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7:01:03

引入法范文篇1

PDCA循环也就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整个管理流程视为一个整体,包括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以保证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并达到计划预期。[3]在此,我们运用PDCA循环法,将整个营销稽查工作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稽查监控风险闭环管控体系(见图2),具体过程如下:

1.计划阶段(P)

对方针和目标进行确定并制定活动计划。营销稽查监控的计划阶段包括监控分析和稽查任务生成。首先按照所设定的监控模型、监控频度对供电质量及应急处置、经营成果、工作质量、数据质量、服务资源等五大业务类的稽查监控主题开展在线监控,并对监控发现的异常问题进行分析筛选,按照设定的稽查频度和工作例日,生成稽查任务。

2.实施阶段(D)

组织落实,责任到人。营销稽查监控的实施阶段包括稽查任务派发、稽查工单派工和稽查任务处理。首先遵循便于工作开展的原则,按稽查监控的主题、单位、部门、岗位以及客户等归并方式,将异常问题进行归类后以工单形式对相关单位(部门)进行派发,接收到稽查工单的相关单位(部门)及责任人应按时限要求及时开展稽查任务处理。对于需要到用户现场进行核查的,应及时进行现场情况核查。对已成事实无法更正的差错,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及防范措施。

3.检查阶段(C)

通过检查,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和效果。营销稽查监控的检查阶段包括稽查问题整改和稽查工单审核。在处理过程中对于需要通过营销业务系统进行问题整改的,应触发相应的业务流程进行整改,对业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纰漏和错误的,应及时进行补救和修正。在稽查问题整改并回复后,应根据设定的审核方式进行全检或抽检,目的是为了监督检查稽查监控工作的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对检查不通过的稽查任务工单退回处理单位(部门)重新处理。

4.处理阶段(A)

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要进行标准化,制定成工作标准,以便以后的执行和推广;对于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营销稽查监控的处理阶段包括稽查任务的审核和归档。首先对稽查任务进行审核,对已处理完成的稽查任务进行归档,归档资料包括稽查过程中产生的稽查任务工单,稽查任务工单回单,稽查任务工单回单审核意见,现场稽查工作单及材料证明等;对未处理完成的稽查任务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稽查。其次,在处理阶段还需要完成营销稽查的溯源整改,这同样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营销稽查溯源整改通过多轮次的“监控→稽查→溯源→整改”反复循环,形成追查根源、限期整改、持续改进的营销业务常态化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营销规章制度完善、营销业务流程优化、营销服务行为规范、营销自动化系统改进。[4]溯源整改过程首先分析产生异常问题的原因,可大致分为政策不明、本单位管理细则不明、政策执行偏差、工作差错、档案问题、规范性问题、客观原因制约、计量异常、客户违约用电、客户窃电等,之后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整改计划,及时完善规章制度、优化营销业务流程、规范营销服务行为、改进营销自动化系统,同时对确定有成效的整改措施,进行标准化,制定成工作标准,在今后的营销工作及稽查工作中进行推广实施。最后,根据稽查过程发现的系统问题对稽查监控系统进行监控阀值和稽查频度的维护。

二、引入PDCA循环的可行性

营销稽查监控业务的开展有多种形式和方法,本文提出引入PDCA循环作为管理营销稽查监控工作的方法,是因为PDCA循环和营销稽查监控自身的特征相一致,处理流程相吻合,它们均包含以下特征(见图3)。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执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部分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5]营销稽查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监控出来的异常问题经过稽查、整改、溯源等一系列处理后,部分异常问题得到了解决,结束了一次的稽查循环,未解决的异常问题或新出现的异常问题则进入下一个稽查循环。

2.阶梯上升

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原地的循环,每一个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就像爬楼梯一样,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营销稽查同样也是一个阶梯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的稽查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解决一部分新的问题,使营销工作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

3.大环套小环,小环促大环

PDCA循环不仅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于整个企业和企业内的科室、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企业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上下或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营销稽查工作也是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个营销稽查体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的PDCA循环,其中任何一项异常问题的稽查整改都可能包含几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包括电费、客服、计量等。各级部门在接到稽查任务派单之后,便形成部门内部的PDCA循环,甚至是班组的PDCA循环,直至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小的班组的稽查监控循环完成,各级部门的稽查监控循环完成,整个公司的营销业务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综上,营销稽查监控的特征及流程与PDCA循环完全吻合,引入PDCA循环作为管理营销稽查监控的工作方法完全可行。

三、结束语

引入法范文篇2

关键词:辩诉交易;司法实践;自侦案件

一、辩诉交易制度的概念分析

辩诉交易这一制度的具体含义是指:检察官和刑事辩护律师在法院开庭审判前对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问题进行协商和讨价还价,检察官通过降低指控或者向法官提出减轻量刑的建议来换取被告人作有罪的答辩。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被告人自己认罪并作有罪答辩。它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把被告人的个人意志引入了国家处于垄断地位的刑事诉讼之中;第二,把市场中的交易规则机制引入刑事诉讼之中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补充机制,进而使传统刑事诉讼制度富有弹性,适应了社会对刑事诉讼效率的需求。

二、我国引入辩诉交易的必要性

首先,从国际范围来看,辩诉交易已经被两大法系所接受,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项具有稳定性的制度,其在实践中显示出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对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从法的效率价值角度来看,有必要在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辩诉交易发端于美国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快速结案,提高诉讼效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沃伦大法官曾说过“用于正式审判所需的人力,物力将会增加一倍,如果辩诉交易的案件从目前的90%降到80%”。我国虽然在诉讼模式以及法律理念和社会制度同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辩诉交易这一制度本身的科学性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成果,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社会制度与环境,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时期,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群体利益的冲突相应增强,犯罪率有所上升,这就导致司法机关办案工作量的急剧上升,在此情况下法律效率被置于突出的位置。基于辩诉交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我国有必要引入这一制度以提高我国刑事司法效率,从而及时维护民众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公平正义。

第三,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角度来看,辩诉交易能够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辩诉交易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尊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自主意志,尊重其对是否进行有罪答辩的自由选择,不具有强迫性。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尤其是在侦查阶段,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一直是威慑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交待的有利武器,这一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揭发犯罪的积极作用,但也具有消极作用,为刑讯逼供提供了借口,这就导致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也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可以适当改变检察机关在自侦案件或者起诉前所处的完全的主导地位,检察机关转变为和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进行协商的平等主体,这样就有利于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护。

第四,实行辩护交易是实现个案正义的需要。我国司法实践中有大量的案件需要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辩护方能进行案件的受理于起诉,这些案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从犯罪嫌疑人以外的渠道获取相关证据,比如行贿受贿案件,如果不给予犯罪嫌疑人以某种优惠进行鼓励,这些案件就有可能变为死案而归于终止,这样就会使正义得不到伸张,不利于社会良好法制环境的建立。所以在我国实行辩诉交易有着现实的司法实践需要。

三、我国引入辩诉交易的可行性

(一)辩诉交易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适用,实践效果良好

比如2002年4月哈尔滨铁路运输法院在哈尔滨铁路检察院的建议下仅仅用了25分钟就以辩护交易方式审结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这一案件的审结方式符合被告人的意愿,也及时维护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社会的如潮好评。辩护交易制度在行贿受贿案件审理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在重庆彩虹桥垮塌事故中而受到行贿罪起诉的林世元等被告人就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接受了辩诉交易,从而使这一案件得以顺利审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在我国具有实行辩诉交易的的法律基础

辩诉交易的主体一方是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另一方是检察机关。我国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进行修改时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范围的自由裁量权,由检察机关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这就为我国刑事诉讼中引入辩诉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检察机关可以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内主动向犯罪嫌疑人提出辩诉交易的建议,从而使案件的以顺利进行审结成为可能。

(三)在我国实行辩诉交易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并将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逐渐为民众所认可

辩诉交易的公平交易理念在我国现有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也有其存在的基础,1996年新诉讼法的修改,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的相关理论,控辩双方的对抗性显著增强,法官的地位向中立逐步过渡,已完全足够辩诉交易所需的结构基础。被告人倚靠自身的供述具有与检察机关进行交易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刑事司法效率问题的日益突出,辩诉交易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优越性就一定能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下转第77页)(上接第43页)认同。

四、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具体适用

(一)辩诉交易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辩诉交易能够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得以适用时有一定范围的,这是由我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理念所决定的。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模式是控辩式诉讼模式,不同于美国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这就决定我国进行辩诉交易的主体不包括法院与法官,而只能是检察机关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间进行。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只能由检察机关来自由裁量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提起诉讼,其他机关没有这一权力。其次,从刑种以及量刑轻重来看,我国进行辩诉交易的案件可限于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罚金的案件中。这是因为我国刑诉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只是在犯罪轻微的案件范围内,对于那些严重损害国家、集体、人民、他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的案件则必须予以追究其刑事责任,所以辩诉交易在我国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再次,辩诉交易应当适用于贪污赂贿犯罪案件。我国当前的贪污贿赂犯罪侦查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取证难。这类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之间具有紧密的共同不利益,一方公开罪行不但对己不利,也会对另一方具有不利益,如果不消除知情人举报别人就害了自己的顾虑,很少有人愿意站出来协助,其结果只能因证据不足而导致案件流产,在贪污贿赂犯罪中引入辩诉交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公务员之家

(二)辩诉交易程序的规范

在我国实行辩诉交易时间短,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以供借鉴,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辩诉交易,为了在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保证法律公平正义理念的实现,有必要规范辩诉交易的具体适用程序:

1.辩诉交易主体只能包括检察机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律师。法院和法官不能介入辩诉交易之中,必须保持其审判职能的独立性。

2.检察机关和犯罪嫌疑人即被告人和辩护律师都可以主动提出辩诉交易的建议。真正在辩诉交易进行中实现检察机关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的平等性,充分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体地位,避免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3.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认真审查两者达成的交易协议是否真实有效,并认真询问被告人是否在真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辩诉交易。如果检察机关违背了辩诉交易的自愿、平等原则,法官就对辩诉交易达成的协议不予确认。

4.检察机关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刑诉证据规则的规定,重证据,请口供。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要认真加以核实,做到证据确凿、科学、充分。

总而言之,辩诉交易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新兴制度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在保持辩诉交易制度高效率低成本优秀特质的同时,也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本造,使之符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具体实际,只有这样辩诉交易的这株法苑奇葩才能够在我国开放的更娇艳!

注释:

陈瑞华主编.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页.

引入法范文篇3

一、成语引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引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引入呢?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现在要学的《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接着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范读,边看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写的是谁隐瞒了自己的疾病不让医生治疗?医生是谁?他劝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听完范读,很快就找到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扁鹊是如何劝告的,桓侯又是怎么拒绝的呢?下面我们仔细的阅读课文。”(边读边讲,落实字词)以前,我教这课是直接进入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显得很被动,因而对课文中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要比这慢得多。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的篇目都可以采用这一引入法。如《〈论语〉六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入,《桃花源记》可用成语“世外桃源”引入,《〈孟子》二章》可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岳阳楼记》可用成语“先忧后乐”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愚公移山》可用成语“愚公移山”引入,《曹刿论战》可用成语“一鼓作气”引入。这种引入法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二、故事引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这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则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宋定伯捉鬼》《狼》《口技》《杨修之死》《伤仲永》《为学》《愚公移山》等,都可采用这种引入法进行教学。

三、制作、操作引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文章对制作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让学生动手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入文言文教学。这种引入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文章内容。《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言说明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如果直接对文言文字词作些解释,然后讲解活板的制作与使用,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如果采用制作、操作引入法来教这篇文言文,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容易多了。我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剪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白纸、毛刷等物品,然后利用课余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版、试樱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再来教《活板》,学生学,教师教,都显得很轻松,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课后检测的情况表明,学生对文中介绍字模的制作、活板印刷的操作等内容十分熟悉,对“板”“颖“字”等多义词的辨析也很准确。

四、讨论引入法在初中文言课文中,选用了不少说理性很强的篇章,如《马说》《说虎》《爱莲说》《陋室铭》《〈孟子〉二章》《出师表》等,教这类文言文,如果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如何设计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它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讨论出来,否则,这种讨论就达不到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教《说虎》时,我先要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虎相比,虎的力量远比人大;不过,虽然有虎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情况是虎败于人手,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人会挖陷阱,有的说人会使用刀枪和猎狗,有的说可以乘老虎不备杀死它,也有的说人杀的老虎是老弱病残的……。大部分学生讨论的结果,实质上已触及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五彩缤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加以肯定或否定,只是顺势引入课文教学:“大家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来读一读刘基的《说虎》,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这种现象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显得很主动,很积极,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掌握得又快又好。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然后要学生讨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可能向刘禅诉说一些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归纳起来,大体跟文章内容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出师表》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就会产生更深的印象和认识,这对学生识记和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引入法范文篇4

关键词:公司治理;股权分散;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外部治理

一、公司治理的源起

法人治理的概念最早由贝利和米恩斯在1937年发表的《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公司法人治理的概念是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出现的,但是,早在200多年前,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对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合伙,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想要股份公司的董事、监事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的伙伴那样用意周到,那是难以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经营上难免的弊端。”①古典企业的特征是所有者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人有限的合伙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不存在法人治理的问题。19世纪初,西方发生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这种情况,“工业革命是由市场规模扩大开始的——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使组织变革。”②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相当规模的组织管理,单一的企业家、家族或合伙人的小集团没有能力参与到这些行业当中,人数众多的股东也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只有专职经理才是适当的人选,所有权与经营权因而分离,公司治理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公司治理的模式

自从公司治理的问题产生后,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寻求一种解决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机制,但是,至今都不存在至善至美的公司治理机制,人们的探索仍在继续中。

(一)两种治理结构

国际上,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股权分散模式,另一种是股权集中模式。前一种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被认为具有“外部人”、“长臂”等特点,这类公司规模大,股东人数多且流动性大,他们在证券市场上比较活跃,具有严格批露信息的要求,市场的透明度较高,公司的控制权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动;后一种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具有“内部人”、“以控制为基础”的特点,这类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被少数人持有,具有很强的个人利益,市场透明度不高,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高,很少通过市场的变化而变动控制权。“外部人”是指公司的股份被分散着的股东拥有,而不是由少部分人控制。“长臂”指的是由于股东人数众多,持股比例比较分散,股东对公司保持着较长的距离,授予公司管理者较大的经营管理的自由权。

(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差异的成因

英美和日德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任何制度的构造都受其本土环境的影响。

1.政治原因

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美国人对权力的集中有一种持久的不信任感,无论这种权力集中在政府内部还是外部。美国的分权联邦体制有利于形成分散的金融体系。相比之下,德国和日本都倾向于权力集中,德国在俾斯麦统一德国后,通过创造大银行作为经济引擎来发展德国经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最大的企业是财阀,财阀和大银行之间关系密切,而大银行被家族控制,二战后日本银行仍保有强大的实力。

2.经济原因

美国目前有700多万家公司,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1983年就有注册公司807817家。③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发达的证券市场使公司更容易取得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德国的证券市场规模较小,1990年德国证券市场资本化总额只有5610亿马克,而同期美国证券交易所为三万亿美元。1988年,德国的股票量为84.5万股,而在纽约交易所为4100.7万股。④

3.法律原因

美国长期以来对银行都采取歧视政策,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设立了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导致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离,之后虽然银行开展跨州的混业经营业务,但1956年《银行投股公司法》又禁止银行投股公司拥有多于5%的非银行企业的股票。美国的非金融机构如保除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也由于法律上的原因难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日德的法律则允许银行持有公司股票,根据德国的全能银行原则,银行可以混业经营,银行可以无限制地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1986年,德意志、德累斯顿和考曼芝三家银行共同控制了西门子32.5%、奔驰61%、大众7.9%、拜尔54.5%、巴斯夫51.68%的股份。据1988年统计,德国银行持有公司的股票约占上市公司的9%,个人托管储存在银行的股票金额达4115亿马克。两者总和占德国上市公司股票的50%。⑤

三、公司治理的理念

(一)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从公司法理上讲,股东完成了出资后,就不是公司财产的所有人,而是不同于所有权的股权持有人。所有权向股权嬗变过程中自然衍生出来的股东权利主要体现为享受公司盈利分配和控制公司经营的权利,股东权利是控制公司是最高权力,与此相应,股东大会便是公司机关中的最高权力机关。这种以股东利益为公司最高利益的“股东本位”与以股东大会为公司运行的权力核心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成为公司的首要理念,并且,私法自治原则上的公司自治亦应当体现为股东自治。我国的《公司法》秉承的就是这种“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理念。公务员之家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

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公司自治与股东自治已经发生偏离,现代公司自治已不能等同于公司股东自治,公司自治基于交易安全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股东自治,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股东本位”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受到挑战,“利益相关者本位”和“董事会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利益相关者多边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作为一种有效的契约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的契约关系网络,公司不仅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联合体,而且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连接点。

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嬗变,在公司法理和公司治理实践上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和挑战。现代公司理念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移,实质上触及的是公司权力分配这一核心问题,在“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原则下,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只不是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董事会完全受控于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权力分配可以通过公司章程的变更来调整。在“董事会中心主义”原则下,股东大会的权力由法律和章程明确限定。除此之外,所有经营管理公司事务的权力均由董事会行使,股东大会不得干预。但是,由于“董事会中心主义”不能完全符合当前现实及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形成并迅速引发了全球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我国现在正在展开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探索,无疑是对这一全球运动的积极回应。

四、我国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路

(一)公司治理理念与模式的选择

公司治理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变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需。随着股东大会地位的形式化,“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已经不能承担保护股东权益的任务了,而且,公司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公司治理中适当考虑债权人的利益有其合理性。另外,允许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也是必要的,在我国开革开放的进程中,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法律有必要为职工提供保障。我国如果放弃“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允许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将更有利于保护相关权利人的权益,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快国家经济建设。

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类似于德日的股权集中模式。在公司的内部治理上,我国采用的是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履行执行和监督职能的二元治理型,这种治理形式在理论上要比英美的一元体制更具有有效的监督能力。但是,我国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实际没有尽到其监督职责,因此加强监事会的建设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全方位建设

1.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由于德国和日本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十分严格,使其证券市场和英美相比相对落后,德国和日本的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也相对较弱,法人治理机制中最有效的部分就是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和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是银行可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服务,还包括投资和证券业务,不动产交易,进行并购等。所谓主银行,就是指企业接受贷款数额居首位的银行。日本的主银行对企业的治理方法表现为相机治理:银行作为公司的股东,当公司财务良好时,只是作为“平静的商业伙伴”而存在;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主银行在不改变公司法律地位的情况下,由主银行所代表的股东集团来行使控制权,对陷入困境的公司进行救助。有鉴于此,我国的银行应当成为理性的经济人,改变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使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培育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小股东在法人治理中寄予很大希望是不现实的,重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已是当代公司治理的重要趋势。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崛起,小股东可以不再选择“用脚投票”这种消极的方式,而是通过机构投资者争取公司的控制权。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公司内部人控制,能对公司治理起重要作用。

3.重视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的建设

美国公司治理的实践证明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我们对公司外部治理的建设也应重视。美国公司内部治理的机制也有缺陷,但是相对于我国的情况,我国因公司治理缺陷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比美国严重,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有良好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我国也应该从建设外部环境入手,完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

(1)加强上市公司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

(2)完善上市公司相关审计制度。

(3)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

(4)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一个良好的公司外部环境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美国有健全的证券市场,能够有效地使股票的价格反映出公司的实际价值,这就使经营者不敢懈怠,因为公司经营不付佳,股票就会下跌,公司就会成为战略投资者收购的目标,股东也会“用脚投票”对经营者做出否定。美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使得经营者时时存在被取而代之的风险,促使其认真经营。这些外部治理的因素,使经营者不敢背弃所有者的利益,限制公司因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在我国,内部治理机制改革没有好的途径的情况下,尽快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是切实可行的现实选择。

注释: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3页.

②道格拉斯·C·偌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6页.

③④张国平.公司法律制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88页.

⑤纪谓.股份制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参考文献:

引入法范文篇5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地采用实验导入法

1.创设实验情境。选用新潮、奇特、变化多样的教学实验,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与运用一些比性强烈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最重要的是要凭借老师所创设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创设好的实验情境应注意两方面:一是选择与时俱进的新奇的实验,二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激发其注意力与好奇心。

2.激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精心地组织,把握好、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及关注点。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教师设计好的方向关注思考。不仅要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要完成预计的学习内容与目标,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上课的课堂气氛很浓,学生也很感兴趣,但学习的东西不是我们教学计划内的内容,最终在考试时学生考不出成绩来。这样的设计方法就成了教学作秀,学生当时满意,但考试后失意。所以说导入阶段最关键的一环是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不要让学生信马由缰。如“浮力”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计一定的教学程序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

3.建立必要联系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思维冲突形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学习的目标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些教学的环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选择。当然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律所寻,并且规律也不只一个,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律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要想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就要根据这些教学规律把那些必要的教学因素进行联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条,直至解决学习问题,达到学习目的。

二、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分别选择具体的实验方法

1.黑箱导入法。通过输入某种信息到一个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从该系统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个未知系统就叫“黑箱”。我们利用“黑箱方法”设计的神秘感能激起学生的新奇感和主动思维,并能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光学中的凹透镜与凸透镜性质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个“魔筒”,在里面放入不同的透镜或几个透镜,让光线进入这个“魔筒”,然后从另一端射出不同的光线。又如在电阻计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魔箱”,在箱内设计不同的电阻组合,通过计算来确定箱内的电阻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故事导入法。物理科学的研究中,曾发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在教学中再现这些故事,能创设出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研精神的决心。例如,重力的教学实验导入,可以讲科学家牛顿在苹果园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从而引起他研究重力的兴趣的故事。也可以现场模拟苹果掉下的情境,通过反复掉下的苹果总是向一个方向,可以明白确实存在一个力叫重力。

3.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竞赛的情境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拔河比赛的方式来创设一个教学两个力的合力的计算问题。选择班级中一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再选择二至三个女同学。然后先让一个女同学与那个男同学拔河,很显然女同学会输;然后在让两个女同学向一个方向与那个男同学拔河,如能不能拔过则再让三位女同学都上,直至女同学胜利为止。换句话说,男同学所施的力与两个或三个女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引入法范文篇6

关键词:公司资本;资本诉讼;虚假出资;抽逃出资

一、公司资本诉讼成因

(一)法定资本制的缺陷

“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是公司制度的基石,它不但是公司存在的前提,也是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基础。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设计、选择和创新,都是围绕着制度安排的公正、公平、安全和效率等价值目标而展开的。”我国资本制度是典型的法定资本制,虽然《公司法》已对注册资本进行修改,规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并采用分期缴纳的方式,使股东认购资本公司即可成立,不需要一次性缴清,避免了“皮包公司”的产生,但是对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公司法的规定,我国限额还是过高,容易造成公司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虚报注册资本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顺利设立公司并有效进行运作,我们应进一步降低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将资本为中心的公司信用制度变为以资产为中心的公司信用制度。

(二)股东出资规定存在不足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的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履行方式较为简单,只需将货币存入设立中的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即可。然而,公司在设立中的开户人只是经登记机关事先核准的名称,并非真正存在的法律主体,公司发起人、股东向临时账户缴纳货币出资时,是将出资货币存入临时账户,并不等于向适格主体缴纳出资。股东以非货币形式出资时,有时只办理了权属变更而未实际交付等情形时,极易导致出资纠纷。

(三)股东退股制度规定不完善

股东退股,是股东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其主动方为股东,被动方为公司。《公司法》确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在立法上肯定了封闭公司股东的退出途径。但是,有限公司股东退股的规定来看,适用范围过窄,规定较为谨慎并且配套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程序保障。当公司经营不善、出现公司僵局等情况时,股东顺利退股往往比较困难,以退股为目的而发生的资本诉讼越来越多。

(四)诚信缺失、违法成本低

诚信问题不仅停留在个人的道德层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公司股东、投资人的诚信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实践中一部分股东及投资人诚信缺失,投资主体自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通过非法途径对非货币财产进行低值高估或者拖延出资、拒绝出资等方式,违反资本制度所规定的义务,损害公司、股东及债权人利益。为此,应加快建设全社会个人诚信制度,提高股东、投资人的违法成本,培养良好的诚信意识,使其不愿、不敢违反法定义务,使这些违法现象从源头上得以制约。

二、虚假出资之诉

(一)虚假出资

虚假出资是指公司股东并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而与代收股款的银行串通,由银行出具收款证明,或者与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串通由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出具虚假出资证明,骗取公司登记的行为。

(二)股东虚假出资行为方式及认定

《公司法》第25条第1款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足额存入准备设立的有限公司在银行开设的临时帐户;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九条之规定,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出资的,出资人对于出资不享有权益。

1.货币虚假出资认定。货币出资是股份认购人最主要的一种出资方式,任何公司类型都离不开货币出资。货币出资确保公司资本的真实性,如果以货币以外的财产出资,无论是现物出资还是劳务出资、信用出资,都有被操纵、高估的可能,而货币出资的价值是客观明确的。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注册资本中货币出资的最低比例。但总体上还是有些过高,在经济利益与投资愿望的驱动下,有些投资者为了规避此种较高的进入壁垒,往往与代收股款的银行串通,采用欺诈性的手段进行公司设立,导致对债权人利益的严重损害。

2.实物虚假出资认定。实物出资是一种与货币出资、知识产权出资并列的独立出资形态。实物主要包括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等。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用于出资的实物可以通过估价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和计算,可以依法转让,该实物对被投资公司应具有有益性以及实物上未设担保实物。实物虚假出资包括:以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实物进行出资;未到有关部门办理转移财产的法定手续;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没有向公司登记办理实物出资的转移手续,并由有关验资机构验证。实践中,对实物的虚假出资,大多虚假在评估步骤上。

3.无形财产虚假出资认定。我国2001年9月1日施行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无形财产出资包括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出资方式。由于无形资产出资作价困难给股东虚假出资留下了空间,虚假出资的股东往往联合资产评估机构出具与实际价值相比过高的评估报告,采用虚有的产权入股或者并未实际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或与验资机构合谋骗取注册。

(三)虚假出资责任

1.虚假出资人对公司的填补责任。我国《公司法》第31条和第9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发起人补足其差额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也有类似规定:发起人未履行或者未适当履行交付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出资义务,公司或者股东起诉请求其向公司交付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公司的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虚假出资人对其他已出资股东的违约责任和被追偿责任。公司成立过程中,发起人协议自然对所有发起人具有合同约束力,违反该协议而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出资的,即构成违约。公司成立后,公司章程具有契约性质对所有股东和公司都有约束力,若股东虚假出资则构成违反股东义务,公司设立中己履行出资义务的出资人有权要求因其过错导致公司设立失败的出资人承担违约责任和已经发生的公司设立费用,发起人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后,可以向违反出资义务的发起人追偿。

3.虚假出资人对债权人的清偿责任。虚假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清偿责任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虚假出资导致股东们实际缴纳的注册资本之和虽未达到公司章程规定的数额,但已达到法定最低限额,此时公司具备独立法人人格,虚假出资的股东应在实缴资本与应缴资本的差额范围内向债权人承担清偿责任,已经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不能履行的范围内向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二是虚假出资导致注册资本未达法定最低限额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七条之规定,因公司设立无效不能履行,给合同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应由公司发起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虚假出资人、验资机构对公司以及其它合法出资股东的责任。依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验资机构和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的主观上有共同过错,客观上共同实施了侵权行为,验资机构应当和违反出资义务股东一起负侵权责任。

三、抽逃出资之诉

(一)抽逃出资

抽逃出资是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形式之一,是指股东在公司成立后将已缴纳的出资通过某种形式转归其个人所有或长期使用的行为。抽逃出资的财产既包括股东原始出资时提供的特定财产(如用于出资的设备),也包括公司成立后取得的其他财产(如货币),抽逃出资本质上属于股东直接支配和处置公司的财产。抽逃出资损害了公司、股东、债权人等主体的合法权益,危害了社会信用,从根本上破坏了公司资本维持原则。

(二)股东抽逃出资行为方式及认定

实践中抽逃出资往往与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相混淆,由于其是一种带有很强隐蔽性和欺诈性的违法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六条规定:公司设立时,股东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股东出资后,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偿还债务;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股东向公司出让股份,公司未按法律规定进行减资或者处置股份;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财产: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等行为均是抽逃出资行为。公务员之家

(三)抽逃出资责任

我国对抽逃出资法律责任的规定散见于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本文依据《公司法》以及《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的规定,对其民事责任进行分析。

1.股东抽逃出资对其他股东的违约责任。公司成立后,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违法了公司章程,实质上是对已经按时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合法权益的侵犯,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起诉请求其向公司返还出资,协助股东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协助股东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抽逃出资的股东追偿。公司债权人起诉请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

2.股东抽逃出资对公司的资本填补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公司成立后拥有自己的财产,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实际上是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公司有权行使返还请求权,如果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给公司带来损失,那么行为人还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若存在股东和董事、高管合谋抽逃出资的情况,资本填补责任和赔偿损失的责任应当由其承担连带责任。

3.股东抽逃出资对公司债权人的清偿责任。公司资产是公司偿还债务的重要保证,对于债权人而言,公司资产的减少无疑增加了自身获偿的风险,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恶意减少了公司资产,实质上就是侵犯了债权人获偿的权利。若债权人因股东的欺诈行为而遭受损失,那么理应获得赔偿。在公司不能清偿债务时,股东应在所抽逃资本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若股东与公司董事、高管合谋抽逃出资,则应在所抽逃资本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其他未抽逃出资的股东无需承担责任,除非其他股东同意或者协助该股东抽逃出资,则应当在抽逃出资的范围内和抽逃出资的股东一起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叶青.浅论公司资本制度.经济师.2006(7).

[2]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蒋建湘.公司诉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左传卫.股东出资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5]李国光,王闯.审理公司诉讼案件的若干问题(上)——贯彻实施修订后的公司法的司法思考.人民法院报.2005-12-2.

[6]张捷.我国公司资本制度下股东出资问题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刘俊海.论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法学杂志.2008(1).

引入法范文篇7

一、成语引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引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引入呢?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现在要学的《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接着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范读,边看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写的是谁隐瞒了自己的疾病不让医生治疗?医生是谁?他劝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听完范读,很快就找到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扁鹊是如何劝告的,桓侯又是怎么拒绝的呢?下面我们仔细的阅读课文。”(边读边讲,落实字词)以前,我教这课是直接进入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显得很被动,因而对课文中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要比这慢得多。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的篇目都可以采用这一引入法。如《〈论语〉六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入,《桃花源记》可用成语“世外桃源”引入,《〈孟子》二章》可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岳阳楼记》可用成语“先忧后乐”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愚公移山》可用成语“愚公移山”引入,《曹刿论战》可用成语“一鼓作气”引入。这种引入法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二、故事引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这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则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宋定伯捉鬼》《狼》《口技》《杨修之死》《伤仲永》《为学》《愚公移山》等,都可采用这种引入法进行教学。

三、制作、操作引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文章对制作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让学生动手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入文言文教学。这种引入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文章内容。《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言说明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如果直接对文言文字词作些解释,然后讲解活板的制作与使用,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如果采用制作、操作引入法来教这篇文言文,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容易多了。我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剪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白纸、毛刷等物品,然后利用课余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版、试樱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再来教《活板》,学生学,教师教,都显得很轻松,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课后检测的情况表明,学生对文中介绍字模的制作、活板印刷的操作等内容十分熟悉,对“板”“颖“字”等多义词的辨析也很准确。

四、讨论引入法在初中文言课文中,选用了不少说理性很强的篇章,如《马说》《说虎》《爱莲说》《陋室铭》《〈孟子〉二章》《出师表》等,教这类文言文,如果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如何设计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它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讨论出来,否则,这种讨论就达不到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教《说虎》时,我先要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虎相比,虎的力量远比人大;不过,虽然有虎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情况是虎败于人手,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人会挖陷阱,有的说人会使用刀枪和猎狗,有的说可以乘老虎不备杀死它,也有的说人杀的老虎是老弱病残的……。大部分学生讨论的结果,实质上已触及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五彩缤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加以肯定或否定,只是顺势引入课文教学:“大家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来读一读刘基的《说虎》,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这种现象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显得很主动,很积极,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掌握得又快又好。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然后要学生讨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可能向刘禅诉说一些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归纳起来,大体跟文章内容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出师表》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就会产生更深的印象和认识,这对学生识记和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引入法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引入策略

一、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价值

将时政新闻与初中政治课本知识相结合,创新和发展时政教学模式,对于打造高效初中政治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的价值。第一,可以拓宽初中生的国际视野。因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国际视野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时政新闻有很多也涉及多个领域和国家,让学生了解国际大事,提高文化品格。第二,顺应时代对教育行业提出的发展要求。新课标主张以学生为本,因此,应该及时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前的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具体的初中政治课堂。第三,丰富课堂内容,实现教堂结构多样化。现如今我国初中政治课堂大多内容固定,结构单一,学生只能在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中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时政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内容的丰富化和课堂结构的多样化。第四,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增强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初中政治教师将实时的新闻热点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时效性,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热点和人们主流的思想动态,也能熟练地掌握初中政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印象,使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更有效果。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方法探讨

(一)深入分析教材,选择时政新闻热点

如果教师选择的时政新闻脱离教材,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不能进行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增强时政新闻和教材知识的黏合度,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筛选出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关注的,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时政内容,从而使政治教学紧随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此外,初中政治教师尤其注意的是,要选择正面的时政新闻,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选择一些负面的时政新闻可能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有正能量的新闻开展教学,通过积极向上的内容确保学生思想走向的正确性。

(二)利用时政导学,采用问题跟进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政素材,并将时政素材进行整理,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启新课题,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投入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时政导学不能平铺直叙,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时政新闻进行加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为新课时的学习开一个好头,激发学生对于政治课本内容和时政新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导学中采用问题跟进的方式,在时政导学过程中设置几个问题。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以问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后续的学习当中。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时政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充分利用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产生兴趣,还提高了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开展时政案例的讨论活动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政案例,并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讨论,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变得具体化、生活化。而且学生在讨论时政案例的过程中,其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初中政治课本内容为基础,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政治新闻,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活动,针对刚才观看过的时政视频,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熟悉社会热点和国家动态,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将时政新闻和课本知识进行结合的统筹能力。在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可以请某些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方向有误、思考不全面的学生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的正确性,避免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扭曲。

(四)创建时政公众号,实现时政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不但开启了媒体新纪元,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确保时政教学课堂方向的正确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选择与初中政治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并对这些时政热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将整理后的,与初中政治课程相匹配的,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时政新闻在学校创建的时政公众号上,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定期推送相关的时政热点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握初中政治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新闻融会贯通,从而加深自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公众号文章下方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政公众号能够将时政热点知识和政治课本内容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大提高了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

三、结语

将时政新闻与初中政治课本的内容紧密结合,采用时政教学模式教学对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时政新闻和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多样化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系统、科学的教学方式拓宽时政视野,有效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柳金平.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索[J].新课程,0(27).

[2]龙书堂.浅谈时政热点进课堂对提高初中政治学科教学效果的作用[J].好家长,(34).

[3]王浩奎.关于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0(14).

引入法范文篇9

普洱茶是我国当前备受欢迎的茶品之一,其本身的味道有一丝苦淡,但是在品赏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身心的舒畅,滋味十分浓厚,并且茶香较为浓郁,往往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同时,普洱茶可以经受持久的冲泡,不容易丢失茶原来的美味,因而茶香的美味即使在后期也能够给人独特的美感。普洱茶起源于云南,由于其独特的浓郁口味,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欢,并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茶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茶产业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地走向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家的茶产业也进行了实时的竞争,对普洱茶产业链造成了直接的压力。同时,在国内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其他产业也可以对茶产业形成一定的影响,相应的普洱茶产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实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合理的维护,以期实现较高的产业效益,创造良好的茶产业生存环境。

2普洱茶产业的环境危机分析

2.1市场经济的直接威胁。现如今,国内执行的经济体制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形式,而这一形式对于各种市场产业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容易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出了相当良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相应地衍生出了各种市场经济威胁。如果在实际的市场运行管理过程中,普洱茶无法实现科学有效的市场优化,很容易对自身的产业发展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现阶段,我国的茶叶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各种茶产业更是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对普洱茶的市场占有率也形成了一定的危机,在这样的状况下,普洱茶有必要建立明确的法律意识,打造完善的法律条例,使得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更加合理有效。同时,普洱茶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还面临着各种假冒、产品攀比的风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优化,使得产业的发展更加合理。而这些假冒的茶品,随着时代科技的持续完善,相应的辨识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如果缺乏相应的防伪标记,各种不良茶品必然会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严重影响普洱茶的市场发展,不利于普洱茶的合理饮用。2.2世界市场的直接挑战。普洱茶在新时期的发展当中,已然不满足于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开始积极拓展自身的市场。而国内的市场已然到了一定的瓶颈,不容易再进行深层次的突破。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普洱茶产业开始尝试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得到更大的消费市场。但是,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威胁,尤其是当前世界市场的不稳定性,容易对普洱茶产业形成多方面的挑战。比如,日本的茶叶和英国的茶叶都在这些年形成了独特的茶叶链,并且推广十分迅速,如果普洱茶缺乏对自身品牌意识的关注,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普洱茶在与其他国家的茶品进行竞争的时候,需要彰显出自身的独特风格,以获得世界上不同国家消费者的认可,并且不能够与其他国家的茶品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否则会缺乏相应的竞争力度,整体的生存环境也会变得相当差。并且,在普洱茶刚刚进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受到多个国家的茶品挑战,容易直接影响普洱茶市场机制的形成。但是我国的普洱茶国际市场在现阶段依旧处于建设当中,严重缺乏相应的活力,也缺乏对自身的保护机制,实际的效果可想而知。

3普洱茶产业引入法律机制的思考

3.1普洱茶产业的基础法律环境优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普洱茶茶叶的基础生存环境面临着市场经济的重重挑战,为了获得良好的生存基础,普洱茶产业有必要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实时优化基础的法律环境。在打造产业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普洱茶产业需要积极地进行法律环境优化,逐步使得法律环境变得较为健全,能够实时保障普洱茶产业的健康运行。在实际的法律机制引入当中,普洱茶产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对当前市场上面临的各种威胁进行实时的分析,针对其中的弱势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法律强化,使得实际的普洱茶产业环境得到良好的优化,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形成完全的发展机制。并且,普洱茶产业在实际的法律环境完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健全的法律条款,不可以过多地选择一些不符合现实规律的市场法律机制内容,否则容易出现较多的漏洞,给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此外,对于产业当前的产业弱势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措施进行着重的强化,使得基础的法律环境逐渐变地较为准确有效。3.2普洱茶产业的深层次市场法律环境建设。在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相关法人需要加强对法律建设的关注,由于我国正在逐步地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相接轨,因而在实际的普洱茶产业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市场法律环境建设的关注,并注重对基础环境的优化,逐步使得普洱茶产业变得较为健全有效,能够符合世界市场的各种发展要求。普洱茶产业在现阶段的世界市场发展当中,应当实时加强对市场环境及相关机制的重视,注重于对基础品牌的塑造,给予人独特的认知,并迅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同时,由于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而许多时候,普洱茶在引进相应的法律机制过程中,应当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了解当前世界市场的基础法律环境以及各种发展要求,并按照其中的要求合理调整自身的法律形式和内容,使得实际的普洱茶产业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走向世界。此外,在普洱茶产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如与其他国家的产品产生一定的贸易摩擦,在这个时候,需要积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产业的的正当权益,坚决抵制一切不合理的贸易条款。并且,普洱茶产业还需要充分彰显自身的茶叶特色,获得消费人群的积极认可,逐步形成完善的普洱茶世界市场。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普洱茶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和挑战,无论是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世界上的市场环境,都对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需要通过积极引入各种环境法律机制,进行基础生存环境的安全建设,使得实际的发展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周崴.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考量[J].福建茶叶,2016,(03):404-405.

[2]金晶.边疆民族地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以普洱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189-192.

[3]张健英.“峨眉山茶”品牌创建的相关法律问题[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04):46-47.

[4]方金华.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大连大学学报,2009,(01):105-109.

[5]彭强.普洱茶产业发展中的若干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导师:王彦昕.昆明理工大学,2008.

引入法范文篇10

摘要:法律术语是法律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法律术语的词源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法律术语词源翻译技巧法律语言翻译

一、引言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必然需要借鉴其他法制较完善的国家的立法经验,适时地援引国际法律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法律术语(如“破产”“、版权”“、专利”“、法人”等)。对国外法律文本的翻译,首先必须把握好法律术语的准确概念及其恰当的定名。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法律语言(legallanguage或thelanguageoflaw)是“指人们在立法、司法实践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因交际功能而形成的全民语言的变体或支脉”。法律语言承载着法律的力量,是法律意志的载体。法律语言的这种权力表象,再加上它是人们了解法律的唯一途径,使法言法语显得威严神秘,令人顶礼膜拜。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法律语言就如同医学用语、科技用语一样属于一种文体变体(style),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语域变体(register),是一种行业语(professionaljargon)。法律语言“主要由法律术语、法律工作常用词语和民族共同语中的其他基本词和非基本词构成,而法律术语是其中的重要词汇成员”。因此,在翻译法律文本这一特定目的文本(special-purposetexts)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法律术语的翻译问题。

二、法律术语的词源特征

法律术语在法律语言体系中的地位表明其翻译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整个法律文本的翻译质量。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任何法律翻译工作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不同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概念所产生的功能性差异。因此,要使译入语精确地表达源语的真正内涵,达到法律翻译的严谨,就必须掌握源语和译入语词源的主要特征。

关于法律英语的定义,一种较普遍的并具有较大包容性的观点认为,凡涉及到法律领域的英语,包括词汇、短语、习惯用语、句子结构等都是法律英语。“法律英语主要是指普通法国家(common-lawcountries)的律师、法官、法学工作者所用的习惯用语和专业语言(customarylanguage),它包括某些词汇、短语、或特定的表达方式(modeofexpression)”的观点也为英美法学界所公认。

由于法律英语主要反映的是普通法国家的法律文化,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基本法律框架、法律制度及法律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只要对英汉法律术语的词源特征进行探究,就会发现两者存在诸多共同之处。

(一)借用外来词

从法律英语发展的历史来看,外来词,特别是法语和拉丁语单词构成了其词汇来源的最主要渠道。由于英语法律词汇的贫乏和方便表达的需要,很多法律术语是从法语中借鉴甚至全盘接收过来的。例如:voirdire(对陪审员预先审查),saisie(查封、扣押),questionnaire(调查表),estoppel(禁止反言)等。中古英语时期及随后的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拉丁文的涌入,大量源自拉丁文的法律术语产生并发展起来,如Inpersonam(对人的、属人的),Inrem(对物的),Resjudicata(既决事项、一事不再理、定案)等等。

(二)沿用旧的法律术语

作为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交流工具,语言的一些基本符号从古至今一直被沿用着。古英语词汇在现代英语中所剩不多,但在法律英语中却常有出现。如witnesseth(此证),writ(文书,正式文件,书面命令)。虽然这类古词语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众,却可以使法律公文更加简练、庄重。法律英语除了在构词上沿用一些古体语以外,还继承了许多旧的法律术语。如exile(流放),summons(传票)等。同样,我国法律文书中也使用一些文言虚词,常见的有“兹”“,本”“,上述”等,使行文凝练,端雅。在法律条文中也沿用了诸如“自首”“,诉状”“,大赦”等法律术语。由于这些旧的法律术语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已形成了特定含义,没必要舍近求远重新创造新的法律术语。

(三)扩大或缩小民族共同语一般词汇的含义范围

这类术语一般具有多义性,虽然从词性上看都是常用词,但在不同的语域中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如appeal的一般词义是“恳求、呼吁”,而作为法律术语即“上诉”,complaint的一般词义是“抱怨”,作为法律术语意为“起诉、控告、原告”;又如汉语中“告诉”一词,在成为法律术语之后既改变了原来的语音形式,又改变了原来的词义。这类词使用频率高,构成了法律术语的主体。

(四)从相关领域中创造新的法律术语

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法律关系调整的范围日益扩大,门类划分日趋细密,一些新兴的法律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相关领域内的术语也进入到法律术语的范畴。例如:documentarycredit(跟单信用证)源自金融学,archipelagicwaters(群岛水域)来自于地理学,monogamy(一夫一妻制)源自人口学等。另外,由于目前存在的许多社会现象在以前闻所未闻

,已非原有的常规词汇所能确切表达,因而生成大量新词(Neologism),从而使法律术语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cybercrime(网络犯罪),riotact(反暴乱法),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等。

三、法律术语的翻译技巧

法律术语所表达的是国家法律制度中特有的事物、关系、行为和程序,而每一法律制度又是不同历史、文化习俗及社会经济的产物,有自身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法律术语意义的确定受特定语言的制约,也受法律文化的影响。从以上对英汉法律术语词源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演变过程中具有近似的发展轨迹,但法律术语的一致性必须由使用法律语言的双方认可,而且不像自然科学中的术语那样容易达到相同的理解。一般来说,译者应当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源语对等或接近对等的专门术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以免引起歧义或法律解释上的争议。

然而,在法律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发现在将源语转化成译入语时有些领域能很好地对应,但有些却不对应,这意味着源语文化中有某些因素在译入语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对这些因素的语言表达在译入语中是“空缺(gap)”或“空白(void)”的。这是因为“所有法律制度都包含了一些术语,这部分术语在别的法律制度或法系中没有对应词”。法律术语翻译面临的最大问题通常也就是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这时如果逐字硬译,往往会出现看似准确贴切,实则貌合神离的“假等词”。正如将“Oil-PollutionLaw”译成“油污染法”就容易引起误解,实际上正确的译法应当是“油污染防治法”。

用精确的术语表达明晰的概念,是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和最基本的要求。准确性作为法律语言的灵魂,要求法律翻译不仅应当实现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还要求两者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是相同的,即法律功能上的对等。要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采取如下技巧:

(一)扩大或缩小词义范围(LexicalExpansionorNarrowness)公务员之家

面对法律术语的译入语和源语在意义范围上的不一致,译者可以通过适当扩充或缩小词义来达到两者在概念上的相对应。例如,在翻译“indictment”和“complaint”时,汉语中“诉状”这一术语并未区分刑事与民事诉讼,其含义明显比这两个英语法律术语的内涵范围大。这时如果根据其各自的实际意义分别译为“刑事公诉状”和“民事起诉状或刑事自诉状”,实际上就是采用了缩小译入语词义范围的做法。

(二)释义(Paraphrase)

释义是指舍弃源语中的具体形象,直接用译入语将其意图内涵表达出来。在翻译一些具有鲜明国家或民族特色的法律术语时,如果直译不能使译入语读者明白,加注又使译文冗长繁琐时,就可采用释义法。它既可使法律译本简练,又不损害对源语信息的表达,是解决缺少确切对等词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在翻译“quietpossession”时,如果按字面理解译为“安静占有”,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实际上,在法律文本中,该术语表示“不受干扰的占有使用”。又如“PowerofAttorney”一词,看来似乎意为“律师的权力”,其实指“授权委托书”。在采用释义法时,译者必须准确把握源语的实质含义,以免造成误译。同样,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带有明显时代烙印并颇具中国特色的术语,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2条中出现的“劳动教养”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有相同内涵的对等词,目前较通用的做法是译为“reformthroughlabour”。在相关行政规章中频繁出现的“挂职干部”一词也只能采取释义的方法,即“cadreservinginalowerlevelunitforaperiodwhileretaininghispositioninthepreviousunit”。

(三)创造新词(Neologism)

对法律术语词源的分析表明创造新词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效的法律术语翻译技巧。实际上,Sarcevic已经归纳了三种创造新词的途径:给普通语言中或其他专业领域中现有的术语赋予法律涵义,使用别的法律制度中现有的术语或者创造新的术语。

由于许多法律术语不是专门创造的,而是由全民族共同语的原始词义外延缩小从日常生活转用到了法律方面形成的,即在原来含有一般词义的旧词基础上赋予其表示法律概念的新义,因此对此类词的翻译就属于Sarcevie归纳的第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例如日常生活用词box表示“盒,箱”之义,现已具有法律涵义,成为法律术语,表示“证人席,陪审席”。

使用别的法律制度中已有的术语直译对等词,在法律领域很常见。例如,把“Queen''''sCounsel(Q.C.)”译为“(女皇)御用大律师”,把“ChanceryDivision”译为“衡平法法院;大法官法庭”就使用了直译对等词。由于所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法律制度中没有“御用大律师”、“衡平法法院”这些概念,所以直译对等词是创造新词的一种形式。

(四)转换词性(Conversion)

许多法律术语的词源通过扩大或缩小民族共同语词义范围的方式实现。实际上,在法律术语翻译中也存在词性转化的现象。例如,作为法律术语的“不能犯”“、不作为”不再像民族共同语中一样作为动词词组,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而是具有动词功能的法律概念,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而不能充当谓语。因此可以译为“forbearance”。英语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例如:在

“notproven”的结构中,not是副词,proven是由动词prove转化而来的过去分词,具有形容词的功能,意思是“未证实的”,作为法律专业术语,它已名词化,从而可以译为“证据不足”。

法律文本的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主导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交际过程,也是译者在既定框架内创新的主动思维过程。要使法律术语的译入语在准确传达源语立法本义的前提下保持法律文本的语言风格,译者不仅要熟悉相关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掌握主要的翻译技巧,还应当遵循法律术语翻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是由法律语言体现权威所决定的。这种一致性和连贯性不仅体现在某一部法律法规之中,而且还体现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当注意保持这种一致性和连贯性。如果源语法律术语的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所选用的译入语一旦确定,就应当严格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即使是选用了意义极为相近的译法,也可能会引起误解。

四、结语

法律术语具有特定的内涵、适用对象和范围,是最正式、最规范的法律语言。法律术语的词源对源语和译入语的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法律术语的翻译过程中要适当考虑源语的词源,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满足法律文本翻译的严格要求。

参考文献

[1]何主宇主编.最新法律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庆柏.涉外经济法律英语[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