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7:48:42

沼肥范文篇1

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生产出廉价的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还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既开辟了有机能源,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过来,沼气肥的增加又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沼气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既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护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复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a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常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施用有机质肥料,经常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3年来“生态农业”试点证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1.97%,减产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6.5%,减产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2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供给作物有机和无机营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给农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农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机质,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气肥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二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养分积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养分在土壤中的积储,使土壤形成“养分库”。沼肥施入土壤后矿化速度较慢,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较低、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较多,据“生态农业”试点可知,农作物的有机氮可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则残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损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转成有机氮,这是因为施用沼气肥后为微生物捉供了丰富的能源,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游离态氮的同化,从而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在红壤田上的试验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虽然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提高,化肥氮净损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进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进细菌固氮活性,从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产物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促进蓝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细菌的固氮活动。在试验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沼气肥,一季小麦的固氮效应分别比对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几乎与沼气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显著大于细菌(同化率仅20%~40%),因而提高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施用沼肥还能更新土壤有机质组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据试验,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提高25%,总腐殖质含量提高11.1%,有机复合度提高60.1%,病虫害减少60%以上,长期施用沼肥的红壤土,不仅有机质总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机碳也比对照高30%~90%,而氧化稳定系数则比对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机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氧化稳定系数则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长期施用沼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影响,如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羧基一类的配位体与土壤粒状表面或氢氧聚合物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其表面的有机胶膜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经脱水后逐渐稳定。在沼肥参与下的土粒团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稳性团聚体。用沼肥培肥红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

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生态点证明:小麦施沼肥22.5t/hm2,病虫害减少60%,小麦增产1500kg/hm2,玉米增产904.5kg/hm2。

3沼肥发展的前景

3.1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植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3.2开辟沼气肥源,培肥地力,增强植保,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种植业中生产的秸秆、绿肥等有机物质,虽然可以经堆沤处理直接还田,但效益较低、病菌严重,还浪费了大量宝贵有机肥料使环境恶化。通过沼气厌氧发酵,既解决了生活用能,又增加大量有机质肥源,施入土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3.3发展沼气有利于自然生态平衡

发展沼肥,实际上是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这一环节上加以控制,既获得了能源物质,又防止了养分流失,农作物秸秆和有机废物可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多层次地加以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沼气可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沼肥范文篇2

关键词:沼肥;植保生态;有机肥;无机肥

一、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生产出廉价的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还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既开辟了有机能源,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过来,沼气肥的增加又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沼气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既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护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复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a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常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施用有机质肥料,经常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3年来“生态农业”试点证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1.97%,减产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6.5%,减产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二、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供给作物有机和无机营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给农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农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机质,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气肥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二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养分积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养分在土壤中的积储,使土壤形成“养分库”。沼肥施入土壤后矿化速度较慢,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较低、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较多,据“生态农业”试点可知,农作物的有机氮可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则残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损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转成有机氮,这是因为施用沼气肥后为微生物捉供了丰富的能源,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游离态氮的同化,从而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在红壤田上的试验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虽然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提高,化肥氮净损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进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进细菌固氮活性,从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产物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促进蓝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细菌的固氮活动。在试验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沼气肥,一季小麦的固氮效应分别比对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几乎与沼气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显著大于细菌(同化率仅20%~40%),因而提高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施用沼肥还能更新土壤有机质组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据试验,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提高25%,总腐殖质含量提高11.1%,有机复合度提高60.1%,病虫害减少60%以上,长期施用沼肥的红壤土,不仅有机质总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机碳也比对照高30%~90%,而氧化稳定系数则比对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机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氧化稳定系数则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长期施用沼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影响,如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羧基一类的配位体与土壤粒状表面或氢氧聚合物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其表面的有机胶膜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经脱水后逐渐稳定。在沼肥参与下的土粒团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稳性团聚体。用沼肥培肥红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生态点证明:小麦施沼肥22.5t/hm2,病虫害减少60%,小麦增产1500kg/hm2,玉米增产904.5kg/hm2。

三、沼肥发展的前景

3.1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植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3.2开辟沼气肥源,培肥地力,增强植保,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种植业中生产的秸秆、绿肥等有机物质,虽然可以经堆沤处理直接还田,但效益较低、病菌严重,还浪费了大量宝贵有机肥料使环境恶化。通过沼气厌氧发酵,既解决了生活用能,又增加大量有机质肥源,施入土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公务员之家

沼肥范文篇3

关键词:沼肥;植保生态;有机肥;无机肥

一、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生产出廉价的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还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既开辟了有机能源,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过来,沼气肥的增加又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沼气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既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护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复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a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常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施用有机质肥料,经常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3年来“生态农业”试点证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1.97%,减产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6.5%,减产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二、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供给作物有机和无机营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给农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农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机质,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气肥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二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养分积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养分在土壤中的积储,使土壤形成“养分库”。沼肥施入土壤后矿化速度较慢,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较低、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较多,据“生态农业”试点可知,农作物的有机氮可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则残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损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转成有机氮,这是因为施用沼气肥后为微生物捉供了丰富的能源,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游离态氮的同化,从而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在红壤田上的试验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虽然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提高,化肥氮净损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进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进细菌固氮活性,从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产物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促进蓝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细菌的固氮活动。在试验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沼气肥,一季小麦的固氮效应分别比对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几乎与沼气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显著大于细菌(同化率仅20%~40%),因而提高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施用沼肥还能更新土壤有机质组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据试验,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提高25%,总腐殖质含量提高11.1%,有机复合度提高60.1%,病虫害减少60%以上,长期施用沼肥的红壤土,不仅有机质总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机碳也比对照高30%~90%,而氧化稳定系数则比对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机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氧化稳定系数则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长期施用沼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影响,如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羧基一类的配位体与土壤粒状表面或氢氧聚合物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其表面的有机胶膜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经脱水后逐渐稳定。在沼肥参与下的土粒团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稳性团聚体。用沼肥培肥红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生态点证明:小麦施沼肥22.5t/hm2,病虫害减少60%,小麦增产1500kg/hm2,玉米增产904.5kg/hm2。

三、沼肥发展的前景

3.1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植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3.2开辟沼气肥源,培肥地力,增强植保,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种植业中生产的秸秆、绿肥等有机物质,虽然可以经堆沤处理直接还田,但效益较低、病菌严重,还浪费了大量宝贵有机肥料使环境恶化。通过沼气厌氧发酵,既解决了生活用能,又增加大量有机质肥源,施入土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沼肥范文篇4

关键词:沼肥;农业植保生态系统;影响;作用

沼肥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肥料,沼肥中富含钾、钠、磷、氮、钙、腐殖酸、有机质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1]。沼肥适用于多种农作物,且对农作物产生的不利影响低于普通沤肥。另外,沼肥的制作工序简单,还可以协调饲料、肥料与燃料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农业植保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但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受到某些传统农耕习惯与农耕风俗的影响,对沼肥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同时也没有沼肥的相关制作经验与使用经验,这导致沼肥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面积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探讨了沼肥在实际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相关作用,希望能为其他推广沼肥使用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沼肥对农业植保生态系统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农业建设走入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道路,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植保生态系统包括环境和植物,其中前者是植物群落形成的基础,并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而后者以各类农作物为代表,通过科学的耕种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优化,保证了农业植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里,沼肥具有关键性的媒介作用。沼肥既是环境优化过程中的必备要素,也是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肥料。沼肥在制作时会用到大量的植物秸秆、杂草落叶与人畜粪便,因此通过推广沼肥能够有效减少农民焚烧秸秆与粪便的排放,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并降低农民种植农作物时购买化肥的成本。另外,通过制作与应用沼肥,能够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转变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钾、钠、磷、氮、钙等微量元素[2]。所以,沼肥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会对农业植保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沼肥对农业植保生态系统的作用

2.1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沼肥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赤霉素、生长素、单糖、纤维素酸、抗菌素与腐殖酸,因此应用沼肥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在实际的农业种植过程中,沼肥对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成熟的整个过程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播种前使用沼肥或沼液对种子进行浸泡并晾晒,能够提高播种后的成活率,减少有害昆虫对种子的破坏与影响;当农作物的叶片长出后,应用沼肥代替普通叶面肥,能够减少害虫啃食嫩叶,改善植物的抗逆能力,预防农作物倒伏;最后在成熟阶段使用沼肥,能够使农作物的根系发育更加健壮,并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无机营养元素,同时,沼肥在地下可以呈现出游离状态,这种状态的微量元素能够更快速地被农作物吸收,提高施肥的有效率,促进农作物的健康成长。2.2为农作物提供更多养分。沼肥对于很多农作物来说,是一个庞大的“营养库”,能够在农作物的各个阶段为其提供养分。相比起各种化肥,沼肥具有三个明显优势:矿化速度更慢,能够使各种营养元素长期储存在土壤中,对于改善贫瘠土壤的肥力有重要意义;与化肥不互相排斥,沼肥可以为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提供能量,加速微生物固化土壤中的游离氮,使得化肥中的无机氮加速转化成有机氮,减少氮的流失;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固氮能力,通过应用沼肥能增强土壤中各种细菌微生物的活性,使生物氮源大大增多,另外,沼肥中的部分成分与其降解产物,能够通过某些间接方式增加蓝藻与其他种类光合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2.3改变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化学肥料对于改善土壤性质的作用通常比较有限,相比于化学肥料,沼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更加高效、明显,这是因为沼肥能够生成一定的羧基类配位体,并与土壤的粒状表面和某些氢氧聚合物的表面多价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特殊的无机———有机物复合体,并能利用其表面特殊的有机胶膜将临近的土壤颗粒结合成团聚体,并经过脱水作用,使团聚体性质逐渐稳定。这些由土粒形成的团聚体,具有疏松多孔且水稳定性好的特点。有研究表明,尽管化学肥料对当季农作物的产量有更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在农作物的试验中,沼肥取得了更加良好的效果,说明采用沼肥能够获得更好的“后续土壤能源”,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3]。

3结语

建立完善的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因此,检验农业植保生态系统是否形成的标准不能以短期的农业收益为主,而应将长远效益作为检验的第一标准。推广农村沼肥的制作与使用,有利于农业植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形成与发展,这也是我国农业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司传权.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61.

[2]苏雯,王晗.论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3(10):164-166.

沼肥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做法;体系;推广

山东省曲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减少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在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主要做法

1.1积极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2013~2014年曲阜市实施完成了山东省农业厅下达的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一是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项目。在息陬镇小峪村泰和基地和石门山镇大庙村森蓝基地推广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在时庄街道民生姜专业合作社和陵城镇圣丰林果种植园两个基地推广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三是推广实施双降解地膜应用技术。通过示范县项目实施,提高了曲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5年实施完成了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安装粘虫板3300张、太阳能仿古路灯160盏、太阳能照明杀虫一体灯49盏。实现了生态节能环保和美丽乡村示范区美化亮化建设。1.2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和生态施肥技术。2016年以来,曲阜市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和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文明村建设等,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曲阜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人畜粪便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化肥使用量减少3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曲阜市12个镇街205个村先后实施了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入户达到3.2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20处,大型沼气工程1处,沼气服务网点53处,沼气区域服务站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2处。曲阜全面推广安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施肥等生态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化肥投入。同时,积极宣传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环境调查和监测,积极争取资金对污染产地进行改造治理。积极引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2配套体系

2.1技术体系。一是建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保证充足的原料。二是建有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或大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液存储池、沼液稀释池,铺设田间沼液输送管道,配置沼液运输车等设备,推行“沼气池→机械运输→田间贮存”“稀释→管道输送”的生态循环模式。三是附近建有规模化农业种植园区、村庄和有机肥加工厂,能够实现“三沼”的综合利用。2.2工作体系2.1.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济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2014年曲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曲阜市政协主席和曲阜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挥部,曲阜市农业局负责组织开展农村“一池三改”推进工作。2016年以来为大力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曲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曲阜市农业局,负责全市的秸秆禁烧督导检查工作。2.1.2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推广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措施,加强对农村沼气建设知识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普及,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积极推广沼气基础知识、沼气池建设和管理、沼气综合利用等知识技术。2.3政策体系。2.3.1强化政府引导,树立发展导向。曲阜市委、市政府以政策为引领,加快沼气池建设,自2011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全面提升曲阜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树立了鲜明的导向。2.3.2完善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三沼”的综合利用。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等各级扶持资金项目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农业园区生产经营主体投入项目建设,不断整合增加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畜—沼—菜”“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3推广情况

沼肥范文篇6

1项目实施背景

定西市沼气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解决农村能源短缺,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条件而起步的,开始时只是在少数农户中进行试验示范。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中部地区“三料”俱缺造成的农业生态恶性循环,在财政资金和“两西”农业专项资金支持下,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小范围推广,主要解决贫困干旱地区农民的生活燃料和照明。但由于当时沼气技术的缺陷和管理上的制约,加之投入不足,沼气发展比较缓慢。90年代后期,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沼气科研工作的开展,沼气技术从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发酵工艺、管理维护、功能利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了这项既取得燃料、又可得到优质肥料的技术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一时期,沼气技术作为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技术,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始在一些县引进示范。1997年,渭源县上湾乡水家窑村从辽宁引进北方能源型生态农业模式,在该村建设25户。2000年,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被农业部确定了首批“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点,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邱凌教授独创研制的“旋流布料自动循环沼气池”技术,当年在该村建设“一池三改”能源生态模式户30户,2001年又在安定区凤翔镇大坪村建立示范点30户。在总结示范点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合干旱干半旱地区自然和经济发展条件的能源生态模式,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2004年结合临洮、安定、漳县三县区实施沼气国债项目,由定西市能源站自筹课题经费3.8万元,启动实施了“干旱半干旱区能源生态优化模式试验示范推广”项目。

2项目内容及目标

2.1建立示范点

结合全市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三结合”(也称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四位一体”(日光温室、沼气池、圈舍、厕所)、“五配套”(沼气池、暖圈、集水窖、果菜园、太阳灶)示范户,由技术人员全程指导、跟踪、服务,将示范户建成精品、样板[2]。

2.2开展试验研究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节水型区域干旱半干旱区“三结合”、“四位一体”、“五配套”三种模式户用沼气池产气率与地温的变化规律及管理技术;沼液、沼渣用于基肥、追肥后,对马铃薯、当归、蔬菜增产影响情况;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利用沼气二氧化碳对温室蔬菜的影响情况;用沼液浸种和叶面喷施对马铃薯、当归、蔬菜增产及病虫害防治情况[3-4]。

2.3规模推广

结合沼气国债项目和封山禁牧农村能源配套项目,对示范成熟的能源生态模式进行推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项目建设的目标是形成适合定西市实际的各种能源生态模式,使农业成为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3种效益全面充分的发挥。

3项目取得的成果

3.1示范推广初具规模

2004年以来,定西市能源站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全市不同区域建立示范点35个,涉及农户300户,其中“三结合”模式230户、“四位一体”模式20户、“五配套”模式50户。在抓好示范点的基础上,两年来全市累计推广能源生态模式户1.345万户。其中2004年,全市推广能源生态模式户6450户,其中“一池三改”模式5740户、“四位一体”模式260户、“五配套”模式450户;2005年,全市推广能源生态模式户7000户,其中“一池三改”模式6100户、“四位一体”模式280户、“五配套”模式620户。分县区完成情况见图1。

3.2试验研究获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

3.2.1沼气池产气率与地温变化规律试验及结果据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布点试验,沼气池的产气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1~3月份产气率较低,4~7月份产气率持续增高,7~8月份为产气高峰期,从9月份开始产气率逐渐走低,11~12月份产气率明显下降。从不同能源生态模式来看,“四位一体”模式因保温性能好,其产气率较“一池三改”和“五配套”模式稳定,且产气率高,日平均产气率0.174m3/m3•天,年产气量635.1m3,“一池三改”和“五配套”模式日平均产气率为0.12m3/m3•天,年平均产气量438m3。

3.2.2沼液、沼渣用于基肥、追肥试验及结果陇西、岷县试验结果表明,用沼渣作基肥、沼液作追肥,能明显提高蔬菜、马铃薯、当归产量。供试的番茄667m2增产2841.68kg,增产率为36.36%;黄瓜每hm2增产1150.4kg,增产率为22%;马铃薯667m2增产320kg,增产率为19.6%;当归667m2增产110.73kg,增产率57.07%。

3.2.3沼气燃烧后二氧化碳气肥在“四位一体”模式中的试验及结果据临洮、陇西试验,在高效日光温室中通过点燃沼气灯、沼气灶来增供二氧化碳,能提高温室内温度,增加二氧化碳,促进农作物增产。经测定,燃烧1m3沼气,可提高棚内温度2~3℃,制造二氧化碳0.97m3,可使333.5~466.9m2日光温室中二氧化碳“气肥”浓度达到要求。通过沼气在温室中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使黄瓜增产26%~29%,番茄增产32%,菜瓜增产27%~32%。

3.2.4沼液浸种和叶面喷施沼液试验及结果据陇西县、安定区试验结果表明,用沼液浸种,可使马铃薯每667m2增产145kg,增产率为9.3%;小麦每667m2土地增产11kg,增产率为6.5%。用沼液叶面喷肥可使党参每667hm2增产20kg,增产率为21%;黄瓜每667m2增产1520kg,增产率26.2%;用浓度为100%、80%和50%的沼液叶面喷施可使马铃薯每667m2分别增产715.8kg、578.1kg和300.2kg,增产率分别为37.9%、30.7%、15.9%。

3.2.5叶面喷施沼液对防治病虫害和提高作物抗性试验及结果安定区、陇西县和岷县的试验证明,用50%、80%和100%的沼液叶面喷肥,可使马铃薯黑胫病病株率分别下降0.7%、0.9%和1.7%,晚疫病病情指数分别下降9.3%、13.7%和12.1%;当归麻口病病株率分别下降1.78%、16.59%和20.08%,病情指数分别下降8.23%、13.76%和17.43%。

3.3优化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项目实施两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能源效益,项目区农户累计开发的沼气总量726.3万m3,折合标煤14.526万t,1.345万农户使用干净卫生的洁净能源。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生物质能源消费比例由建设前的73%下降到建设后的24%,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3.4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4.1经济效益据推广后典型调查,每个能源生态模式户每年平均可产沼气540m3,沼肥(沼液、沼渣)30m3,可使户均年节支增收830元。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定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项目实施区年增加农民纯收入总计1116.35万元。

3.4.2生态效益通过该项目的推广,极大地节省了农民传统生活用能所需的柴草,相当于保护了266.7hm2林地;沼肥的大量使用,有效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板结;通过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解决了当前威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4.3社会效益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宣传和效益吸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彻底改变了农村生活用能方式,促进了文明村镇建设,提高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也必将对定西市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主要技术创新点

4.1创立了“一池五配套”、“草-畜-沼-薯”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

针对定西地区水资源匮缺、燃料短缺、农村能源不足等问题,创立了“一池五配套”、“草-畜-沼-薯”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以旋流布料自循环沼气池为纽带,配套暖圈、厕所、太阳灶、集雨节水窖及高效无公害马铃薯生产为基本单元,形成了集雨节灌、暖圈养殖、粪便生产沼气、沼液冲厕、沼肥还田的“草-畜-沼-薯”的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

4.2开展沼液、沼渣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的理化性状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马铃薯连作3年的耕地施用沼液、沼渣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未施用沼液、沼渣的对照土壤分别提高了0.46%、28mg/kg、2.8mg/kg、258mg/kg,达到了改善理化性状和增强土壤肥力的目的;同时马铃薯产量达到2.3475万kg/hm2,比连作对照增产4260kg,增产22.2%,克服了马铃薯重茬障碍。

4.3开展沼液、沼渣对当归增产效果及麻口病防治效果研究

结果表明:每公顷施1.5万kg沼渣、灌根4次的鲜归产量达到1.3170万kg/hm2,比不施沼液、沼渣的处理增产1779kg/hm2,增产15.6%。随着沼液灌根次数增加,麻口病逐渐减轻,经过4次灌根处理,麻口病发病率由85.1%降为5.2%,病情指数由70.2%下降为2.1%。

4.4对沼液、沼渣在黄芪施用的增产效果及抗病性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使用沼液、沼渣后,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光和效率,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深绿,根部粗而长,可提高黄芪的抗逆性,延长枯萎期,能明显提高黄芪的产量。80%浓度增产69kg,增产率为16.2%;50%浓度增产60kg,增产率为14.1%;喷施不同浓度沼液的黄芪,白粉病的病株率和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分别比未喷施沼液的对照田降低1.6%和10.6%,同时根腐病的田间发病日前也较未喷施沼液处理推迟5~9天。

5节水型区域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

甘肃中部定西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节水型区域,以下3种模式全是针对定西节水型区域的特点,应用下雨时机,收集雨水形成集雨(水)窖来运作,几乎不需要任何自来水,在节水型区域应用前景广阔。

5.1“一池四配套”、“草-畜-沼-药”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

该模式具有投资少、适宜性广等优点,是针对甘肃中部定西节水型地区农村厕所不卫生,粪便未能充分利用,特别是受气温限制沼气池冬季不产气、难越冬等问题而组装配套的。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旋流布料自循环沼气池为纽带,配套暖圈、厕所、太阳灶、集雨节水窖及高效无公害马铃薯生产为基本单元,形成了集雨节灌、暖圈养殖、粪便生产沼气、沼液冲厕、沼肥还田的“草-畜-沼-薯”的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其系统要素是以0.2hm2左右的中药材为基本生产单元,农户庭院前后建一座10~20m3左右的太阳能暖圈,在暖圈内建一座10m3,并改建蹲位面积1.5~2m2的厕所,并与沼气池连同。

5.2“一池五配套”、“草-畜-沼-薯”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

该模式针对定西地区水资源匮缺、能源供应不足、饲料短缺的实际情况,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平衡出发,充分发挥系统内的动、植物与光、热、气、水、土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建立起生物种群互惠共生、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能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系统,高效率利用农民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推广应用旋流布料自循环沼气池为纽带,配套暖圈、厕所、太阳灶、集雨节水窖及高效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形成了集雨节灌、暖圈养殖、粪便生产沼气、沼液冲厕、沼肥还田的“草-畜-沼-薯”的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其系统要素是以0.33hm2左右的马铃薯为基本生产单元,农户庭院前后建一座10m3左右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和一间10~20m2左右的太阳能畜舍,配套一眼35~45m3的水窖及相应的集雨场。

沼肥范文篇7

“生态农业”一词最先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在1970年提出。最初的概念是完全或者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提倡尽可能地依靠作物轮作、稻秆还田、豆科作物种植、绿肥施用等手段来维持地力,主张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防治病虫害。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类型、规模和形式各异的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推广面积超过660万hm2,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新的形式。

2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基本情况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地处涪江和沱江的分水岭地带,是全国800个重点产粮大县之一,东邻蓬溪县和船山区,南接安居区,西与乐至县和中江县相连,北靠三台县和射洪县,位于105°3'~105°30'E、30°25'~30°43'N之间,南北宽34km,东西长41km,幅员面积703km2。全县辖11个乡镇,300个行政村,2890个社,总人口5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9万人,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7.9%,人口密度806人/k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红苕等,经济作物主要为油菜、花生、棉花。按照2016年统计年报,耕地面积21133.33hm2,其中,田7133.33hm2;粮食播种面积63793.33hm2,平均单产371kg/667m2,粮食年总产量25.76万t,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968元。2016年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2.04万t,其中:氮肥用量(折纯)11336t,磷肥用量(折纯)4709t,钾肥用量(折纯)788t,复合肥用量(折纯)3609t,化肥施用强度为328.6kg/hm2。

2.2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全县农村沼气规模4.3万口,占全县总农户的35.8%,占全县适宜建池农户的80.2%;年总产气量1504万m3;全县4.3万户农户12.9万人从中受益,建成1000m3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5处。全县现有优质果树9533.38hm2,其中柑橘类6333.33hm2,油桃800hm2,梨1333.33hm2,枇杷等其他果树1066.67hm2,年产鲜果5.72万t,产值3432万元。全县建成东方、国强、森福、利民等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20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5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3400多个,2016年,生猪规模出栏量达55.11万头。

2.3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大英县发展生态农业采用的是“猪-沼-果-菜”模式,以沼气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鸡、鸭等)和生活3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据统计,用传统的堆沤发酵处理人畜粪便后施用氮、磷分别损失50%和30%左右,而“猪-沼-果”模式在传统种养方式的转化循环中嵌入沼气池,在池内放进沼气菌群,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以后,在缺氧环境和一定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这些菌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殖,逐渐地将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做饭,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4效益分析

2.4.1经济效益

一是可以大大促进生猪生产。通过兴办沼气,农民认识到只有多养猪,沼气池才能多产气,多产气就能节约大量的薪柴和煤炭,因此砍柴买煤不如多养猪。同时,沼肥又是一种优质饲料,用来喂猪,可提前15~30d出栏,尤其是与低成本养猪技术配套,效果更为显著,一头猪可节约饲料50kg。据调查和验收,建池户一般比没有建沼气池的农户,每户平均要多养3~5头猪。二是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沼气肥,推动了果业和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沼肥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改良土壤,而且可以增强农作物和果树的抗旱、抗冻和抗病虫能力。“猪-沼-果-菜”模式经营户可从沼气节能及其综合利用方面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达户均5280元,人均1040元。

2.4.2社会效益

一是彻底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农民和城市用液化气一样,用上了电子沼气灶,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尤其是实行了沼气池、猪舍、厕所的三结合布局,人畜粪便进入了沼气池,消灭了蚊蝇孽生场所,一些寄生虫和病菌在沼气池内被杀灭,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二是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同时,开展“猪-沼-果-菜”工程建设,是符合生态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懂得了农业生产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采用先进技术,讲究标准管理、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4.3实施“猪-沼-果-菜”具有显著的生态效

益一是兴办沼气,开发再生能源,大大减少了对森林资源消耗。农户建上一个6m3的沼气池,一年可节约柴草2.5t,相当于0.35hm2林木年生长量。二是沼气肥是一种优质农家肥,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及耕作性能有着积极的意义。据调查分析,施用沼气肥的水稻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土壤中的微生物十分活跃。农民施用化肥、农药量大为减少,不仅减少了农业投入,而且又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的污染,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这样周而复始,使自然界(水、肥、气、热、土壤)和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处以一个共生的良性生态环境。

3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生态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同时,农业生产者普遍存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盲目地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传统农业技术仍旧被普遍使用,而生态农业投入较大,科技含量高,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农民接受和使用。

3.2农业科技含量不够

相对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能够将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进行推广;而大英作为一个农业县,当地也没有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偏低。

3.3种养一体化产业支撑不够

大英种养一体化业主不多,种植业主和养殖业主自身的产业链都不长,养殖企业产生粪便自身无法有效利用,而种植业主用肥主要依靠外来企业提供有机肥或化肥,既增加了种植成本,又相应降低产出效益,这样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种养或种养、娱乐(观光农业)一体化产业企业的培育和成长;加之,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用肥时间过于集中,调配使用沼肥机制未建立,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

4建议

4.1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利用农业产业扶贫、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农业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4”法制宣传等机会进行宣传、培训教育,让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有更多的了解。

4.2政府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对资金有困难的对象,让银行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等。

4.3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筹协调

沼肥范文篇8

一、2012年所做的工作:

1、继续做好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实施工作。全年新建户用沼气池451户,其中:建设混凝土结构沼气池366户。在我县镇等新农村建设点推广示范新型保温沼气池85户。从示范点的建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受农户的好评。

2、继续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场、种植大户兴建中小型沼气工程的扶持力度。全年已竣工中小型沼气工程6处,总容积1620M3,正在动工兴建3处,经联合实地规划、踏看,符合建池条件,共同申报审批3处。

3、提高示范沼肥综合利用能力,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竹”、等生态农业模式。全县推广沼肥种果2.3万亩,沼肥种菜0.35万亩,沼肥种竹0.15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4、填写和完善2008年户用沼气项目验收资料。项目验收资料表格多,用户多,涉及村数多,工作量大,经过全站共同努力,此项工作已基本完成,生态家园网网上存挡上传已基本完成。

5、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上级支持。为加大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农村能源的投资力度,争取上级支持,花大力气,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全县各乡镇农民建池积极性,各大中型养殖场排污沼气工程需求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根据调查摸底情况,联合县发改委完成了2013年农村沼气项目计划申报。

6、继续做好农村节能和农业环保工作。推广省柴节煤灶1200户,对全县农田环境进行了监测调查,并对部分地方的土壤、农产品的样品进行了采集、检测;积极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

7、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到农村沼气服务提升年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送科技下乡活动。为了配合全局送科技下乡,编写了“沼气建设、安全使用,沼肥综合利用技术资料”,共发送资料1000余份,得到农民朋友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1、随着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由过去单户、分散养殖方式逐渐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模式所代替,农村家庭畜禽养殖越来越少,发酵原料严重不足,而种植大户、规模化养殖建8M3沼气池容积太小,满足不了排污和用肥需要,建大中型沼气池投资额度大,上级无特殊扶持政策,为此,造成农村沼气建设困难重重。

2、中央补助标准偏低,影响农户建池的积极性。根据当前市场材料价格和技工工资测算,仅建户用8M3沼气池就需投资3500余元;大中型沼气池建池成本需约700元/M3,除去中央补助资金1200元/户外,农户特别是种、养农户自筹资金部分压力大,以至于农户想建沼气池,而因资金困难建不了的窘境。

3、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农民转变了生活用能方式,逐步在使用液化气具、电磁炉、电饭煲等电器,从而减少了建池对象。加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烧柴草、蜂窝煤等,又减少了建池对象,这些状况给户用沼气池的推广带来相当难度。

4、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雇工、采购建筑材料困难,影响进度的原因之一。

5、沼气技工匮乏,由于农村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农村处处建新房,且建新房工价教高,每天工价在150元以上,建一户户用沼气池所要用的工时在6天以上,现有的国债补贴工价低,致使原有大部分持证沼气技工改行建房,致使农村沼气建设严重滞后。这个也是影响进度的原因。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在抓好户用沼气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搞好城乡统筹示范点户用沼气建设规划,且抓紧实施。继续抓好规模化养殖场和种植大户沼气工程的规划、实施建设、建档、验收工作。

2、做好2008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验收准备工作争取2013年上半年报省厅验收,对2006、2008年项目回访服务工作、做好2009年项目的实施、建档、验收前期工作。

3、力争2013年完成600户用沼气的建设任务、建设3处150户新型保温沼气池示范点、建设3处高标准“猪沼果”养殖生态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示范点,进一步加大建设和完善沼气服务体系的力度。

4、继续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各项农业生态模式。

沼肥范文篇9

一、农村沼气生态模式技术

农村沼气生态模式是一种综合技术,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充分结合起来,将种养技术、能环技术融于一体,通过植物生长、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清洁化生产,克服了农业生产实际中普遍存在的种养分离,能环分离所造成的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其具体的运行模式是:养猪的粪便(其他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进入沼气池发酵后,生产沼气和沼液沼渣。沼气作为农村新型的清洁能源,沼液沼渣则用作种植粮食,蔬菜,果树等肥料,而粮食、蔬菜等又可成为养猪的饲料。简称“猪—沼—果(粮、菜、茶、鱼等)”生态农业模式。

二、农村沼气生态模式技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农村沼气生态技术能够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如沼气替代了石油液化气、电力照明等常规能源,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调查,一个8立方米沼气池一年产的气,可基本满足3—5口之家的生活用能,这些沼气相当于650元左右的液化气。潜山县黄柏镇陆河村,地处偏远山区,这里海拔高,气候冷,群众对生活用能要求非常迫切。农户陆晓明家养了6、7头猪,猪粪便的处理非常麻烦。前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安排到他家,县农村能源办利用沼气生态技术,帮他新建了猪圈和2个8立方米沼气池(其中一个自己投资)。现在好了,猪粪自流进了沼气池,一天产气可烧4小时,烧水做饭用不完,全年的炊事不用液化气和柴,家里原来烧柴的伙房也不用了,烧料一年至少要省下1000多元。

(2)沼液、沼渣在农业增收中的作用十分巨大。沼液和沼渣统称沼肥。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锌等微量元素,而且这些营养元素基本上以速效养份形成存在的,能够迅速被作物吸收。沼渣中营养元素种类与沼液基本相同,但其含量远远超过沼液(碱解氮占全氮的29%,有效钾占全钾的52%),其中有一部分已被改造成腐殖酸类物质,是一种具有改良土壤优质有机肥。据测定,经过发酵30天的沼液沼渣,同未经发酵的粪便相比,全氮高出14%,铵态氮高出19.3%,有效磷增加31.8%。因此,沼液沼渣具有营养成分齐全、肥效稳定、缓速兼备、成本低等特点,它不仅供给作物营养元素,还把土壤中难以吸收营养元素变成可利用状态。长期的嫌气,绝(少)氧环境,使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中大量病菌、虫卵窒息而亡,同时由于缺氧沉淀和大量铵离子产生,使沼液不会带活病菌和虫卵。沼液本身含有吲哚乙酸、赤酶素和较高容量的氨和铵盐,这些物质可以杀死或抑制种谷面的病菌和虫卵。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数据表明,沼液可预防稻飞虱、棉铃虫、枯萎病等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使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下降45—67%,而其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还有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增加抗病虫害的能力。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连续5年实验结果证实,作物用沼肥后,土壤的有机质增加,透气性改善,保水肥能力增强,为农作物增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沼液沼渣的使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和降低了农产品中残留,提高品质,已成为了人的共识。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方元胜家,过去把猪粪堆在圈门外,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去年他家修建了一个“养猪—沼气—大棚种植”相结合“三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池,当年见效。猪粪直接排到沼气池,用发酵产生的沼气来做饭炒菜,烧水洗澡,既卫生又干净。塑料大棚紧挨着沼气池,每年种两季菜和一季草莓。他算了一笔帐:利用这口沼气池每年为他节省燃料和电费约7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节支150—200元,养猪增效150—200元,因种菜和草莓无公害、品质好,价格高,增效3000元左右,一口沼气池给他家节支增收在4000元左右。

三、推广农村沼气生态技术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农村沼气生态技术模式,不仅克服了农业经济效益低的特点,还具有实现农业生产无污染的特点。技术模式中的沼气是解决我市农村能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免受人为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沼气生态技术的中间产物沼液沼渣既具有优质有机肥与优质化肥所具有的特征,又具有高效生物农药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实践证明,用沼肥替代化肥,作物的产量不仅没降低,反而增加,其原因是沼肥克服了有机肥迟缓和化肥容易流失的不足,同时具备化肥肥效快、有机肥养分全面及缓慢释放的优点,是一种速缓兼备的无污染肥料。农药在农产品的残留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恐慌的程度,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且着手花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降低农药的残留,有关部门一直极力倡导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与使用。由于受到涉及部门、农药品种较多,作物种类繁杂、农民素质差等因素制约,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工作十分艰难。沿用已有方式很难在农药残留控制方面出现突破性进展。调查表明,用沼液沼渣来替代或部分替代常规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果树、花卉、蔬菜农药使用量80-90%,是控制农药残留的好方法。沼液沼渣抗病杀毒原因在于其含有大量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能够提高作物免疫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农村沼气生态技术不仅解决了化肥、农药污染问题,也有效解决了禽畜粪便污染问题。人畜粪便及时经过沼气池厌氧处理,杀灭了许多寄生虫,病原体,减少了蚊蝇孽生,切断了疾病传播的污染源,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发展沼气生态技术,推广使用沼肥,是防治我市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净化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的有效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四、推广农村沼气生态技术模式的建议

(1)充分认识农村沼气生态技术的重要性农村沼气生态技术是种养技术,环能技术的集成,沼气的综合利用,可使废弃物资源化。在农村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只要保证有足够的发酵原料投入,就不断产出沼气和沼肥,沼气用来照明炊事,还可用来保鲜水果,储存粮食等,沼液沼渣作为肥料施用可防作物病虫害,也可作为养猪(鸡、鱼等)添加料,用于种植,不但增产还能提高品质,且没有化肥、农药的毒害和污染。农村沼气生态技术的优点不仅表现在高经济效益上,还突出表现在对农作物污染的控制方面,对农业污染控制得如此彻底是其他任何技术无法相比的。近几年来,我市在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的同时,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市农村能源办为全市建池农户配套发了一张“农村户用沼气的安全管理和利用”的明白纸,让农户张贴在醒目地方,各县(市、区)农村能源办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印刷一些沼气综合利用宣传手册发给农户。

沼肥范文篇10

1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理论探讨

1.1种养一体化模式的历史演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种养结合的农业经营传统,《汉书•龚遂传》中记载:“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沈氏农书》强调“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种养结合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提供畜产品的同时,也为种植业提供了必要的畜力和肥料。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养殖业还是种植业最有效的积肥途径。1957年的《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公社必须配备养殖用地,社员必须将私养畜禽的粪肥按级论价上交给所在生产队,农村缺煤、缺电时期,畜禽粪污制沼气受到高度推崇。1978年以后,随着种养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种养区域布局隔离,以及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种养脱离现象产生,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范围和效果也开始受限。1.2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理论价值。种养一体化模式是指养殖户通过承包或租赁获取种植土地,通过种植饲料和经济作物来消纳自家养殖所生产的粪肥、沼肥、商品有机肥等畜禽粪污肥料化产品,以实现治理畜禽粪污的目的。从交易费用角度看,与种养就近消纳模式、集中处理模式等其他种养结合模式相比,种养一体化模式中种养户间纵向关系最为紧密,畜禽粪污在种养业间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迅速转移,交易费用最低。从种养户的成本收益角度看,养殖户需要额外支付消纳土地的获取成本和种植产品的产销成本,但降低了种养成本、寻找消纳渠道的交易费用、被政府处罚的风险,增加了种植收益和政府扶持的可能性,种养户会根据自身实际成本收益来衡量是否采用种养一体化模式。从市场失灵角度看,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社会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相对大于经济效应,这些正外部性效应应得到政府扶持;同时,种养一体化模式改善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全社会共享且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些公共物品性及其农业的弱质性使得种养户难以同时承担起自身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农产品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需要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介入监管。1.3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运行机理。从理论价值探讨可以看出,种养一体化治理畜禽粪污涉及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养殖户(种植户)和政府两方,其中养殖户(种植户)承担畜禽粪污处理和消纳责任,具体包括在技术方式上通过肥料化或能源化将畜禽粪污加工成粪肥、沼肥或商品有机肥还田,在运营方式上承包或租赁周边农地用以消纳肥料;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养殖户(种植户)进行监督管理和扶持(图1)。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拟从技术方式、运营方式、政府支持和成本收益4方面剖析调研案例中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运行特征、效果、困境及适应性。

2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实践特征

2.1案例选择与数据采集依据。课题组以2018年县级农业部门主管负责人轮训班第三期畜牧业绿色发展班为依托,发放参训县畜牧局长学员问卷,摸清遍布东、中、西部的100个县域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及其种养结合治理模式情况,再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种养结合程度、政府监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6个具有代表性的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案例,并于2018年4—8月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访谈,近距离了解6个案例的真实运营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困境等。访谈对象涉及县级畜牧主管部门和种养经营主体的相关负责人等,总人数超过25人。选择这6个案例的原因是:①养殖户成为种养统一的市场主体的主要途径是承包农地和流转租赁农地,所选案例囊括了目前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常见实践类型;②案例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各有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有北方和南方,也有城郊和乡村,符合我国种养经营主体的分布趋势,将社会、自然诸多环境条件纳入研究范围并体现到模式中,呈现出运行效果和成本收益的差异性或相同性,其研究思路有助于全面考察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适用性和推广条件,对其他区域具有参考价值。2.2案例运行特征描述。根据其运营状况,6个案例的基本特征见表1。案例1是上海市松江区的夫妻两人承包村集体的农地,经营300头存栏育肥猪和100亩有机水稻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育肥猪由养殖企业或养殖合作社以支付代养费的方式统一收购,获得有机认证的水稻由签订产销合同的农业公司收购。生产期间由专业合作社提供饲料兽药配送、肥料施用、农产品种植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持。为满足有机水稻标准,家庭农场以堆放发酵、水肥一体化等方式将生猪粪污制成粪肥,再通过管道以喷灌或淌灌的方式施用。地方政府为鼓励该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推动大范围土地流转确权,按国际经验和松江区以水田为主需肥量较旱田少的特征,要求家庭农场按照1亩水稻2季种植配套3头猪产生的粪便为标准以地定畜。该案例通过为家庭农场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沟清理、农机作业等服务,保障家庭农场与相关合作社和相关公司之间协作畅通,水稻不仅获得有机认证还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了畜禽粪污资源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案例2是大型集体性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被誉为“中国最美猪场”。2014年村集体鼓励120多户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每年按照出资比例给予分红,又以1200元/亩的价格流转1万亩农田,先后成立自繁自养育肥猪场、有机肥加工厂、蔬菜果品基地。生猪粪污生产成“三沼”产品,沼液的一部分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自建的500亩川鹿现代农业示范园喷雾,另一部分输送到自建的川鹿生物有机肥厂加工成商品有机肥,灌溉流转来的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对粪肥和商品有机肥需求量大,产出的生猪和绿色农产品受到江浙地区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每年该家庭农场的蔬菜瓜果种植基地能够节约农资成本200万元以上。案例3是在一家集餐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中,以夫妻及子女为主要劳动力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该农场以1000元/亩•年的费用从生态园流转1000亩土地。2017年存栏1万头生猪,采用运行10年的沼气工程,沼气免费提供给生态园住宿餐饮用电,沼液通过管道、沼渣通过运粪车施用到自家经营的农地(400亩玫瑰、600亩马铃薯和中药材)。该农场沼气建设投资500万元(政府补助300万元),运行成本为10万元/年,沼液和沼渣还田使每亩地节省250~300元肥料费用。2018年该家庭农场仅生猪养殖和玫瑰种植的净收入就达到200万元。案例4属于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加工、冷链配送、清洁能源为一体的大型农业集团分公司。该企业年出栏育肥猪60万头,建成4个沼气厂、1个四级沼液池,每年产出安全优质沼液肥65万t。目前沼气已上网发电,沼液和沼渣施用到流转的1.8万亩有机稻米田中。多余沼肥用于5个合作社、96个种植大户、21个养鱼大户建立的11万亩沼肥种养基地(其中水稻3.5万亩、小麦2.6万亩、瓜菜1.5万亩、养鱼1.5万亩、林木2万亩)。地方政府在农田流转、环保设备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中沼气工程建设补贴120万元。从成本收益上来看,沼气工程总投资约3000万元,沼液还田地下管道总投资约1000万元。由于投资成本大,种植有机水稻等收益相对较少,盈利空间有限,更多是为了维持农产品品牌的生态社会效益。案例5是集优质养殖和高效设施农业于一体的大型农牧结合企业。2017年出栏育肥猪约1万头,流转1500亩农地种植水稻、小麦、芦笋等。该公司配备自动刮粪系统、三级固液厌氧发酵储存池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备,根据农用灌溉用水标准生产沼液。60%的沼液灌溉芦笋(作为芦笋前期育苗专用营养肥),其余40%沼液免费送给周边种植户;70%的沼渣自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30%的沼渣销售到周边地区。地方政府提倡“一镇一园”,要求每个乡镇配备特色园区,该公司借此机会拿地。目前,该公司环保设施前期投入达3000万元,环保设施运行成本为130万元/年,芦笋每年净利润可达1.5万~2万元/亩,采摘期可达10年,利润颇丰。案例6是大型农业集团的育肥猪扩繁基地,存栏5万头左右育肥猪苗,饲料和兽药均由总公司统一生产配送,严格按照总公司规定规范饲喂环保型饲料和兽药、减少抗生素使用、无害化处理生猪粪污,并在周边流转1万亩农地,种植玉米等青贮饲料作为自用饲料,不仅实现基地内部的生猪粪污闭路循环链条,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依托国家“南猪北养”的政策环境,积极支持农地流转,配备消纳农地。总体来看,这6个案例在资源化利用技术方式选择上主要以肥料化或能源化为主,其中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主要选择粪肥简易还田,大型养殖企业多选择加工成商品有机肥或沼肥还田,还田后主要种植蔬菜、果树、花卉、有机农产品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作物;运营方式主要为承包或租赁农地实现种养直接结合;在政府支持上,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和资金补贴上面;从成本收益上看,都能获得经济收益的提高或生产成本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经营主体的消纳标准并非严格按照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颁布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存在按已有种养经验施肥的现象;另外,不同养殖品种的粪污产生量、不同粪污处理技术加工成的粪肥量以及不同种植品种需肥量都各有差异,难以细化到具体的技术数据。

3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困境与适用性探讨

3.1困境探讨。3.1.1技术方式。种养一体化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若不追求高品质农产品,在经济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大多会选择粪肥等简易肥料化还田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特别是沼肥、粪肥的施用标准缺失,种养经营主体的施肥方式大多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农地中土壤土质和不同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畜禽粪污中的营养物质含量等没有充分了解,容易造成土壤重金属残留等二次污染。3.1.2运营方式。对于粪便而言,当养殖量大、粪污产量大时,种养经营主体只有2种路径:①增加消纳用地。受成本增加和土地难拿的限制,增加消纳用地难度也大,可以向周边种植户、资源化消纳企业转移粪肥;在需肥淡季,粪肥可能以赠予甚至自付费的形式转移,在农地稀少地区,可能面临粪肥无处可去的情况。②自建有机肥企业或沼气工程项目。这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良好的技术、稳定的养殖量、持续的销售渠道作保障。对于污水而言,种养一体化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污水及时、方便还田,但一旦过量养殖、污水增加,即使全部浇灌到自有农田里,也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或污染物超标等环境污染。3.1.3政府支持。随着禁限养区划定,政府在养殖用地和消纳用地审批方面一直很严格,特别是不允许在耕地中配备蓄粪池,这一直是制约种养一体化的关键瓶颈。3.1.4成本收益。种养一体化模式要求养殖经营主体配备消纳用地、自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这既需要其承担更多的消纳农地费和资源化利用成本,也会降低种养成本、增加种植收益,养殖场户会结合自身成本收益来判断是否采纳。当经营主体认为主营业务是养殖,租赁农地只是为了消纳畜禽粪污时,不会考虑花费更多成本研发液态肥等无害化程度更高的肥料产品;当种植的农作物是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或绿色、有机农产品时,农产品经济价值得到市场认可,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时,养殖场户才更愿意接受种养一体化模式。3.2适用性探讨种养一体化模式在实践中要在更大范围推广需要具备以下条件。3.2.1保持经营主体内部畜禽粪污消纳动态平衡养殖经营主体应具体核算农地所能消纳的畜禽粪污量,并据此调整养殖量,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的内部种养小循环。3.2.2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种养一体化需要养殖场户承包或者租赁农地,这不仅需要周边有农田可以流转,而且需要地方政府与国土部门协调,落实养殖场蓄粪池和田间贮存池的用地政策。3.2.3科学的技术支撑。完善不同肥料化产品施用标准,明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畜禽粪污承载力,配备专业化社会服务队伍或科技宣讲力量,提供施用粪肥或沼肥的科学方法,种养经营主体也应配备专业技术设备科学施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3.2.4足够的资金支持或农产品经济价值高种养一体化模式意味着经营主体要完成畜禽粪污全生命周期运营,支付的经济成本较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消纳农地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甚至绿色、有机农产品,相对于普通粮食作物的附加价值高,能增加种养经营主体的收入。

4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