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8:06:01

银企范文篇1

大家晚上好!

在富丽堂皇的世纪大饭店,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本次银企联谊酒会。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谋合作发展之路,旨在通过交流,增进友谊,携手繁荣,寻求银企发展共赢的新机遇。在此,我受全体员工的重托,谨代表××市分行党委,向莅临本次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行发展的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行从××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年中国银行改制以来,我行与××企业界企业进入了崭新的“蜜月期”。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市行党委带领全行冷静思辨,从容应对,化危为机,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增贷款、上存款、补短板、防风险,业务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升,经营业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各位企业家的鼎力支持。

金融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这片厚积薄发、充满无限生机的土地上,在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和“总量翻番”和“再翻番”的实践中,一大批竞争力超强的企业更是如鱼得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作为国有金融机构,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牢牢把握“后危机时代”提供给我们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支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来产业调整和城市功能提升两大主线,一如既往地、全心全意地为各位朋友做好金融服务,与企业界朋友共克时艰,在企业大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及时、可靠的金融支持。

银企范文篇2

银企对接会是银行企业加强沟通、精诚合作的一个良好平台。为进一步推动银企合作,办好省银企对接会,人行巢湖中支认真思考谋划,精心组织安排,创新对接模式,取得了银企合作的丰硕成果。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3月19日,市政府召开第一次预备会议布置落实省银企对接的各项工作要求后,我中支行党委高度重视此次省银对接工作,行长亲自抓,指定分管行长全面负责,另一名副行长协助,货币信贷科具体承办,并指定一名副科长经办。按照政府要求,市人行主要负责布展、组织金融机构参加对接会和协助安排签约项目。3月24日,我中支与市银监分局联合召集全市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会议,研究落实市二次预备会议工作部署,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树立大局意识,一把手要亲自负责,把省银企对接会和市银企对接周作为展示形象、推介产品的平台,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联络工作。4月1日,省银企对接会开幕式在芜湖举行,我中支即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前往观摩,吸取经验。4月2日,我中支召开金融机构联络员会议,邀请市组委会成员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参会,研究确定了各市级金融机构展板要求、宣传资料等,初步定下了各金融机构参加省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的要求。

二、积极创新,加强宣传。自接到省对接会在我市召开的通知起,我中支领导即密切关注此事,要求货币信贷科要加强与货币信贷处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行工作要求;加强与市发改委和金融机构的联系,随时掌握全市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与县支行的联系,指导督促对接工作的落实。期间,信贷科多次与信贷处相关科室联系汇报,较好地掌握了上级行的工作精神。为保证此次省银企对接会在我市开出成效,市政府决定于4月6日-11日,在全市组织一次银企对接周活动。对接周由市政府及市发改委、人民银行主办,各县区政府承办,进一步延伸省银企对接的链条,扩大影响面,这在全省属首家。为办出成效,市人民银行及积极配合市政府深入各县区做好对接周工作。我中支经过研究,决定把对接周作为宣传货币政策、展示基层央行形象的一次机会,拟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宣传通稿,并参考上级行样式,制定了宣传展板,带至各县区进行巡回展出。市人行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了含山开幕式和居巢区闭幕式,并作了“科学理解从紧货币政策,积极支持‘861’计划实施”的讲话,要求全市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关负责同志随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其他三县的对接活动,宣传介绍从紧货币政策,重点推介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上下联动,务求实效。对接会筹备以来,我中支始终与市政府、市发改委、全市金融机构和各县人民银行保持了了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明确认识、解决问题,各项准备和落实工作有条不紊地实施。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银行的组织协调和牵头作用,各种会议均邀请人民银行参加并征求人民银行意见,市发改委也十分注意加强与我中支的情况交流,专门指定财贸科负责人具体与我中支沟通联系,双方配合紧密,加强合作。各县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属地人民银行的职能作用,县人民银行承担了大量的会务组织和协调工作。对接周期间,我中支信贷科会同发改委人员共同审查各县区对接会场的布置、会务组织和会议议程安排,各县人民银行全力配合当地政府组织安排好银企对接活动,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银企对接周既活动紧凑,又精彩热烈,进一步推动了各县区的银企合作,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银企范文篇3

大家上午好!今天,镇委、镇政府邀请市领导、全市部分银行行长及我镇部分重点企业负责人相聚在此,主要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银企沟通和联系的平台,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银企合作机制,共同促进我镇社会经济和金融事业的共同发展。在历届党委的不断努力下,近年我镇经济总量由五年前700多万增至现在2800多万,翻了4倍,2012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5亿元,实现了社会生产总产值29.15亿元、财政收入2800万元的奋斗目标,今年截止十月份,我镇税收完成全年任务的73%,居全市第四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与各金融业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与企业老总对镇党委的充分信任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镇委、镇政府,对在座各位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经济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金融市场就是资本市场,而资本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命脉。今天,我们希望能以此次恳谈会为契机,进一步稳固现有银企协作成果,深化银企合作方式,促进我镇经济跨越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讲我对银企合作的认识:

一、实行银企对接合作,是适应宏观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这种形势变化是多方面的,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从去年10月中央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出台后,央行已五次降息,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取消对商业银行按季调控信贷规模的硬约束,合理扩大信贷投放规模。随后,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部分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都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信贷投放规模,推出了一批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各金融部门只有积极适应这种新形势变化,才能抓出机遇,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深化银企对接合作,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2亿元,增幅18%;招商引资3.6亿元,外贸出口突破31万美元,增幅55%。全年农业总产值突破7.1亿元,递增24%;农业增加值达到4.28亿元,递增9%。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银企合作、金融机构的支持密不可分。踏着发展的步伐,我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达到32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外贸出口50万美元,引进外资100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10000元,财政收入突破3000万元大关。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深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银企范文篇4

刚才,农行、工行、省信用联社xx办事处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贷款融资的品种和融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部分企业代表对参与“五方联动”,促进企业融资谈了很好的体会。通过他们的发言,不难看出我们在全省试点的中小企业融资“五方联动”工作是成功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小企业银企对接会,一方面是展示我市“五方联动”的巨大成效,另一面是想通过银企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密切银企合作,深化“五方联动”机制,切实解决全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刚才有关部门的发言,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融资“五方联动”工作的成效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难题。我市经过近年来的艰苦探索,坚持倾力打造“信用xx”战略,着力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五方联动’促进办法,结合创建‘xx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起在政府引导下,诚信为基础,金融、担保为依托,协会为平台,企业为主体,利益为纽带的多方合作新机制。初步找到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行之有效的办法——“五方联动”机制。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五方联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是企业信用意识普遍提高。在市信用促进会的宣传教育下,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普遍提高,积极加入信用促进会。截至10月底,全市入会企业总计280户,占规模以上和重点培育企业的73.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7%。截至目前,已有135户会员企业经促进会推荐,担保公司担保贷款11.18亿元。二是金融机构授信权限放宽。各级融机构对资阳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从300万至1200万不等进行了审批授权;省联社对资阳办事处的贷款授权授信单笔贷款增大至2000万元,单户余额增大至4000万元,农村信用社对入股中小企业实行优惠利率。三是融资贷款额大幅提高。截至10月底,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工业贷款总额38.2亿元,较年初增加8.7亿元;共有10户企业实现信用贷款28093万元;44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互联互保、相互拆借机制,通过建立互助金、相互担保、互相拆借等形式,共计融资金额15050万元。

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要坚定推进“五方联动”的信心,要坚持市上的工作思路,增添工作措施,强力推进。

二、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

银行是资金融通的枢纽,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和命脉,而企业又是银行取得利益的最大的客户,两者唇齿相依,相互依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银行的支持,企业就难以发展;没有企业的发展,银行也难以做大。应当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相当部分企业缺少发展资金,对银行贷款依靠性比较强,致使负债率高,包袱沉重,加之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企业效益不佳。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部分企业无力还本付息,既损害了自身信誉,也给银信部门运转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银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惜贷心理与日俱增。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给银企关系蒙上一层阴影。但是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规范,社会诚信意识的不断增强,失信惩戒机制的不断健全,企业也越来注重自身的信誉度。金融部门不能仍旧以老思想、老观念来看企业,要强化荣辱与共、携手共进的意识。任何消极情绪都不利于银企双方的发展,不利于全市经济建设的大局。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银企一家的思想都不可有丝毫的动摇。

三、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经济支持力度

当前,国家的金融政策是支持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对我们xx来讲,工业已经成为我们的重点产业,只有支持了工业经济,才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大家认识一定要到位。下一步,金融部门要转变经营理念,找准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结合点,明确信贷重点,不断加大投放力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一是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要不断强化市场意识,转变经营观念,正确处理好存与贷的关系,既要树立“存款立行、立社”的发展观念,更要树立“贷款兴行、兴社”的经营理念,努力克服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零风险”信贷意识,把做活做好信贷资金作为增强自身盈利能力的主攻方向,找准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切入点,千方百计扩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慎贷而不惜贷。二是要突出支持重点。对xx来讲,就是要围绕造车、食品、纺织、医药、建材等五大重点产业和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企业良性运转,重点项目能够按期建成投产、早日发挥效益。三是要主动深入企业服务。要变被动接受贷款申请为主动寻找优质客户对象,变在机关坐等业务为深入企业一线设点跟踪服务,主动为企业提供国家金融政策、金融形势、贷款程序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分析、市场预测,参与企业重点项目论证。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建设,要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向上级行、社争取信贷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建立一支稳定的信贷客户群,实现业务的不断拓展。

四、企业要以诚信为本,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信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与市场背景下,国家的金融信贷政策已经转变为扶优限劣,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信用等级已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两大要件。因此,企业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自身信誉度,以争取金融部门更多支持,谋求更大的发展。一是要讲究诚信。这也是我要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企业来讲,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支持,一旦信誉出现问题,必然有生存的危机。客观地讲,我市之所以出现融资难,一定程度上是部分企业不讲诚信,长期拖欠贷款所引起的。希望企业在向银行借贷中,要真实反映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按时还本付息。积极主动地接收银行的信用调查和评估,不断提高自身信用等级,以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二是要切实加强项目的超前谋划。事实证明,只要是成长性好的项目,就不会缺少资金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着眼长远发展,认真研究本行业发展前沿课题,新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项目,不断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增强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放的信心。三是要主动与金融部门搞好对接。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企业信贷中只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真正应该发挥主要作用的还在于企业自身。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各种平台或媒介主动与金融部门接触,交流信息,推介项目,邀请金融部门到企业考察经营情况,增强金融部门投资信心,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部门支持。特别是对初步达成的合作意向,企业要下硬功夫,抓紧进行对接,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五、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服务,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银企范文篇5

本文旨在通过银行债权保护手段对企业偿债行为的影响,探讨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症结及其治理途径。

一、银行缺少强有力的债权保护手段是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

银企债务契约的存在,赋予银行对其资产的保护权:其一,在企业有偿债能力而不承认或不履行债务时,通过法律上的民事债权制度和民事诉讼与执行制度保障债务的履行。《民法通则》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有能力偿还而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其二,在企业丧失清偿能力,对到期债务无力还清时,可以运用迫使企业破产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的控制,《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可见,依法还债和债权人破产申请的提出是促使企业如约履债、银行债权保护的基本手段。两种手段运用效果好,则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强,反之,则弱化。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两大手段的运用不力而引起的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弱化。

(一)依法偿债对企业偿债行为的约束力有限,银行债权保护难

依法偿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偿债判决执行难。现实生活中,银行打赢了官司得不了钱的现象,十分普遍。来自基层的情况表明,近两年来,银行通过依法起诉手段收回贷款的比率愈来愈低。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整体执法环境欠佳,另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的干预。

(二)债权人破产申请提出作为企业债务约束、银行债权保护手段的作用几乎没有得到发挥

目前,我国的破产案件几乎都是在债务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实施的。从驻马店地区的情况看,尚没有债权人提出破产的先例。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两点:

1.银行缺乏宣告企业破产的主动性。现实的情况是:银行不愿意提出企业破产,不仅如此,而且还在企业申请破产时,千方百计加以阻挠。这是由于:①银行经营目标短期化。破产使银行信贷资产损失清晰化,明朗化。由于破产企业债权清偿率低,破产的直接后果是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的明显减少及由于呆账损失的冲销而引起的银行经营收益的减少或亏损的增加,从而直接影响经营者的政绩。②破产操作不规范,银行资产风险加大。现实生活中,以破产为名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相当突出,这种行为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屡屡得逞。1996年我国颁布了《贷款通则》,明确规定了逃废银行债务的处罚细则,但收效甚微。③破产手段的启用难以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产生应有的威慑作用。在我国现有企业体制下,企业破产与否,与经营者关系不大,而且,由于缺乏来自所有者的有效监督与激励,经营者缺乏为消除破产隐患而对企业付出最大努力的动机与压力。

2.银行左右企业破产的能力受到牵制。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决定是债权人或债务人为保护自己权益而做出的独立的、市场化的行为选择,在我国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很难想象,破产能够在地方政府的反对下进行。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维护社会稳定职能决定了其对企业破产的消极态度———破产必然引起失业,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当然,这种消极态度是针对真正的破产而言,至于以逃债为目的的假破产,则另当别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制度性因素是形成这种现状的根源。

其一,大一统的国有银行体制,掩盖了银行经营中的问题,使银行成为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承载体。首先,一级法人且以国家为后盾的银行体制使国有银行几乎不存在支付危机,从而最大限度地掩盖了其信用风险,使得企业风险、社会风险向银行的持续转移成为可能。其次,经营者不是所有者,缺乏为保护金融债权而付出最大努力的激励。现实的情况表明,不同的债权人所有制对其债权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其二,所有权模糊的企业体制。

其三,政企不分且缺乏监督的政府体制。改革进行到今天,我国的地方政府早已从定计划、定产值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但仍在相当程度上拥有对企业资产的处置权。这种处置权最明显的表现是,企业处理重要资产必须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政府的处置权有其合理的内涵: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与资产控制权,地方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产权代表的身份决定了其改革主体的地位。事实上,地方政府是改革程序的设计者、推动者和操作者。因而,政府以产权代表身份参与企业改制的过程是其作为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经济主体的利己动机是普遍存在的,因而难免出现为追求自己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这就需要社会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交易规则,以规范和约束交易各方的行为。法律是主要的约束手段。但这种约束手段的约束力在我国由于约束对象的特殊性而大打折扣。政府作为企业产权代表与企业合谋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是其利己行为的表现。但由于政府同时是地方行政管理者,是地方法院财力与人力的提供者,因此,法律对其的规范作用非常有限。人大是立法与监督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监督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其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已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如让其大面积破产,必须以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前提。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能够对所有失业人员的生活起到真正保障作用的失业救济制度,这已成为我国多种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矫正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思路

企业不能如约归还贷款,无外乎以下两种因素所引起:其一是道德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有还贷能力而不归还贷款或无论有无还贷能力都不承认贷款。其二是经济因素。即纯粹由于失去还贷能力而不能如约归还贷款。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治理思路:

(一)针对第一种情况,即恶意拖欠或逃废银行贷款的企业,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目前,在各地实行的公布“黑名单”制度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人民银行应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联席会制度,对恶意逃废债企业予以确认曝光。对于曝光后仍不纠正者,可采取联合行动,停止对其结算等金融服务。需要提出的是,必须慎重确定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如果不分原因而一概把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不但可能因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众多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可能使一些本无逃废贷款意愿因暂时性因素而导致财务周转不灵的企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贷款的归还。

(二)针对第二种情况,即失去还贷能力而无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倾向的企业,则应区别对待,从形成其偿债能力低下的原因出发,实施不同的治理对策。

1.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于因资本金不足,利息负担过重而造成亏损,失去偿债能力而尚有好的支撑项目,竞争能力强的产品的企业,应实行债转股。

2.实行债务重组。对于那些因客观原因而暂时出现财务困难,不能按期归还贷款,以及因经营管理

不善,出现亏损,丧失偿债能力,但技术设备先进,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实行债务重组。具体做法是:银行与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对企业作出某些让步,如延长还款期限,暂停支付利息等,对此,企业必须付出的代价是让银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活动进行监督,如提出更换企业领导人,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费用开支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在银行延长企业的还款期间内,债权人可要求企业主降低个人的生活费用;另外,提高雇员的工资,增加公司的债务,以及巨额的或非正常的购货需经债权人的同意等。在我国,国有企业占绝对比重,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大多由于所有者缺位而引起的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所致,在目前作为所有者代表对企业实施监督的政府部门因种种原因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发挥银行的监督作用,无疑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银企范文篇6

我国商业银行由政府型到企业型转变,其商业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国家对金融业长期的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管理是银行商业化进程和企业长期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但能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财政附庸到商业化

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据了中国全部金融资产的80%以上。中国银行业近十年来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商业化,国家在宏观上为银行商业化经营创造市场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业务范围划分、金融市场建立,以及部分允许使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等;在银行业层面,商业银行为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进行的变革,包括增加业务品种和服务对象,引入新的电子技术手段、尝试进行市场营销、引入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及与之对应的组织变革。中国的银行业从中国人民银行独家经营,股份制银行的建立到今天由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银行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已基本摆脱了作为国家财政附庸的地位。理论上讲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和决策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其市场表现也更加商业化。

观察银行商业化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国有银行改革的路线:在保证国有金融产权的前提下,一方面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方面通过财政注资来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用真实的注资代替国家信誉担保,来维持和明晰国有金融产权,使国有银行在各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将国有银行“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最终实现国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家对金融业的长期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了银行服务产品的缺乏,以及由此引起的银行业盈利手段、竞争手段有限,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首先表现为中国经济仍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仍然过深、过细,商业银行在进行决策时不可能完全摆脱政府的影响。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它所隐含的意义是市场配置资源是高效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低效率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政府的目标往往也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背离。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工具,中国银行业整体上获取利润的驱动力缺乏;资产管理及组织机构远远不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国有的金融产权使得国有银行经常产生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一种缺乏风险约束的单方面趋利行为,最后形成了大量的投机性不良资产。当然随着商业银行的上市,信息更加公开将改变商业银行的偏好和行为方式,投机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有了广泛共识,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国有金融的强力支持,政策性不良资产将是渐进式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我们有理由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体制外产出(非国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体制内产出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GDP的快速增长。然而体制内产出的增长是离不开国有金融体系支持的,否则体制内产出将必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渐进式改革也将难以为继。维持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决定了国有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颇遭非议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就是源于渐进改革本身,即使国家在静态上补足了某一时刻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也很难在动态上有效抑制新生不良资产的增加,呆、坏账无法在国有银行体制的改革中得到解决,而只能在更宏观的层次上消化。

银企关系新范式探索

银行商业化进程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风险意识增加,过去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孪生兄弟关系被一种完全的抵押关系所取代。在当前社会整个信用体系缺失、可供抵押金融工具缺乏、银行风险管制与量化工具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银企关系改变了银行信贷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但是,抵押物的若干不确定属性同样给银行带来了种种风险,“当铺文化”的风行使银行忽略了风险管理、资本约束、经营目标等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问题。现代商业银行理论认为:银行资本是稀缺与有限的,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得以安全运作的前提;银行风险是必然的,银行资本的限定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覆盖银行可预期的风险;银行资本的有限性与稀缺性也就说明了现代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当前所使用的政策引发了短期赢利经营目标的盛行,导致银行企业之间关系的短期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差点儿成了中国银企关系的范式,曾经鼓噪一时。主银行制度的特征是:在向该企业贷款的多个银行中,主银行占有最大的融资份额,并持有该企业的一定股份(法律规定不得超过5%),并且是其最大的股东之一,主银行通常向该企业派遣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并监测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在必要时对企业的决策做出干预;企业与主银行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综合交易关系,当该企业经营上出现危机时,主银行会积极组织援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种特有的制度,倾向于追求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永久发展,极大地支持了战后日本设备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经济的发展。这与美国银行对企业要么“众星捧月”,要么“群起而攻之”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多年来,若没有华尔街各大银行的大力培植,就不会有庞然大物如安然的出现。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原指望他们青睐有加的企业“投桃报李”,甚至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他们空前团结地帮助安然制造错综复杂而且具有误导性的财务结构意图力挽狂澜。当试图通过新的融资与合并拯救安然的尝试失败后,银行家们就立刻换了一副冰冷面孔—上门逼债。最后,安然不得不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进行结构重组,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家破产公司。

现代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以抵押物为标准的银行企业关系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量化、控制与管理,并不是看即时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如何,而是要观察企业以往与未来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要观察企业的成长性及现金流,要观察该企业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等。这要求企业寻求建立长期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银行节约交易成本,对企业长期得到资金支持也大有裨益。

银企间良性互动模式

在银行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下,传统的以抵押物为主导的信贷模式就会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所取代。这不仅有利于建立现代市场信用体系,降低企业与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经营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在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下,银行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及各种财务指标和其成长性来确立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的。由于每一家企业的约束条件都是不一样的,这必然决定了企业信贷成本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的产生,不仅有于利企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不断改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水平,也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质大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明显下降,在构建新型银行企业关系方面,银行必须考虑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战略关系,变革盈利模式即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国有企业在“战略性重组”中形成公平竞争大环境下正常的银企风险共担机制,使激励和约束相对称。不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依靠市场导向,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统一范例要求,在商业银行贷款及其他服务面前,他们既不是受歧视的,但也不是享受特殊待遇的。

企业充分了解适用的金融产品,低成本获得资金;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在银行全面开放和银行企业关系发生质变的新形势下,将内部控制职能转化为有价值的战略工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型银企关系

金融机构和与金融机构唇齿相依的企业,二者的关系管理除了需要长期的培育和打造外,也与二者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能否顺利地、合乎规则地得到“神经中枢”——银行的支持,往往决定着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同时,企业对银行的践诺程度,也决定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持续竞争力。由此,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中,二者的矛盾在所难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转制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进程中,各种新旧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系管理演变成智慧的思考。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外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比例的不断上升,在“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并存中,形式上的错综复杂体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价值取向。

1.银行信贷与企业的依存度不断的弱化。从近两年的宏观调控中可以看出,单靠信贷货币措施,已经不能完全实现调控的目标。银行对社会金融资源控制的力度和约束的能力在逐步的减弱,银行与投资主体、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弱化。这种发展趋势随着外资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的比例不断上升,还在继续发展。以前认为“卡住”了银行就可以“卡住”整个企业,或者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思路在发生一些变化。尽管现在银行贷款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这种重要的程度在不断的减弱,这是战略关系管理要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机制也越来越市场化。在整个社会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的供求市场上,银行和企业各自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一直是企业主要的资金供应者,同时政府很多关于经济发展的意图,都是通过金融政策,通过银行的贷款发放和收缩等体现出来。但是现在,企业选择资金的余地越来越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上,跟以前有了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关系的变化使得银行在寻找比较好的企业,和企业在选择自己需要的银行两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3.随着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明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地位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前一边倒的地位现在逐步的趋向于越来越平等互利。在以往的情况下,银行和企业这一对关系,企业往往是处于比较弱势的情况,现在慢慢的趋向于越来越平等。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国有银行的改制,双方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所建立起来的主体,所以地位将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双方的行为都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调剂,同时也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随着经济利益分割机制的市场化和地位的趋于平等,双方之间的交易和往来,也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所谓的竞争性的机制,越来越倾向于机制的平等化。

银企范文篇7

我国商业银行由政府型到企业型转变,其商业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国家对金融业长期的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管理是银行商业化进程和企业长期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但能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财政附庸到商业化

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据了中国全部金融资产的80%以上。中国银行业近十年来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商业化,国家在宏观上为银行商业化经营创造市场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业务范围划分、金融市场建立,以及部分允许使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等;在银行业层面,商业银行为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进行的变革,包括增加业务品种和服务对象,引入新的电子技术手段、尝试进行市场营销、引入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及与之对应的组织变革。中国的银行业从中国人民银行独家经营,股份制银行的建立到今天由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银行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已基本摆脱了作为国家财政附庸的地位。理论上讲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和决策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其市场表现也更加商业化。

观察银行商业化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国有银行改革的路线:在保证国有金融产权的前提下,一方面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方面通过财政注资来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用真实的注资代替国家信誉担保,来维持和明晰国有金融产权,使国有银行在各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将国有银行“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最终实现国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家对金融业的长期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了银行服务产品的缺乏,以及由此引起的银行业盈利手段、竞争手段有限,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首先表现为中国经济仍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仍然过深、过细,商业银行在进行决策时不可能完全摆脱政府的影响。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它所隐含的意义是市场配置资源是高效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低效率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政府的目标往往也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背离。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工具,中国银行业整体上获取利润的驱动力缺乏;资产管理及组织机构远远不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国有的金融产权使得国有银行经常产生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一种缺乏风险约束的单方面趋利行为,最后形成了大量的投机性不良资产。当然随着商业银行的上市,信息更加公开将改变商业银行的偏好和行为方式,投机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有了广泛共识,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国有金融的强力支持,政策性不良资产将是渐进式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我们有理由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体制外产出(非国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体制内产出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GDP的快速增长。然而体制内产出的增长是离不开国有金融体系支持的,否则体制内产出将必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渐进式改革也将难以为继。维持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决定了国有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颇遭非议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就是源于渐进改革本身,即使国家在静态上补足了某一时刻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也很难在动态上有效抑制新生不良资产的增加,呆、坏账无法在国有银行体制的改革中得到解决,而只能在更宏观的层次上消化。

银企关系新范式探索

银行商业化进程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风险意识增加,过去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孪生兄弟关系被一种完全的抵押关系所取代。在当前社会整个信用体系缺失、可供抵押金融工具缺乏、银行风险管制与量化工具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银企关系改变了银行信贷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但是,抵押物的若干不确定属性同样给银行带来了种种风险,“当铺文化”的风行使银行忽略了风险管理、资本约束、经营目标等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问题。现代商业银行理论认为:银行资本是稀缺与有限的,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得以安全运作的前提;银行风险是必然的,银行资本的限定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覆盖银行可预期的风险;银行资本的有限性与稀缺性也就说明了现代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当前所使用的政策引发了短期赢利经营目标的盛行,导致银行企业之间关系的短期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差点儿成了中国银企关系的范式,曾经鼓噪一时。主银行制度的特征是:在向该企业贷款的多个银行中,主银行占有最大的融资份额,并持有该企业的一定股份(法律规定不得超过5%),并且是其最大的股东之一,主银行通常向该企业派遣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并监测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在必要时对企业的决策做出干预;企业与主银行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综合交易关系,当该企业经营上出现危机时,主银行会积极组织援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种特有的制度,倾向于追求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永久发展,极大地支持了战后日本设备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经济的发展。这与美国银行对企业要么“众星捧月”,要么“群起而攻之”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多年来,若没有华尔街各大银行的大力培植,就不会有庞然大物如安然的出现。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原指望他们青睐有加的企业“投桃报李”,甚至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他们空前团结地帮助安然制造错综复杂而且具有误导性的财务结构意图力挽狂澜。当试图通过新的融资与合并拯救安然的尝试失败后,银行家们就立刻换了一副冰冷面孔—上门逼债。最后,安然不得不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进行结构重组,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家破产公司。

现代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以抵押物为标准的银行企业关系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量化、控制与管理,并不是看即时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如何,而是要观察企业以往与未来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要观察企业的成长性及现金流,要观察该企业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等。这要求企业寻求建立长期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银行节约交易成本,对企业长期得到资金支持也大有裨益。

银企间良性互动模式

在银行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下,传统的以抵押物为主导的信贷模式就会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所取代。这不仅有利于建立现代市场信用体系,降低企业与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经营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在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下,银行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及各种财务指标和其成长性来确立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的。由于每一家企业的约束条件都是不一样的,这必然决定了企业信贷成本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的产生,不仅有于利企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不断改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水平,也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质大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明显下降,在构建新型银行企业关系方面,银行必须考虑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战略关系,变革盈利模式即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国有企业在“战略性重组”中形成公平竞争大环境下正常的银企风险共担机制,使激励和约束相对称。不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依靠市场导向,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统一范例要求,在商业银行贷款及其他服务面前,他们既不是受歧视的,但也不是享受特殊待遇的。

企业充分了解适用的金融产品,低成本获得资金;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在银行全面开放和银行企业关系发生质变的新形势下,将内部控制职能转化为有价值的战略工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新型银企关系

金融机构和与金融机构唇齿相依的企业,二者的关系管理除了需要长期的培育和打造外,也与二者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能否顺利地、合乎规则地得到“神经中枢”——银行的支持,往往决定着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同时,企业对银行的践诺程度,也决定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持续竞争力。由此,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中,二者的矛盾在所难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转制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进程中,各种新旧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系管理演变成智慧的思考。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外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比例的不断上升,在“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并存中,形式上的错综复杂体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价值取向。

1.银行信贷与企业的依存度不断的弱化。从近两年的宏观调控中可以看出,单靠信贷货币措施,已经不能完全实现调控的目标。银行对社会金融资源控制的力度和约束的能力在逐步的减弱,银行与投资主体、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弱化。这种发展趋势随着外资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的比例不断上升,还在继续发展。以前认为“卡住”了银行就可以“卡住”整个企业,或者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思路在发生一些变化。尽管现在银行贷款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这种重要的程度在不断的减弱,这是战略关系管理要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机制也越来越市场化。在整个社会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的供求市场上,银行和企业各自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一直是企业主要的资金供应者,同时政府很多关于经济发展的意图,都是通过金融政策,通过银行的贷款发放和收缩等体现出来。但是现在,企业选择资金的余地越来越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上,跟以前有了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关系的变化使得银行在寻找比较好的企业,和企业在选择自己需要的银行两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3.随着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明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地位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前一边倒的地位现在逐步的趋向于越来越平等互利。在以往的情况下,银行和企业这一对关系,企业往往是处于比较弱势的情况,现在慢慢的趋向于越来越平等。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国有银行的改制,双方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所建立起来的主体,所以地位将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双方的行为都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调剂,同时也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随着经济利益分割机制的市场化和地位的趋于平等,双方之间的交易和往来,也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所谓的竞争性的机制,越来越倾向于机制的平等化。

银企范文篇8

一、当前我国银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与企业关系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债权债务关系。因为企业的债务绝大部分来自贷款,而中国全社会债权的大部分都属于银行。在我国,企业对于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依赖性较高,如果企业经济益好,产业利润高,资金周转快,银行资金的利用率就高,资金的收益水平也相应较强;反之,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产业利润低下,产品积压,资金沉淀,则必然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沉淀,经营风险增大,收益也相应下降。

当前我国银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银行与企业的双向债务危机,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低下与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并存,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补贴和维持国有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在财政无力负担情况下便无可避免地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国有商业银行来承担。表面看来,银行与企业同是商业借贷行为,但实际上企业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极小。而且,我国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非契约化,银行贷出的款项既无法律保证,也无抵押担保,贷款企业受法律约束较软,一旦出现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就将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出现逃债、废债和赖债等现象,造成银行资金的呆帐、坏帐(有的已构成损失),债务负担越来越庞大,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二、实施债转股能有效地化解银企债务危机,有利于银企合作

1.债转股的内涵。

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就是银行将对企业的债权转换为股权。在我国,债转股具体指的是我国四大四有商业银行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依法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对部分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正在进行的债转股确切地讲,是银行债权的转移),转移后,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投资主体的转换,银企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从而把原来由企业向银行还本付息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股分红;对于企业而言,债转股既不是国家资本的无偿沉淀或流失,也不是原有债务的一笔勾销,它只是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资本运作手段,将银企“两困”的风险转给了肩负历史重任、具有投资银行功能、专门经营从商业银业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化解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从而达到银企“双赢(盈)”的目的,促使银行和企业双双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因此,实施债转股对于化解银企债务危机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为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奠定了一个健康的财务基础。

2.债转股对企业的选择性。

债转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和时效性都非常强的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而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实施债转股。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若干意见方案》,债转股企业必须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产品品种适销对路,也就是说国内要有需求,可替代进口,可批量出口,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二是工艺装备为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三是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符合“两则”要求;四是企业领导班子要强,董事长、总经理善于经营管理;五是转换约营机制的方案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各项改革措施有力,减负增效,下岗分流的任务落实并得到地方政府确认。

三、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1.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企业是银行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银行的主要顾客之一。顾客是银行的根据地,企业是银行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土地的肥沃程度和银企关系状况是商业银行发展与繁荣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企业需要银行的关系,企业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以达到提高自身效益和自身发展壮大的目的;而银行在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收益。

2.恪守信用,真诚合作。

银企之间的信贷是以信用为基础前提的,是一种借贷的信用关系,银行和企业双方必须坦诚真挚合作,不应相互欺骗,尔虞我诈,杜绝因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银企之间一旦发生了借贷行为,双方就被捆在一起,成为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就要为各自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严格奉行最大诚信的原则,积极主动努力克服信息不对称给双方带来的损失。

3.公平公正,竞争选择。

银行与企业双方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平等、公开、公正地开展业务经营活动,社会身份地地位等同,互不隐瞒欺骗,不做任何损害双方利益的事情,时时处处维护双方共同的利益。同时,银企双方正是在这种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相互选择,竞争发展,银企之间的交易也应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竞争过程。企业亦根据银行的服务质量、信誉高低、信贷资金价格、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考虑在哪家银行开立帐户或办理存贷款等业务,只有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竞争选择的机制,银企双方的发展才能走上真正意义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四、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措施探讨

1.硬化信用关系,强化信用机制,健全银企信用契约化,这是重构新型银企关系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银企关系处于极不正常状态下的重要原因就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软化,企业在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常使银行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银行与企业之间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经济交往中,双方关系的基础应该是受法律保护的契约。

2.规范政府行为,构造宽松的银企关系环境,这是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前提。

我国以往的银企关系中,政府行政干预的色彩浓厚,企业资金困难时求助于政府,政府便以行政手段挤压银行,争胜地往往就是在这种两难境地中不得已地贯彻政府意志。政府行政干预不排除,要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困难较大。

3.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以客户经理为支撑点的银企合作关系。

新型银企关系呼唤着银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优质金融服务,为企业做好理财顾问,而银行也渴望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产品信息、资金流向,及时把企业的资金变化等情况通报给有关职能部门。客户经理制就是在银企的这种双向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银行基层经营机构根据市场营销原则,通过对客户和市场的研究,充分利用银行的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以客户管理为中心,把自身经营行为和服务同客户的需求相结合,采取促销和分销的手段,推销贷币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批营机制,以达到规避信用风险、开拓市场、争取优良客户的目的而实施的客户管理制度。

4.银行与企业双方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以谋求共同发展。

作为社会议市场经济的主体,银行与企业同办合作,共同民展才是重构新型银企关系的最终目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帮助企业增产增效,扭亏增盈,对目前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等原因而处于困难时期,但发展前景看好,复活有望的而且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要深入研究,大胆决策,通过债转股等措施来优化不良债权以促进银企关系的改善;同时,银行与企业联动,协调配合,尝试建立一整套共同制风险防范与资金保全机制,保障银企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五、实行债转股政策的现实意义

银企范文篇9

昨天,县首届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们今天特意把各位企业家和金融部门的同志请到一起来,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这也是文化艺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次银企对接座谈会,今天的会议已经是第五次了,这充分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和对金融的重视。刚才,人民银行李行长通报了今年来我县金融运行情况,部分企业代表和金融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合作共兴作了典型发言,听了很受鼓舞。会议开出了成效,各金融机构向72家企业现场授信放贷达20亿元。下面,我就如何巩固我县企业与金融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讲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我县工业经济蓄势迸发,金融市场前景广阔,银企双方应该把握机遇共谋发展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争第一,全省争先进”的奋斗目标,紧扣“推进工业化,建设新”的发展主题,克难奋进,加快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近三年来,我们累计引进外资45.58亿元,项目136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8个,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69个。汽车零部件、塑料新材、生物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加速,孱陵工业园已经满园,入园企业36家,完成投资12亿元;青吉工业园开园不到一年,大项目纷纷落户,已落户的8个项目总投资达到20多亿元。预计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15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全县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骨干企业的做大做强,全县经济实力在增强,活力在增加,效益在趋好,后劲在积蓄,为银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企业家们大胆开拓、奋力拼搏的结果,同时,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截止目前,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到50亿元,较2005年末增加27亿元,比今年初增加1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以上企业贷款同比均大幅增长,且县域贷款增幅比存款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金融活,则经济兴;经济兴,也会极大地促进金融的繁荣发展。我县各金融机构从年开始全面扭亏为盈,利润连年增长,无论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还是经营效益都出现了质的飞越,9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共实现利润17626万元,比去年同期多盈利7280万元,增长70.35%。政银企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与金融发展齐头并进,我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全县金融运行进入良性状态。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各金融机构和企业家们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银企合作潜力巨大。随着国家内需拉动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相继实施,面临着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特别是土地调规获批,荆岳铁路、荆岳公铁两用桥、江南高速等即将开工建设,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以及不断改善的基础条件,为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汽车零部件和塑料新材被纳入省级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凯乐、新生源、香港汉兴、中粮集团等一大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开工建设,的经济社会进入了蓄势迸发、加速崛起的中兴时期。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银企合作的领域必然更广,力度必然更大。现在正是大可作为的时机,机遇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坚定对美好发展前景的信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广泛参与的经济建设,建立起互信、共赢、稳定的新型银企合作关系,在加快发展中去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

二、经济金融政策逐步完善,信贷管理更加规范,银企合作必须良性互动力求实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不断完善,银行放贷与否是银行的自主经营行为,企业能否贷到款是企业的经营结果,也是企业的行为。银企合作需要银行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银企双方都要明确各自责任,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努力构建精诚合作、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经济兴,金融才能兴,经济要发展,很多方面需要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一定要立足县域,在服务县域经济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今年,银监会湖北监管局在全省银行业中组织实施“回流工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县域法人银行机构和一级支行为单位,当年新增存款除上缴准备金和留存备付金外,主要用于当地,保证县域金融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对此,各金融机构要把资金“回流工程”作为改善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确保各项贷款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从今年起,各银行存贷比每年提高2至4个百分点,力争用3至5年时间,存贷比平均达到60%以上,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一是要切实转变信贷理念。当前,我县有相当多的企业有项目,有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就是缺乏资金,急需融资。如果金融部门“怕贷、惜贷”,企业就无从发展。金融机构要思想更解放一点,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树立“企业发展我支持,地方发展我受益”的理念,切实改变被动防范风险、裹足不前、固步自封的状态,积极选择优势项目,延伸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存贷款比例过低、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不强、信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扩大投贷规模。二是要努力优化信贷结构。许多中小企业现在看上去是“小苗”,再过几年就可能是“大树”,是银行效益的新增长点。要彻底改变过去信贷投入结构单一、支持对象过度集中的现象。在加大对我县重点企业和优势行业的信贷投放的同时,要适时向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倾斜,通过细分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千方百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他们解决创业初始阶段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的生命所在。前几年农行的产品创新,推出了林权抵押、水面经营权抵押等,较好的应对市场需求,很受欢迎。今后,要针对县域实际,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要尽力对上争取信贷审批权限,争取到放贷指标,缩短审批时限,更好更快地提供金融服务。四是要积极开展信贷营销。金融部门要变“等客上门”为“主动营销”,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要加强对金融新产品的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产品特性,促进合作。要进一步完善激励与约束相协调的信贷营销机制,改进和完善贷款责任制,合理划分贷款责任,科学进行绩效考核,做到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用活、用足本级机构的信贷资金和信贷审批权限,大力挖掘和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

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信用观念,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目前,国家金融信贷政策取向已转变为扶优限劣,企业通过政府协调贷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企业自身过硬的信用品质和资产质量,是实现良性融资的前提。为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必须把争取信贷支持的着力点放在强素质、树形象上来。一是要敢于做大做强。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在经济转型期,也是阵痛期,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小打小闹,敲敲打打,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唯有创新,才能发展。文化的核心也是创新。要敢于上新项目,切实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技术的制高点。要敢于上大项目,树立大投入才能大发展的理念,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实力,不断做大做强。要根据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筛选一批有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的项目,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通过项目来加快企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企业要主动搞好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或媒介,积极与金融部门接触,交流信息,推介项目,邀请金融部门到企业考察经营情况,增强金融部门投贷信心,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对初步达成的合作意向,企业要下真功夫,抓紧进行对接,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三是要完善内部管理。信贷最注重的是风险防范。金融机构决不会把钱白白扔在一个管理不善、没有信用、没有赢利的企业。因此,企业在抓市场、抓项目的同时,要苦练内功,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管理,如实填报各类数据报表,照章纳税,真实反映企业赢利状态,以优秀的企业素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吸引信贷资金的流入。四是要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现在征信系统越来越健全,并且实行了共享,一个失信者,必将被社会所抛弃,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持续的支持和发展。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要视信誉为生命,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用诚信赢得客户,赢得扶持。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接受信用调查和评估,认真履行借款协议,按时还款付息,通过诚信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银企对接更加紧密,职能部门理应优化服务促进双赢

企业和银行是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这既是银企双方的共同愿望,也是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尽职尽责搞好协调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资本与企业资源的有效融合,促进我县经济金融共荣双赢、健康发展。

一是要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县已经连续四次获得了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的荣誉称号,但关起门来讲,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任重而道远。从今年起,这项工作由原来的两年一评,改为一年一评,竞争更为激烈,要求更为严格。不管如何,“信用”创建的目标一定要完成,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的帽子一定要保住,来之不易的良好信用环境一定要维护。政府各部门要做信用建设的表率,强化信用宣传教育,严格自律,依法行政。要深入开展以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区域信用为重点的信用工程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要建立银企交流平台和银企合作长效机制,使“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相关部门配合,金融机构支撑,社会各界参与”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银、企关系更加和谐,经济、金融运行机制更加协调,打响“诚信”这一金字招牌。

二是要努力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金融是现代经济命脉”的认识,把支持金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和更加重要的位置,主动关心和支持金融工作。要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大金融债权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支持金融部门按期收贷收息,处置不良资产,切实减少不良贷款数量,降低不良贷款占比。要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对金融监管部门发现的风险苗头,要积极研究处置措施,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秩序。

银企范文篇10

我国商业银行由政府型到企业型转变,其商业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国家对金融业长期的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管理是银行商业化进程和企业长期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但能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财政附庸到商业化

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据了中国全部金融资产的80%以上。中国银行业近十年来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商业化,国家在宏观上为银行商业化经营创造市场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业务范围划分、金融市场建立,以及部分允许使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等;在银行业层面,商业银行为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进行的变革,包括增加业务品种和服务对象,引入新的电子技术手段、尝试进行市场营销、引入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及与之对应的组织变革。中国的银行业从中国人民银行独家经营,股份制银行的建立到今天由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银行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已基本摆脱了作为国家财政附庸的地位。理论上讲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和决策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其市场表现也更加商业化。

观察银行商业化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国有银行改革的路线:在保证国有金融产权的前提下,一方面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方面通过财政注资来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用真实的注资代替国家信誉担保,来维持和明晰国有金融产权,使国有银行在各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将国有银行“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最终实现国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家对金融业的长期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了银行服务产品的缺乏,以及由此引起的银行业盈利手段、竞争手段有限,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首先表现为中国经济仍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仍然过深、过细,商业银行在进行决策时不可能完全摆脱政府的影响。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它所隐含的意义是市场配置资源是高效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低效率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政府的目标往往也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背离。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工具,中国银行业整体上获取利润的驱动力缺乏;资产管理及组织机构远远不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国有的金融产权使得国有银行经常产生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一种缺乏风险约束的单方面趋利行为,最后形成了大量的投机性不良资产。当然随着商业银行的上市,信息更加公开将改变商业银行的偏好和行为方式,投机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有了广泛共识,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国有金融的强力支持,政策性不良资产将是渐进式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我们有理由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体制外产出(非国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体制内产出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GDP的快速增长。然而体制内产出的增长是离不开国有金融体系支持的,否则体制内产出将必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渐进式改革也将难以为继。维持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决定了国有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颇遭非议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就是源于渐进改革本身,即使国家在静态上补足了某一时刻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也很难在动态上有效抑制新生不良资产的增加,呆、坏账无法在国有银行体制的改革中得到解决,而只能在更宏观的层次上消化。

银企关系新范式探索

银行商业化进程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风险意识增加,过去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孪生兄弟关系被一种完全的抵押关系所取代。在当前社会整个信用体系缺失、可供抵押金融工具缺乏、银行风险管制与量化工具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银企关系改变了银行信贷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但是,抵押物的若干不确定属性同样给银行带来了种种风险,“当铺文化”的风行使银行忽略了风险管理、资本约束、经营目标等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问题。现代商业银行理论认为:银行资本是稀缺与有限的,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得以安全运作的前提;银行风险是必然的,银行资本的限定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覆盖银行可预期的风险;银行资本的有限性与稀缺性也就说明了现代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当前所使用的政策引发了短期赢利经营目标的盛行,导致银行企业之间关系的短期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差点儿成了中国银企关系的范式,曾经鼓噪一时。主银行制度的特征是:在向该企业贷款的多个银行中,主银行占有最大的融资份额,并持有该企业的一定股份(法律规定不得超过5%),并且是其最大的股东之一,主银行通常向该企业派遣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并监测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在必要时对企业的决策做出干预;企业与主银行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综合交易关系,当该企业经营上出现危机时,主银行会积极组织援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种特有的制度,倾向于追求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永久发展,极大地支持了战后日本设备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经济的发展。这与美国银行对企业要么“众星捧月”,要么“群起而攻之”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多年来,若没有华尔街各大银行的大力培植,就不会有庞然大物如安然的出现。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原指望他们青睐有加的企业“投桃报李”,甚至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他们空前团结地帮助安然制造错综复杂而且具有误导性的财务结构意图力挽狂澜。当试图通过新的融资与合并拯救安然的尝试失败后,银行家们就立刻换了一副冰冷面孔—上门逼债。最后,安然不得不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进行结构重组,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家破产公司。

现代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以抵押物为标准的银行企业关系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量化、控制与管理,并不是看即时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如何,而是要观察企业以往与未来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要观察企业的成长性及现金流,要观察该企业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等。这要求企业寻求建立长期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银行节约交易成本,对企业长期得到资金支持也大有裨益。

银企间良性互动模式

在银行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下,传统的以抵押物为主导的信贷模式就会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所取代。这不仅有利于建立现代市场信用体系,降低企业与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经营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在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下,银行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及各种财务指标和其成长性来确立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的。由于每一家企业的约束条件都是不一样的,这必然决定了企业信贷成本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的产生,不仅有于利企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不断改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水平,也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质大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明显下降,在构建新型银行企业关系方面,银行必须考虑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战略关系,变革盈利模式即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国有企业在“战略性重组”中形成公平竞争大环境下正常的银企风险共担机制,使激励和约束相对称。不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依靠市场导向,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统一范例要求,在商业银行贷款及其他服务面前,他们既不是受歧视的,但也不是享受特殊待遇的。

企业充分了解适用的金融产品,低成本获得资金;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在银行全面开放和银行企业关系发生质变的新形势下,将内部控制职能转化为有价值的战略工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型银企关系

金融机构和与金融机构唇齿相依的企业,二者的关系管理除了需要长期的培育和打造外,也与二者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能否顺利地、合乎规则地得到“神经中枢”——银行的支持,往往决定着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同时,企业对银行的践诺程度,也决定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持续竞争力。由此,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中,二者的矛盾在所难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转制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进程中,各种新旧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系管理演变成智慧的思考。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外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比例的不断上升,在“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并存中,形式上的错综复杂体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价值取向。

1.银行信贷与企业的依存度不断的弱化。从近两年的宏观调控中可以看出,单靠信贷货币措施,已经不能完全实现调控的目标。银行对社会金融资源控制的力度和约束的能力在逐步的减弱,银行与投资主体、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弱化。这种发展趋势随着外资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的比例不断上升,还在继续发展。以前认为“卡住”了银行就可以“卡住”整个企业,或者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思路在发生一些变化。尽管现在银行贷款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这种重要的程度在不断的减弱,这是战略关系管理要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机制也越来越市场化。在整个社会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的供求市场上,银行和企业各自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一直是企业主要的资金供应者,同时政府很多关于经济发展的意图,都是通过金融政策,通过银行的贷款发放和收缩等体现出来。但是现在,企业选择资金的余地越来越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上,跟以前有了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关系的变化使得银行在寻找比较好的企业,和企业在选择自己需要的银行两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3.随着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明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地位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前一边倒的地位现在逐步的趋向于越来越平等互利。在以往的情况下,银行和企业这一对关系,企业往往是处于比较弱势的情况,现在慢慢的趋向于越来越平等。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国有银行的改制,双方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所建立起来的主体,所以地位将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双方的行为都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调剂,同时也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随着经济利益分割机制的市场化和地位的趋于平等,双方之间的交易和往来,也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所谓的竞争性的机制,越来越倾向于机制的平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