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0:40:41

引趣范文篇1

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4/3、7/25、1/3、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引趣范文篇2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靠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深入钻研,大胆改革,才能达此目的。近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索一条“轻负担、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的新路子,已初见成效。本文笔者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激发兴趣、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品味感悟等方面谈些拙见,以飨读者。一、在导引中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我们老师培养。我们有很多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是很有经验的,譬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老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情境,自然连贯,乐趣油然而生。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修改文章》一课时,他是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同学们,你们经常写文章,知道什么叫“文章”吗?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又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梳妆对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工夫行吗?就这样,把本来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从上述两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独具匠心,教师的幽默语言,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至关重要的。二、在质疑中开发学生智力有人说,质疑就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质疑也是打开学生创新“迷宫”的金钥匙。同时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良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专家、书本挑战。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麻雀》一课做小结时说:“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说的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你这种敢于向老师挑战的精神实在可佳。”老师马上征求这位同学的意见:“你认为怎样说更好呢?”学生说:“应该概括为亲子或爱子之情。”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南辕北辙》一课时,有学生对课文中的“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他离楚国就越远。”提出质疑,说课文内容不科学,因为地球是圆的,只要车夫沿着一个方向一直跑,他就能绕地球一周,最终还是要跑回楚国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已经成了小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内容,也从没有人对此质疑过。可是当今的小学生就是敢于向书本挑战。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一位学生忽然提出:“老师,我觉得作家魏巍重女轻男。”老师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文中所写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女性,怎么就不写一个男的作代表呢?”这显然是在向权威挑战,哪怕魏巍是位大作家,这些出生牛犊不怕虎呢!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只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时间、机会,他们就可以开启思维的闸门,点燃创新的火花。三、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能力探究性阅读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自主探究阅读,更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反映。要使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更需要教师精辟,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引导、点拨、矫正、碰撞、激励、启迪,使其不断深化,不断拓展,不断提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题是“草船借箭”,而课文中没有一个地方写到是“借”箭,有的学生说,这分明是“骗”箭。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把它作为一个辩题,同意是“借”箭的同学作为正方,同意是“骗”箭的同学作为反方,借此机会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赛。反方:我方认为是“骗”箭,而不是“借”箭,其理由是,既然是借箭,就应该征得别人的同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还要还给别人。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诸葛亮既没有给曹操打招呼向他借箭之意,更没有还箭之图。这显然是“骗”箭。正方:我方认为是“借”箭,而不是“骗”箭。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他知道曹操是个狡猾的人,给他明说肯定不会借,只有暗借才会成功,再加上借了还要还给曹操的,所以是“借”箭不是“骗”箭。反方:你们怎么知道要还给曹操呢?正方:因为诸葛亮还将用曹操的箭攻打曹操,这不是还回去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理解课文契机,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就会碰撞,就会升腾,并照亮了学生心灵的沉睡区。四、在感悟中陶冶学生情操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情感熏陶的样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这一蓝本,范本和样本,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主题的鲜明,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表达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个性的张扬。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英勇跳崖”部分时,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描写五壮士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并仔细体会和揣摩。然后指五名学生到台前进行表演,看学生是否真正体会到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接着播放一段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情景。最后教师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语言说:同学们,你们看了五位同学的表演和这段电影,此情此景,难道不想对五壮士说点什么吗?同学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慢慢举起小手,泪流满面地说,我这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有的捏着小拳头,非常愤怒地说,日本鬼子太可恨啦!五壮士太伟大了啦!五壮士你们听着,我们长大了一定要为你们报仇!小学生的语言虽然童气十足,但他们的心灵是纯真的,虽然图像信息是生动的,但语言符号是抽象的,通过学生的“读、看、思、议”感悟到什么是恨什么是爱。这种“恨”与“爱”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只有感悟才能爱之切,恨之深;只有感悟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引趣范文篇3

1、“引趣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首先“引趣”是指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单一的解释“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当前体育课大力提倡激励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无错教育,从某-方面来说,我个人认为是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实践。而兴趣对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之一。人们常说:“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也是位良师益友。”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这一事物进行高度自觉和积极的探索研究。例如: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对记录气象感兴趣,使其临终前一天还在病床上写数十年从未间断的气象日记。要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什么?了解这一年龄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了解这些对我们开展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球类感兴趣的人数占78%,其中选择羽毛球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篮球,然后再到足球、排球和乒乓球,感兴趣的原因是开展这些体育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比较大众化;对田径感兴趣的人数占13%,并且有2/3同学选择了田赛项目,感兴趣的原因是能锻炼身体和增强身体素质;对武术和体操感兴趣的人数占6%,选择武术和体操人数基本相同,感兴趣的原因是强身健体;对其它运动项目感兴趣的人数占3%,选择游泳的人占多数,感兴趣的原因是既能锻炼身体又好玩。从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首先为球类;其次是田径;再到武术、体操等项目。但大纲和教材中,球类于田径、体操类课时数而言,相对较少,这就给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带来了困难,尽管教师也明白“兴趣”的重要性,也绞尽脑汁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练习中的学习气氛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为了完成达标率,体育课还要紧密围绕达标的项目来进行教学,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消极、被动的状态下进行。这样的体育教学既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不能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特长的教学目的,对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对学生的“兴趣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健康和学业的需求,当健康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在练习中就会体现出自觉积极的行为,反之,他们就会表现出在练习中应付、命令服从或对抗的现象,这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及对当代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个性特点的了解,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引趣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实施方法

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程度和学校的设施条件,对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材课时数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课时数的比例,并引入了一些教材以外,学生感兴趣又便于开展的国外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橄榄球和珍珠球。同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表现欲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将学生感兴趣程度较高和感兴趣程度较低的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教学。并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目标引趣法、竞赛引趣法、游戏引趣法、情景引趣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将一节体育课演变成某一项目的训练课。

3.1目标引趣法

在教学的组织中,制定几个不同难度的目标进行分层推进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目标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机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又解决了好的同学吃不饱和差的同学消化不了的问题,使他们的需求都得以满足。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技术,采用分层推进教学法,并确定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确定目标1、运球快速跑练习;目标2、原地起三步低、高手上篮练习;目标3、从中线运球高、低手上篮。

3.2竞赛引趣法

在教学的组织中,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这充分利用了高中生表现欲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积极的投身比赛,从而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如:短距离跑的教学过程中,先教学生短跑的基本技术和正确的跑步姿势。例如:在短跑练习过程中,采用男、女同学分组接力赛的形式(男、女分开)进行教学,还可以采用男、女同学之间让距追逐跑的形式进行教学。再有就是把中长跑的练习与足球和橄榄球比赛结合起来,同学们兴趣猛然高涨,积极性很高,在场上积极的奔跑,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虽然没能触及几次球,但是已跑得满头大汗,跑动的距离不少于2、3千米,但却没有累的感觉,依然情绪高昂,乐而不疲。

3.3游戏引趣法

在教学的组织中,采用游戏与动作技术和素质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就能把枯燥乏味的技术动作练习、身体素质练习变得活泼有趣,从而使练习者能积极的投入到练习中。如:在跳远、跳高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点是起跳技术,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上体与下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在怕脏、怕受伤的心理阴影下,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最终影响到跳远、跳高技术的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游戏“海豚顶球”进行练习,作法是将一个软式排球用细绳系着,用竹竿悬挂在沙坑或跳高垫前一定距离和高度处,要求学生在做起跳练习时,必须用头触及软式排球。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看哪一组同学顶到的次数多,每个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地积极投入练习,教学重难点就在玩的过程中逐步被突破。

引趣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培养

语文教师应当革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促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兴趣入手,开端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驱动力,能够激活学生内部的探究因子,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课下认真研读教材,深度挖掘课本中有趣味的教学信息,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引趣情境,为教学内容披上“趣”的外衣,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走进趣,学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1.1创建引趣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引入校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媒体将图像、声音引入课堂当中,多维度教学优质优化了教学环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发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巧设引趣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各种色彩缤纷的图片。巧设引趣情境,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语文教师顺势进行诱导教学。指着课件中这些色彩艳丽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跟春天有过接触吗?大家对春天又有怎样的感觉呢?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学生1:春天就像一个小画家,将桃花染成火红色,将梨花染成雪白色,远远望去如仙境一般,置身其中,我能闻到春天的气味。学生2:春天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轻轻叫醒沉睡的河流,用温情融化冰雪,带领着河流肆意流淌,我听到了春天清脆的声响。学生3:春天好像一个小裁缝,用它那神奇的剪刀将柳叶裁剪得像动漫里的小船,将杨树叶子修剪得像扇子一样。……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们:“春天将生机洒向大地,赐给万物向上的生命力,色彩缤纷是春天到来的讯息,鸟语花香是春天到来的讯息;微风拂面也是春天到来的讯息。利用几张色彩丰富的图片巧设引趣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打下了基础。

1.2以情引情,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小学生天性烂漫,情感丰富。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日常教学中,身先士卒,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饱满的教学热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激活学生体内的探究因子,让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整堂语文课。例如,在教学《中华少年》这篇课文的时候,课前用有一首《爱我中华》的背景音乐进行气氛烘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师首先用饱满的热情进行范读,用铿锵的语调,严肃的表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顺势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教师与家长的期许,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2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以教师“精讲”、“少讲”,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学”、“有效率的学”。语文教师应当做一名 合格的引路人,积极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其取长避短、相互帮助学习优势,帮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配备一个小组长,做好小组组织工作,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并为每个小组制定学习目标:(1)我能够准确掌握古诗中的字词、语句。(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3)我能从语句当中感受到李白那淡淡的愁绪,体会到那斩不断的乡情。另外,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语文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散思维,启迪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狭小的教室,给了学生偌大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开启了自主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大有裨益。

3情景模拟、提升学生的感悟

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表演。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发挥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可以对教材中的课文或者寓言故事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绎,欢乐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也达到了教学的另一境界“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将课文进行合理的改编,将课堂变成“剧场”,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由分配角色,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排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认真揣摩课文中任务应有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等,学生利用拙劣的演技,认真体会课文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赢得了满堂喝彩。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吸引了台下学生的注意力,高效课堂应运而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情景故事演绎,为学生跟作者搭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自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总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教学情境。兴趣入手,激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作者:范广政 单位:济宁市微山县留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江润浓.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学周刊.2011(34).

引趣范文篇5

1.创设导课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乐意地去认识、学习分数呢?于时就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说到猪八戒、孙悟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立刻提高了,很愿意、自觉地去学习分数。

2.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孙悟空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看这两道题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即:3-1=2,11x2=22,311-89=222,48-1=47,13x2=26,4813-87=4726。”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

3.为学生营造成功的情境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

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

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

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l.教师与学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引趣范文篇6

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在自主做事过程中明确自身学习的最终目标,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因此,教师首先应以提问式的激发学生思考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领悟到知识的可贵、乐趣。教师的提问要注意结合本节知识的要点,技巧性的向学生发问,突出重点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同时也能将有难度的知识点轻易的讲解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爱思考的思想,更能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广大的空间,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糅合整个班集体各学生的性格爱好进行问题的提问,最大限度的引导全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如,有的学生喜欢某些历史人物,教师可以结合这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发问,调动这些学生的思考,进而,引起全班同学的思考。

二、教师要完善教学模式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善于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改善教学模式,做到面面俱到,完善提问模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问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经验的归纳总结。比如,针对某重点知识的提问,思考如何进行提问,既能引出这一知识点,又能积极的调动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活跃的参与问题的讨论中来,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层次,扩宽学生知识面。如讲解“法的意义及根本作用”时,就可向学生提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法?”、“法分为几种法!”、“法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法是为谁服务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出的“法”这章节的所有学习要点,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基本掌握本节课知识,并且通过自主分析问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教师不仅要完善提问上的教学模式,更要完善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从传统的黑板式教学转变为现代对媒体教学;如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将以往打击式评价转变为激励式评价,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教学多是照本宣科,想着只要把书本的内容对学生读一遍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多结合实际内容,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如即将召开的会议,教师就可针对,要求每个学生回去好好总结会议,观察我国新增了哪些条例,修改了哪些政策,鼓励学生多看政治新闻,从新闻中学到新知识。

三、深化学生知识层面

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政治课教师应全面考虑,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不仅能掌握本节知识内容,更应拓宽课堂教学广度,从本节内容引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内容、新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自主探究空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新内容,但是,在对一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时,应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掌握新知识。教师同样也可以提问方式来进行政治教学,在提出重点问题后,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新知识核心观点,积极找出问题答案,将知识化为自身精神粮食。如,讲到依法执政章节时,有一个关键知识点是“国家意志是否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国家意志”是由谁做出,是那个机关制定的政策?”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要结合以往所学知识,对新知识更深一步的进行思考、探究,在上一节内容我们学习到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对我国重大事务行使决定权。很明显国家意志不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教师可对这问题进行深一层次的设问:国家意志如何为人民创造福利?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形式学习新内容,并组织学生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思考出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学习以及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慢慢实现对新知识、新内容的领会。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是教师在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产生了兴趣,他们学习政治的动力就会提高,随之,他们的学习成效就会越好。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变厚,他们就会自觉的、有目的的去了解政治上的内容,就会感受到学习到新知识的快乐,就会主动去分析政治的问题,从而体验到政治课堂的真正魅力,更进一步增加了其对政治的喜爱。因此,政治教师要有效践行让学引思理念,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就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合理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通过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启动学习的思维,为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提供发展机会,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在有兴趣的思维中提高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和勇气,进而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政治教师在让学引思的理念中注重实践为主,要把学生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立足点,激发学生学习乐趣,让学生动起来,懂得自主学、学会学,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乐趣,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效率。

引趣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导入;重要性

新课程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之相适应,特别是新课引入,不要像以前枯燥乏味,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以其出人意料的导言,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的引入能否产生悬念,能否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对此,我采取了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互动的氛围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引”到“入”精心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的迁移规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旧知”与将学的出发,“新知”相互沟通,铺平“道路”,架起“桥梁”,从“温故”出发,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探新,在“新旧”的衔接点与共同点上充分展开思维、探究规律。

例如,在讲菱形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性质,然后在其一个较长的边上截取一段与其较短的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的定义,既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让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逐渐地系统化、结构化

二、情境引新

学生喜欢在某种特定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把生硬的灌输变为生动有趣的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疑难学生议,规律学生找,结论学生得,这样,课堂上就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学生就更能积极地发言、探索。在讲“轴对称”时,我用课件展示翩翩起舞的蝴蝶,并伴有悠扬的“梁祝”,学生心情愉悦进入了轴对称学习。在讲“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海上日出,随着太阳的缓缓升起,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而然的引入。这样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渴求新知识,逐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就能取得教学效果。

三、设疑引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可采用布疑阵,设矛盾等方法,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可这样设计:

(1)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

(2)有一位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镜子掉在地上,打破了成了碎片,其中有一块碎片带着大半个边缘。老奶奶想重新买一个同样的镜子,你能想办法帮助她由这块碎片重新画出这个镜子的原型吗?这样课堂内容就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鲜活地呈现出来。然后引发学生探究画出镜子的原型的方法,即已知圆弧的一部分如何确定圆心和圆的半径。这为最后利用圆周角的推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顺利地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的课,认真听教师讲解,积极学习,从而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悬念引新

引趣范文篇8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引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引入法。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4.实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资料引入法。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7.错例引入法。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错例,借此引入。例如在讲《算术根》时,可这样引入:

师:同学们,大象和蚂蚁体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说一样重,不信,我们来算算:

设大象体重为x,蚂蚁体重为y,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s,那么x+y=2s,

x-2s=-y,(1)

x=2s-y,(2)

(1)×(2),得x2-2xs=y2-2sy

两边同时加上s2,得(x-s)2=(y-s)2,

两边同时开方,得x-s=y-s

所以x=y

这岂不是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教师趁势提出:“今天我拉就来研究算术根的问题。”

8.归纳导入法。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例如,不等式性质3的引入,先在口中填不等号:

3□2,3×(-1)=____,2×(-1)=____,

可见,3×(-1)□2×(-1);

-5□-3,(-5)×(-7)□(-3)×(-7)……

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然后引入新课。

三、引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引趣范文篇9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引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引入法。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4.实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资料引入法。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7.错例引入法。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错例,借此引入。例如在讲《算术根》时,可这样引入:

师:同学们,大象和蚂蚁体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说一样重,不信,我们来算算:

设大象体重为x,蚂蚁体重为y,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s,那么x+y=2s,

x-2s=-y,(1)

x=2s-y,(2)

(1)×(2),得x2-2xs=y2-2sy

两边同时加上s2,得(x-s)2=(y-s)2,

两边同时开方,得x-s=y-s

所以x=y

这岂不是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教师趁势提出:“今天我拉就来研究算术根的问题。”

8.归纳导入法。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例如,不等式性质3的引入,先在口中填不等号:

3□2,3×(-1)=____,2×(-1)=____,

可见,3×(-1)□2×(-1);

-5□-3,(-5)×(-7)□(-3)×(-7)……

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然后引入新课。

三、引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引趣范文篇10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引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引入法。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4.实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资料引入法。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7.错例引入法。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错例,借此引入。例如在讲《算术根》时,可这样引入:

师:同学们,大象和蚂蚁体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说一样重,不信,我们来算算:

设大象体重为x,蚂蚁体重为y,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s,那么x+y=2s,

x-2s=-y,(1)

x=2s-y,(2)

(1)×(2),得x2-2xs=y2-2sy

两边同时加上s2,得(x-s)2=(y-s)2,

两边同时开方,得x-s=y-s

所以x=y

这岂不是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教师趁势提出:“今天我拉就来研究算术根的问题。”

8.归纳导入法。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例如,不等式性质3的引入,先在口中填不等号:

3□2,3×(-1)=____,2×(-1)=____,

可见,3×(-1)□2×(-1);

-5□-3,(-5)×(-7)□(-3)×(-7)……

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然后引入新课。

三、引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