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5:25:36

右脑开发

右脑开发范文篇1

我们知道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一大束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联系着,使两半球合为一整体并协调整体活动。大脑半球表面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各有一定的分工,脑和身体之间的神经联系是相互交叉支配的。左脑支配着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持左半身肢体的活动,人的左手和右手分别受右脑和左脑的控制,实行分工协作。

大家知道,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通常称为“右利者”。“右利者”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主要负责语言、记忆、数学计算、逻辑思维、分析活动。左半球常被称为“语言脑”。而右脑是负责处理总体形象、空间概念、几何图形感觉、身体协调等,因而,右半球常被称为“直观脑”,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创造脑”。

若将人的左右脑比作为人,那么左脑就是那种循规蹈矩、缺乏情趣类型的人。而右脑则是具有意外性,洋溢着创造性,充满活力类型的人。可见,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据调查,右半脑的开发对发展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右脑的形象思维,人可以获得形象和整体的感知,直觉和想象等,这些都是产生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学龄前时期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因为儿童在2岁前基本生活在形象的世界中,到了学前末期,儿童的大脑成熟水平虽然已接近成人,但儿童的言语中枢尚未成熟,抽象思维刚刚萌芽,他们仍以右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个时期如果成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就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从而增强幼儿的创造性和肌体的抵抗力。

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及充分的教学实践发现,恰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及创造力的形成。

一般来说,那些只顾埋头啃书本,又不爱好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都用左脑处理问题,形成左脑思维的方式。而爱运动的孩子,他们在追逐奔跑欢跳的时候,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体育游戏,则提高了他们的反映力、判断力,使右脑在“蹦蹦跳跳”中储备了许多视听觉等方面的信息,考虑问题的速度也敏捷,一旦知识向深度广度扩散时,那么这些储备就成了宝贵的基础,同时,肌体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右脑是一块神秘的新大陆,只要充分挖掘,就能得到丰富的宝藏。那么,如何通过体育开发右脑的潜力呢?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各种蹦蹦跳跳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又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接受外界环境不同性质的物质刺激以后,身体内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得更加平衡,同时智力也随之提高了。此外在游戏中,他们要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如怎样不被别人抓到,如何将球拍得高一些,想什么办法将球踢进球门,捉迷藏如何辨别方向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幼儿动脑能力,所以,发展动作活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又如“找朋友”游戏,看一看有几个朋友,或者“小朋友顶球”游戏,让孩子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再如“拨球”游戏,拨动地上的球往前或往左、右走,或者拨动小球打击地上事先摆好的玩具,也可以左、右手轮换练习,还可缝个沙袋,做“接沙袋”游戏,可将沙袋向上掷或幼儿面对面一人掷一人接等等。总之,凡是能开发幼儿大脑功能的都可采用。曾有人把人的大脑皮层比喻为“智慧的海洋”,因为它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还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产生思维和智慧。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区域分别联系,控制着人的各种功能,其中控制手的运动的大脑皮层部位的面积很大,所以手的灵敏运动能够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同时,支配人左手的是右脑领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左手,就会给右脑以良好的刺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注重左手的运动,左脚及左侧方位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对于少数使用左手的人称为“左撇子”,所以父母都强行改用右手,结果右手使用的多,左手使用的少就造成人脑两半球利用的不平衡,因而使管理人的形象思维的右脑半球负担不足,自然影响它的发展,而左脑负责人抽象思维的左脑半球负担过重容易发生疲劳,人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现在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的状况很普遍,更造成了幼儿左脑的负担过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让幼儿双手同时发展也是在开发其右脑。当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园训练儿童左手的动作,在婴幼儿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婴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手的抓握动作。同时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如:《锤子、剪子、布》,《筷子夹玻璃球》,《倒口袋》,《搭积木》、《串木珠》等,这些游戏都可在成人参与下用左手完成。这是开发右脑的较好办法。

在幼儿体操中,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左手手指操,左手前臂操,左手大臂操,也可双手共同活动。可以让幼儿左手拍球,左手打羽毛球,玩手指造型游戏等等。总之,幼儿双手的动作发展是由大动作到细动作,由不准确到准确,由把着手模仿成人到听语言指挥而动这样一个过程,对左手的训练使左手逐步灵活,对右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这样一些创造性的训练来帮助幼儿锻炼。例如:1.采用按摩抓拿等方法帮助宝宝手指运动。2.让幼儿双手并用。3.还可让孩子玩粘土工艺和自由画,这种玩法能为培养形象构思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刺激。4.玩带有图案的扑克游戏。即用画有桔子、鸡蛋、火车和汽车等扑克,让孩子指出“那有什么”的游戏。此时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全是扑克摆成的图案构并依照扑克在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去猜测,对培养形象构思能力是很适宜的。5.玩七巧板,智力拼图。6.用左手抓握杠杆,提东西,举撑左臂,训练儿童左手的灵活性。

另外,让孩子做一种“不对称运动”的游戏,开始练习时孩子们可能很不习惯,但这种愉快的气氛会使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如第一节: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第二节:指“五官”,拉做孩子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但要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第三节: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还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些有益于开发智力和大脑的其它游戏动作,使刺激传导到大脑,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左侧身体的动觉训练可采用:头颈运动(左、右、前、后)、前臂操、大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如让幼儿学爬、拉车,滑滑梯,站立时左腿前踢、侧踢、后踢,右侧卧左腿前、后、侧踢,用左腿踢足球。

右脑开发范文篇2

一、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二、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

(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右脑开发范文篇3

我们知道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一大束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联系着,使两半球合为一整体并协调整体活动。大脑半球表面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各有一定的分工,脑和身体之间的神经联系是相互交叉支配的。左脑支配着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持左半身肢体的活动,人的左手和右手分别受右脑和左脑的控制,实行分工协作。

大家知道,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通常称为“右利者”。“右利者”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主要负责语言、记忆、数学计算、逻辑思维、分析活动。左半球常被称为“语言脑”。而右脑是负责处理总体形象、空间概念、几何图形感觉、身体协调等,因而,右半球常被称为“直观脑”,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创造脑”。

若将人的左右脑比作为人,那么左脑就是那种循规蹈矩、缺乏情趣类型的人。而右脑则是具有意外性,洋溢着创造性,充满活力类型的人。可见,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据调查,右半脑的开发对发展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右脑的形象思维,人可以获得形象和整体的感知,直觉和想象等,这些都是产生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学龄前时期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因为儿童在2岁前基本生活在形象的世界中,到了学前末期,儿童的大脑成熟水平虽然已接近成人,但儿童的言语中枢尚未成熟,抽象思维刚刚萌芽,他们仍以右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个时期如果成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就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从而增强幼儿的创造性和肌体的抵抗力。

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及充分的教学实践发现,恰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及创造力的形成。

一般来说,那些只顾埋头啃书本,又不爱好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都用左脑处理问题,形成左脑思维的方式。而爱运动的孩子,他们在追逐奔跑欢跳的时候,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体育游戏,则提高了他们的反映力、判断力,使右脑在“蹦蹦跳跳”中储备了许多视听觉等方面的信息,考虑问题的速度也敏捷,一旦知识向深度广度扩散时,那么这些储备就成了宝贵的基础,同时,肌体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右脑是一块神秘的新大陆,只要充分挖掘,就能得到丰富的宝藏。那么,如何通过体育开发右脑的潜力呢?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各种蹦蹦跳跳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又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接受外界环境不同性质的物质刺激以后,身体内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得更加平衡,同时智力也随之提高了。此外在游戏中,他们要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如怎样不被别人抓到,如何将球拍得高一些,想什么办法将球踢进球门,捉迷藏如何辨别方向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幼儿动脑能力,所以,发展动作活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又如“找朋友”游戏,看一看有几个朋友,或者“小朋友顶球”游戏,让孩子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再如“拨球”游戏,拨动地上的球往前或往左、右走,或者拨动小球打击地上事先摆好的玩具,也可以左、右手轮换练习,还可缝个沙袋,做“接沙袋”游戏,可将沙袋向上掷或幼儿面对面一人掷一人接等等。总之,凡是能开发幼儿大脑功能的都可采用。曾有人把人的大脑皮层比喻为“智慧的海洋”,因为它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还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产生思维和智慧。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区域分别联系,控制着人的各种功能,其中控制手的运动的大脑皮层部位的面积很大,所以手的灵敏运动能够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同时,支配人左手的是右脑领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左手,就会给右脑以良好的刺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注重左手的运动,左脚及左侧方位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对于少数使用左手的人称为“左撇子”,所以父母都强行改用右手,结果右手使用的多,左手使用的少就造成人脑两半球利用的不平衡,因而使管理人的形象思维的右脑半球负担不足,自然影响它的发展,而左脑负责人抽象思维的左脑半球负担过重容易发生疲劳,人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现在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的状况很普遍,更造成了幼儿左脑的负担过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让幼儿双手同时发展也是在开发其右脑。当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园训练儿童左手的动作,在婴幼儿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婴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手的抓握动作。同时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如:《锤子、剪子、布》,《筷子夹玻璃球》,《倒口袋》,《搭积木》、《串木珠》等,这些游戏都可在成人参与下用左手完成。这是开发右脑的较好办法。公务员之家

在幼儿体操中,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左手手指操,左手前臂操,左手大臂操,也可双手共同活动。可以让幼儿左手拍球,左手打羽毛球,玩手指造型游戏等等。总之,幼儿双手的动作发展是由大动作到细动作,由不准确到准确,由把着手模仿成人到听语言指挥而动这样一个过程,对左手的训练使左手逐步灵活,对右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这样一些创造性的训练来帮助幼儿锻炼。例如:1.采用按摩抓拿等方法帮助宝宝手指运动。2.让幼儿双手并用。3.还可让孩子玩粘土工艺和自由画,这种玩法能为培养形象构思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刺激。4.玩带有图案的扑克游戏。即用画有桔子、鸡蛋、火车和汽车等扑克,让孩子指出“那有什么”的游戏。此时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全是扑克摆成的图案构并依照扑克在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去猜测,对培养形象构思能力是很适宜的。5.玩七巧板,智力拼图。6.用左手抓握杠杆,提东西,举撑左臂,训练儿童左手的灵活性。

另外,让孩子做一种“不对称运动”的游戏,开始练习时孩子们可能很不习惯,但这种愉快的气氛会使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如第一节: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第二节:指“五官”,拉做孩子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但要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第三节: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还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些有益于开发智力和大脑的其它游戏动作,使刺激传导到大脑,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左侧身体的动觉训练可采用:头颈运动(左、右、前、后)、前臂操、大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如让幼儿学爬、拉车,滑滑梯,站立时左腿前踢、侧踢、后踢,右侧卧左腿前、后、侧踢,用左腿踢足球。

右脑开发范文篇4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借助于创造现场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乃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右脑开发范文篇5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右脑开发范文篇6

关键词:声乐教育创造思维右脑

创造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它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金钥匙,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因此作为开启人类智慧金钥匙之一的音符与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创造思维是分不开的。19世纪著名音乐家瓦格纳曾说:“音乐的最久远、最真正、最美满的机关,就是人们的歌声,音乐有了人的歌声,然后才得以永久地存在。”声乐艺术犹如一颗古老的参天大树,花果丰硕,一直在乐坛上独树一帜。《孟子·告子》记载:春秋战国时:“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又有:韩娥歌声“绕梁三日”,秦青声音“响遏行云”。这足以说明声乐艺术源远流长,隽永深邃。公元前三世纪,荀子在《乐记》中也曾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因此作为“音乐的最久远、最真正、最美满的机关——人的歌声”,对人类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

曾经有人说过:“今天看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看你能否使用电脑,明天看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看你是否能用右脑。”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也说:“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有创造力。”右脑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威呢?美国学者斯佩里等人以人脑两半球进行研究发现:正常人的大脑左半球长于语言、逻辑、分析、数学等,抽象能力较强,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是处理语言、阅读、书写、运算的“语言脑”;右半球长于音乐、颜色、想象、空间位置,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是主管音乐、情感的“音乐脑”。因此只有人们的左右脑协同工作时,人类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左脑由于在上学时从小学到大学开设很多课程,已得到相应部分的开发,虽然这些知识的获得也是在每天老师的讲解下以“逻辑”方式灌输的,但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能力的开发和锻炼,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形象思维的补充。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突破口,而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象思维要靠“音乐脑”即右脑的开发获得,右脑的开发是需要音乐的声波、节奏的训练,双手协调运动才能获得的。现在医学也在研究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发现给痴呆儿童多唱些优美的儿歌,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儿童的脸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眼泪和欢笑,这是因为优美的歌声能调节右脑,引起神经细胞运动。但由于我国学生大多从上小学、初中、高中,音乐课根本得不到重视,小学时还唱唱歌,到了初三、高三音乐课干脆就被数、理、化、英等主课占去,音乐课成了“小三门”之一,因此很多人的右脑几乎得不到开发,当今世界记忆大师张杰认为,普通人穷其一生,其大脑最多使用百分之一二,这样左右脑不能协调工作,也就是逻辑与形象在很多人身上是不能统一的,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学习音乐,开发“音乐脑”,使左脑与右脑配合使用的熟练程度和速度无限提升。也就是说,能否运用右脑,将决定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声乐的形象思维

“想象,指人的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歌唱艺术是以人的肌体的嗓音发声器官为乐器,其演唱过程是在大脑神经的支配下,调节身体有关部位,进行创造性想象思维的全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想象思维是加入了主体情感的想象,是歌唱中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由于声乐艺术的不可直观的隐秘性,使想象思维又同时具有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抽象思维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维,是学生掌握声乐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手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理论看不见,摸不着,如气息下沉、喉头放松、声音的高位置等许多歌唱中的概念,很多时候要靠学生的认真体会,开动脑筋,同时运用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使左右脑配合工作,才能理解老师的意图,顺利完成教师要求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发出优美动听歌声的目的。进而逐渐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创造思维的目的。具体形象思维是对旧形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形成新的形象。这也是声乐演唱中一项基本的心理因素。对于演唱者来说,丰富的想象可以注入自己的情感表现力,使演唱更具魅力来打动观众,如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通过对家乡富饶美丽景象的赞美,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歌颂党的领导。“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歌唱者在演唱的同时就可以想象到“青山、白云、果树、梯田”等景象。并通过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把这种声象转化为客观发声状态的形象和意境,而每个不同演唱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想象出不同的新形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认为:“唯有想象才是各种能力的皇后”,他说:“是想象力告诉人颜色、轮廓、声音、香味所具有的精神上的含义。”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在《关于声乐教育的几个原则》中也说:“培养歌唱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只是一个指路人,走路还要靠学生自己,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声乐演唱是二度创作,只有在认真学习优秀唱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优秀唱法。若一味模仿,循规蹈矩,不敢创新,声乐艺术就没有了生命力。因此,声乐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再创造想象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声乐的听觉思维

歌唱的形象思维是以听觉表象为思维材料的,歌唱者依靠大量积累的声乐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说过:“歌唱一首新曲子,首先,要看谱子,在心里唱,在没张嘴之前,自己的耳朵已经听到了,哪儿该怎样用嗓儿,哪儿该怎样处理,都要在这时基本解决掉。”听觉表象是歌唱形象思维的基础。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自我声音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是依靠综合传导听觉途径来获得的。听觉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培养学生对优美声音的“倾听”能力,诱发学生对优美声音的想象与追求,去感悟演唱时高低声区的统一、音色的统一、字音处理的统一,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声音的最佳位置。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控制演唱技能,并通过听觉仔细倾听作品的音乐语言。歌唱者只有通过客观听觉感知的获得并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后,才能在歌唱过程中通过自己主观听觉的心理感受,歌唱出客观听觉心理感受的声音效果,才能运用发声技巧歌唱出正确而优美的声音。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艺术美的过程,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歌唱中的情感思维

声乐演唱不仅是有音调的声波运动,而且是通过情感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为有生命的活动。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情感想象也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创造性想象都包含有情感因素。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体会,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家贺绿汀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门德尔松也曾说过“……只有歌曲才能告诉人们同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学生在声乐演唱中,首先要对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有丰富的想象,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来传情达意,感染观众。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虽腔极板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如唱《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中“……湖上北风呼呼地响,舱内雪花白茫茫……”时,必需想象出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穷苦人在雪中缺衣少食的惨凉景象,感情悲愤,歌声如泣如诉,歌者应自己先感动,然后才能感动观众。因此情的想象对声乐演唱尤为重要,对学生情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手段。有了“情”的想象,可使思维主体沉浸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唱腔,付出的情感越多,思维过程中创造成分也会越多。

四、歌唱中的直觉思维

在创造思维过程中,直觉思维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直觉是没有通过认真思考而获得的对某个问题突然的领悟能力,它类似于灵感又不等于灵感。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是从直觉发现光学中的运动的,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行为家阿洛在《综合左右脑的管理才能》中说:“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右脑能统观全局,根据一些支离破碎,互不连贯的资料,以大胆的猜侧,跳跃式的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从这段记述中,直觉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略见一斑。音乐是产生直觉思维的推动力。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直觉思维,任何一首曲子各有千秋,是作曲家对某一音乐主体的直觉得到了最美的发展。声乐教学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是歌唱者突然对歌唱的某个问题的领悟能力或未经认真分析对某个问题提出的合理设想。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常会有直觉思维,长期不解的问题突然有了新的理解,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美国学者阿洛认为,有些人身上这种神秘的直觉思维会变成一种先知能力。日本现明大王中松一郎,平均每年有63项发明,被称为尚健在人间的“爱迪生”。沈建军在《音乐与科学》一书说,中松一郎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请音乐声波来为自己发明创造做功。他把寓所的一间房子四壁涂黑,减少视觉信息干扰,房间内安装许多良好的音乐设备,他每天在这个房间里思考三个小时,一边思考,一边听音乐,优美的音乐刺激了他右脑的思维活动,同时左脑也为右脑的创造思维活动输入了解决问题的编码,在音乐的驱动下,达到直觉的结论。

科学发展到今天,信息社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哪个国家能培养出独立思考、有创造能力的人,哪个国家就能立于世界之林。“195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是苏联而不是美国,这一事实令一直以来自视高人一等的美国上下为之震惊、羞愧,国人把矛头指向教育界,认为美国的科技水平不逊色于苏联,但是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普及和教育不如苏联,最后把问题的症结归于:艺术教育的落后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克林顿政府在1994提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因此作为声乐教育者,要充分利用音乐能开发右脑这一有利条件,认真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最古老的声乐艺术在开发人右脑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所不能代替的,声乐不只是娱乐、愉悦,更重要的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识、掌握和改造世界的创造力。

注释:

①教育部人事司制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②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③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④沈建军.音乐与科学.中华音乐文化教育基金会发行,第235页.

⑤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⑥同⑤第54页.

⑦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华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⑧刘智强.世界音乐家名言录.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版,第293页.

右脑开发范文篇7

一、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二、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

(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右脑开发范文篇8

现代人大脑两半球的发展极不均衡,左脑的使用远远超过右脑,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是通过语言文字构建的,所以一般人都非常重视对语言能力的训练。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智力培养的通常做法也是尽早教他们说话、写字、计算等,而儿童入学后在学校所得到的训练也是有利于对左脑的培养。可以说现有的教育和教养措施实际上都只是促进了左脑功能的发育,而对大脑另一半的训练却少而又少。

由于人们习惯了偏爱左脑的思维方式,而相应另一半的机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就使人脑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最常见的误区

当今的儿童教育中,一种不好的现象是左脑接受了过度的训练,人们过分地看重读、写、算、分析推理和逻辑推理,导致了左脑在习惯上占有主要的地位,而右脑被置于从属的境地,似乎可有可无。甚至那些善于使用右脑的孩子还被错误地认为是能力不强、智力落后,因为当代的智力测验也侧重于左脑的机能。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也是早早地进行左脑潜能的训练,给他讲故事,教他认字,让他背诵儿歌或唐诗。这些无不是左脑的功能,其它方面的训练则很少进行。这样久而久之导致了右脑功能的退化。

按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形象思维是先于逻辑思维产生的。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儿童最初的思维形式是三岁之前的动作思维,即要借助于身体和手的动作来完成思维,接下来是四五岁起的借助于物体表象的形象思维,最后才是借助于语言或符号的逻辑思维。既然儿童的形象思维先发展,年轻父母为何不采取各种措施去培养孩子的右脑机能,而偏偏要拔苗助长似的去训练其逻辑思维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好像不这样做,宝宝的智力就无法得到发展。

你该怎么做?

发展儿童的思维及智力应该遵循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途径,先大力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儿童的语言、词汇,逐步发展抽象思维。也就是说要先进行右脑的训练,然后才是左脑,这样才符合儿童智力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

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不仅是儿童智力的基础,也同样是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离不开形象思维,当今社会非常看重的创造能力也与右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年轻父母要充分重视宝宝右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发展更全面,能左右脑并用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什么是全脑开发

冯夏婷

一个正常的孩子,如果按照现在的教育方法和环境来培养,他的大脑潜能只能开发约30%,还有70%没有得到开发。这个说法是不是令你大大地吃惊呢?

早在1981年,美国医学博士佩斯里就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的理论,他用实验证明:左脑接受身体右侧的感官知觉和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并主管抽象思维,右脑接受身体左侧的感官知觉和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并主管具体形象思维,佩斯里由此而推翻了“左脑是优势脑,右脑是劣势脑”的传统观念,他也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根据佩斯里的理论分析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你就会发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左脑人。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丁在佩斯里之后接下来的研究发现:如果把右脑调动起来,并且与左脑合作,会使大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增加5倍甚至10倍。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除了以前的那些主要发展左脑的活动之外,能有意识地注重右脑开发,并进一步进行全脑协调的开发,孩子的发展潜力便会大大地增加。

开发右脑,主要的原因就是多使用左半身的动作和感官,并且注重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比如不要特别地反对儿童使用左手写字、使用筷子、拿剪刀或使用其它的工具。而所谓具体形象思维,就是指借助动作、表情、声音、图片等来进行思维,所以,多鼓励孩子动手操作,比如剪纸、捏泥巴、弹钢琴、演奏乐器、画画等,都是开发孩子的右脑的有效措施。此外,让孩子学别人的表情,学动物叫,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声音等,学习打球、做操、游泳,做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给孩子多看图片、看地图,把所看到的东西画下来,也都是开发右脑的好办法。

右脑开发VS智力开发

章淼榕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也已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总是“重左轻右”,数以亿计的右脑细胞依然在沉睡,从而造成了大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于是,不少年轻父母不禁会问:“我的孩子的右脑能否开发?”“开发我孩子的右脑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右脑的发展先于左脑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在两岁以前,幼儿基本上就生活在右脑的形象世界中。而在六岁以前,幼儿仍是以具体的形象性的右脑思维为主;对于这一点,年轻父母肯定深有体会。两三岁的孩子往往看到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东西就急切地伸出手去触摸,但是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年轻父母可以做到的是:让你的宝宝走出户外,用一尘不染的眼睛,看看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用他们娇嫩的耳朵听听万物生灵的声音;用纯洁无邪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右脑开发VS智力开发

右脑的开发与智力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前评价一个孩子聪明不聪明,往往会以他反应快不快、记性好不好、说话流利不流利等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标准。换句话说,传统教育塑造的都是单一的左脑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渐渐落伍了。智力越来越偏重于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即生存能力,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右脑功能的发挥。

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先于语言的,形象思维越发达,语言也越能得到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可见,右脑形象思维的开发和训练是一系列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孩子将来的成才之路铺好了第一块基石。

创造力培养VS右脑开发

右脑一直被誉为“创造之脑”,因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想象、直觉和灵感主要是右脑功能的作用。家长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的“胡思乱想”,因为这些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美国的教育法规定:幼儿有做游戏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这两项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见西方社会对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视的。现代中国社会也越来越提倡创新精神,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的培养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应当从右脑的开发和训练开始。

小启示:

既然右脑的发展先于左脑,那么幼儿教育当然要适应这一规律,在六岁以前要注重对婴幼儿右脑的开发和训练。

开发宝宝右脑潜能DIY

周圆

科学家认为,人脑的总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初期的右脑开发。孩子两岁以前完全沉浸于“右脑世界”中,对外部世界只是靠表面印象来体会,还不懂是什么意思,直到三岁左右,幼儿才开始能够自由的言语。不过这时,还是以直观感觉为主,孩子的感知仍然是以右脑为中心的。所以说,学前期是开发孩子右脑的黄金时期。

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不少能够给孩子右脑“充电”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左右手并用

由于大脑与身体有一种对侧支配的特点,即左半球接受和处理来自身体右侧的信息,同时支配右侧身体的活动,右半球则恰恰相反。这样一来,训练两只手就可以促进两侧大脑的发展。你可以做的:1、把带柄的玩具塞到宝宝手里,让孩子的左右手都做做抓握练习。2、在宝宝开始对涂涂画画发生兴趣时,可以训练宝宝“左右开弓”,而不要只要求他用一只手,更不要强迫他只用右手。因为左手的练习有利于锻炼和开发右脑。

大家都知道爱玩爱动的孩子会比较聪明。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充分地活动双手尤其是手指,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大有裨益。

你可以做的:

1、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玩石头、玩豆子、练习开门关门等,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发育。

2、还可以在家里组织孩子和大人共同参加“剥瓜子”比赛,大人可以剥得慢一些,让孩子有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同时能很好地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

3、伸曲手指、扣衣服的扣子、系鞋带,练习写写画画,也是增强手指柔韧性的好办法。孩子大些了,可以教孩子玩橡皮泥,引导孩子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捏荷包蛋、鱼、火腿肠、面包、苹果等,然后让全家来欣赏“小厨师”的作品。

4、还有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拍皮球、投篮、拨弄算盘、玩积木等,这些训练都可以有效地增强手指的力度,增强手指与大脑间信息的传递,促进大脑的发育。

生活中,您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交替地使用左右手,相信这种做法会帮助您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

0~3岁是大脑细胞,尤其是突触生长的旺盛期。周围环境带来的新鲜美好的刺激会使脑细胞更容易产生大量突触和树突分支,从而使孩子的大脑机能得到迅速发展。

你可以做的:

1、在婴幼儿阶段,最好在孩子生活、活动空间,有意识地挂红、蓝、黄、绿等各种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挂图(但注意不要挂在婴儿眼的正前方,以免使宝宝的眼睛疲劳而造成斜视、对眼)。

2、您还可以把一些黑白、彩色的照片或图片放在距离孩子眼睛25~35公分的地方,从小宝宝的右眼逐渐向左移动,并解说给他听这些图片或照片上是什么或是谁。

3、到了孩子两三岁时,你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或植物园,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告诉孩子花朵是什么颜色的,草坪、天空、云彩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在家里,可以让孩子分辩水果、衣服、家具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也可以给孩子准备彩色笔,并告诉他各种颜色的名称。

5、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训练他们记住一晃而过的汽车牌号;看电视的时候,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指导孩子叙述所看到的情节,学唱主题歌,记住广告词上的文字,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观察,这样就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右脑。

开发孩子识别空间和方位的能力

宝宝的空间感是通过运动和触觉来感知的。加强空间方位的刺激,既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还能更好地开发右脑。

你可以做的:

1、经常带孩子出游。

2、在外出时,引导孩子识别并记住一些植物、建筑物和路标等,帮他回忆走过的地方,绘制一些简单的地图,让他学会辨认自己所在位置等,都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空间感。

3、在培养孩子的方位意识方面,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对孩子说些方位术语,比如:早晨起床给孩子穿衣时说:“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穿裤子时说:“来,先把右腿穿上,再穿左脚。”在穿鞋、洗手、吃饭时都可以用左右来强化方位意识,在给孩子取奶瓶时说在桌子上面,给孩子拿玩具时告诉他是在床下,让他自己去取抽屉里的皮球;孩子要换衣服,告诉他衣服在外面晒着,教孩子向左、向右、向后的转法。通过这些训练,使孩子较快地辨别上下、左右、里外等方位,使左右脑更协调地发展。

玩动感很强的体育游戏

一般说来,体育运动的刺激能有效地增加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提高大脑皮质细胞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和综合分析能力。所以,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激发右脑潜能,活跃孩子的形象思维。

你可以做的:

1、当宝宝心情愉快时,让他俯卧,用手拉着宝宝的手,使他有抬头反射的动作,但时间只能在几秒之内。

2、给宝宝洗完澡后,您可以轻松抓住宝宝的两臂,内外、上下轮换伸展;或者轻轻抓住小脚丫,给他做做蹬车运动;还可以从腋下架起宝宝,帮助他欢快地在床上做短暂的跳跃运动,运动过程中,你要尽量随着宝宝的呼吸节奏,轻柔放松地做操,适量运动后,帮孩子揉揉胳膊,揉揉腿,使他的肌肉得到放松。

3、宝宝洗完澡后,您可以用大毛巾把宝宝裹起来,隔着毛巾给他全身揉一揉,按一按,在有看护的情况下,让他自由滚动。

另外,研究发现,适度的爬行能有效刺激右脑,对宝宝平衡感的建立和运动细胞的发育很有帮助。

你可以做的:

1、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小球散放在宝宝面前,球的大小以能抓握为宜。让球适当滚动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使他有意识地爬向小球,并抓到小球来训练孩子爬行。

2、孩子稍大些,可以和他一起顶气球、拍皮球、投掷、玩游戏棒、踢毽子、做体操,这些全身性的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得到全面的锻炼,协调大脑的整体功能。

借助音乐的力量开发右脑

由于乐曲的节奏、音调和强度不同地作用于儿童听觉器官和传入神经,使机体内某些组织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和丰富想象力。可以说,音乐是培养和发展右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效方法。

你可以做的:

1、从胎儿期就开始开展适度的音乐胎教,为母婴营造一种和谐、舒适、恬静的交流氛围。音乐的选择以曲调优美、明快、轻柔为宜,旋律和节奏会刺激右脑的发育。

2、胎儿出生后,父母可以为孩子哼唱一些曲子、儿歌,播放动听的轻音乐。

3、孩子大些了,可以教他们念一些有节奏、有韵律、琅琅上口、情节易懂的儿歌、古诗。尽管孩子不明其意,但他会把儿歌或古诗当成节奏和旋律,对音乐潜能的开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让孩子多听音乐,熟悉音乐语言,让孩子边听音乐边画画,把自己的感觉画出来,还可以让孩子随音乐即兴跳舞或跟着音乐敲敲打打,以培养孩子的乐感。

5、再大些的孩子,如有条件的话,可以练习弹钢琴、风琴、电子琴等需左右手并用的乐器,十指的运动会激活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细胞,从而达到益智的目的。

学习语言文字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在左脑上发生作用的单脑文字,而汉字则是音码、形码和义码在左右脑上同时起作用的复脑文字。所以婴幼儿学习汉字肯定是有利于右脑开发的。那么实现的可能性怎样呢?心理学家发现,0~3岁是学说口语的关键时期,而3~4岁是学认汉字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大脑机能有很强的可塑性。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调查报告表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期29人中,有28人是3岁就开始了识字。由此可见,早期识字,对儿童发展是多么重要。

而美国神经外科专家近年来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所以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宝宝外语、母语一起学。

当然,开发右脑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介绍一些近期研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您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现有的情况选择一些适用的方法,也可以创造一些更好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右脑。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容易使孩子形成左脑思维定势,所以对孩子的右脑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才显得特别迫切,而开发右脑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左右脑的同时并用和高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您的宝宝更聪明,更有创造力!

测一测宝宝的右脑功能

周圆

日本的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曾对人类的右脑作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套用以检查儿童右脑发展情况的小测验,同时可以使年轻父母注意从这些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右脑能力。您不妨一试:

1.你的孩子能记住初次见面人的长相吗?

2.孩子喜欢木头、石头等自然材料做成的物品吗?

3.孩子肚子不饿时不吃饭吗?

4.孩子受到训斥时不爱生气,但很快改正吗?

5.孩子喜爱收集塑料玩具模型和其他小玩具吗?

6.孩子对电视或小人书中的人物记得清楚吗?

7.孩子看到大人做优育活动时总爱模仿吗?

8.孩子愿和别人一起用餐吗?

9.孩子说话时总借助姿势(包括手势、表情、身体动作)来说明问题吗?

10.孩子对新玩具或游戏很快就会表现得很感兴趣吗?

11.孩子走路时喜欢左顾右盼,观察周围景物和人吗?

在以上问题中,如果回答“是”或“否”分别记"1"分或"0"分,若得分在3分以下,则需施行右脑强化;若得分在4~6分之间者,则表示右脑状况一般,需进一步训练;若得分在7分以上者,则表明孩子的右脑状况良好。

开发右脑的8个游戏

冯夏婷

感官训练

游戏1:神奇的纸盒

玩法:把家里使用过的纸巾盒留下,往里面放进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让宝宝摸一摸,请他在拿出来之前说出名称,或者给他指令,请他按指令拿出东西来。对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给他否定的指令,如:“请你把不可以吃的东西拿出来”、“请你把不是圆的东西拿出来”等等。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奖励的方法,比如:拿对了糖果,就把糖果奖励给宝宝吃,拿错了,糖果就归妈妈吃等。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4岁的孩子,由于宝宝使用触摸觉和视觉来进行判断,可刺激右脑。

游戏2:猜一猜这是谁?

玩法:爸爸或妈妈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的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4岁的宝宝玩。这是一则用听觉进行判断的游戏,也可以刺激宝宝的右脑。

动作训练

游戏3: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孩子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玩,因为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孩子的右脑功能。

游戏4:扔纸球

玩法:拿一个篮子,菜篮或洗衣篮都可以,然后拿一些报纸,把报纸裹成一团,做成一个一个纸球,妈妈、爸爸和宝宝轮流扔纸球,每人扔10个,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动觉、动作的控制、空间距离的判断,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右脑开发。

艺术训练

游戏5:跳跳舞

玩法:让孩子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动作。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0~6岁任何年龄的孩子,对于还不会走路的宝宝,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做跳舞的动作,或跟着节奏舞动他的手脚。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领着他做,或让他自由发挥。

游戏6: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孩子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一块来—刷—牙,我们一块来—刷—牙,我们一块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这个游戏能发展儿童的节奏感。

综合创造能力:

游戏7:苹果树

玩法:从年历上找出有一棵树的图画,让孩子剪一些苹果贴在树上。

提示:剪和贴都由孩子自己来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贴得漂亮,只要他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创作,父母就要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游戏8:美丽的手镯

玩法:把用过的信封留下,横剪成一个一个环,然后和孩子一起在环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把它套在手腕上当手镯。妈妈先做一个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放手让他自己来做,以鼓励为主,不要计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这两个活动都是多种感官配合的活动,既有手的动作,又有颜色的感觉、图案的设计等等,对发展孩子的右脑很有帮助。

友情提醒:

以上这些都是开发孩子右脑的活动。当然,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只是做各种各样的右脑训练,没有配合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学习,他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变成一个右脑人。比如一些从小就开始体操训练的运动员,他也许能拿到世界冠军,可是语言表达能力却很差,不能写也不能说,那当然也不是我们期望的。所以,除了要注重右脑开发,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左右脑协调的活动,让孩子的大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怎样进行左右脑配合训练

冯夏婷

全脑开发的两个基本原理是:

(1)左右两边动作的配合训练

(2)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

下面一些训练的基本方法,年轻父母也可以根据上述这两个基本原则,自己设计一些训练。

一、左右两边动作的配合训练方法:

1操节训练:左手碰右膝,右手碰左膝;左手举起,右手在身后碰左脚跟;右手举起,左手碰右脚跟;左手向前,右腿向后伸展;右手向前,左腿向后伸展。

2左右配合的体育训练:如游泳,左右手轮流拍球,左右脚配合踢球。

3左右配合的艺术训练:如弹钢琴或演奏其它乐器;左右配合的舞蹈学习等。

4左右配合的创意训练:如左手摸右耳朵,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左手拍节奏,右手表现旋律等。

二、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

1边说词边做动作:如站、蹲、跳、跑,说一个词,做一个动作,动作可以夸张一点,说词用的是左脑,做动作用的是右脑。

2边唱歌边表演:如“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个没有尾巴,一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一边唱,一边编动作来表演,歌曲的旋律是抽象的,表演的动作是具体的,两者结合就需要左右脑的配合。

3边讲故事边扮演:比如,从前有一个人长得好高、好高、好高,他有一个朋友长得好矮、好矮、好矮,矮先生叫高先生:“喂!上面的高先生,你好吗?”高先生也叫矮先生:“喂!下面的矮先生,你好吗?”矮先生摘下帽子说:“再见!我的朋友。”高先生也摘下帽子说:“再见!再见!”一边讲故事,一边用一些很夸张的动作来表演。讲故事用的是左脑,动作表演用的是右脑。

4边听音乐边画画:比如听《两只老虎》的歌曲,边听边用画来表现这首歌曲。听歌曲用的是左脑,画画用的是右脑。“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右脑开发范文篇9

1.概念

大脑有左右之分,又因其结构不同,支配思维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由于大部分人习惯使用左脑,导致右脑有大量的资源存储空间未得到开发。但右脑思维并不是单纯的右脑的思维,而是指情感、想象、艺术等非逻辑思维。

2.特征

左右脑因其分工不同,使其思维特征亦有所区别。右脑思维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右脑思维主要负责接收并传递表象信息;第二,右脑思维强调信息的客观性和存在性,可以快速记忆信息。右脑不能像左脑那样利用逻辑思维处理信息。右脑思维可以对设计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设计者的创造力。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与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学生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固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部分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其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动手能力不足,缺乏独立创新的能力。脱离实践,只学理论,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很难设计出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右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其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2.思维教学模式的单一

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维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左右脑思维的实际应用不均衡。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是左脑思维教学方式,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但对艺术设计者而言,左脑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时间单独使用左脑思维,会使学生忽略右脑思维对其学习的影响,渐渐弱化了右脑的功能,这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固定,缺乏创意。

3.高校缺乏对学生右脑思维的训练

一些高校的办学理念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固有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思维创造能力不足。因此,右脑思维训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应当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

三、右脑思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再结合右脑思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教育者以及设计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习者的引导

正确认识大脑,合理使用思维。右脑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大脑有基本的认知,帮助他们合理使用大脑,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左右脑的交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大脑的疲劳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自觉投入学习。将右脑思维引入教学,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灵活应用知识。

2.对教学者的指导

科学指导教学,丰富实践理论。开展右脑思维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思维。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必须对右脑思维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的前提。右脑思维科学地解决了艺术设计教学的难点,便于教学工作的实施。而且,右脑思维可以丰富教学实践理论,促进学生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使教学工作者更容易带动学生投入设计艺术课堂。

3.对设计作品的影响

保留设计个性,鼓励设计创新。右脑思维尊重个性,艺术设计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设计作品必然融入人的个性和特点。人的观念、思想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发生变化,设计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会融入更多的情感,但始终脱离不了设计者本身。右脑思维鼓励创新。作为一种求新的思维模式,右脑思维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发掘自身的潜能,实现思维创新,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真正实现艺术创新。

四、结语

右脑开发范文篇10

有关专家认为,右半球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密切联系,因为在创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觉、整体综合等等都是右脑的机能。特别是在创造过程的第二和第三分阶段(即酝酿期和豁朗期)右脑起主导作用。

因此,一个人右脑球发达与否,同其创造力的高低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右脑的参与,许多高级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和完成的。

然而受传统的左脑优势观念的影响,目前社会是一个“左脑世界”。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大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是“重左轻右”。强调左脑功能,鼓励左脑的行为,多数活动都围绕着发展左脑功能,致使学生左脑用得多,右脑用得少,大脑两半球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和合理的利用,妨碍了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们要注意右脑的开发和训练,使他们在大脑左半球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大脑右半球也得以充分发展。

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是否可以进行右脑的开展发和训练呢?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认为:当今语文教学陷入理性化的误区,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诵读、意会、直觉、顿悟等非理性的方法为主要手段。看来,语文学科不但可以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而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根据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右脑的开发和训练。

一、转变教学思想

教师在培养和评价学生智力时要从只注重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集中思维、分析性思维、严密的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右脑功能的创造性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转变。根据教材特点,在阅读、识字、看图作文等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把印在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字、词、句、段、篇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在头脑中清晰地保存积累起来。

如学习“颤抖”一词,在学生理解词语后,还可让学生想象再现“颤抖”的形象,以训练右脑。又如学习《翠鸟》一文时,表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有三个词语──“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学生从文字上并不能认识这三种颜色的特征,老师先拿来这三种颜色的羽毛,告诉学生什么是淡绿色,什么是深绿色,什么是翠绿色;再拿出翠鸟的标本让学生辨认羽毛的颜色。学生亲眼看到了真实的形象,在头脑中把这三种鲜明的形象积累起来,深深地印在了脑中。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要求

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功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其接受、加工的信息,获得的知识经验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平常体验到的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在教学中,老师在进行“说”(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对有些词语只需“意会”即可,无需花许多宝贵的时间硬背解释,如:“高山峻岭”、“瘫痪”、“畚箕”、“大汗淋漓”、“废墟”等词语,只要学生知道这些词表示的是什么,怎样的情形,就可以了,不需要学生去死记书面的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不但有碍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右脑的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右脑是加工形象信息、鉴别图形、处理非言语材料的中枢。因些,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大脑两半球共同活动来完成任务。

1.借助电教媒体。

阅读教学首先要注意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提供再造想象的基础。

根据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主管人们的视知觉,形象记忆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借助直观、形象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以借助录像再现桂林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视、听觉、形象记忆,能非常清晰而深刻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2.启发联想、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已有表象──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想象相关形象,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想象文章描写的场面,想象文章描写人物的性格、心情,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周围环境的情景等一些再现性和创造性想象。

如学习《西门豹》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西门豹去送新娘时假装的一副非常相信的神情;官绅、巫婆吓得面如土色的神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人物的神态有表情地读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你现在就是当时在场观看的老百姓之一,当你开始看到西门豹来“送新娘”时你怎么想?有怎样的表情?当看到西门豹将巫婆投入水中时呢?最后呢?

这些设计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绘图(画)。

对于一些课文,我们可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绘图(画)。

如《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中有一段描写小村庄从前的美丽景色。教师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后,让学生将这幅美丽的图画创造性地画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思维活跃,有的用蓝色的波纹线加上快活的小鱼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几只戏水的小鸭子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鲜艳的美丽的花朵和花丛中的蝴蝶表现空气清新,还有的用密密的树木和林间的小鸟表现空气清新……

又如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时,对于“皇蛾阴阳蝶”,课文中只用了一句话介绍,“再如‘皇蛾阴阳蝶’,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大小也不一。”教师在学生理解这一蝴蝶的特点(两翅形状、色彩不对称、大小不一)后,让学生自由画画你脑中的“皇蛾阴阳蝶”。

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审美能力,训练了右脑,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大脑,发挥其潜力,提高儿童创造力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脑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弄清了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与特点,认识到两者特别是右半球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就能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更能在实践中获取应有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①Blakeslee,T.R.(1980).TheRightBrain:anewunderstandingoftheunconscionmindanditscreativepowers.TheMacmillanpressLTD.

②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