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57:44

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学实验;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学习金字塔;CDIO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成数学问题,并进行数学表达和解决的过程,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真正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只完成了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缺乏知识的实践过程。而数学实验为数学知识的实践提供了平台,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辅助教学过程完成从理论到应用,为理论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适度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才能够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才能落到实处。

一、数学实验课程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学学习比较枯燥。高等数学中极限、求导、积分,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方程组、矩阵的逆、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概率统计中的积分问题等,都是学生难以掌握又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在讲解及练习中耗费了大量的学时,学习起来又比较枯燥。而这些在软件操作中简单易行,学生只需要达到理解定义,借助软件正确求解就可以。计算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并无意义,却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2.看不到学习的“即时效果”。长期以来,大学数学课程的教与学,始终是按定义、性质、定理的推导、证明的方式进行的,教与学都是如此。教与学如果缺乏实践过程,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参与性很弱;二是学了数学后不知道用,也不会用。导致在专业学习时,很难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含义,失去了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本意。数学实验课把繁杂的计算交给数学软件,教与学都能从繁重的推导及计算练习中解脱出来。每一堂数学实验课就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研究课题,每一个问题的求解都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模型,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探索中把数学应用落到实处。数学实验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排斥心理。学生亲历每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在学习中有所作为,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体会到数学对于专业学习的基础作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数学实验课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知识的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实验课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习金字塔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通过记录学习者的平均学习保持率来研究不同的学习形式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听讲”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最低,学习效果也是最差的。“阅读”方式相对于被动地听讲带有主观思考,学习效果有所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预习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视听效果能有效保持学习专注力,所以,多媒体今天才会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用“示范、演示”的方式学习,使学习者在模仿中学习,可以达到30%。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学生仍然主要以听、读、看三种方式被动学习;教师主要靠演示的方式传授知识,这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的保存率相当低下,学习效果自然较差。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属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是参与式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而数学实验课中的小组讨论、软件实现就包含了讨论、实践、传授他人三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兼顾了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对其他人进行教学,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潜在智能的发展。软件实现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验证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自己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开设数学实验课是基于兴趣和自主学习的CDIO教学模式探讨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过程中的能力。这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数学实验课通过对数学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借助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会停留在知识表面,能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这种教与学的模式符合CDIO的教育理念。数学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深化建模的思想,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尝试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构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软件解决数学问题达到生产管理的目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数学应用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正是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

四、独立学院如何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是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把大学数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根据相应的知识点,嵌入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调整大学数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一是压缩那些与高中数学重叠的知识点的授课学时。二要将原理简单应用性强的部分直接作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实验课即上机学习操作数学软件,MATLAB、LINGO、SPSS等。每一次实验都是针对于一类实际问题的探讨与求解,对实验内容即实际问题的案例设计要合理,既要便于数学思维的渗透,又不能对软件的应用要求过高。另外,还要在恰当的教学进程中引入实验,这也是嵌入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所在。根据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恰当地穿插数学实验。为了让学生重视实验部分的课程,应把数学实验纳入考核。实验的考核可以包括基本的软件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实验报告或是论文的形式将实验部分纳入课程的考核。

五、小结

数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只有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优化大学数学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数学理论学习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实验教学模式才是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之路。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各种互联网学习社区正在和教师争夺课堂,尤其是大学数学课堂。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大学数学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面对的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适度推行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学实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红艳,高海音.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2):108-110.

[2]朱福国,王汝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河西学院学报,2013,29(2):110-115.

应用意识范文篇2

课堂设计上要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比较明确和具体,只要课堂设计完整,实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比较容易,然而要实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还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增强一定的目标导向。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将数学知识转化到实践应用,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更有其实践操作性。如教学加减法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很好地将加减法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就必须在课堂设计上蕴含一定的实践操作导向,可以让学生利用加减法来计算一个工厂或者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加减法的应用来统计自己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明确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导向性,才能让学生知道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实践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趣味数学的学习与探究,更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但涉及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把动手实践练习当成一种负担,随即失去了实践应用教学的兴趣,这对其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要让实践应用教学环节充满主动探究的活力,教师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应用兴趣的培养。如三年级上册“测量”教学内容,教师讲得再好,若学生不理解测量的意义,对物体的测量不感兴趣,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测量的概念绕开,通过班级学生个子有多高的话题来导入“测量”的概念,满足学生对测量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以“教师和学生的身高到底有多高”设置悬念,让学生明确测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课堂理念上要融入生活化的数学应用知识

小学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生活化的数学应用知识,更能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当人们步入社会之后会惊奇地发现,小学阶段学过的数学知识在社会中应用得最多最广,这也说明了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作用。只有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贯穿实践应用的教学理念,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加切近生活。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时间与人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和工作学习都分不开,让学生知道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基础上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通过让学生认识时间刻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哲学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应用,最终让学生回归到对时间的认识上,启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实现数学学科的情感目标培养。

课堂总结中要巩固升华实践应用的数学思维

应用意识范文篇3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应用意识范文篇4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应用意识范文篇5

关键词:茶文化;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传统茶文化是经由社会逐渐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茶文化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认识文化知识的理念,还可以在教学期间帮助学生构建出全面的思考体系。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创新和完善。教师需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优化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借助茶文化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使枯燥的数学教室氛围变得灵活、活跃,帮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利用茶文化开拓数学教育内涵,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1茶文化价值内涵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经丝绸之路传播到许多国家,不同国家发展背景不同。因此,茶文化不仅可以澄清我国民族精神,还可以以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引导小学生加强言行规范。通过分析茶文化,可以发现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帮助小学生在多文化冲击下拥有文化自信。利用茶文化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可以充分强调素质教育的价值意义,使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应尽量简述相关茶文化的内容,这种教育模式更符合小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推进数学教育模式的革新。由于我国属于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无论是茶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内蕴含的知识,在教学中应用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故在实际教学期间,将茶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必须从传统文化角度切入,有效融入现代要素。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革新教学理念,还需要将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活动整体。在教学期间可以不断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通过对丰富的教学理念研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茶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应用意识。

2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不足

2.1小学生数学教材利用不佳

现阶段,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期间,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采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未得到及时改善,严重制约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使用不当的教学方法,不仅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致使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限制数学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因此,无论是选择小学生数学课程内容,还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都要从学生思维理念的完善开始。由于现在小学生数学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问题,故在选择具体素材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但很多教师使用的数学教育授课内容和教学素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佳。

2.2小学生数学课前教育不完善

我国已经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但很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绩非常关心,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佳,很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出现的问题时,无法利用数学知识将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主观因素。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进行数学教学期间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且小学生年龄小,在传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学生会死记硬背相关公式。死记硬背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短期数学问题,但对学生长期记忆没有帮助。在实际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认为学生一旦理解了数学知识,就会自然地利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这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化数学内容,积极构建情景教育模式。2.3小学数学应用不足数学教育活动不仅是对数学知识和命题技术的掌握和理解,更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一种有效渠道。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提升教学效果,就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际上,现在很多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都存在着单方面的心理状态,无法识别数学教育、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随着现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应充分重视教育理念的实质革新和体系化改善,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引进新的教育要素。由此可知,对于数学教育活动的发展来说,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就可以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这样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案。但目前教师将茶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对茶文化的应用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部分教师对茶文化知识的理解不足,在实际学习期间无法将茶文化知识与教育活动进行联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将现有教学活动进行革新,对提升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小学生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借助系统化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知识。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充分掌握,才可以促使学生将其有效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才可以实现数学教育的理想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进行教学活动期间只有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才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完美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解答构想。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意识的培养可以为其一生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帮助,因此革新数学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而对于整个数学教育活动来说,通过分析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满足小学生对数学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也会对学生上课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

4茶文化视角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4.1科学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人教版数学教材改良过多次,其教材内容正在积极革新和改进。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虽然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如果想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积极利用网上教材和纸质教材互补优势。小学生年龄小,有着活泼的思维。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有关游戏和活动的授课内容有兴趣。教师借助人教版教材中的生活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和理解。例如,茶文化本身就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包含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借助茶文化通俗性,向学生讲述有关茶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设计有关茶文化的数学题,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际,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去市场了解不同茶的不同价格,教师在教室里收集小学生收集的茶叶价格数据,根据学生收集的数据,列举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是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渠道。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教材与茶文化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探索与生活中有联系的内容,将现有教材应用模式进行转变,从而有效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念,为数学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4.2完善课前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力

数学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一些数学知识,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少,在进行数学学习期间,小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要积极改善数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观察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课前收集班里各学生的年龄;通过收集数据,利用除法计算班里学生的平均年龄,通过计算学生年龄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数字的直观感受,提高某生活观察力。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材的矩形和正方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其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矩形和正方形,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地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元素。例如,教师利用茶文化的静远思想,引导学生放松身心。在教育过程中深入茶文化,能够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茶文化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有所改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将人们生活中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提升自身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教学期间,通过分析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优化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掌握程度。

4.3开展生活化教育,加强学生数学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数学教育也需结合灵活的管理和刚性管理,积极开展生活化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积极根据学生的经历设计有关数学的题目,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从茶文化视角下开展生活化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积累生活常识。在生活中摆上茶和柴米盐味酱,教师向学生说明泡茶的时间,确认浸泡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照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学生讲授相关数学内容和数学逻辑,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优化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相关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生活中必要笔和纸等必需品的价格,指导学生计算每月的费用。学生通过计算自己的支出,逐渐增强自身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现阶段在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如果要充实茶文化课程的教育活动,就需要在满足教育系统改革上,丰富具体的教学要素,使学生形成坚固的数学思考意识。而将茶文化元素补充到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就可以将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效丰富,并在数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相联系的基础上,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客观地说,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将茶文化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将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在教学期间充分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开始,完善整个教学过程,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内涵融入其中。丰富数学文化知识内容,就可以使整个数学教育活动有所提升,对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双重复合作用。且将茶文化具体内涵融入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期间,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也是当前整个教育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此外,在当前教育活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期间,还是为了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都应结合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将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5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人们对教育形式要求的转变,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革新期间,应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视茶文化要素的融合。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期间,要引导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实现教育活动整体革新发展的理想效果。为了避免传统教学弊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教师就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数学知识背后的规律和价值内涵,并积极地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引入茶文化元素,提高小学生文化自信。小学阶段帮助小学生丰富茶文化理念,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种模式改革既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在教学期间促使传统茶文化的有效发扬。对于学生来说,完美的茶文化理念不仅能丰富价值理念认识,还能形成正确的意识,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也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牛焕哲.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初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02):240.

[2]梅志红.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初探[J].读天下(综合),2018(12):116-116.

[3]翁加全.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初探[J].新教师,2017(10):62-63.

应用意识范文篇6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表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还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其智慧的发展需要介入教师的媒介而产生。但是教师并非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达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较灵活的思维、较开阔的思路、较好的数学素养等,这样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启迪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知识内化的载体,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内化的动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智慧得到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数学教学理念的重要改变。

应用意识范文篇7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⑴施方良.《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

⑵李佐锋、周淑芬.《小学数学教师知识扩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应用意识范文篇8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知识内化的载体,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内化的动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智慧得到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数学教学理念的重要改变。

应用意识范文篇9

[关键词]内化智慧数学应用意识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使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谈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渠道来发展学生智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表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还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其智慧的发展需要介入教师的媒介而产生。但是教师并非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达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较灵活的思维、较开阔的思路、较好的数学素养等,这样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启迪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范文篇10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