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3:09:26

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范文篇1

一、立足课文,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客家民居》介绍的恰好是笔者家乡的永定土楼,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开展以“各具特色的民居”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1.搜集土楼资料,了解土楼民居

中国民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古老独特,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学习《客家民居》,首先要认识了解土楼。课前,学生广泛阅读,查阅资料,认识各具特色的土楼民居。教学时,先请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展示各具特色的土楼民居,让大家欣赏:学生们有的张贴收集的图片,有的播放录像视频,有的出示自己的简笔画,有的结合自己的旅游谈体会,有的写成调查小论文……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交流中,学生们对土楼民居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后,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座土楼民居。

2.摘抄土楼楹联,品读传统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在治家、立身、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了客家文化特征。龙岩的客家土楼修建于清朝末期,正是大兴对联时期,富裕乡绅们花巨资修建土楼后,便请名人志士题写对联,因此对联甚为可观。比如,承启楼大门上的对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们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勤奋好学的美好愿望”[2]。教学时,学生们亲自到永定土楼群摘抄楹联,结合课文中出现的“对联”“对联故事”等,认知土楼楹联的特点、对仗形式,品读对联内涵,了解土楼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远深厚,学习客家人团结友爱、勤俭持家的好品质。

3.搜集客家俗语,丰富语言积累

我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各族人们总结创作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语言。教学时要求学生收集客家格言,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拓展课外语言积累。比如,上网搜集,查阅报刊杂志,访问村中老人,询问家长等,然后将它们分门别类摘抄在“采蜜本”上,定期评比谁收集积累得又多又好,并且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同时布置学生动手编写《客家土楼》手抄报,进一步学以致用,体会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

4.趣说土楼故事,提高口语能力

本单元教材安排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学习完本单元的课文,组织学生开展“趣说土楼”讲故事比赛。客家土楼的故事内容丰富,流传甚广,为了更好地传承客家土楼故事,弘扬土楼传统文化,先让学生收集客家趣闻故事,家乡的名山胜水古迹传说以及红色文化等。然后要求在小组内交流,做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听者认真倾听,理解内容,提出疑问,听后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人人参与,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班级决赛。最后开展班级讲故事比赛,争当“讲土楼故事能手”。活动结果公布表彰,简讯报道,并把搜集来的的客家故事,分门别类整理补充,编写成《客家土楼故事》专辑。

5.感受民风民俗,训练写作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民风民俗”习作训练。笔者把本次习作要求定为“学写导游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学写导游词”能力,特意组织学生参与“土楼之旅”旅游团活动,看听专业导游带领游客参观讲解土楼。学生们兴趣盎然,感同身受,大大激发了写作热情。徜徉于山水间,穿梭于土楼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写起导游词顺手拈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比纸上谈兵好多了。

二、拓展延伸,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学习《客家民居》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应该拓宽语文学习领域,让学生开展更广泛的民风民俗学习,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也以此纪念祖先曾经走过的历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1.广泛搜集民居资料

课外,学生通过图书、网络、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民居资料。如:北京四合院、土家族吊脚楼、皖南民居、蒙古包……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各民族民居资料,了解建筑风格,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从而增长见识,赞颂各族人们的聪明才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大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民居素材,教师让学生参考《客家民居》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进行其他民族“特色的民居”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活动。(1)当导游。自行撰写导游词,创设情境,模拟旅游,扮演导游,向游客介绍我国的一处民居。(2)讲故事。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关于民居建筑、生产、生活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3)写调查报告。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去,展示自己是如何进行民居的调查研究。(4)手抄报。办一期手抄报,图文结合,将民居集中展示。(5)作品集。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收集的资料、故事、自己写的导游词、调查报告等优秀作品整理成书册。

作者:郑玲琳 单位:龙岩市溪南小学

参考文献:

语文实践范文篇2

读———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所以,要“以读为本”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然后默读全文,找出不懂的地方;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并说说自己的收获。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生解决了疑难,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由此,养成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并将这种好的读书习惯运用于课外实践中去,学生将获益匪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可见,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背———《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篇。背,绝不是一种过重的负担,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小学生记忆力旺盛,通过背来积累大量的精彩段落或篇章,可以充分库存语言,并从中领悟体会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用句、表达方法等,对培养语文能力有百益无一害。当然,教学中除了课文规定背诵的内容外,教师还应把课外读物或课文中的一些生动的句子、好的开头、结尾、优美的语段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去背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演———演课本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学生通过亲自演课本剧,对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角色表演被捕时面对反动派士兵的情景,一次演不好,多演一次,直到学生演到满意为止;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区别: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是为了全中国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国民党反动派的人生目的是“为了发财”。课本剧的表演不只拘泥于课堂内,还应充分发动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选一些内容来排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定一些剧目。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中要安排大量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口语实践中反复经历、体会,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形成好的语言习惯,增强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如到商店买东西,学一学如何与售货员对话,最终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即使学生开始说得不很恰当,也不要紧,因为我们旨在让学生通过无拘无束的口语交流,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来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语文实践范文篇3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

语文实践范文篇4

一、用心灵去感悟

读书,读书,就是让学生自己来体验读书,学会读书。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输入量,一册书只有二三十篇文章,讲得再高明,再精彩,也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相当大的输入量,学生要积累没积累,要经验没经验,要体会没体会,什么都谈不上。为了加大阅读的输入量,加速学生阅读的自我进步,我们开展了“3分钟朗读活动”。基本想法是以课外丰富课内,以课内推动课外。具体做法:利用下午的预备时间按座号轮流来朗读。第一步,由于学生缺乏辨别审美能力,我把好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然后再给全体学生读。第二步,学生有了筛选作品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方式向同学作推荐介绍。介绍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括等。演讲时可以列提纲,但鼓励“脱口秀”。个别程度较低的,允许“照本宣科”。“3分钟朗读活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且使之不断丰富发展,形成序列和特色,成为学生的最爱。

二、用心灵去聆听

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读是吸收,写是输出,只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如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袭来,如果还固守原来学就的一丁点知识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只有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吸收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可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阅读,并不仅仅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生活。几年来,我一直坚持每天给学生读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每天欣赏一篇美文,就犹如每天品尝一次美味佳肴。我还坚持选一些时文进入语文课堂,这一做法大受学生欢迎。这些时文,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既有科技的,也有人文的……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每天听读一篇文章中得到了益处,不但培养了我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我的写作能力,我的语文成绩的提高得益于每天听读一篇文章。”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惟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三、心灵的自由放飞

作文教学,往往在内容上、文体上,甚至思想立意上对学生限制过死,教师学会了“把握规律”,学生学会了“照猫画虎”。多年来,作文训练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诱学生言不由衷说大话、套话、假话。由此,学生作文中个性被压抑了,思维的翅膀被折断了。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张扬学生个性,我坚持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倾诉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最佳方法。几年来,无论带任何一届学生,我首先交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我要求学生写日记注意八字方针:真情实感,随心所欲。可以写伟大,可以写平凡:可以写过去、现在、未来;可以与平凡人商榷,可以与大师对话。其次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一开始我采取了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一期一总结的形式。通过检查督促,学生逐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习惯养成后,为了进一步督促学生,采取了一学期总评比一次的形式。首先学生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推荐优秀的日记参加班级的总评。对那些写作认真的学生,老师赠送一份纪念品,并题写三言两语带有肯定勉励的话语,如:你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你今后学习生活中成功的保证,祝你进步更大!日记,魏书生老师称之为“道德长跑”,在这“长跑”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精神品质为他们今后会学习,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个性的随意张扬

语文实践范文篇5

三年级下册分别在第二组“环境保护”和第五组“人间真情”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查和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密切相关,把学生从课内学习有条不紊地引向课外,实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环境保护”和“人间真情”两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两项活动的内容看起来似乎相差甚远,但基本精神却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两项活动可以培育学生保护环境、关爱人类和奉献爱心、关心他人的朴素情感。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周边环境,对环境污染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护人类共同家园地球、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不断认识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同时懂得伸出援手,给予别人真诚的帮助,献出一份爱心。这样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小学生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要积极地去走访群众,在与老百姓的沟通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定西。讲话的语气、交流的方式,都是学生成功进行社会调查的保障。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可以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活动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么做,那么“自主”和“积极的参与”都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活动思路是开展好两项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文本,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文本第二组的“保护环境”,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导语开始,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接着概括提示全组课文的内容,并初步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对周围环境注意观察,对保护环境注意思考。《一个村庄的故事》触目惊心,小村庄的悲剧发人深思──人类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至此,时机成熟了,文本布置了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文本一连串提出四个问题,分别针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然后提出活动的内容,并对活动形式提出建议。这样,我们就能引导小学生把握要点,做到活动前心中有数,活动中有条不紊。第五组教材“人间真情”的学习套路也是如此。2.精心谋划,为学生创设综合性学习的情境我们在布置“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除了利用文本提供的导语外,还可以自己精心设计导语,饱含深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可是近年来,地球母亲已不像当年那样生机勃发,青春无限,而是百病缠身,伤痕累累了。你看,森林不断减少,水土大量流失,土壤严重沙化,海洋污染加剧,物种濒临灭绝……让我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来保护地球母亲吧!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知道哪些鸟是益鸟吗?你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么?针对“人间真情”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提问,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呢?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曾经给予过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么?如此等等,都有利于综合性学习情景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三、拓宽活动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教师的启发引导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领会文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和展示方式,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应当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以和同学生商量的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例如:(1)活动内容:阅读环保书报、收集环保资料,收集废旧电池,检拾废旧塑料袋,清理学校附近的草坪,清理河湖池塘中的垃圾,收藏保护鸟类等环保邮票,宣传爱鸟知识,举办环保知识竞赛。(2)活动形式:查阅书报,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讨论、采访。(3)呈现方式:倡议书、建议信、环保手抄报、壁报、实物展览等。可以举办环保主题班会或少先队队会,还可以模拟环保展览会讲解员、无公害蔬菜推销员、编演环保小品、编写绿色产品广告。

语文实践范文篇6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语文教学不能封闭在课堂内,而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联系生活进行品读,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语言的学习与积累。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时,有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积累:“爸爸是怎么解释‘骄阳似火’的?请同学们把文中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写了什么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爸爸是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接着,教师就顺势利导: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类“骄阳似火”的景象吗?同时出示句式:“,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学生根据句式,回答得很精彩:

生1:烈日当空,水池里的水都被晒得热了起来,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2: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让人心情烦躁,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知识,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把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通过学生自主的、生活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的。联系生活来积累,就能使语言学习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学生生动的、智慧的、活泼的语言就会如清泉般汩汩流个不停。

二、在解惑处培养

“学贵有疑”。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质疑问难的权利充分下放给他们,引导他们在有“疑”处思辨,这样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如教学《祁黄羊》一课时,教师紧扣住晋悼公评价祁黄羊的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来展开学习,让学生感悟祁黄羊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一番朗读、感悟、思考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但是他还是举荐解狐担任中军尉。”有的说“: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但是他在举荐人才的时候,只想到了祁午有没有才能担任这个职位,而没有想到祁午是不是他的儿子。”……但是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认为祁黄羊做事根本不是出以公心,而是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他知道解狐重病在床,还推荐解狐当中军尉,其实真正想推荐的是他自己的儿子。”此时,教师趁势利导,让赞成的一方和不赞成的一方开展一次辩论赛。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找理由。为了能辩倒对方,正反双方都铆足了劲,异乎寻常地认真读书、思考。“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孩子的天性。当学生在矛盾之处、不明确之处提出疑问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有效的策略,或辩论,或反诘、或追问,使相同的声音相互交汇、激荡,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闪光,在互动交流中加强语言实践,在思辨的快乐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在想象品读中培养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那些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点,引导学生去想象,放飞他们的个性,释放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中生发出活泼的语言。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课伊始,教师就把学生带入了想象的世界。师:古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幅画,就是一首精美的小诗。今天,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师:既然古诗是诗中有画,那透过这个题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画中又有哪些景物呢?谁再来读读课题,然后来说一说。(学生读课题后交流。)

生1:我仿佛看到鹅毛般的大雪从天上飘落下来,江水很冷很冷。

生2: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江面都被大雪笼罩了。

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把诗题想象成一幅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原本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的古诗,因为丰富的想象,文字就不再是单调、枯燥的文字,而是化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也实现了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而“外化”的语言也更丰富、生动。

四、在学科整合中形成

语文实践范文篇7

一、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变革旧的教学模式

1.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教师们的教和学生们的学,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谨小慎微,学生被动地听讲、做作业、背课文,应付各种考试,长时间过着苦行僧式的学习生活。为了分数,教师不敢求新求变求发展。这是有违我们的教学目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最终达到不需教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继续独立发展。

2.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视教育的对象为传授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个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特别是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明确对于问题的解答不仅要在意结果是什么,而应更注重于得出结果的方式与过程。

二、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引导实践的方法,增加实践的机会。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和各种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学习的活动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再对各种表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内化”,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导之以实践的方法。语文的实践多在听、说、读、写几个主要方面。在“听”与“说”的方面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听、说态度,仪态自然,注意力集中。抓住关键要领,加以吸纳,分析和准确表达。“读”的方面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读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整体的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阅读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写”的方面要求学生端正写作态度,应该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思考,表真情实感。鼓励想象与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并理解生活的丰富性,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力求生动准确地表现它。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精讲巧练,切忌满堂灌,尽力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课堂内外有较多的实践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发展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要丰富语文实践,仅靠课本和课堂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拓展学习与实践的空间。

三、倡导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实践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策略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白了就是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一堂课或者一个专题的学习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后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实的体验,并对知识加以巩固,学会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思维比较鲜活,容易被有趣的东西吸引。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大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小学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教育不能浮于表面,光有形式,没有内容。教师不仅要积极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要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有所收获。下面,本文将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以情境吸引兴趣

要想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创意来设计活动。当然在这其中学生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地配合了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然而,要小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学生的眼中,师生之间一般都是上下级的关系。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学生进行听从完成。这种任务式的关系非常不利于学生参与活动。所以,教师还要拉近师生关系,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就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拉近师生关系。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认知内容,创造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情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师创设情境的一种常用方式。比如说苏教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篇课文是《东方明珠》。教师在设计制作ppt时可以插入东方明珠的照片,多方面展示东方明珠的风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同时,也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更加留意。除了使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教师还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实际的环境。不过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吸引力,主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再比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你们的家里有没有养小动物?”“你们养的都是些什么动物?”“你们家的小动物需要过冬吗?”“它们是如何过冬的?”这些问题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实践调查,让他们自己去留意观察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交际能力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以合作共同进步

实践活动是一个集体活动,合作也便必不可少。教师除了要有足够的创意来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还要使活动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目标。四大名著是我国的经典著作。里面人物塑造众多,且各有特色。在教学《走进历史人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有关于四大名著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名著分组,共分成四组。分组成功后,各组通过内部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探究名著中的人物特色,并最终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主思考问题,还要与组内成员共同探究问题,以弥补自己的思想漏洞,使小组的最终作品更加完善。在展示成果的环节,教师可以不限定展示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话剧、小品、故事会等不同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成果。每个学生各有所长,有的善于收集资料,有的善于表达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就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先完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成果合成中,又需要组内共同思考,相互合作完成最终的成果。这样的实践活动无疑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实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以整合提高效率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而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课外延伸才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除了学科内的知识整合,不同学科之间也有相通的地方。有一个实践活动“走进艺术”,就是音乐、雕刻、书法、语文等多学科的完美融合。实践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要注意学科融合。在多学科相融的活动中,学生会发现其他学科的乐趣所在,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情感表达。所以说,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要从课前课上课后加以整合,还要从不同的学科加以整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是一门需要时间与积累的学科。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是长期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而小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萌芽阶段。教师更是要做好启蒙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语文,学好语文,以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方法的选择和情感的指导,让学生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会学习的人。

作者:管曹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语文实践范文篇9

一、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安徽教育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编写组指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活动内容、过程和方式,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活动。”[3]这表明,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如果语文学科学得不好,那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就难以提升,就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也是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可见,语文也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第二,体现研究性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5]《语文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4]。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在学习资源上有交集,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联系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语文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纲要》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语文教师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这使得众多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让语文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非常合适的。

二、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思路梳理

(一)提炼语文课标10个关键词。《语文课标》里有3组共10个关键词:内容方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方式方面是“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一个大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需要2年时间。整个活动过程中会有许多小活动,多处可以体现这10个关键词。例如,津南小学“古韵今风探山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到山门景区当导游”活动。教师首先把活动成员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个景点,各组先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导游词。然后,教师给小组分派任务,明确各组的讲解内容,组员熟悉讲解内容后到组内整合。实地导游前,学生将导游词和实地情况进行对照,做一次模拟;实地当导游过程中,学生积极和游客互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写活动记录。这个小活动就是用语文方式来开展的。内容上,它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方式上,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上,活动成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关键词。1.全科教学。“全科教学”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全方位提升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例如,“古韵今风探山门”综合实践活动,从知识门类看,它包含文学、历史、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从能力培养看,它包括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分享、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看,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等。2.全位教育。“全位教育”指的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人力资源。影响学生发展的人力环境有五个方面,即学生、家长、学校、机关、社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全位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这五个方面的力量,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详见下文)。3.三本书。“三本书”指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先读“有字的书”,再读“无字的书”,最后将“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结合起来写出“自己的书”。读“有字的书”是指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读“无字的书”是指学生到社会上考察探究;写出“自己的书”是指学生将文本知识和实践获得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将自身综合品质提升一个层次。“三本书”的教学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实践体验→创新表达”的过程。

三、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分析

“小核桃大学问”科技实践活动是学校用语文方式开展的第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它不仅获得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还进入了全国“十佳”,填补了安徽省在这个项目上的空白。之后,学校用学生搜集和创作的材料编辑《小核桃大学问》文化读本(2016年1月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总结了“小核桃大学问”科技实践活动经验,于2014年初搭建起“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在这个模型指导下,学校“批量生产”科技实践活动,取得了系列成绩。该模型核心框架如下。(一)灵魂:开门办学。学校的“开门办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走出去。近几年,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多次班级、年级的校外考察。通过考察,学生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够创作许多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网站甚至报刊上发表。第二,让社会资源走进来。学校聘请多位校外辅导员,包括来自林业局、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报社、电视台、企业等各方面的人才,他们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上课。第三,让所有的家长都参与教育活动。没有家长参与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让所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教师工作的内容、方法、步骤等,进而更加了解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可以使他们协助教师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安全工作。另外,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活动,还能增进亲情。(二)基础:立足乡土。津南小学所有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宁国市的乡土资源展开。例如,“小核桃大学问”利用了宁国市的土特产资源;“创建百药园”利用了宁国市的中药资源;“探胜吴越古道”利用了宁国市万家乡吴越古道的历史和物产资源;“古韵今风探山门”利用了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的地质和文化资源;“探研多彩板桥”利用了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的原始森林、红色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资源;“我的标本我的手”利用了宁国市的动植物资源。由于立足“乡土”、活动地域跨度小、人际距离近、便于沟通,学生感觉很亲切。(三)支柱:家庭、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教育就像一张八仙桌,桌面是学生。要稳稳地支撑起这块桌面,需要四根桌子腿——家长、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桌面和桌腿是不可混淆的,即任何人都只能帮助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育这张八仙桌的四条腿是序列关系:家长是主腿,学校是纽带,是为了协调一切资源服务于学生。对于每个综合实践活动,津南小学都会争取多个相关校外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以“探研多彩板桥”活动为例,校外支持单位多达20个,包括市科协、市教体局、市党史办、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烈士陵园、自然博物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方塘乡政府、板桥村委会等。另外,在开展每个活动时,学校都要至少联系一个对口单位作为活动基地。有了基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比较直接、集中和有效。(四)保障:充分的活动筹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做充分的活动筹备。1.聚集情趣,因势利导,对学生做必要的训练有些教师在开展某个活动前往往瞒着学生,直到活动的前一天才告诉学生,其理由是不让学生因为过早的期待而影响学习。这么做只会让学生“被活动”。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时,无论是活动效果还是活动过程的安全、自律等,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津南小学在活动筹备之始就告诉学生将要开展什么活动(具体时间不说)、怎么开展、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哪些美好的收获等,同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储备。学生满怀期待却不见下文时便会催促教师。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要提高自律和文明素质。教师还可以顺势对学生做必要的前期培训,如调查方法培训、摄影技能培训等。2.联系好相关部门联系好相关部门并争取其支持是活动筹备的必要环节。以“探胜吴越古道”活动为例,活动正式实施前,项目组教师拜访了宁国市科协、吴越古道所在地万家乡政府、宁国市吴越古道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万家学校等单位。各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3.认真考察活动区域,做好细节设计“探胜吴越古道”活动启动前,项目组到万家乡考察了3次。最后一次,项目组考察每一个活动点并对活动点之间的行车时间进行计算、对每个环节的集体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进行预判,做好各种情况的解决预案。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做好车辆安排、班会分工、家长会动员等工作。正是这种精细的准备,2014年4月23日首次“探胜吴越古道”活动圆满完成。(五)核心: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津南小学在实践活动中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平衡活动中的自主与合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体验,也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自主方面,教师只需控制活动范围,让学生自由摄取;关注活动广度,不苛求深度。在合作方面,小组合作是主要方式。为避免“被分组”,学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分组完全以学生自愿为准,是否需要组长、由谁任组长等问题由组员决定;一个人可以参加一个组,也可以参加多个组。二是活动形式与活动成果展示不拘一格。要做到综合实践活动“不拘一格”,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使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用喜欢的方式呈现成果。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培训,包括科学小论文撰写指导、诗歌创作指导、手抄报设计培训、卡通画制作培训、电子刊物设计培训、小主持人培训、黑板报专刊指导、朗诵技能指导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词是“综合”和“实践”,它与《语文课标》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致的。“津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很好地结合了语文学科特点,取得了系列成果,为有效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实育人目标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2018-01-12].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5)[2018-01-12].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3]谢明礼.综合实践活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2012-02-06)[2018-01-12].old.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kb2011/.

语文实践范文篇10

关键词:作文;优化;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作文写作的课程目的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征,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的特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程中的作文写作没有写作欲望。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语文作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提升知识储备量

写作的基础是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能够熟练造句,具备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想要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小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阅读量,熟悉文章的逻辑思维,能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写作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方式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素材库,提升学生在语文作文课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能力[1]。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体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通过不断的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语感,进而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这种能力的体现不仅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的提升,还表现在语言创新的能力上,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通常来说,“先说后写”是语文作文写作的基本逻辑,只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才能落实到笔上,通过写作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语文作文写作中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2]。

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处于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是对陌生事物的认知,如何在教学中让小学生了解作文写作,清楚写作的格式与要求,提升对作文写作的兴趣成为教师教学亟需完善的工作。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问题。

(一)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清楚这一点,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处于发育初期,对文章或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无法独立完成相关课程及任务[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的形式对语文作文知识进行讲授,课堂中没有互动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容易对语文作文的学习产生厌烦或抵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态度往往是被动接受,失去对语文作文课程的学习欲望。

(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创新内容

创新是语文作文写作水平提高关键因素,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为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足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语文的写作上没有自主的创新意识[4]。而教师作为语文作文教学的主导者,很大一部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做到作文的创新性引导。而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写作格式和内容的解释,对小学生作文的写作创新不够重视,不能做到有效引导,难以养成写作创新的意识。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形式,不注重学生词汇储备和词汇的创新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创新写作的基础,对学生的写作创新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三)无法有效引导学生作文内容与实际的结合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创作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将写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中储备写作知识,这也是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体现。小学是学生接触作文写作,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问题,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或思维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得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接近生活,文章内容“有血有肉”,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不足

写作教学从开始到现在都是学生的重要难点并且也是作为语文教学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很多小学生的写作内容一直得不到改善和纠正,第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低,在当今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自以为觉得学生年龄太小,还没有写作的能力和储存的词汇不够,所以就将教学的重点关键重心放在了语文的基本知识点上。因此,小学语文写作需要学生们积累一定的词汇和写作的资料,并且掌握好一定的写作技巧。这些词语的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范围,如果教育工作者得不到重视,不引导学生怎么学习,更极大的对学生写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是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内容措施的效率太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受教育的影响,过于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和分数相关的内容上,并且在教写作的时候只讲题目和要求,而在写作能力和技巧的方面上并没有将学生正确的引导,还不能从基础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第三是平时上课训练的时间少,提升写作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还是判断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指标,需要长期的培训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然而往往许多教师只将写作的技巧不断灌输给学生们,却忽视了要培养学生们的洞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逻辑水平。在这种传统单一过于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关键,因为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抽象性、枯燥乏味的特点,学生喜爱学习上难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热情,在课程的理解上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语文作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在课程讲授中增加趣味性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观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看待事物,增强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比如,在写作以动物为题材的作文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动物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观察,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长,并客观的评价动物对人类的益处和重要性。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2)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小学生的生活活动一般都是在家庭范围内,学生家庭中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未感受到家长的辛苦付出[5]。基于此,教师可以进行家庭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在家庭中的辛劳付出。例如,“我为家庭做贡献”中,尝试让学生在家庭中做家务等,通过观察学习掌握一项做家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到父母在家庭中的辛苦付出,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提升兴趣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语文作文写作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

(二)引导审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往往会有固定的标题,而标题作为写作内容的主导,是学生写作的方向指引。而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成为写作的开始,审题作为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对文章的写作方向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题目内容进行理解,明确题目内容的写作方向和思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确保学生在写作时能做到题目与内容相符,避免出现跑题的现象。在审题能力的培养上需要教师借助语文教材,利用教材文章让学生理解题目与内容的关联,熟悉文章的写作手法。在对审题能力的训练上,教师应更具不同的题目特点进行分析,丰富学生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审题能力。比如:《英雄黄继光》,这种以人名为题目的文章,讲述的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色彩和事迹,而有些以地点或事件为题目的文章,这是讲述在某一地点发生的故事。通过这种不同类型的文章题目,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题目意思,准确构思写作思路,提高写作内容的与题目的关联性,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加强学生的组词造句能力

写作是语言表达的书面形式,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以识字为基础,在具有一定的汉字储备后进行词语的组合,然后通过造句将汉字串联起来,完成意思的表达。但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特性就是重复记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能运用平时组合的词语或句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要及时记录,并能够理解句子和词语的意思,熟悉运用的手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这样使得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熟练的运用词语,对于想要表达的意思能够通过写作完美的展现出来。

(四)强化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培养

文章的写作不仅要有华丽的辞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逻辑性,如果文章内容没有清晰的思路,就会使得阅读者无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意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通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写作顺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模板。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理解其写作手法,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

(五)及时修改作文,优化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工程,这不但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更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渴望被认可,所以,在学生上交作文后,要及时进行批改,在批改中要以以认可和鼓励的形式,对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标注,并写出评语,评语内容首先要认可学生的写作,然后提出待改进的建议,最后写出鼓励学生的评语,这种形式的批改能够极大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写作意愿,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及时的批改作文,还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自己写作内容中的问题,加深印象,方便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修改作文,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自我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是学生要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学习,该怎么才能有效率的学习,并且怎么才能通过哪种途径判断自己掌握的知识牢不牢固。另外是教育工作者,之前的思考的例题怎么讲给学生们听的,现在需要举办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们学会,并且什么样的评价才会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有没有掌握了没有。最后再次通过课堂传授的知识理论让课堂的氛围变得好一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让教育工作者明白为什么教这个知识点。

(七)丰富语文作文课堂上的教学模式

丰富语文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之上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并且树立正确的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来丰富语文作为教学模式的氛围,举个例子,教育工作者采取阅读课堂的方式来开展作文的叫哦学。在一篇作文当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好这门作文展开阅读,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内容的潜在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一系列的总结,并且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自主发言。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自主的发言自己理解的意识,积极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还能从中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具体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列举了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对措施,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进,使得学生掌握作文写作知识和技巧,紧抓作文的题目内容,合理组织作文结构,提升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进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盛武.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探究[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1(3).

[2]黄武辉.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三味”[J].江西教育,2021(24).

[3]罗仁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2021(12).

[4]胡丽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新智慧,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