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6:40:28

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学实验;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学习金字塔;CDIO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成数学问题,并进行数学表达和解决的过程,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真正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只完成了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缺乏知识的实践过程。而数学实验为数学知识的实践提供了平台,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辅助教学过程完成从理论到应用,为理论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适度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才能够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才能落到实处。

一、数学实验课程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学学习比较枯燥。高等数学中极限、求导、积分,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方程组、矩阵的逆、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概率统计中的积分问题等,都是学生难以掌握又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在讲解及练习中耗费了大量的学时,学习起来又比较枯燥。而这些在软件操作中简单易行,学生只需要达到理解定义,借助软件正确求解就可以。计算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并无意义,却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2.看不到学习的“即时效果”。长期以来,大学数学课程的教与学,始终是按定义、性质、定理的推导、证明的方式进行的,教与学都是如此。教与学如果缺乏实践过程,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参与性很弱;二是学了数学后不知道用,也不会用。导致在专业学习时,很难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含义,失去了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本意。数学实验课把繁杂的计算交给数学软件,教与学都能从繁重的推导及计算练习中解脱出来。每一堂数学实验课就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研究课题,每一个问题的求解都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模型,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探索中把数学应用落到实处。数学实验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排斥心理。学生亲历每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在学习中有所作为,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体会到数学对于专业学习的基础作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数学实验课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知识的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实验课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习金字塔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通过记录学习者的平均学习保持率来研究不同的学习形式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听讲”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最低,学习效果也是最差的。“阅读”方式相对于被动地听讲带有主观思考,学习效果有所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预习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视听效果能有效保持学习专注力,所以,多媒体今天才会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用“示范、演示”的方式学习,使学习者在模仿中学习,可以达到30%。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学生仍然主要以听、读、看三种方式被动学习;教师主要靠演示的方式传授知识,这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的保存率相当低下,学习效果自然较差。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属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是参与式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而数学实验课中的小组讨论、软件实现就包含了讨论、实践、传授他人三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兼顾了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对其他人进行教学,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潜在智能的发展。软件实现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验证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自己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开设数学实验课是基于兴趣和自主学习的CDIO教学模式探讨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过程中的能力。这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数学实验课通过对数学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借助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会停留在知识表面,能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这种教与学的模式符合CDIO的教育理念。数学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深化建模的思想,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尝试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构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软件解决数学问题达到生产管理的目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数学应用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正是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

四、独立学院如何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是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把大学数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根据相应的知识点,嵌入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调整大学数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一是压缩那些与高中数学重叠的知识点的授课学时。二要将原理简单应用性强的部分直接作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实验课即上机学习操作数学软件,MATLAB、LINGO、SPSS等。每一次实验都是针对于一类实际问题的探讨与求解,对实验内容即实际问题的案例设计要合理,既要便于数学思维的渗透,又不能对软件的应用要求过高。另外,还要在恰当的教学进程中引入实验,这也是嵌入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所在。根据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恰当地穿插数学实验。为了让学生重视实验部分的课程,应把数学实验纳入考核。实验的考核可以包括基本的软件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实验报告或是论文的形式将实验部分纳入课程的考核。

五、小结

数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只有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优化大学数学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数学理论学习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实验教学模式才是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之路。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各种互联网学习社区正在和教师争夺课堂,尤其是大学数学课堂。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大学数学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面对的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适度推行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学实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红艳,高海音.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2):108-110.

[2]朱福国,王汝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河西学院学报,2013,29(2):110-115.

应用能力范文篇2

数学兴趣小组在许多同学眼里是已经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才参加的。更或者是有希望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才参加的。这样的兴趣小组就变成了数学提优小组,或者是竞赛辅导小组。我认为兴趣小组,提优小组,竞赛辅导小组应该分清概念它们是不同的。兴趣小组应该是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加的。没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变的有兴趣麽。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事物过程本身的激发,而是由于意识到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后果对我们有重要意义。当然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它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的,特别是现在还不感兴趣的同学,如果能让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那么兴趣小组的目的就达到了。

数学兴趣小组定位在“数学是有用的”这个角度全方位的向同学们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数学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内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及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或实际应用。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初一代数首先出现代数式。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用字母代替数。幼儿学数,总是和量连在一起的。比如,2只苹果,3支铅笔。到了小学已经不满足于具体的量了,而喜欢学比较抽象的数。这时,2不仅可以表示“2只苹果”,还可以表示“2本书”,“2个小孩”等等,它的意义更广泛了。所以,从量到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到了初中,我们不满足于具体的数了,需要进一步抽象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超越具体的数量,一般地表示某个量。这时,一般的表示比具体的表示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例如,乘法交换律可以用公式a×b=b×a来表示,这里a、b表示什么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还可以是0。数是用一个单位去量它的同类量而得到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抽象所以用处就更大。而字母又是数的进一步抽象,它可以更加一般地表示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规律。如果说一个数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内容的量。那么,一个字母就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意义的数,它的作用可说是无限的。代数,不妨理解为“用字母代替数”这正体现出代数比算术更高明。

而在初学几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会感到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有的知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有的知识则似乎很“玄”,离我们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当你起自行车时,想过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能是“鸡蛋形”的呢?因为“圆”形的特性可以使自行车平稳地前进;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可供人们选择;两个轮子装的位置必须装得恰当,骑时会感到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几何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这样利用

兴趣小组的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祖冲之这位从5世纪至15世纪,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向同学们介绍。因为在千年之中,祖冲之一直保持着π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勇于革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崇敬。

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

约公元500年的《希腊诗人选》里,收录了丢番图奇特的墓志铭: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

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宝贝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过早进入坟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

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通过墓志铭我们知道了丢番图的一生,那么他究尽活了几岁呢?

有趣的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圆柱里内切着一个球,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的发明:“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等于它的外接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不信你算算。

象这样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只要结合初中教材,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总能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例子,讲解给同学们。不仅可以培养数学兴趣,而且扩大知识面及提高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以上的介绍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而不只是教师的叙述,相信效果会更好。

三、介绍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如12=3×4,56=7×8,12=3+4+5……这些都是数学等式的趣味美。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惊喜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一个等式(1+2)×3-4=5。这个等式与小姑娘的美丽可谓相得益彰。你也可以发现,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存在外星人用数学语言与他们交流是最优选择。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唯有数学语言是一切科学都使用的语言,它超越了学科界线,在一切领域中发挥作用。伽里略在400年前曾指出,宇宙大自然的奥秘写在一本巨书上,而这部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现代科技界认为:一门学科使用数学越多表示这门学科越成熟。数学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是精确简约通用的科学语言。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规律,绝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点。一个公式胜过一打说明,也正是如此。数学语言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唯一通用的科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就很强调数学语言训练。诸如用符号语言给应用题列方程,用逻辑语言写出证明,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式,用计算机语言指挥计算等等。通过对数学语言特点的介绍,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从而树立他们掌握好数学语言的信心。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考,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注意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进活动过程,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过程中,培养他们数学建模能力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而近年来,初中中考的应用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突出“问题解决”。

六、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应用能力范文篇3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地方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历时八年的探索研究通过实施“优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创新专业运动技术培养模式、实施“教学一实习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激励机制和全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新举措,有效地提高了体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并为提升体教专业的办学实力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三十多年成功改革的经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强大的物质基础及党中央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等为高教事业改革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因金融危机和就业率持续下降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考验。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我们每一所地方高校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结合我校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的特点与实际,对本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重实际应用能力、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重人文素质培养”三重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历时八年的不懈努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社会的适应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得到增强,近四年的就业、招生率稳中有升,办学质量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好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体教专业2001,2002,2003,2004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篇文章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存档。(2)问卷调查法。对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体教专业2001,2002,2003,2004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进行了函件问卷调查,寄出函件200份,回收函件189份,回收率95%。(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数理统计(4)逻辑推理法。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优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从《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对比表》(见下表)可看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2001年后的教师职业技能设置比2001年前的增加了三门课程,使开设教育课程门数与总课时比例提高到13.2%,高于我国其他体育院校平均占总学时10.75%的比例。不仅如此,绝大多数课程的课时量和学分比过去都增加了一倍,加大了“教师专业化”培养力度,牢牢地把握了体教专业人的才培体教养方向。(2)2001年后新增的语言艺术、汉字书写、现代教育技术三门课程是当代教师职业必备的技能,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技能的继承和发扬,是传统和现代教育技能的有机结合,适应了中小学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3)2001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际应用环节得到充分扩展,从过去以校内、课堂为主的狭小空间发展到现在的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校内外兼职、参加各类比赛等更广阔空间,实现了多渠道人才培养途径;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创新专项运动技能培养模式。“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因而,一定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前我院在专业运动技术的培养上采取“大而全”模式,即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多专业技术‘齐头并进”’,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各项运动技术都不精通,运动成绩不理想,用人单位不满意。

2001年后在专业运动技术的培养上采取了“少而精”培养模式,即学生按专长和爱好选“一主一副”专选课,从进校到毕业四年间均可进行系统的专业运动技术学习。可供学生选择的专选多达十余项,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始拳道、健美操、田径、体操、民族传统项目等。实践证明,“一主一副”少而精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运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通过采取专选课教师竞聘上岗、教考分离、课内外结合的成绩评定和实行教学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师生专业运动技术的教学积极性得到极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运动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超历史最好。

3.实施“教学一实习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分散见习和分散实习是指在传统的集中见习和实习之前,学生在各个专选课教师和校外辅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分散到校园周边或市区周边县市体育基层部门进行的见习和实习活动。2001年后对体教专业学生试行了“教学一实习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担任专选课教师,管教管导,而且还要负责学生分散见习、实习、就业指导等工作。学生在大二上学期,由导师负责学生校内外分散见习的指导工作,分散见习单位可由导师联系和推荐,也可由学生自己联系。学生分散见习半年的主要任务是熟悉、观摩专业课教师和校外辅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提炼和内化教师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二下学期开始分散实习,主要是实践和创新教学与训练理念。在分散见习实习过程中,以导师主导,学生为主体,逐步完成从“学生一见习生一实习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保证学生教学与训练的实际应用能力培育质量稳步提高。从大二开始进行分散见习和分散实习,这样可以比过去集中见习实习提前两年时间开始教育实践活动,改变了原来集中实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很难深人、细致地进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的状况,能够让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较早、较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为集中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导师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形成了由学工办、班主任、导师多方共同指导的合力,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具体、更具实效。由于导师与学生接触多、了解多、感情深、影响大,所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

4.建立学生科研的激励机制。我院体教专业在2001年后加强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增加了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和毕业论文,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凡在校期间科研有成果或发表体育类文章都给予学分奖励,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和运用好科研工具,提高中英文的写作水平,为今后的科研和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基础。激励机制还鼓励学生平时多参与教师的和校外的课题研究,协助教师收集和翻译资料、社会调查研究和独立撰写论文,这些措施极大地帮助和提高了学生科研的实际应用能力。

5.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人文素质是衡量大学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课程开设已从过去的一门增加到现在的六门,先后开设了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音乐欣赏、摄影摄像、名著欣赏等课程。不仅如此,为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人文素质的实际应用能力,学院制定了课外学分奖励机制,创造条件支持和提倡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审美情趣、美学欣赏等能力,使他们更早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让大学生“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厚积薄发的文化素质,逐步实现由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大型的文化活动增多,成绩斐然。

由于我院体教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应变力,扩宽了在就业市场的择业力。这说明我院对体教专业学生进行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研究,已初见成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三、结论与建议

应用能力范文篇4

从初赛的成绩统计看,全国参赛的13个省、直辖市,大部分学校的平均成绩在60分上下(计算机处理汉语汉字的初步知识部分占10分,未计算在内),如果扣除“有关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知识”的得分(这部分占10分,学生得分率达95%),那么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得分率则要低于60%。决赛甲组试题总分为700分,5个队总得分为510分,得分率达72.8%。乙组试题总分为570分,5个队总得分为290分,得分率仅为50.8%。考虑到初赛和决赛都是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进行的,所以上述两组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水平亟待提高。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省级重点校、城区普通校、乡镇普通校随机抽了131份初赛试卷做了统计分析。

1.字形规范

字形规范涉及错别字、繁体字、笔形、笔画数、笔顺等内容。学生对常写的字掌握较好,如“罐头”的“罐”、“就餐”的“餐”、“副食”的“副”等,但对一些常说而不常写的字则掌握不好,如“荧光屏”的“荧”、“萤火虫”的“萤”、“轻盈”的“盈”、“户枢不蠹”的“蠹”等。对笔画数掌握较好(试卷第14题,得分率为85%),而对笔形、笔顺则掌握得较差。很多学生不了解基本笔形(笔画)为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以”字和“引”字的起笔都属折笔(该题得分率仅为21%)。试卷第13题问各组字最后一笔笔形相同的一组是哪组。正确的选项是D--“戒母卵肃祭”,选对的只有31%,问题出在“肃”字上,多数学生写“肃”时最后写右下的一竖,而不是最后写下边中间的一撇一点。51%的学生选了错项C--“务场身卢必”,问题出在“必”字上,“必”字的一撇应为第四笔,而不是最后一笔。失分率高的还有第10题,50%的同学没看出“一愁莫展”中的“愁”应写作“筹”,12%的同学没看出“变本加利”中的“利”应写作“厉”,8%的同学没看出“知迷不悟”中的“知”应是“执”。单看“愁”和“筹”、“利”和“厉”、“知”和“执”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在某个词语环境中,学生就分辨不清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把字义(语素义)和词语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很有关系。

2.读音规范

;从决赛看,重点学校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读初中教材中的书面语词,甲组5个学校代表队均没有读错的,而乙组5个队中4个队有失误,如把“曲高和(hè)寡”的“和”错读为é,“为(wèi)虎作伥”的“为”错读成wéi。从读错的例子看,一是读字读半边的情况较多,如把“酗(xu)”错读为xiōng,把“吮(shǔn)”错读为yǔn,把“酊(dǐng)”错读为dīng。二是多音字问题多。试卷第19题要求判断带点字读音都不同的词,正确选项为B--着数、着慌、衣着、看着。其中的“着”依次读为zhāo、zháo、zhóo、zhe,答对的为59%。

3.理解字词义

学生理解字词义的能力在这次竞赛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测试:(1)多义字(语素)在不同词语中表示的意思,(2)多义词在话语中表示的意思,(3)新词语的意思,(4)词语的临时意义。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比对多义字的理解情况要好。试卷第17题要求学生明辨“活”这个词分别做动词、形容词、副词时的意思,得分率为82%。试卷第9题、第16题要求学生分辨多义字字义,19%的学生分不清“筹划”和“划算”中“划”的意思,12%的学生混淆了“洞”的两个主要意思:在“洞察”“洞悉”“洞彻”中“洞”表示深远透彻,在“漏洞”“空洞”“洞穴”中“洞”表示物体中间的穿通或凹入较深的部分。第34题要求判断画线的词语中没有使用比喻义的句子,得分率仅为15%。选项A--“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中起比喻作用的是“像乌鸦盘旋在头顶”这个短语,“乌鸦”在这里没有比喻义。反之,另三句话中的“尾巴”“金马车”“水龙头”在句中有比喻义。这说明学生不善于依据语境来分析判断词语在话语中临时产生的意义。

4.使用工具书

使用工具书的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成正比的,所以使用工具书就成了检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个内容。试卷第7题要求学生将几个省按《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顺序排列,实际上是检查学生能否熟练正确地使用音序检索法。从答卷看,主要问题出在以z、c、s、zh、ch、sh为声母的音节排列顺序上。25%的学生将“四川”排在了“陕西”的前边。决赛时甲乙两组都有查字典的内容,一看学生对部首检索法掌握的情况,二看查阅的速度。10个代表队只有2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出了5个字的页码。要使用好工具书,就得了解工具书的体例和使用的符号。决赛中有一道题,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了几个符号看学生是否掌握,结果有一半符号学生不了解。

5.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还涉及对语句内部的结构层次及上下文文意的理解。试卷第33题要学生选择语句中应填入的一组标点,该题得分率为81%,失分主要集中在感叹号和句号的分辨(没有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及冒号和逗号的区别上(引出说话人原话时不能用逗号)。文字相同的句段,点上不同的标点,可以构成不同的文句,表示不同的意思,这不仅有语气的问题,还有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点上不同的标点至少可以表示五种意思: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向哥哥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向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发出疑问--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问哥哥--“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这道题决赛时实力较强的队也没有做出来。

6.语句理解

理解语句的意义一要从语句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及层次入手,二要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从答卷看,中学生最不善于联系语境来理解语句义。第21、30题是判断歧义语句,初中生判断语句有无歧义一定要调动语感、联系语境来分析。试题没有提供语境,那么题中的语句可以出现在什么语境中,完全要学生自己来补足。“到学校,我就走了十分钟。”出现在“有急事,我跑着去的”后边,这句话表示时间短,“就”要重读,如果出现在“我扭了脚”的后边,这句话则表示时间长,“就”前边的词语要重读。第21题是判断只有一个意思的语句,“长庚爷爷”可以是复指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做不同的短语意思是不同的,却有47%的学生选它。“踩痛了我的脚”可以是述宾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人家不知道”中的“人家”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别人。这两个错项分别有15%、10%的学生选。第29题要求学生从四组语句中找一组同义语句,得分率为60%,选项A“书他拿走了”和“他拿书走了”不是同义句,把它们分别造两个更长的语句来比较:(1)书他拿走了,一直没还。(2)他拿书走了,一直没回来。(1)(2)句的后半部分是不能互换的。联系语境就不难看出A是错项,但有27%的学生选了它。如果用术语来描述,那么前者陈述的对象(话题)是“书”,信息焦点在“拿走”上;后者陈述对象(话题)是“他”,信息焦点在“走”上。第21题、31题都要求既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和供选择的词语,又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这两道题的得分率分别为53%和19%。第35题的得分率更低,只有18%,由于没有懂题干和选项中的语句(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就分辨不出语句中的“巾帼”“须眉”和“国色天香”是借代,“骆驼”“群芳”“鸟枪换炮”是比喻。

7.语言表达

词汇丰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必要条件,所以竞赛设计了相应的试题来检测学生的词汇量。决赛表明,普通校学生的词汇量大大低于重点校学生的词汇量。在B组竞赛中,用指定的后缀举例词时,出现了“降低率”“骄傲感”等生造词;做成语配对题,有的代表队填不出“偏听则暗”“败絮其中”等并不生僻的成语。从初赛答卷看,中学生虚词的使用问题要大于实词。试卷22题要求选一个可以在同一处填入“的”或“得”的句子,得分率为59%;而选用实词的第24题得分率则为66%。

语言表达的标准,一般定为准确、连贯、得体、简明。通过竞赛可以看出,中学生离这个要求有较大的距离。试卷第26、28题是从病句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准确的,这两题的平均得分率为52%。32题是从选句入位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连贯的,得分率为37%,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从下文夫人的话:“也曾想从地下钻个洞到中国来呢!”来推知说话的双方所处的地点是在中国。表达得体,这个要求体现在决赛题中,该题要求给影剧院拟一句宣传文明礼貌的标语口号,限定为14字。有一个队拟的是:“文明礼貌花常在,遵守公德果满园。”这个口号形式较工整,但却欠得体,也较空泛。表达简明,是通过拟写电报来测试的。决赛时给甲组各代表队提供了4条信息,要求提取必要的内容拟写15字以内的电报正文。5个队中有3个队不符合简明的要求,在电报的正文中出现冗余信息,如叔、侄之类不必要的称谓。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没有占据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工具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那么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破除传统的读解理论,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

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讲读课文的。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不管是采用讲授式,还是启发式,最终就是要达到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心这个目的,而每篇课文的中心都见于教学参考书,几十年不变。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的思维符合既定的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思想,似乎就是读懂了文章,受到了教育。出于这种模式,生字生词属“扫清障碍”之列,教师处理字词是为了便于讲解文章,而不是利用语境(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字词,并有选择地延伸到语言应用中去。对于语句,则是和理解中心有关的才作讲解分析,而这种讲解分析也只是为归纳中心服务的,并没有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学习。语文课不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那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语言,而是一味以图解文章中心为己任,这是传统的带有封建印记的读解理论在作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排斥品德情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只能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是潜移默化式的。传统的读解理论认为文章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是早已确定在文章之中的,它追求绝对唯一的解释,执着于“至上至善”的向往,所以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每讲一篇课文都要挖出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塞给学生。现代的读解理论赋予读者以再创造的权利,认为文章的解释随时代而产生,又随时展而变化。文章的解释实际上是读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置入文章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创造,它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讲解分析的误区,就每篇课文的“语言窗口”调动学生去比较、体味,承认每个学生有权利自主地读解文章,展开创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语文课从“解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语文课的主角。

2.打破文选模式,编写单项训练教材

我们认为文选式的教材模式必须破除。文选式教材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选占去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分析课文自然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传统陈旧的读解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自然成了点缀和附庸,语言文字应用的训练也因此被架空了。其次,文选式教材无法使教学成为有序的活动,每篇课文给学生讲什么,训练什么,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是该讲该练的没讲没练,该多讲多练的没多讲多练,反之,不该多讲多练的却在做无效的重复。过多的重复和程式化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了许多人学和不学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上没有差别的可悲现象。最后,文选式的教材几乎取消了听和说的训练,这和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大家都认为“听说读写”不可偏废,为什么一教起书来,就走了样,毛病就出在教材上。一篇篇的文章需要教完学完,教师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连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属“听”的能力,学生最现实的问题)也无暇顾及。

任何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整合和离析两个角度来进行。“整合--离析--再整合--再离析”是随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发展的。有人用“整合”来为文选式教材辩解,认为文选式教材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具有整体效应。我们承认“整合”是“离析”后的高级阶段,但这种“整合”必须是在“离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对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提高的要素还搞不清,各要素之间的序列关系还找不到,那么这种“整合”只能是原始的、混沌一片的。在我们没把语文教学的内部结构序列搞清楚前,不妨先按“听说读写”来编写单项训练教材。建议如下:听,可以有言语义(理性意义、联想意义、言外之义等)、非言语义(体态语)的理解和有用信息的提取等内容。说,可以有语音规范,停顿、语气、重音、语速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等内容。读,可以有阅读方法和不同文体的阅读等内容。写,可以有用字规范,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内容。在没有编写出单项训练教材以前,不妨先组织人就目前使用的基本篇目,编写一套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参考书,要把每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都挖掘出来。

3.引进语言学理论成果,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质

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建设者,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却总有后滞性,这种后滞性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把汉语母语教学(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做一比较,或许能说明些问题。熙先生曾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对外汉语教学从50年代的起步阶段就和语言研究、语言理论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不断从汉语语法研究、语义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中汲取营养。语文教学本应和语言学的各分支有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条无形的隔离带。以80年代推行的《教学语法提要》为例,《提要》从汉语实际出发,吸取了结构主义的析句法。但何为结构主义的析句法,这在整个80年代,不仅一般语文教师不知道,就是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或教师培养工作的同志也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提要》至今仍不为许多教师理解。再看师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历整齐(本科以上),掌握一门外语,学过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常参加国际交流,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做带头人。语文教学的师资状况显然就相形见绌了。

应用能力范文篇5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初一代数首先出现代数式。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用字母代替数。幼儿学数,总是和量连在一起的。比如,2只苹果,3支铅笔。到了小学已经不满足于具体的量了,而喜欢学比较抽象的数。这时,2不仅可以表示“2只苹果”,还可以表示“2本书”,“2个小孩”等等,它的意义更广泛了。所以,从量到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到了初中,我们不满足于具体的数了,需要进一步抽象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超越具体的数量,一般地表示某个量。这时,一般的表示比具体的表示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例如,乘法交换律可以用公式a×b=b×a来表示,这里a、b表示什么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还可以是0。数是用一个单位去量它的同类量而得到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抽象所以用处就更大。而字母又是数的进一步抽象,它可以更加一般地表示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规律。如果说一个数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内容的量。那么,一个字母就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意义的数,它的作用可说是无限的。代数,不妨理解为“用字母代替数”这正体现出代数比算术更高明。

而在初学几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会感到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有的知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有的知识则似乎很“玄”,离我们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当你起自行车时,想过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能是“鸡蛋形”的呢?因为“圆”形的特性可以使自行车平稳地前进;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可供人们选择;两个轮子装的位置必须装得恰当,骑时会感到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几何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这样利用

兴趣小组的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祖冲之这位从5世纪至15世纪,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向同学们介绍。因为在千年之中,祖冲之一直保持着π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勇于革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崇敬。

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约公元500年的《希腊诗人选》里,收录了丢番图奇特的墓志铭: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

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宝贝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过早进入坟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

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通过墓志铭我们知道了丢番图的一生,那么他究尽活了几岁呢?

有趣的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圆柱里内切着一个球,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的发明:“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等于它的外接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不信你算算。

象这样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只要结合初中教材,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总能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例子,讲解给同学们。不仅可以培养数学兴趣,而且扩大知识面及提高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以上的介绍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而不只是教师的叙述,相信效果会更好。

三、介绍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如12=3×4,56=7×8,12=3+4+5……这些都是数学等式的趣味美。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惊喜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一个等式(1+2)×3-4=5。这个等式与小姑娘的美丽可谓相得益彰。你也可以发现,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存在外星人用数学语言与他们交流是最优选择。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唯有数学语言是一切科学都使用的语言,它超越了学科界线,在一切领域中发挥作用。伽里略在400年前曾指出,宇宙大自然的奥秘写在一本巨书上,而这部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现代科技界认为:一门学科使用数学越多表示这门学科越成熟。数学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是精确简约通用的科学语言。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规律,绝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点。一个公式胜过一打说明,也正是如此。数学语言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唯一通用的科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就很强调数学语言训练。诸如用符号语言给应用题列方程,用逻辑语言写出证明,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式,用计算机语言指挥计算等等。通过对数学语言特点的介绍,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从而树立他们掌握好数学语言的信心。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考,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注意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进活动过程,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过程中,培养他们数学建模能力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而近年来,初中中考的应用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突出“问题解决”。

六、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除了介绍数学与传统学科如物理,化学的联系外,还可适当介绍数学在经济学,管理学,工业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及数学与计算机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介绍利用数学知识在揭露一些街头的骗人把戏。如猜“姓”的游戏,电脑算命等等。

应用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能力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Abstract:Mathematicsisthemoderncultureimportantcomponent,mathematicsthinkingmethodtoalldomainseepage,mathematicsapplicationmoreandmoreistakenseriouslybythesociety.Canutilizestudiestheknowledgesolutionactualproblem,causesthestudenttohavetheappliedmathematicsability,thisischangestomathematicseducationenhancesacitizen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track''''simportantmeasure.Atpresent,majorityofstudentbeginningabilityisbad,theapplicationrealizesweakly.Continuouslyforalongtimehence,willcertainlytostudy,butuseless,couldnotmeetthesocialdevelopmentneed.Thereforetrainedstudent''''smathematicsapplicationconsciousness,enhancesthestudentappliedmathematicsknowledgetosolvethequestionability,inmathematicseducationespeciallyimportant.

keyword:Studentmathematics;Applicationability;Abilityraise;Mathematicsapplicationability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1.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强调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却忽略了从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因而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恐怕不能单单地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标》中就有如下论述:“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计算机的发明和不断更新换代,一方面有赖于数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这一伟大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比如方程的在物理学中的混合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的应用,一次函数知识与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的联系,立体几何在化学晶体结构、美术透视,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化学中讨论由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物质种类,在生物中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可能性的讨论等应用,三角函数在物理交流电、简谐振动中的应用,向量在力学中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应用。数学知识不仅解决了这些学科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有力的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2.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

(2).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结合实例抽象提出,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某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C,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C,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C和-5°C的温度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高多少,在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及怎样计算,并换例让学生验证探究出来的结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3).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4.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可注意编制实际生活中有关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利润问题,旅游选最合算的购票方案问题等。

例: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千克,乙种原料290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9千克、乙种原料3千克,可获利润700元;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4千克、乙种原料10千克,可获利润1200元。(1)按要求安排A、B两种产品的生产件数,有几种方案?请你设计出来;(2)设生产A、B两种产品获总利润为y(元),其中一种的生产件数为x,试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并说明(1)中哪种生产方案获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在此问题的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组,然后由解集和实际要求设计方案;而在第二问中还涉及到函数知识的实际应用,对后面函数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根据教学目的编制这类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教学时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编制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5.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著名的数学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

例如举行一次野炊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查市场行情,让学生亲自去粮店买米,去菜场买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买菜中的估算,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进程,让我们每天思考,每天探求,每天革新。“野炊”活动将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评论着自己所买的菜,交流着买菜的体验,充分展示了每个人的个人爱好,生活经验、情趣,也学习和交流着学习数学所包融的价值观,实用观,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又如有一年经常下雨,玉米的收成不太好,农民议论说今年的玉米可能要减产几成了。于是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分小组调查自己村中的几户人家,了解他们种同样多的地,去年和今年的玉米收成情况,根据搜集的数据算出这几户人家今年比去年减少了几成,这几户人家平均减产几成。思考:是什么原因列出来,小组中的学生分工进行调查,完成调查后,合作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农民提出建议。这是融数学、科学、社交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练习,前半部分是百分数(成数)的实际应用,没有给出具体数据,需要学生自己调查完成;后半部分是学生调查造成减产的原因:(1)与经常下雨有关。(2)管理不当,病虫害的缘故。(3)空气污染。(4)玉米品种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农村特有的资源,从孩子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应用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一、前言

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在经济过程中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等职能的学科。财政部从2014年10月起发文《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大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设计“4+1”管理会计体系,《基本指引》、《应用指引》等。明确了管理会计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及重要性。这与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当前,社会对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但是大多高校对于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所以必须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二、我国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1.管理会计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从属地位。目前我国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是学校仍然将财务会计作为核心课程,而其他诸如管理会计课程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主要表现在分配课时较少,管理会计课程难度大要求水平高,而大多数高校给予的课时一般只有36甚至更少。学生也不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普遍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2.教师团队缺乏实践经验。笔者通过了解,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中比如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传统方法都有应用,但诸如作业成本法、战略管理会计等一些先进方法缺乏推广的基础,所以企业亟需一些掌握管理会计前沿方法的财务人员。但是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本身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管理会计工作的实践,自身对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不具备深入的理解。在授课中也只能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教学方式多采用授课+作业模式,不具备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对企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能力,最终导致教学目标偏离现实。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资源不均衡。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所分配学时大都是在课堂完成,课程中实验、实训学时几乎没有或很少。虽然很多高校都和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学生所实习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核算和审计范围,而且大多实习单位是规模小、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也较少。另外在实习中也缺乏相应老师的指导,实习效果并不理想。4.考核方式单一受教学方式的影响,管理会计课程的期末考核通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题目也通常采用选择、简答、计算等形式,内容局限于课堂上所讲知识,较少有结合实务的案例分析。多数学生考试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成绩及格,并不会关注考试范围以外的知识。

三、应用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问题引导式”方法的应用。将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大模块,不再简单的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讲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框架的理解。授课前,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于以后的每一堂课,教师先布置任务,对完成任务的要求、方法做出提示和说明。对于布置任务的方式可以是下次上课前通知,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的分析讨论结果。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结果再就那些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的部分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节约时间,还可以督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分工协作能力,除了预习教材内容外,还能鼓励学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扩大知识面范围。2.校内实践教学方法。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课程教材大都是参照西方国家以往的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这些教材内容单一,知识结构与我国经济环境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自行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另外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立管理会计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可划分为学习目标、课程结构、边学边练、课后导读、模拟测试、在线讨论等教学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及时更新设备。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本科四年的课程中都设置了校外实习部分,但很多学生校外实习的内容大多是财务会计和审计的内容,比如编制凭证、登记账簿、装订会计档案等。对于管理会计方面的实习内容较少涉及。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实训基地为平台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学习、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各院校的重要项目。4.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为了更能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建立开放多元的考核指标体系。除了考核平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外,应引入案例分析、ERP沙盘实训等形式。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代表各个相互竞争的企业,从预测产品需求量、成本、利润和资金需求量到编制全面预算,然后根据预算情况进行经营绩效分析,综合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执行和预算的差异,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四、结语

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的调整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史维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6(4).

[2]罗爱芳,罗世智.“问题引导式”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探讨-以标准成本法教学为例[J].财会通讯,2012(5).

应用能力范文篇8

就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中的英译汉试题来讲,考生得分的机会较大,这跟该题的评分方式有关。英译汉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选择题,即一句英文下给出四个中文翻译的选项,要求考生进行选择;另一种是段落翻译,要求考生完整地翻译出一则篇幅较短的文字。在这两种题型中,第二种题型考查考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而第一种题型则比较注重答题技巧,具体如下:

1.英译汉选择题型共四题,总分值8分,每小题2分。

2.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所做出的翻译与题目所给出的英文内容是最相符合的,如选择该答案,可得2分。

3.剩余的三个选项中,仍有两个选项可以得分,但是这两个选项与上述最佳选项相比,在某些内容上有偏差或错误。根据选项给出的翻译与原文内容之间差别的不同程度,选择这两个选项中较佳的一项可得1.5分,另外一项可得1分。

4.如选择翻译效果最差的选项不得分。如:

Theyweresobehavedinthedebatethatwefinditdifficultnottoadmirethem.

A.他们在辩论中如此表现了一番,以致于我们不得不称赞他们。

B.他们在辩论中表现非常出色,我们很难不佩服他们。

C.他们在辩论中行为得体,使我们觉得难以超越他们。

D.他们的辩论表现很糟糕,我们很难不为他们难过。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4年6月第64题】

按照以上评分标准,该题的四个选项按照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A,C,D。

从此类题型的难易程度上来看,要想做出最佳选择,从而得到满分,其实也并不是十分困难。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推敲生词意思

解答翻译题的最大难点之一就是不明白生词的意思,而在这一题型中,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最令人头痛的了。如果题目中出现了比较生僻的单词,考生并不是无从下手,可以从选项中所给的对应的汉语意思推敲英语单词的含义,并结合整句话的含义进行选择。试看下面一道试题:

Thepoliceforcedtheirwayintotheroom,onlytofindthesafeempty.

刚刚发现保险箱是空的,警察就进入了房间。

为了找到那只空保险箱,警察强行进入了房间。

警察破门而入,结果发现保险箱已经被洗劫一空。

为了找到那只空保险箱,警察被迫进入通向房间的通道。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6年6月第62题】

在该题中,有一个很简单的单词“safe”,如果不是选择题,而是让考生自行翻译,他们的思路就很容易局限在“安全的”这一意思下,很难想到“safe”的名词含义“保险箱”。而在这道题中,四个选项对该词的解释均为“保险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考生起到了帮助作用。另外,句中还有一个比较难处理的单词“force”,其原义为“强迫,强加”,但在该句中构成词组“forceone’sway”,其意思则要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正确理解这一词组的意思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要想正确选择该题的答案,考生可以从别的方面加以斟酌,绕过这一不好翻译的词组。例如词组“onlytofind”,其意思为“结果发现”就比较明确。在以上四个选项中,仅有C项的翻译为这一意思,因此可以将答案基本锁定在C项上。为了确定答案是否为最佳,考生还可以将该选项结合英语全文加以推敲,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选项的前一部分将词组“forceone’sway”译为“破门而入”,十分符合整句话的意思,而且对于“force”一词的处理也与其原义比较接近,那么最佳答案就理所当然为C项。

二、认真对比句型结构

由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针对的对象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其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在翻译题中,句型的结构一般也就比较简单,容易梳理。试看下面一道试题:

Scientistsareeagertotalkwithotherscientistsworkingonsimilarproblem.

A.科学家热衷于与从事类似课题研究的其他科学家交流。

B.科学家更容易与其他科学家谈话来解决相同的问题。

C.科学家很乐意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同其他科学家交流。

D.科学家更容易就雷同的问题与其他科学家交谈。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3年6月第61题】

在该题原句中,现在分词短语“workingonsimilarproblem”作为后置定语修饰“scientists”一词,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在四个选项中,对于这个短语的用法和含义处理正确的选项很明显只有A项,其他三项均不是把这一短语作为修饰“scientists”的定语来处理。

三、灵活使用排除法

排除法是处理选择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一类翻译选择题中,排除法的使用有时候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考生无法从常规角度做出最佳选择时,排除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试看以下试题:

Today’syoungpeoplegenerallyhavemorepurchasingpowerthantheirparents,andtheyaremorepreparedtouseit.

A.如今年轻人的购买能力一般都超过他们父母,而且更乐意消费。

B.总体上今天的年轻人赚的钱比父母更多,而且他们时刻准备消费掉。

C.如今年轻人在消费上大都比父母大方,而且他们更做好了花钱的准备。

D.今天的年轻人大都认为他们需要比父母多买东西,而且时刻准备这么做。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2年12月第61题】

在这一题中有英语中常见的“more…than…”句型结构,而这一句型结构的含义是十分简单的,相信只要有一点英语基础的人都能理解。从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对于被比较的两个对象的翻译都不一样。在原文中,比较结构所包含的两个对象分别是“purchasingpower”和“theirparents”,前者的意思是“购买能力”,后者的意思则相当简单。当然这个比较结构的句型还含有省略这一语法现象,但是在此可以不做考虑,考生只需要考虑到“purchasingpower”译为“购买能力”是最佳的选择,那么答案便可以确定为A,而B,C,D三个选项对于这一短语的翻译都不准确。

使用排除法的关键之处在于考生必须确定一个可供推敲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最好是自己能够把握的知识内容,从而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排除。

四、保守得分法

所谓保守得分法是指当应试者无法确定最佳答案的时候,通过自己能确定的句中部分内容的翻译,找出翻译有明显错误的答案,并将其排除,保证所选答案能够得分。用这种方法选出的答案不一定能得满分,但是可以保证得1.5分或者1分,因此可称为保守得分法。这种方法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考生来说是很实用的,因为只需要找出明显有误的翻译便可以排除错误选项。试看以下试题:

Hisignoranceofthecompany’sfinancialsituationresultedinhisfailuretotakeeffectivemeasures.

A.他对公司财务状况豪不理会,自以为措施有效,以致失当。

B.他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一无所知,结果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C.他采取的措施无效,使得公司的经营状况更加恶化了。

D.他不了解公司的金融状况,结果采取的措施失效了。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4年6月第63题】

该题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生单词比较多,但该句末尾的“failuretotakeeffectivemeasures”却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个短语,意思大概为“采取有效措施失败”。根据这一点,考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选项A中将其译为“措施有效”是错误的,因此可以很肯定的排除这一项。虽然通过其他内容的分析后,可以得出最佳答案为B,但对于水平有限而无法进行全面分析的应试者来说,在A之外的选项中任选一个已经至少可以得1分了。

总的来说,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翻译理论和方法,他们的翻译水平都十分有限,要在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翻译选择题中取得较高的分数,除了平时学习需要努力之外,以上解题技巧也是十分有帮助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解题技巧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在任何一道题目中,这些方法都有可能同时使用到,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学生也要不断灵活应用,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应用能力范文篇9

《Web应用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性质为纯实验课程,总学时32。其教学目标是给出一个网站的具体需求,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运用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完成网站的设计及开发。使学生在掌握Web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近几年教学情况总结及学生反馈,发现目前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是借助于某一个网页设计工具如DreamWeaver、Frontpage等完成网页设计各个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来讲,可能效果较好。因为最终学生掌握了某一个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我校本专业学生对后继课程如.NET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实践等课程的学习,因为仅仅通过一门开发工具去实现网页设计忽视了学生自写HTML、CSS、搭建网页设计框架等能力的培养。借助于某个工具,很多网页代码都是自动生成的,导致学生对网页代码理解就比较肤浅。

2)Web应用技术方面的教材市场上比较多,但是很多只是介绍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网络三剑客Flash、Dreamweaver、Firework等,缺少系统全面讲解网站开发的步骤、思路及方法,没有通过一个完整的网页开发案例贯穿其中,有些书籍虽然带有网页设计的案例,但是很多涉及到数据库知识,对于还未接触到数据库设计的大一同学来说非常吃力。因此,目前需要编写介绍网页设计开发实例的教材,在这些教材的指导下,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能有所提高。

3)在以往教学任务中,该课程主要是完成一个“个人博客网站”的制作。随着网络技术及时展,博客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紧跟时展,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在保证网站的功能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需要适当调整网站所完成的内容,比如男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做一个游戏专题网站,女生可以选择喜欢的影星做一个专题网站等等。因此,鉴于目前现状,我们申请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Web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并以资助资金为支撑,自行编写了《Web应用技术》实验指导书。并完成《CSS+DIV网页设计案例》教材初稿的编写,预计明年3月份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Web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因此,为了锻炼学生自写网页能力,我们要求必须使用文本编辑器(UltraEdit、Editplus、记事本)编写网页,不能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如DreamWeaver、FrontPage等生成网页;同时为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及习惯,HTML文件的后缀必须为.html;CSS、JS代码尽量不要直接写在HTML文件中,作为独立的.css、.js外部文件引入HTML文件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实际项目或类似项目贯穿其中,包括项目需求分析、主体框架搭建、各功能模块设计开发、网站整体测试、网站等步骤,变“因材施教”为“因需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从旁指导为辅的方式。首先将整个网站设计任务进行分解,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老师对其中的关键知识点首先进行讲解,积极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平台如,并讲授查阅资料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完成每个阶段任务,对于实践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老师再统一讲解、更正。实现任务驱动与教学的统一。

2)提倡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每次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或者技术之前(比如CSS技术),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进行简单讲解,使学生掌握技术应用的关键点。先达到能比照葫芦画瓢的目的,然后再进一步加深考核要求。

2.3考核方式的改进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前以知识点考核为主的考核标准,改为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取消笔试考试,并将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20%)、网站设计效果考核(70%)、网站设计报告考核(1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日常考勤、学习态度、实验效果等。将原来的10%增加到现在的20%,从而调动学生上课以及完成实验任务的积极性。

3结论

应用能力范文篇10

数学兴趣小组在许多同学眼里是已经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才参加的。更或者是有希望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才参加的。这样的兴趣小组就变成了数学提优小组,或者是竞赛辅导小组。我认为兴趣小组,提优小组,竞赛辅导小组应该分清概念它们是不同的。兴趣小组应该是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加的。没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变的有兴趣麽。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事物过程本身的激发,而是由于意识到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后果对我们有重要意义。当然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它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的,特别是现在还不感兴趣的同学,如果能让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那么兴趣小组的目的就达到了。

数学兴趣小组定位在“数学是有用的”这个角度全方位的向同学们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数学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内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及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或实际应用。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初一代数首先出现代数式。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用字母代替数。幼儿学数,总是和量连在一起的。比如,2只苹果,3支铅笔。到了小学已经不满足于具体的量了,而喜欢学比较抽象的数。这时,2不仅可以表示“2只苹果”,还可以表示“2本书”,“2个小孩”等等,它的意义更广泛了。所以,从量到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到了初中,我们不满足于具体的数了,需要进一步抽象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超越具体的数量,一般地表示某个量。这时,一般的表示比具体的表示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例如,乘法交换律可以用公式a×b=b×a来表示,这里a、b表示什么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还可以是0。数是用一个单位去量它的同类量而得到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抽象所以用处就更大。而字母又是数的进一步抽象,它可以更加一般地表示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规律。如果说一个数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内容的量。那么,一个字母就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意义的数,它的作用可说是无限的。代数,不妨理解为“用字母代替数”这正体现出代数比算术更高明。

而在初学几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会感到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有的知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有的知识则似乎很“玄”,离我们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当你起自行车时,想过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能是“鸡蛋形”的呢?因为“圆”形的特性可以使自行车平稳地前进;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可供人们选择;两个轮子装的位置必须装得恰当,骑时会感到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几何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这样利用

兴趣小组的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祖冲之这位从5世纪至15世纪,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向同学们介绍。因为在千年之中,祖冲之一直保持着π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勇于革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崇敬。

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

约公元500年的《希腊诗人选》里,收录了丢番图奇特的墓志铭: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

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宝贝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过早进入坟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

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通过墓志铭我们知道了丢番图的一生,那么他究尽活了几岁呢?

有趣的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圆柱里内切着一个球,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的发明:“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等于它的外接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不信你算算。

象这样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只要结合初中教材,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总能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例子,讲解给同学们。不仅可以培养数学兴趣,而且扩大知识面及提高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以上的介绍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而不只是教师的叙述,相信效果会更好。

三、介绍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如12=3×4,56=7×8,12=3+4+5……这些都是数学等式的趣味美。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惊喜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一个等式(1+2)×3-4=5。这个等式与小姑娘的美丽可谓相得益彰。你也可以发现,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存在外星人用数学语言与他们交流是最优选择。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唯有数学语言是一切科学都使用的语言,它超越了学科界线,在一切领域中发挥作用。伽里略在400年前曾指出,宇宙大自然的奥秘写在一本巨书上,而这部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现代科技界认为:一门学科使用数学越多表示这门学科越成熟。数学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是精确简约通用的科学语言。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规律,绝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点。一个公式胜过一打说明,也正是如此。数学语言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唯一通用的科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就很强调数学语言训练。诸如用符号语言给应用题列方程,用逻辑语言写出证明,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式,用计算机语言指挥计算等等。通过对数学语言特点的介绍,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从而树立他们掌握好数学语言的信心。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考,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注意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进活动过程,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过程中,培养他们数学建模能力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而近年来,初中中考的应用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突出“问题解决”。

六、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