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婚早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2 22:30:30

早婚早育范文篇1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早婚早育带来的危害性

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是否坚决制止早婚早育行为关系到稳定低生育水平、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治理早婚早育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是早婚早育违反了《婚姻法》、《人口计生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加大了人口出生的数量,加剧了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各种矛盾,使人口世代更替周期缩短,影响人口总量的控制,影响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早婚早育有损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早婚早育不仅影响了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导致孕妇和胎儿死亡率高,而且早恋早婚组成的家庭,由于性格、心理、情感、经济基础的不稳定,未获得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阅历磨练,容易引发家庭暴力及离婚和再婚率升高,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早婚早育夫妇难以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全部职责,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服务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倡导新型婚育观念,坚决制止早婚早育,是实现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好早婚早育治理工作,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县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化措施,千方百计制止早婚早育行为

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治理早婚早育的具体措施,使治理早婚早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要将治理早婚早育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年度管理目标,始终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降低早婚比例、提高晚婚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做到与主体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要严格管理,责任到人,认真实施,做到经常抓,反复抓。对措施不到位、工作不力导致早育率突破年度控制指标的,要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加强对未达婚育年龄人群的思想教育和婚育政策的宣传。民政、计生、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司法、文体广电旅游、教育和科技、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等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以农村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在每年开展2-3次以上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将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早婚早育的危害等作为活动的重点内容,着重加强对离校在家和外出务工返乡的男女青年进行教育。要建立早婚检查、监督、举报等制度,做到对早婚者及时发现,及时采取避孕措施。要加强对青少年父母的教育,通过父母教育子女,以促进青少年转变婚育观念。三是依法督促早婚同居对象落实避孕措施。对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就以夫妻关系同居的,村(居、社区)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公开宣讲早婚不受法律保护,并说明不利于优生优育、必须落实避孕措施的道理,对政策外生育的要按照计生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四是对政策外怀孕者要依法落实落实补救措施。早婚不听劝告导致政策外怀孕的,要坚决采取措施终止妊娠,造成政策外生育的,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五是要把早婚早育治理工作作为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村(居、社区)委员会要把禁止早婚早育工作列为日常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治理早婚早育工作作为评选先进村级组织和优秀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强化宣传,倡导新型婚育新风

要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州委八届九次会议精神的要求,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拓宽宣传工作的渠道和领域。在宣传方面,政法、宣传、司法、民政、人口计生、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文体广电旅游、教育和科技、人力社保、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等部门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广泛宣传贯彻《婚姻法》、《人口计生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宣传新型婚育观念,深入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引导社会成员的婚育行为,使群众认识到早婚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违法行为,增强依规守法的自觉性。在教育方面,要积极开展计生国策和生理卫生知识、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对城乡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婚育新风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先创业后成家,先致富后生育,用实际行动弘扬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要将心理疏导教育、性健康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与人格塑造一起纳入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及以上学校每学期都要利用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上2堂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和早婚早育危害知识课。家长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婚前教育。要扩大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招生规模,提高初中毕业升学率,减少早婚早育行为发生。在思想引导上,要强化针对性和时效性,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和外出务工青年的思想引导,广泛宣传《婚姻法》,加强跟踪服务管理,有条件的要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努力做好中老年人的思想工作,改变“早生孙子早享福”的传统思想。通过思想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姻观念,营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新型婚育氛围。

四、明确职责,综合治理早婚早育行为

早婚早育治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

民政部门的职责是严格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杜绝违法登记,加强婚姻登记队伍建设,切实依法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指导村(居、社区)级抓好村(居)民自治,将早婚早育治理列入村(居、社区)规民约,提倡新型婚育观,配合有关部门治理早婚早育。

人口计生部门的职责是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早育治理工作,牵头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对育龄妇女的服务管理关口前移,要建立健全16-19周岁育龄妇女登记帐、册,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普及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科普知识,大力推进生育文化建设,要依据《结婚证》办理《生殖健康服务证》或《生育证》,负责早婚早育治理工作的考核评估工作,同时,对已经政策外生育的对象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大力宣传优生优育,宣传早婚早育对妇女身心健康、早育引发出生缺陷等的危害性,开展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服务。

宣传、文体广电旅游部门的职责是负责早婚早育治理工作的宣传报告,加强网络媒体等现代传媒的管理,打击各种淫秽书刊的传播,制作婚育新风宣传影像图片资料。

司法部门的职责是将《婚姻法》、《人口计生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内容,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普及工作,配合民政部门指导村(居、社区)级组织将早婚早育治理纳入村(居、社区)规民约,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教育和科技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将《婚姻法》、《人口计生法》等法律法规及生殖健康知识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初中及以上学校每学期要上2堂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和性健康知识课,将其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估和目标责任要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要将《婚姻法》、《人口计生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培训内容,与外出务工人员建立信息联络,督促其遵纪守法,自觉实行晚婚晚育。

公安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协助有关部门治理早婚早育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早婚对象的说服教育工作,依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妨碍治理早婚早育的违法行为。

共青团的职责是负责向广大青少年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做好计生服务志愿者的招聘、管理。动员青少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自觉实行晚婚晚育,依法规范自己的婚育行为。

妇联的职责是负责《婚姻法》、《人口计生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组织和发动青少年自觉晚婚晚育,依法规范自己的婚育行为,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计划生育协会的职责是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制止早婚早育、提倡晚婚晚育工作,指导村(居、社区)级组织搞好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

早婚早育范文篇2

面对这一新形势,乡民政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基层民政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婚姻家庭和社会稳定工作。结合本乡实际,就近年来的婚姻家庭做法、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和现状进行了调查思考。

一、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家庭日趋小型化,多为4口之家或2口之家,子女结婚后多会采取与父母分家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非婚同居、未婚早孕早生逐年增多,离婚率和赡养老人纠纷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村离婚现象日益突出,对传统的农村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04~2008年的5年间全乡结婚267对534人,离婚9对18人,如下表:

时间结婚离婚复婚

2004660

2005640

2006393

2007471

2008515

合计2679

二、存在早婚早育和非婚生育现象

早婚早育和非婚生育困扰着我乡党政相关部门。改革开放后,婚俗和传统婚姻家庭发生了变化,由于受电视、电影、小说、录像等影响,年轻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以前由父母作主或媒妁之言的婚姻转变为年轻人自己决定自己婚姻,出现了事实婚姻。还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和子女法制观念淡薄,明知《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但随着青年人性生理早熟和贞操观、性观念、性道德的变化,婚前性行为变得越来越多,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这成为早婚早孕早生的直接原因。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有50%以上的女青年已怀孕,少数女青年仅18、19岁就生下了一孩,等达到法定年龄再到民政办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的怪现象。

三、农村家庭离婚案件和赡养纠纷增多的主要原因

1、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与农村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频繁向外流动,走出闭塞的山区环境,到外面寻找增收致富新路子,导致经济独立,人与人交往增多,新的人际关系因素很容易渗透到原有婚姻关系中,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婚姻关系。

2、家庭暴力是引发家庭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家庭暴力所致,离婚案件在农村有增无减。婚前缺乏了解,婚后感情不合,或因男方喜欢、酗酒等恶习,女方责骂后便经常打架吵闹,或因家庭琐事争吵而导致离婚。农村男女一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夫妻间产生隔阂后不能及时沟通,若双方或家庭其他成员因意见异议而产生分歧后,导致夫妻感情恶化,一气之下就协议离婚或上诉法院,根本不考虑子女的健康成长。

3、婚外情导致农村的离婚案件逐年增多。因男女双方或一方长年在外打工,价值观、人生观、婚姻观有了巨大改变,产生了婚外情。有的是原有婚姻感情基础就不牢固,外出务工后,导致农村的离婚案件逐年增多。少数农村妇女道德观念、家庭美德、家庭责任心和法制意识淡薄,一但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就违背传统美德,不顾丈夫与孩子,离家出走,长年或几年杳无音讯。

4、农村养老纠纷增多。很多60~70多岁的老年人还自立自强地过着自给自足、无人孝敬、独立门户的日子,有部分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子女供给,供给采取兄弟几个共同承担,约每个老年人年均得到赡养费300—600元。有些老人一生劳碌,积下了一身的疾病,由于没有钱,只好拖着疼着忍着等着生命结束。大部分老年人苦到丧失劳动力为止,只有少数人靠儿子赡养,而且赡养过程中有的家庭兄弟之间或老人与子女之间会发生矛盾纠纷。

四、对以上存在问题的思考建议

为减少农村离婚案件、家庭暴力、赡养纠纷和早婚早育及非婚生育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普法力度,加大《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山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同时,大力开展传统道德教育,让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人们转变婚育观念、善待婚姻、善待老人。让更多的家庭生活得美好、幸福、和谐,从而使每个家庭充满真情与真爱。

早婚早育范文篇3

面对这一新形势,乡民政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基层民政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婚姻家庭和社会稳定工作。结合本乡实际,就近年来的婚姻家庭做法、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和现状进行了调查思考。

一、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家庭日趋小型化,多为4口之家或2口之家,子女结婚后多会采取与父母分家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非婚同居、未婚早孕早生逐年增多,离婚率和赡养老人纠纷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村离婚现象日益突出,对传统的农村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04~2008年的5年间全乡结婚267对534人,离婚9对18人,如下表:

时间结婚离婚复婚

2004660

2005640

2006393

2007471

2008515

合计2679

二、存在早婚早育和非婚生育现象

早婚早育和非婚生育困扰着我乡党政相关部门。改革开放后,婚俗和传统婚姻家庭发生了变化,由于受电视、电影、小说、录像等影响,年轻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以前由父母作主或媒妁之言的婚姻转变为年轻人自己决定自己婚姻,出现了事实婚姻。还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和子女法制观念淡薄,明知《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但随着青年人性生理早熟和贞操观、性观念、性道德的变化,婚前性行为变得越来越多,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这成为早婚早孕早生的直接原因。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有50%以上的女青年已怀孕,少数女青年仅18、19岁就生下了一孩,等达到法定年龄再到民政办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的怪现象。

三、农村家庭离婚案件和赡养纠纷增多的主要原因

1、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与农村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频繁向外流动,走出闭塞的山区环境,到外面寻找增收致富新路子,导致经济独立,人与人交往增多,新的人际关系因素很容易渗透到原有婚姻关系中,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婚姻关系。

2、家庭暴力是引发家庭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家庭暴力所致,离婚案件在农村有增无减。婚前缺乏了解,婚后感情不合,或因男方喜欢、酗酒等恶习,女方责骂后便经常打架吵闹,或因家庭琐事争吵而导致离婚。农村男女一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夫妻间产生隔阂后不能及时沟通,若双方或家庭其他成员因意见异议而产生分歧后,导致夫妻感情恶化,一气之下就协议离婚或上诉法院,根本不考虑子女的健康成长。

3、婚外情导致农村的离婚案件逐年增多。因男女双方或一方长年在外打工,价值观、人生观、婚姻观有了巨大改变,产生了婚外情。有的是原有婚姻感情基础就不牢固,外出务工后,导致农村的离婚案件逐年增多。少数农村妇女道德观念、家庭美德、家庭责任心和法制意识淡薄,一但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就违背传统美德,不顾丈夫与孩子,离家出走,长年或几年杳无音讯。

4、农村养老纠纷增多。很多60~70多岁的老年人还自立自强地过着自给自足、无人孝敬、独立门户的日子,有部分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子女供给,供给采取兄弟几个共同承担,约每个老年人年均得到赡养费300—600元。有些老人一生劳碌,积下了一身的疾病,由于没有钱,只好拖着疼着忍着等着生命结束。大部分老年人苦到丧失劳动力为止,只有少数人靠儿子赡养,而且赡养过程中有的家庭兄弟之间或老人与子女之间会发生矛盾纠纷。

四、对以上存在问题的思考建议

为减少农村离婚案件、家庭暴力、赡养纠纷和早婚早育及非婚生育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普法力度,加大《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山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同时,大力开展传统道德教育,让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人们转变婚育观念、善待婚姻、善待老人。让更多的家庭生活得美好、幸福、和谐,从而使每个家庭充满真情与真爱。

早婚早育范文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按照《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依法行政,服从服务于医院中心工作,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管理目标。

二、人口管理目标

1、计划生育率100%

2、综合节育率100%

3、一孩报名领证率100%

4、孕情普查率100%

5、统计求实率100%

6、完婚率100%

7、晚育率100%

8、早婚早育率零

9、生流比1:0.2

10、男职工、无早婚、早育、计划外生育

三、重点工作安排

1、第一季度,医院与各科签订人口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文件学习;完善健全计生组织机构;对调整的计生干部进行政策学习、业务培训。

2、第二季度,进行生殖健康普查;五月二十九日在纪念计生协成立**周年之际,进行上街宣传。

3、第三季度,在九月一日“生育文化节”和纪念《公开信》发表进行年终总结,迎接公司计生办检查验收。

4、每季办一期计生宣传栏;每月发放避孕药具;及时报计生月报表等。对申报一孩及开具各种计生证明手续提供全面服务。

四、保证措施

1、积极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让职工真正了解《人口与计划生育发》的内容,自觉执行计划生育,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认真贯彻执行《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三为主”工作资料来源于公务员之家/方针,开展“三结合”,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指导计划生育工作,使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

3、认真贯彻,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不变,采取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4、强化法制建设,继续签定人口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制。

5、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提供婚、孕、生育、节育等生殖健康一条龙服务。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以充沛的精力为患者服务。

6、继续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做到帐、卡、表、介绍信、会议记录、政策法规宣传、培训、服务、协会等原始资料齐全规范。

早婚早育范文篇5

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进会议之后,我县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寻找工作差距,剖析问题根源,制定改进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现汇报如下。

一、及时传达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各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推进会议结束后,我县及时传达会议精神。一是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专题汇报,并根据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具体要求,提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方案。二是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领县计生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分别深入各乡镇,向乡镇四套班子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传达,同时深入到村和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和分析研究全县人口和计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三是召开县政府党组会议对人口计生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回顾2007年工作,对2008年7-9月的人口和计生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四是召开了全县计生工作会议,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及主管乡镇长、计生系统全体干部参加会议,对王市长在全市人口和计生工作推进会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学习,并结合我县人口和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安排了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县连续完成人口和计生工作任务后,少数基层党政领导抓计生工作的力度有所减弱,松懈麻痹、消极厌战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计生工作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死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业主负责制、房主负责制、一证先行制落实困难。流动人口办证率、持证率、合同签订率、“三查”率仍然比较低。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情况不清,漏统漏报无法杜绝。流动人口执法管理处罚难度和成本很大。早婚早育的清理和处罚不到位。

(二)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医学监护率存在失实,在今年市、县组织的半年检查中,我县医学监护率仅70%左右,但乡镇汇报数据为95%以上。统计台帐运转不够灵活,帐、表、卡、册有不符现象。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指标在检查时存在一定误差现象。长效节育措施落实不到位,一放率、二扎率较低,人流出生比居高不下(37%),特别是流动人口的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困难。部分乡镇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孕检证明寄回率很低。

(三)资金保障困难。引产等计划生育手术补助标准太低,阻碍了技术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技术服务能力薄弱,缺少必要的业务骨干。县计生局领导班子不齐,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村计生“两员”经济待遇低,工作责任心差。

三、下步工作

针对我县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正视差距,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规范台帐管理,提高“三个真实率”。

千方百计挤干统计水分,努力提高计划生育真实率、一放二扎为主的综合节育真实率、医学监护真实率。加强基层计划生育统计工作,降低出生漏报。充分发挥基层帐、表、卡、册作用,对全县已婚育龄妇女台帐进行一次大检查。对村级统计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质量。加强出生统计管理,推行流产、引产审批制度和婴儿死亡核查制度,将出生统计误差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一票否决内容,纳入责任追究。

(二)突出“四项重点”,打牢基层基础。

一是继续强化“一放二扎”的工作力度,切实打牢巩固无多孩县的节育基础。二是继续强化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切实巩固好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三是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村级两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督促台帐的管理和运转。切实抓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加大计划外生育治理力度。坚持对计划外怀孕和计划外生育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二孩生育指标管理,对全县已审批的二孩生育指标进行全面的清理清查,杜绝多胎生育、性别选择。加大对早婚早育、非婚生育清理整治工作,逐步降低早婚早育比例。四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七个一”管理服务,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和处罚力度。

(三)建立五大机制,着力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建立基层多部门合作办公制度,合法、有效解决基层执法难等问题。二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奖优免补”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长效救助激励惠民政策。三是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切实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提高计生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五是建立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推行“分线、分类”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

(四)抓实六项工作,确保工作成效。

1.进一步加强领导。一是坚持计生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二是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五项制度”:即县处级领导干部包村(社区)、机关单位包组(居民小组)、乡镇村(社区)干部职工包重点户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负责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不打招呼倒查责任追究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项工作督促检查通报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一把手问责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奖重惩机制;不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把平时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2.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大“一放二扎”力度,着力提高一放率、二扎率、多扎率、女扎率、综合节育率,降低无措施率,切实打牢节育基础。认真抓好医学监护和补救措施的落实,严格控制违法生育;抓实早婚早育、非婚生育的清理整治,努力降低早育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统计台帐建设力度,村(居)民小组建立常住人口台帐,村(居)委员会建立信息化台帐,建立乡(镇)、村、组人口和计划生育台帐定期核对制度和计生、卫生、公安出生人口定期核对制度,确保计划生育台帐和出生人口的准确性。

3.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优质服务。认真落实《水富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暂行办法》,开展流动人口专项治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抓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三率”专项治理,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流入流出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和生育状况,建档立卡、细化管理。严把流入、流出关,加强流出地、流入地信息反馈。强化婚育证明查验和办证两个关键环节,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实行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全面落实国家、省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免费项目。开展流动人口服务免费服务的示范点建设。在25个村(社区)、农贸市场建立免费避孕药具服务点,实现管理服务“五统一”。

4.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和利益导向。重点抓好“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活动,全面开展“五期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切实抓好“奖优免补”政策和各项计生奖励优惠措施的落实,实施好关心救助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活动。努力构建“奖励、优先、扶持、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以及关爱女孩、治理性别比、奖励扶助等政策法规。对各乡镇辖区内所有村、组户外已有的宣传标语、宣传口号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规范和刷新,每个乡镇新建一个宣传示范村。加强对县城、乡政府所在地、国道、主要交通要道等重点部位的氛围建设。充分发挥电视台、网站等新闻传媒的作用,切实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

早婚早育范文篇6

旨在落实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2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xx公司。

3程序

3.1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各工段、班组长为信息员,分会女工委员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3.2各工段、班组必须定期学习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文件或有关规定,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普及率为100%。

3.3各工段、班组要保证计划外生育为零(含半边户)。

3.4实现无非婚生育,无早婚、早育,无人流、引产。

3.5严禁抱养小孩和弃婴。

3.6半边户孕检、环检率为100%(每季一次),如有未参加孕检、环检者,在职职工停止其工作,直至其配偶参加检查为止。

3.7以上如有违反,除按厂及上级有关规定处以罚款外,并扣除所在班组20元/人奖金。以形成计划生育责任人人担,人人管的局面。

第一责任人:责任人:

早婚早育范文篇7

2005年上半年,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处于落后局面,为此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差距。仲兴乡的计生工作的基础较薄弱,只有坚持下真劲、做硬活、干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基础,才能使计生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制定措施,责任到人,加大处罚、处理力度

党委、政府制定了05(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干部责任,细化了人员分工。对计划外生育的处罚到位,对“四术”不到位和漏检补检不落实的处罚到位,对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人处理到位,上半年以来,对在计生工作中不负责任的免职的3人,待岗的3人。

二、结合春季计生服务月,进一步摸实家底建实帐,深入开展了"四项清理"工作。截止05年5月底,全乡共清理出漏管已婚育妇46人,出生漏报32例,其中期内出生14人,已如实上报。所有清理出的育妇全部纳入我乡正常管理。

三、加大了"四项手术"落实力度

统计年度至05年5月底,全乡共落实四项手术477例(比去年同期增加66例),其中环埋303例(比去年同期增加47例);结扎133例(比去年同期增加13例),其中二女户绝育38例(比去年同期增加14例);补救措施41例(比去年同期增加6例),加大对外出躲避节育两女户的处理和落实节育力度,对有两女户外逃的村,乡包村干部、村主要干部待岗外出追逃,直至追回。

四、加大了财政投入,改善了计生办及计生服务所工作环境,营造了良好地计生工作氛围。乡政府投入资金近二十万元,新建一栋综合性计生服务中心,共三层,各种科室、办公室十八间,使用面积平方米;新添空调二个、各种医疗器械齐备。被省计生委认定为"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点",即将在本月15日召开全省规模的现场会!

五、认真贯彻"奖励扶助制度",突出宣传、严格把关。这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举措,解决了计划生育户的后顾之忧。我们在全面培训乡、村干部的基础上,把宣传放在首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责任明确,严格把关、审核,确保了符合政策的一个不漏。

上半年我乡的计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乡面临的计生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我们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婚早育现象比较严重,政策符合率不高,性别比呈攀升趋势(已达136),流动人口办证率低、长效节育措施有欠帐,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优惠政策难兑现等问题。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乡党委、政府决定在下半年的计生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强责加压。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严格控制早婚早育

对新婚夫妇凡户口簿、未婚青年档案、计生办台账等几项资料有一种年龄不够的均坚决不予批证,政策外怀孕的坚决采取补救措施。各村支部书记是村级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如因人为关系弄虚作假,将撤职查办,严惩不怠;严把户口更改关,严禁派出所私自更改户口,加强信息通报制度,力促齐抓共管;

(二)综合治理性别比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宣传氛围;

加大孕情跟踪访视工作力度,提高环孕检水平,明确责任人,严格兑现奖惩;

加大重点案件查处力度;

二孩持证人员百分百落实半年面检,杜绝因假单子造成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对隐瞒孕情的个人和乡、村干部坚决一追到底,处理到位。

(三)落实节育措施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针对重点户,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继续加大追逃力度,尤其对两女户和隐形问题造成的节育不到位。

(四)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

对流出人口逐村逐户逐人摸排,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丝不苟落实干部责任追究制;

对流出重点育妇加强孕检制度管理,除实行半年面检制度外,还要对一些寄单不合格人员实行限时返乡面检;并利用国家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加强与流入地协作,共同管理好外出务工人员;

对流入人员加大清理摸排力度,加大查验证和跟踪管理力度。

(五)认真落实"奖励扶助基金"发放工作。奖励扶助对象摸底审核工作告一段落,我们将对下一步的扶助金发放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并明确责任,确保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落实到位,并进一步摸实"扩大人群"的真实情况,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充足地准备。

(六)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

新形势下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步,必须改进工作方法,调整工作思路;准备对近期超生户按程序征收,法院强制执行,利用典型案件加大处罚力度。

2005考核年度已经过半,我乡计生工作依然形势严峻,相信仲兴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计生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全乡干部齐心协力,必将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早婚早育范文篇8

我今天讲的是一部在当代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至少在唐朝就有记载,此后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元代、明代,梁祝的故事已经大量进入戏剧,不仅作为单独的一个剧,而且在当时其他戏剧中也为剧中人物提起,由此可见其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一种民间经典或大众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改革,特别是50年代的婚姻制度的变革,使得这一戏剧在中国获得了新的社会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就其流传的广泛程度而言,恐怕《红楼梦》也难以与之媲美。

我利用的版本是明代戏剧《同窗记》。我试图从该剧中透视这种婚姻制度在当时社会存在的根据及其“优点”和“缺点”。更进一步,与此剧相结合,我还试图在抽象层面上简单讨论制度的特点。我希望通过对法律制度与作为在制度中行动的行动者个体之间的冲突来展示人类的注定了的悲剧性境遇,进而给我们以某种警醒。

梁祝悲剧何在

梁祝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一代代少男少女,而且也令许多多情的成年人伤感。人们如今已经习惯将这个故事界定为“悲剧”,称其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这个悲剧究竟悲在何处?每个读者都必定是而且也只能从自己的经验感受和角度理解戏剧。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这种事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甚至是老人,都有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相爱不成,私奔,甚至一起自杀。我们一般并不把这种事件称之为悲剧。有时一些人甚至会对这种痴情者表示轻蔑,认为其不负责任,即使死者之间的爱情与梁祝的爱情同样真诚。数年前,北京八达岭长城上,就曾有一对各有家室的成年男女殉情自杀,人们甚至对此表示了一种鄙视。因此,仅仅因为男女之间的感情,以及感情无法在现有的社会婚姻制度中得到满足,即使导致双双死亡,并不足以构成一个悲剧。

有人(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各种改编本,例如,即使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也都有一段音乐表现“抗婚”)更强调这一事件中“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的因素,因为祝英台许配的马家是当地的一个富庶人家(财主),似乎祝员外是因为贪财,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但是,如果仔细看一看这个戏剧的原本,这一点其实并不存在。不仅祝家与马家同为员外之家(因此两家仅仅是“门当户对”而已,并无高攀之嫌),而且当梁山伯千里期约来求亲时.祝员外也没有势利地阻碍两人相见。尽管剧作中没有告知梁山伯的家庭成分,但我们没有理由推定其出身为贫下中农,相反,如果一定要推论的话,也许更有理由是某个员外的公子。如果不是梁山伯误解了祝英台的暗示,因此未能如期赴约,至少从故事的前后背景来看,祝家未必会拒绝梁山伯的提亲,未必会仅仅为了马家的富贵而违背了女儿的心意。他们曾允许好强的女儿孤身远赴杭州求学,如果以当时的社会标准来看,祝员外父母实际上是相当开明,非常迁就女儿的,他们并不接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而且,至少原来的剧本中并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出马家仗势欺人。相反,仅就迎娶途中允许祝英台祭奠梁山伯这一点,在我以及许多人看来,马家也还是相当“仁义”的,并不是那么不讲道理———设想一下,今天谁或谁家会在结婚这一天同意这种行为。是的,马家富庶,也许是个地主,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马家富庶,就不允许马家娶亲,就应让马家断子绝孙了吧!马家至少有权利选择祝英台。因此,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也并不是构成此剧为悲剧的主要因素。

也许,悲剧在于包办婚姻。我想仅仅这一点也并不必然构成悲剧。我将在后面分析,其实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人类历史上,在近代以前的主要婚姻制度形式都是包办婚姻。而并非包办婚姻都将导致梁祝之类的悲剧,否则,悲剧就太多了。

从全剧来看,更重要的是,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言行始终在肯定着传统的以媒妁之言和父母包办为主要特征的结婚制度。例如,尽管祝英台已经爱上了梁山伯,她还是要将这种感情掩盖起来。他们俩曾“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如果真的是反对包办,主张婚姻自由,他/她们完全可以“把生米做成熟饭”,而且假定梁祝两人是主张婚姻自由的理想化身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两人会拒绝做熟饭,因为他们是两情相悦,而不是单相思。但是,祝英台一定要回家,一定要等着梁山伯来提亲。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仅仅是表示深深的遗憾,还是准备求娶他们分别时祝英台虚构出来的妹妹;只是当发现这一希望也落空时,梁山伯才“罢休不成”,表示要“前去寻一个月老冰人,定要把赤绳绾定,定要把赤绳绾定”。同时责备“一来恨贤妹言而无信(这是可以理解的过激之词),二来恨卑人薄命,三来恨月老注得不均平”。甚至到了这时候,祝英台还是称“今生料不能够了。我劝你休想也罢了”,坚持尊重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制度;进而,祝英台以酒做媒证,许愿“今生不和你谐凤侣,来生定要和你结姻亲”;最后,俩人伤感而别。全剧中完全没有显示出祝员外或马员外对祝英台施加什么压力和强迫。

因此,如果就剧本本身反映的情况而言,无论祝英台和梁山伯都不反对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的程序或制度。事实上,他们俩都力求以这种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的程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希望经过这种“程序正义”的认可。他们在这个意义上是自觉的遵纪守法者。他/她们不喜欢的仅仅是由于这种程序或制度以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这种对于他们非常残酷的特定结果。即使这时,他们最终还是准备接受这种结果,也没有打算挑战这种制度。仅仅是由于梁山伯的意外病逝,祝英台才悲感交加,发现了自己的感情之所据,并决意殉情。因此,所谓梁祝本人要求婚姻自由的说法实际是在近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现代中下层自由派知识分子对梁祝故事的重新解读。

梁祝两人的年龄

要理解此剧对于古人的悲剧性质,首先要理解戏剧故事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还要理解此剧写作和演出时所针对的观众的社会和认知参照系,而这个参照系总是由观众的日常直接生活经验构成的。就《梁祝》而言,我首先讨论的是该剧两位主人翁的年龄。

在《梁祝》的较早版本的故事和戏剧中没有提及梁祝的年龄。因此在舞台上出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年龄实际是由不同时代的观众根据他们的直接生活经验填补的。在现代观众眼中,由于外出求学、恋爱、结婚这些事基本上都是同20岁左右的年龄相联系的事,因此,梁、祝两人大致相当于两位离乡在外求学多年回乡的“大学生”或至少是“高中生”。而且,由于近现代因社会变迁而引发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今天的这些观众已经基本接受了婚姻自由的观念,因此,当现代观众理解此剧时,尽管不是明确的,却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主人翁的年龄忽略了,或者是用一个现代大学生的年龄来对梁祝的婚姻作出判断。

但是,对于古代观众或读者来说,梁祝的年龄会小得多。因为无论是从古代的婚龄推论还是从戏剧故事本身的细节来推算,梁祝悲剧发生时,他们两人最多也只是青少年,大约14-16岁之间,甚至可能更为年轻。在中国古代,就法律规定的婚龄而言,大致在男20岁,女15岁,甚至更早。同样是婚龄,古代与现代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古代一旦规定婚龄,往往都是(特别是在早期)强制性的,即到这个年龄必须结婚;而如今规定的婚龄是授权性的,即只有这个年龄,才能结婚或婚姻才得到法律的保护。从剧本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时的年龄大约应在11-12岁上下,殉情时大约在15-16岁上下。因为,首先,即使是古代,人们一般也不会等到16、17岁再上学读书,他们更不是如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那样,是20岁左右的大学校园内的姑娘小伙。

其次,一般说来,男女青少年到13-15岁后,就会逐渐对异性敏感起来。而梁祝“同窗三载”,朝夕相处,甚至两人曾“你当初与我同床而睡,结脚而眠”,而梁山伯完全没有察觉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这种现象,如果从祝英台方面来看,这就意味着祝英台尚未发育,至少尚未完全发育,否则,无论其体形、动作和说话声音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就很难在同异性非常亲近的交往中完全掩饰过去。如果从梁山伯一方来看,梁山伯则可能更不成熟,甚至可能还没有开始发育,未进入青春期,因此,梁山伯才没有表现出在青年男子身上通常表现得最为强烈的、对于异性的敏感和好奇。

尽管剧本不是历史,角色不是实际人物,因此,我们无法且没有必要细致考证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准确年龄,但是我认为,这个关于梁祝年龄的推断大体是站得住脚的。而这个年龄问题对于梁祝爱情的悲剧具有重要意义。

早婚与包办婚姻

一旦确定了梁山伯祝英台的年龄,我们就会发现,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早恋”(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谈恋爱)。但是,使用“早恋”这个词,也许不很恰当,因为今天人们已经赋予了该词某种贬义,似乎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但如果历史地看,在人类历史上,今天我们所谓的“早恋”一直被人们视为正常现象,甚至可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须。

在长期的古代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医疗水平也很低。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平均寿命必然很低。在这种社会生物条件下,为了保证生命的繁衍、延续,人们就必须早婚。假定当时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那么如果当时人们结婚年龄如同当今城市人结婚的年龄,比如说25岁左右,那么该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在去世时,其头一个子女才10岁出头。这样大的一个孩子在农业社会中虽然可以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但尚不足以独自谋生;而他最小的弟妹则可能还在襁褓之中。显然,这种婚龄是无法保证人类的种族延续的。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早婚几乎是一种必然,一种社会存在的最佳选择,因此,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理解我在前面提到的古代的义务性法定婚龄。

尽管人类社会的延续要求人类早恋和早婚,但必须注意,这种早是有限度的。如果没有生理发育作为基础,没有这种隐含在基因内的信息作为基础,这种社会的要求也不可能落实。比方说,先前有些富庶人家的儿子不到10岁,就娶了一个成熟的女子作为童养媳,不可谓不早;但并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还是必须等到男孩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真正“圆房”。人类主观设计的制度也无法突破人类的生物性限制。但是,由于这种社会条件,在人类生存演化的长期竞争和淘汰中,一般说来,那些在具有相对性早熟基因的人类种群会更多留存下来,而那些缺乏这种性早熟基因的人种(无论其道德上是否高尚,文化是否发达)则会因其无法保证种群的延续或延续较少而在这种生物的竞争中最终被淘汰了。剩下的人类种群,从基因上看,基本都是十四五岁就具有生育能力的人群。因此,从社会生物学上看,人类在这个年龄段性发育成熟的生理特点也许不是偶然的,而更可能是人类的长期生存演化中形成的,是一个非目的论的自然演化的选择结果。

仅仅承认早婚早育作为社会制度在当时社会的合理性还不行,人类还必须发现其他一些具体的制度措施来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社会流动性小,交往面狭窄,信息流通不便)实现最有效、最便利的早婚早育。媒妁之言与包办婚姻正是作为一种保证人类延续的辅助性制度,有效回应这种社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首先,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男女同姓,其生不善”,血缘关系过于亲近的人结婚,对于后代的繁衍很不利;因此,必须从血缘关系比较远的人当中选择婚配对象。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交通和信息流通不便,人们的生活世界很小,孩子们往往是在一个村庄内长大的,而同村的同龄段异性往往都是近亲属,可以接触到并可以成为配偶的其他异性很少。与别村的适婚异性也很难交往。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至少在有些人类群体中,很自然婚姻就成为父母为儿女操办的一件大事。而且由于其社会经历和社会关系相对说来更为广泛和开阔,父母亲也更有可能为子女发现在这些父母看来合适其子女的配偶。甚至,为了扩大择偶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一些父母还会大量运用媒妁之言。从此看来,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在传统社会中都起到择偶的信息渠道的功能,在乡土社会中,总体说来具有正面的功能。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正当性。而那些不采取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来扩大婚姻对象的群体,那些采取了“自由婚配”因而更可能近亲婚姻的群体,必定会在历史无意识的生物进化中逐渐消亡,当然与其一起消亡的还有他们的“自由婚姻”制度。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生物选择的结果。制度并不是道德的产物,制度是生存的产物。

当然,促成父母包办还有其他一些社会因素。例如,结婚并不仅仅是性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制度,会涉及后代的健康、养家糊口等庸俗的问题。因此,虽然以生物本能为基础,而婚姻则必定是涉及诸多利害的选择,有许多事务要处理。这些问题要让一个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来处理,显然有许多困难,而相比起来,父母则更有能力和经验处理这些问题。此外,在古代社会,儿子在婚后也至少会同父母一起居住一段时间,甚或要养老,父母一般就不大会愿意家中出现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底细的、性格上有冲突的陌生人。为了避免这种冲突,他/她们自然也会要求对儿女的婚姻做主。由于其控制着家庭的经济,由于其成熟和经验,由于其交际面的广泛,由于其长期形成的地位,都使得父母在这一问题上更占据主导。因此,包办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的婚姻制度,一种事实上的法律,一种人们有义务遵守并通过社会压力保证实施的规则。

包办婚姻中的财富问题

在选择婚姻伴侣时,除了是陌生人(没有过近的血缘关系)这一基本条件外,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对方是否具有养育后代的能力。

这一点,也是物种在长期生存竞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物性本能。按照社会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每个生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努力争取自己的基因得以更多的繁殖,男子女子都一样。但是男子和女子的选择标准却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男子会“希望”有更多的配偶,因此其基因能得到更多的繁衍;如果由于制度和生理能力不许可,男子从其生理本能来说会选择那些更具生殖能力的女子,这种生殖能力往往表现为女性的第二性特征,即今天男性感受到的女性的那种“美丽”和“性感”上。女性,由于其生育资源相对于男性而言的相对稀缺(生育年龄和排卵数量),以及由于她及其后代———特别是在农耕社会———需要保护,则会对配偶更为挑剔。一般说来,女性都会选择那些身强力壮、聪明能干有能力提供这种保护的男子,这种能力往往表现为财富和才华(潜在的财富)。因此,郎才(财)女貌,这种世俗的美满婚姻标准,实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物学基础的,其背后有残酷的生物竞争的逻辑支配。

但是由于早婚,这些择偶标准往往变得难以适用。比方说,由于早婚,男子的许多男性特征(身体是否强壮、高大、健康)往往未能充分发育,你就很难衡量他将来是否身强力壮。又比方说,随着社会发展,男子的养育能力已不仅仅取决于体力,而且还取决于并可能日益取决于个人的才智,而这种才智在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中也无法辨识而只有在同人的交往中,包括在同异性的交往中才能逐步展示出来。再比方说,有养育的能力并不一定就有养育的意愿,而养育的意愿在相当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对方对自己有没有性吸引力,这种以性吸引力为基础的养育意愿他人也很难衡量。但在异性交往中更容易为异性对方所发现,有时即使是短暂的交往,也会为对方发现。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古代戏剧中,常常有落难才子为大家闺秀一见钟情,实际上展示的就是这种社会生物学的道理。但这些问题,都是因早婚而引发的以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为标志的婚姻制度无法回答的。

因此,要回答包办婚姻制度的这一弱点,就必须有其他制度的补充。在人类历史上,人们逐渐形成以家庭背景(包括身体强弱、家庭财富、家教)来衡量婚配对象养育能力的替代标记。这种替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首先,一般说来,农业社会中家庭财产的创造主要依赖体能,而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体能是可以遗传的(今天,体育运动选拔少年运动员仍然会参考父母的身高体能因素),因此以财富作为间接地测度对方体能和智能的替代指标是可行的。再次,财产是已经累积的物化了的养育能力。因此,在为儿女选择配偶时选择富裕一些的人家,至少是同等殷实人家,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的自然愿望,同时为下一代的顺利成长和成功提供了条件。因此这一标准并不简单是嫌贫爱富,而是一种因生活需要而必须作出的选择。确实,在没有其他标志证明婚姻对象的潜在生活和养育能力之际,以现有的家庭背景包括财富作为一个择偶标准,对于那些为子女择偶的父母亲来说,也许是最实在、最可见、最经济的标准。而这些因素往往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一定会考虑的,他们可能考虑更多的是相貌或其他性特征的吸引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种替代性测度机制中,对婚姻双方性吸引力的测度往往是不确切的。因为,性吸引力本身就很难测度,尽管体能、身高、相貌、财富都可能构成性吸引力,但是性吸引力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个性的因素,而且从父母预测儿女也并不总是很准确的(父亲高,儿子并不一定高),因此,在这种媒妁之言和包办婚姻中,确实隐含了婚姻不幸福的因素。但是,首先,这种缺陷在古代或传统社会的条件下很难避免,我们无法生活在完美世界。其次,如果非意识形态地看,今天的自由恋爱的婚姻也未必能解决长期的性吸引力问题,因为许多个人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发生改变。再次,我们必须牢记,古代的婚姻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类的延续问题,因此性吸引力自然会排在人类生存问题的后面。

悲剧因素之一:自然与社会

梁祝的故事以及历史上的许多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为我们理解社会和制度提供了一系列启示。

首先是关于婚姻的社会性质。当代许多知识分子都强调个人自由,在性与婚姻上,表现为强调婚姻爱情的自由,强调的自然属性,强调所谓的自然法则。作为一种政治追求,这些努力和宣传在今天显然是不错的,并且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种理解,其实很可能为这些语词迷住了眼,在语词的丛林中迷路。任何个体都必须在群体中生活,才可能生活下来,发展起来。包括人的许多本能都需要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才能满足。其实自然本身并不像我们许多知识分子所说的那样是美好的,自然就其本身许多时候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本能的需要。在自然界的狂风暴雨、雷鸣电闪中,我们会感到恐惧,也许只有许多人的聚居才能减轻这种恐惧。在大自然的灾难中,我们会惊魂落魄,只有人的相互

关爱才能使我们略有宽慰。甚至,仅仅凭着自然也不能得到满足;在一个生产水平极为低下,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我们甚至难得找到配偶,或者干脆无法繁衍后代。如果没有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就无法感受的美感,我们就没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没有“昨夜星辰昨夜风”,没有“相见时难别亦难”,没有“相见无语,惟有泪千行”。

是的,在热恋中,当我们花前柳下,海誓山盟,我们感到自然的美丽;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而且这也是因为有一个现存的社会生活支持之下的自然、一个人文化了的自然。当我们的恋爱受到种种压抑时,我们甚至想回归自然。但是我们能够吗?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这一切是不可能退回去的。即使可能,我们又真的愿意吗?除了在那虚幻的、不加反思的浪漫的一刻。其实,即使在那一刻,我们也未必愿意回到古代,我们真的愿意只能“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吗?我们真的愿意在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事实上,只要看看古人的爱情诗歌中,大多只是花前柳下,明月清风,最多也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请注意即使是今天人们根本不当回事的“汉水”,已经引发了古人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哀怨。古诗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在许多当代人的爱情中经常作为背景出现的高山林野、海浪沙滩(他们怎么去呢———要披荆斩棘、跋涉百里?即使去了,他们晚上回得来吗?)古人的浪漫几乎注定只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而不可能是“站成了两个世界”的“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本身就说明了事实上现代人恋爱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扩展。现代社会的交通以及其他条件都使得我们的自然更开阔了,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时候与大自然更亲近了,而不是如同某些现代学者认为的那样更遥远了,更狭小了。甚至,由于现代的避孕技术的发展,我们事实上可能比古人更多享受了,少了很多由于对怀孕、养育之担忧而带来的之压抑和拒绝。事实上,就总体而言,现代性至少在许多方面使得我们的爱情更为美丽。社会和文化并不只是压迫我们,而是支持、培育了我们的需求和感受。

不只是,却还是有的。正是在强调人类的社会型之际,强调人类的本能就总体而言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许多个体的本能在某些情况下也就不得不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甚至的本能会成为一种被人不断使用的一种生物本能。例如,用性获取各种资源,维系自己的以及家庭的生活。甚至性会被制度化,这就是家庭,无论是一夫一妻制,还是多配偶制。但是,无论何种形式,一旦形成了制度,都必然在满足人们的本能的同时又压抑了这种或其他的人的本能。

但这就是悲剧吗?对于一个个生命有限的个体来说,这也许就是悲剧;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能感叹的仅仅是“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

悲剧因素之二:常规与例外

承认一个制度的语境化合理性,并不应由此承认其永恒的合理性,其实,任何社会实践一旦成为制度,都会有弱点,因为制度回答的都是一个稳定社会中的某一类常规问题。因此,制度化就完全可能显示出两方面的弱点。一、建立制度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条件大致稳定,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该社会中的这一类问题将呈现出常态,只有这时,该制度才是有效的和有用的;二、一旦社会条件发生了剧烈、根本,甚或是重大变化,该社会的某一类问题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使这一制度的有用性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用。

例如,在婚姻制度上,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交通通讯的改善,人员的大幅度流动,医疗保健的发展,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交往对象的流变等。这些变化就使得包办婚姻所针对的问题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早婚早育已经不利于这个社会的需求,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早婚早育习惯反而成为这个转变了的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才可以看到“早恋”何以从人类的一个自然生理属性成为各个现代社会普遍要以各种方式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同样,随着这种社会的转变,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作为婚姻制度的主要机制也失去了正当性。

梁祝的悲剧与制度的这一弱点基本上还没有关系;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在于制度化的第二个弱点,这就是,任何制度针对的都是常规问题,有常规就有例外,而制度恰恰无法处理那些常规之外的问题。

这一分析是从个案来看的。是不是对制度就应当完全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呢?强调包办婚姻的制度神圣性也许并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就当时而言,对于当时的婚姻制度之稳定,也许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人们不应当对一个制度总是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总是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最终必定导致不仅是婚姻制度而且可能包括其他制度的虚无。

但是,这样说,只有假定制度本身已经完美、永远不可改变,才能成立。问题在于确立制度的最终目的恰恰是要能满足人类的福利;如果尊重一个制度仅仅因为其是制度,完全不考虑这一制度是否满足了社会的福利,那么这个制度最终必定会失去其作为制度的正当性和活力,并且会压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产生的新的制度需求。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像梁祝的情况,只要不走极端(不完全否定当时的一般的婚姻制度),社会和人们就应当允许他/她们作为特例,即允许他/她们自由恋爱和结婚,尽管这种允许未必能保证他们今后的一生中都能情投意合,白头偕老。

悲剧因素之三:制度何时变化

我在上面分析了早婚早育、父母包办和媒妁之言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这种制度的合理性是在历史中展开的,是历史性的,而不是如同我在上面的文字中展现的那么简单。我在文字上构建的该制度的合理性是一种马后炮,是当我们同历史拉开距离之后对历史的反观。这种马后炮有助于理解历史,却往往无助于生活。我们既无法在理解了历史之后才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也无法通过理解历史来比较精确地把握未来。

第二,尽管我们在上面分析了梁祝爱情的合理性,但是也仍然是在今天的条件下。根据我们今天的信息,才确认了这种合理性,而梁祝两人以及当时的其他人都没有可能认识。

早婚早育范文篇9

一、坚持一把手工程落实工作责任制

坚持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计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落实计生工作责任制,确保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到实处。要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管理。

二、坚持基础工作签订联保责任书

计划生育责任书要层层签订,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个人保班组,班组保科室、区队,科室保全公司的联保体系,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民工普查落实各项工作责任

有弹性用工的单位,要按《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本着“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对所用弹性工的婚育证明进行认真核实登记。

四、坚持以人为本完成各项控制指标

保证完成以下控制指标:本单位无计划生育和超计划生育现象;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无早婚、早育,持证怀孕率100%;弹性工计划生育落实到位,无盲区、死角。

早婚早育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在推进人口计生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按照这一认识,作为意识层面之一的群众持有的婚育观念能积极影响他们的婚育行为。当他们的婚育观念和国家现行的婚育政策一致时,其婚育行为就表现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当他们的婚育观念和国家现行的婚育政策不一致时,其婚育行为就表现为早婚早育,违法生育。当前,计生工作的“十大难题”之所以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生育政策和群众的生育意愿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早婚早育、违法生育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就在于群众头脑中仍残留着陈旧的婚育观念。因此,要破解“十大难题”,进而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必须转变群众固有的婚育观念,倡树新型婚育文化,使群众婚育观念和国家计生政策法规相一致。

二、当前群众婚育观念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引导,现在人们的婚育观念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都能够接受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型婚育观。但需要正视的现状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早婚早育、早生贵子、儿女双全才是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陈腐婚育观念在广大育龄群众中仍大有市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养儿防老、养儿撑家立门户等思想在许多农村家庭普遍存在。*年我省开展的生育力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有70%的育龄群众想要两个及以上的孩子,想要男孩人数是想要女孩的3.45倍。分析持有这些婚育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传统耕作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依然占据一定地位,致使男性扮演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家庭为主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二是受传统保守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深受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影响,宗法观念、家族观念、延续香火的保守文化观念和习俗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女双全、人越多越好”等封建残余思想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这是一些农村群众陈旧生育观的文化基础。三是社会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实际上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升学、就业、选举、报酬、晋职、退休等许多方面,一些地方和单位设定了许多限制措施,造成了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宗族观念严重,社会风气不正,“家里没有男人就缺少顶梁柱”,外来户、“倒插门”受欺负和排挤,这是一些农村群众陈旧生育观的社会基础。

三、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对策

改变群众旧有的婚育观念,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型婚育观占领群众的头脑,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可达到,需要逐步渗透、全方位施治、多层次影响。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计生工作新形势下,在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下,建议采取宣传教育明示、优质服务显示、利益导向引示、行政管理警示的“四示”工作法,转变群众婚育观念。

1、宣传教育明示。即通过宣传教育,树立新型婚育风尚。充分发挥部门、媒体优势,大张旗鼓地宣传计划生育婚育新风。将婚育新风宣传列入宣传部门全年工作整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范文化市场,印制包含婚育新风知识的宣传品;将人口国情教育、青春期教育列入中小学校课程;在电视台、电台、报刊上开设人口栏目,定期播放计生婚育知识,刊载婚育新风内容。大力开展活动宣传,利用春节、元宵节、“5•31”独生子女节等重大节日,以举办计生文艺汇演、出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悬挂过路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晚婚晚育利优生、少生优生幸福一生”;通过向全县青年发出晚婚晚育公开信、开展晚婚晚育万人签名活动,营造晚婚晚育社会氛围。积极搞好阵地宣传,在县城设立新型婚育文化广场、文化园,设置新型婚育文化展板、新型婚育文化宣传牌;乡镇驻地主要街道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一条街、生育文化长廊,制作精美温馨的户外宣传广告牌、宣传标语、宣传橱窗、宣传漫画等;村级设置图书角,购买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图书光盘,坚持每年征订计划生育“两报两刊”,确保新型婚育文化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优质服务显示。即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技术服务,带动育龄群众参与、实行计划生育。围绕群众满意这个中心,着重抓好八项服务。一是咨询服务。在县和镇办服务站设立“悄悄话室”咨询门诊,开通服务热线,对育龄人群开展经常性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咨询服务。二是优生优育服务。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切实提高人口出生素质。三是生殖保健服务。查体时改查孕查环为查治妇科病为主,大力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四是不育症治疗服务。为不育症患者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五是实行“便民卡”服务。印制优质服务便民卡,卡上印有技术人员电话、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方便群众需求。六是实施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手册制度。在县和镇办服务站设立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爱心超市,村居设立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网点,使群众持手册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快捷地领取避孕药具。七是建立未成年人意外妊娠免费救助中心,积极救助怀孕少女。八是运用“临时课堂”、流动服务车,深入农村开展便民性教育活动和技术服务。通过开展八项服务,增强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同感,进而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倡树婚育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