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8:51:21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1

正在读一本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悲观和欲望。

在这一个个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她说;那一天业绩考核出来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有同情、鼓励的,有幸灾乐祸的。在接下了和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可,得到了一个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可是,现在的她觉得同事们的眼光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的呀。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感觉,当你获得一些与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当自己的想法改变的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都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并不是事实。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自己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虚构、假想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作用下杜撰出来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说是在古时候,有个砍柴的人发现自己的斧头不见了。他一直认为是他的邻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个邻居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偷斧头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带着新买的斧头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过的地方发现了一把已经生了锈的斧头。当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邻居时,他发现他的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是呀,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实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借着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书中的老人所说的: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2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悲观和欲望。

在这一个个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她说;那一天业绩考核出来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有同情、鼓励的,有幸灾乐祸的。在接下了和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可,得到了一个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可是,现在的她觉得同事们的眼光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的呀。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感觉,当你获得一些与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当自己的想法改变的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都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并不是事实。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自己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虚构、假想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作用下杜撰出来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说是在古时候,有个砍柴的人发现自己的斧头不见了。他一直认为是他的邻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个邻居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偷斧头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带着新买的斧头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过的地方发现了一把已经生了锈的斧头。当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邻居时,他发现他的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是呀,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实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借着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书中的老人所说的: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3

一、认同的观点:

要学习放手,学习信赖,你才会轻松地得到你真正渴望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你要的东西非到手不可,其实你是在推开这个东西。我们在接受的阶段,采取了相应行动之后,就应该放下,让事情自然发生。

二、联系实际:

假期已过半,由于夏日酷热难耐,基本上的时间都是窝在家中与家人为伴共享天伦,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其实小孩子不断的在大人身上学习他未知的世界,同时,也在教我们这些大人一些平时想不到或者不注意的事情。一日,在商场给儿子买了一套大号的城堡积木,看他兴高采烈的坐在地上搭建他的城堡,屡屡倒塌仍乐此不疲,我忍不住也加入其中。一遍又一遍的按照图示教他先搭什么再搭什么,最终搭成图示中的那个美丽的城堡。不料儿子看着我一手搭建成的完美城堡丝毫没有兴趣,一脚就把我的成果踢的七零八落。然后仍旧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一块一块的搭建,终于搭上去了,积木没有倒塌,儿子高兴的上蹿下跳,再简单不过的叠加就能高兴成这样,让我非常不解。妻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因为这是他自己努力按自己的想法完成的任务,虽然不如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来的华丽,但却让他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是啊,想想看,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也总是会走进这样的误区吗,正如我们平时总是说的太多,教的太多,结果教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不说就不做,说一点做一点,怎么说就怎么做,哪怕是说错了也没有人提出质疑,把一群活生生的人教成了一个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看起来很听话,办事能力一点都没有,那就是教育的失败。曾经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侩子手”,我的强势“镇压”紧紧的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和创造力,结果学生敢怒不敢言,我也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要管到底活的很累。有时还在心底抱怨学生没用帮不上忙。直到有一次,我外出开会几天,恰巧学校在这几日中组织了疏散演练,接到消息的我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担心不要出什么状况才好,到了晚上打电话到寝室,学生们骄傲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表现的很好!”听着学生们的声音我仍旧半信半疑,直到回校后查看了班级日记,打听了其他老师确定没出任何乱子后心中的大石才真正落了地。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4

1.开门见山

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的讲解划归思想的内容及应用,使学生的内心有划归思想的意识,掌握划归思想的应用方法,了解各个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三角函数的学习,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三角函数的定义,使学生大概了解一下三角思想的涵义,然后进一步讲解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帮助学生推倒一下三角函数的演变公式,就是将任意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函数进行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应用,然后通过一定的实例讲解,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实例来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三角函数.学生在求系数之和时,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化归思想来分析问题,在划归思想中还可以使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这样解题就容易很多了.如果学生们在遇见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一时间无法入手,那么就可以考虑一下特殊情况,从特殊到一般,把特殊的情况解决了,一般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方法十分适用于特殊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和发掘以前所学的知识,归纳一下各种题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2.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逐步深入的原则,有意识的将划归思想慢慢的渗入到教学中,仔细的分析划归思想的涵义,使用的范围,这样无论是在讲解中还是学生们在平时的练习中,都能应用划归思想.

3.步步为营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自己起着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们在遇到难题时能够主动地应用划归思想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应用,能够自主的分析难题.例如,在几何题的解题中,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立体几何中,学生应该将复杂的空间几何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而才可以很好的研究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在课堂是引入3D打印技术,这也是一项十分常用的划归思想,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的图形,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几何图形,使用打印材料进行平面打印,也能够实现3D的打印效果.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划归思想,这就使学生们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就能够主动地想起来划归思想,然后再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探析.

二、结语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5

(一)东阳木雕的文化源流与特征。据记载,东阳木雕发展始于木雕佛像、雕版印刷的兴起。东阳在南北朝时期就建造了100多座寺院,寺院内木雕佛像和建筑雕刻都为东阳木雕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宋朝出土的东阳木雕已经开始出现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存的宋代东阳木雕运用曲面浮雕法,造型端庄雅致。到了明朝逐渐成熟,建筑上的木雕与建筑整体统一,稳健大方,卢宅的大部分建筑修建于此时期。清代是东阳木雕的鼎盛时期,能工巧匠被诏至京城为故宫雕刻,那一时期的古民居装饰华丽,雕梁画栋,是灿烂的民间艺术。近现代受到外来文化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工业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传统手工木雕的工匠越来越少,手工艺正在在逐渐消失。(二)东阳卢宅。卢宅的历史自宋朝开始,卢氏世代聚族而居。到明清年间,科第中举不断,卢宅的规模不断壮大,有“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的美誉,是我国的部级重点保护单位,更有“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说法[1]。明清时期东阳有大量的能工巧匠为故宫做木雕修刻,以此卢宅受此影响拥有建筑宏伟大气的布局,同时又有南方的精雕细琢,其中的木雕装饰、建筑构件、室内家具等都体现了东阳木雕的最高水准。当中的每一件木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都是灿烂的艺术品。卢宅是东阳木雕最具代表的艺术建筑。

二、以东阳卢宅为背景的绘本设计的必要性

(一)卢宅作为地方民间艺术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成长时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和性格特点的培养都有很强的影响。现代互联网时代,在儿童时期便接受了很多外来文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儿童的文化教育的。在儿童时期接触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地方意识和爱国情怀都有很好的作用。卢宅作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以绘本的形式向儿童输出教育,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二)绘本是儿童感知地方民间艺术的主要载体。文化具有引人探索的独特魅力[2],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去学习模仿他们感兴趣、认同或向往的文化,地方传统文化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广泛地走入儿童的视野中,让他们对地方文化产生兴趣爱好。因此,如何将地方传统文化有效地传达到儿童的世界极为重要。绘本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他们的世界,成为向儿童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绘本的创作探索

(一)绘本的主题构思。在构思绘本故事前,去东阳卢宅进行实地考察,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雕刻精美的牛腿。牛腿即梁托,是梁下面的一块支撑物,可以分散梁支座的力,并将力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卢宅的每一个牛腿均被能工巧匠雕刻成各种吉祥寓意的形状,在绘本题材的选择上,选择了雕刻狮子图案的牛腿,因“狮”与“事”谐音,表达了人们事事平安的意愿。寄托“驱魔辟邪、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走进卢宅,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未知的建筑,里面藏着丰富的故事、深厚的人文情怀等待人们去发掘探索。看着建筑上的牛腿,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小女孩与牛腿上的小狮子有说有笑的画面,这一灵感出现时,对绘本的故事有了初步的想法。当长时间都在关注一件事情,思绪都围绕着这件事情时,积累到一定时间和量时,灵感就会自己来到脑海里。随时记录下好的灵感,慢慢发展出故事情节,结合儿童快乐成长、陪伴这些正能量为主题。期望通过绘本的故事向儿童展现东阳卢宅及其木雕的精美,以绘本的方式传播民间艺术。(二)故事与文字设计。有了前文所描写的想法后,结合实地考察的经历,构思出如下故事情节:小女孩走进卢宅里,经过牌楼,穿过巷子,进入大厅里,抬头看这美丽的建筑,被精美的牛腿木雕吸引,牛腿上雕刻的是狮子玩绣球的画面。狮子牛腿寄托人们对“驱魔辟邪、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由此联想到历史悠久的狮子木雕在牛腿上守护了卢宅世代子孙的健康成长,发展出以下故事。小女孩与小狮子对视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小狮子吞云吐雾得飞了下来,飞到小女孩的身边,给小女孩展示它守护的小孩子们,并超越了时空一起玩了游戏,小女孩离去时,脑海里环绕着小狮子和小朋友们愉快的笑脸。绘本的书名设定为《遇见小狮子》,“小狮子”是绘本故事中的主角,看见标题会让儿童联想一系列问题,如:谁遇见了小狮子?遇见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等。通过种问题设计,让儿童在阅读时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答案,以此激发儿童的探索心理,培养阅读时的思考能力。结合每页的故事内容,用简单的文字辅助画面,文字设计如下。第一页:看,好漂亮的门楼,进去看看有什么吧!第二页:穿过一条又一条的巷子,走进一个又一个的门里。第三页:这有一只小狮子!小狮子好可爱,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子。第四页:小狮子,你好呀!小姑娘,你好呀!第五页:小狮子驾着它的祥云飞了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梦里!第六页:小狮子记得它守护的每一位孩子,和他们的笑脸。第七页:我们一起玩了好久的游戏,大家都乐开了花!第八页:我和小狮子有说又有笑!第九页:大家的笑脸印在我的脑海里,将会一直陪伴我的成长!(三)角色设定。在角色设定时,到要给孩子树立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形象[3],并将“可爱”的元素融入角色造型中。和善的眼神,柔和的五官都能将角色塑造得亲切可爱,更容易受到儿童喜好。图1中小狮子形象提取自雕刻狮子图案的牛腿,头部元素提取过程如图2,并融入“可爱”的元素,简化身子造型,突出头部,确定了最终形象,如图3。小女孩的造型也向着可爱的形象去设计,最终确定形象为图4。(四)绘本场景与构图设计。相比较于对文字信息的感知,儿童对图片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敏感。在画面的设计中,会运用透视、大小对比、色彩对比等手法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烘托故事的氛围。通过图片可以引导儿童进入到故事中,感受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传达,培养儿童对颜色、图形语言的认知[4]。在该绘本中,共设计了九个场景,每个场景跟随故事的发展而变化,并依据每个场景设计了不同的构图,烘托故事的氛围。场景一:小女孩在卢宅门口,抬头望着卢宅的门楼,场景被简化,采用水平构图,有空间纵深感,衬托神秘感,如图5。场景二:小女孩走进卢宅的巷子里,运用了斜线式的构图,一繁一简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趣味性,如图6。场景三:在院子里,小女孩遇见了小狮子,突出小女孩和小狮子,简化了院子的场景,水平构图,给人安宁之感,如图7。场景四:将不必要的场景都去除,不考虑空间的比例关系,如图8。场景五:小狮子飞下,是非常梦幻的场景,在画面中添加了许多意为祥云的线条,增加梦幻感,如图9。场景六:用俯视的视角表现画面,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发散式构图,突出小狮子与小女孩这两个主体。大量运用线条元素,增强了方向性,营造了氛围,如图10。场景七:斜线式构图,在画面两端分别表现现实与虚幻景象,如图11。场景八:小狮子与小女孩在玩耍接触后坐下交流,有说有笑,水平构图,有安宁平和之感,如图12。场景九:小女孩在小狮子与小孩们的陪伴过后,心情非常开心,回去后脑海里仍然清楚得记得它们的笑脸,如图13。(五)画面色彩气氛营造。通过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的把控,可以将画面创造出各种刺激人类感官的奇妙效果,色彩所传递的效果会比文字与图形更好。在绘本设计时,需要把控好色彩,搭配出适合儿童的色彩。绘本的主题是儿童成长与陪伴为主题,用奇妙之旅展开的故事,在色彩氛围的营造上,将色彩控制在一种梦幻又温馨的色彩之中。降低颜色彩度,提升明度,选择邻近色相,通过这几点把控绘本画面的色彩,选出以下色卡运用在绘本中,如图14。(六)文字在绘本中的编排。绘本中的文字编排不同于书籍排版,尤其是儿童绘本,儿童绘本的文字字数少,且将文字融入到画面中会有更佳的效果,让文字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准确表达了文字想要传达的内容[5]。绘本内页的最终效果,如图15。(七)封面设计。封面是吸引读者去阅读和购买的第一因素,在封面设计上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简洁明了。封面想要传达的内容一目了然,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二:引发思考。但封面传达的内容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时,将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继续阅读和思考下去。第三:与众不同。书店里的图书琳琅满目,有各式各样的图书,如何让读者快速看见就需要让封面不同于大众图书[6]。在《遇见小狮子》的封面设计时,结合以上原则,封面上只出现小女孩与小狮子的头像,简洁明了,同时引发读者思考。封面设计如图16。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6

杜威从经验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认识论进行分析与批判,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他吸收了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以“经验”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构建起自己的“经验”哲学,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哲学的“经验的自然主义”哲学。杜威崇信生物进化论,认为真理并非是超越经验的神奇之物,而是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所需工具。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中说到“这个经验的自然主义的方法,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能够使他们自由地接受现代科学的立场和结论的途径,而且这是唯一途径。”这个途径就是通过经验将各种对立统一起来。

二、杜威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知行合一。杜威认为,哲学研究的不应只是本体论,而是认识论,即知行关系的理论。指出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并未顾及到科学实际进入生活的状态,并未联系科学实际进入人生中的情景之路,也没有联系人生事物的科学知识在战胜自流的状态下所做的事,而是将科学作为牵涉到人生关系的“外面的”世界的学科去教。他认为在对社会有用的职业当中,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杜威强调个人行动的介入,当我们试图认识这个世界时,知识自然成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有了人的介入,实践活动就会发生着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事物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或者推翻以前对某一知识的认知。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知识与实践行动是密不可分的。2.实验主义。将实验方法运用于哲学上就是实验主义。实验方法主要是:疑难情境、提出假设、调查研究、推理规划与实验检验。实验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知识总量增多,不再将其视为不可更改的教条,而对其采取辩证的态度,用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着眼于当下。杜威认为知识或者观念,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只有经过实验的检验,证明在实践生活中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才是有价值、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更好的名字应该是实验主义或者是工具主义。实验科学改变了知识对象是固定不变的性质。实验科学表明,以往哲学所追求的那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所谓确定性仅是一种相对的。实验科学表明,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不是与知识理论相脱离的,而是在一定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的。3.经验的连续性。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经验包含着行动或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结。”比如说一个孩子的手仅仅触碰到火是不够的,这并不能称为经验,他必须与碰到火之后手上的痛感联系起来,这才是经验。杜威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因此杜威提倡从经验中学习,当事物发生后,人们在享受快乐或承受痛苦的结果中建立起联结,行动就变成了尝试,变成了寻求知识的实验,人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如杜威所举之例,未开化的人们在遇见彗星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也许会像之前吓跑野兽或敌人那样,使用棍棒、火焰或者尖叫声去吓跑彗星。也许我们现在觉得他们的做法很可笑,但是那是他们的正常反应,他们之前遇见野兽,遇见敌人,遇见一些危险的东西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解决的,现在对于这一未知的事物,当然也是要借鉴之前的经验去对待他们认为同样类型的事物。经过很多代人的研究,将彗星放在了一个天文学的系统中进行理解,我们知道了用那样的方法是不能吓走它的。我们可以从彗星的任何一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与其相关的经验对其进行审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直接地也可以间接地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求可以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进而又得到一种新的经验,连续性的原则可以使不同情境之间的某些东西相互联系起来。

三、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1.普职一体———基于“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知行分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造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一方面是致力于为认知而认知的普通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职业而进行的训练,缺乏审美和理智。这样做的结果是将普通教育与自由教育对立起来:将传统的普通教育或文化修养教育,授予少数在经济上富足的人们;而把需要受人控制的、各种狭隘的职业教育授予广大的劳动人民。这种对立,与民主主义社会的主张是不符的,因此杜威主张把两种教育整合起来。在杜威的认识论中,杜威反对这种二元分离现象,他认为在职业教育中融入普通教育,可以使那些从事工业职业的人也有参与管理的愿望与能力,具有成为主宰工业命运的主人翁的能力,也可以使他们了解机器生产和分配制度所特有的技术和机械特点的意义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在职业教育中也要承认职业的地位与社会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训练技能,还应当包含政治学、经济学、与本行业有关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可以应付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智慧和首创精神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训练他们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者之后可以适应不断变化情况的能力,使他们不会盲目地听天由命。2.“做中学”———基于实验主义的认识论实验方法使得知识教学与活动教学打破其原来的传统而相互联系起来。而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更需要这样的教学形式,在做的过程中学得所需知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三段式”将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顺序依次排序并按照这种顺序进行教学,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着,实践中包含着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讲专业理论课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到了实践课时学生又忘记了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将知识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明白其操作原理。3.通过职业而教育———基于经验连续性的认识论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始终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当职业教育仅为追求一种获得技能效率的手段之时,其间所蕴含的更多意义和人类价值等方面的自由往往被忽略。狭隘的职业教育使个人与职业发展对立,将个人局限于某一种职业或者是某一个岗位,职业学校仅仅变成了某些企业的附属品,使得学生很难再去更换工作。杜威对此十分反对,这样的实利性会抹杀人的天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那么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杜威认为,经验有了连续性,教育目的与手段就可以统一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为人们提供某些东西使人们做好获得下一经验的准备,这才是经验连续性的意义。通过职业而教育不以未来从事的任何职业进行狭隘的训练,“一切早期的职业预备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这凸显职业教育首先作为“教育”的内在属性,使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相联系,既能体现职业的意义,又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综上所述,杜威的认识论实际上就是实用主义的认识论,杜威认识论中对知行合一、实验主义、连续性原则等方面的解读都对职业教育观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但在21世纪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在不断探索中。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学业失败者的教育”,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仅靠思想观念的进步是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作保障,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作者:杜一凡 张晓军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杜威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1(28).

[2]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付统生,译.商务印书馆,1960(03).

[3]约翰•杜威.杜威教育文集:第5卷[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81.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5.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7

关键词:爱智慧危途礼

一、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

哲学是爱智慧。

什么是爱智慧。爱智慧是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以此理解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实质性抉择。这一抉择就是我们的行为。

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将我们的生命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一个只有你独知的领域中。在这一领域中,世界、人类、大地、时空与你处于无间的融合中,在这一融合中,你或有智慧或无智慧。所谓智慧是意味着你是否秉承、顺应了只有你独知的这一融合境域中的中正力量。

智慧就是秉承“独知境域”中那一本源意义上的中正力量。有了这一中正力量,我们的抉择才不会坠毁入危途。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这种“独知境域”中进行抉择。每一次抉择,或有智慧,或无智慧。但无论怎么样的抉择都是你自己的抉择,而不是他人的抉择,你要承担你抉择后一切发生的事件,无人能代替你承担。逃避承担不仅不是智慧的,同时也不是爱智者的生活方式,爱智者,不一定是智慧的,但承担自己抉择后的一切事件则是爱智者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没有承担后果的爱智慧行为,永远不可能是智慧的拥有者。

自己抉择并承担抉择是一切爱智慧者本源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只有这种自己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的行为,世界的真实意义才可能为我们打开,一种诚实的力量将去除掉一切虚浮不实的幻象,世界的真实意义将洗净你内心一切污秽,你将处于本源真实的中正洁净中。

每一次抉择,或智慧,或愚蠢,但无论怎样抉择都由你自己做出,并由你自己承担抉择后的一切。先贤只是以睿智的目光作壁上观。先贤只能冷静的言:自己抉择、自己承担,没有人能代替你。

爱智慧就是你自己看着做作壁上观的先贤,对现实处境中的事物做出抉择,没有现成的旅游指南为你指出坐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目的地。

爱智慧不等同于你就有智慧,只有你做出抉择了,这时才能判断你是否有智慧。

一次有智慧,不代表你终生有智慧。你仍在充满歧途的旅途中,或危坠,或走出危途。只有生命秉承中正之力,不断走出危途,智慧积累越多,我们才能逐渐接近那“善的相”,接近那“良知”,接近那先贤中的“仁”,或拥有。但拥有并不一定代表你永远都在真理之路上行走,你的抉择还有可能将你带入危途。

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先贤只作壁上观。爱智慧、有智慧,需要你看着壁上观的先贤,在他们的光辉下,进入你未知的领域。领域永远是未知的,因为你不是上帝,不是先知。在未知领域中,壁上观的先贤只能告诉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爱智慧,就是自己独行在“危”、“微”的路上,心秉中正而不坠毁入危途。

当我们沉溺于先贤的典籍中,忘了自己的抉择时,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恰能导致你误入危途。因为存在是你自己的存在,不是先贤的存在,先贤不能代替你存在。沉溺于先贤的典籍,是自己对自己独知领域的无视,是舍已从人。当我们舍已从人时,你将离危坠之途不远。舍已从人,你将偏离中正之途。

中国先贤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充分揭示了我们终生都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

问题是:哲学是爱智慧,我们怎样才能在哲学的智慧下,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

中国先贤又曰:“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怎样才能“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中正”与“礼”,二者互为表里,达“惟精惟一,允执其中”之界。

何谓“中正”?

中正是自己在独知的领域中,秉承决定这一领域的力量,以仁厚明睿之心察事之隐微。中正是一种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秉承着你所在境域的那一生生的混元力量。何谓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不因外在虚云浮障而改变自己仁厚笃实的中正之心。中正是仁厚笃实的生命秉承决定其所处境域那一力量,生命与其所处境域的合一,正所谓天人合一。中正是一种吾人在所处境域中,一种物我人和谐的生命流畅。

何谓礼?

礼是中正之心应事之外发,是随着境域发生变化、中正笃实生命的具体的行为。礼修正言语行为以避免我们误入歧途,其是对我们行为惟精惟一的修正,是对生命中正笃实惟精惟一的磨练。

礼是中正生命力的应事之外发,同时礼又是对中正笃实生命的惟精惟一之养护。中正与礼互为表里助吾人步入爱智者的中正大道。

中国先贤用礼磨练吾人,避免吾人误入危途。礼对生命之意义,荀子之论甚是精微。

“做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悦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仪,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礼论篇》)

在中国先贤的思想中,“一之于礼仪”的言语行为可免吾人行走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哲学是爱智慧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存在的智慧,一种避免吾人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慧。个体生命何以才能是一种智慧的存在方式,中国哲学要求心秉中正,以礼规范自己言语行为。若此则可多一些智慧,在独行于“危”、“微”途中不致坠毁于危灭之途。

吾人行走何以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这源于吾人欲心之危,道心之微。欲心重,道心微,则行为无度,破天地人伦和谐,故吾人行走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针对欲心之危、道心之微。

荀子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篇》)

从荀子对礼之起源之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贤充分尊重“人生而有欲”这一事实,有欲则必有所求。问题不在有所求,而在于所求是否有度、是否恰当,是否因欲心而害了道心。故中国先贤在人生而欲,有欲必有所求这一前提下,制定礼仪养吾人合乎法度的欲望之求,避免吾人欲心危害道心从而坠入危途之域。

欲是吾人源于天地的生命力,需以礼仪调和养护,善养则欲心不害道心,吾人不致入危途之域,且可使吾人生命入中正精微之界。

礼养的三个层次

从中国先贤对礼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礼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是对个体生命的养护,个体生命又必在一具体境域中生存,礼养个体生命必养其所处的具体生命境域。具体生命境域含自然环境与人类群体,故礼之养必包含三个层次:个体生命、自然环境、社会群体。

1、对个体之生命之养

个体生命以何与其所处境域进行关联?

目耳口鼻体与行为、言语,故礼必养耳目口鼻,修正吾人言语、行为。

礼养目耳口鼻体。

“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史记·卷二十三》)

养必有节。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

从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这些礼仪,我们可以看出先贤之制礼仪既重对生命之欲的养护,又重欲不至过而无节度。所以,孔子养欲重在有节,故其“惟酒无量,不及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朱熹《四书集注》中先贤对此段之注,充分体现了礼仪重养吾人欲,又重节吾人之欲,使欲必不穷乎物,为外物所牵而丧吾人中正清明。

“谢子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礼重养欲节欲,重欲不穷乎物。

人生而有欲,从欲是生生之为人的本质特征,礼则使吾人之欲流畅而不及乱。这是先贤制定礼仪养欲节欲的核心所在。

2、对自然环境之养

人不可能无欲,欲发之于内在的本源的生命力,外体现为目耳口鼻。故礼必养其目耳口鼻。但礼之养必有分寸,必使吾人之欲不伤物为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

在人欲与物的关系上,礼节吾人之欲。若吾人不能节制自己之欲,则必导致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之现象。如当今社会屡屡出现的生态危机,就是人不能节自己之欲而伤物的恶果。

中国之礼重人物相谐,重二者相持而长。既使欲不穷乎物,从而丧我,丧吾人中正平和流畅的生命。同时也重对物之养,不因欲而屈物、伤物。

“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这是中国先贤以礼来规范人与物关系的原则,从而以达两者相持而长的和谐境界。

3、对群体之养

养目耳口鼻,不能离我们所处之境域。因我们是与他人共在一个境域中,而物也非无穷尽。故礼养目耳口鼻体使欲必不穷乎物,同时礼之养必重群体和谐而不致乱,礼重修正吾人言语行为使我们在一个俱体境域中彼此和谐,达物我人统一和谐。

达物我人统一和谐,礼对群体之养必有秩序、必有等级,群体之间必是和谐。故礼又重对人类群体进行分别,在这种分别的基础上修正个人的言语、行为,以谐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护我们所在境域的生生流畅。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何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礼记·曲礼》)

礼通过上述种种方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终达“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这种群体相和的境界,以实现先王恶其乱,制礼以分之的目的。

在有所别的群体中,为使此群体彼此和谐,礼重修正个体的言语、行为,以达人与人之间彼此既有所养、又谦恭礼让之界。

“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礼记·曲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礼者养也,养护我们的生命。从先贤对我们的生命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生命非只是心灵的观念体,生命是肉体、心灵与其所处境域的高度合一。宁静致远的心灵必有与其所处环境和谐流畅行为,合乎礼的行为必对内心之中正平和进一步予以养护,对其所处境域有一种光辉笃实之养。

“故礼仪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礼记·曲礼》)

以礼对生命予以养护,则可“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

礼对生命之养要让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的流畅之中。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在这一“日月以明,四时以序”的和谐境界中,生命如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流畅之中。

中国先贤制礼,重在养欲节欲而又重其所处境域的和谐。故礼是对处于具体境域中以具体的行为方式对生命的一种养护。

三、礼养个体生命入精微、致广大

中国之礼重整体和谐,重个体之欲有养同时又与其所处境域彼此和谐。个体之欲有所养而不致乱,这只是个体为人的前提,而不是为人的充分条件。

人之为人,非只是简单养其欲而不致其乱,欲只是生命力的初级阶段,生命力必致中正平和精微广大之界,此才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故礼必以具体的修行方式,助人入精微广大之界。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荀子·礼论篇》)

“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浃,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荀子·礼论篇》)

圣人是中国人文精神中的最高境界,达圣人境界为中国士大夫的最高理想。以礼养吾人入中正精微之界可以说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若至圣人境界,君子必一生终绐如一,敬始而慎终。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荀子·礼论篇》)

敬始慎终,终绐如一,意味君子必一生注重自己修为。“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

敬始慎终,一生注重自己修为,必从如下方面重养君子之道,以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实现中国士人成圣成贤之志。

1、养中正平和心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君子慎其独,故须臾不敢离其道。不离其道,则以礼约束自己行为以守中正之道。是故“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敖长、欲从、志满、乐极,则丧吾人中正平和,我们离危坠之途也将不远。

“生,人之始也。”中国哲学又讲“生生之为乐”,此即意味着,我们终生都在起点上进行选择,我们终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的又一次开始。敬始慎终,是君子一生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恪守的原则。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开始,君子都要以慎独之心,敬其始,毋敖长、欲从、志满、乐极,而丧中正平和。若此方可慎其终,而不至于有善始无善终,背离君子“终始如一”之道。

2、养君子之尊

人生而有尊严,这是一个先天命题,尚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存在。要将这一先天命题演化成为一个现实存在,则需吾人以这个“生而有尊严”的先天命题为基点,以礼修正吾人言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礼记·曲礼》)

《礼记》对吾人言行的这三个规定是君子养“人生而有尊严”的起点。先贤对此三个规定的解释甚是明白精微。

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乃礼之本。”

范氏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刘氏曰:“篇首三句,如曾子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之’意,盖先立乎其大者也。毋不敬,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者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此君子修已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性也。”

从上述先贤之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可使吾人“动容貌,远暴慢,远鄙倍。”吾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言行之本,自可养吾人生而就有之尊严,达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威武不屈”的君子之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只是养吾人生而有尊严的起点,吾人“生而之尊严”必经大是大非之检验,能临危不丧君子之气节,方能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君子生而就有之尊严。故中国之礼重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3、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世事风云,人事苍桑。吾人一生都在危、微途中独自行走,有时不免遇见危难。遇见危难,临危何以能不坠入坠毁之途,则需吾人临事有从大节着眼之气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从孟子上述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生是我所欲,死是我所恶,但若所欲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吾人舍生取义。故礼记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论,此是在行为上养君子临事勿因个人之利而丧君子之大节。

君子之大节,“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故礼重在养育君子临事不丧大节。若能有舍生取义为人境界,自能做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从而避免吾人临危坠入坠毁之途。

君子为养其尊,故重临事有大节。

4、曲尽人情

君子重养尊、重养临事有大节。同时君子有厚德载物、悲悯宽厚之心,为人又平和宽厚,与人相处能忠恕之心曲尽人情。故礼重养君子与人相处曲尽人情。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天生雄迈英杰,但为人极其谦逊平和,其风范甚能体现儒家为人恕道精神。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以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隐私,以沽其直,皆不可以言责善。”(《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此是对人,若对已,阳明又认为:

“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者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同上)

阳明与人相处,对人对已可谓是曲尽人情,尊人之极。

“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阳明待人待已,以中正之心,曲尽人情,尊人之极,至天下莫之能损益之界

我们的行为只有达到上述一、二之礼,才是哲学所言的智慧。吾人因此哲学智慧,生命达至情文俱尽之乐界,物我人和谐。个体生命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个体的生命是渺小的,但当其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时,其生命可以说是入精微宏大之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常常在具体境域中,为幻象所惑,坠毁入危途。哲学不是观念之学,不是形而上学。爱智者需要在具体境域中,以中正笃实生命顺乎天地、秉承那处境中的力量,“法礼足礼”,循礼而行,才能养天、养地、养物、养已生生不息的生命,并至生命之极。有此礼之养,“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吾人才能独行的“危”、“微”途中,中正不移,而非坠入危途。

以礼规范吾人行为,则吾人可不丧中正平和之心,吾人常存中正平和之心,则吾人行为则可应事而发,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曲尽人情,达“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这一人物我“天地同和,天地同节”生生之界。

结语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爱智慧。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中国哲学的爱智慧是在具体境域中,中正笃实的生命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棗礼,养护自己中正笃实生命、物及同类。如何能将这三者养好,这是中国哲学爱智慧的核心所在。只有在一日三省自身的具体的行为养护中,中正笃实的生命才能入精微致广大,步入智慧的真理之路,而不是在充满虚浮、歧途的意见之路盲行。

参考文献: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校点本“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8

分配后,我来到了,在铜山源脚下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来到了小学,在“给我六年,还孩子六十年”的办学理念下开始学着一点点去探知与发现脚下的路。回顾过去的九个月,有了这样的一些体会沉淀,请大家和我一起,回头翻翻看看。

沉淀之一:行动听指挥,调整自身心态,积极应对。去年8月29号,是我第一天正式上班。当天下午,接到领导通知,安排我到中心幼儿园任大班班主任同时执教英语。听到领导通知的那一刻,我在电话的一头沉默了。相信很多人都能体会我那时的心情,大学刚刚毕业,对未来有着很多美好绚丽的憧憬,我热爱自己的英语专业,我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接下来的生活与一群未及学龄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可是,当时脑中闪过这样一句话,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于是,短暂的沉默过后,我回复了领导一句“好”,带着很多的不确定。现在回头看,其实当时自己的想法只是因为我对幼儿园工作认识不清,而现在觉得这是一份宝贵的经历。九个月里,我学会了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一步步走进他们的世界;学会了如何耐心稳妥地与家长沟通,调动多方面积极力量促进孩子的发展;学会了要认真仔细对待工作,避免任何形式的疏忽大意,保障孩子安全。也正是这九个月,让我发现,孩子们同样懂得爱的回馈,我的真心并不是对牛弹琴,我和他们同样可以拥有默契,让我对教育产生了信心。

沉淀之二: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首先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说一无所知,全凭感觉行事。那时候,同事的点播和建议给了我很多帮助。开学第一天午休,我班里的孩子影响了其他班级的午睡。初来乍到,就遇到这样一群捣蛋鬼,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上网查资料找方法,同时与其他老师交流。之后,尝试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睡眠,给他们读读故事,放放音乐,久而久之,午休习惯养成了。今年五一以后,午睡重新开始,班里的孩子在午休时间非常安静,即便有个别孩子实在睡不着,也不会大声说话,知道不能影响他人休息。我告诉自己,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方法得当与否,试试便知。如何将他人的方法转化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实践中获得能力的发展是我需要一直思考与尝试的问题。其次在英语教学方面,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地处两地,我没有很多机会能和教研组内的其他老师交流。但是,周三的教研活动从不缺席,教研课也堂堂必听,每一次的心得体会我会呈现在芦花博客上,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我在幼儿大班尝试了全英教学,并在新教师预约听课中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在幼儿园开放日里向家长做了汇报。我一直觉得,孩子们是潜力无限的,只要你相信他们可以,而你一直坚持努力,他们就能做到,而且很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满意结果。再次,珍惜每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上学期到柯城实验听课,思想上受到了很大冲击,那一次我初步地懂了什么是现在的小学英语课,什么是学生需要的英语课。身边的榜样很多,如何对照他们反思自己,如何在摸索中取得进步,需要做的还太多太多。最后,在比赛中锻炼自己。在学校的安排下,去年九月底,参加了区幼儿园早期阅读优质课评比,成绩虽不理想,却有了第一次赛课的经历;去年12月,参加了区英语口语比赛,二等奖的成绩让我为自己的专业性比赛开了个小头。“赛前积极准备,赛中放平心态,赛后认真总结,把每一次经历视为成长的过程,努力汲取养分”是我后来在博客上总结的心得。

沉淀之三:学会坚持,体验执着带来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们会给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就我而言,我觉得自己是个要求挺多的人。工作之初,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天放学百般强调第二天要上交一幅图画作品。结果我却忘记了。第三天在孩子的提醒下才想起来。那天,我想了很久,如果我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那我带出来的孩子呢,是不是也会跟我一样,说说就了事了。想到这一点,心里很紧张,孩子们这么配合我,我不能辜负他们。从那以后,我会认真筛选自己对他们的要求,但是只要在班里公布,就会严格执行。譬如说课堂上的纪律,午饭时的排队,午餐后的值日……我发现,在老师的坚持下,他们的习惯一点点养成了,班里凡事都更有秩序和条理了。经科学论证,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坚持三周以上,然后让这个习惯稳定下来。现在看到孩子们会自觉去做很多事,很开心,这是我们一起坚持下来的结果。前段时间学“洋思”成为一种时髦,相信洋思办学理念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是很能体会这句话的,希望自己能带好每一个学生,希望什么事都能做的更好。但是在忙碌琐碎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想,过得去就行了,差不多就行了,那个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一点点被淡化了。如果这时,提醒自己牢记最初的梦想,告诉自己执着一点努力一点,那么我们离这个美好的愿望不是又进了一步吗。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做个坚韧执着的人。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9

一两次学习期间,我结识了四位中国知名的雕塑艺术家。2003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时,在向京和瞿广慈老师的指导下首次接触了当代艺术。期间他们的谈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当代艺术”、“观念”、“艺术家”。在进修之前我对这些词汇很陌生。当时这两位教师是当代中国艺术界最活跃的,也是中青年雕塑家当中的佼佼者。瞿广慈是分别获得全国美展金、银奖的雕塑家,向京是当代最优秀的雕塑家之一。时隔3年,在中央美院又幸运地遇见了吕品昌与姜杰这两位艺术家。吕品昌先生不仅在陶艺材料方面比较精通,而且还在雕塑的民族性表达方面也有着自己丰富经验。在他的一次个展中,中央美院盛扬教授如此评价他的作品:“吕品昌的作品说不上哪些地方套用了什么,但整个感觉就是民族的、中国的。特别是《中国写意》,他真正把中国绘画尤其写意画的很多东西借用到雕塑上。雕塑界很多人在探讨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突破。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分可贵。”[1]姜杰老师在观念与材料表达方面比较出众,也是当代艺术界当中比较活跃,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关注于当下生活问题的同时触及哲学领域,探讨人生哲理。创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雕塑艺术本身,还涉及观念艺术,装置等领域。因此她也荣获“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这四位指导教师在创作实践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我的创作理念影响很大,使我受益匪浅。

二1999年我在创作《物质之间》时,自以为是一件典型的抽象作品,现在看来只是一件非常写实的具象作品而已。通常抽象艺术是指艺术造型方面部分或全部遗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而具象艺术则是很客观地把现实物象的形状和色彩等在较为接近对象的原则条件下表现出来。然而写实的作品也是具有抽象性,有些非具象的作品也会使你无法“抽象”。在这里谈及的抽象是指作品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二者即互补又有差异。举例来说,在雕塑创作时,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形象,那么我们在表现时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接近原本的事物,要么远离本原的事物。抽象的程度可以由艺术家本身依据自身的情感控制,它可以是高度提升的符号语言,也可以是潜意识当中的即兴发挥所表现出来的非客观存在的形象。也就是说,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美籍俄裔艺术家阿尔基边克(Archipenko)说过:“我认为新的形式风格需要新的不同的材料而非新的材料需要新的形式风格”。[2]虽然他在那时提出了形式与材料的关系,但并没有过多谈及观念在艺术中的作用。他的这一理论影响了我一段时间。在1995~2003年创作作品时,主要以形式感为创作目的,形式起主导作用,观念性表达处于次要位置,以作品的形式、空间、张力为主要探索目标。2004年6月在创作《五谷丰登》时,我才真正明白观念是如何在当代雕塑中运用。并理解了雕塑的隐喻性,不是煽情式的情感暴露,而是脱离旧的表达方式。

关于现成品的挪用与复制试验,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999年本科毕业创作作品《物质之间》。那时我只把作品分解、重组、挪用之后,以另一种材质呈现在观众面前。造型没有改变,只是材料的置换与重组。主要探索现成物品的材料转换表现形式。《物质之间》和我的一系列现成品雕塑是以现成物品进行艺术创作的研究性作品,这类作品既没有表现出我所看到的,也没有反映出我的主观情绪。作品通过材料转换的形式来回避情感的表现,并没有过多关注观念的传达。于是在2005年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上,我把《物质之间》的尺寸夸张化,修改了材料,参展后获得好评。从那次展览起,我对作品“尺度”有了经验:公共艺术作品尺度上的准确性很重要,纪念性公共雕塑的尺寸决定了该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会传达出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架上雕塑的尺度把握也很重要,尺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视知觉心理反应。2005年参加上海举办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时候的作品《五谷丰登》,主要是以观念为主创作的。在创作之前先有观念,之后再考虑作品的形式等因素。这和我以前的作品有很大区别,以前是先创作作品,然后再赋予作品一定的“观念”,这个作品是我从纯形式探索转变为观念性作品的一个转折。形式和观念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我今后的创作生涯当中会交替出现,时而交叉时而分离。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开拓和如何表达观念本身。我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逐渐明朗化,对作品的观念性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宗旨是既要有当代雕塑语言的因素,还要接近观念艺术的某些特征。

早在上个世纪初,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创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的多”。[3]他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使艺术的创作形式走向了更加多元的时代。作品可以是任何现成的物质材料,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强调观念的表达。杜尚之后,博伊斯和库苏斯那里“观念”艺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理论方面也有了新的提高。两人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例如,博伊斯的《7000棵树》和库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在当时杜尚用《泉》轰动了艺术界,博伊斯用《7000棵树》拓展了艺术的空间观念,库苏斯用《一把和三把椅子》把艺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此观念艺术更加繁荣。2007年后,在中央美院听隋建国教授的一次讲座时,我对雕塑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雕塑作品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在讲座中,他谈到物体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形体发生增长或递减。同一件作品,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体现出不同的体积。他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作品是《偏离75度》、《时间的形状》、《平行移动50米》。

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篇10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我所理解的构建空间,划清构建空间与非构建空间之间的界线。定义舞台构建空间,并阐述构建空间及离奇效果在舞台设计领域的重要性。研究构建式的离奇效果舞台所适应的戏剧风格。并举例详细说明,思考构建空间可能对离奇产生的各种效果,以及构建空间所产生的离奇效果可能给戏剧带来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效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第四堵墙理论

(一)、现在的我们,到底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此为一弱智问题。你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了,还不清楚自己身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众所周知,这世界满街科技,遍地人才,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做秀的,叫嚣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故该沉默,否则轻者受人嘲笑辱骂,重者被囚当作异人类研究。因为这一切都早已被人习以为常,除了无趣,还是无趣,没有讨论的价值。那到底什么东西是有趣的呢?个人觉得,在自己已经适应了的环境里面,很难找到。这时,如果突然出现一古人,此人长须青杉,蓬头垢面,所言之乎者也。关于他怎么出现的,先不加讨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普通的世界在他眼里一定是变得离奇的不能再离奇了。男人不留长辫,女人露腿亮脐,说话也不用作楫,路上跑的非马非驴,天上竟还有不用挥动翅膀一样能飞的大鸟呼啸而去。那么除了打猎问题较大,导致无以填饥以外,一切都是有趣极了。物理学有道是力的作用乃相互的,也就是说,这个古人同样也可以给现代人带来快乐。试想一日天气不错,出去玩上一玩,结果遇见一人,两手一合,低头含笑上来搭话:“公子,请问此乃何朝何代?为谁所统?”这简直要让人快乐的发了疯,以至于答话之人不知从何说起。我们可以这样去猜想他们当时的所见所感:我考,假的吧?虚构的?太离奇了吧。但是无所谓感想如何,虚构的东西是可以给人带来兴奋和快乐。不过,娱乐界早已有人发现了这个好玩的东西,并加以琢磨去愉悦别人。张艺谋早期拍摄的《古今大战秦俑秦》,就是给大家制造了这么个时间错乱的空间,剧情曲折离奇,票房叫好叫座,落个流芳百世。但我觉得,还只是组合了两个空间,并没有达到去构建一个世界的境界。手冢治虫,日本动画界的鼻祖,其超常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曾留有《人的记忆》动画一部,对人类的将来做了大胆而调侃的想象:人类将灭亡于核战争,世界面目全非,然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统治地球,这种东西一般一条腿好多手,屁股长在眼睛上面,嘴巴的位置却生出了两个抽屉,说话时一出一进,算是物种进化了。但关键不在于将来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进化了的“人”对我们现在世界的猜想,方法类似于考古学家们拿着恐龙留下来的骨头化石去还原恐龙的相貌一样。但不幸的是动画中的历史给未来人们留下的只有抽水马桶……于是在他们眼里现代人的世界就被构建了出来,内容荒诞离奇。人类是一种高度依赖抽水马桶的高级动物,他们住的是抽水马桶,乘坐抽水马桶上下班,天上也有飞行抽水马桶来回穿梭……小未来人们听老未来人讲述这些,神情个个恍惚,鼻前垂涕,欲掉没掉,充满遐想。这种痴呆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的主观态度。我们就像那些小未来人,对老者讲的这些东西充满兴趣,极度的幻想人类究竟是如何在抽水马桶中生活的。会不会在家里一扣扳手,就直接被水冲到办公室里……从中得到了解未知事物的快感。得到的结论便是,满足人的好奇心可以使人得到快乐,而离奇的东西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最后去构建一个空间可以是制造离奇事物的一种手段。

(二)、构建空间便是这里要讨论的重点。当然,构建空间是一个暂定名称,阅历浅薄,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专有名词,过去曾见过有个“陌生化效果”,好像也有点这么个意思。字面上来解释,陌生化就是让我们觉得不陌生的事物通过改变组合,变得似曾相识,陌生起来。对此布莱西特有这样的解释,①迄今我们遇到的由演员未采用共鸣表演方法表演的虚构人物,和我们在大街上或房间里碰到的实际生活中的人没有多大区别。我对这种虚构人物的了解也不比在对实际生活的人更多;我并不是用这种虚构人物的目光而是以邻居的目光来观察这种虚构人物;这不是我,这是另外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我的评论是相当自由的,我也希望这样的自由。但是现在还得承认,这里描述了一种演剧方法。仅仅像迄今所描写的那样去处理,也就是说仅仅放弃一些旧戏剧所用的演剧方法,演员还不可能驾驭一个虚构人物。演员和这个虚构人物的关系是十分淡漠的,缺少对这个虚构人物的热情,对他没有兴趣。表演的是一个陌生的男人或女人,他对他们不比对街道上任何一个行人了解的更多。为了对这个虚构人物产生兴趣,演员还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他必须把这个虚构人物演的不同于街道上任何一个行人。我们称这种演剧方法为:使用陌生化效果。

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舞台空间设计得不同于街道上的任何一处景观。当然,布莱西特先生并没有把陌生化效果也定义在舞台设计之中。但我觉得不矛盾,因为所谓构建,就是用元素去搭建一个东西,元素可以是我们虚构的,也可以是为我们所熟悉的。为此只要目的相同,无伤大雅。由此可见,构建空间可以是陌生化效果的一部分。

不过会牵扯到一些问题,会有人质疑,随便怎么构建都是可以的么?比如古代戏不依据过去的客观事实来,也行么?我以为,因戏而异。应该看戏的风格来定。可能会更适合于一些非写实类的戏剧,往往这类导演希望能带观众造成一些离奇的效果,激发兴趣,使戏剧更有娱乐性。可以这样理解这意图:①观众到剧院来看戏,那就应该理解他们要置身于这个王国里的意义。我们要把剧院当成一种娱乐场所,这在美学里面是理所当然的,是值得探讨的,比如什么样的娱乐才适合我们。布莱希特曾说过,“‘戏剧’就是要生动的反映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或者想象的事件,其目的是为了娱乐。使人获得娱乐,从来就是戏剧的使命,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它所需要的不外乎是娱乐,自然是无条件的娱乐。如果把剧院当成出售道德的市场,绝对不会提高戏剧的地位。”这后面所提的道德出售问题,不多说了。但从娱乐的角度上来说,为达目的,构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其实在我们想要构建一个空间的时候,意在创造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有值得我们去发现的东西,有值得我们挖掘思考的东西。是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习惯的世界。

(三)、不难发现,我们身边不会缺少那些上班的一族,平日为了生计努力的干活,像一切勤苦的劳动人民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幸得上天恩赐双休日两天,择日购上戏票两张,欢天喜地携所爱之人去豪华剧院体验生活,暂时逃开那些婆婆妈妈老板经理破瓶烂罐积灰老屋油盐柴米酱醋糖。但是帷幕一开,发现上演的竟也是如此婆婆妈妈老板经理破瓶烂罐积灰老屋油盐柴米酱醋糖。险些没有摔倒。莫名的惶恐。或许已经厌倦了这无数被人灌输的真理: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然而,世界凭什么非得是这个样子呢?②中国古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天圆地方,人在中间,堂堂正正,这是天经地义。谁要怀疑此说,便是妖孽之类。因为地上全是四四方方的耕地,天上则是圆圆的穹隆盖,睁眼一看,正是天圆地方。不过此说漏洞百出,随便哪个木匠都能看出来,一个圆,一个方,放在一起不合榫。其实哪有什么天经地义,只有些四方的地界,方块好画呀。人自己把它画出来,却又把自己陷在里面了。当然现在对世界的认识要进了一层了,但我们依旧对所认知的世界麻木,厌倦,或者说又把自己陷了进去。我们需要一些新的东西。好比孩子总是很期待魔术师的帽子里面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这么说来,作为一个舞台设计者,就该承担起这个魔术师的职责,来为大家变几个戏法。剧场里四方八正的舞台,就是魔术师手里神秘的黑礼帽。不管从里面抓出一只兔子也好,两只兔子也好,总得给我们一个惊喜。转言之,与其上演一出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不如勾勒一道世外桃源的美景。

①俄国导演和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戏剧表演体系。他所提倡的表演方法能循序渐进地使观众产生共鸣。在这成功的体系中有这样一个暴露本质的术语:

演出应具有“创造性”。创造者即上帝。

艺术是“神圣的”。演员应该“服务”。为谁服务?为艺术服务。

演员“进行转化”,就好像在做弥撒时把面包转化到肚子里一样。

在舞台上发生的一切都必须“有根有据”,就好像在末日审判时地球上的一切都将得到解释一样。

集中就是神秘教徒的“自行消失”

第四堵墙让演员“单独”存在,同他的上帝——艺术在一起。

关键是“真实”,真实则通过正确的感觉得以产生,但可以通过练习达到这一点。

观众必须“紧张地”凝视着舞台。

“灵魂”。

我们只看第一句,点明了这里的关键。他认为导演是上帝,演员是上帝。可舞台工作者也应该是上帝。所以,为了能让观众“紧张地”凝视着舞台,去创造吧,去构建离奇的舞台空间吧,为什么不呢。

(一)、接触戏剧,其实是进入大学以后。短短的几年工夫,并不使我对戏剧有过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却听到许多新鲜的名词,诸如残酷戏剧、环境戏剧、实验戏剧、肢体戏剧、本体探索剧、多媒体戏剧等等。这些还没深入研究过,可我敢肯定,不管此剧所属何帮何派,景是十有八九少不了的。因为它划分舞台空间,提供支点,制造变化。不过也出现一个问题:景都是在剧场或者所谓剧场的地方搭建出来的,想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复制一个与原物完全相等的东西,实属不易。再想要写实,也都多少带有一点虚构的成分,好像胡妙胜老师所做戏剧《雷雨》的布景,可谓写实景的典范。不过比起生活中我们所了解的房屋来,再怎么看,也都少一堵墙。我们也许可以用莱特大师的建筑语汇来解释这个怪屋:表现光感,强调空间联系,增加空气通透性。但此说会招来不少闲言杂语,无外乎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不少一堵墙,观众看什么?其实上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已经说过,有墙的,演员要在这屋子里,同他的上帝——艺术呆在一起。但是究竟什么才算是舞台构建空间,什么不算是舞台构建空间?

从广义上来讲,舞台上出现的应该都算构建空间,因为多少都进行过艺术加工,不过这么说就又没有讨论的价值了,只好再回到狭义的层面上研究。个人认为,创造才是构建的本质,想要离奇,就只好去猜测未知的事物,然后再把它根据需要制造出来,手法不限。这样的过程,就好像卡夫卡的小说,奇妙的构思勾勒出夸张和荒诞的画面,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驳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妄想的离奇荒诞现象与现实的本质真实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属于一种构建的创造。相信观众也会沉迷于这美轮美奂的舞台之下,暗庆银子没有白花。

(二)、在今年的毕业大戏《该谁负责》的舞台设计当中,我们班的同学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了不少有用的想法,使得本剧非常成功的上演。其实《该谁负责》是个非常具有可看性的剧本,就剧情而言,非常离奇,和充满喜剧色彩。一般来说,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著名导演受到看了自己导的影片而去模仿杀人并且还闯进自家大门青年的攻击和寻求辩解这样的一个情节,是很有想象力,并引人入胜的。但同时也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一些问题,就这样一个离奇搞笑的戏剧,它的舞台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是大导演得拉米特瑞的豪华住所,还是著名的柯达剧院的颁奖台?或者别的……也许我们应该做一个大圆盘,从当中一分为二,前面放豪宅,后面阁剧院,转着来。但总觉得少些什么,我觉得可能是没了些离奇古怪的感觉。幸好最后我们定下了一个同样具有可看性的场景,还是导演的豪宅,但却使用了超现代主义的家具,在绘有图案的墙壁后面还隐藏了大量的机关——是一些正面是奥斯卡金人,反面为象征暴力人物的道具模特。我觉得这非常有构建的感觉。本身都不会是一个场景里面能同时出现的东西,却给安排到了一起。这样让观众更有了从舞台里去发现和读解的乐趣。这不正是我们要做的么。

总之,纵观国语剧坛,是百花齐放、万鸟争鸣,各式各样的演出把上海的剧场整得红红火火。封闭的,露天的,演员包围观众的,观众包围演员的,风格迥异,形式多变。不过大多为小剧场小投资,规模不比百老汇,胡同里踢球,玩不大。讨论舞台构建空间所造成离奇效果的意图,其实是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技术究竟是不是制约戏剧发展的主要因素;虚构,是不是只能出现在剧情之中呢;或者说只有虚拟空间才能创造出离奇的效果吗。小的演出,只需要去创造,一样也可以大家玩得很开心。最后,是不是还该说说,关于构建,具体怎么个流程?怎么选材,分为哪几个大流派?我想了很久,觉得还是不讨论的好。设计本身就是个创造的过程。免得又画出了那些四方的格子,把自己再陷在里面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