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1:54:46

用地范文篇1

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障碍依然存在,土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区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今后压力更大。一方面,我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另一方面,我区土地利用上还存在粗放浪费情况,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巨大。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走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新路子。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健全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采用多种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土地利用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管理,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严从紧、有保有压”,严把土地“闸门”。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从严控制工业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落实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四项指标。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要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建立完善以规划和标准控制为前提、以政策约束激励为导向、以监管考核为保障、以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节约集约制度。挖潜开源,鼓励优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空闲和低效用地、地上地下空间,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切实加强土地执法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严格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紧密衔接、覆盖土地审批、供应、使用、补充和开发全过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土地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遏制土地违法势头。

用地范文篇2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五)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办法。20**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国务院做出专题报告。

(七)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今后,要严格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在批准建设用地或发放采矿权许可证时,责任单位应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复垦费。

(八)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订土地空间权利设定和登记的具体办法。

(九)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部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部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十一)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十二)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十三)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十四)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十五)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六)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十七)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十八)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人均住宅面积等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五、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十九)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

(二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二十一)加强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国家每年选择若干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二十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用地范文篇3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单位用地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84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根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中央单位京外用地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国管房地〔20****〕510号),中央单位京外用地调查统计工作已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开展,调查汇总工作将于20****年6月底前完成。在全面掌握中央在滇单位用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各州、市人民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于20****年底前完成中央在滇单位的用地登记发证工作,确保中央在滇单位的土地权属清楚、土地资产产权明晰,维护好中央在滇单位的土地权益。

二、中央在滇单位应结合各州(市)、县(市、区)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编制本单位的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中央在滇单位的建设用地规划和计划应纳入各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规划和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中央在滇单位用地要遵循合理、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以挖掘使用现有存量土地为主,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涉及改变原土地用途或转移土地使用权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到土地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转移变更登记手续。对于土地使用权转移变更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单位用地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精神,切实解决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含党中央各部门,全国人大机关,全国政协系统,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有关人民团体)以及中央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中央单位)用地结构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布局分散、粗放利用等问题,维护好中央单位用地权益,现就加强和改进中央单位用地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中央单位用地归口管理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政协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分别负责本系统、本部门中央单位土地使用权的归口管理以及建设用地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严格土地利用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强化中央单位用地的调整与处置。

中央单位用地管理范围包括: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使用的北京市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归口管理机关事务的单位使用的北京市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其他应纳入中央单位用地管理的北京市范围内的国有土地。

二、全面开展中央单位用地调查和登记工作

开展中央单位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中央单位用地的数量、规模、结构、分布和地上建筑物状况。调查工作由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进行,调查汇总工作应于20****年6月底前完成。在开展调查的同时,进行中央单位用地内部预登记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加快中央单位用地登记发证工作,力争20****年底前完成。

三、编制并组织实施中央单位建设用地规划

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要依据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中央单位的远景规划及近期发展需要,组织编制中央单位建设用地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和控制中央单位用地布局,逐步实现办公、居住用地合理布局。严格中央单位建设用地规划实施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中央单位利用划拨土地规划建设各项设施的,需经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审核同意。北京市人民政府在编制及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时确需占用中央单位用地时,应征得中央单位及其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的同意。中央单位对北京市人民政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建设要予以支持。

按照尊重历史和现状、布局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的原则,从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需要出发,结合中央单位对安全保密及办公效率等方面特殊功能要求,以及城市建设占用中央单位用地情况,北京市人民政府要落实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为中央单位预留用地的要求,以确保中央单位发展用地需求。中央单位要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提出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报送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统一汇总,商地方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四、严格中央单位土地利用处置管理

中央单位建设用地要努力挖潜,合理、高效、集约利用存量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负责通过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结合中央单位建设用地规划,逐步调整、处置中央单位用地。中央单位之间的用地调整,需经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分别审核同意,由用地单位持有关文件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土地转移变更登记手续。

中央单位改变土地用途、转移土地使用权等,需经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审核同意后,依法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符合招标、拍卖、挂牌要求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对符合规划适于办公、住宅等用途的中央单位土地,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等部门可优先调配安排用于中央单位特别是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中央单位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占地补偿等所获得的收入(按规定应交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除外),应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上缴中央国库。

五、完善中央单位用地管理制度

用地范文篇4

近期,全市违法违规用地案件有上升之势,为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战略目标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分析研判,清醒认识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关于国计民生。在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出现了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为名,非法侵占集体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耕地、随意扩大规划用地范围等严重问题。其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租”。主要集中在乡镇,特别在村一级组织表现尤为突出,无视土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以不惜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采取“以租”的方式,私自与其他的经济组织和个人签订土地出租合同,变相买卖集体土地进行经营性项目开发与建设;有些地方曲解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简单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新房”,可以随意占地,不进行合法规划,盲目地占用耕地,形成新一轮的大量违法占地,引发了农民上访频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是边报边用。主要集中在地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错误的认为土地违法是因公违法,是因发展违法,责任应该不会太大,致使一些地方违法占用耕地占用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一度居高不下,超出了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处分办法》(以下简称15号令)15%的问责硬性规定。

三是批少占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项目建设上,虽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是地方主动作为不够,认为重点项目是国家的,办不办用地手续无所谓,也不积极向上反映、汇报,落实用地计划,任其占用土地,这类违法占用土地占全市违法用地的80%以上。

四是未报即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工业园区,在用地手续未办理到位的情况下,擅自圈地,平整场地建设,造成严重的违法占用土地现象,也为以后完善合法用地手续增加了难度,拉高了全市违法占用土地的比例。

五是未供即用。有些项目农地转用手续已审批,建设单位项目也已开工,甚至项目已经建成,也迟迟不向政府和相关部门申报供地,我行我素,蓄意违法占地。

这些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产生,不仅导致了全市违法用地数量、面积及违法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全口径比例在全省排名靠前,而且侵害了群众合法利益,违反了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重影响了城市、集镇用地管理秩序,干扰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并且成为当前社会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阻碍了全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不公、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和滋生渎职腐败等危害极大的问题,如果不严厉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任其发展蔓延,代价将十分沉重。一是有些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就会面临着15号令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中办发〔〕25号)问责、约谈和追究行政责任的风险;二是全市将面临着被省政府停供建设用地指标和停批农地转征用计划的严重后果。为此,全市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年8月23日、9月2日总书记、总理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清本辖区内土地违法违规的严峻形势,下决心,出重拳惩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切实履行好《土地管理法》赋予的法定职责,优化本辖区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果断采取措施,严厉整治和打击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部门与全局关系,近期与长远关系,高度警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毫不犹豫地采取断然措施,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违规上升的态势。

一是各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在建项目的用地情况进行“回头看”,认真开展清查工作,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立即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

二是从年度开始,全市土地违法违规用地全口径比例坚决控制在10%以内,不得突破这一底线。

三是对土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例超过15%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会同国土部门按照15号令实施约谈、问责,并核减或停供当地建设用地指标,停止农地转征用手续的审核报批,待限期查处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启动下达建设用地指标、农地转征用审核报批。

四是对国土资源管理秩序混乱,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瞒案不报、压案不查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要按照中办发〔〕25号文件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及责任人失职渎职责任。凡被国土资源部、国家督察武汉局、省国土资源厅立案查处或被省级以上新闻媒体连续曝光的,一律从严追究责任。

五是对违法占用土地,已平整场地,尚未建筑物的,一律停止施工,该复垦的复垦,该复绿的复绿,还耕于民。

六是对占用基本农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租或买卖农村土地等重大违法违规用地案件,要坚决依法查处,对责任主体实施问责,触犯刑法的,必须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七是对部级重点项目用地,各级政府要督促项目主体单位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跟进服务,积极完善重点项目用地的合法性,同时对农地转征用手续已办理到位的,建设单位要尽早向政府及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供地审批,完善用地手续。

八是对农村个人建房和扶贫搬迁建房用地,必须符合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设,集中上楼,严禁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不经有审批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对个人建房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审批,划地建设。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党委、政府耕地保护领导责任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首长负责制,对土地违法违规,特别是乱占耕地行为不制止、不查处以及违法批地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和对政府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制度,一律取消其评先、评优及升迁任用资格。

二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遏制土地违法违规用地势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利用的监管及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工作;监察部门要对国土部门移送的案件和提请的处分建议作进一步审查,按干部管理权限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公安部门要对国土部门依法执行公务时受到阻挠、妨碍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排除,并对国土部门移送涉嫌范围的违法用地案件进行立案侦查;规划部门对辖区违法违规用地的建设项目,在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不得办理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规划竣工验收等业务;环保部门不得对违法违规项目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对已核发证照的,应依法吊销;城管部门在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违法建设项目的巡查、监控、调查取证以及拆除等工作过程中,发现涉及违法用地的,要及时告知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发改部门对涉嫌违法违规用地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立项批准或核准手续,对已经办理的应依法予以撤销;住建部门不得对违法违规用地案件涉及工程项目的施工许可进行办理,对其中已经办理了施工许可的,依法予以撤销;水电部门对违法违规用地案件涉及工程项目不予办理供水供电审批或报装手续。

三是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项目准入评审机制。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国土、城乡建设、规划、发改、经信、环保、财政、税务、工商、交通、商务、科技、招商等部门组成的项目准入评审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拟准入的项目主体资格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合法性等进行认定,由招商部门汇总并牵头有关部门按照预审、评审、注册、用地、建设、核查六个程序,对拟引进落户本地区各类项目进行认定评审,评审通过后报政府审批,方可办理项目用地。

四是对工业项目用地,原则上一律进驻工业园区,严格依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管制。各地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市城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十政规〔〕1号)要求,加强对工业项目用地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对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审批图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项目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检查验收,或者检查验收未达到投资强度和税收指标等要求,或未履行合同约定条件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工业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依照有关规定,解除土地出让合同,由市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后,进行公开出让。

五是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政发〔〕27号)要求,建立公安、纪检、土地执法监察联合办案机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既查事,又查人,对重大违法违规案件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增强警醒和震慑效果。

用地范文篇5

一、总体要求

以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目标,以清理清查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依法清理、标本兼治、全面规范”的原则,严格落实“三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全面清查我市2012年(包括2012年度)以前开工在建项目用地基本情况,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用地案件,切实维护土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断规范土地管理秩序,努力在全市形成依法管地、合法用地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清理清查内容

主要对2012年以前(包括2012年度)开工的在建项目用地情况进行拉网式清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违法违规占用土地。清查在建项目是否存在未报即用、边报边用、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闲置土地。2012年以前(包括2012年度)批准的建设用地是否按照土地出让协议约定的时限要求开工建设,是否存在批而不用情节。

(三)私自改变土地用途。是否存在私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违法行为,有无利用招商引资项目用地运行其他无关项目建设。

(四)低效利用土地。是否存在容积率达不到规划要求,投资强度达不到土地出让协议约定,以及违规批准建设低密度、大户型住宅等各种低效利用土地行为。

(五)拖欠土地出让金。是否存在违法土地招拍挂规定,未能按约定时间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各镇(街道办事处)召开部署动员会,认真分析本区域内土地管理形式及违法违规案件特点,认真部署专项清理清查活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自上而下,召开动员会,使各级干部职工切实认清此次清理清查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摸底清查阶段:各镇(街道办事处)组织对本辖区内在建项目用地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摸清资料,按要求填报《市在建项目土地使用情况清理清查统计表》,并于4月25日前上报市在建项目用地清理清查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立案查处阶段:各镇(街道办事处)要结合清查结果,对所有违法违规案件进行分析,并依法进行查处。对查处工作存在困难的违法违规案件,要于4月25日前将案件相关情况上报市在建项目用地清理清查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在建项目用地清查清理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批直查案件重点查处。要严格查处标准,对未报即用、并恢复到位;对闲置土地满一年的,坚决予以收回;对低效利用土地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立案查处,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政府签订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引进的项目,用地单位达不到投资强度的,应立即取消相关优惠条件;对欠缴土地出让金的宗地,要责令用地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将土地出让金额缴纳到位,未能全额缴纳的,严格按照土地招拍挂制度有关规定处理。对清查清理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要按照“既查处事,又查处人”的原则,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党政纪责任。各相关单位要与6月15日前,将查处结果上报市在建项目用地清理清查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检查验收及总结讲评阶段:

市在建项目用地清查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单位查处结果,进行检查验收,主要看案件查处是否立案到位、处罚到位、问责到位、欠款追缴到位。检查验收结果结束之后,市政府将对此次清理清查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讲评。

四、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此次清理清查活动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在建项目用地清理清查专项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兼任。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督办等日常事务。

五、几点要求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在建项目用地清理清查专项活动是巩固我市国土资源例行督察整改工作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工作成果,遏制违规违法用地行为的重要举措。各镇(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在思想上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严格标准、狠抓落实,确保活动不走过程,不留死角,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是迅速启动工作。各镇(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组建工作机构,细化分解任务,严格时限要求,确保此项工作快速启动,深入推进。

用地范文篇6

今年的“6﹒25”是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省厅纪念全国“土地日”活动计划,将组织一次“集约用地”采访活动,请你们做好采访活动的接待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单位:邀请浙江日报、浙江电台、浙江电视台、解放日报记者参加。人数约为5-6人,省厅科教处派人陪同。

二、采访时间:6月15日——22日

三、采访主题:全省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所采取的好的措施、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好的成果。

四、采访的具体内容:

1、杭州市桐庐县清理工业用地。

2、宁波市鄞州区四举措力破土地资源瓶颈。

3、温州市瑞安经济开发区走上集约化用地之路。

五、采访日程:

6月15日上午出发到温州瑞安,下午采访。

6月16日全天继续采访。

6月17日上午到宁波,下午采访。

6月18日全天继续采访。

6月19日上午返杭。

6月21日下午到桐庐县采访。

6月22日返杭。

六、要求:

1、请桐庐县、鄞州区、瑞安市国土资源局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好有关材料,落实好有关人员。并提供好后勤保障。

用地范文篇7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指各乡镇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村庄用地,包括农村居民居住的主房占地、附房占地以及晒场、庭院、宅旁绿化、围墙等用地,也包括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除建制镇政府驻地的城镇建成区以外,一般集镇、中心村均在此范围之内。农居点整理,是指通过对已有农居点用地的深入加工、改造、调整及整治,消除原有农居点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集约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项土地利用管理工程。根据国内外经验,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退宅还田,可增加耕地5%左右。根据台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到本县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在规划期内必须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及复垦新增耕地700公顷,因此必须在全县开展县域、镇域规划和村域规划,实施农居点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以保证规划目标实现。

二、农居点用地现状分析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均农居点面积过高。*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3551.35公顷,占全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65.47%,与全县耕地总量27686.79公顷相比,农居点用地与耕地的比例为1:7.80。全县*年末农村人口40.92万人,人均农居点用地为86.79平方米,而且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整理潜力非常大

2、村庄规模偏小。根据*年*县统计年鉴,全县共有1019个村委会,而农村人口为40.92万人,平均每村的人数是402人(表2),若按1892个自然村统计,则每村的平均人数为216人,据调查,最小的自然村的人口只有几十人,可见村庄的自然缩并有很好的前景。

3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由于缺乏村镇改造的统一规划,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新旧建筑物相互交替、见缝插针式地排列,虽然偶有新盖农房零星分布,但基本上都是连在一起的。八十年代以前的房子以一层简易房为主,占地面积很大,八十年代以后的房子以二、三层砖木结构为主,三层以上的楼房不多见,这样就形成了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的状况。据估算,大部分乡镇建筑容积率普遍为1.5~2.0左右,建筑密度一般都在0.8以下。

4、生活设施差,环境较为恶劣。在旧农村居民点中,公共设施很不完善。由于建筑密度大,村内路窄巷小,而且七拐八弯,甚至穿居住厅堂而过,一般的交通工具难以入内。排污下水道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露天臭水沟在房前屋后通过,老式厕所及猪牛圈就近分布。每到夏天,苍蝇蚊子就多,环境卫生较为恶劣。部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其生活用水难以保证,大部分是以坑塘储水作为生活用水,甚至包括饮用水,其卫生标准很难符合要求。这样的居住生活环境已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格格不入。如果不进行改造完善,那么其居住利用价值将逐步丧失。

(二)成因分析

农村居民点这种粗放型利用现状,能得以维持到现在,有其一定的背景和原因,这些背景和原因也是构成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阻碍,增加了整理过程中的难度。

1、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模糊。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中都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属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权难以得到真正体现。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宅基地所有权普遍存在一种观念上的偏差,认为宅基地可以祖祖辈辈继承下来,是一种私有财产,自己不使用,也不准别人使用,即使闲置、抛荒,别人也无权过问,宅基地主人拥有使用的权力,却没有合理使用的义务。我国也没有相关法律条文来限止农村宅基地的闲置,这样,旧宅基地的闲置现象就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住宅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点都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步形成的。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相互交错。经常可以看到在一片60年代的砖木结构住宅群中,竖立起几栋90年代的三、四层新式农村楼房。由于缺乏旧村镇改造的统一规划,新式农村建筑也就顺其自然地在旧建筑群的空地上建造起来。这种新、旧交替的形式,无疑增加了旧居民点改造的成本,新居的主人往往成为旧居民点改造的主要抵制者,随着年代的推移,更新的住宅又在不断地落成,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耕地保护意识不强。虽然“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的战略目标,但在农民心中,并没有真正树立起耕地保护的强烈意识。受当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影响,耕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住宅建设大量侵占耕地,尽管在占用耕地方面,有一定的经济约束机制,这种经济约束机制在节约用地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对耕地的占用。在占用耕地建新房和旧村镇改造二者选择中,选择后者的人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不强。

4、资金来源难以保证。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的资金是巨大的,从拆迁、平整、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到新居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例如浙江省临海县县场乡在垦岙村168户搬迁整理过程中,仅道路、供水、排水、有线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就已投入1200万元。资金能否落实、渠道是否稳定,是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目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实力各有差异,特别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使得所需资金难以得到可靠的保障,这给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为了适应浙江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用地紧张的实际情况,省城乡建设厅于1994年制定了《浙江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村镇规划的人均建设用地

按*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资料,*县人均耕地为0.78亩,对照《浙江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规定》,中心镇人均建设用地最高标准为120平方米,而一般镇不能超过80平方米,即使是新建村镇,其人均建设用地最高限也只有150平方米.*县人均农居点用地现状为86.79平方米,而且不同乡镇差异较大,最大的街头镇人均用地达107.99平方米,这一数字较大程度地超出规定指标,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整理工作势在必行。

但众所周知,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均农居点面积若要从现状水平下降到规定指标,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期,

其时间跨度将远远超出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末期2010年。因此,在具体推算*县农居点用地潜力时,选择指标标准应非常谨慎,要尽可能多地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关键是要严格控制指标。

1.农村占房人口的确定

在人口预测专题中已经得到2000年和2010年各乡镇农村人口数,但此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农村房房占有者的人数,本次规划中,采用以下公式求取

2、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势和远景目标

(1)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率将逐步提高,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另一方面,自然村居民将逐步迁入中心村.因此,今后我县农村居民点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农村居民点规模逐步缩小.

②农村居民点数量逐步减少

③中心村规模将逐步扩大,而自然村将逐步消失

(2)农居点发展远景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我们提出了以下远景目标:

①农村人口在2010年基础上进一步减少;

②人均农居点用地面积达90平方米以上;

③自然村消失,全部农村人口居住在中心村里

3、农居点整理潜力测算

根据各乡镇人均用地现状、规划年农村占房人口、农居点远景发展目标,按以下步骤进行:

(1)规划年人均指标的计算

由公式

A=A0-K(A0-Ae)

计算得到规划年人均指标。

:其中:A----规划年人均指标

A0----基期年人均指标

K----规划期间指标幅度占整个调整幅度的百分比

Ae---远景人均指标,本规划确定为90平方米

(2)规划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计算

由公式

B=A*P

计算得到,式中,B---规划年农居点规模

A---规划年人均指标

P---规划年农居点占房人口

(2)规划期间农居点整理潜力计算

规划年与基期年农居点规模之差B-A即为整理潜力.。

为了使规划具有可选择性,我们根据K值的不同,制定了五套方案,其中K值分别取30%、40%、50%、60%、70%,并由远期数值推算近期结果,见表7。

表8规划期完成农居点整理目标的百分比单位:%

差异并不大,但和各乡镇的整理结果则差异较大,从方案一至方案五,整理力度不断提高,与农居点建设目标也越来越接近.若按折中方案,即方案三计算,则2010年人均用地指标为84.74平方米,1997-2010年全县可整理出土地352.47公顷.

四、农居点用地整理规划

(一)规划原则

1、在已编制村镇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农居点整理;

2、严格控制土地供给量,正确引导需求;

3、积极盘活存量用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使农居点用地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

3、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目标、逐步整理、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二)初步规划

根据实践经验分析,农居点用地的总量控制,必须以人均农居点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入手,针对具体现状,制定人均用地指标,特别是上限指标,一旦人均用地达到临界值,该区域的农居点建设不得再增加用地,只能从存量土地中挖潜整理补充。

浙江省下达*县*年至2010年的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要求补充耕地量733.33公顷,*县补充耕地的途径主要是农田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废弃耕地复垦、土地开发、退园还耕等。根据这样一个总体要求以及*县农居点用地现状及潜力,提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目标为:至201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退宅总量为352.47公顷,其中整理退宅还耕量为264.35公顷(按75%计算);近期农村居民点整理退宅总量为22.21公顷,其中整理退宅还耕量为16.66公顷(按75%计算),各乡(镇)农居民点整理量、退宅还耕量。

(三)、农居点用地整理主要方法

*县境内有平原、岗台地、山地等各种地形地貌,而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迥异,所以农居点用地整理应从实际出发,按不同区域条件采取不同类型的方法才切实可行。以下是适应不同区域的四种农居点用地整理方法:

(1)城郊结合部农村城镇化型土地整理

城郊与城镇距离很近,经济水平较高,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在整理这部分农居点用地时,应将旧村改造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连,积极提倡建公寓式楼房,一般要求统建联建,这样可以降低人均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可将生产设施集中化,统一建设晒场、农具堆放地。

(2)小村并点型土地整理

自然村大多为历史上农民为方便生产而散居后逐步形成的,全县五十户以下的自然村落有许多,一些自然村甚至只有几户人家,而且往往离行政村较远。居民点的分散有许多不利之处:第一、行政管理不便。由于村落,分散使乡镇、行政村对其管理难以同步到位,一些政策、措施不能立即下达实施,使管理滞后,产生许多的矛盾和问题。第二、不适应社会主义县场经济需要,信息传播慢,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较长,难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使经济水平提高较慢,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趋缓。第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难配套。由于居民点分散,地形地势限制,无法进行村村“三通”。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为众多的小村落同时进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得许多小村庄卫生条件差,设施不齐全现象严重。对于这样的村庄基层政府应统一组织,将其进行迁并,采用就近相并的原则,将自然村迁向最近的行政村,原则上各行政村建立一个中心村,小村并点要打破村民小组界线,一个村民小组建立一个自然村,对于原来历史上形成两三个以上村民小组在一个自然村的,保持不变。在迁村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优化小村迁并方案。农户建新房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审批宅基地,并将原来的小村旧址进行复垦还耕。这样将零星变为集中,既便于政府管理,又能增加耕地面积。

(3)小村控制型土地整理

十户以上到几十户的小村庄在平原与丘陵低山地区都比较普遍。该类村庄交通条件一般,较近于行政村,但一时难以迁并。对于这样的村庄,尤其交通不便的畈中小村,可以采取控制村庄规模、在建新房中逐步向中心村集中的方法,在统一规划指导下,积极鼓励其到中心村建新房,回收旧宅基地以便退宅还田。也可以先将闲置地、废弃地进行有偿使用,再逐步改造旧宅基地,使村庄布局逐渐合理。该类村庄着重考虑的是在规划期内建房不能再占用耕地,其用地规模牢牢控制在现有范围之内,甚至缩小或迁移。

(4)中心村型土地整理

中心村的规模一般为几十户到数百户,其用地范围较大,在平原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中心村很具有代表性。中心村的农居点用地整理要强调规划的核心指导作用,合理调整布局,走滚动式开发利用之路,切实做到先拆旧后建新,并按标准确定宅基地面积。提倡两户以上的农民联合建房,将群众住房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一修建道路,统一平整土地和围填基础,统一安装电网和自来水,统一浇制基础,促使群众更加支持旧村改造工作。有些地方还可以为周围村落的迁村并点工作创造示范效应。基层政府也可以用奖励村集体农居建设用地指标的方法,把广大农民的农居点用地整理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农村集约利用旧宅基地、闲置地、废弃坑塘的工作,走出一条耕地总量稳中有升,村镇建设不断发展的新路子。

五、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对策

1、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村镇用地

村镇建设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项用地的重要手段。目前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混乱、布局零乱、生活基础设施难以完善的现状,与缺乏村镇建设统一规划是紧密相连的。通过规划,合理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地进行功能分区,把村镇用地分为生产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优化内部结构,可以提高各类用地的规模效益,也有利于各类用地的环境建设。因此,加强村镇建设规划,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即使由于资金原因,一时难以保证规划的全部实现,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择址建房,逐步使规划得以实施。必须杜绝农户自行选址,各自为政的住宅建设,否则会使农村居民点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2、强化耕地保护机制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比较,其重视程度还不如计划生育的贯彻。耕地保护意识必须在农民心中深深树立。相应的耕地保护机制应该加强,包括经济保护机制,法律保护机制和行为保护机制。通过各项保护机制的强化,改变人们习惯占用耕地建房的观念,迫使人们走内部挖潜道路。

3、加强对村镇用地合理利用的管理力度

村镇用地合理利用的管理力度不够,是造成目前农村居民点粗放式利用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来限制宅居地的闲置、抛荒及其它不合理利用,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极为低下。在旧农村居民点中,由于火灾、搬迁或长期外出而出现的大片废圩地、闲置地、空置房比较常见,闲置几年,也无人问津,这种现象是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我国台湾地区,就通过征收高额土地闲置税、空地税和荒地税,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一做法就很值的我们借鉴。

4、搬迁与复垦相结合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伴随着大量零星村、空心村的搬迁,这些村庄的搬迁就直接涉及到旧宅基地的复垦。要保证搬适后的旧宅基地得到及时复垦,就必须把搬迁和复垦相互结合在一起,“谁搬迁,谁复垦”。在旧宅基地复垦中还要推行科学的复垦技术,尽快恢复地力,比如厩肥的推广施用、养地作物的回田等技术都可使地力尽快恢复。

用地范文篇8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农用地的所有权只能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因此,我国的农用地流转包括农用地所有权通过征用或买卖从集体向国家以及在集体之间的转移和农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流通。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为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对农用地使用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农用地不具有流动性,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也不适应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用地流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分析农用地流转模式与机制,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科学合理地配置农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用地流转的形式

在实践中农用地流转的形式各种各样,本文根据其法律特征将农用地流转形式划分为农用地所有权流转和使用权流转两种形式。

农用地所有权流转包括国家征用和买卖两种形式。征用足指国家依据有关法规赋予的农用地征用权,对公共事业性用地向集体征用,实现农用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同时转移,并向集体支付一定的征地补偿费。买卖是指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将农用地所有权转移给国家或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它是顺应市场主体平等要求,以土地市场价格方式参与交易,分为国家购买与集体购买两种。国家经营性使用农用地,应由国家向集体购买而不宜征用。

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有出让和转让两种形式。农用地使用权出让是农用地所有者将农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有偿出让给农用地使用者,是农用地所有者同农用地使用者之间的流转,包括出让、出租、发包等多种形式。农用地使用权转让是农用地使用权的横向转移,是农用地使用者将农用地使用权再次转移给其他农用地使用者形成的农用地流转,是一种土地使用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发生的流转关系,包括转让、转包、转租、股份合作制、抵押、继承等多种形式。

三、我国农用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户在农用地流转中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

《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明确指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但没有明确规定谁真正代表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都认为自身有充当主体的资格,都能在集体土地流转中行使权力,导致农用地所有权虚设、“责、权、利”不清、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落实和保证。有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征地或强买集体所有土地,使集体及农户处于被动地位,权益受侵犯,农民在土地使用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

2、缺乏有效相关中介服务组织

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是指在引导农户进入市场过程中,向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流通性服务以及金融性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其具体形式有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土地信托服务站、土地银行、土地流转协会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机构等。目前,我国农用地流转过程中的中介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结构和功能不完善,职能缺失现象严重。许多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的运作方式明显带有行政色彩,影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3、农用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

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社会的转型和整个社会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农用地市场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发育滞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市场发育水平地域差异大,竞争不足,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对农用地流转缺乏有效监管

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相配套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的地方性立法目前还不健全,致使农用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与纠纷的解决缺乏法律依据。农用地流转市场不规范也与农用地制度不完善、农用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政府对农用地缺乏有效监管,土地交易隐形市场活跃、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流转、随意转变农用地用途、撂荒闲置等现象严重。

四、完善农用地流转制度的对策

1、构建农用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用地流转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原则

土地流转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不得随意改变农用地用途、撂荒或进行掠夺性经营,确需改变土地生产用途的,应依法报批。同时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制定各种流转合同样本,力求流转手续合法;规范,并依法保证合同各方严格履行合同。

(2)自愿、互利原则

要充分尊重流转双方当事人的意愿,特别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土地使用权的转包、租赁费,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并全部归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所有,乡(镇)政府及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和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截留。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农用地流转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原则

农用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但决不能急功近利,只考虑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5)以市场为中心原则

农用地流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切实保障集体及农户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权益。

2、完善农用地流转制度的对策

(1)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在农村通过建立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小农民对农用地的依赖性,使一部分有能力外出创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为农用地流转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城市要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所经营的农用地能够进入农用地流转市场。

(2)加强相关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建设

中介服务组织在农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起着媒介和桥梁作用,其职能是做好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包括土地流转规划、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收集土地供求信息、项目推介、流转程序、指导和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档案保存以及调解处理各方关系。要积极营造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中介机构合法诚信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快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构筑中介机构信息平台。

(3)完善农用地流转市场

完善农用地流转市场首先要明确各产权主体关系。权利和义务界定清晰,使转出与转入双方明确交易的农用地的产权状况;其次要规范农用地市场流转的程序,加强交易的管理,但政府部门在管理农用地市场流转过程中应注意简化程序,规范收费制度,避免导致农民负担的进一步加重;第三要搞好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价格评估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土地等级和市场价格,为农用地市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政府加强对农用地市场价格管理奠定科学基础;最后要实施多种农用地流转形式、拓宽市场流转渠道,逐步放开农用地流转市场。

(4)健全农用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人大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农用地制度、农用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和正确引导农用地资源配置方式由以计划为主向以市场为主的转变,指导农用地流转合同的订立,妥善调解和处理农用土地流转纠纷。用法律手段制止乱占滥用耕地和撂荒行为发生,控制非农用地规模,防范土地利用结构的宏观失调与土地流转格局的变形,保证农用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用地范文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临时建设,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临时搭建、临时使用并限期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棚厦、管线及其他设施。临时用地,是指建设工程施工堆料、堆物或其他情况需要临时使用并按期收回的土地。

第三条凡在本省设市城市规划区内,需要临时用地、进行临时建设的,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必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批准的内容进行建设。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临时使用土地,必须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核发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六条经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临时用地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交纳临时建设、临时用地规划保证金。

规划保证金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交纳。

规划保证金的具体收取标准由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物价、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条临时用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向财政部门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领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3个月内,未进行建设或使用土地的,其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文件自行失效,已交纳的规划保证金如数退还。

第九条临时建设、临时用地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期使用的,必须在使用期满30日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延期使用手续。

第十条临时建设、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后,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在30日内自行拆除、清场,并到原批准机关办理相应手续。

第十一条临时建设、临时用地如遇国家建设需要,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及时拆除、退地。

第十二条临时建设、临时用地按期拆除、清场退地的,其规划保证金如数退还。

第十三条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作为房屋确权的依据。

第十四条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不得买卖、交换、出租、转让,赠与或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在临时用地上,不得建设永久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第十五条临时建设逾期不拆除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拆除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规划保证金用于拆除临时建设等的各项费用。临时用地逾期不退出的,按城市规划对违法用地的有关规定处理,其规划保证金用于清场退地等的各项费用。

第十六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临时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十七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违法建设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城市规划法》第四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在建制镇规划区范围内进行临时建设、临时用地的,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用地范文篇10

一、补办违法违规用地手续的范围

本次补办违法违规用地手续的范围,主要是指全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以来发生的和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没有查处到位的,以及在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中清查出的,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

二、违法违规用地补办手续的基本原则

1.本着依法依纪、区别情况、分类处理的原则,既查处事,又查处人,查处要到位,整改要落实;要在依法查处后,对符合有关政策的必需用地才能予以补办用地手续。

2.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

3.依法补办了农用地转用、征收手续。

4.按照国家规定的征地补偿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标准,计算和缴纳有关土地规费,并对被征地农民依法完成了安置补偿。

5.土地供应时,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三、违法违规用地补办手续的办理方式

1.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的建设项目,确需补办用地手续的,在行政处罚及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依纪处理到位后,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补办用地审批手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要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需要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要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办理供地手续的要求如下:

(1)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以划拨方式供地;对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

(2)对违法违规用地地上新建的建(构)筑物,符合城市规划的,市政府不再予以没收。市国土部门依据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该宗地规划意见,在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公告中,同时对地上建(构)筑物按建筑成本的现时评估价进行公示。竞得人是原投资人的,土地出让金按成交金额足额上缴财政。竞得人不是原投资人的,由竞得人按地上建(构)筑物的公示价格对原投资人进行补偿,土地出让金按成交金额足额上缴财政。

(3)对原投资人占用集体土地进行建设,在办理土地征转用手续时已支付的前期相关费用,原投资人应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合法票据和依法批准的“一书四方案”中明确的征地补偿费标准,由市财政部门予以确认,并从该宗土地出让收入中对原投资人给予支付。

(4)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建设的,应依法给予罚款,并责令原土地使用者交还土地。市政府接收交还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时,是划拨土地的,按划拨土地权益评估价对其进行补偿;是出让土地的,按该宗地原土地用途的现时评估价对其进行补偿,同时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办理接收土地手续。市国土部门依据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该宗地规划意见,在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公告中,同时对地上建(构)筑物按建筑成本的现时评估价进行公示。竞得人是原投资人的,土地出让金按成交金额缴纳财政。竞得人不是原投资人的,由竞得人按地上建(构)筑物的公示价格对原投资人进行补偿,土地出让金按成交金额足额上缴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