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9:26:38

涨价范文篇1

面对高企的粮价,世界上各个粮食生产国纷纷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在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前两名为泰国和印度),总理阮晋勇3月底宣布,今年越南的大米出口量将减少11%至400万吨。埃及则禁止在10月前出口大米。世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对小麦出口加征了10%的出口关税,今年,税率被提高到40%。去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对粮食及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品加征出口关税;2008年1月1日宣布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施出口配额管理许可证。

分析这次的粮食涨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供需形势的巨大变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绿色革命”将良种、灌溉等新技术和化肥引入了农业,使得此后的大米产量剧增。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米产量在1980~*年间增长了40%,而自*年以后只增长了5%。至于最近三四十年,水稻种子技术并无重大突破。

而美国农业部3月称,今年的大米需求将比去年上升0.6%,达到4.225亿吨,而产量将上升1%,达4.229亿吨。由于各产米国增加本国供应和库存的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今年1月份预测,今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低于需求量约3000万~4000万吨,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5%~2%左右。另一方面,全球粮食库存在最近30年间不断下降,*年已经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供需结构和库存水平共同决定了2008年粮食价格走势。在短期,也有很多因素促使2008年粮价甚至2009年粮价上涨。根据美国农业部分析,今年夏季全球粮食存库率将降至14.6%,创下自196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因此,低储备和高消耗的碰撞,是导致粮荒频发和粮价高企的祸根。过去45年里,世界粮食消耗从每天230万吨增加至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供需形势的巨大变化造成了粮食大幅涨价。

第二,气候异常导致产量下降。因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以及土地沙漠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的现实。在过去100年间,北半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了0.76℃。气候的变化不仅导致危险紧急自然情况数量增加,更对粮食的生产形成了更为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缺乏应对异常天气的准备,因此在异常天气面前更为脆弱。这种脆弱性直接导致2008年的粮价有可能继续大幅度波动。

气候变化使得全球性的异常气候普遍增加了。比如*年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导致了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和加拿大等粮食主产国等粮食主产区大幅度减产。在澳大利亚,旱灾是该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这导致了这个粮食出口大国的大幅度减产,直接影响了全球粮食价格。

第三,“饮食全球化”改变粮食需求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持续改善膳食结构。这加剧了原来就有的供不应求,同时推高了其他食品价格。并且加上全球都市化的影响,人们的饮食需求在不断上升,富裕后总会摄入更多蛋白质和卡路里,“饮食全球化”的现象出现。

过去25年,世界肉类消费量翻倍,并在继续增长。肉的生产也需要大量饲料。农民需要喂3公斤粮食才能获得1公斤猪肉,对于牛肉,比例更高达7比1,全球饼干、面包、面条的需求量大涨也使得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认定,改变消费模式对全球谷物市场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在1980-*年间,全球谷物产量增长幅度为平均每年2%,而饲料粮需求增长幅度却超过平均每年3.5%。

第四,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也是引发全球缺粮的重要原因之一。油价和原材料价格大涨,侵蚀了农民的收入。据美国堪萨斯州农业局统计,与一年前相比,作为生产数据的柴油价格时下上涨了大约68%,汽油涨将近54%,氮肥涨99%,钾肥涨125%,让农场主收入增加成为泡沫。目前大量的粮食是机械化生产,能源价格提高将抬高粮食种植成本。

另外,石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也会刺激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加大了粮食的消耗量,从美国和欧洲希望利用粮食和宝贵的农田制造生物燃料时,粮食降价的现象就消失了。美国将于2008年用四分之一以上的玉米用于乙醇加工作为汽车燃料,欧盟也计划在2010年前生物能源产量可望达到1100万吨。与生物能源作物种植扩大相应进入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粮食就会减少――这将提高粮食价格。另外,由于这些初级农作物是许多其他农业活动的原料,因此这些初级农作物的价格将会推高肉类、乳类和其他日常食品的价格。从生物能源的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生物能源挤占了粮食种植的资源,消耗了粮食收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并破坏了土地资源。生物能源反而加重了粮食短缺的情况,加剧了贫困和饥饿。据称,给一辆SUV汽车灌满一箱生物乙醇所需的粮食可以让一个人吃一年。按照美国新能源法案,生物能源在2022年的使用量将达到360亿加仑。与此同时,也有人称,“富人的汽车最终会吃掉穷人的面包”。

在2008年和今后更长的一段时间,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是否扩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获利,这就要取决于能源价格的高低——能源价格又以石油价格为晴雨表。根据调查研究,当石油价格为60到70美元的时候,生物能源的生产就能够带来利润。也就是说,只要石油价格高于这个门槛,生物能源生产就有扩大的趋势。当前,石油价格显著高于这个门槛,并且已经突破100美元门槛;因此,只要不加以限制,用于生物能源生产的初级粮食作物就会增加。

第五,期货投机加剧粮价的变化。对于那些购买力较弱、难以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问题很可能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争夺战。正因为粮食是有限的资源,一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抢购”,粮食价格就会飙升。而投资者利用买卖食品期货的分销合同,囤积粮食,导致食品更加紧缺,并使食品价格持续数年维持高位。

在全球米价市场上,价格上涨已引来不少投机者。一些分析师称,泰国和越南的大米经销商正在囤积谷物,将在接下来的数周内抛售。对投机者来说,另一个风险在于农民将种植更多水稻。大米也许将重蹈小麦价格涨跌的覆辙。2月份,小麦期货价格涨至创纪录的13.495美元/蒲式耳(约合0.382美元/升),但在随后的5周内跌去34%,这部分是因为预计全球种植量将大幅上升。目前的粮价在高企的同时,波动也更为剧烈,这就更刺激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加剧粮价的波动。

涨价范文篇2

旅游景区门票的渊源

为深入讨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我们有必要从资源型景区和门票制度的渊源,深入分析设立景区门票的核心目的。

(一)设立资源型景区的目的文化和和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为保护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持续与完整,各级政府逐步划定保护范围,其中具备条件的资源对游客开放形成了旅游景区,旅游景区的范围通常就是保护的范围,因此,设立景区的核心目的是保护。

(二)设立景区门票的目的弥补景区开放旅游的运行成本以及防止游览参观活动破坏文化自然资源的保护成本,是景区收取门票的初衷。因此,收取门票是管理的需要,有偿收取的核心是弥补游客游览行为的成本。

涨价理由分析

我们对景区涨价常用的公开理由进行了分析。

(一)高门票有利于控制游客流量从理论上讲,高门票远非控制流量的最佳选择。控制游客流量最简单、最直接、最通行的做法,就是规定最高接待游客数量、最大游客容量等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完全没有必要借助景区门票涨价。从实践情况看,通过高门票控制流量的成功案例十分罕见。在我国景区频繁涨价之后,几乎没有景区的游客数量因此减少。

(二)高门票代表景区资源品质高一些地方为了宣传促销,打出了“票价即身价,价格高就是品质高”的口号大肆涨价,这种盲目攀比、盲目造势的理由,完全是为涨价而找的借口,没有道理可言。仅举两例,故宫旺季门票60元,颐和园旺季30元,其品质低吗?

(三)高门票能够增加资源保护投入各级政府是国家各类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主体,不论资源是否用于旅游开发,政府都应该保护,都有责任保护好。门票收入不应成为资源保护投入的主要来源。在实际操作中,也鲜有景区将门票收入主要用于资源保护。有调查显示,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原108元门票收入中,资源保护费仅8元,剩余100元为管理费(47元)、机场建设费(10元)、公路费(10元)、IC卡成本(8元)①。

深层背景分析

我们对景区涨价的深层背景进行了分析。资源天然垄断旅游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独特性形四、深层背景分析我们对景区涨价的深层背景进行了分析。

(一)资源天然垄断旅游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独特性形成了景区天然垄断的特点。而随着我国旅游需求快速发展,资源突出的景区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其门票价格缺乏弹性,为景区大肆涨价提供了客观基础。

(二)忽视公益属性美国有391处重要资源被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其中246处免费开放,对于有偿收取门票的,美国国会也专门立法,规定门票价格上限,例如黄石公园门票12美元/人,25美元/车。据统计,上世纪末美国国家公园年接待游客2.7亿人次,门票总计约7000万美元,人均门票花费0.25美元。这种制度设计,保障了游客可以方便地领略各类宝贵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相比之下,我国资源型景区过于强调旅游的经济效益,突出“门票经济”,忽视了其传承文化、教育国民、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43处世界遗产中,仅杭州西湖和澳门历史城区2处免费开放。

(三)地方利益驱动地方政府将旅游景区作为摇钱树,将部分门票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有的甚至给景区下达创收指标,使得景区不得不加快涨价的脚步,通过不断涨价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据报道,某著名景区门票收入中,40%自收自支用于员工工资,40%纳入县财政,仅20%用于维护费用①。

(四)高额回扣诱惑旅行社是连接景区与游客的重要媒介,而当前市场中,门票回扣成为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因此,旅游市场上出现了门票越高,回扣越高,旅行社越推荐,游客越不满意的恶性循环。2011年,全国5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5.53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8.53亿元,人均门票支出仅29元,与景区公开价格存在巨大差距。

(五)补偿景区债务部分景区盲目追求接待规模和宣传效果,在大拆大建、大兴土木的同时,背上了巨额债务,于是,景区就将债务转嫁到游客头上,通过涨价来化解债务困难。

政策建议

在景区门票涨价的背后,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另一方面是旅游市场中不合理的行业规则驱动,因此,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1.坚持公益性原则旅游景区的所有权是国家的,所依赖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全民的,地方政府接受委托进行管理,因此,制定景区门票价格是一种政府行为或准政府行为,必须考虑景区的所有权和社会的使用权,突出其公益性质,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同时,资源型景区作为公众资源,其价格应当明显低于商业型景区门票的价格。对于完全商业开发的旅游景区,由开发运营企业确定门票经营价格,充分体现市场原则和营利性质。

2.以成本定价以游客参观活动本身所产生的成本为基础确定门票价格,即游客为自身的游览参观行为买单。要明确景区门票的定价要素,对于普通资源保护、景区外部道路建设以及其他与游客参观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不应纳入景区门票定价因素。

3.国家分级指导国家制定指导价格,按照“按质定价”的原则,划分不同类别、不同品级的景区,根据品质等级指导景区调整门票价格,使价格恢复到合理区间。

涨价范文篇3

关键词:房地产;限购;土地增值税;资本利得税

近来,各地纷纷出台“限购令”或“限外令”,意图通过限制房屋需求,从而降低房价。2004年“8.31大限”以来,房价上涨如脱缰野马。决策层总是围绕着“供需关系”做文章。以为增加了供应,限制了需求,房价就会下降。但事与愿违,房价越调控就上涨。房屋是人生必需品,而不是投机品。与其采用“限购令”或“限外令”,何不“涨价归公”,一举杜绝投机炒卖,让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轨道。

1.房地产是“不完全商品”

商品必须具有流通性。房地产没有“空间流通性”,所以,房地产是“不完全商品”,房地产市场是“不完全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市场经济规则并不适用于房地产市场。

一模一样的电脑,在偏僻的乡村和在繁华的大都市,售价相差无几。而一模一样的房屋,建在偏僻的乡村和建在繁华的大都市,售价相差可达十倍。十年前购买的电脑,现在可能一文不值。而十年前购买的房屋,现在价格可能翻了数倍。这是因为:电脑是“完全商品”,而房屋是“不完全商品”。前者是动产,后者是不动产。

2.房价不是“供需”决定的

房屋是耐用消费品,其使用寿命可达百年以上。经过了多年建设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城市化”时代,房地产市场早已供过于求,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供给,但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房价还会不跌反升?

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1968年日本GDP跃居世界第二。据东京都政府网站资料,1970年东京人口1141万人,2009年1299万人;近40年里共增加了158万人,年均增加约4万人,年均人口增加率约0.35%,这比自然人口增长率还要低。所以,东京房地产供过与求。但为什么房地产价格会不降反升?1990年东京地价总额竟然等于美国全国地价总和。1991年资产泡沫破裂后,20年来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美国完成城市化的时间比日本还要早,其房地产市场早已是买方市场和现房市场。但为什么21世纪的美国房价还会大幅上涨,并形成资产泡沫?2008年泡沫破裂,导致全球金融海啸?

2010年3月香港永久住宅总数253.7万套(见香港房委会《房屋统计数字2010》p.3);2009年底香港家庭总数231.16万户(见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表005:家庭住户统计数字)。香港永久住宅总数是家庭总数的110%(253.7÷231.16×100%)。这显然供大于求,房价应该下降。但为什么在2009~2010两年间香港房价既然上涨了45%?

在2000~2009的十年里,香港共增加了31.27万个家庭;同期建设了21.8039万套公租屋,这是家庭增加数的70%(21.8039÷31.27×100%)。既是说:香港每增加100个家庭,政府就建设70套公租屋;再加上商品房,香港的房屋增加量显然高于家庭增加量。但为什么房价还会高涨?香港政府如此大力建设公租屋,并没能阻止房价上涨。新加坡85%以上家庭住在政府组屋,但2010年房价也仍然高涨。

以上举例说明:房价不一定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3.房价上涨的社会因素

房价上涨,并不是由于房屋增值,而是由于土地增值。

随着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和时间的折旧,以及使用的磨损,房屋本身不断减值,其价格应该下降;所以,房价上涨通常是由于土地增值,而土地增值是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以及社会发展的结果。显然,房价具有社会属性。影响房价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1)政府投资。例如,城市兴建了地铁,沿线房价就会大幅上涨。

(2)社会投资。例如,附近新建了许多高楼大厦,人烟越来越稠密,房价就上涨。

(3)社会发展。例如,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市面越繁华,GDP增长率越高,房价就越上涨。

(4)投机炒作。投机炒作必然抬高房价,以致房价远远高于实际价值,出现资产泡沫。

中国各地近年地王频出。地王的中标者,就是基于对未来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社会发展的评估,以及投机炒作的可能性,预期未来房价必然大涨,所以报出了“面粉比面包贵”的离奇价格。

政府地价上涨,标志着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都将增加,所以周边房价会随之上涨,而房价上涨又会反过来推高地价。这样就形成了“地价涨→房价涨→地价更涨→房价更涨”的涨价循环。

举例。2010年3月15日,全国“两会”刚结束的第二天,北京市一天就产生了三个“地王”。2010年3月17日《上海证券报》报道:“地王”周边二手房价跟风飙涨,最高涨幅达40%。

在这个案例中,增加了土地供应,房价反而上涨。可见,房价不是取决于供需,而是取决于人们的预期和投机炒作。中国各大开发商无不大量囤地,就是预期“地价涨→房价涨→地价更涨→房价更涨”的涨价怪圈会继续循环。大量案例也已经证明:开发得越慢,利润就会越高。

市场经济是“零和博弈”,有人多拿了钱,有人就要多出钱。所以房价高涨必然会缔造出许多房奴。

4.房地产危机的主要原因

1985年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日本出口受阻。企业改向海外发展,以资金和技术的出口代替了产品出口,例如把工厂搬到中国或东南亚去,这就需要向银行大量借钱。当时日本全民坚信“地价只涨不跌”的“土地神话”,企业急需资金,而日本银行对大宗贷款一般只接受土地抵押,这样地价就越炒越高,直至1991年资产泡沫破裂。现在日本海外资产世界第一,企业海外利润占总利润30%,这是当年企业大量举债向海外发展的成果。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只有国企可以贷款出来走向世界,私企缺乏可抵押资产。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至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楼价上涨了约10倍。当时香港人坚信“楼价只涨不跌”、“炒楼稳赚不赔”的“楼市神话”,以致楼价越炒越高。后来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楼市神话”终告破灭。

美国人不炒房地产,但炒房贷。2008年金融海啸就是美国金融机构投机炒作“次级房贷”的结果。

上述三次房地产危机的特点是:日本企业炒地,香港私人炒楼,美国投行炒房贷。日本是“土地神话”的破灭,香港是“楼市神话”的破灭,美国是“次贷神话”的破灭。

这说明:房地产危机和资产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形式的投机炒作。

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房价只涨不跌”、“炒房稳赚不赔”的“房地产神话”,以及大量囤地囤房现象。这和当年香港“楼市神话”如出一辙。

5.“涨价归公”与“涨价归私”

“涨价归公”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房地产涨价之增值实质上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价值,应该收归全体人民共享之,即“涨价归公”。反之,为“涨价归私”。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开征了资本利得税(CapitalGainsTax),对“不劳而获”征税。例如,企业利润必须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企业股东的分红所得则需缴纳资本利得税(股息所得税)。企业利润是投入了劳动和资金而创造出来的,企业还忙得团团转,而股东所得却是“不劳而获”——坐着等分钱。资本利得税一般适用于不动产、投资、证券、股息、利息,收藏品等。

韩国转让“第3处房产”的资本利得税率为60%且不管持有期多长。剩下的40%,扣除房贷利息、中介费等等以后,所剩无几,如同“涨价归公”。

韩国买房要缴纳“财产取得税”,一般住宅的税率为2%,豪宅为10%。房屋保有阶段要按年缴纳“财产税”,一般住宅的税率为0.15%~0.5%,别墅、高尔夫球场、高档娱乐场所的税率为4%。此外,对拥有超过规定标准的住房和土地者还要按年课征“综合不动产税”,税率为1%~4%。

越南2009年以前没有资本利得税。2007年1月越南加入了WTO,开放了外资进入房地产和股市,当年房价暴涨。2008年,越南楼市和股市下挫达60%,全年通胀率达23%。当时媒体惊呼越南爆发了经济危机。2009年1月1日起,越南实行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从原来的4项增加到了10项,包括房地产、投资、证券的资本利得税,以及继承税等;炒楼情况随之剧减。

目前,实行房地产“涨价归私”的经济体主要有: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2010年,这三个经济体的房价涨幅高居世界前列。香港和新加坡都没有资本利得税法律,炒楼炒股无税。2010年,香港和新加坡都只好通过提高印花税来打击炒房,抑制房价上涨。

6.中国的土地增值税

中国房地产的“资本利得税”称之为“土地增值税”。

199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简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土地增值税。”

但是,该条例的立法质量实在不敢苟同,实际征收率很低。特别是,连税局自己都搞不清楚怎样能够计算出二手房的“土地增值”,无以征收二手房的土地增值税,以致炒房无税,炒房情况越来越严重。

台湾也有土地增值税。1930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土地法》首次规定了土地增值税,当时最高税率达100%,这完全体现了孙中山的“涨价归公”理想。1946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第143条第3款规定:“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征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共享之。”

台湾对房屋及其土地,分别课征“房屋税”和“地价税”,这称之为“分离课税制”;而大多数国家都将房屋及其土地视为一个整体“不动产”,课征不动产财产税。

台湾各县(市)地方政府需要依法公布辖区内每一块登记土地的评估价格:

(1)每三年公布一次各地块的“公告地价”。用于按年课征地价税。

(2)每一年公布一次各地块的“公告土地现值”。主要用于:一是作为房地产转让或设定典权时用于课征土地增值税;二是计算征地补偿。征地补偿一般要“加成”,例如“加四成”意指征地价格要比公告土地现值增加40%。具体的征地加成数据,由各县(市)政府同时公告之。

台湾有“一地三价”之说:市场地价,公告地价,公告土地现值。2010年,台湾公告地价平均为市场地价的21.96%,公告土地现值平均为市场地价的79.29%。

在台湾,土地增值税是地方政府税收的第一大税。2000年,土地增值税约占地方政府税收的36%,2008年约占23%。台湾的房屋买卖,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都要课征土地增值税。一般计算公式为:

土地增值=卖出时土地现值-买入时土地现值×物价指数-可扣除费用

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适用税率

可扣除费用包括:.改良土地费用,工程受益费,土地重划负担费用。二手房一般没有这些费用。

台湾民众可以登录政府网站,输入地块编号,自由查阅公告地价、公告土地现值,以及物价指数。

如果房屋买卖是在同一年度内进行的,由于政府一年只公布一次公告土地现值,故土地增值为“0”,因而无须缴纳土地增值税,所以台湾有“短炒”现象。据报道,当局准备以“暴利税”堵塞这个漏洞:转让持有2年以内的非自用住宅时,须缴纳10%~15%的特别税。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开征过土地增值税,现在大都已经改征资本利得税。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房屋增值=资本利得”的概念,但房屋增值其实就是土地增值。目前,世界上大概只剩下海峡两岸还在采用“土地增值税”。

台湾土地增值税采用累进制,历年最高税率如下示:

台湾土地增值税的最高税率

年1954年1964年1977年2005年至今最高税率90%80%60%40%

由上表可见,台湾土地增值税的最高税率越来越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房屋需求量较大,此时必须“涨价归公”以防投机炒卖,所以税率很高。房屋供过于求之后,特别是进入了“后城市化”时代,税率应该调低,以刺激房地产市场;所谓“涨价归公”也就变成了一部分归公,一部分归私。

目前大陆正处于城市化高速进程中,此时应该“涨价归公”,否则将会出现许多问题。

7.资本利得税与所得税的关系

资本利得税的课征有二种情况:

(1)资本利得税已经包含了所得税在内。例如,台湾征收土地增值税之后,不再征收所得税。

(2)资本利得税不包含所得税在内。例如,大陆征收土地增值税之后,还要再征收所得税。

大多数国家的资本利得税都包含了所得税,甚至直接称为“所得税”,例如,“利息所得税”其实就是一种资本利得税。资本利得税不得扣除利息,因为投资者应该自负投资的利息。

8.“财产性收入”与“不劳而获”

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当时成为新闻热点。

但是,“财产性收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质是社会创造的财产增值。所谓“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创造条件,例如炒房免税,将社会创造的财产增值归于“不劳而获”的私人,从而“涨价归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9.完善土地增值税的建议

中国目前征收土地增值税的情况不如人意,其原因在于计税办法太复杂,漏洞太多,争议太大,特别是转让二手房无法计税。

9.1二手房的计税方法

建议转让二手房的土地增值税的计税公式如下:

土地增值税=(卖出价-买入价×物价指数)×适用税率

上述公式其实是认为:土地增值=房屋增值=社会共同创造的价值

适用税率宜采用“保有时间累退制”:房屋保有期越长,保有成本就越高,适用税率就应该越低。例如规定,保有期2年以内的税率为60%,保有期2~4年的税率为50%,如此等等。但转让第三处或第三处以上的房产,不管保有期多长,建议税率一律为60%。只要二手房市场没有了投机炒家,开发商的新房价格就会回归正常,因为此时开发商将面对百般挑剔的自住者,而不是“炒房团”。

取得和保有房屋的成本,例如契税、中介费、律师费、利息、管理费、维修费、财产税等等,均不应扣除。但如果房屋进行过二次装修,则应扣除“永久工程装修费”。由于核实装修费非常麻烦,有些装修项目的使用寿命还很短,以致税局难以实事求是,所以国外的新房一般都是“装修房”,罕见“毛坯房”。

所谓“限购令”和“限外令”,其实就是有选择地将社会创造的价值(土地增值)以“财产性收入”名义归于不劳而获的某些人,并进一步强化了户籍壁垒,人为制造出更多社会公平问题9.2“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建议

“小产权房”没有缴纳过“70年批租”,所以有关部门认为其违法。但法律并没有要求强制实行“批租制”。所以建议,审查合格后的“小产权房”应该合法化,确权颁证,并且:

(1)“小产权房”实行“年租制”,按年缴纳财产税(房产税)0.5%~1.5%。

(2)转让“小产权房”必须缴纳土地值税,计税办法如上节建议,保有期应从颁证之日起计。

据说,某市“小产权房”数量占住宅总量的40%。但为什么不可以在“涨价归公”的前提下,使“小产权房”合法化呢?同样的道理,只要房地产“涨价归公”,政府为什么不开放其他建房模式呢?

9.3减免土地增值税的建议

为了保障自住者的合理需求,例如小房换大房等,应该制定“以旧换新”的退税政策,例如:

(1)出售旧住宅时,应依法纳税,领取“缴纳土地增值税证明”。

(2)三年内,购买新住宅时,凭上述纳税证明退税。

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祖孙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互赠住房应该免税,但以后转让这些“赠与房”时必须缴纳土地增值税,并且“买入价=0”。此外,拆迁房应该免税;退休人士卖掉唯一住房换钱颐养天年时应该免税;重病者卖掉唯一住房换钱治病时应该免税。如此等等。

10.结束语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第1款:“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第1款:“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中国政府已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了这部具有强制性的国际公约,并多次宣布将实施该公约,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仍然没有批准该公约。

中国政府应该遵守国际承诺。地方政府也不应限制公民选择住所的自由,陷中央政府于不义。此外,商品房没有政府补贴,不应限购,这与限购保障房是两回事。

政府本应鼓励和帮助公民买房,以提高生活水平和增加“涨价归公”等税收,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限制人民买房,以致不但减少了政府税收,还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这真是愚不可及。

如果继续坚持房地产“涨价归私”政策,其结果将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

[1]日本东京都政府中文网站:东京的人口

[2]香港房屋委员会网站,《房屋统计数字》(下载页):

涨价范文篇4

商务部日在其网站消息称,上周,中国57种主要食用农产品中,其中蔬菜价格涨幅较大,18种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上涨六个百分点。粮食价格小幅上升,肉类价格稳中有涨。中国广播网月日的消息,北京新发地市场月的监测数据显示,46种蔬菜中,有42种蔬菜价格上涨。其中,不少蔬菜价格涨幅翻番,包括白菜、油菜、茴香、蒿子秆儿、芹菜等,占到蔬菜种类的近一半。

农产品大有一触即发全面涨价的势头。在目前国际粮食出现降价的总体趋势下,为何我国的农产品出现了这样涨价的趋势?

其实这还得从我国今年在全球一花独放找原因。最核心的原因应该是近一年来的宏观经济过分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已把房价炒翻了天,而目前我国整体经济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大量资金必然要找价格低而又涨价潜力大的产品,而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一直严重背离。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中国出现“资产性泡沫”的前奏?

涨价范文篇5

据报道去年售价还是93.5元的药品,如今价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售价1580元……就在各地纷纷开始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期间,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已经有30多个品种的药,价格出现了幅度不一的上涨。而从这些药品的涨价时机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

二、原因:

药价形成机制存在漏洞

按照我国目前的药价形成机制,药品价格基本上分三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则由所在省制定指导价格;其余的药品,按照市场状况自主定价。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是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但由于工作量的原因,对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国家发改委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每一种药的价格。结果就变成了药企向所在地物价部门登记备案,国家发改委再参考各地招标价格,这样一来,发改委定价参考的,往往正是企业上涨以后的价格。不少药企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靠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能够层层过关抬高价格,这样一来,国家发改委采集的价格数据就成了高价,降低药价的初衷就被打破。

三、对策

一、基于医保药品涨价的原因,为了能“严格成本核查”,价格与成本调查应该交给没有利益关系且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承办完成,这样不仅能保证药品成本数据采集的纯净,而且也能有效避免权力寻租,以及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是要实行低价药品生产补助制度。对患者需要而且价廉的药品,在招标确定生产药企之后,为了确保药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政府建立了一种补助制度,当药品出厂价与成本价出现差亏时,政府就给予药企一定补助。同时,对这些生产低价药品的药企,在税收方面政府还给予适当优惠,让药企有利可图,从而保证低价药品市场供给的充足性和持久性。

涨价范文篇6

关键词:自然垄断需求价格弹性效率特许经营投标制

一、引言

2001年1月4日,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公布2001年春运火车票票价上浮方案:节前,广州、上海、北京站始发的部分列车,节后上海、郑州、成都、南昌站始发的部分列车,以及其他地区的少量运力紧张的列车、新型空调车票价上浮20%,其他列车上浮30%,儿童、学生、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票价不上浮。[1]

在经济领域日渐开放的背景下,眼下还在实行资源和价格垄断的行业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就是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行业,每次政策调整,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龙年末的机票飙升议论声刚过,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一事又是引来众人评说。现在,让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下“铁老大”的涨价行为。

二、“铁老大”自然垄断及经营缺陷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的定义,“垄断”一词的原意是“排他性销售的权利”[2]。现在它已被用来描述一个厂商或几个厂商在一给定市场上对某一产品具有排他性的控制。这里,采用鲍莫尔的成本次加性(Subadditivity)定义“自然垄断”(Baumol,Panzar,andWillig,1982)。“成本次加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对某个既定产量,由一家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要小于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如果成本次加性成立,则该产业是一个自然垄断产业。这时,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也可能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铁老大”就是个典型的自然垄断企业。它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且很难转用于其他用途,具有很大的沉淀性。这种经济特征使得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置铁轨展开竞争的做法非常不经济。因此,铁路行业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型自然垄断。更确切的讲,它属于那种有进入障碍的自然垄断,因为大量沉淀的固定成本已构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中国的“铁老大”作为一个自然垄断部门,都有以下几点缺陷。[3]

1、管理松懈

每一个厂商都想使其成本最小,而且任何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不论是竞争行业或是垄断行业),都会在其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然而,现实中,中国的“铁老大”不必经过激烈竞争就能赚很多钱,它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进而表现为低效率,这被称为管理松懈。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4]在北京、武汉,西安三城市900位常驻居民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来看,群众普遍表示:尽管近年来铁路部门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铁路部门管理松懈问题依然很严重——29.3%的人认为购票难,36.3%的人认为铁路设施落后,服务不尽如人意,27.3%的人认为某些路线乘车环境差强人意……

自古以来,“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是政府部门的一大特征,“铁老大”也没能避免,面对即将入世的形势,可以预计管理松懈这一“硬伤”,可能将会是“铁老大”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

2、不大关心研究与开发

“铁老大”是一个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补贴。就算其不进行体制改革、降低成本的努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损失。换言之,它常常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和压力。除非出现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一是公路,航空等的竞争迫使火车行业做出反应;二是“铁老大”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使整体福利这块蛋糕变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周围压力使其改革创新成为必然。在中国,人口众多是一大特征,而且目前的公路、航空网还远没有铁路网那样发达,所以情况一在短期内难以达到。

3、人为夸大价格,提供的服务量受限制。

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成本递减的技术特点排除了完全竞争。对“铁老大”来说,平均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成本又低于平均成本。于是,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价格就会低于平均成本,而这样“铁老大”就会蒙受亏损,利润成为负数。如图1所示:

图中阴影即为损失。所以“铁老大”不会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生产,而是会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在Pm价格下提供Qm量的服务。这已然造成了全民福利的损失。因为QC才是社会有效率的产量,Qm<QC,在Qm的产量上,对消费者的价值大于铁路部门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增加服务量将增加总剩余。

从理论上讲,对于这样的自然垄断,政府应按边际成本定价原则(marginalcostpricing)或平均成本定价原则(averagecostpricing)实施价格管制,并适当的给予其补贴,以减少自然垄断造成的全民福利损失。然而就价格管制而言,在未涨价前,火车票价格基本上是未加修订的根据我国铁道部部门提供的成本数据确定的。显然,这种价格制定方式使得不存在竞争压力的铁路部门,很容易将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Monopolyrent)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从而导致车票价格以较大的幅度超过了正常的成本。正如《经济学的世界》一书中描述的,这造成了生产无效率(productioninefficiency)和资源的错误配置(resourcemisallocation)。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想通过补贴来降低价格,使得社会稳定(实际上也一直如此),那么主要途径只有税收。而税负的增加又明显地会导致其他经济成本,使得社会福利减少。

综合起来,在“春运”涨价之前,“铁老大”的垄断地位和缺乏竞争的状况,已经使消费者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的无谓损失。

三、“铁老大”涨价行为分析

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利用自身行业垄断的优势提升车票价格的行为,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的,不属于市场行为。本来在运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铁路车票涨价本无可厚非,但票价只涨不跌自然不合理。另外,春运涨价本身就不合法,因为属于公共服务的铁路调价,应按《价格法》举行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涨价是按市场规律操作,那么面对正月初一、初二的一些空荡荡的列车,“铁老大”没理由不降价。

根据垄断的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孙亚峰,1998),有图2

其中,假设需求曲线AB为线性,AC为边际收益曲线。AC在AB之下,所以图2反映的是一个垄断行业,也就是上文分析的铁路行业。设价格为P时,需求价格弹性为Ed:

根据各线段所代表的经济含义,OP=P,FQ=MR:

换言之,当弹性有区别时,“铁老大”可以在丝毫不作任何改进的情况下,在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市场(A)索要比较高的价格,以增加其垄断利润(此时的价格称为“差别价格”)。

在春节这一特定期间,会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向各类运输中心。此时,回家感受亲情的收益会非常大。一般来说,安全,迅速而又较便宜的仍属火车。所以,春节时期,中国大量流动人口乘坐火车的需求弹性很小,可以说具有刚性,且需求量非常大,符合A市场特征。

在未调价前,铁道部这一国有企业作为垄断部门,通过垄断价格已经增加了它的生产者剩余,且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无谓损失。为了简化分析,假设MC为一常数,如图(3)S◇NBCM为损失的消费者剩余,S△MAN为无谓损失,垄断部门利润增加。

图3垄断的无效率

在中国,春节期间,学生客流、民工客流、职工探亲等几股客流完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客流高峰,且它的需求弹性很小。“铁老大”应用“差别价格”将因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得来的原票价再次上涨,使广大旅客的境况更为不利——

上图(3)因此发生变化。需求曲线DD向右上方移动且变陡峭。此处,以J点为轴,向右上方移动需求曲线。设它与价格轴相交于E点。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又因为:垄断行业在需求曲线是直线的情况下,MR曲线的斜率总是需求曲线的斜率的2倍。所以,可画出涨价后的边际收益曲线MR2。边际成本曲线MC相对于需求曲线DD变化不明显,此处令其不变。面对类似A市场的现状,“铁老大”将原本就不合理的票价上调:价格由P1涨到P2,需求曲线由D1变为D2。为简化分析令供应量Q不变,则变化如下图4所示:

由于弹性很小,火车票涨价,并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削峰平谷”的效果,但却实在能使“铁老大”再狠赚一笔。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又在原来的损失上增加了S◇ABCD+S△BCJ,无谓损失又增加了S△BCJ。其中,面积为□FGCD的消费者损失,并不构成整个社会的损失,它只不过是种收入转移。但是它助长了铁路行业维持低效率经营现状并获取超额利润的欲望,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增加的△BCJ部分的无谓损失,却实在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另外,垄断造成所得配置不均及资源运用低效率(x-inefficiency)。也就是说,“铁老大”通过“春运”涨价多获得的那部分收入,很大程度上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旅客们的角度讲,他们接受高价票的选择是无奈的。从社会角度看,“铁老大”的这种不合法,貌似符合市场机制的行为,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铁老大”的自身问题,而且给整个社会的福利造成损失,影响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车票上涨的同时,服务和管理并没有明显改善,其原因仍是缺乏压力与动力:“铁老大”本来就已将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现在又涨价,使其转嫁了成本,获得了更高的垄断利润,更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了。

总之,春运涨价的行为:(1)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春运中客流,但不能有效的削峰平谷”;(2)使“铁老大”短期内又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却损害了大多数旅客的利益,使全民福利降低;(3)“涨价”无法促使“铁老大”摆脱其三个缺陷,且使其更满足于目前低效率的状况,减弱了改革创新的动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阻碍。

四、政策建议

对于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如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必须兼顾其社会目标,而非单纯盈利目标。“涨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有可能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这方面,香港对公用事业的管理可资借鉴。香港公用事业的体制有三种基本形式:1)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的公用事业。2)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公司,它需要经过投标才能获得政府的特许经营。政府对特许公用事业的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二是管理批准企业服务价格。3)不受政府管制,由私商经营的公用事业,主要是燃气供应与集装箱码头。在香港公用事业的三种体制中,占主体的体制是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

综合前文分析和我国的经济现状,在此提出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建立内部竞争性机制。

从逻辑上讲,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管制、补贴等手段,使其得以按边际成本定价(marginalcostpricing),可以提高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在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而且铁路部门又严重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所以此种方法不一定总能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

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Franchisebidding)(Demsetz,1968),由政府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一个或数个地区某一时期(几年)的经营权,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经营特许权。显然,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由价格管制引出的诸多弊端,又可以以此建立激励机制,有效而经济的约束铁路垄断行为,从而,车票价格也可以降至有效率的平均成本水平,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

这一建议有其可行性。第一,投标的企业仅有经营权,不存在资产转让问题。第二,特许合同的款项较简单,包括1、铁路设备的维护,2、企业服务价格,3、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这样,政府监督、管理较为方便,且可以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发展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引入外部竞争机制。

大力发展公路、航空系统,使之降低成本,分流旅客。既可缓解各站点的旅客流量,又可以给整个铁路行业以压力,提高整体效率。

结束语:春运涨价,没能使“铁老大”的旅客分流多少,却使其在未改变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下又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客观上再一次降低了其改革创新的动力,降低了全民福利,阻碍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以上分析是立足于中国,对拥有自然垄断的地位的“铁老大”春运涨价行为的分析。仅分析了短期的情况,对长期没有涉及。本文否定现有的涨价行为,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亦旨在引起更多人的思索与探求。

参考资料:

哈尔·瓦里安(美),1997,《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斯蒂格勒茨(美),1997,《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姜广东,孙亚峰主编,1998,《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帆,1993,《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商务印书馆。

李梦梅等,2000,《区域经济前沿》,经济管理出版社。

罗杰·弗朗茨(美),1993,《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

周弘,1998,《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

Baumol,W.j.,Panzar,J.C.,andWillig,R.D.,1982:ContestableMarketsandTheoryofIndustrialStructure,NewYork:HarcoutBraceJovanovich,Ltd.

Demsetz,H.,1968,“WhyRegulateUtilitie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1:55-65

[1]以上数据参见南方网(2001年3月13日)。

[2]哈尔·瓦里安(美),1997,《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48页。

涨价范文篇7

【关键词】机会成本;弹性需求价格;消费者剩余;市场失灵

背景:从五月初开始,猪肉价格一路攀升,达到了十年以来价格的最高点,这也是全国各地的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5月末,猪肉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猪肉大涨价啦!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就是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原因之二是2006年以来,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目前,商务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各地的市场监测,引导养殖户适当补栏,增加市场供给,引导货源流向,调剂区域间的余缺。

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涨价的原因,应该主要从供给(supply)和需求(demand)两方面来分析:

从影响供给(supply)的因素:价格,投入产品的价格,技术,期望,生产厂商数量来看:

1)从价格(price)方面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去年生猪收购价格低,养猪户纷纷屠宰母猪,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直接造成可繁育母猪数量大幅减少,导致目前猪出栏量减少,市场上仔猪供不应求。这一系列价格因素导致了生产规模的减少,养殖户的减少,猪肉的供给的减少是必然的。

2)从生产投入的成本(cost)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去年四季以来,玉米等饲料原料涨价,使猪饲料从去年的1.38元/公斤涨至今年的1.58元/公斤,仅此一项使一头猪的成本上涨近200元;饲料价格的上涨致使饲养成本的提高。再是屠宰费和运费上涨间接影响生猪的生产成本。目前的屠宰费为32元/头比去年同期上涨10%。由于受成品油价和交通部门限载的影响,造成生猪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上涨0.05元。饲养人员工资上调拉动了生猪成本的上扬。生产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了养殖户生产积极递减,大量的缩减规模。从而导致了供给的减少。

3)从生产的厂商的数量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据统计,去年四季度冀、鲁、豫、苏、浙、皖、川、渝、湘等9个主产区的生猪总存栏,除河北、重庆略有增长、河南基本持平外,其余6个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1月份生猪总存栏1.79亿头,比上年同期下降2.1%。与上海市毗邻的苏、浙、皖3省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11.6%、1.9%和6.7%,导致养猪量明显减少。厂商数量的减少,养殖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供给。

4)从期望(expectation)来看是如何影响价格---内地市场从生猪收购到屠宰,再到市场销售,中间环节多,费用高,使得养猪户的利润空间薄。不少养猪户的理性选择就是退出这一行业,所以养猪人减少。正是由于养猪人对养猪的期望值不高,积极性不高,也影响到了供给。

5)从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多,以及在外务工待遇和工资的提高,大部分身份为农民的养猪户会选择进城务业而放弃养猪。养猪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了,会计利润减少。造成养猪户减少了,因此直接影响到了供给。

6)影响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政府加强了对猪的监控力度。最近几年,政府采取许多手段严格控制垃圾猪的生产与销售,基本上杜绝了垃圾猪流通。尽管垃圾猪不在正规的生猪存栏统计中,但由于垃圾猪也是猪肉供给的一个来源,并且在某些地区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所以垃圾猪的有效控制也减少了一部分供给(这一项措施是有利于消费者的,并不能因为垃圾猪减少供给而提倡垃圾猪的生产。

上图反映的是由于生产商投入的成本不断的提高以及厂商数量的减少等因素,导致供给的减少。供给由原来的(supply1)减少到了(supply2)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新的均衡点也发生变化。

从影响需求(demand)的因素:收入,品味,和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期望值来看。

1)中国的农村人口之多,消费的者之多,农村市场广大,而当前正值农忙季节,农村市场对猪肉需求量增大。这必将导致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端午节即将来临我国的传统习俗肉食来庆祝节日,以及肉粽等新产品的出现,市场猪肉需求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猪肉价格仍有上升的可能并不会影响对猪肉的需求。

2)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需求的增加。考虑到去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的增快,以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达到近几年新高,收入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中国肉食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因而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资本增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的增加。

3)人们的偏好和品味也影响到需求。猪肉一直是中国大部分地区食用的主要肉食,也是人们认为营养的主要来源。并且猪肉在煮食方面比较容易搭配。虽然猪肉一直在涨价,但市民对猪肉喜爱有加。需求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4)相关产品价格。由于其他的肉食产品如猪肉,羊肉,鸡肉等价格相对比较高。虽然猪肉价格上涨,但也没能影响其需求。需求仍在增加。

5)消费者的期望值(expectation)也影响到需求。因为今年春天中国某些区域发生了禽流感,禽流感尽管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鸡肉的供给,但更大的影响是对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消费者由于心理恐慌而减少对鸡肉的消费,而鸡肉与猪肉又属于替代性比较强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对鸡肉销量的减少必然导致猪肉销量的提升。

此图可见,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猪肉的偏好,导致对猪肉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线由(demand1)移动到了(demand2),价格上涨,需求数量也增加,均衡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弹性(elasticity)的角度来分析猪肉涨价。(为什么涨价却不影响其需求)

价格需求弹性小,涨价利于厂家。而价格弹性大则要降价,厂商才更有利。由于猪肉是部分可替代品,而非完全替代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小,商家涨价,不会影响他们的收益,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收益。由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的尖锐和厂商利润的驱动必然会导致涨价,为他们带来利润。

从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角度来分析涨价的社会效益。

由于猪肉的涨价,打乱了原有的平衡,价格上涨,而消费者意愿价格却没有变化。这样消费这剩余就大大减少了。虽然生产者(经销商)剩余多了。消费者剩余却大大减少,社会效益没有最大化。社会福利没有最大化。从这方面来说猪肉涨价没有起大应有的社会效应。反而社会福利减少,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涨价?涨价后该怎么办?

市场在调节稀缺资源上有其弱点和缺陷。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特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这次的猪肉涨价也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这样的一种弊端。国家通过会进行宏观调空,增加供给,缓解供给和需求矛盾,同时应该为养猪户增加福利。进而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从而使猪肉价格恢复正常。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理论叫蝴蝶效应,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简单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小小的蝴蝶翅膀有可能造成这么大影响,猪肉涨价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简直不敢想象。猪肉涨价对汽车行业也影响。对于这些工薪阶层的普通家庭,猪肉涨价会意味着什么呢?积攒几年下来有了买车的打算,突然间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了。猪肉这样的生活基本物资就像水电煤气一样,它的涨价必然导致其他商品的间接上涨—除了工资和废品回收价格。在有车的梦想与现实的营养健康之间,这些家庭必须要重新权衡了:这一阶层的人通常是4-2-1家庭结构,上有老下有小,没准还有房子在还贷,有多少人会延迟买车计划呢?应该不是少数吧。猪肉涨价更多对老百姓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民生有多艰有谁闻?老百姓也许听不懂过于枯燥的经济术语,也难以去把握通货膨胀的前因后果。但是。老百姓却是天生的“经济人“,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比如肉价飙升都会让百姓心惊肉跳,如芒刺在背。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了,生存势必愈加艰辛。难怪有人真切悲叹“啥都涨,就不见工资涨”。同时必然有不少人也会成为新的富豪。如同煤炭涨价后造就了一批巨富一样,猪行业即将崛起一批拥有强大消费能力的商业精英。

猪肉涨价也可能会使很多人转变成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比如海产品其一样能带来丰富的营养的食品。不少市民表示,已经开始考虑少吃猪肉,买别的肉、海产品或者菜吃了。只要我们用心在农贸市场看,海产品的买卖开始变得火爆。这次猪肉涨价决不是简单的涨价问题。其增加了人们生活成本,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引起了一条消费链的变化,带动了相关食品的涨价。这不能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结果,其实是市场的弊端,但随着养猪盈利能力的提升必然吸引更多养殖户加大仔猪的饲养,供给增加必然带来猪肉价格的回归,这是市场规律的作用,也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预计在随后4-5个月内我们将看见这一市场规律,供给和需求的规律演变也将持续表演下去。

参考:

[1]英文/(美)曼昆(Mankiw,N.G)<<经济学原理>>,出版地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7

涨价范文篇8

关键词:纳什均衡价格联盟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B2B、C2C、B2C等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快递行业的繁荣。目前国内的快递市场有国营的、民营的还有国际大的快递物流巨头,物流快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有数据表明,GDP每增加10%,物流就会相应增加30%。此外,随着国内速递市场的不断放开和世界流通领域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快递需求将会更加旺盛。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将发生较大的市场分化,物流市场格局会随之变化。我国快递行业的格局主要是三分天下:以联邦快递和UPS为首的外资阵营,主要占据国际业务,运营比较规范但价格较高;以中国邮政EMS为主导的国企阵营,其拥有法规政策优势,邮局网点无所不及,价格也比较高;以“三通一达”为主的民企阵营,野蛮生长、低价灵活、竞争激烈。在这3种主要的格局中,民企阵营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最广,2008年我国快递行业共有14亿件的业务量,而民企阵营就占据了近70%。“三通一达”是我国民企的代表,也是网购的主要物流合作商,主要包括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

二、博弈论理论研究

博弈论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是研究人们的策略互动行为。博弈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即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人们在交往合作中有冲突,行为互相影响,而且信息不对称。博弈论研究如何使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自愿做出大家都遵守和实施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增进社会的福利机制。

现代博弈论研究,始自大数学家冯·诺伊曼1928年和1937年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然而,博弈论这门学科的创立,则以冯?诺伊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1944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影响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年轻数学家纳什于1950年连续发表了两篇经典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和《讨价还价问题》。次年,又发表了著名论文《非合作博弈》。这一系列论文突破了“零和博弈”的框架,为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的讨价还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博弈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重要贡献表现在3个方面:1.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概念,建立了讨价还价模型。2.对于两人以上的非合作博弈会出现何种结果,给出了一种分析方法,首次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它揭示了博弈论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抓住了博弈论研究的关键,其后的理论发展大都是建立在对“纳什均衡”这一核心概念的修正和完善基础之上的。3.给出了谈判理论模型。

然而,纳什均衡的概念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仅适用于分析一些静态的非重复性博弈,当用它来分析动态的或重复性博弈时,所得的结果往往过于含糊和笼统。因此,在纳什的基础上,后来的泽尔滕精炼了纳什均衡概念,定义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备纳什均衡”(1965),以及进一步刻画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完备贝叶斯纳什均衡”(1975)。而哈尔萨尼则发展了刻画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1967-1968)。他俩进一步将纳什均衡动态化加入了接近实际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为后人继续发展博弈论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型。

三、“公地悲剧”博弈模型

“公地悲剧”已经成为博弈论中用来描述集体行动困境的一个经典案例。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常用的一个经典案例,一个村庄有n户农民和一块草地,农民可以在草地上通过养羊谋取收益。如果草地归某户所有,那么只有他才可以自由地在草地上放羊,这时他会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理,选择一个合适的饲养数量,记为q1。如果草地为公地,n户农民都可以在草地上自由地放牧,那么他们会从个人收益最大的原则出发,选择自己最优的饲养数,这时草地上羊的总数等于户农民饲养数目之和,记为q2。q2基于草地的私有性质,它既是符合个人最优,又是符合社会最优的羊的数量。q2基于草地的共有性质,经济学中已经证明不等式q1<q2成立。从不等式可以看出,尽管q2也符合n户农民的个人最优,但它并不符合社会最优,而且它还导致了放牧的外部不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以此认为,如果草地的产权公有,那么n户农民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不断地增加羊的饲养量,最终导致公用草地的过度放牧。这就是“公地悲剧”的由来和核心结论。

我们将n户农民养羊数目的确定过程,看作是他们之间博弈的过程,这时符合社会最优的总饲养量将是他们博弈的均衡结果,n户农民会自觉地将饲养量维持在符合社会最优的平均饲养水平,而且认为这一均衡结果会长时期地自觉维持下去,成为n户农民的共同意识,日积月累这种意识就上升为一种无形的制度。这种制度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它是内生的博弈规则,因而能够实施。

现在将博弈模型假设为:1.有n户农民;2.每户农民养牲畜的数量分别为q1...qn;3.牲畜总数为Q=q1+......qn;4.养每头牲畜的成本是C=4;5;5、每头牲畜的产出V是Q的减函数:V=V(Q)=(q1+......qn)=100-Q。纳什均衡时每户农民尽可能多放牧,即个体利益最大化:

易知,只有当总体利益最大化,即

易知,当Q=48时,,总体利益最大化时样牲畜的数量是48。

因此,我们得到结论:1.和全村的最优条件相比,纳什均衡时放养的羊的总数太多,全村的草地被过度的使用,即公地悲剧。2.出现这样悲剧的原因是,每个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相当于面临一种囚徒困境:在总体上有加大资源可能时,自己加大利用则自己得利,自己加大利用但其他人也加大利用时自己不至于吃亏,最终是所有人都加大利用资源,直至不能再加大的纳什均衡水平。3.这说明纳什均衡常常是低效率的,如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数进一步增加,纳什均衡策略的效率会更低。

四、实例研究——网购快递涨价联盟的瓦解

2009年年末,大雪突如其来地袭击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随后,多地大雾弥漫,橙色预警连响多日,油价上涨,有关汽油的税费纷纷恢复。这些导火线意外地“点燃”了一个长期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行业快递行业。11月21日快递公司韵达宣布涨价,23日圆通快递和申通快递宣布涨价,25日中通快递也宣布每票货物涨价2元,续重每公斤涨1元。4家快递公司的涨价幅度均达到20%以上。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申通,市内1公斤以内快递价格从5-8元,跨省快递价格从10元涨到15元,涨价幅度高达50%。至此,主宰民营快递市场(宅送业务)的四大公司(俗称“三通一达”)全部参与快递涨价,形成事实上的“涨价同盟”。而此前,快递价格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快递费需要30几元到20几元,而2009年,只需要几元一单,考虑到物价、人力成本等因素,价格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咋舌。表面上,快递公司涨价的理由如出一辙:北方罕见暴雪、南方大雾等天气,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大量货物积压、延误,加上油价上调,快递公司希望通过提价来弥补因此带来的损失,并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服务质量。

但专家认为,除了这些导火索之外,这次集体涨价的真正推手是长期以来的恶性价格竞争。快递业是盈利前景好、门槛不高的行业,这导致很多企业涌入。对于经营水平不高的快递企业来说,这一竞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价格。价格战近几年愈演愈烈,很多快递公司现在是零利润甚至是亏损经营。再加上快递服务同质化的特性,快递市场上的几万家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很小,更令价格竞争雪上加霜。据了解,在快递行业,5元同城快递已经是“保本”底线,而很多快递公司为了做“协议客户”已经把同城快递的价格压到3-5元,甚至2元,出现“接的多亏得多”的现象。

“三通一达”涨价公告一发出,就在网商中引起轩然大波。大量的网络卖家发出呼吁和号召不该忍气吞声,要团结起来抵制。除了他们(三通一达),还有10多家快递公司可供网络卖家选择。经过卖家和快递公司的多轮交锋,最终“快递联盟”中的韵达和中通两家率先宣布,针对淘宝卖家的快递价格不会高于此前在淘宝上公布的物流定价。事实上,绝大多数民营快递针对网络卖家的价格仍维持原价,涨价联盟已接近瓦解。快递公司此次只不过是想借天气带来的快递积压问题要挟消费者,形成炒作涨价之势。这和之前的牛奶企业、方便面企业酝酿集体涨价一样,无非是找借口形成行业价格联盟,所以其因利益冲突而土崩瓦解的结果可想而知。

从博弈论的角度也可以预见到这一结局,四大快递公司所形成的涨价联盟属于非合作博弈,他们之间并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每个人只强调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利益和整个行业的整体利益,由此形成的价格联盟最终势必会因利益冲突而瓦解。

涨价范文篇9

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6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1月10日宣布,今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涨,今后也不再上浮。至此,节逢年关之时,旅客不用为“一票难求”的同时再遭受票价上浮的“春劫”。这一政策实行后,将有数千万旅客直接受益,因此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纷纷为之鼓掌叫好、额首相庆。要知道在强大的垄断行业面前,普通民众既没有讨价还价“用手投票”的权利,也没有另寻出路“用脚投票”的自由。铁道部此次举措可以说是民本理念的回归。

2、当接到铁道部取消今年“春运涨价”的消息时,远在山西的郝劲松当时就跳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心口上悬挂的那块大石终于得以落下,“我认为这是民意的巨大胜利,这次胜利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样本。”“我深信我的力量能够产生蝴蝶效应,让更多个郝劲松都做拥护公益的事,我会是那个渺小的水分子,一旦受热则会让整锅水沸腾,民意不是个别人的事,其实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关键是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

3、今年春运火车票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的消息一出,好评如潮。有人将其归功于郝劲松的不懈努力,有人认为是民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是“铁老大”顺应民意的结果。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决定酝酿了一阵子,与外界盛传的“郝劲松致信铁道部部长呼吁春运不涨价”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铁路惠民。

4、铁路春运票价浮动方案始于2014年,首次对社会关注的春运铁路客运涨价问题举行全国听证会。铁道部当时拟订的调价报告认为,2014年铁路春运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最高涨幅拟为30%-40%。听证后,铁道部通知,2014年从北京始发的新型空调车和普通列车,在原票价基础上硬座上浮15%,其它席别上浮20%。2014至2014年的春运火车票价上涨未举行听证会,而调价幅度与2014年上涨情况相同。

5、持铁路春运票价上浮观的人坚持认为,这是为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矛盾,铁路春运车票涨价对春运高峰客流所产生的削峰填谷、调节客流作用明显。乍一看,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这一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价格杠杆必须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才能起作用。而铁路运输却连有限的竞争都没有,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同时,“削峰填谷”也好,“调节客流”也罢,其最大悖谬在于,本该以运输旅客为目的的铁路部门却以涨价手段力图阻止旅客的流动,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关于其价值取向的拷问。

6、再高的票价、再拥挤的火车,都无法阻挡回家的路所承载的浓浓亲情,这有关文化传统,无关垄断地位。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国人最具传统的节日。每至春节,离家在外的学生、打工者,多会选择返家团圆的方式欢度春节。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旅游流骤然聚集,形成极为庞大的客流。这一切都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这种“经济无涉”的文化传统,如果让垄断者的“局部让利”被涂抹上浓重的道德油彩,就会蒙蔽垄断者最本真的沉疴。

7、春运涨价之所以引来骂声,关键是人们对这一非市场化行为的目的产生了质疑。早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春运涨价就被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指为双重违法:缺少价格听证违背《价格法》,车票涨价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近年来,很多人大代表和法律工作者纷纷从经济、法律以及政策等多种角度对春运涨价提出质疑,“维权斗士”郝劲松无疑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代表。然而在最近一次与铁道部的交锋中,他却再次败下阵来。2014年12月1日,郝劲松状告铁道部春运涨价程序违法一案在北京市中院一审落判,法院当庭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虽然无数人都曾经指出春运涨价有违法律规定,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由此不仅给了铁路部门随意定价的自由,也使得他们可以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机会抛出所谓“不上浮”来俘获民心,普通民众还是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切,而没有任何表达意愿的机会。春运不涨价的结果当然是好的,但是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以及民意的监督,铁路部门依然是在以个人喜好左右着票价的走势。

8、在票价不浮动的好消息中,我们丝毫看不到权利支配决策的影子。一次次的诉讼,以及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陈情书,甚至包括其背后的强大民意基础,都曾经试图以法治作为阿基米德支点,在垄断的夹缝中,撬起垄断者习惯性沉重的傲慢,但这些尝试在垄断者的强势面前无一幸免于失败的命运。

9、铁道部取消春运涨价的作法,让人看到了其逐步改变非市场化行为,彻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努力和决心,但被垄断者所扭曲的价值规律,所能决定的只是垄断的强度,而强度的伸缩注定永远都无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通过正当程序伸张的权利以及“鲶鱼效应”式竞争机制的引入,我们的想象能够走多远,垄断者的春天就会有多么的坚挺。

10、铁路客运原本就带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特点,涨价与否应当征求消费者的意见,以及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反对春运涨价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春运涨价涉嫌程序违法也屡屡被人提及,春运不涨价本应成为一种常态,铁道部的表态显然来得太迟了一些。其实,按照价格与服务对应原则,旅客购买了同等价钱的车票,理应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服务,而囿于铁路部门的实际能力,春运时的服务质量普遍大打折扣,这时候车票不但不应该上涨,反而是应当下降才合理。

11、民众一次次对准春运涨价开炮,并不仅仅只是希望得到“不涨价”的结果,而是希望借此机会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借助于法律武器同各式各样的垄断行业展开博弈维权。从这种意义上说,程序的正义其实比结果的公正更重要。

12、铁道部最近宣布取消铁路春运客运票价浮动政策,并承诺在春运期间努力增加运力,加强调度管理,改善乘车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从过去以“削峰填谷”为理由涨价,到现在的价格回归,反映了政府在价格管理上认真遵循了“以人为本”理念。

13、随着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一方面,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另外一方面,春运的流向和流量更加集中。这都将使春运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考验。要知道,春运维系着交通、卫生、饮食、安全等诸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运中会不会出现诸如过度拥挤,黄牛猖獗,服务缩水,盗贼横行等现象呢?如果真是如此,即便是春运火车票降下来了,恐怕仍然会有大量旅客走不快,走不好,甚至还会让一些旅客的回家之旅变成了“伤心之旅”。

14、春运从来不只是一种单纯经济现象,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春运维系着人们的迁徙自由,还关联着流动人群的人身权、财产权。惟有真正提高春运的服务意识,保障旅客的基本生理需求和人身、财产生命安全,使他们快速、准时、平安、舒心地回家,才能真正实现今年的“以人为本”与和谐春运这样的目标诉求。

15、针对铁道部规定今年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上浮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提早做好准备,拿出可行的应急预案。这也就要求,必须把交通、卫生、安全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实现诸如票价销售畅通、信息上报及时、便民措施到位、打击黄牛与不法分子等等目标诉求,最终达到改善和优化春运的整体环境的目标。

三、申论要求

涨价范文篇10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6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1月10日宣布,今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涨,今后也不再上浮。至此,节逢年关之时,旅客不用为“一票难求”的同时再遭受票价上浮的“春劫”。这一政策实行后,将有数千万旅客直接受益,因此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纷纷为之鼓掌叫好、额首相庆。要知道在强大的垄断行业面前,普通民众既没有讨价还价“用手投票”的权利,也没有另寻出路“用脚投票”的自由。铁道部此次举措可以说是民本理念的回归。

2、当接到铁道部取消今年“春运涨价”的消息时,远在山西的郝劲松当时就跳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心口上悬挂的那块大石终于得以落下,“我认为这是民意的巨大胜利,这次胜利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样本。”“我深信我的力量能够产生蝴蝶效应,让更多个郝劲松都做拥护公益的事,我会是那个渺小的水分子,一旦受热则会让整锅水沸腾,民意不是个别人的事,其实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关键是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

3、今年春运火车票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的消息一出,好评如潮。有人将其归功于郝劲松的不懈努力,有人认为是民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是“铁老大”顺应民意的结果。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决定酝酿了一阵子,与外界盛传的“郝劲松致信铁道部部长呼吁春运不涨价”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铁路惠民。

4、铁路春运票价浮动方案始于2014年,首次对社会关注的春运铁路客运涨价问题举行全国听证会。铁道部当时拟订的调价报告认为,2014年铁路春运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最高涨幅拟为30%-40%。听证后,铁道部通知,2014年从北京始发的新型空调车和普通列车,在原票价基础上硬座上浮15%,其它席别上浮20%。2014至2014年的春运火车票价上涨未举行听证会,而调价幅度与2014年上涨情况相同。

5、持铁路春运票价上浮观的人坚持认为,这是为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矛盾,铁路春运车票涨价对春运高峰客流所产生的削峰填谷、调节客流作用明显。乍一看,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这一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价格杠杆必须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才能起作用。而铁路运输却连有限的竞争都没有,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同时,“削峰填谷”也好,“调节客流”也罢,其最大悖谬在于,本该以运输旅客为目的的铁路部门却以涨价手段力图阻止旅客的流动,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关于其价值取向的拷问。

6、再高的票价、再拥挤的火车,都无法阻挡回家的路所承载的浓浓亲情,这有关文化传统,无关垄断地位。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国人最具传统的节日。每至春节,离家在外的学生、打工者,多会选择返家团圆的方式欢度春节。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旅游流骤然聚集,形成极为庞大的客流。这一切都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这种“经济无涉”的文化传统,如果让垄断者的“局部让利”被涂抹上浓重的道德油彩,就会蒙蔽垄断者最本真的沉疴。

7、春运涨价之所以引来骂声,关键是人们对这一非市场化行为的目的产生了质疑。早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春运涨价就被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指为双重违法:缺少价格听证违背《价格法》,车票涨价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近年来,很多人大代表和法律工作者纷纷从经济、法律以及政策等多种角度对春运涨价提出质疑,“维权斗士”郝劲松无疑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代表。然而在最近一次与铁道部的交锋中,他却再次败下阵来。2014年12月1日,郝劲松状告铁道部春运涨价程序违法一案在北京市中院一审落判,法院当庭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虽然无数人都曾经指出春运涨价有违法律规定,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由此不仅给了铁路部门随意定价的自由,也使得他们可以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机会抛出所谓“不上浮”来俘获民心,普通民众还是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切,而没有任何表达意愿的机会。春运不涨价的结果当然是好的,但是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以及民意的监督,铁路部门依然是在以个人喜好左右着票价的走势。

8、在票价不浮动的好消息中,我们丝毫看不到权利支配决策的影子。一次次的诉讼,以及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陈情书,甚至包括其背后的强大民意基础,都曾经试图以法治作为阿基米德支点,在垄断的夹缝中,撬起垄断者习惯性沉重的傲慢,但这些尝试在垄断者的强势面前无一幸免于失败的命运。

9、铁道部取消春运涨价的作法,让人看到了其逐步改变非市场化行为,彻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努力和决心,但被垄断者所扭曲的价值规律,所能决定的只是垄断的强度,而强度的伸缩注定永远都无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通过正当程序伸张的权利以及“鲶鱼效应”式竞争机制的引入,我们的想象能够走多远,垄断者的春天就会有多么的坚挺。

10、铁路客运原本就带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特点,涨价与否应当征求消费者的意见,以及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反对春运涨价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春运涨价涉嫌程序违法也屡屡被人提及,春运不涨价本应成为一种常态,铁道部的表态显然来得太迟了一些。其实,按照价格与服务对应原则,旅客购买了同等价钱的车票,理应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服务,而囿于铁路部门的实际能力,春运时的服务质量普遍大打折扣,这时候车票不但不应该上涨,反而是应当下降才合理。

11、民众一次次对准春运涨价开炮,并不仅仅只是希望得到“不涨价”的结果,而是希望借此机会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借助于法律武器同各式各样的垄断行业展开博弈维权。从这种意义上说,程序的正义其实比结果的公正更重要。

12、铁道部最近宣布取消铁路春运客运票价浮动政策,并承诺在春运期间努力增加运力,加强调度管理,改善乘车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从过去以“削峰填谷”为理由涨价,到现在的价格回归,反映了政府在价格管理上认真遵循了“以人为本”理念。

13、随着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一方面,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另外一方面,春运的流向和流量更加集中。这都将使春运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考验。要知道,春运维系着交通、卫生、饮食、安全等诸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运中会不会出现诸如过度拥挤,黄牛猖獗,服务缩水,盗贼横行等现象呢?如果真是如此,即便是春运火车票降下来了,恐怕仍然会有大量旅客走不快,走不好,甚至还会让一些旅客的回家之旅变成了“伤心之旅”。

14、春运从来不只是一种单纯经济现象,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春运维系着人们的迁徙自由,还关联着流动人群的人身权、财产权。惟有真正提高春运的服务意识,保障旅客的基本生理需求和人身、财产生命安全,使他们快速、准时、平安、舒心地回家,才能真正实现今年的“以人为本”与和谐春运这样的目标诉求。

15、针对铁道部规定今年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上浮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提早做好准备,拿出可行的应急预案。这也就要求,必须把交通、卫生、安全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实现诸如票价销售畅通、信息上报及时、便民措施到位、打击黄牛与不法分子等等目标诉求,最终达到改善和优化春运的整体环境的目标。

三、申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