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33:24

造假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核算粉饰报表会计造假及其危害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

从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会计造假表现为两种类型:会计事项造假和会计报表造假。会计报表造假是故意谎报某些财务价值,造成增强获利能力的假象,从而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会计事项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盗窃,或将公司的资产转变为个人所有或使用。

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体表现在:

会计造假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会计造假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一、会计造假的形式

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后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的是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少接收政府有关部门的摊派。

1.资产虚增

(1)费用资产化

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入当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资产。企业通过将费用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存货不实

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3)固定资产价值虚假

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后造成的无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4)递延及无形资产摊销不足

递延及无形资产应当按时足额摊销,已经淘汰过时的无形资产不应当再挂无形资产账而应当将摊余价值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而许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使有价值或已经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不做相应的财务处理,却仍然作为资产列账,虚增了企业资产。

2.负债不实

(1)应付款项高估

许多企业的应付款项不及时或每年与往来单位核对确认清理,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应退未退、应付未付款项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应付款项(不包括长期应付款项)以及债权人已经不存在的仍挂账的也不少见,企业实际需付债务小于财务账面债务,企业应付款项高估。

(2)预提费用不实

许多企业为了调节当期损益,不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预提费用,而是根据企业调节损益的需求预提,有的企业应提的不提或不应预提及多预提的不及时冲销,致使预提费用会计科目反映不实。

3.虚报盈亏

(1)多计收入、少计费用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将未实现的收入作为收入入账,如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就确认收入实现;有些企业虚构客户虚开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一些企业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计入成本,或在结转成本时不按配比原则,故意少转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及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有的企业则将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利用“未达账项”弄虚作假,调节利润。(2)少计收入、多计费用

企业为了达到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目的,将正常的销售特别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税发票的销售,不按收入确认的条件进行确认,而是长期挂在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中且金额不变;有的企业则采取虚列预提费用,多提多摊费用的方法,达到虚减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对借入资金需按期计提利息,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应予以资本化。有些企业工程早已完工,仍长期挂账,借款利息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同时又可以少提折旧,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4)随意调整报表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如为了增大管理费用,直接在损益中多计管理费用,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增大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额,造成表账不符。

二、审计时应采取的对策

审计人员针对会计造假的不同形式,应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

1.存货不实的审计方法

督促被审计单位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规范会计核算,做好存货基础工作;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严格履行存货监盘程序。实施监盘前,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详尽计划;尽可能安排在被审计单位组织年终盘点时进行监盘工作,以减少工作量和时间性差异;实施监盘时,不仅要核对存货数量,还要关注其质量状况。

2.虚构销售,虚列应收账款的审计方法

一是检查企业的年度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照企业的销售量看是否出现销售总量大于生产能力的异常情况;二是检查企业年末、季末的销售合同和发货凭证、出库记录等原始凭证,看其有无出库凭证,其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有异常情况;三是对客户单位发询证函进行函证,向销售部门索取客户明细台账和对账单,将之与财务上提供的客户欠款明细表进行核对,以确认对方单位是否欠款。

3.少转成本,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少转销售成本会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方法,一是检查其成本结转方法是否遵循一贯性的原则;二是通过计价测试,看企业的期末存货单价是否异常;三是通过抽查盘点,对企业实际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差异。

4.销售收入不入账,做其他应付款或预收账款而隐瞒利润的审计方法

对此在审计中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检查进货数量及期末库存数量并与账面数量进行核对,看是否有异常;二是抽查原始凭证,看其人账依据是否合理、充分;三是对一些金额较大并长期不动的预收账款进行函证,以便对其真实情况进行确认。

5.当期费用不计入损益,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企业将当期发生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虚列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不计人损益。对此,审计时主要检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的列账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限进行摊销。

6.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操纵利润的审计方法

一是要检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及净值是否与使用年限相适应,如有些企业的房屋建筑物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而账面反映的净值还有相当大的数额;二是要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有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行为。

7.通过变更投资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的审计方法

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对策是检查投资企业的股权占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百分比,按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占被投资企业25%以上的股权时方可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

8.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虚增在建工程支出,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将无力消化的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虚列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支出中。对此,审计时要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条件,核查企业的在建工程是否达到可使用状态,以此来判定借款费用的处理是否正确。

造假范文篇2

根据4号公告所涉及的十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如下:

1.2003年湖南某上市公司,据分析是天一科技,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在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方式,多记存款1.31亿元,少记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2.在2003年山西省的漳泽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厂违反了国家规定,累计提取了3965.8万元的“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了生产成本。2003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上述资金金额上交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挂账,造成2003年生产成本多计了3965.8万元。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3.四川省天科股份于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623万元。

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了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全部财产。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能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

该公司已被证监局立案调查,该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称:2004年3月,公司将3000万元委托理财项目转让给成都博宏,实质是以受控证券投资账户内的1400余万元资产换取了3000万元无保障的债权,扩大了公司风险。同时,截止到2003年7月末,成都博宏仅归还100万元,涉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2900万元,公司也以挪用资金罪举报前高管,根据整改公告显示该公司财务管理和对外投资失控。

4.2002年,湖北武昌鱼公司的子公司与武汉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金额共计1.07亿元,截止2003年12月底,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账面反映将1.07亿元全部预付给供货方,但截止检查日,该子公司实际收到2311万元的货物,其余款项均由供货方直接或间接付给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大股东占用资金8376万元。

5.南京熊猫在2003年11月,为了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真实情况,向两家有限公司开具了两张金额均为4000万元的本票,上述两家公司将上述8000万元本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上市公司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述交易在一天完成。上市公司替大股东出钱归还欠款的行为,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6.天津磁卡2003年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文化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3247.61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4406.53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证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7654.14万元房产未能取得房产证的情况。该公司在2005年4月29日《增补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其他业务利润的相关事项公告》中做了披露。

7.华菱管线这2003年进行了在建工程——连铸高效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14410.93万元,已转固定资产(暂估)9019.72万元。而年报中只披露了当年完成投资额1270.53万元,少披露当年完成投资额1705.4万元,未披露已转入固定资产的9019.72万元,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

另一在建工程——以转代平工程项目,截止到2003年底在建工程项目账上未记录投资完成情况,但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该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为期初余额7180.66万元,本期完成5839.06万元,已转固定资产13019.72万元。造成会计帐目和财务报告数字不符。

8.ST昌源在1996年~2001年期间,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人民币1.56亿元,港币3747万元。2000年以来,上述公司因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经法院判决应由ST昌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上市公司仅对应赔偿的贷款本金计提预计负债,对应赔偿的贷款利息1616万元一直未计提预计负债,造成利润不实,未计提部分占2002年当期损益的213.6%,根据其年报,该上市公司2002年利润总额微756万元,以《4号公告》所述公司应计提未提的预计负债1616万元,恰占213.6%,由此可见,当年利润为虚假数字。

9.古井贡1996年以来,未经国家税务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2005年6月27日,古井贡公告,州古井销售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行与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2002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966万元,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25万元。

10.吉林敖东在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1)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和修订了不少财务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可行性较差。

(2)执法不严,长官意志浓厚,虽然《会计法》对财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单位的行政领导的心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全然不把会计法规放在心上,虚报瞒报,随心所欲,甚至是凭感情办事,关系比法大,权大于法,甚至会计人员也无法坚持原则。

(3)企业法制观淡薄。

2.企业内外部监管力度不够。从上述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可见为10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均没有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查不出,即使有几家能查出的,也没有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指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基本不起作用,大都是按长官意志做帐,因此,企业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很难查出。

3.注册会计师素质有待提高。(1)是注册会计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办事。(2)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上市公司略施小计,注册会计师就查不出问题了。

4.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如果,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法规能够这样规定:凡在审计工作中遇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不予以指出的,无论是查不出,还是查出而不指明的,应该取消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五年。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

造假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差错;会计造假;康美药业

一、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的关系

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18,以下简称康美药业)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多计货币资金299.44亿元货币资金、营业收入88.98亿元和净利润19.51亿元等,引起证券市场“炸雷”。而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兴田,在面对公众质疑回应说“财务差错和财务造假是两件事”,更是引起市场哗然。不同视角,分类和称谓不同。从会计核算角度看,有会计差错、会计造假、财务舞弊等概念区分。从审计监督立场看,会计差错就是错报,会计造假即是编制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财务舞弊就是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其中,舞弊包括编制虚假报告和侵占资产两大类。而从证券监管视角看,重大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行为均构成虚假陈述,具体如表1所示。另外,财务舞弊行为,一般指通过贪污、盗窃、挪用、拿回扣等非法途径侵占资产的行为,直接损害企业利益满足个人私欲,更多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范畴,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故下文主要区分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内涵不同,会计差错是由于计算或账户分类错误,采用了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自己对事实的疏忽或曲解,以及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所造成的,是表象。会计造假是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报表的一种行为,是会计差错的本质之一。(2)动因不同,会计差错,是无意或有意行为,而会计造假肯定是故意行为。(3)特性不同,无意的会计差错,尤其是不重要的会计差错行为,其社会危害性较低,但会计造假行为由于其具有隐蔽性、违法性,其社会危害性较高。(4)处理不同,针对不重要的会计差错,只需调整当期数据,重要的会计差错需要调整前期比较数据;而会计造假行为,不仅仅需要调整会计差错,更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5)发生单位不同,会计错误,较容易发生于会计核算水平较低的单位;财务舞弊导致的差错,较易发生于内部控制较弱化的单位;而会计造假,相关财务报告数据,做加法的(虚增收入、利润、资产等),一般容易发生于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做减法的(减少收入、利润和资产等),主要是中小企业,主要目的在于偷漏税款。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有一定的联系。会计差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会计造假、财务舞弊以及计算错误(如图1(a)所示),所以针对会计造假需要更正前期会计差错,调整前期比较数据,即会计造假是出现调整前期会计差错的原因之一。反过来,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主要是是针对已发生差错的一种纠正,其中也包括针对会计造假行为的一种修正和调整。因此,会计差错只是一种表象,并不是根本问题所在,即会计差错可能是一般会计错误所致,也可能是会计造假或财务舞弊导致,二者的关系如图1(b)所示。显而易见,康美药业300亿元的调账,不仅仅是“会计差错”———以康美药业为例(结果、表象),更是赤裸裸的“会计造假”(原因、本质)。

二、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

(一)康美药业基本概况。康美药业是由家族控股的民营医药制造业,主营中西药及器械等。其中实际控制人马兴田为康美药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控股股东康美实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普宁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法人,其家族成员马兴田、许冬瑾、许燕君等直接和间接合计持股比例达40.04%,具体股权结构如图2所示。(二)康美药业。“会计差错”事件由来康美药业“会计差错”事件直接源于其2019年4月29日的公告。其在披露2018年年报时,同时了一份更正公告———《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涉及包括调减近300亿元的货币资金等多项关于2017年度的“会计差错”。无疑给A股市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直到2019年5月30日已数度跌停,由“出事”前的10.88元报收4.41元,市值蒸发285多亿元,殃及22万户中小投资者,股票名称已更改为“ST康美”。大量股民已开始向康美药业索赔,律师已接单。康美药业“会计差错”事件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8年12月28日,康美药业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的《调查通知书》(编号:粤证调查通字180199号),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该公司立案调查。追踪溯源,2018年10月份即有自媒体质疑康美药业存在财务造假嫌疑,如货币资金和贷款双高、大股东质押股票过高、中药材毛利率过高等,由此引发负面传闻不断。(三)康美药业“会计差错”。的主要项目及规模公告更正涉及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显示,其货币资金调减了299.44亿元,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在建工程,分别调增了6.41亿元、57.14亿元、195.46亿元、6.32亿元,具体如表2所示。公告更正涉及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更正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分别调减了88.98亿元和76.62亿元,销售费用调整了4.97亿元,净利润调减19.5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调增了66.83亿元,具体如表3所示。从以上“会计差错更正”数据看,部分数据调整的规模和力度可谓史无前例,难怪质疑康美药业“会计造假”之声甚嚣尘上,引起市场哗然。(四)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是典型的“会计造假”康美药业的重大“会计差错”,本质上是会计造假行为,与早期的银广厦的股价神话、蓝田股份的现货交易传奇、德隆的帝国大厦和乐视的华丽包装等一起,必将载入我国资本市场史册。从本次康美药业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中揭示了几个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虚增巨额货币资金、虚增收入和净利润、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等。核心问题在于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和虚增利润,而其他虚假财务数据主要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捏造的:为了掩盖大股东违规占款,需要虚构货币资金,进而调整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了虚增净利润,必须虚增营业收入及调整相关成本费用,进而完全捏造利润表。可以看出,其三大主表完全是虚假的,针对报表使用者而言毫无利用价值。综上所述,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事件,无论从“会计差错”的更正力度和范围,事件的直接危害性,还是社会负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即从规模和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会计造假行为,同时披露的审计报告也掩盖了财务舞弊,康美药业和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中珠江)都将构成了虚假陈述行为。上交所在给康美药业的问询函中强调,“康美药业应当严格区分会计准则理解错误和管理层有意财务舞弊行为性质的不同”。康美药业的表面上的“会计差错”绝不能成为其实质上的“会计造假”的替罪羔羊。

三、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动因及分析

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也暴露出外部审计流于形式、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监管不力及公司治理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一)外部审计流于形式。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显示,康美药业自2001年上市以来,其报表和内部控制均委托正中珠江审计,长达18年之久。其中,注册会计师杨文蔚断续或连续担任了12年项目合伙人,每年的签字注册会计师也基本为杨文蔚、何国铨、吉争雄和张静璃等人员中的两人。康美药业近期公告显示,2019年度仍续聘正中珠江。年报审计收费随着康美药业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增长也是水涨船高,由最初的25万元上升到2018年500万元,如果加上最近几年开始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2018年度的审计收费达到了640万元,具体如表4所示。(1)长期接受委托,却并没有出具过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自2001—2017年度长达18个年度,正中珠江针对康美药业的年报均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尽管针对康美药业的2018年度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分别出具了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但据公告日期显示,签署审计报告日均为2019年4月28日,是在证监会下发调查通知书(2018年12月28日)之后,且报告内容也强调了调查通知书的事项,很难说明因审计本身导致非标意见,也说明长期接受委托和担任项目合伙人带来弊端。(2)没有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存在串通舞弊的可能。正中珠江接受康美药业委托长达18年,而后者却虚增货币资金299.44亿元、营业收入88.98亿元和净利润19.51亿元,调减了存货195.46亿元,以致爆发出“地雷”式的会计造假行为。一方面说明针对康美药业的财务报表,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实施有效的函证、严格的实质性程序和存货监盘,严重违背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也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与康美药业的“密切关系”非同一般,存在串通舞弊的可能。正常情况下,300亿元的货币资金实施函证,能够得到验证结果。康美药业“会计差错”案件,是正中珠江审计失败的典型表现,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注册会计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投资者有根据可以直接指控该事务所和相关注册会计师。2019年5月9日,正中珠江在康美药业的审计业务中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2019年5月13日,中顺洁柔(002511)股东大会否决了继续续聘正中珠江的议案。这一审计失败案件,不仅涉及处罚,也势必继续影响到正中珠江正在服务的客户。(3)外审机构难以独立。外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委托关系、直接支付方式,以及审计收费依据都损害了外审机构的独立性。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外聘的会计师事务所,表明上是接受全体股东的委托,而实际上接受的是管理层和高管的委托,其审计收费来源于管理层,而不是股东或控股股东。审计收费也由上市公司管理层直接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即直接支付方式,外审结束后由管理层签发、支付。与此同时,审计收费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总额或收入挂钩,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CPA与被审计单位共同造假或对其造假视而不见的可能性。这种委托关系、直接支付方式和收费标准,必将损害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具体如图3所示。外审机构需要从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做出权衡,也必将置审计师于两难境地。(二)违法违规成本过低。我国原《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①,“发行人、上市公司或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1]。简而言之,针对上市公司和高管的行政责任,原《证券法》顶格处罚分别为60万元和30万元。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而言,无关痛痒,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由于康美药业会计造假行为发生在2018年度之前,曝光于2019年4月,对其处罚也只能适用原《证券法》。上市公司高管违法违规,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很少,尽管《刑法》中有欺诈发行股票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等规定。即便个别高管承担刑事责任,但由于处罚过轻,不久依然能“重出江湖”。如早期的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就是明证,2001年蓝田股份的总经理瞿兆玉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和虚假注册资本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2008年,瞿兆玉再次被以单位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两次获刑后,瞿兆玉又因于2017年再次因寻衅滋事罪被法院提起公诉。而在此期间,其一直为中国蓝田总公司(非上市)法人,甚至传出其计划重入股市,收购兴龙实业股权事项的传闻。而民事责任又因难以追偿而无实际意义。很难说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与证券管理部门处罚力度过低不无联系。如在2014年度,同行业康芝药业(300086)因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最终处罚结果仅是对该公司警告和35万元罚款;对董事长、总裁洪江游给予警告,并处10万元罚款;行政处罚决定书下发之日,股价不跌反上涨8.50%[2]。从成本效益原则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所获得的巨额收益,远远超过其违法违规成本,因此处罚过轻,违法违规行为仍会屡禁不止,层出不穷。2019年8月16日证监会针对康美药业会计造假行为,按照当时的《证券法》进行了顶格处罚,对马兴田、许冬瑾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90万元的罚款,其中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罚款30万元,作为实际控制人罚款60万元(即分别对单位和个人的行政处罚),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和高管而言,根本起不到威慑效果。诚然,这一严重会计造假事件也客观地推进了2019年12月《证券法》的修订工作。(三)监管机制不健全。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计造假案件频发,数据造假规模越来越大、性质越来越恶劣,本质上与监管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除了前述的外部审计流于形式、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之外,也有以下原因:(1)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董监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造假并不是某一部门的问题,董监高没有起到应有监管作用,即公司治理不完善是原因之一。(2)缺乏明确界定会计造假的衡量标准,可操作性低。以至于如康美药业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直接将300亿元的会计造假辩解为“会计差错”。(3)退市制度难以有效实施。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因违法违规强制退市的案例较少,即使被警示也容易找到借壳方,改头换面重新进入证券市场。退市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地方政府借口就业和社会稳定、长期的大熊市让证券监管部门难下决心。(4)缺乏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制度。分散的小散户难以有效追偿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四)家族企业先天性公司治理失衡长期以来,马兴田既是康美药业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也是康美药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也是多家关联企业的法人,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高度集权式管理;其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创始人马兴田为核心的家族成员之上;家族企业本身带有一定封闭性。其创始人也极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内部控制失灵,正中珠江在媒体曝光后对其内部控制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即是明证。

四、减少上市公司借口前期会计差错进行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切实提升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的途径之一,是审计轮换制,包括轮换项目合伙人和注册会计师、轮换会计师事务所两种方式。赵韵和李世涌[3]针对审计轮换制进行了系统归纳,认为应实施换师和换所并举的审计轮换制度,换师不换所难以显著提升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从正中珠江审计康美药业案例看,在长达18年的审计中,共计有12年均为同一项目合伙人,尽管也执行了换师制度,形式上的换师并没有起到实质性效果;强制换师又换所,在实务中操作难度极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鼓励、支持、引导会计师实务所对调,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即对调式换师换所。提升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离不开审计收费问题。引入第三方支付[4],规范审计收费标准,也是提升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必要途径之一。比如借助税务部门或证券监管部门作为独立支付的第三方,按照审计时间等标准,预收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再根据实际审计进度拨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支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师事务所摆脱对被审计单位直接的经济依附关系,具体图4所示。(二)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打击力度。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主要是针对违法主体和个人行政责任的处罚较多,真正承担刑事责任的较少,而民事责任认定困难重重,导致违法违规成本过低。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或“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最高刑期都是3年有期;构成“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和“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的,最高处罚是5年有期。高敬忠等[5]研究指出,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相比,我国针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处罚,监禁年限和罚金均明显偏轻,仅在《萨班斯法案》中,美国证券欺诈行为最高处罚是25年有期并处2500万美元罚金。因此,尽快修改、完善《刑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定相关司法解释,严格贯彻执行新修订的《证券法》,加大惩戒力度,增强监管震慑力。(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需要强化对上市公司董监高的监管,专门制定会计造假的衡量标准,强化退市制度,建立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制度等。(1)强化对上市公司董监高的监管。会计造假不单纯是会计人员的造假,更多责任在于董监高。董监高拥有造假的动机和压力,如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业绩及经营成果挂钩、拥有公司股票即将解冻、利用内幕信息获取额外收益等动机,满足不同报表使用主体的不合理期望、面临退市或恢复上市、不良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等压力,利用信息披露机会实施会计造假,最后借口会计差错推脱责任。不仅要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不良诚信记录,纳入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还要建立健全公司董监高诚信系统和社会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个人破产制度,加大监管力度。(2)制定会计造假的衡量标准。可以根据营业收入、净利润、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总资产、净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报表项目错报的规模和性质,制定一套衡量标准。如以各报表项目数据的绝对值加权或取最大值,得出从造假合计数,再根据该数据规模和性质,分成Ⅳ、Ⅲ、Ⅱ、Ⅰ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一般、严重、非常严重和特别严重会计造假行为,性质恶劣的,递进一级或多级,具体如表5所示。或者根据未达到重要性水平、超过重要性水平(ML,MaterialityLevel)不同幅度,来衡量不同程度的会计造假等级,以便为界定所应承担的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作参考。构成特别重大的会计造假或财务舞弊的,与强制退市条件挂钩。(3)针对重大会计造假行为,监管部门可启动强制退市程序。这样从而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形成巨大的威慑力。进一步完善强制退市制度和提高退市率。(4)建立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制度。上市公司因会计造假导致股价崩盘、甚至退市,受害者主要是中小投资者。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尽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与处置证券公司风险,但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其资金来源的多样化,该基金可以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上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四)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有待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家族企业高度集权式管理就会暴露出其弊端,两权分离、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等授权式管理是必然选择。一旦创始人及其高管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必然发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及会计舞弊有着本质区别,会计造假是导致会计差错的原因之一,也是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之一,会计差错仅仅是表现形式。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是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和虚假陈述行为,正中珠江对其鉴证业务是典型的审计失败,都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事件,也揭示了我国证券市场外部审计机构流于形式、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监管不到位、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等事实,并相应提出优化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些建议,以期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编写.2019.经济法.第1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11-294.

[2]金玮华.康芝药业案例分析———是舞弊还是会计差错[J].时代金融,2017(2):292-294.

[3]赵韵,李世涌.审计强制轮换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09(6):53-58.

[4]陈颖.我国审计收费及改进———基于中美差异的比较研究[J].财会学习,2018(9):127-129.

造假范文篇4

关键词:辉山乳业;浑水公司;财务造假;传统财务分析

一、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国内外在财务造假识别上的发展阐述说明目前财务造假识别手段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针对案例辉山乳业公司,通过传统分析方法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再次,结合浑水公司沽空辉山乳业公司的两份报告中提取其财务造假识别手段;最后,探究传统财务分析在识别财务造假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启示。

二、对辉山乳业公司财务的分析总结

本文以辉山乳业公司和同行业对手光明乳业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来对比分析辉山乳业公司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从偿债能力角度来看,辉山乳业公司2013—2016年应对短期债务风险与长期债务风险的能力表现较好;分析其盈利能力中,虽从各指标表现盈利能力的时间趋势来分析,辉山乳业公司呈下降的趋势。但总体来看,辉山乳业公司的盈利情况较同行业光明乳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强,从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等数据分析,辉山乳业公司在同行业里处于一个较好的盈利情况。

三、浑水公司对辉山乳业公司的分析

浑水公司分析结论:2016年12月16日的第一份沽空报告认为辉山乳业公司是一个骗子公司,其公司价值为零;2016年12月18日的第二份沽空报告认为辉山乳业公司报告的收入存在欺诈现象。

(一)辉山公司盈利能力的造假

1.造假情况。首先,辉山乳业公司通过降低饲料成本以提高利润的方式缺乏科学依据,使得所宣称的强大产量非常不可信。其次,辉山乳业至少从2014年起一直对外宣称其生产乳制品原材料牧草苜蓿大部分为自身满足供应。然而大量证据证明,辉山乳业公司在原材料牧草苜蓿的来源均由第三方提供,即国外苜蓿供应商安德森和国内黑龙江的一位苜蓿供应商为辉山连续好几年供应苜蓿,单是安德森公司在2013年就给辉山乳业公司供应了相当于该公司2014财年消费总量一半的苜蓿。因此可以认为,辉山乳业公司虚假宣称牧草苜蓿大部分自供来夸大利润率的报告造假。再次,2016年,辉山乳业公司在年度报告中称其把乳制品的销售从传统营销方式转向新的“互联网+”模式,并声称线上销售的液态奶数量创造了销售奇迹。然而经过数据的搜集,线上销售的竞争对手蒙牛和伊利每月销售量均达上万件,而辉山乳业公司最为畅销的产品往往只有千余件。数据表明,辉山乳业在2017财年中宣称由于平均售价增加而导致销售额增加的信息令人难以置信,存在欺诈行为。

2.分析方法。首先,浑水公司请教了中美两国奶制品的专家,在探讨辉山乳业公司通过降低饲料成本以提高利润的方式所存在的潜在可行性后,认为辉山乳业公司此种行为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在通过分析了辉山乳业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数据后得出,辉山乳业公司销售数量下降导致的营业收入下降比率超过了饲料成本的节省比率,最后证实了专家所认为的观点,使得辉山乳业公司通过降低饲料成本以提高利润的方式缺乏科学依据,使得所宣称的强大产量非常不可信。

其次,浑水公司为了解辉山乳业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调研其供应商,即国外苜蓿供应商安德森和国内位于黑龙江的一位苜蓿供应商,得出辉山乳业公司所声称原材料苜蓿自给自足的信息为假的结论。

再次,浑水公司采用在网页上随机抓取数据的科技方式,搜集了辉山乳业公司、蒙牛和伊利在产品、销售以及价格在苏宁以及天猫网站三个月内所呈现出的情况。分析后得出蒙牛和伊利无论从营业额的增长率,还是在营业额的绝对值,均比辉山乳业公司高,且营业额超过辉山乳业公司1500倍,使得辉山乳业在2017财年中宣称由于平均售价增加而导致销售额增加的信息令人难以置信,存在欺诈行为。

(二)辉山公司偿债能力的造假

1.造假情况。辉山乳业存在大量巨额短期债务,很有可能明年面临违约的风险。2.分析方法。2016年7月,浑水公司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辉山乳业公司已经停止了价值68亿元的西丰液体奶场的建设,辽宁康平开发区宣称价值88亿元的液态奶设备仅仅是一些奶牛雕像,辉山乳业近期在做奶牛售后回租的尝试,辉山乳业还将88%的债务通过PP&E进行租赁和股权保证或担保等,这些引起了浑水公司对于此行为的疑虑。综合以上调查得出结论,辉山乳业很有可能明年面临违约的风险。(三)大股东的占用1.占用情况。辉山乳业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凯至少窃取1.5亿元资产。

2.分析方法。自2011年起,中国牛肉价格较牛奶价格的飞速上涨,牛肉生产量低于需求量。在这一趋势下,辉山董事局主席杨凯所拥有的牛牧场公司成为最大受益者。其拥有的辽宁牧合家牛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人从辉山收购至少4个牧场并多次更名,从而完成资产的转让,价值至少在1.5亿元以上,而牧场内牛群的价值也将增加此次转让的价值。

(四)公司价值

1.状况。自上市以来,辉山平均奶牛场资本支出夸大约1/3至逾一半,其目的是获得地方官员的更大支持,并支持其审计师提供该资本支出。结合大股东在资产上的占用以及巨额债务问题,浑水公司重估辉山乳业公司价值后认为其价值接近于零。

2.分析方法。浑水公司在估计辉山乳业建设奶牛牧场的实际支出时咨询了两名中国奶牛场专家。在提供了调查员对辉山乳业公司上市后所建成的奶牛场考察照片和视频。根据专家给出的意见后估算,自上市以来,辉山乳业公司在平均奶牛场资本支出上夸大了约1/3至逾一半,同时结合大股东在资产上的占用以及巨额债务问题,浑水公司重估辉山乳业公司价值后认为其价值接近于零。

四、传统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一,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公式化且不能满足决策需求。传统财务分析中往往根据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公式化计算,只对企业的历年数据信息进行大致分析,忽视了对问题本质的深入研究,间接影响了决策需求。如浑水公司对辉山乳业公司的偿债能力时,不免也会采用传统分析体系来分析。但同时,浑水公司也通过调查发现辉山乳业公司已经停止了价值68亿元的西丰液体奶场的建设等。综合这些信息,浑水公司才能推断出辉山乳业公司面临违约的风险。第二,过于依据利润指标分析评价经营业绩。过于依据利润指标分析评价经营业绩是传统财务分析的通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企业中真实经营状况的对外体现。对于只看重财务报表数据的人来说,辉山乳业宣称的强大的产奶量和利润表中的多个财务指标都是赏心悦目的数字。但浑水公司实地调研了其在上市前建成的18个农场的真实状况,通过调查人员所反馈回来的照片信息得知,辉山乳业上市前牧场的质量很差。结合相关信息后分析,使得辉山所宣称的强大产量非常不可信。第三,对企业非财务信息利用不足。仅仅通过财务信息的利用来判断整个企业公司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数据使用大多来自财务报表,很少考虑到最重要的非货币计量因素。

五、财务造假识别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也非仅仅是财务报表的粉饰和遮掩,更多的涉及到关联方、供货商、客户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又是潜在他们所披露的财务报表之下。想要对现今企业财务造假问题准确高效地识别,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财务分析手段,更要充分利用非财务信息,如招股说明书、临时公告、媒体报道等中摘录有助于财务造假识别的重要信息。此外,结合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以及相应行业专家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与关联方信息予以判断,从非财务信息的角度上更新以往的造假识别手段。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财务造假识别建议。

第一,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逻辑性多重验证的重要性。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逻辑性是目前分析财务报表披露信息完整性的一个考察节点。如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仅仅利用企业的各项收入或成本的利润率,只能表现企业目前的经营活动收支情况,无法准确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盈利能力,然而结合关于企业有关盈利能力的非财务信息,就能较为精准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第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企业在急于上市或者有意隐瞒公司劣势情况时通常会向外披露不真实的信息,而不真实的信息在逻辑上会存在些许漏洞。实地考察调研就是对企业在报表中未体现出来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对企业在报表中体现出的可疑情况进行实地求证。

造假范文篇5

一、认真学习,看齐立标警醒思想

按照全州统计调查会议精神,我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分层次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了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和李凡局长在全州统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对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极端危害性,把思想统一到省、州领导重要批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州统计局安排部署上来,看齐立标,拔高认识,形成共识,站在“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最大腐败”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向州统计局党组的看齐意识,坚持把严守统计法律法规和方法制度作为统计工作的基本底线,警醒思想,筑牢防线,全面领会精神实质,明确整治任务,掌握核心要求,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二、及时汇报,自上而下迅速部署

按照省、州统计局要求,迅速在全县范围自上而下部署开展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整治工作。第一时间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切实有效地防范统计造假和弄虚作假行为。第一时间组织推动。强化组织领导,迅速成立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李志刚为组长,副局长甘建明、付琦为副组长,其他干部职工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专项整治活动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标查找问题。坚决依法依规统计创新,在确保不践踏‘四条红线’的前提下,在全县各企业、行业单位迅速部署开展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整治工作。

三、细化措施,认真开展排查整改

我局以系列批示精神为标尺,以统计法律法规为底线,全面开展排查整改。结合“统计数据质量巩固提升年”活动,背靠背、分专业梳理存在问题,以上级统一制定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承诺书》、《统计执法检查自查核查表》为载体,对gdp、农业、工业、三产、商贸、投资、城乡收入、劳资、物价等主要专业指标进行了全面排查,排查发现我县不存在“数字脱贫”、虚报浮夸、人为造假和弄虚作假等问题。

造假范文篇6

【关键词】会计造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管

当今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人类对于经济的追求对于发展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为人类对于金钱的渴望,而导致出现了会计信息的造假的现象。会计造假,是指相关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虚拟会计信息,掩盖真实的会计信息,而欺瞒相关利益人和国家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而达到自身的目的,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企业和相关的经济人通过会计造假来牟取暴利,损人利己,使得国家经济和国家税收受到损害,而且其他的投资者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同时,因为会计工作者的造假行为被查处,很多造假者为此付出了经济和人身自由上的代价,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企业为此破产,很多家庭为此分离。所以国家领导人对于会计的相关工作者提出了“不做假账”的要求,要求会计工作者在工作中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时刻牢记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情况,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论分析

(一)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企事业、行政机关单位利用会计核算来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核算,以此可以反映和监督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有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分析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规范化、准确性、及时性和开拓性原则。很多出现会计造假行为的企业就是利用选择不当的会计核算方法,鱼目混珠进行造假行为。(二)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工作者工作的指南与规范,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工作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让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以分为营利性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具有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有用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实际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和重要性的原则。所以会计准则要求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一切不法分子无视准则,依旧以身试法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利用会计学和法学的知识,结合审计的相关方法和相关的调查技术,来获得有关的财务资料和财务相关证据,然后运用法庭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示在法庭上,从而可以解决会计和法律有关的一门学科。它结合了会计学、审计学、侦查学和法学等相关的学科,是一门兴起的学科,在国内外正在慢慢发展。法务会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会计行为中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也可以帮助相关的监督者发现造假的行为,为法庭进行判决提供依据和证据,维护国家和相关单位的合法利益。对于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会计造假剖析

(一)虚增资产现象。虚增资产是会计造假的手段方法之一,通过虚增资产来进行会计造假,粉饰财务报表,欺瞒相关的监督者和利益相关者。不同企业虚增资产有不同的目的,手段和方法大致如下:一是费用资产化,二是存货不实,三是虚假的固定资产价值,四是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不足额。费用资产化是指,会计核算中,费用这一会计核算项目本应该计入成本或者期间费用项目,而会计工作者却没有按照会计的核算方法,而是计入了待摊费用或者是递延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的摊销中,无形中增加了资产,使企业的财务报表看起来数字客观。存货不实是指,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存货已经损坏或者质变,已经没有使用价值或者循环价值了,但会计工作人员依旧把它们计入到企业的资产中,亦或者是一些已经跌价的存货,会计工作者却依旧按照历史成本入账,高估了存货的价格,从而粉饰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价值造假是指,固定资产已经损坏或者已经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但会计工作者仍然把这类固定资产计入资产,从而达到资产虚增的目的。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的ECONOMIC&TRADEUPDATE财会研究摊销不足额是指,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本应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按时进行足额的摊销,但会计工作者对于那些已经没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不做相应的处理,仍然挂在账上充当企业资产。最终通过这些方法,企业的财务报表的资产项数额上去了,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却不在了。(二)虚拟负债现象。虚拟负债是会计造假的另外一种主要方法,会计工作者通过虚拟负债来改变财务报表,掩盖真实的财务信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负债项目来达到自己上市或者偷税漏税的目的。虚拟负债的方法和手段如下:一是高估应付款项,二是预提费用不实。其中高估应付款项是指,企业不及时与债权人进行债务核对,所以一些应付款项只是挂账,而实际的欠债已经不复存在,一些债权人已经不存在了,一些债务已经没有了债权人,这些金额本应该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收入计入企业的资产,但会计工作者却没有按照会计的核算方法来核算,依旧作为应付款项计入财务报表,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预提费用不实是指,一些企业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的规定来核算预提费用,而是按照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提取,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提取预提费用,从而影响了负债项目的正确性,最终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造假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改变企业的实际负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三)虚拟利润现象。会计造假除了虚增资产和虚拟负债现象以外,还有一种是虚拟利润,虚拟利润是会计工作者对利润进行操纵,通过改变利润的大小来达到自己会计造假的目的。虚拟利润的手段的方法如下:一是多计收入、少计费用,二是少计收入、多级费用,三是长期对在建工程予以挂账,对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则用予以资本化,四是随意调整财务报表。其中多计收入、少计费用是指有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一些还未实现收入的钱款计入收入,来增加收入项目,或者虚开发票,营造企业实现收入的假象;或者对于费用进行少计,对于应计入成本的项目不按结转成本的方法来计算,故意少结转成本,还有企业利用银行“未达款项”进行少计费用的会计造假,通过这些来改变收入和费用的金额,从而最终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少计收入、多计费用是指,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自己偷税漏税的目的,故意减少自己的收入,多计费用,来改变企业的利润,以此可以减少企业应缴税款,企业家可以中饱私囊。特别是一些小企业不使用增值税发票,所以企业家用收据代替发票,以此来减少收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还有企业虚构预提费用,增加了费用的总额,以此来减少收入。长期对在建工程予以挂账,对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则用予以资本化是指一些企业对于已经完工的在建工程没有计入资产,而是继续作为在建工程长期挂账,企业的借款利息计入在建工程,所以财务费用可以减少,而折旧费用也可以减少,所以利润总体能够增加。随意调整报表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相关利益者的不法目的,随意调整财务报表上的相关数额和相关项目,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和监管者的判断。(四)资本虚拟现象。一些大公司为了上市,但自身的资本并没有达到上市的标准,所以会计工作者对企业的资本进行了造假行为,以达到上市的目的,获得更多的利益。还有一些企业存在股东抽资的现象,为了掩盖这种现象,会计工作者不得不通过造假来欺瞒监督者。一些企业通过虚拟资本来改变自己企业的税务模式,进行偷税漏税的行为,牟取不法利益。这种种的行为和手段都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经济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进行会计造假行为。

三、防范和治理措施

(一)宏观因素治理措施。分析了会计造假的原因,我们就从会计造假的原因入手,来对会计造假提出相应的防范与治理措施。第一,加大法律监管,完善和建立相应的法律措施,弥补目前法律条文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有了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不法分子无法钻法律的空子,会计造假现象就会大大减少。第二,完善法律的同时加大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加大了惩处力度,例如加大了经济上的罚款,不法分子因为害怕惩罚就放弃了会计造假的念头,提高造假成本的直接且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和完善民事赔偿制度,使惩罚不只是局限于行政处罚和较少量的刑事处罚,而是要通过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的经济处罚,让造假成本大于造假收益。(李敏,2010)当经济惩罚可能达到倾家荡产的地步时,会计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大大减少。第三,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政府是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之一,会计造假会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政府作为监管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对于会计造假行为有敏锐的觉察力,及时发现并查处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如此,政府也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少地方政府对于造假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会计造假能让地方经济这张成绩单变得好看,能让地方税收这张成绩单变得可观,但政府作为监管者要明确造假经济不是实际经济的正确理念,求真务实,用正确的方法走正确的道路来发展经济。第四,明确产权,中央已经提出了政企分开的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大企业的自主经营的力度,让经营者真正认识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企业,会计造假的后果应该让他们自己来承担,明确了经营者的责任,会计造假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第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注册会计师是除了政府以外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的另一重要力量。注册会计师要苦练内功。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和自身在会计专业方面的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强化其对法律责任的观念,谨慎执业。(余应敏,2003)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完善此行业的准入制度、提高此行业的准入门槛,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自身素养和能力的考核制度,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违规的经济成本和名誉成本。同时要提高行业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要加大对自己事务所内的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管理。第六,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会计行业氛围,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会计行业中也有不少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而导致了整个会计行业的诚实守信的气氛开始破坏,因为一些企业造假而更多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也加入了造假的行列,政府和其他的监督者在进行监管的同时,还应该多多宣传诚信这一职业操守,加大对诚信企业的表彰和扶持力度,形成一个“诚信经营才能使企业长久”的氛围。与此同时,会计教育者和学校也要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会计的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把诚信教育贯彻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生涯始终。(何学飞,2008)就像某所高校对于ACCA班的学生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在平时的时候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好修养,就很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二)微观因素治理措施。会计造假的微观因素治理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股东、债权人和公司的领导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会计造假的确能让业绩上去了,但业绩是虚假的,也许现在能得到更多的分红,但通过会计造假来使企业增加收入增加利润并不是长久之策,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一旦东窗事发,企业就很可能面临破产的险境。第二,经营者要知法懂法守法,一些经营者通过减少利润来偷税漏税,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违反法律后果的严重性,一般经行造假来偷税漏税的都是一些小企业,偷税漏税一旦被查处,经营者要承担的经济处罚很有可能使企业入不敷出,经营者倾家荡产。并且国家税收惠及每一个公民,企业在缴税的同时不仅是为整个社会在谋福利,也是为了自己在谋福利。第三,企业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一些企业进行造假是因为企业面临倒闭或者是公司希望上市,通过上市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以此扩大公司的规模,扩大公司的竞争力。企业要生存,公司要上市,不能把眼光放在会计造假上,会计造假害人害己,公司扩大规模也不一定要把眼光放在上市上,上市只是扩大规模其中的一种方法,企业公司可以加大自己的创新研发力度,走正规合法的道路,而不是通过违法犯罪的方法来发展企业。从美国上市公司造假案中得出防止会计造假要增强公司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阎达五、李勇,2006)并且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可以加大对贫困企业和发展中企业的资金投入,一些银行也可以实行贷款优惠的政策,帮助企业良性发展。第四,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会计造假的并不是领导指示会计工作者做的,而是会计工作者看到了企业经营中内部控制的漏洞,擅自挪用公司的资金,通过会计造假来掩盖自己的不法行为。为此,公司要加大内部的制约力度,形成一个完善的制约网络,杜绝企业内部的造假行为。第五、企业和监管者也可以引进法务会计的相关人才,或者加大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通过法务会计方面来减少会计造假,维护市场秩序的平稳健康。

四、研究结论

会计造假行为层出不穷,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隐患,很多相关的利益者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害。为此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刻不容缓。对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手段方法和防范与治理的措施归纳起来如下:(一)会计造假原因分析方面。会计造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驱动,因为相关的经营者和监管者对于利益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被利益所惑,想要通过会计造假来牟取不正当的利益。其次是监管不当,监管者没有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自身的职业素质能力不够,对于会计造假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处罚,才导致会计造假日益猖獗。(二)会计造假的手段方法方面。会计造假的手段方法主要有虚拟资产、虚拟负债、虚拟利润和虚拟资本四种,总的来说是有关的经营管理者操纵了会计的利润和资本,通过这些方法来粉饰财务报表,以此来欺瞒财务报表的相关使用者,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三)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方面。加大对企业公司和会计工作者的监督管理,加强立法和惩罚力度是会计防范与治理的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要对会计工作者和经营者进行诚实守信的相关宣传教育,净化会计行业的造假风气,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给予注册会计师更大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美)西格尔•希姆.会计辞典[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宏涛,王维华,杨彬.企业会计造假行为及监管演化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2012(12).

[3]吴联生.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责任合约安排[J].经济研究,2011(2).

造假范文篇7

摘要:运用博弈论原理系统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经营者、会计人员、投资者、注册会计师、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与行为,指出了导致会计信息造假的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一、会计信息提供者之间的博弈分析提供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但是企业是否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则取决于真实会计信息能否带来利益。

利益追逐是会计造假的潜在动力,这一潜在动力能否成为现实动力取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环境。假设存在两个企业,他们存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会计行为都有“会计诚信”和“会计造假”两种选择,在选择会计行为时,他们没有信息沟通,可以估计会计行为的收益,企业会计行为不受监管或监管很弱。这是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其战略式表达如下:1.参与人集合:企业A和企业B,用i=1,2表示;2.每个参与人的战略空间:Si={Sij}={会计诚信,会计造假},i=1,2;3.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函数:Ui=Ui(SijS-i),i=1,2收益矩阵表示,若两个企业都选择会计诚信,则收益均为A;若都选择会计造假,则收益均为B;若一个企业选择会计造假,另一个企业选择会计诚信,则造假企业获得比诚信企业更多的收益,甚至影响诚信企业的收益,设造假企业获得收益为D,诚信企业获得收益为C。按照前文的假设,显然,D>B>A>C。分析可得,S*=(S*1,S*2)=(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也就是说,D>B>A>C条件下,两个企业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会计造假”。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不是会计行为本身,而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造假者获得相对收益,而诚信者却获得了相对惩罚),即博弈规则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博弈规则,调整收益矩阵,使诚信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益。如果收益矩阵中的相关数据变为以下关系:C>A>B>D,那么,上述博弈的纳什均衡则变为:(会计诚信,会计诚信)。因此,能否实现从“会计造假”向“会计诚信”的转变,关键取决于这种利益分配格局能否转变。这种转变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利益相关者对待“会计造假”的态度紧密相关,其中包括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其业绩的经营者、直接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作为委托方的股东、作为会计信息质检员的注册会计师以及作为博弈规则制定者的政府。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他们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态度和行为。

二、经营者与会计的博弈分析两权分离条件下,投资者通过会计信息来掌握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往往具有“会计造假”的自然动机。

但是,经营者的造假动机能否实现取决于会计的态度和行为,这就形成了经营者与会计之间的博弈。与企业间的静态博弈所不同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会计受雇于经营者,其造假动机远远低于经营者,而经营者往往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使会计与之合谋。所以,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会计的态度往往取决于经营者的态度,二者之间存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经营者只有一个信息集,两个纯战略:威胁、不威胁;会计人员有两个信息集,每个集信息集上有两个可选择行动,因而有四个纯战略:(1)不论经营者行动如何,都选择造假;(2)经营者威胁,会计人员选择造假,经营者不威胁,会计人员选择不造假;(3)经营者选择威胁,会计选择不造假,经营者选择不威胁,会计选择造假;(4)不论经营者行动如何,会计都选择不造假。该博弈的扩展式表述如下:1.参与人集合:i=1,2;2.参与人行动顺序:经营者先行动;3.参与人的战略空间:经营者的战略空间S1=(威胁,不威胁),会计的战略空间S2=({造假,造假},{造假,不造假},{不造假,造假},{不造假,不造假});4.参与人的收益函数。为分析方便,一个假定的合乎逻辑的收益组合如果经营者选择“威胁”,会计将选择“造假”,如果经营者选择“不威胁”,会计将选择“不造假”。但是,如果经营者知道会计的理性行为,则必然选择“威胁”,所以(威胁,{造假,不造假})=(威胁,造假)是该博弈的惟一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1)会计人员并不是会计造假的罪魁祸首;(2)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是有限的;(3)由于会计人员与经营者的地位悬殊,二者之间的博弈是非平等博弈,会计人员很可能成为经营者会计造假的帮凶。当然,导致经营者一定选择“威胁”,而会计一定选择“造假”的直接原因是的利益分配格局。为了转变这种格局,需要引入惩罚规则。规则1:经营者承担会计造假的全部法律责任。规则2:会计人员承担会计造假的全部法律责任。规则3:会计人员承担主要责任,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规则4:经营者承担主要责任,会计人员承担连带责任。在规则1条件下,经营者将承担全部的造假风险。如果经营者认为其所承担的造假风险足够大,以至于打消了造假念头,则会计人员的最优策略是“会计诚信”。但如果经营者认为这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不足以抵消造假收益,经营者仍然会选择“威胁”,会计则毫无考虑地选择“造假”。这种情况下,由于会计人员不承担法律责任,会计人员的行为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行为,会计的监督职能被大大地削弱。

在规则2条件下,由于会计人员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故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威胁”。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事任免和奖惩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会计人员将面临“造假→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和“不造假→被降级、冷落甚至开除”的两难境地。无论哪种选择,都使会计人员屈服或受制于经营者。在规则3条件下,虽然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但由于会计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最终将演化为规则2的情形在规则4条件下,由于经营者承担主要责任,其造假倾向受到较大制约,不会贸然选择“威胁”,同时由于会计人员对造假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也受到一定的风险制约而不会轻易与经营者合谋。从会计造假行为过程来看,经营者是主动的,会计人员是被动的。规则1和规则4从主动者角度控制会计造假行为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加强对会计造假的监督和惩罚力度,使经营者承担的现实法律责任足够大,这时经营者将选择“不威胁”,会计将选择“诚信”,纳什均衡为:(不威胁,诚信)。我国新《会计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是非常合理的。

三、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分析两权分离条件下,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来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检查经营者的经营业绩。

在对经营者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督时,小股东与大股东的态度和行为是大有差异的。由于小股东的股权过于分散,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为小股东带来的收益远远少于大股东,小股东在证券市场上往往难以“用手表决”,而只能“用脚投票”,因而小股东缺乏对经营者监督的积极性,在监督经营者行为时存在“搭便车”现象。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这种行为构成了一个“智猪博弈”,二者的战略空间都是(监督,不监督)。若大股东选择“监督”,小股东可以坐享其成;若大股东选择“不监督”,小股东也无所谓。所以小股东的最优战略是“不监督”,而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只能选择“监督”。纳什均衡是,大股东担当起搜集信息、监督经营者的责任,小股东则搭大股东的便车。但是,另一种情况是,大股东很可能利用小股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麻木”以及二者掌握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侵犯小股东的利益。事实上,在“一股独大”现象广泛存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经营者并不是背着大股东去造假,而是与大股东合谋。这时,经营者和大股东共同成为会计造假的主谋,成为博弈的一方,小股东成为博弈的另一方。在这个博弈中,小股东由于在信息能力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劣势,只能选择“不监督”,而大股东和经营者则选择“会计造假”,小股东成为会计造假的最大受害者。

四、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博弈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行为选择过程也是注册会计师与有关方面的博弈过程。

这里至少存在三个博弈: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股东)之间的博弈。第一个博弈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注册会计师的战略空间是:(审计舞弊,客观公正),这是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博弈。从行业竞争的角度看,当前审计行业的无序竞争使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与来自客户的威逼利诱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相对应的是较小的舞弊成本;另一方面,与提供优质审计服务需要承担较高的审计成本相对应的却是丧失客户的潜在风险。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在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是按照法律和制度的要求被动地接受审计服务,他们更喜欢价格低、麻烦少的注册会计师,提供优质的审计服务不仅得不到好处,而且还会遭受“白眼”。第二个博弈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取决于企业是否向其提供了额外收益。假设被审计企业的战略空间是:(收买,不收买),则注册会计师的战略空间是:({审计舞弊,审计舞弊},{审计舞弊,客观公正},{客观公正,审计舞弊},{客观公正,客观公正})。因为被审计企业总是希望注册会计师与其合谋,所以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收买,{审计舞弊,客观独立})=(收买,审计舞弊)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但是,如果注册会计师舞弊将受到严重惩罚,以致于其放弃额外收益而恪守独立,则(不收买,客观公正)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由于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之间同样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第三个博弈类似于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博弈。正如上文分析,注册会计师很可能与经营者串通,从事审计舞弊。

五、会计信息披露者、注册会计师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以上博弈的参与人中,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可以抽象为会计信息披露者,注册会计师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者。

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所以,有必要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者、注册会计师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会计信息披露者的战略空间与注册会计师的战略空间仍然不变;政府可选择的行为有:严惩、惩罚不力、不惩罚,由于惩罚不力与不惩罚的最终效果并无较大差别,所以,政府部门的战略空间可归纳为:(严惩,不惩罚)表中括号内字母表示概率,大写字母表示收益,显然,在正常情况下,E>F>D,B>C>A。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者,其会计造假的平均收益与会计诚信的平均收益相等时,即:[Dr+E(1-r)]q+E(1-q)=F,简化后,得qr=E-FE-D(1)其中,E-F为会计造假未被发现比会计诚信的增量收益,E-D为会计造假未被发现比被发现并受到严惩的增量收益。qr为会计造假并被发现的概率。当会计造假并被发现的概率≥E-FE-D时,会计信息披露者选择会计诚信;否则,选择会计造假。对于注册会计师,其审计舞弊的平均收益与客观公正的平均收益相等时,得:pr=B-CB-A(2)其中,B-C为审计舞弊未被发现比客观公正的增量收益,B-A为审计舞弊未被发现比被发现并受到严惩的增量收益。pr为审计舞弊并被发现的概率。当审计舞弊并被发现的概率≥B-CB-A时,注册会计师选择客观公正;否则,选择审计舞弊。由(1)式和(2)式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若q或p一定,则r随D或A呈同向变化。即:在检查力度一定条件下,如果处罚力度不大(D较大,A较大),那么,必须加大处罚的严格程度(提高r)。若r一定,则q随D呈同向变化,p随A呈同向变化。即:在惩罚的严格程度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处罚力度不大(D较大,A较大),那么,必须加强检查力度(提高q,提高p)。若D与F相差不大,A与C相差不大,即“严惩”不严,则会计信息披者必然选择会计造假,注册会计师必然选择审计舞弊。因此,有效制止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必须同时加强四方面的工作,即:(1)制定明确的处罚制度;(2)加大检查的力度;(3)提高处罚的严格程度;(4)加大处罚的力度。公务员之家:

六、结论与建议利益追逐是会计造假的潜在动力,这一潜在动力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动力,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缺乏能够正确反映会计信息质量及其作用的有效资本市场;(2)缺乏能够惩恶扬善的有效奖惩制度;(3)缺乏增强会计监督职能和审计监督职能的职业保护机制;(4)缺乏监督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5)缺乏高效的监管机制、监管措施和监管方法;(6)缺乏有效的制度执行保障机制。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2)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3)建立会计职业、审计职业的职业保护机制;(4)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5)建立与奖惩制度相配套的高效的监管机制;(6)建立相关的制度执行保障机制;(7)严厉打击会计信息披露的地方保护行为。

参考文献:

造假范文篇8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屡发生,多家财务造假公司收到证监会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万福生科承认财务造假,成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ST博元财务造假,年报无法保证真实性;欣泰电气因存在欺诈发行、虚假披露等问题,成为创业板第一家被终止上市的公司。财务造假,分分钟让一个企业从云端跌入谷底,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相关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极其恶劣影响,严重影响股民对证券市场的态度和信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涉及范围广泛,信息用户以此作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因此对需求的依赖性强、期望度很高。上市公司作为证券信息的所有者和者,如果披露的信息不规范、不完整甚至披露虚假信息,将导致公司股价波动或严重背离公司价值,侵害投资者的权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监督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公司管理层以操纵股价、虚拟利润盈利数据或进行会计盈余管理,这显然违背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初衷。(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因。自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生过因上市公司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而遭到公开谴责的会计丑闻,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缺乏信任感的案例频频出现。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国内的万福生科,日本的东芝财务造假事件等,均被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美国股市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也仅有5000余家上市公司,目前A股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上市公司已经超过3000家。随着中小板的设立和创业板的推出,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格局被彻底打破,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能够将企业上市,已经成为当下众多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的梦想,是向人们展示他们领导才能和管理才华的最佳手段。并且上市还是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快速获得个人财富的最佳途径。为了上市,一些人便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下了各种工夫。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造假不但累而且成本很高,但造假企业还是乐此不疲,企业造假动力十足,为了利益不惜违反法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所有权与经营的分离,导致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根据经济博弈论的观点,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同市场各利益主体即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构成博弈的两方,各方出于利益和需求的动机,均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并付诸实施。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和使用者双方对会计信息来源的不对称性,向外界披露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使自己获利甚至进行欺诈。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原因之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不强。部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护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自身利益,不履行职责。一些违反职业道德、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不揭示,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为造假者服务。在会计事务所不断扩张中,审计造假已成普遍难题。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多属于集体舞弊,手段繁多,识别财务造假也是帮助投资者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一步。集体舞弊往往动用组织的资源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造假,涉及面广泛,时间跨度大,牵涉的数据资料多。近年来,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造假的指向也较为明晰。(一)选择有利于自身的会计处理方式,操纵会计利润。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为达到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粉饰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目的,利用现行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可选择性,在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存在时间和处理方法的估计和选定,选择有利于自身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以达到操纵会计利润的目的。日本东芝公司选择利用完工百分比法延迟确认工程成本,7年凭空虚增利润20亿美元。英国TESCO公司随意控制收入和成本的确认时间,虚增利润6亿美元。(二)操纵关联交易。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操作的方法主要有:关联方占用资金使用费;向关联企业收取管理费;特许权使用费;特殊购销业务;内部转移定价,高买低卖或高卖低买等。(三)虚构客户交易,虚拟交易。虚构交易是指捏造不真实存在的交易,使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虚增。虚构交易事项是指公司利用假合同、假单证、假发票等,虚增收入,及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在建工程。为了达到增加利润、粉饰业绩这一目标,公司会虚构客户或以真实客户为基础,按正常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包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由于是虚拟的,所以客户订单、发货凭证、销售合同是假的,所用的客户印章是伪造的,但销售发票一般是真的。虽然开具发票会多交纳税金,但公司认为多缴纳一些税金也是值得的。这是一种常见的、性质恶劣的财务造假手段,使得财务报表与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大相径庭,财务报告上所反映的经济事项全部或部分不存在。(四)通过虚减成本、费用,虚增企业利润。漏记或少计费用,亏损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实现“扭亏为盈”的目的。不合理的费用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打会计制度打擦边球,将利润表的费用项目反映为资产负责表的待摊项目或长期待摊项目中。损失调整不及时,企业为了实现其融资、维持股份、完成评估指标等目的,在财务报表报出时,不及时调整投资亏损和价差损失。三峡新材采用少结转成本,虚增利润的方式;南纺股份选择少结转成本、少提取坏账准备、骗取出品退税的成本费用造假方式。(五)虚构收入。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收入确认的会计准则日益完善,但是随着对收入的操作手段越来越复杂隐蔽,上市公司往往通过提前、推迟收入确认时间,利用虚拟客户,或者巧立名目将一次性收入包装成主营业务收入,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常见的有虚构收入、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三种。海联讯、万福生、银广夏科均采用通过伪造收款流水,以虚增收入;华锐风电则采用提前确认收入。以上公司均属于典型的收入类造假。

三、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一)中小投资者应具备基本的财报分析能力,规避造。假标的中国A股市场的市值规模,继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但投资者中,自然人占比超过99%,持股市值在50万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占比超过95%。中小投资者在整个投资者比例中,占据绝大多数。财务造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股价。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了解财务造假发生的原因、掌握财务造假手段,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学会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规避造假标的将更有价值。投资者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时,枯燥的财务报表、冰冷的数字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存货的大幅增加,对于供不应求的公司就是好事,而对于衰退的企业就是坏事。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能够让投资者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行为,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与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息息相关。现阶段,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主要成因是公司治理层面的监督机制失效。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的监督职能,以达到长期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难题。虽然A股纳入MSCI后的增量资金只能带来数百亿美元,但更多的意义在于国际金融市场对A股是否认可。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未来将会有更多地国际机构投资者对A股进行指数性的配置,一方面,将改善投资者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将帮助投资者树立注重企业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意识。从受益品种分析,结合外国投资者主要偏爱中国股市中的各行业领头羊的投资偏好,这对高企业市场价值的企业形成利好,其盈利的可见性和流动性对外资具备更强的吸引力,这也将促进各上市公司规范自身的财务行业,注重企业自身价值成长,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三)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造假成本。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财务造假事件在所有的资本市场都很普遍。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尚不成熟,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财务造假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我国立法缺失、执法不足的现状,尽管相关部门针对企业上市初、上市后不同阶段的财务状况建立了相应的配套监管机制,严格把关,但仍有不少企业存在财务造假行为。上市融资原本是为了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企业活力、发展优质企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财务造假事件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企业发展环境,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造假受到的行政处罚远远小于违法所得,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一切行为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造假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企业是否会选择违约,主要还是比较违约成本的高低。现行的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很显然已不适合当下的证券市场,证监会的处罚与造假带来的丰厚回报简直九牛一毛,如此一来,造成60万的“顶格处罚”现象一再出现。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是杜绝财务造假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突显了我国《证券法》修改的迫切性。(四)关注审计意见,识别财务造假。中小投资者要关注非标审计报告及管理层对此作出的说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通常隐含着这家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会计师往往不是不知道上市公司造假,但他们一般不直接指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他们倾向于非常委婉的、用说明段和解释段内容来暗示该公司存在严重财务问题。比如,会计师强调“应收款项数额巨大”时,这时投资者要注意这些应收款项存在发生坏账的可能或者业务是虚构的;当会计师强调“主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某家公司尤其是外国公司”时,投资者必须注意收入可能是虚构的。

四、结语

造假范文篇9

一、虚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及稽查方法

1、虚构销售,虚列应收账款。企业虚拟销售客户,开出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如“正阳股份”2004年通过与其关联的11户企业对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07亿元,虚转成本7812万元,虚增利润2902万元,虚增库存2961万元。“达阳毛绒”2004年和2005年也是通过虚增出口销售收入,虚增利润1.45亿元。对这种造假手段的稽查方法,一是检查企业的年度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照企业的销售量看是否出现销售总量大于生产能力的异常情况;二是抽查企业年末、季末的销售合同、出库凭证等原始资料,看其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有异常情况;三是对客户单位发询证函证,以确认对方单位是否欠款。

2、少转销售成本,虚增利润。这类企业不按销售配比原则结转销售成本,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如对某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清产核资时,发现该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和人员工资历均未结转,少转成本1500多万元。对这种造假手段的稽查方法,一是检查其成本结转方法是否遵循一贯性的原则;二是通过计价测试,看企业的期末存货单价是否异常;三是通过抽查盘点,对企业实际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差异。

3、利用“未达账项”弄虚作假,调节利润。如对某企业进行纳税情况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将362.8万元的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未进行账务处理。对此,稽查中要对银行未达账项中的银行已付而企业未付的事项查明原因。

4、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方交易,其交易价格不是在公平的条件下确定的,往往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如“盐阜股份”将6926万元的土地卖给关联企业,卖价2.1926亿元,获利1.5亿元;将净资产为1454万元的下属企业卖给关联方,定价为9414万元,获利7960万元。“盐阜股份”当年利润为9733万元,剔除上述两项,则亏损1.3227亿元。对此,稽查时首先要掌握控股股东以及本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对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产转让、销售、采购、商标使用以及资金占用等,要特别关注交易的价格和支付手段是否异常。

5、当期费用未计入损益,虚列资产,虚增利润。这类企业将当期发生的管理费用、经营费用,虚列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不计入损益。稽查时产要检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的列账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限进行摊销。

6、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资本化,虚增在建工程支出,虚增利润。对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何时应计入损益,财务制度规范越来越严格。如行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均可计入在建工程;原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的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规定: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停止利息资本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将无力消化的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虚列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支出中。稽查时要按照准则规定的条件,重新计算应计入在建工程中的利息费用。

7、少提固定资产折旧,虚增利润。稽查时,主要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8、少提或不提银行贷款利息,少计负债,虚增利润。稽查时,一是要审查有关贷款合同。测算利息计提情况;二是向贷款银行查证确认。

9、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如上市公司的财务表中,有的企业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期末成本不高于可变现净值”了事;有的企业为了释放连续亏损而遭退市的压力,在“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作用不,本期提取巨额减值准备,次年冲回。对此,稽查中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如有证据表明企业计提了减值准备,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曲追溯调整,不应增加当年利润。

二、隐瞒利润的主要手段及稽查方法

1、销售收入不入账,作预收账款处理。如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税务稽查中发现,该企业的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金额较大,且长期不动。经进一步抽查原始凭证,进行函证确认后,该单位如实说出,是销售收入未入账,达650万元。

造假范文篇10

根据4号公告所涉及的十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如下:

1.2003年湖南某上市公司,据分析是天一科技,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在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方式,多记存款1.31亿元,少记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2.在2003年山西省的漳泽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厂违反了国家规定,累计提取了3965.8万元的“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了生产成本。2003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上述资金金额上交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挂账,造成2003年生产成本多计了3965.8万元。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3.四川省天科股份于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623万元。

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了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全部财产。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能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

该公司已被证监局立案调查,该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称:2004年3月,公司将3000万元委托理财项目转让给成都博宏,实质是以受控证券投资账户内的1400余万元资产换取了3000万元无保障的债权,扩大了公司风险。同时,截止到2003年7月末,成都博宏仅归还100万元,涉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2900万元,公司也以挪用资金罪举报前高管,根据整改公告显示该公司财务管理和对外投资失控。

4.2002年,湖北武昌鱼公司的子公司与武汉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金额共计1.07亿元,截止2003年12月底,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账面反映将1.07亿元全部预付给供货方,但截止检查日,该子公司实际收到2311万元的货物,其余款项均由供货方直接或间接付给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大股东占用资金8376万元。

5.南京熊猫在2003年11月,为了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真实情况,向两家有限公司开具了两张金额均为4000万元的本票,上述两家公司将上述8000万元本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上市公司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述交易在一天完成。上市公司替大股东出钱归还欠款的行为,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6.天津磁卡2003年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文化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3247.61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4406.53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证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7654.14万元房产未能取得房产证的情况。该公司在2005年4月29日《增补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其他业务利润的相关事项公告》中做了披露。

7.华菱管线这2003年进行了在建工程——连铸高效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14410.93万元,已转固定资产(暂估)9019.72万元。而年报中只披露了当年完成投资额1270.53万元,少披露当年完成投资额1705.4万元,未披露已转入固定资产的9019.72万元,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

另一在建工程——以转代平工程项目,截止到2003年底在建工程项目账上未记录投资完成情况,但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该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为期初余额7180.66万元,本期完成5839.06万元,已转固定资产13019.72万元。造成会计帐目和财务报告数字不符。

8.ST昌源在1996年~2001年期间,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人民币1.56亿元,港币3747万元。2000年以来,上述公司因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经法院判决应由ST昌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上市公司仅对应赔偿的贷款本金计提预计负债,对应赔偿的贷款利息1616万元一直未计提预计负债,造成利润不实,未计提部分占2002年当期损益的213.6%,根据其年报,该上市公司2002年利润总额微756万元,以《4号公告》所述公司应计提未提的预计负债1616万元,恰占213.6%,由此可见,当年利润为虚假数字。

9.古井贡1996年以来,未经国家税务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2005年6月27日,古井贡公告,州古井销售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行与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2002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966万元,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25万元。

10.吉林敖东在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1)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和修订了不少财务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可行性较差。

(2)执法不严,长官意志浓厚,虽然《会计法》对财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单位的行政领导的心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全然不把会计法规放在心上,虚报瞒报,随心所欲,甚至是凭感情办事,关系比法大,权大于法,甚至会计人员也无法坚持原则。

(3)企业法制观淡薄。

2.企业内外部监管力度不够。从上述10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可见为10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均没有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查不出,即使有几家能查出的,也没有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指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基本不起作用,大都是按长官意志做帐,因此,企业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很难查出。

3.注册会计师素质有待提高。(1)是注册会计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办事。(2)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上市公司略施小计,注册会计师就查不出问题了。

4.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如果,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法规能够这样规定:凡在审计工作中遇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不予以指出的,无论是查不出,还是查出而不指明的,应该取消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五年。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

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预防对策。(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高层及会计人员都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观念。(2)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律教育。使每一个财会人员都了解财会法规,争当执行财会法规的模范。(3)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财会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让他们能够熟悉会计和财务业务工作,减少由于业务不熟而造成的技术上的错误。(4)深化体制改革,使上市公司运行正规化、国际化,以减少由于体制问题造成的财务造假的可能性。(5)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现行会计法规和制度都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也给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造假问题,必须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6)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如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严格费用支付的审批手续。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对策。(1)严格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问题,对企业涉案人员和有关注册会计师实行经济制裁和法律制裁。(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一旦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就通过媒体爆光,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商誉。使企业不敢财务造假。(3)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如建立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机构。及时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做出处分。(4)建立注册会计师财务造假一票否决制。即一旦发现注册会计师参与和包庇财务造假行为则取消其执业资格,收回其资格证书,从此,终身不得从事会计、财务和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