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行规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1:28:59

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范文篇1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区乡(镇、街道)党委(工委)、政府(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

第三条乡(科)级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

第四条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任满一个任期。

(一)达到退休年龄的;

(二)因健康原因不能或者不宜继续担任现职务的;

(三)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

(四)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

(五)因受处分或处罚需要变动职务或者被罢免职务的;

(六)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

(七)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破格提拔的。

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一般不得超过一次。破格提拔使用的,要按照有关规定,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审批。

第五条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任正科级领导职务累计超过15年和任副科级领导职务累计超过20年的,一般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少数专业性较强的职位,经批准可适当延长任职年限。

第六条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乡(镇)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第五条,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第七条任期届满后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应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

第八条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和任期届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其履行任期目标责任情况进行年度、届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调整职务,任职3年以上的,计算为一个任期;任职不足3年的,只计算任职年限,不计算任期届数。

第十条选任制干部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时,原任领导职务自然解除。

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正职领导成员任期届满不再连任的,按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下达免职通知,免去其担任的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各县(市、区)党委(工委)及其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各县(市、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按照有关章程并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县(市、区)党委、政府直属科级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参照本规定执行。

暂行规定范文篇2

一、信息报送主渠道

各街道应急领导小组、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区应急委各委员单位办公室是信息报送工作的主渠道,负责向区应急委(应急办)报送本辖区、本部门、本行业应急信息。区应急办负责处理全区等级以上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报送工作。

各街道、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应急信息报送制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选派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应急信息报送工作。

二、信息报送的要求

(一)报送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的起因及基本经过、影响范围、处置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等。对事件及处置工作进展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结束后,要进行终报,并做出事件分析评估。

(二)语言表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素完整、文字精练,特殊事件要阐明背景情

(三)报送时限:各街道、各部门在获悉等级突发事件信息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区应急办。紧急情况下,可采取先电话报告,随即补报书面报告。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发生

(四)报送方式:1、不涉密的信息,纸制文本可传真区应急办,信息发送后须来电核实确认。

2、涉密的信息,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办理。

三、信息报送的范围

(一)群体性事件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访事件:进京、去省、来市、到区的集体上访;在敏感地点上访并发生打横幅、喊口号或其他过激行为的;群众上访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的;上访人员有暴力倾向或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性、暴力性的事件等。

2、导致下列结果之一的群体性事件:造成铁路、公路、海运航道交通中断;造成城市交通或重要交通枢纽严重堵塞;造成大中型或重要企业停产,城市主要商场、医院、学校等停业、停诊、停课;城市或重要地区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讯中断;阻挠、妨碍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施工。

3、未经批准影响较大的集会、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驶、罢市等。

4、在重要场所、重点地区非法聚集且参与人员有明显过激行为,或在处置过程中造成伤亡事件。

5、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期间聚众滋事或骚乱。

6、群体性殴斗、械斗或冲突。

7、有可能造成较大、较坏影响的涉外群体性行为。

8、集体暴力抗法、聚众袭击执法人员等。

9、涉及群众根本利益且人数较多、上访频繁、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矛盾激化倾向的。

(二)过激事件

10、冲击、围攻党政军警等机关或其他国家要害部门。

11、在公共场所、重要部位、重点地区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12、在公共场所已实施或有实施倾向的有目的性的自焚、自杀、自残或其他过激行为。

13、在国家、省、市、区重点部门、重要部位极端行为上访或有此类倾向。

(三)影响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事件

14、各类非法组党、结社、集会动向。

15、敌对分子、“民运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及动向和制造的暴力、恐怖、骚乱事件。

16、其他组织或个人的恐怖活动和事件。

17、有迹象表明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渗透或欲插手介入的事件。

18、境内外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成批流入我市的案件及重大反宣案件。

19、重要生产资料、粮食和日常消费品等短缺或价格大幅波动情况。

20、金融挤兑事件或因金融风险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21、有境外宗教组织渗透背景的影响较大的非法宗教活动;因伤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引发的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

22、邪教等各种非法组织的规模性集会;影响恶劣的封建迷信活动;可能诱发不稳定因素的规模较大的联宗祭祖等活动。

(四)特殊群体和个体事件

23、学生、教师等群体:非正常聚集、罢课、罢教、游行、集会、绝食、静坐、请愿等行为;校园内(校园网)出现较大范围串联、煽动和蛊惑造谣信息;影响中、高考秩序等事件;校园内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治安、刑事、公共卫生和安全等事件。

24、党政领导干部等群体:县(处)级及以上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发生非正常死亡、刑事案件等;国家公职人员严重违法违纪事件;其他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25、公检法司军等群体:影响较大的军警民冲突事件;公检法司人员遭犯罪嫌疑人报复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党政军及其他行政执法单位因执行公务引发的严重对立或矛盾;其他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26、其他特殊群体:市级及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等特殊群体发生非正常伤亡、刑事案件等;其他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五)事故、环境污染和灾害

27、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生产事故(包括火灾和水陆交通事故)。

28、空难、空险等事件;列车相撞、脱轨等事件;海上险情。

29、造成人员死亡或多人中毒事故。

30、危险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环境污染事故。

31、造成重要区域能源、电力、通讯等设施工作中断的事故。

32、对经济、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环境污染事件。

33、江河海堤防、水库溃决及可能溃决的险情;水旱灾害。

34、造成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海啸、气象、海洋、地质、生物等灾害;有感以上地震及灾害。

35、森林火灾;威胁居民区和重要设施的火灾;国家和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城市水土涵养林等火灾;造成重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工作中断的事故。

36、可能造成较大破坏的自然灾害预警情况。

37、其他涉及人员伤亡,有较大影响的事故事件等。

(六)公共卫生事件

38、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鼠疫、黄热病、霍乱、肺炭疽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疫情病例或疑似病例。

39、发现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40、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情;新发现动物疫情。

41、发生医源性感染事件;发生烈性病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

42、多人食物中毒或出现死亡病例;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映或不良反应;多人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或造成人员死亡。

43、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食品或药品安全事故。

44、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或药品,可能或已经在社会上造成危害的事件。

45、其他对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

(七)涉外涉密事件

46、本区内发生的外国机构和人员、外资机构和人员以及其他外国公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件。

47、境外发生的我区驻外机构和人员、援外人员、承包劳务人员、留学生、旅游人员等中国公民和机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件。

48、集体偷渡案;集体冲关、闯关或身份特殊人员冲关、闯关案。

49、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失泄密案及密码设备丢失、机要人员叛逃案。

(八)刑事案件

50、发生人员死亡或多人重伤的案件;被害人身份特殊的绑架、投毒案件。

51、持枪杀人案或涉枪案。

52、公共场所等部位发生的爆炸案。

53、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案。

54、抢劫金融机构、运钞车案。

55、发生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非法集资案。

56、造成人员伤亡后果的制假贩假案。

57、盗抢军火案、非法制售贩运枪支弹药案、枪支弹药失窃案及放射性材料、剧毒材料被盗、遗失、误运输案。

58、情节严重、致人员伤亡的暴力妨碍执行公务案。

59、抢劫和盗窃国家重要部位;劫机、劫船(车)、暴狱、越狱、劫持人质及纵火等犯罪案件。

60、恶意攻击互联网站、干扰破坏广播电视、通讯网络,造成一定影响的案件。

(九)影响稳定的舆情

61、互联网或媒体上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涉及我区信息和歪曲我区对外形象的报道。

62、区内利用互联网、移动电话或其他现代通讯工具散布具有一定影响的反动言论,串联、煽动、组织非法活动的短信、跟帖或谣言。

63、外国和港澳台媒体到我区采访敏感性问题的动向及针对我区某方面工作的负面炒作。

64、群众反映较集中或重复反映的对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影响的热点、难点问题;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思想状态和动态等。

(十)其他

65、其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安全隐患。

暂行规定范文篇3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正职领导成员;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

第三条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稳定。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任满一个任期:

(一)达到退休年龄的;

(二)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或者不宜继续担任现职务的;

(三)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

(四)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

(五)因受处分或处罚需要变动职务或者被罢免职务的;

(六)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

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一般不得超过一次。

第五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和任期届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

第七条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

第八条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第九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调整职务,任职3年以上的,计算为一个任期;任职不足3年的,只计算任职年限,不计算任期届数。

第十条选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时,原任领导职务自然解除。

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正职领导成员任期届满不再连任的,按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下达免职通知,免去其担任的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按照有关章程并参照本规定执行。

市(地、州、盟)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对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度作出规定,并报中共中央组织部备案。

第十四条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完)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职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第九条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十条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决定前,可以听取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十五条除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情形外,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制定。

暂行规定范文篇4

第一条为准确掌握粮食经营企业库存粮食的品种、数量、质量等情况,规范对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监督和指导粮食经营企业加强库存管理,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单位(以下简称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组织的,对各种所有制粮食经营企业粮食库存的检查(以下简称全国粮食库存检查),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粮食经营企业包括纳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库存统计范围的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的企业,粮食储备企业,以及转化用粮企业。

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组织的与粮食经营企业粮食库存有关的专项检查,地方粮食行政管理等部门和单位按照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在本辖区内组织的对地方粮食库存的检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组织实施,检查工作分为自查、复查和抽查三个阶段。对中央储备粮库存的检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积极配合。

第四条参与全国粮食库存复查和抽查的检查人员,应通过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承担粮食质量检验及原粮卫生检验任

务的承检机构,应当通过省级(含)以上计量认证。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抽

查的承检机构,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复查的承检机构,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第二章粮食库存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五条粮食库存实物检查。包括检查粮食库存的性质、品种、数量情况。

以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为一个被检查单位,采取测量计算法或称重法对其粮食库存进行检查,以核实不同性质、不同品种粮食实际库存数量。

粮食库存实物检查的具体方法,依照《粮食库存实物检查规程》(见附件1)执行。

第六条粮食库存账务检查。包括检查保管账、统计账和会计账。

分别核对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与粮食库存实物的性质、品种、数量是否相符,并核对账账是否相符。不相符的,要查明原因。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的具体方法,依照《粮食库存账务检查规程》(见附件2)执行。

第七条粮食库存质量、原粮卫生和储粮安全情况检查。

对库存粮食质量,重点检查粮食质量合格率、宜存率等情况。

对原粮卫生,重点检查原粮化学药剂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真菌毒素含量等情况。

对储粮安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粮食发热、霉变、虫害等情况。

具体检查方法,依照《粮食质量、原粮卫生和储粮安全检查规程》(见附件3)执行。

第八条粮食经营企业执行与粮食库存管理相关的各项政策、制度检查。重点检查与粮食库存管理相关的收购质量和价格情况,以及执行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等情况。对储备粮的检查,还要包括财政补贴情况。

第九条储备粮计划执行、代储资格等情况的检查。

(一)储备粮计划执行和管理情况的检查。包括检查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

粮的购销计划和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储备粮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情况,以及执行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

(二)储备粮承储资格检查。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重点检查是否具有代储资格,储备粮是否存储在取得资格的仓房内,代储粮食数量是否超过取得资格的仓容量,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有相应资质,以及代储资格条件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对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重点检查是否符合地方储备粮的管理要求等情况。

第十条每次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的具体内容,可根据粮食流通管理的需要,适当调整。

第三章粮食库存检查的组织和实施

第十一条全国粮食库存检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检查内容,确定检查人员,合理分组分工。

(二)以适当方式公布检查范围、内容、要求和检查时点。

(三)依照检查方案和本办法相关规定开展检查工作。

(四)检查人员确认检查结果,并告知被检查企业。

(五)检查人员对库存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六)跟踪了解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整改情况。

第十二条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的自查、复查和抽查按以下方式组织实施。

(一)自查。由粮食经营企业按照全国粮食库存检查方案确定的检查内容和要求,对本企业所有粮食库存情况进行自查。

(二)复查。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支机构(以下简称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对粮食经营企业库存自查情况进行复查。复查范围由参与复查的有关

部门和单位根据全国粮食库存检查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不少于被检查

企业的10%。复查方式选择以下两种之一。

方式一: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辖区内粮食经营企业库存自查情况进行联合复查。

方式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地方粮食经营企业(不包括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进行复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进行联合复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会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支机构对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进行复查。

(三)抽查。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依据全国粮食库存检查方案确定的检查内容、区域,对粮食经营企业粮食库存检查结果进行抽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派员配合检查组开展中央储备粮库存的抽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等部门和单位应协助联合检查组开展工作。

复查与抽查的区域和粮食经营企业,由组织复查、抽查的部门和单位随机确定。

第十三条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等,应建立健全粮食库存检查制度,适时开展粮食库存检查工作。

第四章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权责规定

第十四条粮食库存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被检查企业的经营场所检查粮食库存实物及粮食仓储和检化验设施、设备。

(二)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扦取粮食检验样品。

(三)查阅粮食库存的原始凭据、证账、报表等相关资料。

(四)了解询问被检查企业经营管理情况。

(五)对检查中发现企业粮食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五条粮食库存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非法干预被检查企业的正常经营

活动,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被检查企业的商业秘密。

(二)依法履行检查职责,正确填写检查数据,完整记录检查情况,作出检查结论,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对粮食库存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四)法律、法规明确的其他规定。

第十六条被检查企业在接受库存检查时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配合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挠、干涉检查人员的工作。

(二)及时、主动报告粮食库存的相关情况,如实回答询问,协助检查。如实提供粮食库存的原始凭据、证账、报表等相关材料。

(三)对检查结果签字确认,不同意签字确认的,出具书面意见,说明理由。

(四)服从并执行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七条粮食库存检查过程中,被检查企业可以行使下列权利:

(一)对粮食库存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等事项有了解、知情的权利。

(二)要求检查人员表明合法身份的权利。

(三)对检查人员认定的事实有异议,有陈述与申辩的权利。

(四)对于检查人员的违规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五章粮食库存检查结果的处理

第十八条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库存自查结果,应分析说明账实差异,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在规定期限内按规定程序报上级单位逐级审核、汇总。不得虚报、瞒报、拒报、漏报、迟报、伪造、篡改粮食库存检查结果。

第十九条省级粮食库存检查结果的汇总报告,可选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方式一: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对辖区内粮食库存自查、复查结果进行汇总、核对,起草库存检查报告,并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上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方式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地方粮食库存自查、复查结果进行汇总;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对地方粮食经营企业代储的中央储备粮库存自查、复查结果进行汇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负责对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粮食库存自查、复查结果进行汇总。汇总结果经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共同核对、合并后,起草库存检查报告,并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上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库存(含中央储备粮)检查结果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新疆分支机构一并汇总上报。

粮食库存检查结果汇总表式及填报要求,依照《粮食库存检查汇总表及其填报说明》(见附件4)执行。

第二十条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结果,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汇总,并起草报告,会同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上报国务院。

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依照各自职责组织专项检查,应将结果通报粮食库存管理的同级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二十一条对粮食库存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情况通报(报告)制度。

对属于部门和单位监管职责范围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对具有普遍性的管理问题,向行业、系统通报;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件,必要时可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应纳入检查报告,上报国务院。

第二十二条粮食库存检查中发现的以下问题,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依

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制度的规定予

以处理。

(一)检查中发现地方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原粮卫生、地方储备粮管理等

方面的违规问题,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涉及粮食财政补贴管理方面的违规问题,由财政部门处理;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粮食信贷资金管理的问题,由中国农

业发展银行处理。

(二)检查中发现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原粮卫生,以及承储资格管理等方面的违规问题,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涉及中央储备粮财政补贴管理方面的违规问题,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处理;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粮食信贷资金管理的问题,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处理。

(三)检查中发现库存粮食发热、霉变、虫害等问题,检查组要责成被检查企业立即整改。

执行处理决定的企业和单位,其整改情况应及时上报作出处理决定的部门和单位。

第二十三条对在粮食库存检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暂行规定范文篇5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央各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工作部门的党组(党委)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地方各级党委、纪委及党委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政府工作部门的党组(党委)成员;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派出机关、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班子中的党员干部。相当于上述级别的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成员。

上述单位中的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党委(党组)负责本地区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述职述廉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履行岗位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改正措施,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条述职述廉分别在届中和换届前一年结合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行。没有届期的领导班子参照有届期的执行。

各地区各部门可以从实际出发,适当扩大参加述职述廉会议的人员范围。

第六条在述职述廉前,党委(党组)要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并由主要负责人如实反馈给本人。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意见,由上一级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反馈。领导干部本人也要通过谈心等形式,充分听取意见。

第七条党委(党组)于本地区本单位的述职述廉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将述职述廉工作总结报上一级党委(党组),并分别抄送上一级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

第八条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下一级领导班子开展述职述廉工作的督促指导。要派人参加述职述廉会议,了解有关情况;述职述廉后,结合当年的年度考核组织民主评议或民主测评。发现领导干部在述职述廉中隐瞒、回避重要问题,以及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认真改正的,根据党委(党组)意见,对其进行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组织处理。

第九条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担任两个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应当分别在任职的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上述职述廉。

在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担任两个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可以在任主要领导职务的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上述职述廉。

第十条基层党委、纪委,党总支、党支部负责人的述职述廉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党委组织部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一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规定,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参照本规定制定。

暂行规定范文篇6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统计稽查,又称统计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对统计稽查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稽查对象")报送、提供、公布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时效性,及其组织管理统计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鉴证和评价,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帮助稽查对象改进统计工作的一种统计监督活动。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以下简称"统计稽查部门")应当切实加强统计稽查队伍建设,并根据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权限,行使统计稽查职能。

第四条统计稽查事项包括:

(一)是否依法按规定设置原始统计记录或统计台帐;

(二)是否依法按规定建立和实施统计资料的审核、交接和档案管理制度;

(三)是否依法按规定向政府统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送和提供统计资料;

(四)是否依法按规定搜集、公布、使用统计资料;

(五)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是否受到妨碍。

第五条省级统计稽查部门应当按照统计工作监督管理的需要,确定统计稽点,制定并向市级统计稽查部门下达年度统计稽查工作计划。

市、县(市、区)统计稽查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统计稽查部门下达的统计稽查工作计划和当地统计工作监督管理的需要,确定稽查对象,制定和实施并向上一级统计稽查部门报送年度统计稽查工作计划和年度统计稽查项目计划。

第六条负责实施统计稽查项目计划的统计稽查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的统计稽查组(以下简称"稽查组"),并指定稽查组组长。

稽查组在实施稽查前,应当制定稽查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稽查的时间、范围、内容、人员分工。

稽查方案经统计稽查部门的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审核,报统计稽查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由稽查组具体实施。

第七条统计稽查人员与稽查对象有下列关系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否则稽查对象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统计稽查人员与稽查对象的法定代表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统计稽查人员与稽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

(三)统计稽查人员与稽查对象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稽查的。

对稽查对象认为应当回避的,统计稽查人员是否回避,由本级统计稽查部门主要负责人审定。

第八条统计稽查部门在实施稽查前,应当向稽查对象发出《统计稽查通知书》。《统计稽查通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稽查对象名称;

(二)稽查的依据、时间、范围和内容;

(三)稽查组组长及成员名单;

(四)对稽查对象的要求。

第九条同一统计稽查部门对同一稽查对象的稽查一般一年不得超过一次。

统计稽查部门发现稽查对象涉嫌统计违法,对其实施稽查的次数,不受前款规定限制。

第十条统计稽查部门实施稽查时,统计稽查人员应当向稽查对象有关人员出示《统计执法检查证》或《浙江省行政执法证》和统计稽查通知书副本,并有两名以上持证人员在场。

第十一条统计稽查部门可以通过报送稽查、就地稽查等方式实施统计稽查,并按照国家取证的有关规定,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材料。需要跨管辖区域取证的,统计稽查部门可以书面委托证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代为进行,也可以派员异地调查取证。

第十二条稽查事项完毕后,稽查组应当向统计稽查部门提出稽查报告。稽查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稽查的范围、内容和起讫时间;

(二)被稽查事项的基本情况;

(三)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稽查结论和改进建议;

(五)其他需要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第十三条统计稽查部门对稽查组提交的稽查报告进行审查,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发现的一般性统计问题,应当对稽查事项作出评价,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出具统计稽查意见书;

(二)对发现有统计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的,应当予以指出,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

(三)对发现有统计违法行为,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应当依法立案查处。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同级统计稽查部门的指导下,参照本规定对本部门、本系统的企业事业组织实施统计稽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实施统计稽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将稽查基本情况向同级统计稽查部门报送备案;发现有统计违法行为,认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向同级统计稽查部门提出书面建议并移送相关证据材料。同级统计稽查部门受理后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提出建议的部门。

第十五条统计稽查人员在稽查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索取统计稽查对象财物的,应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本规定所称报送稽查,是指稽查对象按照统计稽查部门规定将统计调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指定地点接受统计稽查。

暂行规定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解决我市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储备未来人才。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改革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

第三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要有较大增长,人才素质全面提升,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环境逐步优化,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推进全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

衡量人才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营造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条以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机关人才队伍。

选用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优先使用年轻人才,优先使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到2010年,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90%,其中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形成老中青梯次年龄结构,45岁以下达到50%;专业性较强的党政部门至少应配备1名相应专业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

第六条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必须打破地域、身份、户口等界限,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第一学历为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优先录用事企业单位和基层的优秀人才。

第七条每年选派50名左右国民教育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基层任乡镇长助理,力争3—5年内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领导班子中有1名本科学历干部。

第八条在市级党政部门和市人大、政协、纪检委、法院、检察院机关的中层以下职位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回避和辞职、辞退制度。

第九条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按照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实施全市县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

第十条以培养造就职业企业家为为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有计划地选拔一批厂长、经理后备干部,选送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

面向市场推出具有优势的开发项目,通过竞争选择项目经营管理者。

第十一条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等级评价制度,由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等级的申报登记、资格审核、资质测评以及持证上岗的监督管理。

选派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行经营者年薪制。

鼓励获得企业经营管理资质证书的优秀企业家领办、兼并、购买国有小企业。

第十二条以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从**年开始,实施新世纪“225人才工程”,即到2010年全市培养20名在省内基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200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行业、县区各条战线中起骨干作用的优秀年轻人才。

第十三条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深层次开发、生态农业、外经外贸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培养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急需的较高层次人才。

至2010年,全市计划培养35名以上高层次急需人才,每年选送6名左右到国内和境外重点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中、长、短期培养,费用在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十四条围绕石油、煤炭、卷烟、建材、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开发,建设一支高技能型的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年拓展鉴定专业和人数。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等竞赛活动,对涌现出来的技术能手给予奖励。

第十五条围绕林果、草畜、棚栽等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结合全市创树万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建设一支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面向农村选拔一批实用技术人才,纳入人才管理和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带头致富的示范作用。

第十六条每年选拔一定数量中专、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和具有专长的土专家、种养能人、农民企业家和农产品营销人才,到大、中专院校和技术学院进行学习,其学费在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贴。其中优秀人才充实到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任职。第三章激活和稳定现有人才

第十七条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在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对各类优秀人才的生活补贴等。县区和行业也要预算相应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第十八条到乡镇及其以下基层工作的师范类、医学类、农林牧类、水利类、政法类等第一学历为国民教育本科毕业生,经年度考核合格者,除第一年上浮一级工资外,5年内每年每人发给5000元生活补贴,5年以后仍在基层工作的,上调一档职务工资。考核工作由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上述生活补贴、调资所需资金从各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十九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中介机构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活动的,签订停职留薪协议,5年内保留原身份人事关系、工资待遇不变。5年内遇单位竞争上岗时,可回单位竞争上岗。经过竞争未能上岗或停职留薪5年期满的,按协议办理辞职或辞退手续,人事关系移交人才交流中心托管。其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关系,按现行政策,给予接续和转移。

第二十条从**年起,对当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入选省“三五人才工程”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每人发给6000元一次性奖金;入选市“225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选的,分别发给6000元、5000元、4000元一次性奖金,所需资金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第四章引进人才和智力

第二十一条实行柔性人才政策,把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结合起来。重点引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科研项目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国民教育本科以上的优秀年轻专门人才;具有特殊技能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引进人才和智力采取调动、聘用、兼职、挂职、科研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投资兴办企业、担任顾问和咨询等多种形式。

第二十二条引进人才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各级党政机关对引进(接收)急需的国民教育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按专业对口的原则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派遣到相应的单位工作。

市级党政机关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对引进(接收)急需的国民教育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适当超编,先进后出。

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引进(接收)上述人才,不受单位编制限制,可以超编进人。

引进(接收)的上述人才,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进行考试或考核,编制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上编手续。

第二十三条国有事企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其住房、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由用人单位与本人进行协商确定。可实行年薪制,可以资金、管理、专利、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分配等办法,确定其报酬。企业用于人才引进费用,可进入成本,在技术开发费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由市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在外工作的**籍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名录库,加强联系,鼓励其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招商引资、提供信息。

第二十五条建立引进人才、引进智力的激励机制。对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奖金从各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第五章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六条强化基础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制度,推进高中教育标准化建设,扩大规模,降低收费,提高质量。

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现有的技校、职校、部分干校和中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实用人才,并对劳务输出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新生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第二十七条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市、县区、单位的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保障制度,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在充分发挥市内教育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在西安、沿海地区和境外建立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全力支持**大学、**教育学院、**电大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成为培养全市较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

第二十八条采取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中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人才分级分类实施培训。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市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轮训一遍。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两次以上农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确保每年给每个村培训3—5名实用技术人才。

第二十九条对各级各类干部参加的培训、在职学习、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实行学分制考核,作为干部使用、晋级的依据之一。第六章人才市场建设

第三十条市、县区人事部门直属的人才市场建设经费,作为公益性支出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快市人才市场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人才市场信息联网。

实现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与人才市场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鼓励市内外行业和民办人才中介机构进入**人才中介市场。完善市场准入规则,依法规范市场行为。

第三十一条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人才市场体系。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通过人才市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由市人事局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市、县区人事行政部门要按照中、省有关规定,尽快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依法及时、公正、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保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组织领导

第三十三条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资源”开发。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目标责任制管理,做为考核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十四条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把人才吸引和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市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三十五条组织部门要充分履行牵头抓总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本规定所需的各种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六条成立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综合组织协调。协调小组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市委组织部。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第三十七条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人才强市观念,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做好人才工作。鼓励和倡导社会力量广泛支持和参与全市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省驻延单位、各类企业、农村基层组织、个体经济组织和以上单位、组织中的劳动者。

第三十九条各县区可根据实际,制定各自的实施办法。

暂行规定范文篇8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第九条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十条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决定前,可以听取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十五条除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情形外,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制定。

暂行规定范文篇9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政务信息,是指区及其职能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组织及具有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的单位(以下简称机关),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和掌握的相关信息。

第二条政务信息公开要遵循合法、真实、便民和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下列政务信息,不得公开:

1、国家秘密;

2、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公开后可能影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执法活动的;

3、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政务信息。

第四条下列政务信息,要主动公开:

1、各级行政主体、公用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主要职责,工作目标,办事程序、条件、依据、结果、纪律及联系方式,监督、举报和投诉的途径、方法及处理情况。

2、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

3、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

4、行政许可事项的依据、条件和程序以及行政收费项目的依据、标准、纪律及联系方式,监督、举报和投诉的途径、方法及处理情况;

5、财政预算、决算和实际支出以及审计状况;

6、影响公众安全的疫情、灾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以及处理情况;

7、重要专项经费的分配使用情况、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8、采购目录、限额标准、采购结果以及监督情况;

9、扶贫、优抚、教育、社会保障、征兵、劳动就业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

10、公务员招考、录用的条件、程序、结果的有关情况;

11、向社会承诺为群众办实事的事项及完成情况;

12、督促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医院、物业、水、电、气、通讯、城市公交、金融服务等公用服务事业和社会服务单位公布基本信息及办事制度、程序、纪律、时限、收费等情况。

13、机关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政务信息;

第五条政务信息公开应当采用下列形式:

1、公报,政务公开栏、公开电话以及开放档案馆、公开图书馆等;

2、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

3、通过区门户网站的平台以及触摸屏、电子大屏幕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外公开;

4、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决策以及重大事件、重要工作等情况,通过新闻会的形式进行公开;

5、通过听证会对外公开。对城管、收费等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事项,实行听证会制度;

6、适合行业特点,方便群众的其他形式。

第六条机关要编制本单位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目录,并适时调整和更新。

第七条政务信息公开的时间要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经常性工作应当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应当分段公开;临时性工作应当随时公开,提高信息的实效。

第八条政务信息公开要严格审核程序。各部门确定公开项目和公开内容要经过所在单位的主要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予以公布。所有办理结果要及时反馈。所有政务公开内容留存备份,并及时立卷、归档,便于查阅。

第九条机关未履行主动公开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要求机关及时公开,并有权向区监察局投诉。

第十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政务信息记录不准确、不完整、不适时或不相关的,有权要求机关及时更改。

第十一条对于申请提供政务信息者,机关应当提供条件,方便申请者当场查阅或抄录,必要时提供打印、复制等服务。

第十二条对机关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办公室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区监察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违反本规定中关于公开内容、方式、程序和时限规定的;

2、有偿或变相有偿提供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或者违反规定收费的;

3、公开的政务信息内容不真实的;

暂行规定范文篇10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开选拔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

本规定所称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党政领导干部。

第三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必须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

第四条公开选拔适用于选拔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不宜进行公开选拔。

第五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进行公开选拔:

(一)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

(二)领导职位空缺较多,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

(三)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

(四)选拔专业性较强职位和紧缺专业职位的领导干部;

(五)其他需要进行公正选拔的情形。

第六条公开选拔工作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公告;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三)统一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

(四)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五)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六)办理任职手续。

第七条公开选拔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公开选拔工作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提高科学化水平,降低成本。

第二章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

第八条公开选拔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公告。公告内容包括选拔职位以及职位说明、选拔范围、报名条件与资格、选拔程序和遴选方式、时间安排等。

第九条公开选拔应当在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根据选拔职位的层次、人才分布情况和国家有关政策,合理确定报名人员的范围。

第十条报名人员应当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

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报名人员,应当具备与所报职位要求相当的资格。对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可以附加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根据选拔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可以对报名人员的职务层次、任职年限等任职资格适当放宽。但报上一级职位的,需在本级职位任满一年;越一级报名的,应当在本级职位任满四年;不得越两级报名。

第十二条海外留学回国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人员等,其报名条件和资格由组织实施公开选拔的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确定。

第十三条报名人员通过组织推荐或者个人自荐等方式报名,并填写报名登记表。报名登记表一般应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审核。

第十四条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公布的报名条件和资格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者准予参加笔试。经资格审查合格参加笔试的人数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0:1。

第三章考试

第十五条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主要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

第十六条笔试、面试依据《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命题。命题前应当进行职位分析,增强命题的针对性。试题一般从全国领导干部考试通用题库以及经认定合格的省级组织部门题库中提取。

第十七条笔试分为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人选。面试人选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一般为5:1。

第十九条面试应当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测评方法,注重科学性。

第二十条面试由面试小组负责考试和评分。面试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一般由同一面试小组负责考试和评分。

第二十一条面试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面试小组中必须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面试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前应当对面试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第二十二条根据笔试、面试成绩确定应试者的考试综合成绩。

第二十三条笔试、面试成绩和考试综合成绩应当及时通知应试者本人,并在适当范围内公开。

第二十四条市(地)、县(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条件允许时可以由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组织考试。

第四章组织考察

第二十五条根据考试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考察人选。考察人选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一般为3:1。

第二十六条组织(人事)部门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选拔职位的职责要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对是否适合和胜任选拔职位作出评价。要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

第二十七条实行考察预告制。将考察对象的简要情况、考察时间、考察组联系方式等,向考察对象所在工作单位或者向社会进行预告。

第二十八条考察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进行。

第二十九条同一职位的考察对象,应当由同一考察组考察。

第三十条跨地区、跨部门的考察,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和配合,并出具鉴定材料。

第五章决定任用

第三十一条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考察情况和考试成绩,研究提出任用建议。

第三十二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用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

党委(党组)集体讨论认为无合适人选的,该职位选拔可以空缺。

第三十三条对党委(党组)决定任用的干部和决定推荐、提名的人选进行公示。公示后,未发现影响任用问题的,办理任职手续或者按照有关规定推荐、提名,并向社会公布选拔结果。

第三十四条对公开选拔任用的干部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务层次安排工作。

不适用试用期制的干部,任职一年后经考核不胜任的,提出免职意见。

第三十五条对经过考察符合任用条件但未能任用的人员,符合后备干部条件的,可以纳入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培养。

第六章纪律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遵守以下纪律:

(一)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不准事先内定人选;

(二)严格按照公开选拔工作方案规定的内容和程序操作,不准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更改;

(三)报考人员要自觉遵守公开选拔工作的有关规定,不准弄虚作假,搞非组织活动;

(四)有关单位要客观、全面地反映和提供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不得夸大、隐瞒或者歪曲事实;

(五)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干部人事工作纪律,特别要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和回避制度,不准泄露考试试题分情况、考察情况、党委(党组)讨论情况等。

第三十七条对公开选拔工作要加强监督。必要时,成立由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方面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监督。

对公开选拔工作中的违纪行为,干部、群众可以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或者纪检机关(监察部门)检举、申诉。受理机关和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认真核实处理。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六条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公开选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推荐人选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