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维A酸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8:24:51

异维A酸范文篇1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治疗作用和近期复发率。方法:将门诊确诊的尖锐湿疣病人分为2组;异维A酸组39例,给予异维A酸胶丸10mg,tid或bid口服,每周随访观察至疣体完全消失后评定疗效,将其中痊愈病人改服10mg.d-1×1mo,停药再随访3mo评定复发率。另组为鬼臼毒素组的40例病人,给予0.5%鬼臼毒素酊外用治疗至疣体完全消失后评定疗效。将其中痊愈病人停药随访3mo评定复发率。结果:用异维A酸胶丸治疗的39例病人中痊愈33例(85%),其中复发6例(18%),鬼臼毒素治疗40例,痊愈30例(75%),痊愈30例中复发16例(53%),2组痊愈率比较P>0.05,复发率比较P<0.01。结论:口服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近期复发率较鬼臼毒素低。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外生殖器、肛门、外阴部位的表皮菜花样增生。其发病率高,治疗方法较多,复发率亦较高,通常采用局部治疗即去除外生疣体为主并佐以干扰素注射治疗。我科自1999年初起用异维A酸胶丸口服治疗39例尖锐湿疣病人,观察其疗效和近期复发率。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在门诊确诊为尖锐湿疣,病程为2wk~6mo,分为2组;其中39例病人作为异维A酸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6a±s4a(20~72a),另一组鬼臼毒素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5a±4a(21~57a)。2组病人来我科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

治疗方法异维A酸组:口服异维A酸胶丸[商品名泰尔丝,上海延安制药厂生产,每丸10mg,批准文号:(93)卫药准字X-174号],按体重>50kg者服3丸.d-1;体重≤50kg者口服2丸.d-1。均连续口服且每周1次随访,直到疣体完全消失止,改为1丸.d-1维持1mo后停药并连续随访3mo。若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加重则立即停药。鬼臼毒素组:使用0.5%鬼臼毒素酊[商品名疣脱欣,辽宁华卫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96)卫药准字X-184(1)号]外用治疗至疣体完全消失止,并随访3mo,若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加重,或者其他迫使不能继续用药如较严重感染则立即停药。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用药后疣体完全消退。显效:用药起始疣体有明显减少、减小,但是继续使用6wk以上再无法消退。无效:从用药起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在继续使用中反而增多、增大。复发:痊愈一段时间后,在原皮疹处再次出现新疣体。

结果

1疗效异维A酸组:39例病人痊愈33例(85%),显效4例(10%),无效2例(5%)。在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人均表现为皮损体积范围上的缩小,疣体伏平。鬼臼毒素组:40例中痊愈30例(75%),显效4例(10%),无效6例(15%)。2组痊愈率分别为85%和75%,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复发率采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的病人其近期复发率非常明显低于外用鬼臼毒素,见表1。

表12组复发率比较[例(%)]

组别例复发复发率

鬼臼毒素3016(53)

异维A酸336(18C)

2组复发率比较经χ2检验:cP<0.01。3不良反应异维A酸组所有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口唇干燥,但均能忍受。鬼臼毒素组:均出现疣体及周围红肿糜烂,给予抗感染治疗一般能继续用药。

讨论异维A酸,属于维甲酸类药物,它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免疫调节机制并辅助抗体等产生[1,2]。尖锐湿疣发病机制是HPV感染人体后在表皮大量复制增殖播撒,同时侵入细胞核引起迅速有丝分裂增殖形成特征性的乳头样赘生物[3]。维甲酸类药物可以调节被HPV感染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其过度增殖[4,5]。HPV与维甲酸类药物对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或抑制过度增殖均与两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调控有关[6],而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后使表皮增生、有丝分裂加快[7]。因此维甲酸类药物正是可能有以上机制的共同作用达到对于尖锐湿疣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表明,口服异维A酸治疗尖锐湿疣有一定疗效,并能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较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礼宾,徐浩生.异维A酸治疗玫瑰糠疹32例[J].临床荟萃,1999,14:843.

[2]施伟民,朴英兰,陈德利,陈捷.异维A酸治疗痤疮及对女性血清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81-83.

[3]吴志华,陈秋霞.尖锐湿疣[A].见:吴志华,主编.现代性病学.第1版[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60-161.

[4]NarayananBA,HolladayEB,NixonDW,MautoCT.Theeffectofall-transand9-cisretinoicacidonthesteadystatelevelofHPV16E6/E7mRNAandcellcycleincervicalcarcinomacells[J].LifeSci,1998,63:565-573.

[5]彭振辉.外用异维A酸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作用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195.

异维A酸范文篇2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治疗作用和近期复发率。方法:将门诊确诊的尖锐湿疣病人分为2组;异维A酸组39例,给予异维A酸胶丸10mg,tid或bid口服,每周随访观察至疣体完全消失后评定疗效,将其中痊愈病人改服10mg.d-1×1mo,停药再随访3mo评定复发率。另组为鬼臼毒素组的40例病人,给予0.5%鬼臼毒素酊外用治疗至疣体完全消失后评定疗效。将其中痊愈病人停药随访3mo评定复发率。结果:用异维A酸胶丸治疗的39例病人中痊愈33例(85%),其中复发6例(18%),鬼臼毒素治疗40例,痊愈30例(75%),痊愈30例中复发16例(53%),2组痊愈率比较P>0.05,复发率比较P<0.01。结论:口服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近期复发率较鬼臼毒素低。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外生殖器、肛门、外阴部位的表皮菜花样增生。其发病率高,治疗方法较多,复发率亦较高,通常采用局部治疗即去除外生疣体为主并佐以干扰素注射治疗。我科自1999年初起用异维A酸胶丸口服治疗39例尖锐湿疣病人,观察其疗效和近期复发率。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在门诊确诊为尖锐湿疣,病程为2wk~6mo,分为2组;其中39例病人作为异维A酸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6a±s4a(20~72a),另一组鬼臼毒素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5a±4a(21~57a)。2组病人来我科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

治疗方法异维A酸组:口服异维A酸胶丸[商品名泰尔丝,上海延安制药厂生产,每丸10mg,批准文号:(93)卫药准字X-174号],按体重>50kg者服3丸.d-1;体重≤50kg者口服2丸.d-1。均连续口服且每周1次随访,直到疣体完全消失止,改为1丸.d-1维持1mo后停药并连续随访3mo。若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加重则立即停药。鬼臼毒素组:使用0.5%鬼臼毒素酊[商品名疣脱欣,辽宁华卫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96)卫药准字X-184(1)号]外用治疗至疣体完全消失止,并随访3mo,若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加重,或者其他迫使不能继续用药如较严重感染则立即停药。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用药后疣体完全消退。显效:用药起始疣体有明显减少、减小,但是继续使用6wk以上再无法消退。无效:从用药起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在继续使用中反而增多、增大。复发:痊愈一段时间后,在原皮疹处再次出现新疣体。

结果

1疗效异维A酸组:39例病人痊愈33例(85%),显效4例(10%),无效2例(5%)。在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人均表现为皮损体积范围上的缩小,疣体伏平。鬼臼毒素组:40例中痊愈30例(75%),显效4例(10%),无效6例(15%)。2组痊愈率分别为85%和75%,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复发率采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的病人其近期复发率非常明显低于外用鬼臼毒素,见表1。

表12组复发率比较[例(%)]

组别例复发复发率

鬼臼毒素3016(53)

异维A酸336(18C)

2组复发率比较经χ2检验:cP<0.01。3不良反应异维A酸组所有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口唇干燥,但均能忍受。鬼臼毒素组:均出现疣体及周围红肿糜烂,给予抗感染治疗一般能继续用药。

讨论异维A酸,属于维甲酸类药物,它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免疫调节机制并辅助抗体等产生[1,2]。尖锐湿疣发病机制是HPV感染人体后在表皮大量复制增殖播撒,同时侵入细胞核引起迅速有丝分裂增殖形成特征性的乳头样赘生物[3]。维甲酸类药物可以调节被HPV感染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其过度增殖[4,5]。HPV与维甲酸类药物对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或抑制过度增殖均与两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调控有关[6],而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后使表皮增生、有丝分裂加快[7]。因此维甲酸类药物正是可能有以上机制的共同作用达到对于尖锐湿疣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表明,口服异维A酸治疗尖锐湿疣有一定疗效,并能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较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礼宾,徐浩生.异维A酸治疗玫瑰糠疹32例[J].临床荟萃,1999,14:843.

[2]施伟民,朴英兰,陈德利,陈捷.异维A酸治疗痤疮及对女性血清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81-83.

[3]吴志华,陈秋霞.尖锐湿疣[A].见:吴志华,主编.现代性病学.第1版[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60-161.

[4]NarayananBA,HolladayEB,NixonDW,MautoCT.Theeffectofall-transand9-cisretinoicacidonthesteadystatelevelofHPV16E6/E7mRNAandcellcycleincervicalcarcinomacells[J].LifeSci,1998,63:565-573.

[5]彭振辉.外用异维A酸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作用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195.

异维A酸范文篇3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治疗作用和近期复发率。方法:将门诊确诊的尖锐湿疣病人分为2组;异维A酸组39例,给予异维A酸胶丸10mg,tid或bid口服,每周随访观察至疣体完全消失后评定疗效,将其中痊愈病人改服10mg.d-1×1mo,停药再随访3mo评定复发率。另组为鬼臼毒素组的40例病人,给予0.5%鬼臼毒素酊外用治疗至疣体完全消失后评定疗效。将其中痊愈病人停药随访3mo评定复发率。结果:用异维A酸胶丸治疗的39例病人中痊愈33例(85%),其中复发6例(18%),鬼臼毒素治疗40例,痊愈30例(75%),痊愈30例中复发16例(53%),2组痊愈率比较P>0.05,复发率比较P<0.01。结论:口服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近期复发率较鬼臼毒素低。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外生殖器、肛门、外阴部位的表皮菜花样增生。其发病率高,治疗方法较多,复发率亦较高,通常采用局部治疗即去除外生疣体为主并佐以干扰素注射治疗。我科自1999年初起用异维A酸胶丸口服治疗39例尖锐湿疣病人,观察其疗效和近期复发率。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在门诊确诊为尖锐湿疣,病程为2wk~6mo,分为2组;其中39例病人作为异维A酸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6a±s4a(20~72a),另一组鬼臼毒素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5a±4a(21~57a)。2组病人来我科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

治疗方法异维A酸组:口服异维A酸胶丸[商品名泰尔丝,上海延安制药厂生产,每丸10mg,批准文号:(93)卫药准字X-174号],按体重>50kg者服3丸.d-1;体重≤50kg者口服2丸.d-1。均连续口服且每周1次随访,直到疣体完全消失止,改为1丸.d-1维持1mo后停药并连续随访3mo。若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加重则立即停药。鬼臼毒素组:使用0.5%鬼臼毒素酊[商品名疣脱欣,辽宁华卫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96)卫药准字X-184(1)号]外用治疗至疣体完全消失止,并随访3mo,若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加重,或者其他迫使不能继续用药如较严重感染则立即停药。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用药后疣体完全消退。显效:用药起始疣体有明显减少、减小,但是继续使用6wk以上再无法消退。无效:从用药起连续6wk疣体无明显减少、减小甚至在继续使用中反而增多、增大。复发:痊愈一段时间后,在原皮疹处再次出现新疣体。

结果

1疗效异维A酸组:39例病人痊愈33例(85%),显效4例(10%),无效2例(5%)。在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人均表现为皮损体积范围上的缩小,疣体伏平。鬼臼毒素组:40例中痊愈30例(75%),显效4例(10%),无效6例(15%)。2组痊愈率分别为85%和75%,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复发率采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的病人其近期复发率非常明显低于外用鬼臼毒素,见表1。

表12组复发率比较[例(%)]

组别例复发复发率

鬼臼毒素3016(53)

异维A酸336(18C)

2组复发率比较经χ2检验:cP<0.01。3不良反应异维A酸组所有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口唇干燥,但均能忍受。鬼臼毒素组:均出现疣体及周围红肿糜烂,给予抗感染治疗一般能继续用药。

讨论异维A酸,属于维甲酸类药物,它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免疫调节机制并辅助抗体等产生[1,2]。尖锐湿疣发病机制是HPV感染人体后在表皮大量复制增殖播撒,同时侵入细胞核引起迅速有丝分裂增殖形成特征性的乳头样赘生物[3]。维甲酸类药物可以调节被HPV感染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其过度增殖[4,5]。HPV与维甲酸类药物对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或抑制过度增殖均与两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调控有关[6],而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后使表皮增生、有丝分裂加快[7]。因此维甲酸类药物正是可能有以上机制的共同作用达到对于尖锐湿疣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表明,口服异维A酸治疗尖锐湿疣有一定疗效,并能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较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礼宾,徐浩生.异维A酸治疗玫瑰糠疹32例[J].临床荟萃,1999,14:843.

[2]施伟民,朴英兰,陈德利,陈捷.异维A酸治疗痤疮及对女性血清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81-83.

[3]吴志华,陈秋霞.尖锐湿疣[A].见:吴志华,主编.现代性病学.第1版[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60-161.

[4]NarayananBA,HolladayEB,NixonDW,MautoCT.Theeffectofall-transand9-cisretinoicacidonthesteadystatelevelofHPV16E6/E7mRNAandcellcycleincervicalcarcinomacells[J].LifeSci,1998,63:565-573.

[5]彭振辉.外用异维A酸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作用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195.

异维A酸范文篇4

【关键词】痤疮;分级治疗;方法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包括皮脂溢出、粉刺、炎症性丘疹和脓疱。粉刺包括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前者为开放性,黑色是黑色素沉积,后者为闭合性。皮疹好发于头面、前胸、后背、臀部等。痤疮的发生与内分泌(雄激素异常促进皮脂分泌)、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及遗传有关,其它如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卤素药(碘、溴剂)、情绪波动、便秘、化妆品、生活饮食习惯及环境等亦可导致痤疮。其发病机制主要有四个环节: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分泌过多、痤疮丙酸杆菌异常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以及机体免疫反应。

临床分级

Ⅰ级粉刺

Ⅱ级粉刺、炎症性丘疹

Ⅲ级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

Ⅳ级上述损害+结节、囊肿、溃疡或聚合性损害

治疗:痤疮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致病因素、皮损类型和严重程度、心理状态等制定具体的治疗措施。根据痤疮的不同分级,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痤疮的分级治疗

Ⅰ级外用药

Ⅱ级外用药+抗生素

Ⅲ级外用药+抗生素+异维A酸

Ⅳ级外用药+抗生素+异维A酸+激素

目前新型痤疮治疗药物1.2%克林霉素磷酸脂,0.025%维A酸水凝胶制剂,该制剂中的维A酸微颗粒悬浮在水质凝胶中,用于皮肤后能向毛囊释放出最适浓度的维A酸。外用维A酸可以抑制或减少微粉刺的数量,减少成熟粉刺和炎性皮损,促进毛囊上皮正常角化并能抗炎症,增强其他药物的渗透,通过抑制微粉刺形成维持痤疮持续缓解,是维持治疗的基本手段。如果患者对维A酸耐受性差,开始每隔两天用一次,逐渐每隔一天一次,直到每晚一次,使患者逐渐耐受。可以使用保湿剂缓解外用维A酸导致的皮肤干燥。应避免与眼、鼻孔、口腔黏膜和破损的皮肤接触,避免紫外线照射。

口服药物包括抗生素、异维A酸、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是治疗痤疮最常使用的药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作为一线用药。在痤疮治疗中,抗菌作用最为重要。在非抗菌作用,抑制细菌脂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最为重要。口服异维A酸是严重痤疮的标准治疗,应用指征包括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及其变异型、疤痕明显的痤疮、相对适应症包括累及面部和躯干的广泛性痤疮,一般治疗抵抗或反复发作的痤疮、但应注意勿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时应用。在应用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同时,应考虑到其副作用-生育问题。异维A酸的致畸作用是肯定的,口服后一个月内严禁患者献血给孕妇。女性服药两年内应避孕。异维A酸对男性精子无影响。女性激素或抗雄激素治疗仅用于女性患者,有如下表现时可考虑用于血清雄激素水平正常的女性:面部下方存在持久的炎性丘疹、结节;月经期发作或加重。主要药物有口服避孕药、环丙孕酮、炔雌醇、安体舒通,丹参酮。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雄激素分泌、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主要用于爆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项部瘢痕疙瘩性痤疮、面部脓皮病等。非药物治疗方面有很多手段,如激光、光动力疗法(PDT)、强脉冲光(IPL)、射频(RF)等技术都应用于痤疮的治疗或者痤疮后疤痕的修复。总之,对痤疮的治疗,不应使用单一治疗方法。将药物和非药物的治疗方式相结合,是目前痤疮治疗的新趋势。联合治疗的药物不必同时停药,应常规考虑进行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外用维A酸是维持治疗的首选,推荐疗程为6个月,口服药物可选择解毒降火的中药维持4~6周。

疗效评价:

痊愈:丘疹、脓疱消退,囊肿明显缩小或消退,炎症过程消退。

显效:丘疹、脓疱消退,囊肿缩小,炎症过程消退75%以上。

有效:丘疹、脓疱消退,囊肿缩小,炎症过程消退25%~75%。

无效:丘疹、脓疱消退,囊肿缩小,炎症过程消退少于25%,或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然而,临床治疗中有些问题常影响痤疮的治疗效果,(1)医患对痤疮不够重视,认为痤疮是一种在青春期发生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无需治疗。(2)选择治疗药物缺乏针对性,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炎药,对丙酸棒状杆菌无特异性作用,反而造成医源性耐药,影响疗效。(3)治疗缺乏系统性:有的医师仅给患者使用外用药物,忽略了内服药物的重要性,或仅给内服药物,不使用局部外用药物,导致治疗缓慢、易复发。(4)不注意药物的刺激反应及对皮肤屏障的破坏: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如:硫磺洗剂、维甲酸、过氧苯甲酰凝胶等,均有一定的刺激性,常常引起或加重皮肤屏障的破坏,出现皮肤红斑、干燥、脱屑、瘙痒等不良反应,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影响疗效。(5)不注重痤疮临床分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千篇一律用药,轻型痤疮及重型痤疮的治疗用同样药物,影响疗效。(6)缺乏维持治疗的理念:痤疮是一种容易复发,与遗传有关的皮肤病,患者接受治疗1至2周后,皮损开始好转,就停止用药,使痤疮再发。(7)忽略诱发因素:日晒、辐射、贪吃甜、辣、腻食物,便秘,缺少睡眠等,不用温水洗脸,均可使痤疮皮损诱发和加重。

痤疮在早期应该积极治疗,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应该早期治疗,否则,容易引起囊肿、结节的发生,留下疤痕,影响美观。医生应指导患者树立治疗观和系统的治疗理念,早期就诊,并坚持足够疗程。患者治疗1-2周后,皮损开始好转,此时叮嘱患者不要停止用药,否则痤疮将会再次复发。轻型痤疮通常需要治疗1-3个月,重型痤疮3-6个月,因此医生要嘱咐患者对治疗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坚持足够疗程,并要维持和巩固。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快,起居宜尽可能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勿便秘。合理饮食,少食辛辣、油腻、甜食品;每天用温水、香皂或洗面奶洗脸2~3次;时间在30秒,化妆品以水性为主,不宜使用油膏类化妆品,忌挤压炎性丘疹、结节和囊肿。

综上所述:痤疮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病程长,易复发。其发病的遗传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在治疗痤疮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痤疮的临床分级进行综合治疗,并维护好皮肤的屏障,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进行痤疮的分级治疗和研究,提高痤疮的治疗效果,还人们美丽的容颜。

参考文献

[1]虞瑞尧.青春痘诊断治疗与预防思考[A].2004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2]顾文涛,李龙,穆华,殷炳忠.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A].2003中国中西药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

异维A酸范文篇5

色素增多性皮肤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对色素沉着机理研究的不断总结深入,外用脱色剂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按作用机理将外用脱色剂大致分类综述如下:

一、酪氨酸酶(TYR)活性抑制剂

TYR是黑素生成的关键酶,对TYR活性的调节,可直接影响黑素的合成。

氢醌:氢醌是最常用的脱色剂,它对TYR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它能有效的治疗各种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常用浓度为1.5%-4%[4],但过度使用会产生褐黄病[2]。Amer等[3]用4%的氢醌霜和广谱遮光剂联合治疗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和雀斑(疗程12周),好转及显著好转分别为89.5%、75%和44.4%。氢醌还可以与维A酸和(或)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黄褐斑[4,5]。值得注意的是,氢醌有高度诱发突变及细胞毒作用[1]。

Bolognia等[6]用黑素瘤细胞(melanomacell)株研究发现DL-buthioninesulfoximine(BSO)或胱胺与氢醌合用增强醌对TYR活性或黑素形成的抑制作用。5%的BSO与2%或4%的氢醌合用对C57BL鼠的痛部皮肤的毛发色素具有协同减退作用。Bolognia等认为将来可能会用BSO/氢醌或胱胺/氢醌治疗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皮肤病。

熊果甙[7]:熊果甙是从植物熊果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它是一种安全而温和的外用脱色剂。在非中毒浓度下它对TYR活性有可逆的抑制作用,但对TYR的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临床上用3%的熊果甙洗剂、霜剂等对28例黄褐斑患者进行了试验性治疗,每日2次。3个月后皮损面积减少,着色变淡,好转及显著好转率为71.4%。

氢醌-α-糖甙[8]:该化合物对TYR活性的抑制能力与熊果甙极相似。外用氢醌-α-糖甙或熊果甙均能使豚鼠的黑素合成减少80%左右。

曲酸:曲酸是TYR活性抑制剂[2,9]。Garcia等[2]用5%果酸/2%曲酸凝胶和5%果酸。2%氢醌凝胶以脸部双侧作对比观察,治疗了39例黄褐斑患者,疗程为3个月。结果色素强度平均减少了58%。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均可用于治疗黄褐斑。

甲基龙胆酸盐[1]:甲基龙胆酸盐是植物龙胆的成分之一,它可选择性抑制TYR活性。尽管它的作用强度比氢醌弱,但它在浓度<60mg/ml时对活的黑素细胞的黑素的起始合成阶段即有抑制作用,而且无细胞毒及诱发突变作用。它被认为是一种极可能替代氢醌的新的脱色剂。目前甲基龙胆酸盐及其衍生物的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L-抗环血酸-2-磷酸镁(VC-PMG)[10]: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通过减少邻醌类物质而抑制黑素的产生,可能黑素形成的多个氧化步骤有抑制作用。由于维生素C水溶液状态中不稳定,后来合成出VC-PMG。VC-PMG在肝或皮肤中被水解成维生素C而发挥药理作用,它直接或间接抑制黑素形成。用KHm-1/4人黑素瘤细胞与1%VC-PMG培养3天,黑素形成被抑制约48%±5%,而对细胞的生长只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临床上用10%的VC-PMG霜治疗了34例黄褐斑、雀斑等患者,结果表明、19例患者有效或较有效。

壬二酸[11]:实验室和临床试验表明、壬二酸对功能亢进的黑素细胞的TYR活性、线粒体酶和(或)DNA的合成均有抑制作用,对很多色素增多性疾病有治疗作用。Graupe等治疗了5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组单用20%的壬二酸霜,另1组将20%的壬二酸霜与0.05%维A酸霜联用,疗程6个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使用广谱遮光剂。结果表明,20%的壬二酸霜不管单用还是与0.05%维A酸霜联用,好转及显著好转率均达到73%左右,但联用,好转率(34.8%)明显优于单用组(5.3%),而且前3个月的色素沉着的减退作用也明显快于单用组。患者对两种治疗方法的耐受性一般都很好,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皮质类固醇:Kanear等[12]用0.05%的丙酸氯倍他索霜与遮光剂联合治疗了19例黄褐斑患者。其中3例因出现局部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于第4周终止治疗,另7例使用6-8周后色素清除率即达80%-90%。但疗效不巩固,停药4-6个月后又恢复原状。皮质类固醇的脱色机制不甚明了。有人认为它能阻断TYR[13],Kanwar等则用皮质类固醇可能抑制黑素细胞的代谢产物的分泌而对黑素细胞无破坏作用的观点解释其疗效短暂的原因。由于皮质类固醇具有见效快的优点,该作者提出先用皮质类固醇治疗8周。再用其它脱色剂维持治疗的设想[12]。

Feldamycin[14]:这是从Streptomycescaluas中分离出来的新的脱色剂。Feldamycin对鼠B16黑素瘤细胞的黑素聚集有抑制作用,其IC50为5μFeldamycin对TYR活性无直接抑制作用,对TYR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也无影响,但它能增加对TYR的糖基化修饰(该糖基化修饰程度越高,TYR活性就越低)。Feldamycin是一种新型脱色剂的结构原型,由此合成出的系列类似物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蔷薇科植物提取物:Matsuda等[15]对38种蔷薇科植物的叶的5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脱色剂筛选。其中樱花和大叶佳樱对TYR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500μg/m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80.6%和79.3%。樱花和大叶桂樱对多巴色素自动氧化生成黑素的环节也具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00μg/ml,樱花、大叶桂樱、曲酸(对照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4.1%、30.1%、56.4。另外,大叶桂樱对B16鼠黑素瘤细胞的TYR活性及黑素含量也有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大叶桂樱的提取物可用作皮肤增白剂。

另外,半胱氨酸、4-硫代雷琐辛、3-氨基酪氨酸、5-羟基-2-2羟甲基-γ-吡啶酮、长春花及甘草提取物等也具有抑制TYR活性的作用[8,9]。

二、兼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的TYR活性抑制剂

有些脱色剂除了能抑制TYR活性外,还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黑素生成被自由基所驱动,所以自由基清除剂可能会抑制黑素生存,具有皮肤增白作用的生育酚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就是公认的自由基清除剂[9]。

小构树素F[9,16]:小构树素F(KazinolF)是从植物小构树根皮中提取出来的,其化学结构为5-[3-]2,4-二羟基苯基)丙基]-3,4-二(3-甲基-2-丁炊烯基)-1,2-苯二酚,它对TYR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维生素C、曲酸及氢醌作比较,其IC50分别为0.396、70、10和5.5μg/ml.小构树素F还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与α生育酚、维生素C作比较,SC50(清除50%自由基所需的浓度)分别为6.7、9.5、3.3μg/ml。小构树素F能减退豚鼠皮肤的色素,对人类皮肤无激惹现象,它是一种发展前景非常乐观的脱色剂。

杨梅提取物:Matsuda等[17]发现杨梅叶和皮的50%乙醇提取物在500μg/ml浓度下对TYR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70%和73.7%,对照组曲酸(10μg/ml)的抑制率为98.5%。从杨梅的叶中分离出3个黄酮醇化合物(槲皮素、杨梅树皮素及杨梅树素-3-O-鼠李糖甙),其中槲皮素抑制TYR活性的能力最强,浓度在50μg/ml时,其抑制TYR率达67.7%。两种杨梅提取物还具有SOD样作用,在50μg/ml浓度时,对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所产生的超阴离子的抑制率为70%-80%。结果提示,杨梅叶和皮的提取物可以作为皮肤增白剂使用。

熊果属植物提取物:Matsuda等[18]对6种熊果属植物叶的50%乙醇提取物研究后发现它们均有抑制TYR活性的作用,其中Arctostaphylospatula和A.viscida提取物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32.9和144.2μg/ml,对照组熊果甙>5.0mM,曲酸为0.0207mM。此外,该两种提取物还具有很强的SOD样作用,其IC50分别为15.8和16.0mg/ml,对照组熊果甙>l0.05mM,SOD为0.02U/ml。结果表明,熊果属植物(尤其是A.patulat和A.uiscida)叶的提取物可用于皮肤增白。;

三、遮光剂

紫外线是引起黑素增加的因素之一,其中又以中波红外线(UVB)最为重要[1,19]。UVB会使活性氧组分增加[13],黑素合成能力增加。遮光剂具有吸收、散射及反射紫外线的能力,能减少上紫外线的有害影响[9,19],它常与其它脱色剂联合治疗色素增多性皮肤病[3,5,11,12,21]。遮光剂包括物理遮光剂和化学遮光剂两大类。近年来,遮光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遮光剂方面。

对氨基苯甲酸(PABA)酯类[19]:PABA能选择性吸收UVB,其主要优点是能透过角质层和作用持久,但对衣物着色,且引起皮肤干燥、紧张、刺痛感甚至产生过敏等副作用。通过对PABA的酯类衍生物的研究,筛选出Padimateo,该化合物对衣服不着色,很少发生接触性皮炎,而且制剂的相容性特别好,它是目前美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化学遮光剂。

肉桂酸酯类[19]:肉桂酸酯类能选择性吸收UVB。2-乙基已基对-甲氧基因肉桂酸酯为欧洲最常用的肉桂酸酯,一般浓度为2%-2.5%.

邻氨基苯甲酸酯类[19]:能选择性吸收长波紫外线(UVA)。主要包括邻氨基苯甲酸孟基酯和高孟基N-乙酰邻氨基苯甲酸酯等。

二苯甲酮类[19]:该类化合物主要有二羟苯甲酮、sulisobenzone和羟苯甲酮等。它们主吸收UVA。为了扩大波谱吸收范围,邻氨基苯甲酸酯类和二苯甲酮类化合物通常与肉桂酸酯类联合使用。

褪黑激素:最近,Dreher等[22]报道了褪黑激素,α生育酚、维生素C合用对人体皮肤具有保护作用,又有遮光作用,褪黑激素既有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又有遮光作用;α生育酚具有抗氧化、紫外线的作用;而维生素C则具有再生生育酚的功能。据此褪黑激素(尤其是上述三者合用)可能会成为新的遮光剂。

四、黑素细胞毒类

4-羟基苯甲醚:该化合物可能是通过选择性地引起黑素细胞中毒而引起脱色作用。单用时需要较高浓度,对皮肤刺激较大。Nair等通过两种Yucatan微型小猪色素过度沉着模型的研究,发现低浓度的4-羟基苯甲醚(4%)和维A酸(0.01%)在治疗皮肤色素过度沉着时有协同作用。产生协同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很有可能不只是一种作用机制参与。

N-乙酰基-4-S半胱胺基酚(NASC)[4]:与氢醌相比,NASC具有性质稳定、疗效好、对皮肤刺激少等优点。它对活动性黑素细胞具有毒性作用,但休眠期的黑素细胞及黑素细胞前体增色无此作用。临床应用4%NASC水包油霜剂疗`12例黄褐斑患者,结果8%完全消失,66%明显改善,25%中等程度改善。

五、影响黑素的输送与消除类

维A酸:维A酸对表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具有文学广泛的作用。它可加速细胞的更替,减少表皮通过的时间,从而使黑素细胞的黑素体不能有效的输送到角朊细胞中,导致色素沉着减轻。用高浓度(0.25%)的全反式维A酸溶液治疗了50例色素增多症、黄褐斑等患者,经典的高分辨相显示第4周色素沉着开始减轻。在常规浓度下(0.01%-0.1%)起效非常缓慢[24]。临床上常与其它脱色剂联合使用[4,5,11,23]。

亚油酸和α亚麻酸[20]:不饱和脂肪酸对由UVB诱导产生的棕色豚鼠皮肤的过度色素沉着具有增白作用。在使用前后,用比色计测定过度色素沉着部分的L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亚油酸的作用强于α亚麻酸。而用B16黑素瘤细胞试验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对TYR和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同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键的数目成正比,即α亚麻酸的作用比亚油酸强。在加入生育酸对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可能同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键易被氧化的性质有关。研究还发现亚油酸、α亚麻酸都能加速角质层的更替,其中亚油酸的作用比α亚麻酸强,这可部分解释为什么亚油酸的增白作用会超过α亚麻酸的作用。

另报道,胎盘蛋白、壬二酸等也有加速消除黑不经的作用[9]。

六、化学剥脱剂

果酸:果酸有加速皮肤更替的作用[2]。低浓度的果酸有降低表皮粘合力的作用,高浓度时则引起松解,通过创伤表皮再形成能去除色素沉着和表皮损伤[1,21]。Lim等[21]对1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患者脸部双侧均用含10%果酸及2%氢醌的霜剂外搽,其中一侧加用果酸(20%-70%)行剥脱治疗,结果表明含10%果酸及2%氢酯的霜剂对黄褐斑有改善作用,加用果酸剥脱疗法一侧效果更好,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该作者认为果酸剥脱术可用于黄褐斑的辅助治疗。

Jessner溶液:Jessner溶液为含雷琐辛、水杨酸及乳酸的乙醇溶液[25]。Lawrence等[5]用Jessner溶液和0.05%维A酸及4%的氢醌联合治疗了16例黄褐斑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遮光剂。剥脱治疗开始前用0.05%的维A酸治疗(晚间使用)1-2周,然后用剥脱剂连续脱3次,每月1次,左脸用Jessner溶液,右脸用70%的果酸作阳性对照。间隔期间(结痂后)外搽0.05%维A酸,每日1次及4%氢醌,每日2次。治疗前平均黄褐斑的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为13.7±9.44,治疗后该指数下降为5.09(P=0.0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七、其它

另报道,蛋白激酶抑制剂(如tranexamicacid)、蛋白多糖、紫芝及Ganoderma的提取物、甘草酸、半胱氨酸等对皮肤也有增白作用[8]。

八、结语

近年来,国外对外用脱色剂的研究的发展很快,特别是一些新的天然产物和已各有脱色剂的衍生物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研究和开发出有特色的天然外用脱色剂。另外,临床上渐倾向于联合使用多种脱色剂治疗色素增多性皮肤病。

参考文献

DooleyTPetal.DermatolTrea,1997;8:275-279

GarciaAetal.DermatolSurg,1996;22:443-447

AmerMetal.InTJDermatol,1998;37:433-453

JimbowKetal.ArchDermatol,1991;127:1528-1534

LawrenceNetal.ArchDermatol,1997;36:589-593

BologniaJLetal.BrJDermatol,1995;133:349-357

MaedaKetal.JPharmacolExpTher,1996;276:765-769

FoxC.CosemticsToiletries,1997;112(7):67-84

LeeO-eticsToiletries,1995;110(10):52-56

KameyamaKetal.JAmAcadDermatol,1996;34:29-33

GraupeKetal.JDermatolTreat,1996;7:235-237

KanwarAJetal.Dermatology,1994;188:170

NordlundJJ,DermatolClin,1988;6:185-192

异维A酸范文篇6

1名称、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和代谢[1,2]

他扎罗汀(tazarotene)即乙炔维A酸(acetylenicretinoid),商品名炔维(中国重庆华邦),分子式C21H21NO2S。

他扎罗汀的分子以直线状三键取代原单双键多烯链,形成坚硬的双芳香基乙炔结构,只能适用于某些维A酸受体,因其没有异构体,不会引发潜在的不同维A酸受体的活动,该药在结构设计上将原分子中游离羧酸部分用乙脂前体药的形式代替,后者在局部效应和毒性模型中显示有较好的治疗指数。结构中引入烟酸,以保证他扎罗汀乙脂迅速代谢成亲水性游离酸(他扎罗汀酸)的形式,从而避免药物在体内积蓄及嗜脂性维A酸类药半衰期长的问题。将硫原子引入嗜脂环,以利于分子适当的被细胞色素同工酶快速代谢成硫的氧化型,即亚砜和砜。这种氧化途径使药物在体内迅速代谢,活性消失。

2作用机制[3,4]

2.1受体选择性他扎罗汀通过活化细胞核受体调节基因转录引发生物学作用。该药是前体药不与维A酸核受体结合,其活性代谢产物(他扎罗汀酸)与二种维A酸受体(RAR-β,RAR-γ)有高度亲合力并激活靶受体,但不与任何维A酸X受体(RXRs)结合,特殊的受体选择性使生物学介导途径专一,可避免较广泛的药理作用而引起的副作用。

2.2对基因转录的作用活化的他扎罗汀酸—受体复合物与靶基因启动因子区域维A酸反应素(RARE)结合,而使之活化直接调节基因转录(直接作用);同时也与核转录因子蛋白(如致癌蛋白AP1,核因子白介素6NF-IL6)结合,负向调节(间接作用)这些因子在多种增生和炎症性疾病中上调,药物对基因直接、间接作用是其抗增生和抗炎症的主要作用机理。

2.3治疗银屑病的机理[5]针对银屑病三个主要发病因素,他扎罗汀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异常,改善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促进炎症消退。具体表现为用药后下调细胞分化标志物(TGase-K,MRP-8,SKALP,Involucrin)从而降低过度分化;明显抑制细胞增生标志物(EGF-R,TGF-α,ODC,AP-1);降低炎症标志物(IL-6,ICAM1,HLA-DR)的表达;上调他扎罗汀诱导基因(TIG-1,2,3)从而发挥抗增生作用,其中TIG-3[6]是一种新的肿瘤抑制蛋白,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终末分化作用。

2.4治疗痤疮的机理他扎罗汀治疗寻常性痤疮的基础原理:

①直接抗炎作用:改善过度角化,抑制白细胞活性和早期炎症因子及介质的释放以及免疫调节中转录因子的表达,可做一线药治疗炎症性痤疮。

②间接作用[8]:调节痤疮异常角化所致的毛囊皮脂腺导管栓塞,进而溶解微粉刺,抑制其发展成粉刺(非炎症性痤疮)。这种内环境的改善不利于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了化学趋化因子的释放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防止粉刺破裂成为丘疹或脓疱(炎症性痤疮)。

他扎罗汀凝胶在治疗银屑病时偶有皮肤刺激性,这使许多医生仍未将其用于痤疮的治疗[9],实际上药物在不同疾病时耐受性也有所不同。早期治疗银屑病时,角质层裂隙及微小裂纹增加了药物透入和刺激倾向,继续治疗随皮损改善,刺激性趋于下降(临床证实相关刺激第1,2周达到最高,随后下降)。而痤疮好发部位具有高密度皮脂腺,皮肤较油润,屏障功能未受损害,对局部刺激的敏感性较低。1997年FDA准许0.1%他扎罗汀凝胶用于面部寻常性痤疮的治疗,临床疗效及耐受性观察显示:0.1%他扎罗汀凝胶优于0.1%全反式维甲酸(维A酸)凝胶[10]及0.1%阿达帕林(达芙文)凝胶[11]。

3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1]

3.1药代动力学他扎罗汀药代动力学有三个特点:①透皮吸收甚少,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低于1%被吸入血液,大部分药物存留在皮肤产生作用。②药物在血液中迅速(1.8min)被脂酶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他扎罗汀酸,再进一步氧化成亚砜、砜以及更极性化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它们的半衰期为17~18h。他扎罗汀酸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大于99%,在脂肪中无蓄积。③排泄迅速,体外放射性标记显示,用药后2~3天尿检阴性,粪便清除高峰为2~5天,7天药物已全部清除体外。

3.2安全性他扎罗汀长期应用无口服维A酸类药物对血脂、主要脏器、骨骼的副作用,经测试其血浆浓度低于内源性维A酸类物质及全反式维A酸、达芙文,无接触性过敏、光毒性及光变态反应,无致癌及致突变作用。动物皮肤试验未见致畸作用,但长期、大量服用(毒理实验)可致畸。FDA建议育龄妇女用药应避孕。

三期临床观察外用药可产生轻、中度皮肤刺激作用,如瘙痒、灼热感、红斑、脱屑、干燥,这些反应与用药剂量、剂型有关,不持久,可耐受。为减少局部刺激性,外用药勿超过体表面积20%,对生殖器和皱褶部位以0.05%浓度制剂先试用,或以0.05%浓度制剂隔日晚间1次开始,逐步增加至0.1%浓度每晚1次,或选用刺激性较小的霜剂[12]。治疗痤疮可用短时接触治疗[13],临床观察每晚1次用药30sec~5min,治疗成功率为64%(0.1%凝胶)。治疗银屑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和他扎罗汀凝胶早晚各搽1次[14]。

4临床应用

4.1银屑病自从1997年FDA准许0.05%和0.1%他扎罗汀凝胶用于治疗轻、中度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以来,该药广泛用于银屑病治疗。临床早期观察660例用凝胶及近期1303例用霜剂治疗结果显示[12]:用药1周见效,4周明显有效,12周达峰值。治疗成功率:凝胶52%(0.05%)~70%(0.1%),霜剂50%(0.05%)~60%(0.1%);局部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凝胶为12.6%,霜剂为7%;停药后持续疗效凝胶为8周,霜剂为12周。0.1%制剂比0.05%起效迅速,但局部刺激性强,停药后缓解期低浓度制剂长于高浓度制剂。提示以高浓度凝胶快速见效,再以低浓度霜剂维持疗效为最佳选择,或根据皮损部位、严重程度优选相应浓度的制剂。

他扎罗汀凝胶(1次/d)与肤轻松霜剂(2次/d)外用,在改善银屑病鳞屑斑块方面疗效相当,后者在改善红斑方面优于前者。他扎罗汀与高效及中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14]可增加总体疗效,延长缓解期(单纯外用缓解时间比皮质类固醇激素及钙泊三醇长),增加了对鳞屑和红斑的效力,减轻了局部刺激作用(50%),减少了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急性耐受、停药反跳及皮肤萎缩程度。0.1%凝胶(晚间1次)与0.1%莫米松软膏(早晨1次)合用可获得最佳疗效及耐受性。该药与17种药物配伍性研究显示:2周后降解最少(小于10%),一般无不良反应,不影响其化学稳定性。0.1%凝胶在治疗甲银屑病[15]中有较好的耐受性,明显减轻甲剥离。该药能改善慢性斑块型银屑病PUVA光化学治疗效果,0.5%凝胶副反应较低,基于他们UVA剂量剩余作用,有助减少PUVA治疗中可能的长期损害。

[NextPage]

4.2痤疮他扎罗汀凝胶用于治疗面部轻、中度寻常性痤疮安全、可靠、耐受性好。临床观察比较三种0.1%浓度药物治疗痤疮12周显示[10,11]:他扎罗汀有效率为78%,达芙文为52%,维A酸为49%。他扎罗汀可明显减少非炎症性和炎症性皮损,在暂短的局部刺激反应方面,达芙文小于他扎罗汀,后者又小于维A酸。他扎罗汀凝胶与克林霉素洗剂联合应用[16],有效率优于单用他扎罗汀凝胶治疗;在减轻炎症方面,他扎罗汀和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凝胶联合使用,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配方。虽然他扎罗汀加克林霉素或他扎罗汀加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的联合使用能减轻其单一治疗的副作用,但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在减轻非炎症皮损方面,他扎罗汀凝胶单一治疗优于上述任何联合用药方案。提示优化方案为:非炎症性痤疮首选他扎罗汀单一治疗;炎症性痤疮联合用药。

4.3角化异常性疾病[4]他扎罗汀凝胶可有效治疗、改善角化过度、异常性疾病,如:毛囊角化病、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层板状鱼鳞病、寻常性鱼鳞病、黑棘皮病等。

4.4毛囊皮脂腺疾病、表皮肿瘤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4]近年有报道他扎罗汀用于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痤疮样皮炎、嗜酸细胞性毛囊炎、老年粉刺、小棘毛壅症;粉刺痣、线状疣状痣、疣状角化不良瘤;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扁平苔藓、口腔肥厚型扁平苔藓[17]。

4.5日光性损伤[18]24周临床实验采用0.1%他扎罗汀霜剂1次/d治疗563例面部日光性损伤,包括:细皱纹、斑状色素沉着、着色斑、弹性纤维变性、毛孔增大、不规则色素脱失、触摸粗糙、皮纹增粗、毛细血管扩张以及光线性角化病。结果显示明显减轻上述多种体征,总治疗成功率为50%,他扎罗汀酸血浆水平低于内源性维A酸标准。

4.6皮肤癌前期病变及皮肤T细胞淋巴瘤初探免疫缺陷(AIDS)、应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增加了产生皮肤癌前期病变(日光性角化、Bowen病)[19]的危险性。应适当防护皮肤的紫外线照射,严密观察,早期发现潜在的恶变损害。维A酸类药物(维A酸、他扎罗汀、达芙文)及5-Fu霜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癌前期病变,效果尚不肯定。FDA已准许应用口服倍克洛汀(bexarotene:RXRseletiveretinoid)治疗各期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MF,Sezary综合征)[20],口服剂量在300mg/m(2)/d,总体治疗反应率可达48%。局部皮损外用凝胶,同时结合系统检测及系统治疗。

5展望

维A酸类药物未来研究的基本策略是要解决新类似物的受体亚型及功能选择性问题,随着分子水平研究的进展,新一代具有受体选择性(RAR相对RXR和RAR亚型)和功能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正性和负性基因调节因子)的维A酸类药物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适用于独特疾病的应用并改善治疗指征。多种受体—功能选择性维A酸类药物的发展会在治疗银屑病、痤疮,毛囊皮脂腺、丘疹鳞屑性、光线性皮肤病,肿瘤,Kaposi肉瘤,CTCL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扎罗汀与卤倍他索、钙泊三醇、焦油类等联合用药时,变化性及稳定性研究尚未成熟,有待发展。开拓本药新的适应症、最佳联合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enterA.Pharmacokineticsandsafetyoftazarotene[J].JAmAcadDermatol,2000,31-35.

[2]HardmanJG,LimbirdLE,GilmanAG,etal.Goodman&gilman’sthe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cs[M].10th.ed.McGrawHillCompanies,2001,1802.

[3]ChandraratnaRAS.Tazarotene:thefirstreceptorselectivetopicalretinoidforthetreatmentofpsoriasis[J].JAmAcadDermatol,1997,37:14.

[4]ZouboulisCC.Retinoidswhichdermatologicalindicationswillbenefitinthenearfuture?[J].SkinPharmacolApplSkinPharmacol,2001,14(5):303-15.

[5]DuvicM,AsanoAT,HagerC,etal.Thepathogenesisofpsoriasisandthemachanismofactionoftazarotene[J].JAmAcedDermatol,1998,39:129-133.

[6]SturnioloMT,DashtiSR,DeucherA,etal.AnoveltumorsuppressorproteinpromoteskerationcyteterminaldifferentiationviaactivationoftypeItramsglutaminase[J].JBiolChem,2003,28:278(48):48066-48073.

[7]WolfJEJr.Potentialantiinflammatoryeffectsoftopicalretinoidandretinoidanalogues[J].AdvTher,2002,19(3):109-118.

[8]ShalitaRA,ChalkerAK,GriffithRF,etal.Tazarotenegelissafeandeffectiveinthetreatmentofacnevulgaris:amulticenter,doubleblind,vehiclecontrolledstudy[J].ClinTher,1999,63:349-354.

[9]KakitaL.Tazaroteneversustretinoinoradapaleneinthetreatmentofacnevulgaris[J].JAmDermatol,2000,43:51-54.

[10]LeydenJJ,TanghettiEA,MillerB,etal.Oncedailytazarotene0.1%gelversusoncedailytretinoin0.1%microspongegelforthetreatmentoffacialacnevulgaris:doubleblindrandomizedtrial[J].Cutis,2002,69(2):12-19.

[11]WebsterGF,GuenthorL,PoulinYP,etal.Amulticenter,doubleblind,randomizedcomparisonstudyoftheefficacyandtolerabilityofoncedailytazarotene0.1%gelandadapalene0.1%gelforthetazaroteneoffacialacnevulgaris[J].Cutis,2002,69(2):4-11.

[12]GeraldD,WeinsteinMD,JohnYM,etal.Tazarotenecreaminthetreatmentofpsoriasis:twomulticenterdoubleblind,randomized,vehiclecontrolledstudiesofthesafetyandefficacyoftazarotenecream0.05%and0.1%appliedoncedailyfor12weeks[J].JAmAcadDermatol,2003,48(5):760-767.

[13]BershadS,KranjacSG,ParenteJE,etal.Successfultreatmentofacnevulgarisusinganewmethod:resultsofarandomizedvehiclecontrolledtrialofshortcontacttherapywith0.1%tazarotenegel[J].ArchDermatol,2002,138(4):481-489.

[14]GreenL,SadoffW.AClinicalevaluationoftazarotene0.1%gel,withandwithoutahighormidhighpotencycorticosteroid,inpatientswithstableplaquepsoriasis[J].JCutanMedSurg,2002,6(2):95-102.

[15]ScherRK,StillM,ZhuYI.Tazarotene0.1%gelfingernailpsoriasis:adoubleblind,randomized,vehiclecontrolledstudy[J].Cutis,2001,68(5):355-358.

[16]DrealosZD,TanghettiEA.Optimizingtheuseoftazaroteneforthetreatmentoffacialacnevulgaristhroughcombinationtherapy[J].Cutis,2002,69(2):20-29.

[17]PetruzziM,DeBenedittisM,GrassiR,etal.Orallichenplanus:apreliminaryclinicalstudyontreatmentwithtazarotene[J].OralDis,2002,8(6):291-295.

[18]PhillipsTJ,GottliebAB,loweNJ,etal.Efficacyof0.1%tazarotenecreamforthetreatmentofphotodamage:a12monthmulticenter,randomizedtrial[J].ArchDermatol,2002,138(11):1486-1493.

异维A酸范文篇7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cutaneousamyloidosis,PCA)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代谢紊乱和免疫反应均有一定关系[1]。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科近期用奥深软膏治疗PCA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07年1月-2008年2月到我科门诊就诊的PCA患者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5岁,平均52±7.1岁;病程最长28年,最短半年,平均10±3.3年。均具典型皮疹,斑疹型29例,主要表现为肩胛间区的棕色波纹状斑点,苔藓型38例,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下肢胫前部的苔藓样丘疹,部分泛发于腰背部、大腿,混合型11例,包括以上两种表现;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1例,两组年龄、病程、皮疹类型差异均无显著性,具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个月未用外用药治疗,治疗前3个月未进行系统性治疗。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每日早晚外用奥深软膏(复方氟米松软膏,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15g/支)2次,轻轻揉搓3min,疗程4周;对照组每日早晚外用恩肤霜(0.05%丙酸氯倍他索霜,广东顺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g/支)2次,轻轻揉搓3min,对四肢皮损肥厚者晚上涂药后用保鲜膜封包,晨起取掉,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进行临床评分,计算疗效指数,并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药物。

1.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皮损部位的角化程度、皮疹形态、颜色及瘙痒程度评分,每项按无、轻、中、重评为0、1、2、3分,将4项得分相加,即患者的临床评分。根据患者临床评分的下降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为61%~94%;有效:疗效指数为21%~60%;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2治疗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疗效统计结果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1两组患者治疗4周的疗效比较注:χ2=3.964,P=0.046<0.05

3讨论

PCA临床较常见,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上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往往疗效不佳,易复发。近年有报道口服异维A酸、雷公藤多甙治疗PCA[2,3],疗效较好,但因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疗程长而影响推广使用,还有报道用皮肤磨削术治疗本病者[4],也因技术条件所限不利于推广。多年的经验证明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外用或局部注射确炎松A治疗PCA是有效的,但是一般认为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越强,其副作用也越大,长期外用易产生激素依赖和副作用,如何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如林沃沂用肤轻松霜加苯海拉明、水杨酸制成复方肤轻松霜治疗PCA[5],崔成军等[6]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皮肤丘疹型淀粉样变取得满意疗效。0.05%丙酸氯倍他索霜是传统的超强效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之一,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的疗效肯定,但因长期使用易引起局部及全身副作用而限制其广泛使用。奥深软膏是国内新近上市的由0.02%的中效糖皮质激素氟米松和3%的水杨酸组成的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研究证明该药治疗湿疹皮炎类疾病有肯定的疗效[7]。我们用其治疗PCA,并与传统药物超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0.05%丙酸氯倍他索霜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考虑原因有以下几点:(1)氟米松是在地塞米松结构的基础上经过C6位的卤化和C21位的酯化改造而成,其结构特点使得药效增强,能快速渗透进皮肤却不易经皮吸收产生全身副作用,并且在极低浓度即可产生疗效。(2)水杨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有角质促成、角质松解作用,而且有抗真菌、抗细菌、保湿止痒作用,有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激素与水杨酸合用,水杨酸可大大增加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穿透率,与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相比,水杨酸能提高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穿透率近3倍[8]。(3)奥深的基质促使氟米松的快速释放、溶解和渗透,增加疗效,此外软膏剂型的封包作用,也促进药物局部吸收。由于观察时间短,观察病例数有限,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总结。总之,奥深的药理特点符合理想外用激素的标准,奥深软膏高效安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02.

2李雁,彭德荣.异维A酸治疗32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性变临床观察.中国厂矿医学,2005,18(3):239-240.

3陈懿德,程少为,兰东.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与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44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性变临床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4):270.

4李凡,朱小燕,霍亚兰,等.皮肤磨削术治疗皮肤淀粉性变30例.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698.

5林沃沂.复方肤轻松霜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性变36例.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5,(3):23.

6崔成军,朱葆华,党诚一.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皮肤丘疹型淀粉性变疗效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0):871.

异维A酸范文篇8

食品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最为基础性的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检验结果必须是客观的、公正的,不能弄虚作假。

2食品检验技术

2.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主要检测内容有:(1)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如食品中的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食品中的糖精钠的测定,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栀子黄的测定,抗氧化剂的测定,乳酸、柠檬酸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测定等。(2)营养强化剂的测定,如食品中的牛磺酸的测定,维生素A、D、E和维生素K的同时测定,食品中的叶酸、烟酸、泛酸和氨基酸的测定等。(3)保健食品,如芦荟苷、红景天苷的测定,DHEA的测定,异秦皮定的测定,冬虫夏草中腺苷的测定等。(4)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如粮、油、菜中西维因的测定,水果在单甲脒的测定,大豆及谷物在氟磺胺草醚的测定,乳品中速灭威、异丙威的测定等。

2.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以气体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目前在普通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水的450项分析测试项目中,气相色谱法测试项目占125项,占总检测项目的28%,已成为食品检验中必不可少的检验方法之一。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有:(1)食品中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物的测定,如食品中的辛硫磷残留量的测定,稻谷在敌百虫、久效磷残留量的测定,食品中马拉硫磷、氟氯菊酯残留量的测定,水果、蔬菜、谷物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的测定等。(2)食品添加剂含量的测定,如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丙酸钠和脱氢乙酸的测定,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含量的测定等。

2.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它是基于原子对特征光吸收的一种相对测量方法,基本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的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在一定条件下,人射光被吸收而减弱的程度与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由此可得到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主要用于食品中铅、镉、砷、汞、铜、铝和铬等元素含量的测定。此外,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也可用于以上元素含量的测定。

异维A酸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艾易舒注射液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7月~2006年7月诊断为鼻咽癌患者139例,其中观察组69例,对照组70例;两组均使用Varian2300直线加速器及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总剂量70~78eGy/35~39Fx。观察组于放疗同时使用艾易舒注射液,于化疗第1天及最后1天采血,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记录,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艾易舒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放疗相关毒性反应。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治疗。然而,放射治疗往往有严重的放射反应,包括黏膜炎症,口腔难以愈合的溃疡,严重的口干,皮肤红斑等等;放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更可能中断治疗的进程,影响放疗的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从2004年7月~2006年7月使用艾易舒注射液配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患者共69例,并同时设立对照组患者共70例,以评价艾易舒注射液在治疗鼻咽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139例患者皆为我院首治病例,诊断皆经过病理证实;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共69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17人;年龄30~69岁,中位年龄43岁;临床分期Ⅱ期12人,Ⅲ期42人,Ⅳa期15人;低分化鳞癌51人,高分化鳞癌15人,未分化癌3人。对照组共70人,其中男性54人,女性16人;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5岁;临床分期Ⅱ期11人,Ⅲ期41人,Ⅳa期18人;低分化鳞癌49人,高分化鳞癌17人,未分化癌4人。两组间临床资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Varian2300直线加速器x线6mV照射,按常规射野包括鼻咽、颅底和颈部。每周照射5次(周一到周五),每次200cGy。鼻咽部照射总量70~78Gv。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照射总量60~70Gy;预防量50~52Gy。两组照射方法及剂量均相同。治疗组除行放射治疗外,于放疗同时从第1天开始使用艾易舒注射液50m1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每周5天,持续至放疗结束。

1.3观察项目

①近期疗效:根据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标准评定。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OR总

1.4统计学处理

获得数据采用Epidata3:1输入,并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CR21例,PR35例,SD10例。PD3例,OR=81.16%;对照组:CR18例,PR36例,SD12例,PD4例,OR=77.1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生活质量

观察组中生活质量提高共51例(73.91%),生活质量降低2例(2.90%),稳定16例(23.19%)。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共42例(60.00%),生活质量降低6例(8.57%),稳定12例(17.14%)。两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提高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毒副反应

观察组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口腔溃疡方面明显轻于对照组。

治疗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作为一种鼻咽癌放疗的有效辅助用药。

3.讨论

异维A酸范文篇10

[关键词]HBV;抗原表位;抗原性;FHVRNA2载体系统

StudyonAntigenicityofHBVRecombinantEpitope

Abstract:ObjectiveConstructionandExpressionHBVrecombinantepitopeinaforeignepitopepresentingvector,andevalutionofdignosticsensitivityforantiHBswithHBVepitope.MethodsOligonucleotidsencodedtwentyfouraminoacids(aaS124147)whichiswithin"a"antigenicdeterninantweresynthesizedandinsertedintoaforeignepitopepresentingcarrierI3site(FHVRNA2cDNAI3).HBVepitopewasexpressedinaprokaryoticcellularsystem(BL21cell).TheexpressionproductwasanalyzedanditsantigenicitywasfurtherstudiedbyELISAandWsternblotmethodwithchimericproteinascoatingantigen.weusedchimericproteinascoatingantigentotestantiHBswithELISAandWsternblotin58seralsamples.ResultsThechimericproteinreactedwithantiHBsseralspecially.ThedetectionpositiveratioofantiHBsis77.5%and68%respectivelybyELISAandWsternblotwithchimericproteinascoatingantigen,thecontrol''''swas62%.ConclusionHBVepitopeexpressedinaforeignepitopepresentingcarrierpossessedgoodantigenicityanddiagnosticvalue.

Keywords:HBV;Epitope;Antigenicity;FHVRNA2carriersystem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并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而且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迄今,对HBV感染最有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仍是发展疫苗。FHVRNA2载体系统[1]是一个以昆虫小RNA病毒flockhousevirus外壳蛋白为载体的新型抗原表位表达载体,此系统中表达的载体蛋白可自动组装成病毒样颗粒,使插入的外源抗原表位可以暴露在颗粒的表面,保持天然构象和免疫学特性。本研究拟将HBVa抗原表位插入到FHV外壳蛋白上,并对其抗原性及诊断意义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细胞重组质粒DNA大肠杆菌DH5α用于重组质粒pETEDNA的克隆和扩增。大肠杆菌BL21(DE3)用于重组质粒pETEDNA的表达。质粒DNA在含200μg/ml氨苄青霉素的LB或TB培育中生长,FHVRNA2载体系统即重组pETFHV构建见[1]。

1.2HBV抗原表位及重组pETE的构建和表达

1.2.1HBV抗原表位及重组pETE的构建人工合成HBV特异抗原表位E(氨基酸序列:124CTTPAQGNSMFPSCCCTKPTDGNC147)寡核苷酸序列:正向5’GATGCACGACTCCTGCTCAAGGCAACTCTATGTTTCCCTCATGTTGCTGTACAAAACCTACGGATGGAAATTGC3’;反向3’CTACGTGCTGAGGACGAGTTCCGTTGAGATACAAAGGGAGTACAACGACATGTTTTGGATGCCTACCTTTAACG5’,两端为Bsu36I识别位点,与经Bsu36I作用后的重组pETFHVDNA混匀后置室温连接2h,转化DH5α细胞,接种LB平板(200μg/mlAmp)培养。重组质粒pETEDNA经酶切筛选并经DNA序列测定。

1.2.2携带HBV抗原表位的嵌和蛋白的表达重组pET系统中,嵌和蛋白的表达受T7启动子的控制[2]。BL21经重组pETEDNA转化后,在TB培养液中37℃生长16h~18h,细胞经4000r/10min离心沉淀,用超声裂解缓冲液悬浮,超声裂解,裂解液经离心,弃上清,沉淀(包涵体)用8mol/L尿素溶解。

1.2.3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方法见前文[1,3],3,3二氨基苯胺四氢盐酸(DAB)底物试剂为AMRESCO公司产品;第二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物购自华美公司。

1.3HBV重组抗原表位诊断意义评价

1.3.1ELISA检测血清样本固相ELISA检测如前文所述[1],以纯化的嵌和蛋白为包被抗原,每孔100μl(含1μg纯化嵌和蛋白),检测58份乙肝患者血清中抗HBs,与抗HBsELISA检测试剂检测结果比较。阳性判断标准为(检测血清A492底物对照A值)/(阴性血清A492底物对照A值)>2.1。邻苯二胺二氢盐酸(OPD)购自AMRESCO公司;第二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物购自华美公司;乙肝患者血清由昆明市传染病医院收集;抗HBs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公司。

1.3.2HBV重组抗原表位Westernblot检测血清样本方法见前文[3],检测了58份乙肝患者血清样本。

2结果

2.1携带HBV抗原表位的嵌和蛋白的表达FHVRNA2cDNA载体系统即重组pETFHV构建见文献[4],其编码产物是FHV外壳蛋白,三维立体结构已得到精确测定,其上有6个可供外源抗原表位插入的位点[5](见图1)。应用该系统,我们将人工合成HBV抗原表位寡核苷酸序列插入到重组pETFHVDNA上,构建携带HBV抗原表位的重组质粒pETE,经NsiⅠ和NcoⅠ双酶切筛选(见图2)和DNA序列测定无误后转化BL21细胞,高水平表达嵌和蛋白。经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见图3)和Westernblot(见图4)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嵌和蛋白为携带有HBV抗原表位的重组FHV外壳蛋白。

图1FHV外壳蛋白的三维结构:示可供选择的外源抗原表位序列插入位点L1、L2、L3、I1、I2,I3HBV抗原表位氨基酸序列在FHV中插入位点。(略)

图2重组质粒NcoⅠ+NsiⅠ酶切图(略)

2.2携带HBV重组抗原表位的嵌和蛋白在BL21中的表达与鉴定携带HBV抗原表位的重组质粒pETFHVE在BL21(DE3)转化细胞中高水平表达了携带HBV抗原表位的嵌合蛋白FHVE,其分子质量与阳性对照相同,约为45000(等于载体FHV外壳蛋白的分子质量43000加上HBV抗原表位的分子质量)。经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见图3)及Westernblot(见图4)分析结果表明,重组抗原表位显示了抗原性。

图3携带HBVa特异抗原表位的嵌合蛋白SDSPAGE(10%)分析(略)

图4嵌合蛋白的Westernblot分析(略)

2.3HBV重组抗原表位ELISA检测敏感性分析我们用嵌和蛋白为包被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58份乙肝患者血清中抗HBs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7.5%,高于ELISA试剂盒检测的62%。

2.4HBV重组抗原表位Westernblot以嵌和蛋白为包被抗原用Westernblot检测58份乙肝患者血清中抗HBs抗体,检出阳性率为68%。

3讨论

3.1HBVa抗原表位在疫苗及诊断应用研究中的意义根据HBsAgS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将HBV分为9个血清型(即HBsAg亚型)[6,7]:ayw1、ayw2、ayw3、ayw4、ayr、adw2、adw4、adrq-、adrq+。HBVS蛋白第120~第160氨基酸序列是HBV的交叉中和抗原表位即a表位[8],可诱导产生交叉中和抗体,保护成人免受各HBV亚型的感染。本研究进一步表明,HBVa重组抗原表位可与临床不同来源的血清抗HBs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疫苗研究和诊断意义。

3.2新型抗原表位表达载体系统对于抗原表位来说,决定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因素除了氨基酸序列,更重要的是分子的空间构象和呈递给免疫细胞识别的方式。利用FHVRNA2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抗原表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产生了交叉中和抗体[9],并已成功的在该系统中表达了HIV1V3、轮状病毒Vp4抗原表位和HCV抗原表位,并诱导中和抗体和交叉中和体产生[1,10,11]。HBV抗原表位在FHVRNA2载体系统可中高效地表达,并近似天然构象,能被天然抗HBs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以其为包被抗原用ELISA和Weternblot检测抗HBs中检测敏感性与ELISA诊断试剂盒差异无显著性,在HBV诊断试剂和重组抗原表位亚单位疫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codellerEA,TisminetzkySG,PorroF,etal.AnewepitopepresentingsystemdisplayaHIV1V3loopsequencesandinducesneutralizingantibodies[J].Vaccine,1995,13:12331239.

[2]RosenbergAH,LadeBN,ChuD,etal.VectorsforselectiveexpressionofclonedDNAsbyT7polymerase[J].Gene,1987,56:125135.

[3]TowbinH,StaehelinT,GordenJ,etal.Electrophoretictransferofproteinfrompolyacrylamidegelstonitrocellulosesheets:procedureandsomeapplication.Proc.Natl.Acad.Sci[J].USA,1979,76:43504353.

[4]TisminetzekySG,ScodellerEA,EvangelistiP,etal.ImmunoreactivityofchimericproteincarryingtheHIV1epitopeIGPGRAF,correlationbetweenpredictedconformationandantigenicity[J].FEBSLetters,1994,353:14.

[5]FisherAJandJohnsonJE.OrderedduplexRNAcontrolsthecapsidarchitectureofanicosahedralanimalvirus[J].Nature,1993,361:176179.

[6]MagniusLO,etal.AnewvirusspecifieddeterminantofhepatitisBsurfaceantigen[J].ActaPatholMicrobiolScan,1975,83B:295297.

[7]WandsJR,etal.HepatitisBviralantigenicstructure:signatureanalysisbymonoclonalradioimmunoassays[J].ProcNatlAcadSciUSA,1984,81:22372241.

[8]MoynihanJS,DmelloFI,etal.48mersyntheticpptideanalogueofthehepatitisBvirus"a"determinantinducesanantiHBsantibodiesresponseafterasingleinjection[J].JMedVirol,2000,62:159166.

[9]TisminetzekySG.FEBSLetters,1994,3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