理为一体,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现实,你有什么感悟?”启发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反思自己,评价集体和社会,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鲜活起来,令学生耳目一新:“原来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因此,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展思维能力,提高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思想教育的功能。综上所述,教法学法的改变,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方法,令学生由衷感到自己身为创造者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愉悦的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

[参考文献]

贞观之治范文篇8

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基础的学科,主要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概念及历史线索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由于这门课程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再加上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由此道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非常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趣盎然,而学生则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贞观之治”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不是教师一上来就开始为学生讲述这节内容,而是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贞观之治”吗?有哪个同学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是哪个朝代出现的?是由谁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同学提出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使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或者读的一些历史名著,为大家讲述了“贞观之治”提出的背景等,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看看课本教材是怎样描述的,在这种氛围中,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围绕着课文教材来授课,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特别单调、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改变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丝绸之路”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等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通过一幅幅画面的展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不但对“丝绸之路”有了详细的了解,而且对丝绸之路给我们后代带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3.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主导着整个课堂,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而学生也习惯了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做作业等,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课本里穿插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例子来讲述,而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没有什么解释的知识点,可以选择有趣味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去讲解,让学生感觉到有趣,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巧设疑问的方式来进行,不但可以以疑激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造纸术”为例,我们都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在哪儿写字?西汉就发明了造纸术,为什么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又要改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目标,而且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解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我们从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教学以及巧设疑问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希望我的论述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作者:李华珍 单位:广西柳州市文华中学

参考文献:

贞观之治范文篇9

关键词:历史;国学;缺失;重拾;策略

一、前言

最近几年,国学教育开始逐渐被关注,社会相关人员都针对国学教育展开了探究,经过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高中历史科目里都很多和国学经典交融的地方,教师们要在开展和实施历史教学的时候,借助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来渗透“国学”教育,帮助国学文化传承和发扬。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的缺失

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学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精神文明的缺失,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都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改变,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所以对学生们的思想品质教育一直存在着很多的难题。包括对于高中学校的历史学科而言,历史科目的教育目标除了教授传统历史知识之外,还要培育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价值观。但是由于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文化知识的传授,导致国学经典没有完全渗透到教学的日常环节里,让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其次,是传统文学素养的缺失。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很多古人将其写下,传承至今,但是,如今还保留在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却十分的稀少。主要是因为白话文的推广,当前历史课程里,很多古人所写下的东西,已经被修改和遗忘,历史教师也经常都是按照白话的形式教学,慢慢的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经典开始被遗落。最后,是哲学思辨能力的缺失,思辨能力指的是学生们看待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够观察到事情的本质和核心,国学教育里非常关注对学生们思辨能力的培育。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里,教师们往往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过多的关注到课本里书写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单纯的吸收和记忆这些知识,没有注重培育学生们的质疑能力、思辨能力,使得国学教育始终不够成熟。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的重拾

(一)借助角色扮演教学,重拾失落国学

角色扮演,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教学活动,在角色扮演里,学生们能够感受其中的人物精神和情感,更深入的走入到知识的世界里。因此,教师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积极的运用该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组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角色扮演活动,如在教授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们就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国学融入里的内容融入到扮演的情节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里,教师可以结合课本里关于国学的经典故事,进行改编成剧本,然后呈现在高中生面前,让高中生根据改变过后的国学经典故事,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在扮演的过程里加入自己的临场发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更能够提升学生们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里的历史选修4中《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时候,教师为学生们介绍唐太宗所创造的“贞观之治”,为了让学生们对该部分知识更加了解,于是教师便根据这部分知识带你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唐太宗、房玄龄等历史人物。教师们让学生演绎出隋唐道学这一国学经典,在学生们完成本故事的表演之后,教师会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如“贞观之治到底指的是什么状态?”“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方法和政策有哪些?”然后学生们开始探索更多的历史知识,发表自己对该国学的看法和理解。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更加真实的走入唐太宗的故事世界,理解唐太宗的伟大和经典,提升高中历史国学教学的效果。

(二)创建情境教学,重拾失落国学

创建情境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借助某些方法和手段,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和某一个主题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这些教学情境里展开学习,从而拉近和相关知识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和感受,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文科相关的学科而言,创建情境教学能够有效的营造一个和知识点有关的画面,让他们感受书本所描写的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国学教学里,融入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国学的内容、内涵、魅力,对于国学发展和传承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们在创建国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电子情境和画面。例如,在教授高中历史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里面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的时候,这些古代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方法,都是具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师就可以通过创建情境的方法,来带学生们走入交通工具的世界。教师们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显示展示了现代的一些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然后询问学生“这些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学生们是不是都有用过呢?有什么特色呢?”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为有速度快、便捷等特点。之后教师在问学生们“那学生们知道古代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影响说出自己的答案,于是教师便继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古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马车、轿子、信件等等,学生们观看到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开始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特色、发展趋势等等,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培育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大的任务,然而在当前历史学科教学过程里,却忽视了对学生们的国学文化渗透,因此,本文展开了相关的研究,致力于将遗落的国学教学重新拾起。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的借鉴本文里提出的国学经典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和整改,努力让国学教育重回自己的课堂,借助国学教育培育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文学素养、文化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陶荣.立意·脉络·思辨: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2020(4).

贞观之治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井与之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充分运用史料,周密设计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饭炼和发展自己,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静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下面本人结合自己20多年的历史教育实践略谈一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得到同仁指正。

1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创设情景是一种问题发现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一定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获得创新意识培养的动力。我国传统的教学风格是僵化的、程式化的,教师一言堂,学生完全拘泥于教师和教材的观点。使学生养成了唯师、唯书的心态,不能怀疑书本、传统。心理学研究认为,“恐惧犯错误的压力会危机到孩子的智力,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恐惧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特别对一些胆小的学生,更要加以鼓励;其次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语言开启学生心智。要用慈母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用关爱心消除学生的胆怯心。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利用教材中的阅读卡,通过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处理能力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丰富多彩,除地图、图片、卡通、名人名言外,还安排了作为扩展性知识的阅读卡。在这些阅读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内容涉及历史、社会、自然、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关的重要问题。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洽”,教材知识要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本目录以及简介提供的材料及课外收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汇成台词,组织学生上台进行对话表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穿上唐朝的服装或配上相应的道具进行对话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贞观之治”这段历史的感受和体验,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教材中的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栏目,组织学生讨论,或者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讲故事来参与教学等等。总之,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就地取材”,对于教材中的“第一手资料”更要珍惜。

2.2利用教材中的图像,通过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挖掘有效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教学插图或图片,激发想象和创造。在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史的时候,就可利用课本插图或其它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人物特征、服饰、用具等)一想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获取信息形成认识,培养创造思维。(如当我们面对一皮毛衣饰、手握弓箭、骑马草原的人物时自然就会联想到北方游牧民族),还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时可以通过学生对驮辎重过河的鸭子、当孩子玩耍的马克……的细心观察、分析、想象就可把这些漫画和德国兵进莱茵、经济危机和鲁尔危机等历史联接起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都可通过学生的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来把握和感悟历史实际,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展视野、激发创造。

2.3利用多媒体,更能拓展视野,激活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给学生以声像具动的、图文并茂的、新颖的、真实的画面,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史料以教材重、难点为依托,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被大量引入中学历史课本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彰显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的,新世纪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对象即教学的主体的每一个学生在个性、思维、阅历、知识、兴趣、经验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否则对有些学生可能就成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