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3:34:29

氧疗范文篇1

内容摘要: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7.33~9.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论文内容:

长期氧疗的护理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7.33~9.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1]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1.氧疗的健康宣教

1.1给氧应该属于一种药物治疗,但人们低估了氧气治疗低氧血症的能力,如果给氧不当可致死亡。我们护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病员吸氧的目的,还要教会病员如何接受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氧疗护理全过程。

1.2安全指导要强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识。氧气本身不会燃烧,但它是助燃气体,使用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

1.3给氧的目的针对呼吸困难的病人,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

1.4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长时间高浓度的会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23]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病员每天接受氧疗的时间越长,疗效越高,但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吸氧是不现实的。目前一致认为每天吸氧至少15小时,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0kPa才能获得氧疗效果[4]护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常发现病员擅自将氧流量调高现象,以为这样能改善缺氧症状。有些病员缺氧症状稍有改善后就拒绝氧疗,这重错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使病员理解,所以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给氧导管的选择

2.1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塞式)这种给氧导管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

2.2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勾式)这种给氧导管弥补了上述这点,他利用软塑料卡住鼻翼,使导管不容易脱落,缺点是:单腔吸氧导管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降低氧疗。

2.3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它有两个通气孔,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鼻导管可用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病员的脸型长短,调节长度,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有研究表明:以上三种给氧方式后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差别无显著性。[5]

2.4一次性面罩吸氧导管(松紧带式)面罩给氧对患者气道黏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缺点是清醒患者有憋气感[6]、妨碍交流、咳嗽咳痰不方便。

由上可以看出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是长期氧疗患者的首选。

3.减少吸氧带来的噪音

3.1原理:使通到氧气湿化瓶内的管子,鼓出的大水泡变成多个小水泡,而且开口对准瓶壁,受重力的影响,使小水泡撞击瓶壁的力量明显减少,最终消除噪音。

3.2方法:先将开塞露空囊的颈部留取1cm,其余部分剪掉,用7号针头在球囊上刺入小孔(底部除外),大小要均匀,间距2cm,消毒后备用。用长3cm的压脉带将开塞露与湿化瓶内的通气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其余按吸氧操作常规进行。[7]

3.3李敏[8]等人也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改进:取5.5cm长截面直径为4cm的圆柱形海绵柱,其中央为长3.5cm,截面直径为1.5cm的空心,将其放入湿化瓶内使海绵柱的空心套在湿化瓶内的长管上。海绵每周清洗消毒1次,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5min,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后备用。他们对氧气湿化瓶改进前后不同流量吸氧时噪音均降低。

这样可以消除吸氧带来的噪音,保证长期氧疗患者夜间安静的休息环境。

4.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4.1刁尚芝[9]等人对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湿化的氧可湿化气道内分泌物顺利排出,防止小气道阻塞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改善临床症状。经湿化的痰液纤毛易于推移,痰液排出明显加快。湿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气道通畅度得以明显改善。

4.2对于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来说吸入的氧气以温度37°C,湿度80%左右为宜,在湿化瓶中盛50-70°C温水达瓶容积的1/3-1/2,每日更换,也可用暖瓶塞上打两个小孔,在瓶内盛4/5瓶50-70°C温开水,按照吸氧装置的湿化瓶形式来安装暖水瓶,使氧气通过后达到加温、湿化的效果,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氧气吸入。

5.长期氧疗的好处,改善氧疗的依从性

5.1好处:(1)缓解神经疲劳、放松身心、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工作效率。(2)改善大脑供氧状况,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衰老、增强新陈代谢。(4)减轻低氧血症,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5)缓解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右心室负担,延缓肺心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氧疗前肺动脉压平均每年增加1.2mmHg,氧疗后几年里75%的患者的肺动脉压逐渐下降,每年下降2.4mmHg[10](6)吸氧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障碍。(7)、改善患者体质,改善睡眠和大脑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8)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长生命。(9)减少住院次数,节约医疗费用。

5.2在长期的氧疗护理中发现,对氧疗知识缺乏的患者有不遵医行为具体原因有:舒适的改变、不愿长时间受约束、对吸氧产生恐惧心理、经济原因、认为吸氧作用不大、在吸氧流速上与临近病员攀比[11],对以上原因护士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勤巡视病房,多观察,使氧疗顺利进行。

6.评估长期氧疗的有效性

6.1病员情况在氧疗过程中要观察精神和神志的变化、紫绀和皮肤的变化、呼吸和心率的变化、血压和周围循环的变化、眼球结膜水肿情况、注意是否有喘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根据病情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采用耳测氧计测定SaO2、经皮测定氧和CO2分压、监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等。

6.2氧气装置情况检查氧气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湿化液,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出院指导

7.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多数是年老体弱,护士要嘱咐患者平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

7.2务必戒烟吸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对肺功能损害轻重决定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而咳痰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沉积导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提高运动耐受性。戒烟后第一年内肺功能受损速度能有明显减慢,以后逐年减慢,戒烟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延迟15-20年[12]

7.3适当的练习呼吸体操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呼吸体操的锻炼,增加肺功能的耐受性。

8.定期家庭访视

指导氧疗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说明长期吸氧的重要性,以提高用氧的依从性。指导氧疗装置的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医疗条件嘱咐患者每月或3个月到门诊随诊1次,观察症状、体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等。在欧美等国家,有指定的氧疗机构,对氧疗的患者开氧疗处方,氧疗过程中有医务人员进行随访,同时重视医务人员的教育,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调整吸氧流量和吸氧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判断氧疗的效果,并将血氧饱和度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手段,成为长期氧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文献

1.陈萍,赵海涛,氧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3):137-138

2.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3):114-116

3.邢丽娜、孙滨、刘丹,家庭氧疗初步探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4,28(16):484-486

4.张岚、杭小华、贾东梅,COPD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25-27

5.金奕,孟宝珍,曹文眉,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天津护理.1999,7(2):1-2

6.石敏、刘景.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137-139

7.朱萍,消除吸氧噪音方法./info/message/200210/200210185.html

8.李敏、莫桦、许晨,氧气湿化瓶改进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27(1):106-107

9.刁尚芝、赵洪全、高瑞英,等。介绍一种医用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62

10.顾月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长期氧疗.医师进修杂志.2000,23(4):53-55

11.葛敏,氧气疗法的研究及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247-248

氧疗范文篇2

1氧疗的方法

1.1鼻导管给氧鼻导管给氧为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给氧方法。鼻导管插入时应缓慢轻巧,深度相当于鼻尖到耳垂的2/3的距离[3]。李秀美等[4]曾对721例患者进行鼻导管插入长度的调查,结果证实以9cm为最佳,平均长度为9.44cm,最短为8.53cm,此误差并不影响氧气的浓度。此法给氧最大的缺陷是机械刺激引起局部黏膜损伤,甚至引起呛咳、憋气致心搏呼吸停止,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鼻咽部吸氧逐渐被鼻前庭吸氧法所代替。由于鼻导管为橡胶或硅胶制品对鼻黏膜有刺激作用,因此常出现鼻导管插入深度不够或患者擅自外拔现象。刘玉琴等[5]对40例开胸术后患者使用鼻导管吸氧插入不同深度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鼻导管插入4~6cm(鼻尖至耳垂的1/3)即可达到应有效果,还可减轻患者不适感。但<1/3长度时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差异显著,氧疗达不到效果。故笔者认为,鼻导管长度到底对氧疗效果影响如何,可进行大样本量的调查研究,使氧疗有效、舒适。

1.2鼻塞法给氧目前临床上以鼻塞法给氧最为常用。慢性呼衰患者多用此法给氧,给氧时将鼻塞塞入鼻孔,此法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特点,且鼻毛和黏膜对吸入的气体起过滤清洁的作用,保护呼吸道不受刺激或感染,同时对氧气的温度有调节作用。鼻塞法给氧,是易于推广和应用的给氧方法[6]。其缺点是吸入氧浓度不稳定,不宜于重度缺氧患者使用。

1.3面罩法给氧此法适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将面罩与面部密闭,以橡胶带固定。缺点是耗氧量大,患者有胸闷、憋气感。同时当服药、咳痰、进食时极为不便,故此法不易为患者接受[7]。

1.4呼吸器正压给氧慢性呼衰患者有严重通气障碍,自主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者,可通过此法给氧。Bone等[8]认为当PaO2为4.62kPa(35mmHg),血pH值为7.25时,必须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将供氧的管道与呼吸器相连接,通过人工气道给氧,浓度在30%~50%以内,使PaO2稳定在6.6~7.98kPa即可。

1.5经气管切开处给氧经气管插管后如果考虑72h仍不能拔管时,可进行气管切开给氧,需注意无菌操作,每日进行1~2次气切护理,保持窦道口的清洁,如被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敷料。可选择一次性的吸痰管代替吸氧管,也可用无菌包装的乳胶尿管代替。吸氧管不宜太粗,由于吸氧管太粗使气管导管孔大部分被占据,一方面不利于肺内气体的交换,另一方面也对气道内的分泌物引流不利[8]。目前临床上应用封闭式吸痰管和湿热交换器(简称人工鼻),使气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气道的湿化,并能有效地防止感染。

1.6经气管导管给氧经气管导管给氧(TranstrachealOxygenDelivery)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输氧新方法,国内尚未见临床报道。1982年Heimlich首先报道应用气管导管给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法是用16号的Teflon导管在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之间插入气管给氧[9]。1985年Heimlich对导管进行改进,组成了微型导管(HMT),配以轻便氧气筒可随身携带,临床使用方便。此法克服了传统氧疗的缺点,并发症少,输氧效果好,耗氧量低,特别是慢性呼衰患者克服了传统的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带来的并发症[10]。

2给氧的浓度

氧浓度可分为低浓度(24%~35%)给氧,中浓度(35%~60%)给氧,高浓度(60%~100%)给氧三种,低浓度给氧适合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中浓度及高浓度给氧适用于PaO2降低,而PaCO2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氧疗,流量控制在1~3L/min以内,因为此类患者长期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呼吸主要靠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此时高浓度给氧使PaO2迅速升高超过8.0kPa(60mmHg)时,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吸氧。天羽等[8]认为为了预防CO2麻醉,吸入氧浓度最好从24%开始,密切观察PaO2和PaCO2的上升程度,根据需要,每次以2%的浓度逐渐增加。戴莺南等[11]比较47例肺心病Ⅱ型呼衰患者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短期给予高流量4L/min给氧,吸氧后PaO2的增加明显高于单纯低流量给氧,而PaCO2变化不明显。

3湿化液的选择

3.1湿化抑菌液的效果优于蒸馏水传统吸氧法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蒸馏水,而氧气湿化瓶及液体存在大量细菌已有多篇报道。为此,宋金福等[12]利用硫酸铜溶液的抑菌作用,将0.1%的硫酸铜溶液用于湿化氧气,3天更换1次,代替1天更换1次的蒸馏水,结果表明,硫酸铜液的抑菌谱广而有效,可减少湿化液的带菌率和带菌量,延长更换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对患者安全实用。胡孝敏等[13]在复方硼砂液作为漱口液的启发下,亦利用其抑菌作用,用作氧气湿化液,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谭海兰等[14]报道,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组合药液(生理盐水100ml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mg庆大霉素8万uVitK34m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有效率可达94.9%,而传统氧疗法仅为69.6%,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盛雪春[15]根据病情在湿化瓶中加入所需药液湿化氧气应用158例,达到了预期的消炎、止咳、化痰、平喘的目的,疗效满意,且患者容易接受。

3.2湿化液的温度张德操等[16]发现严重缺氧患者,长时间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易出现气道干燥、痰液黏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将氧气通过加温至60℃湿化,患者吸入后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目的。热水湿化使湿化的气体达到37℃使氧气的利用率最高。另有学者也认为将湿化液温度加热至50℃~60℃与冷湿化液相比较,患者感觉鼻咽部温暖、湿润、舒适[17]。

4氧疗的观察及护理

4.1氧疗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因为患者及家属医学知识缺乏,大多数人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认为暂时不吸氧影响不大,感到不方便时就停用。所以,患者在氧疗前,护士就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家属说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特别应说明未经医护人员允许,不得擅自停用或调节氧气。

4.2氧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4.2.1保持吸氧管及呼吸道通畅使用前,应检查吸氧管是否通畅,接头是否连接紧密等。使用中,由于慢性呼衰患者感染重,分泌物多,鼻导管易堵塞,也应经常检查是否通畅。每8~12h更换1次鼻导管。使用鼻塞者应防止脱落,每12h鼻塞换入另侧鼻孔。慢性呼衰患者因食欲差,进水量少,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可给予口服、局部或静脉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利于排出;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向较大气管移动,利于痰液的排除;对意识不清患者,应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前最好先高流量给氧5~10min。

4.2.2给予持续吸氧对慢性呼衰患者至少要给予吸氧1周以上,因为患者长期处于呼吸功能不全,短时间吸氧,PaO2上升不稳定;其次,由于CO2弥散能力较O2大20倍,短暂吸氧时,吸入的氧只分布于通气良好的肺泡里,以后才弥散到肺毛细管中去,在吸氧间歇期,大量的CO2排入肺泡,使PaCO2上升,PaO2进一步下降,缺氧更为严重[18]。

4.2.3氧疗中的监护给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疗效,预防CO2麻醉和氧中毒,如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嗜睡甚至昏迷,PaCO2≥9.33kPa(70mmHg)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另一方面可能是吸氧浓度过高引起,缺氧虽缓解,却出现了CO2的严重潴留引起肺性脑病;如患者出现胸痛和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头昏等症状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19],应马上降低氧流量,给予药物治疗处理。

4.2.4注意观察氧疗中的毒性和副作用氧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吸入氧浓度过高(8~9L/min),可产生CO2麻醉而造成呼吸抑制,氧浓度>60%超过24h,损害中枢神经而出现抽搐及癫痫发作;另外,氧浓度过高,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对减少易出现肺不张。

4.2.5注意湿化及温化湿化的方法是将湿化瓶内装100ml水(使水深10cm)或生理盐水湿化。加温可通过保温瓶(内盛60℃~70℃的水)蒸气或附有加热装置的雾化器给氧。也可另在湿化瓶内定期(每2~3h1次)加入60℃~70℃的温水,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对吸氧装置应每周消毒1次,湿化瓶在使用前后用流动水刷洗干净,用500ppm的健之素(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用冷开水冲洗干净,湿化瓶应24h更换1次,接湿化瓶胶管每周煮沸消毒1次,在更换添加湿化液、消毒湿化瓶后,将盖子拧紧盖好,以防漏气。

4.3氧疗后的护理氧疗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如出现发绀,精神状态不好和PaO2<6.6kPa时应恢复给氧。对使用后的氧疗工具应彻底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5氧疗效果及终止

氧疗的指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经过氧气治疗后,(1)呼吸频率减少,呼吸平稳,胸闷、气短减轻;(2)皮肤黏膜发绀减轻;(3)心率下降10次/min以上;(4)尿量增多;(5)神志清醒或精神状态好转,血气分析PaO2上升到6.6kPa(50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到85%以上,可以证明给氧合理,相反则是氧疗不当或氧疗不足。慢性呼衰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强,PaO2升至6.6~7.2kPa时已感舒适,其停氧指征是:(1)发绀基本消失;(2)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转;(3)PaO2上升到7.9~9.3kPa;(4)暂停给氧30min,PaO2无明显下降;(5)呼吸平稳,心功能改善。应注意:在停止给氧前,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或间断吸氧数天,方可完全停止给氧[20]。

氧疗范文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13例中,男474例,女39例;年龄60岁~341例,70岁~133例,80~90岁39例,平均73.5岁;一期尘肺121例,二期尘肺176例,三期尘肺216例;无合并症92例,有合并症421例。

所有病人均经广西职业病尘肺诊断组集体会诊确诊(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2])。

1.2临床特点①男性多于女性,本组比例为12.15∶1;②老年尘肺病人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症状不典型,本组病例大多数病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肺心病、肺气肿、肺结核、肺部感染等。③老年尘肺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合并肺部感染不易控制。④不少老人因和子女分居或丧偶而感到孤独寂寞或因患病忧虑而自怜自弃,感情脆弱,性情固执,任性怪癖,难于沟通[3]。

2护理

2.1心理护理尘肺患者存在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焦虑恐惧心理、功大赔偿心理、抑郁自卑心理。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应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在生活上多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轻的患者,看到重病患者出现肺心病、气胸并发症也易产生情绪波动,导致恐惧、失望,对疾病的康复很不利。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安排不同病房。

2.1.1入院宣教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病友间的团结互助。对于首次入院的病人,护士应将同病房的病人介绍给新病人,促进患者之间的沟通,主动作自我介绍及介绍主管医生、科主任及护士长的姓名,介绍病区环境,以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于多次住院的老“顾客”,把入院宣教变为轻松的交谈方式来进行,病人提出问题护士尽量给予解答。

2.1.2注重人性化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交朋友,将心比心,关心、体贴他们。本组病人住院时间较长,一般3~6个月,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玩象棋、跳健身操、阅览室看书等。

2.2做好排痰护理老年尘肺病人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严重的痰阻常危及病人的生命。在护理工作中,要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采取正确的排痰方式,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

2.2.1指导病人有效咳痰咳嗽时指导患者在深吸气后停止片刻,利用呼吸肌收缩用力咳嗽,使痰液快速咳出。协助患者拍背时,要注意手法的姿势,做到五指并拢,手指关节微曲,掌呈凹式,以肺底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拍,力量的强弱以病人能承受为宜。

2.2.2雾化吸入排痰痰液粘稠,常用0.9%NaCl10ml加淋舒坦30ml作雾化吸入排痰。雾化时,要指导病人正确的方法:病人取坐位,做深而慢的吸气,频率不宜过快,同时给氧。雾化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心率、呼吸,注意有无呛咳、缺氧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氧疗护理二期以上尘肺病人肺换气有明显障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氧疗能直接提高患者的肺泡和动脉血氧分压,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心、肺、肾功能。通过鼻塞吸入低浓度氧(氧浓度为24%~35%,氧流量为1~2L/min),每天吸氧10~12h为宜。

2.3.1注意氧疗的湿化和温化吸氧前对氧气进行充分的湿化和温化,以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提高氧疗效果。在湿化瓶内盛温水(60℃左右),以湿化和温化氧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2.3.2氧疗效果的观察主要观察病人的缺氧症状是否得到改善,如胸闷、咳嗽、气短等症状是否减轻,口唇指端末梢血液循环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护理计划。氧疗后,如果病人呼吸平稳,情绪安静,胸闷、气短等症状减轻,皮肤红润,监测的血氧饱和度达95%以上,说明氧疗的效果好。

2.3.3增强用氧的安全意识氧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氧中毒的表现,不宜长时间高浓度吸入氧气,禁止病人私自调节氧流量,同时注意防火、防油、防震、防热。

2.4饮食护理本组病例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这对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增强抵抗力、促进疾病痊愈不利[4]。营养补充尽量经胃肠道给予,尤以饮食调整为主。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高维生素食物,少量多餐,对不能进食或纳差的患者可适当静脉补充营养,如静脉输入白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2.5做好尘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自发性气胸是尘肺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老年尘肺病人本就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生气胸后有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或胸闷,易漏诊。尘肺合并气胸发病突然,症状严重,如果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一旦发现尘肺合并气胸患者,立即启动自发性气胸的护理应急预案。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呼吸频率、深浅度及呼吸困难的程度,备好胸穿包、缝合包、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协助医生做好胸腔内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

2.6注意观察药物的反应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抗尘肺药物,要严格按照药物手册规定的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用药。病人用药后,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详细询问病人用药后的反应,有无胸闷、气促加重、有无心慌,皮疹等出现;对于长期应用抗生素者,注意有无发生二重感染。

2.7指导病人正确认识相关疾病知识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向病人介绍尘肺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使病人对自身所患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病人知道,尘肺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向病人介绍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意识。当自身健康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8出院指导出院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责任护士负责做好科学细致的出院指导。指导病人坚持缩唇腹式有效呼吸方式,有助于改善换气功能。老年尘肺病人易感染肺结核,指导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及感冒。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出现不适或病情加重时随时到医院复查。

2.9争取家庭及社会支持尘肺病是一个没有医疗终结的致残性职业病,一旦诊断尘肺病,终身带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护理工作中应帮助患者争取得到家庭的支持及社会的关爱,鼓励患者家属、亲友参与护理,为老年尘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友好、互助的环境,组成一个真诚、关爱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军,张柏林,夏养萱,等.尘肺病人的螺旋CT表现[J].中国职业医学,2008,35(1):37-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氧疗范文篇4

[摘要]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由于体重低、胎龄小,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病死率较高,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通过正确治疗和精心护理,抢救成功率逐渐提高。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新生儿

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6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31例,除有1例经抢救12h后家属放弃治疗外,其余均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31例患儿均符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男14例,女17例,出生体重<1000g者2例,1001~1250g者7例,1251~1500g者22例,孕周28+1~36周,重度窒息3例,轻度窒息5例。胎膜早破5例,胎盘早剥1例,重度子痫前期7例,其他围生期高危因素7例。出现呼吸暂停及呼吸窘迫19例,高胆红素血症24例,感染11例,其他并发症10例。住院天数最短5d,最长65d,平均34.6d。

2护理

2.1保暖

在进行复苏的同时注意保暖,复苏后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线台或保温箱内,尽量减少暴露时间。根据胎龄、日龄、体重及状态,适时调整温箱温、湿度,使体温维持在36~37℃,测体温q4h,体温高于36.8℃下调箱温,低于36℃上调箱温。维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

2.2呼吸

解除一切可以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肩下放置软枕,避免颈部弯曲,随时备好吸痰装置。31例患儿中19例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青紫,根据低氧程度采取不同的氧疗方式。为了保证早产儿氧疗的安全性,有学者提出氧疗时必须密切监测效果,包括临床观察及血氧监测,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氧疗时必须持续血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监测[1]。吸入的氧浓度以维持PaO2在50~70mmHg(1mmHg=0.133kPa),SpO2在90%~95%为宜[2],当SpO2>95%时应下调氧流量。

2.3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呛咳、呕吐、胃食管反流、喂养不耐受、排便延迟等问题。31例患儿中,经口喂养5例,经胃管饲喂养15例,经十二指肠管饲喂养10例,以静脉营养补充者8例,在喂养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喂养耐受情况,喂养量根据耐受力而定,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原则,见表1。

表1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情况

俯卧位可促进胃排空,降低反流的频率,减少反流物吸入,缩短哭闹时间,喂奶后给予俯卧位,每次30min,并加强监护[3]。每天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准确测量体重,为了减少患儿因肠蠕动迟缓而导致的胃内残留、腹胀现象,改善消化系统内环境,进行早期腹部按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控制及预防感染

控制及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出生体重低、是否进行医疗侵入性操作、病房空气细菌培养、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4]。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各项处置集中进行,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空气、物品及设备严格按照消毒规范处置,湿化装置每天更换蒸馏水,病室地面湿式清扫,每天通风2次,每次30min。

2.5基础护理

待体温稳定后每天沐浴及抚触1次,以保持皮肤清洁和促进血液循环,病情较重的患儿给予温水擦浴,每次便后清洗臀部,保持脐部残端清洁、干燥及口腔清洁。输液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护仪探头要按时更换部位,减少患儿的哭闹,以避免皮肤擦伤、破损,避免留置针针柄受压,按时更换体位,手镯、脚镯随体重的增长适当放松。

2.6发育性照护

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的次数[5]。是以早产儿为护理中心,视早产儿为主动合作者,模拟子宫内环境,旨在促进其最适当的发育,较常规护理更人性化,也更个体化[6],通过减少不良刺激、遮盖温箱、调暗灯光、非营养性吸吮、安抚、拥抱、抚触等。帮助极低出生体重儿以有限的能力适应外环境,促进生理平衡。

3小结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极差,甚至完全没有,极易合并一系列并发症,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通过临床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完成各项技术性护理操作的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也尤为重要。保障能量供给、合理喂养、预防感染是患儿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患儿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叶天惠,胡腊先,刘佑芝.早产儿氧疗与护理安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5.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

[3]王梅英,郑晓蕾.58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27-528.

[4]胡小云,邓全珍,肖伟秋.新生儿病房285例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32.

氧疗范文篇5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的一组肺部疾病。由于反复发作加重病情,给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负担。为减少或防止该病急性发作,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从2004年5月~2005年5月对30例临床平稳期COPD病人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COPD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0~82岁,病程均在5年以上。入选病人均为临床平稳期,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及语言沟通障碍者除外。

1.2方法在第1周举办2次集体讲座,系统讲解COPD的有关知识及护理干预的内容,并进行一对一指导。干预后采用电话联系、随访了解病人对护理干预内容的掌握与实施情况,嘱病人有困难随时来院,护理人员帮助指导并纠正缺陷。比较干预前后病人对生活的自我评价、主诉症状的改善、肺功能测定值。

1.3护理干预内容

1.3.1呼吸体操锻炼即将腹式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每日2组。具体要领:平静呼吸4次~8次,立位吸气、前倾位呼气4次~8次,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4次~8次,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抱头吸气、转体呼气4次~8次,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4次~8次,腹式缩唇呼吸4次~8次,平静呼吸4次~8次。

1.3.2全身运动的耐力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踏车、登梯、游泳等运动。此项锻炼应从低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开始每次坚持5~10min,每日3次或4次,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min,每日2次。锻炼时监测心率,最高心率指标为170减去年龄。

1.3.3氧疗的指导告知氧疗最终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而不是仅用来改善症状。对那些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气促症状好转就减少吸氧时间者予以纠正,要求病人每日吸氧达1.5h、流量为1~2L/min。

1.3.4营养指导嘱病人掌握少食多餐、摄取适中能量的原则,并增加鱼类和水果摄取等。

二、结果

2.130例COPD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2.2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

2.3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三、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由于呼吸困难,往往引起运动受限,进而产生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由于活动减少,从而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感与压抑感,这些改变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恶性循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COPD由于肺泡过度膨胀,加之气促呼吸频率快,呼吸肌常处于疲劳状态。呼吸操锻炼可增强膈肌、腹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改善其收缩功能,减少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可使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缩唇呼吸能有效提高气道内压力,防止呼气时气道过早塌陷,利于减轻二氧化碳潴留,改善通气功能。全身运动可以增加病人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疾病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病人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增加运动耐力。长期氧疗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强氧弥散能力,提高动脉氧分压,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心、脑、肺、肾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力。COPD病人食欲低下,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能量消耗进一步增加,导致体重下降,因此,合理的营养指导利于病人预后。公务员之家

表130例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略)

表230例病人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略)

表330例病人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略)

通过对COPD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行为活动耐受、睡眠质量等生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在人际交往、家庭支持方面也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P均<0.01);第1秒用力呼出量、1秒率明显提高(P均<0.01)。与张建华报道的呼吸康复训练12个月后1秒率预计值较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病人的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相一致。由于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受益,主观运动意识增强,同时家庭、朋友、社会对COPD病人给予了帮助和支持,从而促使病人能长期坚持康复锻炼,达到康复治疗的目标,即减轻症状、增强体力、积极投入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2]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A):478-479.

氧疗范文篇6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

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氧疗范文篇7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氧疗范文篇8

我科2001年3月~2003年4月共收治哮喘患者99例,男63例,女36例;年龄40~50岁9例,50~60岁36例,60岁以上54例。夜间发作或加重为50例,其中21∶00~24∶0021例,凌晨0∶00~6∶00为29例;病情好转42例,死亡8例;夜间患者死亡率为16%。可见夜间是哮喘患者死亡的高危时段。

2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的生理特点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质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促使哮喘发生或加重。而且又因为夜间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及膈肌上移,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导致哮喘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夜间发作死亡率为16%。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为女性,大多数都承担家务,身体很容易困乏;加上护理人员紧缺,值夜班勤,夜间生物钟紊乱;且夜间仅1个人值班,无人监督,如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素质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患者的观察而导致不良的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护人员容易困乏而入睡,难以提供患者病情变化的信息。

3防治措施

3.1病床安置哮喘患者集中放在离护士站较近的病房,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安排在监护病房,这样有利于夜间护士加强巡回和观察,及时发现哮喘先兆,早期用药,及时控制病情。

3.2环境保持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湿度,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不用羽毛枕头、羊毛毯,避免接触一切可疑的变应原,晚间护理时防止尘土飞扬,床单采用湿式打扫,以免患者吸入尘埃而诱发或加重哮喘。

3.3体位调节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并设置带床上小桌的床,使患者能舒适地伏在床上小桌上休息,以及采用背部按摩的方法使患者感觉通气轻松。

3.4药物预防根据病情的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药物在睡前使用,从而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预防哮喘的发作。

3.5心理调节夜间护士做好床头交接班,定时巡回。如发现患者紧张、烦躁、恐惧等,护士必须采用温和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服务,安慰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使其产生信任和安全感,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情绪稳定,有利于症状缓解。

3.6通畅气道加强排痰和湿化,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因夜间易发生痰液浓缩及积聚,加之排痰功能的降低,咳嗽、咳痰反射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使气道阻力增加,从而使肺的呼吸功能减弱,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应在患者睡前翻身拍背排痰或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7正确氧疗正确吸氧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缓解缺氧,应对患者以持续低流量给氧。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性。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要随意调节氧的流量,以保证氧的正常吸入。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鸣音等情况。

3.8应急处置如果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呈张口呼吸,发绀,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吸痰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由哮喘持续状态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

4讨论

经过上述的临床探索,我科提高了支气管患者的治愈率,使死亡率大为下降。我科2003年4月~2005年4月收治的105例患者,其中夜间发作或加重患者为52例,21∶00~24∶0020例,凌晨0∶00~6∶0032例;夜间死亡3例,夜间死亡率由以往的16%降至5.8%,使我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龚经文.内科护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38.

2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5-30.

【关键词】哮喘

氧疗范文篇9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心力衰竭;病因;治疗

心力衰竭(HF)是指致病因素引发的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按HF发展速度可以将其分为急性HF与慢性HF[1,2]。HF发病时,患者会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双下肢浮肿、食欲下降等症状[3,4]。HF是心血管疾病最终的结果,是心血管常见死因,病死率极高,患者应积极进行检查与治疗[5]。为了解广东省惠州市的市级医院急诊科救治HF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及治疗现状,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的1022例HF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入选标准:①心功能分级符合NYHA中II-IV级;②有HF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③BNP或NT-ProBNP、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符合和支持HF的病因。④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调查。以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022例HF患者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和超声等、治疗情况、病因诊断等。根据本次调查目标与要求选择合适的调查人员,并对调查人员进行系统规范培训,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指导患者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或可由患者口述,调查员。研究方案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1.3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数据表,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HF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情况见表1、表2。2.2HF患者的急诊科抢救室治疗方法见表3。

3讨论

HF可能引发心源性肝硬化、栓塞、电解质紊乱、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损害患者身体健康,同时,其作为心血管疾病最终结果,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应予以关注和合适的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6]。本次究结果显示,1022例HF患者中,男性659例(64.48%),女性363例(35.52%),平均年龄(62.74±11.95)岁;HF居前三位的病因依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281例(27.50%)、冠心病259例(25.34%)和肺源性心脏病193例(18.88%),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7],即HF患者中男性居多,高血压、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是常见的主要病因。但各种原因造成的尿毒症和老年瓣膜病也是HF较常见的原因,而既往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较少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另外,本组HF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依次是依次是氧疗993例(97.16%)、静脉利尿剂815例(79.75%)、静脉血管扩张剂795例(77.79%)、抗生素481例(47.06%)、华法林423例(41.39%)、支气管扩张剂409例(40.02%)、阿司匹林398例(38.94%)、口服利尿剂394例(38.55%)、静脉正性肌力/升压药362例(35.4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326例(31.90%),而传统的强心剂地高辛仅214例(20.94%),提示对有HF症状的患者,治疗以吸氧、扩血管、利尿剂为主,同时兼顾病因和诱因的处理,如应用抗生素、华法林、阿司匹林、ARB或ACEI及他汀类等控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综上所述,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HF患者男性居多,以老年患者为主。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是前三位HF病因,治疗以氧疗、扩血管、利尿为主,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性应用抗生素、华法林、支气管扩张剂等对症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田临芳,张佳伟.老年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病因及诱因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2):2932.

[2]张婷,徐清斌.2012-2016年宁夏某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41(11):1166.

[3]秦莉,张艺文,杨晓倩,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0,41(4):381.

[4]侯修敏,张银妆,匡圆圆,等.2013-2016年湘雅医院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因、诊治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3):538.

[5]徐琪,王洪旗,辛国勇.多病因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8,24(9):1512.

[6]辛艺民.老年慢性心力衰竭640例的病因与治疗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44.

氧疗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引起疲劳的原因和机理,在运动生理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必能引起体内机能的变化,开始是某些生理常数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旦这些变化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最终将导致训练过度而产生疲劳。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提出过几种假说。

“衰竭”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最有力的证据是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堵塞”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的。19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这些堆积物被判明为是乳酸等。弗莱彻和霍普金斯(1907)发现肌肉疲劳的同时,发现血乳酸浓度升高。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理论认为:血液PH下降,细胞外液的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都可引起疲劳。如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高温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迅速达到不能继续坚持劳动的严重程度,且给予饮水不能缓解,必须饮用适当浓度的NaCl水溶液。

“保护性抑制”学说理论认为: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无论是体力的或是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2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根据疲劳的种类、疲劳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举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形态变化:下肢围度及体重的变化。

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变化。

神经系统机能:膝跳反射阈、反应时及血液体位反射的变化。

感觉机能:皮肤空间阈、闪光频率融合试验法。

循环机能:心电图试验法。

唾液PH变化:测试运动前后唾液PH值。

尿液测定:测定运动前后尿蛋白和尿胆元的变化。

脑电图描记法: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脑电图的Q波变化情况。

3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由于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消除方法与恢复手段也因人而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能的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训练竞赛过程中。但通常要谈的是运动训练、竞赛后的恢复过程。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恢复体力的过程中,主要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超量恢复”理论。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平衡被打破,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Sely提出的应激学说。恢复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教育学恢复、心理学恢复和医学生物学恢复。这里重点介绍和论述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与方法。机体在负荷之后,产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甚至发生生理病理改变。这样,医学生物学恢复措施就占有特殊的地位。目前被人们采用且有实际效果的方法手段有:

水疗:包括淋浴、盆浴、蒸气浴和水按摩。

理疗:包括光疗、蜡疗、泥疗及电疗等。

按摩:按摩在运动前后均可采用。

针炙和拔罐:针炙是针法和炙法的合称。治疗疲劳的针法可以局部取阿是穴,也可以循经取强壮穴。治疗疲劳的炙法多用艾条炙。一般取强壮穴。

拔罐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吸附于身体一定部位,使之产生瘀血现象。此法在法国称为“杯术”,在前苏联称为“郁血疗法”,在日本称为“真空净血疗法”。氧气和负氧离子:激烈紧张的肌肉活动是以氧化不完全为特点的,大强度负荷运动后,给氧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常用的有高压氧、常压氧、氧舱、小氧瓶等。

此外,还采用营养、药物等手段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