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行办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6:19:20

暂行办法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改制企业资产处置行为,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不流失,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促进改制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全区范围内原国有、集体企业经过改制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其他形式的改制企业(包括享受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进园区的企业)。

第三条区政府成立区改制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监管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负责对全区改制企业资产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监管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监管办),由区改革办牵头,抽调区财政、审计、经贸、建设、劳保、工商、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监管改制企业列入监管范围的资产。办公室设在区改革办。

区各改制企业归口管理部门为改制企业资产监管的责任机关,在区监管会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做好改制企业资产的监管工作。

第二章资产监管范围

第四条本办法列入监管的资产范围包括:

(一)企业改制时留在企业的国有(集体)产权、债权和股权;

(二)向上争取的企业扶持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政府各项奖励资金、返还税金等;

(三)改制批复中明确用于职工身份置换补偿基金,净资产中各项提留、剥离资产;

(四)专项用于职工身份置换补偿的资产,包括现金(存款)、变更使用权的土地、房产拍卖收入,企业拆迁补偿费,通过批准的国有集体债权,废旧设备处置收入等;

(五)提取和应解缴的职工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经费。

第三章监管机构工作职责

第五条区监管办工作职责:

(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区实际,指导全区改制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拟订改制企业资产监管有关制度和规定,指导企业归口管理部门加强对改制企业资产实施监督和管理;

(三)指导、组织企业归口管理部门对改制企业改制方案的落实情况、职工权益保障情况、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资产处置使用情况等进行督查和审计;

(四)定期检查、督促、通报企业归口管理部门对改制企业资产管理、改制方案落实、职工权益保障、规范运作等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

(五)对改制企业不落实改制政策行为提出处理意见,报监管会批准;

(六)承办区委、区政府和区监管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企业归口管理部门工作职责:

(一)负责、督促、指导改制企业贯彻实施改制方案;

(二)协助改制企业按有关改革政策规定安置职工,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等社会保险费,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对改制企业处置资产变现收益的使用情况实施全程监管;

(四)协助、督促改制企业按要求及时办理工商、税务、房产、土地等资产的变更、过户、登记手续;

(五)做好改制企业资产监管相关的协调服务工作;

(六)协助区监管办做好其他工作。

第四章资产监管办法

第七条改制过程中留存在企业的国有集体资产及债权,凡未明确债权关系,改制后企业必须向财政及主管机关重新办理借用手续,并按期归还。如不能按期归还,必须向债权机关申请延期。

第八条改制企业因发展需要,需处置监管范围内资产的,除按程序通过董事会、股东会形成决议外,必须报经区监管会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九条改制企业未按改制方案安置职工的,对其向上争取的企业扶持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政府各项奖励资金、返还税金等应优先用于解决职工权益问题。

第十条改制企业土地资产等变现收益,必须首先用于补缴职工社会保险、支付职工身份置换补偿费、偿还职工欠款,然后再用于实施搬迁改造、投入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等,确保用于职工权益和企业发展等合理开支。

第十一条改制企业未按改制方案安置职工或国有集体资产未全部退出之前,应限制其非生产经营性投入或进行高档消费,如建造、装修办公楼、购买高档轿车等。

第十二条改制企业对列入监管范围的资产使用不当,应用于职工安置的资金而挪作它用的,由区审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监管会的要求对该企业进行审计(其中改制前属集体性质的企业改制后由企业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计),审计结果在适当范围内公开。

第十三条区监管会每半年组织一次按照本办法的第四条规定相关内容进行督查,督查情况予以通报。

第五章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改制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处理:

(一)未经批准随意处置国有、集体资产或不按期归还国有集体债权的;

(二)处置资产的变现收益不按规定合理使用的;

(三)未按改制方案安置职工或职工安置没有全部到位的;

(四)职工权益问题未解决,进行高档消费等非生产经营性投入的;

(五)不按《公司法》、《公司章程》规范运作的;

(六)其他应处理的行为。

第十五条改制企业对列入监管范围的资产随意处置或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行为之一,给社会及企业造成严重后果的,经区监管会认定并报区政府同意,将有关责任人移交区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六条企业归口管理部门因不履行职责给工作造成不良后果的,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监管办因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将追究单位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区内改制事业单位,涉及本办法管理范畴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金融部门在改制企业的国有债权不列入本办法的监管范围。

暂行办法范文篇2

工作时间

1.**站实行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

2.逢节假日、监测活动及其它重要公务活动期间,**站实行值班(包括通宵值班)制度。

法定假期

员工每年有权享有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10天。如下:

元旦1天(1月1日)

春节3天(农历正月初一、二、三)

国际劳动节3天(5月1日,2日,3日)

国庆节3天(l0月1日,2日,3日)

年休假

1.年休假是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照顾员工家庭生活,调节或解除员工工作疲劳,每年给予一定时间的假期。

2.年休假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规定不同的期限:

工作年满5年至15年每年可享受年休假10天;

工作年满15年至25年每年可享受年休假15天;

工作年满25年以上每年可享受年休假20天。

3.年休假天数每年一月份调整。

4.当年从其他单位调入**站工作的不给予年休假,从下一年度起按规定标准享受年休假。

5.如果员工年内病、事假累计超过两个月的,不再享受当年休假;当年休假后病、事假累计超过两个月的,次年不再享受休假:跨年度之间连续病、事假的,可划作当年或次年合并计算。

6.年休假期间遇国家法定假期,法定假期不计入年休假中。

7.年休假期间遇有周六、周日,周六、周日计入年休假中,不再补假。

8.享受探亲假、产假或婚假者,不影响享受年休假。

9.原则上,年休假不跨年度使用、不得相互转让。

10.为确实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站不实行以年休假兑换现金方式的休假补贴。

病假

1.病假是指员工患病,经医生诊断,为恢复病人健康提出休息养病建议(即病假证明),给予患病者休息养病的假期。

2.员工因病请假,须事先向直接领导递交法定医疗保险机构指定的医院开具的有效病假证明。如因特殊情况未能事先办妥请假手续,应主动说明原因,补办手续。

事假

1.事假是员工因有私事必须办理,经领导批准给予的假期。请事假者一般需事先请假,填写《请假申请单》,按规定程序报批。因急事未能事先办请假手续的,应主动打电话直接向分管领导请假,征得同意后方可,事后补办手续。事假手续不全者,以旷工论处。

2.请事假的员工原则上应按“先用休假,后用事假”的规定掌握。

3.事假期间扣除奖金(含工改工资),标准为每月奖金收入总额/每月实际工作日*事假天数。

4.当年零星事假累计满30天的,扣发满后下一个月工资。

婚假

1.婚假是员工本人结婚,凭合法结婚证书给予的假期。

2.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婚假为3天。符合晚婚年龄(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者,给予7天奖励假期,合订婚假10天。

3.凡婚前办理体检,参加婚前教育可酌情给假,但最长不超1天。

产假

1.产假是女员工生育子女而给予的假期,包括产前假和哺乳假。

2.女员工持有合法结婚证书生育,根据国家规定给予其产假、产前假、哺乳假。其假期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1)正常生育者,给予产假九十天:难产者,增加产假十五天;符合晚婚年龄的夫妻,女方增加产假十五天,男方给予假期三天。

(2)提前生育者,按产假九十天计算。难产或多胎者,另增加产假十五天。

(3)妊娠三个月以内自然流产的,给予产假三十天;三个月以上七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给予产假四十五天。

(4)产前假是女员工产前因遇困难提出申请,经领导批准给予照顾的假期,可允许请两个半月产前假。

(5)哺乳假是女员工产假期满后需给婴儿哺乳,由本人申请,经领导批准给予照顾的假期。产前假连同哺乳假、产假合并计算,最长假期不得超过一年。

(6)产假期间本人工资照发,产前假、哺乳假均按本人工资、奖金80%计发,工龄照常计算。

探亲假

1.探亲假是指员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100公里以上),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在一定时间内,回家与配偶或父母团聚的假期。探亲分为探望配偶和探望父母两种。

2.因分居两地、员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路程假除外,下同),往返路费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

3.未婚期员工探望父母的,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因工作需要(自身因素除外),当年不能给予假期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0天,往返路费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

4.已婚员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往返路费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

5.员工如需出国探亲,由本人提出申请,报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6.往返路费(指直线距离),站领导享受飞机、软卧等以下待遇;部门以下人员享受硬卧以下待遇。

丧假

1.丧假是当员工的配偶或直系亲属(系指祖父母、父母、子女、包括公婆、岳父母)死亡时为料理丧事给予的假期。

2.丧假一般不超过5天:如需去外省市料理丧事的,可酌情增加假期,但除路程假外最长不超过7天。

其它假期

1.凡组织上推荐脱产读书的,假期按有关规定办理。

2.凡经组织批准参加业余学校读书者,读书原则上不占用工作时间。考试前可给予每学期不超过3天的复习时间;参加自学考试者,每学科可给予1天复习时间(考试除外)。

3.根据沪卫妇儿(83)9号文、沪计生办(83)14号文的规定,已婚女员工接受节育手术,凭医院证明,自接受节育手术之日起给予一个月公假,工资、奖金照发。

4.凡因子女学校通知参加家长会者,可凭学校通知,经主管领导批准酌情给假。

5.其它如子女参军、单位组织义务献血、住房动迁等按有关规定应给予一定天数的公假者可凭相关证明给假。

旷工

1.员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作为旷工处理:

(1)不办妥请假手续而不上班者;

(2)假期已满未获准续假,又无正当理由而逾期不归者;

(3)工作时间未经许可,无故离岗处理私事者;

(4)其他应视为旷工者。

2.旷工期间工资、奖金按每月收入总额/每月实际工作日*旷工天数扣除。

3.员工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0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予以辞退或除名。

请销假手续

1.请假应按级申请,一般不得越级请假。

2.员工需用各种假期,必须按规定程序事先办妥请假手续。

3.请假(除持交有效病假证明外)一般需填写《请假申请单》,说明请何种假、请假理由、请假日期与天数,经领导按审批权限签批,由主管领导口头通知本人。

4.因特殊情况未能事先办妥请假手续的,应电话先口头请假,事后补办手续,请假方确认有效。

5.凡被批准的请假单应交办公室作为考勤依据。

6.请假期结束后,还需以口头方式销假。办公室及时在请假单中注明请假者实际使用的假期日期和天数,以体现请假手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7.单位安排公休假,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可不必填写《请假申请单》,但须上邀《公休单》。

请假审批权限

1.站长向中心领导请假;由办公室备案,并告知副站长、各室领导。副站长向站长请假;由办公室备案,并告知各室领导。

暂行办法范文篇3

第二条建立干部廉政档案的对象是委机关正副处级干部(包括非领导职务)。委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第三条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工作,在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由委纪检组、监察室牵头,人事处、机关党委和办公室等部门共同负责。

第四条干部廉政档案包括干部基本情况登记表、民主生活会个人自查自纠材料、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礼品登记等制度的情况、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考核表、干部谈话诫勉登记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测评、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表彰奖励情况登记表、对群众反映和举报情况、干部违纪问题调查处理情况及其他廉洁自律方面的有关情况等。

暂行办法范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首长问责制,是指市人民政府对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予以追究责任的制度。

第三条行政首长问责坚持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行政首长违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求,发生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涉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和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造成重大失误的;

(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未按照规定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引发群体事件或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的;

(三)不顾本地区、本部门公共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盲目投资兴建基本建设项目,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四)随意安排财政和各类专项资金或处置国有资产,造成资金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的;

(五)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者不良影响的;

(六)其他需要追究决策失误责任的。

第五条行政首长违法行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制定、与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或命令的;

(二)违法设定或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越权批准土地征用、征收,违反规定划拨、出让、出租土地,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强令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侵害农民合法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的;

(四)私设“小金库”,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国债、救灾、扶贫、教育等财政专项资金的;

(五)违反规定干预建设工程、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投标或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

(六)干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或干预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并影响公正执法的;

(七)瞒报、谎报、虚报、迟报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重要数据的;

(八)违反规定实行地域、行业封锁或实行歧视性待遇,或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不依法严格追究,甚至纵容、包庇的;

(九)因违法行政,严重损害公共利益、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行政首长对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上级国家机关的决策和部署执行不力、效能低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影响和妨碍法律、法规正确实施,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的;

(二)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不及时贯彻落实或拒不执行的;

(三)对本级政府确定的工作任务目标、交办的事项,态度消极,措施不力,未在规定时间完成的;

(四)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及时改进,拖延懈怠、推诿塞责的;

(五)因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给公共利益、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或影响政府整体工作部署落实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行政首长不认真履行职责,治政不严,监管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按照抗灾救灾、防治疫情的有关规定,及时、妥善、有效处理灾情、疫情和组织有效救援工作,处置失当造成不良后果或重大损失的;

(二)未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或对重大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治的;

(三)因行政措施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的;

(四)因疏于管理、处置不当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行政首长有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之外的其他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其他不良社会影响,应当问责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九条问责信息来源: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署名的举报和申诉;

(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批示;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市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六)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八)其他问责信息来源。

第十条问责方式:

(一)限期整改;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或责令公开道歉;

(四)诫勉谈话或效能告诫;

(五)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六)责令停职检查;

(七)责令辞职;

(八)建议免职;

(九)构成违法违纪的,依法依纪追究法律责任、纪律责任。

前款规定的方式,可以单处或者并处。采用前款第(六)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方式问责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问责程序由市长或市长授权的副市长决定启动。根据有关信息来源,行政首长可能存在有应当问责情形的,由市监察局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二条市监察局依照《行政监察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报告调查结果。需要问责的,提出具体建议;不需要问责的,提出终止问责建议。

第十三条市长或市长授权的副市长依据调查报告,遵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责的决定。

第十四条问责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当事人,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送任免机关。

第十五条行政问责当事人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复查。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复查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六条问责决定由市监察局负责拟制、送达。

第十七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参照执行。

市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的问责,依照本办法执行。

中央及省驻宛单位行政首长发生本办法规定的问责情形的,由市人民政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①5

**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市行政首长问责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暂行办法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

第四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管理全国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五条清洁生产审核应当以企业为主体,遵循企业自愿审核与国家强制审核相结合、企业自主审核与外部协助审核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开展、注重实效。

第二章清洁生产审核范围

第六条清洁生产审核分为自愿性审核和强制性审核。

第七条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的企业,可以自愿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出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目标。

第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

(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有毒有害原料或者物质主要指《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

第九条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提出初选名单,逐级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确定,每年一批,书面通知企业,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将名单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

第八条第二项规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企业有毒有害原料使用量或者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可能造成环境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分期分批确定,书面通知企业,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

第三章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

第十条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在名单公布后一个月内,在所在地主要媒体上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公布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企业名称、法人代表、企业所在地址、排放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企业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核查。

第十一条列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的企业应当在名单公布后二个月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八条第二项规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两次审核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五年。

第十二条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拟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计划,并按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的内容、程序组织清洁生产审核。

第十三条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原则上包括审核准备,预审核,审核,实施方案的产生、筛选和确定,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等。

(一)审核准备。开展培训和宣传,成立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二)预审核。在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和器乐清洁生产目标;

(三)审核。通过对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建立物料平衡、水平衡、资源平衡以及污染因子平衡,找出物料流失、资源浪费环节和污染物产生的原因;

(四)实施方案的产生和筛选。对物料流失、资源浪费、污染物产生和排放进行分析,提出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初步筛选;

(五)实施方案的确定。对初步筛选的清洁生产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性分析,确定企业拟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

(六)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应当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和结果、清洁生产方案汇总和效益预测分析、清洁生产方案实施计划等。

第四章清洁生产审核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四条清洁生产审核以企业自行组织开展为主。不具备独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能力的企业,可以委托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工程咨询单位等咨询服务机构协助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十五条协助企业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咨询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拥有熟悉相关行业生产工艺、技术和污染防治管理,了解清洁生产知识,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技术人员;

(三)具备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提供公平、公正、高效率服务的制度措施。

第十六条列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的企业,应当在名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将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中央直属企业应当将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报送当地环境保护和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十七条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可以参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报送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第十八条各级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指导和督促企业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中提出的实施计划,组织和落实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第十九条各级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咨询服务机构应当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保守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立部级清洁生产专家库,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导向目录和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培训,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培训,建立地方清洁生产专家库。

第五章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一条对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以及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成效显著的企业,由省级以上发展改革(经济贸易)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表彰,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

第二十二条各级发展改革(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投资计划和地方投资计划时,应当将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中的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预防污染等清洁生产项目列为重点领域,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第二十三条排污收费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符合《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的清洁生产项目,各级财政部门、环保部门在排污费使用上优先给予安排。

第二十四条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应当根据需要安排适当数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第二十五条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费用,允许列入企业经营成本或者相关费用科目。

第二十六条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内部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制度,对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成效显著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第十条规定的企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对第八条第二项规定的企业,违反第十六条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处罚。

暂行办法范文篇6

一、审计的目的:

增强党的在朝才能和乡村党风廉政建立,标准乡村集体资产和财政治理,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变。

二、审计局限

审计局限为年1月-2012年12月财政进出及截止2012年12月31日资产欠债真实、正当和有用性,需要时延长有关年度。

三、审计对象

本区所管辖的17个经联社。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1.经联社财政进出的真实性、正当性和有用性。重点搜检各项收入支出能否实时入账,收入(特殊是征地款及物业出租收入)能否真实、完好;支出(特殊是征地款支出、根本建立支出、资金流向)能否合理、合规、有用,有否执行规则的审批手续,能否有挤占调用、损掉、糜费景象。

2.经联社的资产、欠债及一切者权益的真实性、完好性。重点搜检资产能否悉数入账,有无存在账外资产;钱币资金的治理能否健全,现金治理能否标准;往来账款治理能否合规,对多年未回收的应收账款有无作出需要的管帐处置,坏账的核销能否契合有关规则的同意顺序;措置集体资产有无健全的价钱评价准则,作价能否公允,有无低价转移集体资产;各项欠债的起原能否真实正当,欠债的记载和反映能否完好、合规,各项欠债能否实时偿还,有无长时间挂账的债权。

3.经联社内部节制准则的健立与执行状况。重点搜检能否树立健全财政治理准则,能否实在执行相关准则,能否有准则执行的监视,有否执行民主办财和财政公开。

4.经联社集体地盘的征用和让渡状况。首要搜检售地款的收取、农人赔偿款的付出状况和相关合同的治理状况,调查各经济社的地盘存量。

5.股民分派及集体福利状况。首要审计经联社干部收入状况,股民实践分派状况,剖析收入程度以及各经联社集体福利(白叟福利、情况卫生、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状况,以剖析经联社集体福利能否获得分明改善。

6.搜检经联社首要担任人任职时期地点单元财政进出工作目的的完成状况,以及恪守国度财经司法律例的状况。

7.其他需求审计的状况。

五、组织施行

(一)由区做事处成立经联社换届审计工作指导小组,组织和部署本次审计工作。

(二)托付社会审计机构担任审计施行工作,区审计办担任中心协调及申报初稿审核工作,并向区经联社换届审计工作指导小组报送审计后果。

(三)详细施行步调实时间布置

1.2012年10月下旬经联社换届审计工作指导小组掌管召开17个经联社社长及财政人员参与的进举动员大会,提出审计工作要求。

2.开展对经联社换届审计工作。包罗:宣布审计通知书,完成审计外勤工作,出具审计申报,进行审计后果公示,上报综合审计状况申报。

六、审计工作要求

1.审计通知书直接发至各经联社,并抄送其地点社区居民委员会。

2.对所审计的每一项内容,要搜集充沛的审计证据,按规则要求编制审计工作稿本。

3.依据审计证据构成审计小组申报初稿,并寻求被审计单元及区做事处的意见,审计发现的问题,需经区做事处研讨定性处置。

4.审计后果必需向股民公开。

暂行办法范文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对拟公开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

第三条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应遵循“谁公开谁审查”、“谁审查谁负责”和“先审查后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工作。

行政机关确定的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工作机构(以下称保密审查机构)承担以下职责:

(一)对本机关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二)对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开等不确定事项进行申报;

(三)对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工作进行统计、分析和报告等。

第五条行政机关保密工作机构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本机关信息保密审查制度,并负责督促落实;

(二)对已泄密或可能泄密的政府信息采取补救措施;

(三)负责查处本机关或督促查处本系统发生的泄密事件,协助保密工作部门查处重大泄密事件。

第六条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保密教育和培训,指导和督促行政机关建立、落实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制度;

(二)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确认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申请;

(三)开展保密检查,督促有关机关查处信息公开过程中泄密事件,直接查处或组织查处重大泄密事件。

第七条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前应由信息提供部门提出审查意见,经机关保密审查机构审查后,报机关主管领导批准。经保密审查,不能公开有关政府信息,应说明不能公开的理由。保密审查记录应保存备查。

行政机关在信息形成或公文制作程序中应增加确定信息是否公开以及以何种方式公开的程序。具体承办人员应当对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和其他要求,确定其是否可以公开,并履行保密审查程序。

行政机关拟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前的政府信息,也应履行保密审查程序。

第八条行政机关拟公开其他机关尚未公开的信息,应当经信息产生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行政机关拟公开保密期限届满的国家秘密信息,应按照有关保密规定进行审查后确定是否可以公开。

第十条行政机关拟公开公共卫生信息、重大动物疫情信息、统计信息、重要地理信息等需要审批的政府信息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请审批。

第十一条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由保密审查机构进行保密审查。

第十二条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由保密审查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接到申请的有关主管部门或保密工作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能否公开的批复。

第十三条行政机关未经保密审查,公开不应当公开的信息,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泄密的,有关部门应组织查处。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以保密为由,不履行公开义务或者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保密审查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未建立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制度的,由同级监察机关、保密工作部门和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六条行政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监察机关、保密工作部门和上一级行政机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拟公开的信息审查不当,造成泄密的,追究信息审批人、提供信息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保密审查机构未履行保密审查职责,造成泄密的,追究保密审查机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行政机关应将信息保密审查纳入本单位、本系统保密工作的重要内容。

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应将信息保密审查工作纳入保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对在信息保密审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市属范围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其信息保密审查适用本办法。

市属范围内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保密审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法律、法规关于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市国家保密局负责解释。

暂行办法范文篇8

第二条根据党委(党组)要求,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对下一级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委托其所在党委(党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第三条党员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一)不能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以及工作部署不力;

(二)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作风专断,或者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

(三)不认真履行职责,给工作造成一定损失;

(四)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铺张浪费,造成不良影响;

(五)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用人失察失误;

(六)不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造成不良影响;

(七)其他需要进行诫勉谈话的情况。

第四条诫勉谈话时,应当向谈话对象说明谈话原因,认真听取其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要求其提出改正措施。

第五条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对诫勉谈话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改正情况进行了解。对于没有改正或者改正不明显的,应当根据党委(党组)的意见,予以批评教育并督促改正,或者作出组织处理。

第六条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针对群众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用书面形式对被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函询。

第七条党员领导干部在收到函询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应当实事求是地作出书面回复。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回复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对函询问题未讲清楚的,可再次对其进行函询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进行了解。对无故不回复的,应当责令其尽快回复。

第八条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一般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纪律检查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的有关单位提出意见,报本机关或者本部门领导批准。

第九条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组织诫勉谈话和函询,要如实回答问题,不得隐瞒、编造、歪曲事实和回避问题,不得无故不回复组织函询,不得对反映问题的人进行追查,更不得打击报复。对违反者,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第十条党员领导干部的诫勉谈话记录(需经本人核实)和回复组织函询的材料,由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机关或者部门留存。

第十一条有关工作人员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的诫勉谈话和函询内容要严格保密。对失密、泄密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需要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适用本办法。

第十三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办法,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参照本办法制定。

暂行办法范文篇9

第二条*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包括市辖县、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以及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行为,必须依据本办法进行土地资产评估。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土地资产评估是指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委托或授权地产评估机构,依据国家规定和有关资料,运用规定的原则、程序、标准和方法,以统一的货币单位,对被评估宗地地产价值进行评价和估算,作出该宗土地的地价。土地资产评估的地价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得利益反映出的价格形态,包括级差地租、配套费、开发成本等。

第四条*市国有土地资产评估工作,由*市土地评估委员会实施统一领导,由*市土地管理局实施统一管理。国有土地资产评估价格,市区范围内(即市辖五区)必须经*市土地管理局确认后方可生效;各县(市)范围内必须经各县(市)土地管理局确认后方可生效。

第五条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市区由*市土地管理局、各县(市)由各县(市)土地管理局统一组织土地资产评估。集体所有制土地需要出让使用权的,必须先征用为国有土地,并进行相应的土地资产评估,方可办理出让事宜。

第六条行政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经济活动中凡涉及到下列经济行为的,必须申请市、县(市)土地管理局进行地产评估:

(一)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经济担保的;

(二)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建立股份制企业,或者以土地使用权投资联营的;

(三)企业破产拍卖土地使用权的;

(四)从事涉外房地产活动的;

(五)其他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土地评估的行为。

第七条土地评估工作应执行国家有关地价管理的规定,遵循公正性、科学性、真实性、合理性的原则。

第二章地产评估机构与管理

第八条*市土地评估委员会主管全市行政区划内的土地评估工作,负责制定土地评估和地价管理的有关政策,协调土地评估中的重大问题。市土地评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市土地评估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市土地评估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土地管理局内。市、县(市)土地管理局建立土地评估工作机构,在市、县(市)土地管理局的领导下,从事土地资产评估工作。

第九条土地评估工作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土地评估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土地评估政策、地价管理规定和被评估土地的实际状况,按本办法规定独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土地评估工作机构作出的土地评估价格,必须报经市或县(市)土地管理局核准,其中重要土地评估项目的土地评估价格还需报市土地评估委员会批准。非市、县(市)土地管理局建立的土地评估工作机构不得从事土地评估业务。非经市、县(市)土地管理局核准的土地评估价格无效。

第十条土地使用者应配合土地评估工作机构进行土地评估,如实反映土地状况和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一条土地评估工作机构进行土地评估,按市物价局会同市土地管理局核定的标准和办法收取土地评估费。

第三章土地评估程序和方法

第十二条土地评估立项:

(一)集体所有制土地被依法征用为国有土地后,需要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市)土地管理局立项,指定土地评估工作机构评估。

(二)在国有土地上成片开发建设,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实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市)土地管理局直接立项组织评估,或者由受让方申请市、县(市)土地管理局立项,指定土地评估工作机构评估。

(三)行政划拨的土地,需要将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或者以土地使用权进行投资的,以及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的,或者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由土地使用权人向市、县(市)土地管理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市、县(市)土地管理局立项,指定土地评估工作机构评估。

(四)有偿出让的土地,需要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的,由土地使用权人(即原受让人)直接委托土地评估工作机构评估。

(五)其他需要进行土地评估的,应指定或者委托土地评估工作机构评估。

第十三条申请评估或者委托评估的土地使用权人,必须提交土地使用权证或其他土地权属证明以及有关文件、资料。

第十四条土地评估工作机构接到评估要求后,应及时进行评估,提出土地评估报告书。土地评估报告书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评估立项机关或者委托人;

(二)评估工作机构;

(三)评估人或评估工作机构负责人;

(四)评估时间;

(五)评估地块状况,土地评估的原因、目的、评估依据以及作价的原则方法;

(六)使用权年限;

(七)评估的价格;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五条土地评估工作机构提出的土地评估报告书,必须经市、县(市)土地管理局核准,并报经市土地评估委员会备案。经市、县(市)土地管理局核准并经市土地评估委员会备案的土地评估价格,作为计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土地使用权增值费、作价入股投资等的依据。

第十六条土地评估工作机构提出评估报告书后六个月内被评估土地使用权未作变更的,评估报告自然失效,以后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重新进行评估。

第十七条土地评估应依据地块的用途、地块的获得方式、土地等级、使用年限、建筑容积率、地块状况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和获利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评定。

第十八条土地评估适用以下方法:

(一)基准地价法;

(二)市场比较法;

(三)剩余法;

(四)成本逼近法;

(五)收益还原法;

(六)其他经市土地管理局认可的评估方法。

以上方法可根据评估目的分别适用或综合运用。

第十九条用基准地价法评估时,应根据基准地价,结合地块的微观区位条件、使用年限以及其他影响地价的因素,确定修正系数后,进行评估。

第二十条用市场比较法评估时,应按市场上相同或者类似的地产交易价格,进行评估。

第二十一条用剩余法评估时,应减去地上房屋或建筑物的重置成本价值和其他有关费用后,进行评估。

暂行办法范文篇10

第二条水量分配是对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向行政区域进行逐级分配,确定行政区域生活、生产可消耗的水量份额或者取用水水量份额(以下简称水量份额)。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包括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扣除两者的重复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地表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消耗利用的最大水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以凿井的方式从地下含水层中获取的可持续利用的水量。

可分配的水量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或者水资源丰富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或者水流条件复杂的河网地区以及其他不适合以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水量分配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按照方便管理、利于操作和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供需协调的原则,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确定的用于分配的水量。

经水量分配确定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的基础。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是指以流域为单元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水量分配。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是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向下一级行政区域进行的水量分配。

国际河流(含跨界、边界河流和湖泊)的水量分配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需修改或调整时,应当按照方案制定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五条水量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水资源条件、供用水历史和现状、未来发展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与环境用水。

第六条水量分配应当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

尚未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可以在进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供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水量分配试点工作。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查,报水利部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核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或者本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确定后,试点水量分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行业用水定额是本行政区域实施水量分配的重要依据。

流域管理机构在制订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可以结合流域及各行政区域用水实际和经济技术条件,考虑先进合理的用水水平,参考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定额标准,经流域综合协调平衡,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确定行政区域水量份额的核算指标。

第八条为满足未来发展用水需求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用水需求,根据流域或者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条件,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可以与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预留一定的水量份额。预留水量的管理权限,由水量分配方案批准机关决定。

预留水量份额尚未分配前,可以将其相应的水量合理分配到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中。

第九条水量分配应当建立科学论证、民主协商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分配机制。

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应当进行方案比选,广泛听取意见,在民主协商、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和相应的流量、水位、水质等控制性指标,提出水量分配方案,报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条水量分配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流域或者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

(二)各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三)对应于不同来水频率或保证率的各行政区域年度用水量的调整和相应调度原则。

(四)预留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五)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湖泊水位、水质,以及跨行政区域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等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各行政区域使用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水源地的水量通过河流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和湖泊水位以及地下水水位监控。监测水量或者水位的同时,应当监测水体的水质。

第十二条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以及用水需求,结合水工程运行情况,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确定用水时段和用水量,实施年度总量控制和水量统一调度。

当出现旱情紧急情况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或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调度或处置。

第十三条为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发生,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段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河流(河段、湖泊)水利规划确定,并落实调度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水源地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确定,并落实开采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第十四条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量、水质监控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保障水量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